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消耗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增长;能源消耗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08-03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十年,中国大陆已经形成了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产业相互连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三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打破了行政区划导致的条块分割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和统一城市规划。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对促进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转变,为增强中国综合实力起了很大作用。透视三个经济圈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消费历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指导中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现状
考虑到行政区域的相对稳定性,经济依托关系、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共生关系,也为分析研究方便,确定本研究的经济圈范围如下:
(1)泛珠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为广东全省范围内所有的县市。土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不足2% 。2005年底常住人口为0.9亿人,占全国7%(户籍人口总数为0.8万人,约为全国的6%)。
(2)泛长三角经济圈:“泛长三角经济圈”涵盖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土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常住人口1.4亿人,占全国11%。
(3)环渤海经济圈,为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以及河北省等三省两市。土地面积为5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81%。常住人口2.3亿人,占全国17%。
(一)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三大经济圈及全国总能源的消费趋势呈现出“抛物线”型扩张。能源消费曲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0年,三经济圈消费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的能源消费量在十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5.79%、5.66%、9.6 %。第二个阶段2000―2011年间,能源总量消费呈快速增长,三个圈的能源的消费量平均年增长速度9.21%、9.7%和10.63%。
从消费总量看,环渤海经济圈消费总量最大,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2.43亿吨增长到10.39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113.07亿吨;长三角其次,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1.1亿吨增长到5.67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61.99亿吨;珠三角最小,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3 519.3万吨增长到2.85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28.95亿吨。三大经济圈是中国能源最主要的消费地的地位不断提高。2011年三个经济圈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4%,而这一比例在1989年、2000年只有42%和48%。
除少数年份外,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均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从2003 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结构)①的变化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1989―2011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一直占约50%,石油比重有所下降,从35%下降到26.1%,电力的比重有所波动,从1989年的12.6%上升到2006年最高点22.1%,后又持续下降到2011年的16.2%。
(三)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强度)②的变化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除1995年环渤海、全国及三大经济圈总体消费强度有所增加外,1989年至今,全国以及三大经济圈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下降。由于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方式、自然条件地域产业分工等原因形成的产业结构、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导致环渤海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高于三大经济圈的平均消费强度,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消费强度较小。
(四)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1989―2011年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弹性一直在0.5以下,珠三角、环渤海及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珠三角在0.42~1.19之间波动,环渤海及全国在-1.49(到)① 1.8之间波动。通常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进入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由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的消费弹性系数看,中国目前虽然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目前总体上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大经济圈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长江三角洲其经济总量便占全国的1/5。以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人均GDP 在1990 ―2006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各区域分别为8.24%、8.10%和4.49%。以环渤海经济区为例,随着近年来国家开发渤海湾区域的力度不断加强,渤海湾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国的近30%,迅速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国家经济“第三极”。三大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并且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这便要求充足而持续的能源供应,同时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带来了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二)产业结构不够稳定
三大经济区内的产业结构不够稳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发生的变化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出阶段性和不稳定性。以珠三角为例,其产业主要以国外“空降”接受国外的产业转移为主,造成产业结构的不稳定和一部分生产资料的稀缺同时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重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处于完善过程中。再以长三角舟山市为例,随着2003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船舶制造业成为舟山市的主导工业,仅2004年其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39.73%,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了33.2%,能源效率迅速降低。同时环渤海经济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产业链短的特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三)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目前,三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区域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带动了钢铁、水泥、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使经济区内的重工业经济不断增长,同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发展中呈现出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仅有上海、广州等个别城市的能源效率处于生产前沿面,其余大多数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要素节约空间,节能减排政策册实施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造成了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难度,以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继续。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增加新能源的使用。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过高,靠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无污染能源的使用,例如增加对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利用等。
近些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和新能源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正逐步形成。该地区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集中了中国60%的光伏企业、20%以上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53.5%的建成核电站装机和近40%的生物质发电装机。
环渤海地区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装备制造业基础,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集聚了中国30%左右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珠三角地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0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在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应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发展电动汽车的良好环境。省政府与南方电网签署了《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地充电设施建设相继启动,截至2011年底,广东电网、中国普天公司已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累计投运充电站65座,充电桩超过2 300个。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积极投资建设LNG汽车充气设施,有力地推进了新能源汽车应用设施环境建设。
(二)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三大经济圈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因此必须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发展战略则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的有效利用,优先发展太阳能,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和潮汐能,稳步发展核能,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
长三角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多个层次,重点关停和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线或企业。从能源消费结构维度来看,在降低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沿海区位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以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加大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力度,提高研发水平,推进长三角地区研发产品的本土化试用,全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珠三角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50%左右,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减少煤炭消费比重,维持石油消费比重,积极利用西南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利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同时针对煤炭消费比例较高的问题,调整煤炭内部消费结构,加大发电用煤的比重。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重要而迫切。
尽管目前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50%,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也已超过40%。但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长三角要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全面发展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加快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目前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偏小,第二、三产业内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偏大。珠三角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同时,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在产业结构上,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工业化程度较高。环渤海经济圈应强化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俊,范利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基于广东省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四、结语
【关键词】建筑节能;暖通技术;能源利用
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占社会总能源消耗量的很大比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更多的人们从平房换到了楼房,由此可见,我们越来越学会享受生活了,因此,对于暖通空调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导致建筑能源消耗量在近几年飞速上涨。个人认为,如果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是可以实现空调系统节能将近一半的减少量。
1、建筑节能的概念以及建筑节能的使用范围
1.1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使用能源方面能有所控制,节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节能度过了其三个重要的阶段:“建筑节能”、“在建筑中保持能源”以及“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由此可知,建筑节能也就是包含了这三个意思,其与我们国家节能环保这一提倡保持一致。
1.2建筑节能的使用范围。
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包括建造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这两部分,一般情况下,建造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之比约为1/9至1/4。而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中以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量为主,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改善之处应该是以减少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量为主。
2、建筑节能的现状
由于我国依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起步也相比较晚。我国推行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我国建筑的节能技术,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们的技术也不过是人家用过的,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量为西方国家的三倍左右,那是因为,人家早已有了三十多年的相关经验,相比之下,我国是应该虚心向别人请教此方面的相关技术了。
3、建筑节能市场暖通技术分析
3.1建筑形状以及围护结构的设计。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的制定计划应该先从建筑的门窗、外部墙体以及屋顶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以及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等方面进行控制,个人认为,这是最快并且最有效果的方式去实现建筑节能。对此,新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在慢慢进步,这些技术可以降低筑物本身的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室内居住的舒适度,既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也能满足我们的享受心理。对此,笔者就对建筑外形以及围护结构的设计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国家在地理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对于气候上以及季节上,我们要保证,在夏季和冬季都要利用下阶段的建筑本身来实现保温和降温,从而实现较少的使用空调。对于建筑的朝向应该有一定的设计方案,不能浪费现有的能源,反之,我们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白白浪费的能源。因此,有着这样的考虑之后,在外墙、外窗以及屋顶的材料选择、厚薄的决定就要有一番思索了。
3.2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对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而言,通过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够决定围护结构传热性的情况。那么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十分寒冷,因此,就要更多的考虑保温性,对于外部的传热性也要利用上。同时,我国相应部门就首先要求提高围护的结构来增强保温隔热的性能。提高保温的性能可以通过在建造建筑的时候,将窗口、门口、以及屋顶的透风处紧密的结合好,以免热量的流失。同时,对于外墙体和屋顶的热量阻隔能力要强,还要利用窗户的朝向,通过日照提高室内的温度。事实上,墙体的传热量是根据墙体的材料来制定的,由此可知,我们通过墙体材料的更换就可以达到墙体的保温性能。
3.3降低空调系统的负荷。
对于负荷就是证明哪里的能源消耗量是需要的以及哪里的能源消耗量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的。其实,负荷的计算直接决定了空调系统设备和容量的大小。对于负荷的计算,算大了会更大的投入资金,得不偿失,算小了,投资的数量还不够,不能满足建筑的能源消耗。因此,对于空调系统负荷的计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建筑设计院对于负荷的计算都偏大,我认为应该在此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负荷,实现能源的节约。
3.4合理选择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设计。
在选择合理的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时候要注意满足该建筑的需要,不要认为什么合适就选择什么,每一个建筑都有其自己所在的位置,因此,其处于的环境也各不相同,不能照搬照抄的随之采用。因此,要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同时,要将建筑的朝向、周边的环境尽享相互联系,在相互分开,利于更好的选择,也是更好的管理。避免出现能源白白浪费的情况出现,使环境与系统达到互补的条件,这样能够更有利于节约资源,达成节能。
3.5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对于我国的空调,相关的规定还是很少的,其功率大,使用久了会得空调病,尤其是办公室和旅馆,由于不是自己家的电,所以使用起来并不节约,个人认为,应该有相关的规定,根据使用的电子情况,进行惩罚和奖励,这样会比较有效果。同时,要满足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就要提高系统自动控制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提高暖通空调的运行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步目的就要使用专业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让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多多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同时,也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监督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之心与环保之心。
3.6冷热回收装置设计。
目前,很多的空调公司都在对冷热回收这一工作加以重视,如果可以回收能源的话,那么就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了。举个例子,空调系统排风的全热回收器,以及夏季利用冷凝热的卫生热水供应等,这些都是对系统冷热的回收利用,提高了系统能源的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对于排风热回收,我国以及研究出了相应的机器来实现。
总结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节能的技术不断发展,其在建筑节能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在节能技术方面起步的较晚,国家方面,较为正式的法律法规也不多。但是,我国经过不断的努力之下,已经能够达到世界技术的水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希望我过能够继续努力,向建筑节能方向再进一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消耗强度;IPAT方程;费雪指数分解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1-006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11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掠夺式开采的日益严重,全球不可再生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在急剧减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GDP的增长离不开碳经济体系的支撑,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增长和消耗强度的冲击使得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逐年增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束缚日益突显;另一方面,在消耗利用阶段,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量即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国内学者陈军、成金华曾尝试运用DEA方法对中国2001-2005年间30个省市不可再生能源例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1],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基本是基于广义概念下的能源或者资源,研究内容基本以效率评价或者能耗强度分解为主,很少涉及能源或者资源消耗压力分析,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Satoshi Honma和Hu使用DEA方法对日本1993-2003年的区域能源效率和不同地区几种主要能源投入效率进行测度和比较[2];王霄、屈小娥运用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2001-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3];陈凯、郑畅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法测算出长江流域七省二市及六部门1997-2006年间GDP能耗、能源技术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4]。Huang利用乘法代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了1980-1988年间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造纸、化学、建筑、钢铁、机械、电力、电子等部门的能源强度变化[5];Zhang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计算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年的能源使用情况,将工业能源消费分解为规模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表明强度效应是主导因素[6];李国璋、王双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法对1995-2005年间中国30个省市的区域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7];吴巧生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 [8]。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耗强度的研究虽已得到极大关注,但针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分析以及消耗强度分解研究还尚属空白,究竟是何种因素致使中国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需求如此之大?致使中国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压力逐年攀升?能否从深层次剖析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居高不下”的原由症结?鉴于此,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剖析,以期进一步认识和挖掘中国不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提高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1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1.1 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分析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统计数据表明,自1980年以来,中国不可再生能源的生产量急速增加,其中2009年原煤生产量是1980年生产量的4.8倍,2009年天然气生产量是1980年生产量的5.98倍。然而,急速增加的不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并不能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原煤和原油从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近些年来,原油、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在持续上升,2009年中国原油、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53.4%和66.7%,在考虑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背景下,高依存度的原油、石油供给状况实属堪忧。以石油资源为例(如图1所示),自1980年以来,中国一次原油生产量增幅几乎呈现零增长趋势,供需缺口日渐放大。鉴于以上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的存在和放大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掠夺性低效开采导致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其二,过度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导致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需求的高速增加,周而复始,高经济增长需要高强度消耗,高强度消耗又会刺激经济增长;其三,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利用效率低下,单位GDP消耗的一次能源数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高。
图1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石油)供需缺口分析图(1980-2009)
Fig.1 Indenta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of China’s oil (1980-2009)
1.2 不可再生能源区域消耗构成分析
在区域层面上,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构成按照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分别计算出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构成比重,以煤炭资源为例(如图2所示),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区域消耗构成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比重较高、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比重相当的态势。具体来看,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不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几乎为零,但消耗比重却达到40%以上,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的山西、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内蒙古、云南都是煤炭、石油输出大省,却只占据28%和22%的消耗份额,这一现象是经济学中的典型“资源诅咒”理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没有带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相对贫乏但消耗比重较大的东部地区却享受着不可再生能源对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支持和福祉。因此,由东部地区高速GDP增长速度带来的能源需求冲击会反作用于中部、西部地区资源富裕省市的不可再生能源生产量,长此以往,过度开采和生产会进一步加速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危机的来临。
1.3 不可再生能源产业消耗构成分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或直接被应用于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发挥原料、动力、传动、照明和采暖作用,不可再生能源在终端消耗领域多是指向工业部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分行业煤炭消耗、石油消耗以及天然气消耗数据,分别计算出1995-2009年间不可再生能源的产业消耗构成比重,以煤炭资源为例(如表1所示),工业部门是煤炭资源的消耗大户,占据近95%的消耗份额,除此之外,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它行业的消耗份额则相对较少。煤炭资源作为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关键资源,在产业消耗构成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此同时,高比重的煤炭消耗也对中国三产比重以及工业内部行业比重提出了思考: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始终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过高,特别是采掘业下属高耗能行业部门。
2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驱动分析
2.1 驱动力模型――IPAT方程
IPAT方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口学家Ehrlich教授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关于环境冲击(Impact)与人口(Population)、富裕度(Affluence)和技术(Technology)因素之间的恒等式,后来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应用于资源利用及环境污染分析[9]。IPAT方程将人类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冲击和压力分解为人口增长、财富增长和技术能力三个部分,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I=P×A×T (1)
I为资源压力指标,表示为资源消耗量,例如能源消耗量、水资源消耗量等;
P为人口数量,用以表示人口数量对资源消耗的影响;
A为社会富裕和国民福利程度,通常表示为人均GDP即GDP/P,实证研究多体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驱动作用;
T为单位GDP所形成的压力指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负荷,通常用I/GDP表示,实证研究中多体现在技术创新导致的利用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资源节约。
本文将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nENG作为资源压力指标时,原有IPAT方程可以转化为:
nENG=P×(GDP/P)×(nENG/GDP)(2)
2.2 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目前,核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相对较少,并且相关数据获取较困难,因此,本文界定的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不包括核能、水能以及其它能源转化的电力能源消耗。此外,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二次加工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中间能源产品,但考虑到统计数据获取口径以及中间转化过程的损失消耗,故本研究只选取一次不可再生能源源头端消耗数据,其他中间环节以及附属能源产品一概不计。本文采用Ang B.W.提出的一种能够消除残差项的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10]对IPAT方程中的人口增长驱动、经济增长驱动及消耗强度驱动进行驱动效应分解分析,设ΔnENG为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在变化时间段内的消耗变化总量,Pdf、A
2005年间消耗压力最大。1985-1990年间,在经历后第一个经济复苏规划――“六五”规划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过热局面,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17.32%,经济因素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驱动比重达到120.2%,而消耗强度的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减弱效应则相对较弱,无法抵消由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耗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因素仍旧是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增加的关键驱动所在,但消耗强度对消耗压力的抑制作用在逐渐上升。其中,1995-2000年间,经济因素的驱动效应与消耗强度因素的驱动效应基本抵消,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压力也随之减弱。进入到21世纪后,特别在2000-2005年间,我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达到峰值,压力水平是1985-1990年间的3.98倍,造成这一压力峰值的关键原因在于消耗强度对消耗压力的抑制增加作用转为促进增加作用,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下的产业结构畸形和产业内部耗能强度的居高不下,是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驱动方向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2005-2009年间,消耗压力虽有所下降,但与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仍旧较高,在经历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以来,高耗能行业部门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果被应用于工业行业部门,由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消耗强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增加。综上所述,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增加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驱动;消耗压力的减弱主要源于消耗强度的抑制性驱动作用;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人口增长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驱动作用在减弱。
3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分解分析
3.1 费雪指数分解法
经过IPAT压力方程的分解,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的降低主要是来自于消耗强度的抑制性驱动影响,而消耗强度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GDP的分母拉动效应,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产业部门耗能水平。因此,本研究在消耗压力测算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消耗强度进行二次分解,其中,能源消耗强度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产业内部消耗强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即效率效应与结构效应。设nEIt是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nENGi,t/Yi,t表示第i个产业的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即总的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随着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而变化,Yi,t/Yt表示第i个产业的产业比重即总的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而变化,具体公式推导如下:
目前,能源强度分解以指数分解模型为主要研究工具,例如拉氏指数、帕氏指数、迪氏指数等,但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在处理结果上存在残差,往往无法解释,迪氏指数特别是对数平均迪氏指数能够实现无残差分解,但在处理结果上往往出现负值。因此,本文在对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驱动因素――消耗强度的二次分解时,引入费雪指数分解法,满足因子逆转和其它三个弱性指标公理,即积极性、时间互换性和数量对称性,剔除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测算结果的负数现象[11],更为直观地探析出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实现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提供实证数理分析支撑。
首先,基于拉氏指数分解公式进行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分解:
拉氏结构效应指数
3.2 结构效应、效率效应分解结果及解析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的终端利用部门是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以及其它服务业部门,鉴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分解的需要,故本文按照三次产业划分规则,分别收集整理1985-2009年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部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量,按照折标系数统一换算成万吨标准煤计量单位,三次产业产值分别换算成以
198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剔除通货膨胀影响,根据费雪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费雪结构指数和费雪效率指数。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只在2002-2005年间出现少量浮动上升,但上升比例基本控制在5%左右;经过费雪指数分解,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分解为结构效应指数和效率效应指数,其中,结构效应指数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发挥主要影响作用。具体而言,1985-2009年间,能耗强度变动比率基本都小于1,而相应的费雪结构指数却基本都大于1,由此说明:中国产业结构比重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即消耗效率的降低,特别是工业部门中高耗能行业部门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例如采掘行业部门、冶金行业部门等;相比之下,费雪效率指数基本都小于1,特别是农业部门、服务业部门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强度对不可再生能源整体消耗强度的拉动冲击。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仍旧存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以“高碳性”、“高耗性”为特点,未来结构调整之路应该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扩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以此来降低整体产业结构对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而不是仅仅单纯依靠产业部门内的强度拉动即效率效应来降低整体消耗强度;此外,产业内部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仍旧留有一定空间,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会进一步促进工业部门内部消耗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产业部门内部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单位产出所需的不可再生能源量,从而拉动不可再生能源整体消耗强度的降低。
4 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在对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以及消耗构成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IPAT方程、LMDI分解法测算出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以及促成消耗压力逐年增大的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水平,并就主要驱动因素――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运用科学的费雪指数分解法进行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分解。研究结论如下:
(1)中国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日渐放大,煤炭、石油、天然气年开采量难以满足经济增长需要,供需现状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明显;
(2)由东部地区高速GDP增长速度带来的能源需求冲击会反作用于中部、西部地区资源富裕省市的不可再生能源生产量,长此以往,过度开采和生产会进一步加速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危机的来临;
(3)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或直接被应用于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其中,工业部门消耗比重最高;
(4)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呈现“谷峰交替”型变动趋势,消耗压力的增加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驱动,消耗压力的减弱主要源于消耗强度的抑制性驱动作用;
(5)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分解为结构效应指数和效率效应指数,其中,结构效应指数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发挥主要影响作用。
与此同时,本文也存在一定研究局限和不足:一方面体现在消耗压力的驱动因素界定方面是否可以扩展至更多的驱动因素有待于日后进行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体现在消耗强度的分解角度是否可以添加新的视角。鉴于以上两点不足,本文日后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并且要进一步尝试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效率进行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军,成金华.中国非可再生能源生产效率评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7,(5): 65-71.[Chen Jun, Cheng Jinhua. 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Non renewable Energy of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DEA[J]. Economic Review,2007,(5): 65-71.]
[2]Satoshi Honma,Hu Jinli.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8, 36(2): 821-833.
[3]王霄,屈小娥.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制造业28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2):20-27.[Wang Xiao, Qu Xiaoe. Research on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 Manufacture: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8 Sectors [J].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2010,32(2):20-27.]
[4]陈凯,郑畅.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8(10):969-975.[Chen Kai, Zheng Chang. On the Yangtze Valley Energy Use Efficienc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9,18(10):969-975.]
[5]Huang J P. Industry Energy Use and Structural Change: A Case Stud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Energy Economics, 1993,(15):131-136.
[6]Zhang Z.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J].Energy Economics,2003,(25):625-638.
[7]李国璋,王双.区域能源强度变动:基于GFI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4):62-66.[Li Guozhang, Wang Shuang. Regiona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Decompositions Based on GFI Techniqu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4): 62-66.]
[8]吴巧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5):44-50.[Wu Qiaosheng. Energy Intensity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0,(5):44-50.]
[9]Ehrlich P, Holdren J. The People Problem [J]. Saturday Review, 1970,(4): 42-43.
[10]Ang B W.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 [J]. Energy Policy,2005,33:867-871.
[11]Irving Fisher. The Best Form of Index Number: Rejoinder [J].Quarterly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21, 133 (17):546-551.
Driving Forces of Consumption Pressure and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of Non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of China
WU Chun you ZHAO Ao LU Xiao li WU Di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关键词:经济发展 能源消耗 各区域 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0-060-03
随着改革开放30余年的进程,我国经济运行和能源消耗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按照我国区域的划分标准(即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作者注),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995~2008年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数据,对其现状及变动轨迹进行分析,并利用“脱钩”“复钩”理论和方法,对这四个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行量化测度。
一、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分析
(一)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从我国经济整体看,1995~2008年,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年均增长为9.5%,经济增长在我国各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平均增速最高,为12.12%。东北地区平均增速最低,为10.73%,其历年地区生产总值也不及东部。中部年均增速为11.06%,略高于西部的11.00%。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各区域间生产总值的差距逐渐增大。1995年,东部与东北的差距为23924亿元,高于中部18560亿元,高于西部1942l亿元。2008年,这种差距已分别扩大到109816亿元、89974亿元和91581亿元。
(二)我国各区域能源消耗分析
地区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总值上,同样也体现在能源消耗总量及增长速度方面。从总体变动趋势看,四个区域能源消耗量与其生产总值变动比较类似。东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这13年间能源消耗以高达8.43%的速度增长,消耗的能源绝对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其能耗比重由1995年的38.07%上升到2008年的43.42%。而东北能耗规模最小,平均能耗增速仅为5%,其能耗构成由1995年的14.75%下降到2008年的11.07%。西部能源消耗增速为7.82%,略高于中部的6.25%,虽然在1995年西部的能耗绝对量略低于中部,但在2008年西部已明显高于中部了。
二、“脱钩”“复钩”模型的应用研究
(一)“脱钩”“复钩”的概念
“脱钩(Decoupling)”一词最初源于物理领域,物理学界一般理解为“解耦”,通俗的讲就是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尽早分道扬镳。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的概念,将“脱钩”概念首次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脱钩”是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总量在初期随经济总量增长而一同增长,但在以后某个特定的阶段出现反向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物质消耗下降。表现为人类经济发展对物质的依赖程度降低,物质消耗与财富增长的相互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的良性轨道,简而言之,“脱钩”状态就是要求在整体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实现能源消耗压力的下降。
与脱钩相对应的还有“复钩”状况,即能源消耗与经济实现“脱钩”后又重新恢复同步增长的状态。
(二)“脱钩”“复钩”的界定标准
根据单位GDP能耗降低是否引起能源消耗总量下降,可以将“脱钩”分为两种形式,即“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本文参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复钩”分析理论,用各区域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总量指标报告期与基期变动比率进行对比,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得出6种涵盖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以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量为横轴,能源消耗的变化量为纵轴,同时将能源消耗与生产总值的比值定义为第三坐标轴并画出,建立坐标系,并将6种情况进行标注,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含义是指报告期的数值与基期数值的增量;“EC”的含义是能源消耗;(EC/GDP)的含义是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单位产值能耗的增量。在图1中,针对我国目前情况看,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是比较理想状态;扩张性“复钩”、绝对“复钩”和相对“复钩”是不可取状态;衰退“脱钩”是可允许状态。若将图1中的数量关系利用表格形式说明,则类型划分更加明确。见表1。
三、各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关系的研究
以下主要以各区域产业构成分析,以及“脱钩”“复钩”变动特征进一步分析。
(一)各区域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1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相比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是能耗大户,不同的产业结构也会对能源消耗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探讨各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复钩”进程后,通过各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与能源消耗总量(EC)指标,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
1996~2008年期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在1995年至2001年有平稳下降的趋势,但2002年后逐步回升,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达51.65%。以1995年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产值在2008年为9034亿元,是1995年的1.92倍,但其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由1995年的15.78%降至2008年的6.84%。第三产业总体变动趋势与第二产业相反,自1995年至2002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增长,随后有所回落,稳定在41%左右。数据同时显示,伴随着前7年的第二产业降、第三产业升的产业调整过程,虽然东部GDP增长明显,但能源消耗总量并没有剧烈变化,说明前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造成能源消耗的变化,但伴随经济增长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提升,造成能源消耗大幅增长,在2003年至2005年甚至出现经济与能耗呈“复钩”状态。
2 冻北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1995~2008年,东北地区呈现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波动上升,第一产业有所下降的趋势。在这14年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最初的49.20%升至53.00%,保持并强化了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呈倒“u”型,由1995年的32.77%升至2002年的39.64%,其后稳步下降至2008年的35.27%。而能源消耗总量,在1995~2001年期间变动较小,但自2002年起,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增幅较大,平均每年增加2702万吨标准煤,最终增至37171万吨标准煤。
3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1995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间虽有一定差别但并不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地位不断削弱,下降趋势
明显,最终降至14.60%。第二产业则被提升至主导地位,虽2002年前变化并不明显,但其后以平均每年1.58个百分点增长,2008年比重达到50.95%。第三产业比重在2003年以前增势明显,2003年所占比重最高为39.49%,其后明显下降,2008年降至34.45%。能源消耗总量在初期变动较小,但2002年后增幅明显,主要伴随着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同步变化。
4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西部经过14年的发展,最终拉大了三次产业间的差距,树立了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稳定了第三产业地位,削弱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能源消耗总量同样反映出对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敏感。在2002年前,能源消耗总量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动,但随着2003年后第二产业比重的稳步小幅直线上升,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2008年升至8119375-吨标准煤,为2002年38037万吨标准煤的2.13倍。
(二)各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脱钩”“复钩”测度
根据图1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脱钩”“复钩”问题分析时,利用可比价(按1995年价格计算)GDP、能源消耗总量(EC)及能耗强度(EC/GDP)3个指标,分别计算其环比增长速度,分析1996~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的“脱钩”“复钩”进程。
1 东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
“复钩”测度
1995~2008年期间,由于东部区域生产总值的环比增速均大于0,13个年份中有8个年份表现为相对“脱钩”。经济增速快于能源消耗量增长发展态势较为理想。
2 东北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复钩”测度
1995~2008年期间东北地区(EC/GDP)指标除2004年以外其余各年均呈现“脱钩”态势。其中1998年和2001年为绝对“脱钩”,其他年份(除了2004年)呈现相对“脱钩”。但也应注意到东北在能源利用效率上的基础薄弱,使得其在13年间降耗表现在4个区域中较为突出,但仍有一定改进空间。
3 中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复钩”测度
中部地区变动较大,在1999年以前主要为绝对“脱钩”态势,2000年至2002年为相对“脱钩”,随后出现“复钩”,进入2005年后,又达到相对“脱钩”状态。主要是由于1999~2004年间能耗增速上升较快所致。在能源利用上,1995年中部地区万元GDP能耗已达2.88吨标准煤/万元,在2008年虽降至1.62吨标准煤/75元,但同样有一定降低空间。
4 西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复钩”测度
西部地区在2002年以前以相对“脱钩”状态为主,2000年曾达到了绝对“脱钩”状态,但随后出现了能源消耗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2003年和2004年能耗增速甚至达20%左右,呈扩张性“复钩”状态。近3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增幅逐步下降,呈相对“脱钩”。经历了“脱钩”、“复钩”再“脱钩”,2008年西部的万元GDP能耗为2.00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同年其他区域能耗水平。不难看出,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西部降低能源消耗的潜力巨大。
四、综合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数量;经济增长质量;能源消耗
一、引言
化石能源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7.9%,我国占比达93.8%。由于其本身的不可再生和有限性,以及人类对它的巨大开采量,化石能源的枯竭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CO2和废气威胁全球生态,同时也给我国的环境带来负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经济相互影响的能力越来越强,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各国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分别就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数量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现状分析
我国化石能源的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总量虽大,但人均能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建国初期,煤炭消耗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 90%以上,之后虽有下降趋势,但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耗比重从1978年的70.7%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66.0%。然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3.4%波动增加到2013年的9.8%。我国目前形成了“煤炭消耗为主,多元化能源共同消耗”的能源消耗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数量用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按2010年价格计算)来反应,一直保持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1.95003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0.85779万亿元,增加了约26倍,平均增长率约110.1%。
经济增长质量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优劣程度和品质属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本质是促进经济发展动力的升级,即由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驱动转向效率驱动,这是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任务复杂而艰巨。本文采用能源利用效率、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比重)、环境约束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个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性、协调性、持续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物资消耗,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质量低下。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应放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上面,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在提高经济增长数量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质量。
依据我国1978~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ECT和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按2010年价格计算)的实际数据看出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能源消耗从1978年的5.714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3年的37.5亿吨标准煤,增加了约6.6倍,年均增长率5.52%。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近些年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能源消耗强度不断降低,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合理,经济增长质量有望继续提高。
三、实证分析
(一)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利用1999-2013共15年的能源消耗总量X1(单位:亿吨标准煤)与国内生产总值X2(单位:万亿元)数据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量的关联性。经济增长质量(QGDP)各维度的细分类指标由于正负向不同,且存在着不同级别的数量级,因此在进行指数合成前,需要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通过适当合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进行合成并取为X3。
1. 绝对关联度
初始点零化求|S1|,|S2|,|S1-S2|绝对关联度:ε12=0.8673
2. 相对关联度
求X1,X2的初值像X1′,X2′然后在求X1′,X2′的绝对关联度:r12=0.8612
3. 综合关联度
取θ=0.5,ρ12=θε12+(1-θ)r12=0.8643
计算得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量的灰色绝对、相对、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8673、0.8612、0.8643,同样可得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9035。充分说明两两间有很大的关联,到底存在怎样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本文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研究。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时间序列是同价单整,且不适用于多变量。所以在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前需先检验其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6.0对序列lnECT 、lnGDP 、QGDP的平稳性用ADF方法进行检验(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其稳定性)。
检验结果表明: lnGDP、lnECT、QGDP序列及其1、2阶差分的ADF统计量概率值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说明这两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三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概率值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所以D3(lnECT)、D3(lnGDP)、D3(QGDP)序列均平稳,即lnGDP、lnECT、QGDP序列均为I(3)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其分析。首先对序列LnECT和lnGDP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LnECTt=2.5283+0.7889*lnGDPt+εt(1)
多数指标表明拟合效果似乎非常理想,但由于D-W=0.407值过小,残差序列很可能存在自相关。因此考虑加入滞后项来改善模型,进而得到序列LnECT和lnGDP的滞后模型:
LnECTt=1.7165+1.7401*lnGDPt-1.1476*lnGDPt-1+1.0719*lnECTt-1-0.8202*lnECTt-2+εt(2)
经检验结果表明拟合效果非常不错,且D-W=2.3604可以排除自相关。利用式(2)可得β=0.7918,所以得两者的长期关系式:lnECT=0.7918*lnGDP+εt。
现在对(2)式的残差序列εt做ADF检验,检验结果为:残差εt的ADF检验t统计量值为-3.9595,相应的概率值0.0131,小于5%的检验水平,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可认为序列LnECT、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均衡系数为0.7918,lnGDP每增加一个单位,LnECT就会增加0.7918单位。宏观来讲经济增长了,必定会对能源消耗造成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必然增加。
同理可对序列QGDP、LnECT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他们不存在协整关系,但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QGDP=-7.5195+0.8383*LnECT+σt(3),此式系数检验及方程检验均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检验效果非常理想说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质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可以从能源消耗入手。
(三)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验证了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量、质量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进一步分析。通过eviews6.0估算误差修正模型为:
DLnECTt=-0.1447+1.7080*DlnGDPt+0.8134*DlnECTt-1-0.735*ecmt-1+εt(4)
模型中每个参数及方程都能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D-W=2.341也说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可利用此模型对能源消耗的短期变动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由本期lnGDP变动的影响,第二是前一期能源消耗(lnECTt-1)变动的影响,第三是前一期能源消耗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即ecmt-1)的影响。误差修正系数为-0.7357,调整的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 反映了能源消耗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为了维持实际的能源消耗与国民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当期将以-0.7357的速度对前一期能源消耗与国民经济非均衡状态进行调整,将其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我国经济增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可将其看作一个灰色系统。而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量不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动态关系,因此可考虑用灰色GM(1,1)模型依据能源消耗量来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数量。此模型不仅可以弥补由于数据不足及个人主观臆断的缺陷,且能通过较少的数据把握整个系统的演变趋势,也可对我国经济政策做出指导,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迅猛。
(四)灰色 GM(1,1)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1. 灰色 GM(1,1)模型的建立
根据我国1999~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预测2015~202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 GM(1,1)模型的检验
依据精度检验等级参照表进行如下四项指标的检验。
(2)X2和X^2的灰色绝对关联度ε=0.9991
(3)均方差比C=0.0617
(4)最小误差概率(0.6745S2=8.089)。计算得:P(|ε(1)-ε^|0.95,小误差概率为一级。
故可用(5)式来对我国未来国民经济总量进行预测。得出我国2015~2025近11年的预测值见表1。
四、总结
如今能源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依赖逐渐增强。主要因为它能够为人类的生产发展提供动力,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为经济增长的高质量提供了可能。经济的不断增长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能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此可知: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赖的。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保障。同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又密切关系到经济增长质量,因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可以此为突破口。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的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注: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赵爱文.中国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Z].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黄宝敏.能源效率、环境约束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Z].吉林大学,2015.
[3]孙玉刚.灰色关联分析及其应用的研究[Z].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4]Dickey D A, Fuller W A. The Likelihood Ratio Statistic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 [J]. Econometrica.1981(04).
[5]Engle R F, Yoo B S. Forecasting and testing in co-integrated system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7(01).
[6]杨宜勇,池振合.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9).
[7]樊欢欢.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Z].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词:城市建设;施工技术;建筑能耗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also with unprecedented speed and scale get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But, and with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aused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s great attention. By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buildings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foundation, the un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relev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产业规模和行业素质都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长期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发展,在其长期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能源消耗大,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随着人类能源危机及生态污染等问题的提上日程,能源问题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建筑能耗更不容忽视。于是,针对能源紧缺的现状,对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减低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显得至关重要,也符合当前低碳社会大趋势的发展诉求。
1 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建筑能耗也伴随着日益增长。目前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达到16亿至20亿平方米,而我国每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高达90%都是高能耗的建筑,早在1999年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已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0%~25%,而这绝对不是建筑能耗的最高点。在现行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下,我国的建筑面积每年都在逐步增长,这意味着我国的建筑能耗必将进一步增长。
在建筑施工方面,工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工程建筑施工以及建筑工程完工后投入使用,每个阶段都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能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的建筑能耗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未能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采用的建筑材料有些也为达到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也比较粗放而不精致,造成了建筑能源的当期消耗以及在房屋的后续使用及管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而且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污尘、污水及建筑垃圾等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间接地造成了后期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建筑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能耗的现状,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根据相关机构的粗略估算,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措施至少可以降低当前建筑能耗总量的2/3。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的每个阶段,我们能够在提供舒适、卫生、健康的建筑环境基础下,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首先,我们要通过提高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利用建筑自身所处的环境特色整体规划从最开始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其次,采取建筑节能新技术,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能量利用,减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最后,利用开发而得的可再生新能源,减少使用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从而减少建筑能耗。
2.1 提高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
中国的古话“因地适宜”,其实就是一种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这种理念就是要求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重视利用其所在位置的环境气候特征,比如外界气流,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并在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外部环境,比如在建筑周围栽种树木、植被、水面及围墙等,充分利用建筑外微环境来改善室内微环境,达到气流的通畅,减少空调采暖照明等建筑能量的消耗量。通过这些科学而合理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内的能源总需求量,还能够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
2.2 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
通过改善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能够实现在夏季减少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而在冬季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的“冬暖夏凉”的目标。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一般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通过改变维护结构组成材料的热工能性,所以提倡在建筑实施过程中有全局观念,采用市场上新兴的环保实用型材料;二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构造技术,提高维护结构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比如通过架空通风、屋顶蓄水等技术增强屋面的隔热降温性能,或者通过采用复合墙体来达到墙体的节能效果,或者通过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
2.3 提高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
在能源枯竭的现实状况中,我们应该积极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同时增加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以适应人类日益增加的各种需求,这个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建筑施工技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等,在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加以应用,可发挥较好的节能效果。比如,在建筑的楼顶安装太阳能,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通过相关的设备和设施,将电能连接到供电设施中,可以满足基本的照明系统用电需求,或者在此基础上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建何谓一提,如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等,使耗能变成产能;也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用于采暖与供热,满足建筑物的供热需求。
3 结束语
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问题极其严重,而我国能源资源又很有限,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现阶段又追不上能源消耗的速度,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因此,通过积极地改进建筑施工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并且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才是缓解能源问题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道,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耿. 浅析低碳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思路[J]. 中国新科技新产品, 2011(21):150.
[2]曾祥才,朱冬生.浅谈建筑节能技术.TU201.5/2007.
【关键词】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协整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1.前言
世界能源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战略,能源新技术成为竞相争占的新的战略制高点,我国需要在国际新的能源环境中寻求最优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路线。本文从总体的数据出发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节能的关联性,揭示出三者的时间因果关系,明确了目前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各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不同,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科学的能源策略。
2.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早在1978年,Kraft J和Kraft A利用美国1947-1974年间的数据,得出美国GNP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即GNP决定能源的消耗水平。Masih、Ugur和Ramazan 研究了部分欧洲和亚洲国家的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韩志勇和魏一鸣利用EG两步法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采取一系列时间序列数据,验证全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又验证了节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三个地区的数据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此外本文样本的选取跨度相对较大,提高了样本待估参数的准确性。
3.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用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能源消费总量(单位:百万吨标准煤)及节能量作为研究变量,分别记为GDP、EC和ES序列,样本为1992-2010年间的19组年度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实现。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不平稳性,需要对样本数据取对数处理,得到LOGGDP、LOGEC和LOGES序列。
4.实证分析过程
4.1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用来衡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时间序列来说,当一个变量x的滞后值在另一个变量y的解释方程中是显著的,那么可以认为X就是Y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为了确定全国的经济增长、节能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对GDP与EC以及ES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观测因果关系的变化特征。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GDP与能源消耗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为1)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11/18/11 Time:19:41
Sample:1992 2010
Lags:1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EC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8 35.7454 2.5E-05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C 0.02896 0.86714
表2 GDP与节能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为2)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11/29/11 Time:20:43
Sample:1992 2010
Lags:2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ES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17 5.36895 0.02161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S 1.92536 0.18828
表1的结果表明,当滞后期为1时,在至少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EC是GDP的Granger成因,即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表2的结果表明,当滞后期为2时,在至少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ES是GDP的Granger成因,即节能和GDP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节能并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4.2 实证分析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关于单位GDP能耗的数字约束指标,根据我国1995-2010年的数据计算,单位GDP综合能耗从1.27吨标煤/万元降到0.82吨标煤/万元,基本达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为了进一步研究全国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本文选取代表性的地区做实证研究。
4.2.1 产能指数分析
为了衡量全国不同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产能系数指标来测度。
这里用、以及分别来表示经济增长指数、能源消耗指数以及产能指数。
(1)
其中是第i个地区的生产总值,是第i个地区的人口数量,
是全国各个地区的生产总值之和,是全国各个地区的人口总数。
(2)
其中是第i个地区的能源消耗量,是第i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是全国各个地区的能源消耗总量,是全国各个地区的
人口总数。,其中为第i个地区的产能指数。
图1 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数、经济增长指数和产能指数比较
本文选取上海市、河北省和三个地区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具体来看,上海市的能源消耗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都显著高于河北省和,而且经济增长指数均高于能源消耗指数,产能指数大于1,反映了上海市能源消耗的效益比较好,能源利用率高于其他两省。河北省的产能系数略小于1,各年的能源消耗指数均小于,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增长指数低于,反映了近几年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作为能源大省,内蒙古地区的产能系数均小于0.7,能源利用率低,效益不太理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4.2.2 单位产值能耗分析
单位产值能耗是衡量一个地区能耗水平的综合指标,其实质是一个效率指标,通过能耗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反映地区节能工作的完成水平。
单位产值能耗=综合能源消耗量(吨标煤)/工业总产值(万元)
由表3可以看出通过横向比较“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地区的单位产值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在“十一五”初期单位产值能耗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期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的单位产值能耗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能源的利用水平很高。通过纵向比较内蒙古地区在2010年实现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57%。能源使用效率逐步得到提升,缩短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河北省作为能源大省承担起了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的重任,2010年实现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68%。拥有良好能源消费结构的上海市,在“十一五”期末的单位产值能耗较“十五”期末环比下降了27%。通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本完成了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阶段性节能减排目标。但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要想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加快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还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
5.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的模型分析检验可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存在着能源消耗到GDP的单项因果关系,节能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要有源源不断扩大的能源供应来保障,但是能源供应的短缺必然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因此需要对能源供应可能出现的短缺或者波动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增强能源经济的动员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节能减排并不会影响经济增长,要保持长期的能源供应,必须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
第一,要优化产业机构。合理调整第二产业,降低第二产业中高能耗的比重,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产业加工的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有效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向节能型转变。
第二,推进科技创新,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开发推广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资金协助来引导环境产业主体的投资规模,加快环境产业的发展,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做到严格控制。
积极同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增强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改善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素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增加效益。
第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标准,实行严格的考核奖励,对于节能减排数据不属实、发生重大的环境责任事故和重大的违约违规事件,严格执行处理,引导地方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节能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比较强,需要金融(银行贷款)长期贷款的大力支持,对节能型的产品提供抵押贷款服务,通过对此类产品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来鼓励节能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1(10):35-43.
[2]赵进文.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存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8):34-41.
[3]李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基于能源结构约束的视角[J].技术经济学,2010,29(2):74-80.
[4]张朝阳,陶建格,薛慧峰.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的协调分析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9.
[5]尚红云,蒋萍.中国能源消耗变动影响因素分解[J].资源科学,2009.
[6]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李伟.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
[8]Kraft J.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
[9]Cheng B.S.An investigation of cioo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Energy Development,1995.
[10]Granger C W J.Investigation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nometrca,1969,37:424-438.
作者简介:
【关键词】建筑机械;节能技术;能源消耗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和节能发展,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这就意味着节能减排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对于建筑机械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建筑机械属于高耗能的机械设备,与当前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不利于我国现代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有效提高建筑机械的节能技术,降低建筑机械设备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机械的使用效率。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建筑机械节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建筑机械节能现状的建议。
1建筑机械及其节能技术概述
1.1建筑机械的概念和种类
建筑机械是指在建筑施工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机械设备[1]。机械设备是建筑企业实施工作的必要工具,机械设备的好坏不仅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外在形象和建筑公司的实力。因此,只有全面系统地深度了解建筑施工的机械设备,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建筑施工进度,有效实现建筑机械设备的节能减排作用。在建筑施工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不同的地形和环境,为了能够有效满足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形,建筑机械设备所具有的功能和种类也不尽相同[2]。按照机械设备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建筑机械设备主要有以下六类:(1)专门负责运输建筑材料的机械设备。这类设备主要包括翻斗车等。(2)专门负责挖掘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机械设备。这类设备主要有挖掘机等。(3)专门负责夯实地面和混凝土的机械设备,其中主要有打桩机等。(4)专门负责起吊建筑材料的机械设备,其中主要有起重机和吊车等。(5)专门负责搅拌建筑材料的机械设备,其主要有搅拌机等。(6)专门负责装修的机械设备,比如喷涂机和吊篮等。此外,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还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能够高空作业的机械设备等。
1.2建筑机械节能技术概述
建筑机械节能技术主要是指能够降低建筑机械设备能源消耗,节约建筑施工和工程建设中的能源消耗的技术[3]。这些技术大部分使用在建筑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当中,全面分析能够进行节能的空间,进而根据科学专业的知识采取措施,达到节约能源和减排的目标。在建筑机械设备当中,比较常见的节能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节水、节电和节油技术等[4]。其中,建筑机械设备的节水技术主要是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对水资源进行循环运用,优化和改善设备,达到节水目标;建筑机械设备的节电技术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是使用做多和最为广泛的一种节能技术,主要有精确控制电能输送,能量回收等技术;建筑机械设备的节油技术主要是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降低油料的消耗,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建设机械,比如挖掘机等耗油量高的大型机械。
2建筑机械节能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据有关数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将近已达到7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在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建筑行业仍然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5]。然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作为能源高消耗的建筑行业,全年的能源消耗量在整个社会消耗总量中占到近三分之一[6]。因此,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也将会逐渐地增加,迫切降低能源消耗,重视节能减排问题显得极为重要。而作为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建筑机械设备,其节能技术的发展更是对整个建筑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节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晚,同时建筑技术也较为落后,特别是一些建筑机械设备的技术也较为落后,进而导致我国的建筑机械设备节能水平也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此外,与之相匹配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建筑节能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建立了有关建筑机械节能的制度体系,规范了建筑机械的市场秩序,同时也提高了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力度。(2)不断培养和吸引建筑机械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有关建筑机械节能方面的专业性人才队伍。(3)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建筑机械节能技术,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技术突破和产品突破,并且在实际建设和施工建筑工程的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的程度。虽然,目前我国在建筑机械节能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筑机械节能的理念也早已普及,但是仍然有相关部门和一些建筑企业没有完全领悟建筑机械节能的理念,在执行工作和开展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严,落实不规范的情况,导致一些部分地区仍然使用一些节能技术比较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与当前所倡导的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相悖,制约了我国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3建筑机械节能存在的问题
3.1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建筑机械的节能技术,其传统的节能技术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有效满足现在对于建筑机械节能发展的需求,同时现有的节能技术管理制度也相对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筑机械节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对于建筑机械设备的节能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节能技术水平还不够先进,进而导致了我国在建筑机械节能管理制度上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建筑机械本身节能的重要影响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3.2建筑机械设备本身比较落后
建筑机械设备的先进水平对于建筑机械的节能效率和节能水平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所使用的一些建筑机械设备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技术比较落后,使得建筑机械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普遍较高的现状,进而导致建筑机械的工作效率与能源消耗量存在不配比的情况。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建筑机械以及节能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后和一些先进的国家和我国对于节能技术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由于建筑机械固有的特性,随着对建筑机械长时间的使用和损耗,会导致机械的能源消耗进一步增加,进而降低了建筑机械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导致建筑的质量和进度不能得到保障,对于生态保护的工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对于建筑机械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重视程度较晚,同时,科技水平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我国的建筑机械设备比较落后。
3.3建筑机械的使用方式不科学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前期考察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调查不充足,没有全面考虑施工条件的综合情况等问题,导致在真正使用建筑机械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建筑机械的使用时间和流程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本来只需要一台低能耗的建筑机械就能完成的工作,往往为了追求进度,由几台高能耗的建筑机械进行工作,这种情况不仅大大提高了能源的消耗程度,同时也会加大建筑机械的折旧程度,大大降低了机械的工作效率,进而不利于建筑机械节能的健康发展。
4解决建筑机械节能问题的措施
4.1完善建筑机械及节能技术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建筑机械以及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建筑机械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的管理制度,同时还应该落实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工作。此外,合理设置建筑机械的使用年限和损耗临界值,严格限制报废和磨损比较严重的建筑机械,对于一些已经报废和作业效率比较低的建筑机械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报废处理。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对于报废的机械设备进行回收等。同时,对于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的管理也应该不断完善,保护节能技术的专利产权,鼓励企业不断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专利技术,并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支持建筑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新型节能技术,进而为建筑机械节能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4.2提高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建筑机械节能发展中,其机械设备本身的好坏以及管理措施,也会对机械的节能减排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重视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以及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施工工作当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维护建筑机械的重要作用,导致一些建筑机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和维护,加快了建筑机械的磨损程度。所以,应该不断提高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意识,科学管理所操作的机械设备,提高机械的能源使用效率,进而起到节能的作用。同时,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影响到建筑机械的能源消耗程度以及工作效率。目前,大部分建筑机械的操作人员存在综合素质不高,受教育水平较低,不能严格遵守正确的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建筑节能的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应不断提高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要求操作人员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建筑机械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建筑机械的节能水平。
4.3科学合理使用建筑机械设备
在建筑工程和项目施工的具体工作过程当中,建筑企业应该根据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等,科学合理地选择所使用的建筑机械开展工作。因为,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的不同会对机械设备具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建筑机械的能耗情况。因此,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应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熟悉相关机械设备知识,根据实际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来科学合理的选择适用的机械设备,在不影响机械设备工作效率和建筑工程程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发挥建筑机械的节能作用,降低能源消耗。
5建筑机械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节能措施
为了有效促进建筑机械节能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建筑机械设备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方式,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科学合理选择生产材料,对建筑机械再设计和再加工完善,提高建筑机械的节能性,使建筑机械更加符合现场作业条件,降低能源的消耗。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措施,为建筑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借鉴参考。(1)选择节能环保的生产制造材料。生产制造建筑机械的原材料会对建筑机械设备的价格和使用要求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当时绿色发展和节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机械生产企业在选择生产制造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和材料的环保性和节能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尽量避免使用环境污染材料和一次性材料等,以此降低建筑机械的环境污染程度。同时,为了降低建筑机械的能源消耗,在生产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也应该尽量选择比较节能和能耗较低的材料,进而提高建筑机械的使用寿命,促进我国建筑机械节能的发展。(2)研发和使用环保型的发动机。在建筑机械设备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是发动机,其质量好坏和性能高低直接影响着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选择建筑机械设备的发动机时,应该综合考虑油耗、环保和效率等因素,尽量选择能耗较低的环保型发动机。此外,建筑机械生产企业可以在现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选择安装再循环装置和循环装置,减少动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浪费,充分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建筑机械的监管和管理制度,提高对建筑机械发动机环保作用的重视程度,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3)降低建筑机械的能源消耗。在对建筑机械进行生产和制造的过程当中,应该坚持节能的重要原则,提高建筑机械关键部位的强度和性能,同时也应该科学合理设计各部件的协调程度,减少能源的磨损,以最低的能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达到建筑机械节能的目标。
6结语
在当前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和节能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因此,建筑机械的节能减排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为了建筑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实现建筑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理念,加大建筑机械节能的重视程度,在合理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建筑机械节能水平。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建筑机械节能中存在的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建筑机械设备本身比较落后以及建筑机械的使用方式不科学等问题,提出完善建筑机械及节能技术的管理制度、提高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建筑机械设备等措施,以此促进我国建筑机械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发展。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降低建筑机械的能源消耗,本文提出了建筑机械设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三个节能措施,进一步提高建筑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建筑机械的能源消耗,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宁,李冰,徐武彬,等.工程机械节能减排现状及发展新趋势[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1(01):297-300+304.
[2]陈莉霞.提高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的措施分析[J].河北农机,2020(04):47.
[3]张玉龙.基于建筑机械工程的节能技术应用探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1):219.
[4]杨旭峰.提高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的措施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9(06):53-54+62.
[5]辛骁勇.建筑机械环保与节能方法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