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经济建设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的措施

第1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论文 关键词:水资源  经济 属性 节水型社会

论文摘要:基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通过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 发展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联系水资源中的经济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以水资源的经济属性为突破口,提出了若干相关的经济对策.包括 科学 水价体系、水资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虚拟水控制手段等几大方面,以期能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依据。

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水量将大大增加。水资源问题正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 工业 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 自然 的能力,以至于工业化大生产排出的大量污水、废水超过了水资源再生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恶化;而水环境的恶化又造成水资源短缺,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正是这种联动关系,要求传统水资源概念向 现代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等概念转变,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护水资源是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物质环境、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经济的保障和支持,使水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注意的若干经济措施

1.赋予水以价值,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当前国内水资源问题的首要举措。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而水价正是调节这种关系的杠杆。提高水价可以促进工农业和生活的全面节水,节水投入限度和调水决策等则依靠水价来调节。当然,水价调整后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做到了科学分配,水价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才尽到经济调控责任。同时,在实施中还要考虑到农民、 企业 和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科学的水价体系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节器。

2.使节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科学水价体系实施的重要辅助经济措施。经济学观点认为,水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水价机制将自动配置水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水价并不能反映市场主体作出决策时所需的全部信息,由此产生了水资源的外部性。针对这种外部性导致的水资源市场的失效,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①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征税(或补贴)的主张,他认为,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总经济福利最大化,任何行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此行动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任一背离都应被消除,这就是黄金法则。因此,他提出两种方法来矫正这种背离,即税收和政府补贴。②产权经济学家科斯则认为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产权没有界定清楚,如果把产权主体的责任和权利边界划分清楚,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科斯定理的简单表述为: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权利初始界定条件下的自愿交易总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产权最大化)。因此,提出了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将外部性内部化,再通过市场进行自愿交易的解决办法,即提出了所谓的水权交换机制:研究水权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

3.实现考虑“水资源”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基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经济管理措施。当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宏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账户体系(sna)均没有把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的核算纳入其中,只是注重经济产值和增长速度,而并不反映资源的耗减,从而使得核算体系建立在“资源无限,任意取用”的基础上,以至于gdp的虚幻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并存,形成所谓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因此,必须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成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建立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两个特性,以便使水资源核算既与其他资源核算有机结合,又能突出水资源自身核算的特性。①资源的区域性:不同地区水量差别很大,很难进行区域资源利用的调剂,而且水资源利用与人口密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因此,该特点要求在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应该尽量划小核算区域的范围。②水资源的流动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渗透,因此,该特点要求进行实物量核算时应准确估算出重复 计算 的水量。

4.建立 经济 约束机制和经济激励机制等相应 法律 法规建立相应经济约束与激励法规是实现利用经济杠杆调控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制约措施。拉动经济杠杆,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对节水产品予以政策上倾斜等;惩罚奖励机制,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与此同时,在具体法律法规上,应进一步修订完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加快对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的制定,强化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理,严厉打击, 教育 民众。

5.引入“虚拟水”概念,面向国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国际市场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重要经济手段。对于国际市场,由于水资源运输的不经济性,开展水资源直接贸易存在一定困难,可以通过间接的办法来实现。这里我们需要引入“虚拟水”概念。在贸易过程中,多出口消耗水量小的产品,多进口消耗水量大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便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国际贸易目的。

第2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将其视作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本文中,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三、总结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缓慢,在发展中会面临着许多限制因素。但是,我国对其是倍加重视,对农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发展质的变化,走到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9).

[2]薛振鹏.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

第3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着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着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 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瓷都[J]. 江西能源. 2006(04)

孙向阳,宋树林.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J]. 海岸工程. 1999(04)

李进信.浅议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第4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着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着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 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瓷都[J]. 江西能源. 2006(04)

孙向阳,宋树林.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J]. 海岸工程. 1999(04)

李进信.浅议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第5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经济法;相互作用

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完善经济法措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主要特征,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决定我们国家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提出加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强调保持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平衡的理念,倡导“完善经济法制度,建设节约型社会”,同时出台了《资源税条例》、《环境资源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条例,由此,经济法立法制度的完善和资源的节约问题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国家长期关注的问题。

种种举措表明,只有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及加大经济法的立法性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达到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由此就需要我们将促进与保障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一项新的经济立法原则,积极构筑并不断完善一个能够促进、保障节约型社会形成与存续的法律制度。

一方面,应当加强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密切关联的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推行能够形成长效机制的各种经济激励政策,积极动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完善相关法律,以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成。

二、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完善经济法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在资源开采、消耗环节缺乏保护性规范

例如,在我们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却在疯狂地进行掠夺性乱挖滥采;在国家每年进口大量石油的情况下,轿车行业却在生产、倡导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大体积的家用轿车,而1.3升排量以下的低排量、省油的经济型轿车却在许多地方在上牌照、过路桥、进宾馆等方面受到无端的限制;在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搞南水北调工程、许多地区为之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华北一些城市的许多人还在用自来水浇花,等等。诸如此类的不正常的现象不胜枚举。我国改革开放的2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以惊人的8%的速度增长,“中国”因此成了经济奇迹的代名词,但我们的经济繁荣是以付出生态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为巨大代价的。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水“荒”声一片,但在开采、使用、消耗过程中却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及规范。

(二)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没有具体条例的制约

例如:沿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废弃物排放没有具体的税收制度去制约,并造成大量的污水,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进。

(三)在社会消费环节节约型观念比较薄弱

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的消费现象越来越多。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

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据专家计算,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12亿只节能灯,其节电效果相当于新建一个三峡电站。然而由于行业市场混乱、缺乏扶持政策、宣传不够等原因,这一高效照明产品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但在国内却反应冷淡,无法发挥其巨大的节能作用。

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四)经济法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承载主体培养不力,引发了政府频繁的“缺位”和“越位”的功能缺陷问题

例如我国环境污染税缺位,治污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来说,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对生活必需品的水却没有列入,起不到调节作用。

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仅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增值税抑制了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尤其是消费品税收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

例如,一次性电池、塑料袋等消费品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而现行的消费品税收没有充分发挥其抑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税收政策缺位,如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的建筑工程投资以及监测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零。在此过程中,一些可以再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也一并被销毁了,挡住了物质循环之路,从这个角度讲,它不利于资源节约。

三、如何发挥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完善经济法措施的作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法治更不是“旁观者”,而是极其重要的保障。建设节约型社会,无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经济的、行政的、道德的以及法律的等各方面的手段与措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方位的综合保障。但从长远、稳定、持续的角度看,其中最重要的应是法律手段。要想有效地营造与持久地维护一个节约型社会,我们必须依靠法治。

(一)必须加快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机制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当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消耗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法制宣传,使全体公民知法守法

完备的立法、良好的法律环境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自觉守法也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而完备的环境资源立法、良好的环境资源执法环境已经为各守法主体认真守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在全体公民中宣传自然资源、能源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各守法主体做到知法、守法,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因此,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应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计、律师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中介服务业。严格项目准入管理,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作为新建和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首要前提条件,并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这样也给我国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同时也减小了总体资源短缺的压力。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技术水平

技术攻关重点是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提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并加快国家综合水平发展。

(六)制定激励政策,创新资源节约机制

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一些关系民生的资源价格进行调整,既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承受能力和低收入阶层,又要将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传达给资源使用者,使其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符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政策的项目和产品,并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专项基金,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推动共性瓶颈技术和重点技术的研发推广,支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项目,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因此节约型社会和经济法的发展是新时期的最大目标,也是我国发展的最终归宿。

四、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法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而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社会的必然走向,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经济法的有效发展必然推动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而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又会为经济法的发展提供外部良好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从总体上看,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在节约型社会下发展经济法,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我国能源极度紧张、资源浪费严重的严峻状况,迫使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能源、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要我们积极地、逐步地完善我国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加强监管,我们建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贺洲.论节约型社会与经济法制建设[J].中国法学,2007(5).

2、单飞跃.经济法的社会力学原理分析[J].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李昌,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法学精萃,2006(6).

4、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J].中国法学,2007(4).

第6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环境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3-01

1、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施工场地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及施工过程中及建筑材料运输沿途产生的扬尘等。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由于污染物不是集中大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混凝土搅拌、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环境影响较大。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局部扬尘浓度较高,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轻。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主要是施工区和运输道路沿途居民区。

1.2 对地表水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泥浆、污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冲洗等含油废水等。如果这些废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

1.3 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深基础和深基坑的开挖日渐增多,大型地下工程作为庞大的地下结构,基坑开挖常会伸入潜水面以下。在饱和土体中施工,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排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的水位,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位降低除了会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有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动力场,使工程周围的地表污染进入含水层,引起潜水污染的加剧。另外,施工中为了提高土体的防渗性能和增强土体的强度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各种废浆、施工机械漏油、化学注浆等污染物经淋滤进入地下水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工程建成后,会阻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地下水的循环,降低潜水污染的稀释,随之还将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1.4 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1.4.1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及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据监测,推土机产生的噪声级一般达78dB~96dB,搅拌机产生的噪声级达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

1.4.2道路施工噪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卷扬机,各类搅和场的搅拌设备及现场振捣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对城市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

1.4.3城市交通噪声:来自于各种机动车辆、内河船舶、铁路车辆和飞机产生的噪声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噪声,以及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各种运料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也是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4.4社会生活噪声: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商业、文体、游行、宣传活动等有时应用扩声设备,造成的噪声污染就更为严重。有些活动在室内造成的噪声经常在100分贝以上,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

1.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造成破坏。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建筑本身占地,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地基,取土建楼等,对地表破坏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坏,道路建设期的施工工程,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景观破碎化和景观格局的改变,进而导致植被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土壤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道路运营期对景观的影响更为长期、潜在和强烈,道路网的形成及人类的干扰增大,区域土地利用产生变化,同时对景观安全格局产生了威胁。此外,建筑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处置不当,会破坏自然景观形成不良景观。

2、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防治措施及保护措施

2.1防治措施

在设计期选择方案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发展规划,力求施工合理、降低造价;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影响或破坏现有的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以便将项目建设对现有植被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优化建筑平纵面设计,是挖填方量尽量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合理选取弃土场,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及恢复措施及恢复设计;避绕学校、居民区、文物保护区、防洪排洪区等敏感区。公路选线应多走坡少走沟,多占荒地林地少占用农田。在公路建设区域实现剥离和保存表层土壤,便于以后生态恢复于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保护土壤资源。合理设置施工场地和拌合站,场址远离敏感点;合理规划公路两侧土地使用功能,降低营运汽车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2.2 保护措施

2.2.1环境空气质量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应文明施工,避免扬尘污染,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并采取有效防尘措施。对于土方挖填产生的影响,应尽量保证填、挖方同时进行,一次完成;施工场地及时清理,定期洒水;对易起尘的建筑材料在大风时进行覆盖或加湿;水泥、沙、石灰等建材尽量不露天堆放,露天堆放的土、沙要放在避风处或加围墙;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2.2.2水污染防治措施:首先应控制施工废水,施工期废水种类较单一,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颗粒和矿物油。施工现场因地制宜建造污水临时处理设施,对含油量大的施工机械冲洗水或悬浮物含量高的其他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利用。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水经沉淀处理,底层泥浆作为建筑垃圾清运;砂浆和石灰浆等废液集中处理,干燥后与固体废弃物共同处置。其次是控制生活污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生活污水的收集管理,严禁以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放而进入城市周围水体,同时也可避免污染地下水。

2.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对社会生活噪声可采取城市规划分区和制定有关法令等措施加以控制和限制。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应加大噪声管理力度,建立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管理督查制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控制夜间(21:00~6:00)施工。对高噪声设备的操作人员实行轮班制,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6h,并配备耳塞等防护设备;选择使用性能好,噪声低的施工机械;加强机械设备施工期间的维修和保养;高噪声设备安装减振降噪装置;将施工场地尽量布设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距离50米以内的噪声敏感点,应采用临时隔声屏,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2.2.4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在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时,针对不同功能区段,因地适宜,本着经济合理原则,造景与地形紧密结合,土方就地平衡,采用乔灌木花草结合成复合层结构,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道路建设取土后,取土土地应平整、压实并及时绿化减轻其影响。弃土场填平后,采用好土填埋后,使荒沟变成平地,种植树木,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可增加植物量,减少水土流失,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孙俊杰、王鑫. 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33

[2]褚祝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第7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井下供电;特征;基本要求;安全方案设计;措施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并且多采用地下开采的方式且开采环境较差,这就要求保证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本文基于煤矿井下供电的特征及其基本要求,对煤矿井下供电安全的方案设计以及加强煤矿井下供电安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从而有效提高煤矿井下供电的安全可靠。

一、煤矿井下供电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要求

1、煤矿井下供电的特征。(1)环境特殊性的特征。煤矿井下的空气中含有瓦斯及煤尘,井下空气常年比较潮湿,还容易受到冒顶、片帮事故的影响,造成供电设备及线路的砸、碰、挤、压,采掘工作面电气设备的频繁移动和开启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供电的中断,甚至大面积停电。(2)供电要求高的特征。对于煤矿井下主排水泵、提升机、通风机、压风机、监测监控系统等重要负荷,《煤矿安全规程》对其电源也做了特殊要求,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连续性必须满足要求。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选型、检验、使用、操作、维护和检修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高的标准及要求就是为了保障井下的供电安全。(3)供电事故危害性大。煤矿井下供电事故危害性大,轻者造成设备损坏,人员烧伤等,重者可能引起电雷管引爆、煤尘瓦斯爆炸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诸如此类的事故不胜枚举,所以保证井下供电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2、煤矿井下供电的基本要求。(1)供电可靠性要求。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供电可靠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供电系统需要保证不间断进行供电,一旦井下供电中断,不仅会对开采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事故,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矿井被毁坏。因此在煤矿企业矿井中,需要使用两回路电源线路,这样即使一回路出现问题断电,另一个回路则能够做为替补,保证井下生产过程中供电的持续性和可靠性。(2)供电安全性要求。电能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容易导致人身触电及火灾事故,而且矿井处于地下,受制于环境的局限性,影响用电安全的因素更多,这也导致一旦电能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及伤亡会高于地面上的几倍之多,严重时还会导致瓦斯及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因此井下供电安全至关重要,在井下供电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煤矿井下安全规程。(3)供电质量达标要求。煤矿井下供电质量多以供电频率及供电压作为重要指标,这两项指标需要在额定值幅度范围内,以此来有效的提高供电的质量,这是确保井下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否则会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供电设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4)供电经济性要求。煤矿企业供电系统不仅需要为煤矿提供所需要的电量,同时还要保证矿井内各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电量,只有具有足够的供电能力,才能有效的提高煤矿井下供电的安全性。同时井下供电系统还要做到结构简单,操作便利,这样建设及维护成本都会有所降低,有效的提高供电的经济性。

二、煤矿井下供电安全方案设计的分析

煤矿井下供电需要向采区作业面、通风系统及给排水系统提供充足、稳定的电能供应。对于供应给井下采区作业面的电源,需要经过地面变电所的升压隔离装置向作业面供电,升压隔离装置需要设置两台,这样一台带电备用,一台投入运行,而且采用双电源向井下作业区内的各种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供应。对于井下通风系统和给排水系统,则需要由井下变电所或是配电所的馈电盘柜来提供双回路电源。在具体动力电压等级布设时,需要优化按照机电设备功率容量380V、660V、6.3kV进行布设,同时照明设备、信号设备和煤电站电气设备均按照127V进行供电,交流控制回路按照36V进行供电。对于井下供电系统,需要设置完善的漏电保护,利用低压漏电保护器馈电开关来对漏电进行保护,有效的减少漏电事故的发生。井下供电线路布设时,需要严格按照具体规范的要求进行接地极及接地网的设置,对电气进行连接时可以采用接地扁钢和接地铜线,以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及系统接地,提高井下供电的安全性。对于井下电动机,可以采用真空启动器或是矿用低压磁力启动器对其进行控制,并在电机控制箱里装置继电保护系统,以此来检测和保护电动机运行中短路、漏电及过流等问题,同时利用继电保护闭锁装置能够使风电和瓦斯电进行闭锁工作。对于井下供电电缆需要选择助燃性电缆,从而保证井下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

三、加强煤矿井下供电安全的措施

1、保障煤矿井下供电可靠性。为了保证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两回路电源的供电方式,而且井下排水系统、提升系统和通风系统需要从井下变电所内采用两路进行供电,一路运行,一路做为备用。而且井下供电双回电源回路系统需要从不同变电所中引出电源,同时还要配备自动切换装置,这样一旦电源出现故障,则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保证正常的电能供应,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井下供电两回路电源需要单独进行设置,避免与其他电路共用一个电源,特别是一些大型煤矿,还需要配备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回路电源,以此来保证井下供电的安全。

2、加强煤矿井下供电的优化布设。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较为恶劣,这就导致对井下供电安全带来影响的因素较多,因此需要合理井下供电系统进行布设,具体布设时需要以保护供电安全作为前提条件,通常情况下要从提高供电等级、分段供电、增加供电电缆截面等方面入手,保证供电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加大对井下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力度,有效的提高井下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

3、健全继电保护设备系统。定制科学合理的井下供电继电保护方案,改进继电保护系统装置,降低供电系统故障,提高发生事故状态下动作的速动性、可靠性和选择性。对井下的动力变压器和高压电动机等设备均按照要求设置过负荷、短路、欠压释放等保护设施。根据井下作业的用电负荷类型、分布位置、保护等级和使用频率等,针对地下的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确保井下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4、加大煤矿井下供电设施检修维护力度。要根据井下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功率容量和性能来确定供电设备的功率,应该对供电设备及时的改装和升级,以满足井下电力的需求。井下供电设备的维修与检修要严格按照维修计划进行,确保其具有较高性能水平。在维修中,发现井下防爆电气设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时,必须要对其进行更换处理,严格禁止在作业区继续使用。

四.结束语

煤矿井下供电安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并且由于煤矿井下开采空间有限,对供电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需要保证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分配井下供电系统的负荷,解决谐波污染及设备配套问题,并针对井下开采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井下安全供电方案,保证井下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难点;措施探析

中图分类号: B845.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国家及各省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管理,把更多的工作重心着重于污水治理、垃圾排放以及公园建设上。这些环境问题都是需要政府重点监控的,此外政府部门还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民众赖以生存的空气、水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这对人民的生活也是比较好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环境工程就是指针对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存在的污染源问题进行科学防治的一项新技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各种自然科学都息息相关。但是环境工程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上升空间还很大,可供开发和利用的领域也很多。环境科学最关键的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正是因为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目前存在着诸多的环境破坏,给自然的平衡和人类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不利的影响。环境工程的核心问题就是治理因为工业生产或者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人类不合理的环境规划造成的固体垃圾随意堆放而导致地面存在一些不可降解物质。环境工程是系统化的,需要社会多方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对环境的保护不容小觑,否则只能是自食恶果。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污水处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之一就是污水处理问题。污水处理之所以难度很大,其一是由于水体种类复杂,再者就是污水分布不集中,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状态。由于城市污水的种类较多,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午污水的来源:

(1)市民生活产生的污水是主要来源。由于城市人口容量大,不论是住宅区还是商业区都会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造成治理难度高,只有统一进行污水处理,才能从总体上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2)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生产,大量的工业废水是导致城市污水处理难度加大的另一个原因。工业排放的污水含有许多致癌物质,对人体和牲畜都会产生特别的危害。我国已经开始实行“谁污染谁治理” 的政策,旨在解决因工业污水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政策需要得到良好的执行,适当加大惩罚力度,对于整治不过关的工厂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勒令其关门改正。

(3)径流污染也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一个原因,由于不合理的生活垃圾的倾倒,河流里堆积了大量的垃圾,河水污染严重。尽管已经采取了相当的措施,但由于落实力度差,同时治理污水的机械设备严重老化,净化能力达不到相关部门的标准,因此治理难度依然存在。

2、城市规划不合理,生活垃圾分类不当

城市固体垃圾的首要来源就是人们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由于处理不及时,潜在的隐患一直存在。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上,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理清,如对废旧电池能回收的就回收,不能的就包起来再扔掉,否则一旦废旧电池渗入水体,造成的污染是无法衡量的。再就是可采取循环利用的模式,对可二次利用的垃圾实行变废为宝的措施,减少污染。

三、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的应对措施探析

1、综合利用资源,紧抓生产工艺,改进工艺手法

在工业生产中,原材料和燃料的费用就占成本的 60%~70%。基础原料中的煤、石油、矿石、盐等中含多种化学成分,生产厂家只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余不用的都当废弃物扔掉,这样不仅使产品的成本提高,更浪费了资源,污染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日产生废弃物剧增,很多国家已意识到变废品为二次资源的重要性,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当成一个整体,形成原料资源的循环系统,从而使原料资源在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过程多次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很多国家把二次资源利用列为经济战略,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渐上升。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在我国工业废物的利用率仅为 30%,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都有待发展,任务巨大。

另外,在抓生产工艺时,不仅要保护工作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要把物耗和能耗控制住,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很多方面我们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生产烧碱,炼焦厂采用干法熄焦代替湿法熄焦,生铁生产采用无焦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这些生产工艺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在各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2、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加强宣传和监督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和治理污染的决心,充分发动各行各业的人投入到环境工程的整治当中去,充分提高民众对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加快环境工程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解决污染、利国利民的好措施。

3、加强社会多元投资,建设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政府提供财力支持,还需要社会上的投资者参与。包括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还要有比较规范的体制系统进行维持。城市是大家的,城市环境更要靠大家来建设。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现在看来,要在环境工程建设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的关系,当环境工程遇到难题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逐步改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只有解决好环境工程中出现的难题,才能实现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4、加快技术的发展,推进城市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

环境工程整治要有相当的技术作保证,治理工作的重点是对污水的处理和对垃圾的分类。因此,加强对污水处理企业的监管力度是重中之重,相应的还应有一定的政策做保障,对治理良好的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让这些企业能够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把企业利润与社会效应结合起来,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回馈社会。新技术的运用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持续时间,因此加大对技术的支持也是管理工作的一大要点。

结束语

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需要相关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的力量精诚合作,环境工程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加大对民众的教育力度刻不容缓,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仍需多加努力,只要充分调动城市中的相关力量,政府部门做好后勤保障,积极给予支持,积极引进先进环境保护管理理念,城市的建设必然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城市建设,2011,7.

第9篇:经济建设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草原退化 生态系统

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原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建国初期,我区牧区草原状况相对良好。60年代末牧区开始发生草原退化现象,随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

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内蒙古大草原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多种药材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

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 在内蒙古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

二、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3.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4.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5.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吕胜利.甘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草业科学,20021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