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向发展更加高级、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形态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国民经济隐藏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引进,能够指导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常态,帮助我国经济发展顺利度过转型这一关键时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素。
一、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指导理论,深刻剖析和探索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周期性经济现象与问题。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指出,一种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开始到繁盛再到衰落,最后又恢复往日繁荣的一种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社会和经济制度都存在这样的规律,是不可逆的。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在他的多种著述中,但是对于经济存在的周期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经济发展的周期会因社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没有具体的周期时间。因此,在使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要做到灵活和变化,不要明确规定出经济周期的时间范围,而是通过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做出合理科学的预测。
二、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
1.经济新常态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规程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经济波动与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我国施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甚至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基本矛盾,换言之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或消除经济波动,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处于发展时期,并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会存在经济波动,并且是周期性的。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会存在的经济现象,是超越经济制度的,并且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马克思经济周期论对经济周期性做出了划分,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时期,而经济波动的集中体现就是经济衰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一种经济快速发展状态,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经济发展速度必将出现变化,发展速度会减慢,而且根据以往的经济危机可以发现,当发生经济波动时,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从百分之七以上直接跌落到百分之三,这是高速阶段向中速阶段的一个快速转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周期波动不以意志所转移,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经济发展规律证明了经济波动的绝对性,以及高速发展平衡的相对性。因此,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证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是经济常态存在的基本特征。
2.经济新常态具有常态化的特征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论指出,经济波动的正常周期大约为十年。在我国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严重短缺,受到外部供求影响很小,国内消费处于长期压抑状态,投资需求是这一时期国内总需求特征;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特点主要表现为振幅大、峰位高、平均位势低、谷位深,经济发展明显不正常,经济波动周期比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预测的长度要短很多,例如1953年到1957年之间的波动周期为5年,1963年到1968年之间的波动周期为6年,1969到1972年波动周期为4年,1982年以后到2009年之间的波动周期都为9年,预测2010年到2020年之间的波动周期为10年。从上述周期年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波动不同于之前,在经济开放初期提出的全面发展战略下,社会的投资总量呈现出急速增加的状态,当时国家采取的经济措施是发放大量信用货币,导致了通过膨胀,国家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采取了紧缩政策对经济进行了频繁整顿,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经济符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使经济发展渐渐向正常状态发展,经济波动的周期也渐渐与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预测的周期长度相符合。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态势由短缺转变为过剩,这是经济态势运行的实质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经济常态表现出和计划经济时期完全相反的状态。随着我国政府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渐渐摸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提高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使经济波动周期与马克思经济周期相吻合。因此,随着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应用能力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出经济高中速增长之间的转化是常态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控制
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周期波动现象产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需要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客观现象分析可知,社会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产生更多矛盾是必然的,很多经济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那么一些社会与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生产方式的调整由直接关系,而这些矛盾产生的影响以及矛盾本身会随着资本流动而扩大,甚至会波及到全球范围内。那么就需要利用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研究分析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状况。企业的调整政策与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判断也要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以实现生产与费用支出环节资本主义的全方位限制,进而保持资本持有者与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社会务工群体的的限制研究同样以马克经济周期理论为理论依据,发现生产结构与社会务工人员薪资之间的矛盾,及时规避可能出现的危机与风险,避免社会生产力因经济危机而受到影响,保证流通价值能够通过社会资本而获得更好的发挥。
四、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周期波动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源自于经济运行中大规模固定资产的更新之后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与原有水平状态下社会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为了延长我国经济繁荣时长,避免经济运行下行状况的发生,需要对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做出合理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发展经济的创新驱动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区域性经济发展差距,保证国民的购买力,刺激内需,弱化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保持稳定发展需要以循序渐进为创新驱动途径,维持需求与供给之间在经济运行中的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娟娟,赵景峰,湛爽.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经济学家,2015(9):5-10.
[2]李月金.浅谈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现代经济信息,2016(4).
[3]唐剑一.浅谈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南宁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4).
【关键词】计算机 电子政务 模式
电子政务的兴起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掀起了政府管理模式的革命浪潮。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电子政务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政府部门使用电子政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平性、公开性提供了保障。一般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网站应用模式、微博应用模式和微信应用模式。
1 计算机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中的重要作用
1.1 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以居民身份证为基础,建立了能够掌握全国人民基本信息情况的数据库,像是各企业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国有资源的信息数据库、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数据库等,在这些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又建立了以政府公文和政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办公业务资源信息库,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整合,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1]。
1.2 建立交Q体系的参考标准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互联网的发展,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互联网技术进行研究,积极推动政务资源的信息化发展,建立合理的交换体系工作安排,组成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小组,专门落实与电子政务标准化相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战略性的意见,推动政府政务资源的信息化发展。2006年,我国政府正式出台了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相关的文件,对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进行展望。近几年来,政府一直都没有降低对电子政务的关注程度,不断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研究与完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规模性的电子政务资源共享体系。
1.3 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机构
信息安全管理具有涉及方面多、覆盖范围广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实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时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建立有效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机构,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面对危险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且及时的制定正确的防范措施,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提供基本保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军事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协调与沟通,确保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妥善的保障[2]。
2 计算机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研究
2.1 计算机电子政务网站应用模式分析
党政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对社会进行管理,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电子政务网站作为党政机关与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党政机关工作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建设“透明、服务、民主”的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趋势,应这一发展要求,政府网站的应用模式也应该逐渐完善。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提升电子政务网站的三大职能,分别是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3]。
2.2 计算机电子政务微博应用模式分析
计算机电子政务微博应用模式主要分为四种:政务微博的信息模式、政务微博的信息询问模式、政务微博的舆情信息搜集模式和政务微博的举报与反腐模式。政务微博的信息模式与政务网站的信息模式相类似,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政务微博的信息字数都是比较少,具有多样化、碎片化的基本特征。政务微博的信息询问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过微博来征集广大网友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另一种是利用微博的“微访谈”功能。政务微博的舆情信息搜集模式是指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找到其中与政务信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信息对社会舆论的走向进行掌握。
2.3 计算机电子政务微信应用模式分析
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常用的一种社交软件,每天人们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微信上面,政府部门也应该抓住这一特征,将电子政务与微信相结合,实现计算机电子政务微信应用模式的稳定发展。政务微信与政务微博最大的区别就是微信仅限于信息的收发,并且需要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才能够在计算机上登录,其沟通方式与微博中的私信功能类似。通过对政务微信应用模式的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政务微信具有权威性、隐私性、标准化、互动性、低成本性、针对性等基本特征[4]。
3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电子政务进行的如火如荼,传统的政务形式也逐渐向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全面建设新常态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政府在推行电子电子政务改革的时候,应该从网站、微信、微博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应用,充分发挥出电子政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性,为政府部门的政务处理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宋辰皓.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2]唐义飞.物联网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分配方式,城市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总理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有助于打造人们的宜居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本文首先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后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路径。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模式构建
2014年以来,提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应该适应新常态,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一方面进一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不断优化,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未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1.深受传统观念束缚,观念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度开发土地,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规划,政府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以人为核心,过于注重“以物为本”的开发理念,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以及不少地方出现“空城”、“鬼城”等现象。同时由于农民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习惯农村生活方式,不愿意市民化,不愿意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加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难度。
2.城乡二元制结构影响,形成严重的城镇发展路径依赖。我国城镇化建立的基础为城乡二元制结构,出现明显的城乡割裂现象,城镇化发展模式形成以政府开发为主导,注重城市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问题,已经形成严重的城镇发展路径依赖,导致城镇化发展严重依赖土地开发和土地上房屋开发,不能形成持续、循环、生态的发展模式。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迎来很多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沿路城市和农村区域加强合作,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建构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层级分工体系,最大限度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能够促进全国城镇化布局的优化,引入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将区域合作、生态文明引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镇化治理水平提升。
2.智慧经济推动智慧新型城镇发展。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快速,这些技术推动呈现联动发展,推动城镇智慧经济的发展,城乡已开通、电子政务云、移动APP等智慧方式形成智慧经济,智慧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型城镇产生,促进产业之间转型发展,同时为城乡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
1.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进程中,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是一种对自然的破坏过程,影响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未来的人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进行生态补偿。因此,新型城镇化应该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馈赠,巧妙地运用资源禀赋,发展新型城镇中的自然景观,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打造全新的生态文明城镇。
2.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实现服务主导型发展模式。人的发展经济学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调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大量发展新兴的服务产业,以发展金融与投资、教育与培训、文化与旅游、休闲与生态、护理与老年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业为重点,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健康产业;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发展满足人性精神需求的服务产业,实现服务主导型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生态人文城镇。
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呈现粗放状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坚持集约式发展模式,加强城镇规划能力提升、注重资源合理科学开发,应该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提升,注重城镇化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城镇化建设内涵,切实满足城镇集约发展的要求。
4.充分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新型城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技术的发展,新型城镇应该实现城乡之间交际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化、互动化、协同化,城乡联合构建城镇综合运行与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实现城乡之间业务信息共享与协同,城乡管理水平软硬件设施加强建设,找准城镇发展定位,营造智能和谐的生态城镇,打造全新特色的智慧新城镇。
四、结语
总之,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化建设和质量水平,推动智慧型城镇发展,打造独特的新型城镇,促使城镇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参考文献:
[1]杨荫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特征[J].中国经贸导刊,2015,(04).
[2]彭明唱.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典型调研[J].改革与战略,2015.(08).
[关键词]汽车;现代维修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U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38-01
现代汽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汽车制造工艺越来越先进,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为了完善汽车各个方面的功能,需要综合利用电子技术、液压技术乃至信息技术等最新的科技成果,综合集成各种先进的制造工艺。现代洗车维修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原来的利用眼睛、耳朵等人体器官进行故障诊断的传统模式,汽车维修已经成为一种包含很高技术水平的职业,并且现代汽车维修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一、汽车故障诊断体现行业科技进步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用于行驶的交通工具,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产品,而是一种包含了多种先进生产工艺、多种高级制造技术的高科技集合体。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汽车的综合科技含量大大提升。汽车结构中形成了多个一体化功能集成的系统,比如:TCS 动力牵引系统、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动力转向系统、电子悬挂系统(ECS)、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ABR 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自动空调系统(A/C)、自动巡航系统、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系统已经实现了故障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诊断功能,其硬件基础是控制这些系统的电控单元件。电控单元件具有将故障以对应代码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汽车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利用存储在其中的故障代码,获得有关故障分析、故障定位、故障诊断的帮助。
二、维修诊断检修设备快速发展
汽车维修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汽车维修的工具也必然向某个方向同步发展。比如:汽车维修中保修设备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原先的主要以机具类为主的常态。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具有先进生产水平的诊断设备和检测仪器也大量进入国门。比如:发动机分析仪、汽车专用电表、四轮定位仪、解码器、尾气测试仪、汽车专用示波器及电脑动平衡机等,这些重要的检测设备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维修中必备的常用工具。因为这些检测工具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先进的科技元素,如果维修人员想熟练的操作和使用,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然后对电脑设备和信息技术有比较好的了解,才能充分驾驭这些仪器,发挥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完成人力所不能完成或者完成不好的事情。检修工具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是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特征中的重要一面。
三、维修资讯快速传播渐成技术常态
汽车维修讯息、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发展讯息的快速传播体现了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维修资讯的基本特征。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汽车维修资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平台。汽车结构不断变复杂、汽车功能不断完善、汽车科技发展、汽车新品牌新市场等新的汽车概念和汽车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的发展和传播,维修人员不可能仅仅依靠传统的通讯手段就能获得、存储、分析这些海量的信息,同时汽车维修人员自身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又不得不依靠对这些资讯的全面掌握,这也显示出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局限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汽车维修行业资讯的快速传播、汽车维修知识的快速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维修信息在线综合管理、网上查询相关维修资料、维修专家集体会诊、网上解答疑难杂症以及网上购买汽车维修资料等,这都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维修的技术常态,充分说明了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汽车维修行业来看,互联网技术在汽车维修行业中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建立大型的现代汽车维修网站,可以将欧美亚各车系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空调、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定速系统、安全气囊及防盗等各系统的基本维修保养、检修程序、相关数据、各类元件和重要零部件的位置电子线路图、内部结构图等实现在线咨询、在线购物、在线人才培训等功能。
四、维修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传统汽车维修行业中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维修理论掌握、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都比较低,传统的培训方式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代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才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要会基本的理论,还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仅要懂得汽车的基本结构,还要掌握先进检修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更要对复杂的汽车故障完成故障定位、故障诊断、故障分析等基本服务,从而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汽车维修的任务。因此现代汽车维修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相关的技术培训、电化教学、网上培训,还要让维修人员加强学习和进修,及时更新维修观念、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汽车生产工艺和汽车维修技术。
五、信息化在维修行业管理发挥重大作用
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方式已经逐渐在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推广,并且这也是现代汽车维修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从汽车维修企业的角度讲,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以便给用户提供最优质、最完备的技术服务,使用户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就可以做到将汽车修理部门的维修业务部、汽车零件部、维修车间、收银等诸多方面采用在线操作、综合管理的管理模式,使日常维修经营活动清晰明确,摆脱以往相对混乱的管理局面,将企业的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业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企业办事和决策执行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客户认可,提高经济效益。维修企业积极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计算机系统来管理日常业务,可以自动的建立完整、准确、清晰的客户维修档案,完善汽车维修跟踪服务和日常业务服务的功能,提高客户对服务水平的认同程度。同时也可以消除日常工作中一些人为的管理失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充分体现了现代汽车维修技术服务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六、结语
现代汽车维修是汽车销售、汽车维修资讯、汽车维修服务的紧密联系和结合,总的特点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模式不断改善,更加注重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东亚奇迹”;东亚模式;局限性;机遇
20世纪60到90年代,东亚经济保持了近代经济史上难得一见的高速增长,有学者将东亚的近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而也有学者对东亚模式持否定态度,认为劳动和资本是有限的,高度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对待东亚模式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东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东亚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的外向型发展的经济模式,是战后日本首创,继而由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其他国家模仿并加以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式的总称。基本特征总结如下。
(一)实施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东亚国家希望通过高储蓄、高投资率的方式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目标明确、干劲十足,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
(二)推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是东亚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为有了政府的作用,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才能实行赶超型发展战略,总体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就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决策的质量,保证大局。
(三)坚持出口导向战略
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对东亚经济的迅速增长起了推动作用。
二、东亚模式的局限性
东亚模式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否认的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东亚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一)过分追求高增长,忽视了可持续发展
东亚模式发展到后期,某些经济领域或部门发展过快而出现不平衡发展时产生了“泡沫经济”,并发展到相关经济领域或部门难以承受时开始破裂,导致经济的某些领域出现紊乱或衰退。
(二)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有损于经济自主性
东亚模式过分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出口依赖,大力鼓励出口,但产品较为单一,产品结构上互补性较弱,带有明显“依附性发展”的内在缺陷;投资依赖,对后工业国投资的依赖成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唯一来源。
(三)外延式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有限
东亚经济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工业化道路。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间,“四小龙”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条工业化道路已经日渐穷途。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增速整体下行趋势明显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阶段整体下行趋势明显,具体见表1。
从历史经验来看,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依旧保持较高态势,即便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下滑,但是外部影响因素并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是趋势性的,是中国内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的。
(二)结构转型发展障碍因素多
1.对“东亚模式”的路径依赖惯性
中国工业化初期选择了“东亚模式”作为阶段性目标模式,并且是中国工业化历程中一次成功的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加入WTO已有15年,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在发展,旧有的惯性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成为阻碍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
2.内外需求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外需偏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c:一是外贸依存度高,仍旧在50%以上,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在30%以下);二是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弱化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不利于央行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投资需求增长迅速,消费需求不断下降;消费支出中政府消费率偏高,居民消费率偏低。
3.人口、资源红利减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短缺、环境相对脆弱。近年来,在开放“二胎政策”以前,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劳动力成本提高。同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狐妖还是依靠大量投资来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必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并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4.产业升级难题
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主要为由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二产业转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升级的难题。一是缺乏升级动力。二是缺乏升级环境,国内缺乏高端化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支撑。三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对于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既缺乏有效的市场预判,又不能及时的治理监管手段。
四、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一)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环节。东亚模式告诉我们,适当的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关键在于政府干预的力度、所干预的范围等问题。首先,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宏观调控措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明确政府职能和职权范围,简政放权,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
(二)努力向“中国创造”转变,发挥后发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新科技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扩大内需,探索内需主导、外需并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发展模式需要由依赖外资与外贸转向依靠国内资本与国内市场,同时也要积极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保持外贸出口的稳定、健康增长。要果断地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建立以国内需求为基础与外需相协调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发展模式。
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和雎宁县共7个行政村的200户农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当地农户户主基本特征、家庭资源特征、环境认知特征、政策因素特征的实际数据,建立农户化肥施用强度决策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户化肥施用强度主要受到受教育程度、家庭经营规模、劳动力规模、兼业程度、农户间交流频率、环保意识强度、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价格、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
关键词:农户行为;化肥;施肥强度;农业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S143:X59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4-0168-05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tensity of
Households Taking Xuzhou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Li1,2,Qiu Lei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By conduct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200 farmers from 7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of Tongshan District and Juning County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s and the properties of famil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and policy factors were collected, a decision model for househol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tensity was established,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data was carried out.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tensity of households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planting scale, labor scale, concurrent degree,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mong household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tensity, applying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or not, fertilizer price and the minimum purchasing price of grain. And different factors had different influence degrees and significances.
Keywords Peasant household behavior; Chemical fertilizer;Fertilization intensity;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水环境面临严重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生态损失和社会损失,其中尤以农业面源污染最为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N、P等营养物质以及农药、畜禽粪便等其它污染物质,伴随着降水或灌溉过程,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等方式进入水体形成的水环境污染[1-3]。农业面源污染物以广域、分散、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水及地下水[4],具有污染源的多样性、输运途径的非特定性、排放地点的局域性等特点,表现为分散性和隐秘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其治理难度远大于点源污染[5]。
目前,引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化肥、农药和农膜的过量和不正当使用,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和农作物秸秆污染等[6,7],其中,化肥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全国化肥施用总量从1992年的2 590.3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5 911.9万吨[8],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很低,氮肥利用率仅为30%~40%,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化肥利用存在施用总量大、利用效率低两大困境。农户在施肥时,往往会忽略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土壤肥力状况,也不在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导致化肥利用率低。一部分养分没能被农作物吸收而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一部分经淋溶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还有一大部分通过挥发或硝酸化反应产生N2O等气体进入大气层中,导致温室效应,并随着降水再次污染水体。
综上所述,农户化肥投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户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化肥施用行为决策的主体,如何引导农户合理施肥,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施肥的微观主体农户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研究农户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减少因化肥投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共创农业生产与农村环境的和谐发展。
1 理论分析
随着对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源头着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治理成为统一共识。农户是人类发展步入农业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单元,还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产生以及治理的关键主体[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尝试从农户视角,对具体的农户行为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Kurkalova等[10]对农户是否采纳保护性耕作决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补贴金数量对农户意愿的影响重大。Jennifer等[11]采用 Logit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预期收益、是否施用有机肥、农户年龄、地区等因素对美国 Missouri 和 Iowa 地区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均对农户有机肥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马骥等[12]对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除了家庭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变量外,还有农户对化肥施用是否过量和化肥施用是否有污染的认识、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巩前文[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户户主的基本特征、农户的家庭特征、主要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农户的市场优势、农户拥有的土地特征等因素对农户施肥效率影响显著。茹敬贤[14]通过对河南新乡县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年限、风险类型、家庭总收入、以及劳力与非农比例情况与农户施肥量呈正向相关;户主的教育程度、农户对于化肥的认知情况、信息渠道、施肥方式、是否施用有机肥、农户对于化肥利用率的认知以及农户对于污染认知程度等因素与农户施肥量呈负向相关。杨慧[15]研究认为影响农户化肥投入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土地产权、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微观因素则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和风险变量。沈文杰[16]从农民对于化肥的投入意愿角度分析了浙江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于减少化肥使用量的意愿越强烈,且农户更加倾向于国家采取先进技术措施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2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问卷发放时间是2015年1月、2月,发放地区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潭家村、马山村、利国村、西李村,雎宁县祥安村、龙西村、龙集村,共2个县(区)7个行政村村。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当地小学生交由其家长填写、随机选取村名访谈等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82份,问卷有效率91%。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农户户主基本特征、家庭资源特征、农户环境认知特征、政策因素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数据主要反映的是2014年内该地区农户各种生产、消费情况。
2.2 回归模型构建
为了分析影响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因素以及当前农户施肥强度决策的状态,将单位面积(666.7m2,下同)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农业面源污染的指标,采用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如下:
Y=αX+ε 。
式中,Y表示666.7m2化肥施用强度(kg),X表示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自变量,ε表示随机干扰项。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将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自变量分为四大类13个变量,变量的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方向如表1所示。农业部2015年公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显示,2013年我国农作物666.7m2化肥施用量21.9 kg,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 kg,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而本调查区域的农户6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达到34.87 kg,高于我国平均化肥施用量,化肥过量施用严重。
3 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SPSS 22.0计量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R2=0.636,表明拟合度良好。各影响因子与农户化肥使用强度的回归结果详情见表2。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对农户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分析如下。
3.1 户主基本特征
户主年龄对农户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其系数为正。表明,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偏向于增加化肥施用量。
户主受教育年限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与预期的影响方向一致。可能原因是: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化肥使用危害的认识越深,倾向降低化肥施用强度。
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影响不显著,其系数为正。理论上来说,村干部更加了解政策信息和过量施肥的危害,会更倾向降低施肥强度,而本文的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可能原因是:村干部所占比重太小,导致回归系数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3.2 家庭资源特征
家庭经营规模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其系数为负。说明,随着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化肥施用强度会降低。可能原因是: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的增加使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增加,农户更加主动地学习科学施肥技术,降低施肥成本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
农户兼业程度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系数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兼业程度越高,非农收入越多,化肥施用强度越大。当地工矿企业较多,农户有较多的机会从事收益更高的非r就业活动,农业劳动力投入相对减少。为维持原有的农作物产量和保证既有的农业收入利益,农户会选择更多的化肥投入来替代劳动力投入。
劳动力规模变量在10%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系数为正,与预期设想不一致。可能原因是:劳动力规模越大,就越希望得到更高的收入,于是农户会从事收益更高的非农业生产,这就导致农户的兼业水平提高,化肥施用强度上升。
耕地块数与农户化肥施用强度正相关,但其影响不显著。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耕地块数越多,其化肥施用量越大,污染也越严重。由于的实行,政府对农村土地采取均衡分配,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不方便农户统一管理,降低了生产效率。农户为了保证收入和谋求稳定,过量施用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
复种指数影响不显著,其系数为正。表明,同等条件下,农田的复种指数越高,则化肥施用强度越大。被调查区域农户大多采用水稻-小麦、玉米-小麦耕作方式,农户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施用不同的化肥,复种指数提高,对化肥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3.3 农户环境认知特征
是否与其他农户经常交流也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为负。可能原因是:农户经常与其他农户交流,可以了解到更多化肥施用信息,更快地掌握先进的施肥技术,有利于降低化肥施用量。
知道过量施用化肥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农户在亲眼见到湖水的变化以及鱼虾的减少之后,认识到了化肥施用行为对水资源存在污染,从而愿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知道氮肥过量施用会使土壤板结降低产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为:过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并进一步降低产量是一个相对长久的过程,农户还没有切身体会,因而在进行化肥施用决策时较少地考虑到该因素。
在生产中是否会考虑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农户在生产决策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就会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强度。
农户对环境保护关注程度影响不显著,其系数为负。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农户对环境保护关注度越高,对减少污染的行为认可度也就越高,越倾向于减少化肥施用量。可见,提高农户环保意识,让农户从思想上认识到化肥污染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继而让这种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3.4 政策因素
农户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施肥强度的影响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该项技术可以减少农户化肥的投入,而且效果显著,所以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用以替代传统污染严重的施肥手段和技术。
技术培训与化肥施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预期方向一致。表明,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对规范农户施肥行为、减少化肥施用强度有一定影响。
补贴对农户施肥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且其系数为正,这与预期结果有出入。可能原因是:农户对于传统化肥替代品的了解较少,不愿意选择施用有机肥;补贴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
化肥价格上升对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影响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为负。表明,化肥价格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化肥施用量。由于降低化肥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具有延迟性和不确定性,农户在购买化肥时会选择适当减少购买量以降低投入成本。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降低化肥施用量的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系数为正。表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会使得农户通过施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进而提高收入。
4 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化肥施用强度主要受到受教育程度、家庭经营规模、劳动力规模、兼业程度、农户间交流频率、环保意识强度、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价格、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升农户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农户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能力,而且可以加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引导农户降低施肥强度。(2)实施规模化生产模式,将零散的土地集中收集起来租给农户规模化经营,对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建设配套的污染处理设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3)选取学习能力强、威望较高的农户作为榜样,组织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的培训,提高农户间信息传递效果。(4)适当征收化肥税并着重推广测土配方技术,降低配方肥的价格,将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常态化。
参 考 文 献:
[1]
吴岩, 杜立宇, 高明和,等.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1):64-67.
[2] 李秀芬, 朱金兆, 顾晓君,等.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81-84.
[3] 崔键, 马友华, 赵艳萍,等.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335-340.
[4] 贺阳, 王印亮, 张国兴. 我国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前景浅析[J]. 山西建筑, 2010, 36(36):348-349.
[5] 柴世伟, 裴晓梅, 张亚雷,等.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6):192-195.
[6] 周广翠. 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意愿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县为例[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2.
[7] 陈杰, 雍毅, 叶宏,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研究[J]. 四川h境, 2014, 33(6):110-114.
[8] 洪燕婷, 仇蕾, 李康康. 基于农户行为的农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47(6):148-152.
[9] 刘鸿渊, 闫泓. 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1982~2006年统计数据为例[J]. 农村经济, 2010(5):98-101.
[10]Kurkalova L, Kling C, Zhao J H. Green subsidies in agriculture: estimating the adoption cos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from observed behavior.[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6, 54(2):247-267.
[11]Jennifer T,Laura M. Crop farmers’ willingness to use manure[R]. G.American A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ating,Denver,Colorado,2004.
[12]马骥, 蔡晓羽. 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华北平原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9):9-16.
[13]巩前文. 农用化肥使用效率与农户施肥行为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7.
[14]茹敬贤. 农户施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新乡县为例[D]. 杭州: 浙江大学,2008.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贴近生活;回归常态
当前小学生很多不喜欢思想品德课,都说思品课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从心底非常抵触,导致《思品》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一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的话题,在品德教师队伍中开始热议。我认为:课堂应该回归“常态”。因为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展开常态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智慧灵动的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思品课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发展课堂”常态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很“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有个男生找了四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很郑重地与老师握手。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关键词:居民消费;跨期选择;不确定性;制度转型;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5―0012―04
近几十年来,消费函数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长久关注的领域。自凯恩斯首次将不确定性引入其宏观经济分析并创立消费函数理论后,有关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一直被置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地位。莫迪里安尼、弗里德曼将消费函数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力图为宏观消费理论奠定相应的微观基础;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将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实现了从确定性分析到不确定性分析的拓展。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演进过程基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大体可划分为两大时期:前一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为代表;后一时期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以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为代表的相关经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跨期选择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市场的完全信息和个体的理性预期等假设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是新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即每个个体都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者,他们在追逐其目标时总能做到前后一致;即使面临不确定性事件,他们仍能通过确定其客观概率或主观概率而计算出这些期望值。
西方新古典消费理论关于居民消费的分析是基于消费者跨时决策理论在消费领域的不同应用展开的,特别20世纪后半期的消费理论研究,都是以消费者跨时选择为基础,研究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交替关系的跨时选择。跨时最优选择理论的众多基本观点都包含在无风险、跨时偏好随时间可加且可分离的状况中,其效用函数表示为:
U=v1(c1)+v2(c2…+vT
然而,生命周期模型和永久性收入模型认为,在跨期最优模型中行为人可以准确预期未来的收入水平,
题的考虑,在跨时最优的分析框架内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修正,使得模型更符合实际。不确定性作用于消费的一个途径是产生预防性储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未来某期的消费量将高于本期消费量,即本期消费产生低谷,未来产生高峰;另一个途径是加强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下降而进行储蓄。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居民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增加储蓄,居民所增加的这部分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预防性储蓄理论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及消费者跨时优化选择行为,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只是将收入均等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其理论意义在于放弃了二次型效用假设,从而把预防性动机容纳进来,使不确定性真正成为消费函数的组成部分。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既可以来自未来个人情况的不确定,也可以来自未来整个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消费来说,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形成流动性约束。而流动性约束假说认为,流动性约束不论何时发生,都会使一个人的消费比他想得到的要少,即使是发生于未来也会减少当期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只要个人能够用未来收入作担保就可以在相同利率水平上借钱消费,这种假设与现实不符。因为现实中人们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满足融资需要,消费可能不遵循随机游走假说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如果消费者无法实施借贷且当期收入低于永久性收入,则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将进一步加强。
三、制度转型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
任何系统都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扰动的影响,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都是在相应制度框架中进行的,制度处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作用的增强,制度变迁的路径和均衡点并不是惟一的。因此,制度变迁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率的稳定均衡。事实上,不确定性事件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很多时候是累积性的,制度变迁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在于增强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强化了消费者的风险预期。由于制度变迁是一个牵涉到利益格局调整的复杂过程,制度变迁主体多样化的偏好和选择,使制度变迁过程充满了时滞和不确定性。处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消费者,对新制度何时能建立起来以及新制度到底能带来多少潜在收益缺乏充分的信息,因而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于是倾向于增加储蓄,使消费尽可能保持平滑。
不确定性是转型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些不确定性集中表现为:制度的不确定性、个体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备性等。我国推行的是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而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制度的不确定性预期。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目标的体制模式由于受到转型的初始条件与路径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从微观
层面来看,由于经济中的微观个体难以预料未来的体制走向,从而难以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收支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越大,消费者的风险均摊的动机就越强烈。要增加当期消费,必须尽可能降低消费者不确定性预期,以增加消费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应该说,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成为一种常态,因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的不可逆转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制度基础。与此相伴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制度的逐步解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强化。相应地,该阶段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强,消费者行为的内生模式逐步确立;消费的跨时均衡机制开始初步形成;居民的制度变迁预期长期化,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使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弱化。对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来说,要达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减少不确定性,促进居民对未来社会经济及其制度发展的稳定预期的形成。
四、若干思考
居民是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微观主体,其行为特别是消费选择行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包括消费与储蓄决策、金融资产组合选择和消费结构选择。居民的消费结构选择影响经济结构变化,从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基础,是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西方宏观消费函数理论的微观基础来看,主要是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研究。由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在于该理论是建立在对消费心理的主观判断上,因而也就缺乏微观经济基础。正是以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说为代表在微观基础上进一步对消费理论的改造和完善打破了凯恩斯宏观消费理论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西方宏观消费理论在不确定性分析范式下的拓展,并对以IS-LM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发起了挑战。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传统城市建设是钢筋混凝土的产物,平面硬化直接减少了城市绿地面积,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城市的干旱缺水以及地面沉降等问题。雨水降落到建筑物顶层、路面、广场等下垫面上,冲刷大量的污染物质,暴雨还会造成污水倒灌,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入受纳水体,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地面硬化还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重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上的通用术语则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的综合症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基础上。”
本质――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设模式,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统上,传统的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功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途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主导,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
二、温岭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温岭东部新区的前身为经海涂围垦而成的东海塘,面积36.9平方公里,是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东部新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的陷阱。因此,开发之初东部新区就以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高质量完成《温岭东部新区总体规划》、《东部新区中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区水系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力主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数。
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融入城市规划,有效探索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观营造和水生态保护,设计了科学合理完整的使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东部新区完美呈现,让投资者感受到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住者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理想家园,实现城市、产业、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清洁产业
为避免低层次和重复扩张,东部新区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项目评估机制,严格审查引进项目,通过创立产业准入评估体系,将环保设施的检查列为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内容,严格同时检查同时整改,生产工艺、流程必须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之初的合同约定条款;项目竣工严格对照“环评”报告,实施“三同时”验收。
(二)生态排水
东部新区规划的生态化排水系统引入新西兰和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理念,达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东部新区对全区的主干道路实施生态化排水设计,路面上看不到窨井盖,绿化隔离带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和植草希雨水全部进入低于路面的植草沟,使道路中间和两侧绿地具有渗水、滞水、净水的三重功能。按照《温岭市东部新区北区生态化排水方案》和《温岭东部新区生态化排水设计、施工及维护指南》的规范要求,新开工道路全部按照“海绵”道路的标准实施;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完成已建的港湾大道、松航中路、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生态化排水改造和管委会庭院生态化排水示范项目建设。
(三)雨水花园
借鉴东部新区企业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全面落实《东部新区工业企业设计、建设和管理准则》,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与所有新入区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之一,落实对企业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施工图设计、工程建设奖励措施,全面推进所有工业厂区和政府公用设施生态化集水系统和“雨水花园”建设,实现雨洪管理的“净、蓄、用”功能。在此仅举一例。东部新区的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有一处占地3亩的露天雨水池,系企业雨水花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厂房屋顶的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后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厂内场地雨水通过绿化和土壤过滤后排放到雨水池,消除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和泥沙,有效减缓了市政雨水管道堵塞,减轻了河道污染。而当强降雨发生时,蓄水池和雨水池则可以发挥调蓄作用,延缓河道的行洪压力。
(四)生态湿地
湿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绵”,它既能调节城市雨洪,又能净化河湖水质,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和雨洪吸纳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的“城市之肾”。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把一批洼地、海沟、湿地划入保护范围,并将雨洪管理、湿地保护、慢行系统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要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湿地,提高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好水环境,储备好水资源,利用好水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海绵城市:将大自然的恩泽惠及人类
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前,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责需要重新定位,除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外,生态责任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的生态责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这个重要职责理应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主要在于如何规范、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比如,责令企业履行其生态环境的恢复责任,支付其占用资源环境容量的费用,赔偿其相应的损失;改变企业无偿使用资源生态的观念,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占用;鼓励产品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各个层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产业等等。三是政府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处理好代内需求和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要求既要注意代内需求,更要关注代际公平。这个重任毫无疑问是政府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责任。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镇化是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从国内外的视角来看,城镇化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又是一个新问题。这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有哪些趋势性变化,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时代特色明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三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效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旨在促进物质循环流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类高强度地提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大量排放污染和废物,对资源的利用完全是单纯索取、粗放和一次性的。这里,正如法国著名学者克罗齐耶所指出的:“19世纪与20世纪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诸种错误造就的结果终由环境来承担。然而,我们已不再能够承担得起犯这类错误的代价了。”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的闭路过程,其所强调的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型,承认“生态本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权利。在这个范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赋予人类维护、管理自然的神圣使命。海绵城市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总量分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指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总需求则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发生了问题。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由供给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供给就会有什么样的载体。传统城市建设过分倚重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热岛效应”,正使人类难以承受其重。而海绵城市的设计从起点开始就规划了人居环境的未来景观,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性变革,海绵城市则是“绿色发展”的底色。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城市新区建设走出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陷阱,避免重蹈传统城市建设的覆辙?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达到了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实现了雨水资源化,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2] 柳文岳,江倩倩,陈舒丹.海的能量,催生产业新高地――东部新区发展实体经济纪实[N].温岭日报,201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