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农村科技与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科技与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科技与经济

第1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培训新理念;培训领域;培训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东平县积极认真地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作发展现代新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以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劳动技校等为主培训阵地的作用,以农业科技入户为平台,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创新培训手段,在很大程度发挥了科技培训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2a来,共计培训农民3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技术员1125名,农村党员1800名,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1亿元,促进了全县优质粮食、油料、蔬菜、畜牧、林果、蚕桑、水产、沼气及劳务输出等产业快速发展。

1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深刻认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该县地处鲁西南,山区、平原、涝洼三分天下,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大县,全县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8.94%,农业产值比重占30%左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为此,该县始终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平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经过全县各级的积极努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连年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现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必将影响和制约着东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加大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树立培训新理念,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结合东平县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坚持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将培训班设在项目实施村,采取集中授课、面对面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现场观摩等有效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即方便农民学习,又节约培训经费,农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使农民学到了技能,又增加了收入,深受农民欢迎,把经济能人培育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领头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培训。为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东平县择优选聘了四名大学生“村官”担作了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为大学生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在科技示范户中择优选聘了6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技术员,他们既掌握科技知识,又了解村情民意,非常受当地群众欢迎。通过近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又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威信,每次县人大代表评议部门,县农业局都在前三名,连续6a被县政府授予“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3 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力求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3.1 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围绕现有产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粮油、蔬菜、林果、蚕桑、花卉、农产品加工、农机使用保养维修等农业科技实用知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培训,主要培训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2 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富裕的现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了农学、食品加工、土地管理、财务会计、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土木工程、水产养殖、环境科学、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械电子工程、建筑装潢、建筑工程与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学、园林、园艺、林学、植物保护、畜牧、服装加工、烹调、家政服务等60多个专业技能。

4 创新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为实现培训的目的,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4.1 载体式培训

以县农广校为阵地,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载体,年培训农民15000多人。

4.2 流动巡回式培训

由于一些乡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建立了县、乡二级农业技术专家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流动宣传,每年春季、秋季、冬季,县农业局等农口部门都要组织农业专家赶科技大集,巡回讲课和咨询,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业生产。

4.3 娱乐式培训

为了使农业主导品种及其主推技术更贴近农民,让农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技术。县农业局将科学施肥技术、化肥使用与鉴别知识等7200余字的技术资料和50多副图片编制成扑克牌,图文并茂的表现出来,使农民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施肥技术。

4.4 保姆式培训

针对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较慢的情况,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村入户宣传的基础上,赠送党的农村农业政策、技术口诀、农产品价格行情表、市场信息致富经验等资讯服务,以方便受训农民学得实、用得准。

4.5 结合式培训

培训方式和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与高产创建相结合。如对病虫专业防治员培训,专门拿出1d的时间以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举办田间课堂,让培训对象在田间地头现场实践病虫防治,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方面,根据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实际,按照省、市阳光办下达的培训方案和培训专业要求,重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植、促进农民创业、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5个方面开展培训。使培训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了阳光工程培训的实效性。

4.6 普及性培训

在主导产业关键生产时期,县、乡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采取播放光盘、现场授课与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通过赶科技大集、发放技术意见、科技手册、明白纸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通过系统宣传、培训和咨询,提高农户科技文化素质。

5 注重实际,确保教育培训的最佳效果

第2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 农业 农村经济

近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积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更好的保持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对蛟河市新站镇五家子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五家子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蛟河市新站镇五家子村是朝鲜族村,拥有耕地90多公顷,没有外册土地。现有农民300多人,流动人口50%,农民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主要是以种植、打工为主,收入中打工占的比例能达到50%。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仍以种植为主,其他产业发展不好。本村土地流转达到了70%,外包土地每公顷是4500元左右,外包年限3、5、10年不等。村里拥有5公顷土地的农户有70%,拥有10公顷土地的农户有10%。合作社仅“新站镇五家子村玉米专业合作社”一家,没有龙头企业。该合作社现拥有农机具25台套,所耕种土地214公顷(其中粘玉米174公顷、普通玉米40公顷)年纯收入70多万元。村拥有农机具80多台套,机械化程度能达到60%,玉米机收只达到了10%。本村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能有90多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季节性打工人数有60人左右,主要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大部分人没有接受务工培训,参加其他形式培训的人员有160多人次。本村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10户,占全村户数的3%,他们之所以收入不高主要是没技能、岁数大没劳动能力、没有子女的帮助等原因。当地主要是通过民政部门、国家惠农政策、承包他们的土地给地租、技术指导等形式给予帮助、扶持。

通过调研,我们应客观分析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后劲不足。

五家子村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在水利建设上:本村的拦河坝、节水灌溉渠等水利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农业抗灾害能力弱。在标准化农田改造上:“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村标准农田不高,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在农机发展上,主要是机具总量不足,机具老化,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尤其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只有10%,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机化发展滞后,既影响地力建设,又影响土地产出水平,他们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当地政府鼓励支持村级发展经济优惠政策少,一些扶贫措施没有起到“造血”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一个合作社。而且由于过去修路等原因给村经济留下了债务负担。在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又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村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村组织大多数成员在经济发展上缺乏思路,不敢担风险,步伐缓慢。面对这种情况,村干部失去了威信,集体凝聚力越来越弱化。“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现象制约了村经济发展。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创业就业能力不强。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农民文化素质低已成为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的一大障碍,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低已成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限制因素,农民综合素质低已成为激发农村发展后劲的主要束缚。五家子村农民是以体力型输出为主,因缺少专业技能,即使走出去了也很难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虽然多数农民渴望求知、求富,但也有相当多的农民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没有市场意识,对当前的资源优势认识不清,创业致富意识不强,甚至还有封建迷信和赌博现象。再有近年来本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和国外,滞留当地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也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显露,对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必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农村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业发展深度、广度不够。

我市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五家子村传统产业是农业为主导。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单一的粮食生产妨碍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再有本村经济底子薄,没有龙头企业,农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农户农业生产绝大多数还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种植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也就适应不了农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要求。

三、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和落实,进一步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拦河坝、节水灌溉渠等水利工程的改造。同时要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当地水利设施。要加快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统筹考虑。要按照水资源情况科学布局,做到与基本农田保护、优势产业带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要加强田间道路、生活路建设,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农业机械下地难等问题。要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重点用于扶持发展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组织,增强作业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对农机作业服务按规定给予税收减免。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继续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扩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深翻、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积极建立推进制度,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必须得到有机和谐发展。要不断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突出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要积极给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优惠的政策和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要依托自己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要强化招商引资,加强对资金、政策、项目的争取机制,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建立企业与农户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构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认真落实关于发展留用地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进一步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务的议事、决策、监督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好的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要以“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为方向,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通过对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科技帮扶、资金帮扶、管理帮扶、信息帮扶等措施,深入开展村企共建等活动。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自立自强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着重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水平,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并积极鼓励外地打工农民回村创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社会化实用人才队伍。要通过健全村土地合理有偿流转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行企业化经营模式等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农民群众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的市场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从体力型、打工型向技能型、创业型转变,从习惯小生产方式向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从固守田园,靠天吃饭向积极创业转变。要加强培育、扶持、发展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对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推进组织形式多样化、生产要素集约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增强其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发展后劲,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3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大众媒介 科技传播 发展路径

农村科技传播是指通过说服、培训和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传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同时还包括工业、医疗、生活等农村生活涉及的各个方面①。大众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信息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一、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1、媒介在国家政策与农民间的桥梁作用。大众媒介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对农政策等公共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

2、媒介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信息时代下,有效的信息将超过物资、能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谁快速掌握了信息,就意味着谁掌握了市场,掌握了取胜的主动权。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中央电视台七套的《聚焦三农》、《农广天地》、《每日农经》等栏目,均对相关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致富技术等进行报道和宣传,农民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直观地看到新技术的好处和操作方法。

3、媒介科技传播影响农村生活方式。媒介不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还包括农民的衣食住行等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倡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消除陋习邪气,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提倡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4、媒介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知识匮乏、思维禁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媒介向农村传播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带给农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更反应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项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民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下的新技术的过程,新旧技术的对抗反应出农民新旧观念的碰撞。

二、影响大众媒介发挥农业科技传播作用的主要因素

1、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不足。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对电器修理、汽车维修、电脑操作和烹饪等非农业实用技术的兴趣明显高于农业技术。调查发现,不到10%的农民是为了寻找农业信息而接触媒介,多数农民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主要动机是为消遣和娱乐。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农民之所以对农业科技缺乏热情,主要是因为其务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进一步导致对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不足,在接受媒介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和掌握农业技术方面表现被动。

2、媒介的传播特点影响接收效果。报刊等印刷媒介上不少关于农村科技传播的文章对于文化水平不高或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农民来说,既显得专业又缺乏亲和力。广播、电视等有声或声画结合的电子媒介,虽然更为生动形象,但由于其传播具有瞬间性,农民往往难以记录下对其有用的科技信息。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0.33%的农民选择从大众媒介上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见图表1)。

3、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系统中处于附属地位。从图表还可以看出,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环境中处于边缘的、附属的地位。在农村,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农民文化素质以及传统思想的制约,使得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大众媒介通常只是作为政府机构或涉农企业进行技术推广的工具,并没有充分发挥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培育农民科学意识的功能。

4、媒介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大众媒介自身的发展壮大,所传播的农业信息比以往增加不少,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均开办了农业栏目甚至还专门开辟了农村频道。但由于媒体运作通常与农村实际生产情况脱节,所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往往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媒体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得媒体不清楚农民所需,农民对媒体的传播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媒体热衷传播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严重脱离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此类信息更不易被农民关注。此外,由于媒介管理存在缺陷,一些虚假科技信息充斥其中,使农民对其可靠性与真实性产生怀疑,不利于农业科技的传播。

三、大众传媒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发展路径

1、分众化传播满足农民多元化角色需求。农业科技传播的适用性依赖于对受众的研究,体现在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农民从一元农业劳动者发展成为多元角色,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中农产品的消费者、农资经营者、农业管理者,发展花木、蔬菜、水果等多元化种植以及养殖业的新型农民均是农村科技传播的受众群。因此,大众媒介必须改变过去“大农村”思想下的传播策略,抓住新受众群的特点,为目标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农村不同受众的需求,为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2、加强媒体互动与新媒体应用。由于媒介自身的特点不同加之农村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满足农村信息需求时需要进行互动性传播,弥补各自的缺陷,从而增加媒介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电子媒(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29页)介播出的科技节目,可以借助印刷媒介、光盘等进行二次传播,弥补其信息转瞬即逝的缺陷;印刷媒介也可以通过电子媒介扩大信息覆盖面。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影响了大众媒介在农村和农业方面的传播体系,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此外,随着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在农民群体中的流行,其方便快捷的传播特性也成为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新媒体的出现,为农村科技传播注入了新的血液。

3、优化农村科技传播的媒介环境。优化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环境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大众媒介的边缘化地位,使之成为农村科技传播环境中的重要要素。首先需要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大众媒介的硬件条件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通道的畅通。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信息供应的社会功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媒介战略和技术推广方案,使三者相融合,最终营造出有利于农村科技传播的媒介环境,缩短推广时间,提高媒介传播效果和运行效率,降低农村科技传播的成本。

结语

大众媒介是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度日益增强,传媒需正确认识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应该在农村发展与变革中缺席。随着农民内部的分化与农村环境的改变,大众媒介的经营者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传媒是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因素,不断创新报道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自身特点、传播理论和技巧进行农村科技推广,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主动担负起宣传科技政策与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职责,将农村科技传播作为一项艰巨而重要任务坚持落实,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改善农村媒介环境、实现农村科技有效传播、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曹忠德、滕小华,《影响农村科技传播的农民文化素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②江澄、朱云怡,《卫星广播在广播电视“村村通”中的应用》,《卫星与网络》,2010(1)

第4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宁明县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现状问题

宁明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科学技术应用差等情况,限制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刻分析宁明县农业的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为了实现区域内经济收益的增长,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的平衡,不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对于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土地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的一个因素,宁明县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低,难以开展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宁明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时间尚短,农业基础较差,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龙头产业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在蔗糖、水果、玉米等农作物的产业发展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规模,在生产及销售、运输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经济上的损失,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宁明县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低

由于宁明县农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信息流通渠道较窄,使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使得依靠人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技术上的不先进,农业管理上缺乏高效的措施与可靠的决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宁明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依靠于个人,当地农民普遍不具有现代的农业知识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难以做到科学的分析,在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上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市场经验缺乏导致原始的农业生产加工模式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纷纷外出转投其他行业,使得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局限。

二、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宁明县隶属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理总面积为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南于越南共和国接壤,东邻防城港,当地自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温度适宜,雨旱季明显,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宁明县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县,资源丰富也使得宁明县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另外,林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宁明县林业占地面积达到1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总地理面积的50%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以上,数据显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产业优势

农业作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数据显示,宁明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甘蔗以及水果的生长,2015年,宁明县种植蔗糖的人数占农业生产人员的50%以上,年甘蔗产量在500吨左右,相较于2010年甘蔗产量300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宁明县粮食生产规模较大,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在玉米和水稻,2015水稻种植的面积达1.6万公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尤其是甜玉米的生产,打造了当地农业的特色,提高了宁明县在市场的知名度。在农副产品的加工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业的作用逐渐清晰,宁明县为了扩大产业上的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同时采用订单制,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宁明县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加了55%以上,实现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收益的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对宁明县的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改革当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自建国以来,国家在宁明县兴建的水利工程达4000余处,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的条件,在当地交通建设方面,国家先后投入了50亿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现状,至2015年,宁明县已经实现了路路通,缓解了宁明县农村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当地农产品运输的现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鼓励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融合,对农民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采取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实现当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在甘蔗的产量方面,2015年宁明县达250万吨,同比增加了8%,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长。

三、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各部门、各生产主体的相互配合,为了实现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创新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大与市场的融合力度,同时注重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的天然优势,同时扬长避短,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还要注重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一致,扩大农业的影响力,平衡当地的生产结构,稳定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二)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要素,也是决定性原因,着眼于宁明县的发展现状,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均匀是限制当地农业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不仅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上要寻求突破,在形式及内容上也要重视技术的合理运用,如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生产队来替代传统的个人生产形式,由政府配备生产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讲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作用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在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资源的多度开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宁明县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土地利用率差是限制农村经济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要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将经济发展可持续问题与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促进宁明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

只有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才能提高当地农业在市场的占有量,才能扩大宁明县农业的影响力,打造品牌产业。为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宁明县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分析,联系市场的需求,实现自身产业的转型,如市场对剑麻的需求量持续上涨,而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剑麻的生长,集中开发剑麻生产基地,打造当地品牌文化,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积极推进宁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收益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黎励,毛蒋兴.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6).

[2]李雨婷,杨小雄.基于FAHP和功效系数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覃杰,刘琳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发展总体思路―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3).

[4]王莹,杨小雄,谢毅.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7).

[5]何有良.中越共建跨境鲜活农产品加工联动机制研究―以广西宁明县甘蔗进口加工产业为例[J].世界农业,2012,(06).

[6]凌子燕,岑巨延,韦金丽,王国波.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分析―以宁明县的马尾松和桉树森林生产力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2,(02).

第5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农村初中英语面临着完善的问题,而教师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善自身教学习惯和观念。当前,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教学环境、教师观念等原因,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状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都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改良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组织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新课标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落实新课程,必须聚焦课堂,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全面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1.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分析。绝大多数初中英语老师不研究小学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法,他们在初中教学时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定式组织教学,结果导致学生知识不系统,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初中老师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所以最终导致学生新知识跟不上,新教法适应不了,最终沦落为英语学困生。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组织教学,而农村学校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有的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只是一知半解,甚至还没有理解。

1.2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还沿袭过去的方法和认识态度,所以就导致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了。农村学生学英语存在先天的不足,他们大部分不敢张嘴说英语,不会主动模仿老师,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能听到的英语只有在课堂上,课外听到的语言只有当地的方言,农村学生在村上说普通话都遭人嘲笑,可以想象说英语的后果。部分学生虽重视对英语的学习,但方法不当,感觉越学越差,最终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

1.3 农村学校管理方面现状。学校领导对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不够重视,对学校英语老师的培训不够到位,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机制滞后,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评价,学校不能创造有利于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环境,英语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学校英语教研活动成效不高,教师之间交流偏少,教师英语学习渠道不畅通,学校的英语课外活动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原因,出现了与新课程目标不匹配的尴尬局面,新课改没有使学生英语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反而使教师教学更困难,学生学习更被动,特别是导致了学生英语成绩大幅度下滑。作为一个在农村中学从教的英语教师,笔者比较了新课改前后英语教学方方面面的变化,提出以下几点在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2.发展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积方法

2.1 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英语学习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对农村学生来说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莫过于相信学生,老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信任。搞好农村学生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当学生有了英语学习的自信,教师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靠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斗志。只有前期的思想疏通工作到位后,教师才能再施以适当的教法开展高效英语教学。

2.2 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拓宽英语学习途径,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在总体设计上有许多突破,强调多渠道学英语,特别强调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十分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等。这些都很好的反映了学习英语的重点,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口语训练时间和材料。但是农村地区学生听英语时,听不懂内容。为此,听力训练可配置一定的情景,并在教学中主要介绍文化背景,这样,在听时思想就不会转不过弯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口语录音带和听力录音带,以教材为本,辅之以课外拓展和补充。坚持经常听、反复听,进而达到听音会意和听音辨音的目的。学生接受系统的听力训练,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

2.3 吃透新课程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将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学习,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去思考,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二是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2.4 加强语音教学,培养英语语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纯正英语。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不敢张嘴,不敢张嘴的原因是恐怕自己读的英语难听,别人会笑话他。所以语音教学对农村学生来说是英语学习的第一步,老师一定要在语音教学上下大工夫,让学生彻底会读48个音标,同时在教授单词时一定要让学生读熟、读对。在农村,由于学生的发音易受到方言的影响,所以为了保持纯正的发音,学生就一定要与方言作斗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录音、多媒体等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朗读示范,并让学生多听多看,通过声情并茂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标准的语音语调、意群停顿、句子重音与节奏等,使学生在对话、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建立声音图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生成语感。

第6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高年级语文;实验教学;乐学;幸福;优秀

学期初,我在语文课堂上开始实施了学生表演实验教学,每节课的前十五分钟都是学生才艺展示的时间,基本上能达到近一半的学生能参与到其中。最开始学生们展示一些最基本的节目,如:几个人一起朗读美文,背诵课文,读故事,诵读诗歌等。在此期间,我经常深入到学生课前节目的准备当中去,给他们进行点滴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舞士气,经过两个多月的语文实验教学,如今同学们能表演的节目可谓五彩纷呈:课本剧的表演、群口相声、激烈的辩论会、集体舞蹈、生活情景剧、拍手歌谣等,台下观看的同学们观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地给予热烈的掌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验改革,我获得了很多的收获以及深深的感悟:

一、学生由厌学到肯学到乐学

(一)学生厌学

在以往的传统课堂,基本上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听进行构建的。一堂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眼巴巴地听,看似有时很精彩,实际上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时间一长,学生内心开始变得烦躁,表现出一脸疲惫的样子,思想上逐渐就会 “开小差”。长此以往直接导致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很不情愿地拿出语文书,百无聊赖地听老师讲课。

(二)学生肯学

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后,同学们由最开始的观望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由最开始表演非常简单的节目,慢慢地,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还有这么多以前没有的特长,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乐意参与到语文的课堂当中来,在假期和课间时,每个小组开始商量和排练节目,然后我给他们当场外的指导,给他们提一些建议。

(三)学生乐学

一段时间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语文课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感到自己原来多才多艺。语文课堂每次都是一个小型的“节目汇报演出”,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有序,每个同学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二、学生的精神面貌由痛苦到快乐到幸福

(一)学生表情痛苦

语文课堂实验教学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同学们无精打采,教师非常劳累,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成绩一直处于下游。面对老师的提问,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即使老师采用点名的方式去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只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只言片语。因此,大部分同学的脸上呈现出无聊、烦闷的样子。

(二)学生表情快乐

在课堂改革之后,同学们最开始表现出不情愿、相互推诿的状况。当看到有些同学表演的非常精彩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喝彩声,心理上开始感觉:他都能行,我也来试试。在同学的带动下,一些观望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到其中的表演当中来,由开始的羞涩、畏首畏尾,逐渐到非常地主动、大方。在表演中他们找到了自己久违的自信,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此时,同学们在语文课堂上脸上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流露着笑容。

(三)学生表情幸福

此时,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欢声笑语在课堂上不绝于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观看节目时,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给予自己小伙伴喝彩,看到节目中动人的地方不仅潸然泪下。此时,教学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每位同学们的脸上笑得那么甜、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三、学生成绩由落后到一般到优秀

(一)学生成绩落后

因为原来学生对语文课堂抱有抵触和反感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语文家庭作业更是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语文学习成绩非常不尽如人意,一直徘徊在下游。即使在老师的悉心教导,课下开小灶;家长的苦口婆心,监督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长耐心讲解,监督背诵。但是由于学生对语文兴趣低下,被动式地学习,因此成绩依然不见起色,处于原地不动,一直处于后进生。

(二)学生成绩进步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实验的改革,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情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非常愿意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在通过表演节目的锻炼,同学们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学生成绩优异

第7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现状

(一)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是师生教、学的基本依据。一套好的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同时,教材编写应具体、系统、有序,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的拐杖。然而现行教材却不尽如人意。其一内容范围还是显得狭窄,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还是比较的单调,交际性还不够突显。这些话题看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说的是他们自己的事,但这些口语交际内容或介绍同学、介绍风俗文化,或说故事、说观察心得,几乎没有人际交往、沟通类的话题。

(二)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欠丰富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其交谈的话题、交际的对象、交际的场合都是特定的,并受情境的控制。然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还没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如何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对广大教师而言还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在课堂上方法简单,缺少科学的设计和方法。交际方式呈现为提问――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让学生跟着老师转,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回答得支离破碎,养成了学生被动的“应答行为”。或偏重独自言语练习,且很少关心听者的感受。

(三)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片面单一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运用良好的评价方式,对上好口语交际课十分重要。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建议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它只笼统地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在这建议中只提出要求,而对如何评价只字未提,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如何有效运用评价手段进行科学评价,显得不够重视和无能为力。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表达欲望,但是他们在认识方面还有着一些限制,表达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话题的引导。适当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口语交际训练打下基础。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说出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或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学习当中去。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通过倾听、提问、读写、表演、评价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图画、实物、音乐等形式将交际内容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具有反思性的教学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要重视反思性课程的开展。例如,打电话这项口语交际方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可以将这种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设置不同的交际场景,让学生自己想象在电话交流过程中可能碰到的状况,并且做出反应。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平常口语交际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及时改善。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将这一指标作为唯一标准,要从多方面出发,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整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结合是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完成向多元化评价模式的转化,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一方面,要将评价的多元整合特征反映出来。多元整合指的是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转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通过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家长?⒂肫兰鄣韧揪叮?实现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将评价体系的多维综合特性反映出来。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都要选入评价范围,从多维性的角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第8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字]农村 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 垃圾处理 蚯蚓堆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44-1

北京市顺义区农村生态系统中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其主要成分为:厨余、废纸、废塑料及其它废弃的生活用品等。据调查:顺义区下辖19个镇,常住人口87.7万,全区每日垃圾产生总量为550吨左右大多数为农村生活垃圾。【1】

1 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2】

首先,垃圾露天堆放更能造成蚊蝇滋生,并富含有毒物质和病原体,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使蔬菜、农作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被人体吸收。其次,露天堆放的农村生活垃圾侵占了土地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破坏地表植被。垃圾渗滤液污染土壤,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再次,垃圾的直接倾倒和垃圾渗滤液导致水体污染,顺义区农村用水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因此必将给农村的生活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而堆放的农村垃圾会产生有机废气,污染农村大气。

2 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

2.1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3】

顺义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位于顺义区杨镇西庞村南,占地面积约为21公顷(315亩),处理工艺由综合处理和卫生填埋两个部分组成。目前顺义区以村为单位在固定地点设置收集容器,采用"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但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垃圾任意堆放现象。

2.2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弊端

2.2.1不易收集

目前,顺义区生活垃圾由乡镇统一收集、运输线路固定,每日工作量大,对于肆意堆放的垃圾不能全方位收集、运输,容易遗漏。

2.2.2综合处理成本高

首先,垃圾综合处理厂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投资成本高,建厂、设备总投资1.8亿元。其次,每镇需要至少建设一座小型垃圾中转站,投资按50万元/座估算,全区19个镇的建设费用为950万元。再次,垃圾收运车按10吨垃圾车24万元/辆计算,全区垃圾运输车辆投入约为1500万元。其他费用姑且不算,只计算建设垃圾厂、转运站、购买运输车辆三项投资已高达2.0亿,此外运行成本更加不容小觑,人员费用、车辆费用、设备费用、能源费用等等均要计算入内。

2.2.3易产生二次污染

垃圾焚烧过程中,易产生二噁英对大气产生二次污染;状态较稳定的污染物,经过焚烧变成微小颗粒或气体形态后,更容易进入环境或人体;被填埋的灰烬里的重金属经过焚烧,很容易溶解于渗滤液,导致渗漏并污染地下水源等。

3 蚯蚓堆肥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工艺方法【4】

蚯蚓堆肥处理是在普通堆肥处理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处理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蚯蚓食腐、食性广、食量大及其消化道可分泌出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纤维分解酶、甲壳酶、淀粉酶等酶类的特性,将经过一定程度发酵处理的有机固体废物作为食物喂食给蚯蚓,经过蚯蚓的消化、代谢以及蚯蚓消化道的挤压作用转化蚓粪,从而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蚯蚓堆肥处理不仅利用蚯蚓特性的生态学功能,还利用了蚯蚓与环境中某些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蚯蚓处理垃圾主要方法有蚯蚓生物反应器和土地处理法。蚯蚓生物反应器,可以和垃圾源头分类相配合,对混合收集的垃圾需要进行分选、粉碎、喷湿、传统堆肥等预处理。

4 蚯蚓堆肥用于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可行性【5】

研究资料表明,蚯蚓每天能消耗超过自身体重一半的有机废物并使废物的体积减少到50%,而且还可收获蚓体和蚓粪两种非常有用的产物,前者可从中提取酶、氨基酸和生物制品;后者干净卫生、透气性好、持水力强、无臭且富含植物所需并易为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是一种高级的有机肥。此外农村生活垃圾中,重金属含量并不高,蚓粪中重金属含量也均在国内土壤背景值范围内,所以蚓粪施入农田不会引起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5 蚯蚓堆肥技术处理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的设想

5.1以村镇为单位建立蚯蚓反应器

顺义区共有424个行政村,平均垃圾产生量为1.5吨/村.日,以3-5个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标准的蚯蚓反应器,利用原有垃圾转运站,便能做到不出乡镇便将本镇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一个标准蚯蚓反应器,日处理生活垃圾6吨,同时产生有机肥约4-5吨,全区年产蚯蚓有机肥15-20万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此外,蚯蚓生物反应器工艺简单,主要由反应器主体、加料部分和出料加工部分组成,并且电脑控制保持蚯蚓最佳生存环境和高效处理状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可操控性很大。并且,村级垃圾处理可节约垃圾的运输收集费、避免垃圾运输过程的污染,同时节约了填埋费,相应节约了不少土地空间。另外,由于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有可能政府再加以相应的补助奖励,村民便会更容易的接纳、支持蚯蚓反应器,彻底杜绝乱扔垃圾现象,从而减少垃圾露天堆放所产生的污染,真正达到垃圾处理率为100%的目标。

5.2蚯蚓堆肥处理垃圾的技术及问题

采用蚯蚓堆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前需要垃圾分选,将不能为蚯蚓降解或对蚯蚓处理不利的物质如:金属、玻璃、塑料等去除,然后再进行相应预处理,将其中的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病菌杀死,从根本上实现垃圾无害化。

虽然蚯蚓堆肥技术处理顺义区生活垃圾具有可行性,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1)不同种类的蚯蚓其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处理垃圾的条件均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选出适合顺义区实际的蚯蚓品种。(2)垃圾和土壤的配比也是实际问题,需要摸索出适合蚯蚓生长和将处理能力发挥最大的垃圾配比。(3)蚯蚓堆肥仍然有不能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怎样将其处理或综合利用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好是做到蚯蚓堆肥处理和传统的焚烧填埋处理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

参考文献

[1]李红,高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危害防治及利用.《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02

第9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小学数学;设计开发

在传统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给学生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M探究性数学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三种新型的探究性数学教学活动,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探究本领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一直被小学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小学数学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意识和自主态度,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周长”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具体的操作,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给你们一片树叶,怎么样计算它的叶边线长度呢?什么叫做周长?怎么样快速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并在小组内部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经过思考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哪些规律同样适用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周长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模拟,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引进“翻转课堂”,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的奇偶性”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实践中认知奇数和偶数,并掌握奇偶性的基本规律,并可以利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叫做奇偶数?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奇偶性有哪些基本的规律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书本,并进行思考。学生经过学习和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奇偶性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趣味思考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动态图画、优美音乐和形象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有效学习数学。

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国土面积”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大的数据的具体改写方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逐渐使学生认识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并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较大数据。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幅动态的中国地图,并标注“国土面积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动态地图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我们所学的内容和地图有什么样的关系?老师要教会我们看地图吗?”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即“9600000作为一个巨大的数字,如果我们要方便记录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写?(960万平方千米)”教师给学生在多媒体上列出一系列的以“万”为单位的数据,并进行改写,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具体改写形式,找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教师展示出各个省份的土地面积,指导学生按照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类似的改写,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