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粮食安全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安全的必要性

第1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近日,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构建我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

《意见》包括“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明确责任”,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稳产增产”, “抓好粮食收购,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等十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意识”, “明确省政府部门粮食安全工作职责”, “明确省辖市、县(市、区)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等31条具体意见。

《意见》指出,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和粮食消费大省,必须在确保本省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第2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农作物和粮食产量和质量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植物发生病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相关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受到牵连,此外,政府在对农业进行财政支出和投入的环节也会受到制约,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也会被卷进来,比如说酿酒业、制糖业等[1]。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人们为了解除病虫害必然会对植物使用农药,造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有农药残余,人们在直接或者间接地食用,生命健康存在很大的隐患。

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植物病害导致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降低还造成了粮食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本论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地讨论。首先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地确保粮食的安全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处理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计量的农药,农药可以有效解决虫害、鼠疫、病菌对植物的侵害,及时预防植物大面积受损。农药的效果十分的明显,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证粮食的产量,打个比方,如果可以挽救6亿m2植物病害,就可以挽救8000万t粮食的产量,所以使用定量的农药是植物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转基因技术越来越成熟,如果把转基因技术应用到植物的保护中去,那么保护的力度是可想而知的。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使农作物的颗粒更加饱满、色泽更加光亮、富集的营养更加丰富,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确保了粮食的质量[2]。除此之外,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方法还体现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几个方面,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植物的保护,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当然,不适当的植物保护方法也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维护了粮食的质量,与此同时,农药里含有大量人体不能摄取的有害物质,而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植物吸收,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避免不了摄取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体健康;部分技术人员掌握农药使用技术不牢靠,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转基因粮食含有不确定的毒素、转基因粮食有可能存在致敏物质、转基因粮食富集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而这些风险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的作用。

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植物保护技术。我国植物保护方法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对植物使用农药、利用植物转基因两方面,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没有被探索出来。由于植物保护方法的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发展进程不太理想,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寻求一种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方法,才能营造一个较好的粮食安全环境。针对粮食安全所需的环境要求,提倡EPM(EnergyEfficiency&ProductiveMaintenance)管理策略,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3]。通过自然调控,将有害生物对群体危害予以有效治理,促进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EPM策略是控制粮食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植物保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应该量化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争取让植物保护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力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对植物实施可持续保护策略,能够在植物发生病害的时候,予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4]。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侧重于对有害生物成为灾害规律的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记录数据,加强生物农药的开发,研发知识产权和新的农产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护研发工作的广度并且拓深研发的深度,促使植物保护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由于人们植物保护意识相对不高,植物保护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因此相关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公民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植物保护工作人员所确认,但是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防治工作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接受[5]。因此要加强义务讲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农民意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第3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辽宁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是辽宁省直属最大粮食企业,承担着粮食宏观调控和确保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使命。谈及粮食生产“十连丰”,辽粮集团董事长、总裁任朋坦言:粮食实现连年丰收、增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本质上并不能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要确保粮食安全,就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产业化同时还关系到农民的利益,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种粮积极性。通过粮食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让农民受惠,增加种粮积极性,最终形成产业化良性循环。

产业化:一条必经之路

任朋介绍说,眼下,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不仅是为了应对公众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粮食经济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方面来看,我国推行粮食产业化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怎么样发展,发展方向如何确立,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则成为国内粮食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点课题。

成立于1997年的辽粮集团,是一家以粮食储存、中转、贸易经营及粮食进出口为主的国有独资企业,同时也是辽宁省内国家唯一指定的玉米出口企业,以及国家粮食局确定的全国粮食宏观调控主要单位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辽粮集团现有17个库点,总仓储能力约50万吨,年销售能力100万吨,年经营额5亿元,资产总额7亿元,净资产8000余万元。16年来,作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辽粮集团一直承担着保障辽宁全省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的特殊使命。从解决陈化粮问题到连续4年出口玉米500万吨,为国家增加了几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市场化运营让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化为了短板。产业化,对于辽粮集团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任朋介绍说,以往,辽粮集团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粮食流通环节。而粮食产业化则是从原粮到成品粮,最后再到餐桌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从集团自身发展需求来看,必须适应这样的市场变化。因此,产业化既是包括辽粮在内所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尝试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尤其在归属省农委以后,感觉很多工作理顺了,粮食产业化步伐也更快了。

品牌是质量保证,

更是责任承诺

在任朋看来,从粮食产业本身来看,其产业化和品牌化,都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国内很多企业现在都在做产业化,实施品牌建设,其中不乏一些经验可以拿来借鉴,但正如企业不能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一样,搞产业化和品牌化也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源头做起。这样的产业化和品牌化,才能经受得住市场的检验。

辽粮集团现在所做的,正是以市场为准绳,首先从原粮基地建设做起,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用好的种子种出好原粮,用好原粮去生产优质的粮食制品。任朋强调,粮食产业化需要一个真正有生命的企业品牌。而一个真正有生命的企业品牌是因为有注重质量的基础作保证,一个品牌的质量形象是靠每一位员工精心打造出来的。质量就是一个行为准则,是一个对社会的承诺,更是一种企业责任。

为此,辽粮集团率先对员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市场对接培训,并主动加快了粮食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工作。尤其是近两年来,在辽宁省粮食主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下,辽粮集团在研究探索推进粮食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着手建设集团昌图粮食流通 产业园区。据悉,该园区主要分为仓储物流、食用油加工、面粉加工、饲料加工四个区域。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经竣工,三期工程即面粉加工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项目建成后,将一举填补辽宁省属粮食企业无小麦加工的空白,使小麦储备、面粉加工、成品粮应急供应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辽宁小麦储备的管理和成品粮应急供应,又有利于集团的转型,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2013年,昌图库以其具有先进一流的物流、仓储设施,稳定的物流中转模式,创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机制、稳定的经济增长被评为国家级粮食现代物流示范单位。而一个“以昌图粮食储备库为基础,打造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搭建北粮南运平台,打通‘北粮南运’主通道”的大胆构想业已浮出水面。

任朋指出,东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北粮南运”对国内粮食区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辽宁处于“北粮南运”的关键节点,但其现有粮食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亟待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通“北粮南运”通道,对于促进辽宁粮食产业化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二三工程”助推“辽粮”腾飞

在采访中,任朋一再强调,“粮食是特殊的产品,粮食安全直接关乎国家安全、人民利益。因此,做粮食工作一定要务实,粮食产业化的每一步子都要走得踏实。”

国家《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以粮食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粮食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而辽粮集团则务实地提出了通过实施“一二三”工程的集团发展战略:打造一个粮食储备库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仓容充足、功能齐全的辽宁省粮油储备和加工平台;培育粮油储备和加工“两条主线”;开拓政策、人才、合作的“三个渠道”,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使集团成为辽宁粮食行业的领军企业。

第4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1谷物烘干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性

1)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水稻产量越来越高,而收割后的稻谷如果在烘干环节出了问题,前期所有的劳动成果将毁于一旦。据统计,我国粮食因来不及晒干或者未能达到安全水分而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约5%。以南平市2013年水稻总产143万吨粮食计算,由此造成的损失高达7.25万吨,相当于29万人口一年的口粮。如果收获季节遇上雨水偏多、自然灾害频繁的年份,稻谷烘干的需求与现有力量的矛盾就更为突出。要从根本上做到颗粒归仓,就必须把谷物烘干机械化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2)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体现。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传统的稻谷晾晒方式需要大量的晒谷场,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有效缓解农业用地资源紧张的压力。按照常规测算,每亩稻田需配20平方米的晒谷场,闽北317万亩稻田则需要9.5万亩的晒谷场。若全部使用烘干机械,全市按3500台计算,每台烘干机械占地面积33平方米,约需要土地174亩,可节约土地9.48万亩。

3)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是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可靠保障。闽北水稻收获季节雨水较多而晒谷场又少,为图方便,许多农民将稻谷晒在公路上,对车辆的行驶和农民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使用谷物烘干机械则可以避免与车争路的状况出现。

4)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是提升稻谷品质和保障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机械化烘干可有效减少传统晒谷过程中引入的杂物的污染。同时,又可提高稻谷烘干的均匀度,可控制水分的含量,并提高精米率1%以上,提升稻谷的品质,实现农民增收。

5)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伴随着土地流转和粮食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兴起,农业生产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几个种粮大户和几十个劳力组成的合作社,往往承包了几百亩甚至几千亩的粮田。收获季节,几十吨乃至几百吨稻谷的烘干只有依托谷物烘干机械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据统计,在大批量的机械化烘干作业中,每吨稻谷的烘干成本160~200元,比人工晒干节省了将近一半成本。可见,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可促进粮食合作社和种粮专业大户做大做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的建议

1)积极宣传,用好国家政策。谷物烘干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鼓励发展烘干机械化,福建省制定了谷物烘干机械的补贴政策,除了享受正常的国家补贴外,还对省部级的规范社、示范社,由省级资金另累加补贴。也就是说农民仅出原价1/3资金就可以购置一台烘干机械。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效益,鼓励农民用好用足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

2)同心协力,强化政策扶持。各个部门要把推进谷物烘干机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的措施扶持。财政部门应根据当地的财力制定出台政策,对农民购买谷物烘干设备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金融部门制定相关抵押贷款和贴息信贷业务,解决购置烘干机械资金困难;国土主管部门优先安排谷物烘干设备安装用地,支持专业合作社依法用地的申请;交通和公路部门出台相应政策,禁止在道路上晾晒谷物;乡镇政府做好安排烘干机械农用地规划,鼓励烘干场所集中选址。各部门通力协作,切实解决谷物机械烘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统筹协调,强化机制创新。认真的探索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国家和地方投入为导向,专业合作社、企业公司等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在重点商品粮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抓典型、建示范、实行有计划的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综合考虑交通、造价等因素,在适合的位置成立谷物机械烘干中心,采取股份制、订单式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拓展粮度加工、深度加工产业化的新途径。

第5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一、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中国的显著特点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分散、运距遥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树立适度粮食储备观。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粮食储备既不可过量、“多多益善”,把财富变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粮食储备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导致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应该保持适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该适当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具体说,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应维持在相当于当年全国粮食消费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理念,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高于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必要的。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是充足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结构

从中国粮食产销格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应对不可测事件出发,国家粮食储备不仅需要数量充足,而且还需要结构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要以大米、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为主要储备品种。此外,还需储存适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备应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结构。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是必要的。但是,从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基本自给区安排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应该适量增加稻谷的储备量,粮食主销区应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三、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管理

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储粮管理体例》颁布实施以来,国家粮食储备逐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是严格的,每年都要组织普遍检查一次。特别是中央储备粮,除每年本系统异地自查之外,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还联合到各地抽查。审计部门对国家储备粮也是每年都必进行审计的。另外,中央储备粮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中储粮总公司和分公司都随时掌控各储备库的粮情变化。这些措施不仅保证储备粮损失很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账实相符。一次,《新京报》记者问到一个问题,说袁隆平院士在“两会”上提意见说,有的粮库是空的。我很诚恳地的回答说:对袁隆平院士我常怀尊重、学习的心情。院士谈的这种情况不能排除。但是,我想这只是个案。从我调查的情况是:国家储备粮是账实相符的,基本上做到了“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国家粮食职工是一支有优良传统的队伍,总的看还是可信赖的和可依靠的。

四、关于粮食仓容的充分利用

关于仓容的充分利用往往有误解。起初,我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认为既然粮食仓库不足,应该把仓容100%的利用起来。但是,我在调研中了解到,要一天都不空的、100%地利用仓容是办不到的。实际上,在老储备粮轮换出去直到新粮还未到位的这段时间内,仓容必然是空的。还有,在准备接纳新粮(如进口粮、新收购粮等)之前,必须对仓库彻底打扫和消毒。在打扫和消毒之后,必须把仓库封闭起来,以保证新储进的粮食的安全。这样,相关粮库在一段时间内也必然是等着接纳新粮的空仓。还句话说,这时候的“空仓”是正常的。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些粮仓为甚麽空着不用。

五、关于“适度高粮价”政策

粮食价格既必须尽可能反映其价值,又必须体现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诉求。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我国必须建立健全粮食“和谐价格”机制。其中,实行“贵粟”方针,即适度高粮价政策应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我国适当提高粮价是明智的。我国的国情是,一方面,生产要素制约着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全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为了保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必须稳定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偏低,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挫伤了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假若只一味号召农民增产粮食,而不顾及他们的物质利益,把农民搞得很苦,把农业搞得很弱,把农村搞得很穷,那末,我国的农业只能沦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和口粮农业”。古人都懂得“贵粟”的道理,难道今人还不解其中之意。“适度高粮价”是振兴我国农业粮食之道,“适度”的标准包括:既不“谷贱伤农”、丰收成灾;又不“谷贵伤民”、影响民生;既不可大起,也不可大落。粮食价格不可长期“冻结”僵化,应该及时“微调”,向生产者发出积极的信号。适度提高粮食价格没有多大风险,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20多倍,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增强了。当然,需要完善补贴措施,对大学生、低收人群体等适当提高补贴。

六、关于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合理地有所升降,是正常的。不要一看到“涨”字,就不分青红皂白采取“压价”措施。这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做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近期的粮食价格上涨,是有利于转变多年低位运行、促进农产晶价格结构趋向合理的上涨。迄今,我国市场粮食价格的上涨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在成本驱动、需求拉动和结构调整推动的“三股力量”作用下,国内粮食价格有所上升有其合理性。数据表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呈现温和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造成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矛盾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价的结构性上升,即出现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性。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中国涨幅较高的价格总水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仍然面临着价格上涨的压力。然而,由于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迄今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扬依然处在可控条件下。

七、关于粮食补贴及补贴方式

农业和粮食产业是风险产业、生态产业,公益产业,但又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为有效加强其市场地位,国家对农业和粮食必须采取扶持政策。基于这一必要性,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粮食补贴有理”。当然,这是指WrO框架下的“绿箱补贴”。那种认为实行粮食市场化经营就应该取消补贴的看法是片面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无不是对农业粮食补贴额巨大的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更应该逐年增加补贴数额,并要逐步财政化、制度化、法制化。为了使农民真正得到补贴的实惠,需要健全和完善补贴方式。为了促进增产更多商品粮食,应该把“普惠型”直补改变为与农户出售商品粮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型直补。近年来,各地把相当大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粮食直补,剩余部分逐年减少,应引起注意。当年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的主旨在于保护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生产。如果粮食风险基金的数额愈来愈少,在必要时就会陷于被动。所以,粮食风险基金还是应该保有足够的数量。

八、关于粮食最低收购价举措

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必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新举措,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保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是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的体现,既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大难题,又促使国家掌控了粮食主动权,还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市场粮价正常运行,利国益企更惠民。在调查中农民反映说,小麦托市收购是他们的“第二次翻身”。国家多花点钱收购农民余粮是“物有所值”。我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应适当增加粮食储备。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国家采取托市收购举措适当多花点钱增购一批余粮,好处和效用很多:促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促使国家掌握足够粮源,有效增强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力;促使粮食持续增产,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度。可以说,为粮食托市收购所支付的费用真正花在了刀刃上,是“物有所值”,是实施积极的财政观。实际上,我国现在的财力已经完全能够承担这笔费用,算不上什么“财政负担”。近年来,与世界粮价飙涨、全球粮食储备猛降相对照,我国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充足,粮食储备连续增长,增强了粮食安全的保障力。对此,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功不可没。对这一成效显著的新举措,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坚持,促使其措施制度化,主体精干化,机制完善化,实施连续化。

九、关于粮食对外贸易中“控大放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粮价持续飚涨的传导作用,难免不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然而,迄今国际粮价飚涨并未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带来多大冲击。尽管如此,我国需要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在目前国际粮食环境下,扩大粮食出口,不利于国内粮食市场平衡。国家粮食外贸部门应该注意汲取过去“逆向调节”、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经验教训,必须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增加国内粮食供给能力。粮食对外贸易必须以确保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为原则,严格控制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种出口。但是,应该把大品种谷物与小品种杂粮有所区别。荞麦、燕麦和豆类等杂粮产区大多分布在边疆,是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产业。杂粮出口的多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不大。因此,在严格控制三大谷物出口的同时,应放开小品种杂粮的出口,准许进行自由贸易。

第6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为把党对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巩固和发挥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__]126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要求,我们以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为中心,项目为载体,确立20__年为“项目建设年”,推动粮食产业升级改革。粮油中心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结合网点布局调整,举全系统之力,选择项目重点投入,实施“212”工程,永安和小纪粮管所扩建和改建成仓容量3万吨以上的中心粮库,在宜陵由总公司与天一油脂公司共同新建一座1.6万吨的储油库,总公司与天一油脂公司联合建设万吨级食用油储存油库1座,新建粮食干燥处理中心2个,以进一步提高全市的粮油收储能力。同时积极争取沿江粮食物流园区项目,为实现粮食经济的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一、关于建设粮油中心库的必要性

1、建设粮油中心库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的需要。目前,全市现有35个基层粮管所理论仓容量近20万吨,网点分布散、规模小,单位仓容量最小的几百吨,且绝大部分为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仓型基本是付货仓、简易仓,收储能力较弱,且破损严重,完好率不足50%,20__年、20__年曾连续两年因仓容不足造成农民卖粮难问题。这既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形势下的粮食购销,也无法保证储粮安全。我们将结合粮油中心库的建设,对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整合,聚合资源优势,优化网点布局,提高设施的完好率,从根本上改变我市购销企业仓库小而散且质量差的格局,建立以储备库和粮油中心库为骨干支撑、其它企业为补充的粮油购销网络,扩大全市的收储能力,保证全市粮食流通的正常需要,避免我市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同时,建设粮油中心库也是提高保粮技术水平的要求。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粮食保管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步,由于设施陈旧,许多先进的储粮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我市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难以满足安全保粮的需要,客观上制约了粮食保管水平的提高。高起点地规划建设粮油中心库,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加快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我市整体的科学保粮水平。

2、建设粮油中心库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今年7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要求建设一批骨干收储库点,完善粮食流通体系。20__年,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也提出 “各地要加快构建集仓储服务、综合运输、粮食加工制造、信息集散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形成安全、高效、集约的粮食流出与流入通道。加快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关键节点和配套中心粮库建设”的目标。20__年4月颁布的《扬州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将永安、小纪、宜陵、丁沟等中心库纳入建设规划。近期,国家为扩大内需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这对我们上争项目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3、建设粮油中心库是提升粮食经营效益的需要。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制定出台了《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审核认定暂行办法》,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必须具备3万吨以上的仓库条件,方可从事各级储备粮的储存业务。目前,我市只有真武储备库符合规定。从真武储备库运行情况看,每年为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上海市粮食局等代保管各级储备粮2.5万吨左右,仓库利用率100%,年收益100万元以上。近几年,我市与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及上海、福建储备粮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誉度好,完全能够承接更多的储备粮代储及轮换业务,但因仓容条件不达标无法实施,客观上制约了行业的创收途径。粮油中心库的建设将大大缓解这一矛盾,有利于扩大各级储备粮的储存规模,改善全行业的运行质态。

4、建设粮油中心库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快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就我市周边县市而言,已经对我市的粮食产业发展形成压迫之势,宝应投资近亿元建设仓容10万吨规模的粮食物流园,已形成良好收益,高邮市现有3个储备库,另新建了4个中心粮库,骨干粮库占相当比重。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粮油中心库的建设步伐,否则我们的粮食市场将逐步萎缩或被蚕食,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将难以有效发挥。

5、建设粮油中心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油中心库建成后,在承担本市××吨地方储备粮油保管、轮换、供应任务的基础上,可为其他社会主体代收储各种性质的储备粮、贸易粮,在本地粮食市场出现价格波动和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粮食权属经相关方面批准后优先供应本地市场,同时延伸粮食产业链,扩大本地粮油企业加工量,增加原粮就地转化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__年年初的实践证明,尽管全国成品食用油市场出现价格暴涨、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一油脂集团在关健时刻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骨干企业的支撑效应,我市及周边地区的食用油市场供应未出现脱供断档现象,保持了基本稳定,得到了省市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二、关于建设粮油中心库的可行性

对拟将在3个库点建设粮油中心库,我们除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外,还邀请省粮食科研设计院有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从网点设置、粮源状况、交通优势、地质基础等诸项条件来看,粮油中心库建设完全可行。

一是布点合理。拟建的永安中心粮库除位于产粮区这一优势外,还可辐射到高邮周边毗邻地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对稳定粮食市场秩序起到保证作用;小纪中心粮库处于产粮腹地,也可进一步整合周围的宗村、富民、吴堡、高徐、华阳等粮库资源,改善流通条件,满足农民的 售粮需求;在宜陵由总公司与天一油脂集团联合建设1个1.6万吨中心油库,天一公司是扬州乃至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食用油生产厂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油库的建设既可作为苏北地区最大的食用成品油储存基地,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用于应急保供,也可作为天一油脂集团的配套设施,扩大企业的生产储存能力,促进其做大做强。

二是交通便利。永安中心库地处省三级航道盐邵河沿岸,水路条件十分优越,船舶年通行能力500吨以上,且装卸费用十分节省;拟新建的小纪中心库地处野田河边,向南可直达长江,距省道安大公路2公里,交通辐射面广;天一公司南有328国道穿镇而过,北倚新通扬运河,船舶常年通行吨位在700吨以上,并拥有专用输油管道及货物装卸码头,形成水陆交通立体网。

三是土地条件具备。永安中心库在原永安粮管所基础上实施扩建,紧邻库区有可建设所需的非耕地,也没有大规模的拆迁;小纪中心库的建设,我局将和小纪镇政府合作,结合小城镇建设,退镇进郊,采取土地等量置换的办法,易址新建;中心油库建设所需的土地,目前厂区内闲置土地可以满足要求。

四是收益保证。2个中心粮库既可作为一线收纳库使用,保证农民售粮需要,参与企业的正常购销活动,也可为其他主体实施代收代储,获得相应的保管费用,增加创收渠道;中心油库可向中央储备粮公司争取储备油计划,保证收益。

另外,拟在储备库、丁沟粮管所2个库点新建粮食干燥中心,十分必要。目前,我市所有基层购销企业没有一座粮食干燥设备,在收购季节遇到连续阴雨,农民收割的粮食无法及时干燥,造成粮食霉坏变质,产生不应有的损失,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20__年夏粮收购期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方面农民手中的粮食由于无法日光暴晒,水份达不到国家规定收购标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无法收购;另一方面农民余粮销售无出路,卖不出,客观上影响了粮食流通;同时不利于粮食保管,原粮水份高,在食用安全上留下隐患,影响放心消费工程的建设,无法保证消费者的粮油食品消费安全。

三、关于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和建设工期

对粮油中心库三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约在7000万元,建设所需资金一是通过存量盘整1500万元;二是向农发行申请贷款和与合作单位融资3500万元;三是项目上争20__万元。项目建成后,将由总公司在经营收益中逐年偿还建设贷款。项目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要求进行,在获得政府批准、相关部门立项后立即启动,预计总建设工期为一年,永安中心库力争在秋粮收购前完成,其它20__年底前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四、建设过程中有关政策扶持

第7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摘要】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我国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保障全县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隆德县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必要性,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隆德县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隆德县 节水农业 现状 对策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05°48′~106°15′,北纬35°21′-36°47′之间。东西宽41km,南北长47km,国土总面积985km2,人口密度184人/km2。全县共有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2009年总人口1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 万人,回族人口1.76万人。隆德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80307 万元,人均GDP4451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400万元,相当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47.75万亩,农耕地总面积58.2万亩,灌区面积 11.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1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0.62亩。

全县属渭河水系,境内有唐家河、什字河、好水河、渝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七条支流自东向西分布,为典型的水资源输出区。全县水资源均来源于大气降水,无过境客水补给,多年平均降水量5.191亿m3,降水深486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42mm,水面年蒸发量8.29亿m3,为宁夏境内水面蒸发最少地区之一。全县属典型西北内陆干旱区,平均干旱指数为1.7。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214万m3,径流深73.2mm,地下水资源量4210万m3。

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决定了全县发展灌溉增加粮食产出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发展高效用水的节水农业,维持旱区粮食产量的稳定成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始终是全省面临的紧迫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任务来抓,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建设和应用。

近年来,节水农业技术在全县有了很大发展,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滴灌等开始推广应用,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避免了土壤无效蒸发,大大提高了农田水分的利用率。根据测定,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净灌溉定额可减少30%-40%,产量增加20%以上,节水增产效益极为显著。全县全省推行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该项技术从2008年示范667hm2,2009年推广1333hm2,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0667hm2。全县推广示范的特色农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抑制蒸发,保墒保水效果显著,其灌水量减少40%以上,产量可增加15% ~ 20%。节水农业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全县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全县水资源紧缺的战略选择

节水灌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情况十分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全县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发展节水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推行节水灌溉农业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建立面向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的节水型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行农业节水工作,也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实现适时适量灌溉,满足作物的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节水农业,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需要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对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农业节水改造,减少农业用水,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地区生态用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水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全县节水灌溉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受群众思想认识的条件限制,地区之间很不平衡。经济条件较好,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河谷川道区群众自筹资金能力强,投劳投资多,发展速度快,技术水平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条件较差,群众文化素质的山区拿不出足够的地方配套资金,投劳投资相对较少,发展速度较慢,尤其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使用方面差距更大。

2.节水设备和节灌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全县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零乱,即使农民接受培训,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其次全县的节水农业技术亟待发展,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本县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3.节水农业研究与灌溉工程结合不紧密,没有(上接第80页)充分发挥效益。

目前,全县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而且在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等。另外,全县的节水工程普遍规模较小,大多与周边灌溉工程共用同一水源,受供水条件的限制,这些小型节水工程无法按其特定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脱节,灌溉与农业脱节,节水效果不显著,有些工程节水设施很先进,但缺乏适宜的农业技术与之配套,农民享受不到节水的效益,主动节水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县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要实现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依托科技进步,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

1.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在充分掌握全县农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一致,共同推进。把发展节水灌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对节水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在充分应用传统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全县旱区小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就地入渗、异地拦蓄利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认识和经济基础情况,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在经济薄弱,劳动力富裕的乡镇区域可以推广沟灌、小畦灌、修梯田等技术;在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区域,可以推广膜上灌溉、滴灌、喷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3.加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基础研究,节约水资源,是实现隆德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广节水增效技术是全县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农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用水定额、评价指标等基础研究工作和节水灌溉基础研究,特别是节水管理和节水经济的研究,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县城生活污水资源等的高效利用。在总结各地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应用推广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研究适合本县发展的各种节水灌溉设备设施,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积极寻求科研院所技术支持,配合设备生产企业搞好节水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加速节水灌溉设备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的综合应用,将高效节水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新技术开发,为农业节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第8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林业资源;生物质能源;开发;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80-01

1 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必要性

1.1 保证粮食安全

林业生物质能源这种可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能源形式更适合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1]。林业生物质资源的种植主要是利用一些适宜耕种的荒地和沙地等土地,这就使其可以在不占用农地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有效产出[2]。

1.2 生态效益较好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实现资源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共赢。因为林业生物质资源大都是利用林木的果实或者林木的生物量等,在进行一次种植之后就可以连续使用几十年,期间林木的正常生长也可以发挥出生态效益[3]。在将林业资源培育成为树林之后,不用每年重复种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因此就达到了经济型与生态效益型的结合。

1.3 加速我国绿化建设

发展林业资源可以通过加速造林工程来提高森林的质量[4]。在一些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荒山荒地等进行具有经济型能源林的种植,可以有效提升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加速荒山绿化。同时,还能有效地利用林业废弃物或者林间生物来发展生物质能源,从而有效地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

1.4 促进农民创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农民创收的一种有效方式。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原料成本约占8成以上,但是原料成本绝大多数可以直接转为农民的收入,例如果实等,并且林业生物质能源也是农民最为熟悉的一种创收形式。

1.5 发展潜力巨大

从广义来说林业生物质能源就是森林内生物总量,从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以及保持其可持续多角度出发,有效利用林业剩余物也是一种促进形式。如在现有的灌木林地中可以采集使用的木质燃料资源就超过1亿t。目前我国木本油料树面积超过600万hm2。而且我国中西部存在大量的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荒山荒地,面积多达5 000万hm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总量较大,同时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

2 对策

2.1 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对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对林业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新的领域,其开发成本较高并且市场的风险也较大,因为社会资金难以进入,所以会出现普遍缺乏资金的现象。为了降低投资,大多数的林业生物质开发都是使用较为简单的工艺和设备等,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且转换率也较低。

将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开发看作是各级林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各级部门需要对此高度重视,将林业生物质资源放到林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安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管理体系。政府应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同时还需要对全国林业资源进行评估,对部分地区进行扶持。此外,财政的大力支持也是林业生物质资源开发所亟需的,任何一项新出现的产业在其最初发展时都需要投入巨大成本。我国可以通过税收以及财政补贴等各种优惠条件或者鼓励社会资本介入林业生物质资源,从而加速其产业化。政府所给予的其他方面的支持还包括了在林木种植过程中向农民提供优质苗木以及各种技术支持、在加油站进行生物柴油的推广和销售补贴、在以林业生物质资源作为原材料进行的电力开发等进入电网时可以得到优先权等。

2.2 技术路线

对于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目前多个国家的重点项目,目前对于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开发技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联合燃烧。联合燃烧指的就是燃煤中加入林业生物质进行燃烧发电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硫等的排放,能提高其燃烧的热效率。

(2)物理化学转化。一是干馏。具体来说就是将林业生物质等转化为可燃气以及固定碳等物质。可燃气以及木焦油等都成为了目前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必备资源。二是气化。林业生物质资源的气化指的就是在高温条件下将固体物质和气化剂进行物理化学反应得到小分子的可燃气。三是液化。通过化学反应等将林业生物质转化为液体产品。乙醇以及植物油等可以直接作为清洁燃料来取代石油的使用。

(3)热裂解技术。热解就是将林业生物质资源在隔绝或者供给少量氧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使其分解成液体油和固体炭等,其温度一般在500~800 ℃。经过热解主要可以得到三类产品,即气体、液体和固体。最近经过国外有关技术的开发,快速热解以及慢速热解等技术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4)固化技术。固化指的是把林业生物质能源粉碎到一定的粒度之后在高压条件下进行挤压,从而形成一定的性质。其物质的粘结力主要依靠挤压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这样

就可以进一步地碳化来形成木炭。目前,较为成熟的成型技术包括三大类,即棒状成型、颗粒成型、圆柱成型。

(5)厌氧消化技术。所谓厌氧消化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林业生物质等转化为可燃气体,同时可以产出厌氧发酵液等残留物,这些残留物可以作为肥料使用。

(6)酶促分解技术。利用微生物体内酶对林业生物质进行分解,可产出乙醇或者甲醇等,从国外传入的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等已经在我国本土化,更为成熟的蒸汽破碎以及烯酸处理等技术均提高了微生物降解的转化率。

3 参考文献

[1] 郭平银,肖爱军,郑现和,等.能源植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山东农业科学,2007(4):126-129.

[2] 丁伯让.皖东地区栎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林业科技,2006(1):75-76.

第9篇:粮食安全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要性;功能定位;发展对策

截止2013年底,我国家庭农场有约88万家,各类合作社(服务性合作社和生产性合作社)有98.24万家,龙头企业约12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约110万家。由这些数据可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已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个新事物,我们应客观地评价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实践中,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对其好的一面鼓励和支持,对不足的一面改善和修正,才能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的分析主要侧重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和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三个方面。

一、农业经营格局现状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1.农业经营格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每家拥有的土地规模很小,土地细碎化现象很普遍,不利于田地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现阶段农业经营格局是大量兼业型小规模农户和初具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短期内消化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人口是很难的;另一方面,在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考虑公平尺度。在地位较低下,权力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农民流转土地后的生活境况并不一定会得到改善。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1)改变大片土地撂荒的现状,保证粮食安全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是很高的。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2004年至今,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在国际贸易日渐开放的趋势下,一国的经济波动会影响整个世界,为了减少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我国应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求通过对土地的规模经营以及机械化操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有助于改变进口依赖型的粮食现状。此外,随着小规模农业经营收入的不乐观,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大片的土地被撂荒。撂荒现象的严重不仅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的农村老弱病残的人口结构也是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合理开发和管理撂荒土地,既能保证耕地面积,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

(2)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以社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一直居高不下,差距指数一直在3以上徘徊,而我国现阶段制定的目标是将这一指数缩小至3以内,这就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以及加强对农民收益权的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是以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为基础的,农民在将土地流转出去以后,获取收入的选择更多。首先,农民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租金收入;其次,农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外出打工或者成为农业基地工人,并获得一份工资性收入。

(3)应对复杂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主要是由经济主体承担的,而小农户的议价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都太弱,因此即使是在丰收年,也难免“谷贱伤农”的现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信息收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比小农户有较大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中,他们更有能力和资本实行企业化运作,进行风险规避以及提高定价权,实现和其它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

(4)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而实际的情况是:工业化发展成效显著,目标预计2020年100%实现;城镇化建设,中国用36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信息化发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效率以及市场竞争力上的优势使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目前整个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也是各方面的。首先,多数经营主体奉行家族式或类家族式的管理,聘请职业经理人较少,这种管理模式会造成一种无形权力的垄断,也缺乏创新所需的民主氛围;其次,经营主体对新技术不敏感,各主体间趋向同质竞争,为提高收益增长点,争相模仿周围发展态势良好的经营主体,逐渐形成一种“羊群效应”,加剧外在不经济以及加大行业融合创新的难度。最后,贷款融资难一直是农业发展比较灼手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乏,金融创新的不足,抵押担保品的难评估,主体信誉意识的薄弱......使得农村金融的落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发展对策

(1)引入股份合作机制,鼓励聘请职业经理人

尝试土地、资金、设备和技术入股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境,还可以吸引有才能的职业经理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在专业化的管理下,农业生产将更加商品化和市场化。股份合作形式还可以用于防止“套补贴”的行为,即政府将补贴资金折成股份入股,为体现国家扶持政策,制定前3-5年不分红的政策,而3-5年后的红利再用于支持其他经营主体的发展。

(2)各主体间优势互补,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盟

各主体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形成1+1>2的协同效用。现阶段,我国合作化的模式很多,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专注于种植和收割环节,负责产量;农民为主要劳动力,他们或为自己生产,或成为农业工人;合作社提供大型农机具及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则运用其雄厚的资本给予其他主体金融支持或利用信息优势开拓销售渠道。合作可将外在不经济转为内在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

(3)从贷款主体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在融资中获取主动权

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抵押品的缺乏,一般金融机构都不愿涉足农业。只有银行觉得贷款是安全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营主体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如:“产业链”贷款,即依托龙头企业,引入担保公司,银行主要与担保公司对接,避免了大量小额账户造成的成本过高的问题;组成“信用联盟”,银行向联盟中的任一成员发放贷款,其他成员自动提供担保。各成员会彼此互助和监督,解决了银行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

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原有的经营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开展合作社“抱团”发展模式,即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资金、设备、销售渠道等业务互助,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积极的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此种模式可以利用Y源结合科学的管理,来发展种植养殖综合性家庭农场。结合自身自然优势,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循环、绿色、可持续经营模式。

(5)创新营销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电子商务来对农产品进行销售。政府要针对农业电商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推出具有凤城本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政府要针对网站的质量进行技术上的提高,同时要对农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除了对农业科技信息和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外,还要开展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郭庆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成长的制度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13(4).

[2]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顶层设计[J].改革,2014(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