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生物地理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地理学概念

第1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

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

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举气候变迁的例子。

地球系统过程的主要时间尺度大体可以划分以下5个层次:

几十亿年至几百万年尺度 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灭绝、板块构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传统地学的研究领域。

几十万年至几千年尺度 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土壤的发育,生物种类的分布,地球公转的周期变化。

几百年至几十年尺度 该尺度的全球变化有气候、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变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侵蚀、水系变迁,以及人类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扰,则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全球性社会问题也都要在这个层次上解决。这一层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既是科学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认识基础。

几个季度至几天尺度 天气现象、洋流中的旋涡、极地海冰的季节消长,地面径流、风化、植物生长的年循环,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火山、地震活动等。

几小时至几秒尺度 湍流热交换、大气对流等。

几年至几小时时间尺度的变化,属于大气、海洋和生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的这种特殊时空尺度使得人们无法直接测量地球中心的温度,也无法在实验室再造地球系统的真实过程。因此,通过长期地学研究实践总结的类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ell)提出的“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名言,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启示人们可以根据现今地表发生的各种地学过程及其物质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由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运用“将古论今”的方法,根据地质和人类历史中发生过的地球环境和岩石圈演变过程来预测地球的未来趋势。类比方法普遍应用到天气预报、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例如,根据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周期的对应关系开展预报,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三)综合性

(四)区域性

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2 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构成其研究内容,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要特别强调其研究内容应包括研究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和作用效应。

3 研究方法:

现象记录(描述) 统计过去(分析) 预测未来(判断)

现象记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统计过去:如对渤海赤潮事件的统计分析,预测渤海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死海”;

如日本地震学家对东京1885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进行统计分析,预言,东京

地区未来5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90%。

三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 综合化趋势

地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学、地貌学相互综合渗透,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2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化技术等 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

数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

3 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高精度定位监测、动态摸拟、3S技术;

4 广泛应用:

国土整治、环境工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生态优化、优质农业、食品安全;

5 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

沙尘暴、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6 全球性合作研究

四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工程

青藏铁路

五思考题

1 谈谈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学。

第2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水文学与湖泊学水文学是研究地球各种水体的形成与运动规律、地理分布的科学,基本内容是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及水量平衡[1].流域作为水文学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流域的水资源形成演变规律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对流域地理过程和人类生产活动有综合影响.因此,水文学特别是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管理、保护、配置、调控有关的理论、应用技术与方法和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等有关内容对于流域地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湖泊学研究[3]的是陆地水体,强调物理环境.早期湖泊学研究致力于湖泊分类,强调湖泊的物理性状而非生物学特性,稍后一些湖沼学家从流域角度认识湖泊,并认为其是研究内陆水体生物生产力和决定生产力所有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支,未来仍将主要围绕水域生产力、水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以及水域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进行.作为流域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泊,必将是流域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4]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阶段.流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早期生态系统研究致力于发展一种详尽的、综合性的针对具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的研究,着眼于具体的小流域是怎样工作的,要求提供生态系统参数的信息并对生态系统进行实验性管理.现有研究从生态系统这一层次对其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等基础研究并不深入,导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预测和调控存在困难.从全世界来看,如何优化管理自然生态系统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是缓慢的.因此,关于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及调控机理的研究,仍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而流域作为生态系统,自然着眼于水-陆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信息、能量、物质的变动规律及流域内不同景观(高地、沿岸带、水体)间的上述关系.有着明确边界的流域,流域地理学需要将两种(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研究相结合,或是其中一种向另一种的拓展.环境科学[5]是一门研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尤其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20~30年的事情.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里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流域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环境效应与环境响应,因此,环境科学是流域地理学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基础.地理学与区域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地域分异和人地关系的科学[6].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系统.现代地理学发展和继承了近代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思想与观念,已经形成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众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流域自古以来便是集聚人口、城镇、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而今全球大河流域仍然是地球表层人口-经济-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流域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命题,如流域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管理、保护、配置、调控有关的理论、应用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等.区域科学[7]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科学.着重揭示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律.它以区域为对象,将具体地域分为均质区域、节点区域和区域系统表象的依赖于空间的经济体,且经济体是具有资源——环境结构、人口经济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地缘结构的地理单元抽象.2000年以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其传统的资助领域geography更改为geographyandregionalscience,确定了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的互补关系和作为一个科学门类的主体地位.区域科学创始人的WalterIsard说:“作为一门科学的区域科学,关心的是用各种各样的解析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或空间范围内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细致耐心的研究”.由此可知,区域科学对于流域的经济社会分析、空间结构、流域进化、流域开发与治理政策及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流域开发与管理流域开发,既是人类对流域资源认识与利用的过程,又是流域人工化的过程.流域开发始于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尤其是作为生命之水和动力之水的利用,由此形成了流域规划与管理.流域规划起源于1933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ValleyAuthority,TVA)制定了完整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计划,并成为典范.随后,国外许多大河流域都开始了相关开发与治理规划,绝大多数工作着眼于流域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遭到破坏的流域生态恢复和实现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且已认识到流域规划是自然、经济、社会多因素和多目标综合性区域开发,是国土综合开发与规划的一个环节,提出了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以水资源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环境整治开发模式三种模式.而国内学者对流域开发与规划的关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关注流域旱灾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治理;改革开放前重点关注流域水能、矿产开发和流域水资源跨地区平衡;改革开放后重点关注以流域上中下游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为中心的综合规划,初步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点-轴-面”模式.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和西电东输工程的开建,流域综合规划又成为研究热点,如关注西北干旱区域的流域产业布局、侧重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对水源地生态安全与产业综合发展、侧重新型产业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流域产业发展[8].流域管理是指以流域为单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调配进行的综合管理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委员会根据当今全球各国实践认为当前流域管理的主要任务[9]:1)注意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推广多种经营的体制,用经济手段鼓励水土保持工作;2)提高流域管理的技术水平,实现施工机械化,降低治理成本;3)注意分析流域管理的经济效益,加强规划技术的研究和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4)研究流域管理的法规与管理体制,加强流域管理的人才培训工作;5)注意大流域治理战略研究,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迫切需要制定大河流域管理的中长期规划;6)加强流域管理科学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本学科知识的丰富,流域开发或管理现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水土保持,也更侧重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流域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0].2.5流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流域地理学的思想早已存在,现在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尽管不十分成熟,但此尝试有意针对流域实践的上述问题去尝试并积累资料;另外流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地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最适宜的“实验地”,尤其是综合研究陆地与水域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述学科中,水文学值得参考的是其研究方法或手段,用其或改进其方法有利于获取流域的基本资料;湖泊学可以看成流域地理学的主要来源,因为水既是流域的“驱动因子”,也是最终的“受害者”.流域由不同的水、陆生态系统组成,但对水的研究是对流域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生态学提供了一种研究思想和操作思路,景观生态学提供了大尺度的流域研究思互作用提供了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方法与战略眼光.地理学与区域科学作为流域地理学的学科之母,无疑是其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与支撑.流域开发和管理,既是流域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又在方法与目的上实现了流域地理学的应用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根据上述流域地理学学科基础的分析,流域地理学就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和系统、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流域内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水体等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的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在研究流域作为复合地域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大尺度对流域内各种人类活动,如资源开发、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流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与生态补偿等进行研究,为流域中以“水体”为核心的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流域地理学上述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及当今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目标,可提出流域地理学近期主要研究内容:1)流域形成的(地理和气候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过程;2)流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形态互动机制;3)流域资源环境评价与承载力,生态环境变化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和响应;4)流域内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生与演化的规律及其时空分异和调控机理;5)流域内生物生产力及生物分布格局,它们与流域结构、功能和形态动态间的关系;6)水体作为陆地“生境岛屿”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7)流域内河岸缓冲带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8)地下水及其变化(如开采、污染等)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作用界面演化;9)不同尺度上对流域结构—功能—形态的研究,探索某一时空尺度上格局、过程如何影响其它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10)流域内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流域水土保持等;11)土地和水利用变化如何影响流域人地关系过程,确定由此带来生态学后果及与区域或全球变化的关系;12)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地理工程,流域城市、人类活动及经济社会发展;13)流域水系的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纳量,污染的治理与资源化地理工程系统;14)流域开发的地理学后果与对策,水资源工程综合评价、自然灾害的评估与预警;15)流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林-农-渔复合系统优化结构的技术及示范和应用;16)流域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流域GIS与智能流域系统的建立;17)流域发展规划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应用;18)对流域地理学本身的思考与研究,如概念、内涵、理论、调查及实验分析方法和对相关工作的总结归纳.

    开展流域地理学研究,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攻关,它属于长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范畴.它的开展将是一个用人多、耗费大、历时长的过程,但必须尽快着手准备,争取早日系统地开展并确立优势.就国家而言,可

第3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地理学 学科体系 学科定位

1.地理学学科划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地理学相应地划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1],有些把经济地理学放在人文地理学里面,另外还有一类是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图1)。

图1 地理学学科划分

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由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互异、等级高低有别、彼此交错重叠,并且互相转化的系统组成的有序网络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把客体分为一系列层次,每一个层次就是一个等级的系统。此级别系统由比它低一级的子系统组成,而其本身又是更高级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依据上述观点讨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即: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为部门地理学[2]。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按照上述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虽然部门自然地理学各有分工,但是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存在和发展变化,都是以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的,而且不同程度地以其他组成要素为因素或条件。

2.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广,从宇宙空间到地球内部都是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只不过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自然方面又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地质地貌等。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图1可以看出,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在大学里都有对应的专业,如经济地理学对应的有经济学专业、人口地理学对应的有人口学专业、土壤地理学对应的有土壤学专业,这充分说明地理学涉及面广。

3.地理学学科定位

地理学涉及面广的学科性质,需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准确定位,否则就会陷入地理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又什么都不是的误区。实际上,地理学虽然与许多专业有交叉,但有自己的专业特点、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地理学与其他专业有交集的部分主要是在基础知识方面,但对于地理学是基础知识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则可能是详细解读。地理学侧重点是事物的空间性、整体性、地域差异性及相互联系性,而相关专业则是某一领域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课程内容一般偏微观、比较专。由于侧重点不同,在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把握适当的度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部门自然地理方面。

地球表层的岩石、气候、水体、生物、土壤等组成成分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土壤圈。它们分别是部门自然地理分支学科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另外,自然地理学还包括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地球概论和研究地球内部环境的地质学。部门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多,有些内容还具有一定难度,如果要求学生什么都学,全面掌握,那么按通常分配的学时将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不一定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地理的精髓,从地理角度进行教学,可以过滤掉一些微观的、偏工科方面的较难理解的内容,而侧重于宏观的、空间的内容,着重研究对象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重点关注研究的对象要素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综合性,现在许多院校的地理专业都不专门开设部门自然地理,而综合为一门自然地理学。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突出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特征,不足之处是内容偏少,较浅显,而开设部门自然地理课程能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但如上文所述如果把握不好度的话,则学生不仅感觉学习难度大,而且容易偏离方向,体现不了地理专业性。如果能兼顾二者的优点,在进行综合自然地理教学时,补充一些部门自然地理的知识,而在进行部门自然地理教学时,要经常性地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综合性,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下面以笔者讲授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三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为例,探讨地理专业的课程定位问题。

(1)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定位

对于气象学与气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此版本有些内容对于目前的高校地理专业学生来说,太深太难,且无多大实际意义。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与地理科学专业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气象知识,它是学好天气学、气候学的理论基础,应重点掌握;第五章为天气学,主要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属于应用性内容,从地理角度看不是重点内容;第六章至第八章为气候学部分,主要介绍气候的形成、分布及变化[3],气候学与地理学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这部分是全书的总结和重点,学生应重点掌握。

到具体内容环节,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气象知识,但里面不乏一些难懂的内容,如第一章里的虚温;第二章的有关辐射的基尔荷夫定律、位温和假相当位温、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等;第五章第二节里温带气旋的发生和发展;第四章则学生普遍感觉较难。对于这些较难的知识点,有些可以不要求掌握,有些可以只领会结论而不要求掌握整个推导过程。具体要视其重要程度及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程度而定。还有一些内容较多,但不是重点,典型的如第三章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第三节降水;第五章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系统;第六章第四节里的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一节等内容可以只作为了解性的内容。总之,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度,抓住主线,分清主次,掌握重点,减少盲目性,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4]。

(2)水文学课程定位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5]。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水圈自身的水文现象及规律,另一部分是水圈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圈层及人类智慧圈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核心,特别水圈与自然地理环境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重点。

作为部门自然地理的水文学主导思想是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纲,将地球各圈层的水体,按水循环过程做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一般选用的教材是由黄锡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本教材由下列四部分组成。一是水文学基础知识:主要通过第一章阐述水及各种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二是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基本理论:主要通过第二章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各要素的物理机制和分析计算方法,水量平衡原理,以及水文循环的作用、效应等。三是水文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由于水循环实质上是一个动态有序的大系统,按系统分析的观点,本教材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陆地表面、海洋、地下三个水文循环亚系统的水文循环具体过程及其理论,并阐明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四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扩大,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明显增强,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干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改变着各个水体的性质,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效应的研究,也已成为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故本教材第六章专门阐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环境的影响。从地理学角度看,第一章的内容是基础,第二章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水文现象、水文循环过程及规律等都是水文学的主要内容,但从地理的角度,着重点更是各种水体通过水文循环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以及影响气候、生态、塑造地表,实现地球化学的迁移,并给人类不断提供再生的淡水资源等这些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是水文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分别阐述陆地表面、海洋、地下三个水文循环亚系统的水文循环具体过程及其理论,同样,地理学侧重于偏宏观的内容,而对于各个水体水循环的微观的、机理性的一些内容应投入较少的学时,重点关注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特别是陆地表面的各种水体的水循环是地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沼泽、冰川,其中河流又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内容明显多一些。而对于第四章海洋这一章,一般不会详细讲解,同时由于一些内容与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课程内容有重叠,所以一般投入的学时较少,主要学习最后一节海洋效应的内容。第五章地下水也一样,一般不会深入学习,主要从宏观尺度上把握。

(3)土壤地理学课程定位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各物质组成和各个土层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各地理环境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物质能量从地理环境输入土壤,然后经土壤内部的迁移转化再向地理环境输出的过程[6]。可以看出,其研究内容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壤自身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部分就是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从地理的角度,我们更应重视第二部分内容。

土壤地理学一般选用的教材是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土壤地理学》。本教材篇幅大,内容多[6],用36个学时学完全部内容不大可能。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理专业角度,把握核心,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有所取舍。具体到各个章节,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和第三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这两章是土壤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这部分内容虽然充分体现地理专业性,但容易理解,所以总体掌握就行了,对一些细节的东西无需过多探究,这一章一般只花两节课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课后浏览。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属于提高的内容,它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需要详细讲解。第六章土壤分类属于一般了解的内容,第七章主要土纲特征属于综合性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森林和草原土纲及水成型土纲里的盐成土是重点讲解的内容。第八章至第十章基本都属于了解性的内容。

4.学科专业体系层次引导

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一般分四个层次和步骤。①学生在入学开始学习专业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一开始就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整体性的认识。②接下来学生无论学到哪一门专业课都要知道这门课在学科体系中处在什么位置,属于什么性质的专业课,学生首先就有了一个大的指导思想。③然后讲授某一具体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弄清楚课程教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这是最基础的环节,教师在第一节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层次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④最后各个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弄清教材的层次结构,抓住主线,分清主次,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笔者认为这些对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以学习水文学为例,各个层次引导如图2所示。

图2 水文学在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层次结构

参考文献:

[1]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淑贞,张如一,张超.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胡巍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50):184,209.

[5]黄锡荃,李惠明,金伯欣.水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第4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Abstract:Greenways pal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ment and city grade. This paper is tring to describe the method of building greenway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greenways and biodiversity, hoping to afford some advise and help to the builing of beautiful China.

关键词:绿道,物种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greenways, biodiversity, city eco-system.

1 绿道概念辨析

1.1绿道概念

绿道(greenways)自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保护生物学、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词。“绿道”这一术语,内容涵盖了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框架、生态网络、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多功能使用模块 、栖息地网络、野生动植物廊道 、景观生态修复等等。在实际应用中,绿道的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保护与促进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简称 “ 种 ”, 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也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物种数目是物种多样性程度的直接量度,也可能是相对可靠的量度。物种多样性与否取决于物种数目的多少。研究绿道中物种多样性为形成更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营建更丰富的景观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2物种多样性在绿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绿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形成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以及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多样性地域景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保护物种多样性可以依靠绿道绿廊系统控制实现地区城乡生态景观环境的有效整合,对恢复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约束城市的无限扩张,保障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种多样性是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性条件,是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也是支持区域稳定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而且生物改造环境的作用赋于生物多样性巨大的环境价值,它所产生的实际效益要比它的直接经济价值大得多。绿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生态景观稳定性和推动系统良性发展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因物种多样性所造就的绿道为人类创造美丽景观提供了现实的材料,带来的娱乐休憩、生态旅游、野趣条件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供科学研究对象和文学、美学创作的源泉。

3 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营建

绿道规划是建立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理论基础上的规划思想[1]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区域景观格局基础上,绿道有助于维护乡土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包括维持乡土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维护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动物迁徙和生活的场所等,使之形成一个健康有序、完整合理的生物群落。

3.1 绿道的景观评价

绿道的景观评价可以基于景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进行。绿道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等,直接影响着绿道的景观评价。其中绿道的生态功能不容小觑。绿道可以保护内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扰,成为生物保护的栖息地;更为重要的,绿道提供了动物运动的通道,使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以季节性觅食,增加物种基因交流,还可以通过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3.2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

植物多样性是实现绿道物种多样化和生态化的重要手段。多样性植物有利于营造动物栖息地,浆果类等鸟嗜植物可吸引鸟类停留,芳香类植物可招蜂引蝶,植物多样性最终演化成生物的多样性发展。绿道规划建设通过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规划建设,既保证了群落的地域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又突出了群落的景观价值,实现了景观及生态化规划。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植物配植采用当地乡土树种和特色园林树种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适地适树,大力建设乡土植物苗圃,积极保护和构建多样化根据地区自然植被的生境条件,以及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和结构特征,可将地带性植被分为低地常绿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竹林、灌丛、草丛 、园林植被等类,各植被类型都有其特有的优势种。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恢复地带性植被,构建出结构稳定、生态保护功能强、养护成本低、植物之间相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在恢复地带性植被时,应大量种植演替成熟阶段的种、忽略先锋树种、首选乡土树种,构建乔、灌、草复合结构,抚育野生地被。

3.3 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营建

除了植物多样性营建的必要性外,绿道中物种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构建绿道网络来实现。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区域层次、可实施的城市绿道及宜人的区级绿道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并在各个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

以深圳为例,基于对自然资源、游憩资源和历史资源分析评价,规划了两条经过深圳市的区域绿道,形成 “一横、两片”的结构,主线总长度约300km。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绿道和区级绿道,完善深圳市绿道网结构。服务范围涵盖特区的6个区,串联深圳重要的公园,实现公园网络的连通与衔接。形成了关注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游憩功能与文化功能并重的多功能绿道网络规划。其中深圳示范段之一的大运支线段南起仙湖植物园北门,北接大运中心。仙湖植物园近万亩用地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自然植被恢复良好,近六成为生态保护林地,其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结构复杂。经过近十年多的严格保护、管理,至今已恢复为有一定结构森林植被、林冠连续,外貌终年常绿,藤本植物比较丰富,野生动物的种类逐渐增多,规划开辟恢复深圳地带性原生植被保育保护区、深圳地区垂直生态植被景观保护区,成为科普游览的园地。仙湖植物园从荒山到景观和物种多样性的良好恢复与综合性公园游憩系统的建立,其实践过程为绿道建设提供了一个标杆与榜样。仙湖植物园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实现景观多样性与生态效益应成为绿道建设的首要任务与出发点,在绿道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注重生态保护与维护,加强恢复乡土地带性植物群落,致力营造地区特色的生物多样性; 运用各种生态化技术手段, 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能源的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施工方法。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城市绿地呈现“点状”“斑块状”,在线性空间和绿化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绿道作为近来的热点词汇,逐渐引起国内城市建设者们的重视,然而绿道中的物种多样性方面的研究甚少。随着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栖息地破碎化和数量的剧减已经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本文从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营建方面入手,试图从另一角度阐释绿道建设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9):3108-3116.

[2] 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问题,2006(5)11-16.

[3]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34-39.

[4] 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3):24-27.

第5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第6篇:生物地理学概念范文

本文主要分析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渴望从中得到启示,吸取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我国景观设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中国景观设计;启示

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来,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事物发展都有必然的规律,西方国家从传统迈向现代的景观设计之路,我们也必将踏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观行业起步早,我国现在的情况与他们在发展的同时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了避免走弯路,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但切忌一味模仿,全盘吸收。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促进我国景观设计事业的发展。

1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

近代以来,西方的景观设计引领了世界景观设计的潮流,人才辈出。如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得,他的作品纽约中央公园举世闻名,经久不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每年依旧吸引着几千万的游客奔赴纽约,一睹它的风采。西方景观设计的理念也风靡全球,备受推崇。

1.1关注基地文脉及隐喻的应用。

尊重场地,延续基地文脉,寻求设计与周边环境和历史的密切联系,形成具有场地认同感的空间环境,已成为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布朗曾说,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如玛莎.施瓦茨的作品“石灰图案与空中图案”,该项目是一个临时性作品,是哈佛大学为了庆祝摩斯大楼完成修复而设计。玛莎.施瓦兹认为这块场地应该以愈合的姿态出现。一栋新古典式建筑和一个哥特式方庭从整体上营造出古典主义氛围。但楼下新开的餐厅和下陷的四边形斜坡草坪打破了古典主义秩序,将割裂的大楼与方庭重新连接起来便成为设计的关键。采用人工撒石灰的方式纵向穿越草坪和停车场,使大楼前部6根现有壁柱得以延伸,并与方庭连接。草地上的白色条纹与漂浮在空中的雾状条纹遥相呼应。建筑与方庭被三维空间上的条纹连接起来,重新回到古典主义的位置。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全面考虑了场地周边的环境和历史,对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把握,将场地的文脉与历史巧妙地隐藏于设计之中。

1.2注重地域性景观的构建。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当地的地形地貌或其他自然景观相联系的。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项目设计之初,首先要查看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景观,并试图仔细解读形成这片区域景观的自然过程,然后再通过设计反应出来。如他设计的爱悦广场,休息廊上形式自由的屋顶取材于落基山的山脊线,不规则台地是自然地形等高线的简化,这些创作元素都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

1.3尊重场地,关注城市废弃地。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日益恶化。1939年,景观生态的概念被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首次提出。著名景观设计师伊恩.麦克哈格的惊世之作——《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奠定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这是以他为首的景观设计师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中不断努力探索的结果,也引起了景观界生态设计的浪潮。西方的景观设计界也将目光投向了垃圾填埋场,工厂旧址等废弃地的景观恢复设计,如景观设计师彼得.拉兹的作品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区域。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功能。工厂中原有的植被均得以保留,任由荒草自由生长。并采用了科学的雨洪管理模式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原貌及历史,尽可能地利用场地原有的材料来塑造新的景观,把对新材料的需求降至最低,节省了投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为世界上许多城市废弃地的改造竖立了典范。

1.4与艺术学科的共同合作。

在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建筑和艺术领域的运动和革命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现代建筑运动,新艺术运动等,使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大地艺术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的典范——华盛顿的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场地被打造成一块微微下陷的三角地,象征着战争所受的创伤。V字墙的两个边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使越战纪念碑与周边的景物发生关联,融入历史。磨光的黑色花岗岩石板构成了“V”字形的带状挡土墙,一望无际,刻着57692位在越南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单,镜面效果反射了四周的树草地,山川和参观者的面庞,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一种刻骨铭心的义务和责任不禁油然而生。

1.5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将传统园林特点与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及使用需求求密切结合,传统园林精髓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升华。如1996年建成的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景观设计师玛莎.施瓦兹以法国巴洛克园林的模纹花坛为创作原型,精心选择了长椅,街灯,铺地,栏杆等设计要素,用独特的手法来再现这些传统的景观要素。她用绿色木制长椅围绕着广场上6个圆球状的草丘卷曲,舞动,象征着模纹花坛的涡卷的图案。修剪的绿篱被弧线形的长椅替代,黄杨球被球形的草丘替代,草丘的顶部有雾状喷泉。广场尺度亲切怡人,为附近的职员和路过的行人提供了休息,午餐的地方,深得公众喜爱。

2对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景观设计行业迅速发展。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面对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景观设计师如何完善自我,提升自身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并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如何在借鉴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景观文化本质的研究,打造时代性与民族性兼具的本土景观,避免在全球化浪潮中被同化,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景观行业表面上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施工水平低劣,严重阻碍了景观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西方现代景观先进的设计理念,为中国景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灵感来源。应该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继承古典传统,借鉴国外经验。反对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应该注重研究其内涵和本质。

2.1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中国景观设计行业还未形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混乱无序的市场机制严重阻碍了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完善竞争机制,规范行业秩序,是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2.2反对形式主义,强化理论研究。

应加强对东,西方景观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尤其是设计理念,力求抓住景观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拒绝不求甚解的简单模仿和形式主义。当国外的同行将老子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并深入挖掘其精华时,国人还依旧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仿古建筑,太极八卦并不等于中国本土文化;欧式建筑、欧式构筑物、几何平面构成以及欧式风情也并不等于西方文化。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2.3借鉴西方理念,研究本土问题。

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不同,因此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东西方园林。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首先要深入解读西方园林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切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味地粗浅模仿和照搬照抄。应该将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结语:

西方人与东方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宇宙观不同,因此造就了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而我国古代与现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不同,景观设计也应该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蓬勃发展,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如果我国景观设计界能够借鉴西方景观设计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融汇贯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中国景观设计界的复兴指日可待,越来越多时代性与民族性兼具的景观作品也将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作者:焦田 郭洁 方萌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7

[2]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1

[3]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11

[4]王向荣,林菁.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