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夜景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夜景布置主要依靠灯光的作用,能够为城市的夜景增添几分姿色,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应用灯光的效果,使得灯光不仅能够为城市增添一丝光明,还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城市夜景将重点放在地标建筑的夜景打造上,能够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的精髓。
1城市夜景照明的作用
(1)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突显其特色。城市夜景景观建设中广泛使用灯光照明,使得灯光照明手段成为城市夜景观建设中必须要采用的手段,灯光以其独特的造型,在白天看来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晚上不仅能够提供照明,形成规模的照明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线,让人们生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
(2)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夜景观的优美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夜景观的建设就更加完善。由于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证经济稳定了,城市中的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会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对城市夜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3)增加社会稳定和安全。许多犯罪案例分析发现,许多事件的发生大多在看不清楚的街道或者照明条件不好区域。目前城市夜景观的不断发展,城市照明能够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一些城市中巧妙运用现代照明技术将照明和艺术相结合促使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城市文化和艺术品位得以提升,还能拉动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市夜景观设计建造的现状
(1)重复单一的内容。大多数城市夜景都是围绕城市人群购物中心对城市夜景进行建设,过度注重商业圈周围的夜景景观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夜景建设应当在人群比较活跃的地段,所以这就造成了城市夜景建设极度不平衡,一些地区夜景十分漂亮而有的夜景就是除了简单照明就没有其他特色了。
(2)夜景观建设工作缺少规范和策划。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工作都要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就会导致工作状态比较混乱,并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使得建设工作没有秩序。主要表现为城市照明色彩搭配混乱、灯光照亮强度过高、照明技术落后等,导致了电力资源的大肆浪费。
(3)缺乏空间设计和尺度的把握。大多数城市夜景观照明共同的缺点就是大致上看去好像还不错,但是从细节上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安排不合理将白天本来可以为人们服务的设施到了晚上就变成阻碍交通的障碍,所以城市夜景观的建设要考虑其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引导和指示的功能。
(4)注重大型节日而忽视平常的夜景观。许多城市都是在有一些大型节日或者大型的活动的时候,才将城市中主要的夜景观设施开放。但是一旦过了节假日之后又恢复原状,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会使夜景观建设不能表现其城市的文化。
(5)城市景观建设过分追求其美观性忽视了其实用性。有些夜景观建设比较关注晚上的照明效果,但是白天的作用和效果都不很明显,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3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3.1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要遵照城市的总体建设
判断一个城市夜景观设计的好坏主要是看城市照明是否与整个城市的形象相协调。所以在规划城市夜景观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建筑特点和布局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一个适合本城市夜景观照明的方案,既要满足整体城市的美观又要为城市照明所用。所以在计划之前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使计划出来的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和适用性;还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案,获取比较有利的资料,这就要求要加强相关调查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收集下来的信息才具有权威性。
3.2城市照明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城市文明和建筑特点
城市夜景观照明要充分考虑到一个城市的城市特点和建筑物的标志,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注重城市文化与人文特征。所以在设计照明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筑物的特点,充分体现城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还要考虑环保以及注重以人为本,尽量要避免城市照明给人们带来的污染,在选择照明设施上也要考虑这两点因素,建议采用局部投光的方式。能够给城市中的居民一种舒适的感觉,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价值观。
3.3照明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在一般比较常见的城市照明中都会采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白炽灯,这两种灯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就是有些灯光亮度不是很好,展现出来的效果不佳,并且有些显色性比较差,就会造成不美观的现象,所以在选择照明方式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寿命长短之外还要考虑其展现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一切城市夜景观建设都要以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和艺术特点为导向,将照明方式与城市景观艺术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城市的艺术蕴含。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2] 杜勇.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3(22):2335-2336.
[3] 李照凯,申章民.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是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生态学的交叉,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学科(傅伯杰等,2001)。在过去的20年来, 景观生态在理论、方法论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科学、农林等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特点,开展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抽象的理论体系,掌握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技术方法,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两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面向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需求,探讨适应新时期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
1.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
2001和2003 年,来自全球十几位著名世界景观生态学家应邀围绕着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相继召开了题为“21 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见,新世纪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突出理论体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观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理解,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景观结构中人文过程的关注;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数学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大尺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因此,传统的偏重单纯知识讲授的“输灌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求,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科研型、互动性和实践性。
2.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景观生态学学科热点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题研究和研讨、案例分析、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方法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转变:
1)共性知识体系嫁接个性专业需求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共性知识体系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构建以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个性专业需求则强调突出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注重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2)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对于景观生态学这门相对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研究专题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专题教学方法创新突出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性,针对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下的核心和热点命题,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趋势的把握,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单一观点,让学生培养自己学术观点。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增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型,强调景观生态规划和社会服务需求的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研究型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讲授教学、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专题研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应用,具体内容为:
1)多媒体讲授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系统讲授景观生态学概述、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建设和核心概念的讲授。
2)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理论部分,以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前沿和热点为对象,结合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方向或其他科研项目素材,选取1-2个研究命题,讲授相关研究案例和论文,树立学生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实践教学部分,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的解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方案中总结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加深对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
3)研究专题研讨:提前布置相关研究综述类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式,总结和归纳相关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安排4个学时左右,让学生汇报研究综述并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该教学形式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相关理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4)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概述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整个课程设计分为选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划报告编制、小组项目答辩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教师将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全程的项目辅导。该教学形式一方面将营造实际的规划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项目中资料分析、团队协作以及汇报答辩等综合素质。
4.研究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目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著作,结合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主体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概述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等七个部分(邬建国,2007;郭晋平和周志翔,2007)。
1)绪论
绪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景观生态学科概况、理论体系框架并对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学不同学派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讲授、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专题研讨。其中,针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趋势等内容,将以研究专题研讨的方式,通过对近20年的景观生态学的科研论文题目和摘要的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而对于景观生态规划部分,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和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实际的规划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规划工作的内容,并发现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重点掌握理论框架中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共性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问题的结合,如岛屿生物地理学和自然保护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际应用切入点。
3)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揭示景观生态过程和优化景观功能的基础。该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结构模型;斑块的起源、分类、面积和形状生态学意义;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网络结构要素、分类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观指数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专题研讨相结合,对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学,以景观格局分析专题研究为主,选取某一类景观类型(如城市绿地景观),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开展实际景观格局的评价,注重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如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应用等。
4)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过程、景观生态流以及景观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区别;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掌握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可选取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和价值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景观变化的特点和判定,干扰和景观变化的关系;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变化的生态效应;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方法。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将突出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拟,分别介绍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和SLUETH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景观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6)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的教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流程和内容、相关技术方法等。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2-3个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体会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景观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特点。
7)景观生态规划实践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教学既是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前期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该部分将以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选取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园、典型生态脆弱区等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创新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能力,注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运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提供相关命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素材,并从命题选择、方案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解答。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21世纪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其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一方面使得这么课程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其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创新思路,然而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和讲授相关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该学科研究前沿的学习,并持续完善自身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实现景观生态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关键词:湿地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86-02
湿地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生活环境得到梳理,能够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舒适的环境,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在城市湿地景观艺术设计中大量的绿化种植与水景观的合理结合以及适当的设施设置,可以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还能使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是城市与自然衔接的桥梁,也可以给城市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和完善。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显示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加强整体性,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长久以来,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2]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一)没有结合其他专业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教学中,因为没有与园林景观设计类专业完全同步的教材,部分授课教师向学生授课都是以传统畜牧业的专业为背景材料。学生不能真正熟练运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构图原理,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的理念,学生不能完全了解该课程的内涵。
(二)没有健全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传统专业学校,主要还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缺乏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师没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方法,导致教学方法过于抽象化,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畜牧类高校学生欠缺艺术自我表现能力,环艺建筑类高校学生缺乏配置植物概念,最终导致学生都不能充分了解、明确设计的绿化对象。畜牧类高校开设较多的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同时授课时间较短,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薄弱。任何专业几乎都要涉及相关的公共课程,但是几乎没有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实验相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盲目抄袭的现象,学生利用网络普及带来的丰富资源来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脱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严重脱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大多数是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课堂任务,导致学生对设计表达手法、景观设计、布局规划方面出现“会但不精”的情形,同时也缺乏专项训练与团队合作,最终导致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质量不高。除此以外,高校的教学实验组织机制不够灵活,都是按照以往教师授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高校应重点深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在丰富和发展自身底蕴方面的同时,在高校教学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基本实训与理论的教学改革,还应当将培养学生的目的与工作重心进行定位:从“发现美”到“感知美”到“创造美”。通过系列摸索与探讨,高校应以“提高动手能力、提升情趣审美———脑手并进”为教学目标,深入进行园林景观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一)胸有成“竹”意境出,现场教学探索
美植物识别与鉴赏是园林艺术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园林中体现生态美的造景因子,是园林规划布局的基础。高校教师仅靠课堂向学生传授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与美学特征等知识,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这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应当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各种绿地园林(如街心公园、植物园、社区、城市公园、花园等),同时,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通过自由提问、发言、抢答、修改补充、分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草坪、花卉、树种的种类、季相变化、观赏特性。这样通过不同时期的观察来对比同类植物的不同应用特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植物的搭配配置,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控制,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道路上夯实基础。
(二)把思想做成模型,提取生活甘露
实验教学应当打破常规,即“布置任务—制定方案—完成任务”的设计套路,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在教学中结合实例来完成学生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通过结合教学实习来增强学生景观视觉设计的能力,通过对模型与图纸的同步设计来完成景观标志性的设计实践。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指南,明确学习计划与目的,由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并以组为个体来完成课堂汇报、讨论和调研,经过全组讨论来完成相关的设计草图和模型制作。
(三)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在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行业必须充分掌握3DMax、Photoshop、AutoCAD等应用型软件。学生在学习应用软件的过程中,缺乏独立创作与软件互相贯通的能力,这与实际岗位工作的专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加强专项技能的专业培训是有必要的。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园林景观设计的项目绘图任务,学生在绘制线条图纸、平面渲染、立体模型建立、处理后期图面等过程中获取信心,将所学内容真正融会贯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突出行业特色,塑造优质设计管理人员
园林景观设计实验课程改革是在传统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法和规则遵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与规定来设计工程图,来准确表达园林景观的大小、布局、位置,并说明设计有关的技术要求。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园林景观布置,掌握园林景观布置的内容,具备基本的绘制和识图园林景观项目工程图能力。学生在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图的基础上,来进行对园路、土方、假山、种植工程、水体等景观合理布置;学生在做好相关景观工程图设计的同时,来进行园林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将工程实践和工程理论充分结合,弥补了课堂上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管理的环节;这种实验教学改革打破了以往教学中“理论统控论”的模式,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单位的工作实际需求。
(五)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增进技能,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盛名远扬,而且园林景观在传统风格方面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家园林,而苏州园林则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然而扬州的园林景观布置具有独特风格,介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与南方私家园林风格之间:不仅具有皇家园林高大壮丽、金碧辉煌的特色,同时也布置了大量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小品,自成一家。以上海为现代园林代表的中国新建筑,凭借多样灵活的建筑风格,引领着新的建筑潮流。上述的园林风格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述与课本的描述,学生对建筑物很难形成一套系统的认知。因此,让学生到实地参观、走出课堂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收集资料、开阔眼界,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建筑的独特风格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园林专业户外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南北方设计形式以及植物有了系统了解,还能开阔园林景观设计的视野,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端正了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完整化,将理论基础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实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对园林景观设计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准,才能胜任园林景观设计实验教学的工作。首先,教师务必掌握透彻教授课程的本质,熟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生态学、制图技术等。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实验教学课程不仅包含大量的知识理论,并对实训课程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仔细认真授课,对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当主动积极了解园林景观专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育人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和建立教学内容体系
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包括景观传统生态学的知识理论,还要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风格,因此,课程设置极为重要。首先,应当制定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评价总体构成、景观类型、形成景观因素是目前熟悉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科学和理性点明生态景观学的发展,进行景观合理设计规划,需要武装园林景观设计主流学的思想。掌握园林基本景观如走廊、斑块等。充分了解景观与生物的各种关系,理解景观合理管理与规划的原理。其次,要掌握园林景观各类型的制作方法。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融入到各个专业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可见。如住宅小区绿色设计、城市规划景观以及公园景观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教师要向学生分类讲解,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从周围布置景观来进行分析,对景观的流程制作充分了解,来增强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在讲述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理念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园林景观,将设计原理及学习理论充分融入到设计中,从而让学生产生设计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设置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高校利用现有工作项目的职业岗位,通过教师对现状条件的讲解、分析和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训练和创作。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则辅助学生并提供解疑、指导、咨询,学生通过实际设计来消化、理解、深化已学的知识内容,体会设计工作的要领,熟练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
(二)结合案例分析来进行实验教学
在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项目的所有环节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利用专业知识来进行评价、讲解和分析,结合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工作项目,来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三)进行现场教学,展开社会调研
在完成实验设计工作岗位项目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参观类似的工作项目成果,教师在项目现场进行总结归纳、讲解、分析,并明确指出设计实验项目中应该学习和注意的要点,深化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的设计效果、完成方法的认识体会。
五、结束语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在充分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专业特色,提出了教学中的改进方向。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该专业依托林业、风景园林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具有以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与建筑学设计课程相互兼顾的特点。
设计类课程作为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城市规划所开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方向。因此,在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如何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是老师必须面对和经常思考的问题。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设计类基础课程,也是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迫切需要城市规划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便科学而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所以城市规划人员具备城市各专业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规划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就是系统的阐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作为我国城市规划专业首创的综合性跨专业课程,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 全面性。根据城市工程专业的需要,课程涵盖了除交通工程外,几乎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的系统规划,其中包括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管线综合规划等单项工程系统规划,覆盖面广。
(2) 系统深入性。知识内容完整且深入。以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为例,其内容涉及到用水量的预测、城市给水水源选择、城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城市给水管网规划等内容。内容除体现规划的思想外,还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在管网等部分的细节规划中涉及很多数学计算。
(3) 规范性。课程的内容多来源于相关规范。是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应专业工程的法规、技术规范等与城市建设实况和需求的有机结合。
(4) 实践性。课程的所涉及到的每一个单项工程系统规划,都配有相应的设计题目供学生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同时课程又是城市规划专业中其它设计类课程的基础。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新办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限,并受到办学条件、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课程安排不当。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理解。其它院校一般用70左右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并在其后开设的设计类课程,如居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校本课程理论学时少,只有30学时,使得内容讲解不详细,并且其开课学期靠后,课程的规划思想不能够在一些设计类课程中得到体现。
(2) 师资、专业教学资料缺乏。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新办专业,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由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为了保证课程的专业性,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互相配合讲解课程。由于学校在该门课程上的师资的不足,特别是城市电力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两部分的教师力量薄弱,教学的专业性下降。
另外,本课程由于刚刚开设不久,在专业资料上的储备略显不足。专业资料的齐备,不仅可以作为供学生参考、借鉴和超越的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形成专业传统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实践性教学条件不足。课程配有综合性比较强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需要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故需要配备固定的设计专用课室,以方便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高,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习惯。但是学校的设计专用教室数量少,同时配备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专用课室更少,这导致设计类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课程的连贯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教学中的改进方向
基于的各点分析并结合本校的工科基础情况,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课程设置。该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教学体系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内容,很难在一门课程中的课时中得以全部展开。故建议适当将此课程开设的时间提前,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运用本课程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巩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课程中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后续的设计类课程中发挥作用,使学生的方案具有细节表现力和深入性。
(2)明确本课程的规划性和规范性并以此开展教学。①突出课程的规划性。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以其城市给水工程部分为例,其内容中第四部分给水管网规划中涉及到比较多的水力计算,计算步骤麻烦、学生难懂。故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从规划的角度出发组织授课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管网的规划方面的内容、知识;对于涉及到的复杂的水力计算的内容,则要求一般掌握即可。
②课程讲解中强调规范性。课程中的规范性特别明显,授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规范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工程设计也都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进行的。但是一些学生对于城市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规范、技术指标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规范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在课程的案例分析的讲解中,要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养成自觉了解规范、尊重规范的习惯。
③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和专业资料建设。本课程内容全面,需要一个课程教学团队,只有团队成员互相配合,才能把课程上好。团队各专业课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建设,多接触工程实际以积累经验,多同有经验的工程人员交流;同时注意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本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相关规范,为了丰富教学,还需要相关工程实际案例供学生课上和课后进行分析、讨论和借鉴,所以在平时应该注意专业资料的积累和整理,逐步完善本课程的专业资料建设。
关键词: 地域性景观;地方性;文化性
一、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地域性逐渐被人们忽略,尤其是在景观领域,许多地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已慢慢消失,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已渐渐淡化。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就应强调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素,如地理、气候和材料等,还应融入本地的、民族的民俗风格和历史遗留文化等要素,使得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
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地域性的形成主要由本土的地方性和本土的文化性两个因素决定。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地域自然和文化的诠释和表现,其核心是要把地方文化挖掘出来,并以景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地域特性可是实体形态的,也可是文化的,比如与本地的神话和民俗相关的象征。寻找“地域特性”往往是景观设计师最复杂的工作之一,其设计作品应具有本地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个性。
二、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地方性
1.地方性的内涵
景观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受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的地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涉及到景观设计的地方性问题。景观的地方性受景观地段的具体的地理气候、区域环境、地形地貌、土壤、水、植物种群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尊重场地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使景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同时,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形式和材料色彩等技术条件手段都要与地区相适应,只有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景观设计应找出符合当地土地内在的品质,如当地独有的气候、温度、土壤、地形、植物等要素,找到了潜在的、内在的个性,并运用于景观设计作品当中,就会成为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性景观作品。
2.地方性景观要素分析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地方性要素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地理和地形、植物、材料、水资源、土壤、动植物种群、生态系统、营造方式等。其中,气候、地形、植物和地方材料等要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1)气候。“野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描写我国两种反差极大的地域景观,形象地道出了典型的北国风光和江南情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迥异的风格。
(2)地形。地形是是构成地域性景观的基本元素,是连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对景观区域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和空间感受产生重要的影响。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可以构成不同风格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地形,尤其处理好地形中地势地貌、色彩、质感等要素。
(3)植物。植物的种类繁多,它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效果,不同地区的植物在品种、形态、色彩、质地等特征上都各不尽相同,各有特点,这使植物在地域性景观是最富于变化的因素之一。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还应选定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
(4)地方材料。运用地方材料是和当地景观和建筑的营造方式紧密联系的,也是表达景观地方性的重要手段。材料应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环境特点,其色彩、质地、肌理等都要符合当地的风格特点、民风民俗、生活习性等。
三、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1.文化性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狭义的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科学、艺术、文学、宗教、教育、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它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使人类文化丰富多样。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具备上述特点的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特征,它是一个地区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其文化传统,地域性景观就应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发掘有益的“基因”,在其作品中表达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其即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并且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它们甚至成为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缩影。
2.民族文化差异
民族是具有一定共同价值体系的人的集合体,它是一个经过一定历史形成的共同文化群体的主要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熏陶而形成的,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审美观。景观设计常常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个民族所形成的特定景观形式首先应体现其民族文化,其次才体现全文类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使各民族特定景观形式既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借鉴、引进外国、外族的先进景观文化和理念,又使得自己的特定景观形式成为全人类的景观形式。在接受外来景观文化和理念影响的同时,每个民族还会不断地对自身特有的景观文化和理念进行筛选、扬弃,使得景观既体现传统的民族性,又包涵创新的时代性。
四、地域性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性景观设计作品众多,下面笔者将简要结合自己参与设计的规划设计作品――林芝宾馆的部分景观设计来加以分析。
林芝宾馆位于具有浓厚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林芝地区,为广东省政府援臧的工程项目。本规划设计理念上提出“新造园”的概念,通过对环境和交通的改造,完善功能分布,合理借景与造景。借用藏式风格的元素和符号,通过现代建构与材料的演绎,营造出全新的文化内涵的、具当代性的“新”园林度假宾馆。
本设计在整体规划上采用“双轴线”设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上放射出中央水景广场和综合楼,较好的处理了建筑南北对流的通风采光,节能环保,且各建筑皆与轴线中点相呼应。设置中央水景广场增加了景观的动感,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成动静结合的景观。既景观上采用具方向感的绿化布局,呼应“双轴线”,结合当地环境、建筑、材料特点,借景与造景并重。配以适合当地的植物树种,营造四季景观,突显地域特色。建筑样式上有机选用藏式风格和语言,打造“新造园”园林酒店。如图1中的宾馆周围的坐标塔,塔身材料采用当地普遍采用的木材和金属材料,给人以粗旷而朴实的感觉,塔上的花纹图案也具有浓厚的特色,塔身与四季不同的环境背景共同构成一道独特的西域风情景观。如图2中宾馆的架体上装饰了所独有的藏银,并配以丰富多彩的图案,也能体现独特的地方特色。图3中的吉祥八宝柱也是一种独特的藏族文化景观,八宝吉祥,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本设计将现代气息浓厚的酒店与历史意义深远的地方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了在一起,使得整个酒店成为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景观作品。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景观设计正在逐渐西化,一些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也在慢慢消失。因此,加强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保护我国的地方文化特色、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广大景观设计师一定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英]西蒙?贝尔著,王文彤译,景观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建议
G642.477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2] 莫媛媛.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8-119,120.
关键词:交通性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线性空间
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或者城市群落中,在交通性道路之间存在的一种区别于一般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体。这类开放空间一般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功能,同时也为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二者共同构成城市的交通性开放空间体系,且在规划设计上,两种空间形式分别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相异性。本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更好的创建绿色和谐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发展演变及表现特征
1.1发展演变
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形成及发展主要起源于西方,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大幅扩张,大量有关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不断得以传播发展起来,这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正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马塔的带状城市等[1]。而现如今,在新时期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土地不断向外扩张,城市道路不断密集化、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断缺失,故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也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则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应运而生。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自身内部之间的重要连通载体,不仅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同时也作为窗口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与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认识理解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为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赋予了交往、休闲、娱乐的功能,如此多样的功能需求促使交通性开放空间依附于城市道路而产生。其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空旷的道路结点到具有一定停车功能的停车场地,再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公共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的功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形式由简单向复杂转变,这一演变过程清晰地反映出了交通性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人们生活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化与艺术的大量植入,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与品质。
1.2整体特征
1.2.1实用功能
实用功能是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所具有的最典型特征。一般来说,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表现出城市道路所具有的独特的边界特征。由道路边界限定出具有特定的实用性的功能空间,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道路边界的附属土地,同时也丰富了城市道路周边用地的功能性,为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可能,营造出一个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畅谈的开放空间场所。这为丰富城市空间功能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使原有的无功能的荒废的城市道路附属地带转变为具有实用功能的具有一定边界性的开放空间。
1.2.2疏散功能
交通性开放空间和一般性的城市开放空间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疏散功能,是城市中防灾疏散的重要场所。由于交通性开放空间的选址一般在城市道路的交汇处,或者城市高架桥周边的附属位置,这样的区位选择往往带来噪声嘈杂的空间环境影响,所以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设计一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其与其他空间分离开来,创造属于其自己的特色。正是由于其具有这种和建筑物相隔离的独立性,以及城市道路空间所特有的开放性,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才成为了城市防灾疏散的重要空间载体。
1.2.3景观功能
城市道路是集中体现一座城市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签。而交通性开放空间恰恰位于城市道路之间的节点上,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甚至也构成了城市道路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恰恰构成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所具有的景观标识功能及作用。而如何通过交通性开放空间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很好的展示出来,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交通性开放空间不仅应该能够展示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同一座城市中的各个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应该各具特色,展示出区域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大系统。
2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分类及案例研究
2.1分类
按照空间的结构形态构成模式,可以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节点意义的点状空间,一种是具有轴线意义的线性空间[2]。这两类空间形式皆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存在,共同组合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大结构系统。
2.1.1点状空间
点状空间是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结构体系中的一种“点状”空间形态,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空间中,一般位于城市道路交汇处,以环岛形式存在较多[3]。点状空间在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结构中保持着自身空间的独立性,同时以点的形式渗透在城市道路的各个交汇处或者直接依附在城市的道路附属空间。在点状空间形态的塑造上有大有小,有独立的单一形式,也有多个点状空间依附在一起的复合形式。同时,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集聚性,通过城市道路的围合,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一个具有内核活力的场所,将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公共开放空间。
2.1.2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是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结构体系中的一种“线性”空间形态,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空间中。其一般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种是由城市道路分隔带演化而来,其往往位于两条平行道路的中央,形成带状景观公园;一种是仅仅依附于某一条城市道路,而顺着道路形成的带状空间。但二者在结构形态上,皆表现为沿某条城市道路走向呈自由的线性分布,同时连接城市道路的重要节点和区域,在空间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线性空间的形态处理上,一般采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运用曲线、折线等将整条带状公园贯通,造型简洁、抽象。
2.2案例研究
2.2.1点状空间———以乐松广场为例
哈尔滨市乐松广场在空间形态上属于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的代表,其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三大动力和兴路和哈平路的交汇处。广场占地约5万m2,周边分布有商业、居住、教育等多种功能用地,人流量和车流量均较大。该区域交通情况复杂,道路相交方式包括下穿式、高架式、平交式三种,在空间视觉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多层次景观感受。地上1/3的面积覆有绿化植被,不仅满足了城市绿化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也为城市周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活动、相互交流的场所。而在广场地下则设有购物广场和防空洞,同时也在地下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穿越广场的地下通道。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该广场作为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运用不同主题的雕塑分别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区域,同时,雕塑色彩艳丽,构成各个开放空间的中心,但是在广场的规划设计及使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该广场的开放空间缺乏良好的可达性,人们若想要进入广场内部,需要穿过城市街道,但在街道的设计上并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同时也缺乏红绿指示灯等标识物,根本无法确保开放空间得到很好的利用;其次,空间的连续性没有得到体现,被道路划分的几处开放空间各自独立,零星的散落在各自的区域,缺乏联系,没有将点状空间的完整性体现出来;还有在广场开放空间的设计上,仅仅运用绿化和雕塑来划分和限定空间,没有过多的考虑哈尔滨城市的寒地地域特色,缺乏城市个性的符号;由于广场空间周围临靠城市道路,受噪声影响严重,同时没有考虑在东北寒冷地区的冬季防风设施问题,导致空间在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细节设计上,没有很好的关注人们的感受,缺乏人性化设施。
2.2.2线性空间———以金河公园为例
由位于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的金河公园一、二、三期所组合连接而成的景观绿化带在空间形态上属于线通性开放空间的代表。金河公园起始于友谊路,终止于四方台大街,作为两条几乎平行的城市道路之间存在的宽约为100m的城市道路“隔离带”,该线性公园整整割断了群力第一大道、群力大道、群力第五大道、群力第七大道等几条重要的城市道路,依附于景江东路与景江西路而形成,全长约2800m,总占地面积约25.6hm2。在公园周边分布有商业用地、文化展览用地、高档住宅用地等等。作为城市景观绿化公园,金河公园采用了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大量运用折线等构成要素将整条带状公园贯通,造型简洁抽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同时,该带状空间通过雕塑、小品、景观、水系等元素向现代的人们讲述着800年前的历史故事,整体造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金河公园作为典型的线性空间,在空间结构的设计上讲究造型简洁的几何形态特征,富有特色,并且运用不同主题的特色雕塑和景观水系来营造开放空间。但是整体来看,其在空间的规划上仍然有着几个不足之处:首先该带状公园分为一、二、三期分期实施,在主题的选择和表达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致使各区段特色不明显,造成人们审美疲劳的现状;其次,该线性公园在结构设计上过于追求折线形式,很多尺度是不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并且过多的折线形式致使空间单调,缺乏趣味性;在城市地域性的表达上,缺乏东北寒地的地域特色,如水景的营造没有考虑到冬季的特殊性;带状公园本身可以作为一条非机动车道供人们行走及游览,但是在实际工程中,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衔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考虑;线性空间整体过于空旷,对于临靠道路而形成的噪声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措施,缺乏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3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
交通性开放空间与一般的城市开放空间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是依附于城市道路形成,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噪声影响和活动受限,如何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营造成适宜人们交流休闲、娱乐运动的开放空间是很重要的。通过分别对哈尔滨市的点状和线通空间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设计要点。
3.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在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上,无论是在点状空间还是线性空间,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即为完善的无障碍系统设计。良好的空间可达性可以使人们更加方便的利用该开放空间来进行相关休闲娱乐活动。可达性真实的反映出人们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可能性与难易程度,是衡量一个交通性开放空间是否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把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分为以下几个衡量因子,包括人们从任意方向进入该开放空间的难易程度与安全指数,人们在该开放空间的活动时间内容与质量水平,以及人们在该开放空间内活动的满意程度等等。其中重要的是人们进入该开放空间的难易程度与安全指数,由于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四周皆临靠城市道路,车流量比较大,所以在交通性开放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们出行及活动的安全性,要重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尤其是在线通性开放空间的设计中,线性空间被城市道路划分成多个子空间,如何安全的在这些子空间之间进行穿越将是人们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另外,在开放空间的可达性设计中也要重视一些细节性的人性化设计,如入口坡道的无障碍设计,台阶扶手及照明设施的配套设计等等。
3.2加强空间的整体性
在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连通性是关键,形成网络是目的[4]。在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的设计中,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形态上都要体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可以根据探索各地段的功能需求与情感需求,来赋予特定的点状空间以特定的功能与形式,从而使城市中的各个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成为具有独特功能与特征的一个整体。这些点状交通性开放空间在城市结构中整体构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网状结构,而同时,这些点也构成了一个个自身相对完整的个体体系[5]。线性开放空间往往依附于两条平行道路形成,随着道路的走势而形成自由流动的线性空间边界。相比点状空间的个体完整性,线性空间更加注重多个个体相连接的集体完整性。线性空间将多个子空间有序的连接在一起,根据其各自的类型特征,营造不同的主题功能,最后以其共同点相互协调统一,为不同的人群创造交流的机会,使环境与环境、人与环境皆融为一体,更好地保证了开放空间的可利用率。
3.3注重空间的舒适性
一个良好的开放空间往往要体现出一定的舒适性,交通性开放空间也不例外。但由于其临靠城市道路的特殊区位分布,使噪声成为影响开放空间活动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诸如哈尔滨这样的寒地城市中,夏季的炎热以及冬季的寒冷是塑造开放空间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开放空间,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考虑到物理环境的微观设计,包括声、光、热等几部分,绝对不可以过于追求景观视觉构图效果,而忽视了人们的生理感受。比如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来减少噪声的影响,同时设置一些景观小品来满足人们遮阴避暑防寒的需求,以提高开放空间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3.4增强空间的地域性
作为城市展示自身文化及特色的重要窗口,交通性开放空间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分布,直接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上应充分结合城市的地域特色,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传达出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开放空间,赋予场所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交通性开放空间往往运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设计,并同时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将历史故事再现到今天的生活中,这是极其富有诗意的创造。例如,在哈尔滨这座寒地城市中,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塑造一定要将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和今天现代的发展相结合,将冰雪文化、俄罗斯文化、金元文化等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以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更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以这座城市自豪骄傲的文化载体。
4交通性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的启示
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土地价值不断增长,但是,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加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由此,城市中的公共开放空间逐渐得到了重视,其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本文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引入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的构建中,不仅将其发展演变及整体特征加以概述,也对其在规划设计中的注意要点进行总结,使其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更加肯定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公共绿地及广场空间的需求及重视。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依附于城市道路而形成,不仅向人们展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魅力,更加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变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更加满足了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不仅反映了城市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内涵,更成为人们去认识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标签[6]。交通性开放空间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今天,无论是点状空间,还是线性空间,都是构成城市交通性开放空间大结构系统的一个子空间,都需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来加强该空间的景观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这对创建更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73-377.
[2]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J].中国园林,2006,22(7):70-71.
[3]姚雪艳.从乡村花园到都市公园———美国园林的今昔略览[J].园林,2003(2):10-11.
[4]金纪元.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2(2):11-13.
[5]卢一沙.总体规划阶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探究———以南宁市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