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

第1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10-02

目前,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培养的毕业生中有许多根本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往往是缺乏应用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分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这造成了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找不到合格的员工,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轨,且不明确、单一化,对于不同行业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一现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计算机人才到底是短缺还是过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如何进行培养略作分析。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市场需求旺盛,IT人才短缺。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计算机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稳中有升,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也更加广泛。据悉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制药、汽车、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而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作所急需的计算机人才,也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目前能适应各个行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日益旺盛增长的市场需求。IT人才短缺,供需比例失调,各种专业人才极其缺乏。

2.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需求增强。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服务企业,坚信理念的思想,即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除了单一的理论知识外,已覆盖了毕业生走向社会而应掌握的各个角度及细节方面的内容。从用人单位角度讲,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具备熟练的工作技能。

3.毕业生应端正就业观念,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就目前大部分毕业生来讲,其就业观念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应结合自己专业内容认清就业方向,避免将就业目标集中在热门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等,防止出现毕业生就业“等”、“靠”、“挤”现象,造成就业成功率偏低。同时,要避免就业时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一味追求高职、高薪的工作单位,而忽略各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中小型企业。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来源不同,包括高职生与普高生、城市生和农村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生源等等,这些直接导致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教授出现了复杂、层次不一的现象。若采用就低不就高的教学方法,无疑导致层次较高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埋怨大量时间浪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面,打击其学习积极性;相反,针对高层次学生教学,就会使层次低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形成“吃不了”现象,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将产生极大障碍。

2.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的及方向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是以精英教育为目标,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地方或偏远地区,以产学研结合,实现专业与就业互动,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够适应企业、事业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需求和面向应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沿袭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而应点面结合、由浅入深,充分考虑学生认识程度和接受能力,把实际应用环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不合理,达不到教学要求。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较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因此要求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强大,而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呈现年轻化,专业教师的队伍并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及时培训、学习进而得到新知识、新技术,这也将影响实际教学质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4.考核方式落伍,不能反映学生技能。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课程的考核,基本采用原有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并未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列入学生成绩考核范畴,这将影响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技能的体现,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

1.了解企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稳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向市场需求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和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区域特征比较明显,而所在区域往往不只一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类专业,所以重要的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针对所在区域内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去确定差异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本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配备专业教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除在校内开展适合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企业特色课程、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职业的理解度、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度,有利于其将来在企业稳定、持续、快速地成长。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远远无法满足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需求。开创新型教育模式,必须构建合理教师结构,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情况,结合用人单位的各项需求,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3.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把此项合作教育模式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定向的重要策略与方法,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项目协调人,对外代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确立具体的合作教育项目;对内他们是学生的顾问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及学校开设的专业和劳动力市场情况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安排学生外出实习。

四、结束语

合作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实用性、针对性,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要、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联系,为学校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设置合格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孙润荀.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2]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78-80.

第2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中国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方案,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1]。在此情形下,地方本科院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计算机类专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是一个必然趋势。相对传统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有主要的二个优点:(1)因计算机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技术更新快,对社会影响大,故计算机类专业容易与企业沟通,易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在读硕士、博士时,一般都进行过项目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故计算机专业易于培养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基于这二个优点,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对于传统专业更容易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为此,如何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如何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能力搭建真正的实践平台,是计算机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一个关键。

2.培养模式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改革方案

调查以往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学生数量多或素质差,而是因为其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为:在地方本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清晰;在教学上,缺乏特色的知识讲解和深度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学习时,缺少相应的技术平台进行实践锻炼[2]。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搭建学生应用技术的实践平台,“订单实训”形式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科竞赛和增加基于项目实训的实践活动等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对这个解决方案的一个有益补充。基于此种方式的转型改革方案,在宏观上,解决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使其达到产业要求,缓解毕业生和企业之间互不适应的矛盾;微观上,通过项目案例导学,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隐含地为企业培养了中高级技术人才,为相关教学提供了良好借鉴。2.1改革目标针对以上改革方案,制定了以下改革目标:1.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组织的“蓝桥计划”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为重点,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2.以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3.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让更多的企业与公司参与到大学教育中。4.搭建计算机应用实践平台,如让学生参加企业技术竞赛、或将学生作品到现实社会中推广。

2.2改革内容

以“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3]”教学模式为蓝本,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内在逻辑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等。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度重视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以“资格证书”推动教学的深入和开展,同时加深校企联合,让更多的企业与公司参与到大学教育中,逐步构建的有特色的、面向就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2.3改革方法

1.设置“多方向、组合式”的核心课程体系设计[4]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其具有以下2个特点:(1)“多方向”:在大二第一学期前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语言课、公共技能课进行提前培养,在大二第二学期以后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着重培养的技能方向有:数据库方向,软件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站建设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就业选择范围,并为学生搭建某些特定的职业模拟技能平台,使学生能较好、尽快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地方院校学院,可以重点培养的方向有:Java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嵌入式应用、网络工程,这些均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2)“组合式”:以特定技能做为一个目标,例如在18学时,32学时中进行教学,将技能分解和实验讲授,便于学生接受,并留合理的项目作业,灵活组合各个技能小作业使学生完成若干个综合的大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宽度知识、又具备了某项的专项技能,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将分散独立的课程形成若干个特定方向的课程群进行建设,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团队的建设。2.形成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把课程教学计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基础课;第2部分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为各个专业方向开设,紧紧围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第3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3部分是岗位课,亦称企业合作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企合作企业的置换课程。由企业或公司人员负责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技术课程强化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综合实训。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窗口作用,地方院校可以与很多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3.以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行“双证”结合的培养模式,把辅导和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列入培养计划。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日益结合紧密,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认证。在本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备考网络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式师、软件工程师等资格(水平)考试。对于个别学科,如果学生获得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证书,可以免试这门课程。这样不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拿到证书后,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文章对地方院校转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养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与设计了转型改革方案,并提出了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计算机专业特色的“订单实训”,与企业进行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2]史军勇,张晓煜.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9-43.

[3]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83.

第3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本科生;动态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6-02

Exploration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LI Zhao-cui, YIN Xiao-feng, WANG Li-qun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n order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we develop the service condition, job responsibility, appoin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 implementing the tutor system in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s guid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direction, guid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practice, obtain employ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 dynamic culture

1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自14世纪在英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始于1938年,由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倡导实施,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部分高校曾经尝试实行专业班导师制,由于本科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导师制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而逐渐淡出。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硕士研究生占专任教师的92%;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1个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较易开展导师制教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1]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为将本科生培养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采取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推行了“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三是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导师制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构建了“2.5+X”分方向动态培养体系

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进行人文社科类、外语、数理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基础扎实”。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分方向专业教学动态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即“专业知识面宽”。

每个专业设置了两个应用分支方向,每个方向都确定4到5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2到3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本体系使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向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将单一规格的培养要求转变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2.2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

实行多证书培养[2],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还能通过考取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同时在校四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竞赛,获取比赛获奖等级证书。多证书教育模式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2.3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更高。我院除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课程均在专业实验室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教学,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个学期的期末会有一至两周的课程实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提高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并且在每年的暑假,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到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企业暑期实训,通过企业实训更好地了解现在软件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过程、项目组织实施等情况,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在大四的最有一个学期学生将要到企业里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通过在实际生产、研发、管理等现场的实战,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

学院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产品的开发、测试和安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称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3 导师制的实施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都要进行实时的引导,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导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大一学生主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课程,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大二开始,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组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授的课程、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特长选择导师。对双向选择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和导师,可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领导进行统一的协调。

3.1导师的任职条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我院担任导师制的教师都是优先选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热爱学生和教学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科研学术水平高。

3.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身正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分方向培养中,帮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对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考研方向和专业复习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导师的课题研发和学术论文的书写发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乃至学生就业。

导师的指导工作既要关注本小组集体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每个学期的集体指导次数不少于5次,每个月个体指导不少于2次,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3.3 导师的聘任

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组织大二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导师不超过5名学生。为保证导师的师生比例,学院适当聘请校外导师,由我院助教职称的教师担任外聘导师的助理指导老师,有效协调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制实施后,导师和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换,任期为三年,直至学生顺利毕业工作。为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导师制的顺利施行,教师在担任导师工作之后,由学院发放一定的津贴补助[3],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学院评优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

3.4导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一本《导师指导记录册》,用来记录导师指导工作情况,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导师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根据学生的评价、导师组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对导师进行等级评价。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

4 导师制实施意义

4.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师生间充分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导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较易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及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发、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导师的科研精神、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4.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大二大三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专业实训或暑期到企业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大三学生们基本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的课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向导师请教、和导师进行探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安排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能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导师担任

毕业论文[5]与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就业

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导师学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和发展前景。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业发展,是继续学习考研还是准备就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如果选择考研,指导老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学生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学校,一路扶持指导考研结束。如果准备就业,要在导师指导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老师可帮学生选择实习企业,推荐到相关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

5 总结

我院对计算机本科生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导师制的施行既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EB/OL].http:///link?url=cJO3ntZB7J-HLAYT4z9JzJbhCHYH7mY77Dr_ITY5s-ZK8LU dk9kaztuCAYoY5EPgC3Vj5ZsGcw1k3-szdLBqCK .2015-07-21.

[2]李兆翠.浅议软件测试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

[3] 陈友荣. 本科生中导师制的时间与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6).

第4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1、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角色,开展广泛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跟据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往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对大连、沈阳、鞍山等省内城市的IT企业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即要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取,也要根据学院特色和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置课程系统、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技术的专门人才。

2、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本教育是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践应用化为原则,这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但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甚至连组装电脑、安装系统都不会,office办公自化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有选择的调整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即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大学生实习、实训、下企业实践的机会。接近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紧密衔接。中职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就要强,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或削减学时,而动手操作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多开,强化C++、Java等课程,增开ASP、Oracle、Apache、C#、等课程。也可以分方向教学,加开英语班、日语班等。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在软件公司,接触外文的机会相对要多,应该提高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

3、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学院即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某一方面专项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能有多种,但对于他来说只要精通一种就足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是多多益善。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于工程设计及各种技术大赛。比如动漫制作、手机编程、系统开发等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形式很多,即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热情高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即提升了个人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为日后的就业也增添了一份法码。

4、加强就业培训实习环节,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实施校内校外联合办学,学中做和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验教学成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中职本科是四年制,而且大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大三或大四则是应偏重校外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实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开始的浮燥到心态的稳定,学会服从,学会收敛,学会遵守规则。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中职学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年制本科教学方式学生及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即要有雄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但能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师傅。

三、总结

第5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四个方向的规范。这四个方向并不包含网络工程方向,因此对于众多高等学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我国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1.1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很多,以工科类院校为主,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目前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

1.2培养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没有规定统一的科学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我们以21所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两类。

(1) 电子通信邮电类高校

以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211高校,他们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将通信、网络、计算机相结合,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均可获得就业机会。

(2) 综合类高校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各综合211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基础理论、网络管理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开发维护、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这两类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一般是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分不开的,学生在重点学习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信类院校加强了通信理论及应用的培养,而综合院校加强了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信息处理的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1.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211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按照其主干课程的归属方向分为四类。

(1) 计算机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

(2) 网络课程:

1) 基础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2) 方向课程:

 网络软件开发方向:UNIX与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数据库技术。

 网络规划构建方向(或网络工程方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综智能合布线、光纤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方向:计算机密码学、PKI技术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对抗技术、安全策略部署与实施。

 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移动计算、企业计算环境、网格计算、移动程序设计。

(3) 通信课程:通信概论、现代通信原理、通信软件设计、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程控交换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多媒体通信技术。

(4) 电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可编程ASIC设计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2网络工程专业科学规范的探讨

2.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通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网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2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都是和其培养目标想对应的,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对网络工程的教育培养侧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都可以归属在四个方向上,即网络软件开发,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和无线通信。这四个方向涵盖了网络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规范应该涵盖这四个方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放入选修课程中。

(1) 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借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框架,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体育,⑥实践训练等。

专业教育:①本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

综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们侧重讨论专业教育的内容:它由专业知识体系与对应的课程设置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 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我们仅探讨知识领域部分。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NE-。

NE-RS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NE-NT网络原理

NE-SD网络系统集成

NE-NS网络操作系统

NE-PF程序设计基础

NE-SP社会与职业问题

NE-PA协议分析

NE-NS网络安全

NE-MC移动通信

NE-NI网络互联

NE-PD并行与分布计算

NE-DS分布式系统

NE-NM网络管理

NE-MC移动计算

(3) 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高级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等。

主干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社会与职业问题等。

高级课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对应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是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3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校进行了归类分析,以211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情况为对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科学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新开专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未来网络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制订提供一些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一、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的准确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升学状况。

比如:浙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为了实现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将努力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以适当的知识为支撑,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而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在这些培养目标的定位中,重点的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良好的就业前景,甚至浙江大学明确提出了“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是,随着本科专业的扩招,随着毛入学率的增加,随着“精英教育”向“素质教学”的转变,随着我校生源水平的下降,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的原因

“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产生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源于精英教育思想。

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大大地落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培养一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挑起国家建设的大梁。因此在当时的制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提高招生和就业的吸引性。

好的生源可以是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一般高等院校为了吸引好的学生,配合社会舆论,都把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用来吸引学生和提高他们在就业时的被认可程度。

×.拉开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档次。

通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方式是非学历教育。因此,为了拉开档次,自然计算机本科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技术人才”了。

三、学习高等教育法

××××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历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

(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高等教育法中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的学业标准是“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和“初步能力”,应该还谈不上是“高级技术人才”,根据我的理解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种“专业人才”。

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了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准确的定位,就需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势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国内人才需求的分析[×]:

×.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需要培养研究型的人才。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

×.需要培养工程型的人才。

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

×.需要培养信息化类型的人才。

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

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等学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需要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必须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是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分析。随着高校扩招,目前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有许多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很少;许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弱;许多同学来自边远地区,知识面很窄。然而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要求他们掌握多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这样如何针对绝大多数同学制定一个合适的培养目标就显的特别重要。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数学、软硬件的基础理论,要系统地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完整过程,要实际地掌握软件编程和网络建设的基本方法,培养出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本专业教学计划还系统地设立若干系列的选修课程,让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教学计划中把“高级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改变为“多类型、多层次的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就特别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重基础,重动手能力

首先我们把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四类:基本原理、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然后为每一类都设定了最基础的理论和动手的要求,然后用××%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基础和动手能力。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的需要,再深入就行了。这样培养的学生就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口径的就业范围。

×.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点,将以上四类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和难易程度分开。分别安排到各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达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7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新建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人才“3+1”专向性培养模式,是一种请企业参与办学,把学位教育与职业训练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制订培养计划,形成学生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一条龙,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前三年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专业全部学位基础理论课程及专业必修课的教学,“1”是指第四年进入专向化教学,这一年集中学习计算机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培养。这一专业方向是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发展方向。哈尔滨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科瑞尔思公司按此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参与工作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3+1”专向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

“3+1”中的前三年,学生完成主干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学习,包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并具有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软件开发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性语言、软件工程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放在前三年的教学计划中,以便为最后一年的专向性教学做好准备。在关键的第四年,应侧重在选择合作企业、确定专向培养学生、深化专向教学、形成实训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1选择合作企业

企业面临着竞争压力,工作繁忙紧张,不一定对培养学生感兴趣;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就必须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困难、需求和利益,确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行业协会可以做为桥梁,连接学校和企业,推动这项工作。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计算机行业协会,信息丰富,是计算机业交流信息的平台,可直接为全体会员服务。特别是协会的专家们对企业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企业负责人做为校方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参与学校的专业管理和建设工作,共同制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不仅提高了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校专业的知名度。

2确定专向培养学生

将专向培养的学生组成特殊的专向培养班。这些学生前三年学习的课程基本相同,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就要准备从本科毕业班中初步选定部分学生进入专向培养班。

专向培养可以本着学生自愿参与、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1)自愿报名,择优录用。学生专向培养工作可以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照顾学生的特长,坚持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

(2)实行导师制。学生培养可以实行导师制,由企业派一名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校配一名教师作为副导师,共同管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企业和学校应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成立指导小组,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形成专向班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应瞄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满足企业需求,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3深化专向教学

在本科第四学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专向化、多模式教学,形成几个培养方向,每个方向都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可设立如下方向:

(1)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为考研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主要课程以研究型人才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主。

(2)工程训练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人员训练方向、软件测试人员训练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方向等。

(3)网络应用技术方向。目前本科毕业生普遍缺乏网络技术应用及实际技能和操作经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要与公司合作,引进培训课程,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产品,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网络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网络技术理论,而且能掌握利用这些技术进行设计和构建企业网络的实际技能,并具备网络认证的备考能力。

(4)嵌入式系统技术方向。随着移动通讯、智能家电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成为了计算机应用的又一热门领域,是学生就业的重点选择方向。

(5)多媒体技术方向。主要学习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等专业课程。

4形成实训环境

专向性教育课程要加强实践教学,学生要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建设,尽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1)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课程的主讲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专任教师辅助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

(2)提炼企业实际项目,制定教学计划,并经教务处批准进行课程置换。由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实战训练,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按企业标准考核,进人准工作状态,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加强校外实习、实训教学。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及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

5改革毕业设计

四年级的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企业依据企业实际项目选定。企业的产品是最好的教学内容,新产品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结晶。要把企业的实际工作提炼出来,让学生去做,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选定的企业项目的进度安排及用户需求完全按公司要求进行。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学生的答辩。

二、“3+1”专向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效果

学校拥有雄厚的教学资源、专业的教师队伍与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而企业有着对人才的渴求与天然的实习基地,二者结合,按“3+1”模式专向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且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1学校解决了实训问题。学校所谓的实训,大多止于模拟环境,而企业的生产、研发部门是天然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生产、研发工作第一线的实践,体验企业文化,为适应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2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企业产品往往代表着市场需求,研发方向往往代表着行业发展方向,这些信息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计划、更新教材、就业指导指明方向。调查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欠缺所在,反省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不足之处,可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之一。

3企业员工培训前移。一般计算机企业招聘毕业生后,如果这些人没有受到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企业都要针对这些人专门进行本企业特有的技术培训,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培训成本,而最后一年的专向教育则满足了企业对毕业生技能的需求。

4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合作企业可从专向培养的学生中中择优录用员工,人才使用单位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有效避免教育的盲目性。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缺乏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使学生毕业以后就能够适应工作单位的岗位要求,实现学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1]陈晓竹,王德林,等.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3+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技术[J].监督教育学刊,2005(1):1~3

[2]李卓玲.推进校企合作,走订单式人才培养之路[J]计算机教育2006(9):73~75

第8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本科;就业;计算机;实习模式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国家对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这个需求每年都在递增。但从社会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仍然表现得较为突出。

这种现象不能反映教育的失败,而恰恰说明了本科教育的特征:重视宽厚的专业基础与可持续学习能力[1]的培养。只不过这与多数中小型企业日趋现实地期望人才迅速创造价值的初衷是背离的。虽然传统的专业实习环节可以帮助毕业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并使他们能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就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专业实习的模式、形式和质量仍有待讨论。

1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多数高校认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应该具有宽泛和扎实的基础,具备继续深入学习和深造的能

力,有一定的创造性和人文素质等。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比较重视基础,如物理、数学、外语、计算机原理之类的课程会占相当大的比重。专业方向及核心课程主要安排在三、四年级,这类课程一般是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综合后的应用型课程,不会涉及具体的产品和实现方式。占主体地位的实习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大四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是成熟的和久经考验的,但是如果仅重视教育的形式,而不考虑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必然形成一种封闭式的教学,人才培养无法专业细化,达不到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1.1专业特征混淆不清

高校计算机系(学院)一般会有系列相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如果考虑本科人才的层次问题,多个专业就必须开设大量的基础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占据了大学期间近一半的学习时间。这些基础课程有没有必要调整?如何调整?考虑到专业方向,它们真正的不同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开设特色化的课程?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关键[2]。而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虽然有多个专业,但课程完全一致(甚至仅仅是将某专业某课程换掉便是另外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达不到既定的目标。

1.2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由于专业具有相近性,许多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并不困难,因为有成熟的学科,有成熟的教师,有成熟的课程基础,教师需要进行有限的知识更新即可。但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企业需求的快速变化,越来越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需要开设,没有大量项目经验的积累,几乎是无法进行新专业(如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等)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而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往往又是抽象和枯燥的。即使有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的教师,如果仅仅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对于很多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1.3高校自身条件限制

从企业聘请开发人员或者将学生放到企业中进行实习,是一种快捷的解决方法。前者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于地方高校的新建专业,这笔资金是有限的,往往需要从学费上进行弥补,从而造成招生时的被动情况――学生难以承受高额的学费;后者实现起来也比较困难,企业一般是基于自身招聘的功利性目的才会接受应届生的实训实习要求,而且会限制很多条件,如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等,地方高校即使付费,实现的希望也很小。

2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专业实习模式

作为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黄冈师范学院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教学改革,我校在专业实习模式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施效果显著。

2.1虚拟企业

按规模来划分,IT企业可以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两类。前者的代表有国内的东软、中软、金蝶等,国外的如微软、IBM等;后者以地区性百人以下的软件公司为代表。

大型企业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 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2) 强调综合素质。

3) 外语能力要求较高。

4) 重视在校期间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

5) 重视毕业生的自学能力及其后续发展潜力。

6) 有完善的人才类型划分和考核、培训计划。

毕业生如果应聘大型企业,即使没有经过系统的实习实训,如果基础较好,企业也会将其留下来,作为人才进行后续培养,不会要求其必须熟悉某类开发技术,也不会立即委任难度很大的项目或者工作。此时,传统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高校本科教育就很重要,并不是多开几门实用性课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不过反过来说,企业的后续人才培养是有一定风险的。原因在于当员工熟悉工作流程并积累一定开发经验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很容易谋求到另外一个公司待遇更好的职位,这种人才的流动就是一种风险:企业的培训支出并没有在预期内收回成本,反而为其他公司创造了价值。因此,目前大型企业已经渐渐转移自己的培训部门。普遍的做法是把该工作交给第三方完成(如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合格的学员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可以不承担培训费用或者只承担部分优秀合格者的费用,同时该学员还可以选择其他企业进入。三者的关系如图1(虚线代表可能性小)所示。

中小型企业从自身实力上无法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因此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现实,具有以下特点。

1) 要求具有一定工作经验。

2) 强调某一种开发工具或者开发平台。

3) 要求员工能够吃苦耐劳(工作量大,经常加班)。

4) 期望员工能够立即创造价值。

应届高校毕业生事实上是很难进入该类企业的,即使进入,也不容易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二者的关系如图2(虚线代表可能性小)所示。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通过第三方专业实训是一个通往企业大门的捷径。无论对于大型还是中小型企业,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便意味着较大的就业可能性。这里的关键就是第三方机构,它不是高校,也不是企业,不妨称之为“虚拟企业”,与高校和企业的关系如图3所示。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人才培养,真实企业的主要精力在生产经营,而虚拟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让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成为真实企业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特点。

1) 不进行实际的产品开发及经营活动。

2) 不进行基础的人才培养工作。

3) 既熟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同时也熟悉企业的需求与运作模式。

4) 以企业或者高校学生为盈利对象。

5) 工作内容以多样化的就业培训与实习为主。

虚拟企业在整个本科就业市场中是一种催化剂,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企业培训部门的独立,也是高校专业实习环节的职业化体现。虚拟企业代表了更加精细的人才培养分工,可以有效解决高校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风险和成本。

虚拟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盈利问题,目前大多数虚拟企业采取的是双向收费制度,内容如下。

1) 学生付费进入虚拟企业实习。

2) 企业向虚拟企业付费,选用符合需要的人才。

另外一种模式为单向收费,部分较小规模的虚拟企业使用,内容如下。

1) 学生付费进入虚拟企业实习。

2) 企业向虚拟企业免费选用符合需要的人才。

第三种模式为比较理想的单向收费,部分虚拟企业已经在尝试使用,内容如下。

1) 学生免费进入虚拟企业实习。

2) 企业向虚拟企业付费选用符合需要的人才。

第四种模式需依赖于国家政策,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内容如下。

1) 学生免费进入虚拟企业实习。

2) 企业向虚拟企业付费或者免费选用符合需要的人才。

3) 按虚拟企业培养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国家给予虚拟企业相应的补贴。

综合以上几种模式,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需要学生承担的费用最小,应是今后虚拟企业在发展中重点关注的着眼点。

2.2尽早实习

为解决学生专业方向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采取尽早实习的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称之为“实习”可能不是很恰当,用“见习”较为合适。即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刚刚学完的时候(通常是大二暑期),组织学生前往虚拟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见习。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见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完整的项目为驱动,从立项论证到系统交付,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这期间,学生学习企业中实际的开发环境和技术,同时辅助学习企业文化、职业素质、应聘技巧等课程。这样,学生在进入大三前能够明确认识自身专业,知道自己在企业中能做到什么,能创造什么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实习使学生提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后面两年的学习中能够取长补短,提高就业竞争力。

2.3分散实习

前往虚拟企业进行实习涉及相应的费用,同时,不同学生的基础以及就业目标也是不同的。因此,黄冈师范学院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区分考研、高就业竞争力、低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2) 对于考研学生,鼓励其自主实习或者参加虚拟企业见习。

3) 对于高就业竞争力学生(指专业较为扎实、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鼓励其只参加虚拟企业见习,后期自主选择进入真实企业实习。

4) 对于低就业竞争力学生(指无法保证能够就业或者无法高质量就业的学生),鼓励其参加虚拟企业见习和虚拟企业实习实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质量。

从以上几点来看,计算机学院鼓励所有学生参加暑期IT企业见习,对于涉及较高费用的虚拟企业实习实训,鼓励部分学生参与,最终实现整体上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4创业实习

创业实习指的是学校学院方面与企业进行洽谈,承接横向项目。该项目部分由教师完成,大部分由优秀的学生构成团队完成。凡是参加项目团队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其实习环节可以由该项目过程替代。此外,学生自己如果有实际的项目,凭借项目合同书及相关报告,学院承认其实习过程。

创业实习实施以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项目库,用以对外交流,获得巨大的反响。

2.5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建设存在更大的困难,如生源不稳定、资金不充裕、学生基础不足等,同时多数教师自身也缺乏项目实践背景。这需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构建更为灵活的方式,内容如下。

1) 先教师实习,后学生实习。

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企业项目实训,该方式最为廉价有效,既为专业培养了师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成本。实习可以由教师返校后在校内完成,学生不需要支出高额生活费和学费。

2) 课程输出和置换。

一些虚拟企业受部分企业的委托,将原本企业培训的课程放在高校内开设,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费用从学生的学费中支出,类似于委托培养的方式。

3) 远程教学。

虚拟企业将部分必需的基础课程放在学校进行,培训方提供课程计划和资料,学生学习完毕后进入企业,合格后参加工作,不合格可以继续学习。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已经建设了上海张江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大连软件园、成都软件园等国家级的软件企业园区,同时也成立了大型的实训基地与培训中心,并拨款用于软件人才的培养和补贴。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不仅软件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大,学生实习实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3结语

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希望和机遇。选择科学的专业实习模式,能够帮助毕业生快速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减轻就业压力,实现“零距离就业”。高校在专业建设中应转变观念,多方探索,为毕业生开拓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敏芝,庄晋林. 试论计算机教育如何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4):31.

[2] 范全新,刘光然,蔡振山. 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经济师,2005(6):53.

[3] 连卫民,王秀玲. 构建计算机软件人才教育的新模式[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4.

Computer Specialty Practic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WU Dingxue, CHEN Xiaol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第9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摘 要】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 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

2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 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

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 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

3 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和就业指导,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措施,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人才的难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