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现代科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科学原理

第1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通信原理;高职;教学改革

《现代通信原理》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及电子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包括《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络》、《程控交换技术》等,所以该课程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独招生的考生和统招的文科生,普遍理论基础薄弱,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有很大的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1.1 精选授课教材

教材是授课的根本,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优先选择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选择了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的规划教材、陶亚雄主编的《现代通信原理(第3版)》。该教材知识系统全面,内容编排精炼,安排合理,更注重实用性和技能性,符合需求。此外,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指定了一些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如樊昌信编著的《通信原理》、清华大学曹志刚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等。

1.2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根据培养方案,结合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开设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既要减少各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也要防止各课程间存在的盲区;(2)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讲解数字通信系统相关内容,逐步弱化模拟通信内容;(3)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能保证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4)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预备知识,对该课程学习中所要用到的预备知识如高等数学等,均提前与基础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过深入交流且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从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

根据上述原则,在教学内容选取了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调制与传输、数字频带调制、信道复用和编码技术等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对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3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具有理论知识点多、数学推导复杂、公式较多等特点,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按部就班通过繁琐的公式推导和常规的板书来进行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甚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手段上我们进行了改革:(1)选取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授课方式,对于较抽象的、复杂的内容尽量进行多媒体播放,如AM调制波形、信道复用等可以采用Flas的形式进行演示,便于学生理解,这要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对于较重要的结论等内容可以采用板书,做到重难点突出,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教学效果较好;(2)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把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启发性更强,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3)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多设置思考点,适当设置讨论点,将其嵌入到教学过程,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4)尽量减少过程推导,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过多的数学推导会使学生乏味,有绝大部分同学听不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减少了一些数学推导过程,更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尽量做到深入简出、有的放矢;(5)引入了联想教学法,所谓联想教学法就是比较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讲解模拟信号调制时,先讲解AM调制,之后的DSB、SSB、VSB都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其与AM的区别与联系而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2.实践教学改革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其中实验课穿插于理论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为理论课结束后单独一周的集中实训。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选择实验项目

该课程实验课配套的实验箱总共可以开设三十九个实验项目,结合培养方案我们从中选取了AM调制与解调、PCM调制与解调、码型变换、ASK调制与解调等十个实验项目。实验箱的主要任务是选择一些模块并相互连接来实现某一种通信电路,通过示波器观察各个关键节点的波形,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这种形式对于巩固相关知识点、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很有帮助。鉴于高职学生很容易出现只顾连线而不愿意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现象,可对每个实验设置一些诸如绘制波形或回答问题等小任务,引导学生边做边思考,以获得实际效果。

2.2 有效利用仿真软件

Matlab、Multisim等仿真软件是电子和通信类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专业软件,可以对各种模电、数电和通信电路进行实时仿真,以弥补实验箱存在的如实验课题有限、模块化导致不能对电路进行深入了解、不能进行电路设计、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缺乏等诸多不足。

由于学生学过Multisim相关课程,所以本课程的仿真实验主要采用Multisim来实现,包括一阶、二阶有源滤波器以及各种调制解调电路等等。实践证明,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实验课是很受欢迎的。

2.3 开设综合实训项目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介绍后还配套有一周的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是进行M序列发生器的设计和制作,包括脉冲产生电路、分频电路、31位及32位伪随机序列发生器等电路的设计和电路搭建。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并分析和排除故障,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同学可酌情安排更高层次的任务,比如用单片机或者VHDL编程实现该任务。课程设计对于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开拓学生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我院《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提高,未来还需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陶亚雄等.现代通信原理(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樊昌信等.通信原理(第5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 曹志刚等.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 赵春华等.Multisim9电子技术基础仿真实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第2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微课 《现代汉语》 独立学院 理论探讨

一、独立学院《现代汉语》教学现状

(一)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性质

《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集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或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现代汉语》课程的设置和开展,目的就是借助汉民族的共同语,使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都能够更顺畅地进行口头交际,让学生习得一口标准流利合乎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减少沟通障碍,增加现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同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现代汉语》基础课的定位与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相当明晰,对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与启发意义。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阻碍教学目标实现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课时有限。《现代汉语》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知识点多,受课时限制,很多知识点得不到系统讲解、知识运用不能最大限度展开。

2.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现代汉语》有畏难情绪。由于对该课程的恐惧心理,许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降低。在这种状态下,《现代汉语》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面临挑战。

3.传统的教学方式加重学生迷茫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方式是45分钟一节课,一周3课时,一般三节课连上。这样,《现代汉语》每周相当于一次课,计135分钟,讲解的知识点非常多,而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有的可能当时听懂了一部分,但课后不及时复习,加上两次课间隔一周时间,学的东西很容易遗忘。于是有学生反映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觉一片茫然。

二、微课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国外与微课有关的名词有Microcourse、Microlesson、Microlecture等,各类对微课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前两类或为短期课程、课程单元或为培训教师30至60分钟微型课程。直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2008年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以“一分钟微视频”声名远播。

在我国,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一词,是由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他认为,微课是指是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较短,一般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①。这主要是源于2010年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活动。这次活动实践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此后,微课在中小学教学的大量实践与探索中成果丰硕。

在高校,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尚处于起步。2012年末、2013年初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各校积极响应,组织参与,拉开了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的帷幕。各省积极组织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甚至高校内部也组织微课教学比赛。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已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

微课,强调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时间有限,通常一节课5~10分钟,教学内容精炼、针对性强,教学资源便于携带、学习和观摩,所以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综观微课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现代汉语》教学现状,我们尝试对《现代汉语》微课教学方面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寻求《现代汉语》微课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以及该课程微课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指导。

三、微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

(一)微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目前高校生源年龄层次都是“90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非常普及,使用相当熟练。《现代汉语》课程面向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学生群体,开展微课教学的基本条件要素已得到满足。

学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实现无线网络的校园覆盖,费用低廉。“90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②,为《现代汉语》微课的开设提供了可能。网络为大学生群体在微课视频的上传、下载、在线阅读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QQ群,用于与学生微课视频相关问题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将自身疑问集中通过QQ群报送给任课教师,教师针对学生难点、疑点制作相应微视频上传QQ群共享,建立在线交流、互动学习平台。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在独立学院尝试微课教学实践的硬件设施皆已具备。那么从理论上看,《现代汉语》微课的价值意义或应用优势又有哪些体现呢?

(二)微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1.利用微课讲授《现代汉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深度思考习惯。

微课具有提高学习效率的结论已有相关成果公布,裘德海(2013)做了个微课实验,一个班级课程教学辅以微课教学,一个班级纯粹课堂教学,结果是辅以微课教学的班级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注意力更集中。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功底相对薄弱,且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现代汉语》课堂上,遇到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遇到重点、难点内容,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微课紧密联系《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围绕某一小专题讲解,目标单一、陈述清晰,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呈现,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可弥补课堂教学效果之不足。

针对《现代汉语》的一些理论概念,学生听教师长时间的讲授容易出现疲惫现象,微课将理论概念进行拆分,每一节微课对应一组概念,有针对性地讲解、辨析,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方式的概念教学,也更容易掌握概念。针对章节重点、难点设计结构完整、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测试,促进学生思考,使其养成深度学习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和热情,不再感到茫然。

2.满足学生自由学习需求,将传统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等。

利用移动设备可以在任意时段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空。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选择微课自主学习,这符合目前高校“90后”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移动微课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受到学生的推崇和信赖。

微课学习内容虽微,但很精深,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因而更能实现微课的教学目标。比如,《现代汉语》课上或课下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解决疑问。当然,每次微课学习学生只接受了少量的新知识,但吸收的高效性,强化了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一方面通过课堂学习,另一方面结合《现代汉语》重点、难点微课自主学习,再结合与老师的及时互动,日积月累,对《现代汉语》目标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能很好地掌握。所以说《现代汉语》微课的教学,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做到“学习无处不在”。有效地解决独立学院因课时限制影响《现代汉语》教学目标实现的问题。

3.有利于开展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交流。

受课时限制以及《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影响,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较少。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课的概貌、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而且能够调动师生、生生之间交互式讨论交流的热情。有研究表明,互动研讨的教学方式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③。

在《现代汉语》学习中,学生除了可以进行重点、难点的微课学习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微课连线互动平台,包括设置一些少而精的习题,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的练习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借助这个微课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既解决了课程学习的问题,达到了教学要求,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生生情感。

4.有利于个性化自主学习。

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根据个人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最大限度地体现学习者的个性。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查缺补漏”,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强化、巩固已理解的知识,使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学习自,更好地根据自学生身对《现代汉语》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或情况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

5.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何况微课强调短小精悍的教学模式呢?所以微课的开设于对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就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精彩的教学片段,不仅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现状、学生反馈的问题核心有所掌握,而且需要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就这一层面而言,微课是教师成长的又一途径。此外,微课设计制作要用到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这对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和机遇。

另外,《现代汉语》微课件的制作也是对教师电脑操作技术的一种考验。《现代汉语》涉及大量的音标符号、文字符号及语法分析符号,这些字符如何输入,有些需要专门的软件,有些则赖于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对《现代汉语》老师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四、结语

微课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诞生,它的出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探索舞台。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出现,既是时代必然,又是高校教学发展的需要。在独立学院《现代汉语》教学中引入微课模式辅助传统教学,具有方便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与兴趣的作用,同时还能弥补传统《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多种不足与遗憾,是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可以尝试的一个方向。

注释:

①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②邓然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88-90.

③闫学军等.“基于问题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55-56.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1(6).

[4]邓然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5]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4).

第3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64-03

1、前言

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也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它以其优美的动作姿态、万变的舞步和丰富多彩的形体语言,备受众多青年学生的青睐。体育舞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塑造完美形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审美能力,从而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本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2009级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为体育舞蹈课程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今后更好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促使同学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舞蹈的锻炼中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抽样选取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09级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150名调查分析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的体育期刊中关于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分析的文章及关于体育舞蹈的教材和网络中关于体育舞蹈的知识,并进行了归纳总结。

2.2.2 问卷调查法

对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2009级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2.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利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问卷整理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录入程序,并完成数据的录入,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现代文理学院体育舞蹈课程的课时安排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体育舞蹈课程大纲规定,现代文理学院体育舞蹈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的学期中开设,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体育舞蹈的舞种较多,各舞种中动作繁多,每个动作的掌握都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于课时设置比例较少,所以,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技能就有很大限制。

3.2 现代文理学院学生对体育舞蹈喜好程度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舞蹈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其中女生热爱程度明显大于男生,大多是因自身喜欢体育舞蹈而选择的体育舞蹈课,因为体育舞蹈在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可以使学生忘掉学习的疲惫,身心得到放松,以全新的面貌对待生活,以自信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3 现代文理学院学生选择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

通过表1分析发现:29.9%的学生是因自身兴趣爱好而选择体育舞蹈课程的,23.6%的学生是为了塑造体型、减肥,20.1%的学生选择体育舞蹈的动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肢体语言交流工具,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还是一项运动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现代文理学院学生平时运动项目少,体育舞蹈成了他们锻炼自己形体美的重要途径,既丰富了学校课余生活,又能满足今后走向社会就业的需求。

3.4 现代文理学院学生对体育舞蹈作用的认识

从表2可以看出:30.6%的学生认为体育舞蹈的作用是健身、强体,25.0%的学生认为是保持心理健康。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要面对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体育舞蹈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人身心愉快,缓解身心压力,使人们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有益于学生以热情大方的态度与人交往,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健全的人才。体育舞蹈是以双人形式练习的,这样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社交能力,在忙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体育舞蹈成了人们迫切需求的调味剂。

3.5 现代文理学院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现状

根据表3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文理学院学生上课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内容为华尔兹和快步舞,只有少数的学生接触了恰恰,而其他七个舞种,学生都没有在课上接触过,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6 现代文理学院体育舞蹈师资队伍状况

体育舞蹈是通过体育舞蹈课的形式,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培养学生优美的舞蹈姿态,感受体育舞蹈带给我们的益处。在现代文理学院的体育舞蹈教学中,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占了主导地位,体育舞蹈教师也较少,只是从事与体育舞蹈相近专业的老师,所以教师的体育舞蹈专业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7 现代文理学院体育舞蹈教师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表4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依然是讲解与示范相结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新的教学元素加入,这样就导致了体育舞蹈教学没有新的突破。

3.8 现代文理学院体育舞蹈课程考核办法分析

现代文理学院的体育舞蹈教师依然是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采用舞蹈比赛、学生讲解示范、随堂抽取表演的方式几乎没有,以至于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样体育舞蹈会渐渐失去其原本的艺术魅力。所以,体育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所采用的方法还有待变通。

3.9 现代文理学院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练习的方式分析

调查发现,59.0%的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练习是在体育舞蹈课堂上,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在课后练习或组织同学共同练习。体育舞蹈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如果单靠时间有限的课堂练习,学生根本无法全面的掌握体育舞蹈知识,更体会不到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所在,所以教师要从多角度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学生集体组织一些舞会,在快乐中学习。

3.10 现代文理学院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练习的时间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学生们每周参加体育舞蹈练习的时间大多集中在45-90分钟,由于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体育舞蹈,而课堂练习时间有限,所以学生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后舞会练习或者参加课外培训班来提高自己。

3.11 影响现代文理学院学生体育舞蹈参与的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44.4%的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71.5%的学生觉得丰富的教学形式是上好体育舞蹈课的关键,语言感染力、优美的示范动作和音乐的多样性也是上好一节体育舞蹈课必要的东西。

根据表6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因素中,87.5%的学生认为缺乏专业舞蹈教师的指导,79.2%的学生认为体育舞蹈比赛活动少,71.5%的学生认为场地设施的不完善。这些都影响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缺少舞、没有适合自己的舞蹈项目、课余活动时间少等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生体育舞蹈的参与。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育舞蹈课程课时安排少,体育舞蹈课程中开设的项目比较单一,没有舞蹈新元素的加入,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进一步的加强提高,教学手段与方法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

(2)学生练习体育舞蹈的时间不足。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参与练习,其锻炼时间一般在45-90分钟,而且学生缺乏自行组织练习的积极性,缺少体育舞蹈相关比赛和活动的参与。

(3)影响学生体育舞蹈参与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场地设施的不完善,师资自身的技能水平较差,男女比例的不均衡,开展项目不全面,舞蹈比赛活动的缺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参与。

4.2 建议

(1)学校适当的增加体育舞蹈课时,在体育舞蹈课中开设不同风格的舞种,使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形式趋于多元化。开设一些体育舞蹈比赛、周末舞会等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舞蹈练习,同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不同形式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审美力以及社交能力。

第4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理工院校人文学科;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近些年,理,工科院校向文理综合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培养的都是具有较扎实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相应地,为增强学生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就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这门基础工具课。而理工院校人文学科学生的特殊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对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新的探索。

一、研究方法和实施计划

1.研究方法。(1)问卷法,调查师生对现代汉语课学习兴趣、内容了解和实践运用情况,然后统计分析;(2)加强教学实践(作业训练和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3)积极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不断积累教改经验,不断完善讲义,及时总结教改得失,(4)虚心学习,要主动向学界大师请教,还要利用一切便利机会,观摩同仁课堂教学,切磋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的有关问题。

2.实施计划。(1)学习有关最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2)搜集有关非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改信息,开阔眼界;(3)制定教改方案;(4)积极投身教改实践;(5)积累和总结成败得失。

二、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

目前,国内现代汉语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的通用教材,各有特色,不同程度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做出了一定贡献。有的教材理论的系统和精深,辅导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青年学者。但现代汉语教材各行其是、体系纷乱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善,若论鲜明的简明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强人意之处,比如:个别教材或许“全书信息量大”,但教材内容偏多,重点不够突出、简明精要不足;语音、语法或过多重视学科体系,知识繁琐艰深,偏繁偏难,师生穷于应付;或只对语言现象作脱离语言环境的静态描述,不切实用;或顾此失彼:这些教材大多是语法领域大师主编的,而且在配套教参或指导书中收集的尽是语法成果,实用、适用的修辞部分失于薄弱,有的甚至于没有修辞;或强加于人,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缺少弹性,整齐划一有余,灵活机动不足,教学效果仍不甚理想。所以编写一部全新的简明适用的“现代汉语”教程是时代所需,势在必行。

俗话说,“兵马未行,粮草先动”,对教学而言,师生的物质基础就是教材,编写一本全新的简明实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以及突破性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实用现代汉语教程”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程以非中文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以及新时期学习和应用现代汉语的需要为宗旨,结合学生已有基础,精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系统学习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立足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内容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简省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语音、文字,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修辞三章;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不失系统,务求实用”,同时充分吸收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突出汉语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的知识。

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社会交际交流奠定基础。为了便于教与学,本书编者正在编写辅助教材《(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内容有教学大纲、课程说明、习题答案和其他供教学和自学用的资料(包括模拟试题),可供普通高校师生参考。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加强授课的针对性、灵活性和亲和力,现代汉语教学最好还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法。但是,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手段。我们对多媒体手段的利用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功夫在课外。我们正在准备将所有的授课内容,比如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材重点说明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便于学生复习、自学,便于教师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讲授知识准确无误;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针对现代汉语课抽象缺乏灵性而实践性又强的特点,尽量采用趣味教学法、语用修辞教学法、语言文化教学法,精选语料,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3.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采用以“面”带“点”的方法:重点讲解每章的概说,给学生以对该课程系统全面的认识;每章之后节的内容,选取重点讲解,余则要学生自学。同时,为便于学生自学,指导学生用网络法把相关的知识系统起来,列成表格,一目了然,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5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现代汉语 信息时代 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为了提升这种竞争力就要建设特色学科,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现代汉语课程是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坚持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目标,夯实学科基础。同时,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开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热情相对不足,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缺乏这一特点,一切教学改革设计及实践都要在这个特征上进行。

近年来,我们针对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不能及时引进相关的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改中做了一定的改进策略,已经初见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手段

1.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的运用

以往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由于缺乏各类语音资料,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各地方言、朗读的停连等语音资料,这无疑大大制约了语音教学。针对语音教学的难题,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授课,直接在课堂播放普通话元音、辅音、音节以及朗读技巧等内容,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受到语音的刺激。这样一来,就连国际音标、发音原理等抽象问题,凭借多媒体的优势也得以直观化、具体化。课堂的部分音频视频资料放在网站上,方便了同学在课外进行学习,特别对方言区同学声母和韵母的辨正作用很大。

在现代汉语文字教学中,多媒体的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汉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它与表音体系的文字有着本质的区别。汉字通过形体就可以直接表意的特点,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具很难直观展现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图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字和汉字的起源,还将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制作成动画,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以来,学生对于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这一抽象的问题就能较容易掌握。另外,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文字方面的纪录片,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汉语课外学习中的运用

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在课堂之外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学习的平台,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代汉语课程网站的建设,其次是网络聊天工具与手机短信平台的应用。通过现代汉语课程网站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学习,通过习题集来巩固知识,延伸部分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电子邮箱以及网络聊天工具的使用,大大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建立了QQ群联系,还在QQ空间中有关学习的内容,比如书籍介绍、阅读指导等,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指导毕业论文阶段,指导教师利用QQ与学生相互间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此外,链接的“中国语言文字网”等网站配有大量音频、视频、动画素材,形式生动灵活,丰富了汉语专项技能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把孤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发展到了多种方法,从各个侧面强化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挖掘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语料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我们的前期调查,现代汉语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阐述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加之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资源单一陈旧、缺少与当前社会语言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社会信息化日趋显著、新兴传媒日渐发达的背景下,科学带领学生挖掘、整合利用生活语料,对焕发汉语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在语音学习中,我们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语料调查,结合方言语音讲解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帮助方言区同学进行语言辨正;在词汇、语法部分的学习中,新鲜语料的搜集就显得更加必要。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相关任务,学生纷纷从流行歌曲歌词、手机短信、影视小品、以及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广告用语、广告标牌、商标用字、楼盘命名等方面来搜集语料,对于搜集来的丰富的语料,师生共同在课堂上整理分析,研究新词的构成方式、旧词的新用法等一系列语言现象。例如讲解合成词构词类型时,学生们归纳出联合式构成的新词“点击、封杀 ”等,偏正式构成的“热卖、秒杀”等,还比如“被就业、被离婚、被选举”等等“被”字的新用法,结合“被”字句的特点来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基本语法知识,而且还认识到语言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时展会增加或减少某些意义和用法,从此建立起发展的语言观;结合文字部分的学习,带领学生进行社会用字的调查,诸如广告标牌、商店名称的用字,将此引入到汉字规范化的内容,还可以结合流行歌曲歌词、校园流行语等来讲解语法和修辞,这样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适当增加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些偏误现象,如范围副词“都”的误用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根本就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都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新问题。通过这些应用中的生动例证可以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仅仅会自己说汉语是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还要知道汉语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要能运用语言理论讲出道理,由此学生就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把《现代汉语》的课堂拉到广阔的生活中间,找到适合当下青年人口味的语言材料,积极探索出课堂教学方法的新路。通过开发整合现代生活中的语言资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从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变成师生的对话,在教学中达到和谐相容、共同提高的理想境界。

三、在教学中加入英汉对比深化学生的认识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我们在现代汉语课堂上加入英汉对比学习来深化学生的认识,由此缓解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的欠缺,具体做如下:

1.在语音教学中,将英语的28个辅音与汉语的21个辅音声母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从发音方法来讲,汉语的b、p、、k等音与英语的b、p、、k等音的发音有区别,汉语的发音是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英语的发音是浊辅音,发音是声带颤动,而且发音部位靠后,像这样找出英汉辅音发音的异同,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老外说中国话时的洋腔洋调的现象;

2.在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中,可将词汇教学中构词方式的英汉差异进行对比,汉语的构词主要是词根复合法,而英语主要是附加法,且同是复合法构词,英汉也存在语序的差异等;在语法教学中,也可将英汉的语序进行对比,比如汉语中还有主谓谓语句(谓语由主谓短语充当的句子),其句式为:大主语+小主语+小谓语。这种语序在英语中是没有的,英文的句式仍为:主+谓+宾。如:任何一题我都会做,I can do every question.我任何一题都会做 ,I can do every question.

及时将英汉语言要素进行对比,这无疑对于学生的英汉学习都大有脾益。在不同之处体察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民族思维的特点,遂可以带领学生将语言学习进一步深化。

四、在教学中加入文化因素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较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现代汉语的同时,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员,学生还应丰富文化内涵,拓宽发展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讲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讲授语言文字负载的文化信息,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例如可以在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的渗透,具体如汉语词义内容的分解,其中就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因素。“红”的词义,不仅仅是红颜色一种意思,还有“吃香、受欢迎”以及“政治觉悟高”等其他色彩义。从“天”的字源分析可以得知中国人有“崇天、敬天、畏天”的观念,意思与英文中的sky不能完全对等,所以“天生”“天灾”等词,不能想当然地翻译成sky to be 和 sky calamities,而要翻译为naturally or born to be 和natural calamities。通过这些用例,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等思想,教学中文化信息与语言知识的结合不仅能增加讲授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也能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上革新虽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继续探索,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2] 关彦庆 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杨启光 现代汉语语法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暨南学报:2001,S1

第6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47;G642.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 6-1132-03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的教学、运行和管理的 各个方面,是高校基础信息分析的基础来源[1,2]。高校学生的学籍信息包含了 从学生按国家相关 规定入学注册,取得学籍,到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学籍异动处理、毕业资格审核、再 到最后毕业(肄业、结业)资格,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等取得国家法律认可的相关文凭等全 过程的信息内容。作为高等学校所特有的一种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无论从国家的宏观管理,还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应用,无论从高校自身的教育和管理要求,还是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等 各个角度,学籍信息及其管理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教育部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电子注册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计 算机网络注册管理的方法,实行国家、省、学校三级管理。各高校学籍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将 录取后的学生信息制作数据库,通过教育部网络平台对学生做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每学年的 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等,并通过国家学籍学历信息查询平台,向社会公布,供在校生及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查询认证,它是扩招后教育部实行的对高校办学规范化的 有效监控手段[3,4]。

1 现阶段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 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到2004年全 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2002年开始,国家又进一步放宽了对普通高校招生年龄的 限制,由此带来的是学生个体状况、学生素质状况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学籍档案材料的范 围也渐渐扩大,内容也更为充实。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以 下几方面问题。

1.1 扩招后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籍管理工作更为繁重和复杂化

从桂林医学院上报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基层报表”数据显示:在校学生的本专科学生人 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2020人,到2009年已增至7460人。招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复杂化,学生异动数增多加剧了学籍管理数据准确化的难度。办学形式 的多样化也使学籍管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普通高 等教育方面,既有普通本科生的学生学籍管理,也有民族预科生、专升本、高职生的学籍管 理。

1.2 学籍现代化管理技术相对滞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改革和 发展,高校合并,办学规模扩大,专业设置多层次、多元化,学籍数据一步步冗余,管理机 制上的一些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管理上的难度也非几年前的微机管理或当前简单的网络管 理模式所能相比,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滞碍了学籍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先进和规范化方向的 发展。

1.3 医科院校所具有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难度

在高等院校当中,医科院校有着它不同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 :①医科院校的学制种类多,学籍管理工作量较大,较繁琐。②医科院校极为重视学生实践 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均在各教学医院实习,学生难以召集,造成学生学籍数据 不能及时搜集、校对。③实习医院众多并且分散,有的在异地,年级辅导员用传统的方式报 送成绩单,常常出现成绩单不能按时送达的情况,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进度。

2 根据医科院校特点建设现代学籍管理体系

随着教育部电子注册的不断推进,对各高校的学籍管理要求更高,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已完 全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管理要求。必须结合医科院校学分制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制度、管 理行为及管理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建设适合医科院校的现代学籍管理体系,让学籍管理工 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1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促进医科院校学分制的发展

学分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管 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提供了一种更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 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分制从它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中国不少大学都在试 行,主要模式有完全学分制、计划性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复合性学分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医科院校更多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为适应学分制发展的需要,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以 下主要几方面的改革。

①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修业年限放宽至标准学制的双倍,如5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最长修业 年限可达到10年,10年内完成毕业要求视为有效。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身体状况、 经济状况等因素根据毕业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②放开重修课程次数的限制,允许学生对成绩不理想的课程多次重修,并以多次考核的最高 分值记入学生成绩档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及有利于学生就业。

③实行人性化管理,取消因成绩不合格的退学条例,允许因成绩原因达到退学的学生降级学 习,在最长修业年限内通过重修的方式经考核合格获得不及格课程学分,并对降级学生办理 已修过的合格课程的免修,指导学生完成学业。

2.2 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 结合的管理行为

①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把握好严与活的关系。学籍管理行为的严与活应从两个方面 考虑: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姑息。对已达到留级条件的学生,不论是谁都做到了一视 同仁,该留级的留级。另一方面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则根据学生具体情节区别对待,灵活掌 握。

②以人为本,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学籍管理行为。任何时候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都是有 着当时历史背景的产物,虽然不能朝令夕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还会 出现许多新情况,应根据这些新情况,探索新规律,以人为本,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学 籍管理行为。

2.3 加快学籍管理信息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学籍管理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与计算机和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同步,逐步实现学籍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①研发适合医科院校的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满足校内外师生对学籍信息的 利用和共享的需求,提高学籍管理的时效性。同时,根据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管 理系统软件功能进行及时完善、更新,使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 效果。

②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的内容为导向,建立动态的学籍信息档案:(1)必须达 到与学籍学历信息平台所要求的电子注册数据兼容、减少整理数据的工作量。(2)可以实现 网络查询与修改,能够建立学生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3)应具备校、院两级版本,实现数 据共享,分散工作强度,达到集散合理、强化数据准确度。

③建立多样化的访问方式,设置各级访问权限,建立完整的处理流程,使得查询和统计便利 、高效。同时建立严格的查询审查制度,以及网络安全访问机制,让系统的安全性有所保障 。

④完善硬件配备,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须重视加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 的学习,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加强业务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 政策业务水平。

总之,医科院校要不断优化学籍信息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优化 过程,创新理念,让学籍信息真正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提供服务,使学籍 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东升.基于网络平台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 学院学报,2006,(5):47-49.

[2] 林秀兰,朱艳.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77-79.

[3] 李戎.高校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制度建设[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2):23-25.

[4] 余碧春.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3,15(1):54-56.

第7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022-01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它作为对一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而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正因如此,这种新型的、具有主动性的人员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相适应,各组织的人事部门就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种社会和各个组织都需要的。

一、根据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客观要求。

我们论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作为生物人个体,在规定的年龄段内为从业劳动者,他可以从18岁工作到60岁(女性55)。但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生命周期与自然生命周期则有所不同,如在我国失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45岁左右的人,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变化的要求,而成为失业者。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再生性、平衡性和持续性。人作为“活”的资源,就整个人类而言,可以通过传宗接代及教育体现再生性。但就个体而言,在一定的自然生命周期内,其再生性则表现为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平衡性,则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体质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素质也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动态要不断耦合;就持续性而言,一个人一生要生活,就必须有工作可做,要想不失业,并始终保持个人与工作岗位匹配,就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创造。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教育特点的客观要求。

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封闭性、滞后性。一方面学校所传授的主要是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其量也只是把当前正在探索的课题提出来加以讨论。从应用角度看,学生今天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业以后步入社会,有一部分知识就会过时和老化;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一个人只靠在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下用工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人事制度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是将逐步取消劳动者的社会身份制度,由“身份取向”向“契约取向”转变;二是将打破传统的由政府分配、从一而终的用人制度和线性就业模式,改变身份的“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合同制、契约制的用工制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岗位竞争和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将会大大增加,就业模式将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开放性和竞争性。因此,适应自主择业及劳动力不同行业间流动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说终身学习和发展意识与能力的高低将是决定劳动者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动的主要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

1.夯实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跳平台。职业技术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就业的条件和手段,但贯彻基础理论“必需、够用”原则不能以牺牲后续发展为代价,一定的专业理论是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及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看,一部分下岗职工不是没有工作可安排,而是安排的工作没法适应,结果是一方面有工作没人做;一方面有人没工作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教育的落后,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制约着劳动力资源潜能的发挥和劳动者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关键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关系,科学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跳平台,以满足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需要。

2.学会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是企业和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把创造力当作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不断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才能,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加强学生创造性因素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3.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的继续发展,一靠企业组织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二靠个人不断地学习,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可持续性学习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要保证持续发展,就要学会学习。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程序、新的产品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学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和训练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实现的物质基础,要教会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在互联网上学习和如何分析、归纳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4.学会自我调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应社会体制不断变革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一个新旧体制变改的时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优化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与现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自觉解决因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心理冲突的能力;要教会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准确自我定位,选择最佳的个人事业模式(个人事业模式=个人素质+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分析环境,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独立生存、捕捉机遇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树立调整情绪的自觉意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事。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学校教育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努力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新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

第8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第9篇:现代科学原理范文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早在1978年,中国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了“向中药现代化”进军的倡议;本世纪初,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可以看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延伸、变化[3,4]。岳凤先[5]指出,中药现代化的实质乃为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中心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那么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为何?标志有二:一是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对中药基本内容给予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的宏、微观阐述,即从物质层面阐述中药的功效成分,生物活性层面从分子水平揭示功效成分的理法方药原理。同时具备这两点标志的药物,宏观与微观优势共具、作用与机制共呈,即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必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医药市场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赋予整体观念的中药治疗病症的特点在于获得人体康复的最终结果,而很少关注是什么化学成分作用于何种靶标发挥作用的过程;然而,恰巧这正是国际主流药界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为此,中药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造福全人类就必须让世人认识中药治病的本质。另外,现代药学的成功发展给中药发展的启示:作为治病或保健的药物,不论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还是具体,在微观水平上应是“清楚体系”。

分子中药学

概念及内涵:李石生[7]认为中药的物效基础在于一些具有特定骨架的化合物或特定骨架的分子群,其与中药的性味呈现规律性。“分子中药学”即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从宏观优势向微观优势迈进,是研究和分析单味中药及其复方中的成分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其机制规律的科学。除观察研究临床疗效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分子(即有效成分或部位),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活性成分的药理、毒理、复方制剂等,都属于现代中药的研究范畴[8]。

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中药有效成分[9],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分子印迹分离技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分离效应高、易于自动化生产控制等优点,能提高现代中药产品质量,逐步推进中药工业化生产;由于很多中医理论的表述与现代医学差异很大,中药发挥作用的原因往往是诱导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产生,因此选择、探索、建立恰当且与中医中药临床适应症相吻合的细胞与分子药效学模型,进行最佳疗效的筛选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化学成分分离及其活性筛选方法的结合,阐明其作用原理、作用靶点和体内过程,建立专属中药的评价机制是目前研究分子中药学的基本策略[10]。

分子配伍理论

概念及内涵中药的主要药效物质不能单以“有效成分”来说明,应是中药及其复方中多种有效分子的组合。因此,即便能分离复方中所有的化学成分,也不等于知道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组合[3]。中药合理配伍即“辨证论治-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使之增效减毒、适应不同个体的复杂病情,最终达到高效低毒驱除病证之目的。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特点,在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将具有特定生物活性作用和明确结构的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即称之为“中药分子”[10],按照理法方药的思想遣方即为“方证组方”[11]。“方证组方”采用中医病证实验模型评价证实功效及其机制的药物称为“分子中药”。可见,“分子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理论,优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制成的现代中药。

研究方法:分离各个标准组分,建立组效关系,明确有效成分,优化有效分子配伍处方比例[12]是分子中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故分子配伍的现代中医药理论是对传统中药配伍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分子配伍坚持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充分体现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的原则,克服中药成分、机制不明确的缺点;利用分析还原法,借助化学组学、基因组学等在分子、基因水平上阐明分子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合理性,体现了系统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13]。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结合GC/HPLC-MS等联用手段,以相关指标进行成分-效应的评价[14];采用正交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优化分子配伍比例;选用针对性强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如血瘀动物模型、寒症热症动物模型,建立起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平台是创制分子中药的重要技术与方法。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