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第1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分析;项目

1.前言

土地整理有广义及狭义之说,广义指土地整理分为农村地整理及省市地整理,狭义指的是农地整理[1]。而目前对农地进行土地整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科学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分析影响土地整理效益的原因和受影响程度,可以完善土地整理分析体系,增大对土地整理资金的利用空间,以及加大力度制定实施土地整理规划方案,防止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风险,进而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国家规定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对土地整理落实及制定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2]。

2.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过程,属于经济行为活动。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则指投资的主体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过进行土地整理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按照各国进行实际土地整理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可以把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资金资源主要来自三个领域:首先就是由国家,包括国家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所有政府;其次,当属于社会企业,主要指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参与其中的企业;最后,就是个人资金的投入,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其土地所有者对整理区域的投资。在这三个投资来源中国家投资占主要地位。其他的经济投资者主要是整理区内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参与土地整理实践活动,以获得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再进行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开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时,要注意由于指标的不同,会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经济效益的不同。因此,在实际分析中要充分重视各种指标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影响。②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和土地整理的内容、方向、规划、对策都有直接有关系,不一样土地资源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因此对其投放的资金也会又所不同,故在策划土地整理活动时要加以充分考虑,使得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土地整理规模指的是在开展土地整理区中所有土地的总面积。土地整理工程量则指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过程中,投放得工作量与土石材料量等;土地整理投资资金的预算为在明确开展土地整理的规模、工程量之后,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及定额标准对直接投资和投资折资进行的预算[3]。只有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主要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进行资金投放,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指的是在在开展土地整理后对社会环境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宏观社会效应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整理就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进行土地整理时把其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分为三部分:其一,土地整理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一定作用;其二,土地整理对农村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土地整理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有效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地利用价值。②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根据地形尽量把农田按照南北方向进行设计,使得农作物在当天中充分吸收到光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获得等大的社会效益。③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在干旱地区修建蓄水池、凿建地下水井等;在水量充足的地区,可以修建各种提水设备,蓄水设施的,使地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土地整理对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缓解人地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我国现在土地整理主要是为了缓解非农建设占用农田问题,增加耕地的面积,解决人地的问题,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②改善农用设施体系,开展农地整理项目时,同时也对农村、田、地之间的道路以及其他农用设施进行改善,使其得以健全,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③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土地整理后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④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在土地整理完成后,农村水利设施的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完善为农民发展经营提供宽阔的平台,实现现代化技术的推广。⑤增加就业几率,整体上提高了农村的社会效益。

4.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的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对土地整理区内植被、生物、土壤等造成多种有好的或坏的影响,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内容为:土地整理项目落实后,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等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洪抗洪能力,优化自然环境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获取的效益。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应注意的问题①根据我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按照环境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是最基本的条件,不可以违反其规定。②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角度进行实施,使得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有效可行,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③进行生态效益分析时应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这是现在我国各地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首选的分析法。

5.结束语

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地整理,在农地整理项目完成后,该整理区土地就会得到合理利用及良性循环发展,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协调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也完全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开展土地整理,实行对农田、水资源、道路、树林植被等的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农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耕地土壤的肥沃性,改善农村田地之间的气候,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健全农田排水设备系统,完善了农村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多,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国家政府对农地整理的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有助于坚定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再以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孙鹏举.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两农业科学,2010(03).

第2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桐梓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为依托,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意义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可行性,针对当前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迫切性及实际问题,提出促进“增减挂钩”更好实施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化学措施和管理维护措施及效益分析,使研究成果更富有操作性,从而提高研究区土地利用率,达到既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及耕地保护。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 技术措施 效益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桐梓县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桐梓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桐梓年平均降雨量1038.8mm,年均温14.6℃,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

2 复垦措施

2.1 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土地复垦适宜性分析,研究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工程技术措施:

(1)建筑物拆除工程主要包括房屋拆除和院坝拆除。研究区拆除房屋及院坝、废弃工矿用地、废弃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334.380亩。据现场调查情况,需拆除的砖屋151座,占地面积21.94亩;木屋74座,占地面积18.95亩;院坝占地面积为16.82亩。砖瓦拆除量为12040.13m3;屋基均为0.6m厚条石,条石拆除量为4448.26m3;混凝土主要是砖房屋板和院坝,砼拆除总量为2536.79m3。房屋及院坝拆除共产生弃渣19025.18m3。

(2)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对垃圾外运、深埋、土地翻耕、客土、筑坎、施肥等进行处理。房屋和院坝拆除以后,原房屋及院坝占用土地由于土壤厚度较厚,进行表土剥离后可以耕作。对研究区废弃工矿用地需土后方可耕作,由于研究区周边林盘地较多且土壤较好,可作为研究区废弃工矿用地客土地来源。项目周边原有机耕道主要是素土路,雨天泥泞,给周边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按照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对房屋及院坝拆除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利用的用于新建安置区的建设,剩余废弃砖石料可以用于研究区石埂的砌筑,弃渣采取通过人工挑运铺筑于就近机耕道,用于改善交通条件,多余的废弃砖石料、残渣可以采取就地深埋。

(3)配套工程为道路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复垦区土地利用条件,便于日后群众生产生活,在面积较大的研究区内新修生产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经实地勘测,研究区生产路为土质路面,多为沿原地形延伸的羊肠小道,无规划性,为原来居民与牲畜行走而成,雨天道路泥泞,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在面积大的区域规划新修生产路15条,总长生产路1669.19m,采用5cm厚的C15砼路面,15cm厚的毛石垫层,新建排水沟1034.41m,共8条,新修挡土墙831.43米,梯步576.63米。

2.2 生物措施

在复垦后的土地,要采取一定量的生物化学措施以尽快提高土地肥力。通过生物措施,种植能加速土壤熟化的生物肥料,可以加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绿色植被覆盖,进而提高农作物成活率及产量。因此,建议土地复垦后,豆科植物与其他粮食作物套种培肥土壤,如油菜与玉米等套种。

2.3 管理维护措施

复垦为耕地的土地,土地使用权归集体所有。集体组织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给大户经营等方式利用土地。在土地流转和大户承包前,村集体组织必须通过签订合同等来约束其土地利用行为,防止土地被建设或土地撂荒。对土地使用权人荒废土地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村集体组织有权力收回土地使用权。

3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3.1 土地复垦结果分析

研究区土地总面积为345.56亩,扣除道路等不复垦面积,复垦面积为334.380亩,土地复垦率为96.76%。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为328.44亩,新增耕地率为98.22%。通过对破坏农村居民点及废弃工矿进行土地复垦,使被破坏的土地得以重新利用。根据1:10000标准分幅数据复垦区全部为建设用地,复垦后转化为农用地。

3.2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复垦可新增耕地328.44亩。复垦效果显著,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复垦后的耕地可以用于种植玉米、油菜薯等,同时设计相关道路设施,便于农民耕种。根据实地调查,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研究区主要旱地作物品种以油菜、玉米为主,旱地复种指数170%。复垦耕地按种植玉米、马铃薯测算,则土地复垦后研究区年均可增收44.80万元,将给当地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3.3 生态效益分析

复垦的生态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复垦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使占有和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最终恢复了土地的生产力,建立成了人工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形成新的人工和自然景观。有效改善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可见此后可将原来农村居民点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改善了研究区生物圈的生态环境。

3.4 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复垦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不仅对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复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桐梓县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该村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复垦后的土地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合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环境容量、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维持了生态平衡。

4 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进行土地复垦,使其恢复到可供农业生产状态。对恢复和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桐梓县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俱时期,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缓解城镇化用地扩张压力的有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桐梓县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彦随,郑元伟.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胡传景,张玲.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国土资源,2008(9).

[3]徐卫东,王增如,等.基于挂钩政策下的山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及重点区域[J].山东国土资源,2009.

[4]胡传景.建立出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制度的初步构想[J].中国房地产,2009.

第3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资源条件; 效益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42

土地整理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整理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地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土地整理后形成的效益已作为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也是科学测评土地整理效果的标准。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县康庄乡整理项目为例,在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地处邯郸县西南部,涉及康庄乡的吝家河村、东望庄村、中庄村和户村镇的霍北村4个行政村,研究区共分一片。研究区4至:南至吝家河村地、中庄村地,北至吝家河村地,中庄村地、霍北村地,东至中庄村地,西至吝家河村地、东望庄村地。项目区的地理坐标:N36°28′24″~36°44′0″,E114°16′50″~114°38′48″。

2 3大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角度出发,土地整理能为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

通过该研究的实施可新增土地面积151.4241hm2,新增耕地率72%,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通过研究实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土地整理行为主体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生态效应。

2.2.1 土地整理能有效保护耕地,改善水土流失

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研究区建设达到的有路必有林、路树相依效果的减缓风害,既发展生产,又推进土地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2.2 通过土地整理建立防护林提高了农田抵御灾害能力

通过研究区防护林建设,使研究区内林网控制面积有了提高和保障,林网参与形成了生物生产力高、稳定性强的复合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形成合力能量流,对自然灾害具有巨大的抗逆性,能有效抵御干热风对农作物的侵害。

2.3 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指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整理土地过程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河北省邯郸县康庄乡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2.3.1 新增耕地经济效益

根据近3a统计资料显示,研究区耕地在土地开发前,小麦单产可达3720kg/hm2,据目前市场价格,小麦为1.6元/kg,玉米为1.5元/kg,按产值的40%扣除成本。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2.3.2 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和产出得到明显改良,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例。玉米、小麦单产分别由2835kg/hm2、2205kg/hm2 增加为3720kg/hm2、2925kg/hm2,总产值分别由23.48万元、19.48万元增长为30.8万元、25.84万元,纯收益分别由14.71万元、12.18万元上升为19.3万元、16.15万元。

2.3.3 静态经济分析

静态投资收益率=新净增纯收入/项目总投资=101.79/1073.36=9.48%;静态投资回收期=项目总投资/新净增纯收入=1073.36/101.79≈11a;项目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新增耕地数量/项目总投资=151.4241/1073.76=0.141(hm2/万元)。

3 结论

第4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日新月异,建筑业经济效益有目共睹。然而,建筑行业给市场带来了活力的同时,高消耗、高排放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使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加强,低碳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领域要顺应时展,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必然选择。因此,在低碳理念下,我们要不断探索新型绿色建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提高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恶化,人们对API指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低碳”生活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低碳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低碳理念下,任何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低碳环保,这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将经济效益放在了首位,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弱,尤其是建筑行业。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建筑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传统建筑业,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的高能耗建筑占有很大的比例,以高碳含量排放物为代价,刺激了建筑业的稳步发展。但是近些年,建筑业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数倍,尤其是在北方,这种现象则更为严重。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年增强,低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追求物质能源的充分利用,以资源节约为目标的建筑,减少各种能源消耗,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成为建筑行业普遍认可模式。目前绿色建筑发展态势良好,这种建筑模式比较注重生态理念,以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为目的,在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内,尽量做到能源的节约,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努力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

近些年,我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在增加GDP的同时,也烙上了利用率低、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等印记。传统的建筑业,是以高碳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导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目前我国建筑能源能耗非常严重,高能耗建筑非常多,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为非采暖期的6倍,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煤、水、油、电的能耗将更加严重,可见,有效抑制建筑能耗,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是未来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发展起来的。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的定义我们知道,绿色建筑是指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低碳理念强调的是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在海平面上升、冰川积雪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人们已经意识到碳排放的增加会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所以,低碳理念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绿色建筑减少碳的排放量,不仅在本质上遵循了低碳理念,还和低碳理念相互呼应,倡导低碳生活也将会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建设低碳城市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相结合,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我们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通过CO2的减排价值,为衡量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提供依据就显得意义重大。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可以使绿色建筑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

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在一定区域内,政府机构评估CO2最大排放量,使其能够满足低碳要求,此时,可以将一定区域内低碳排放分成若干排放份额,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只有购买到碳排放权后,碳排放者才能够进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使其能够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可以说,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核证的减排量”参考合同价格。当然,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减排价值也会有所不同。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不管CO2减排是否能实现市场交易,在低碳理念背景下,绿色建筑项目的环境价值都无可置疑。但是,如果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把CO2的减排价值看作是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得到体现。因此,笔者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可以使计算投资效益比,使我们更加明晰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探索

绿色建筑是一个整体概念,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绿色”的观念贯穿全过程。“绿色建筑”注重各方面条件俱佳的生活空间,不仅涵盖地区生态环境、景观环境,还涵盖日光利用、空气流通等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等诸多因素。然而,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并没有完全涵盖其中,计算出来的实际收益出现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从事相关决策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成本相对较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自然不愿意开发绿色建筑项目。所以,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在建筑项目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够有效地指导决策,在低碳理念下,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引入碳排放交易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节约,能源的有效使用。在“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还是建筑物交付使用之后,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如果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中引入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就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衡量绿色技术的效益要采取有无对比法,采用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可以用市场价值法,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差额对比来衡量经济效益,这也是一种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直接费用包括开发商对于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绿色建筑运营费用,项目竣工后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损失、项目建设过程中、建成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预防环境污染的相关投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直接效益包括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采用绿色技术后,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能源和资源节约价值,如采暖节约的热能、地热太阳能节约的能源、蓄能节约的能源、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照明节约的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的能源、节约土地节约的能源、废污水回用节约的能源等等,这些明细项之和就是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直接效益。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间接效益就是社会健康、经济上的效益,改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利,小范围空气的净化绿化带来的社会效益等等,间接效益可以用替代市场法或者机会成本法进行衡量。

结语

绿色建筑的目的是加强环保理念,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探索,有利于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节约资源、减少耗能,强化能源管理意识,减少重复性建设,有效实现企业成本管控。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建设成本的最低化,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5(2):189-192.

[2]蒋忠成.论结合低碳理念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6(2):149.

[3]陈敏杰.关于低碳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6(8):116-117.

[4]孙鸣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9).

第5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兴林抑螺;钉螺;生态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4302

1引言

由钉螺引致的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湖北、江西、云南、安徽等7个省份110多个县,其中血吸虫病患者达80余万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达2.44万人[1]。兴林抑螺打破了过去单纯由血防部门进行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模式,将血防与生态相结合,为实现血吸虫病的可持续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

2山丘区螺情现状

我国的山丘区作为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的流行区域之一,钉螺(Oncomelania)主要分布于大溪两旁的小草滩、灌溉沟渠、居民点附近的小沟、洼地以及塘库周边地区。

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山丘型钉螺为例进行相关讨论。贵池区属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地势南高北低,依山傍水,分山区、丘陵、圩区,呈阶梯形分布,境内山岭为主,层峦叠嶂,河谷和盆地错落其间,属于典型的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钉螺逐渐泛滥。在80年代初期,贵池区圩区钉螺密度远远大于山区钉螺密度,随着生产结构性调整,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牲畜大量减少,农田由种植大户承包采用机械化作业,灌溉沟渠的修建等,圩区钉螺密度明显下降。而山丘区由于地形复杂,不方便机械化作业,外出务工成为农村主要收入,致使山区150~250 m的高榜田基本呈抛荒状态,给钉螺的孳生提供了条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进山休闲度假人员逐年攀升,所以山丘区的钉螺治理迫在眉睫。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在我国大陆地区传播血吸虫病的钉螺属于一种水陆两栖淡水钉螺,山丘区的钉螺具有很强的爬行能力,据观察发现,一只成年钉螺能够借助水流的作用实现远距离的迁移。在山丘区,山间平坝区的居民点周围为易感地带[2]。

3兴林抑螺治理情况

在山丘钉螺不断扩增的严峻趋势下,对其的防治工作渐渐有了科学的方法。根据彭镇华、江泽慧教授提出的兴林抑螺防治方法,旨在彻底改变钉螺生存环境来防治钉螺对血吸虫病的传播[3]。这一防治主要是建立以山林为主的生态防治体系来改变钉螺孳生的条件,让它们的食物来源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钉螺体内的化学成分,降低它们的生理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抑制其孳生和繁衍的目的。

2002年以来,贵池区共实施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重点防护林等工程新增造林面积26.78万亩,其中抑螺防病林项目人工造林1506.7 hm2。通过恢复森林植被,不仅治理了贵池山丘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了水土涵养,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消灭钉螺孳生环境的目的。

4兴林抑螺治理效果评价

从2004年开始,贵池区就开展了兴林抑螺综合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分布在全区11个镇、街道的62个村(居、林场),如在山丘区钉螺引致的血吸虫病较为严重的唐田镇沙山村建立抑螺防病林来观察抑螺效果,该项目实施期间的10年(2004~2014年)间采取环境抽样法调查钉螺孳生环境的情况,主要采样种类包括秧田、稻田、菜园沟及灌溉渠等样地,调查时记录下观察到的钉螺总数、活螺数量及死螺数量。

自项目实施以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贵池区山丘区兴林抑螺防治实验区域的钉螺总面积从2004年的1.74 hm2下降至2011年的0.58 hm2,在秧田、稻田、菜园沟及灌溉渠4中环境类型中,钉螺的生存面积率分别下降了70.3 %、91.2 %、50.1 %和57.3 %,钉螺的存活率分别下降了80.1 %、97.3 %、84.2 %和87.5 %,同时,活钉螺的平均密度也分别下降了78.9 %、97.5 %、85.6 %和93.6 %。

5兴林抑螺效益分析

5.1兴林抑螺的生态效益分析

贵池区山丘区的兴林抑螺综合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在生态效益上影响颇大。笔者主要采取野外评估的方法对抑螺防病林建设区域的草本植物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物种构成及水土流失程度等生态环境进行效果评价,一是经过绿化荒山荒地,提升了山丘区涵养水源和抗旱能力。实施兴林抑螺以来,贵池区山丘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提升了山丘区植被的成活率,种植的树木根基深于农田的农作物,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植被增多,提升了空气湿度,从而提升了当地的抗旱能力,发挥一般草本植物不能代替的作用;二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抑制了山丘区荒漠化。兴林抑螺实验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减轻了贵池钉螺感染山丘区因植被退化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扭转了中等程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现状,同时对当其的农田防护及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通过植树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变化学药物灭螺为生物生态灭螺、变环境污染性灭螺为环境友好性灭螺、变消费性灭螺为效益性灭,不仅使退化的植被得到恢复,也不会使山丘区生物系统遭到破坏,降低钉螺存活率的同时增加了原本稀少的物种,平衡了生物生态体系,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四是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贵池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疫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5.2兴林抑螺的经济效益分析

笔者主要从当地种植方式改变后对山丘区居民带来的经济收益和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角度来分析探讨兴林抑螺建设项目对贵池区山丘区发挥的经济效益。在兴林抑螺建设中,贵池区采用用材林和绿化大苗基地相结合原则来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环境。如池州佛缘生态旅游公司在唐田镇沙山村营造的400余亩绿化大苗基地、葡萄采摘园5.3 hm2、新建农家民宅1500 m2经营农家乐;池州天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唐田镇凤凰村建造500余亩绿化大苗基地,在沙山村建立油茶高效示范林基地100 hm2、果木园8 hm2,租赁民房500 m2开发旅游等等。

据测定,贵池区营造的1506.7 hm2抑螺防病林,一个轮伐期可以实现木材总收入9000万元,绿化大苗年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农家乐年收入达1700万元[4]。

2016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黄良汕:山丘区兴林抑螺治理效果及生态经济效益探讨

自然与生态

6结语

山丘区钉螺防治中的兴林抑螺实验示范项目对山丘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山丘区钉螺引致的血吸虫病现状及兴林抑螺治理效果做了阐述,并在兴林抑螺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上作了探讨。希望对读者在研究山丘区兴林抑螺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费世民,黄明忠.山丘区流域治理与兴林抑螺[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12):15.

[2]刘广福,张春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抑螺防病林的抑螺效果及生态经济效益[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4):387.

[3]费世民.血吸虫病的生态防治与抑螺防病林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机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5):31.

[4]王桂芳.安徽安庆市“兴林抑螺”控制血吸虫病远期效果的观察[J].热带病与计生学,2011(9):208.

第6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军队;采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军队采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可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目标层即为采购综合效益。主因素层为四个主因素指标,即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军事效益指标。子因素层是构成主因素的指标,也就是每个主因素指标又由若干个重要的子因素指标构成。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军队采购经济效益是指采购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也即内在收益和内在成本的对比关系。评价军队采购经济效益的指标很多,主要有:

(一)采购资金总额

军队采购资金总额是一个绝对量指标,它反映了一个采购单位的采购规模,它可以衡量一个采购单位的采购速度和总体水平。军队采购的经济效益首先是要有一定的数量与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谈不上一定的效益。

(二)采购资金的节约量与节约率

军队采购资金的节约量与节约率反映的是军队采购资金的节约情况,是指与军队采购预算资金或市场价值相比,采购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完成采购任务的实际资金节约情况。一般来说,采购资金节约量或节约率越高,表明军队采购经济效益越好。用公式表示为:

资金节约量=采购预算资金总额-采购实际资金总额

资金节约率=资金节约量÷采购预算资金总额×100%

(三)采购的发展速度

这个指标反映军队采购的动态发展情况,发展速度快,一方面说明军队采购工作做得扎实,成绩显著;另一方面说明前期采购的基数偏小,采购刚刚起步不久,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用公式表示为:

采购发展速度=(当年采购实际金额数-上一年采购实际金额数)÷当年采购预算金额数×100%

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军队采购的社会效益属于定性的范畴,难以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需要用非计量的方法来分析。军队采购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效益的大小可以通过影响的程度来反映。

(一)政治建设效益分析

军队采购制度改革是军事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严格遵循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改革创新。军队采购在政治建设方面也存在效益问题。可以从军队采购是否推进了采购部门和采购官员的廉政建设,是否有利于采购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是否提高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等方面来分析。

(二)经济建设效益分析

军队采购通过规模经济、政策导向、公平竞争,能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佳效率,能推进民族产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军队采购经济建设效益分析表现在:是否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的重点要求,是否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正规,是否有利于供应商整体进步和提高等。

(三)文化建设效益分析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采购活动无处不在。军队采购活动是否最大的满足了部队官兵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促进驻地周边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否更有利于军民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是否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等,都是文化建设效益分析的范畴。

三、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采购的环境效益指标是指采购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或消耗程度的反映。由于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采购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在社会效益指标之中,因此,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效益指标专指自然环境效益指标。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生态和谐也是和谐的范畴之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军的性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军队在物资、工程等采购活动中更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资源的责任感。所以,对军队采购活动进行环境效益评价同样重要。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军队采购是否破坏驻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是否带头采购国家绿色环保产品,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发面是否发挥作用,是否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等。

四、军事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军队采购工作首先是一项军事性活动,必须创造较高的军事效益。主要包括采购的质量合格率、品种规格符合率、保障数量准确率和部队满意率等四个方面。

(一)质量合格率

采购质量合格率是指合格数占采购总数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采购质量合格率=合格数÷采购总数×100%

采购质量是军事效益产生的基础。采购的各项性能指标只有达到特定的技术标准,才能满足部队作战、训练、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该指标越大,说明军事效益越好,反之相反。

(二)品种规格符合率

采购品种规格符合率是指实际的军队采购能否满足部队用户对采购的类别品种及规格号型等方面的需求。用公式表示为:

品种规格符合率=满足品种规格需求的采购数÷采购总数×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军队采购越能满足部队需求,军事效益越好,反之相反。

(三)保障数量准确率

采购保障数量准确率是指实际军队采购数能否满足部队用户的需求。用公式表示为:

采购保障数量准确率=实际采购数÷军队需求数×100%

该指标越大,军事效益越好,反之相反。

(四)部队满意率

部队满意率是指保障对象对军队采购的满意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部队满意率=部队满意的人数÷部队总人数×100%

部队满意是实行军队采购的最终目标。该指标越大,军事效益越好,反之相反。

【参考文献】

[1] 孙邦栋. 建立军队政府采购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军事流通,省略.

[2] 翁惠明.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析.闽江学院学报,2003,(3):106~107.

第7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TBS;生态防护;边坡

一、概述

工程建设中开挖山体,形成的路堑坡面,既破坏了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危及交通的安全。如何搞好边坡绿化问题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难题。TBS 植被护坡绿化技术是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和锚杆挂网技术,使客土物料紧贴坡面,通过合理配置,使种植基土壤固体、气体、液体三相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创造草类与灌木生存的良好环境,恢复坡面生态复合功能。TBS 植被护坡绿化技术以其生态、环保、经济、美观等优点最近得到大量推广使用。

二、适用条件

(1)基本原理

TBS 技术是使用经改进的混凝土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厚层基材混合物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集岩土工程学、植物学、土壤学、肥料学、高分子化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TBS 技术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加固和地上生物量的水文效应达到护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年降雨量≥600 mm ,非高寒地区,连续干旱时间≤50 d,不同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的岩石边坡;适用于紫砂岩、砂页岩、片麻岩、千枚岩、板岩、石灰岩及花岗岩等母岩类型所形成的不同坡度硬质石坡面或弱风化石质坡面以及各种无法用常规方法绿化的坡面。主要包括以下类型边坡:

(1) 坡度缓于1∶0.5 的稳定的硬质岩边坡;

(2) 软质岩边坡;

(3) 开挖的土质边坡,包括瘠薄土质、酸性土质等劣质土坡;

(4) 混凝土面及浆砌片石面人工绿化。

二、主要技术内容

(1)技术关键

厚层基材是本项技术的关键,厚层基材由绿化基材(简称GBM)、纤维、植壤土3 部分组成。绿化基材(GBM) :是植被种子生长发育、根系发展的基体。由有机质、生物菌肥、粗细纤维、PH 值调整剂、全价缓释肥、保水剂、消毒剂、植壤土和水组成。作用是保证植被长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平衡和水分平衡。

(2)主要材料

① 绿化基质:

主要由有机物、混合肥、粗纤维、稳定剂、保水剂等组成。它能提供植被生长所需的合理物理结构;保证地面基材的稳定,抵抗雨水的侵蚀;提供植被长期循环生长所需的平衡养分;保证植被长期生长的水分平衡;封闭坡面,与植被共同作用,防止坡面的风化剥落。

② 混合草种:

以草灌结合,草种以先锋型,暖季型、冷季型为主,如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苇状草矛、早熟禾等,以达到迅速恢复绿色坡面,起到在本地野草入侵更替前稳定基材混合物的作用,并能保持四季常绿的效果。灌木种子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紫穗槐、胡枝子等,这对形成长期健康稳定的植被护坡型坡面起着关键作用。

③ 植壤土:

植壤土性能要求:以砂壤土为最好,一般情况下选择工程地原有的地表种植土即可,需打碎风干过8mm筛,并及时计量、袋装以备雨季施工所需。作用是填充绿化基材的空隙,以节省基材;与绿化基材复合形成合理的团粒体。

④ 纤维:就地取秸秆、树枝等经机械加工而成。

⑤ 水:ph=5.5~8.5

⑥ 网:可选用φ2.2的钢丝,50x50mm网孔的钢丝网格。

⑦ 锚杆:锚杆长度为600mm。

⑧ 植生袋:可控制释放时间的植物生长要素储存袋,因其纵向100cm的条形布置,对绿化基质有一定得支撑作用。

三、主要施工工艺

(1) 施工准备:人、机、材料的准备。[2]

(2) 清理、平整坡面:清除坡面淤积物、浮石,打掉突出岩石,使坡面尽可能平整,再用高压水枪清洗坡面,使坡面有利于植被混凝土和岩石的完全结合。

(3) 铺设固定复合网:铺设固定复合网的目的是增强护坡强度、形成加筋植被混凝土,复合网一般采用镀锌铁丝网, 网孔5cm×5cm ,并采用钢筋1.5m ×1.5m 交叉锚固,锚杆长30~80cm。

(4) 搅拌植被混凝土:根据搅拌机大小,按植被混凝土的配比计量拌合。在面层喷射层拌料时加入混合植物种子。

(5) 喷射植被混凝土:将植被混凝土原料经搅拌后由常规喷射设备喷射到岩石坡面,形成3~10cm 厚的植被混凝土,要求喷枪口距岩面1m 左右,加水量应保持植被混凝土不流不散。分基层和面层二次喷射,在基层喷射过程中,应注意第二次找平。

(6) 覆盖无纺布:在面层喷射层完成后,覆盖无纺布进行保温,营造种子快速发芽环境。

(7) 喷水养护:在养护期应当保持植被混凝土呈湿润状态。喷水设备应采用喷雾喷头移动喷洒,在挂网锚固时安装好自来水管网。

(8) 在春天5~10d 左右发芽,一个月成坪。成坪后进入正常养护。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岩石边坡厚层基材喷射护坡工程技术与传统的浆砌片石坡技术的相比,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可节省投资20 %~30%。经过对比试验和经济分析,对于岩石质边坡TBS 植被护坡,当护坡高度小于8 m 时,其工程造价比浆砌片石护墙造价高0.42~24. 37元/ m2 ,工程造价为浆砌片石护墙的100.27%~124.37%;随着护坡高度的增加,TBS 技术护坡的价格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护坡高度从10m增加到20m时,其工程造价比浆砌片石护墙造价低11.57~71.47元/ m2,为浆砌片石的67.26 %~88.46 %;对于土质边坡TBS 技术护坡,其工程造价比浆砌片石造价要低0.66~91.46元/ m2,为浆砌片石护墙的58.06%~99.46%;护坡高度4~20m 按综合平均计算,与采用浆砌片石护墙相比,降低工程造价13.86%;石质边坡TBS 技术护坡工程造价为121.46元/ m2。[1]

(2)环境效益分析

(1) 使用TBS 技术护坡绿化可以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截留降雨,减弱溅蚀,控制土粒流失。据有关文献资料:30°的边坡在200 mm/ h 的人工降雨强度下,草坪覆盖度为100 %、91 %、60 %、31 %时,土壤的侵蚀度相应为0 %、11 %、40 %、100 %。

(2) 使用TBS 技术可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边坡植被的存在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完整的生物链又逐渐形成,被破坏的环境也慢慢的地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环境。

(3) 使用TBS 技术可以降低噪音、光污染、保证行车安全。交通工程应用植被护坡,因植被能吸收刺耳的声音,漫反射太阳光线及车辆光线,从而降低噪音、强光对行人及司机的辐射干扰,减轻和消除大脑及眼睛的疲劳,提高路标、警示板的可见度,让驾驶者轻松愉快地驾车,保证行车安全。

(4) 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大气、调节气候。、

四、结论

TBS技术实现了工程边坡防护与恢复植被的有机结合,对岩土开挖后快速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通道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工程化试验证明,该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TBS技术对生态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治理后的坡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护坡草皮,绿色的植物景观让人舒适而安静,并对生态环境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1.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位居主体,效益显著”。

1.1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如公园、专类园以及森林公园等处处体现其重要地位。

1.2生态效益为主,多效益并存的体系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生态效益方面,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噪等;经济效益方面,林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旅游收入以及生态节能所带来的间接收益;社会效益方面,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为市民或游人提供休息、交流以及释放自我的空间,以达到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结构的改进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启动啊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是一个应用理论,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实际上这是全球公认的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现今而论,国内外大都集中于对相关效益的研究,对该问题的评价鲜有问津。笔者认为,针对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2.1准确核定评价内容如上文所述,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效益凸显,而就评价内容而言,应包含改善小气候效益、水文生态效益、森林游憩效益以及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等等。

2.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2.2.1体现综合效益

森林系统效益体现主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当树立的主要目标,在效益评价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围绕三大效益确立投入产出利率、投资回收率、内部收益率等主要指标。通过上述指标的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够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2.2.2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为了力求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中要掌握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不仅要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而且要从质量、数量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多因素评价。有时在直接评价中也会遇到一些待评因素或指标不好预测、定量或计价,这时就应当以现有的资料为基础,从其侧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2.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为追求评价及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从系统本身而言,要对其不同阶段的效益评价;对不同系统而言,还要对相同阶段的进行比较。因此,只有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才能如实反映其现实状况以及系统发展趋势。

2.2.4与发展规划相结合

通常,在评价时往往把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也就是项目基期、项目执行期和项目后期阶段,这样评价结果会相对准确、客观。

3.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逐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市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我国主导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3.1林业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

林业建设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现代城市建设中,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为导向。城市建成区建筑密度比较大,是人们工作、生活比较集中的场所,应保留部分廊道或斑块;城市,往往是人们游憩、休闲等场所(崇尚自然的回归),因此,在规划时,除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外,还要在其附近人工营造相应斑块,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凸显“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此外,城市内外的廊道要注意有机密布与衔接(嵌块体),这样有利于增加绿地率,进而构成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多学科同行

林业建设的主要要素是植物,而植物又是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在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同时要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多学科作为指导,兼收中西方文化,注重造景艺术,达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森林系统。此外,城市中的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也在不断演替,我们还要根据其变化特点适时进行林分改造,通过人为的方式促进其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形成稳定、多层次的生态结构,进而提高三大效益。

3.3其他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尽量减少硬质景观(地面铺装、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应用,以提升城市人均绿地率为主。出增加绿地面积之外,还要尽量考虑绿化用地面积的有限性,要通过先关技术,采取复层混交种植模式,即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此外,还要充分优化城市绿化或造林植物资源的选择,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注重乡土植物、抗性树种的应用,关注森林结构优化等等。最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还要从源头上真正重视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识。

第9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开展土地整理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理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地表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注重其对土壤、水环境、植被及生物资源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其生态环境效益,最大程度避免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双重效益,一方面土地整改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土地整改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土壤方面的影响,土地平整工程作为土地整理中的主要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改变了土壤的原生态状态,如果整改存在不合理因素则会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等问题,但如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则会提升土壤利用效果,改善土壤环境;(2)水环境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相关工程会影响水环境的渗透、表现径流及水位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质量;(3)植被方面的影响,土地整改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目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覆盖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植被数量及植被的多样性进行一定的控制;(4)生物资源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中会对生态用地和其他项目用地进行统筹布置,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原有生物活动场所的变化,对生物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相关规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则有很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2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对生态环境基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效应,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土壤侵蚀度的影响,其主要改变区域内的地貌情况,尤其对坡度的改变对土地侵蚀具有重要影响。坡度控制在5?以下则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侵蚀现象,由此可见土地平整工程中对坡度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土地侵蚀状况;其次为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土地平整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型机械,会造成土壤板结或熟土层破坏,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土壤自身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平整

过程中措施的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最后为土壤面蚀的影响,土地整改工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个季节,属于少雨季节,从而受到土壤面蚀现象威胁较大,并且面蚀损失的多为肥力较强的表层土。

2.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环境效应

土壤整理后会造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在农村土地整理后,耕地和交通用地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土地类型相对减少,很多分散的土地被规整综合利用,其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未被利用土地开发带来的生态效益,在其开发过程中对未被利用土地的地形、地貌等要素产生影响,荒地等未被利用用地的开发必然会导致其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灌溉方面也会造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变化;②交通用地造成的影响,增加交通用地必然会导致噪音和废气污染增加,同时交通用地本身建设过程中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也会在相应条件下出现物种入侵等现象;③土地类型减少造成的影响,土地类型在整理后呈现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地的异质化程度,导致土地抗干扰能力下降。此外,单一连片种植也不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供给,降低土壤质量。

2.3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

经过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呈现规整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碎片化发展的模式,对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在农村土地整理后,其景观格局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廊道格局变化对动物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遇到生态敏感区会对动物,尤其是两栖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第二,格局的变化会提高区域内部美学价值,土地在整理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的调整,而是根据具体的规范化条例进行,因此在整理后土地格局呈现出规整化趋势,农村景色、农业田园景色及相应的水文、土壤、植被要素共同组建成了独特的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可见土地整改的环境效益较为明显,因此在土地整改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土地整改的良性作用,促进我国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琦,王琳琳.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效应分析[J].华夏地理,2015,(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