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机 农艺 结合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29
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1 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条件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消费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需要,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需要。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成功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湟中县每年建设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油菜、小麦、蚕豆等一些作物连年的高产,就是运用了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所以把农机技术切实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贯穿到符合农艺要求之中,农业就会取得更好的更大的效益。例如,在小麦播种时期,选用优质的品种,好质量的整地,去防治病虫害,才能苗齐苗壮,节约种子,达到小麦增产的效果。为此采取机械化播种。按照小麦种植的农艺要求,选用适合本地小麦播种的2BF-7型分层施肥条播机、2BTQ-6型通用播种机;2BFG-6(S)型谷物施肥沟播机、ZL-15型农田多用沟播机和2BFG-4型沟播机等机具,推广机械化分层施肥条播技术和旱作沟播技术。对于这些机械的操作人员在作业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这些机械,在播种作业的过程中,农机、农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指导机械的正确操作、调整以及使用。确保了农机与农艺的密切结合。经效益分析,采用机械化旱作沟播技术平均节约种子75kg/hm2,节约化肥45kg/hm2,增产小麦600kg/hm2,油菜450kg/hm2。
过去,农民在小麦收脱时,采取的是手拿镰刀把腰弯,一镰一镰割小麦和用石滚打场,进行脱粒的原始劳动方式,这样不但增加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延长了收割和脱粒的时间,使小麦在成熟期后,不能及时收割和脱粒,又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近几年,根据作物农艺要求,选用佳木斯JL-3060W型、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在小麦收割时期要大量的投入机械(2010年湟中县机械收获面积达0.6万hm2,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34.9%),使小麦收获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了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3 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促进措施
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但就目前来讲,必须突出注意以下重点。
3.1 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政府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健全有机农业财政扶持体系。对处于有机生产转换期农户给以资金扶持,扩大有机认证补贴的幅度和范围。
3.2 推广有机生产合作社模式,促进有机食品规模化基地以及大型贸易服务基地的建设
加强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监管工作,尤其要做好分散小农户的有机生产质量控制工作,探索符合特色的有机农业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贯穿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经销全过程的质量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农产品认证机构。
3.3 加大科技投入,支撑有机农业科学发展
加大对有机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机农业关键技术,如节水农业技术、农田土壤地力及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3.4 加强宣传普及,营造有机农业发展的氛围
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普及,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举办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业节庆活动,开展有机农业体验教育,提高公众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金文.农机与农艺结合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按照农业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6]2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市12个乡镇(街道),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3个重点行政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4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市共培训和结对挂户1400名以上骨干农民,辐射带动1400名以上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食用菌、五味子栽培、贝母栽培、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12项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见附表)。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辉担任组长,市农业、财政、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建立市级讲师团。从市级挑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
建立镇级技术指导组。各镇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每镇4-6人。负责对本镇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从市级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学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承担项目培训的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培训的时间,内容、次数、地点和教师(见附表),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按照培训内容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等培训资料,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一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二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市电视台《农业科技之窗》栏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等管理规则。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工作督导、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培训工作存的问题。
2、设立专职教师和联系户。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在每个村设专职培训教师1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让农民学懂、学会、学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培训档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行联系教师负责制,每次进村培训指导活动都要有详实的受训农民登记表、培训内容、指导老师签字、培训现场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训资料,健全档案,以备检查验收。
4、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培训基地、实施乡镇和村设专职联系人1名,定期上报市新型农民培训活动进度、及时反馈培训效果、推荐学用科技示范户、典型户。
我县自2000年引种西兰花;2001年引种无籽西瓜、礼品瓜;2002年引种韩国白玉春萝卜、日本铁杆巨葱;2003年引种大蒜、胡萝卜;2005年引种大蒜、荷兰芸豆以来,经过科技引导、典型示范、市场销售等环节。逐渐形成规模连片种植、栽培技术更加科学规范,许多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产品供不应求,我们利用青花菜、礼品瓜销售的大好形式,不失时机地顺利与客商、企业签定了一些市场行情好,价格稳定及适合鲜销、加工的其它类蔬菜品种订单生产回收合同,为我县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上半年所抓重点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利辛菜办上半年主要工作重点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坚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搞好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1.对我县王人,汝集,中疃,望疃,江集,孙集,原创:双桥,张村等八个乡镇的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调查研究,摸清部分示范园区由盛到衰的原因,然后菜办通过科技帮扶,寻求订单,项目支持等措施来帮助这些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园区恢复生产,重振示范园区优势,提高整体辐射带动能力。
2.做好全县夏季瓜果蔬菜的田间管理工作,在电视台《淝河农苑》农业节目中继续具体介绍农业实用技术,并在孙集镇刘郢村建立西瓜(礼品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3.加大与正规科研院校,单位合作力度,把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4.宣传和做好我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5.继续商讨如何开展农副产品检测工作,农委将写报告向政府争取一部分资金购买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并安装运行,开展日常农副产品检测工作,让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菜。
6.健全信息网络,为农民随时提供信息。
7.进行全县种菜大户调查,建立菜农生产档案。
8.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9.菜办将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不搞形势主义,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产与市场相结合,调整与行情相结合,把我县蔬菜产业稳步向前推进。
三,存在问题
1,农民土地持有率下降(土地的合理与不合理开发),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拥有土地是进可攻退可守。
2,单产提高的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市场价格不稳,销路不畅。面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挫伤菜农的积极性。生产资料上涨,成本提高。
3,设施落后,品种老化,技术欠缺。
4,菜农到城里卖菜时,车辆管理部门要行车证、驾驶证、养路费。由于农民的车辆平时不用,只有到城里卖菜时才到路上跑,所以大多数都没有相关的手续。
5,政策支持的空间有限
6,自然因素。气候的不缺定因素,影响蔬菜的生产
7,非农产业的收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8,生产成本加大,农业效率增长缓慢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和要点
我县有些乡镇蔬菜生产落后、温室大棚闲置、农业科技园区关闭或转型、农副产品找不到销路、科学技术得不到推广、蔬菜面积不能稳定。为此利辛县蔬菜办公室根据省蔬菜办公室和我市农副产品管理办公室有关文件指示,我县以抓好书记的米袋子、健全县长的菜蓝子的工作任务为重点,我们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寻求订单、科技帮扶等措施,加大菜办的工作力度,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们将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不搞形势主义,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产与市场相结合,调整与行情相结合等方法进一步做好我县蔬菜产业化工作。
1.协调农业生产的三大关系即:市场---技术---管理
(一)产品要有市场和订单,既农业生产要把农产品通过订单的形式销售出去,把产品变成货币。
(二)要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上。
(三)生产操作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操作管理,要把农民的一般经验管理水平上升为科学管理水平。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原创: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教为手段、以农民家庭生产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农科教结合,把农业的产加销、贸工农诸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北京具备了构建新型种业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农科城)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不仅是农业技术特色的领域中心,同时也承担着率先探索建立新型种业体系的重任。”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上,北京市科委农村科技发展处处长张平如是说。
据介绍,北京已经成为全国种业交易中心。2011年,北京种业交易额达74.25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09年的0.46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11亿元。
在“十二五”期间,“农科城将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机制创新,从良种创制、成果托管、技术交易、良种产业化4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新型种业体系的建设与途径。”张平表示。
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种子资源丰富,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玉米、小麦、蔬菜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种子法》颁布后,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交易阶段,市场交易额500亿元,潜在交易额900亿元,用种量世界第一。
去年4月18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作物育种体系。
“国家提出了完善农业体制机制,打破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加大国家各种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张平指出,今后要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占领重要的位置,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的育种新机制。
三地园区协同创新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建设,将为推动新型种业体系建设提供引擎。
2010年8月份,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共同启动了北京国家农业现代科技城建设项目。一年多来,农科城在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种业创新发展、农村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物流、科技特派员、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实效。
同时,北京农科城还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示范区建立了跨区域的联盟,协同三地的政策资源,与全国产业园区进行对接,形成农业支撑科技发展的局面。
“在北京,农科城采取一城多园五中心的发展模式,五个中心包括网络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创业产业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流中心以及国际合作中心。”张平介绍。
北京的资源优势,是支撑新兴种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北京聚集了专业的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农业科技人员2万余人,院士占全国的50%,每年新育的农作物品种400多个。北京地区保存着国家级种子资源达到40余万份,居世界第二位。
借力北京的科技资源,首都育种平台应运而生。200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倡导下,北京市组建了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7年来,已连续上了3批大项目,覆盖了玉米、小麦、西瓜、白菜、草莓等多种北京的优势作物。
“目前选育的品种59个,蔬菜品种30个,玉米品种19个,小麦品种10个。杂交小麦新品种实现了我国杂交小麦零的突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介绍。
杨凌示范区也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
应着力于机制创新
张平表示,未来农科城在新型种业体系建设中,要着力于机制创新。
“要探索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良种创制的研究。”张平说,要结合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以国家战略和种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从项目立项开始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定项委托、招标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促进政府、产业、社会等资源的共同参与。同时约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权益分配等相关的事宜。
具体到北京,则应以首都育种创新平台和北京种业创新联盟为基础,推动种子资源建设共享,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要素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向企业转移的激励机制。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和现代市场条件为前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传统的种一种、养一养的农业增长模式将会被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所取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可以肯定地说,未来20年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过去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等弊端已基本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科技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三农”发展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巨大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业科技投入仍然偏低,投入结构、投入方式和投入管理不合理。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对不同科研主体的科技投入尚待进一步体现“国民待遇”,农业科技三条线(科研、推广和生产)尚待进一步均衡发展,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有钱打仗、无钱养兵、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过度竞争、过度评估等现象尚待改变。根源在于大家对农业科技公共产品属性的了解和认识尚不统一,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院所制度尚待建立。
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目标,当务之急是在中央层面尽快组织实施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核心,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支撑,国家农业综合实验站和区域专业试验站是其网络。
在建设目标上,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统一管理、方向明确、核心突出、布局科学、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运行高效、研究与扩散衔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符合国际经验、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满足“三农”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建设思路上,通过深化改革、增量投入、盘活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长期支持、稳定发展,依托已有机构,以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部分有条件的农业大学为主体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为核心,以自然资源、行政与农业区域内的优势农业科研单位组建区域创新中心为支撑,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布局为对应的科研试验站为网络基础,构建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建设任务上,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加强农业科研基础设施、人才团队和创新制度三项建设,形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三级网络体系,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国际竞争三个能力,实现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三大跨越,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在建设内容上,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按照强化中央级的基础部分、发展省级的优势部分、吸纳地级的特色部分,确立创新体系的组织构架,建设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功能完备、协作高效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体现“国民待遇”,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第二、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加快组织实施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步伐。
第三、进一步细化落实农业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类的定位和措施,完善相关政策和待遇。
关键词:白城市;棚膜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 S6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01
1 发展棚膜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延长农业生产时限。通过温室、大棚、拱棚、地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寒冷、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增积温、增光照、增湿度为主要目标,创造出适合生产的、可控的、新的农业生态小气候,从而延长农业生产时限,拓展产品开发空间,并能够有效利用冬季自然光能,生产优质反季节蔬菜。
二是有利于提高经营水平。在生产经营上,棚膜经济走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配套发展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市场开发等专业化服务项目。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龙头企业+经纪人带基地带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基地带农户”等多种棚膜经济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是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棚膜园区,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选择洁净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再通过产中、产后对化学物质的严格控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无公害操作,从根源上解决农药、化肥、激素、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对蔬菜的污染,改善蔬菜产品质量,保证蔬菜产品安全,完成从农田到餐桌一系列的无公害产品的质量监控。
四是有利于统一品牌销售。培育品牌打市场,依托棚膜经济的特色产品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扎实稳步推进棚膜经济产业的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棚膜蔬菜瓜果产品科技含量,依靠特色和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营销为突破口,积极开拓市场,提升棚膜经济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发展棚膜经济的关键环节
一是与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施集约化高效经营,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推进土地流转的重要突破口,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办法,借鉴其他县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土地向农业企业、生产大户、种植能手、专业组织流转,为棚膜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土地集约经营后,不仅能够实现农产品转化升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二是与膜下滴灌相结合。膜下滴灌是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温室大棚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节水高产技术,它集水利、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于一体,提供适宜蔬菜生长的水、肥、气、光、热等生态环境,实现温室大棚优质高产高效。
三是与农村金融改革相结合。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对接力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放款进度和回收期限。研究制定温室大棚使用权等农村物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发展农业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为加快发展棚膜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将温室大棚以及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稳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四是与光伏扶贫相结合。结合光伏扶贫项目,依托保利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光伏企业,探索光伏大棚建设,发展有机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草药、观赏苗木等设施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发展棚膜经济结合光伏产业项目,利用光伏建大棚,建成后返租给农户,分期收回一定成本,发展一个棚膜园区,脱贫一批农民,实现双赢目标。
五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电子商务结合棚膜经济,真正实现实时的市场对接,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市场风险;可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进而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六是与合作社发展相结合。棚膜园区是载体,可以与合作社开展联合合作,有助于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合作社+棚膜园区+种植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和壮大棚膜经济,广大种植户以合作社为有效依托,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致力发展棚膜经济。
七是与盐碱地土壤改良相结合。白城市是吉林省风沙地和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地区,现有盐碱地面积16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近几年,白城市通过引嫩入白、河湖连通、开展保护性耕作、开发水田等措施,改善盐碱地贫瘠的现状。
八是与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相结合。盐碱地上建种养结合的棚室,将日光棚室内养殖用的基质经过不断发酵,就成为最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把这些肥变成蔬菜的基质,其余的可以平铺在附近的盐碱地上,一栋种养结合日光温室更换下来的基质,可以铺盖近10亩盐碱地,盐碱地上有了有机质,也有了水的供应,就可以种植牧草或是青储,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生态循环。这些盐碱地经过几年的种植,就会变成肥沃的耕地。
九是与农村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新型农村是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及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各地要紧抓中心村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城镇化模式。各地可以借鉴洮北区平安镇中兴村的做法,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把村屯包括房屋、道路等土地全部恢复成耕地,恢复后的耕地可以发展棚膜经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救助贫困农民为重点,以生产扶贫、项目扶贫以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维护贫困农民的根本利益,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保持和谐社会的稳定,从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城乡社会救助功能,建立健全为农村贫困农民排忧解难的长效扶持机制,研究制定对贫困村扶持政策,为贫困农民提供相关服务,不断提高贫困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工作措施
(一)免费对农村贫困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素质
一是在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技种田夺高产。二是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把贫困户致富急需的技术资料(光盘、录像带、科技书籍)等送到贫困户手中,提高科技种养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釆取集中培训与巡回讲课相结合,技术咨询与现场操作相结合,新技术推广与农民实际需要相结合,技术咨询与广播电视讲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宣传。四是利用“村村通”工程和“农业信息110”服务热线,架起贫困家庭与专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咨询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二)指导农村贫困家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提供技术服务。
按照适宜种植的原则,根据当地土壤墒情、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特色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在粮食作物中,针对大豆市场价格走低的趋势,可适当扩大优质专用玉米和强筋小麦面积,置换大豆,减少大豆重迎茬种植。经济作物要积极发展白瓜、烤烟、蔬菜、西瓜等效益好的作物。要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调出优势、调出特色,调出竞争力。要引导贫困家庭发展“订单农业”,同时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效益。
(三)免费开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增收。
按照国家阳光工程《黑龙江省20*—20*年百万农民工培训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困救助对象的转移培训工作,特困农民可以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所需教材、食宿和路费等费用由各级财政部门为特困农民解决。对于参加技能培训合格的特困农民要优先安置转移就业。各级劳转服务部门要及时向特困救助对象提供用工就业信息,为特困农民工义务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援助等。
(四)争取资金帮助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对102个重点村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实施村中心屯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扶贫项目建设标准,达到“三有、三通、三提高”。
“三有”:扶持的贫困户有一项以上的增收生产项目,每个贫困户有一名劳动力经培训实现转移,村有大中型农业机械。
“三通”:村中心屯内通2公里以上白色路面或红砖路,农户通自来水(90%以上),农户通有线电视(90%以上)。
根据村民意愿,可以选择小型水库、桥涵、抗旱井等基础设施项目。
“三提高”: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以上;提高乡风文明水平。道路干净,庭院整洁,达到文明村标准,八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30%以上;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村党支部建成“五个好”支部,实行村务、政务和扶贫资金项目公开,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率达到90%以上,对党支部、村委会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遵循现代农业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发展优势油菜、高效蔬菜、养地绿肥三大冬季作物,推广良种良法,主攻单产,优化品质,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冬季农业上新水平,实现富民强县。
二、目标任务
冬种总体目标是:冬种总面积29万亩,冬种覆盖率90.3%。其中:双低油菜20万亩,单产135公斤,总产2.7万吨;蔬菜3万亩,绿肥5万亩,蚕豌豆、马铃薯等其他冬作物1万亩,实现冬季农业农民人均增收150元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巩固油菜优势
油菜是主要农作物和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总产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年,我县被评为江西省油菜生产标兵县,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油菜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生产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年我县按照现代农业规划要求,围绕“五点五线”打造高产示范基地,依托科研院所打造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结合休闲农业打造旅游农业基地,把安义油菜产业进一步做强,油菜地位进一步提升,油菜功能进一步延伸。
1、打造高产示范基地。重点抓好“五点五线”,即,在东阳镇榨下坂和长埠镇老下坂各建设一个农业部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柏树、戴坊坂建设南昌市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石鼻镇罗田村建设古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在黄洲镇建设菜油两用高效示范点。同时抓好主要干线公路两侧覆盖率,南安、万赤、安长、安石、安合等五条公路沿线实现油菜种植连片。
2、打造试验基地。积极构建农、科、研、教相结合,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年与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油料所王汉中所长(全国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科院宋来强博士(江西省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相关试验,最终达到油菜产业产、学、研、推相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
3、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引导公路沿线及古村群村民广种油菜,确保来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确保以“观金色花海,游千年古村”为主要内容的“金花节”顺利召开,以此带动古村旅游和市郊休闲游,把双低油菜生产由传统农业打造成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提升油菜功能。
(二)发展高效蔬菜
根据现有蔬菜资源、生态条件和蔬菜生产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开发产品与加工增值相结合,布局为黄洲镇、长均乡、万埠镇1万亩核心区及分布全县11个乡镇场的辐射区,形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出口加工蔬菜生产基地、露地鲜销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休闲观光旅游基地等5个蔬菜基地。
(三)扩大养地绿肥
增强种地养地意识,大力推广发展种植绿肥,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今年我县绿肥计划面积5万亩,县农业局要重点抓好一点一线(绿能公司千亩示范点,安奉线),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抓好示范点等工作,在不能种油菜及蔬菜的田块,要求全部种上绿肥,切实提高冬种覆盖率。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今年我县冬种生产,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冬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早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进度,明确责任。
2、积极扩大冬种面积。面积是冬季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要把扩大冬种面积,提高冬种覆盖率当做冬季农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各乡镇(场)要将县里分配的油菜、蔬菜、绿肥等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务求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主要公路两侧面积的落实是重中之重,力争冬种面积稳定在29万亩以上。
3、认真执行惠农政策。认真落实油菜良种补贴、油菜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群众从政策落实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县被评为全省产油大县,所得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购买油菜、绿肥良种、建设高产示范等,充分发挥奖励资金对油菜生产的促进作用,扶持油菜生产。
4、扎实搞好冬种生产服务。县农业局要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活动,制定完善技术方案,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要搞好冬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作用,大力示范推广各项实用技术,落实油菜播种、壮苗、越冬等有效技术措施。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对种植大户、返乡农民工、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动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关键词:农机;农艺;结合;高效农业;玉树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6-1
随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开展,让我们看到了玉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新契机。虽然地震给玉树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有关专家普遍认为,以玉树地区地理生态的优势,如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无污染等正是发展高效农业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在充分结合当地农艺特点的基础上提高玉树的农机化水平。
1 认清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
1.1 农机和农艺的概念
农机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器的统称,包括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其中,动力机械具体是指电动机、水轮机、拖拉机、内燃机、风力机、汽车和飞机等;作业机械是根据机械作用于不同的领域分为种植业机械、林业机械、畜牧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农艺是农业生产中运用的原理和技术总称。主要涵盖大田作物的栽培、选种、育种、农田灌溉与排水、农田施肥、土壤管理、防治病虫害、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等等。
1.2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从农业发展的整体上来讲,现代化的农机和科学的农艺技术都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农机研制出来;而新型、高效的农机出现,又给农艺技术提出了不断完善、充实的新要求。所以要想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就要用辩证的角度进行归纳。农机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农艺服务,农艺也要为农机的优势进行合理改革。比如,农机的选择要适应作物的品种特质;农机要根据耕作规律作业;农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可以弥补农机的单一性和固定性等。只有农机与农艺保持在相互适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才能真正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2 农机与农艺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机与农艺的研究与开发属于不同的部门,有着各自的立场,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机与农艺之间缺乏协调,两者在同时研发成功新技术向农民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各执其词,使农民搞不懂究竟该听谁的。(2)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我国各地区地质条件差异性大,想要开发和设计既能适应不同地区又要适用不同种植方式的农机很艰难。同时,由于技术和经费方面的不足,使得农机向农民推广的力度不够;(3)农民的认知水平低。农民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先进的、操作性强的农机认识不足,加上经济能力有限,宁愿选择传统的耕作习惯与方式。
3 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促进玉树高效农业发展
3.1 做好农机与农艺的协调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组织和协调广大农机和农艺的技术科研人员,对农机与农业的结合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不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先进性,而要着眼于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共同研发出适合玉树地区的农机和农艺技术。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技术,要注意农机跟农艺人员要在新技术上相互沟通,致力于研究经济价位低、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和高效益的农机和农艺。农机的设计要尽量一机多用、机动性灵活、耐用性强来适应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3.2 农机的推广要适应于农艺的推广
为促进玉树地区的农业增产增效,不可缺少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农艺是从作物内部挖掘潜在发展因素,农机是在作物外部实施某项技能来促进作物增产增效。在推广过程中,农业部门调拨充足的经费,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到位,派技术人员到玉树各县进行试验示范工作,把农艺新成果和新农机结合起来进行推广。例如,在介绍带深施肥部件的精量播种机时,把农艺中的新增产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3.3 完善适应农机作业的农艺技术体系
对玉树要进行实地考察,制定出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技术和机械化作业规范。例如,在水稻生产方面,要以育秧、插秧的农艺技术为重点,形成区域性育、插、收作业规范;在玉米生产方面,大力推行玉米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因地制宜确定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路线和适宜的农机。
3.4 提高农民对农机与农艺的认知水平
由于玉树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80%以上是文盲,沿用的是传统的耕作模式。所以农业主管部门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要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讲座或是培训。根据玉树的基本情况,培训对象应分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用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做到农艺培训和农机培训有机结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政府和农业部门对他们的关心,认识到农机和农艺的各种优势,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自身经济收益的积极作用。农业部门还可以聘请上级农业部门领导、高级农艺师和农机研发专家,深入到各县村屯进行讲座。例如,先从最基本的耕作习惯进行培训,让农民做到耕作土地要平整、格田成方、沟渠配套等等,这样有利于农艺技术的应用和农机的作业。
4 结论
总而言之,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重点对玉树的农业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好带动作用,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工作,促进灾后重建的玉树尽快恢复农业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达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姚俊林.浅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J].现代农业科技,2009.(09).
[2] 王德勇.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步伐推动农业节本增效[J].农民致富之友,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