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职业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的核心

第1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生核心职业素养 个性化教育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作为职业院校,掌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把握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分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程度,分析职业院校在制度、师资和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缺憾,研究实施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2月10日中午,我院《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来自各系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211份,回收211份,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以及学生处的相关老师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 我院《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的主旨是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状况,以便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提出更好的策略,提高我院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此次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是课题组成员通过前期的资料查阅、模型构建,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核心职业素养了解情况以及对我院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调研,一部分是学生对自身核心职业素养的测评。问卷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目的是为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通过分析与统计,找出我院学生在核心职业素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确定未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提升我院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挖掘职业态度内涵,突出职业人格教育

职业态度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把握学生职业态度的现状,根据企业对员工职业态度的要求,分析职业态度各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构建包含这些因素的新的德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务实的态度开展职业人格教育,使职业态度发挥更大的附加值。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职业规范教育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培养常新的观念意识、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求知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竞争意识。除开设德育必修课程外,有必要借鉴和引进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开设人际哲学、成功哲学、职商(CQ)训练、“三创”教育等选修课程,邀请职业经理人、企业界人士传讲职业素养的意义,并在专业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态度教育。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很多学生在进入职校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因此,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3、立足校本实际,构筑保障机制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就学校而言,应立足校本实际,优化管理,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建设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营造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同时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第2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能本性;人本性;契合点;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wWW.133229.COm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

第3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企业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与员工共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精义,使每个职工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激发高涨的工作热情,发挥强大的激励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要完成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将其精髓融入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方法。

1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纵观著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联想公司的“成就客户、创业创新、精准求实、诚信正直”;安利的“伙伴关系、诚信、个人价值、成就、个人责任、自由企业”;IBM的“诚心负责、创新为要、成就客户”;国家电网公司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宝钢股份的“诚信”;荷兰商业银行的“正直、专业化、负责、团队精神”;德意志银行的“业绩、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团队合作和诚信”……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概括起来,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业之本、发展之基,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安身立命的根本。培养中职生讲诚信、守承诺、重品行的品格,养成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使之内化为优秀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2)责任。责任观是最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源,有一份责任就有一份追求,有一份自律,责任是职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引导中职生工作主动认真,尽职尽责,以期达到体现忠诚,提升能力,实现价值的目的。

(3)服务。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贡献度,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学生应顺应企业需求,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培养积极热情、乐于奉献的精神。

(4)质量。质量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支柱,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门。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使之自觉遵守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要求,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品格。

(5)纪律。职业纪律是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从业规则和程序,也是员工素质和企业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培养中职学生的纪律观念是企业精神的要求,更是规范职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

(6)竞争与合作。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精神的内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合作则是职业化及劳动过程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渗透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渗透企业优秀文化,融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中。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精髓。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配齐德育教师,开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创业培训》等课程,教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既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将德育渗透到各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能力锻炼和素养提升、习惯养成、职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

(2)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生良好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别是实训实操过程中要移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3)以活动为载体融合企业文化。以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演讲、诵读、歌咏等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织军训、“两操”活动,锤炼思想毅力,强化纪律观念,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体验企业文化,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利用各种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使先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

(4)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行学训交替,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做兼职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职业精神带进校园,让企业文化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实训实习,校企共同参与,学校带队教师和企业指导技师共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表现与技能水平予以鉴定考核,实习实训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考核之中。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理念,感受职业氛围,增强综合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内化职业精神,外化行为规范。

第4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改”逐渐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然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课程改革自身的缺陷,也有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因此,系统理性地反思和深入讨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核心问题,对深化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改革系统环境分析

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我国经济正处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包含知识、技术、信息的程度较高的劳动领域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如表1所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就必须以全新教学与课程模式来满足这一客观需求。

表1不同国家劳动力分布状况(资料来源于 王学伟《从类型教育角度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从教育的类型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而普通教育是以升学需求为目标;在就业需求导向下的课程模式下,要求

其课程内容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要与产业密切合作,实行教、产联合办学,使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切实符合产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产业人才。

从个人职业发展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首先,知识化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需求,作为给生产第一线输送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说,现有课程模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这种人才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智能的结构和类型方面存在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可成为研究、学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两类不同领域的人才。据有关专家测算,在我国研究学术型人才在人才结构中约占35%,技术技能型约占65%,这就使得更多的人选择职业教育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目标的构建

结合课程改革系统环境分析,笔者认为,从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将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对应的课程目标取向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课程标准,它虽然指明了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但这种课程的僵化使学生行为的变化必须符合提前设置好的标准,也就限制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充分发挥,这与真正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真正的教育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与舒伯特所陈述教育目标中的“表现性目标”相匹配。“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充分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创造型和个性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时,既要兼顾“行为目标”也要着重考虑“表现性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职业教育改革大的目标基础上来构建的。从能力本位的方向出发,课程改革目标定位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技能相一致。但是过分关注技能的课程设计容易使课改目标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将学生能力简单的理解为“职业能力”,加之近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的另一个目标- - - -缓解就业压力,这就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人才观,很容易将职业教育课程演变为职业工具,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了很多的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却到处跳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诚信与责任感等诸多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工具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行家。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四、课程体系模式的系统构建

(一)几种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过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等模式的发展。“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定律等,旨在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但无法提供企业更注重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工作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能力本位”模式主要有CBE、双元制和MES课程。这三种模式都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客服了“学科本位”模式的不足,但是这三种模式也都有各自的不足。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将能力看做职业教育的基础,但是它将各种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在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上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德国的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这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所以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知识深度不够。MES(Modutes of Employable Skill)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技能和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但是,正是由于其模块的选择具有灵活性,这就导致这些模块间没有系统性,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而且在实践中,培养目标工具色彩浓重,更适合短期培训。

在我国,“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是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蒋乃平先生提出的。这种模式将全部课程归入不同模块,考虑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了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的结合,但具体的课程内容仍然是用学科体系来组织知识、技能和态度,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无法实现职教课程模式的彻底转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本质特征是摒弃了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该课程模式的特点是:(1)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来分析,而不是死板的去讲解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2)培养目标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而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整体的职业过程。它将某专业相关“行动领域”细化为一个个“学习领域”,然后通过一个个“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训练学生胜任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等价值取向。这种课程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情境中的职业活动来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技能相结合教育理念,这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行为目标”取向相吻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以创新合作学习为标志,突出了职业教育课程“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根据学习目标来组织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含以能力为基础来描述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通常来说,学习单元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则要根据不同职业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跨学习单元的组合方式。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封闭的专业基础课与开放的行动课的整合,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而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下,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其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相比更具有合理性。首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不能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课程的职业指向性较弱。只有按照学生职业工作的过程需要的能力和知识来组织课程,才能真正为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其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中心的理念。这种课程模式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这种课程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多地以指导或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和开发“做中学”的项目、任务或案例,引导学生“做中学”,做挖掘学生潜能的工程师。再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处于直接的真实的情景中,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亲身经历咨询、计划、实施和评价等完整步骤的训练,亲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称为真正的创新思维训练,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永远是句空话。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不仅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变革,而且在课程价值观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模式的最优选择。

五、关于课改的系统评价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内容过于狭窄。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而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很难进行评价,使学生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企业更看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有利于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其他能力的关注,导致课程评价的真实性的缺失。2.课程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课程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即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而缺乏对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评价。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对策:1.倡导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大多通过考试打分这种量化评价标准。从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课程评价标准需要增加设置一些非量化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的学习。2.树立整体化的课程评价意识。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确定被评价对象的优劣,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课程实施最后一个环节“总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促进课程的及时改进和完善。

六、结束语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环境,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应定位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课程设置应从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安排,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技能培养相一致。为实现这样的职业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要逐步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演进,课程评价体系要向课程评价标准化、多元化、整体化评价意识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晴,陈明.课程评价目标模式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9).

[2]丁朝蓬,郭瑞芳.20世纪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4):11-17.

[3]林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J].引进与咨询,2006,(8):34-36.

[4]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

第5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thers, the core fundamental skills promotion is underlying and profound in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ccupation training of Vocational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the graduate will get more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better future. In this paper,one educational reform model was discussed and investigated.This model based on"action-oriented teaching","core competencies training" and "campus outsid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s three-in-one and cooperative.One teaching program including serial training courses were designed for the co-operativ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major(Diploma).

Key words: core fundamental skills; educational reform model; curricula system

职业能力从特征上可大体分为两类,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岗位能力是针对每一种职业本身,适用于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或在任何岗位都需要的一种基础综合能力,它主要指的是专业岗位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岗位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依然具备的重新找到工作岗位并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中,职业核心能力处在最底层,它是专业岗位能力的支柱,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石。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过度以“技能”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力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就业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研究者对职业素养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岗位能力并重的高职教育在培养宽泛性的背景下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观念和措施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具有代表性。美国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五种“基本能力”和三项“基本素质”。五种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项基本素质为:基本素质、思维素质、个人素质。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主要突出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包括3个方面: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20世纪90年代,英国制定并实施了职业核心能力国家鉴定制度,首次明确了核心能力应该包括6个方面的能力:与人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与人合作能力(Working with Others)、自主学习能力(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信息收集应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数字应用能力(Application of Number)、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 Solving)。而澳大利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为:在工作及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体现为在工作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它包括这样7个方面: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与技术的能力,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参照和借鉴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定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并初步确定了我国八项核心技能。除了参考英国提出的以上六种核心技能外,我国还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和应用外语(Appl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两项新的核心技能。我国早在1998就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总方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体系。并提出了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

烟台职业学院的白世梅副教授提出了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文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职业核心能力所需的素质,重新构建了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但该体系仅限于对相关课程的更新的内容的改革,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课程整体模型。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程舒通副教授结合能力本位设计的教育理念,提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竞争力模型。程教授的模型把职业竞争力分为三部分: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2职业核心能力划分的具体模型

本文以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院的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4-B-b104)中提到的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基础,探讨“行动导向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外实践调研”的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设计出了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型。

3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方式

在职业能力划分的模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而专业岗位能力又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分别对应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

为了更好地将这核心能力融入到专业能力中,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第一,专业基础课方面。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为了胜任某一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这部分,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单门或几门课程的改革,渗透这四大能力的培养。比如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来实现,信息处理的能力可以在网站综合设计这些课程中体现,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在思政教学中拟设相关场景来实现,数字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

第二,专业核心课方面。专业核心课程中,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训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自学能力指的是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及思考,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本位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可以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一个项目需要一个项目小组共同完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最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承担分析和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团队沟通自己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角色扮演法或者情景教学法来实现。因为这两种教学法最为灵活,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当然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思想上抛弃以前那种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主动实现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本领,最好达到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教师既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敢于实施,又要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把教师由原来的“单一的授课教师”转换成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是将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既符合高职的教学目标,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4课程体系建设

4.1 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制定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外,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系统性强的课程体系来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取决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时亦充分融入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这样培养的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核心竞争力也有大幅度提高,从而让学生对未来发展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我们在原有的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依据本专业特色,在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制定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4.2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

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制定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如:网页设计师、UI和logo设计师、PHP程序开发员、网站后台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网站美工、IT产品营销人员、电脑组装与维修、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站优化师等开设专业课程,如网页设计、WEB开发技术、jQuery开发、网页前端综合设计、网页前端综合设计实训、PHP+MysQL程序设计、PHP+MysQL项目开发、Python程序设计、PhotoShop+Flash、Coreldraw+llustrator、SQL SERVER、C#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ASP.NET项目开发、网站搜索优化等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

4.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更好地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教学方式和考核上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1)模拟真实的企业项目过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的,有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设计。如《WEB开发技术》课程以大量商务网站建设项目为课程案例,以真实的网站开发过程为例,展开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校内定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ASP.NET项目开发》则采用了项目组的组织形式,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其中一人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整个团队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对整个团队进行项目制作的进度的把握。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进度调控和问题的解答。

2)创意工作坊

实训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灵活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网站前端开发》课程采用的是“网页设计与策划创意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实训教学,在实训中要求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比如《网页设计》、《PHOTOSHOP》、《WEB开发技术》等,制作商业网站,并与市场接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策划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圆桌会议”+“专题式研讨”

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特别是程序设计课程,因其难度大,综合性强,对前期铺垫知识要求较多等特点,有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高难度课程的积极性,《PHP+Mysql程序设计》课程借鉴国际通行的教学方法,即“圆桌会议”+“专题式研讨”的形式,结合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策划思维与脚本创意的实战演练。

4)考核式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机试以外,在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上,我们探索通过职业标准来进行具体的考核,这样可以搭建起知识和岗位的桥梁。我们按企业的要求制定职业标准,由学校结合岗位的需求及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课程的考核一般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过程的考核。教师对项目开展的过程进行考核,对各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评价;二是文档方面考核,项目组最后需形成一份书面报告,教师对报告进行考核评价;三是验收性考核。一般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项目组成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从而准确的考核。

第6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字】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得到蓬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质量的判断依据不是学生的分数高低,而是是否掌握适应行业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高职高专旅游英语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目前,我校旅游英语专业以就业需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增强职业竞争力为核心,将英语和旅游学科相融合,进一步完善并确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旅游部门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工作,能胜任国际旅行社、旅游服务公司、涉外酒店接待部门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涉外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涉外旅游人才。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思路与研究成果

2.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用人需要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我校旅游英语专业明确了“三段递进循环”、“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段是指三个递进循环的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和旅游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强调工学交替,利用校内实训及企业见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第三阶段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及酒店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后续式”订单培养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岗位技能的培养,企业对学生进行订单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总体可划分为英语语言知识、旅游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三大教学模块,分三大阶段进阶式发展,直至毕业前顶岗实习时进行最后的综合实训。其中,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是指涉外交际能力;旅游行业知识技能包括涉外导游服务能力、岗位综合技能、和市场拓展能力。涉外导游服务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导游及海外领队业务、旅游学概论、导游接待英语、英文景点讲解、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政策法规;岗位综合技能模块对应课程包括职业资格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市场拓展能力模块对应课程是旅游市场营销。涉外交际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说、口语、语法、写作、语音、二外;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块对应的课程包括旅游跨文化沟通、旅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和技能展示。各个模块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以确保学生通过模块化学习具备涉外旅游职业核心能力。

2.3改革原有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导向和情景交际等教学方法,将生动的工作场景搬入课堂,培养学生在涉外旅游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要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项目主题和任务、模拟职场情景。以《旅游英语视听说》第5章“酒店预订与入住”为例,首先是确定项目主题:“ReservationandCheck-in”,对项目进行详细介绍;然后确定项目的主要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小组根据任务收集资料,讨论如何进行酒店预订、酒店前台接待及改定房间,完善项目方案;接下来是项目的执行:各小组根据各自方案执行项目,现场模拟,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最后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项目内容的设定上,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应尽量选择小的项目,内容上尽量选择专业课程刚刚学习完的,使学生能够将各门课程内容有效衔接起来。

2.4改革教材和技能训练讲义

目前高职院校在对旅游英语专业教材的开发上做得远远不够,在教材开发和技能训练讲义的修订方面应牢记以下三点:注意高职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适合本学院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编写适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校本教材,才能打造出符合需求的旅游英语人才,为此,我们专门修订了各项技能训练讲义。我校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旨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专门修订了“景点讲解”技能训练讲义,它视角独特、讲解灵活、独具特色。

2.5建立多元化的旅游英语评价体系

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考核既要体现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考核的形式上,我们主要采取采用笔试+师生交流口试+情境模拟能力+导游口语能力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在期末成绩的评判上,我们摒弃了一卷定成绩的简单做法,将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旅游英语基础知识(40%),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导游基础及业务知识进行考查;英语语言考核+旅游职业能力考核(40%),采用景点讲解和情景模拟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考核;学习档案记录(10%),由学生平时上交导游线路和导游词设计;课堂表现与出勤(10%),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与出勤情况酌情给分。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其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状况。事实证明,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完善并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和技能训练讲义,建立多元化的旅游英语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地提高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涉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瑜秀.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导游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J].教育观察,2015(05):36~38.

[2]李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5(08):28~30.

第7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职业 就业导向 双证培养程控交换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行业或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行业和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 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充实、完善原来的教学体系,实行“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将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探索。

一、关于通信职业(工种)及标准通信行业中12个职业(工种)

即电信机务员、线务员、电信营业员、移动通信营业员、通信管理员、通信电力机务员、市话测量员、电信业务营销员、用户通信终端(固定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移动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销售员。

新的职业(工种)标准及考核大纲提倡职工一职(专)多能,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将此职业标准要求融入到通信类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使得高职类毕业生即可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既满足了电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同时也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现行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新标准技能要求的差距分析

现行的通信技术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身已经涵盖了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电子电工基础、单片机控制理论、光电缆知识,另外的专业选修也包含了电信业务、营销等理论知识。可以说,电信部分的12个工种基本上都已经涉及,但每一部分都是浅触即止,过于强调理论性,对实践教学,特别是与技能要求差距甚远。

以电信机务员的交换模块为例,专业支撑课程为《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专业基础课程含《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的实践部分有课内试验及课程实训。在实践教学中,如《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的课程试验主要集中在对程控新业务的验证试验,对用户数据和局数据的操作模拟,课程实训则再将试验部分进行一次整合操作。所有的实践教学实现了掌握交换设备工作原理,能够使用日常维护指令检查和修改常用数据。但是对于其余的程控岗位技能要求,如对局间信令的了解,日常维护操作流程,设备的性能维护和故障处理等都没有涉及。学生毕业后如果到达相关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仍不能马上胜任岗位技能工作。据此,就要求对通信行业各工种基本职业要求、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涵进行分解,以岗位能力职业要求为核心,重组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通信行业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相结合,将其所需的理论知识融入理论教学课程,技能要求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或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构建新的教学实践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适度、够用”的原则基础上,全面压缩专业理论教学课时,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加大到50%及以上。仍以电信机务员的交换模块为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交换技能模块中的技能要求展开:

1.交换设备工作原理,程控设备的程控日常维护指令的使用操作练习,纳入交换课程的课内教学试验。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可以根据机务类交换模块的技能要求,开展交换设备的测试和维护实验,根据程控交换日常维护要求,进行局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建立和修改实验等等。

2.模拟处理实际工作中程控设备及电路的一般障碍,了解程控交换局间信令方式,这部分内容可纳入独立的课程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

单项能力包括如增加一条语音中继线,通过局间信令设置,使得物理线路与逻辑信令对应起来。或者通过模拟一般故障的排查、分析和处理。

3.综合性运用。在学生毕业前到教学培训基地或与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作操作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及技巧。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性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电信部分各工种技能要求标准。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4.加大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比例。将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实训中掌握。根据新的实践教学思想,相关的考核模式也作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课程学分的获取不再以理论笔试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围绕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现场操作演练、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及获得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等方式。

第8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两化”融合;职业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16-0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崭新命题”,要求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地融入信息化,实现一体化。信息化在技术、产品、管理、资源等多个层面实现与采购、设计等多个环节的融合,在技术支撑、管理手段与自主创新等方面挖掘潜能,达到管控一体化,加快实现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关键是对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有义务变革自身特质,肩负起“两化”融合所需人才的培养任务。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命题的提出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工业发展过程的问题,智能化、精细化以及高效率等关键要素的缺失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是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现阶段,我国实现“两化”融合是可能的,我国不断推行新型工业化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方式与效率,使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以互联网络、高新科技等为主导方向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发达国家产业演变等都为“两化”融合提供了经验借鉴。

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实现“两化”融合还有诸多制约因素:第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包括信息安全在内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高,缺乏信息化产业的支撑环境;第二、“两化”融合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信息等主导资源的缺乏;第三、缺乏全新的管理体制与绩效评估体系。

二、“两化”融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信息化产业方面

信息产业是基础性的产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战略基础,我国的信息产业增长迅速,从GDP所占比重,到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都逐年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高层次复合人才缺乏、核心产业基础落后等。信息化产业是职业教育服务一大产业,信息技术人才也是职业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人才,在“两化”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不仅仅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层面成立“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中心,创新研发核心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产业。

(二)劳动者信息素养方面

“两化”融合需要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管理者都要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甚至技术研发能力,基于劳动者信息素养提升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检索、处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共享等能力与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学习手段与认知工具三个层次,通过课程教学、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第二课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应对“两化”不断深入的融合。

(三)信息技术发展方面

“两化”融合不仅对劳动者、管理者的个人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生产力的提升手段,用于企业生产的各项信息技术也要不断进行换代升级,在生产各个流程环节都融入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生产工艺或者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庞大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不仅仅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要承担起企业转型升级对信息技术的多方面需求,随着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快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所以,信息技术的自我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积极投身到对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中。

(四)管理与评估手段方面

管理与评估是企业提高生产绩效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企业对管理与评估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便于对生产流程、人力资源实施准确干预。如何优化企业管理与评估手段,作为与企业具有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关系的职业教育应该加强研究,把信息技术手段与企业的管理理念与评估策略进行融合,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与评估信息化系统。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两化”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

信息化融入工业化,不断实现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新兴产业。电力电子、汽车电子、汽车美容、金融电子、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移动银行等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扩大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迎接产业发展的新形式,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要发生变化、学生的培养标准与方向要进行调整,开设新专业,淘汰旧专业;加强师资引进与新技术培养,以适应新专业与人才培养需求;对现有实训资源的改造以及新资源的重新购置,等等。只有努力适应市场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助推“两化”融合进程实现工业化的升级改造。

(二)“两化”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两化”融合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大力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逐渐深入,在质量、计划、财务、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安全保障、绩效管理等环节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两化”融合进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一环,国家也依托高校、研究所等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围绕两化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培养,面对这良好的机遇,高职院校要努力创办人才培养基地,针对周边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在顺应社会发展历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重新梳理

“两化”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行重新梳理,各专业不仅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有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提升了信息素养,学生才能有技术再造和技术迁移能力,才能突破技术更新升级带来的瓶颈问题。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要紧密结合“两化”融合的新背景、新要求,重新梳理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

在非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包括信息道德类课程、基于互联网搜索有价值信息的课程、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加工处理的课程、利用应用软件开展内容创新的课程以及传输共享信息的课程,等等。使学生在一定信息道德的基础上,具有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努力提升个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时代的高效学习能力。

在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岗位职责,加强学生专业软件的技术创新和团队协作,使学生能尽快适应行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适应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加强产教合作,加强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提升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形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深入,现代学徒制不断创新发展,在学生培养中取得良好效果。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的重新整合,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学生从学校招生,并成为合作企业的学徒,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最终考核由企业实施,即学生通过企业各项考核,尤其要完成企业综合项目的考核后才能从企业毕业,并正式成为企业员工。

立足信息能力的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都渗透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合合作单位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岗位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岗位课程,增设信息技术专项课程,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化管理,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坚持企业的教育主体地位,但学校要参与到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实施远程教学与管理,提供人才培养质量。

六、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信息化设计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灵活性比较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但在“两化”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增加信息化成分,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手段的选择等,学生只有在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多接受信息化熏陶,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一)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减少传统文字形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采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三维造型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信息化体系化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MOOC等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载体。学生的学习对象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还包括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教学

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前提下,教师还要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教师借助QQ软件、微信、微博等技术实时发送教学活动组织指令,结合数字化资源实施教学活动。

(三)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

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实现与教育教学整合,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已经成为现实,包括因特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以喜好的方式学习,并进一步打破学习空间和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有学习行为发生,这不仅仅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七、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变革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围绕学生实践技能的学习效果展开,但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与标准也要随之变革,评价内容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包括信息素养和学习方法等,评价标准要依据企业各个岗位的岗位要求,侧重于信息技术相关规范,评价方式要立足于真实的综合实践项目,注重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性评价。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跨领域的,信息化要与所有工业门类融合,渗透到工业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管理的常规方式与手段,是工业企业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两化”融合,大力推进现代产业的新形势下,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的工业技术技能人才和精通工业技术的信息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使命,所以,在“两化”融合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全面的调整与变革,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梁国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高等职业教育[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9):9-11.

[2]李飞,陈炜,黄刚. 两化融合视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31-151.

第9篇:职业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职业核心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2-000004-01

英语口语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搞好口语教学,一直是高职英语老师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

一、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导向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机交际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具备一定水平外语交际能力成为单位挑选人才的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多个英语教学中,英语口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学好英语、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成为广大学子及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无法适应时展要求,人们只重视练习语言形式,忽视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为很好适应时展需求,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口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

英语口语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必要的交际能力成为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根据英语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采用积极的语言进入角色,学生身临其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英语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练习语言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加强学生在模拟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训练,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接触地道英语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善于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允许学生用英语无拘无束的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以尊重、理解、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平等的状态下接受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英语只局限在狭隘的英语教材中。这一情况严重违背语言教学规律,也脱离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直视下为一体的语言学习唤醒,从而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字和声音图像语言输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缓解高职学生英语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从多个层层吗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运用分组教学法开展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离不开恰当的场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交际意图。采用灵活分组、角色对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英语口语表达,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甲流,促使课堂教学节奏动静结合、松弛有度,确保英语课堂教学处于浓厚、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合作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享知识,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分组教学法展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参与交流,进行英语时间,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分组教学时,老师要挑选具有生活化、社会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活动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产生相应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会学、乐学的状态。

(四)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

学生具有变现欲强、活泼好动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以表演开展教学,顺应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各个角色,为其编排不同的演示场景,唐雪松在表演中复习已学习的知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展示时,学生自信、从容、富有感情的表现其所代表的人物,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日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老师使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61(57):8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