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第1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灾难降临,比“异鬼”更可怕的冬天

深夜12点,科粉小镇气象台还是灯火通明,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雪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此时却仍然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而外面的积雪厚度已接近历史最高。气象台的值班员已经坚守了24小时,但仍然不敢懈怠,因为他们必须要时刻关注着电脑上的气象雷达回波以便最新的天气信息。

一台号称“千里眼”的气象雷达,屹立在距离气象台10公里外海拔800米的科粉山之巅,12米直径的天线外罩着白色圆球状的天线罩,远远望去像一颗明珠,它早已成为科粉镇的标志性建筑了。这台雷达是科粉小镇的科学爱好者们最新引进的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它对于正在经受暴风雪袭击的科粉小镇来说尤为重要。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长时间的暴雪,通往雷达山上的供电线路在下午的时候已经损坏,此刻雷达只靠着柴油发电机发电在苦苦支撑,但发电机内的柴油量也仅仅能够让天气雷达维持6个小时的正常运转,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天亮之前将柴油补给送达雷达站。

通往雷达站的道路是一条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路面上有厚厚的积雪,道路两旁的树已经被积雪压断,横倒在公路上,峭壁上的岩石也可能会随时滑落。但是为了保障科粉小镇所有居民的安全,值班人员来不及多想就带着柴油补给出门了。此刻外面温度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值班人员给越野车装好了防滑链便出发了。这场灾害性的暴风雪天气给小镇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了,每隔几公里,值班人员都要下车把横倒在路上的树枝挪开才能继续前行,一路上还不时能看到冻死的庄稼和家禽。

看到此情此景,值班人员更是感到任务的艰巨和紧迫,赶紧踩足油门朝雷达站开去。由于上山的道路因积雪打滑,越野车在半山腰的一个急转弯处方向盘失控,狠狠地撞向了防护栏。防护栏外侧就是万丈深渊,幸亏有防护栏的保护,人没有什么事,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不过现在越野车受到猛烈撞击怎么也打不燃火了。而此刻距离雷达站的柴油耗尽仅剩2个小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已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值班人员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背负着几十公斤的柴油徒步上山!天越来越亮,离山顶也越来越近,经过许久的跋涉,值班人员终于在柴油即将耗尽之际抵达了雷达站。补充完柴油,值班人员已经筋疲力竭,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要知道他已经接近30个小时没合眼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雪不光苦了气象人员,科粉镇的居民们也不好受。暴雪导致粮食短缺,蔬菜瓜果肉类无法正常供应,超市的食物早就被一抢而空。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致使水管被冻,不能正常供水。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单位停班,商店歇业,所有居民都只能待在家中等候气象台最新的天气消息,科粉镇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暴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在这次暴雪过程中,气象雷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气象雷达的监测预警预报,科粉镇虽说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好在没有任何人员伤亡。暴风雪过后,居民们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天气呢?

锁定真凶――“拉尼娜

经过小镇气象台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证实了造成这次小镇暴雪灾难的真凶――“拉尼娜”,他们连夜交出了一份关于“拉尼娜”的研究报告。

“拉尼娜”是谁?

说到“拉尼娜”,我们不得不先提到他的哥哥“厄尔尼诺”。(关于“厄尔尼诺”现象,我们9月号的防洪知识有讲到哦!)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左右。

那么,造成这次科粉小镇暴雪灾难的真凶“拉尼娜”到底是谁呢?“拉尼娜”(LaNina)一词源自西班牙语,意为“圣女”,即“小女孩”的意思,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自1985年起,人们便把秘鲁沿海和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如果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负距平值大于0.5℃且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则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一般三至五年出现一次,少数情况下也有隔十年出现一次的。在历史的“拉尼娜”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多数年份里冬季气温较常年偏冷,甚至会出现暴雪等灾害性天气。而在中国,“拉尼娜”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之一就是冬季气温可能偏低,易出现冷冬。根据统计显示,自1954年以来,在“拉尼娜”事件影响的年份里,中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

“妹妹”的诞生

“拉尼娜”现象是低纬度地区大范围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具体定论,但一般认为赤道信风的变化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

正常情况下,低纬度太平洋表面常吹东风,表层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运动,造成秘鲁沿岸冷水上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西去洋流的一部分被分成南北两支,作为补充寒冷的海水就从下面涌出来,称为赤道涌升。在以上两种因素作用下,东西太平洋水温和水位具有明显的差异,通常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高出3~9℃,赤道东太平洋水位比西太平洋水位高出约40cm。如果东风持续增强,这种西高东低的海平面坡度和温度就会加大,这就形成了“拉尼娜”现象。

信风的变化

赤道信风的增强是产生“拉尼娜”的基本条件,而影响赤道信风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涛动。南方涛动作为气象学上“三大涛动”之一,首先由英国数学家和气象学家沃克在1928年提出,它是指东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以东,简称东侧)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以西,简称西侧)气压之间的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即一地气压偏高,另一地气压就降低的现象,如果东侧低西侧高称为“高指数”,反之称为“低指数”。由于这种气压的差异,便在两地之间产生了一个东西向的环流圈。沃克还把出现在太平洋上空的东西向的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其中在地面由东向西吹的那一支便是赤道信风。当南方涛动呈现高指数时,其环流方向与沃克环流方向一致,赤道信风得以加强,促使“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地理位置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来看,“沃克环流”的高度升高后将超过安第斯山,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继续东进的条件,但在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下,又难以东进。全球大气每年冬春季节西风带强盛,在强盛的西风带的推动下,使得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环流得以东进。即便如此,此时的沃克环流已是强弩之末,它很快在南美大陆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发源地时,立即又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这时的沃克环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陆。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使得南美大陆这一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形成狂风大作的反常天气。

与此同时,在安第斯山西侧的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南信风也消失,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经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股热水流到东太平洋,导致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都热了起来,“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期,这时的季节必然是夏季,此时,东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趋于一致。当“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时,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多余的热水也所剩无几,沃克环流的源动力大为减弱,进入南美大陆上空的沃克环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如果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与原东进的路程相等,那么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又将恢复到原来同一海域的冷水区,但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起原来减少很多,所以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比原东进的路程还远,这样,冷水区将向西扩大,产生了“拉尼娜”现象。一次“厄尔尼诺”消失后必然出现“拉尼娜”,可以说,“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副产物”。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兄妹”形成的条件中,安第斯山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大气环流的作用

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似乎每个“拉尼娜年”的大气环流形势都有很大不同,海洋上“拉尼娜”的形态和中心位置也各有不一。就拿2008年这一“拉尼娜”年来说,当年1月我国南方爆发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春运、电力、能源、供水、农林业、渔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波及21个省份,因灾死亡107人。具体分析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就会发现:一、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且持续时间长达19天,帮助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着河西走廊连续不断侵入中国;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且多次向西伸展,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邻近地区;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四、由于在冷暖空气交汇区里,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的低层中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这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同时,有气象专家认为“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认为它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而且变得越来越不规律。但是气候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拉尼娜”仅仅是代表了海洋的信号,预测气候还需了解更多复杂因素,如南北极的冰雪、陆面状况的变化,甚至还要考虑地球以外的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拉尼娜”带来的“见面礼”

“拉尼娜”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异常,造成了气候灾害。研究表明,“拉尼娜”除了会出现冷冬以外还与其他一些灾害天气有着密切联系。

Fight!2016安全过冬指南

这次暴风雪灾害使得科粉镇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受到了极大的损坏,也给科粉镇敲响了警钟。科粉小镇上的所有科学爱好者们都聚集起来商讨应对策略,决心与“拉尼娜”抗争到底,最终,他们制作出了一份科学的2016过冬指南。

Step1 防寒机制

由于暴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危害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会非常大,易造成飞机停飞、道路封闭、电线杆倒塌、水管爆裂、粮食短缺、菜价上涨等严重情况。因此,科粉小镇准备建立起完善的防寒机制,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所谓气候可行性认证,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影响的评估,比如在建设输变电线路时,评估极端天气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建设项目能达到承受极端天气的标准,这样在灾害性天气再次来临时就不会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Step2 防寒意识

前些年的暖冬使人们产生错觉,防寒意识消减,在寒冬到来之时,就有些措手不及了。应对寒冬,人们应该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

保暖衣物不在多

我们有时会纳闷,明明已经裹成粽子了,为什么还是会觉得冷?那是因为重点部位并没裹严实,冬天也不是穿得越严实就越保暖,而是要讲究科学的保暖方法,只要重点部位暖了,全身就会跟着暖。

首先,手脚四肢要暖。手脚容易冰冷的人,外出时不妨戴手套穿厚袜子御寒,回到家时还可以多泡泡脚,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其次,背部要特别注意保暖。据医学专家表示,背部是人体防寒的屏障,背部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从而产生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炎等。所以,遇到冷冬时背部的保暖尤其关键,建议要加穿棉背心。当然,最好是尽量多出去晒太阳,避免背部迎风受寒以及多做些背部活动。给大家推荐一个极佳的背部保暖方法:书包里多装几本参考书(“表”打我),既能抵御背部风寒,又能增加背部活动。最后,在衣服材质的选择方面,冬天可以选择羊毛内衣或背心保暖,因为羊毛具有吸湿发热的功效,再加上纤维卷曲、孔隙多,保暖效果最佳。

吃也有讲究

千万不要老想着减肥,秋冬季节多吃一点没关系。因为一到冬天,人体对能量的需求本来就比较多,本能会驱使我们去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养秋膘的日子里请放心大胆地吃)。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是御寒首选,除了这些,B族维生素以及镁、锌、铁等矿物质也都是人体产生热量所不可或缺的,可以多吃些瘦猪肉、深绿色蔬菜、谷类食物、海鲜等。另外,冬天还需要多吃些海带和紫菜补充碘,因为碘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而甲状腺可以维持正常的身体代谢,让体内不会储存过多的热量。在外出前也可喝些姜汤刺激身体发热。

在吃的方式上也有讲究。冬天容易肚子饿,一次不宜吃太多,要少食多餐,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锻炼后要吃些有营养的食物,例如瘦肉、鸡蛋、牛肉、猪肝等含铁高的食物,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维持血红蛋白水平,保证血液的输氧能力。

住所要舒适

冬天里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因此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安全过冬的关键。首先就是保持通风,许多人看到这里会摸不着头脑,大冷天的还通风一定是拿脑袋去砸核桃。其实这里的通风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现在许多家庭的暖气比较充足,如果室内不通风,很容易引起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而且在白天天气晴朗的时候打开门窗,让阳光照入室内,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能将室内的各种病毒和细菌赶跑,避免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

其次要慎用保暖电器。比如南方地区冬天是没有暖气的,许多人晚上喜欢睡电热毯,却不知电热毯存在在漏电、会引发火灾等隐患。

生命在于运动

这个冬天比以往的冬天还要冷,格外冷!寒冷冻住的不仅仅是水,还有懒人的运动细胞,更是冻住了人们的运动热情。一到冬天,大家都想窝在家里不动。也正是如此,人们也越来越怕冷了。但多活动就能改善血液循环,身体就不会怕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特别推荐一种冬季比较适宜的运动――羽毛球(当然是在室内啦)。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冬天韧带的弹性与关节的灵活度都会降低,容易受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热身。运动后则要尽快把汗水擦干、穿上外套,以免寒气顺着张大的毛孔入侵体内。

第2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79-86.

7.于丽娟,周月华.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51-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6):732-738

11.杨学祥.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观察.随笔•杂谈。

14.杨学祥.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2007-9-1光明网交流中心.

第3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温室效应和莱姆病

表面上,气候变化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一些潜在的变化可能通过迂回的途径最终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例如,温室效应导致莱姆病患者数量增加。莱姆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都是由黑腿壁虱叮咬引起的,患者会出现麻疹、发烧等症状。

除了莱姆病,边虫病、焦虫病、艾立克体病也是由壁虱携带的病菌引发的,因此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疾病的增加已经引起了北美等国家长的注意,他们不再放心让孩子在夏日的草丛中快乐打滚、嬉戏,担心草丛中的壁虱会让孩子生病。这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了许多与大自然接触的乐趣。

干结的宠物粪便和寄生虫

通常,宠物的主人都认为干结的宠物粪便比新鲜的宠物粪便要干净,而且没有异味,因此会等到粪便干结后再收拾。如果粪便是在草丛中,有的宠物主人干脆就置之不理。其实,干结的宠物粪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许多寄生虫卵会随着粪便排出后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有感染力。例如,猫粪便中的弓形虫卵一般在粪便排出24小时后才会让人类感染。而狗粪便中的蛔虫卵在3周后才开始变得有感染力,在湿润的土地中,其感染力可能会持续好几年。

除了弓形虫、蛔虫,宠物的粪便中还含有大肠杆菌,因此最好每天清理宠物的粪便。即使宠物是在草丛中排泄,也应该立即用报纸或者塑料袋把粪便清理掉。要经常清洗宠物的爪子,与宠物接触后应及时洗手。

拉尼娜和流感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其引起的复杂气候变化让天气变得越来越反常,例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或者南方出现冰灾。除了自然灾害,拉尼娜还有可能带来传染病的大爆发。例如,猪流感的大爆发有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失去规律的变化而引起的。

上一次的大规模拉尼娜现象发生在2009年,而那一年正好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猪流感。2009年的猪病毒融合了人类病毒、鸟类病毒以及猪流感病毒的基因变异,而这种融合的媒介正是季节交替的变化。在下一次拉尼娜发生之前,除了避免自然灾害之外,也许我们还应该注意流行疾病的预防。

宠物走私和新型疾病

第4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在玛雅人的“长历法”中,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周期结束的临界点。很快,全世界科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全跳出来证伪:大多数玛雅文明研究者所引用的都仅仅是一块出土于墨西哥南部塔巴斯克州的石碑。但是究竟这块石碑上镌刻的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却依旧是一个谜团,因为石碑上的文字有部分损坏了。

玛雅人没有预料到自己被摧毁的命运,没有预见到西班牙侵略者的到来。而人类同样很难预料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所有关于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努力是否依然徒劳无功。

聊“天”还是吵闹盛宴?

“从今天开始拯救明天”,这是2011年11月德班大会的口号。

但是,德班远不如作为旅游胜地向世人展示的那样光鲜亮丽。坐落在海边的五星级宾馆和豪华公寓,波光粼粼的印度洋海景,所有的世界级服务都无法掩盖,这里的确是非洲最贫穷的大陆,也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的地区之一。

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会变成一场吵闹盛宴。各国本来打算去聊“天”,最后也只能算是聊天。

德班大会开始之前,媒体一直称之为“人类为拯救地球达成共识的最后一次机会”,大家都认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是大会的主旋律,否则议定书将名存实亡,失去效力。

德班气候谈判大会比规定时间延长了将近36小时后结束,其代价是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讨论从2020年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起进行减排的全球新气候变化协约。但是,会议并未达成减排目标共识,与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决议“巴厘路线图”没有本质区别,4年来人类在全球变暖面前没有任何长进。

《京都议定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被规定排放限制。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应在2008年至2012年的这段承诺期内,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至少减少5%。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国际法形式就温室气体排放量作出定量限制。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和今年的德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存在严重分歧。2001年美国退出,2011年12月加拿大退出,加上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对议定书的态度也逐渐暧昧不明。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底结束。参加德班气候谈判的各协约方同意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但是却只有一个空架子,实质性内容非常少。俄、日、加拿大三国都没有承认京都第二期,意味着在这份草案上签字的只有欧盟国家,涵盖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额只占全球排放总额的12%左右。《京都议定书》彻底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法律文本。

2012会如何?

世界气象组织(WMO)认为,2011年的全球气候受到强拉尼娜现象的严重影响。拉尼娜是一种发生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气象事件,和厄尔尼诺正相反。通常情况下,每逢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根据联合国消息,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到2012年第二季度,但在今后4个月中强度会逐渐减弱。如果4月之后不再出现拉尼娜,气温可能会反弹,也许将会是一个炎热的2012。

对于哥伦比亚咖啡种植者来说,事实远远比气温升高复杂。

哥伦比亚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几乎已经成了精品咖啡的代名词,早已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众多传统咖啡消费大国家喻户晓。阿拉比卡种的咖啡约占65%~80%,它绝佳的风味与香气,使其成为这些原生种中唯一能够直接、单独饮用的咖啡。

原来在咖啡树开花结果的干旱期雨水鲜有造访,但是全球变暖使得当地雨水增多,过量的雨水却使得咖啡树结果越来越难。此外,一种随高温而至的咖啡锈菌,让咖啡树成片死亡。即使咖啡树能顺利结果,高温却又使得咖啡豆提前成熟,难以达到标准。一度以咖啡豆被称为“绿色金子”而自豪的哥伦比亚人,只能眼看着咖啡豆逐渐减产。

对于法国的葡萄酒也是一样的。黑皮诺(葡萄品种)的最佳生长温度在14~16摄氏度,如果葡萄生长期的温度长时间高于16摄氏度,长出来的葡萄酒失去了黑皮诺特有的风味,酿出来的酒也就卖不好价钱了。

相比全球变暖在学界仍有争议,海洋酸化也成了共识。你能够想象大海会变成冒着气泡的可乐吗?它可没有可乐那么好喝。

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洋形成碳酸。这对浮游植物球石藻、浮游动物孔虫、珊瑚以及其他分泌碳酸钙的生物而言,都是一场灾难。酸化既会影响它们制造碳酸钙的能力,也会腐蚀海洋生物的外壳。如果你需要实验证明,可以把一小段粉笔(成分是碳酸钙)丢进醋(弱酸)里,粉笔会开始溶解。

第5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7.20特大暴雨之后,根据郑州气象台的天气预报,8月21号晚上到8月22号,郑州还将迎来一轮强降雨,局部地区甚至会达到特大暴雨级别,而且还会伴随雷暴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预报一出,很多郑州居民甚至都把车停到了高架桥上,毕竟上次特大暴雨灾害带来的后果实在太可怕了。

从整个中国天气来看,现在中国北方普遍都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一轮降雨过程,在三伏天结束不久的夏末秋初的此时此刻,这轮降雨将带来秋天的凉意,但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入秋以及秋雨,似乎来得更早也更急了一些。

之前地处中部的河南郑州,之所以会迎来特大暴雨,除了当时太平洋上的两个台风一直在输送水汽外,还有南方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此次即将发生的郑州暴雨或特大暴雨,本质上也是由暖湿气流引起的。

但比河南暴雨更奇怪的,是今年几乎提前了一个月的入秋时间。

2019年北方入秋的时间段是9月中旬,去年是9月初,而现在才8月下旬不到8月底,北方多地就已经迎来了所谓的“秋雨绵绵”,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入秋过早的话,本年度的冬天大概率会变得十分寒冷。

不久前的8月初,日本气象局和美国气象局重新了拉尼娜现象的警告,说得就是今年秋冬季有可能重现拉尼娜现象,造成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温度不均,进而导致位于西太平洋的我国大陆和台湾省冬季骤冷。

拉尼娜现象作为能显著影响全球各地气候的存在,本质上也属于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背后的推手,而随着全球变暖的继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极端天气和气象条件发生的频率只会越来越高。

但在地质学家看来,我们人类现在所处的全新世,不过是漫长严酷的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一个小小间冰期,只是明朝末年小冰期和下一次冰期之间的时间空隙而已,只是近一万年间“比较温暖”的一段日子而已,在那之前地球还是冰川的世界,小学课本里李四光小时候看到的那块“飞来石”,就是被第四纪冰川从千里之外裹挟而来的,后来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巨石也就留在了那里。

在当年那段全球大部分封冻,海平面下降明显的日子里,从大陆架延伸出的大陆坡基本上联通了各个大陆,那时候人们甚至能直接走到今天的台湾岛和日本,或者直接走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再走到南美。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达尔文环球航行途中,能在相隔万里的两个大陆上找到同一批物种,以及同一批物种后代的原因。

现在很多人都有了一个感觉,那就是近几年地球”越来越不正常了“,从山火到地震,再到许多国家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气,以及特大暴雨,整个地球气候”频频抽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烦恼。

当然了,这也和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有关系,毕竟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太快,网络甚至都让地球村演变成了地球小区,未来甚至还会变成地球院。

第6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通胀可能是长期的

尽管对国内通胀形势有颇多乐观言论,但全球通胀前景堪忧。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最近表示,全球通胀周期正处于底部。言下之意,通胀周期仅仅是刚刚开启而已。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尤其是日本为缓解债务问题而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后,通胀问题已然箭在弦上。继新兴市场国家陷入通胀后,发达国家可能也难以幸免。

当然,问题不仅于此,博时抗通胀主题基金经理章强认为,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与气候的“拉尼娜”现象紧密相关,这是一个长期问题。

所谓“拉尼娜”,指的是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情况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气候的变化给国际粮价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大洋洲的洪灾、北美洲的大旱都是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这次“拉尼娜”现象是1973年以来最严重的,目前还在持续。

农产品的减产,造成全球农产品库存创出多年来新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破纪录。去年玉米的价格暴涨了52%,小麦上涨了49%,黄豆上涨了28%。世界银行称,全球食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29%,而去年10月至今年1月间,全球食品价格更是上涨了15%。

另一方面,收入和人口的增长带来食品需求的增加。世界银行估计食品需求到2030年会翻一番,而供给方面却受到很多限制,农业科技难有新的技术大幅提高产量,城镇化令耕地越来越少,化肥的使用使土地越来越贫瘠,结果可能是农产品价格面临长期上涨趋势。

除了农产品,原油、贵金属及资源等大宗商品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即使是通胀率较低的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物价上涨的困扰。与2007年的资金推动型通胀不同,造成这一轮通胀的很多原因被认为是长期的。比如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比如异常气候现象,等等,这让通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真实资产抵御通胀

由于大宗商品本身的稀缺性,这类资产被认为具有天然的抗通胀基因。在资金的追逐下,大宗商品等真实资产已普遍跑赢股票、债券等名义资产,沪深300指数在去年的收益率排行中排在了倒数几位。

从数据来看,境外大宗商品和通胀的相关性非常高,国内CPI和能源、贵金属、农产品的相关度则分别达到73%、19%和82%。如果细分的话,相关度较高的品种是原油、大豆、小麦、玉米,CPI与之相关度分别达到75%、84%和80%。而黄金的相关度只有21%,不如农产品、原油的抗通胀能力强。去年,在各类贵金属中,表现最好的是钯,上涨了95.6%;白银也表现突出,上涨约83.5%;黄金和铂也有超过20%的涨幅。

总体来说,大宗商品是抗通胀投资的主要方向,因为它们稀缺,是与真实资产挂钩的商品,所以当其价格下跌时,不会像股票那样没有底线,这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但不容忽视的是,各个细分品种存在各自的周期,所以如果只是以某单一品种的大宗商品作为投资标的,便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不确定因素多的情况下,市场波动会较大,风险与机会并存,多资产分散风险会好于单一资产类别投资。

比如黄金,从过去的数据看,黄金在美国实际利率低于2%时表现比较好。目前美国5年期实际利率为-0.25%,美联储只有多次升息才能使实际利率高于2%。但黄金通常表现弱于其他类别的大宗商品,比如银、钯这样的小品种。贵金属和工业金属,或者是农产品又有不同的背景和周期。只投资单一品种的局限性非常强,大宗商品投资的难度在于抓住不同细分品种的趋势。

博时抗通胀基金经理章强认为,接下去较为看好能源及工业金属的表现。他认为,美国经济正缓慢地逐步回升,将带动对原油的需求。从数据看,美国原油库存近几个月出现下滑的趋势,表明原油消耗正在增长。而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对于原油的需求快速增长,也是重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转好,工业金属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在黄金市场的避险资金可能会逐步向工业金属转移。不过章强认为,中期仍然看好贵金属,除了黄金,尤其看好白银等品种。白银和黄金的比价,目前处于历史最低位,因而尽管白银已有大幅上涨,但趋势依然存在。

宜选投资宽泛品种

目前市场上以抗通胀为名的基金有不少,基本都是QDII产品,投资于海外市场。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市场这方面工具匮乏,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市场也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但证监会规定QDII基金不得直接投资于期货。更重要的是,国内期货的价格,比如工业金属或者农产品,与国际市场价格通常有较大差距,尤其在上涨阶段,往往涨幅大幅落后于国际市场价格。

去年最早推出的是银华抗通胀主题基金(FOF),契约规定其资产中不低于60%投资于各类抗通胀主题基金,包括大宗商品ETF等,同时也可以投资于通胀挂钩债券。去年12月成立至今,收益率达到6.3%左右。但由于一季报还未公布,不知其具体的投资组合。

接着问世的是诺安和易方达推出的黄金基金,都是基金中的基金(FOF),两者都以黄金作为主要投资标的,但区别在于,诺安黄金只投资于国际市场上各类黄金ETF,而易方达黄金则不仅投资于黄金ETF,还可投资于国际市场上的黄金股,因而其组合中既包括大宗商品的真实资产投资,又包括了名义资产投资。

最近问世的博时抗通胀基金,有些新卖点。一是以真实资产为主要投资方向,主要投资于大宗商品的ETF,包括贵金属、农产品、能源和工业金属,以间接投资大宗商品的方式进行;二是可投资范围广泛,利于捕捉各类机会。除了大宗商品ETF外,该基金还可投资于通胀保护债券,以及能源、矿产、房地产、食品等与通胀有关的股票,还可投资新兴市场和商品产出国的外汇。即使出现通缩情况,也可以通过投资债券类资产获取绝对收益。

第7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相关人士认为形成这次雪灾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拉尼娜现象造成的,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赤道西太平洋水温偏高,水量蒸发加大,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加之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弱。于是,使得北方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我们知道,此时东亚地区正受到亚洲高压的影响。所以加强了源于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迅速南下的势力,冷空气过境后,气温骤降,向南经过秦岭以及大巴山等高大地形区的阻挡影响,长时间停留在这些地区。此外,西南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断增加湿度,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持续的地形雨或雪。

那么由于这个原因发生的雪灾又给南方人们带去了什么呢?此次雪灾是从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开始的。这是第三次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再次袭击我国南方。此次雪灾是五十年以来最重要的,冰冻灾害给人们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断电塌房道路结冰......

此次雪灾造成皖,湘,鄂,川,贵等十个省份3287万受灾,倒塌房屋3.1万间,数千头牲畜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造成部分县城停水停电十天十夜。

湖南下雪了,贵州下雪了,安徽下雪了,广东下雪了...安徽的灾情最严重。安徽灾情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试生产设施损失严重,有33%的蔬菜大棚冰雪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第二个因雪灾造成交通运输十分困难,产品运不出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另外未来的农业生产将遭受严重影响。安徽因灾损失93.9亿,发放救济款7472万。三成蔬菜大棚倒塌,十万亩小麦减产10%。广西受灾人口1365万,1951年以来时间最长灾害天气。贵州雪凝天气持续20余天。韶关遭遇严重冰灾,受灾人口超50万.风雨阻挡回家路程,不知多少人不能回家与家人相聚。

听了以上这些消息,不知大家有何感受。既然有了教训,我们该如何预防雨雪冰冻次生灾害呢?

此生灾害是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具有隐蔽性,灾发性的特点,如疫病等。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重大气象灾害更多的是天灾,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而无数次经验教训则表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此生衍生灾害等所造成的损失,常常更甚于直接的原生灾害。比如,冰雪融化以及降雨,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此因而可能引发矿难,井难等事故灾难;灾民倒房会进一步增加,而且倒房的民众多是困难户,因此可能引发灾民生灾难;大量使用融雪剂,产生大面积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还可能会产生食品安全污染,甚至会引发疾病;重大基础设施受损,交通运输被破坏,会对百姓的生活,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等。

第8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农业产量;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气候现象,会导致太平洋中东部以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发生频频洪涝灾害,同时也会导致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对于中国来说,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全球气压场和经向环流的减弱,首先造成冬季北方极地大陆气团南下的势力变弱,经常影响中国的冬季风也就相应变弱,冷锋过境减少,出现暖冬、少降水的天气;其次是夏季,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造成夏季风势力变弱,北上的速度变缓,南方的江淮等地多雨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出现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各地区天气的影响

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5年夏季中国南方共出现18次暴雨过程,总体来说,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其中长江下游地区大约超过2成以上,局部地区超过5成。夏季,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黄淮西部和东南部等地降水量明显减少2~5成,造成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宁夏等地夏旱严重。

有专家预测称当年冬季会出现“暖冬”,然而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2016年1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受极冷空气影响,气温降幅达到10~15摄氏度,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贵州、湖南等地出现冻雨,浙江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雪天气,极寒天气持续十多天。

2016年,虽然台风登陆姗姗来迟,强度却不容小觑。自2016年7月9日起“尼伯特”到10月21日登陆的“海马”,陆续6次台风来袭,对我国西南沿海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同时,7月19日受厄尔尼诺影响,导致河北省邢台地区短时强降雨,至20日16时,邢台市平均降水达到167.7毫米,临城上围寺最大降水量达到673.5毫米,沙河、内丘、临城、邢台市区、邢台县、隆尧、南和多地出现350毫米以上降水量。这次强降雨历时长、强度大、面积广,对邢台地区的农业及城市建设造成重创。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行业经济的影响

(一)对旅游业的影响。呼伦贝尔完善冬季旅游景区建造,打造精品路线,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作为旅游热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2016年1月份的世纪寒流使内蒙古地区气温降至零下47℃,与往年相比,罕有前来欣赏呼伦贝尔冬季美景的游客,并且大部景区大都因罕有游客而暂停营业,当地开旅馆、饭店的村民也因此只能关门歇业。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迎来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为上海起到激活作用,使上海经济发展迸发出更大的活力。然而,暑期正值旺季的上海迪士尼游乐园也因2016年7月9日登陆的“尼伯特”而不得不暂停户外景点。同样,9月14日中午12时厦门市21家A级景区因莫兰蒂台风全部关闭,同时涉及258个旅行团的3,000多人行程取消或者改签。台风过境后,厦门多数景区可谓满目疮痍。以古龙酱文化园为例,古龙酱文化园的迷宫景观被毁,古早酱缸大量破损,大量酱油半成品流失,总损失预计在1,500万元左右。而同安影视城树林绿化基本无存,大门、牌坊景观被刮倒,直接损失预计在400万元左右,间接损失约为100万元。

由于极端天气,不少景区考虑到游客游玩时的安全问题不得不暂停营业,例如暴风暴雨天气,一些山区风景区就会选择封山,禁止游客攀登游玩;游乐场的娱乐设施也不得不停止运行。并且,在这些极端天气影响下,游客就会放弃出行计划,景区游客数量骤减,如果继续营业,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远远达不到为了维持整个景区正常运营所需要的支出。同时,具有破坏性的极端天气可能会对旅游景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对旅游城市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其经济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可见,对于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来说,极端天气在不同季节对城市的经济影响也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时段,极端天气的发生会导致游客数量锐减,从而造成该地区全年经济数据的大幅度下滑。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同时会带动当地的宾馆住宿、饮食娱乐、公共交通等行业的收入增长,所以在极端天气影响下,城市其他产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工业的影响。“莫兰蒂”造成了厦门电网毁灭性的破坏,除了有三座220千伏的大型铁塔被吹倒之外,还有一座500千伏的高压铁塔拦腰斩断,这也造成全市的大面积停电,厦门市供电公司当即从福建全省调集了大批人力修复电路。但由于树木倒伏、交通受阻,完全修复消耗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电网破坏,地区工厂被迫停止生产作业,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同时,受台风天气影响,不仅陆路运输受到影响,海运、航运交通都被迫停运,或者由于冰雪天气导致高速封路,工厂原材料、产品等运输由此受到影响,被迫延迟生产或者改变生产计划,这对工业制造产业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三)对农业的影响。新闻报道:大风暴雨导致部分地区农田受淹,中晚稻出现倒伏,葡萄、柚子等果树出现落果甚至倒伏,绿化树被连根拔起,设施大棚受损严重,农业经济损失较为严重。2016年夏季以来,多起台风以及邢台7・19洪涝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毁坏,对该地农业产量以及经济收入造成严重损失。

四、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应建议

(一)将协整理论运用到评估气象因子对行业的影响。根据协整回归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气温对行业的长期以及短期影响,学习并运用该方法对今后项目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二)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气候(气象)要素对社会经济生产的影响的敏感性定量分析,可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受气象条件制约的敏感性。将气候因子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构建一个关于气象-经济敏感性的模型,可以据此做出相应的敏感性评估。

(三)通过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路径,可以在未来预测气象对于各产业会产生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范、抢救措施,避免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气象学在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现今我们则更需要将其研究成果与经济领域结合起来,推测各种气象状况会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规避风险,帮助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五、农业应对措施

(一)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优化种植制度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且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利用我国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我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光、热、水资源重新分布和农业气象灾害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等优势,规避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而改进作物布局,科学的优化种植制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证粮食生长的高产稳产。

(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而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应该开展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研究,优化种植结构,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开发高效灌溉和节水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强化综合防治气象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选育抗逆品种发展生物技术是重要的应对策略。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等生物控制技术开发,培育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然而,作物育种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持续的研究推进。

主要参考文献:

[1]翟盘茂,余荣,郭艳君等.强厄尔尼诺过程及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J].气象学报,2016.74.3.

第9篇: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

今年7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并呈现高温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今年7月以来,贵州至江南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部分地区甚至偏少一倍;少雨的同时,高温持续,7月1日以来,江南多地高温日数超过20天,多地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最长纪录。

“往年7、8月我国主雨带会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高温时段。”马学款说,“而今年雨带提前北抬,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受暖高压控制,加上今年低纬度地区的台风势力不强,路径偏西偏南,没法影响到高温区域,这都为范围广、势力强、时间长的高温天气提供了条件。”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拴柱解释说,虽然截至目前,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比往年偏多,但由于多是南海台风,对于旱区“鞭长莫及”。一般来说,南海台风通常只能够影响到华南,也就是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对于旱情严重的华东以及江南地区往往“爱莫能助”。而与此不同,西北太平洋台风影响区域比南海台风更加广泛,行进的“足迹”能够遍及华南、江南、江淮、黄淮甚至东北地区。

“西北太平洋今年如此‘低产’,主要原因是赤道辐合带位置较常年偏西,其最东端最远只到达菲律宾一带,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生育台风。”高拴柱解释说,赤道辐合带是西南季风与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交汇的区域,可以说是台风生成的天然“温床”。影响我国的台风中,超过80%都来自于此。

冷空气与副高“相逢”造成东北强降水

6月1日-8月11日,黑龙江省先后发生11次明显降雨过程,平均降雨311毫米,比历年同期(267.3毫米)偏多16%。其中7月全省平均降雨173.9毫米,比历年同期(135.6毫米)偏多28%。大江、大河,特别是黑龙江、嫩江、松花江水位持续偏高,3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嫩江上游发生20年一遇洪水,黑龙江上游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黑龙江省气象台预报室主任赵广娜认为,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相逢”,是造成东北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赵广娜进一步解释道,之所以出现多次较强降水,一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东北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另外副高的西南急流强盛,水汽非常充沛;二是贝加尔湖地区冷空气活跃,始终有冷涡存在,冷涡底部不断有冷空气向南向西渗透,伴随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水汽相结合,造成了东北地区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今年我国总体平均降水量并不少,较常年还偏多,但分布严重不均,呈现南少北多的格局。”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表示,北涝南旱的直接原因就是今年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位置偏北偏西。

他说,一方面今年西太平洋海温偏高,为副高强度“造势”;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显著,去年秋季以来北极海冰面积达到近10年来最低点,海洋吸取热量多,到了夏季两者成为强大热源,也利于增强副高势力。此外,全球变暖也是助推副高变强的重要因素。

“全球变暖影响下,整个北半球副高位置都逐渐向北扩张,副高北抬,雨带也随之变化。所以今年欧洲、北美一些国家出现高温,而本该很热的印度、巴基斯坦在遭受洪涝。”李维京说,“我国则出现了北涝南旱的情况。”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也认为,我国北涝南旱的天气格局比较符合近年来全球变暖形势。“不是说今年气温热,就意味着全球变暖了,它考察的是多年的变化趋势。但是,今年情况与全球变暖气候模式是比较相近的。”

随着全球变暖,这样的情况还将持续发生。李维京称,我国北涝南旱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我国雨带变化有明显的年代特征,20世纪50到70年代,主要雨带在北方,就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到20世纪80到90年代,在长江流域及以南;而2003年开始雨带逐渐北移,近几年这种移动趋势更明显。因此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北涝南旱还有待时间验证

我国的气候真的正在从“北旱南涝”向“北涝南旱”转变?很多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研究发现,1910—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1940—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1980年到现在,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