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第1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大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处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需要唤醒。而中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问题意思和鲜明的创新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儿童的创新思维呢?为此,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简单谈谈。

一、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人们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巴浦洛夫对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却不往天上飞的现象感到疑惑,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现象的好奇,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十分好奇,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设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谜语,促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揭开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奥秘,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机制。

如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我用塑料袋在衣服上磨几下,往黑板上一贴,塑料袋就紧紧地粘在黑板上,既没有浆糊,也没有水,塑料袋为什么能牢牢地粘在黑板上?这一现象激发了儿童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进而学生主动的、自主地开展了研究、探讨,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培养儿童强烈的问题意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思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种办法等。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使旧的问题在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源源不断的产生。

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科学《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团卫生纸放入空杯子里,将杯子倒扣在一盆水中,然后让学生思考,杯中的卫生纸会不会浸水弄湿?学生热烈讨论后,许多学生认为:空杯子放入水中,一定会进水,所以卫生纸会弄湿。当我将空杯子从盆中取出,拿出卫生纸发现卫生纸是干的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空杯子里是不是有一种物质将杯子填满了,所以水进不去了?这种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这种物质具有哪些用途?这种物质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让这种物质现身?等等。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一下子爆发出来,内在的动力驱动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

究。

三、培养儿童鲜明的创新个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天才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常言道: “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胆小,保守,缺乏主见的人,能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外一些科学家能够取得科学成就都得益于他们鲜明的创新个性。富兰克林能够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不畏艰险,继续研究,最终发明了炸药;巴斯特为了研制狂犬疫苗,不顾生命危险,用吸管从疯狗嘴中抽取唾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做灯丝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不言放弃。

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育契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独立自信,具有顽强的意志,勇敢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人生路上做好创新的精神准备。

四、利用科学课对儿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中的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则已经形成90%以上,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第2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属于儿童阶段,心智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论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品德的还是人格的。培养健全的“人”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理想。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系统把握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第3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以亲近儿童的态度审视科学教育

儿童眼中的“科学”是什么?当我们蹲下来,倾听一下儿童的心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对南京市力学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调研中,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

三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就科学知识,科学就是神秘,科学很有趣;四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能使生活更美好;五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能帮我们改造物体;六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个系统,推进人类文明,还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上去很难,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有很多都在我们身边。

这些儿童的语言或许看起来很稚嫩,但却是真实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孩子们在科学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应是对科学本质的不断深入的理解,正如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特别强调“科学学习,是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把做好的东西给他。”每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心中是否装着儿童,是否听一听儿童的话语,对科学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科学探究

诚然,在了解了儿童的想法之后,那如何学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更喜欢探究式科学学习,那么如何去探究学习?这是每一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所要思考的。正如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那么,儿童的探究是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引领者、陪伴者甚至是跟随者的角色。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第一倾听者,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抱有赞许和鼓励的眼光。一旦教师选择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们就会把老师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样他们会更乐意去主动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是鲜活的。

以亲近儿童的姿态理解科学本质

当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之后,我们就要了解学生究竟懂了没有。而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标准,不是学生是否把它记住了,而是学生是否理解它了。

儿童有儿童的理解,这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所不能代替的。我们认为儿童对科学真正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知识的表层理解更加深入,即对以书面语言形式表述的科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入;二是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情感的升华都是儿童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是他们所要终身受用的。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理解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得到验证的,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当下,“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好像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要较为全面地回答“科学是什么”却并非易事。不同的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本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界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们认为,科学的本质揭示了科学教育的内涵,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不妨以亲近儿童的姿态去理解科学的本质,会让我们更加释然一些。

第4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舞蹈创编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

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一些不顾实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现象,致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儿童舞蹈这块园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富有特色,所有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儿童舞蹈创编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一、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舞蹈则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把孩子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儿童、认识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极大限度地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兼顾的原则。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忽视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些儿童舞蹈教学、创编人员把眼睛只盯在极少数儿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数“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个儿童群体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面向整体,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在培养“明星”的同时,要着眼于全体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

2.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即:“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只靠内部语言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的阶段”。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同样对儿童舞蹈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进行设计编创。从而做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在有序中渐进。与此同时,要重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课程,避免重复,反映不同阶段儿童舞蹈的创编特点,帮助儿童在一定的时限内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3.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儿童从出生时起,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观点、知识文化的社会成员。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健康的、先进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样的道理,儿童舞蹈的创编,在作品主题的设置、技巧的安排、动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创作出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儿童舞蹈的教育教学、创作编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儿童被动学习,求知欲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影响,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舞蹈本是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意图是启发儿童自由发挥,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激发儿童对舞蹈乃至整个学业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儿童进行即兴式地创造活动,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但当前,儿童舞蹈的创作,同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赛事与活动的参与,使创作存在舞蹈“成人化”、舞蹈结构“繁杂化”、舞蹈语言“怪异化”、舞蹈表演“模式化”等现象,因此,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契合儿童模仿的心理特征,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乃至更大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与英雄是孩子们尤其是男生最喜爱、最崇拜的形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儿童舞蹈《长大我也要当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98年抗洪救灾中一个真实事件:一个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之久的小女孩,被武警官兵顺利营救了。笔者在语汇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军人集合、敬礼、列队等操练动作,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对军人的模仿热情,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舞台表演生动而成功。

适应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下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他也要去看看。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所以作为一名创作者,要注重培养儿童爱看、爱问、爱思考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在舞蹈构图的设计上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与好奇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适应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好动,甚至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注意儿童好动的心理要求,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得到充分的运动;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教以健康有益的舞蹈动作。“扬鞭策马”这个词对儿童而言比较陌生,但这种动作对儿童而言并不陌生,充满了游戏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创作了儿童舞蹈《耍戏》,表现了一群儿童对京剧中的马鞭由最初好奇,到喜形于色的模仿,再到尽兴尽趣的玩耍这一过程。饶有情趣地把儿童好玩的心理在舞蹈作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适应儿童合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喜欢群居,常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理就发展得更强烈。儿童舞蹈的创作要积极利用这一特点,选择良好的舞蹈题材,编排适合他们心理状态的集体舞蹈,以安慰孩子的寂寞,促进儿童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舞蹈《拔萝卜》就是笔者根据童谣创作编排的一个舞蹈。庞大的拔萝卜的队伍,符合儿童合群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排练时简直是欣喜若狂。朴实的生活实践与活泼的舞蹈语汇的巧妙转换,不仅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劳动,更培养了他们从小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类型的舞蹈特别感兴趣。

适应儿童好强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儿童舞蹈的教学、创编人员应创造条件,充分培养儿童表演的兴趣及自信心。通过良好的创作,带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通过舞蹈的成功演出满足孩子们好强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三、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是儿童舞蹈创作的关键

所谓儿童心理状态,是指儿童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儿童舞蹈题材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挖掘和选取能体现审美体验价值与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儿童舞蹈题材。

选择的题材,要合“童心”。儿童舞蹈的创作编排,要从确定主题入手。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成为了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儿童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儿童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中,所想所做的形态中选材用材;在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的同时,依据“求童心,唤童趣”的原则来选材用材。在诸多素材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直接从儿童本身的形象中或从儿童本身的生活片段中来选择,再经过提炼、加工,让其成为反映儿童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儿童舞蹈《可爱的企鹅》,借“企鹅”表现出可爱、笨拙、滑稽,等等。这些题材符合儿童心理状态,儿童易理解,好模仿,也喜欢表演。

选取的音乐,要合“童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选取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要顺口、好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这样,孩子们听后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产生想跳、爱跳的欲望。屠洪刚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国功夫》较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以武强身,顽强不屈的精神。虽然是成人歌曲,但这首歌歌词通俗押韵,琅琅上口,正好符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状态。笔者在《中国娃》的创作中,选取了此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便即兴舞蹈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兴趣极浓。

选用的动作,要合“童趣”。儿童舞蹈的动作应从儿童心理、生理、年龄、兴趣等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适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儿童舞蹈动作的选用上应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可以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蹈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的一些艺术门类的动作。这些天然宝藏都是我们创作儿童舞蹈的极好素材。《龙舟乐》在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整个舞蹈从舞蹈形态上,首先从稀稀拉拉、散散漫漫的观龙舟开始,再到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嬉龙舟,进而到整整齐齐、认认真真的赛龙舟为止。这其中的动作大都取之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作。从而让孩子们在由散漫到拧成一股绳的动作表演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胜利的重大意义。

四、开发儿童心理宝藏,是儿童舞蹈创作的目的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对儿童教育、儿童医保、儿童文艺等社会实践领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开发儿童心理宝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上下工夫,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不断拓宽儿童舞蹈文化的视野,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传统。站在开发儿童心理宝藏的高度,极大限度地开启儿童心灵的窗户,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达到提高儿童智商的目的。

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但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在儿童舞蹈创作中,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调动儿童的情绪,让儿童热衷舞蹈。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年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儿童就基本上已能体验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也进一步发展。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工作人员,要着意遴选一些能体现儿童风貌的优秀舞蹈作品,特别是一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优秀歌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童谣、民间故事、民间乐曲,以及人们熟知的舞蹈故事、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这浓浓舞美的氛围中,调动心理情绪,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对人生的热爱,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绪。

启发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热心舞蹈。就思维来说,儿童的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三岁以前,思维是通过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动作思维。三岁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了,借助物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到了学龄前末期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这个时期,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对事物做出直观、具体的概括,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注意掌握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要从绚丽多彩、生灵飞动、淳厚幽远、积淀丰厚的文化中寻找启发儿童思维的突破口,使他们能尽情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蓝天,塑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皮亚杰,傅统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第5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一、引言

维果茨基(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人,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心理发展观、活动观、内化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方法论等心理学思想,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他逝世时,虽然只有38岁,但他在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很大的。

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也就是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历史—文化学说中促进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核心思想。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而下面所介绍的这个“摘苹果实验”正反映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实验介绍

1.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要求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2. 实验过程

心理学家将一群学生随机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各自摘悬挂于半空中的苹果。两个小组摘苹果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第一小组的学生,研究者让他们一开始就去摘悬挂高度超过自己跳跃能力的苹果;对第二小组的学生,则将苹果悬挂在他们通过努力跳跃就能达到的高度,然后再逐步提高高度。心理学家认为:又红又大的苹果对两个小组的学生的诱惑力是相同的。因此,开始时两个小组学生都非常兴奋,都不断地去尝试,不断跳跃去摘苹果。摘苹果的结果不难想象:第一小组的学生根本摘不到苹果,因为悬挂的高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跳跃极限,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而第二组的学生不仅摘到了不少苹果,保持着刚开始的激情,而且跳跃能力也有很大的长进。心理学家紧接着让两个小组的学生都摘同样高度的苹果,令人吃惊的是情况大不一样了:第一小组的学生懒洋洋的,他们中的多数人走过场地应付几下,明显失去了兴趣;第二小组的学生则充满活力和兴奋,他们不断跳跃,而且跳跃的平均高度明显高于第一小组。

3. 实验结果

显然,第一小组的学生由于努力未果,形成了不良心态,大都失去了信心;而第二小组的学生由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显得踌躇满志,信心百倍,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三、实验应用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新的最近发展区。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理论要点和引申含义。

首先,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是: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已经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能够获得的潜力。他认为,明确这种关系是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

其次,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创造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是由教学动态决定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儿童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儿童正处于形成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当儿童因缺乏有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某种智力任务时,一旦获得了有关知识,就可能完成任务。在杨玉英(1983)的研究中,对不能完成推理任务的儿童全都采取了提示法,结果发现,其中一部分儿童在提示的条件下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在这个实验研究中,提示对3岁儿童无效,对3岁以后的儿童,提示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说明解决相应推理问题的能力在年龄较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而3岁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还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由此可见,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向他们提出难度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从而使他们跳一跳就能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最后,儿童在参与活动尤其是面向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最佳发展,继而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体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独特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要依次经过混合思维、复杂思维、前概念思维和概念思维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各有特点,因此,在每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学都应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独特内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都是具体的和特殊的。

概言之,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及同伴和社会互动等因素对儿童的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的社会互动性及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决定性作用。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

第6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儿童心理学中所指的“儿童”这一概念是广义的,它是指孩子出生到成熟(18岁)之间的整个阶段。儿童 音乐心理学研究18岁前各个年龄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诸如:儿童各年龄期的音乐感知(包括:音乐听 觉的音高感、音长感、音强感、音色感等)和绝对音高感知的培养与发展;不同年龄儿童的音乐记忆和适应儿 童的科学记忆方法;儿童由浅到深的音乐想象发展及培养;儿童最初的音乐思维方式及对儿童的音乐思维启发 与诱导;儿童音乐表演时的情感表达;意志在儿童学习音乐时的作用与培养;儿童气质和性格对音乐学习、演 唱演奏的影响及调整;儿童音乐能力的健全与发展;上述诸方面都是儿童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随着儿童音 乐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内容还会不断增加和深入。

    儿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首先,儿童的各种音乐活动都是受其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所支 配的。因此,对儿童音乐心理的研究,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这门学科可以 对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音乐心理 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还可帮助教师总结儿童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

    儿童音乐心理学具有上述科学性与应用性。但是,这门学科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广大中、 小学和幼儿音乐教师站在儿童音乐教育的第一线,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建设这个学科的责任。怎样研究与应用儿 童音乐心理学呢?首先,应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此作为理论指导。同时,还应对儿童心理学有概括 的认识,因为这门学科可使儿童音乐心理学趋向理论化与系统化。更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研究,对儿童学习音 乐进行分期、分步骤的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做出系统的记录,这就是观察法。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了解 他们的兴趣喜好、情绪、能力与毅力等,做出记录,对各种问题,作出科学的答复,这就是谈话法。实验法是 当今最普遍采用的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方法。其做法是规定一定的时间、地点、命题,必 要时要设置对照实验,经过测量,取得数据,再用统计的方法做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结论。以上介绍的方法 不是孤立进行的,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对每个发展,都要 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下面简单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一些音乐心理特征。

    乳儿期(出生—1岁):这个时期乳儿的音乐听觉反应不太精细,也较缓慢。满两个月时就能区别一般的铃 声或门声,有高低音的反应。三个月时有可能区分彼此相距八度音程的音调。五至七个月时能对大三度和小三 度的音程有所辨别。在满周岁时孩子有的有较好的节奏感,能用准确的身躯动作表现出来。

    婴儿期(1岁—3岁):即先学前期。四度、五度音程可以辨认,出现了最初的学习音乐活动,可以模仿成 人歌唱或弹琴拉琴动作。这时音乐记忆迅速发展,可以记住两三个乐句。有对音乐兴趣的表现。在这个时期可 以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始阶段。

    幼儿期(3岁—7岁):即学前期。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 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

    童年期(7岁—12岁):即小学阶段,又称学龄初期。已有观察音乐现象的能力,注意观看别人的音乐演奏 、演唱。也能听辨较难辨别的和弦音。音乐记忆内容与篇幅增大,音乐想象开始自由地活动。在练习时能表现 出一定的意志,并能产生美好的音乐前程的理想。

    少年期(12岁—15岁):即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时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进步迅猛。记忆、思 维、能力、意志、兴趣都趋向成熟。

    青年初期(15—18岁):即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时已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自觉地进行学习 。音乐听觉敏锐,能辨别各种音程及和弦,是音乐记忆表现最良好的时代,思维方法逐渐科学化。

第7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一、做父母的责任

这是最重要的,你应该为你的孩子负责,尤其是对一个男人,你说我负责挣钱,我会帮助带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父亲。尤其是说“我会帮助带孩子”,这样的父亲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首先,带孩子和教育孩子是你的责任,既是母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做父亲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其次,如果你不把孩子视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也不可能教育好孩子。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今年高中快毕业了,有一次说到孩子,他说:我不喜欢带孩子,孩子从小都是他妈妈管,我有时候给他买点东西,隔几个星期,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玩。我这个朋友就是一个责任心比较差的父亲。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建立做父母的责任心。你要想到,从孩子出生,你就要始终不愈的履行你的责任,你要使你的孩子心身健康的成长,你要使他快乐和幸福,你要为他将来的幸福负责。你要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或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

你想做一个好的爸爸和妈妈,你也建立了自己责任心,但你有没有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孩子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一出生就必须开始(说胎教也可以,但玄的成分就比较多),家里种盆君子蓝、养个小狗,要想养好和种好,都不容易,上书店去买本书,经常去找别人请教、观摩。我们说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人也很怪,我有个邻居,他从市场上买盆花,他马上到处去问,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上什么类型的肥料、上哪去买,早晨几点钟搬出去为好等等。可他有个孩子却从来没有问过怎么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我试着告诉他们两口子,他们听了都不以为然。终于到了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我的邻居来找我说:你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我哪个“小子”气死人了,作业不好好写,天天在外面闹。这是一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观念和意识。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

还有一种父母有很强教育观念和意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们也很负责任,很早就在设计教育方案,看看在城市里有许多这样的父母,从小让孩子学钢琴、电子琴、舞蹈、绘画、放学后去上各种“奥赛班”,小小的年龄每天要赶几场。这些父母非常辛苦,其结果可能是“对孩子关心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孩子的心身遭到更严厉的摧残。

有些父母看到这样的方法不好,怎么办?有不少父母开始崇尚“自然成长”,什么是“自然成长”,他们也说不清,大概就是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自由发展,让孩子多玩(自然教育法并不是这样)。这同样是放弃了对孩子教育的机会。

二十世纪发展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了很多、很深入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应用也很广泛和成功。到美国去的很多人都发现,美国人生下来就和心理学家打交道,因为教育孩子必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要得到心理学家的指导。所以,做合格的父母必须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孩子的教育从出生时开始,但教育绝不是盲目的。

三、情感上的准备

做父母在情感上要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你可能说,情感上怎么准备,难道我在情感上不接受我的孩子吗?不仅仅是在情感上去接受孩子,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学会了爱孩子,你能不能使你的孩子从出生后都能得到充分的、适当的爱,使孩子在父母的爱下健康的成长。对所有人的爱(包括丈夫或妻子)可能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责任,但对孩子的爱既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义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你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知识上和情感上去积累经验,从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去培养下一个孩子。

很多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告诉我,当孩子马上就要离开父母的时候,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带孩子,他们留下了很多的愧疚和遗憾。对于刚刚做为人父母的年轻朋友们,你们不希望在十八年留下这么多的遗憾和愧疚吧!知道怎么去爱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任何书本上的知识不帮助可能你的。几乎是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孩子就需要得到母亲情感的温暖和照料。所以,在孩子出生前,你在情感上应该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再努力的去学习和体验。(张仲华)

第8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摘要:erp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因素影响着ERP的实施效果,由于科学事业单位全面引入ERP系统还较少,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侧重从财务角度分析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探讨引入ERP管理信息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ERP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科研项目管理;预算管理

现代化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ERP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优质管理工具已在企业广泛推广和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大多数科研单位只使用了ERP 系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全面引入ERP 系统的较少,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梳理、优化和细化,建立一套标准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建立一个财务和业务合一的集成的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

一、目前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

(一)科学事业单位信息集成程度不高、数据不能共享。目前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使用最普遍的是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总账、工资等有限的模块,少数单位还使用了生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相互独立,没有接口,使得内部信息无法共享,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沟通,必须借助手工辅助的办法提供综合信息。这种单一模块不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的要求。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通常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的预算编制财务人员并未参与其中,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自行编制经费预算计划,科研人员不熟悉财务,对经费预算的编制缺乏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财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只能被动的核算,无法对科研经费实行有效控制,因此到项目结题验收时预算数与执行数出现偏差。

(三)协作与沟通衔接不够,出现各自为政、脱节的现象。现有的科学事业单位的体制基本上是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结题验收,生产部门负责试制产品的购销存、后勤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财务核算,造成了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事事无人管,互相推诿,职责不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延误时机。

(四)科学事业单位对生产管理不够重视。一方面科学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主要以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以及科学普及等公益性活动为主,以生产为辅。另一方面,近年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科学事业单位往往重科研,轻生产,而且科学事业单位产品特点是生产规模不大、种类繁多、批量小,因此在生产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五)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许多科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基本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沿用手工操作管理模式,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效率低,准确性差,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对于存货而言更是疏于管理,仓库都设立在研究所各自专题组,库存由专题组各自管理,没有固定的仓库管理员,各专题组也没有建立存货台帐,往往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存货的管理流于形式。

二、ERP管理信息系统在科学事业单位实施的建议

(一)根据本单位业务现状,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三分软件七分实施”,ERP能否成功应用关键在实施,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ERP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及上线切换以及项目验收。

项目规划:这个阶段科研单位要确定项目开发的总体内容和期望值,而且这个期望值是合理并且能够实现的。组建项目开发实施小组,与ERP签订详细的项目合同书,包括项目的核心需求,进度、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要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方案设计:ERP项目组对单位的业务现状和需求进行科学、细致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出具需求分析报告、提出解决方案。

系统建设、上线切换: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硬件购置、操作系统安装测试、操作人员培训、系统初始数据录入等。ERP项目从调研、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到上线切换,周期较长,每完成一个阶段任务,应对这一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达到目标需求,才能实施下一阶段的工作,使每个阶段的任务顺利完成,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项目验收:对ERP 系统实施成效进行验收及评价,制定系统验收报告。

(二)引入适合科学事业单位的业务系统,是ERP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科学事业单位要根据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ERP管理信息系统。

1.引入符合预算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且适合科学事业单位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财务管理系统。财政部、科技部颁布的财教﹝2012﹞502 号《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明确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预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因此,ERP财务管理系统要加强预算管理,能对科研项目进行精细核算,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行及时、全面、有效的控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构建加强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使科研立项管理、经费管理、结题验收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单位创新能力。第一,项目管理系统要具备对科研项目动态管理的功能,包括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结题验收、项目合同、项目成果等全过程的管理;第二,要有项目的查询和报表统计功能,克服手工统计科研项目的不足,通过系统进行数据采集自动生成各类报表;第三,监控预警功能,科研经费的执行超过预算时系统要有提醒功能,切实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的监控、预警和有效控制。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ERP 系统的统一,使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专题组及时跟踪经费的使用及进展情况,对项目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3.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科学事业单位要特别加强实物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应用ERP 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能及时准确的提取固定资产的相关数据、报表并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系统中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折旧能自动传递到财务系统并生成会计凭证和固定资产账簿,通过供应链调用生成固定资产卡片,实现账帐相符、帐卡相符,固定资产的卡片除包括固定资产编码、使用地点、责任单位、维修、折旧等信息外,还应增加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如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自筹或拨款)、项目编号(固定资产对应的项目名称)、预算编号(固定资产对应的预算金额),增加固定资产发票扫描件、大型关键设备图片上传功能,实现固定资产卡片与发票、实物资产图片关联;其次,应用ERP 实现存货核算与财务一体化,所有的存货单据由终端自动传递到会计平台并生成会计凭证和账簿,减少手工出入库单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仓库已入库,经办人未到财务报账等),系统定期、自动完成存货的核对,做到财务账与仓库账相符。

4.充分利用ERP信息系统的供应链模块,加强试制产品的购销存和成本管理。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单位的试制产品生产越来越多,科研与生产并重,科学事业单位应加强试制产品的购销存和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财务系统要与采购、销售系统有效对接,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共享,加强采购、销售业务环节的连贯性,借助系统对采购、销售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管理。成本核算自动化,月底结账及实时报表统计自动完成,确保准确、快速的提供各种成本数据,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实时监控财务信息,随时掌握资金动态。

(三)财会部门在ERP 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财务流程的规范和准确是基础数据的保证,财会部门在保证所有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信息是单位各类业务事项属性的标识,数据的质量是确保单位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财务必须对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准确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也规定了“科研项目预算应当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强调了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的重要作用。ERP上线后财务部门不再仅仅是财务统计和核算部门,而将成为预算监控的中心,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管理和决策数据。

(四)避免连环错误。ERP 是一种集成性的系统,虽然可以便捷地将业务逻辑一步步地进行,但是一旦有一步做错,将导致接下来的步骤发生连带错误,需要追根溯源去寻找错误并将其全部更正,整个寻找纠正过程比较麻烦,因此,实施ERP的单位一旦发现错误要一步步及时更正,将每个业务流程责任化,避免系统中的错误信息越来越多,出现越来越多的错误结论,使整个ERP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五)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ERP 管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首先,要对ERP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第二,制定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明确操作工作内容、权限等;第三,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ERP上线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意味着科研成果泄密、数据和信息篡改等风险,应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等,相关人员要提高信息保密意识,遵守保密制度,防止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第四,制定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制度、信息设备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六)建立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各部门的合作、沟通是ERP管理模式下的必然要求,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递和使用才能体现,单位应当将内部信息在单位各管理级次、各职能部门、业务环节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只负责本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沟通较少,而ERP 信息管理系统是以业务流程为导向设计的,强调业务流程和数据集成,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紧密沟通合作。

(七)需要建立强大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高素质的人才是ERP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因为ERP终端的操作都是基础数据的来源,而基础数据录入的准确,人的因素是关键,全员信息管理素质的提高是ERP持续发展的根本,ERP上线,应针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基层操作人员等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全面培训计划,提高全员素质,促进ERP在科学事业单位持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财教[2012]502号).

[2]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

第9篇: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范文

母亲当时刚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的,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父亲的家族在山东日照市涛雒镇,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我的祖父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母亲则是那个时代极为少见的女知识分子。母亲与父亲青梅竹马,两人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可谓志同道合、比翼齐飞。

生下我两个月后,父母就带着我回到中国,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效力。没想到,“”爆发,他们就带着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从青岛到南京,又到安徽芜湖,再到上海、武汉,最后到达重庆。父亲联系到重庆大学的工作,母亲也受聘于西南教育学院,全家终于安顿下来。

在迁徙与不安中,我长到了7岁,进入重庆的一所小学就读。由于当时战火弥漫,我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第一天上学,空袭的警报就响了,当天的学习就这样“流产”了。后来的学习也时断时续,一个月上不了几天课。父母决定让我待在家里,他们自己来教我。白天,父母在大学里教书,就让我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回家后,他们检查我的作业,然后教我新的功课。

我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最没兴趣的就是念书。由于战争原因,我直到12岁才接受正规教育。童年时,我从未考过第一,很接近最后一名。但父母从没有责备过我。父母一直在鼓励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父亲对中国历史、数学、物理都很感兴趣,从小就给我讲牛顿、法拉第。父母的鼓励和知识启蒙,对我非常重要。

母亲是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我的心理,可以说,我小学所受的教育,多半来自母亲。虽然她教给我知识,但是从不要求我去考100分,因为她明白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干年以后,有人问起我对战争的感想,我总是风趣地说:“它的好处是,我可以不必上学了。”

抗战胜利后,我们一家回到青岛,父亲把我送到德国修女办的一所非常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上学。因为此前我从没受过正规教育,所以我的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非常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责怪我,反而常常带我去听京剧、看电影。

在中国台湾读完高中后,1956年,我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当时念基建工程系。那年我20岁,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美国学生普遍上学早,都刚18岁。

当时的老师是位非常有名的工程学家,在看了我的成绩单后说:“你不适合念基建工程,适合学物理。不要念本科,直接念研究院就行。”

在我从基建系转到物理系时,父母曾强烈反对。但我告诉父母:“我的一辈子不是你们的一辈子。”于是,父母转而支持我。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惜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没有看到我的成功。父亲很高兴地参加了我的诺贝尔奖受奖典礼。那是1976年10月21日,我在纽约的机场给父亲打长途电话,告诉他获奖的消息,还提出让他和我一同前往瑞典。父亲在电话里激动不已,却推托说:“得花不少的旅费,我就不去了吧。”我立即劝道:“旅费由我来解决,只要您能去,我就高兴了。”父亲终于答应了。我知道,搞科研的人,该是多么向往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