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社区教育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特点

第1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日本;社区教育特点

在日本,学者把社区教育看成是社会教育的同义词。说起日本的社区教育,我们不得不感叹它的发展速度。日本社区教育起步比欧美国家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整合了一套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终身教育的广泛流传,日本社区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社区教育也对国家的振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通俗教育和文化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日本社区教育十分重视立法化。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日本社区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等都有社区教育的相关表述。《教育基本法》中有这样的表述:“在家庭、劳动场所以及其他社会上所进行的教育,理应受到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鼓励。”此外,《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面向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十分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为了使社区教育得到良好有序的发展,相关法律的制定在提高社区成员自觉性的同时,也是国民懂得,发展社区教育史每个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由此,日本社区教育的开展获得了最根本的保证。

二、日本社区教育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设施。

教育设施是开展社区教育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使社区教育成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利用的方式,日本十分注重改善社区教育条件,在相邻的社区中建立服务网络和各种设施,如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综合社会教育设施、市民会馆、文化会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等等。其中,日本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就是公民馆。它属于群众自治、自由经营管理的机构;是社区教育的中心机关。公民馆定期开设市民讲座,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公民教育,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公民,加强国防。

在日本,社会教育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公办的(国立、公立)、民办的(私立)和公民合办的。据统计,日本全国的公民馆设置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以上。日本大量高水平的社会教育设施,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本社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三、日本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社区教育的对象是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以外,面向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它是以终身教育为宗旨,按成人前期、成人期和老年期这三个时期通过社会教育产生多种教育机能的渗透影响作用。例如,有针对年轻夫妇家庭教育和育儿教育;还有为充实社区内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而进行的青少年教育;更有为社区范围内所有成年人提供的适合其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成人教育;为社区内所有家庭主妇提供家政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教育;以及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所提供的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的老人教育等。

日本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整体上来看,日本社会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方法有:(1)讲座、讲演、座谈、展示等;(2)函授及利用视听教育;(3)学校开放;(4)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兴趣,通过不同形式,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训、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等目的。

由于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及全方位化,使全体国民的教育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仅自觉接受社会教育,而且逐渐兴起了志愿者活动,利用各自的特长,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人们把参与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活动视为教学相通(通过教育他人,同时提高自己)、个性展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它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强化社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又时刻反作用于教育,不断产生新的、强烈的教育要求。正是这种教育需求促使日本社区教育进入了体系化、综合化的新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日本教育概览[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第2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发达国家 职前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马贵俊(1970- ),男,回族,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宁夏 固原 756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7-02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培养合格的师资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师资培养工作的重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要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特点,对比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学科专业课程是反映教师教育“学术性”的课程,主要提供未来教师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帮助师范生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受教育体制差异的影响,学科专业课程在各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差异较大,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实行学分制,有大量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二,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设置,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教材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程,按照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系列对口设置,所占总课时比重大;三是教育专业课程,主体课程是“老三门+教育实习”。

具体而言,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课程设置重“学术”轻“师范”,难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受我国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师范院校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独立性较小。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存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轻视个人道德修养,重视共性发展、轻视个性培养,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发展不足。第二,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难以体现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10%,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之和不足1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使得师范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不明显。第三,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单一,难以对师范生以后的教育实践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我国现行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教育专业课程仍以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为主体,只是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书法等少量选修课程。课程内容繁杂陈旧,脱离了师范生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很难对师范生从教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第四,教育实践环节薄弱,难以形成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而我国的教师教育习惯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仅有教育见实习,时间短且流于形式,导致师范生临床经验不足,缺少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及进行补救的机会,实践性知识不足。

三、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课程设置体现师范性,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调整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大部分的结构比例,使其分别为30%、45%和25%。拓宽普通教育课程,涵盖社会科学、语言与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四大领域;强化教育专业课程,增加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加强教学法课程,拓展教育技能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构建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

2.提高教育专业课程比重,突出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针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学科门类少、学科间衔接性差、无法形成学科体系、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技能训练课程等弊端,笔者认为应大幅度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使其达到发达国家教育专业课程所占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总量的平均水平,即25%。教育专业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形式,其中基础理论性、技能性和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是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可定为必修课,其他列为选修课,突出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

3.丰富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设置开放性课程,开阔师范生的视野;开设活动性课程,使师范生获得活动课程的直接经验,能够有效指导中小学生的活动;开发自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加强工具性课程,增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开发潜在课程,使师范生向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更好地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切入口。要在综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四大领域,设置师范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其列入课程计划,使教育实践有序列地贯穿于师范生四年的学习中。将社会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实习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转化成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通过师范生在实践中的反思,形成专业领域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泽农,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贺玉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B/OL].http:///kns50/detail.aspx?filename=2007081156.nh&dbname=CMFD2007,2007-07-13.

第3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乡镇 成校 农村社区教育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什么?需要什么?

农村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背景中所形成的一体化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于社区内广大老百姓的教育,是一种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社区教育开展的对象是乡镇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具有广泛性,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形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农村社区教育所关注和重视的是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等的全面开发与培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生产技能和劳动能力的狭隘性教育。

二、农村成校是什么?拥有什么?

农村成校是乡镇政府开展农村教育的办学机构,是面向本区域开展教育培训的专门性学校,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成人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稳定渠道,是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

由于目前农村成校具有软、硬办学条件,有固定的办学场地,完善的电教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长期承担成人教育任务,积累了丰富的非学历教育经验。

乡镇成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与区域内教育单位形成了联系和合作关系,通过联合、股份等形式建立生产实验实习基地,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乡镇成校成为当地试验示范、科教推广、人才信息、咨询服务、职业技能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教育功能互补中,发挥着其他任何部门、机构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依托成校平台,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不管是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还是活动目的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往小了说,教育内容有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训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对象有老、中、青、少。而农村成校的教育特点,正好能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广泛性有机地结合,成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平台,充分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推进社区资源开放和共享,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首先是教育功能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实现农村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致力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劳动技能素质,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社区成员,从而使每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

其次是服务功能,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大教育”,它具有全员性的教育特点,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教育, 属于公益事业。农村社区教育立足于农村,扎根在农村,是社区成员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能较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需求。

最后是促进功能,按照农村社区教育的特征,引导社区成员自主自愿学习,改变社区成员的学习愿望,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已经把活跃社区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待于进一步普及化、规范化、长效化,并提升教育活动的内涵、层次和实效,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最好途径。

四、形成以农村成校为主阵地的社区教育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定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 建立完备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在经费上由当地政府出资,社会助学一部分,社区成员出一点,以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处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制定出符合当地社区成员求知愿望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于当地社区全体村民脱贫致富。

首先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有形的教育资源,如设施、设备、场地、教师和仪器等;潜在的教育资源,如农村成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动宣传等。

整合当地社区的各类资源的工作, 必须由当地政府负责协调。

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解决紧缺知识空白。当地政府要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做好发动宣传, 让当地社区成员了解农村社区教育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能使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使当地村民从内心渴望参与和接受农村社区教育,明白“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道理。为确保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 要开展深入调研,走访和了解社区居民需要什么。解决目前当地社区居民最需要技能知识,如家畜养殖、淡水养殖、农作物种植、花卉园艺栽培、专业技能培训、机械修理等,围绕社区居民急需的技能知识、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开设的课程应通俗易懂、先易后深,使接受者能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最后是搞好各类培训。农村社区教育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村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现状, 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为乡镇企业输送了人才。乡企职工和富余劳动力是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应加强对对他们的培训。针对乡镇企业职工需求和特点,培训的形式采取集中办班、分散办班、夜校、节假日等,培训时间以短、中期为主;培训的内容对口知识教育。此外,还可根据企业职工的不同文化层次,开设科普知识讲座、文化实习班等。

【参考文献】

[1]朱乐平.浅议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湘潮(下半月),2009(6):23-25.

第4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①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社区内的所有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及机会,这体现了教育的公正平等。②社区教育具有全程性。社区应该积极创造教育条件,使社区人员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得到相应层次、种类的学习机会。③社区教育具有广泛性。整个社区都有责任参与到教育中去,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区人员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随着社区教育的逐步开展及实践,社区人员开始乐于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并使之不断深化,从而促进了传统学校教育观的更新。因此,社区人员应该全面认识社区教育的特点。

2.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①社区教育应该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围。根据社区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及部署。例如,苏州市已经在市政府文件里明确把社区教育纳入了苏州市的发展规划中,并且成立了相应的独立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订立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性质、职责以及实施方案等。

3.开发利用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

根据地区发展需要,应该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各类教育、体育、文化以及科研等设施资源,促使学校教学资源以及师资等逐步向社区人员开放。加强家长、学校以及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选用社区人员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为青少年提供健康优良的社区教育环境。

4.强化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目前,江苏还缺乏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管理中应该建设专业的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吸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青年才俊来从事基层社区教育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促使社区教育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5.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

社区教育工作应该进行多元化发展,其中具体的做法有:管理和教育好外来人口;更新技术设备,公平竞争岗位;加强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教育;适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最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第5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发展;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87 -02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城镇社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提高社区成员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服务。其中,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等是地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本研究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将从“五层面四个度”,五层面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等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普及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整合开发,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实际上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等教育机构,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直接关系着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探索评价地方高职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搭建双方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功能,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建设

2013年鲁昕副部长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要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社区教育已经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其社会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因而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完善相关服务,促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参与社区教育也是现代高等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构建指标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服务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的职能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由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从传统社区向学习型社区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服务社区教育以及如何服务社区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来完善,通过完善相关的指标建设,构建出适合社区实际和地方高职院校特点的指标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关键是“五层面四个度”,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以及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

经济建设层面:发展规划,区(县、市)、街道(乡镇)均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规划之中,并加以认真落实。

政治建设层面:制度建设,建立并实施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责任目标制度、会议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评估检查制度、激励制度等,并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文化建设层面:宣传动员,通过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向社区成员宣传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基地与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网络建设,建有网络学习平台,社区数字化学习取得明显效果。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较高,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社会建设层面:资源开发和服务,社区内高等学校等积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注重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课程资源,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文明建设层面: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理念和社区归属感有明显增强;社区成员精神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社区和谐稳定,文明程度较高。

“四个度”指的是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达70%以上;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认可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知晓度、认同度达80%以上;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即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达到80%以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即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无疑是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也是有益的探索。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我国城镇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承担或者社区自身承担已经出现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包括师资的不足、教学设施的不足,竞争力弱,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剖析其背后的动机,分析其主要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实践意义方面,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城镇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及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的探索,真正体现出大众教育、公共服务的特点,而这也是对高职教育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实际上,知网搜索的文章发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理论探讨还比较概括化;实践层面也大多是地方性的工作与具体经验情况的介绍,要么单从宏观层面上介绍,要么只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探讨;注重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而忽视了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指标体系建设基本没有涉及,导致双方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特点,更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的区域优势,也较少挖掘它在城镇社区教育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因而,从“五层面四个度”探索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俊杰,张侃侃. 以学校为先导的社区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7):128-130.

[2]崔巍.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焰.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6):36-38.

[4]肖雯. 高等学校对构建学习型社区的作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5]郝美英,张维. 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08):23-24.

[6]杨里平.论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5):58-60.

[7]宋诚英.依托高职资源构建信息化社区教育的探究[J]. 高教探索,2010,(03):116-119.

第6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1.教育形式丰富化与教育师资灵活教学手段的应用

社区教育应更注重社区成员参与程度的高低,除了可以开展受众面较广,以社会热点、职业需求、文化素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专项活动外,也可以采用个体需求强烈,如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点”对“点”,“一”对“一”的教育辅导形式。社区教育应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随机的开展。这就要求社区教育老师不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学,应该可以“请进来”、“走出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2.教育内容多样化与对教育师资综合性知识体系的要求

由于社区成员人文素养的参差不齐、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和体系的不尽相同,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应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和见解独特与深刻的人,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方法,了解各类知识体系,最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提高社区成员学习的满意度。

二、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教育队伍的结构失衡不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多面性

1.三支队伍人员比例不够均衡就目前社区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比例来说,主要是以兼职和志愿者教育队伍为主,专职教育师资最少。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共有9个街道,67个社区,其中社区教育的专职人员不足200人。面对庞大的社区群体,这些专职教育人员数可谓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教育编制的制约,导致专职人员很少。专职人员与社区成员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社区教育根本无法适应社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不全面、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主力军。以湖州社区大学为例,由湖州社区大学牵头,以社区教育兼职、志愿者队伍为主的教育服务,开展了“父母大讲堂”进社区、“蓝领大讲堂”进企业、“人文大讲堂”进监狱、“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进农村、“悦读湖州”进务工子弟学校等多种活动,其中连续五年在社区开展的“父母大讲堂”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受众人数已达2万余人。由此可见,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在社区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人员多为在校教师、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员、在校大学生,受到他们自身工作、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不仅流动性大而且授课的时间也极不稳定,这难免给社区教育整体课程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安排、运行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大了执行的难度。

2.三支队伍学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社区教育队伍中三支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方面也参差不齐。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社区教育队伍的年龄构成在20岁至55岁之间。从事专职教育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以大专及本科为主,也有部分为高中学历或相当学历层次人员,专业结构与社区教育、社区管理关联性不大。兼职、志愿者教育人员的学历层次则大部分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还有极少部分的技术型人员。相对于专职教育人员而言,其专业涉及面较广,专业认知程度较高。但三支教育队伍在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过程模式化,以及技能操作性教学、针对性教学的缺乏的弊端,致使社区教育重表象而少内涵,社区成员的认可度并不高。

(二)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不畅难以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可持续性

由于每支社区教育队伍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其在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其运行管理也应有所差异。但从目前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来看,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及社区教育层级管理的缺失或错位,社区教育主体的不明确,职责不清,造成了各支社区教育队伍运行并不顺畅。就专职教育队伍来说,虽然工作目标、任务相对明确,但由于其人员数量有限,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深入基层,关注到社区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工作成效并不显著。社区对兼职、志愿者教育队伍的运行则普遍缺乏明确、长效的运行方法,往往导致工作目标、标准、任务模糊,教育工作缺乏持续性、连续性,重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短板。

(三)社区教育队伍的管理缺失无法实现社区教育需求的公平化

各社区除了对专职教育队伍有相对明确统一的管理办法外,对兼职及公益教育队伍的管理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各自为政,管理方法单一,激励措施缺乏,往往导致兼职、公益教育队伍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各社区教育队伍人员组建都较为固化,使得团队缺乏了灵活性与针对性,难以满足社区人员与时俱进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各社区之间的师资队伍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而使各社区之间的教学队伍资源相差较大。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对比碧浪湖社区与上下塘两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碧浪湖社区仅半年就多达50余次,而上下塘社区一年还不足10次。除了和社区成员的人员组成结构有关外,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不均衡,资源的不共享是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也必然造成了不同社区成员必然不能公平的享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三、“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

(一)“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构建

1.强化社区专职队伍,注重“专业化”

提高专职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使社区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适应社区教育全面发展的需求,提高专职教师在社区教育队伍中的配比,实现社区专职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十分重要。“专业化”要求专职师资队伍:

(1)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社区专职教师应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岗位专业知识,探寻社区教育中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专业化”,教育管理“专业化”。

(2)创建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社区教育机构应提供各种机会,加强对社区专业教师的专门化指导与培训,营造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与学习文化,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鼓励专职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学习、工作实践、轮岗实习等形式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提升专业化水平。

2.重构社区兼职队伍,实现“多元化”

社区兼职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在队伍构建的过程中应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更注重教育方向的全面化与多元化。“多元化”表现在:

(1)成员的多元化。兼职师资队伍的构建应在市区级有关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形成兼职师资队伍库。其成员除了在校教师、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员外,还可以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各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形成多元化师资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2)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兼职师资队伍的构建还要求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目前大部分的社区教育内容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类内容较少。这就需要兼职教师组建中应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类、专业技能类教师的比例,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丰富化。

3.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凸显“平民化”

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建的过程中,应更多的树立教育队伍的全员化与平民化的理念。

(1)突破年龄界限,注重非正式组织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构建不能仅限于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在校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应树立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每个社区成员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其中更不可小觑社区中的少年儿童、老年群体对社区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让社区中学有余力、品学兼优的少年儿童组建“快乐成长”团,老有所长、热情活力的耄耋老人组建“夕阳红”社团等系列团体,实现“小”助“小”、“老”帮“老”,“一”对“一”的教育助学队伍,从而实现老中青少四代相结合,借助各自的优势,在不同年龄层次的非正式组织中发挥作用,实现教育的全员化。

(2)打破学历、身份的界限,注重教育过程的平民化。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不应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与高职位,可以将虽没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职位,但生活阅历丰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纳入其中;让每位热衷于公益的社区成员都参与其中,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教育内容应更宽泛化,可趋向于社区中需长期开展的一系列教育项目或服务,如心理辅导、助学服务,日常管理等。教学过程中,可以走出组班化的课堂教学,通过走入每户家庭,走近每位社区成员的方式,形成以“面”带“点”,以“点”对“面”、以“点”对“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而构建真正的学习型社区。

(二)“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运行

1.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为主体的连动式教育政府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1)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管理并服务于社区教育;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社区教育队伍在构建、运行过程中的偏差。

(2)制定市、区级统一的师资队伍管理与培训制度,并通过政府出资、企业单位协助、公益捐助等形式为社区教育、师资培训等提供资金的保障与支持。

(3)为街道、社区、社区大学、地方大学、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多方搭建信息资源互换、人才资源共享的平台,保障社区教育管理、运行的可持续性,促进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督导者,应努力以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为着眼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应积极借助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各单位各部门主动联手,充分利用各方可提供的人才资源、网络资源、物质资源等,建立集区域性、综合性、开放式、大众化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政府搭台、社区牵头、多方参与、双向服务”的连动式教育模式。

2.专职教育队伍主导下的以兼职、公益教育队伍为主体的互融式运行

社区专职、兼职及公益教育队伍,由于其成员构成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目标、任务、形式上都会有所区别。明确这三支队伍在社区教育服务的权责关系,建立“一体化”的互融式运行模式将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运行。专职教育队伍在整个社区教育体系中应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专业管理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1)深入社区居民群体,了解社区居民的群体性与差异性教育需求,制定具有实效性、文化性、职业性与专业性的课程和项目教育体系。

(2)专职教育人员应根据课程体系的性质特点,与兼职、公益教育人员共同开展课程的开发、学习与研讨,做出科学的课程安排,探寻多形式的授课方式。同时,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做好开课后的追踪、反馈与调研,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3)创建独特的社区教育文化。社区成员的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区教育的内容及模式。专职教育人员应根据社区成员的特点,形成独特的社区教育文化,以引导社区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社区成员从“要我学”、“要我做”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在社区专职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下,社区兼职教师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同时也应培养“社区是我家”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归属感,能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耐心、真心去开展教学工作。公益教育队伍应该是人员最多、最能深入群众的一支队伍,每位成员应尽量发挥一技之长,用自己的知识、言行举止来开展教育、引导,形成与专职、兼职教育队伍一体化、网状化、互融式的教育模式。

(三)“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的管理

“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队伍是在重新构建三支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规范的管理,为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队伍管理绩效。

1.“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与灵活运作

“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队伍管理制度,要求对社区专职、兼职、公益教育队伍建立起明确、统一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及考核体系。但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队伍的教学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细则,做到大同可小不同,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而创新的运作管理。

2.“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平台与资源共享

“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平台可以根据专职、兼职、公益教育队伍各自的教学特点、教学特长,充分整合各种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直播授课、课程录像、微课等形式,使社区成员足不出户就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全民化。

3.“三位一体”的学习借鉴与人才库储备

社区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三支队伍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三支队伍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使其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跨区域的邀请社区教育的专家对专兼职、公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该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三支部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4.“三位一体”的竞争机制与有效激励

第7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59―02

虚拟社区的应用已经普遍扎根于互联网络。在今天的互联领域,无论是新浪网(省略)搜狐网(省略)这类综合门户网站,还是如爱卡汽车俱乐部(省略)榕树下(省略)之类专业门户网站,虚拟社区都扮演着培养用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情感,将潜在用户培养成其忠实用户的角色。同时,作为维系用户关系的方式,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都被网站运营方高度重视。但目前教育科研工作者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教育中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问题,针对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学生社区的应用研究则显得滞后,实践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即便有,也是侧重于网上校园文化的特征研究或意义探讨,涉及以文化为主题的学生虚拟社区的研究更少。在我国建设终身化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要加快速度。因此,探索关于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模式与运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的问题

目前,通过对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网上社区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尽管各高校网院都不同程度的设计了学生虚拟社区,但是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学生社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围绕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其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而只是独立的设置若干个栏目,主要围绕校园介绍、校园活动、校园交流几个主要内容,但是内容没有细化,且分散在不同的版面或栏目,无法系统的反映网络教育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整体风貌,社区建设的主题不够突出,在整个网络教育社区的设计上缺乏主导思想。

目前社区建设的开放性不足,不能体现网络社区的特点。表现在无论是反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校园风景、机构设置、校园漫步,还是反映精神文化特征的学生党(团)建、学生会、文化论坛、娱乐活动等,都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网上搬家,缺乏针对网络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无法让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学员多方位的参与网上校园活动。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具有的两大特点虚拟性和开放性表现不够,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成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而不是学员积极参与的文化。

社区的有效交互不足。目前的网络学院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来说只是单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需求,无法反映学生作为社区文化主体特点。其次,社区建设缺乏维护,信息更新慢,内容单一且陈旧,活跃栏目很少,严重者甚至所有论坛栏目几个月没有新贴,参与者寥寥无几,交互更是无从谈起,缺乏社区文化应有的活力,社区形同虚设。

二 奥鹏学生社区平台的成功运营策略

为了能使网络社区得到很好的运行效果,奥鹏学生社区平台主要采用以下运营策略:

1 分阶段设定运营目标

对于一个从头开始建设的网络社区,要在充分研究用户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来设计社区功能模块,同时要根据虚拟社区运营中的发展进度预测设计系统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建设根据社区“人气”增长情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凝聚社区“人气”,增强社区成员认同感

此阶段目标功能不求复杂,以强调相似性为主,尽可能实现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空间,即使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也有利于凝聚人气,形成社区群体。例如学生社区重点建设了公共频道,主要以校园风景线、学习中心风采、教育新闻热点、远程教育领域热点、职场专栏为主提供公共新闻,同时开设了社区论坛,以“七嘴八舌”“笑话天地”“情感空间”等大众化的栏目为主,并开展了“我与奥鹏”等系列征文活动,逐步吸引人气。

(2)打造论坛热门栏目,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在这一阶段重点加强了促进网络沟通的大量插件设计,如在与网友讨论沟通的基础上,突出大家认可的表情图等。(见图12)并严格实行社区的所有调整一定要征求网友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为充分提供沟通中能够准确传达消息所需的表情,在网友的建议下,采用了3个系列表情,分别是默认表情(87个),老表情(98个),洋葱头(63个),希哈猴表情(65个),允许发贴人使用个人签名,并开通了在线聊天室,满足不同习惯社区成员在沟通时使用。

(3)建设有效运作的团队,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

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的管理团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职员,主要负责网站的运营,活动策划,网站内容编辑上传,事件报道等。另一部分是社区论坛版主,主要通过网络活动向全国各地参加社区论坛活动的师生中聘任。两个团队全部在虚拟社区内部论坛进行工作沟通,任务分派,进度控制等,是典型的虚拟团队。当然,第一部分因在同一地点工作,也采用直接面对面交流,但是交流的结果无一列外要在内部论坛公布并征集意见后执行。这种虚拟团队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公开,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提供各种意见或建议,工作进程和结果也是公开,便于整个团队互相监督,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4)自主开设活动空间,强化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论坛在培养学员归属感方面的作用,在原有论坛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插件,充分体现社区信息回复“最新”,点击“最热”,信息量“最全”等特点,同时逐步开设个人博客,按照“吸引路过的――留住看一眼的――找到志同道合的”培养忠实用户三部曲逐步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培养成员归属感。

2 设计激励制度,提升网站人气

活跃社区人气,一方面要靠经常性的社区活动来促进,如举办创作比赛,线下活动等,另一方面要靠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社区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对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的奖励,也是激励社区成员在社区成长的制度。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设计了积分制度、组别权限制度、论坛加减分制度、论坛勋章授予制度、消费制度。建立社区激励机制,激发参与动机。

3 举办各种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形成

举办活动是促进社区繁荣的重要手段。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为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讨论、竞赛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型活动。如定期举办“回帖之王”比赛,征募版主的“版主竞选大赛”,以培养学生遵守考级考风的“网考标语

征集大赛”,此外还有“征联比赛”,“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在社区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活跃网上社区文化气氛,营造社区文化,效果显著。

因此,学生社区应充分发挥活动对社区文化的促成作用,经常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活动,活跃社区气氛。

三 运行效果与评价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初步运行,截止2008年初,运行刚满一年的校园文化社区,注册人数随着社区建设的步骤逐渐增加。截止2008年1月底,社区论坛共发表主题贴35565篇,帖子总数288031个,扣除每年约两个假期,社区论坛平均每天发主贴约116篇/天。发帖量约900贴厌;注册会员共11627位会员。最高在线用户数是1405,发生在2007年1月9日。以上平均数据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社区文化。

按照省略(站长统计)提供的数据,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网站:访问数2379.5人/天,浏览量3011.17次/天。无论是浏览量还是注册用户数都超出了年初计划一倍多。学生虚拟社区的设计和运营效果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另外据ALEXA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2月21日校园文化社区的站点访问量占整个奥鹏远程教育网站访问量的25%,仅次于奥鹏首页的访问量,基本达到了“以社区文化活动粘住人”目的。

四 结论

(1)学生虚拟社区的运营中,要强调社区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认同感、归属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整合各个栏目的资源。

(2)强调社区交往的重要性。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得到了学员的认同,学员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余愿意登陆校园文化平台参与交流、讨论或浏览信息,通过打造论坛热门栏目,举办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体现出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区交互性。

(3)整个虚拟社区的运营策略有效地促进了网络教育学生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为网络教育开展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提供一个成功实例。

(4)在学生虚拟社区中,要区别网络教育虚拟社区与一般社会网站虚拟社区的不同。作为以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主旨的学生社区建设,社区主管方应该努力营造发展方向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应具有导向性。作为解决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非学术性问题办法的一部分,教育性依然是学生社区最重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和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1).

第8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成人教育;远程教育

一、成人教育的定义表述

(一)成人教育的概述

成人教育在字面上的意思不难理解,即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但深究其源则有些不全面,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决定的,所谓成人教育的对象即为成年人。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以成人的方式指导教育的过程。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进入成人期可以从其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是否达到了成熟的水平。成人教育的概念应根据成人的这些特质界定为:由那些具有成人特质的人承受的教育过程。这是成人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影响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终身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种思想,从实质上看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但它作为一种目标是具有强大指导作用的。然而,成人教育对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普通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在终身教育体系中, 成人教育有其先天的优越性, 也有其后天的不足。成人教育必须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系统,需要用在过去几年的经验中所学到的教训来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反思。

二、远程教育学习社区

远程教育学习社区是一种虚拟学习社区,它是由自然意愿及共同的理念和理想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群体组成的。群体中成员之间利用网络和通信工具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个人关系网络。远程教育学习社区具有如下的几点特征:

(1)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所形成的。

(2)通过人机交互,社区成员在其中充当不同角色,使得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励和发挥。

(3)在学习社区中权利与义务并存,需要网络社会的规则和道德的约束。

(4)在社区中成员通常是互助互利,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各自学习效果。

三、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社区

(一)构建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社区的意义

构建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社区,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在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助学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社区对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基本任务是搜索、分类、创造和交流信息,重视更高层次目标的学习,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角色任务的驱动能够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信息加工状态,有利于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

2.对学习者情感的影响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是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学习者的情感作用自然也就更重要了。一方面,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给学习者一个非地域性精神层面生存空间。通过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释放“本我”的能量,情感统一,达到人格结构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虚拟社区,学习社区的成员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使学习者在其中获得精神归属感和家园意识。 四、构建的基本对策

在成人教育中,关键在于较好地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基于成人远程教育学习社区建立的特点和有关方面的问题,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及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的时空分离的本质特点,我认为构建策略应该如下:

1. 观念更新是实践的行动指导依据

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助学者的助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观念的支配。对学习者来说,变一次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封闭的学校学习为开放的社会学习,变书本学习为网络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助学者来说,要注意学习者学习年龄跨度大、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等的特点,要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伙伴。

2.制定相关制度

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社区是面向网络中所有社会成员。因此,必须要建章立制,设立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这是构建成人远程教育学习社区的重要保障。

3.立足现实,明确学习任务及目标

成人远程学习者更为关注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助学者要明确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及目标,要尊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最大程度的满足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学习社区活动中,每个学习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即他在整体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该角色所承担的职责,这是保证所有成员在社区学习中提高实际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新明.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演变及构建[J] .比较研究教育,2003(5).

[2]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2004(2).

[3] 陆红梅.从人格结构看网络社区精神归属感[J].远程教育杂志, 2003(5).

[4] 胡钦太.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5(6)

第9篇:社区教育特点范文

(一)民族文化性

社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其面对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民众。社区民族文化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同时它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文化体系和内涵存在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会传承民间的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内容。在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中,代代相传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要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形式得以形成。根据现阶段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的这种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还将在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非政府性

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集中区域。这些地区受限于历史、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的民族地区,至今传统的农业使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浙西区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贫困县,有的甚至是国家的特困县。有些村寨距离县城比较近,可以借助条件较好的县城条件发展自己的村寨,如村委会或妇女组织开展一些扫盲、计划生育、妇女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关于政府性的社区教育的开展计划,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及民间文化活动是属于自发性的。

(三)集体性

民族性、宗教性、集体性和寓教于乐的民间形式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少数民族的社区教育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尽管是将礼仪、节日、娱乐、音乐、舞蹈、丧葬等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但是其系统性仍然较差,保证社区内每个成员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其发展的目标。此种教育的潜移默化特点,使社区的共同民族文化心理与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少数民族的社区文化教育与集体脱离,那么教育工作将无法开展;如果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活动以及表演活动只是局限在私人空间内,那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得不到有效的体现,长此以往该价值就会流失。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社区教育产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过程,它使教育的外部关系被理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更加贴紧,学校教育更加受到社区内干部、家长爱护与支持,学校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被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内部关系也被理顺,办学的指导思想被端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许多新型的人才,可以对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并推进,教育质量被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可以享受更多良好的服务。但是社区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被推行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些地区仅仅是在部分村社中进行初步探索。现如今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条件欠缺,教育自身的辐射功能得不到发挥;改革的一些做法被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羁绊,办学的方法是闭门造车,不具有开放性,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此后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坚持排除各种类型的干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很大的促进和推动。

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社区支撑体系的完善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存在许多方面的弊端,如发展的单方面性,没有激活社会多方的力量,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发展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多元共进”的社区支撑体系的构建。第一,社区教育制度建设的深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保障是制度建设,在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引方向。除此之外,由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在大方向上保持对教育发展的指引,同时落实的着力点要确定,制度建设的支点设置为领导管理制度,政策运行制度以及督导评估制度,整个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第二,社区教育法制建设的强化。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与发展的基石是法制的建设,这也是社区教育的立学之本。所以伴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与作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到了加强,或者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确定,法律的权威性深刻的展现在社区教育中,是依法办学,依法助学真正体现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社会各界必须注意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的问题不能被忽视,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被大大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社区成员的切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社区成员的素质与生活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政府职能体系的构建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政府的职能被最大程度的优化,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宏伟长远蓝图被很好地设计出来,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是国家、地方政府、所在社区“三位一体”的政府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突出。第一,社区教育受到国家的全面关照,政府将制度建设工作转化为自身的职能行为。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统筹规划、设计推行社区的教育制度建设,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极高的权威性,尤其是由中央政府发起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制度体系必须要建立。第二,地方政府被引导使其与中央政府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是将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保证该操作与中央政府规定的社区教育的基本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制度体系保持一致,出台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必须要与当地实际保持一致,以保证政府的职能与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第三,政府的职能范畴要被调整,相关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必须明确。如果职能存在相同或相近性,可以由同一部门承担该职责,保证过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根本改变,以保证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行为。

(三)现代化文化教育的开展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器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需要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这种观点,社区教育的抓手可以选择文化,社区教育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必须要重视,将本地的特色发挥到最大程度,将特色品牌打造出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教育,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将社区文化关怀,文化主题,文化内涵之路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现阶段,各级政府从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乡镇企业等不同的行政系统投入大量资金,以支持民族地区各种形式教育的开展,以基础教育体系为基础,在民族地区开展成人、老人以及妇女的扫盲教育、法制教育和卫生教育;科技扶贫教育、农村技能培训要得到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农村文化站为基础,使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农村文化教育等活动得以开展。开展上述多样化的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之上的,开展的核心地区是村、镇、乡,政府各级机构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其中。随着民族社区教育发展到自觉发展规划阶段,自发的、非自觉的行为已经不存在。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主要由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多样化教育组成,中国社区教育的完整体系主要由其与大中城市的社区教育组成。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