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产业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建议与对策
一、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概况
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无完全概念上的实物形态,比如历史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需要从旅游者自身体验出来。文化旅游景区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旅游文化中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亲近自然、抒感[1]。因此,加大文化旅游人文内涵、意志品质、声誉影响的力度,就需要释放无形资产的价值潜能。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拥有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在东营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突出展示富有兵家文化底蕴的人文内涵、饱含吕剧文化的人文情怀以及石油文化的无形资产影响力,需要着重开发建设拥有突出的产业特色、完善的基础功能、鲜明的主题个性的文化旅游景区,从而更好地达到品牌形象展示、无形资产价值升值的目标。东营正逐步加大力度开发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东营区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美容院以及休闲娱乐会所,汇聚了新世纪广场、黄河公园、胜利广场、体育公园等休憩场所,为开展无形资产经济化和人文养生市场化提供了便利条件[2]。
二、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文化旅游无形资产发展规划过于模糊。在东营市市民文化消费社会调查中,数据显示全市只有16.8%的人在所接触过的文化活动中选择了参观文化展览或展销会等形式的无形资产旅游项目[3]。近年来东营市在优化发展环境、城市旅游品牌打造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对于生态城市的社会声誉打造、文化资源的挖掘、人文情怀的修养等无形资产的发展规划过于模糊。2.忽略了文化旅游无形资产保护机制。旅游无形资产保护一方面包括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是指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弘扬和传承。人们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过于突出物质消费,人文思想旅游意识淡漠,精神消费并不能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流[4]。3.文化旅游无形资产缺乏发展共识。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把握、整合、规划、建设工作中,没有达成把无形资产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的共识,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二)解决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握好文化主流形势,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突出吕剧文化产业园、黄河人家旅游度假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倡精神旅游主题,深入挖掘中华龙文化、石油文化、吕剧文化、湿地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提升文化无形资产的升值空间。
2.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东营市旅游产业应对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企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做到切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对其所控制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利用。旅游企业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需要经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无形资产形象定位三个阶段,这些阶段要通过互动反应进行动态修正[5]。
3.提升无形资源建设的创新能力。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不断创新核心产品或服务。在提倡关注人文情怀的旅游过程中,提供更具创造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旅游物质精神双消费、文化旅游共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结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充分发挥东营市文化旅游无形资产资源优势,实现无形资产价值最大化,塑造“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原则,统筹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东营市旅游文化品位,构建经济、人文、生态全面发展的资源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雪山,徐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2]东营区养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R].东营日报,2014,08.
[3]谭敏达,容舒楚.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析[N].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2-22(1).
关键词:中原经济,根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战略
一、河南根文化旅游综述
1.根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旅游业的基本功能以低消耗的姿态,以超强的带动势头,传承文化和展示形象,并达到惠民效果,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河南省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很高,尤其是根文化旅游发展,通过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并借助郑、汴、洛沉淀的文化资源,在功夫、古都、宗教、名寺等方面,开发集休闲、度假、观光等为一体的根文化旅游项目,使得旅游产业更上一层楼,带动河南省旅游跨入全新发展阶段,大有迅猛发展的势头。
2.根文化本质
根文化的本质,是当地亘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出地方的文化特色。根文化不仅以外在形态展现出来,同时形成了当地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思想潮流,决定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世界每个角落几乎盘踞形式不一的根文化,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引导当地旅游产业模式的形成。河南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之一,根文化资源丰厚,譬如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中华9大始祖,或出生于河南,或建都于河南,这些文化就是河南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根文化之一。
3.根文化界定
河南的根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中国总共有8个古都,河南占据其四,分别是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中国百家姓氏78个姓氏源于河南,譬如陈、黄、郑、林四大姓氏;中国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譬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嵩山少林等;河南地下、馆藏文化等位居全国第一;众多历史名人故居;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戏曲文化。以上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河南省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产业后盾,体现出河南的根文化内容。
二、河南根文化产业社会价值
1.维系海内外华人纽带
河南的根文化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关系,以河南根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旅游景区和路线,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譬如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庆黄金周,来自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左右,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急剧上升,少林寺和云台山等5A景区大约接待58%的游客。由此可见河南根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为海内外华人纽带的维系,提供了交流的窗口。
2.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省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原文化的崛起,成为带动中原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是随着河南境外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加,其GDP优势可以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河南的文化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和中小企业进驻河南,挖掘更多的根文化,作为经济的寻根纽带,助推中原经济区根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发展。
3.提高人口素质与优化环境
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河南省推行根文化产业,实际上构筑了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对外交流的渠道,根文化产业本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实际上已经为小康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注射了“强心剂”,构建了河南省的社会综合素质和文化环境氛围,有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河南根文化精品资源开发策略
1. 打造寻根文化“圣”字品牌
河南自启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以来,就开始借助特色的根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圣”字品牌,为根本文旅游产业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以固始县为例,该县记载了4次历史大规模移民,向南迁移闽南和粤东地区,并扩散到台湾、香港和澳门。为此,固始县启动“让根新文化扬名固始”为主体的根亲文化节,逐渐形成寻根文化的“圣”字品牌,促进该县根亲文化的快速发展。
2.搭建寻根文化品牌基地
寻根文化品牌的强化,需要搭建品牌打造基地。目前河南省的经济指数、社会指数、生态指数呈上扬趋势,为寻根文化平台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搭建条件。与此同时,寻根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河南省通过借助招商品牌,定义某种旅游产业的主题,进而挖掘相关的文化,譬如为突出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中“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河南省从多个角度促销旅游产业,譬如黄帝拜祖大典,对提升河南旅游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
3.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根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某个领域中存在饱和和欠缺的状态,当针对某种根文化所开发的旅游产品过多,就会呈现饱和状态,此时如果未能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那么这种旅游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从探寻根文化内容开始,到形成寻根旅游资源,基本形成河南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浩瀚工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根文化的开发阶段,也就是目前这个阶段,挖掘出更多的根文化,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子回乡投资创业;二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河南省根文化,打造有利于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品牌,为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发现根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新的理论视角,对河南旅游根文化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历来对旅游产业非常重视,尤其是根文化旅游发展,通过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带动河南省旅游跨入全新发展阶段,其中根文化是当地亘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引导当地旅游产业模式的形成。河南省需要打造寻根文化“圣”字品牌,并搭建寻根文化品牌基地,以及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开发根文化精品资源。
参考文献:
[1]付玉成.河南信阳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河学刊,2012,(2):51-52.
[2]周海芳,梁振丽.河南根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4):83-84.
关键词:县域;旅游产业;内乡县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现状
近年来,内乡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宝天曼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龙头和市委、市政府把宝天曼作为南阳旅游开发旗舰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地处豫西南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和位于伏牛山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林牧大县”战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市)、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丰富的资源、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使内乡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内乡县旅游局以提升内乡旅游知名度,提升内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源头抓质量,质量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按照A级景区创建工作标准对景区景点标识牌进行规范,指导各景区景点制作高标准的旅游标识牌。对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设安全景区。
二、优势
内乡旅游优势我认为多为区位优势。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新欧亚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中华腹地国家战略综合交通枢纽。乡村休闲旅游地是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三、劣势
(一)低端产品特征突出。目前,乡村休闲项目发展很不成熟,大多是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开发方式粗放,且基于短期利益。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功能单一,在经营上乡村休闲旅游地只停留在注重价格上,基本没有服务意识,一锤子买卖的思想普遍存在。而对于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特色产品注重不够,如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田园风采等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整体服务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单一,很多宣传流于形式,无法满足较高层次的休闲要求。在消费构成中,以餐饮、交通、住宿开支为主,而消费支出较高的娱乐、购物等其它开支较低,导致整体休闲消费水平低,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盲目发展。目前,内乡县已经形成了零散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较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生初期的自然发展、到90年代的竞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盲目开发、效益不佳和资源浪费。在“农家乐”盛行的内乡,一些本世纪初开发的农家旅游地,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08年起就出现客源减少、效益下降的局面。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类似情况。
四、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与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
结合市情特点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内乡县旅游业发展思路应定位在“旅游兴县、强化基础、培育产业、建设新城”,面对全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内乡旅游业既要乘势而上,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前提就要在发展思路上追求差异化、特色化。
(二)分析需求,加快对乡村旅游不同模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由单一接待事业发展为复合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29.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2706亿元,同比增长17.6%。“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强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化发展,旅游产品形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单一落后的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当前,旅游产品形式已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及更多样的产品复合形式转变。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
1.政府行为定位。乡村旅游产业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因为其不成熟性、其公共产品性质,外部性效应还很明显,如旅游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政府承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牵引。因此,政府应主导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地位,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规范。
2.营销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样需要中间流通渠道――中介组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营销单一,主动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在招揽客源上,农户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受人际的范围局限。宏观上可由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局策划事件旅游来扩大其知名度,微观上可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行业进入门槛,承诺行业服务水平与标准并制度化,建立投诉制度与违规处罚制度,形成行政方面的约束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建设品牌形象,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和谐发展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负面效应。在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开发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休闲旅游地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简单的原始利用到注重人文的休闲空间的营造,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业 转型 发展 趋势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全国更有多个省、市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地区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24亿人次,同比增长1.16%,2011年度全国出境旅游总人数达到702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22.42%,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 7680 亿元。
但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遇到诸多难题,比如旅游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上限、风景区建设普遍出现城镇化趋势、旅游行业的运行效益低、旅游开发成本高、市场竞争恶化等等。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旅游管理部门在战术层面的调整已无法很好地解决现今旅游业发展中的上述问题,我国旅游业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旅游业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且刻不容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诸如宁波、广州等大城市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率先提出“旅游转型发展战略”,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将旅游转型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2008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将“旅游转型”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这项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数量型质量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旅游转型”主要是指由于旅游消费的转型所引起的,促使旅游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旅游转型研究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的提升对旅游转型发展的作用,而我国对旅游转型的理论研究比较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据我国旅游专业人士归纳分析,旅游转型的主体是旅游业,方向是提高产业效率,实质是促使旅游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旅游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旅游的增长方式、旅游布局、结构和政策及旅游的管理等等,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是旅游产品的转型。
二、 我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经历第一次转型,即旅游体制的转轨。这次旅游转轨在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了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障碍,使我国旅游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从政治接待型到经济经营型的转变。“经济经营型”的旅游模式是一个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为依托,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体系。进入 21 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而导致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使得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着手旅游产业的第二次转型的理论研究。研究员马波最早对我国旅游业转型进行了探索性研,她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的总体模式、市场供求关系、产业增长方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转型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规模和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伴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促使我国旅游业开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规模型向效益型,以及从事务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的第二次转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在我国基本形成,大大提高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也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尽管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旅游业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超过2.2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50万人,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的提升,未来几年全国将有超过80%以上的省、市以旅游业为该省、市的主导产业,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分,其重要地位将日益凸显,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3)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2001年我国正式加盟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程度加大,旅行产业也开始大量引进外资。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旅游市场的全球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4)旅游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相比以前更加多元化,由以往单纯的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层次的旅游模式转变;出游方式也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旅游空间和频率也大大提高。这些都对传动的旅游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第二次转型。
摘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一体化,是三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长株潭具备发展体育旅游一体化的条件,目前亟待研究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开发思路
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充分显示了它的产业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兼具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于一身的体育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大、创汇多的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力。
一、世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欧美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早在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20世纪初,以体育健身和各种闲暇娱乐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业在一些国家初步形成规模。如:美国在1929年时,休闲娱乐业占服务业国民收入的8%,占全国国民收入总额的0.93%。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所喜爱的高山滑雪、徒步登山、海边沐浴、帆船、冲浪以及攀崖、漂流、探险等冒险刺激类项目,都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
除参与性体育旅游之外,观赏性体育旅游也随着人们对诸如五大足球联赛、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比赛与日俱增的热情而蓬勃发展起来。例如,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超过50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境游客达150万,仅在旅游业方面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利益就高达42.7亿美元。按照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32%。
二、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条件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株洲和湘潭的体育主题公园等不但为体育赛事等观赏性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也为营造都市景观体育创造了条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挥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体育文化经营实体为大众休闲体育和体育康复保健等参与性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
(二)政策条件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对体育旅游进行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政策支持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同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刺激旅游的相关制度之外,长株潭一体化为长株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的13个旅游类项目中,长株潭地区就有4个;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长株潭城市群是重点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是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是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的体育竞赛、娱乐基地是今后的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并要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为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条件
体育旅游具有专业性强、费用高的特点,同时体育旅游开发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效益全省领先,是湖南的“金三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主要反映在区域社会承载力上,区域社会承载力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对游客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纳程度,是确定体育旅游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连接市县的高速公路或准高速公路的建设初具规模,加上“一体化”规划中的轻轨铁路、沿江高等级连接线和三市外环线将为长株潭市际交往提供便捷。同时黄花国际机场,京广、湘黔铁路干线,上瑞、京珠高速公路,107、319、320国道,湘江航道等为该区的对外交通构筑起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区域内的宾馆接待能力强大;以五城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的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以湖南省十运会为契机建设的株洲体育中心、以湖南省第11届运动会为机遇的正在扩建中的湘潭体育中心,以及各大高校和企业的运动场馆,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再加上文化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行业,区域内的居民具有良好的迎接外来体育旅游者的心态。
(五)市场条件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占GDP的5.2%;2005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453.57万元,占GDP的7.01%;2006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588.39亿元,占GDP的7.85%;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348.93万人、283亿元,分别占湖南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6.42%、48.10%。旅游市场稳定的发展,为体育旅游带来丰富客源。并且长株潭城市群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实体约近4千个,年创税费1亿多元,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三、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长株潭城市群本就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诸多优势资源和条件保障,在2007年12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借助这一东风,依靠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优势,发挥体育旅游这一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推动人民之间平等友好往来的特色优势,形成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观赏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各种消费层次并举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
(一)加强三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挥区域优势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金三角”,区位优势得天厚,两两相距均在45公里以内,名为三市实为一体,其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应俱全,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这种同一流域、超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体验该区域著名的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更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一大环境下,制定出能整合体育旅游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成立以政府主导的各部门联动机构,打破行政区划阻隔,制订高水平的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区规划再编制各自的体育旅游建设规划。确保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有效避免区域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企业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形成整体效应,壮大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形成三市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
(二)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打造长株潭体育竞赛、娱乐基地
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发挥“奥运湘军”人才优势和品牌形象,积极发展体操、跳水、射击、水球、羽毛球等湖南优势项目职业俱乐部,努力建设足球、篮球等热点项目职业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种大众化体育俱乐部,形成以省体育运动技术管理学院和体育场为依托,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株洲和湘潭体育主题公园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体育竞赛、训练、旅游休闲等系列设施,建设可举办国际大型赛事、会展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文化主题公园、奥林匹克广场、旅游休闲中心工程等重大项目,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国内重要的体育比赛、培训、人才、娱乐基地,邀请世界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到此比赛、训练,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借助传媒湘军的优势资源,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到长株潭观赏比赛或体验体育乐趣。
(三)依靠现有条件,开发休闲体育旅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健身功能强,接近大自然,富于挑战性、刺激性的高品位、高档的休闲体育项目已成为众多人的选择。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开发大众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自然地理环境、运动场馆设施的丰富资源。浏阳大围山的漂流与攀岩、湘潭水府庙的滑水和水上滑翔、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的天然户外运动场所;再加上长株潭城市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壁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些都是吸引游客体验体育乐趣的体育旅游资源,但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挖掘,加以提炼,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优势品牌,为人们的体育休闲提供好的去处,也能更好地壮大发展行业经济。
有关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探析
摘要: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现代服务业充分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长期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国民经济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而生产过程的同化导致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份额,所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使传统服务业的业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较强外溢效应,是对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其需要去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及生活服务,由此可见其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知识密集性、动态性、生产性等特点,其是信息化、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发展成果,公共服务职能愈加突出,所以现代服务业不同于第三产业,其广泛分布于三大产业之中[1]。
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首先市场上对现代服务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其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消耗式的波及效应,例如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业发展会带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壮大,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发展会带动钢筋、水泥等企业的生产等,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消耗会波及相关产业,而相关产业的消耗又会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波及,以此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其次,受消费者以此购齐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会形成配套需求式波及效应,例如消费者最初购买智能手机的目的是观看直播球赛,但其在业余时间可能会利用智能手机拨打电话、观看付费电子小说、付费视频,玩付费游戏等,为满足这种配套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会自觉与相关产品形成互补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新兴产物,所以其具有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波及效应,例如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会出现咨询、管理等新的行业形式,会在信息传播交流速度逐渐加快中影响人的消费观念,以此引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现代服务业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需求
首先,随着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生产者舍去了建造仓库、配置车队、信息交流、寻找市场等环节的成本开支,使其生产成本相比过去得到明显的提升,为生产者队伍壮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其次,金融业的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者的融资渠道扩宽,例如民间小额贷款,为中小型生产者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使生产者产品升级、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更有保证,这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开拓产品相关产业,也有利于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扩大规模,以此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调查服务、会展服务、媒体宣传服务等可以使生产者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改进,为生产者提供展示自身产品、服务优势的平台,使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中的调研、策划、咨询服务及保险业使生产者的投资风险在事前事后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可以使生产者的生产难度降低,而生产利润增加,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现代服务业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
首先,现代服务业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的追求愈加旺盛,生产者为追求经济利润,积极与现代服务业相关服务相结合,使其产品供应相比过去更加具有吸引力,以此激发消费者消费;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分期付款等服务形式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先赚钱后消费向先消费,后付款转变,而且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使房地产、汽车行业等一次性消费成本较多的产业在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此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再次,随着现代服务业中的各种保险服务的出现,使消费者对工作、健康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后,现代服务业中为消费者提供的多种支付方式,如信用卡、网上交易等,使消费过程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更有保证,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名经济增长。
(四)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显性就业机制和隐形就业机制都非常明显,显性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庞大数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淘宝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截止2014年向社会提供近20万的就业岗位,而且仍以每月5000个新店铺开张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隐形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其相关产业就业机制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因推动技术进步而创造就业机会、对供需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等方面,例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劳动力市场运行不稳定等,以此扩大就业的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现代服务业充分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长期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论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张术环;学术论坛2006-04-10
2、坚持教育创新 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林木西;张今声;马树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5-15
有关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增加值与GDP的比重以及旅游产业的贡献率等指标,分析出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发现旅游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旅游产业;国民经济
一、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一)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迅猛发展。1996年9月,黑龙江省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将黑龙江省打造成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把哈尔滨、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湿地、神州北极、兴凯湖、小兴安岭、抚远华夏东极、大庆温泉、鹤岗黑龙江界江等十大旅游地作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重点,辐射全省。目前我省有旅行社613家(其中5家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位居东北三省之首)、星级饭店309家、家庭旅馆230家、景区景点1000余个(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点175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S级滑雪场29家。黑龙江省20082013年度旅游产业发展良好,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18%左右。
(二)研究方法
采用旅游增加值进行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然后,使用贡献率指标并加以修订,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其间接影响。
(三)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
1.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影响。以往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比较,采用旅游总收入和GDP直接比较的方法。旅游总收入是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全部旅游收入,而黑龙江省GDP则是这段时间的生产总值,是所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其与旅游收入属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如果将两者进行比较,会夸大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借鉴李江帆、李美云在1999年发表的《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中提出的旅游增加值概念,将旅游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除2005年增长缓慢外,2006-2013年均稳步上升。旅游增加值也呈逐步递增趋势,其中,虽然2004、2005年受到非典影响、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升幅略有下降,但总体发展情况较好,绝对数值稳步提升。旅游增加值绝对数值的增加并不能完全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只有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值增大才能充分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计算得出,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其占第三产业GDP的比例达到支柱产业标准,说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贡献较大。虽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较好,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差距,这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规划。除了从旅游增加值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外,通常还需运用贡献率指标分析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贡献率是指某产业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借此了解这一产业生产的产值利用中间消耗的比例。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在1.4%~11.6%之间上下浮动。受2003年非典影响,2004年黑龙江省旅游收入下降,2005年开始回升,又由于2008年全球发生经济危机,导致2008-2011年旅游经济再次陷入低潮,直到2012年有所好转。这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有所波动。总的来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水平逐步上升,说明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自身收入是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贡献,而其通过间接消费和诱导消费又为旅游目的地做出进一步的经济贡献,即旅游产业对GDP的间接影响。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设黑龙江省GDP为y,历年的旅游收入为x。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回归方程有效。R方的值是0.993,R方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拟合得越好,表明旅游总收入与黑龙江省的GDP关系密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111400000,残差平方和为799502.325,总平方和为112200000,F统计量的值为1114.759。F值检验目的是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是否可用线性模型来表示。F值越大,说明自变量造成的因变量的线性变动越大于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显著。这里F值较大,说明旅游总收入造成的黑龙江省GDP的线性变动远大于随机因素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较显著。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每产生1个单位旅游收入,黑龙江省GDP增加8.326个单位,说明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显著。
二、结论
通过研究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增加值与GDP的比重以及旅游产业的贡献率等指标,分析出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发现旅游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选用旅游增加值这一指标与全省GDP相比较,避免了用旅游收入与GDP相比较带来的数据夸大。贡献率弥补了旅游增加值的不足,体现了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得出每产生1个单位旅游收入,会使黑龙江省GDP增加8.326个单位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总体来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等旅游关联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提高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才能提高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此外,还应逐步完善旅游产业的统计数据,建立健全旅游业的法律法规,针对黑龙江省特点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商品,保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
观光旅游无疑是乡村旅游开发初期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旅游形式,绝大部分的乡村就是从利用古村落原始的自然、人文风貌开发具有自我特色的观光、游览项目起家,并逐步发展的。然而这种开发只是对目前所有的古村落旅游面貌、文化进行一些整合修葺,通过视觉刺激来满足旅游者的感官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旅游者的内心需求却被这种初级开发模式忽略,仅给旅游者留下肤浅的感官映像,致使传统乡村旅游重游率普遍不高,游客游览时间普遍偏短,独特性、吸引力和竞争力较弱,无助于长期旅游的发展。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乡村地区对于城市而言,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民俗风情浓厚,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的城市中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出于回归、求知、怀旧以及复合型需要对乡村旅游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乡村旅游能否得以良好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旅游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它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和决定,进而影响旅游客源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旅游吸引力的分析,并通过剖析和研究旅游吸引力对乡村旅游的作用力,旨在对一个具有丰富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桂林灵川江头洲村,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不断提升其旅游吸引力,扩大其知名度和旅游市场占有率。
一、江头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江头洲村概况
江头洲村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隶属于桂林市灵川县管辖,交通便利。江头洲村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聚居之地。江头洲村不仅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完整的明清时代古村落建筑到特有的科举仕宦文化和爱莲文化,享有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遗迹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数代为官同职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的盛誉,也是著名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莲文化”所依托之地。
(二)江头洲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居有158户人家共680多人。古村至今完整保存着明清两代时期的建筑格局,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房宇高大,鳞次栉比,屋檐层叠,古朴典雅。“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经考证,古村清代共有上百人考取功名,此地还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后裔之村,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特有的“科举仕宦文化”和“江头洲爱莲文化”等丰厚的文化遗产,辉煌的历史篇章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该村2005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江头洲爱莲文化”又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元月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二、江头洲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力分析
(一)旅游吸引力优势
1.自然风光优美、文化气息浓厚,辅助景观设置得体,吸引力强
江头洲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周边田园风景优美,一条美丽的护龙河流经该村,村中潺潺流水,河畔翠竹林立,杨柳飘逸,辅助景观修建得体,与自然环境浑然统一。境内青山秀水,自然景观独特,景点联动性较强,可游览价值高。加之江头洲村村民的淳朴大方、热情友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接待环境,吸引游客纷纷前往。江头洲村四季如画,村内空气新鲜、景色美丽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除此之外,江头洲村历史文化悠久,村中的古建筑、牌匾等遗迹显示出江头洲村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村中祠堂等古民居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江头洲村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没有任何附加的痕迹,自然韵味十足,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江头洲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灵川县,属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市管辖范围,靠近桂林市区和灵川县城,地理位置条件优越。距离桂林32公里,交通便利;随着大桂林旅游圈的不断发展和开拓,灵川县也在不断地受到辐射和影响,通过一级公路基本上与桂林市区连成一线,各条新修建的高速公路以及2009年12月28日开通的桂梧高速公路,都极大地缩短了其旅游距离,使外地游客到达这座桂北的县城更加快捷和便利,而桂林本地游客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从市中心到江头洲村,车程距离可以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就江头洲村而言,在政府的带领下,村民自发组织到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学习取经,引进外来先进的旅游理念;也曾委托专业部门为江头洲村的旅游发展做过规划。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江头洲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争让更多的游客知道爱莲文化,走进江头洲。
3.醇厚的爱莲文化和仕途文化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模式雷同,缺乏创新,旅游吸引力较小,而江头洲村依据自身的优势,除了常规的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类项目外,重点开发以“爱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比如祠堂展示等,在整个展示中以爱莲文化为核心,通过传承人的展示、字画展示等,使得游客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这也是江头洲村的一个旅游吸引力优势。
(二)旅游吸引力劣势
【关键词】 镜泊小镇 旅游小城镇建设 影响
近年来,湖南凤凰、广西阳朔、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小城镇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旅游小镇是指:以一种或几种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旅游休闲主导产业为定位,以旅游休闲要素集聚为中心,整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宜闲,具有会议节庆、健身养生、度假休闲等一种或多种主题活动的小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小镇就是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的新标志、新名片,是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因此,建设旅游小镇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旅游小城镇建设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伴随旅游者旅游需求不断提升和变化的新型旅游业态。通过推动旅游小镇建设,能够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休闲主导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旅游小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度假区,而是旅游产业特征鲜明、功能配套完备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居民生活区的完美统一体。旅游小镇不仅可以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需求,还能为游客提供酒店、会议、游览、旅行、购物、医疗保健、车辆补给维修等多种服务。建设旅游小镇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通过在交通条件便捷,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建设旅游小镇,可以使旅游资源显现化,形成旅游新亮点,增强吸引力,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达到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
2 黑龙江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现状
2.1 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概况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且各具特点,各有所长,为各地旅游小镇的建设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依托这些著名景区景点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名镇,通过名镇效应,带动整个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好的路径。“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坚持把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实施《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示范导则及评定方法》,旅游名镇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力打造了五大连池、镜泊湖、亚布力、汤旺河、北极村、兴凯湖、黑瞎子岛、名山、海林农场、七星农场、横头山、连环湖等12个重点旅游名镇,有力推动了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2 黑龙江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黑龙江省旅游小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北极村、亚布力、镜泊湖、连环湖等旅游名镇初具规模,品牌影响力增强,经济和社会放大效应初显。“神州北极”——漠河北极村,旅游由夏季一季热向冬夏秋三季火爆转变,旺季各地飞往漠河的航班“一票难求”;滑雪胜地——亚布力镇依托亚布力旅游滑雪度假区,滑雪旺季每天流动人口近万人,夏秋季旅游升温迅速,全镇从事旅游产业达3000多人,带动运输、餐饮、商贸、公共服务等相关产业从业人数近1.5万。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通过整合节庆资源,丰富节庆特色,提升旅游小镇的文化品位。自2011年开始,全省重点旅游节庆都放在旅游名镇举办,发展眼球经济,创造轰动效应,叫响名镇品牌,凝聚人气。北极村通过举办大兴安岭漠河北极光节、漠河冬至节暨圣诞文化节等,展现北极风情神秘奇观;亚布力以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亚布力夏季森林音乐节等节庆,打造滑雪避暑度假胜地;五大连池通过举办黑龙江国际火山旅游节暨五大连池饮水节,彰显火山矿泉魅力;黑瞎子岛承接佳木斯三江国际旅游文化节、华夏东极抚远淡水鱼(大马哈鱼)节等,绽放“一岛两国”边贸名城魅力……
2012年,在黑龙江省旅游局5000万元名镇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各地充分挖掘名镇资源特色,逐步完成从单一的旅游资源向高端复合型旅游精品的转变。
3 牡丹江镜泊小镇建设及发展规划
3.1 牡丹江镜泊小镇概况
镜泊小镇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方,因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景区镜泊湖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通长白山旅游景区,西接中国雪乡,北连亚布力国际滑雪场,是东北亚旅游的重要节点。小镇以“唤醒沉睡的火山台地,展示宇宙自然的魅力,营造人类生活新天地”为主题,以创建高水准的休闲度假公园为目标,主要设置风情别墅区、居住开发区、农田保护区、地质公园观光区、岩崖景观区、温泉会所区、公共绿地区、环境公园区等功能分区。镜泊小镇建设的目的是要营建“一个小镇”——国际旅游名镇;承载“两项功能”——国际级休闲旅游目的地、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突出“三大特色”——度假养生、休闲娱乐、旅游地产;体现“四种理念”——多元、智能、低碳、环保;打造“十大旅游精品”——赏火山奇观、品矿泉温泉、玩冬冰夏水、观南国风光、看马术赛马、住综合营地、打高尔夫球、享异域风情、逛影视基地、秀特色婚庆等。同时,小镇的建设还能够整合镜泊湖水域、渤海国遗址、火山口地下森林等周边高等级自然资源的优秀条件,对镜泊湖景区整体旅游品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镜泊小镇的建设及发展规划
200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镜泊小镇的重大决策,使之成为黑龙江省重点打造的十四个旅游项目和十大工程之一。同年,由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主导组建了牡丹江镜泊旅游名镇建设指挥部,2010年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小镇一期规划建设8.6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25.58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余亿元。小镇一期规划主要有火山地质综合博物馆项目、“小南国”生态旅游项目、花街项目、温泉酒店和会议中心项目、玄武湖休闲区项目、异国风情街区项目、薰衣草园项目及产权式酒店项目等。2012年,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将镜泊小镇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以保证镜泊小镇在全省12个旅游名镇建设中保持最具代表性、进展最快的位置。镜泊小镇建成后,将成为牡丹江地区接待能力最强、配套服务最优、休闲设施最全、特色最为鲜明、辐射效应最大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预计建成运营后,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日接待1.5万旅游人次,新增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500人,购置第二居所的休闲人群达到5000人以上,年可吸引游客500万人次,年可实现旅游总收入5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5亿元,国外旅游收入2.21亿美元,拉动牡丹江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
4 镜泊小镇建设对黑龙江旅游小城镇建设的影响作用
(1)作为全省确定的首批旅游名镇中第一个开工的小镇,镜泊小镇的开发和建设对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建设具有示范和样板作用。三年来,镜泊小镇建设一直坚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以“聚焦世界目光、接轨国际水平”为标准,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旨在将镜泊小镇打造成牡丹江人引以为豪的城市会客厅,打造成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后花园,打造成全省旅游名镇的典范。
(2)建设镜泊小镇,能够让镜泊湖旅游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拉动区域经济,为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助力。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求舒适是社会发展目标。到了这个历史阶段,要求旅游产业必须提档升级。镜泊小镇建设是镜泊湖景区建设中的大投入和大手笔,不仅得到牡丹江人关注,还会得到全省人民的关注,更吸引了国内及国际旅游业界的目光。因此,镜泊小镇建设对于拉动全省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镜泊小镇在建设中遵循的科学指导思想和先进开发理念为全省旅游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三实两创”的价值观引领镜泊小镇建设。求实,就是善于学习、把握规律。镜泊小镇的建设就是要突出节能和环保等新技术,遵循现代、养生、休闲、宜居的建筑理念;务实,就是在镜泊小镇建设中践行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落实,就是在镜泊小镇建设中要高标定位、坚决执行;创新,就是要引领潮流,紧紧与低碳、节能等最新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一流,就是要充分发挥牡丹江世界级的比较优势,如沿边开放、生态、旅游资源等,并以之为依托,将镜泊小镇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名镇。
1、景观休闲型
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
1.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观等优化景观效果;
1.3、节庆助推,有针对性的推出节庆活动;
1.4、服务配套,立体交通观赏、养生美食享受、有机产品购物等保证美好体验。
案例:加拿大Butchartgarden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
1.5、简介: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 hm2,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
1.6、策略: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
1.7、产品: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utchart家族陈列馆。
1.8、配套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inningroom,blueroom-温室餐厅,咖啡店)。
1.9、盈利模式: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见图1)。
2、科普观光型
这是一种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四季花卉为特色,以考察、科普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2.1 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
2.2 科普体验规划,科普教育相关的功能设置及活动策划,且需注重趣味性;
2.3、创意景观设计,用花卉创作有趣味的景观小品,提升花卉的观赏性;
2.4、其他功能导入,引入生态餐厅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案例:英国EDEN伊甸园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2.5、概况: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 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2.6、经营状况:伊甸园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目前已接纳访客超过900万人(见图2)。
2.7、运营模式:
2.7.1、注册慈善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下O一个全资公司,代表信托基金掌管伊甸园工程的全部事务;
2.7.2、成立伊甸园基金会。基金会主要代表伊甸园工程的对外形象,负责与政府、企业、学校和NGO等机构建立联系,帮助伊甸园工程建立一些专项项目(如废物零排放项目),以及寻找伊甸园工程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2.8、创意理念及重要项目设置
2.8.1、特色项目
体验类:话剧、研讨会、艺术类、园艺论坛、音乐节和儿童节目。
观赏类:两大温室、三大展览馆。
教育类:每年1月和9月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
2.8.2、生态教育
创意建筑:
伊甸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整体外观如蜂巢的巨型球体,被世人称为:“吹气泡泡的建筑”,世界第奇迹。
2.8.3、展馆设置:
种植10万种以上的植物,为全球最大植物保育场的所在地;
以主题方式分别设计“潮湿热带馆”、“温暖气候馆”、“凉爽气候馆”;三大展区共6个“大温室”,分别展示6个不同国家的植物。
3、生态度假型
兼顾花卉的特色观光和优美环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3.1、明确用地组合,注重农业用地与旅游度假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兼顾景观性、私密性与经济性。
3.2、丰富度假产品,基于花卉田园等打造花田运动、花汤养生、美食体验、花丛住宿等特色度假产品;
3.3、完善配套设施,以建设"花境"绿道为重点,以特色交通体验为特色,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案例:成都石象湖
以生态休闲、鲜花节事为核心驱动,激活相关产业的综合性生态休闲示范区。
3.4、区位:位于四川蒲江县,距成都86 km,距双流机场国际机场77 km;
3.5、规模:20平方km,2 000 hm2区域;森林覆盖率60 %,湖面133 hm2;
3.6、特色:
3.6.1、以湖景旅游为核心结合花卉产业(郁金香、百合花)整合优势,将石象湖打造成为国际复合型度假区;
3.6.2、园区由生态文化主题辐射出国际休闲度假园、国际会议中心、未来人居生态环境示范区及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等。
3.7、游客量:年均30万人次
3.8、空间布局
4、主题游乐型
以花卉景观为环境特色,以花田游乐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见图3)。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4.1、花卉景观设计,通过不同种类花卉搭配种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观;
4.2、运动娱乐导入,花田中设置卡丁车赛场、迷宫等趣味运动。
4.3、特色交通规划,结合地形特点,设计车行、人行等不同景观道路。
案例:日本芝樱公园
欣赏浪漫芝樱+体验花田赛车,世界独一无二的芝樱卡丁赛车场。
4.4、概况:位于日本北海道东藻琴村藻琴山,芝樱数目达120万枚。同时,山下设置亲子游憩设施,并提供野餐等场地。
4.5、面积:10 hm2。
4.6、主题活动:“芝樱祭”系列春日活动、“东藻琴芝樱公园摄影比赛”等活动。
4.7、芝樱花色:五月花季,紫、白、红、粉红、淡粉、雪青6种花色同时开放,花期长达3个月。
4.8、建设内容:卡丁赛车场、大地艺术景观等。
4.9、开发启示:独特的赛车体验,多彩的芝樱花田。
独特的赛车体验:世界唯一的芝樱卡丁赛车场,体验芝樱环绕下的赛车感受。
多彩的芝樱花田:通过不同花色的芝樱种植,拼出独特的“小牛”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景区著名地标之一。
5、产业博览型
集花卉苗木种植、交易、展览、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式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5.1、产业资源,必须具备或能整合花卉苗木的组培、种植、研发、管理等人才、企业和花卉苗木资源;
5.2、链式开发,基于产业种植基础,从组培、种植、研发延伸拓展到展览、交易、花卉衍生产品生产与销售、花卉观光休闲等,以产带旅,以旅促产;
5.3、功能空间,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花卉科研区、花卉展销区、主题花海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组合和空间布局上需兼顾产业要求和旅游需求,既不影响生产种植,又能满足游客体验。
案例:上海鲜花港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典范(见图4)。
5.4、核心特色:320万株郁金香花海&36万m2玻璃温室。
5.5、开园时间:2007年。
5.6、占地面积:主景区66 hm2。
5.7、投资方: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5.8、所获殊荣: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9、游客量:郁金香画展期日均1万人次,年游客60万人次,门票:100元。
6、空间解析(见图5)
7、旅游产品及游线解析(见图6)
8、农家花乡型
以“花田”为背景,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花卉乡村”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8.1、注重风貌整治,以大面积花卉景观围绕,建筑、景观等凸显乡村风貌,营造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貌;
8.2、融入乡村文化,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景观,设置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并结合花卉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8.3、化农家休闲,注重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休闲产品,以花引客,以闲留客。
案例:四川成都三圣花乡(见图7)。
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4、概况:距市区15 min车程,面积16.8 km。
8.5、定位: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6、规模:农家乐26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4家),高档会所及高、中、低档乡村客栈40余家。日均客流20 000人(周末35 000人以上)。
8.7、周边:城东副中心,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千亩天鹅湖公园。
8.8、五朵金花:
9、经营管理:
(1)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投入8 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
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五朵金花”的打造。
(2)规划建设:农村化布局,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采取“农民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将农居改造景观化。
增加湿地、绿地使景观打造生态化。
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
(3)景区管理:5A要求,4A标准,精品提升。
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
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验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4A景区品质。
10、产品打造
10.1、文化主导,主题经营
以文化润色农业、营造环境、提升经营;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五个主题景点。
10.2、多元发展,提升转型
由单一的“观光+休闲”(农家乐)向“文化+休闲+商务”(精品乡村商务酒店、高级会所、体育公园等)的中高端多元化产品提升转型。
10.3、节事营销,产业支撑
以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和花博会为契机,以花卉产业为支撑,营造四季花卉节事。
10.4、4A标准,品牌塑造
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进行环境整治、设施改造、经营规范,树立“五朵金花”品牌形象。
(摘自山合水易研究中心,2014-5-13)
休闲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休闲小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休闲小镇更具象化,可以落实到休闲产业上,是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33~333 hm2的架构上进行城市化聚集的一种模型。如何成功打造休闲小镇。
1 休闲小镇的概念
休闲小镇,是指依靠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旅游服务和休闲产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是一种以商业街区为主要形态,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混合的小镇旅游策划综合开发项目。如休闲古镇、旅游小镇、温泉小镇、艺术小镇、时尚小镇等。
2 休闲小镇的三个要素
休e小镇是由旅游产业聚集带动的城镇化的一种主体模型,任何一个休闲小镇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核心基础:
2.1 核心吸引中心,其中吸引核不一定是观光,有可能是休闲,有可能是娱乐,也有可能是游乐。
2.2 休闲聚集中心,不仅让人来,还要让人住在这里,只有住下来才会形成消费。因此以居住为核心的多业态休闲聚集,实际上是休闲小镇发展的核心。一个休闲小镇能不能成功,核心取决于休闲业态。
2.3 是延伸发展中心,休闲聚集可以延伸出养生、养老、娱乐各种各样的消费结构和各种各样的产业业态。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旅游引导休闲聚集形成的休闲小镇发展模式”。
3 休闲小镇的打造要点
3.1 吸引力和游客量是休闲小镇打造的前提
3.1.1 吸引力的打造是前提,休闲产品/项目的设计是关键,是形**流的必备条件;
3.1.2 游客量与游客滞留时间是重点,决定了休闲小镇的规模。
3.2 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模式
3.2.1 休闲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基础。
3.2.2 游客的水平、层次、消费模式以及滞留时间形成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
3.3 休闲聚集下的泛旅游产业整合和延伸发展
休闲聚集下的商业物业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和产业带动的地产,在这一结构下同时形成城市化本身的配套,由此形成休闲小镇架构。
4 休闲小镇的发展架构“吸引核+聚集核+地产延伸”
休闲小镇是一个景区,有风貌、有特色,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休闲小镇也是消费产业聚集区,是由消费聚集形成的产业园区。
休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区,需要解决人的城镇化。
由此,风情小镇构建的12个重要方面:
4.1 风貌吸引力:古镇、艺术、创意、西洋。
4.2 广场吸引核;激光水秀、篝火晚会。
4.3 餐饮吸引与聚焦:一招吃遍天。
4.4 酒吧与夜间聚集:留客的关键。
4.5 创意客栈聚集:客栈酒店及公寓房地产。
4.6 创意工坊街区:百工坊、百艺坊。
4.7 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洗浴、养疗。
4.8 街区与商业房地产。
4.9 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
4.10 大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
4.11 远客与度假居住第三所。
4.12 养老居住。
5 休闲小镇规划六要素
5.1 规划基础: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产业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是集聚人口,形成就业的关键。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应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泛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旅游业态及要素规划并为政府及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规划,为休闲小镇的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5.2 规划要点: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
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本体价值与开发价值评价,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作为核心吸引力构建的基础。进而围绕这一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5.3 规划关键: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
小城镇,不仅要服务游客,更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小城镇里的项目策划不同于单纯的景区,需要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5.4 规划落地: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
产品及项目策划完成后,落地下来就是依据功能的空间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休闲小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了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夜间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当然,不同资源类型主导下的小城镇,功能也不尽相同。
5.5 规划特色:风貌规划
特色风貌是休闲小镇的吸引力之一,休闲小镇风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城镇的建筑和景观方面的因素,还是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客栈、酒店、商业建筑、景点建筑;
景观主要集中在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
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生活风俗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从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5.6 规划价值:政府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