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媒体的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价值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研究的重点,早在8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的书籍已经问世,并且以一种新的整合媒体传播体系慢慢对后期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其理念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整合现有企业的信息,将企业的品牌通过建立恰当的传播途径,传达到客户心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因为其有不可比拟的理论及实践优势,慢慢成为企业最广泛的传播营销手段。
企业开展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了解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营销传播,基于客户的消费习惯,利用信息的传播手段将能引导客户消费的信息及时的传达到客户手中。在新阶段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主要依靠广告进行传播,具体的形态包括电视、杂志等。整合营销传播更侧重于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有效整合,通过利用传统的传统传播手段,将企业信息传达到客户心中。通过对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位分析,其在整合营销传播的有其自己的弊端,具体如下:
1.信息单向传播性。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基于一点到多客户的传播,即最终事宜一个信息源,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是在被动地接受,没有办法选择,对于大量的信息无法将最有价值的部分传递给客户,客户一旦有这样的心里,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逆反性,不利于信息的传递。
2.传播的同质性。传统媒体通过广播等手段,以相同内容的信息、以相同的方式传播到客户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性,没有区分受众的不同特性,无法开展针对性的营销,因为需求点不一样,很难达到“以一对百”的实际效果,只是大众化的传播,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3.无法评价效果。传统媒体传播消息之后,没有办法通过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营销的传播效果,想要统计分析,需要通过大量的高成本的调查问卷,而且反馈的信息具有滞后性,没有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提供合适的策略支撑。
二、新媒体特征及整合营销传播价值分析
尽管传统媒体在有效整合营销传播中具有弊端,但是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上依旧是主要的传播媒体,其弊端仅仅对比新媒体。那么新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有哪些价值以及其本身的优势有哪些?具体的分析如下:
1.产生双向互动效果。新媒体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基于一点到多客户的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是在被动地接受的问题,通过在各种传播渠道下,客户自主选择。
2.群体分类效果。新媒体能够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切分,有目的开展信息传播,传统媒体的弊端是没有办法将合适的广告内容传递到真正需求信息的客户。一般新媒体如网络社区、订阅号等,都有针对性客户群体,因此可以进行群体分类所以更能有针对性。实现有针对性的定点投放,可以减少困扰,不能实效保质传播。
3.可准确评价效果。精准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传播效果有效性评价,新媒体因为具有区域性,如网站点击率、购买率等购买行为数据,进行客户行为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营销和客户的精准客户服务,可以很有效地衡量客户对现有品牌的营销,进而有针对性制定营销策略。
4.多媒体多渠道传播效果。新媒体通过多媒体渠道,利用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如一些图形等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将企业的亮点直观的展示出来,因为具有表现力强,是典型的富媒体的表现,通过强化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宽度,让客户能够感受到其冲击力,吸引客户进行点击相关内容,这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好的多渠道传播效果。
5.客户体验效果强。客户在与新媒体互动的过程中,自身是在参与这个过程,这个是新媒体最有优势的特性,这个也是未来互联网媒体发展的趋势。新环境下,仅仅通过花哨的表现内容已经不足以引起客户的注意,这样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建立小游戏、社交聊天等方式让客户参与进来,让其在体验中了解企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的经历让新媒体传播效果更佳,网络营销的效果更好。
6.不受空间限制。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可以通过固化平台上获取,这些信息不会因为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距离,影响传递效果,反而客户可以无障碍地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实现实时的交流、传递、沟通信息。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价值体现的描述,很容易得出结论,即新媒体可以很好地整合营销传播媒体,可以很好地契合新媒体的特征,实现特征与价值的完美结合合。
结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新媒体慢慢出现,并且应用到了营销传播中。针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指基于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手机等多样化的渠道,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它是一种新科技与媒体的结合,以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在营销界传播。从现有的定义理解上了解,新媒体基本上包含了应用到的互联网技术。新媒体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一定会掀起一股新形势的热潮,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及环境也在新媒体的推进下慢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刚.新媒体时代营销传播的有关问题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2,43(4):629-632.
[2]孙长胜.新媒体营销势在必行[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39(9):975-980.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以下简称《21CBR》)记者对话虎嗅网创始人李岷,在谈到类似虎嗅网这种以UGC(用户生成)模式制作内容的新兴科技媒体,如何谋求影响力和流量变现时,李岷的回答多少有点攻击性防卫的味道,甚至类似的姿态还在采访过程中频繁闪现。对于外界的质疑,李岷有压力甚至感到委屈,“你们就知道盯着虎嗅”。
不过,这是李岷注定要承受的,因为虎嗅网的诞生和发展有点特别:新媒体早就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虎嗅网诞生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低成本的方式撬动了传统媒体的基石,不过,其影响力的迅速攀升和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者说“落差”。
那么,虎嗅们到底从传统媒体那里继承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其模式能否拯救日益衰落的传统媒体业?
借力转身
她们都希望针对传统媒体的弊端,借助互联网,创立一个全新的媒体形式。
2012年是包括虎嗅网、钛媒体在内的众多科技媒体诞生和迅速崛起的一年,别有韵味的是,期待颠覆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恰恰是传统媒体人自己:虎嗅网创始人李岷来自《中国企业家》,钛媒体的“老大”赵何娟则是经历过包括《财经》杂志在内的一线媒体的资深“圈内人”。
尽管这两位都是脱离传统媒体体制而创业,但她们在描述创业的动机时却不尽相同,这或许是日后钛媒体和虎嗅网走上两种发展路径,乃至有所争执的原因所在。
创业前,赵何娟曾在美国关注和报道当地的科技行业发展,“刚去纽约时,会大量关注美国当地的媒体,包括各式各样的科技网站,甚至几个人一起做的科技博客。当时觉得国外的网站做得真的很有趣,当然,我也会注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做新媒体的尝试。”
那些不断诞生、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形式在给传统平面媒体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赵何娟看来,一本覆盖多领域的杂志,还要保持一个整体的调调是有问题,比如科技代表活力和创新,但时政新闻会很严肃,因此赵何娟一开始希望在体制内做一个独立的科技子品牌,但存在很大难度。
赵何娟表示:“传统媒体里的每个人都不错,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因为组织惯性而去阻碍做新的事情。”
因此,赵何娟决定跳脱出来,创办钛媒体。而李岷在创办虎嗅网时,已经把竞争的目光从纸质传统媒体转向网络上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李岷说,在创办虎嗅网的时候,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围绕着一个问题,互联网上哪些潜在的需求是没有被满足的?人们过去在网络获取商业资讯的来源无非是两个渠道,门户和微博。但门户和微博都有各自的弊端:前者是高大全的新闻超市模式,后者的信息过于碎片化和过载,因此李岷期待做一个商业资讯的网站,把热门话题通过不同角度呈现出来。
也许李岷和赵何娟的创业路径和源动力有差别,但她们有一个核心的共同愿景:针对传统媒体(包括网媒)的弊端,借助互联网,创立一个全新的媒体形式。但这并不容易,对传统媒体人而言,这种尝试到底是彻底转身,抑或转移阵地而已?
模式之争
赵何娟把钛媒体定位在一个原创和众包为主的网站。
2012年年底,钛媒体和虎嗅网在网络上打了一场口水仗。按照赵何娟的说法,起因是自己在微博上“无意针对谁”发了一个回复,大意是某些新媒体的流量蹿升很可疑。接着虎嗅网就认真了,双方吵架升级。事实上,如果排除炒作的成分,这背后其实代表了双方对所谓新媒体运营理念的争论——虎嗅网和钛媒体在表面上都是依托内部团队,以深度观点文章立足,但实际上双方的路线差异很大。
在接受《21CBR》采访时,赵何娟表示现在不太方便评论对手,但可以真实描述创业时的想法:“那时候我就是觉得,国内有真正把新媒体做好的吗?有的网站是以翻译国外的资讯为主,有的网站以线下活动为主,有的网站在最开始只是编辑引用其他文章的内容,还有不少版权纠纷。”
赵何娟的最后一句话无疑指向了虎嗅网。包括李岷在内,虎嗅网最初的编辑团队只有2-3个人,能够在2012年上半年迅速风生水起,原因是为读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深度文章和观点,但这背后的确有“借力”的嫌疑,比如将传统媒体的文章直接拿过来,做一定程度的加工,特别是标题和导语。虎嗅也因此和一些传统媒体(包括《21CBR》)因为版权问题发生过一些纠纷。
对此,李岷有点委屈,她认为虎嗅网还是非常有节操的,只是枪打出头鸟,因为虎嗅网影响力大所以大家难免都盯着。李岷表示:“其实很多网站,特别是不太知名的,对你们文章的引用篡改更多,虎嗅还是要求转载一定会注明出处、作者,但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遗漏。”
抛开版权问题,这反映出虎嗅网对待新媒体的态度: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在里面。新旧媒体不应该单纯以依靠网络或者纸张制作新闻来衡量,而是生产方式。传统纸质媒体因为无法迅速接触用户并且互动,所以多采取团队深度制作,然后推送的模式。而门户有能力与用户零距离接触,但本质上也是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用户导向,围绕用户的需求来构建内容和推送。
因此,虎嗅网在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媒体——即使在李岷看来,虎嗅网并没有刻意选择生产方式:“其实投稿一开始也有,只是随着发展阶段不同,比重有变化。”
这正是赵何娟对虎嗅网有点不以为然的原因,赵何娟希望钛媒体是一家真正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而众包是互联网诞生后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赵何娟表示,众包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互联网,但一定是互联网的生产方式之一。因此赵何娟把钛媒体定位在一个原创和众包为主的网站——钛媒体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鼓励原创投稿的机制,包括话题悬赏等。当然,赵何娟也承认:“我们现在其实看着也和一个传统媒体的方式差不多,远远没有到理想状态。”
尽管思路有差异,但李岷和赵何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盈利?
殊途同归?
越来越多基于微信的自媒体,也纷纷创立自己的品牌,甚至做起科技网站。
不论李岷还是赵何娟,在聊到商业模式时,多少都有些回避。不同的是,赵何娟不再像之前聊创业时那么底气十足,而李岷多少有些攻击性。
“全世界的商业模式无非就是那么几种,向企业收费,向用户收费,做广告,做会议,你还怎么玩出花样来?”李岷表示虎嗅网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直接看网站就很明显了:“无非就是广告占一部分,这部分针对企业的广告客户比较多,因为虎嗅的定位并不是大众媒体,我们的读者大都是有影响力的商务人士。然后是和企业的合作,包括线下线上的整合传播。但你们需要明白的是,传统媒体100个人做的事情,我们10个人在做,我们的营收体量可能还没那么大,但要看投入产出比啊。”
不过,业界一些传闻似乎在挑战李岷的说法,比如,认为虎嗅网会以刊登负面报道的形式逼迫企业交“保护费”,而这种模式在打完一轮企业后也没办法持续了。对此李岷有点不屑一顾:“谁说的让谁拿出证据。”一位虎嗅网的前员工也不承认有保护费一事:“应该没有,可能有些企业和我们签署合作协议时,我们会强调内容上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企业后来发现不好控制内容,有所不满,甚至牵涉到一些广告回款的事情,就不那么痛快。”
还有一些传闻在质疑虎嗅网的营收和商业前景,对此李岷同样拒绝做深入的解释:“我们现在还可以吧,下一轮融资也在进行。至于未来的商业模式,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吧,关键还是做事儿。只能说我们未来会继续围绕我们的读者做深度的内容服务,比如,通过数据挖掘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做真正的定制化。我不喜欢事情还没做就包装一个概念。有的投资人相信我这个人,有的投资人觉得我说不出商业模式就走了,这也正常。”
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厂CEO蒋纯虽然坚持称,以虎嗅为荣,并且将继续支持下去,但说起营收和盈利,蒋纯的底气也并不是很足。
和虎嗅网相比,赵何娟对钛媒体的远景规划可能更为互联网化。如果说虎嗅网定位在有影响力的商务人士,赵何娟则把钛媒体的用户定义为公司人——这更大众化。
赵何娟期待未来把钛媒体做成一个流量入口,像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围绕用户做各类服务以谋求流量变现。赵何娟透露,钛媒体很快会做一次重大改版,而她本人将从创业时的编辑角色转变为产品经理,甚至会去游戏公司取经,研究如何在钛媒体社区里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众包和分享系统。
我国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由于科学技术的转变,因此人们在信息获取方式方面也有了极大程度上的转变。但其仍旧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平面设计的轨道。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平面设计逐渐突破传统平面设计当中的缺陷和弊端,其不仅仅只局限于二维平面处理,其开始将图、文、声、像等要素进行综合处理,使得平面设计的语言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转变,在本文当中我们将结合平面设计相应的研究理论对其中涉及到的视觉语言进行分析和探究工作。
关键词:
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
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数字技术得到卓越的发展并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平面设计的对象开始由之前的静态事物逐渐转向动态事物,传播途径也由之前的视觉传播逐渐扩展和延伸到视觉和听觉综合传播的轨道上来。平面设计的物质载体开始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替代。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为平面设计的工作人员提供多样的素材来源,平面设计发展的市场空间也开始被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数码形象开始增多,使得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认识更为精确,所设计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
一、新媒体媒介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1、新媒介的信日、传播特征
人类无论是在个体语言的传播还是知识体系架构的创建方面起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言都更加具有创新性,基于该种潮流背景之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种类也开始日益丰富,其种类也逐渐提升,并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进行表现。互联网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的交流逐渐成为市场秩序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在此背景之下,逐渐显现出其中的弊端所在,其不能够对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也就是不能够实现信息之间的综合分析处理工作。但是使用新媒介却对传统媒体的这一弊端进行解决。其主要是通过超文本链接该种途径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其信息来源和传播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媒介的限制。
2、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在新媒介信日、上的传播特征
基于我国平面设计语言发展的背景之下,平面设计也更多的突破了传统媒介当中的限制,其综合了各种新式媒体的优势所在。新媒体技术含量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相较=对较高。因在使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传播过程当中,其无论是传播的方式还是传播的特征都与传统媒介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对其进行综合探究讨论,就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使得其更加具有精确性并且其传播空间和传播都相较来说更加具有广延性的特征,并且能够对视觉语言进行丰富。
二、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在新媒介中的表现形式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当中更多的对时间因素进行了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主要本质的差距就是其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方式的体现。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时,其主要就是通过视觉途径进行表现,而新媒体则实现了视觉和听觉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极大程度上对传统传播媒介当中的弊端进行完善和优化。
1、由静到动的四维表现
在使用新媒体对平面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仍旧对传统平面设计手段进行了传承,其主要就是通过二维以及三维视觉对平面进行设计活动。其同时也能够对四维动态视觉效果进行凸显,使得表现对象本身更加具有鲜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让观众能够更好的对平面设计当中的理论观念以及主体思想进行理解和认知。
2、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表现
人在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过程当中,主要就是通过口语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之间的传播来实现,而眼睛和耳朵是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介传播的过程当中由于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受众在对知识进行接收的过程当中就具有较高的自主选择性,信息其本身需要受众运用自身的主体知识以及理解方式去进行体验。通过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介其单一性逐渐朝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其中的缺点也日益得到完善。新媒体在平面设计以及信息传播过程当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传播的方式进行体现。
三、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心理分析
在对信息数据进行传播过程时,受众其自身的心理机制都是难以捉摸的,通过不同的媒介符号,每个受众对于其接受程度也会由于个体差异性而不同。通过心理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就是受众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接收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其会依据之前的信息存储知识对该数据信息进行自主评判。目前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反馈,从而形成个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当传播媒介发生改变,受众的认知也必将发生改变首先,在媒介信息方面,新媒介的平面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日、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来说,数字化信..能够储存的量更大,而且能够以十分便捷的形式将信日、传递给人们,并且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其次在选择方面,在新媒介条件下受众的选择更多的是积极主动的,新媒体所负载的信息量很大,包括图、文、声、像各个方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快求奇的心理特征。
四、结论
在对平面设计当中的视觉语言进行评论过程当中,发现其中的形式以及表现方式并不是具有唯一性的,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平面设计的内涵以及传播载体都出现了转变。在新媒体传播形式之下其视觉语言呈现出新的传播形式,其传播方式呈现出综合传播的特点,也就是将视觉传播和听觉传播相融合,该种方式将平面设计当中的传统形式进行突破,传统的思维逻辑也会被重新排列。通过新媒体进行平面设计以及语言的传播活动,使得人们的思维层面得到扩展和延伸。
作者:王纪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付珊.基于新媒介传播背景下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35-36.
[2]刘伊丹.新媒介环境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转变及表现[J].大舞台,2015,06:60-61.
一、顺应深度融合,巧借多种平台优势凸显名镇文化底蕴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启动之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挑战和变革是国内外传媒界所必须正视的问题。目前,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必须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去面对潜在客户。
黑龙江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横道河子镇和爱辉镇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相比融资能力与市场化程度都较弱,作为黑龙江省异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最为集中的两个乡镇,保护历史遗存,挖掘文化内涵的发展定位使其不能开展有可能破坏古镇风貌的产业项目建设,财源匮乏,难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抢占各级传统媒体的宣传空间。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级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的大潮中原有的垄断优势逐步缩小,降低广告资费、吸引潜在客户和搭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是其实现自身突破的必由之路。传统媒体寻求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历史文化名镇扩宽推广渠道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双赢格局,即传统媒体通过创新传播业态、流程和方式来满足历史文化名镇在传播终端丰富自己的形象展示与文化推广,传统媒体通过开通自己的新媒体能实现多种媒介平台的互相交融、渗透、交叉和融合,其总体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增强,历史文化名镇的形象推广通过这种多媒介平台开展能起到一次投放,多点推送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历史文化名镇承载的文化资源通过多媒体平台推介往往会培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如在横道河子镇举办的“中俄国际油画创作大赛暨第二届林海雪原旅游文化节”和在爱辉镇策划的“北疆古城、灵秀瑷珲”主题活动都通过借助新华网、人民网等传统媒体开通的新媒体平台得以迅速扩大影响,其中横道河子镇通过此次宣传推介汇聚了中东铁路文化研究专家、中俄油画家、美术学院学生代表;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媒体记者、重点旅行社负责人,共计五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爱辉镇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公布了“瑷珲”网络标识,还通过恢复举办具有三百年历史的瑷珲“上元节”在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平台上全方位展示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瑷珲古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特色旅游格局。因此,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古镇不仅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潮顺势而上,还要寻求在多媒介平台上创新推广模式,突出抢抓眼球的重点元素,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体验。
二、增强用户黏度,发挥微元素作用提升名镇文化辐射力
与各级传统媒体受众日渐流失的现实相对比,近几年来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了快速成长期,特别是微博、微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其与互联网用户较为接近。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随网走”的既有模式形成“网随人走”的新变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功能的不断深化,其呈现出的移动化、互动化和社交化的发展趋势让用户黏度成为衡量新媒体是否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同传统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加强依托主流媒体所开办的新媒体平台,根据其受众关注点而丰富推介内容,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还要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用网络丰富的微元素创新宣传推介模式。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3G或4G用户占了其中一半以上,用手机在线观看视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受众大部分都表示在有视频可看的情况下不会浏览相关内容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读字和读图开始陆续被观看视频所取代,在微博、微信衍生功能不断开发的趋势下,增强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黏度主要还是以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元素”为吸引点,让微元素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历史文化名镇的宣传推介具有更新的表现形式和展示空间,要着力打造一批反映其历史文化内涵、重大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的微电影、微视频并通过网络公开传播,将微传播的优势进行充分释放,进而获取积极的社会反响。基于此,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在增强新媒体平台用户黏度上一要围绕“微”字做精做透,做好前期策划,满足信息获取碎片化所带来的挑战,用精彩的内容设计去赢得受众的关注;二要突出“快”字抓点带面,做好内容选取,改变同质化内容过多的弊端,让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微元素成为自身显著的身份标识,让用户过目难忘,记忆深刻;三要突出“情”字入脑入心,将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传说、故事尽快打造成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微电影、微视频,把历史文化资源变成吸引用户关注的有利工具。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在刊发于2014年7月18日《人民日报》的《深度融合 争创一流》一文中认为:近两年,中央电视台全力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初步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努力将央视建设成为以视频内容为核心,媒体形态丰富、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和完备产业链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一是从理念上融合。要从长期的单纯的电视思维转变为新媒体、多媒体思维,这是一件带有根本性的事情。二是从机制上融合。中央电视台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台网融合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台网联动、媒体融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从技术上融合。吸收大数据、云计算、4G移动通信等前沿的技术,建设满足各频道内容、多媒体形态一体化运行的技术支撑平台。四是从流程上融合。要努力实现台网之间业务融通、资源整合、传播互动、技术融合,共同打造节目选题策划、制作播出、新媒体传播、宣传推广,以及版权、广告营销等链条,形成统一品牌。五是从体制上融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海报业集团新闻办副主任邱曙东在刊发于2014年7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的《澎湃新闻 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战略》一文中认为:全新上线的互联网新闻产品“澎湃”将其核心用户定位为关注上海、关注中国的政经界人士和影响力、购买力强的中高端人士及海内外精英。在运作模式上,“澎湃”探索全新的报网融合新闻生产方式,在内容架构上抛弃传统门户网站的频道制,同时摒弃传统媒体运作的部门制,围绕40多个栏目组建团队。在经营上,针对目前市场上门户网站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澎湃”同时开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重媒体资源,将广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通过网民和客户资源的共享,实现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和产品营销渠道价值。未来,“澎湃”将成为一个新闻与思想的大平台。
@密苏里孙志刚:从宏观的角度说,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包含有两个方面:(1)探索未来媒体经营模式 seeking new business models for journalism,和(2)思考新新闻理念、文化和模式 conceptualizing new journalism models for news。前者与媒体经营有关,后者与新闻理论、新闻文化和核心新闻价值观有关。(2014年7月21日08:19)
@人民邮电报:【李希光:我国互联网管理存在的弊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指出五个弊端:互联网信息管理缺乏国家战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分由不同部门负责,互联网信息管理方式异化,互联网信息管理人员水平亟待提高,网络上严重缺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和对话渠道。(2014年7月21日15:40)
@张志安:【澎湃新闻的三重意义】1、打造移动互联网情境下的原创产品和新型平台,有利于主流媒体重建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2、实践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生产,有利于探索包括“策展”模式在内的新型生产机制;3、投入资本和人力去做严肃新闻,在唱衰报业的氛围中提振了职业媒体人士气,有利于强化新闻业的认同。(2014年7月24日 20:32)
新媒体来了,只是传播史上正常的技术更新所带来的产物,所以新媒体来了不是“狼来了”,但是新媒体带来的改变是传统媒体不容忽视的。媒体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但是媒介之间的融合更是必然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传统新闻应该多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一、加强与新媒体合作,取新媒体的长处补短
新媒体的平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比如网络媒体出现并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之后,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这些平台一方面能够借助传统媒体的母体优势,比如新闻信息的来源上的优势,而另一方面也能够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以弥补传播的即时性方面的不足,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上以及互动性上的不足,从而兼具了新旧媒体的双重优势。比如人民网、央视国际就是通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改造形成了新的媒介优势。有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在网上已经拥有1600万注册用户,并正以每月50万的速度增长。报网结合,也正是当今美国报纸的主流运作模式。
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好的特点,新闻后面大量的议论、跟帖,博客等等可以成为传统媒体迅速捕捉民意的信息平台,弥补传统媒体互动性弱的不足,并且可以根据反馈而做出新的报道角度跟进。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近两年火热的选秀节目的短信投票,电视节目在用短信参与的方式赢得了观众参与的同时,也开辟了一种新形式的与新媒体合作的盈利模式。
2006年4月14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试验推出电子报纸,最近,长春《新文化报》的手机报纸正在推广使用当中,这也是传统媒体寻求新媒体合作的一种方式,它实现了比报纸更便捷的携带与及时性,而且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天气情况等资讯),这是借助于新媒体优势,传统媒体的新生机。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建立新的信息采编系统,实现更加快速地对信息源作出反应,使对新闻源的甄别、报道、审查、一系列的流程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反应更加迅速。
新媒体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媒体与其的互动形式在不断创新,目前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与新媒体的互动,单靠传统媒体内部的资源已经很难整合出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超女现象是电视运用新媒体的一个范例,它是传统电视加手机短信的产物,通过网络炒作,通过手机集聚人气,然后在电视上完成亮相争得收视率。
媒介间的互相融合,使它们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给彼此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新媒体环境下媒介间的合作共赢方式会有更多种,还有待于实践中的不断磨合。
二、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公信度以及长时间培养的受众的忠诚度
可以说面对新媒体的压力,传统媒体能否守护自己的生存空间,关键的一点就是它能否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把自身优势保持或者转化。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优势一是在内容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还是信息提供源的角色;另一个优势是传统媒体因其在传播领域里长时间的存在,与受众接触的历史更长,因而在媒体的公信度和受众忠诚度上较强。
1、内容为王。在新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时任百度副总裁的梁东的观点是“数字化时代,传统报刊的角色应该是数字内容的提供商。”这一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尽管新媒体以其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给传播领域带来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说,新技术更多的还是在改变传播的手段、方式,改变传播的速度和信息接收的便捷度,而真正能够证明媒体能力的还是内容。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吸引受众的内容出现,各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改变仍然是毫无意义的,现在还是内容为王的时代。道琼斯公司主席兼《华尔街日报》的发行人彼得卡恩说,虽然电子发行已经占据了该公司收入的一半,但是他仍然认为道琼斯是个“内容公司”,卡恩认为:发行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内容才是!内容第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做新闻方面,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杀手锏,新媒体更多的还是平台,信息处理平台,而它们的内容支撑,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传统媒体的提供,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在独家新闻很难做时,可以有独家的视角,独家的分析等等,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及时性上拼不过时,可以在提供的内容特点上表现自己的实力。
2、利用自身公信度、权威性及受众的忠诚度的优势。在第三届传媒竞争力年会上,参会的搜狐CEO张朝阳曾经坦言:与网络相比,报纸的品牌与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互联网的公信力建立我觉得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像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也不敢小觑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和公信度方面长时间形成的品牌效应,这充分地说明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还有着至少是现在还有着让各新媒体望尘莫及的优势。
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在新媒体蓄势努力建立公信力的时候,充分发挥信息权威的特点,并在深度报道和特色报道以及差异化的内容上作出新的努力。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特有的新闻资源,比如遍布各地的采编网络等等。
新媒体在把关人环节的弱点,也是其在建立权威与公信方面的一大障碍。本文在前面提到的新媒体实现了比传统的媒体更加广泛的言论自由度,但是,事有两面,新媒体由于其信息者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这种自由度实际上考验的是媒介的把关人的作用。者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未经准确的核实就在互联网或其它终端,给假新闻以滋生的土壤。正因此大大降低了新媒体的可信度。
虽然前面提到了新媒体的整合链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就是其身份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因为至少到现在为止,多数的国家还未对手机、博客等等的新媒体的采编身份予以认可。所以新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要依靠传统主流媒体提供的更加可靠的新闻资讯赢得受众的信赖,传统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的公信度与权威性是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新闻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起受众的忠诚度和新闻信息的接收习惯。
传播史上还未出现一种媒体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的现象,没有哪一种老的媒体因新的媒介形式产生而消亡。传媒的未来必定不是新媒体独自占领的世界,而是以新技术的进步作为动力带来的各媒体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特点,不断调整自己以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形成的媒介的融合。但传统媒体必然是要在一种压力与困境中生存,因为新媒体正以强大的影响力开始抢占传媒市场。媒介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新老媒体选手互搏的过程中,看起来是承载信息的介质发生了改变,实际上在传播模式、话语习惯、报道手段以及受众的接收习惯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更为深层的变化。分众、互动、开放、多元、博大的新媒体用新的气质、内涵和文化,继续推动传播领域的进步。
在智能手机未出现以前,手机只是以一种简单的通讯手段。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手机已不仅仅是一款单纯的通信设备,而成为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媒介。手机功能范围也扩大到娱乐、阅读、在线等多种功能,以3G技术为开端的智能手机市场不断崛起。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浏览网站,这就使得手机具有了媒体的特性,即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功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来寻找、获得以及传播信息。
众所周知,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电视这四大传统媒体对于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但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媒体单向、强制性的传播模式,而倾向于交互的、可选择的传播模式。手机媒体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机媒体的技术革新,而且其技术革新的速度还很快,人们对于手机媒体功能的运用也越来越多。随着手机用户的持续增加,手机媒体的特殊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一、手机媒体的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终端设备不断改进,手机媒体飞速发展。广大学者们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观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目前仍处于手机媒体发展的过度形态,未来应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为方向的;也有的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应是主导形态,但也有学者指出,商务、娱乐才是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虽然学者们对于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看法不同,但能够肯定的是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媒体,究其原因,主要是手机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手机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征。所谓交互性是指人们与信息本身以及信息者之间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参与。手机媒体互动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这种传统的单向传播信息的形式不能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即用户不能参与到信息的反馈和交流中来。当今社会,随着网络交互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媒介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已经不能满足传统媒体的强制性传播方式。而具有极强交互性的手机媒体正好弥补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信息的内容,并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该信息的反馈,而信息者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了解用户的喜好,并不断调整发送信息的内容,实现双向交互功能。
第二,手机媒体可以实现按需推送信息。由于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使得信息的者能够和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性获取信息,而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教育程度等,并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推送与目标用户相匹配的信息内容。手机媒体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手机未来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第三,手机媒体受众广泛。相比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的受众范围更大,更重要的是,不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用户数超过9亿,达到9.3亿,年增长率为8.1%,手机用户稳步上升。中国市场手机用户存量数据中,功能手机的用户规模从2008年的6亿增长到2010年的7.2亿。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以及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最终成就了广泛的手机媒体用户群体。
第四,传递的即时性。新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互联网领域,特别是微博的应用中,信息的产生和是同时进行的,这种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对于载体的便携性要求更加突出。手机可随身携带,只要有通信信号的地方都可以传播信息。因此,手机媒体传播信息摆脱了时空限制,使得信息交流更自由,也更受用户掌控。
第五,内容的丰富性。由于3G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字的形式,而变成可以综合处理多种多媒体信息。手机媒体可以实现诸如手机电视、手机上网、视频下载、多媒体短消息业务(MMS)、手机支付、可视电话、手机游戏、无线搜索、移动商务、位置服务等多项增值服务。
二、手机媒体传播方式
手机传播模式是开放性的,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就媒体的不同类别而言,不管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都有着它们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优势。传播不仅仅是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单向过程,而是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质,传播者、受传者总是处在互动之中。手机媒体由于其即时性、交互性,实现了对媒体传播方式的重构。
手机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及时、有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这些特征增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竞争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
灾难性事件因其自身特点,备受社会关注,能否做好灾难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和考验。本文拟从灾难报道公开化透明化这一过程的原因、过度公开化透明化后带来的弊端以及中国媒体在现如今的灾难报道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三个角度出发,层层递进,旨在为今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指明方向。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公开化透明化;马航;报道重心转移 灾难新闻因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历来是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好的新闻报道可能给受众提供及时客观公正的信息,而模糊的甚至是不实的新闻报道不仅仅会误导受众,还会给营救行为带来错误的指导,延误救援时间。
一、灾难性新闻报道更加的公开透明的原因分析
现在的灾难性报道更加的公开、透明,能及时跟进和受众分享事件的进展,这对于媒体来说是进步的。这种公开透明的报道究其根源是政府政策的及时和公开。尤其是跟十年前那场全民性恐慌灾害“非典”相比较,2002年11月,中国广州佛山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但广东政府在获悉情况之后,并没有对“非典”疫情予以重视并告知市民,而是采取封锁消息的习惯性做法,致使公众对“非典”毫不知情。近几年,政府信息公开逐渐的及时化、透明化,政府和公民的关系,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让民众充分了解并且参与解决危机。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政府政策放开了,媒体自然也就敢充分报道了。
其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体占据领导核心地位,多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生意,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诞生,更加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如果说以前都是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为导向,传统媒体报道什么网络上舆论就讨论什么,那么现在却是完全颠覆了,一般的信息总是先在网络上被曝出来,所以现在是网络上有什么信息传统媒体就报道什么。而且,随着媒介之间的融合,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都有了自己的微博客户端、微信客户端,也能够在网上及时的消息。2014年三月可谓是多事之秋,先是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两周之后,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先是失联,后马来西亚政府宣布飞机上的乘客无一幸免。在这些重大灾难事件的背后,媒体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对灾难事件的反应能力比以往更加的迅速,以后者为例,MH370原定于3月8号6点30分抵达北京,仅仅在两个小时后,《微天下》的微博消息:一架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班失去联系,载有239人。十分钟内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也相继发出了飞机失联的消息。随后大量的跟进报道涌来,各种方面的细节也被披露,包括飞机上有些什么样的人,有两名婴儿,发现登记的护照名字的人却没有在飞机上等等。
二、灾难性报道过度公开透明化产生的弊端
并不是说这种信息的公开透明就完全是好的,过度公开透明的弊端首先表现在,过多的信息报道会引起社会恐慌。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发出了很多血腥残暴的现场图片,对现场细节描写过多,纯粹报道现场有多惨烈、凶犯有多凶残,容易向社会传递负面的不良情绪,引起巨大的社会恐慌,社会上人人自危,以至于不敢出门上街,这些残暴的现场画面和图片的高透明度公开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呼吁不管是媒体还是个人在传播的时候都应该站在受众心理接受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其次,信息过于公开透明的渲染报道会造成谣言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这种事也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谣言的传播。
三、中国媒体灾难性报道中存在的几个实质性问题
现如今,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性报道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新闻评论仍然不够到位。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在灾难性报道中,这种引导更加必要,在马航失事的报道过程中,报纸中没有看到任何有感染力的时评,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评论员部分也只是浅尝辄止,像很多著名的时评人想说的话说不了,造成了马航“罗生门”现象。
其二,灾难报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媒体过分的悲情报道,适度的悲情报道可以将真实客观的场景展现给受众,引起受众的同情,形成引导作用,但过度的悲情传播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地震灾害中重复播放惨烈的地震场面,让遇难者的家属一遍遍的讲述伤痛的经历,甚至为了采访影响现场救援,不仅对受灾群众带来二次伤害,也会给受众带来心理负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重点容易跑偏。当代新闻的竞争重心早已经后移,从第一时间的报道向第一时间的解读、解释与整合转向,这考验着媒体全方位的信息情报搜集、整合、研判以及分析的能力。还是以马航失事为例,中国媒体在统筹专家智库、情报部门等相关技术资源方面无所适从,更没有专家型记者的专业信息处理,因此,当我们的主流媒体或在家里滥情抒怀、或在现场冷血拍摄、或整装待发搜救之路的时候,西方很多媒体已经在调动自己的报道团队对事件的诸多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和解读,这就给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国内一些主流媒体反复祈祷奇迹的过程中,西方媒体的分析却在明确的试图回答大家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媒体的权威自然会大打折扣。
总之,灾难性事件报道是众多报道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报道,它的破坏性和影响性不仅仅影响到整个国家,还会影响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因此,我们的媒体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责任重大,只有正确的肩负起这些责任,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在推进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灾难事件报道中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刘培培;2011.8;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电视报道的特点》;郭爽,李琳;2013.12;广电视听;.
[3]《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魏艺;2014.1;传媒研究;.
2004年以来,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未来成为不断讨论的话题。“消亡论”、“冬天论”……还有消亡的时间表纷纷出笼,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新媒体能否替代传统媒体。
一
当然,部分替代无可避免,新媒体总会拉走一批受众,分歧的实质是能否完全替代。我从一个新角度看完全替代之不可能,关键是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后者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小众,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网络运用是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个人主页、文件传输……新媒体进入了一个传统媒体没有注意也几乎无法涉足的细分市场。
随后,传统媒体就满腔热情追求“融合”了,纷纷上网“晒”自己的内容——或者自办网站。或者免费送给商业网站,1999年《辽沈晚报》与新浪签订合作协议,要求后者必须以24小时滚动的方式,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新闻上网,不要钱,只要注明报名就行。或者以极低的价格成交,当时搜狐网的新闻主管说,一年3万元人民币就是合作者里较多的了……①一年?所有编辑记者的心血!3万元?!——欲哭无泪!
只说这融合的结果,实际“养大”了竞争对手。最近读到李幸先生一段话:“其实融合是互联网媒体的事,他们才要融合文字、图片、声音与影像;传统媒体讲融合,就把自己融到互联网里去了。”②——恍然大悟!以前怎么没有这样想过呢?传统媒体是不是中了新媒体的“招”呢?蓬门今始为君开,请客容易送客难……新媒体兵不血刃就进入了传统媒体的核心市场,成为“貌似”的大众媒体——现在普遍说法是新媒体既是大众媒体又是小众媒体,既能“一对多”又能“一对一”地传播。但我们认真想一下,那些“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内容,究竟是“谁”创造的?如果把传统媒体“创造”的内容全部拿下,新媒体还有“大众”吗?——现在说这些当然事后诸葛亮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是好是坏,认命了,关键是今后怎么过?
今后怎么过有些是操作性的,如关于“网上支付墙”的种种尝试。而网上收费之艰难、之无策,更反证传统媒体追求融合是“成功得真失败”,上网对自己的贡献之一,就是害苦了自己!不忍心多说,还是贡献点理念吧。关键是认清新媒体是小众媒体。
且不说其“大众”内容基本是传统媒体供应的,只说新媒体自身的几大运用。首先是个性化搜索。搜索取决于兴趣,还取决于有多少时间、在一天中的那个时段、以及希望获得多少信息、当时的心情等等,直言之,搜索根植于个体差异。其次是圈子化交流。搜索小到“我”,社交小到“圈子”。社交网站如QQ校友录、人人网(原校内网),就是一个个学生圈子。2010年12月的豆瓣社区,有4699万网民,20万个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235人/每组。再考虑那些临时小众,如BBS的话题与跟帖;固定小众,如网易社区、讨论版、QQ群、博主及其追随者……更可看清什么是小众甚至微众的圈子化交流。
最后是手工化生产。与工业化、组织化生产相对的手工制造。所谓Web2.0,就是用户“自产”内容的蔚为大观:博客、播客、拍客、晒客、闪客、短信迷、网络……近几年又兴起微博,手工生产的门槛不断降低。从Web1.0到Web2.0,越来越显出手工化生产的草根狂欢。而这三层:个性化搜索、圈子化交流、手工化生产的叠加,也使新媒体愈来愈凸现小众媒体的本质或趋势。
正是小众特征形成了新媒体的强势。其中既有传播原因:它把传播实践中早就存在的细分受众推向了极致;更有社会原因:利益多元化、社会民主化、个人表现欲有了技术可能等等。但是,一个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分殊化(分众化、分散化、去中心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而愈是分殊化,就愈要重建或强化中心化。只说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共识、舆论导向、主旋律等等,都是强化中心化的努力。
放入“社会双向运动”的背景,新媒体的强势恰恰成弱点。只引中外两段话。一是香港作家林夕:“讨论区、聊天室……仿佛逢青必愤,看十段留言与百段没有任何分别,写的看的都两败俱伤,浪费生命。”③二是全球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公关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埃德尔曼:“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④——新媒体的强势又成为弱点。
看清新媒体的弱点,它就绝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长久处于竞争与合作之中,但现在说合作已经太多,看看铺天盖地的论“媒介融合”吧,合作过度了,我要强调竞争。竞争就要“避实击虚”,但攻击一般弱点没用,莱温斯基是克林顿的弱点,但把他从总统位置拉不下去!要瞄准强势中的弱点,弱点是强势的孪生体,是其强大力量的固有部分。对其的攻击是无法正面反击的,一旦正面反击,就会削弱其强势。⑤那么,传统媒体就要在替代品最弱处竞争,即选择最佳战场作战,那是竞争对手准备不足、热情不足而又有报复障碍的战场。直言之,新媒体占据分殊化,传统媒体就要加强中心化,从众声喧哗到凝聚焦点——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的共识。
二
传统媒体加强中心化的主要考虑,倒还不是针对新媒体。
正读曹锦清先生的《如何研究中国》,两段话深获我心。他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真正起点是1982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并全面推行土地。土地的要害在于一个‘分’。伴随此‘分’而来的一系列‘分化’——从所谓的产权分化(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开,到化公为私)、贫富分化、阶层分化、区域分化、城乡分化,直到所谓的‘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等等——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变化。‘分’或说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获得个体行为自由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精神现象。”——这就是形成新媒体强势的社会原因。
明了这个背景,越专注“分”的新媒体,就活得越好。有人将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市场格局概括为“三大三小”。三大是:考试吧、百度、阿里巴巴,三小是:网易、新浪、搜狐。大小是按市值计算,每一个“大”,都有能力买下“三小”中的任何一家!真让人感慨万千,只说新浪,费了航天飞机那么大的劲头做新闻,没有把自己“做大”反而“做小”了!——做新闻真不是新媒体所长!而反观“三大”,那不正是着力开发“小众”的:个性化搜索、圈子化交流(考试吧QQ与阿里巴巴的B2B)么?
曹先生继续说:“恰如‘合’久必‘分’一样,‘分’久也促成新的社会关怀与合作。……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持续提高,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必定会召唤能思的头脑为它提供全新的思想。这个思想要回答这样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我们现处何地,从何而来,将欲何往?即现代中国在自身历史发展脉络中的自我定位和当代中国在全球化今天的国际定位。……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要求思想重新负担起重建‘宏大历史叙事’的使命。”⑥——现只说新闻,这中华民族“宏大历史叙事”的实质就是凝聚焦点——凝聚现代化发展的共识。具体形式,就是我这几年一再强调的发展报道,现对其作出新表述
发展报道即中国现代化报道。现代化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横向看,发展报道一分为六,细分为: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纵向看,不同阶段有不同发展重点,本世纪第二个10年,重点是按各地的新时刻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报道;前50年,重点是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报道;后50年,重点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报道。发展报道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主流新闻。
做好发展报道,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作为“大众媒体”的特长——我不知道新媒体怎么做发展报道,不管是“大三”还是“小三”——只有大众媒体才能担当中华民族的“宏大历史叙事”,讲述一个迅速现代化的古老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闻故事。具体到各家传统媒体,那就是:服务当地与中国的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与现代化中国一起成长。至于与新媒体的竞争,就算附带赠品吧!
[注释]
①唐小兵、陈新华:《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80~8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②李幸:《今天我们如何做电视?》,《综艺报》2010(18)
③林夕:《就算天空再深》,261页,广西大学出版社,2010
④转引自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16页,南海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