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工程就业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对环境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具体体现为逐渐加大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额度。依据环境工程项目的特点,小编从多方面如:投资立项决策、设计、实施等多个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与控制措施。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实行提升。下列环境工程论文题目可供参选:
1.面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4.广东博信达公司环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
5.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6.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7.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8.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9.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10.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
11.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13.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关系初探
14.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15.SCI收录的环境工程期刊概况分析
16.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7.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18.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19.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20.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1.基于挣值法的环境工程项目审计程序研究
22.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
23.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24.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
26.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7.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
28.高素质环境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问题探讨
29.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探索
30.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2.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3.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34.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探析
35.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36.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
37.谈谈环境工程剪裁和环境试验剪裁
38.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9.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40.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发展动态
41.以特色求创新 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2.双极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43.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初探
44.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沈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
4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46.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
47.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探索
48.由环境工程项目看环境绩效审计
49.航天器环境工程回顾与展望
50.基于GIS的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模糊评价——以陕西略阳城区为例
51.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
52.BOT方式在环境工程运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54.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5.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56.动态膜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7.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8.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59.环境工程课程群及创新实验的建设
60.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1.环境工程硕士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6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
64.国外环境工程发展综述(上)
65.环境工程专业模型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66.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探索
67.环境工程本科人才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8.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会与改革探讨
69.耐污染超滤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70.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
71.优化实验教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7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探讨
73.研究性教学理念在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4.磁性固定化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7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76.无机膜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7.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
78.环境工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79.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
80.环境工程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的应用
81.装备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
82.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8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4.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85.环境工程剪裁技术探讨
86.加强环境适应性基础技术研究发挥环境工程对型号的保障作用
87.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88.基于资源库的环境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89.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
90.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1.面对“两师”制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9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调查与改革
93.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94.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95.论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96.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97.基于功能模块的环境工程专业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
98.PBL教学法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矿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7-0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85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和2000年分别批准为环境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批准博士后流动站,已累计培养本科生360人。环境工程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矿业特色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继续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突出我校矿业环境保护特色,以“重视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实践、崇尚创新”为教学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2008年版本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强调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保设备研制与开发和环境工程管理以及环境工程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环境类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及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和矿业行业发展、学校资源及人才培养优势、就业形势等因素,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明显矿业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我校2008版本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整合、精简、增加”,在课程体系中删除了《环境气象学》,增加了《给水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通过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形成了教学体系的一条主线。
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特色、介绍前沿课题的原则,加大了选修的力度,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开设了就有我校行业特色的课程,如矿山环保概论,矿山水土保持、矿山环保经济等课程。结合教师科研方向增加了一些有我校行业特色的选修课,如《矿山水土保持》、《能源环境工程》等。同时精简了部分课程的内容,将以往内容较宽泛的《化工原理》和《流体力学》,精简为《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流体力学》,使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实现进一步的协调。依托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四个科研团队,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生物方向,对教学计划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的分配,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高,在某一领域保持领先的特点,让学生除了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传统理论与技术,对于一些新技术、新理论也有所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积极鼓励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最新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活动;对开新课和新开课严格进行试讲制度,不让一名不合格教师走上讲台。
三、突出实践环节
在近十年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的设计课、提高运行管理能力的实习课这三块。在第五学期开设“科研训练”,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由我专业指定优秀的教师首先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仪器的使用、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首先由环境工程系组织教师结合科研申报课题(根据老师科研需要随时申报),然后组织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对调研型科研训练采取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创新型科研训练采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参加科研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保送上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灵活的特点,鼓励科研能力强,承担项目多的教师,抽出时间指导有精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近两年,我系共获得指导14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课题全部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教材建设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技之长者;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工作流动性与职业更换频率逐渐加快;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所有这些都将使未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具备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要求教材内容新颖,信息量充足,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把当前所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引入教材,介绍给学生。专业课程所用教材绝大多数选用的是公认的优秀教材或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并组织自编了部分实验讲义。我们也规划并编写了下列教材,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生态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生物学》、《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大气颗粒物控制》等。
五、毕业环节
毕业环节是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而且时间较长,适合结合科研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毕业环节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制。我们狠抓毕业选题工作,每届毕业选题的数目均大于学生人数,并采取填报志愿,双向选择确定最后的选题;严格答辩制度和程序,抽签决定答辩分组和次序;自2006年开始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采取个人申报,指导老师推荐,学科建设岗负责人审查,采取集中答辩的形式进行。集中答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分组答辩带来的误差,保证答辩过程的公正。我们一直很重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自2000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招生以来,生源质量较好,每年招收本科生60~70人,录取线平均高于所在地区重点线30~50分,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达95%以上。自2004年首届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来,培养的本科生应届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均在41%左右,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矿山环境方面专业优势明显,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矿业有关的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并逐步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1)结合工程实践环境工程CAD教学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工程实践优化教学。一方面,应不断深化环境工程CAD的教学内容,体现环境工程的专业特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认真研究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市场和行业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教师除了讲授基础绘图设置和操作外,还要着重教授环境工程相关的制图规范和设计理念。结合水、大气、固废等方面的处理工程,重点讲授图幅设置、线型选取、尺寸标注等绘图技能,以及相关的处理工艺流程、平面布置、高程布置和相关管线、设备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图纸的绘制。而且,教学不能只停留在AutoCAD一个软件上,还应为学生介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环境工程专业软件和插件,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中常用软件的认识。
(2)项目化教学环境工程CAD课程设置需优化,而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项目化教学通过多个项目的综合运用,软件的各项功能和操作交叉学习,在实现作品目标的同时,将这些知识点有效衔接,便于学生深入记忆和掌握[2]。在基础绘图和修改等命令教学的同时,授课应结合专业,上机练习也将命令分散到专业绘图中(例如特殊管线、专业图元等)。软件基本操作学习后,可以进行项目化教学。将各门分散独立的工程专业课程进行分解设置,可以进行工艺图和简单的施工图绘制,形成许多个小项目,再按照项目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分组完成具体布置的任务,实时进行跟踪教学互动,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的命令操作和设置,又能提高AutoCAD软件的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水平。
(3)改革教学方式环境工程CAD具有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理论教学应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不及时进行练习,会影响学生AutoCAD软件操作能力的发展。所以应鼓励学生了解多种方法绘制图形,掌握快捷命令快速绘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为教材有不少局限性,很少涉及高级内容(如Lisp表达式),所以教师除了拓展课外内容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熟悉CAD的帮助功能,学会从网上获取相关知识。另外,任课教师还可将CAD知识点以微课、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共享,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理解,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反复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课程教学结束后,可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进行CAD综合绘图实训,使学生巩固所学操作技能,进一步熟悉工程图纸的绘制步骤。在第四、第五学期开设课程设计时,应注意将CAD的教学融入、贯穿设计实践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CAD操作水平。可以由课程设计教师与环境工程CAD教师共同指导课程设计,注意更好地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环境工程CAD设计,并用环境工程CAD的优越性辅助实际工程设计及图纸绘制,以弥补课程设计教师对CAD知识的欠缺和环境工程CAD授课教师对各课程设计理论知识的不足[3]。将环境工程CAD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和专业素养。
2.结语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环境管理与咨询、环保公司、化工企业、疾控中心等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及技术研发等工作。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涉及面非常广、一个学校的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往往受指导教师专业背景和该校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造成不同的学校毕业设计题目往往有较大差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医学院校,由于指导教师专业背景差别较大,且缺乏学科基础,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精力较少,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近年来出现下滑趋势。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逐步将本专业建设成校级特色专业,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对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教师选择和题目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当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2007届到2009届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在毕业设计组织和完成过程中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过少
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把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和研究生复试准备的关键时期。当前的就业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巨大的择业压力迫使打算就业的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通过初试线的同学很早就在准备研究生复试,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有的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有的同学实验态度不认真、实验数据缺乏合理性、不懂得用原理解释实验数据、毕业设计的格式也不符合本科毕业设计的规范;还有的同学随意编造数据或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其结果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效果。
2.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题目重复率较高
2004年以来,我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大多数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经验。由于学生数量多、指导教师少,很多教师未经任何培训就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多数教师都能不辞辛苦、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指导任务,而个别教师由于课堂教学任务比较繁重,随便找个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去做,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造成有的毕业设计内容过于简单、格式不符合要求、题目缺乏新颖性,重复率较高。
3.毕业设计的题目分散度较大,尚未形成“医工结合”专业特色
从近三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看,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工程设计、重金属修复、有机物处理、环境评价、生态建设、分析方法等),每类题目都占一定比重,没有重点研究方向,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国内外着名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锤炼后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这一点在毕业设计题目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产量变化特征及产量-气候关系研究”较好地体现了农业大学的特色。为加快专业建设,积极申请校级或更高层次品牌或特色专业,必须花大力气研究和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并使人很明显地从中看出其特色研究方向。
4.实验设备破损和老化现象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很多教师除了要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全程监控毕业设计进程。部分从事毕业设计的学生对实验仪器不懂得爱护,不按正常规定操作实验仪器。经过几年的使用后,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出现老化和故障,有的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灵敏度下降,有的设备如恒温摇床已不能正常使用,一些常规玻璃仪器如容量瓶、比色管等破损率较高。由于学校实践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精密仪器难以及时维修或更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上多种不足共同导致的后果便是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断下滑。为避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已成燃眉之急。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针对往届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下面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1.改变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时间,使毕业设计的形式灵活多样
为缓解毕业设计的开设时间与考研复试和就业、仪器设备数量与毕业设计人数之间的矛盾,自2009年起泰山医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为解决大多数教师缺乏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现状,泰山医学院主动与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出“产、学、研”办学的新思路,建立了多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如山东瑞星化工集团、青岛海利尔药业公司、泰安市污水处理厂等,部分学生经学校推荐后可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毕业设计,依托大公司专业人员的工程技术优势提高工程类毕业设计质量和比重。在校内从事毕业设计的学生,也从政策上引导指导教师开展工程设计类毕业课题。
2.加强毕业设计教育,重视实验管理员的作用
为减少毕业设计过程中对易损玻璃仪器和精密仪器的损坏率,每年毕业设计开始前都要召开毕业生动员大会,介绍毕业设计的意义和仪器设备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像爱护私人物品一样爱护仪器设备,小心操作避免损坏,用完之后及时恢复原状。对精密仪器如电子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在使用时应认真填好仪器使用记录,出现故障及时上报给实验管理员,实验管理员在每天上下班检查精密仪器两次,发现问题及时维护或上报给实验室主任。对常规玻璃仪器和易耗品,每个毕业生在到实验室做实验前都要向实验管理领取,同时一式三份登记造册,一份自己保留,一份交给实验管理员,一份交给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完成后应完整归还,损害的仪器应说明理由,并作出相应赔偿。
3.鼓励承担科研课题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提高指导教师水平
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好坏与否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在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几年里,为缓解指导教师人数不足的现状,鼓励全院教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由于少数教师科研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题目简单且重复利用率高,毕业设计缺乏新颖性,使其指导的毕业生论文质量较差,影响整体效果。近年来由于生源紧张,毕业生人数较少,为提高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将现有课题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倡导承担科研课题的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以自身良好的科研素质来影响学生,培养其独立钻研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考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努力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倡导指导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以往毕业设计题目分散、内容单一的现状,在最近两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之前,组织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交流与研讨,每名指导教师对本学年拟开展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其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该毕业设计题目,分析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使每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尽可能完整,更贴近“医工结合”的特色方向,并能够锻炼学生多个方面的技能。另外,通过相互交流能够将内容相近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整合,分散的题目趋于集中,最终形成综合型的高层次毕业课题,不仅有助于毕业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而且容易形成学术团队和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5.改革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加强毕业生的宏观管理与监控
以往的毕业设计考核往往以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的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自主决定。个别毕业生虽然平时表现不好,但最后总成绩较高,而有的平时认真做实验的同学毕业设计总成绩反而较低,最终在本届和以后的毕业生中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应在毕业设计考核指标中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探讨科学高效的打分方式,另一方面应在毕业设计进行中加强监管,严格请假制度,不定期安排指导教师到实验室巡视,对不遵守纪律和经常不到实验室的毕业生进行严厉惩罚,乃至推迟毕业答辩日期。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环节对于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技术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水平,牵涉的因素非常多,应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从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指导教师的选择、管理措施、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验管理员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并在实际运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环境工程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在最近的10年内取得了可快速的发展,并开始应用于环境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环境规划、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等领域,成为一个跨课程、集成多种高新技术的研究领域。环境信息系统作为研究环境科学,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方法,正得到科学研究领域的日益重视[1]。
一些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信息系统课程,但是对于该门课程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授课内容、方式、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很多教材的编写侧重地理信息系统内容较多,与环境专业的联系不够密切,也未能突出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特点,课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对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1 环境信息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1.1 环境信息系统的定义
环境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EIS)是以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为对象的计算机系统。从广义上讲,一切用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系统都称为环境信息系统。我们也可以从环境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内容上来下定义,即环境信息系统为一个获得、存取、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环境数据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包含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环境数据和专业人员的系统。
1.2 环境信息系统的分类
环境信息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MIS)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EGIS)。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OA)技术来对环境数据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为基础,对具有空间特性的环境数据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方面的应用,侧重的是对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2 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门新的工程技术学科。该专业培养具备城市水、气、声及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好的动手与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工矿企业、设计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也可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可以辅助人节省不少的劳动力。其次,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并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环境工程专业涉及的水、气、声、渣等有关环境数据的分析、监测、模型模拟均可以利用环境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深入研究,既可进行现状分析也可进行预测研究,还可宏观的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环境信息系统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现在全国仍存在关于环境信息系统许多的不统一标准,各地方的使用情况也有所差别,但信息时代对我们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这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3 开设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几点思考
3.1 授课方式应多样化
由于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涉及较多的国际通用专业术语及英文缩写,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虽未能完全实行双语教学,但凡是专业术语均进行中英文的两方面讲解,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名词的记忆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多媒体课件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获得好的效果。环境信息系统的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在课堂上难以讲解清楚或难以直观地演示,教师花费很大精力、耗费很多时间,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易懂,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很好。
3.2 教学内容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案例,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最喜欢听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而且还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比较注重案例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层次,不同高校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实践,目前我校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并非某一本教材的全部,而是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GIS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几门课程的综合浓缩。如果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增加一些于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增加一些反映科技发展前沿的现代知识,并加大学生上机实践的实践,利用EIS相关软件进行环境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面。
3.3 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由于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环境工程类各门专业课的基本知识,比如水、大气、固体废物等信息系统的建设,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编程的语言等,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此课程在开设之前要求有大量相关课程的基础,所以此课程最好设置在本科教学的第六或者第七学期。
4 结束语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课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应循序渐进的掌握这项技术,拓宽专业领域,用现代化的技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专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产业是公认的21世纪“朝阳产业”。而在我国传统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校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1-2]。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结构的不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强调教学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应围绕工程实际需要设计和确定,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强调工程应用的“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市场为纽带,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产学研三方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新世纪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担负知识传承使命的同时,无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的需求出发,都应当与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活动乃至生产活动相结合,即产学研的全面结合[3]。
1.人才培养现状
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决定了环境工程学科覆盖面的广泛性。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之上,源于给排水、暖通、化工、能源、工业分析、水文地质、土壤、植物保护等不同的专业。由于受母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校际之间都有不少差别。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方案设计上存在着不考虑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社会需求和不顾自身实际的误区,不能根据人才层次建立分层次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而仅从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对高校进行定位,这造成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类型功能趋同。
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办学规模的迅速增大,由于经费、场地、设备、体制、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等困惑,导致“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企业用人出现“有人用不上,要用找不到”的现象。环境工程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而且环境工程学生实习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效益,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结构的不完善[4]:应届毕业生多,熟练专业人才少;技术型人才多,经营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多,工艺型、生态型、环境服务型人才少。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市场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保障方面入手,对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原则
2.1互利性原则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则,学校必须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意愿,尊重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规律,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这对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应该发现能够使产学研深度融合获得最佳效果的切合点,从而实现目标的一致,深度融合的内容明晰,融合的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分明,合作各方都能从融合中获益。例如,将专业实验转移到实验室之外场所是一种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环境监测”实习中,可以选择合作企业职工的家庭或轿车空间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家庭或轿车室内的甲醛、苯系物、氨等污染气体的浓度,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环境污染伤害人体健康的隐患,既能锻炼学生的实测能力,又能给企业职工带去福利。
2.2先进性原则
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周期性客观上要求实习基地具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理念,且在同类企业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既可弥补学校大型和新型仪器设备及其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的不足或缺陷,又有利于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先进的技术、设备、标准及其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
2.3教育性原则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实施形式,或者在企业所提供的场所进行生产实践、或者在科研机构所提供的实验室内进行科研训练,必须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密切合作,以实用、够用为基本原则,能够按照人才培养计划,承担相应的实习任务、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在联系产学研深度融合伙伴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科研机构等部门的硬件设施水平,而且应关注实际生产环境是否良好,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4长期稳定性原则
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稳定性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7]。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为它们开展科研咨询,利用学校的环境监测、治理仪器设备等开展对外服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引领和介绍高年级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让企业了解和熟悉学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有利于促成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稳定关系。
3.产学研合作的实施策略
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很多,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根据学校、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来决定。首先,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结构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有效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切忌生搬硬套,确保实现产学研实质性合作,有效实现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3.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连接社会的桥梁和合作办学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活动,派出教师和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工作,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生产、服务过程,尽可能让他们以生产者和服务者的真实身份从事实训、实习活动,以实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8]。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附近城市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产、学、研”三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赴现场参观,使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行业的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弥补校内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对事物直观认识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确保学生校外实习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根本目的,必须相应强化配套的实习考核制度,切实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认识实习(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站的现场参观等),通过学生现场表现、笔记、实习小结等,着重考核学生“好学”和“好思”能力的获取情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主要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开展科研命题实习),则通过现场生产操作、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提问答辩等多种形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应用及其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全面考查。考核的方法是由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派出技术骨干联合组成考核小组在现场进行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创建“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实践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校为基础,企业为主导,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资源,建设学校教师、企业专家两支队伍,开辟学校基础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两种课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工程训练条件,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行业或产业适应性;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生产技术领域的项目为载体,打造技术中心与实验室两个平台,教师、专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行业特色,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9]。同时,组织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并独立完成教师研究课题中的子课题。通过这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
3.3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很多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
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接触社会和行业,增加社会经验、行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10]。可以吸引一部分教师加入实验技术队伍,保留他们的教师身份和待遇,参与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等实验室日常工作,充实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专业相关的单位,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可以规定青年教师要晋升职称和职务,必须脱产到企业锻炼1~2年。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或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等进行专门学习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工艺和技能,增强科研能力,且对于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实行一定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刘启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79-181.
[2]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6):36-37.
[3]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4-7.
[4]白少元,解庆林.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49-51.
[5]鄢敦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45-47.
[6]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
[7]李正,林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31-35.
[8]谢传钢,桂裕清.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3):15-18.
[9]余有贵,赵良忠,陆步诗,等.“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11-112.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验 创新模式 陕西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XJG1536)。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主要议题和趋势,而如何实施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焦点。在素质教育中,实验教育具有形象性、生动化、理论融合实践的特点,是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重要手段[1]。《环境工程实验》课程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环境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也趋于成熟和稳定。如国内第一批开设环境专业的同济大学,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发展创新”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环境工程实验》课程包括水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实验、物理污染控制实验等,使学生面对污染控制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西安理工大学依托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构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由水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组成。
可以看出,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体系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发展定位、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不同,所以其内容、方式及深度不尽相同。
课程特点
陕西理工学院开设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实验教学课,由《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两门实验课组成,实验总学时数为36学时,包括12个必做实验项目。课程将实验原理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优化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过程,初步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独立设计、组织实验方案[2],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工程能力,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
存在问题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开设于21世纪初,设置在化学学院,在实验课程设置上也偏重于化学方向,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所欠缺。通过与省内兄弟院校的横向比较,发现《环境工程实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实验设置以省内兄弟院校为借鉴,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没有体现出陕南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的特色。
2.缺乏《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而且实验总学时数偏少,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
3.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部分实验项目只能多人一组,不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实验项目以验证型或演示型为主,缺乏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
5.实验项目只能根据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开设,没有完全符合环境工程实验室实际的实验教材。
6.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及实践
1.改变实验教学理念
在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中,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偏重于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完成教师规定的验证型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总结,以加强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固有模式的实验教学中,不考虑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差异,同一模式进行批量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独立思维受到压抑,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3]。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是培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所以,应转变对《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偏见,将其与专业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用;引入“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创新实验教学形式
通过调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回馈信息发现,目前学生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及综合技能水平方面相对薄弱[4], 这与我国长期实施应试教育有关。陕西理工学院以“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办学条件进行不断创新。
首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形式,逐步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将工程设计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依托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实验项目切合秦巴地区实际,启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除每学期固定的实验课程计划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设一部分开放型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更新实验教材内容
由于各高校《环境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存在差异,在正式出版的《环境工程实验》教材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实验教材,所以需要编制适合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实验讲义。目前,陕西理工学院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讲义包含6个水污染控制实验项目和6个大气污染控制实验项目,还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可根据实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增加实验项目数量,加入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加入秦巴地方特色的实验项目,如黄姜皂素废水处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陕南地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固体废物处理和噪声污染控制实验项目,完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4.健全实验考核机制
传统的实验考核机制以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作为主要依据,容易出现改动数据或抄袭实验报告等不良现象。实验考核应根据实验内容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对于验证型和操作型实验,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为主进行考核;对于综合型、设计型和开放型实验,以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此外,还可综合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纪律及实验的创新性进行评分。
同时,可改变传统手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及制图,加强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结 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一成不变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以“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出发点,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实验教材及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促进《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兴盛、李雪、庞娅:《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实验创新模式初探》,《企业技术开发》 2012年第 31期,第111-113页。
[2]黄忠臣、吴俊奇、王文海等:《〈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编写》,《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5期,第147-149页。
[3]陈亚亮、尚宏伟、刘国祯等:《高校实验课教学理念浅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第12期(S2),第119-120页。
【关键词】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
一、园林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概况
1.这次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主要是构建园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服务于园林技术教学科研及行业的发展,为各个学校的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建一流的专业建设水平。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调研,遵循以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园林技术的专业知识,了解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
学生具备掌握园林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制图及设计和经济管理、营销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在多个行业就业。学生我校期间打实了基础,在工作中才会运用自如。
3.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园林产品营销能力,营销策划是一场中小企业商业的革命,规模营销将改变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这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营销模式一系列变化。在新形势下,园林中小企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借助园林营销来推广,只有认准大局,才能够生存。在信息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多吸纳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园林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二、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应融入新理念与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革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园林产品交易额的飞速增长,园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环境工程时代,绿色环保的新时代。园林的实践教学可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园林教学改革新模式,学生应掌握园林技术的操作技能。
2.园林工程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具有诸多优势,绿色环保是社会的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林企业只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有光明的前途。园林系统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借助这个系统我们才能完成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绿色园林是未来园林产业发展趋势
园林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还包括园林设计、园林施工等等。园林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环境工程技术的主力军,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技能重点
1.制图技能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我国的园林业有新的机遇,下一步的绿色园林将是园林技术发展的热点。园林业的新事物不断出现。园林技术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林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园林与环境工程好像是两兄弟,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制图是园林专业的重要技能,要为园林工程施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制图是园林施工实现的手段,提倡环保型园林是全新的模式,应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提高园林技术的服务水平,园林业工作人员应有服务意识。
2.园林规划与设计应用技能
现代园林融入科学技术,对园林技术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规划作业由手工作业向人工智能作业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园林作业只有借助高科技,实现科技持续发展。绿色园林是未来园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工程测量技能
工程测量为园林制图与施工打下好的基础,创新型园林工程建设着力于组建新园林的知识体系,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学生主要掌握园林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主要讲解园林技术的优化与组合。
由于时展的需要,我们的园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创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一些新的园林技术教学及研究的思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环境工程试点 双师型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1-02
工科院校专业试点改革是省教育厅为进一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以点带面、示范推动的重要举措。试点专业改革要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合作开发、队伍建设、研发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1]工程试点专业的核心是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有两点内涵:一是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二是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我们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等方式,建设了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学科专业带头人、高级工程师为中坚的教师队伍。
一、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我们制订了企业培训计划,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通过主持或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让青年教师参与工艺设计、课题研发、项目申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进驻企业,专业教师熟悉了担任课程领域的最新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引入课堂;组织召开项目对接洽谈会,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开发实用技术、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合作,使专业教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提高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从而提高技术开发和项目推广的能力,使专业教师逐步向“双师型”转化。
二、与企业务实合作,建立常态、高效的兼职师资队伍
为深化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我们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筛选出10余家具有地方产业特色、与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的主流企业,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对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双方职责权益等都有明确规定。在双方务实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使团队教师全部具有宽厚的工程背景,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2]
(一)兼职师资全程参与完成教学工作
我们从抚顺石化分公司、矿业集团、抚顺市环境监测站、中核电三宝屯污水处理厂等企业聘请了10余名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污水处理运行、环境监测分析、环境综合评价、节能生产评估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兼职教师承担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清洁生产等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实现了课程教学的企业化、应用化,形成了与目标企业的教学互动,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要求不低于50%的学生毕业设计要在企业完成,并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确定题目、联合指导、共同评价。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深入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二)兼职师资队伍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兼职教师长期处在产品生产、技术革新、行业发展的第一线,与校内专业教师相比,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带入教学中,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产科研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岗位的适应。
目前我们建立了一支由10名企业高级工程师的兼职师资队伍。兼职教师队伍扩大了教师资源、丰富了教学实践内涵,极大地解决了学生对实践技能、专业岗位现状、行业就业形势等各方面的需求。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一)加强专业教师培训,保持专业活力
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一项常态工作,要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为专业教师建立培训提高的平台。
对专业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其学术水平、教学教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其工程实践能力。
我们聘请了环境领域的知名教授作学术报告,让教师及时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同时,我们要求专业教师观摩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校内名师课堂,鼓励教师参加省内、全国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并组织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外语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培养其国际化工程视野。
■
图1 工程人才专业教师培养路线
(二)重视兼职教师培养,规范从师技能
兼职教师是环境工程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一支师德高、业务精、技术硬、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对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兼职教师长期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在工程实践和实际操作上具有独到之处,但在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教学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规范其从师技能。应按照国家高校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对其进行培训,完成普通话、心理学、教育学、职业道德等的培训与考核。
■
图2 工程人才外聘教师培养路线
外聘教师要求做到学好教育学,明确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同时学好心理学,这有助于帮助他们适应教学工作,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职业道德修养,明晰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
四、建立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专兼结合是工程人才师资队伍的特色,在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兼职教师任教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督导,明确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实行专兼职教师1∶1结对,配置教学助手,专兼职师资队伍协同提高。兼职教师一经聘用,要编入相应教研室,参加部分教研活动。兼职教师应明确新学期教学工作任务,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撰写好教案。系(部)应通过全面的综合考评,准确地掌握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写出实事求是的鉴定和评语。
改革专业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强化工程实践特色,对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由侧重评价科研项目、获奖和学术论文方面,转向增设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并加大这部分的比重。[4]在职务晋升时,有无企业工程经历将作为一票否决的条件。
同时在企业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校企共管联合培养专业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进入项目部、工作室或课题组,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管理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五、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的核心是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也是新形势下对工科院校试点专业培养的客观要求,是工科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主要依托,它关系到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成功与否。我们将以试点专业为对象,以点带面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加凸显工科院校的优势与特色,为石化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优秀人才。[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要得到地方企业的积极配合,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工科院校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2] 周伟,严兴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教学研究,2013(4).
[3] 吴凡.“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