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聋校;新课程;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因此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并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广大特殊教育教师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变革。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1 跟上时代步伐,使用新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教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
首先,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建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运用学习工具的帮助者、促进学生进行协同学习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帮助学生去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实现完美的整合。授课老师要摒弃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再次,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应引导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图书馆网络等多种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新授课时应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还要利用音像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在课外建立学科资源,为学生日后学习或复习提供相关的文字和电子音像等学习资源,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支持。
总而言之,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信息教学模式,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教与学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2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特殊学校的常规教学中,经常受时间和空间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使得教师无法对新授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现。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收集信息与图、文、音、视、动和色为一体的特性,综合表现力非常强大和全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又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它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情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今后特殊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使教学效果得以充分展示的必然结果。
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该老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资料,激发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和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片,通过二者的对比,使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被毁灭前后的情况。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适时播放的场面并结合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愤慨之情自然通过犹如身临其境的画面从而引发共鸣,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设计出相对真实或与生活情景接近的一种模拟教学情境,这样做有利于把生活中的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很好地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书面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展示方式,及时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3 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得以实施,需要教师的自主实践和大胆探索,所以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人物,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提高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教师具备了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机整合的能力,才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是否能够成功。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教学结构将逐渐被开放性的、多思维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结构所取代,因此新理论、新方法也会随之涌现。而所有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由于其极强的针对性,因此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要投入资金,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之后,将之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培养出一支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科研是促进教育技术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竭推动力,教育教学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教学课题的有效开展,能有力地促进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带动了教学改革,同时还能加强聋校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特教提供丰富的备课内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渐走进农村,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将逐步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懂得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备好课、上好课,营造出便于实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现代教育教学信息模式,为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优化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教育技术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了个人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体来说,这种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启示价值。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以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得到充分的优化。当然,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只有扬其所长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永恒课题,它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提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专业能力。
1.1月3日下午,在第一中学召开了“全市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年初工作会议”,总结了2019年的全年工作,部署安排了2020年的重点工作。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及各区相关工作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2.6月22日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召开全市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专项汇报交流会,11位课题主持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做了课题汇报,专家组成员进行了一一点评点评和培训。通过专家的点评和培训,各位课题主持人对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今后将会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二、举办科技与创新课程专题培训2020年1月6日至10日,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办了第一期科技与创新课程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开设了科技体育、工程技术、创意制作、物质科学四大类12个课程班,来自67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56位老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整体提高我市科技教育老师的专业素养、科技能力,开阔科技教育视野,打造一支本土科技与创新教师队伍。
三、提升学校实验员业务工作能力,举办实验专题培训。2020年6月9日,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克拉玛依区教育局组织了全市小学科学、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师实验专题培训。通过钉钉在线网上直播的方式,全市235名学科教师和实验员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培训督促各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程,提升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计算思维;培养
G633.67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学会了使用手机打电话,我们学会了用计算机发邮件;在后来我们学会了使用手机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学会了在网站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由此可知信息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信息技术需求的人才也越来越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需求具有计算机思维的人才越来越多。由于在我们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力在这个时期是最好培养的,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小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做到认真负责的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机中的思维能力。而由于计算机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同,师资质量不同、教材器材的配置不同、每个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同各种因素影响,致使计算机学科在许多学校得不到一个全面的教育。针对计算机在许多学校停留在使用阶段,本文通过以下几点讨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在中小学课程中,由于现阶段学生的很多思维没有形成定性,而是具有可塑性进而创造性;对信息技术的概念也很模糊,特别容易形成计算机思维。所以我们在基础文化课程之外可以增加计算机课程,着重对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进行培养。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师只能教导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应该加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由想象的能力。比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生使用PowerPoint(PPT)时,教师只需要教PowerPoint(PPT)中的各种工具的用法,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运用PowerPoint(PPT)中的工具制作自我介绍的幻灯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出自己喜欢,符合自己的幻灯片。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学生会运用他们自己的小脑袋进行想像和创造,也会注意自己应该怎样使用PowerPoint(PPT)里的工具。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学习,在自主学习。在婴儿时期我们便自己学做、学翻身、学爬,那时的妈妈总是在旁边引导我们学习这些能力。那么在中小学中,老师们是否也要引导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呢?如果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老师的引导,是不是我们会更加朝着一个方向进行自我学习,会不会对着一个方面感兴趣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新时代下,人们不仅在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人们还在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所以学生更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导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每次考试后的成绩统计和课程表的安排让学生多多使用Excel表格,word文档等办公软件。
3.中小学信息课程应该培养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岚。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软件的开发也使人们对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使人们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中小学信息课程更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毕竟唯有拥有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才能让学生愿意花自己学习文化知识以外的精力学习计算机课程。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长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所以我国应该在中小学就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中有趣又简单并具有学习意义的小游戏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并通过玩游戏的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打游戏的激情从而做到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二、培养中小学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
1.“授鱼不如授渔”
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否应该教授学生“打鱼的”技巧,而不是直接帮学生们打鱼呢?在教学课程中教师不单单要教导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更应该在他们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布置新颖的软件使用任务培养他们的思维转换能力。比如在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同时,可以让信息技术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上使用画图软件进行美术课程。这样既让学生上了美术课,又让学生上了计算机课。
2.利用兴趣引导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这个时候总是爱玩,爱想像,爱比较。如果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通过发现中小学生的兴趣所在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他们兴趣进行引导呢?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前应该做出一个教学大纲,比如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爱乱想像的天性在教学大纲中提出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培养中小学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结合的方法培养中小学学生计算思维
在我国各大、中、小学学校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将每门课程串联起来,使得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可以使计算机课程在与其它课程结合时使学生的计算思维得到突破。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对数学数字的统计来学习数学统计学。
2.定期组织计算机使用的比赛来培养中小学学生计算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设立计算机比赛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注意和关注。设立形式各样的计算机比赛使信息技术在比赛中得到熟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运算和计算机运算进行比赛,提高计算思维。再比如通过计算机制作海报比赛提高计算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唯有有在中小学生的思维没有形成定性时,具有可塑性时,具有可创造力时,对中小学生培养计算机思维才是最好的。而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培养应该结合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各个地方发展的不同水平,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每个地方各式各样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兴晶,赵万军等.Visual Basic 软件项目开发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边建松是诗人、诗论家,徐社东、余一鸣是小说家,白坤峰是红学专家。
他们都是拥有两个世界的人。
我之所以强调一个老师可以拥有两个世界,其意图之一,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学者在谈论教育时,不要总拿民国时期的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们说事。应该说,我们有着与他们相比不一样的伟大,他们是离开中小学讲台后成长起来的,而我们一直坚守在中小学的讲台前,我们在这样的讲台上成长为作家或学者。这是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这是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可能。也许,我们获得的教育以及外文功底,与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无法相比,然而,我们一直在读书、在思考、在写作,我们拿出了我们的东西,是这些东西,让我们在他们面前一样地毫无愧色,一样地可以自信、从容。
我在中学讲授语文课,业余则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这两个世界的相互打通,使我获得了很多可能。仅从理论建设方面讲,我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体系。在文学方面,十多年来,除了小说创作的成绩,我的文学批评可谓小成,而且,通过十多年的文学批评努力,我已经形成了我的“文学有机本体论”理论,这方面的论文已经发表多篇,论著也将全面推出。
这就是我想要昭示的一种可能,一种普通教师成长的可能。
最近几年,我在讲学时非常乐意与听众分享从科学走向人文的三种模式:
“苏格拉底模式”:科学研究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智力条件也不那么充足,尽管做出了主观努力却得不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且也意识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很可能一事无成;而人文世界的探究却不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它为一心想要探索世界而自知不能解开自然之谜的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也为富有创造力而无法在科学领域里施展的人提供了舞台,这是一种“理性选择”。
“帕斯卡尔模式”:人生的特殊经历可以使在科学研究上极有天赋的人放弃或基本上放弃先前所热衷的事业,转而沉浸于在他看来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探究。这是一种在信念变换的驱使下所作的自主选择。
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内驱力
在美国教育考察期间,美方聘请了10多位教授或博士给我们讲课,介绍了当今美国教育改革情况、美国学校的管理、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差异、美国在21世纪教育方面的创新学习方式等,使我们开阔了眼界,零距离感受了当今美国基础教育。
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美国的教学方式都是互动的,无一例外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如教授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组织大家讨论,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鼓励提问,进行师生互动。美国中小学的每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所见的每一堂课都生动活泼,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和大量的动手机会,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创新思维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
美国的高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和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且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让学生拥有人文素养,成为一个生活有品位的人、现代的文明人。
如新泽西州一所学校的学生来源于此郡选出来的250名学生,尽管学校规模不大,但学校的一些学科如数学、科学、工程技术都很强,不少学生毕业后考上了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学生在全美多种科技或工程竞赛中频频获奖,还有不少学生的发明成果获得专利。由此可见,美国的基础教育,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彰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众多领域正在做出积极贡献,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自主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实行的是强制性的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其中9-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美国中小学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25人,有的班级只有8人,教师固定教室,学生流动选课;美国教室布置比较生活化,学生的座位摆放也比较随意,上课可以随时提问;美国中学里有很多的研究班、讲习班以及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文体小组等,如新泽西州伯根县技术高中为学生提供了汽车修理、喷漆工具等,教学生如何修理汽车并为汽车喷漆。有的中学还开设了生活课,为学生提供各类炊事用具等,让学生学做糕点,且有专职生活教师指导。这些选修课程不仅真正活跃了校园生活,而且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多元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美国中学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两部分,每一所学校设置的课程绝对不会相同,因而各个学校选择的教材也不相同。绝大多数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在高中四年中学习三年数学、四年科学、四年英语、三年第二外语,以及历史、艺术等。这些课程一般广而不专、博而不深,但是好学校都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高级选修课。这种选修课一般采用大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与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较吻合。学生选修后,通过全国统一的专门考试便可获得大学的部分学分。理科高中的十二年级专门开设研究课,与当地社区的政府部门、科技公司结合,开展诸如矿藏、水污染的调查等。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教学 自然科学 课外培训
作为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实物、图片,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动植物、矿物以及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形象、直观、立体等鲜明表现手段从整体到个体等方面来展示我们人类的科学成就。作为自然科学最好的教育场所之一,自然博物馆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宣传教育场所,让他们充分地领略到自然科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变化脉络与轨迹,是中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一部百科大全。可以说,教育在博物馆中的职能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一、自然博物馆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着实物博物馆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学生的课堂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中小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书本知识并得到切身的体验。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可以让他们主体性得以激发。中小学生在博物馆看到多种以往在书本与电视上能见到的实物并聆听专家的讲解,甚至于还能够有机会亲手去触摸这些实物,去细查实物的动向并探寻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自然界的秘密。博物馆的这种做法让中小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手脑并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中小学生在实物所创造的教育情境中有着切实的体验与感受。博物馆所拥有的动植物标本实物以及各种罕见的图片与影视图像,这些都能够将各种自然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构成以及获取自然科学知识的效率都有裨益。自然科学包罗万象,门类复杂,中小学生要想通过书本来了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实物,让中小学生仔细观察并聆听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中小学生也能够有效的接收来自博物馆的知识。
同时,我们可以让中小学生接触实物,对其的理解以及记忆要比书本上来的直接的多,效果也要好许多。博物馆应当本着以人为本,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让自然科学的教育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还原、再现,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博物馆的实物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之心,而我们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是异常重视,并尽己所能来帮助子女。现在学校的课程是互不干涉,各自教授各自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事物的内在联系被人为的割裂,中小学生即便吸取了其中的知识但也会因为知识面的宽度不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博物馆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各学科的知识整体的表现在中小学生面前,并且形成中小学生有自己切实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还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与学校配合举办“生态夏令营”、“兴趣冬令营”、“博物馆活动夜”等,通过游览、旅行、采集标本、参观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地,访问英雄典范、看电影、讲故事、知识竞赛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同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配合展示播放各种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影片、录像带及幻灯片,增强课堂辅助教学的功能。
三、博物馆开展课外特色培训
自然博物馆如同一本包罗万象、真实、立体的课本,从宇宙天文到地理环境,从生物种群到人文世界等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解释大自然的生息演化规律,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引起人们对人类命运的关心,从而将重视生态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去。特别是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百万年地球演化的证据,还包括了演化的结果――地球上的奇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博物馆在自然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方法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直观、丰富,相对课本的枯燥讲解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语言艺术有一定的追求,他们渴望得到表现的机会,并得到人们的认同。自然史博物馆可以下学校结合,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的课外特色培训。这样的培训形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位生热爱关心大自然的意识,以学习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将学习热情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并且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树立服务社会和对他人尊重的品质。另外,用博物馆的各种实物是科学知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儿童对认识事物的规律。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应结合实物展品,向学生讲解自然科学知识、一个合格讲解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气声发音、语言表达技巧和其他内容。由于自然科学知识过于庞杂,教师可以精选一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例如,选择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主题,系统讲解地球、生命、生态的演化规律。当培训教学内容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地讲解,以便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个全面的检验。
小讲解员们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勇敢地在展厅面对前来参观的观众富有感情地讲解,灵活地配合实物标本加以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补充和修改。观众随时提出问题,小讲解员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发挥机动灵活地予以解答,观众、老师、家长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渐渐找到自信和感觉。
总之,新时代的自然博物馆管理要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游戏中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这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出大量的体验式的互动型的寓教于乐的大型科普展品,进行真正有效、超强感染力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程度,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兰香,赵耀.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南方文物,2007,(1).
关键词:呈贡大学城;吴家营中学;基础教育;现状;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呈贡大学城最早建设和入住最早的大学,目前该校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由于呈贡大学城距离呈贡区城区只有5-10公里左右,同时该地区属于新开发社区,目前暂时的中小学有吴家营中学、吴家营中心小学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筹划)、惠兰园小区吴家营乡中心幼儿园、郎家营小学、雨花小学等。因此在选取调查目的以建设较好的云南师范大学附近的吴家营中学为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一、呈贡大学城中小学基础教育现状
由于呈贡大学城目前基础建筑大部完成,而现在面临的是大学城周边的中小学基础建设和一些配套设施问题,在呈贡大学城辖区内有六所中小学,其中吴家营中学、吴家营中心小学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筹划)、郎家营小学、雨花小学靠近云南师范大学。
二、呈贡大学城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几所中小学之间,呈现出众多的问题,大致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匮乏是呈贡大学城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1] 师资力量的强弱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一)师资队伍的人数多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该地区中小学教师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具体表现为学科教师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是一些短缺学科,特别是英语和理工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学校大部分是40-50岁的中老教师。
(二)师资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包括授课的能力和学历是否达标,将直接影响在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该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不高,职称较低,学历层次低,很多教师都是经过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历。比如在职函授、自考、电大、远程教育等获得的,又特别是初中和小学,地域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方便、经济落后、待遇不高消费高,前些年很少有正规大学毕业生来该地工作的,但是近年来稍微有所改观。总体来说,教师学历结构在全国水平还处于劣势。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初中和小学教师都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待遇与城市同等教师是无法相比的。并且大部分小学、初中教师的配偶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仅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在今天的物价高涨的社会,是可想而知的,何等艰苦。鉴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教师由于条件的无奈,不求上进,工作不安心,对教育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不足。[2] 目前呈贡大学城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基本设施缺乏,不少学校没有最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必备的教具,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有的学校虽有图书馆,图书资料陈旧,无法及时补充和更新。造成该地区当前现象的原因一是当地的教育意识不强,教育资金一直放在高等教育建设上,对中小学教育关注不足;其次是该地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高峰期间,中小学教育的完善可能是政府下一步的议程,完善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中小学教育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反感。[3] 领导口口声声讲素质教育,实则以升学考试为本,是一切手段都为应付升学服务的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心中肚明,在很多教育改革中,口号虽然都是素质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绝大部分中学实行的却是应试教育,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解决现行基础教育问题的建议
1.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入手。[4] 中小学教材范围广泛,设计科目也多,在选取教材方面,需要挖掘一些传统教材的内容,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脱节,更不能让学生一些重要的常识知识又没有掌握。在吴家营中学,很多教学来源并不正规,很多是省教育厅下属机关的教材,不但这些教材本身知识不足,还经常出现错误,这样教学只能是以讹传讹,让学生长期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2.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5] 谈及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需要先了解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素质,主要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道德,也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人在从事教师的职业活动时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就是反应教师职业特点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劳动中用以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能否具备教师资格的首要条件。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个性心理素质。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是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先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教师只能在某一学科上勉强教学,根本不能发挥课堂的灵活性,更不能发散到其他相关学科,这就是教师素质不全面的表现,他们不能深入挖据语文、地理、历史、政治、生物、自然、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譬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来深刻讲述其中的典故的历史故事。
(1)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重视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从一些老师中反映,吴家营中学每年都有老师调往呈贡县或昆明市中学,教师队伍更迭快速。如今的吴家营中学成为年轻老师往城市调岗的跳板,不少老师在学校教几年熟悉了教学的相关流程,积攒了相关的教学经验后就调走,使得该校的教师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待遇问题。吴家营中学虽远离城市,却深处呈贡大学城,背靠昆明市政府,而呈贡大学城的消费并不低,但是工资并比城市工资相差甚远,工资的驱动加速了教师的流失。
对于壮大教师队伍,针对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可以因地取材,保证教师队伍不再流失。在呈贡大学城10来所大学中,许多常住呈贡大学城的教职工配偶因没有足够的学历不能在大学专职任教,但是教中小学有足够的能力。教育部门应该从这屁队伍中选取高素质、稳定性人才,这样有利于保证学校教师队伍的长久维持。
(2)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定期对教师进行进修和考核。[6] 在中小学教师进修这一块上,在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无人重视的,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等地。当然也有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师资紧张、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原因,但也不能因此而让教师无能而误人子弟。某些老师本身教学能力有限,课前还不备课,到上课时讲课思路不清,不能清晰的给出答案,因此定期进行能力考核,对于一些不能胜任岗位的老师,多次不能达标可以辞退或调岗。
(3)组织教师学习,在思想上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保障每一个学生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对歧视学生的教师应给予严厉的处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以男性为主导,古往今来便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社会思想规范中带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这种社会规范制造并控制了男女性别,成为性别歧视的根源。在教育领域,无论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无一例外地复制着这种社会性别规范,严重束缚并制约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保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教育投入的分布主要包括硬件设施的增加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硬件设施包括图书馆的藏书量,必备的体育设施等。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仍然是薄弱的。首先,建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专项资金,要实现教师和公务员一样实习编内财政拨款,保障教师的基本收入。其次,教学关键要抓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水平的提高。建议政府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做这件事,形成激励机制,帮助和扶持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呈贡大学城虽已划入城区,却远离城市,因此仍应属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而基础教育是我国实行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21世纪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下一代乃至长治久安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鼓励农民工回家创业,农村的基础教育必须跟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大学生回农村发展。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平教育。(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中国昆明,650500)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童.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在与发展[J].基础教育,2004,12(上).
[3]王德良,吴海萍.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之我见[J].青海环境,2005,06.
[4]蔡宝来.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
关键词:数字鸿沟 中小学教师
教育 信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数字鸿沟的本质以及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个概念是自因特网出现后才提出来的,它指的是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即得者(haves)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have-nots)之间出现的数字经济财富的差距。这种落差会随着互连网的应用继续拉大,信息富有者更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利润,而信息贫穷者在信息的获取上举步艰难,或者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相对的结果是陷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境地。所以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它意味着因特网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新的全球“信息革命”中面临“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在参与和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缩小数字鸿沟上处于很不利地位。就中国内部而言,群体与群体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上的差异。并且这个差异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进行而愈演愈烈,中国将沦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贫富差距是引起社会不安定重要因素,引起阶级斗争的潘多拉之盒。从近两年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是成几何级的,但和别的国家比,很多地方简直不堪一提。实力不足,技不如人,自然处处受到制约。“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浅显的道理在数字鸿沟继续扩大的背景下是可以想象的。
(二)缩小数字鸿沟必须教育先行
要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必须找到数字鸿沟的病症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急乱投医。不可否认,经济鸿沟是数字鸿沟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数字鸿沟最终也必将拉大经济差距。但在数字鸿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差距了,那时的经济差距是怎么形成的?除了政治体制、地域环境,风俗人情等因素外,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英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如果今天的教育落后,明天国家的业绩就会落后。”随着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教育越来越成为解决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的关键,其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由该图可以看出,教育与数字鸿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中占中坚力量地位的,对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大的作用的。目前,教育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如空气一般渗透各个角落,它作为信息平台、工具平台、管理平台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消费、通信、和娱乐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全民族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 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一批社会有用之才,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育人本质上是一个个性化的工作,教师怎么教书,怎么影响学生的人格,这些都依靠教师自身的理念、能力、修养和学识来把握、处理。相同资质的学生遇到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的教育,走向不同结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上,从宏观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现状
尽管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轰轰烈烈,表面上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娃娃抓起了,填平数字鸿沟似乎指日可待。但是,种种现象表明,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从大环境下看,政府的政策、资本的投入、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配置等等,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但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解决硬件和技术问题,也是个意识和理念的问题。要缩小数字鸿沟,仅仅技术上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是灵丹妙药,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溶进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高瞻远瞩,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信息时代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不够
中小学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刻不容缓。数字鸿沟是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的新名词,教师如果对这一概念认识不够,就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教师对事物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他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是有师范作用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在学生的眼里,印在学生的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老师。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块的认识比较浅,即使有教师知道这个概念,也不一定知道缩小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一定知道数字鸿沟继续夸大的最终结果是民族的存亡。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认识不够深刻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价值取向的定位。
(二)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重视
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自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绝大部分地区,中国中小信息技术课程是作为会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的,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忽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它视而不见,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绊脚石,认为这样的课程只会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只能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个角度讲,它的确与高考无关,与升学率无关,与评职称无关,与涨工资无关。但它却与学生信息素养有关,与学生的后期发展有关,与中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关,与能否缩小数字鸿沟有关,与民族的存亡有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信息素养被反复证明为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少有中小学教师会真正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定的目标就是升学,别无其他。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脱节,更与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 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我们普遍可以看到这样现象:部分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单单只够应付学生的会考,课堂上只是照搬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更无拓展性可言,可想而知,学生听了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中小学教师一旦应付完会考就高枕无忧,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平时不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信息素养的。除了信息技术老师,其他课程的教师信息素养更是让人担忧,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不能迅速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不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为学生做表率?信息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教师缺乏了信息素质,就无法影响他的学生,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就无法起到榜样作用。
(四)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或者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时候,很显然,这种等同方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大裁减为计算机教育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目的不是应付会考,而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也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说明”的教育。它应该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课程。在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者。例如,中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信息化的教育,体会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和丰富。网络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其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它具有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的潜力。它可以让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个性化的教育。
三、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作用
既然数字鸿沟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民族的竞争能力也成了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众人皆知,在这个数字时代,竞争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先锋,更应该有缩小数字鸿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数字鸿沟的本质上看,数字鸿沟产生和继续扩大的原因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它从一开始被人熟悉、到应用,到普及是必须要依靠教育的,而基础教育的首先执行者是中小学教师。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合格人才。在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人才。
在数字鸿沟这个全球问题中,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宽广的视野,是否具有“全球观念”,是对缩小鸿沟具有重大作用的。特别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的。中小学教师有他自身的特性,除了传授知识,其另外一些品质通过示范体现出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缩小数字鸿沟产生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传授者
1996年经合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迈进一个以知识(智力 智慧)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进行知识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学习能力的象征。知识的检索和创造是离不开信息平台的,互联网是各种信息平台中作用最大的工具,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学会这种信息工具,学会数字化的生存,这就要求教育重新考虑培养人才方式。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对它的学习、使用离不开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中小学教师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人才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21世纪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认识到数字鸿沟仅仅是中国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距离。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我们也应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识。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的责任意识是将“忧患意识”与“进取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忧患”转化为动力,推动自身实际的“进取”行动,它既具有时代的特征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又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也是忧患与乐观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师如何将他自身对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呢?如果中小学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数字鸿沟理论知识,大谈在网络中落伍的后果等等,这样是没有效果可言的。任何一个中小学的中小学教师都不能做到使他的学生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数字鸿沟问题,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事情的理解方式不同,深度也不同。我们无法让一个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孩子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理解网络。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的。这是一个现实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另外的特性,那就是示范性。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不仅是因为中小学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以及在缩小数字鸿沟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印记。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教育制度更具有教育力量。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也要用自己的品质教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他将抛弃在工作中自身的利弊,投身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实际行动中来。
具体的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师不得视升学率为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并不遗余力地抹杀学生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尽可能消灭一切与升学无关的事物。他们无论是清醒的还是迷茫的,无论自觉的还是盲从的,对升学率的追求近乎一种颠狂状态,这从中,还渗透着部分教师功利心理。这种功利心理使得升学率继续巩固它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必须应该着眼未来,淡泊考试分数,淡化应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最优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寻找问题的答案,利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中,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字鸿沟的初步理解。中小学教师作为最受学生关注的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质的重视,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理解,对自身信息素养重视。最终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数字鸿沟的关系是:
(三) 中小学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在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还延伸到社会中,因为中小学教师是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数字鸿沟一个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缩小数字鸿沟就要实现的基本标志就是“人人享有信息”。中小学教师通过知识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积极改造社会环境,在各种活动中,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学习信息技术良好风气的形成。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对数字鸿沟的关注:
1、
向学生家长宣传信息素养对发展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众多家长也是应试教育的顽强拥护者。他们也是学生的教育者,因此,他们也需要认清应试教育与素质的辨证关系,与其等他们后知后觉,不如让教师先行动起来,向学生的家长宣传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家长也同样有教育作用的。
2、
宣传数字鸿沟的知识,促进群众对它的认识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过社区的活动,向周围的群众讲解数字鸿沟知识,宣传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提升公民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度。
3、
鼓励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
缩小数字鸿沟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教师作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群,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身边的人使用新型技术,鼓励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将数字化生存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责任意识几种途径
(一) 对师范生进行数字鸿沟的国情教育、使命感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该面向未来。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的途径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科学的忧患意识教育,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坚持对师范生进行历史教育,使师范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懂得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强化师范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牵挂和责任,是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教育。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思想。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人格的标志。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理想,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这种责任意识就发展为振兴祖国的爱国理想。
在轰轰烈烈开展信息化革命的当代,这种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发展和前途,并将这种关心转化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行动。
在师范教育中,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引导他们认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产生科学的忧患意识,唤起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极大关注,使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顽强拚搏、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忧患意识就会转化为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以这种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二)重视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的战略措施。经济建设已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提高全民族素质,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优秀的人民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缩小数字鸿沟起到推动的作用。
信息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素质之一,而基于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有调查认为,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无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缩小数字鸿沟进程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的目标除了使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制作相关课件,还应该树立网络教育的服务观,强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功能。
(三) 淡化中小学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教师要冒风险。素质教育教的是“死”内容以外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学生上不去,评价方式难以确定,这时候,人们就会抱怨教学的失败,中小学教师就会顶着失业的压力。因此,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难度大。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更多考虑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升学率对自身带来的利弊。在近期利益的驱使下,中小学教师就容易视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利用网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中做好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淡化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1、对教师的创新的成果给予激励
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行为应得到学校的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中间树立榜样。
2、尝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一考定终身”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衡量学生最终成绩可以以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和课程终结考试相结合,这样,在强调重视学习过程的同时,淡化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
3、尝试改变教育思路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然后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做死题。
五、结论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先行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众多教师仍不能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数字鸿沟问题。当我们尽情地在网络世界里享受信息文明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种文明带来了新的贫富差距。发展信息化教育、破除旧的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是缩小数字鸿沟关键的关键。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通过他们的知识性、师范性、教育性等特性来影响周围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并在多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责任意识。中小学教师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否则就毫无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开放的时代,数字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数字化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教师巨大的职责,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信息素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2] 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 [M],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秦麟征,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J],改革与思考.
[4] 陆履平,杨建梅 信息化: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选择[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 第3卷第3期.
[6]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古代文学家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是教育决策具体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他们把握着教育改革的最终命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3)[1]。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英语老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是英语师范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者,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尤其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深受莘莘学子喜欢。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的知识源,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把教学的中心放在怎样育人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方面。
(二)教师是专业人才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只要英语讲得好的人就可以教英语了。但是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师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设置、教师的素质等都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成与败。英语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只会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教师还不能适应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代的英语教师除了能讲流利的英语之外,还应该拥有各方面的知识,如课程体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文学等。教师也像律师、医生那样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
(三)教师是合作者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国际人才。教师孤身一人难以完成此重任,教师要学会在工作中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他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是研究者。教师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
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英语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不高
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上课随意吃零食,与老师见面不懂得问候,甚至出现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有些学生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穿着时髦,出手阔绰,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不会正确区分高尚与卑伪,荣誉与耻辱,缺少自立自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有些学生不懂得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总把自己的错误归结到别人的身上。集体主义意识淡化,对班级工作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遇到情感挫折,更是自暴自弃,自以为看破红尘,甚至伤害别人或轻生了事。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学科课程,忽视其他学科课程。大部分的课时是语言知识课,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法、翻译和教学法等,其他学科的课时比例稍低。有些教材和教学要求脱节,重要课时达不到要求。所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针对性不够强,教学内容不够具体。培养教师基本方法和技巧的课程开设得较少,比如音乐、书法、美术等。很多英语专业师范生不会唱英文歌曲,板书较差,不会画简笔画等等。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开设班主任管理课程,所以师范生缺乏班级管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课程较少,课程设置缺乏对师范生科研能力、教改意识的培养,致使师范生缺乏科研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三)教学技能培养偏弱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技能普遍偏低,有些学生在教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各环节的衔接、课堂气氛的营造、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所以在讲课的时候就没有连贯性。有些师范生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些师范生不会制作教具,不会做课件。师范生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普遍存在这样的误区:现在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计算机已广泛使用,传统的“三字一画”时代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在今天的教学中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实习力度不够
虽然各个高校在教育实习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对实习基地投入的经费不足。据了解,大部分英语专业,包括名牌院校的英语专业,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基地,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几乎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结束后开一纸实习期间的表现证明[3];有些带队的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够强,不能及时矫正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不给师范生大展身手的机会,只给师范生改改作业,辅导辅导学生学习英语等工作;有些师范生自身没有意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只为完成一项任务,只为实习而实习,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好规划,致使教育实习过于形式化。
三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学校领导、“思政课”老师、班主任、学工人员等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领导要重视思想教育,制订学生思想道德规范,设立评奖制度,奖罚直接与奖助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评定直接挂钩,载入学生的档案。充分利用“思政课”,发挥理论教育作用,把“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师范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师范生的意志,坚定师范生的信念。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外在的正面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强化作用。学校组织师范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采访先进个人,学习先进典范,参观各种各样的纪念馆,弘扬英雄事迹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加师范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豪情,陶冶他们的情操。第三,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举行爱国主义征文比赛,励志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诗歌朗诵比赛,开“对人生的思考”“我对未来的设想”等主题班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除了以上三门课程设置以外,还应该增设学生的英语师范专业知识课程,如英语测试、微格教学、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同时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力度。英语师范专业知识课程应占20%左右,这样学生的师范专业知识就得到巩固。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英美社会与文化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辨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开设更多的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第一,经常观摩优质课录像。师范生可以利用晚自习或周末时间观看各种题材、各种学段、各种课型和各种风格的教学实况录像,日积月累,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和存储新语言材料的技巧,强化教学技能意识。第二,学校可与周边中小学开展教学研讨联谊活动。让师范生定期到中小学开展教育见习、专题调查或辅导英语学习活动。高校也可定期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大学课堂开讲座、做报告,把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师范生。第三,成立学生专用微格教学教室,利用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在职教师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简化,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3]微格教学主要是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拍摄课堂实际情况,指导老师、受训者和评议者一起分析评价实况录像,找出优点与不足,让受训者亲自目睹自己的教学经过,改正自己的缺点。微格教学是英语教学技能培训中常用的手段,学校应成立师范生专用微格教学教室,学生可以随时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练习。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观看后修改,在班级放映后修改。在反复的讨论修改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接受别人提供的宝贵意见,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第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语言技能比赛、师范技能大赛等,教学竞赛是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较有效的方式。比赛是师范生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表现,赛前准备阶段应该给予重视。因为这个阶段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个难得的锻炼契机,预赛和初赛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到竞赛的氛围中来,很多学生正是通过积极备战比赛而强化锻炼,能力也得到提升。竞赛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全面促进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形成。
(四)重视教育实习实践环节,为师范生的从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高校应增加教育实习经费的投入,扩大实习范围,开拓实习渠道。首先,高校要想方设法与更多的教育局、中小学建立密切的联系,给更多的师范生提供集中实习的机会。为了拓宽师范生实习地域范围,高校应尝试与其他省市地区的中小学联系,以本校为中心,将实习基地辐射到周边省市,跨地区更大范围开发中小学实习基地,建设师范生定点实习基地。跨地区实习可以大大加强各省、市、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展示不同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互惠双赢,促进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更多的地区输送优秀的教学人才,为中小学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其次,高校可利用支教形式来扩展实习渠道。2007年7月5日,教育部下发了教师[2007]4号文件,文件提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4]例如顶岗实习,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实习支教,农村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行进修学习,即能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又能加强中小学教师本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英语教学的能力水平。
第二,对指导老师实行培训上岗制度。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共同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均要通过培训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才有资格作为指导教师。这样才会加强指导老师的责任感,学生的教学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五)注重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科研和教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科研促使自己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使得教学再深入一步,发现表层之后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始点上。科研还有助于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就职前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首先,高校教师在专业英语基础课程中注重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以写作教学为例。写作是学生普遍觉得较难的一门课程,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东西可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造成写作困难的原因所在,如掌握的词汇量足够多吗?语法知识有缺陷吗?句型是否用对了?自己的弱点又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发现了问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就会加强意识的培养。其次,加强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意识。最后,加强师范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认真抓好从选题、收集材料、写提纲、撰写论文、定稿这些环节,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整个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各个高校要顺应改革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教育学生,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把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