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粮食生产利益补偿 粮食安全 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18-02
通常来讲,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于一个产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刺激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量都远不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相对偏低,但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却不容忽视。而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一直探索有效的对农扶持途径和方式,并对已提升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相关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对于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理论依据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政策的实施水平,若不能正确地理解该项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就会影响到其具体的执行效果。因此,研究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产品
农业作为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产品的主要产业,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产业。而农业产业中,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产品,因此可以说,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仅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须的食物,还在于其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起到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从产业的依存关系角度来看,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明显支持作用,而粮食作为农业产出的最基本产品,在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原料的同时,还承担着国内最大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责任,因此确保粮食生产的正常稳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粮食生产总量的提升还能够为我国抵御外来粮食或食物的侵入,保证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
二、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
粮食生产绝不仅仅只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么简单的物质生产,其所具备的公共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基本功能角度来看,粮食生产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并且粮食产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这就是粮食生产的经济功能。其次,粮食生产具有社会功能,其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劳动力,这就为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通过粮食生产能够使农民获取一定的收益,为社会保障做出一定贡献。第三,粮食生产还具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在进行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种植活动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并且能够分解消化其他产业生产所带来的废弃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第四,粮食生产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粮食生产则可以将这些文化不断传承延续下来。粮食生产的多功能性使其产生了一定的正外部性,在没有外部适度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功能的发挥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若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该群体的劳动付出与实际收益获得会变得严重不匹配,进而降低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必要对这种因为客观因素而造成的种粮农民既得利益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以保证粮食生产各项功能的发挥。
三、粮食生产本身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物品通常都具有外部性,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会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或更多方产生非市场化的效益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即所谓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当市场交易存在正外部性时,就会对使生产者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全部利益,这样就会打击其积极性,不愿意再从事这一生产活动;而负外部性则是指生产者无需承担其所引起的生产成本,这就会增大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其过度地从事这一生产活动。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此要求政府必须要对其进行行政干预。而粮食生产恰恰正具备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其急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以促进粮食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粮食生产具有较大的经济正外部性。在经济方面,粮食生产所得产品往往是质优价廉,很难抬高粮食的经济价值,造成粮食生产者直接收益的流失,因此,粮食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相当水平的收益补偿,而这部分收益分配到粮食流通和加工等中间环节的第三方,进而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其次,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社会正外部性。从粮食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粮食供需的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实现。同时,粮食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在合理进行粮食生产活动的情况下甚至会改善生态环境,而工业、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产生有利的效果,甚至会影响粮食生产这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进行粮食生产,不得不对生产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事实上这些成本并不应该由粮食生产者承担。
第三,粮食合理生产具有一定的生态正外部性。通过科学合理投入粮食生产要素而进行的粮食生产活动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防止水土流失,增大植被面积,美化农村环境等等,其所起到的生态景观功能也是粮食生产的价值之一,但生产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正外部性,所以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根本宗旨是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平衡粮食生产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得失,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从解决粮食生产的“外部性”途径来看,只有超脱市场之外的中央政府才有条件和能力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进行政策性的利益补偿,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将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内部化,保障各方主体利益的均衡。
四、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
粮食的特殊商品属性使得其在市场中的供需变化呈现出特殊的趋势。首先,粮食供求价格的弹性变化不符合社会实际诉求,仅靠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均衡点会对粮食生产者造成较大的过程收益损失。因为当供需市场中的粮食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时,种粮农民将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管理力度,全力提高粮食产量,而价格的提升则造成消费者需求量的理性减少,过多供应将造成价格的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而当市场中粮食价格过低时,农民出于家庭收入水平的理性衡量,将会选择外出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供应量的大幅降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供需市场同样会出现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此时仅靠市场的自行调节将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旦市场机制不能及时调节粮食的供求均衡,出现物价飞涨或“谷贱伤农”的局面,都会脱离国家对于粮食市场运行的管理目标,而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供需关系要维持在供需平衡或适度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国家必须进行适度的政府干预,对粮食生产进行利益补偿,进行粮食收储,并通过完善各种补贴政策,保证粮食供应主体的收益达到有效水平,消除市场“失灵”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
此外,粮食的基础性准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粮食供求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行调节双轨并行的方式来实现。而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种粮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风险过高,收益波动性较大,初级粮食产品经济附加值低,若仅靠市场进行调节,种粮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收益相对过低而消极从事粮食生产活动,所以在实际的运行中,政府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干预,通过出台政策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基于战略角度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粮食供求市场。
五、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首先,粮食不但是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也是国家基本战略的重要物质。若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国家的军队实力也很难有很大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粮食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钢材、石油等物质的重要性。其次,粮食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性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粮食供应不足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需求,就会想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获取食物,从而引发社会的混乱。而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同样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骚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最后,粮食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每年都要出口很多粮食,在政治外交中,我们可以通过粮食贸易或粮食援助的方法作为外交手段,为我国在国际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六、结语
由此可知,我国大力推行和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然选择,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而从经济学、社会学、产业发展等角度分析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也充分表明以改善我国粮食生产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为目标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国家“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推进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有效实施也将会产生更大社会经济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黑龙江省粮食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201320)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E077)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侯明利,傅贤治.国内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3)
[2] 罗安军.我国粮食补贴的政策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邹金浪,杨子生.不同城市化水平下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及其政策启示[J].资源科学,2013(2)
[4] 郭淑敏,马帅.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5] 孙顺强,李宏婧.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品牌;塑造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20-03
1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一个动态概念,粮食安全的内涵在数量问题也即“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粮食安全的内涵在当今中国的新形势下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我国粮食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粮食市场的落后与消费者粮食需求的升级不相符合。目前,我国粮食企业数量多但大多规模偏小且市场化、现代化和商品化水平比较低,粮食仅仅是作为“物”而没有真正转化为“商品”。粮食市场的落后、粮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粮食产品作为信任品的特性使得消费者升级了的粮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诸如毒大米、染色粮食、霉变粮食和转基因粮食等粮食安全事件的频出,粮食污染和食物膳食结构的问题日渐突出。与之对应的是,消费者粮食安全感知能力的日渐增强加剧了消费者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这不仅会抑制粮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粮食作为刚性需求的现实可能使矛盾从消费领域传导到粮食供应、流通和管理领域,引发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
此时,粮食企业的品牌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战略是解决粮食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矛盾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须加快提高管理水平,进行设备改造和实现技术升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营养结构来奠定品牌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粮食企业的品牌战略可有效降低粮食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实现粮食的安全保证。
目前,以益海嘉里、泰国香米为代表的外资粮食企业正以品牌为龙头加紧布局我国粮食市场,如今已渐成雏形,我国粮食企业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重蹈食用油市场之覆辙,粮食品牌塑造刻不容缓。
2粮食品牌塑造的意义
消费行为上的品牌选择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对于粮食市场而言,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散装消费和价格主导的消费模式必然会被品牌消费所替代。品牌可以有效降低粮食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予消费者可靠地质量保证和个性的满足。对于粮食企业来说,品牌时代的到来可促进企业加快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来实现战略升级,实现粮食价值的增值并能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粮食品牌塑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粮食安全既包含粮食生产方面的数量和质量安全,也应包括粮食消费方面的市场安全。当消费者对粮食的消费升级为品牌消费时,市场的竞争也就意味着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竞争的结果是个别品牌的胜出,造成品牌的垄断,即少数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控制了行业和市场的优质和大部分资源。如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从最初的“拎着瓶子到粮店打油”到如今的品牌垄断时代,益海嘉里逐步成为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寡头,嘉里集团1991年进入中国,先是塑造了金龙鱼品牌,之后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又以投资入股方式塑造出胡姬花、鲤鱼、元宝等16个品牌,并靠这16个品牌在全国编织营销网络,目前益海嘉里已连续多年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40%左右的市场份额,“嘉里系”稳坐市场头把交椅。益海嘉里的垄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油脂产业,上至豆农油企,下至卖场超市,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甚至整个中国大豆及豆油产业链都深受其影响。
国外粮食品牌与我国粮食企业展开激烈竞争的时刻已然到来,以益海嘉里、泰国香米为代表的外资粮食企业正以品牌为龙头加紧布局我国粮食市场,我国粮食企业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我们没有强有力的粮食品牌与之相抗衡,则无法抵挡外资粮食的冲击,我们一直关心的国家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
2.2粮食品牌的塑造适应和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从粮食市场来看,我国粮食产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粮食企业数量多但大都规模偏小,市场化和商品化水平较低,品牌意识淡薄。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我国消费者的粮食消费正处于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期,消费者希望购买到更加健康安全和更有营养的粮食产品,但粮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粮食的品类缺乏、粮食产品作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的特性及粮食市场的落后使得消费者升级了的粮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3粮食品牌的塑造是粮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品牌战略是解决粮食企业战略升级与消费者需求矛盾的最佳途径,因为实施品牌战略的粮食企业须加快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进行设备改造和实现技术升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营养结构来奠定品牌基础。品牌本身所代表的物质或情感利益,满足了目标顾客的内心需求,从而可以使目标顾客不假思索、愉快且持久的选择。品牌能为粮食企业提供大量可靠的忠诚消费者,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现实市场中,消费者对质量和品牌的偏好同价格正相关,愿意为高质量的品牌支付高价。因此可以预期,粮食品牌产品能够以比同档次的粮食产品价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进行销售,获取高额利润。此外,粮食品牌一旦塑造,可以有效遏制竞争,粮食品牌能够高筑行业壁垒,提高行业准入度,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能够通过品牌延伸战略推广多个品牌。
2.4粮食品牌塑造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其种粮积极性粮食品牌塑造对农民而言最直接的就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粮食品牌一般是由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农民的粮食建立,所以本质上农民是跟粮食企业紧密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随着品牌时代的到来,粮食企业为了收购优质的粮食,不仅会在农民种植的选种、化肥的使用等方面给农民进行指导,而且粮食企业通过高价收购优质粮食,带动农民致富。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不仅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还会为粮食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粮食资源,保证品牌持续发展。
3粮食品牌塑造的策略研究
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粮食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长远目光,许多企业不愿冒险尝试走品牌化道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缺少强势粮食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
3.1找准粮食品牌的定位
粮食品牌定位指的是粮食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粮食定位的核心就是要让粮食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一般而言,粮食品牌定位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要明确市场细分,寻找粮食品牌的目标消费者。以不同口味、不同产地、不同定位为基础的粮食品牌需明确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目标消费者是粮食品牌的建设之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型商超也已取代粮油店成为城市消费者购粮的主要场所。粮食企业应从自身优势、品牌个性定位及消费者的年龄、性别、阶层、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和界定,找准目标人群。
第二,要明确粮食企业的竞争目标。粮食企业要明确自己的经营范围,是以经营大米为主还是兼有其他粮食产品,以自己经营的范围和优势来确定竞争目标;同时,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明确竞争目标,制定具体的竞争策略。对于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应努力创造条件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潜力一般的领域建议维持占有率,而对于进入衰退期的产品则应主动收缩,减少投入,对没有任何发展希望的要果断放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粮食企业应明确自己的竞争优势。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铁律。粮食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时刻紧盯竞争对手,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通过对比定位,发现自身不足,及时进行改过或尽量避免劣势并将自身优势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
第四,粮食企业应把竞争优势与消费者心理结合起来。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什么。消费者不需要什么,我们就避免什么,一定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
3.2塑造品牌形象
粮食品牌包括品牌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所谓内在形象主要指粮食产品的质量,这是品牌形象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优质的粮食产品会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感,从而提高品牌忠诚度并重复购买此品牌产品。
品牌外在形象则主要包含品牌名称、标志和品牌包装,这些外在形象可直接给消费者较强的感觉冲击。名如其人,品牌名称犹如人的名字一样,讲究有意义,便于记忆和突出个性。统一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帮助品牌更好的推向市场。如中粮集团的“福临门”品牌正是考虑到中国人偏爱“福”字,借此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目前,我国粮食品牌多以品种命名或是原产地命名,这种命名法不利于商标保护。此外,大多品牌包装制作粗陋,不具吸引力,制约了产品的销售,粮食企业在品牌形象塑造中亟须在名称、标志和包装上进行改进,用设计构建品牌形象。
3.3加强品牌推广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市场化刚刚起步的我国粮食市场,粮食企业更应树立传播意识,打造粮食品牌的媒介形象。首先,可以使用广告推广。广告是效率较高而相对成本较低的营销工具。粮食企业通过广告为产品做宣传时,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广告策略。在广告投放前,要根据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特点以及不同媒体特征,结合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广告投放。在创意策划和设计时统一调性。目前我国粮食企业在广告投放方面缺乏合理性,主要以传统媒体投放为主。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广告相对传统媒体广告具有广告成本低、形式和平台多样化、信息迅速等特点,我省粮食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对产品进行宣传,还可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开辟一种新销售方式。
其次是销售促进。销售促进又称为营业推广,它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消费者和中间商购买、经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促销活动,如赠品、优惠券、现金返还、免费试用、活动策划等。销售促进可以吸引消费者注意,提高购买率,扩大市场占有率。
再次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对内,它可以为组织决策层和各个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并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服务。对外可以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协调组织外部各种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如金龙鱼大米在2009年就联合深圳卫视《饭没了秀》栏目开展了一期“走进金龙鱼好米体验营”活动,现场除了让孩子跟主持人强子哥哥一起玩游戏外,还让孩子跟家长试吃金龙鱼大米,这种借助媒体推广的形式生动活泼,互动性强,大大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3.4注重品牌保护
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企业应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自己的品牌。所为“品牌保护”就是对品牌的所有人、合法使用人的品牌实行资格保护措施,以防范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和侵权行为。品牌保护不仅仅是粮食企业自己的事情,而且是社会的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保护,包括法律保护、政府保护、企业保护、媒体保护等。但企业要以我为主,提前谋划,建立完善保护体系并制定一些预案以应对紧急状况。
对于一些侵害自己品牌的现象和企业,不能听之任之,姑息养奸。如果纵容,会从根基上损害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最终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因此,粮食企业在品牌保护方面应积极开发和应用防伪技术,严格管理,要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参与到打假活动中,保护自己品牌的合法权益。我们的政府也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新闻媒体等各界力量也应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到打假活动中来,使粮食品牌这一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特殊品牌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曾靖.关于中国粮食品牌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8).
[2]王宇露.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品牌营销战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6(20).
[3]周应恒.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
[4]曹庭珠.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的生态环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9).
这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是20*年以来又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粮食库存检查,是国务院直接部署的一项全国同步、全盘亮底的专项行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做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关系全局,责任重大,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我们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清仓查库自查工作,客观、详实地提供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情况,确保圆满完成此次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对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粮食库存是粮食流通的重要汇聚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粮食库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开展粮食清仓查库,摸清粮食家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发展大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清仓查库工作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近两年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粮价一度暴涨,一些国家因粮食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食市场稳定,得益于粮食丰收和库存充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三农”工作,越要重视粮食问题。去冬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严重旱情,持续时间长、受旱程度重,今年夏粮收成如何难以确定。通过清仓查库进一步摸清家底,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判断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增强粮食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科学规划粮食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稳定市场供应和预期,增强面对危机、战胜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二)清仓查库工作是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从我国国情看,粮食多了容易谷贱伤农,少了则会影响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调控的难度很大。粮食库存是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民食军需,应对自然灾害、防范各种风险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库存数量实不实、质量好不好、结构和分布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只有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真实情况,才能进行科学调度,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合理安排粮食收储和区域布局,合理把握储备吞吐的时机和节奏,才能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发展改革的大局。
(三)清仓查库工作是提高粮食工作水平的需要。粮食库存管理是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全国个别地方在粮食库存管理上存在帐实不符和亏库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议论。过去的实践证明,加强库存监督检查,是促进库存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仓查库,既是对粮食库存的一次大检查,也是对库存管理和粮食政策落实情况的一次大检验。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而且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提高整个粮食流通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对粮食库存管理的信任度。
二、明确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国务院已发出通知进行了专门部署。总的要求是,以2009年3月25日为检查时点,全面清查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真实情况,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帐必核、查必彻底”。大家一定要吃透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对这次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明确清查的主要目标。这次全国性清仓查库的主要目标是:一是摸清家底,为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督促检查各地落实地方粮食储备计划情况,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三是促进企业科学存粮,强化管理,合法经营。四是防止不合格粮食流入市场,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总之,本次清仓查库要做到“把粮食库存情况搞清楚,让政府心中有数,群众感到满意”。
(二)明确清查的范围和内容。清查范围包括所有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粮(我县没有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有省储粮和县储粮)。清查内容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和品种情况,粮食库存占用贷款和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同时,还要核实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权归属情况,检查非国有粮食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清查过程中不仅要检查实物数量,还要核对库存帐目,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希望大家以这次行动为契机,给政府交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帐,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三)明确清查的工作要求。粮食问题事关民生,社会各方面都很关注。因此,要确保清仓查库的工作质量,严格依法依规清查,不得降低检查工作要求,缩小检查范围,减少检查内容。同时,清仓查库不能就事论事,要举一反三,通过检查更好地改进工作。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企业认真整改,限期整改。对粮食管理的好作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加以推广。要通过清仓查库,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库存管理上档次,政府监管工作上水平。
三、切实把清仓查库工作落到实处
(一)落实责任。这次清仓查库由国务院统一部署,省级政府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清查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负全责。当前,我们要把清仓查库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以推进。县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成员单位要搞好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清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粮食局要备齐帐务和报表资料、工作底稿、检查设施设备,督促企业绘制好货位平面图,对不规则货位进行形态整理。县粮食局、农发行苍溪县支行要搞好帐实相符、帐帐相符的基础工作。要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在财务、补贴、库存多个环节经得起检查,对在自查中未发现问题而被上级部门查出问题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督查人的责任。
(二)搞好自查。这次清仓查库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县(区)级政府自查、市(地)级政府普查、省级政府复查、国务院工作组抽查和汇总整改。自查是基础,对迎接市政府的普查、省政府的复查、国务院工作组的抽查至关重要。我县的自查工作从2009年3月31日开始,4月3日结束,4月4日至5日撰写自查报告,并及时汇总上报。根据工作需要,全县分四个组对县内所有纳入检查范围的企业、库存粮食应查尽查,不留死角,达到规范帐务、盘清家底、弄清实物储存地点及数量的目的,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各组负责人要在检查报告及相关报表上签字,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要严格工作底稿制度,各环节检查的原始记录必须经检查组负责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粮食保管、财务、统计等人员签字,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并妥善保存、留底备查,不得擅自篡改、损毁。要随时搞好信息反馈,一旦发现有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妨碍清仓查库工作、造成检查结果失实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含义;重要作用
现代化大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比广泛使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办法施行的社会化农业。目前农业技术以植物学、遗传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利用农业理论经验解决农业的栽种、培育、饲养等实际问题。现代化大农业还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等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随着农业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农业生产要与加工、销售的制造的联系势必日益紧密。
1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
1.1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只有发展好农业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多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根据社会调查结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显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安全审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从而提高粮食的质量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以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安全等为目标。因此进行农业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产量低、安全系数差、污染大等缺点因此首先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后代着想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污染大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实现农业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1.3农业科技创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找工作,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出售,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方式就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我国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有一种“科技富农,科技兴国”的说法,因此只有将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才能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的策略
2.1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要考虑环境的特点
农业生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气候、空气、土壤的成分等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季节性气候的特点,比如新疆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因此适合种植哈密瓜,而夏季酷热、蒸发强适合种植大枣,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则种植巴塔木。此外要考虑区域性比如:地势平坦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因此区域性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特征。所以农业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从而有效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
2.2现代化大农业中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帮助农民掌握科技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在研究农业技术时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新疆哈密地区总人口56.27万,农业人口18.5万,工33.33万hm2地。此地区以农民为主导,给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服务。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以往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要充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3结束语
现代化大农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目前的现代化大农业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综上所述,只有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并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显示区域性的特点、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才能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的多功能性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稻米文化”的概念是强调稻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即稻米生产在防治洪灾、防止土壤被侵蚀、保持地形稳定、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在“稻米文化”之后,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献中出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以外,农业还承担着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性强调尽管农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下降,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较低,但农业用于人们的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多功能性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农业问实质上是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作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作为经济部门的属性在逐步弱化,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农业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属性较强的准公益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部门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农业问题不再是或不仅仅属于微观经济范畴,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
一是我国有13亿人口,80%是农民,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不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解决。
二是农业为人类提供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农业不稳,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工业生产将成为无米之炊,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消费一定上不去。农村消费不去,我国的消费总量就上不去。消费上不去,经济发展就缺乏源动力,我国现在城乡收入比为3.3:1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但农村的消费量仅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0%,农村居民消费只是城镇居民消费的1/4。
四是农业解决了全社会80%的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权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民增收、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五是农业的司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如果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自然,一旦人对自然的索取超过一定限度,一旦自然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破坏,自然则会向人类报复。沙尘暴、旱涝洪火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六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是经济社会安全的基础。一旦粮食安全或食品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将会是全社会性的。因此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也不只是农业本身的问题。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确保粮食供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少用农药和化肥,人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品安全。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与宏观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和宏观性。农业投资的相对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投资农业仅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那么农业投资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值得的,但如果站在全局来考虑,站在全社会来考虑问题,从农业的多功能性出发,那么农业投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农业投资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启动农村消费、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是农业投资上不去,农民就业、增收和消费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农业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基本在农村,农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一般来讲,投资的40%要转化为消费,对农业投资而言,即农业投资的40%将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农业投资影响着农民的就业、增收和消费。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直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影响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农业实质是在投资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启动农村需求,是投资社会公平和稳定。
二是投资农业一方面是改善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功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各种自然资源能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方,农业生产的效率较高,在组织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系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至少使自然生态环境不变坏。在自然资源较差的地方,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美化自然,通过农业投入使沙漠变绿洲。早田变水田,坡地变平地。荒地变良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改善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体的环境和生态效益。
三是农业投资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美国3%的农业人口养活着97%的非农业人口,我国80%的农业人口养活着20%的非农业人口。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的农产品高价打出去的难度很大,但每年我国却有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农产品进口,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农业作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确保资金投入
关键词:粮食检验;粮食储备;质量监管;质量管理
粮食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粮食质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储备粮的仓储管理和质量管理更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标准、提升新的检验方法、检验能力和仓储知识、提高和完善粮食检验工作,切实有效地保证仓储粮食部发生品质变化,充分适应市场要求。
1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意义
通过对粮食质量的检验,可以有效的把握粮食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粮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霉变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避免,保证人们使用的粮食产品安全,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粮改后的粮食经营多元化、市场化,一批又一批新的粮食经营企业不断兴起,有的经营者不懂粮食检验,不设质检部门,不配检验员;有的虽然安排了检验人员,但没有从事过粮食检验;较高素质的粮食检验人员非常短缺,从而在粮食经营流通中形成了粮食检验薄弱环节,粮食收购入库第一关把不严,入库粮食品质不清,储藏期间不懂检验、不做检验,有的出现坏粮,交易的粮食质量模糊,加之国家质量监管不够,常有纠纷产生,给经营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验工作现状亟待改善。
2 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2.1 粮食检验质量不达标
粮食入库前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入库进行储藏,一些重要的指标比如含水量、杂质量、硬质率等指标必须达到标准后才能入库,这样才能保证入库后不出问题,或是减少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理论上的结果,检验的合格率大打折扣,影响了粮食质量,使粮食在储存中发生霉变、腐化等现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粮食检验达标的因素多种多样,因为粮食的采购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而生产粮食的多为个体农户,一体化的机械收割提高了生产效率,省去了传统农业收获中如脱粒、装袋等步骤,节省了时间,但是也给粮食的检验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机械脱粒后会增加粮食的有机杂质,因此难以检验质量。粮食收购来源不同,粮食的品种、成色等也不尽相同,这增加了粮食检验的工作量,也给粮食取样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一些粮商为了经济利益,将不同质量的粮食分层装袋,在粮食检验中不能挑出有代表性的样品,造成粮食检验质量不达标,入库后粮食常常出现问题。
2.2 粮食流通环节管理存在突出问题
现阶段,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粮食市场也在逐步的改革,粮食产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与多元化,粮食流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在利益的动之下,很多人忽视了粮食检验工作,不能对流通的粮食进行科学检验,这就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甚至有些粮食经营企业没有设置质检部门,粮食检验工作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之中形同虚设。
2.3 质检机构网络亟待健全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及地区都配置了中心化验室,除了配置了专门的设备及人员外,有些加工企业也都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形成完整的质检网络体系,基本可以实现每批粮油检测的安全,市场开发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粮油质检工作被弱化,导致质检人员流失严重,很多机构被撤销或合并,完善的网络被解体,粮油质检机构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具备相关检验专业资格的人逐渐减少,严重制约我国粮油检验工作的发展。
3 如何加强储备粮的质量管理
对正常储存的粮食进行质量检测,一方面可以利用检测数据对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导粮食收储和合理应用储粮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储存条件、不同储存方式、不同仓型、不同粮食品种储存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的技术研究,根据粮食质量数据变化调整储粮技术应用实施,保证储粮质量符合绿色要求,使质量检测为优化储粮技术服务。
3.1 建立适应新时期科学储量标准
大量事实证明,储备粮的质量是安全储粮的基础,是满足国家粮食需求的前提。以往,在粮食供销存和加工等环节的中,我们在重数量前提下,对粮食的质量的检验更多的是只是从容重、杂质、水分、生虫、发霉等这些外表方面上加以判析,要求水分和等级符合要求,然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其储存和食用品质及其变化上,这样很容易出现因储藏粮食的食用和加工品质差,销售困难,更严重的是造成大量囤压或品陈化的现象。所以,上述表面的质检工作已经不再适应中储粮管理的要求标准,必须通过科学地分析和严格的掌握粮食的品质变化,有效合理地指导轮换;应用科学的保粮方法延缓粮食的陈化反映,力求保持粮食的食用品质、种用品质和加工品质。
3.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新时代经济上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而未来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竞争是生物上的竞争和粮食上的竞争,以政策为引导,切实抓好科学储粮工作。原来的生产技术落后,粮食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有更高的要求,只能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粮食的产量有了大幅提高,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日益提高,这就对粮食的品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要注重品质、口感、营养,所以粮食存储也要改变过去的标准,更要注重粮食的品质问题,要深刻理解储粮的重要性,把科学储粮当成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一方面鼓励农民种好粮、卖好粮、卖精品粮。另一方面也要对储粮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及指导,明确职责,严把储粮的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的粮食入库,并严惩工作的中失职行为。改变老观念,树立新思想,跟上时代步伐,要以粮食最佳食用品质和用途,以及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为管理目标而不懈努力。
3.3 推动检验技术的提高
在有效提升粮油检验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检验技术以充分的重视。首先,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农业高效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对接科研发展和检验实践,使农业高效的科研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农业高效的科研工作;其次,加大支持粮油机构人员科学研究的力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粮油检验科研成果以一定的奖励,从而将广大粮油检验人员的科研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3.4 加强粮食品质和内在成份检测
S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已从解决温饱的初级阶段向追求营养和品质方向发展,粮食产业已经开始向深加工、精加工和优质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粮食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依靠感官及物理方法来检验已无法满足现在粮食检验工作的需求,也无法很好的掌握粮食的质量。在粮食检验工作中常规的检验方法主要是对水份、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进行检验,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营养的需求,所以各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检验也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这些元素虽然在粮食中的含量较少,但其对人体的作用却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粮食检测中,要针对不同的品种、不同地区对其内在成份进行分析检验,从而确定出营养价值高,对人体健康更加有益的优质品种。从而根据营养价值和人们的喜好还适当的调整当地的粮食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检验工作是需要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工作,在实践中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其检验技术水平,社会在快速的进步,市场上的粮食产品也发生着较快的变化,所以粮食检验工作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5 构建绿色储粮新体系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安全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卫生指标的检测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环节,确保食用安全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各仓储部门应该积极推行低温储藏,竭尽全力避免虫害滋生,减少熏蒸残留,达到绿色储粮的要求。对仓储部门来说,粮食的质量体现的不只是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程度,更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生命力。伴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粮食品质很有可能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检验人员不断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检验和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探索防治粮食品质陈化劣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确保粮食品质的前提下,使存储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粮食的损失,加强粮食品质检验工作,让粮储的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同步发展。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储备粮的仓储管理和质量管理更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标准、提升新的检验方法、检验能力和仓储知识、提高和完善粮食检验工作,切实有效地保证仓储粮食部发生品质变化,充分适应市场要求。
结束语
作为粮食工作的基础,粮油检验工作的政策性与社会性较强,一旦质量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经济损失外,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粮油质量检验水平,加强每个环节的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安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2]沈朝,黄海涛,李家勇.浅谈加入WTO对粮食检验工作的冲击及其对策[J].粮食仓储科技通讯,2003(3):6-7.
本文作者:余家凤孔令成龚五堂工作单位:长江大学
实证研究
研究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检验两者序列平稳性的基础之上,拟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1.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平稳性检验为了有效地消除由于序列的大幅波动而造成对估计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首先需要对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通常运用ADF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序列LS在有截距项、趋势项,且滞后阶数为3情况下的ADF检验统计量为-3.116410,大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3.574244,因此不能拒绝序列LS有单位根,表明其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LS在无截距项、无趋势项,且滞后阶数为5情况下的ADF检验统计量为-2.430093,小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1.954414,因此拒绝二阶差分序列ΔLS有单位根,表明其是平稳的。其他变量序列JG、ΔJG的分析类似。因此,可以得出序列LS和JG都是一阶单整的。要想得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2.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协整检验对于两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需要用到E-G检验方法,它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用两步检验法检验两变量是否为协整的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它首先对两个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方程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协整。限于篇幅,以下直接给出LS对JG进行回归后,其残差序列E平稳性检验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残差序列E在无时间趋势项、截距项和滞后项,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则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表明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克莱夫•格兰杰所开创,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弄清楚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的影响如何,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在检验过程中,根据AIC和SC信息量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粮食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较大的变化,而粮食产量的变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4.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IRF)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图1至图2是在上述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VAR模型的基础上得到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的响应函数值,虚线表示正负两倍的标准差偏离带。纵轴表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大小,横轴表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时期数。图1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扰动的响应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价格JG对来自粮食产量LS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粮食价格在第1期的响应等于0,在第2期,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大约为4.2)且为负向的。之后,在第4期,粮食价格的响应上升为0。在第4期到第6期,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扰动的响应缓慢增加且为正向,之后在第6期又变为负向的,直到第18期左右稳定地趋于0。图2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扰动的响应从图2可以看出,粮食产量LS对来自粮食价格JG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粮食产量在第1期的响应等于0,在第3期,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大约为0.02)且为正向的。在第3期之后,这种响应会缓慢下降。同时可以看出,前者对后者的这种扰动冲击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直到20期(即20年)后,粮食产量的这种响应仍为0.006左右。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一样,主要用来分析VAR模型中每个内生变量对它自身以及其他内生变量的扰动所做出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地了解VAR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照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即分析每个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见表4)。在表4中,粮食产量的波动在第1~3期受自身扰动的影响较为明显,从第6期开始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稳定在82%左右,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则在18%左右。同理,粮食价格的方差分解中,其受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尤为明显,从第3期开始,粮食价格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稳定在87%左右,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则在13%左右。因此,粮食价格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要大于粮食产量变化对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这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粮食产量对价格的弹性要大于粮食价格对产量的弹性,这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粮食产量的变化会带来粮食价格的浮动,而粮食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粮食产量更大的波动。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迈上了5500亿公斤新台阶,达到了5712亿公斤,开创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第一次连续八年增产的局面,但与上年同期相比,粮食价格涨幅近10%,使二者成螺旋状交替上升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日益强化。究其原因,既有生产资料等成本要素上涨的因素,也有国际传导、投机炒作、通胀预期等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故为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必须做到既稳定粮价,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为此,笔者建议:第一,严控流动性,防止热钱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而造成粮价波动。近年来我国货币超常规发行,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必要条件。2009年,我国货币M1的供给量约以4倍增速较2008年增长了32.4%,成为2010年和2011年粮价过快上涨重要原因。货币供给虽然不是粮价上涨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往往会诱发粮价迅速飙升。因此,我国当前要密切关注流动性对粮价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像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措施一样,防止热钱冲击粮价。第二,合理引导粮价上涨,促使消费者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承担一部分上升的成本。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其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对消费品尤其是农产品,不仅在数量、品种上,而且在质量、层次上,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消费者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承担粮价合理上涨的成本。如果总是人为地压低粮价,必然会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造成重大的粮食安全问题。从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的对比来看,城镇大多数居民显然具备了承担粮食价格适度上涨的压力,政府要做的是在合理放开粮价的同时,加大财政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以消除粮食价格适度上升对其生活造成的压力,从而将种粮收益逐步地返还给农民。第三,做好市场调控,保证粮食能卖上合理的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业生产中,增产和增收要统筹考虑。既要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也要做好市场调控。近些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多次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使得粮食价格逐年稳步增长,进一步强化了与粮食相关的各利益者对粮价上涨的预期。基于此,一些粮食加工、经销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加强了投机炒作力度,在丰年时往往增加储备,在粮食市场供求紧张时则人为地渲染这种紧张关系,导致某些粮食品种的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谷贱伤农”的事也经常出现。粮价的波动,让农民从增产中看不到增收的希望,直接影响他们次年种粮的热情。一旦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热情,即便是农业投入增加、科技到位、基础设施改善,我们面对的仍可能会是土地撂荒、粮食减产,这将直接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证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农田水利;农业生产;水利设施
中图分类号:TV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54-1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能大大增强抗灾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上却明显不足,农业水利设施和水利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而我国的各地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又十分复杂多样,水治任务十分艰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一遇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从实践来看,只有完善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增强抗灾能力,才能做到旱涝保收,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1.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才能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虽然近些年在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水利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步伐明显落后,而水利设施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农业的建设至关重要,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水利建设的硬件投入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的稳产高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水利建设的落后局面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只有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农业发展从而提高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水平。
1.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市场经济中能扩大内需
水利工程建设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涉及到多个行业和多个部门,在建设工程的同时,能带动建材、劳动力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国民经济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
2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分析
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够重视。国家在水利建设方面,重点都放在了大江大河的一些大工程上,反而对农田水利方面的一些工程重视不够,只重视短期效益及利益,而忽视了农田水利的长期和持久效益。另外,对于原有的一些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前期修建的一些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很多都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很多处于荒废的状态。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严重。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多,所以新修的工程也不多,农村现存的一些水利基础工程都是几十年前时修建的,由于当时财力投入不足及技术水平不高,很多水利工程都是因地而建,随陋就简,工程标准低、质量差,很多工程没有配套设备,而且经过多年的运行,大部分到了使用年限,很多是处于超期服役或是报废的状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以效益为目标,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因短期内见不到明显的效益,所以就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在这方面进行投入,所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终处于断流的状态,大大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由于对于农田水利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投入不足,资金匮乏,而一些农田水利的建设又处于地型复杂的地方,就这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与维护上存在很大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存在只管建设,不管维护,加上自然灾害的原因,很多农田基本设施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受到损害时却不能及时维修保养。
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制度缺位。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都处于无人监管的状况,水利建设制度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农田水利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偷盗损坏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没有监管和保护制度,农田水利设施出现问题,无人问责,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地位
水利的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农田水利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战略意义,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明确农田水利的发展地位,充分认识到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利条件。
3.2加强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及薄弱环节建设
在农田水利的建设中,要重视基础建设及薄弱环节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规划、科学施工,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加强建设的同时,要避免一刀切,杜绝形式主义,避免不顾实际的胡乱建设,按照实际需要,分清主次,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开展。主抓基础建设和薄弱环节建设,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3构建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政府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拓展资金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同时加强水利建设的金融扶持力度,利用各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公司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投资水利工程,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3.4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短缺、农田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减少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总量,土壤中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使原来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留给后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灌溉水资源被污染现象严重,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农业灌溉用水造成极大污染。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乱砍滥伐现象导致森林、草地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一些青山变为了荒山,蓄水涵养能力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多样性的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多种与之相连的生态物种。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当前农业生态环境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生态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够。生态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毕竟千年流传下来的农耕模式很难一时改变。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需要政府和广大人民一起努力,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程的开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法律武器支持。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政府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舆论宣传就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某个单位,某个人的事情,是全民参与的事情,鉴于此,要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产品。
(二)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避免因盲目种植带来的供过于求、产品相似的负面影响。发挥生态农业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扬长避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可以适当减少,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发挥了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吸取国内外成功方面的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广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已有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