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消费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传统住房制度的打破和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按揭制度开始在我国大陆流行起来。现在,在几年前曾经被提出但很快就偃旗息鼓的按揭旅游近几个月内被重新推出。对按揭旅游可能带来的消费风险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按揭旅游的内涵及其法律特征
1.按揭旅游的内涵
目前在旅游市场上出现的按揭旅游,实际上是由旅行社、旅游者和相关银行三方共同参加的以实现旅游活动为目的,以分期付款为主要特征,以“先旅游,后付款、分期付款”为主要运作方式的营销活动和融资活动。其具体做法为:旅行社为迅速强占和扩大市场份额,向市场推出旅游产品;旅游者向旅行社订购,交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一般不超过总团款的30%)之后,实施旅游活动,旅游结束后按时分期缴纳含利息的款项直至缴纳完毕。
2.按揭旅游的法律特征
从法律角度分析按揭旅游的法律特征,是分析消费风险、建立防范机制的前提。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按揭旅游行为最显著的法律特征主要为: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具体就是:其一,两个合同即购买旅游产品和按揭付款合同,二者的关系是购买合同是按揭合同的前提,没有购买合同就没有按揭合同;按揭合同是购买合同的补充,没有按揭合同购买合同就没有办法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其中任何一个合同的违约均可能导致另外一个合同的不可履行或没有必要;其二,三方当事人即旅游者、旅行社、银行,在这三方关系里,截至目前,银行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风险并不大,因而主要存在的关系是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的旅游产品买卖关系与旅游按揭实施与款项回收关系。
从理论上讲,作为我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它在旅游者、旅行社、银行三方之间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利益结合点,既能帮助旅行社尤其是大中型旅行社继续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旅游规模效益,又能够帮助旅游者缓解一次性支付旅游团费从而实现旅游消费的实际困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者尽早实现旅游消费,为旅行社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按揭旅游过程中的旅游消费风险分析
其实,旅游者在整个按揭旅游过程中,“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里,一旦发现违约情况,就十分可能发生旅游消费风险,进而损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具体表现在:
1.产生于旅行社的风险
(1)旅行社的欺诈宣传。如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零首付”、“免利息”、“先旅游后付款”的宣传来说,就极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旅行社确实可以通过扩大游客量来取得更多的价格优惠和规模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实施按揭旅游活动中,也必然会发生较多的运营成本和产生一些实际风险,一旦预计可能会出现利润过低甚至入不敷出的情况,他们就可能会在实际操作中增加隐性收费,变相的抬高旅游费用。实际操作中,旅行社一般采用的就是通过收取一定比例的所谓的手续费或相对抬高旅游报价来实现该目的的。如以“英国+瑞士8日游”为例,团费为16000元。如果选择零首付无息12个月分期付款,加上旅行社收取的6%的手续费,消费者每个月只需支付1413.3元(16000元+16000元×6%服务费)/12个月=1413.3元,那么旅游者全年总计支付16959.6元,一年下来,整整比实际价格多出959.6元!
(2)旅游活动的质量仍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表面看来,按揭旅游的确改变了传统旅游“先交费,后旅游”的模式,使得旅游完成后部分游客仍有相当数额的费用没有支付,消费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但是,由于按揭旅游本身就是在旅游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背景下旅行社所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不排除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延续一些以往就存在的宰客行为发生的可能。
(3)旅行社高估了目前老百姓的超前消费习惯,提供的产品不能为更多的旅游者所接受,导致按揭旅游活动不能如期举行,因而浪费按揭旅游者较多的时间和经历。
2.旅游者自身的风险
(1)受旅行社的概念与媒体攻势影响,很容易误入冲动消费的陷阱,从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严重影响自己的财务支出计划,造成 “快活旅游了七天,辛苦还债了一年”的局面。
(2)经济状况严重恶化或发生其他足以影响其偿债能力的变故,使旅游者无力继续履行按揭还款协议。
(3)道德风险。一旦旅游价格下降较快的时候,按揭旅游者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平衡,而此时如果出现相关协议对约束力不强或抵押物执行比较困难的情况,按揭旅游者会产生赖账的想法。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旅游者的道德形象。
3.其他风险
(1)旅游降格变化巨大时容易引发旅游消费风险。在某一旅游线路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旅游者受“买涨不买跌”效应的影响,提前进行按揭旅游。一旦出现旅游价格迅速下跌,按揭旅游者就将面对资金被“套牢”的现实。
(2)利率变化过大时容易引发旅游消费风险。在连续多次降息、按揭成本下降的情况下,旅游者的按揭消费的“胆量”可能越来越大,一旦利率上升且上升幅度增大,势必使按揭旅游者还款压力增加。
(3)抵押物的价值变化也可能引发旅游消费风险。部分行业的价格调整,可能是按揭旅游合同中的抵押物价格产生变化。一旦出现无力还债而抵押物价格上升的情况,按揭旅游者也将蒙受一定的损失。
(4)其他诸如市场机制尚未完全成熟、信用体系不健全、国家产业调整、不可抗因素等的存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消费风险。
三、化解按揭旅游所带来的消费风险的方法与对策
按揭旅游的按揭期限虽然比较短,所涉及的金额虽然也不是很大,但是,事先对各种可能产生的消费风险进行有效的法律防范,既是壮大按揭旅游的需要,也是保障按揭旅游者的权益的需要。下面,笔者将从风险转移、风险化解、风险预防等角度入手,提出规避按揭旅游中旅游消费风险的对策。
1.旅游者应深刻认识旅游按揭,进行理性消费,提高消费风险的抵御能力
(1)深刻认识旅游按揭,即不能认为仅仅因为按揭贷款这一技术性的手段就能提高自己的旅游购买能力;或者说按揭只能帮助那些具有潜在旅游购买能力的人提前完成心愿而不能使那些无旅游购买能力的人具有旅游购买能力。
(2)进行理性消费,这主要包括:①根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与对未来的预期来具体确定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数额,合理的选择旅游线路,进行按揭旅游。因为按揭是刚性的和不可逆转的,而个人收入是会受各种影响而变化的。②合理支配个人收入,坚持消费原则,严防“消费陷阱”。人的需求是多元的,消费需要是多样的,个人在面对种种消费诱惑的时候,要避免盲目决策、冲动消费。③选择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声誉较好的旅行社进行旅游按揭,订立较为完善的旅游合同,避免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也为日后解决争议提供法律依据。④跟踪金融政策,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培养一定的理财能力,科学消费,科学理财。
2.建立全面的信用监督体系,开辟律师业务与个人按揭业务的契合点,确立风险预防与过程监控机制
由于按揭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信用行为,而对于信用程度的认定往往需要有专业法律技能,而在旅行社和银行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甚至是专职律师的前提下,按揭旅游者聘请律师就显得尤为必要:
(1)协助订立合同,明确旅行社进行虚假宣传所承担的民事责任,要求把宣传广告的内容写入合同以防止旅行社欺诈行为的发生。
(2)发挥信用监督作用,协助纠纷的处理和解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惠及全社会的风险转移机制
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除了有完善的制度预防和减低消费风险外,在风险成为现实以后,还应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那些不幸受损的消费者得到救济。为此,建议尽快建立和健全产品质量保险等担保制度,一旦权益被侵害,可以有效地转移风险。
获得公平、等价的消费是消费者的权利。在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今天,净化消费环境,让经营者履行义务、恪守商业道德,以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是各级各部门不可推卸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秦凤伟:简论个人住房按揭中银行风险的防范[C].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
[2]杨冬成叶天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武汉金融
[3]佚名:开发商在银行按揭贷款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长沙律师网,房地产论文
[4]廖文婷:武汉“零首付”旅游横空出世 费用像按揭贷款一样.[N].武汉财经,消费生活栏目
关键词:旅游消费;回归模型;建议
近年来,旅游消费在很多国家发展很快,已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内生产总值日益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不再一味追求温饱,而是试着寻求高质量的生活享受。由此,旅游消费作为一种非基本需求的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在我国的旅游消费群体中,主要消费群体为城镇居民,研究国内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通过选取相关经济指标,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
本文数据选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因此,本文选取三个指标,分别为人均旅游消费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消费价格指数(X2),运用SAS软件对此作出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1155.46960+0.02916X1-6.87012X2]
(70387) (142101) (30455)
R[2]=0.9369 F=89.05
由上述结果可知:X1,X2的P值均小于0.05,通过了检验,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人均可支配收入X1增加一单位时,人均旅游花费Y就增加0.02916元;消费价格指数X2每增加一单位时,人均旅游花费Y就减少6.87012元。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指的是在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确定的或者近似的线性关系,本文中存在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两个解释变量,为了避免两个解释变量之间产生共线性,进而导致回归结果不可靠,下面对此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所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两个解释变量不存在线性关系,回归结果较可靠。
(三)结论
通过上述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是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具体能够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额成正相关关系,人们总是量入为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或减少时旅游消费就会相应地随之增加或减少。所以,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根本还是发展经济富裕人民。二是人均旅游花费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与居民价格消费价格指数成负相关的关系,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高或者降低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旅游消费的减少或者增加。所以可以在适当的经济情况下限度内降低旅游产品的价格来促进城镇居民的旅游的消费积极性,其限度是为保持旅游产品的质量所付出的成本和正常行业利润。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居民的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主要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同时要注重发展职业教育与再就业教育。教育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其未来一生的收入。
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一是要完善失业保障、医疗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制度,扩大上述保险的覆盖面,使居民在改革中有效地回避市场化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二是切实做好原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充实工作,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开展补充保险。
第三,在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水平。一是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享受需要;发展文化旅游,满足旅游者高层次消费,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二是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发既具有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适应旅游者精神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对旅游者吸引力,提高消费水平。三是加强娱乐基层设施,挺高娱乐方面的旅游服务质量,努力开拓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扩大旅游者可娱乐的范围,满足旅游者消费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消费;旅游发展;旅游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60-02
一、旅游消费态度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求新、求奇、求美的心理需求,他们并不甘于每天只在学校里“死读书、读死书”。根据调查显示,有83.6%的学生比较喜欢旅游,愿意旅游,而相反的只有9.33%的学生不喜欢旅游不想出去旅游。显示结果说明,大学生十分渴望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然而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大学生消费旅游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旅游方案以吸引大学生旅游。
二、旅游消费动机
大学生旅游动机多种多样,而且根据不同地区差异,各个高校的情况也会不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在所调查的锦州几所高校中,求新和好奇心理产生旅游行为占的比例最多,其次是探亲访友。相反,炫耀心理和解压心理占的比例较少。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消费心理偏好制定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旅游产品。
(一)求新心理
每个人都具有求新心理,尤其是21世纪的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好奇心,对新鲜事物也想去尝试。离开自己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看看当地的民俗风情,品尝在学校吃不到的小吃,欣赏从没见过的景点景区,这些新鲜的事物对大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求新心理的消费动机占总人数的28.3%。
(二)求知与好奇心理
大学生除了平时上课以外业余生活比较单调,通常是教室和寝室两点一线的状态,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和人生阅历以及增长见识和知识,“出去走一走”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普遍愿望。通过外出旅游的方式获得很多课堂内学习不到的知识,也是大学生旅游消费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可以探索其相应的丰富多彩的知识;参观历史遗迹可以了解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回顾令人难以忘怀的重大历史事件;参观动物园海洋馆可以体验神奇奥妙的动物世界……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对其他城市的好奇心也驱使着大学生想走出“象牙塔”,成为旅游大军中的一员。求知与好奇心理是大多数大学生出行旅游的原因,根据数据显示占总人数的39.6%。
(三)从众心理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指的是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者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家的避风港突然进入集体生活可能会很不习惯,所以在学校里大多都依赖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这时候会出现胆怯、孤独、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当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说要出去旅游,那么基于以上心理特征,大多数人都会出现从众心理,即使不是特别想去,但是害怕不合不到朋友而随大众。从众心理也是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之一,但是所占比例不大,占总人数的8.3%。
(四)解压心理
大学生活虽然比初中和高中时候轻松多了,但是还是有一定压力,比如要考相关专业证书,英语四六级,期末考试,面临的实习压力、即将毕业的就业压力……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解压的渠道,我个人觉得旅游是大学生解压最合适的方式。既放松了心情,可以暂时把压力抛到脑后,欣赏中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可以通过体验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而增长知识和见识;更可以避免有的学生通过玩网络游戏或者购物等其他消极方式解压。大学生解压心理的旅游消费动机占总人数的10.2%。
(五)探亲访友心理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会更怀念初中和高中那时候纯真的友谊。考上大学以后同学都各奔东西,有的同学想延续与老同学和朋友的友谊,会利用节假日互访拜访。这也是旅游的动机之一,既节约了时间和金钱,增进了人际交往,也提高了安全保障。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探亲访友心理动机占总人数的10.3%。
(六)炫耀心理
大学生处于十分重要的阶段,这时候的心理也是最难捉摸的。有的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出去旅游了,即使他不喜欢旅游或者并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用来旅游,但是为了虚荣心,为了旅游归来以后向同学们炫耀自己的经历,获得同学的羡慕,成为同学间的焦点,而不惜省下生活费、出去打工、借钱等达到旅游的目的。这样的旅游动机是不可取的。因此所占比例是最少的,只占总人数的3.3%。
三、旅游消费偏好
(一)旅游消费目的地偏好
大学生在选择和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上也有较为明显的特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大学生旅游目的地一般以自然风光为多,占总数的56.4%,选择民族风情和历史遗迹的一共占24.3%,而选择都市旅游则占8.2%,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冒险和求新心理,所以现在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探险旅游这样的“新潮”旅游形式,如漂流、攀岩、蹦极等。
(二)旅游消费出游方式偏好,
由于大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外地,所以大部分都会选择与同学或者朋友结伴而行,占总数的73%,与恋人出游的占8%,与亲人出游的占9.4%,有的学生为了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会选择个人出游的方式,个人出游的占9.6%。大学生一般都选择跟随旅游社旅游,因为大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经济能力有限,旅行社费用比其他方式要便宜很多,而且比较安全和方便。而自己出去旅游既不安全又劳心费力。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如果是长途旅游,一般学生会选择火车,占总人数的47.4%,如果是短途旅游一般会坐汽车,占人数的40.3%,因为汽车和火车是最经济实惠的出游方式。除了极少数家庭条件十分富裕的同学会选择乘坐飞机出游以外,很少有同学会乘坐飞机旅游,占总人数的9.1%,其余的则是其他交通方式。
(三)旅游消费出游时间偏好
由于大学生平时上课,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一般都会利用假期时间出去旅游。选择寒暑假出游的人比较多,因为寒暑假时间较长,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方式和类型出游,弹性比较大。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十一黄金周出游。基于锦州当地独特的特点,有相当大一部分很多同学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锦州本地或者周边旅游,例如锦州本地的笔架山风景区、锦州世界博览会,或者去周边景点比较多花费又不大的城市旅游,例如大连、葫芦岛等地方。
四、旅游消费发展前景
虽然大学生消费能力没有其他阶层消费能力强,消费水平也不高,但是大学生是一个庞大并且十分有发展前途的市场,因此大学生旅游消费给旅游业带来的作用必然是积极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启发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熟悉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有句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在中国古老的年代里就对“行万里路”十分重视。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不畏艰辛踏遍中国万里河山,写下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相应的记载,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著名的作家三毛也是一个例子,她走遍全中国,通过旅游找灵感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旅游对人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类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大学生更应该以徐霞客、三毛等这样为了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想而不畏艰苦的人学习 。然而现在旅游业却没有太重视大学生旅游这个潜在市场,觉得大学生旅游经济市场效益不高、风险高,而没有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去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导致大学生旅游市场依然处在一个无序、缺乏管理、没有特点的境况。 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具有增加旅游业收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利于青少年整体知识水平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整体素质文化水平,增进中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旅游业应该重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消费水平,开发出具有大学生特点的旅游产品。促使大学生旅游消费群体在各个方面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使其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力,杜文广.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商业研究,1997,( 3).
[2] 孙惠春.现代人旅游动机的心理学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
[关键词]入境旅游者 消费结构 对策
一、广西入境旅游消费的现状
广西的入境旅游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除了1998年、2003年、2008年等特殊年份以外,广西的入境旅游业有了快速发展。1978年广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仅为5.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432.97万美元,2009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209.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6.43亿美元。除了1998年、2003年等特殊年份以外,广西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总体逐年增加,从1978年的432.97万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6.4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7.51%,广西入境旅游人
数年均增长率12.52%。由于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08年)中,2003年相关资料的缺失,所以在图1显示的是除2003年之外2000-2008年的数据。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广西入境游客总体消费水平有所增长,2008年人均天花费为181.17美元,比2001年增加25.44美元,但低于邻省湖南、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在未来旅游业市场开拓中,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入境游客在广西的旅游消费。
二、广西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
从图2可知,2008年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中,交通费用(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最高,购物消费次之,住宿费用居第三位, 餐饮费用和景区游览费用居第四位,其中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高达65%,而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35%。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以上。显然广西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层次低,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小,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广西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 2000-2008年广西入境旅游者消费构成中基本性需求消费和非基本性需求消费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处于54.4%至65.3%之间,有下降趋势,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处于31%至45.6%之间,有上升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在基本性需求消费中交通消费(包括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支出所占比重最大,其中长途交通在各类基本旅游消费中又居于首位,由于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必须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这显然与近年来广西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交通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其次为住宿和餐饮费用,旅游住宿消费比例、餐饮消费比例上下摆动,波动幅度不大。这说明了近年来广西旅游住宿接待能力急剧膨胀,市场供大于求,整个行业存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现象。景区游览所占比重最小,说明广西传统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旅游产品结构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重视旅游景点不够充分。
从图5可以看出,在非基本性需求消费中,2001-2008年购物消费支出所占比重最大,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比重在20%的水平上摆动,这说明广西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其次为其他服务消费、娱乐消费,其中娱乐消费有上升趋势,入境旅游者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仅为3.8%,这说明广西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不足,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邮电通讯消费所占比重最小,仅为2.87%。由此可见,入境旅游者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购物和娱乐等消费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基本性需求消费与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相差很大,2000-2008年广西入境旅游基本性需求消费均值占62%, 非基本性需求消费均值占38%,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趋势,广西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但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四、广西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整对策
广西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虽然最近几年一直增长,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入境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存在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高,旅游非基本性需求消费不足,因此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从广西入境旅游者基本性需求消费可知,近几年用于游览方面的支出最小,没有太大变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滞后已制约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应适应国际旅游市场整体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在巩固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增加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消费水平较高的专项旅游,丰富旅游项目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提高入境游客在广西的旅游消费水平。
2. 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从图5可以看出,购物消费总体消费水平在近八年内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在20%的水平上下摆动。购物消费在旅游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与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消费经营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入境旅游者在基本性需求消费满足后,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购物消费领域。因此,广西旅游部门应加强旅游购物环境的开发力度。在旅游购物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商品市场,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注重旅游商品的设计,增加花色品种,使其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实现宣传旅游景区景点的作用。例如南宁民歌节的吉祥物“歌娃娃”,还有壮乡的特色――绣球和铜鼓,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等。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将是广西未来调整旅游消费结构、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
3. 扩大旅游者的娱乐范围。从图5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小,仅为3.8%,发展潜力空间大,因此,广西旅游部门应加强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在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上,应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开展各类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丰富入境游客的娱乐项目,提高“娱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如欣赏地方特色民族歌舞、文艺表演,品尝民族饮食风味,欣赏民族服饰等,扩大旅游者“娱乐”的选择空间,这对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满足游客的购买欲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提高广西旅游创汇能力。
4. 努力提高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入境旅游者住宿和餐饮是最基本性的旅游消费,所占比重较高,餐饮和住宿是旅游者较为刚性的旅游消费支出,消费弹性系数较小。目前餐饮住宿消费水平逐步走低的重要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行业管理不规范、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广西旅游相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对饮食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从而提高入境旅游者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增加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宜昌市;体育旅游;消费人群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期望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多彩的旅游方式;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的脑力劳动增加,精神压力增大,开始主动寻求能调节心理压力的新型体育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的活动方式,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此大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宜昌市居民体育旅游消费人群的调查,总结出不同群体体育旅游消费的特征,并给出有利于体育旅游在宜昌市更好发展的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性别状况。在参加过体育旅游活动的人群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喜欢体育旅游活动。这与日常体育活动中男女比例的不均衡基本一致。由于男女在社会角色上的定位不同.传统的性别观对男女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男性喜欢刺激激烈、冒险的体育旅游活动,而女性在参与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体能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喜欢采用稳健的方式参与体育旅游。
2.2 体育消费者的年龄状况。不同年龄人群在参加体育旅游活动中,消费情况差别较大。年龄越小消费水平越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在统计中,参加体育旅游的人群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青年的体育旅游消费意识比较超前,追求时尚,敢于桃战自我,因而对体育旅游这一休闲方式更容易接受,少年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经济上不能独立.同时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参与体育旅游主要是随父母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训练营活动.因而较少,年龄高的人群则因为担心身体健康状况而较少参加体育旅游活动中。
2.3 体育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情况。从体育旅游消费者学历结构看,初、高中以下学历的占16%,这一群体以未成年人为主。可见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的学生,在体育旅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随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比例还将稳步上升。而在成年人中,体育旅游消费者中高学历比例相对较大,可见人的受教育水平对体育旅游消费行为有较显著的影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逐渐提高。这表明体育旅游的概念及作用的认知度与被调查对象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由于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消费价值观、审美情趣、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具有较高的认识,这类人群普遍倾向于追求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思想上也易于接受比较新潮的事物。因此,他们对体育旅游这一新生事物的概念及作用有着相对较高的认知度。
2.4 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月收入状况。从宏观上看,其意义深远:首先,此类消费打破了以往人们所习惯的体育方面福利消费的心理定势,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了“化钱运动”的新理念;其次,由于消费档次基本符合大众消费水平,可以预见,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其体育旅游消费会逐步普及。毕竟旅游与娱乐、旅游与健康之间本来就存在无法割舍的联系。体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决定这种消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随着成都市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个人收入与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从而使外出旅游、追求健康的意识也随之相对增加,为体育旅游消费提供了前提条件。
2.5 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在统计中,大部分居民都是以健身,娱乐休闲为主,也有些居民认为参加体育旅游可以回归自然,冒险猎奇,同时可以在参加体育旅游中交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健身活动深入发展,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在我国悄然兴起,体育健身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如游泳、溜冰,滑雪、潜水、徒步穿越、自行车、骑马等活动项目。旅游者在直接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健身,娱乐和旅游观光的目的。人们经常在忙碌的工作中,有时候参加体育旅游可以减少压力,愉悦心情,帮助人们更好的面对生活。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人群中,所占比例男性大于女性。个人收入状况与参与体育旅游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体育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对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消费层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事业机关管理者、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者居首,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科技人员与个体户工商业主次之;其他所占比例较小。
学历水平与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成正比。体育旅游消费中84%的人在其受教育期间,喜欢体育活动。
宜昌地区体育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缺乏体育旅游意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进行协调,宏观调控力度和领导管理薄弱,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受到很大制约。各地旅游风景区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分别有文物、建设、林业等多个主管部门。再次,资源整合不够,缺乏科学系统规划,大部分区县市没有将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导致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并且出现盲目开发、重复上马、恶性竞争的现象。然而体育旅游的发展资金不足,缺乏开发建设投入,政府长期以来对三峡地区基础设施和体育旅游设施的投入较少,既缺乏先期足量资本和后期持续投入,又缺乏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形象塑造不力,缺乏强势系统包装。
3.2 建议
3.2.1 广泛宣传,科学定位。加强旅游促销,广泛宣传。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本区必须制定出相应政策和促销策略,促进宜昌地区体育旅游市场健康、规范、快速地发展。
3.2.2 理顺管理关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相关产业,是体育性的旅游事业和旅游性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旅游,必须解决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现实,理顺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政府部门应把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设立体育旅游管理的专门机构西调体育及旅游部,加强对经营体育旅游的旅行社、景区的资格审批、经营监督,防止项目的重复建设及经营市场混乱。
3.2.3 科学合理开发,树品牌,抓特色,重点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重视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开发,也会加剧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4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安全体系。重视安全保障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有些项目还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如:攀岩、蹦极、漂流、探险、滑雪等竞技体育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这些项目的经营上.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经营者资格审批制度,体育产业管理部门还要成立安全检查队伍,对体育旅游的设备、条件进行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03).
[2]张丰涛,王永青,张东亮,等.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雷选沛,刘名俭,周霄.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5(9).
关键词:旅游农业;购买决策行为;主成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2703
1引言
观光农业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在欧洲。我国观光农业的开发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深圳通过举办荔枝节、采摘节等项目活动,首开了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先河,这种新的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形式的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引发了全国性的民间投资热潮,全国各地观光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1\]。
2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概念
2.1旅游农业概念
旅游农业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它有多种称谓,又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概括起来,其基本含义是: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和旅游方式\[2\]。
2.2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概念
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3\]。
3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评价指标
本研究参照EKB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的决策过程自行构建张家界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模型。本文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仅针对消费者的购前选择评估过程,即消费者旅游动机、讯息搜寻行为、选择评估准则及个人因素做分析讨论。旅游动机方面提取为了放慢生活步调、远离都市、满足好奇心、丰富旅游体验、增进家人情感、摆脱繁忙、获得身体上的放松、获得心理上的放松、获得成就感、为了生活得更积极、提高社交能力、更富创造力、获得归属感、扩展知识、维持身体健康15个评价指标。讯息搜寻方面选取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旅行社、旅游游览书籍、询问亲友意见、参考旅游专家意见8个评价指标。评估准则方面选取了交通便利性、当地餐饮可口性、价格的合理性、是否适合全家同乐、远离都市与人群、旅游安全性、生态环境质量、旅客人数、旅游设施情况、未曾去过的地方10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17.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本文问卷于2013年4月25日起在张家界市各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住宅小区等地进行随机发放并填写,5月15日回收问卷。实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率为94.4%。
3.3研究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处理数据。主成分分析是因子分析法中的一种,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的方法,即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4\]。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并以最大变异数法进行正交转轴,将其中因素负荷量大于0.5者,视为显著负荷量,来探讨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主成分。
4旅游农业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分析
4.1旅游农业消费者旅游动机分析
数据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球形检验假设。同时,KMO值=0.827,意味着可做主成分分析。
由表1可知,旅游农业消费者旅游动机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四个公因子。将公因子一命名为放松身心因子,其包含了:纾解压力、紧张,因子载荷为0.846;远离都市,因子载荷为0.835;为了心理上的放松,因子载荷为0.806;为了身体上的放松,因子载荷为0.691;为了放慢生活步调,因子载荷为0.665;为了生活得更加积极,因子载荷为0.514。将公因子二命名为知识能力培养因子,其包含:为了更富创造的能力,因子载荷为0.782;为了扩展知识,因子载荷为0.748;为了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增加未来进一步旅游的技巧,因子载荷为0.655。将公因子三命名为亲情友情培养因子,其包含:为了在朋友及家人中拥有归属感,因子载荷为0.798;为了和家人相处增进感情,因子载荷为0.779;为了更具社交能力和技巧,因子载荷为0.527。将公因子四命名为好奇心与成就感因子,其包含:为了自我肯定获得成就感,因子载荷为0.824;为了满足好奇心,因子载荷为0.748。
4.2旅游农业消费者讯息搜寻来源分析
数据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球形检验假设。同时,KMO值=0.829,意味着可做主成分分析。
旅游农业消费者讯息搜寻来源经过因子分析后,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将公因子一命名为大众媒体因子,其包含:通过报纸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6;通过电视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2;通过广播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0。将公因子二命名为参考他人意见因子,其包含:询问亲友意见,因子载荷为0.888;参考旅游专家意见,因子载荷为0.830。将公因子三命名为参考专业意见因子,其包含:通过网络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838;通过旅游游览书籍来收集旅游农业的相关资料,因子载荷为0.786,如表2所示。
4.3旅游农业消费者选择评估准则分析
数据的Bartlett球形检验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球形检验假设。同时,KMO值=0.804,意味着可做主成分分析。
旅游农业消费者选择评估准则经过因子分析后,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将公因子一命名为注重旅游品质因子。其包含:合理的价格,因子载荷为0.796;旅游安全,因子载荷为0.743;特色风味,因子载荷为0.734;注重全家同乐,因子载荷为0.652;注重生态环境,因子载荷为0.588。将公因子二命名为注重远离人群因子,包含了:远离都市和人群,因子载荷为0.804;从未去过的地方,因子载荷为0.792;游客人数少,因子载荷为0.731。将公因子三命名为注重交通与设施因子,其包含:交通的便利性,因子载荷为0.671;游憩设施,因子载荷为0.627,如表3所示。
5结论与对策
5.1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在张家界选择旅游农业的游客男性较多占52.9%,年龄集中在20~29岁之间,以中、青年龄层的中低收入者游客为主要消费者。
依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旅游农业消费者旅游动机分为四项:放松身心、知识能力培养、亲情友情培养、好奇心与成就感。将旅游农业消费者讯息搜寻来源分为3项:大众媒体、专业导览、他人参考意见。将旅游农业消费者选择评估准则分为3项:注重旅游品质、注重远离人群、注重交通与设施。
5.2对策
5.2.1差异性定价
价格对于消费者是否实现消费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旅游农业企业可以针对旅游的淡旺季进行差异性定价。在旅游淡季,通过价格优惠等一系列活动吸引近郊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实行差异定价。例如,对于学生群体提供较为优惠的价格,从而提高学生群体的重游率。
5.2.2旅游农业产品团购
时下,团购已经成为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一种重要方式,张家界旅游农业企业可以顺应这种消费趋势,推行团购旅游农业产品,即旅游农业企业设定最低团购的具体人数,达到最低限定人数后,参加团购的消费者便可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旅游农业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旅游农业消费者对旅游农业产品进行消费的动机,有利于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5.2.3旅游产品体验化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体验性。旅游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体验性。选择旅游农业的消费者,大多是为了远离尘嚣、放松生活步调,体验轻松惬意的环境。旅游农业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作为重要的前提,以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
5.2.4旅游产品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性、多元化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旅游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对旅游农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开发创新出能够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旅游农业企业应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对于荷花园、中国大鲵生物科技馆这种类型的景点,应该配备相应的解说员,通过解说员的解说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对旅游者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
5.2.5争创星级休闲农庄,完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
据了解,目前张家界旅游农业企业共有181家,其中五星休闲农庄5家,分别是绿色大地、荷花园、山水休闲农庄、慈利县大水泉垂钓休闲山庄、桑植县柳杨溪旅游休闲度假区。通过评定星级来推动旅游农业企业完善自我设施与服务,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评估。消费者选择旅游农业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知识能力培养,亲情友情培养,好奇心与成就感。所以旅游农业各企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重保留本地区原有的风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区别于城市,达到远离尘嚣、放松心情的目的。同时,配备完善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例如:便利的交通设施,方便消费者进入;特色的餐饮以及舒适的住宿环境。
5.2.6大力开展网络营销
据了解,张家界旅游农业各企业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消费者很难从互联网上查询到有关张家界旅游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以及游后评价。作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在互联网上查询、获取张家界旅游农业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无疑不利于旅游农业的营销。张家界旅游农业各企业应该自行建设或者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来建设张家界旅游农业官网,提供旅游农业产品信息、价格查询,以及旅游农业消费者游后评价,以便旅游农业消费者以及潜在旅游农业消费者进行选择评估,进而开展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 [J].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03(3):45~47.
[2]翁廷燮.台湾休闲农业游客行为与市场分析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7~8.
一、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
(一)安全权缺乏有效保障
旅游是一项复杂的消费活动,它涉及吃、住、行、娱乐、购物、旅游等多个方面,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旅游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但是,受旅游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影响,各种旅游安全问题时有发生。2004年桂林“农家乐”百余名游客出现食品中毒事件;同年,陕西省渭南华阴市华山人行涵洞踩踏事件,17人死亡;2016年7月19日,辽宁赴台旅游大巴自撞护栏起火,包括游客、导游、司机在内的26人无一生还。频发的旅游安全事故,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样的,有旅游公司经营管理不善的缘故,管理部门失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消费者知情权受侵犯
消费者的知情权指消费者享有知悉与其有关的商品、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要求商家“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依法履行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用途、性能、规格、等级等信息告知义务”。但是,许多景点和旅游经营者经常会用虚假信息来招徕、吸引消费者,或大玩文字游戏,在服务和商品信息方面给出许多令人误解的信息,导致游客防不胜防。远到前几年陕西某市地矿陈列馆出售假玉石,博物馆用赝品替代真品来展览,近到2015年10月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都是商家对消费者知情权的直接侵犯和无视。
(三)旅客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缺少保护
游客的自主选择权指游客根据自身消费需求,自主决定和选择商品、服务的权利。纵观国内近些年的旅游热点新闻,可以发现,游客自主选择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不乏其例。如许多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目的,很少会与消费者签署旅游合同,即便签署了旅游合同,合同中也有许多霸王条款,如游客必须在固定商店购买物品,必须接受某种服务等,游客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根本不受保护。由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旅游格式合同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加上旅游纠纷的民事救济方式不力,消费者投诉救济困难。所以,无奈之下,许多游客只能出钱购买一些商品。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心情,还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二、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消费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促进旅游消费快速增长的有效手段。而要想维护、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力度,完善旅游基本法,明确旅游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等旅游市场主体的具w权益和义务,为旅游消费提供最直接、通用的法律依据,解决因旅游立法不完善而导致消费者权益缺少保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加强旅游业专项立法建设,如针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完善旅游消费实体权利机制、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责任机制,并促使权利本位向旅游者倾斜,完善关于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原则性规定。
(二)完善旅游合同制度
旅游合同指旅行社与提供旅游给付、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旅游合同兼具、行纪、承揽等合同的特点,但是它与一般的民事、商用合同又有所不同。旅游合同是民治层面的法律依据,是保障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在旅游合同制度建设中,合同违约责任制度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过去,消费者在合同纠纷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针对这个问题,在旅游合同违约立法中,立法机关要实事求是,将精神赔偿纳入违约赔偿范围,明确精神培养使用具体情况,扩大精神损害培养适用范围,但是要将精神赔偿金额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限制旅游经营主体的权利,解决旅游纠纷中的许多现实问题。
(三)解决权益纠纷,加强执法力度
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机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公示制度。旅游投诉公示制度指针对旅游消费者的投诉及投诉解决情况,定期将被投诉旅游经营者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一种制度。该制度的作用主要有两点,首先,在信息时代,它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了解旅游经营者信息的渠道,给消费者提供了参考,提高了他们对不法经营的认识。再就是,它也警示了部分旅游经营主体,对旅游经营主体的活动起到了监督作用。因此,政府要围绕着旅游权益纠纷,加强旅游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建设,建立旅游投诉受理联动机制,对违规违法的旅游性、景点进行严厉惩处,并在媒体上公布其信息。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良机,拓宽与完善旅游执法渠道,立足于日常执法,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旅游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如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同时构建网络监管平台和多部门联动机制,以优化旅游管理执法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国内旅游;消费结构;ELES模型;边际消费倾向;弹性
1 引言
近年来,如何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成为旅游学者关注的焦点。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应重视对其消费问题的研究,而消费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当前国内旅游消费的水平和层次,而且对于了解消费结构的内部差异、预测其未来的演变趋势、调整旅游产品生产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从而拓展消费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对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或具体区域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影响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并提出对策。这些研究都仅局限于对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比照国外经验数据进行理论解释。从经济学视角,利用数理模型对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研究的文献只有零星几篇,而对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认为,对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将有利于深化对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问题的认识,并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切实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以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理论为指导,利用2002-2008年的数据,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投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价格弹性四个方面对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按照其不同用途,旅游消费可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需求的消费。按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
基本旅游消费是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且基本稳定的消费,如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方面的消费;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必需的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在购物、娱乐、通讯、医疗等方面的消费。依据历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本文将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划分为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景区游览、邮电通讯、娱乐、购物和其它服务9类(以下简称“9类旅游消费”),以此对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结构进行分析。
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954年英国计量经济学家斯通(R.Stone)以Klein和H.Rubin的效用函数为基础,提出了需求函数的线性支出系统(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其基本形式如下:
ELES模型是在消费者满足理性假说的假设前提下,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求解消费者支出选择的经济模型,是较为成熟的、被学者们广泛采用来分析消费结构的一种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从而能够全面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并能较好地将经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具有理论依据强、对数据依赖性小、参数估计容易等优点。
3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3.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利用200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城乡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指标选取如下:用各年城镇居民的年总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年总纯收入表示y;用各年城乡居民对长途交通等9类旅游消费的年总消费支出表示PiXi,i=1,2,…,9。
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当年人口计算得出,农村居民的年总纯收入由人均纯收入乘以当年人口计算得出,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年总支出乘以9类旅游消费各自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可分别计算出城乡居民这9类消费的年支出。在历年的《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只分别列出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散客出游的9类旅游花费构成的数据,基于此,本文分别用城镇和农村居民散客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代表各自的包括团体游客在内的总体国内旅游花费构成;其理由是,2002-2008年间,我国城镇的散客国内旅游者占其总体旅游者的比重达80%左右,农村居民的这一比重超过90%,因此,用散客的9类旅游花费的构成代表总体游客的花费构成对考察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太大影响。在本研究中,各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及散客旅游花费构成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3.2各类旅游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增量结构分析
利用EViews 5.0对2002-2008各年城乡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和9类旅游消费支出数据进行回归,得到ELES模型中参数ai和bi的估计值(见表1和表2)。表中1,2…,10分别表示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景区游览、娱乐、购物、其它服务和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ti为参数bi的T检验值,R2为判定系数,DIV为自相关检验值。从回归结果看,所有项目对于参数bi的估计值在显著性水平1%的条件下都能通过检验。判定系数R2除城镇居民住宿一项为0.7162和农村居民市内交通一项为0。7793外,其余均大于0.80且多在0.90以上,可见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结合DW值及自相关图和Q值可判断各回归结果均不存在自相关性,说明建立的模型具有代表性,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从表1中bi的计算结果来看,2002-2008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0.0636,即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亿元,会有6.36亿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在增加的6.36亿元支出中,用于购物的最多,为1.57亿元,其余依次是其它服务1.31亿元、长途交通1.22亿元、餐饮1.07亿元、住宿0.42亿元、景区游览0.34亿元、娱乐0.19亿元、市内交通0.16亿元、邮电通讯0.08亿元。 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315,即,在增加的6.36亿元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中,3.15亿元会用于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占总支出增量的49.53%。
从表2中bi的计算结果来看,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为0.1174,即农村居民年总纯收入每增加100亿元,就会有11.74亿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在增加的11.74亿元支出中,用于购物的最多,为3.62亿元,其余为长途交通2.80亿元、其它服务2.76亿元、餐饮1.08亿元、住宿0.59亿元、市内交通0.30亿元、景区游览0.24亿元、邮电通讯0.24亿元、娱乐0.21亿元。其中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673,即,在增加的11.74亿元旅游消费支出中,有6.73亿元会用于非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支出增量的57.3%。
表中bi为根据旅游边际消费倾向计算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边际预算份额,即,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量为1时,9类旅游消费支出增量各自所占比例。其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后将更多地在哪些旅游消费方向上增加支出,即收入增加后的旅游消费投向,又称旅游消费增量结构。该增量结构与旅游消费支出总量结构(旅游花费构成)有所不同(见表3)。如长途交通,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花费支出总量中其比重分别为25.26%和26.76%,但在增量结构中其比重分别为19.18%和23.85%,低于总量结构中的比重,说明当收入增加后,城乡居民未必愿意将更多的钱用于长途交通方面。而购物的增量结构比重高于总量结构比重,说明国内游客购物的欲望较为强烈,如果收入增加,则会将更多的钱用于购物。
非基本旅游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可以反映一国或一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目前在发达国家该项比重达到60%左右。从2002-2008年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花费构成来看,购、娱等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近年来逐年上升,城镇居民的该项比重由33.6%上升到42.9%,农村居民的该项比重由44.5%上升到55.2%。从上文计算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增量结构来看,城乡居民对购物和其它服务等非基本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消费投向意愿也较强,说明其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及消费层次在逐渐提高。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非基本消费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娱乐消费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总量结构及增量结构中比重都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基本消费比重的提高,如不加以合理引导,这将会成为制约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尽管购物在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总量结构及增量结构中的比重都高于城镇居民,但鉴于农村居民目前的国内旅游以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所以不能将购物比重作为判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主要标准。
3.3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变化1%时所引起的国内旅游消费量变化的百分比。2002-2008年,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平均为62661.86亿元,农村居民年总纯收入平均为25275.42亿元。根据(8)式计算的各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交通、住宿等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除餐饮外均小于1,而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收入变化对城镇居民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影响较大,而对基本旅游消费的影响不大,即,城镇居民收入发生一定量的增减变化只会引起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部分的需求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农村居民的9类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富有弹性,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发生一定量的增减变化会引起各类旅游消费品需求量发生较大程度的增减变化。农村居民各类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普遍大于城镇居民,说明收入变化对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
3.4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产品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量的变化。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有自价格弹性和互价格弹性两种,后者又称旅游需求交叉弹性。旅游需求交叉弹性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对其它旅游产品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程度。根据(9)、(10)式计算的9类旅游消费的需求弹性如表5、表6所示。从表5、表6可以看出,各类旅游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较大,互价格弹性系数较小,即,各类旅游消费品的需求量受其自身价格的影响较大,受其它旅游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较小。
从自价格弹性来看,城镇居民除餐饮以外的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缺乏弹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均大于1,富有弹性;说明价格变化对城镇居民基本旅游消费的需求量影响不大而对其非基本旅游消费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农村居民各类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基本旅游消费品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引起其需求量较大幅度的变化。
从互价格弹性来看,城乡居民各类旅游消费需求的互价格弹性系数均小于1,缺乏弹性,即各类需求受其它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较小。相比而言,农村居民对购物、其它服务及长途交通的需求量受到其它各类旅游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略大。就一次完整的旅游消费过程而言,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之间具有消费需求上的互补性,但从收入及预算的角度考虑,各要素之间又存在消费支出上的替代性。表5和表6中互价格弹性系数的正负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这种互补与替代关系。农村居民各类旅游消费需求的互价格弹性均为正,说明各类消费需求间存在替代性。这与现实状况是吻合的。农村居民受预算约束较大,在一次旅游消费过程中,各类支出会此消彼长、互相替代,即某一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引起其自身的和其它消费品的需求量下降或上升。城镇居民的食、住、行、游等基本消费需求之间、基本消费需求与非基本消费需求之间互价格弹性为负,具有互补性;而各类非基本消费需求间互价格弹性为正,具有替代性。即,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某一基本消费需求的上升会引起其它基本消费及非基本消费需求量的上升,但受预算约束,非基本消费需求之间会出现支出比重的此消彼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
(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636和0.1174,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即,同样增加100亿元收入,农村居民会多拿出5.42亿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城镇居民尤其是高收入阶层开始将眼光投向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消费倾向出现小幅下降,因此针对城镇居民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新产品,提高现有旅游产品质量;而针对农村居民来说,国内旅游才刚刚起步,旅游倾向逐年上升,所以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作用更大。
(2)食、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在总量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非基本旅游消费在增量结构中的比重均高于总量结构中的比重,且购物在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增量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最高,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提高旅游购物品的质量,加大购物品的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非基本消费中,城乡居民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均较小,因此,要研究游客的娱乐消费需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根据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娱乐产品,刺激游客的娱乐消费。
1.基本数据
(1)导购规模:据2001年《旅游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经历过导游导购,81%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过导购消费,96%的导游人员承认其在带团过程中进行导购活动。
(2)购物比重:我国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据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1年中国旅游者在马来西亚一地的旅游购物消费达4000元/人,其中70%来自导游导购。
(3)购物满意度评价: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有关数据,41.7%的被调查者对的旅游购物表示反感。
2.旅游购物消费的基本特征
(1)旅游购物地点:一般选择在业内认可的定点商店,包括当地旅游局授牌的定点购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购物商店和导游、司机自定的购物商店等三类。
(2)旅游购物频率:一般为一日一店。
(3)旅游购物种类:分为六大类:当地特产类、珠宝类、钟表类、药材类、品牌服饰类和工艺纪念品类。
(4)旅游购物商品基本特点:
一是物美。一般经导游人员和店员的联合推销,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价高。产品一般标价不菲,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其产品定价方式为:
附图
其中:P为商品标价,d为商品折扣率,R为商品净利润,r为税率,TC为产品总成本,P(1-d)×20%=商品净利润=导游人员导购佣金(亦称回扣或提成);
三是还价空间大。这里的还价空间其实就是(O~dP),一般来讲,d的区间为(30%,60%),个别奢侈商品,由于标价很高,d可达80%。但一般情况下,P(1-d)还是要高于市场上的价格;
四是质量稳定性不高。表1数据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可靠性平均为61.7%,最高的是工艺纪念品类,为80%,最低的珠宝类,质量可靠性仅为30%。
表1 旅游购物商品质量评价调查情况
附图
注:本表数据是作者根据行业分析制作,仅供。
二、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
发现,目前旅游购物消费的动力机制是由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种隐性契约关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览地购买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导游员希望通过导购来弥补收入的不足,购物商店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其利润的来源之一。这种隐性契约关系形成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是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这样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购买需求和对其信息的有限认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购物消费投诉的发生就是在这种合约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现,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优化也就是要创造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
附图
图1 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2.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导游是人。人由于和购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达成营销行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价格和质量上占有较多的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为其行程均由人负责安排,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对所购商品进行价格识别,在价格上处于被动接受者的状态,信息占有较少。这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也使得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中导游与购物商店之间的回扣关系变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运作导致其利润来源渠道异化。旅游业的无序竞争给旅行社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带动了旅行社数量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拥有旅行社一万余家。旅行社数量的增加,推动了旅游的发展,但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数都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目前尚未形成的垂直市场分工体系,而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共同分割一层蛋糕,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为了招揽游客进行低价竞争成为业内普遍现象。旅行社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降低消费者的进入门槛,以成本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作为其线路报价。然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二次消费来弥补其经营利润的空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报价模式:一是规范模式:线路产品报价=两地费+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食宿费用+导游服务费+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机票价(折扣价)+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团队价)+食宿费用(团队协议价)。这种报价是一种零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购物商店交纳的“人头费”,这种“人头费”最终通过购物消费转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交通费+签证办理费+食宿费用。这种报价是一种负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导游员交纳的“人头费”(相当于导游员预先花钱从旅行社将团队带领权买下),报价的亏缺部分和导游员的工作收益通过购物商店的购物消费回扣实现。
(3)导游人员薪酬保障的缺失导致购物消费回扣成为其主要收益来源。导游正常收入的构成分为:工资:300~600元/月或零工资;小费:欧美为2美元/天,港澳台为20元人民币/天,国内为零小费;出团补贴:内地为30~50元/天,海南为零补贴,香港为负补贴(反交“人头费”)。
由于导游工作的日趋自由职业化,许多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都是在旺季临时聘请导游,导致导游人员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没有任何工资,有的还要反交旅行社“人头费”。“雇工要付酬劳”应该是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而在一些旅行社与导游员这一雇佣关系上恰恰发生了动摇。一些旅行社雇导游不仅不付酬劳,反而要求上团的导游员交给旅行社费用——“人头费”,造成一些导游员“举债带团”现象。所谓“人头费”,是旅行社按照一个旅游团游客人数的多少,向带团导游员收取的费用,其计算是:导游员应缴人头费总额=旅游团人数×单位“人头费”价格。单位“人头费”价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来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购买潜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国内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个每人要付50元“人头费”40人的旅游团为例,导游员上团之前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2000元。导游员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从正常的收入结构中充分体现,这使得导游人员面临两种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指标的外在压力和“补充收入”的内在动力。这直接导致导游和司机联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购物收取回扣。
(4)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非规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人或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利益或危害,而该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结果得到报酬或支付赔偿,那么这种利益或危害称为外部经济。根据是利益或是危害,分为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旅游活动中有大量的外部经济。人们对旅行社从饭店、餐厅、航空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收取的佣金并无异议,认为旅行社作为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中介服务公司,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佣金,合情合理。其实,旅行社和导游在购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务与其他方面并无不同。旅行社每年给定点购物商店送去绝大部分的客源,导游在介绍旅游纪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销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劳不可抹杀,他们都为当地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旅行社和导游理应从主要受惠者——定点商店收取佣金。
三、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优化
在上述中,我们解析了为旅游购物消费提供动力机制的利益分配链,那么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实质就是对其利益分配链进行优化。利益分配的优化使得旅游购物消费过程中各方利益博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由隐形契约关系转向显形契约合同,从而形成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规范化利益分配链的建立
附图
图2 规范化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1)游客利益:购物商店的定点化、公开化和价格监管化,使得游客在购买信息的占有上趋于对称,其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2)商家利益:一是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佣金,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为降低商品价格提供了基础;二是综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佣金结算系统,诚信经营,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赖。而系统外的旅游经营,如采取私授回扣行为将被依法查处。
(3)旅行社利益:公对公结算,保证了旅行社合法的佣金收入,扩大了其利润来源渠道。
(4)导游利益:导游是旅行社的从业人员(雇佣劳动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游佣金的形成)付出了劳动,依法应按合同约定获取劳动报酬。实行旅游佣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导游作为劳动报酬的补贴,通过结算系统,委托银行从旅行社佣金账户上即时划转到导游的账户中。佣金的合法化、公开化和合理化,使得导游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均得到满足。
2.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
(1)旅游定点购物商品价格的政府监管化。目前,定点购物商店的商品品种繁多,标价混乱,质地及生产日期不清,等级无对比性。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定点商店的旅游商品进行分类,分等级,鉴定质地,并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加贴旅游局的标贴。确实做到定点商店货真、货全、价实。现行的购物定点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将市场竞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政府介入制定指导价格正是保证旅游者权益的手段。同时,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点旅游购物商店也应向行业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利润来源的渠道良性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化,建立起合理的垂直分工体系,使旅行社业朝着有利于竞争与的方向转变。改变现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无大的优势,小无小的特色”的混乱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级的价格竞争,让旅行社有利可图,不指望通过其他违规办法来创造利润,让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导游员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每个人都从其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回报。当个人不能为他所做的事获得回报时,或当个人不必为其行为支付全部成本时,献出现了激励。因此,旅行社应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员获得其应得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员必须为其违规行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励机制。
(4)旅游购物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目前,本来合理的佣金却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现。因此,解决回扣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回扣转化为佣金,便于社会和政府监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要“旅行社与定点接待单位事先签订合同,确定佣金比例,支付方式,并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是合法行为。定点单位提计的佣金必须计入销售成本,旅行社则将其列入营业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约定从佣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导游员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严禁司机、导游个人私自收受回扣。
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韩国,任何商店不会直接给导游回扣,而是按导游所带客人购物金额的15%~20%向导游所在的旅行社结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发给导游佣金。
(5)旅游佣金管理机制的信息化。银行出资建立统一的佣金结算中心,购物商店、旅行社和导游员全部在中心建立账户。购物商店统一使用由税务部门监制的结算单和与中心联网的税控收银机,导游员发个人牡丹卡;企业与企业、旅行社与导游的佣金分配协议在中心备案,并预先输入结算程序。当发生购物交易时,佣金款项通过收银机进入结算中心,结算程序按照协议比例自动将佣金划入旅行社和导游的账户,导游员用牡丹卡在提款机支取自己的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