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研究生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收集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相关资料,同时在我院中对于我院在实施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要点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我院中进行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各项标准的实施。资料的来源为我院在实际的实施工作过程中和经济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医院中的多种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名称以及医嘱等相关的词条。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改革精神,在医院工作过程中,紧密的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特点以及医院中的卫生经济管理的相关需要,并且坚持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的在我院实施相应的经济管理标准化。同时在医院的内部中,为了更好的符合经济管理标准化的相关要求,也必须在医院的内部实施相应的配套管理,在医院的外部则需要注意到要有利于促进医院的行业管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将在医院中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减少在实际的实施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的劳动小号过大的情况,也能够更好的将相关的效益以及工作效率进行极大的提升。在研究的实际方法的方面,首先需要注意到对于我院在进行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各种检查、治疗以及化验过程中的名称等进行收集并实施总结,同时在此过程中使用一对一、多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方法确定好其中的关系,并可以对计算机的标准代码实施扩充处理,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对我院卫生经济管理的各种数据库进行相应管理。在治疗过程中,需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的整理,确定好各种项目的标准名称以及相关的内容和范围,并在此过程中,建立结构和编制相关的代码,对其中各个项目进行相应的代码编制处理。在此工作完成后需要实施组合以及归集的处理,可以根据在实施我院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实施进一步的对应,建立起标准词典数据库,并实现自动化的检验标准,同时对这些自动化检验标准进行推广使用。

2结果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对我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方面的分类标准进行相应的确定,同时也能够对医院中各系统的实际词典库进行较好的建立。并对于较多的医疗服务项目以及和其他系统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较好的确定,因此能够实现在医院中各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归集以及统计,使我院的卫生经济管理以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化过程取得较好的成功。同时对于医院而言,通过实施标准化经济管理后,也能够大大的提升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过程的效率,同时能提高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3讨论

第2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培养机制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1-03

经管类研究生是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科研质量。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虽然一直将科研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通过多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未实现科研能力的核心目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科研能力培养和以其为核心的培养制度构建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拟对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努力弥补上述不足,以提升经管类科研队伍水平。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概述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科研能力两个环节,其培养时间的分配比一般为1∶1。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即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并辅以社会实践来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单位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即分列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社会实践则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由安排。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脱节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中曾指出,国际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四个共同趋势,即大众化高等教育运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专家需求的增长趋势、前沿知识和可教知识之间不断增长的断裂趋势、政府赞助和监督的增长趋势。克拉克教授同时指出,这四个趋势常常使得“科研从教学的环境中漂离,教学活动从科研场所拉开”。

克拉克教授所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十分突出,这使得国家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不仅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培养的实质内容上、培养效果上也存有明显的非衔接性。

2.学术论文要求重量不重质

我国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是仍有多数高校存在硬性要求。①从相关规定来看,各高校仅是将“是或否”发表学术论文与“是或否”准予毕业相挂钩,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不予考量。于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发表学术论文不可避免。结果,虽然研究生按照规定发表了学术论文,但其科研能力是否真的获得了提高呢?姚利民等(2008)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认为与科研能力相关。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的制度性要求脱离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

(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科研能力内涵

目前,较多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仅仅是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即把社会实践停留在参观访问走过场的形式上,而缺乏深入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安排,不能够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目标。

(四)未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整体意识,并没有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系统观、全局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社会实践环节甚至流于形式;学术过于指标化;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体现不出是针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就整个培养环节来看,仅仅是形成了单纯以学位论文为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

二、科研能力核心化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中威廉・洪堡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来说,也应秉承这一理念。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科研锻炼则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是经过了大学本科教育或者说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测试的。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就应以“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知识运用”为理念来进行,将研究生尽早纳入课题研究阶段,让课程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同步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安排应该同步进行,并且力争实现课程设置可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弹性选择。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和专业,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其次,学院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导师在明确学生研究方向以后,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由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综合起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知识应用性方面的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问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二)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设计的本意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但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是无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由于高质量的期刊相对于投稿者的数量而言是九牛一毛,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规范发表期刊来要求研究生,以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弱化的原因。而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势在必行。

1.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有“数量”要求,目的是通过外力强制约束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锻炼”。二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的设计如下(见表1):将研究生依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团队;允许和鼓励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发表学术论文;针对学术论文设立专门的发表途径;设定针对研究生的评审环节;对已发表的论学术探讨和交流;对的激励以进步最大为原则。针对研究生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存有学术不端态度问题的不予发表;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至于这类论文在方法上、结论上的合理与否可以再度探讨。

2.柔性学术机制预期实现目标

通过柔性的学术制度设计可以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迅速补充;(2)通过特设的发表途径,使研究生的努力成果都能有所展现;(3)基本评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端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鼓励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精神;(4)对已发表的论文设定学术探讨和交流环节,可以使研究生在所钻研的领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5)的激励原则是使所有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单纯谋求论文的发表数量。

(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机制设计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不同于本科,应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设计。经管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依照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性特征,采取“参与课题”的方式来进行。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还未形成制度化。

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科研组织,这些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等多方组建,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并推动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组织中,研究生不仅可以参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

以上方式为加强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即组织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机构,该机构以高校的科研力量为支撑、以高校教师为指导团队、以研究生为业务骨干,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承揽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真正在实践中使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科研团队的组织设计应该仍以团队为基本的工作和考核单位,以科研进步最大化为主要的激励原则来进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从而形成“提高科研能力”贯穿始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培养院校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对每一门课程设置教学团队,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即选即开的条件。二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设置科研团队,团队中配置相应方向的指导教师。三是为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途径、设定专门的论文评审专家团队,包括匿名评审专家团。四是为研究生科研团队设定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机制。五是制定鼓励各学院承担各级课题、通过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六是制订旨在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方面的激励机制。

[注释]

① 通过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姚利民等(2008)对重庆、湖南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3.4%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56.6%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珍,符得团. 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1).

[2][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4] 李娟. 研究生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

第3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益生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前言

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人们最注重的还是利益,只要能得到大的利益,人们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好处,所以,精益生产管理措施已经被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生产管理措施是不能在生产的时候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相反的,它还有可能造成损失,精益生产管理出现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人们正常的使用精益生产管理措施,那么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好处。

1 浅析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精益生产管理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的出现对各个企业和单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字面就可以理解,精益生产管理指的就是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求必须准确、精准,不能有瑕疵和纰漏。精益生产管理指的就是消除各种浪费和不良的管理方式,用企业或者单位的最少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各种利益的冲突不断的出现,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了,企业之间彼此竞争已经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了,但是,为了使得自己企业能在众多企业中独领,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管理方案,而这个管理方案在实行后,必须就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以及为企业奠定更深的基础,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众多的企业都在努力奋斗着,而精益生产管理就是最终它们提出的解决办法。精益生产管理注重的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管理。譬如: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企业的消费模式、企业的收入管理等,这些都要进行精益化管理,通过精益化管理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在生产的时候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和工艺浪费,以此来减少企业产品的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除此之外,对企业的消费以及收入进行精益化管理,会节省企业资金的流出,加速资金的流入,使得企业能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比其它企业更多的利益,以此在企业或者部门之间的竞争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所以,精益生产管理方法的提出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还能促进企业等管理部门的发展。

2 浅析精益生产管理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的很多事物和方法都不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了,管理方法也是一样的,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现在很多与管理有关的单位都开始进行了研究,于是,精益管理方案就出现了。精益管理方案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管理不足和管理不全面的问题。所以,使用精益生产管理方案就变得很重要了。

2.1 将精益融入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与它的灵魂有着直接的关系。精益生产管理一般都被使用于企业中,因为在现在只有企业在进行大型的生产,而精益生产管理在大型的生产管理上所得到的效果是最明显的。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精益生产管理方案了,为了使得精益生产管理方案能精髓能被每一个工作人员熟知,就需要把精益的精髓融入企业的文化中。企业的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把精益的思想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到精益的思想,在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就会真正的理解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了,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就会遵从精益的原则,使得企业能节省更多的资源。

2.2 一切以消费者着想

生产的产品就是要被销售的,而销售者一直都遵循的一个原则,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利润的来源是顾客,只有有了足够多的顾客,企业才会有发展下去的资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好的口碑,所以,在进行精益生产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就必须是顾客了。精益生产管理不仅仅包括企业的产品的生产,他还包括了企业对产品的检测,以及销路,这些都需要精益生产管理方案来进行管理的。为了保证顾客的数量能一直的增加,企业要做的就是在生产产品的时候,用精益生产管理,来确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负责,其次就是在出售时用最合适的价格,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来进行出售,用最好的服务态度,解决顾客的疑虑,总结下来那就是,一切为消费者着想。

2.3 生产过程完美无差错

精益生产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使用最合适的生产方式,用最好的生产材料,不使用过度浪费的材料,一切的操作都在产品质量的保证下。精益生产管理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缩短生产实践,因为现在的生产工艺中,有很多的操作都是多余的,在进行新技术和机械的更新后,生产的时间是有可能缩短的,但是,因为很多的原因,阻碍了这一过程的完成,所以,在精益管理的时候,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量的缩短生产时间,减少生产成本。使用较少的人工操作,因为现在的生产都是大型的,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有很大的隐患,有很多的工艺现在已经可以用机械来代替人工了,所以,尽量的减少人工参与生产,保证零事故的发生。以上都是精益生产管理方法的实施后,所出现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的完美化。

3 浅析精益生产的要求

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操作之前,为了使得这一工作能做的更好,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首先就是要有一支有职业素质的团队,他们可以一起来控制和操作这一管理体系的运行,保证企业生产工作能正常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作为基础,只有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具有超强的竞争力,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建立好的供商关系,保证产品的正常输出,使得企业的生产线保持完整,这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4 对精益生产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虽然精益生产管理这一惯例体系出现的时间比较短,但不得不说,它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所以,它是可以被推荐使用的。精益生产管理大多被企业等具有管理工作的一些团体使用,它在进行生产时候展现出惊人的能力,使得它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以及节省了很多的生产材料,借此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所以,精益生产管理是值得被推广的,因为,它带来的利大于弊。

5 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是现在企业中经常使用的管理方式,它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精益管理时,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省成本等,以此来使得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精益生产管理的使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给使用者带来的利益也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它是值得被推广使用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也会因为它的参与,而向前走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贾晓希.基于精益管理的配电营业劳动定额制定与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第4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

第5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6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新生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大批步入职场,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军。互联网发展,市场国际化,人才竞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为有效经营管理组织,采取合理的激励因素吸引留住人才和获得组织-个人双赢是企业有效经营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

经营管理视角;新生代大学生;激励因素

一、引言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1980年到1995年这十年之间,共有3.6亿人在中国出生。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70万。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与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2016)》。该调查立体化呈现中国90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心态、价值观念与时代特征,深度解读他们的理想、追求、愿景和情趣等个性特征。同时,社会环境更加多样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和组织市场全球化,作为其代表的新生代大学生大批步入职场,成为企业有效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为了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企业管理者需完善新生代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激励机制。本文研究对象创新性: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90后这一团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不仅分析新生代大学生初入企业工作的激励因素偏好,还探讨其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同样18项激励指标变量的满意度。根据激励因素偏好重要程度和满意度给企业管理提出建议,以促进组织可持续激励新生代大学生更好工作。

二、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1.新生代大学生及个性特征分析

新生代是一般指出生年份为80后的那一群人。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90后新生代大学生。他们是一类特殊又重要的群体。他们一般精通计算机,信息获取便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相关社会资源,价值观极端,职业观不稳定,讨厌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和方式,生活在物质丰富,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以对集体的贡献多少来衡量自我价值,往往从个人自我出发来考虑如何达到利益调和,进而寻找兼顾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益的价值选择。既能快速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但他们高流动性、低忠诚度及特殊价值观等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新挑战。有学者通过对新生代员工调查访谈发现,80%的新生代员工没有将工作视为生活全部,而是将其视为众多活动方式之一。大学生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型员工,新生代大学生更是未来市场的主力军。但新生代大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士气低落的现象,对工作缺少激情,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未来新生代大学生是重点研究对象。

2.新生代大学激励因素及相关研究

人的某类具体行为是由于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产生的,但行为的方向和程度又是依靠动机强度决定,动机的有效发挥得益于激励机制的应用。美国商业家艾科卡曾说过一段话“一个管理人员能够激励他人,便是很大的成绩,要使一个单位有活力、有生气,激励就是一切。你也许可以干两个人的活,可你成不了两个人。你必须全力以赴去激励另一个人,也让他去激励手下的人”。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求,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关于新生代员工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李君(2006)探讨了激励因素的人格类型差异。张术霞(2011)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了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重要的激励因素。潘琦华(2013)从企业和新生代员工出发,寻求共赢的激励措施。李智伟(2014)提出企业如何对新生代员工激励方面寻求创新。王成春(2014)以扬州某高校为例研究了新生代大学生的突出特征并提出相应素质测评激励机制。楚炼(2015)对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提出了激励对策。李慧娟(2016)在其学术论文中纵向对比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偏好随时间变化情况。综上所述,新生代大学生是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都将由他们决定。所以进一步探讨新生代大学生初入职场激励因素偏好,投其所好进行激励,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开发和使用是企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数据描述及结果分析

大多数企业运用的员工激励因素是根据最经典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基于企业实际激励机制运行效果得到。本文激励因素的选取主要是借鉴李慧娟学者在《企业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提出的16项指标变量,再加上本人通过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完善2项激励因素。相关指标因素解释如下表所示。本文研究企业中新生代大学生这一工作群体,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本文对初入职场大学生看重的激励因素重要程度打分,同时让工作一段时间后新生代大学生对其激励因素满意度打分。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可以看出新生代大学生看重的激励因素相当于是其保健因子,而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相对满意的激励因素类似于激励因子。基于时间跨度纵向对比方式综合分析激励机制,为企业经营管理寻求最佳激励因素。这项调查共回收问卷188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89年之前或者90后中大专以下学历的研究对象),最后使用158份有效问卷(84.04%的有效率)。调查结果分析得到激励因素重要性分析图、满意度分析图和重要程度与满意程度对比分析折线图分别是图1和图2。从激励因素重要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即将步入职场或者初入职场的新生代大学生,对于组织工作的激励因素重程度比较分明。薪酬福利、学习培训、发展前景、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工作认可、参与管理、工作成就、组织公平、同事关系、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团队合作比较看重;工作自主、工作挑战、领导素质、制度文化和工作成就这五项激励因素重要程度出现很大分歧;其中工作自主、领导素质、制度文化、工作成就这三项激励因素新生代大学生不太重视。这表明新生代大学生初次择业激励因素比较注重个人喜好和发展,薪酬福利是基础,自我发展和工作舒适度至关重要,个性较强但团队合作意愿高涨,同时对企业良好外部环境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在吸引优秀人才时,在组织有效经营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满足员工有限需求。从激励因素满意度分析图2可以看出:新生代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社会,更好了解自我。对于组织、工作的激励机制有了新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学习培训、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工作认可、工作生活平衡、同事关系、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团队合作这几方面评分相对很高,说明大多数企业在激励机制中这些方面有效实施。但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制度文化、参与管理和工作成就出现严重不满意现象。这就告诉企业得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章程和宏伟蓝图。在这种前景明朗的组织中工作,新生代大学生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更愿意留在该企业奉献自己。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看重的激励因素和企业已运行的激励因素的满意度,我们发现薪酬福利、学习培训、发展前景领导素质、组织公平和职业发展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比较看重但又没得到保障的方面。为了有效激励员工更好工作,必须合理使用保健激励机制,善于把保健因素转会为激励因素,使新生代大学生工作过程中没有满意的方面改善,加强激励因素各方面的满意程度。

四、结论与启示

激励机制对企业有效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各行各业必须采取合理的激励因素偏好吸引员工,同时提高激励机制的满意度,降低离职率和工作消极情绪,有效留住员工在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君.企业员工人格类型与激励因素关系的初步探讨[J].经济论坛,2006,12:104-106.

[2]张术霞,范琳洁,王冰.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5):44-149.

[3]潘琦华.需求偏好视角下新生代员工激励的经济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3,40(1):162-164.

[4]李智伟.企业新生代员工激励策略探讨—需求分析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价值工程2014,7:180-181.

[5]王成春.新生代大学生素质测评激励机制[J].大学教育,2014,12:85-87.

[6]楚炼.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激励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3:149.

第7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性调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0-02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日渐增多,从2015年的调研结果来看,其已经达到了749万人。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都处于“待业”的状态,这就让毕业生在“另谋出路”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中央也已经认识到此种情况的存在。也正是在此环境下,大力提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就成为高校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积极性的调动,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探索更好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获得更好发展。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探索摸索前进,中国高等教育历经高校扩招、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等阶段,这个过程让大学教学情况发生变革,也让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变革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做好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疏导指引促进其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意识的相互转化与良性循环发展已经日渐成为高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需要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依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所示,在2010年,大学生毕业创业率仅为1.5%,2016年之后大学生毕业创业率虽然略有提高,但是其提高并不明显,仅为2.0%。第二个方面,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方面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依照《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的数据显示,2000家企业中其所招聘的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评分仅为57.6分,这与“及格”分数还有一点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日渐成为学校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以及如何开发学生在没有资金、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自主研发的专利成果转化为创业创新产品更是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后者,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方式。

二、高等院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

(一)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创业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创业同时,间接促进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培养生存意识、贡献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所具有的创业意识是其进行创新创业的重要前提,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创业知识,提升自我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不足导致的创业信心衰弱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根源。所以,当代高等教育应做好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让学生从传统守旧的观念中“走出来”,让学生通过创业意识的具备达到创业精神的融入。同时,创业意识的培养还能够让学生具备勇往直前、永不气馁的精神,以及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其更好地与社会融合,让其在创业路上更好前进提供基础。

(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当前,90后已经为高等院校的适龄年龄,该年龄段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虽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但独立性略显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独立性,促使其养成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出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且在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更好生存、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自我创业思想应用于创业实践之中。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经历过程,同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只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知识体系才能逐渐建立和熟悉;使学生掌握了创业的基本技能,明确各种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最终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和引导,而通过教育所引导的学生的创业能力则更加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与就业的策略

(一)建立课程模式

目前,高校普通课程设置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多样性复合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课程涉及领域过窄,知识面过小,信息承载量小,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拓展学习不够,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教材更新拖沓,知识更新速度有待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是实践课程比重偏低,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不完善,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阻碍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障碍。

高等学院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建立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保证将创业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最大程度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并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一方面,设置创业创新教育基础课程,全面普及创业相关基础知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并做好分层教学资源配置。比如,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等,使学生打好创业基础意识和创业概念;到大二阶段则重点做好创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交往协调、运营管理等n程,目的在于能够激发和发掘大学生对创业的浓厚兴趣;到了大三阶段则将重点放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上,使学生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当重点强调其创新性,即与时俱进性,与科技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只有保证创业课程体系能够具有时代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创业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优化管理模式

在社会各界关注和政府的引导下,高校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效内部子系统联动管理和紧密合作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成功优秀管理团队的理念,构建优质高效管理服务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咨询、跟踪、细化、诊断所有时期的相关活动。第一,筹备期,本阶段主要就是培训和教育学生的品质、意识、能力以及精神层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利用学校教W教育来顺利完成培养先期阶段。第二,初期。该阶段实际上就是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创新创业管理提供资金、技术、政策以及场地的支持,并且配备具有一定指导经验的教师,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预防和纠正相关风险问题,实际操作中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扶持。第三,中期。这阶段实际上就是跟踪、诊断服务,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便于能够及时体现创新创业教学的基本作用和创业创新的初衷。第四,末期,此阶段主要是对管理的整个过程予以反思和总结,探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之后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为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铺垫。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高校和企业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针对创业创新教育来讲,高等院校要注重构建相应的实践平台,通过平台的构建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条件,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实践之中,真正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思想上了解当前的创新教育政策,为学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而做好准备。首先,院校要注重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企业实习,在实习中进行摸索和创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理论知识的武装,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能够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路径。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做好相应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真正从实际出发探索自己所创新的方向。再次,教师还要协同企业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机会,给予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的创业项目,并让学生进行独立尝试运作,实现自负盈亏,让学生从此过程中了解不足和需要创新的“点”。

(四)组建“双师型”队伍,加强实践师资建设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创业创新教育的质量,缺乏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能力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瓶颈之一,也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新层面,因此,院校要注重做好师资力量的储备。高校要注重强化教师的教育开展,在注重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更好地创新路径,并将其引导给学生对学生予以启发和启迪。也就是说,通过教师影响学生,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逐步开展自我的创业之路。其次,院校还要注重引进企业中的中层骨干,或者企业领导、专家学者进入院校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或者理论讲解,让学生可以跟随更为专业的认识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创新眼界得以开拓,让学生的创新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眼界预见中探索到更好的创新、创业路径。

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当广泛借鉴当前各院校的先进经验,加强院校之间相关交流,总结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自身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雄厚。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及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文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警官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23-124.

[2] 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14-17.

[3] 王金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2):47-53.

[4] 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4-126.

第8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1.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能力构成,本文在考虑经管类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构建由宏观层面的国家政府、中观层面的社会学校和微观层面的师生家庭协同作用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多年教学改革经验,从实践角度,介绍该学院实施“1+2+N”创业指导模式,搭建学科竞赛创新载体和灵活采用实验实训等充分契合经管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特点的途径.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08-04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2014FDYMSGZS001-07);淮南师范学院2015年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成果之一(Jyyj1517)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说:“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创业教育能保证我们的后天”[1]在全球经济竞争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高等教育已从单纯的专业主义教育,转向叠加创新创业人才复合型教育.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时代诉求,不仅关系到全社会的就业,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2].

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经教育部批准的2198所普通高等学校绝大多数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开设的课程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关系密切,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经济管理类学生,以文科生为主,与其他学科门类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加敏锐的市场眼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更浓厚的创业兴趣.因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是学生创业的生力军,其创业能力的大小以及创业成功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水平.结合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和学生特点,探索适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

创业能力是一种融智商、情商和财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3].智商和情商有助于经管类大学生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商则可为个人提供不竭的工作热情和持续的工作动力.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专业技能,现代市场经济的创业环境要求创业者具备捕捉商业机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统计分析等相关知识.因此,大学生创业需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具有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专业技能.

经营管理能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将各类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整合在一起,优化人员配置,进而形成配合默契的集体活动.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需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创业前,众多的创业目标需要分析比较,进而选择出最适合发挥其自身特长与优势的创业方向.创业过程中,需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分析原因,找出真正的问题.

协调沟通能力,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与最终作用的客体,因此,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如果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妥善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学会与市场经济各类主体有效沟通,争取得到各个部分的支持.以协调发展的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发展.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创业者采用新战略、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还是拟定创业计划、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中都包含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因此创业者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2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经管类学科专业实际,也要结合学生行为和思想特点,还需要发挥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主体作用,联动合作、协同培养(见图1).

2.1 宏观层面——国家政府

大学生创业不是学校学生个体的事,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业环境的完善和优化.为此,一要加大创业政策制定和完善力度.国家政府通过制定系列配套的创业政策,从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4].如:简化注册登记程序,减免费用;保证金融贷款优惠;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金融支持等.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执行和监督力度.好的制度和政策还需要强有力地执行,据调查,2013年部分省市高校学生,虽成功申报获批“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但政府和学校给予的配套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严重降低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为此政府机关要加强监督、及时监察.三要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课程,将创业人才培养成功率纳入大学考评指标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2.2 中观层面——社会学校

目前很多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短缺、经验匮乏和升学压力等现实问题.社会角度,应该转变传统 “唯成绩论、学习论和就业论”的评价思维,理解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而不是全盘否定、嗤之以鼻,学会包容创业失败者,理解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创业型导师培养力度.注重创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并组织教师多参加校外实践和创业模拟活动[5],加强教师与相关事业单位的联系,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优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支持和扶助.

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灵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需要,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业,允许在校创业的学生,延长求学年限;授课形式上,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6],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课程设置上,突出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考试方式上,改革传统考试、考核等方法,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商业计划书和设计原型系统等形式.

加快创业项目孵化和基地建设.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将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精神有效结合,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积累管理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创业成果孵化.

2.3 微观层面——师生家庭

老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活动中的微观个体,前者是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者,后者则是创业的有力实施者.辅导员和班主任长期从事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联系更为紧密[7].因此,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思路的引领、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创业心理的调试等方面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二者要充分发挥“先锋引导”作用,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利用现有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和校内外创业导师,则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和经验优势,进一步指导学生创业.

学生角度看,经管类学生创业虽然有着其他学科大学生不能比拟的专业优势,但创业是综合能力的较量,要想成功创业,创业学生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好的想法,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不断论证完善想法[8].

3 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6月的经济管理系,2011年10月系改院.十年磨一剑,目前,学院已经发展为该校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院系,拥有3300名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和金融工程、物流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下设一个国际合作教育中心、一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和三个省校级研究机构.经过长期摸索,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经管类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模式.

3.1 实施“1+2+N”创业指导模式

1即指定1名专职人员负责创业实训、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学科竞赛等事宜;2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实习基地建设两方面工作,对学生创业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指导”形式.目前已与淮南市海通证券、淮南市华联商厦、淮南矿用电子研究所和淮南光华光神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吸收校外创业导师近20名;N指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吸纳不同导师参与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意识、锤炼创业能力,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9].如:创业意识启发阶段,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引领作用,采用专业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方式,灵活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思维形成阶段,校内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通过学科竞赛和创业培训班给予专门辅导,进一步凝练和完善创业想法;创业实践孵化阶段,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专家与成功企业家讲座与演讲形式,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校外创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进行实时指导,将创业思维、创业信心和创业心理教育等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3.2 狠抓“学科竞赛”创新平台

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学院自成立以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建立专家库、学生库和作品库,明确专家库内专业指导教师实践领域,将富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想法的优秀学生纳入学生库,将富有创新创意、适合创业的项目,纳入作品库,“三库”良性循环,积极互动;通过学科竞赛成果展、创业讲坛、采访报道、本院系自己组织开展“未来企业家”创业大赛等形式,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重点培育,加大创业事迹的宣传和创业成果的孵化,引导更多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平台实践和完善自身创业想法,增强创业能力;同时,学院学科竞赛领导组,积极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条件,定期组织学生有层次地参与各级别的学科竞赛,深化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08年至今,逾5000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赛事,如表1所示,逾300人次在“挑战杯创业大赛”、“国贸专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会计专业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近10项全国各类科技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3.3 搭建实训实验有力载体

学院结合经管类学生和学科专业特点,依托多维实践平台,建设高仿真专业实验室,模拟再现未来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所辖省级经管中心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约1800平米,设备资产总值约650万元.中心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渗透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中心由原来单纯的理论课教学,转变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并重.依托下设的10个实验室,开设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物流工程7个本科专业的60门实验课程.并且承担起历届经管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通过本科生第5—6学期的实习实训,由“校外分散考察调研型”转变为“校内仿真演练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创设丰富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注重凸显专业特色.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结合市场经济需求,开设专业,加大对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扶持力度;开展多层次的学生竞赛活动,不断丰富各专业的建设内涵,不断凸显专业特色;通过开展基础型、综合应用型、实际操作型和设计创新型交叉的360余个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创业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心依托实习实训平台、仿真模拟实验平台、数据库资源平台、互联网和校园网信息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等5大功能平台,大力支撑学生创新创业活动.2013年,学院购置“北森人力资源测评软件”,专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意识引导和各种评价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提高企业管理实际操作技能.2014年,学院在购买“营销之道”软件基础上,购置“创业之星”专业企业模拟经营软件,以系统训练学生创业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供应链流程,学会科学地经营决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中心立足创新、设计两大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申报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近三年学生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各类科研立项100余项,已成为创业、创新人才孵化的基地.

总之,学院紧紧围绕“经济管理类学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特征”,灵活设置基础专业课和创业应用实践课,通过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实验实训等形式,重视大学生创业,丰富创业指导手段,强化“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光明网.2011.清华大学.过勇.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EB/OL].roll.sohu.com/20111028/n323 778647.shtml.

〔2〕新浪财经.2012.论坛: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中国管理创新[EB/OL].finance.sina.com.cn/hy/20120902/154613022865.shtml.

〔3〕李琼.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及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14-17.

〔4〕车治荣.振兴区域经济的基础: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34-137.

〔5〕林丽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00-103.

〔6〕马建荣,钱国英,徐立清.开放?融合?实战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67-69.

〔7〕范勇,耿乃国.浅谈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社科纵横,2010(2):158-161.

第9篇:研究生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能力本位 精细化管理 生产性 实践教学

一、高职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理念、文化、过程和追求,也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是制度与人本相融合的管理模式。众多知名管理专家、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细化管理进行了阐述,也提出了一些积极的观点,同时对精细化管理也有很多的定义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先明、汪中求的观点。汪中求(2005)认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综合各家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观点,提取其共性,从一般管理的层面,尝试给出高职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我们认为,高职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以高职学生为对象,遵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素质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目标,把项目、任务(企业真实产品)作为生产性实践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使企业行家、学校老师、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性实践教学中来,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以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一种先进、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

二、高职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管理体系构建

(一)建立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位职责

在学院、系部实践性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成员学习和研讨,成立了机加工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和协调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机械工程系教学主任郭雄华教授担任组长(车间主任),由考研室主任王鸿业、熊文伟、伍凤、易忠奇任副组长(调度员),各工种下设一名老师为班组长(调度员),各工种下设工艺员、编程员、质检员、安管员、设备管理员等,并拟定了相关岗位职责,以便大家严格遵守和执行各岗位职责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

(二)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文件

课题所在教研室特邀了系部领导、数控教研室老师和具有企业管理的行业专家一起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符合我院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文件资料。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践指导书、实践报告、实习学生管理和成绩评定办法。

(三)加强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和控制

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全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六个有效”(有效备课、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引导、有效自学、有效改进);教学手段上抓好“五个关键点”(常用点、新技点、失误点、能力点、支撑点);实践过程中注重“五意识”(安全文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结合我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车间主管理职责、调度员岗位职责、工艺员岗位职责、编程员岗位职责、操作员岗位职责以及学生实习实践守则等);加大对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如学生的行为规范,工、量具、刃具的规范与有效管理等)和专项管理督查力度(工艺的合理性,程序的精简性,零件的合格等)。同时在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中努力做到七注重(1)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5)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6)注重有针对性的引导;(7)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从而逐步形成“自学—研讨—引导—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细化管理需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要求、用数据检验。有了数据化才有精确性,所以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数据化。这些数据化的资料可成为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与各项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找出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不足。

(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不仅要重视管好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控制好影响教学管理质量形成的各个要素,通过提高各个要素的质量和优化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持续稳定地提高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管理质量。提倡全员参与、点面结合、全要素管理、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要素最优化。因此,学生在生产性实践期间的考核将结合企业对员工的一些考核机制来严格实施,力求做到奖罚分明,及时有效。实践教学中通过制定相应的表格对他们的出勤、安全文明生产、职业道德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产品的合格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伍凤,姚杰. 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 大江周刊: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