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世界经济将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由于这场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以来爆发的第一次全球性危机,其深远影响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金融危机,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和格局,引发全球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经济也将进入恢复性的低速增长期。
一是世界发展模式深度调整。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试图改变消费模式,提高储蓄率,减少贸易赤字,提出5年内贸易翻番,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这将迫使出口导向的国家和地区转向内需发展,并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多发和升级。中国外贸出口已占世界份额的9.6%,离10%的天花板相距不远,面对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全球贸易份额的形势,我们必须改变外贸出口方式,学会运用WTO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二是实体经济重新得到重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谋求经济转型和“再工业化”,推动产业回归和振兴制造业,围绕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于国际资本流动性减弱,加快“走出去”投资,实行低成本扩张,建立跨国的研发中心、资源基地和营销网络等正当其时。
三是气候极端变化催生新技术革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将成为具有国际性约束的硬指标,这一方面会催生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工业革命,促进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为标志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加快形成,并成为各国抢占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对中国及浙江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生产能力、限制“两资一高”产品的出口等形成更大压力。
四是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深刻变革。现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革,人民币在实行新一轮汇率改革的同时,加快发展跨境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加快建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将有自己的“世界金融中心”。对此,毗邻上海的浙江加快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其二,中国经济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个转变不是消极的,而是通过大调整大布局大建设实现大优化大发展大提高。目前,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人均水平还很低,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着力解决或缓解长期存在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等的失衡问题,由此释放更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转换,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仍是中心任务。从市场需求和政策取向看,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转换将构成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一是内需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有13.25亿的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最近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提出的中上等收入经济体在3706至11455美元之间的标准,已达到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水平,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既有消费需求又有消费能力的阶段。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国尤其是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及浙江已进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由一般消费品的普及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转变,对住宅、汽车以及公路交通、各种家用电器、高档食品,教育、文化、旅游,以及品牌和奢侈品的需求大幅增长,由此必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二是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结构加速转换。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人口、产业和高端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6.6%,浙江城市化率为57.9%,正处于城市化由30%到70%快速发展的中间阶段,是农村人口、产业、资源要素等快速向城市集聚的阶段,也是城乡由分割向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去年,全国城市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6.3%,城市消费占67.9%。如果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就可以维持20年,年均社会消费额就可以从目前的10余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届时,则无论国际市场怎样风云变幻,中国经济也可岿然不动,并且由此可以拉动浙江经济走向由内需主导的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三是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构筑新的发展格局。区域非均衡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经济特区政策,拉开了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序幕。9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形成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完整布局。从2009年起,中央又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格局,陆续将13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陆续划定。7月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把西部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最近,中央又对经济特区采取重大支持政策,深圳特区面积由现在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扩大了4.9倍,接近香港面积的2倍;厦门特区的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厦门特区“长大”11倍;珠海特区也扩大到全市,扩容了7.5倍。总体上看,将来沿海省市的发展重心更多转向滨海新区、特区等“沿海地区”;西部省市区的发展重心更多转向地域广阔、资源富集、人口稀少的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未来5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各省市区“比、学、赶、帮、超”的发展格局,无疑会推动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此,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和人口分布将面临重大趋势性调整。
第三,浙江经济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面临不转型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会落伍的严峻形势,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十分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缺少陆域自然资源、缺少国家资金投入、缺少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一路奋起直追,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创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奇迹。然而也要清醒看到,以“轻、小、民、加”为主要特征的浙江发展模式是阶段性的,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浙江的发展模式也必然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资源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和问题,既是浙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浙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经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转型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面对国家提出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的目标,面对“十二五”各省市区加快转型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浙江有能力也有条件谋划好新的发展思路、路径和空间。下一步,应着力打造“三个浙江”,开辟浙江发展的新天地。
一是抓住浙江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再造一个“海上浙江”。浙江虽是陆域资源小省,但却是海洋资源大省,开发海洋潜力巨大,这是未来浙江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独特优势。2010年7月,浙江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建设港航强省、发展海洋经济迎来历史性机遇。根据国家试点要求,浙江将规划打造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清洁能源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如果实现这些目标,浙江就能把潜在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与陆域经济总量大致相当的“海上浙江”。
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科学规划发展产业集聚区,再造一个“陆域浙江”。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仅是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抓手,也是浙江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竞争优势。“四大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大平台,如果没有发展集聚区这一大平台,就很难推动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因此,要选择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若干重要区块,纳入省级层面统筹规划,精致开发。如果浙江能科学规划建设10余个大平台,每个大平台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就可腾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空间,换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等“好鸟”。如果这些大平台按照杭州“大江东新城”每平方公里将创造100亿元的产值测算,再造一个“陆域浙江”是完全可能的。
关键词:机遇 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1-01
一、前言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必须要加入世贸组织,迅速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但是,在入世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入世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1.1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有助于不断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入世之后,国际化的准则将帮助中国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今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思考。同样,中国只有不断完善健全本国经济体制,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才能帮助中国更加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行列中去。
1.2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引领中国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汇中,中国作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受益于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同时,各种外来竞争压力的加剧也迫使中国不得不去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1.3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各国尽可能的降低贸易壁垒,相互开放本国市场,允许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自由配置和流动。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发展将面临国内外两方面资源,多个市场,为国内有实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聘用更优秀的高端人才,借鉴更高端的科学技术,寻找更加廉价地经营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产、研、销发展网络,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占有度。
1.4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助于中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推行霸权经济和强权政治,维护着国际间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但是,随着中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尤其是这些年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度也是不断增强,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言语权,为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将有权利参与到国际经济规则的修改与制定,此时对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向进程的影响将不可同日而语,从而更加有利于推进世界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国内企业竞争实力与国际企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之间要降低贸易壁垒,倡导各国贸易自由化发展。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一些原本受到高度保护的产业及新兴产业很有可能将遭受到重创,甚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于灭亡。此外,随着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快,世界资本平均利润将趋向一致,这就是说,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完全失去价格优势。同时,受制于资源成本、环境污染的约束,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必将大幅提高,将进一步削弱其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 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削弱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使资本主义市场中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因素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全球性经济危机,08年美国市场崩盘带来的全球性的危机灾难就验证了这个问题。同时,随着我国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数量的快速增长,贸易摩擦和金融风险也急剧增多,这样也会影响到国内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等,都会强加给他国。无形中增加了本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削弱了本国对经济调控的能力。
2.3 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加大,贫富差距日趋明显
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完善,这种贫富差距不平衡的现象就会波及到成员国内。比如:在跨国公司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相当数量的企业因无法生存下去而倒闭,下岗员工在无有效再培训、冉就业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
2.4 政府对经济规制的制定有待加强,要求将更加规范
世贸组织地加入,要求各国政府在职能规范、放松管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虽然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提供稳定的多过最惠国待遇保障。但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迎接外部激烈的竞争,政府经济规制、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重要因素,在竞争激烈的情况甚至是关键因素。政府规制成本与效率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美国“新经济”与政府放松管制、改进服务有很大关系。
三、结论
总之,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J]. 商场现代化.2010(18).
[2] 张纪凤,黄萍.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2).
[3] 刘信一. “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经济学专家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观点综述[J].思想战线.2011(01).
在世界经济环境下,金砖国家以较强的经济实力,占据着世界经济中较强的地位并且得到稳步的提升,一直以来被外界较高的发展预期。因此金砖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应合理发展自身的国际地位,并且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在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影响力的扩大的同时获得国家的利益。此外,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形势下,应该构建各国之间利益平衡、分歧化解的合作机制,强化各国之间彼此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世界经济环境;金砖国家;国家利益
前言
金砖国家虽然是一个新兴经济体,但其凭借辽阔的国土面积、丰富的物产资源、众多的人口数量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经济、军事以及政治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世界的发展主要以经济为主体,这使得金砖国家的经济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金砖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利益的影响,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存在着国际市场、资源战略性争夺的问题。所以在世界经济环境下做好金砖国家的作用与地位的正确评估,促进金砖国家的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稳定的发展因素。
一、金砖国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金砖国家在国际上被赋予较高的发展预期。金砖国家的快速发展,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金砖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对增强金砖国家的合作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1.1金砖国家被赋予较高的预期
金砖国家之所以被赋予较高的发展预期是由于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和市场规模大对世界国家与地区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拥有强大的规模,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也被赋予“新兴大国”的称号。
1.2金砖国家的经济互补
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被称为金砖四国,然而随着南非在2010年的正式加入,金砖四国由此转变为金砖五国,也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分别是巴西的世界工厂、俄罗斯的世界办公室、印度的世界原料基地、中国的世界加油站以及南非的非洲门户。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在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内部资源与先进技术的互补,使金砖国家具有很大的合作发展潜力,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新趋势。
二、制约金砖国家地位提升的因素
2.1金砖国家自身发展面临许多制约与挑战
市场创新环境不足、传统优势逐渐减小、管理结构调整不到位以及出口扩张压力的加大使金砖国家的发展中过于依赖发达经济体市场,这些都是制约金砖国家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金砖国家自身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我国面临的挑战是改善我国金融体系,提升我国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以及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2金砖国家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将20世纪初期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注重外部环境的发展,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金砖国家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金砖国家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在发展与创新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通过金砖国家短期与长期的发展形式来看,金砖国家在短期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而在长期的发展道路中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充满变数。
三、提升金砖国家作用与地位的建议
3.1提升金砖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金砖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实力建立国际援助体系,提升金砖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金砖国家在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进行相互合作联合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援体系,打破只有发达国家的国际援助体系。通过建立国际援助体系,有利于金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使资源真正发挥价值作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金砖国家的作用,促进金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位,提升金砖国家的世界地位与影响力。
3.2建立金砖国家利益平衡与分歧化解机制
金砖国家的经济从多区域、多层次共同发展进行,在进行贸易时也是金融投资与环境等多领域共同开展。由于金砖国家都过多注重追求各自国家的利益,所以想要达到金砖国家利益平衡与分歧的有效化解就必须建立经贸合作机制。经贸合作机制能够有效平衡金砖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实现金砖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还可以有效确保与维护参与国家的利益成效。经贸合作机制的建立以金砖国家间的利益平衡与分歧化解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实现金砖国家的利益平衡与分歧化解的方法,有效促进金砖国家处理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为世界经济的和平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力量。
四、结语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蔡春林,刘畅,黄学军.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3,165(1):40-51
[2]李东阳.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大学,2013,118(115):11-16
[3]吴庆生.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限度分析.[J].复旦大学,2012,68(29)104-106
置此变局当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学会应对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方能确保中国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的差异有3、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在逐渐提升。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GDP有望在今年与发达国家首次持平,这会是一个很大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世界经济版图另外一个变化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由此拉开大幕。
尤其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更是为了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抢占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奥巴马政府期待,“再工业化”战略能延续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促使主导“新型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环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
欧洲等发达地区同时也都在进行调整,主要是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调整。欧洲债务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调整契机。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结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有观点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正是除了刺激财政支出和货币宽松之外,安倍经济政策的第三把火。
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将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方式,转向扩大内需。中国的需求增长点很大一块在于服务业的发展。现在中央提出了新的经济调整战略,即在存量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增量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3年是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期,各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在一两年调整过来,至少要持续三五年甚至更长。但我们应看到并重视力量对比的趋势变化。
随着发达国家“日本化”日趋明显,且这种趋势将持续一段时期,中国应抓住机遇继续发展。如果以GDP增速7%来计算,十年下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会显著增加,和美国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但挑战也无时不在。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利用国际规则对中国实行各种“围堵”,也确实构成了挑战。世界正在进行一轮新的再全球化进程,体现在贸易上,就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
再全球化下,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国际规则将更加严格,但不可忽视的是更具有针对性,非中立性也更加隐蔽。现在很多规则表面上不针对中国,但实际上就是意指中国。
因此,未来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中国的难题就在于:如果加入这个规则,那就要做出让步;相反,如果不加入就要游离在其他国家之外。
中国参与国际规则,需要倡导既符合中国利益,又能为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的指导原则,对于现行的国际规则,应坚持“权责相适应”原则,对于改革中的国际规则,应坚持“包容利益”原则,对于新国际规则的确立,应坚持“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
发达国家主张的“竞争中性原则”(不让市场主体因其产权属性而获得特别优势或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可能成为约束和遏止中国国企发展特别是“走出去”的工具。短期中国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延缓“竞争中立原则”上升为国际通则。同时,加强对该政策本身的理解与阐释,力图使其能够反映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诉求,以体现“有区别但共同”的发展原则。
今年9月,中国作为东道国主持召开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拉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
那么,世界经济增长的障碍究竟有哪些?
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凸显,使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IMF已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6%调至3.4%,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下调增长预期。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弥漫,引发全球资本市场、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震荡频频,大幅下挫。
世界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复苏进程起伏跌宕,风险累积,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已经穷尽货币政策“工具箱”,货币严重超发,利率长期接近零甚至进入“负利率”时代,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大多超过GDP的60%这个“警戒线”,全球已达57万亿美元。而且,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更加明显,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对外依赖性较强的国家面临巨大经济压力。
总需求不足和总供给失衡相互纠结,加深了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难度。最近,萨默斯等经济学家就美国经济的病因发表看法,各持己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增长药方是没有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可能需要从总需求着手,加大投资,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则需要需求与供给相结合,更多从供给侧改革着手,来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原有发展和改革模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根据IMF数据,以汇率计算,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83.6%下降至2012年的61.9%,同期发展中国家则从16.4%提升至38.1%,近年更超过40%。双方经济总量的接近与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机构中话语权的悬殊的矛盾日渐突出。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之势正在催生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世界经济增长需要破旧立新,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使之更加公正、公平、合理,更好反映以新兴经济体力量迅速上升为标志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及在适应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令各国高度关注,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转型也十分重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在世界经济经历长期低迷的时候承担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是6.9%,约占世界经济增量的30%。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50.5%,比二产高出10%,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升至66.4%。简政放权、减税降费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中国平均每天新增1.2万个市场主体,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新增市场主体中占比超53%。
同时,主席2013年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作为中国对地区治理思想的创新,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成立开业,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新机遇,中国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的红利将可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
三、世界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失衡和缺陷,阻碍了经济复苏的巩固与经济的增长。
随着国际力量的消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分量不断上升,G20取代G7成为全球治理的首要平台。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转变的今天,G20需要在协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失衡和巨大金融风险,亟需改革和补充。美国GDP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0%-22%,而使用美元或其货币与美元直接、间接挂钩的国家占全球GDP和人口的比例均为60%左右,可见世界经济分布与货币体系并不匹配。
改革货币体系,应该把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定价货币多元化作为重点。扩大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使其能够正式流通,不失为一种选择。提振世界经济、解决全球经济难题需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做,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图。机制因解决问题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变,国际机制也不例外。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 风险 途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T・莱维在其《谈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给出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变强”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 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也有失偏颇,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分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后,宣布施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壁垒,这样的举措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1、发展中国家更易承受非公平待遇
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l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顾全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加地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2、发展中国家获得较低的收益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收益而言,发达国家的收益也是远远地高于发展中国家。首先,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凭借其雄厚的资金、高超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最大受益者。其次,从全球投资角度而言,国际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相对较少且区域化投资失衡明显,例如对于经济增长较快的东南亚和发展落后的非洲的投资差异就很明显,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损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自主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企业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效率、规模、技术和研究开发方面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其次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招聘发展中国家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途径
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连成了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更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日益密切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在于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快速地发展。
1、发挥经济合作的优势,积极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面对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为避免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更应该积极地促进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建设,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能提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话语权。
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相对劣势。
首先,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其次,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最后,发展中国家还应从根据本国国情,实行多元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
3、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竞争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一个国家的的国际竞争力,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
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4、加快本国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首先,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对本国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并制定政策,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并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龙永图.济全球化与生产全球化[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 1999 ,(78):2-12.
[2] 罗肇鸿, 赵宏伟.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 1999 ,(50):13-17
[3] 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国外科学社会情况, 1998,(4):4-7.
[4] 何建春, 胡南.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2):11.
[5] 刘克逸.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J].世界经济文汇, 1999 (5):19 -22.
[6] 张汉林.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及政策选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经济;产业转型;社会整体利益
一、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经济的发展趋势
"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特点的新概括,是指经济、金融危机过后经历较为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都出现了新的特点。新常态给中国、给金融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增量却保持可观局面。金融经济风险波及之后,呈现平稳局面。
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关键在于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金融产业在历经长时段的经济危机之后,为迎合世界发展,顺应发展潮流,逐渐优化升级。
3、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由配置。金融经济的有序高效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逐渐简政放权,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政府干预,释放市场活力,促进金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
1、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本质区别。金融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交流与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有效促进了金融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与升级 。在竞争激烈的严峻市场形势下,金融企业通过强化自身的经营成本管理,开源节流,紧缩开支,杜绝浪费,着力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依靠压缩管理成本、优化物流设计、运用科技创新等措施提高交通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有效促进企业自上而下的经济集约管理,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2、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经济增量仍然可观。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大幅度转变,消费者对购物的需求也更趋于多样化、高档化、便捷化以及舒适化,这些都给我国的金融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广大市场。人们对消费的市场需求的扩大,促进产业的规模发展,而产业的新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市场需求的扩大。当前企业间的企业兼并,合作,开展了多样化联合等方式,开展金融、物流,资金三位一体的产业链联合,以一个共同的整体对外对接市场,谋求发展,扩大市场。这样的方式也促进了市场需求的有效扩大,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3、扩大就业岗位
金融产业,作为一种发展时间就短,但绩效明显的新型服务产业,其中环节涉及到的相关产业空前广泛,交通、物流、信息技术、银行、信贷、电子商业等一系列部门,都需要大规模的专业工作人员的参与。如快递人员等职业的衍生,就有赖于此。快递员使用快递专用工具、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从事国内、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快件揽收、分拣、封发、转运、投送、信息录入、查询、市场开发、疑难快件处理等工作。其中,他们的收入是不等的,差距也较大。工资额数主要是靠基本工资与提成相加的,而提成又主要是根据快递人员配送物件的多少而决定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经济的成长成为了当前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创造了多种新型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
4、创新贸易方式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贸易方式不再完全适应全球化发展和经济危机现状,促进了新型贸易方式的成长。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泛兴起和开展的第三次世界革命,使信息技术广为传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网络贸易将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金融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贸易的应用,既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又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增强贸易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5、整合社会整体利益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利益是促进并且满足人类社会的有机体生存以及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总和。金融经济不是一个单项发展的个体,它涉及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等等各个利益体。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根本性改变。同时,旧的国际秩序也在逐渐向以公正合理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迈进,基于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手段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进行了必要的调节。国家和政府认真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迎合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控,以此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保障了人民的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整合。
小结:金融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的固有矛盾,无法完全规避。关键在于社会各行各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的调整与适应。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趋势,国家与政府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迎合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推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推动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加强对外话语权。通过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加强创新驱动金融发展,以创新引领金融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路晗;新常态下金融改革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大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思考;《农银学刊》;2015年.
[2] 朱广德;顾锦新;适应新常态 迎接新挑战――关于银行业如何应对经济金融发展“新常态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4年.
[3] 王文杰; 新常态下金融支持白酒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个案[J];《时代金融旬刊》;2015年.
[4] 霍东平;郭永梅;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的调查与思考--以乌海市为例[J];《北方金融》;2015年.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危机;金融改革;在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
一、引言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而之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则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量。2011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加速了世界经济中心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转移。
在中国国内,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扩展,对于金融产业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虽然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的环境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这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而经济转型的核心便是金融改革。推进金融改革,使中国金融产业脱去陈旧的制度体制,向着灵活完善的成熟体制发展,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转为金融强国铺好道路。
不过,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较强的蝴蝶效应,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不同城市的静态比较竞争优势,同样也取决于其政策和战略的动态比较竞争优势。可见,中国政府是否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政策与战略,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
自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关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全球金融平衡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金融危机正为中国建立区域内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凸显出中国建立区域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及相应采取的制度改革措施,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研究。西方主流观点很大程度上把美国次贷危机归咎为“中国责任论”,认为由于亚洲的高储蓄及以中国为首的汇率操纵导致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但是这个观点并不全面。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在为美国本身推脱责任。全球经济失衡确实存在亚洲国家过高外汇储备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原因,引发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美元作为世界国币向世界经济体制的过度释放。这导致了美国长期逆差而中国等亚洲国家长期顺差而产生的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由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元的国家美国便拥有了调配全球战略资源,抢占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制高点的权利。这导致美国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军事等高新科技和金融服务业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使得制造业处于政策与资金劣势状态,从而基本全面转移到亚洲国家。美国为维持其国内消费而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产生的巨大逆差,美国本可以利用其在高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来平衡经常项目逆差,但是出于对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通过贸易不断向全球经济注入过剩美元,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据统计,美国对全球经常项目逆差贡献近50%。所以,对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美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现行国际货币体制下美元过度释放和新兴经济体因自身资产市场发展不足而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本次危机爆发的制度与结构性原因。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需求,而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势必将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中国由经济大国转变为金融强国的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和在人民币国际化基础上建立的在岸型国际金融中心将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国经济转型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当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已经不能够为经济体的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支撑力,那么对于原有的结构制度应该进行实时的转型和变革。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以往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正在从“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的混合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当经济引擎由外生因素转向为内生力量,经济体对于金融产业的需求也将增长。所以,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市场机制的完善将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贸易战略 趋势
一、前言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及时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运用科学的制度来促进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前进,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要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想使我国能够得到不断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将其进行完善,在学习其他国家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运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落后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世界市场贸易走向的严重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促使我国的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经济贸易。同时,在较开放的世界经济市场当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发展态度,并采用积极的发展方式,将更方面的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无法确定国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出现了越来越明确的世界市场分工和更加自由的经济贸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极大的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涉及的范围,导致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加到世界经济贸易市场当中来。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深度,导致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会对我国的国内市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国际市场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各种贸易压力,我国在促进自身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矛盾,其中包括促进最优化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实现和对国内经济市场发展进行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另一种影响。近年来,我国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和科学水平,同其他科技国家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贸易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共同发展在区域化中得以实现。然而,相应的经济矛盾也会随之产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促进贸易经济优势在我国企业中的体现。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优势。然而现阶段重大的变化发生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当中,这是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现阶段主导地位在市场当中的体现主要是知识产业。所以,我国在促进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必须优化和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发展形势,促进对全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探索。
(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企业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条件,还要将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同时,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国际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来促进和发展本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加强同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将他国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并结合本国实际,对技术实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贸易形势的丰富。
(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能够建立科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促进公平性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法律和政策要能够有效的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提高国际市场中各项经济贸易活动能够公平进行,减少其他国家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侵犯和损害我国的正当权益。
四、结论
伴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都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加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市场竞争当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国内企业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我国要积极抓住挑战和机遇,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2]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