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家电制造业多年来的竞争策略以价格战为主,在原材料和经营成本再难压缩的情况下,家电制造业已开始重视供应链的整合,供应链管理已经被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在现代社会中,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企业更是如此。中国家电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体企业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的竞争。
一、对我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一: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
交货期和新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顾客需求的多样性,销售渠道多元化, 供应关系的复杂化等要求家电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顺应时展,相应做出调整,构建真正适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1.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家电制造业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产品,快速反应,并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的多样性和技术周期、生产周期及交货周期的缩短,要求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迅捷、灵活和协作来提升整个链条的响应能力和竞争力。
2.产品和技术的同质化,产品品种结构的高端化
家电类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同质竞争已变成主旋律,家电产品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际厂商已开始由对传统家电市场的争夺转向对未来中高端家电市场的全面开发。家电产品结构的快速变化和终端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要求家电制造业快速响应终端要求,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对库存品种的调控能力。
3.供应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家电行业的供应市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技术飞速发展、产品开发周期与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供应链同步化;公司供应链频繁重组;旧的资源面临枯竭、新的资源不断出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建立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为了能在日益变化的供应市场中取得可靠、稳定的供应保障,为了牢牢控制企业的上游资源,家电制造业必须了解供应市场的结构与变化,把握市场脉搏,发展和实施供应链管理。
4.销售渠道多元化
经统计目前我国家电销售渠道构成比例为:电器专营店46.2%,百货商场20.1%,家电专业连锁17.8%,品牌专卖11.6%,综合性连锁0.3%,其他4%。家电销售渠道多元化的业态已经形成,家电连锁专卖开始在销售渠道中取得更多的控制权。多元化的销售业态,需要不同的渠道管理模式和差异化的物流管理策略,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又导致产品流向、流量的复杂化,老式的物流运作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越来越引起家电制造商的关注。
二、对我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二:加速整合步伐,构建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国家电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国外的管理体系。因为,我国的具体实情与国外的供应链结构体系有一定距离,特别是中国的家电行业与国外的同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区域化集中,地区差异性大的特点。所以,中国家电制造业的供应链变革应该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差异化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国家电业长期以来的低层次的无序的价格竞争和缺少协作的运作机制导致了整个行业竞争力的不断下降和技术创新的缓慢,在当前严峻挑战的环境下,家电制造业要想突破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需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你输我赢”的观念外,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供应链管理理念统领企业变革全局。
经过多年来的激烈竞争和近年来以资本为基础的产业整合,目前我国家电制造业已具备了进行供应链整合的能力和条件。家电制造业依托自身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进行以大型家电制造企业为核心和主导的供应链整合,与上下游企业与之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最为有利的采购、生产和技术研发等各种经营活动。
中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根本方向是“构筑扁平化的供应链生态圈”,即供应链的转型将会从传统的线性供应链,转变成扁平的一体化供应环。扁平化不是简单地裁减或压缩中间环节,而是要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实现信息的同步共享,杜绝供应链上的信息失真、计划失控、操作失误的“牛鞭效应”。快节奏的信息共享,必将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和物流周转。在高度集中的信息系统体系里,家电制造商要了解渠道商、零售商的库存与销售,渠道商、零售商也要了解制造商、批发商的库存结构,同时家电制造商要将销售、库存和生产信息与供应商充分共享,由此形成多方真正的供应链合作。
三、对我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三:提升供应链管理,培养战略合作伙伴
1.组织变革,转变观念
供应链管理的提升需要企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首先,家电制造商内部各层级的员工、供应商和渠道商要思考和真正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及目的,树立供应链管理观念;其次,要建立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再者,供应链管理人员的建设和培养是家电制造业推进供应链管理的当务之急,而成员的合作意识又是供应链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最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考核是对供应链管理成果的有效验证和改进点。因此,家电制造业应从观念、机构、人力和考核等全方位进行组织变革,为供应链管理的提升打好基础,创造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2.推进供需战略合作机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选择合适的对象(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 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推进战略合作的过程中,家电制造商要设计一种充满合作与信任的供应链关系,并且对这种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建立信任机制和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只有总利润的增加在供应链多方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供应链关系才能得到维持。家电制造商要重视和供应商的关系,重视供应商供应链的精益管理,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家电制造业还要加强与终端渠道商的战略合作,可共同进行客户数据库的开发,共享销售数据,联合进行需求预测和规划,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改善客户的总体服务水平,确保供应链按共同的需求预测运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健全企业的信用体系
实施供应链管理,特别需要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用。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共享准确信息,有助于降低成本,在供应链内实现供需平衡。交易成本的降低及准确信息共享,还有助于缓解供应风险。因此,家电制造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变革中,一定要竖立起商业信誉,诚信至上。
4.加强内部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供应链管理
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家电企业要不断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一是内部的生产管理,二是销售管理,把这两个环节上的数据先整合清楚,为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打实基础。各家电制造业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使企业的运作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支撑平台上。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进入外部的供应链,具有与国际制造商接轨的能力。
家电制造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整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家电制造企业应该把核心竞争力放到产品创新、技术改进及品牌建设上来而不是放在销售体系的建设上。
(2)家电制造企业需要对原材料供应企业,家电产品的技术开发机构等上游环节进行必要的整合。
(3)家电制造企业应该与其下游(家电销售企业)企业形成合作有序、利益共享、快速反应的产销关系。
(4)家电制造企业应明确“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将物流业务外包,积极寻求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成本;供应风险;分类采购;供应商管理
物资供应管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现代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高,专业性强,分工与协作关系早就跨越了国界,在生产、技术与管理上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科学的物资供应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量,加速采购资金运转周期,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为企业争取新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能否搞好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制造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志,如何发挥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作用,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获取利润的关键。
1 制造企业采购成本
采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采购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采购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在于控制成本,降低物资的进价。正确确定采购对企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需要的,也从一定上影响着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指商品入库并完成销售准备前发生的所有成本和采购活动费用两部分构成。对于典型的制造企业来说,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要占产品总成本的60%左右。统计资料表明,采购费用每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这种采购成本按比例减少,销售利润就会明显增加的现象叫做采购的利润杠杆效应。一般来说,制造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则会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
2 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制造企业采购要实现高效,需企业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包括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传统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很少参与新产品开发,往往由技术部门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选择供应商,采购部门只是被动执行采购任务。这样一来,采购与生产的脱节使得产品规格的合理化难以推动。所以,采购模式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采购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的流程优化,逐渐从注重功能集合向注重流程重构上转移,加强采购流程在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采购职能。要想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利用以价值为导向的方法重组供应链,不断寻找各种能够减少成本和降低交易的复杂性的独特方式来重组供应链。供应商和客户的成本信息能够使企业发现机会,提高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交易成本效率。如果无法以适当的方式分摊成本,采购经理就会根据产品价格来选择供应商,结果可能是从质量、可靠性、交货能力水平都很低的供应商处购买,这样势必妨碍企业满足客户需求和盈利能力。
3 制造企业的供应风险与分类采购策略
所谓供应风险是按照供应商提供部件的技术复杂性和实用性来衡量对该供应商依赖程度的标准。一般而言,衡量一个特定供应商的供应风险标准的因素主要有:供应商有多大程度的非标准性,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如果自行生产该部件的困难程度以及该部件的供应源的缺乏程度。
制造企业应将供应商的产品分为高科技含量的高价值产品、用量大的标准化产品、高技术含量的低价值产品和低价值的标准化产品,并根据这四类产品分类,确定具体的采购策略:如对高科技含量的高价值产品采购策略可选择技术合作型,用量大的标准化产品采购策略可选择储蓄潜能的最优化,高技术含量的低价值产品的采购策略则应保证有效率,低价值的标准化产品采购策略应选择有效地加工处理。
4 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策略
4.1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体系的核心,其表现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部门的业绩。一般来说,供应商开发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合同条款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在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其次,是成本与价格,要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在交付方面,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
4.2 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
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阶段性连续评价、网络化管理、关键点控制和动态学习过程均体现在供应商评价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护上。
采取阶段连续性评价的方式,将供应商评价体系分为供应商进入评价、运行评价、供应商问题辅导、改进评价及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评价几个方面。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是入围资格的选择,而且是一个连续的可累计的选择过程。
建立供应商进入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供应商管理体系、资源管理与采购、产品实现、设计开发、生产运作、测量控制和分析改进等七个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和综合分析评分。
供应商问题的辅导和改进工作,是通过专项专组辅导和结果跟踪的方法实现的。采购中心设有货源开发组,根据所负责采购物料特性把货源开发组员分为几个小组,该小组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供应商进行辅导和跟进。
一、互联网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效应
1.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效率。互联网与供应链结合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物联网的发展,而物联网有力推动了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比如在运输环节,物联网技术能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准确了解货物所处位置,合理调度在途车辆,从而极大地提高车辆利用率;在仓储环节,物联网技术可帮助节点企业及时了解库存情况,有利于仓储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和库存成本的降低;在生产环节,物联网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使生产运营变得更加柔性化,产品质量得到追踪与控制;在配送环节,物联网增进了配送的效率与准确性,降低了配送成本;在销售环节,物联网提高了结账效率,促进了顾客满意度的提升。
2.有利于供应链各环节通过信息共享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众所周知,企业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受通讯技术和信息的限制使得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显得比较单一且疏远,这既限制了企业寻求更优的合作伙伴,也不利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事实上,对于企业内部供应链来说,互联网有着企业内部网无与伦比的优势。它能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随着企业内各部门之间沟通的加强和信息的共享,将大大提高决策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与外部相关企业建立链接或者网络合作平台,由于相关合作方的信息趋于明晰化,这将推动企业原有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将扩大企业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新联系的可能性。
3.有助于推动供应链管理由B2C模式向C2B模式转变。随着“互联网+”逐渐融入供应链管理各领域,企业也将由封闭式生产向产品订购模式转变,即从B2C向C2B转变,并由此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由于互联网令产销双方的沟通变得更加低成本化和快捷化,在大数据的配合下,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够迅速掌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包括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的设计情况、生产要求和定价要求。在此基础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再依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调整自身的业务活动。最后,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状况进行定制化生产。可见,互联网将有力推动C2B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二、邵阳市中小型一体机速印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1.邵阳市中小型一体机速印纸企业概述。邵阳市具有悠久的造纸历史,作为湖南纸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邵阳市现有造纸企业70 多家。虽然邵阳造纸业以特种纸为主,但一体机速印纸的生产也占较大比重。一体机速印纸又称防近视保护用纸(或防近视一体化专用纸),消费市场主要包括中小学和中小型民营企业。邵阳市主营一体机速印纸的代表性企业主要有三家(本文以A企业、B企业和C企业来表示),这三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均面临采购成本高、销售渠道单一、营销推广力度不够、物流配送慢等一系列共性问题。
2.邵阳市中小型一体机速印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①采购环节。据实地调研,我们得知邵阳市上述三家典型一体机速印纸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均依靠废纸回收系统,该采购模式中,原材料的价格主导权偏向供给方,且供货方往往不提供正规的进货发票,导致速印纸企业无法抵扣其材料成本,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税后收入,也有损于企业的形象。②销售环节。邵阳市三家一体机速印纸企业目前仍以线下经销商促销模式为主导,产品价格以及销售区域常被大型经销商牵制,企业缺乏主导权,并且这种金字塔式销售模式容易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膨胀,不仅管理成本上升和管理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推广。其中,A企业采用以地市为单位设立经销商,且同一城市按成品纸的不同品牌分配给不同的经销商。在少数省份(如湖北等)还设立了总经销商,而在湖南省内的局部地市还设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小型经销商使成品纸直接进入终端客户。B企业则以省为单位设立总经销商,并给总经销商一定铺底资金,但供应链过长,分销渠道繁杂,导致终端客户买入价格偏高,企业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且厂家流动资金回流慢,账期过长。C企业主要依靠经销商以债权形式投资来维持企业运作,并以低价拉拢中型经销商,再分阶段分批次发货给经销商,但低价导致企业的盈利微薄。③产品推广环节。邵阳市三家代表性一体机速印纸企业的产品宣传以线下宣传为主,着重强调各自在渠道维护、及时供货以及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上门找客户形成口碑宣传,另一方面依靠大经销商的示范效应达到以点带面的效应。此外,A企业还在阿里巴巴网站上了公司名称、主要产品介绍以及联系人电话,但是没有专门设计完整的系统企业信息介绍网站模块,也没有相应的后台维护团队。与此同时,A 企业还通过对部分县市的中小学进行赞助,使其一体机速印纸在学校用户之间树立物美价廉的口碑。而 B企业则对各大经销商实施“达到规定销售额返点”的策略,此激发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并通过在各区域形成广泛示范效应,进而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邵阳市中小型一体机速印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创新策略
1.采购模式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可以摒弃传统三大采购模式,采用电子采购模式。电子采购模式通常可分为卖方模式、买方模式与市场模式。具体实施层面,邵阳市一体机速印纸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供应商库的资源盘点来浏览大量供应商网站,比较筛选出全球范围内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如废纸、木浆或者其他生物质新材料)供应商,并选择合适的渠道购入造纸原料,逐步实现企业采购的线上化布局。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和完善采购绩效评估体系,通过构建包括采购计划完成及时率、物料质量、采购成本(价格差额比率)、采购周期、供应准确率、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采购绩效。
关键词:制造业 集成供应链 商业模式 转型升级
21世纪,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系统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供应链整合推动世界,这是21世纪的大趋势。集成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努力转变商业模式,通过集成供应链管理,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提升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降低成本,这是当前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解决之道。
1.集成供应链是与时俱进的新经济增长方式
1.1集成供应链的内涵
集成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客户关系、计划、采购、生产、库存、质量、供应商等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全程供应链可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1.2集成供应链的意义
事实证明,成功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确实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查尔斯・法恩教授根据他研究成果和调查得出结论:在今天比拼竞争力的战场上,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设计。
一流的企业通过集成供应链管理获得了竞争优势,集成供应链管理总成本比一般企业少5%―6%(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有效的集成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1)集成供应链管理可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2)集成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3)集成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4)集成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
2.集成供应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方法
集成供应链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引领制造业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信息化对制造业的深刻影响。
2.1从单一制造向整合全程供应链转变
在整个供应链上劳动成本只占很小的比例,制造创造的价值只占10%,其余90%应该是其他环节所创造的。以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一个在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到了最后出现在柜台的零售价是9.99美元。整个产业链,我们只创造了1美元价值,美国创造了9美元,这9美元来源就应当归功于供应链物流体系。
2.2从传统生产模式向随需而变、快速响应模式转变
企业必须随市场需求而变,要紧随市场,以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随需而变(JIT)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西班牙知名服装品牌ZARA有出色的全程集成供应链管理:设计、采购、生产、配送和终端销售。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把新款衣服送到全球各地的专卖店,只需短短的15天时间。
2.3从硬件制造向以软性制造为基础的创新改造转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进化,让企业从硬件制造,走向以软性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本质的全方位创新改造历程,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和富有魅力的服务与解决方案,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日本,越来越多企业舍弃了旧有的价值观,推动创新并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经过软性制造的升级,企业铸就了压倒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促成可持续性的增长,在激烈的全球产业大洗牌中稳操胜券。
2.4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首次提出物流对于降低企业成本的巨大潜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物流管理通过有效整合仓储管理,提高成品在企业内部与顾客市场之间的流通效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提高。 如沃尔玛,多年荣登《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和“最受尊敬企业”排行榜。沃尔玛的业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是因为沃尔玛在节省成本以及在物流配送系统与集成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5整合过程控制,从纵向流程转变为横向流程
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企业的过程控制。保障全程供应链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管理要素就是企业的过程控制。企业的过程控制主要包括横向流程、内部控制和质量体系管理。
2.6重视资源整合,突出核心业务
集成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业务外包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二是灵活运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三是减少固定资产授资,加速资本运转。
2.7推进后向延伸,加快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服务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为51%,荷兰40%,比利时37%,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
3.集成供应链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
多年来,江苏省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持续领先全国。但是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相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来看,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3.1金融危机使江苏制造的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几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持续的失业率上涨,发达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解决本国的就业压力。利用各种贸易壁垒,例如关税和汇率政策,保护本国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因此,依赖于吸引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3.2从全球价值链看江苏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江苏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竞争力不足,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较弱,亟待升级。价值链高端制造比重相对偏低,即使是高科技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缺乏,产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仍处劣势地位。
3.3江苏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发展瓶颈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成为未来江苏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生产成本上升迅速。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给日趋紧张。(2)土地资源缺乏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家对建设用地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紧缺的土地资源已成为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3)环境约束较为突出。经济总量大、土地面积小,工业化发展时间短,基础相对薄弱,重工业化,高污染行业在工业结构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3.4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我省大部分制造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竞争的要求,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1)成本控制乏力。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缺乏精细化生产管理模式,对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影响。(2)生产尚未实现精细化管理。生产领料缺乏准确控制,质量控制流程和业务流程融合不紧密,产品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困难。(3)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落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流不畅,供应商响应不及时,采购成本比较高。(4)响应客户速度迟缓。客户需求的变动难以预测,计划部门运算的准确率较低,反应速度比较慢;采购部门缺乏计划性和准确性。(5)流程和部门信息不通畅。公司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运转不流畅、不透明,交易成本较高,影响了高级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反映和创新的决策。
4.集成供应链推进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和建议
集成供应链是未来十年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实现弯道超越,推动江苏制造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1积极推动江苏制造业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型
江苏制造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更加关注市场的整合和打造品牌优势。创造江苏的自主品牌和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的建设方面,逐步打造江苏自己的世界品牌。
4.2推进江苏制造业建立基于集成供应链整合的快速反应系统
我省要努力推进江苏制造建立基于集成供应链整合的快速反应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集成供应链、实现敏捷制造,引领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风险,最终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和费用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最好的服务。
4.3强化核心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我省制造企业要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调突出核心业务专业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应当积极推进苏南领先的制造企业将制造部分向苏北和中西部转移。
4.4推动江苏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我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树立融合的产业发展观;二是把服务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三是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的商业模式创新。
4.5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贯彻实施
通过“两化融合”,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加快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之间进行有效的互联上的应用。
4.6加大对江苏制造业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资金对集成供应链的制造企业以及提供集成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服务企业。进一步推进创新商业模式为资金使用的重点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商业模式的创新整合,努力推进我省制造业的战略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汪珍.有关供应链管理集成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
[2]闯少铭.企业管理新模式――供应链管理[J].技术经济,2003,(1).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创新
一、《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主动力作用更加显现。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51.6%;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和1.9个百分点,已连续五年在三次产业中领跑[1];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拉动全国GDP增长4.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要求我国必须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尽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服务供应链是指服务业的供应链,它是以服务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指制造业的供应链,它是以制造业实体产品为核心的一种供应链。由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区别,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服务供应链具有许多全新的特征。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侧重在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已经被许多985高校、211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列为专业课程。例如,2012年以来,南开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就将《服务供应链管理》列为专业选修课程。《服务供应链管理》自2012年起就是天津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服务运作管理》课程的重要配套教材。此外,不少本科院校如武汉学院等在新建国内第一个供应链管理专业中,将《服务供应链管理》作为必须建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服务供应链管理》也是电子商务、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参考教材。
二、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必要性
2012年以来,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益呈现出新的经济发展特点。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和国内各个传统行业进行了紧密结合,显著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在中国企业中得到快速应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0月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7]84号),为供应链的深入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2017年10月,在批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明确了供应链管理服务单列统计类别:商务服务业-7224-供应链管理服务[2]。因此,伴随新的产业环境和技术支撑,服务供应链在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供应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也不断呈现。然而,在相应的课程创新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变”与“不变”。首先,服务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本质没有变。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框架没有变。2009年,笔者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方向盘模型[3]。方向盘模型从服务营销管理、服务能力合作与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绩效与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它跳出了原有的单一服务企业制定决策的局限,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服务供应链全面的优化控制。同时,在方向盘模型中,服务集成商充分考虑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以顾客化的需求来驱动顾客化的服务运作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至今,这一研究框架和分析逻辑依旧适用。另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本质没有变。服务供应链的本质仍然是以服务能力合作为核心的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仍然是以服务能力的购买或者销售为基础,进行能力合作的协调,这一本质在今天仍然没有改变。其次,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供应链与其他各种复杂环境的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服务情境和许多新的研究机遇。首先,随着行为运作研究的不断兴起,服务供应链中的行为研究不断得到重视。从行为视角对服务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解释复杂竞争环境下企业行为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决策机制,对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行为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其次,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对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同时,开始探求降低服务成本,转变服务模式,由提供大规模服务转向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因此,研究服务企业如何基于供应链角度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产业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被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行业中,促使服务行业产生巨变。物流业、旅游业、医疗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政府服务等服务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正在向全场景服务、数字化运营和构建服务生态圈的方向变革。然而,无论是何种方向的变革,传统的服务集成商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方向转型升级,例如携程、货车帮等。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成为服务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趋势。第四,“服务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制造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逐渐呈现出“服务密集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渗透到了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界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这种服务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型制造供应链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也值得深入研究。最后,除了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在产业应用层面,服务供应链也有许多新的实践。结合我们十年来在产学研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物流企业产品创新、智慧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服务产品设计、港口服务供应链优化、地铁发展规划等产业实践中都有显著的应用,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提炼出服务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方法,为深度理解服务供应链发展趋势提供更加有益的补充。
三、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的整体框架
当前,既有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教材普遍编写时间都是2012年之前[3],学生普遍反映已有的物流运作知识体系较为陈旧,缺乏应用实践案例,不能反映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学生也无法获得最新的服务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所以现在迫切需要结合我国服务行业运作管理发展实践,编写一本与时俱进的专业教材。在当前的“互联网+”、“智慧物流”、“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新兴环境影响下,服务供应链管理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迫切需要对这些特征进行梳理,并提炼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为本科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通过编写此教材,对中国服务供应链运作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形成具有较深理论价值和较强实践意义的课程教材。因此,教材改革的整体框架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首先,仍然保留传统的《服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比如,服务供应链的基础理论、服务外包和服务企业的扩展、服务供应链设计、基于服务产品创新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选择、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机制、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能力稳定性、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几个部分内容仍然是服务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核心,这些核心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其次,在教材改革中,应该增加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新内容。特别体现在将最新的服务供应链研究内容进展融入教材体系中,以此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4]。例如,要体现面向020时代的服务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定制化环境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互联网+”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变革、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链生态圈设计方法等内容。最后,在教材创新中,要体现最新的实践应用成果。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为服务供应链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许多机遇。服务供应链不仅在物流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且在旅游、电信、司法、咨询、广告、商务等行业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日益凸显[5]。因此,要体现服务供应链最新的产业应用,包括服务规划设计、服务改进、设施布局、服务能力协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协同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26-03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泡沫的破裂使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甚至美国政府也提出“重塑制造业”政策,希望以此来振兴本国经济。目前,全球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时代,面对各项全新的挑战,我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作用。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种类剧增、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顾客需求趋于个性化、供应链所有权分散、全球化深化均致使供应链协调更加困难。本文分别就我国目前供应链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我国企业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建议。
一、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管理状态,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也更加分散,同时,“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思想正在普及。处在供应链网链中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的畅通,并与节点上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以供应链联盟的形态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各种不确定风险。
二、我国供应链管理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生产实践多年,但是在日常运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解认识存在误区
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网链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而往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仅仅是认识到链式供应链这一层面,简单地把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一系列企业和公司组成线性组合来控制和管理。在这种简单的链式推动管理模式中,制造商通过物流直接将物品传达到消费者手中,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各种商品的消费市场均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特点,原有的管理机制往往不能及时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反馈,造成库存积压、供求不平衡,缺乏反映市场需求的机制。这种“牛鞭现象”的出现,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总成本及各种费用,导致以产品加价来弥补亏损,最终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为企业带来了很大风险。
(二)协同意识不强,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
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大部分是对配送、仓库管理有着严格要求的企业,例如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等。目前,我国供应链体系构建尚不成熟,供应链联盟中的部分企业的可信度较低,交货不及时与货物出现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更何谈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国内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和营利能力,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更多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从全局角度正确对待合作伙伴,没有对外部信息整合及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物流配套体系不健全
在供应链网链中,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和自身核心产品与业务相关的生产与服务,因此,往往将产品的运输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同时,在网络经济的今天,电商在线上交易往往也需要线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以把商品送至客户手中。但是,目前我国物流配套体系尚不健全,除了几家大型的物流集团具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和运送质量、时效保证,其他的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能力有限或者信誉水平不高,导致物流市场十分混乱。这种现象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进而延长其他企业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效率。
三、网络经济时代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一)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国家招商引资的政策引导,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自己的制造环节业务外包给中国代工企业。中国沿海大量制造型企业在这时期迅猛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支撑力量,“中国制造”商品也遍布全球。但随着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运费上涨等因素共同影响,我国原有的外包成本优势已严重被削弱。根据Alix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削减的今天,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自主品牌建设,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以信息科技作为技术支撑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贯穿供应网链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凭企业自身资源越来越难赢得竞争优势。全球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已迈入供应链竞争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进行供应链整合,形成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二)经济全球化致使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风险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基本上都存在于全球整个供应网链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突发事件都将可能通过蝴蝶效应对全球脆弱的经济生态产生巨大影响,企业所面对的风险空前加大。2011年泰国洪灾使英伟达、英特尔、AMD等IT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突发事件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巨大风险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行中的相关风险。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供货风险正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是由于原料、零部件断货,不能足额、按时供货等原因引起的。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对风险识别预警的实力不同,使得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若存在一个健康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则可以呈现出“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优化局面,处在供应链各个链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型企业健全的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及时防控风险或者将风险影响降至最小化。反过来处在中间环节的大型生产厂商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供应商不稳定的供货风险。一个稳定的产业联盟是有效降低该产业单个厂商面对巨大风险的基石,是抵御整个行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四、我国企业改善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一)增强协同管理,实现共赢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享所在市场的所有资源和份额,各个行业都存在各自的供应网链,各个节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合作,形成牢固的盟友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整体的竞争力。而供应链的生命基础便是协同,良好的协同管理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要求节点企业树立双赢的意识,各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协作,进而获得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二)共享供应链信息,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要及时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目前,电子商务行业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迅速,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8.1万亿元。电商企业起步于信息技术,因此电商行业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及信息系统的管理上具有先天性的优势。目前,电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也主要依靠于科学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更何况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更需要把原有的供应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内部网,并在内部网上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等。然后,各成员的内部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相互连接。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享用各自获得的资源,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而且避免信息扭曲。不仅如此,信息资源上的互通还便于实行快速反应策略。
(三)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按层次分类培养。首先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观全局的眼光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他们需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注重本企业内部及外部供应链体系的认知并熟悉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企业的部门经理层次的管理人员,此部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整个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由他们直接控制的涉及具体业务的部门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网络的重要节点,更是代表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接触的关键部位,他们自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好坏和整个网链协同管理的质量。因此,对本层次管理人员的供应链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作用。建议经济管理类院校开设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课程与专业,为我国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
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协同管理,达到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供应联盟分享信息的同时还要分享利益。为了供应联盟的整体利益,势必会有部分企业做出牺牲,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此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会对受损节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而补偿的比例应当有一个量化的取值范围,可以采用Shapely值法、核心法、MCRS和Nash协商模型等方法来确定补偿的量化标准。利益补偿机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则基本没有出现该分配补偿机制。总之,只有通过建立精确的可以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使各节点企业协调一致,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五、小结
供应链网络理念的提出,为企业更加专注自己的核心产品制造与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之相伴的便是对网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协同管理的要求。我国虽然目前已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但是真正的供应链联盟鲜有出现。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物流配送行业的逐步完善,云制造、供应链可视化或者建立在虚拟供应链网络基础上的云服务平台的出现必将会对目前传统供应链行业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新特征,引进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组建供应链联盟,通过协同作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增长整体产业的竞争实力,以此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山峰,李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9,(3):100-103.
[2] 古川,张红霞,安玉发.云制造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2):122-127.
[3] 平安银行等机构.供应链管理关键词: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N].现代物流报,2013-06-04(A05).
[4] 何燎原,沈体雁.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并购的整合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3,(4):49-50.
苏州鲁道夫机器人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 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生存每况愈下,大批企业停产倒闭。在这种情形下,供应链管理能否帮助企业生存下来,并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寻求突破与发展。本文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提出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思路。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经营变革;管理新思维;产业链
0 引言
自次贷危机以来,国内经济逐年下滑,时至今日,制造业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亦不为过。在现行形势下,传统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又该践行何种思路?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早些年众多有志之士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来源,仅次于销售。那么在现行经济滞涨态势下,供应链管理又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将结合本人多年供应链管理经验,阐述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新思维:供应链管理须优先保障企业实现生存需要,进而推动企业危机突围,抢占制高点!
1 供应链管理新思维要要优化成本结构袁保障企业生存
说起采购成本的优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无数卓越的采购人士和企业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实践。依据精益生产的理念,早些年我也提出过精细化采购的方略,然而在今天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下,原有的成本控制思维显然不足以帮助企业渡过这一轮经济寒冬。
作为供应链管理人士,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成本控制思维,跳出既定的操作模式,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广袤视角去审视成本控制的边界和控制方式。
传统的成本控制思维是站在采购产品的角度,围绕质量,交期,价格等开展一系列采购经营活动,部分企业会拓展采购管理的幅度,即增加仓储和物流管理(我们将增加后的采购活动称为供应链管理)。日常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各个企业的供应链人士依据本企业的关注重点,开展各自的供应链管理工作。如:某些企业重质量而轻成本(往往为新兴行业或者新推出市场的项目),某些企业重成本轻质量(往往为传统产业)传统供应链思维中的成本管理,无非是通过平衡质量、价格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更好的成本,某些聪明的供应链管理人士会通过调整仓库操作模式,控制库存水平,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都会发现价格,质量,库存,物流成本等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往往我们实现一个或者两个方面的成本控制,却发现有其他方面的成本上升。这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中医讲究寻根朔源,从根本治理,西医主张“所见即所得”崇尚局部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满足了价格和质量,库存水平却居高不下,或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最终我们会发现,供应链的总体成本相较于上一个对比周期似乎差不多,从而陷入“怪圈”,这是传统供应链思维导致的缺陷。
新供应链思维的成本管理要求跳出供应部门的局限,从产业链的角度思考并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熟悉和研究过产业链的人士应该都知道有个有趣的效应———牛鞭效应。大致是说需求的微小变化,会从零售商到制造商、供应商逐级放大。
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的影响很大,比如,假定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预测会增长2%,转化到组件制造商时可能就成了5%,传递到零件制造商(一级供方)时则可能是10%,而到了零件制造商上游的供应商(二级供方)时则可能变为20%。简而言之,越是处于产业链的后端,需求变化的幅度就会越大。这就像一根牛鞭,轻轻一抖,鞭梢便会大幅度抖动,这或许就是“牛鞭效应”名称的来历。
需求变化是不确定因素,供应链的自然反应是要么增加库存,要么增加产能。需求变化越大,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产能、库存变动就越大。增加的库存、产能,以及消耗多于的库存、产能都给供应链的商品流、现金流带来很大的挑战。
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我们很少去重视“牛鞭效应”,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和制造业形势没有现在这么糟糕,传统企业一般更注重“账面”成本和盈余。只有当企业面临入不敷出的时候,才会开始从财报上寻找“蛛丝马迹”,但因缺乏有效的方法而束手无策。原因在于,尽管知道库存增加、物流成本增加、产线换线成本增加等是由于客户的需求逐级传导而成,但却无法改变。对于“牛鞭效应”导致“牛鞭”各部位的震荡,传统经营管理思维无非就是两点,一是增加库存,保障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结果是库存居高不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调整生产作业节奏,降低库存率,但是却增加生产成本,作业效率低下,品质问题频发。
针对“牛鞭效应”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供应链管理思维给出了解决方案,核心就是:团结有共同利益需求的单位,组建利益共同体,壮大共同体,争取市场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
从这张示例图我们可以大致做两个方面的推断:第一,针对自主研发型企业,我们应该推进全供应链的整合,揉合全供应链体系,化零为整,进而优化内部信息传导方式,统一协调供应链各利益方,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第二,针对无研发能力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我们提倡整合其供应链上游资源,抱团发展。
自主研发型的企业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应该比较好理解,例如苹果公司。
无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比较复杂,相对的变量比较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类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生存非常艰难,新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解决方案。从理论上讲,进行全供应链整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利益。但是在实践中,利益分享的实施是比较困难的,实际的操作其实是通过整合供应链,将企业自身成本的波峰在供应链上“拉平”,分摊成本。
1.1 OEM 成品制造商
利用自身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地位(尽管在其下游需方处于弱势)向上整合,(图中表现为:供应链一~供应链N)在供应链上向上制定游戏规则,分摊成本压力,但是这对“OEM 制造商”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专业技能、管理控制力提出了挑战。
1.2 零件制造商A & 零件制造商B
如果说“OEM 制造商”多少还有点“地理优势”,那么零件制造商A、B、C……就属于典型的“夹心饼干”,想向上整合“材料商”,可能企业实力还不如“材料商”,原料价格没有定价权。同时,缺乏向上游整合的能量。
对于这类企业的供应链整合,新供应链管理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1.2.1 企业自身内部整合
内部整合的步骤大致如下:优化内部作业流程,精简冗余寅对总成本目标进行全面分解,全体利益相关部门协调平衡寅跨部门协作“无缝对接”寅压缩各部门成本寅推进全自动化操作(如有条件)。
内部整合的大忌:局部整合———很多企业看到采购价格高,就重点压价,看到库存高,就专注库存管理。这类行为,看似短期、局部有效,实质上于整体无益。
1.2.2 企业外部整合
外部整合主要集中在对供应链的上游进行整合,即便上游厂商可能处于强势地位。遇到这类情形,我们可以想办法设定“缓冲地带”将成本压力转嫁出去。比如说材料商,可以开展VMI 寄售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库存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的“资金池”储蓄更多资金。不过,在采购价格和付款周期方面需要企业仔细斟酌。(推荐一个计算公式)
1.3 材料制造商
在我国,材料生产商两极分化比较突出,大型的材料生产商掌握市场定价权。对于中小型的材料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的方式,提升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只需要转变下销售思维,就可以完成往供应链下游的整合。
例如,造纸企业,目前国内传统的做法是在每个区域设置物流仓库,服务于该区域及其周边。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往往采用货代招标,科学送货排程等方式降低成本。新供应链管理思维提倡精简冗余,既然要减少冗余,何不将区域物流仓库取消,直接将仓库设到需求的工厂内部呢?你的仓库就是我的仓库,你的库存就是我的库存!这将产生三点好处:
淤造纸企业可以降低物流费用、仓库冗余库存;
于由于共用一个仓库,生产企业也可以藉此取消原料仓库,去除中间材料商,真正实现“零库存”管理;
盂造纸企业,可以利用“服务前延”的契机,迅速绑定一大批优质企业,迅速扩大市场话语权。原材料生产企业,如以这样的供应链思维操作,可以实现真正的双赢。
现行经济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不应再局限于企业自身的采购与物流管理,而应该彻底跳出局限,审视产业链,寻找任何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组合,实现最大程度的成本控制,保障企业能够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下很好的生存下来,这才是当下,供应链管理工作需要重视和努力的。
2 供应链管理新思维要要创新驱动发展
说起创新驱动发展,这亦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创新无外乎两种方式,一个是硬件方面,一个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无非就是往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流程自动化,作业自动化等。软件方面的创新相对来说复杂一些,各行各业各企业不尽相同,如果用一句话阐述,应该是:解放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当下经济危机前景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对于改善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尤其是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需要投入的代价不菲。
那相对于硬件方面的投资,软件方面的改变,因为不需要投入现金流,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经营理念,组织结构革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软件方面创新的三大核心。
2.1 经营理念变革
大多数的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在当下的形势下窃以为是不合适的。因为互联网模式取得的成功,目前举国都在研究“互联网+”模式,窃以为,我们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反思我们的经营模式,如,互联网+管理。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轻资产、低负债,这是核心。
然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负债比率还是比较高的,那么我们只有从轻资产方面着手。何为轻资产,是指企业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轻资产运营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用有限资产,获取最大收益,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
轻资产运作模式下,不仅仅是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还应当将成本居高不下的业务(可能包含核心业务)部分外包,通过外包学习供应商的成功经验,提升自己。同时可以将冗余的成本转嫁给外协。
(说明,我们认为是转嫁了成本,实际上,供应商只要愿意接单,就有办法降低其成本,这在很多的实践中得到证实)
2.2 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历经这么多年发展,演变出各种组织结构模型。这里不一一列举,针对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在现行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选择最有效率,最精简的组织架构,尽量拉平组织结构,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扁平化组织架构,目前在台湾等地区都在积极开展组织架构的精简运动。但是这样的组织架构,导致单一部门或人员的管理幅度增加,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很强的管理实践能力。
2.3 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前面谈到要转变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引入“互联网+”思维。我们在供应链管理创新方面,同样要思考,“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提供下面几种方式供参考:
2.3.1 整合行业资源(横向)
处于“夹心饼干”的企业可以同业联合,优势互补,抱团取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从而整合上下游资源。
例如,电子行业。电子行业的部件,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价格波动大,甚至不少电子产品采购属于小批量多品种。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横向联合,同行业一起订货,不但可以获得好的经济价格,同时可以获得好的服务。同样,电子行业经常会由于需求变换导致一些库存积压,如果引入互联网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建立行业线上平台,将多余的物资线上交换。
2.3.2 整合供应资源(纵向)
纵向整合供应资源,一般来说先向上游整合,同步整合自身,最后再向下游整合客户端。向上整合新供应链管理提倡一种思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谨慎选择,供应商资源和企业自身需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削减冗余的流程、作业、储运等。
例如,印刷行业。本人曾在印刷行业首创取消原材料仓库,辅料材料仓库,将供应商的成品仓库搬到印刷本企业的原材料仓库和辅助材料仓库。一方面收取租金,另一方面实现零库存,资金占用最低。当然,设备采购,也可以运用这种模式。
2.3.3 跨行业整合资源(交叉)
跨行业整合资源就是在不同的行业当中,寻找可以合作的对象,进行项目对接,资源互补。这要求供应链人士的目光放的更长远,除了要在供应链层次开展工作之外,还需要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营销拓展。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方法也不应拘泥一格。上面三种方案只是提出一种思维方式,更多的要求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人士在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打开自己的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创新本身,其实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支撑创新的基础(人才、资源等)是否牢固。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价值链;合作关系;研究方向
【本文来源】:商业研究2004.14
【本文作者】:王雨青,陶炜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在激烈竞争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业务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从供应链管理不同的研究角度(资源、信息、知识、合作关系)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将会针对企业非实物流管理(资金流、信息流)和超越个体组织的高度(价值联盟)得到广泛的发展。
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于整合的价值链:价值链是从“原料开采-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链式价值附加传递过程,并且它进而连接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过程而实现完整的循环。供应链管理就是试图连接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协同作业(指计划-产品开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合成装配-运输-仓储-分销-客户支持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协作)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VirtualBusiness)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是由客户拉动的,而不是未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厂商的推式业务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在网络经济下的价值链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
三、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驱动机制
供应链管理发展到现在,其关键的驱动机制是重视客户满意度的公司理念,而不再是基于成本降低的推式生产模式。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的公司愿景(CorporateVision)成为统领公司各项活动的精神实质和评判原则。重视公司满意度的公司理念,就要求公司能有效的控制和整合价值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物质、信息和资金的通路,建立协同的供应链为客户创造价值。
四、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框架
(一)供应链中的流动内容分类
依据汉坎逊的网络理论,网络由其成员、资源和其各自行为组成的结论,参照供应链中成员间的交换内容的不同,把供应链中流动内容分为:资源、信息、知识和合作关系。
(二)供应链研究领域
1.资源
供应链管理的很多研究是针对企业的物质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存货管理和运输优化上。主要原因是存货和运输是物流管理的核心问题,而且现代制造环境所要求的成本降低和及时交货的压力,也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存货和运输的管理模式。对于供应链中存货和运输的研究可以归纳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研究内容:分析确定在供应链中存货存在的合理节点、存货的方式、各节点的合理存货量、仓储节点的有效数量、仓储节点的集中或重置、为特定客户服务的仓储和添置区域仓储节点;动态研究内容: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优化运输路线、加强物流提供商合作和快捷运输方式(如航空货运、快递)的运用。这一研究领域中针对金融资产和技术资源的研究相对薄弱。比如供应链中几乎没有讨论过对企业财务部门的整合,通过控制现金流的方式来确保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在涉及人力资源的研究中,关注的也只是单个组织激励的重新设计问题。
2.信息
供应链中关于信息的研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1)信息的采聚、分类和存储(企业数据库);
(2)确保供应链中各组织单元及时交付的信息共享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供应链的基础支持系统,它包含各种功能和供应链中各组织单元的信息。供应链中的协作生产和物流集成需要诸如订单计划、各节点存货状态、采购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商交货预安排及储运存货情况等信息的集成共享,以有效降低供应链中为缓冲需求波动的存货的数量,同时又能保证交货及时和高效。
信息共享会导致控制力的丧失,从而造成供应链中信息的扭曲,产生个别厂商行动目标的偏离,最终影响了供应链整体的效率。信息的扭曲是造成供应链中“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的原因之一。
3.知识
供应链管理关于知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方向。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是个人能力、组织能力和网络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奈特曾考察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关于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与供应链效率之间联系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
4.合作关系
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各组织单元协同的合作关系,一切对于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都失去了基础。对合作关系的研究是从市场的宏观角度和企业组织的微观角度展开的。
宏观角度的研究始于科斯(Coase)的企业理论以及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有时这一领域的学者用网络组织关系来代替供应链的概念,而把供应链视为一体化和完全市场中的不同概念。艾尔(Ellram)认为垂直一体化可被视为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的是它通过所有权来管理控制渠道。
微观角度的组织注意到了与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一种价值增值活动。这种利益存在直接改变了其对供应商的行为态度,比如采取被称之为优先供应(LeanSupply)的行为。其他影响供应链中成员关系的因素有:(1)采购战略(独立采购、单供应商采购、多供应商采购、长期合作采购);(2)加强合作的态度和承诺;(3)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上所处位置;(4)成员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合作关系的期限(已往的合作行为、信任程度),技术和业务联系(供应商是否掌控用于满足客户的关键设备技术),法律约束(合同协议、共同专利),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影响力,供应链的长度和复杂度(越到上游其成员对客户需求的依赖度越低)。
五、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上述的框架中,大多数研究是从多个内容领域来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如运输路线优化就在供应链的各个不同层次都得到了研究。这种从某个研究角度跨内容领域的供应链研究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综合两个或是更多个研究角度对供应链中的不同内容加以研究也大有可为。如结合市场学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知识内容的考察,就有助于对公司建立持续竞争能力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看到供应链管理由于其发展的渊源与制造业紧密联系,所以关于其应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分销领域。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于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如果把供应链的应用仅限定在多数制造型企业是相当局限的。供应链的应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1)应用于其他类型企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2)改变“物流为主”形式为“信息流为主’和“资金流为主”形式,如广告公司、咨询公司和银行、保险公司等;(3)改变“侧重制造商”为“侧重供应商”和“侧重销售商”,即改变制造商驱动模式为供应商驱动模式或销售商驱动模式;(4)脱离专注于某个具体企业层次,站在高于个体企业层次探讨供应链应用:在一个行业范围内组建行业供应链,如医药行业、建筑行业供应链的构建;在上下游企业间组成企业联盟,形成价值链中各价值附加环节的协同作业;整合供应链中各成员的研发能力和营销网络进行新市场的开发,如国外出现的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灵活的虚拟联盟。
六、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在分散化网络制造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管理方式,供应链研究的成果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经济中的很多方面,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到国家组织的宏观供应链管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金融领域都进行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系统总结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框架对更好的认识供应链管理思想方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rland,C.M.Supplychainmanagement:relationship,chainsandnetwork.〔J〕.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British,1995,25.
〔2〕Cooper,M.C,Ellram,L.M,Gargner,J.T,Hanks,A.M..Meshingmultipleallian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7,18(1):67-89.
〔3〕Hakansson,H.Corporatetechnologicalbehavior,CooperationandNetwork.〔M〕.RoutledgePress.London,1989.
〔4〕R.Coase.TheNatureoftheFirm,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1998.
〔5〕Ellram,L.M.Supplychainmanagement:theindustialorganization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c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1991,21(1):13-22.
低碳经济,是人类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在时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重大问题而产生的。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个必须要面对的严峻问题。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并已经开始了采取相关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低碳经济是各国在解决气候问题变化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低碳经济,其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碳排放量的减少、提高碳的生产力和低碳经济自身的阶段性。低碳经济所要应对的主要目标,是应对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手段、加强污染排放处理和管理手段,减少碳的排放。低碳经济的衡量,是通过每个单位碳的排放量所生产的GDP总量来衡量的。在当前一个时期,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在能源消费方面,碳的排放量要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在保证正常发展的提前下,使碳的消耗不断下降,而碳的利用率则要不断提升。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以科技带动发展,在保证社会供给量充足的前提下,碳排放不断下降、碳的生产力稳步提升的一个过程。
2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以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更应该重视低碳经济对于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当中,融入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不仅仅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社会的生态效益方面,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发展中,解决好经济活动中,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自身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解决当前时期我国经济的增长,依旧存在的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企业要想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在社会和消费者当中,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如福建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环保节能电解铝技改项目建设,其中环保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实践证明,电解铝技术改造环保效果十分明显,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各项指标均达标排放,实现了增产减污。公司先后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并获得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企业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在绿色供应链中的意义。企业要建设绿色供应链,首先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正如该公司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所取得成效,与企业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该公司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造福社会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环保管理体系,同时确定了走“依托技术进步,防治并行,实现清洁生产”的路子,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最低限度地削减“三废”的产生,同时变废为宝,实现污染物利用的最大化,在环境效益、经济上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3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实现所涉及的问题
绿色供应链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企业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因为供应链的建设发展,往往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在制造行业中,涉及着很多方面。首先是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企业要在实现供应链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寻求企业经济的最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要在减少污染、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垃圾处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在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中,还要考虑绿色供应链的产出和运作流程。绿色供应链的产出,概括为一个产品———绿色产品,供应链的产出,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取决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落实情况。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包括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中,企业要关心产品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和环境的友好度、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等等。该公司在绿色产业链的建设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创新。作为省一家典型的高耗能资源利用型大企业,是省工业企业的耗能大户。近几年,公司投资十多亿元进行了240KA大型预焙槽及铝加工等一系列大规模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7.5万吨电解铝、15万吨铝铸造、10万吨铝型材、5万吨板带材、100万平米氟碳铝材等生产能力,以项目技术改造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打造好绿色产业链,使该公司成为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第一批符合环保规定的电解铝企业。
4在低碳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转变
在低碳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从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转变成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努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将其中可借鉴的部分,借鉴过来,为我所用。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中,政府可以颁布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政府在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可以对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奖励,提高企业对绿色供应链构建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规模、所拥有的资源,稳步实施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企业建设中,从企业节能减排开始做起,对企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进行处理。该公司现有的烟尘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噪声等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使厂区、生活区及附近大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中,不能仅仅以供应链建设为目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巩固好企业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实现绿色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共赢的目标。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