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

第1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第2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际互动;目标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0-03

“全面提高W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第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指向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公布)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自此,“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部编教材的口语交际不仅是传统的口语表达教学,更是口头语境适应教学,指向交际与互动,这与“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要求不谋而合,即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说话一方要懂得在什么场合说话,根据场合决定该不该说、如何说、用怎样的语言说,并辅以何种手势等;听的一方要懂得将脸色眼神、手势动作等作为重要信息和宝贵资源,及时理解交际情况,体会表达者的思想。

一、剖析教材,细化目标落实

在一遍遍地剖析教材和一次次地试教过程中,我们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一)教材主题注重互动

先请看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一起做游戏》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四次口语交际内容。主题的选择与一年级上册中的《你说我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一年级下册中的《请你帮个忙》《打电话》一致,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听和说的双方互动,注重学生的实际交际需求,贴近现实生活。这与人教版教材中《我们的画》《我会拼图》等介绍式、独白式的话题有极大的差异,不再是通过“观察图片”“谈谈想法”等方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告诉伙伴,而是注重情境性和互动性,强调成功的交际需要考虑交际对象、语言场合、互动时机等因素。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等建议不谋而合。

(二)教材内容指向交际

请看表二。

看到《一起游戏》这个口语交际内容,教师们会觉得似曾相识。是的,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也有同是游戏主题的口语交际,叫做《有趣的游戏》。那两次口语交际有什么区别呢?在一次次解读和试教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有趣的游戏》强调“有趣”,更多的是介绍式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过程,缺少真实情境的交互性。虽然在“对你不熟悉的游戏,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这条建议中注意到了交际的互动性,但依然偏重“说话”。而部编教材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打破了单纯的独白式讲解游戏规则的常规做法,互动的意图得到凸显。教材先用“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这句话激发学生参与游戏和自主表达的欲望;再呈现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呈现了“贴鼻子”这个传统游戏场景,引发学生回忆,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幅图:两个小女孩的对话过程中有邀请和回应以及讲清游戏规则的内容。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养成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教材目标呈现递进

请看表三。

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与部编教材中其他七次口语交际一样,以“便签条”的方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口语交际的要求,使教学方向更为清晰。本次交际仅仅要求学生做到“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的。一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你说我做》中,教材以“便签条”的形式明确提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这个要求,因为响亮的表达是游戏有效开展的基础,只有用大音量才能让对方听得见。那在本次口语交际中,“大声说”的要求肯定是一以贯之的。又如,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教材强调了“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条要求,这既是交际的礼仪要求,也是交际的有效策略――通过观察对方的眼神,感受他在当下的想法,便于自己随时调整交际的内容和方式。这个要求也要渗透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因此,本次口语交际目标的设置并不是独立存在,它是基于前面口语交际训练序列的。从“大声说,注意听”的基本要求,“正视对方”的体态要求到“辅以动作进行表达”的交流技巧,层层递进、逐渐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学要求的连续性与层次性,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将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能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把游戏规则说清楚;2.能积极主动地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

这样,在把握功能性口语交际任务的同时,坚持交际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让言语和非言语因素齐头并进,共同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聚焦素养,强化交际互动

(一)串联生活经验,激发交际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公布)在“自主发展”部分,明确提出:教师应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那如何串联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交际需求呢?在试教中,我们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1.利用课文插图,创设交际情境。《一起做游戏》同部编教材的其他口语交际内容一样,选用了大量的富有童趣的插图,从不同角度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交际情境,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交际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插图中“贴鼻子”这个经典游戏,让学生说说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感受游戏的快乐,激发他们参与游戏、进行表达的兴趣。

2.回顾生活经历,唤醒交际渴求。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丰富和改善学生的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没有经验的参与,知识与能力就成了无根之木,不可能有活力;而没有充分的表达时空,口语交H教学就成了走过场,目标就会落空。因此,我们在第二次试教的导入环节中,补充了“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好玩的游戏”这个导语。教师鼓励学生开展交流,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平时玩哪些有趣的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

3.借助媒体技术,延续交际热情。在微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微视频以时间短、内容精、制作易等特点深受大家的喜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微视频这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因此,我们在第三次试教中,充分利用微视频这个教学资源,将一些好玩的游戏场面播放出来,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点燃了他们介绍游戏的热情,为之后讲述游戏规则等奠定基础。

(二)创设真实语境,提高交际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公布)在“社会参与”部分,明确提出:能引导学生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教学片断: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

师:通过观察两幅插图,我们知道了邀请别人做游戏时,邀请者要热情、大方,被邀请者要积极参与,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主动提问。哪位同学愿意邀请我玩“贴鼻子”游戏呢?

生:老师,我们一起来玩“贴鼻子”的游戏吧。它可好玩了!

师:好呀。可是,它该怎么玩呢?

生:我教你这个游戏怎么玩:我先用布蒙住你的眼睛,接着你从指定位置出发走到黑板前,最后根据我给你的“上下、左右”的提示,将熊鼻子贴到正确的位置。

(师生合作玩“贴鼻子”游戏,一边玩一边复述游戏规则)

师:同学们,你们听清楚了吗?我们是怎样将游戏规则说清楚呢?

生:用上了“先……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将游戏规则说清楚。

师:是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上“一、二、三”等词分步骤说清楚游戏的规则。谁愿意来试试?

生:这个游戏真有趣,它是这样玩的:一是用布将眼睛蒙住,二是从指定位置出发走到黑板前,三是根据提示将熊鼻子贴到正确的位置。

师:在规则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让听的人更容易明白。想试试吗?再请两个小朋友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吧!

(生生合作玩“贴鼻子”游戏,一边玩一边讲述游戏规则,并辅以动作)

师:接下来,我们分成若干小组,轮流玩“贴鼻子”的游戏。请看星级评价要求:一星,能积极主动地邀请同伴参与游戏,同伴之间说话有礼貌;两星,能较有条理地把游戏规则说给同学听;三星,能一边介绍,一边做动作,让听的人更容易明白。

由上述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互动交流,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邀请者不仅要配合动作说清楚游戏怎么做,还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被邀请者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学会游戏,同时还要根据对方的表现进行交流与应对。整个交际过程,对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等非言语因素的要求。

核心素养中提出的社会交际能力,必然是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而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起步阶段,教师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些良好的交际意识的形成,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和自信。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良好的交际意识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形成的,必须贯穿于整个口语交际的学习过程,在循环往复中习得、巩固与提升。

(三)拓宽固有场所,丰富交际形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能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等。社会是多姿多彩的,是学生最熟悉的外延环境。教师应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各种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相对于其他课型,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教师应该有大课程的理念,拓展交际场所,将口语交际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甚至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例如,在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教学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组织一次现场版“游戏推荐大比拼”的口语表达擂台赛。先让学生在围成圈的小组内较有条理地介绍一个新游戏的规则;然后推荐一个学生参加擂台赛,全班学生关注介绍人推荐的游戏方法、表达方式以及游戏的趣味性;最后由全体学生根据“星级评价”要求,以投票的方式评出“最佳推荐者”和“最受欢迎的游戏”,并一起玩一玩。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推荐,鼓励学生在课间玩一玩最受欢迎的游戏,在课后与家人、朋友一起交流玩过的游戏。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当众发言的胆量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此外,受到部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启示,教师可以设计“和爸爸妈妈一起说”“和同学一起说”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一起交流玩过的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打通口语交际和社会的界限,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冲动、有提升的必然性。重视社会生活这个口语交际的大课堂,就要充分利用现实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

三、重审试教,促使不断反思

这节课是上一段教学研究之旅的结束,也是口语交际旅程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站点。当我们重审试教过程,便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口语表达实践要着眼于学生

如何确保预设的语言实践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呢?口语交际的课堂生成性资源较多,哪怕做了一百种预设,依然会出现第一百零一种的可能情况。也许是因为不确定因素的耗时多而压缩了某些板块的口语交际实践,也许是因为学生的优异表现使教师的指导缺失了意义,也许是教师的竭尽全力使个别学生沉默寡言,这些都是我们遇到的难题。

(二)与其他学科一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协同各学科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们是否和数学、美术等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关注学生是否借助语气语调、表情手势来增强表达效果?

(三)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

部编一年级教材虽然只呈现了八次口语交际内容,但教师还是应该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训练由课内延伸而出,向课外、校外开放,向生活、社会开放,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真正获益。

第3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在读写结合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准确而巧妙地解读,以便更好地为下一阶段的写作服务。因此,处理好阅读教学是开展写作的首要任务。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也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阅读教学以探究主题意义为目的,在对语篇进行理解,重构和表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发展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现状

然而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仍然秉承应试第一的原则,他们很少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往往很机械地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关注更多的却只是语言点的讲解以及句型和语法的操练。因此这种教学仅关注了学生对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却没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写作的思想和情感。在这种应试型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到阅读材料所体现的文本魅力,更无法从阅读课中提升思维能力。

三、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本文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如何围绕某一主题开展阅读教学。

1.联系单元主题,明确本课主旨和目标

本单元的标题是Growing up,谈论了不同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经历。本文讲述了一位NBA特殊球星的故事。Spud Webb虽然身高只有170cm,但他立志成为一位NBA球员。在追梦过程中,他屡受挫折,却永不言弃,最终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因此,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学习Spud Webb的篮球生涯,了解他在通往成功道路上所需克服的困难,所表现出的品质和特点。本课的主旨是在梦想面前,我们要有艰苦奋斗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很受欢迎,也很应景。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感悟到故事所传递的正能量,让他们在知识,情感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

2.层层剖析深入,探究发散性学习活动

(1)文章行文布局

在解剖文本前,首先要关注标题和各段落主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本文的标题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很有研读意义,学生首先需要思考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title?敏锐度强的学生很快就会被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词所吸引,即shortest和NBA。对篮球稍微有些了解的学生都知道NBA的球员都很高,而标题却出现shortest这个词。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猜想到了这位球员可能在通往NBA的道路上因为身高问题而屡屡受挫。带着自己的猜想,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行文本阅读。

随后,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段落分别讲述了在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正式进入NBA前,Spud Webb由于身高问题在打篮球生涯中所遇到的不同困难。以上信息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概括和分析,推断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与文章标题的关系。文本的主要内容应证了很多同学的猜想,这给学生后续思维锻炼带来了较强的自信,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文章写作特色

本文在描写Spud Webb不同阶段遭遇的困难时,和别的文章所U述的形式有所不同。本文并没有一味地只写他所遇的挫折。初中阶段,他被拒绝加入校队,但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机会,并且成为队里的明星;高中阶段,起初他只能坐在看台上,但通过更努力的训练,他成为队长,最终被命名为“年度最佳球员”;因为身高问题,被大学拒绝,转去专科学校却带领校队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尽管他已经声名远扬,却仍因身高被NBA拒之门外,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梦圆NBA,并且赢得灌篮大赛。这种“否定与肯定”循环的人生却更加能凸显Spud Webb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激发学生对该问题思考的时候,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联想到语文描法,从而举一反三。该问题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加加强了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

(3)文章语言特点

阅读该篇文章时,不难发现一些连接词在本课中的巧妙运用。其中很多词也是本课的语法知识。如however,while… but…,when,from then on,as a result,after,before等,这些词不仅把本文内容紧密而富有逻辑地联系起来,而且还使文章的情节表现地跌宕起伏,不断吸引着学生往下探索。

3.联系实际生活,挖掘育人价值

现实生活中国内外类似于Spud Webb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的伟大科学家霍金以及天生没有四肢的著名演讲家尼克・胡哲等,再到最近饱受关注的中国女排夺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伟人在通往成功道路上需要克服的具体困难,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也为他们初三整个学年带去巨大的动力和支持。

在本文的教学中,英语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在不同的环节中都有所侧重的体系出来了,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

四、深入阅读后进行写作的意义

第4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与导向,以浙教版初中科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通过“宏观表象与微观本质”、“有效的问题驱动”、“归纳与演绎”等基本的化学观点、思维方法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问题驱动;实验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引领中小学课程改革方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深谙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明确学科核心素B的构成,把握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留下最有价值的东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浙教版初中科学[2]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内容,其主要包括常见金属元素符号的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得出。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倾向,属于热力学范畴,可以比较金属在水中的还原性强弱与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及预测水中一系列的置换反应,是体现不同金属、金属离子关系的重要诠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时,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加斟酌。

一、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思路

为了更好地在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本课时的设计采用“生活现象符号表征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思维辨析规律归纳规律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得出”教学流程,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对思维的逻辑提升,淡化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机械识记,让学生在积极互动、理性思辨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素材呈现,触发思考

1.素材呈现

2007年,考古队对沉船“南海一号”开展打捞,得到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黄金首饰,依然闪闪发亮;铜制品色泽暗淡、花纹装饰仅残留些许痕迹;铁锅跟铁钉作为船仓里比较大宗的东西,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

设计意图:九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成熟的阶段。这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利用考古发现常见金属的变化差异,结合生活体验,密切科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通过文本阅读和生活体验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提升学生宏观辨析的能力;通过金属的锈蚀现象,促使学生树立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变化观念。

2.问题驱动下的教学预设Ⅰ

①问题:文物告诉我们,在南宋时,我们就已经使用了金、银、铜、铁等多种金属。常见金属有哪些呢?②自学:阅读课本P,了解常见金属。③发现:发现金属的多样性并归纳出金属元素的汉字表征规律,除了汞元素和金元素外,其余都是“钅”旁;在通过生活经验,归纳出金属都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性常温下金属单质为固态(除了汞)。

设计意图:在呈现的素材里让学生发现金属多样性的存在及在元素中文名称造字的符号表征规律。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化学元素符号是构成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典型组构模型的基础。化学用语比较抽象,一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克服这些认知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后续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定格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因此,通过锈蚀现象与方程式模型之间的联系,学会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等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从而实现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模型思维框架的能力。

3.问题驱动下的教学预设Ⅱ

①问题:为什么一样久远的金属制品,金崭新如故、铜略显晦暗、而铁却锈迹斑斑呢?②猜想:猜想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金属和氧气发生的反应程度不同。

设计意图: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而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去认识、发现、或推演客观规律。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因此,让学生在不同金属在历史长河里最后的存在状态这个表象,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成功突破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二)大胆设想,实验探索

1.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

①探究1:将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丝置于酒精灯上方灼烧。②现象:铜丝、铁丝表面变黑,铝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③结论:铝和氧气发生的反应程度强于铁、铜。④探究2:将带有引火小木条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丝置于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引燃点燃。⑤现象:铜丝表面变黑,铁、铝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⑥结论:铝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剧烈程度强于铁,强于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从而提升从实验现象这一表象到物质性质、结构这一本质的结论的推理。从而在“性质源于结构”这一角度逆向“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观点,提升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的核心素养。

2.铝致密氧化膜的存在

①设问:既然铝与氧气的反应程度要强于铁,为什么生活中见到的铁要么锈迹斑斑、或外涂油漆、或加入其他金属制成不锈钢,而铝制品却依然银光闪闪?②探究:将铝带置于酒精灯上灼烧。③现象:铝加热的一端慢慢熔化而鼓起,铝液似有一层膜裹着而不下滴。用探针去划开这层膜,液滴仍然不下滴。④资料释疑: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为700℃-800℃,而氧化铝和铝的熔点分别为2050℃和660℃。正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存在,使得内部铝不再进一步氧化,在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三)问题驱动,实验探索

酸与不同金属反应。①问题: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存在剧烈程度的差异,那么是否金属和其他物质反应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呢?②探究:将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浸没于稀硫酸中。②现象:铜丝没现象,铁与铝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且铝表面气泡明显多于铁。③结论:和硫酸发生的反应剧烈程度铝强于铁,强于铜。

设计意图: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归纳结果往往只概括一类事物表象上的共同点,未必能确切反映事物的本质,其结论具有或然性。[3]因此,仅从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推理金属的活动性的存在是不严谨的;设计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来发现也存在与氧气反应存在类似剧烈程度差异,从而增强不完全归纳法的科学性。

(四)思维辨析,规律归纳

归纳与概念得出:不同金属与氧气、稀硫酸反应剧烈程度存在差异,且根据剧烈与否排列不同金属存在着一致性,我们将该顺序规律称之为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计意图: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仅仅只能代表金属与一类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不能推演、归纳出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剧烈程度的一般规律。从方法论来看,该规律的得出属于不完全归纳法,该结论带有或然性,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所以通常采用更多地不断重复来提高其科学精确性。鉴此,在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存在剧烈程度差异后,提出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是否也存在剧烈程度差异;若存在差异,是否和与氧气反应的差异一致。在实验探索的结论基础上,归纳出金属活动性概念及活动性顺序。

(五)规律演绎,实验验证

演绎与规律验证。问题:①金属除了和氧气、酸等常见物质反应外,还和哪些物质会反应?②问题:如果将锌片和铁片分别以相同的表面积插入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③现象:锌片c铁片液面下的表面均变红,但是锌表面变红程度明显较深。④结论:锌和铁均是氢前金属,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明显强于铁。

设计意图:演绎推理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其中归纳每一个别事物都必然具有它,所以从一般中能够推出个别,因此该环节设计是对归纳法得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利用演绎法进行实践应用。同时,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揭示了个别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的,推理的结论也必然是真实的;因此,该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的真伪论证。鉴此,初步培养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实验与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并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证据推理能力。

(六)结论得出

金属活动顺序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指金属的活跃程度,代表了金属的反应活性。

设计意图: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人类认识活动,总是先接触到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它们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另一方面,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一离开演绎的归纳和离开归纳的演绎,都不能达到科学的真理。归纳和演绎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归纳出来的结论,成为演绎的前提,归纳转化为演绎;以一般原理为指导,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演绎又转化为归纳。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进行。归纳后随之进行演绎,为归纳出的认识成果得到扩大和加深;演绎后随之进行归纳,用对实际材料的归纳来验证和丰富演绎得出的结论。人们的认识,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步步深化。因此,从单纯的归纳得出结论是不完整的思维推理过程,在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演绎进行规律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一正一反两个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中,通过方法论学习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有序。围绕金属活动性的规律存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与实验,在表现与规律的统一里实现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得以显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深刻理解典型的化学事实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和知识的运用,可以领悟和内化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化学基本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姜新杰,薛婷彦.中英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2016中英校长高峰论坛侧记[J].上海教育,2016(13).

第5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咨询心理学》课程,由于其是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应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几年来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探讨。

一、咨询心理学课程分析

大学课程的开发和创新,必须对课程的性质、特征、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程的教学,使课程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高校,多数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学习目标、兴趣、热情和协作的精神。针对于此,李子建等人认为在高校教学理念中应明确提出课程教学要注重将理论、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大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整、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反思等紧密结合。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及咨询技法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各种心理理论观点为依据,有其系统的理论体系、特色和技法。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心理咨询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要使本课程的学问具有实效性,就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和理论,以实践为中心的技能训练和案例的咨询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随着社会变革,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和多元化,国民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趋向恶化,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生活质量、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致人们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发展很快,各类医院、许多大中小学校也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合格专业人员太少。近年来,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几乎都分配到了各级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人单位在选人时非常强调和重视应聘者的心理咨询临床实践能力。由于我们一直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基于对课程的性质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咨询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评判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临床心理学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用心育人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是科学、是艺术,也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用心授课、用心育人。

1.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知识观。大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需从学生知识增长的角度考虑,而知识包括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大学是以知识为操作对象的组织,大学教学既要传播、应用确定性知识,也要探究和发现不确定性知识。当今大学教师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知识观,不能只重视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不确定性知识的研究,使课程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性和丰富性,将探究不确定性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把教学当作一门研究活动,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真正吃透并讲出课程的精髓。所以,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本课程在国内外有哪些优秀教材,认真研究和挖掘,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体系。咨询心理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教材版本较少。为了上好课,笔者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包括各种教材、图书论文资料和音像资料。在研究基础上经过去粗存精,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构建一套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体系。

2.心里装着学生,用心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心里不仅要装着教学,装着科研,还要装着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课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学作为事业和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它是感情和感情的共鸣,是心灵与心灵的呼应,是个性对个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优秀教师渊博的学识、潇洒的教态、亲切的神情,真诚、认真的态度,宽广的胸怀,成熟的个性,优美的语言,善良的心地,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不可估量的人格魅力。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知识、技能、素质与求助者心理问题和人格全面作用的过程,这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具备适宜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助人之心。心理系的学生,许多毕业后从事的是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相应的人格特质,比如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耐心、宽容、乐于助人,有强烈的责任感等。所以在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培养技能,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业上、生活上、感情上、心理上给予帮助。真正的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延伸到课外。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却是无限的。

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只传授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往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二是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学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首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根据不同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合使用的教学模式很多,如“角色扮演”、“小组辩论”、“案例分析”、“咨询模仿”、“行为示范”等。这些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咨询案例,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法就是在课堂中模拟咨询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咨询者、来访者、观察者,演练某项咨询技法。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更好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咨询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从做中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其次,通过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中,坚持“三结合”的教学原则,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一是启发与思考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学会学习,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教师精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精辟讲解,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讨论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精讲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点评与学生讲解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事先选择某些教学内容和问题,布置学生课下查找整理资料,准备好课件,然后再上台演讲,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场地。心理系的学生基本是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学校才安排到中学实习40天,实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没有规定进行心理咨询的实践任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把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在中小学建立校外心理健康实践基地,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基地学校的咨询室值班接待个案,开展了网络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实践,教师给以督导。尽管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占用教学计划中的课堂学习时间,也不计学分,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学得真本领的极好机会,同时,在为社会服务中也体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

3.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咨询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研究及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除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围绕课程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班会活动、团日活动,深入合作学校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指导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以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面向社会及深入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社团组织,并成为该协会主要骨干力量,为全校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活动,每年还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各项活动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学的任务更是要让学生学会“助人自助”。因此,在咨询心理学的教学中应凸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Newman F,Couturier L & Scurry J. The future of highereducation:Rhetoric,reality,and the risks of the market(1s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4:53.

[2]李子建,黄显涵.大陆和香港高校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77.

[3]周守军,郑忠梅.现代大学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1,(1):81.

[4]王金发.用心授课,探索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0-21.

第6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心理素质

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最具特色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初步走向独立,开始实现第一个目标的时期。高考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比较大,若调整不好,会走上极端,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格局。高中生在校一周有两节体育课,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与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非常相似,下面就介绍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种心理行为表现。

一、心理行为表现

1.自卑心理: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几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心理现象,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总感觉自己运动能力或学习等方面不如人就不愿参与运动或对学习丧失信心。这种行为的产生对整个教学都有消极影响,同样在学习上也表现为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自我认识不足,过低或过高估计自己,伤及自尊都会产生自卑感,要以自己现有的事实为基础来衡量;另一方面,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患有某种疾病或发育较迟缓、性格内向、有问题不肯与人交流、长期压抑、没有及时排解,或碰到挫折以及心理创伤,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卑。例如,肥胖的学生特别害怕上体育课,他们想上又不敢上,就连最简单的跑步,他们都怕遭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形成一上体育课就以各种理由请假,远离体育活动,由于这种自卑造成越胖越不动,越不动越胖,进入恶性循环。这好比在校的高中生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差一点,有时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就不如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精力全部投入学习中,而是投到其他方面时不时地犯点小错,来吸引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屡错屡犯,到最后回家反省,根本没办法投入学习中。

2.胆怯心理:胆怯形成的原因有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订得过高,造成学生害怕,认为自己达不到教师所要求的目标,就不愿参加集体练习。另外,在运动中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活动,在没有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就进行剧烈运动后造成运动损伤,或由于学生特殊状况,身体不良、患病、受伤、疲劳等原因,引起运动过程中反应迟钝、协调性差而导致损伤;或由于场地设备的缺点、不良天气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胆怯心理。例如,在学习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开始就定1米的高度,这样的高度对女生来说几乎全军覆没,一个都跳不过,她们看到这样的高度就不愿试跳。同样,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最后一名的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要追上班级现在处于第一的学生,这个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就容易丧失信心。

二、在体育教学中对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帮助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自信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肯定、欣赏自我,提供机会让其表现,特别对那些自卑感较重的学生尤其重要。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全面地评价自己,逐步树立自我肯定的意识。例如,在男子1000米的教学测试中,鼓励肥胖的学生只要跑完1000米,不管他的成绩是多少,我们都给这样的学生及格,这是对他们的肯定,提供机会让其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体育教师首先应通过尊重学生来引导学生尊重自己,不能用刺激的语言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因为现在的学生特别敏感,心理非常脆弱,有的爱面子,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语言,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都是最好的,老师批评孩子就会找老师说理,那是轻视他家的孩子,其实不然。

2.培养学生的合群性,促进他们社会适应力

由于现在的高中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高中生在他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体育教学是全班一起练习的集体行为,在体育教学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群性。

首先要创设一个能满足学生多种心理需要的良好集体,尽量避免提及某些学生的“痛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后进生多鼓励、帮助,不要轻视、对之冷落,更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同样道理,面对文化成绩突出的学生对文化成绩不如自己的学生询问学习难题时,决不能有爱理不理的态度,一定要热情解答,还可以进一步引申相关内容,这样他们感觉就非常好。

3.开展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如其分地给予一些鞭策的语言,借以逐步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力;或在课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制造机会让学生克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样,在学习中教师对后进生的鞭策语言非常重要,有时能激励学生向前,有时能让学生一落千丈。

第7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有效阅读,培养自学习惯

阅读并非完全是语文教学的事。可以说,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采取课前预习,课内阅读,集中讲解和讨论,课后巩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先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即将学习的文本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大胆提问和讨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会使学生积极思考,学得主动,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为了使学生学会有效阅读,我们要指导学生在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采取一般阅读和“咬文嚼字”两种读法,并要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阅读时做到:画线——划出重点和难点;旁注——注明疑点。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阅读,相反,应强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我们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教材介绍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后,我们可以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要记住的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歌谣,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进行巩固。由于方便了记忆,学生自然乐学。

三、精讲巧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精讲巧练:精,就是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设思维情境。练,就是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的情况,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结合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四、组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杨振宁教授说:“中国的孩子们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孩子们,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化学涉及实验面之大内容之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如戴安邦教授所说的:“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安排实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方面,经常采用的几种方法有:①设置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如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②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投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③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亲自试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可以加深和拓展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④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⑤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⑥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五、因材施教,激发良好动机

第8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的形势,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开展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广义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生理与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个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禀赋,在后天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才有了技术革命,有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中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1、由于生源质量较差,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淡薄。认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于教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严重脱离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现实,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内容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几乎是空谈。

3、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等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机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发他们潜能的实训活动少,加上科技、文艺、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严重不足,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师生关系、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二、职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创造力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心里品质是非智力因素。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的流动性和工作的频繁更换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老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难以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师和学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地发展。

(二)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课程设置。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为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与实训之间的结合等等,既要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删、增组合,同时积极开发教材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要专门开设创造思维或创造技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要进行改革实验,要为他们开设“创造思维与方法”系列讲座,这种讲座题材应当多样化,融文化与科学为一体,寓教于乐,以获得学生的欢迎。

2、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机会。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们自信和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赛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流畅性及其培养

流畅性主要依赖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老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从各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性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自动地重复已有的知识内容的能力,增加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灵活地利用材料,将其变成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实现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奋学习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能对知识存贮、再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记忆,多渠道协调记忆。

2、变通性及其培养

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总是存在思维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顺利的思考并解决一般的问题,但却会妨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育中必须做到:重视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扰。思维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教学中,教师应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独特性及其培养

发散性思维以流畅性为基础,以变通性为关键,以独特性为核心。因为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立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因此,独特性有更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使学生能够得出非凡、独创、新颖的见解;教师为个人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允许每一个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并为之提供灵活的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再次,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敢于攻关。求异思维即学生不被成见、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善于从各个侧面观察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并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欣赏课程 教育模式 素质培养

最早提出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上。因此探究性教学思想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的方式更会令学生便于接受和喜爱,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研究、归纳、总结,获得经验,增长智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正确价值观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1、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应用的实际教学方法

1.1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鉴于学生大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很强,对于一些新知识他们喜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先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摸索、探究新的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鉴赏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1.2 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创设艺术情境,通过引导教学的方式,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潜能。现在课堂教学大都提倡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原来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研究、总结、创新为主的新模式。

1.3在课程中需穿插小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为了更好的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引导其探究的方向。比如说在鉴赏《拉荷切普及其妻坐像》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埃及文化的短片,并在短片中加放古埃及的音乐,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以查阅资料。

1.4做好课终总结,将学生探究的结果汇总,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结果是形成知识点,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汇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其掌握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应在布置的作业上进行改革,做到“少而精”。

(1)应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的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增加课外赏析的作业。课堂的时间总归有限,要想真正的做好鉴赏就必须要博览群书,多积累艺术常识,因此课后的自我学习显得尤其重要。这既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又可以陶冶情操,一举两得。

(3)留一些可以促进想象力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善于想象的人才会善于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2 、美术欣赏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2.1长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课堂的枯燥无味。“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永恒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学习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浅显认识和厌烦情绪,丰富了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郁兴趣。

2.2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它被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所影响。例如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求,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学习的兴趣、爱好及习惯等。在学习中除了要有学习需求以外,还要有好的学习目标才可以指引学习的方向,这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与需求同样重要,这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由安静状态带入到活跃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求知兴趣和学习欲望,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在美术欣赏课中既可以熏陶审美感,又可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放松,同时又储备了自己的知识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

2.3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在课堂中,单纯的授课方式犹如一潭死水,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收效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师生互相交流,增进感情,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探究性教学模式发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学习中,每位学生通过发表见解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不但可以增进情感,还提升了口才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现在,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已经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新课程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