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公共经济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经济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经济理论

第1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冬季施工,由于天气变化原因混凝土会受冻,在混凝土内部的水分结冰、溶解的过程中,水分转移现象是肯定会存在的,而这种水分转移会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混凝土结冰的时候,水分被挤入其内部结构中,相反,当混凝土表面所结的冰溶解的时候,外部应力就又会把水分从混凝土内部结构中挤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分的转移,同时也会使混凝土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混凝土的硬度。所以,混凝土水分的转移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冬季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强度降低的应对措施:

1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原材料

想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原材料是其最基本的前提。在选择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两个的方面,一是原材料必须要满足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二是原材料要满足其和易性。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水泥的选择可以是中热硅酸盐水泥,除了它可以达到混凝土的要求外,它还可以使混凝土的放热量降低,减小热量裂缝产生的可能。此外,粗骨料可以选择卵砾石或碎石,因为它们的硬度较大。细骨料则可以采用中砂、粗砂,而且保证水灰的比例在1:2—3:5范围内。同时水下混凝土可以掺加减水剂等外加剂,但在掺加之前,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试验。

2合理配合原材料

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必须要使混凝土在内外温差小于25℃的情境下进行配合,而且所使用水泥的水化热程度要较低,然后可以用掺加外加剂或者掺合料的方法来减少用水量;用膨胀剂、减缩剂相应的减少其收缩量;对水灰比、砂的含水率和搅拌用水的比例也要严格的控制。同时,再搅拌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配合好原材料的比例,搅拌时绝对不可以再增加用水量。若想使混凝土的冻胀应力降低,可以延长搅拌时间,或者用碘钨灯加热,此外还可以事先对配合好的材料进行预热等,这样就可以提高拌合物的出罐温度。

3对运输和浇筑过程的控制

因为在运输的过程中,混凝土的热量会被损耗,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损耗,运输时要尽量选择相对来说距施工地点比的地方来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此外,运输混凝土的容器也最好选择能够起到保温作用的。在浇筑的过程中,要注意冰雪可能存在的位置,例如钢筋、模板等,而且浇筑前必须将一切杂物清理干净,才可以进行浇注。如果需要分层浇注的话,切记要保证上层混凝土的温度相比较计算温度要略高一些。对于浇筑后的混凝土要做好其的保温工作,可以使用棉被或者锯末等物质覆盖,因为这些材料的导热能力小、便宜且容易获得。但这种保温层对外界的干燥通风情况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注意防潮。这样可以对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进行有效地控制。

4合理利用冬季外加剂

第2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由前文可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普遍存在施工成本控制的参考依据缺失、奖惩制度缺失及投资预算的准确性缺失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形式,本文认为若想实现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效果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一)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进度事关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顺利开展,因此任何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以便对建筑工程成本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若建筑工程进度有所变动,那么建筑工程成本造价同样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进度控制能够实现建筑工程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顺利推进。但实际施工过程,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往往受到人员变动、施工环境、建材供应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工作的开展必须从以下方面逐步推进:一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与施工质量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进而确保建筑工程如期施工完成。二是建立起具备高效率、高能力、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队伍,同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涵盖权责利的奖惩制度,进而调动企业职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求建立起专门针对质量控制管理的奖惩制度,以便让所有员工均能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务必要认清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建立起专门针对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度与运行制度,此外建立起目标成本,进而实现对作业层成本的有效监督与管理。除此以外,工程施工成本预算必须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制,进而明确建筑工程目标预算成本,注意必须层层分解目标成本,同时对目标成本进行监管。

(三)注重合同的管理

在工程项目中,施工方虽然形式上控制管理着项目部和分包人,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是地位平等的协议合作关系。特定性和临时性是项目部的重要特征,从其特征可以看出,项目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趋利性。趋利性的存在,就决定了要对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责任管理制定有效的合同,通过合同来具体规范双方的行为,约束施工方,使其在规定下按义务进行施工。施工方在遵循合同办事的时候,需要有效的监督项目部、责任人的合同履行情况。同时,监理方需要按照合同的规定,严格进行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的控制,做到为建设方负责任的义务。

(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务必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具体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加强建材的管理。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所有人员务必要严格按照限额领料单与施工任务单进行建材的领取。考虑到建材控制管理对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建材进场前施工单位必须组织人员对建材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检查与核对,同时对每道工序的领料情况与实际耗材进行严格核对,进而确保最后结算的有效性。二是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企业务必要高度重视质量的成本控制,即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等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成本,而且影响施工工期,会造成极大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不应有的浪费。三是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企业务必要高度重视安全的成本控制,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投入一定要落实,不少在施工过程发生安全事故,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都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投入费用不到位造成的,在施工过程中侥幸心理要不得。

二、加强工程项目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念的不断更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不断变更,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时代推动着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策略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在工程项目领域,运用价值理念,对工程造价进行评估,优化,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对实现工程价值有着巨大的作用。价值分析是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通过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大价值的一项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它是一项有领导、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工程项目中,就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用最少的人力、财力来获得工程的竣工,实现工程价值的最大化。工程价值分析主要是针对于开发阶段。价值分析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对象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用途的地方,将其进行合理的去除,进而来达到降低成本,实现最大价值的效果。

三、结语

第3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一种基于假设检定的统计方法,其基础是回归分析当中的自回归模型。2个时间序列yt和xt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描述为:若在包含变量yt和xt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t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t的过去信息对yt进行的预测效果,即xt有助于解释yt将来的变化,则认为变量xt是引致变量yt的格兰杰原因[5]。变量xt和yt的回归模型如式(2)所示:根据表3数据可知,在10%置信水平下,lnGDP和lnGIOV都是lnlCAP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阶数均为1,说明GDP、GIOV与ICA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另外,lnGDP和lnGIOV都是lnEC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除数分别为8和4,说明GDP、GIOV均与EC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区内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是推动区内装机容量增长的原因,也是区内电力消费增长的原因;但装机容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迅速,而电力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经济与电力的协整平衡关系分析

如果所研究的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在某种线性组合方式下使得组合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降低,则称这些时间序列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节采用两步检验法[6]对描述广西区经济和电力的4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论证经济、电力是否存在长期协调稳定关系。其计算步骤可分为以下两步:1)步骤1:鉴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以电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对4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变量间协整方程如式(3),其中,R2、DW和F分别表示判定系数、杜宾-瓦特森指标和检验统计量。从表4结果看出,ε1、ε2、ε3的t值均大于各个置信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序列显示非平稳特性;ε4的统计量t值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序列平稳,说明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社会用电量具备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概括为,在1978—2007年统计年份期间,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电力消费存在协整关系,当工业生产总值增加1%,对应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加了0.5408%。

3结论

第4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电力工程建设水平包括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标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建设标准过大会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造价,造成投资浪费,建设标准过低,施工技术达不到相关标准,无法保证电力工程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在制定建设标准时,要根据施工单位的技术设备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建设标准,从而保证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

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步骤,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根据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结构形式、使用功能等确定投资的最高限额,完成施工图纸后,要准确的计算工程造价。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根据施工技术、当地地质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可行性高、经济性强、安全性高的设计方案,良好的设计方案能有效的降低施工工期,节省施工成本,据统计设计阶段的费用占整个工程费用的1%,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对整个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有75%的影响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是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施工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

1.全面进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实行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保证预算管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3]。还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工程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有效吐和适应性,然后认真、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

2.加强设计变更审查。工程变更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控制一个重点,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新增工程、施工工期变更等,其中设计变更是对工程造价控制影响最大的,因此,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对工程经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型的电力工程中,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设计变更时,要尽量提前,因为设计变更发生的越早,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就越少。如果在设计阶段发生设计变更,只需要更改施工图纸,经济损失不会很重;如果在采购阶段发生设计变更,不仅需要修改设计图纸,还需要重新选购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如果在施工阶段发生设计变更,很有很能需要将完成的工程拆除,这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设计变更时,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总概算范围内,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超过总概算,要及时汇报给相关部门,经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才能进行变更,在设计变更过程中,必须将变更的原因标明,从而为工程结算做依据。

3.加强现场签证审查。要加强现场签证审查,签证监理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经济管理知识和工程预结算知识,严禁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签证;监理人员要认真审核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确认无误后才能盖章确认。监理人员要重点审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少报多、弄虚作假、结算阶段搞突击等现象,严格审查非包干工程现场签证。

4.加强合同管理。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所需费用最多的阶段,因此,施工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工程经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投标招标阶段,投标单位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投标报价,投标单位在投标过程中,要积极的利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从而有效的提高承包单位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承包商签订合同后,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合同管理,严格的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施工。

四、结算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

1.工程量的审查。对于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在进行工程结算时,要对工程量进行重点审查,结算的工程量要以签订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审查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量计算、图纸审查知识,要充分了解整个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

2.定额、取费审查定额。单价是定额子目消耗的费用,一般情况下,定额单价可以直接套用在项目核算中,在套用定额单价时,要确保定额单价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高套、错套的现象;有的项目需要定额换算,在进行定额换算时,要确保换算方法的准确。在进行取费审查时,要保证没有太高取费基数现象,取费的类型要和招标文件、合同文件的相关要求相同。

五、结语

第5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定性研究 发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有效的科研方法,任何科学能够进步也都跟随着方法的进步而取得进步。这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中亦是如此。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模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公共管理更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应用于实际管理的交叉学科。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经历了从干预模式到市场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在适应历史的潮流中,公共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发展至今,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然融入到了公共管理中。现今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名字叫做定性研究方法。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也被国内众多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并应用于实际。

那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定性研究的英文名为“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曾被译成“质的研究”,大陆地区也有部分学者将其翻译成“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但在公共行政领域,“定性研究”的说法更为普遍。所以,总结看来,定性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外,进行观察、访谈、实物收集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等等。而在国外对定性研究基本内涵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种:(1)定性研究是一种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并且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分析,最后推出结论。(2)定性研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以及群体行为特征,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4)定性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5)定性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

二、国内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现状的述评

定性研究在之后的发展正逐渐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也很快在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被称之为“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它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是在主体以及参与互动的他人对社会客体赋予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公识的规则或知识也是如此产生。对这些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需要用通俗的言语进行总结推论,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定性研究通常趋向于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所以,众多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将它引用到了公共管理的研究。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公共管理的概念也相继传入国内,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在历经曲折后于最近20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公共管理领域内许多重要的前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它是一个大规模协调人类共存与合作,具有社会管理工程特性的学问。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与人类文明相伴,从人类群体存在起,管理就无处不在。它帮助创造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舞台。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又是与现代技术、现念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学问。历史上,它至少有过数次历练与重生的经历。在每一次的历练中都有不同的科学因素加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去。而定性研究对公共管理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回顾定性研究被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可谓曲折坎坷。在最初的中国,定性研究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规范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研究者为了弥补在定量分析法方面的空缺,主要注重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和研究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但从总体来看,定性研究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时间较短,在一定水平上来看,定性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一方面,想要构筑精致的政策科学以及推动政策分析的科学化、定量化是大多数管理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同时面临着政策失败的现实困境以及传统实证主义受垢病的方法论危机,需要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野中进行方法论的重构。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训练以思辩为主,因而比较容易认同定性研究。但在应用过程中,许多学者容易模糊规范研究、思辩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界限,将公共政策定性研究等同于规范研究或思辩研究。

定性研究的众多方法之中,有一些受到了公共管理学者的重视。其中,现象学方法,案例方法,叙事方法等都已经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1971年,柯肯哈特(Kirkhart)将定性研究法中的现象学方法引入了公共管理研究。而贝利(Bailey)也认为,案例方法适合探讨大量公共管理的研究问题。赫梅尔(Hummel)认为叙事方法有助于产生和积累公共管理知识。但在之后的应用发展当中,我们也发现定性研究这种寻求创造性的方法,是非常有利于解决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一些本土化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而中国本土化研究的不足,正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认同产生危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法更适合于发展中国现实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知识,有利于学科本土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公共管理学科认同危机的学科本土化方面,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的发展。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毋庸质疑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之处。定性研究方法自身作为一个学术型发展研究的产物,自身的构造、模式、应用方法及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外界的争论。尤其是许多定性研究的教材、案例是针对广泛的整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写成,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的确定,不能一阵见血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没有较为完善的针对性。例如:如何在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到公共管理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然而,由于定性研究问题的特点与定量研究迥然不同,这客观上注定了定性研究问题选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在未来还要继续对定性研究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使得定性研究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去,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时至今日,定性研究法引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经历了一些列曲折的发展之后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不断认可。我们依旧认为,定性研究法的引入是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进步的一大体现。在其应用方面,相信国内的学者能够不断进步,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研究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乐夫,陈干全,李伟权.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6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1.1供应与消耗一致

公路施工中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在调配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所以应注意原材料的供应与消耗。在购买原材料时应尽量保证供应与消耗的一致性,施工中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科学的组织施工方案,并且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配,以使得各项物资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效益。

1.2节约原则

公路施工都是以野外作业为主,其投入的施工成本较多,精细化管理中应以节约成本支出为原则,从节约基建费用出发,充分的利用技术施措和管理方法来节约资金,并以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为基础,分部分项的进行成本节约,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1.3以经济政府为导向

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应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以经济政策为指引对公路施工进行技术管理,如:公路施工中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机械施工、维修养护等。

1.4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是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施工程序确立前应以签订的合同条款为基础,充分的理清施工程序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同时考虑到季节性施工的差异,确保整体施工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避免施工中的停工、资源使用不足、突击赶工、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

2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2.1管理制度精细化

公路施工中因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不同,管理细则也因各施工企业性质不同存在差异,所以在施工中应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这不但可以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还是公路建设和发展重要依据。在公路建设中应把每个标段施工单位的工程进行细化,通过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细化和分解,以便把各项施工工艺、施工标准、施工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公路施工技术的完善,提高公路施工各环节的质量,如: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路面施工。

2.2质量管理精细化

公路施工质量影响到公路的维护成本、使用年限、行驶安全、环境保护,并且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要把质量管理放到首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公路施工的质量。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要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出发,并结合质量责任备查制度进行管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应将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责任人、质量质任人、施工技术责任人、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进行登记管理,以此来保证质量问题能够追朔到质量责任人,进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质量认识。

2.3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因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强化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效能。考核制度管理中需要对人员履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工序、内业资料以及现场施工操作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并且在管理中制订出适合本工程和本施工单位工作特点的考核评分标准,以便按期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且可以通过量化评分全线排名的方式进行对比。

2.4现场施工精化细

公路现场施工所占用的场地较大,设备较多,原材料较多,这就给现场施工和材料调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现场施工应实行精化细管理。首先对施工现场的驻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各施工项目部应成立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实现生产管理、办公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的精细化;其次对使用场地及材料存放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按着施工进度要求结合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拌和站、预制场和原材料堆放场的规划,同时对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2.5施工安全精细化

第7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实施

1.工程经济管理概述

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工程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要加强对工程经济管理的研究[1]。由于工程的建设工期长、工序复杂、涉及面广并且影响因素多等自身特点,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就更复杂、困难。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经济预算管理中的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筹资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工程全面质量管理,预测和决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等。通过工程的经济管理,可以实现企业工程中各单位部门的有效管理,还可以对一些非财务资源进行管理,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与控制,协调工程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帮助企业顺利完成既定目标。其次,通过工程经济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增加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2.1基于制度化管理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管理制度是保证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2]。施工企业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索赔方法、绩效考评等办法,但是,这些制度办法都要广泛的涉及到工程相关的现场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以及安全、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内容。这些相关制度的制定可以帮助施工企业明确其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利、责任与任务,不仅起到了管理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项目的生产与经营。

2.2构建科学的工程经济管理模式

建立合理、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是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3]。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经营管理特点,在建立管理模式的同时要以公司的实际工程特点与合同规定为基础来建立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而建立管理模式根本目的是以实现成本管理为基础,以合同管理为连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率的利用。同时,根据施工项目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础实现对施工项目和生产资源的计划、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环节,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利益。同时,为了达到项目管理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达到企业的生产目标。项目的管理者可以以工程的特点为基础而运用扁平化的模式。在管理部门中可以按照技术、合同、质量等设立相关的技术部门、合同部门以及质量管理部门。尽可能的实行一体一级的管理模式。运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工程人员的数量,降低工程成本。此外,工程的现场施工主要采用建立施工队伍来分包的形式,而工程管理部门只是负责管理、监督以及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而提供各种服务。

2.3明确成本与安全、质量及进度之间关系

项目施工成本与安全、质量、进度具有密切的关系[4]。项目安全和质量的合理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和产出,并且能够降低安全措施费用和质量补救措施费用的投入,这对于工程成本具有良好的正面效应;同时,倘若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存在重大问题,则会大幅度的增加后期工程返工和维护费用,这会对工程项目的成本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时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代价。对于施工进度而言,成本与之存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有些单位为了使工程尽快投产,一味的追求进度,虽然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时间,但这会对施工质量和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旦施工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就会反作用于施工进度,而且会大幅增加工程成本。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合理的控制和处理项目施工成本与安全、质量、进度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4实现对成本控制以及考核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成本核算与控制

为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完善成本管理机制以及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要对工程的成本编制与计费实行标准化。同时,根据国家对工程成本造价的相关规范,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准确。为了保证成本一直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中,在编制控制计划后还要从其他方面对成本实施管理,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经济方面

无论对成本采取怎样的控制角度,人们都最重视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措施也是人们最常选择的一项措施。所以,项目管理人员要对成本管理所能够带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尽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程度。而相应的对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经济杠杆。项目的质量,竣工时间等因素都对项目的效益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经济措施主要是指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统计等手段对项目的经营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成本偏差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未完工工程成本的测算,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对哪些可能增加工程成本的地方,对这些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预防的措施,对其进行主动的控制。

②技术方面

从工程的投标、设计、施工到竣工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都贯穿着技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方面的方案以及规范要求随着施工环节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案,这就意味着每个部门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在选择技术方案之前还要分析该方案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对技术选择和经济效果进行双重的分析和认证。如桥梁上部的施工技术有多种,包括支架浇灌法,悬浇法等,但是从技术的角度对方案进行选择,都满足技术要求,但是从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选择,这两种方案都不是最佳的,所以,在选择技术方案时要因地制宜,并充分考虑该技术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③合同方面

对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工作主要的依据就是合同,因此合同的措施是极其重要的。合同方面的措施不仅仅指合同拟定、谈判、修订,同时应该对其在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对内劳务分包合同,要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甲乙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项目部应该尽量将风险转移给乙方,对乙方进行有力的约束,降低项目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对客户方面的合同,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应该对投标文件、招标文件以及招标补艺术等合同条款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明确承包商和客户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加大索赔点和力度,尽可能多的为项目创造效益。

(2)工程项目考核

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提升其主观能动性。要让项目工程公司所制定的考核办法能够真的发挥其作用,要加大考核的执行力度,应该通过考核方面的工作,避免出现事后算账的情况,避免出现算后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出现。

3.结语

工程经济管理对于建设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明确了工程经济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全面研究了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并提出了相关要点,为我国工程经济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丽峰.浅论施工项目管理的四大要素[J].山西建筑.2010,(02):67-68.

[2]翁茂军.浅谈如何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1,(06):232-232.

第8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 大修理; 技术经济; 最佳使用周期

高速公路事业近几年来逐渐的发展了起来,建设高速公路的机械设备正在朝着先进性、多样性以及安全性的方向转变发展。因此,进行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方式越来越重要。其中,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及大修理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相关性,如何正确的处理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 公路机械设备大修理技术经济的实质

机械设备在运转的过程中丧失部分工作能力时,进行设备修理就是为了恢复其正常运转的功能。设备大修理主要包括修复或者更换零件,调整部件等方式恢复设备的生产工作效率或功能。设备大修理与购置新设备相比来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为他只需更换部分损坏零件,保留了其余能够正常工作的部分,这样比制造新设备要快得多。总体来说,设备的修理有利也有弊,换句话说,高速公路机械设备的修理与更新是均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运转后,必定会有破损的状况发生,此外,陈旧的设备会阻碍公路建设的发展,因此设备的定期更新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对于这种大型筑机的价格是十分昂贵的,想要进行设备的全部更新换代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对于那些七八十年代陈旧的设备来说,我们不能一律的更换,而是要顾虑到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必要的修理,使其在日后的施工中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工作效率。但是,维修后的机械设备与新设备相比,必定会有很多弱处:

第一,高速公路机械设备经过反复的维修,虽然可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但是由于其所具有的技术含量不高,就会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质量。

第二,维修过后的机械设备,可供使用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里有一个统计数据:新购买的机械设备,从使用到第一次进行维修的间隔大概是6年到8年之间,从第一次维修到进行第二次维修所用的时间大概是4年到6年,以此类推,时间间隔分别是2年到4年,1年到 2年……除此之外,经过多次维修后的机械设备,它的技术性能也会越来越差,自然,使用费用就会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有利的因素就越来越少。其安全性能也逐渐失去了保证。

第三,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造成的磨损以及材料长期使用后发生的疲

劳和老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机械性能的劣化,而对设备进行修理是有局限性的。大修只能使设备的性能劣化作一定程度的消除,但是设备的更新改造不仅能够消除设备的性能劣化,还可以消除设备的经济劣化,这是一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举措。

总而言之,对现有机械设备的大修理次数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很多的弊病,像是阻碍技术的进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庞大落后的维修行业。技术陈旧的机械设备如果长期的进行修理在经济上来说就很不合算;设备的性能与修理次数是成反比的,修理次数越多,其机械性能就会越差,随之而来的设备的效率以及精度都会随之下降。所以,想要无休止的进行设备维修是没可能的。对于一台公路施工设备来说,究竟大修几次是最为合理的次数,这是关乎经济的问题。本文试着采用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找出最佳的结果。

2 单位工程成本的分析

用修理过的机械设备进行工程施工时,其单位工程成本cr会收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2.1 与设备费用Km的关系:

公式 代表的是工程成本中所完成的工程量Q中分摊给设备的费用。假设设备的费用是一个定数,则随着机械设备所完成的工程量的增加工程成本中分摊给设备的费用就会变小。假如完成的工程量没有改变,那么随着设备费用的增大,工程成本中分摊得到的机械设备费用就会越多。

2.2 和经营费用的关系:

经营费用用D表示,他表示的是机械设备大修理次数以及大修理间隔的长短相关的费用。它包括由于机械设备修理后生产效率的改变所带来的施工费用增长和由于机械设备的停机所带来的损失。

3 对机械设备维修周期的技术经济分析

随着修理周期的不同,设备费用Km也会有所不同。从接卸设备开始使用一直到进行第一次大修,我们称之为第一修理周期;而从第一次大修到第二次大修,我们称之为第二个修理周期。以此类推。设备在工程实施中所完成的工程量在逐渐增加,在不同的修理周期内,Km的数值是不同的。图1所表示的是工程量与单位工程成本中所

分摊的设备费用之间的关系。

图 1

从图中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递增曲线,在不同的修理周期内,设备经营费用D是随大修间隔期Q长短以及维修的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机械设备使用的间隔越长,这个期间经营费用就会越高,在接近设备大修时会达到最大值,而经过大修以后,机械设备的各项指标就会有所好转,其所需要的费用也就会直线下降,如图所示:第一次大修,这部分费用会从B降至E;第二次大修是从C降至F;第三次则由H降至G。在经过大修理之后这部分费用又逐步增长,在经过又一次的修理后会再次开始好转。虽然在每次修理过后直线都会下降,但会一次不如一次,如图,E会高于A,F比E高,G高于F。如果我么采用用OA P E、P、P F 分别对新设备以及历次大修后经营费用的初始值进行表示,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值也是伴随着修理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的,显示在图中的就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4 单位工厂成本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

单位工程成本,我们记作Cr,它会在不同的修理周期内有不同的数值变化。

第一个修理周期内:

第二个修理周期内:

第三个修理周期内:

字上面的式子中,Km1、Km 2、Km3表示的是第一、第二、第三 个修理周期的设备费用;

D1 、D2 、D3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修理周期的运营费用;R1 、R2表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周期的大修费用。

按照上列公式计算单位工程成本之后,再互相比较,就可以知道在哪个维修周期内的单位工程成本最小,而与之对应的那个维修周期就是机械设备的最佳使用周期。一旦超过了这个最佳周期,再要进行设备大修理或者是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都不是经济的做法。如下图

所示,曲线最低点A 即为我们所要求的最佳值。

5 结论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大修理是有经济界限的,大修几次最为合理,这是修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问题。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是进行设备大修理经济分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罗东华. 浅谈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问题[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6)

[2]肖来久,孙鹏搏,刘晓梅. 高速公路大修会计处理方法探析[J]. 交通财会. 2010(03)

第9篇:公共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公司治理; 公司业绩

一、引言

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发展,不仅实现了企业组织形式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还使得企业资本与所有者相分离,出现了委托问题,而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函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一致性。基于此,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公司治理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且人们一致认为,如果公司治理方面的控制措施不存在或者无效的话,人(管理层)很可能会具有侵蚀委托人(股东)利益的倾向。在前些年,公司董事会内部的结构与组成以及如何增强董事会控制能力等问题是公司治理问题中大量讨论的,且也是市场参与者非常关心的话题。然而,在公司治理问题中,董事会的安排及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股权激励也可以弱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问题,这是因为股权激励的作用就在于给予人一定的股权,将其转化为委托人,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我国资本市场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了股权激励机制。我国证监会于2005年12月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也于2006年3月联合下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两个办法的颁布实施,正式掀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大幕。这不仅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各项法规的健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还说明我国正全面认识和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股权激励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已经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人力资本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企业中越来越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具有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对股东的价值和公司的命运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只有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实行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考察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不同的控制人性质下和不同的股权集中度下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我国企业的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自Jensen和Meckling(1976)首次提出公司可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解决委托问题之后,Leland和Pyle(1977)更指出,股权激励可以弱化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提高公司业绩。此后,大量文献对股权激励是否可以显著提高公司业绩进行研究和检验。

纵观笔者所掌握的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文献,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即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Benston(1985)认为公司给予高管一定的持股比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高管人员持有股票价值变动对股东财富的变化有着正面的作用,这是因为高管人员持股可以削减委托成本,弱化高管的自利动机,如建立“帝国大厦”,最终推动公司价值和绩效的不断增长(Lensen,1986;H.arlson & Song,2000)。Mehran(1995)通过实证研究美国1979—1980年间的制造业公司发现,公司高管人员持股对公司绩效具有推动作用,该结论也得到了Kruse和Blasi(2000)、Low(2009)、Aboody等(2010)、刘国亮和王加胜(2000)、宋增基和蒲海泉(2003)以及周建波和孙菊生(2003)等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的证实。可以说,公司绩效因公司对高管人员实施了股权激励而提高,而对公司绩效的推动作用会在高管人员进行融资收购后变得更为显著(Kaplan,1989;Smith,1990)。股权激励计划还可以增加股东的价值。也就是说,股东价值的增加会因针对公司高管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而更加明显(Morgan & Poulsen,2001)。唐清泉等(2009)以我国2002—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高管人员持股还可以对研发活动产生影响,能够大力拓展公司的研发领域,并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即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活动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程仲鸣和夏银桂(2008)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出发,以72家试行股权激励的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相对国有控股公司而言,地方政府控股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与以托宾Q值表示的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具有负面作用,即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负相关。Campbell和Wasley(1999)研究了Ralston Purina公司在1981—1991年间的股权激励合约后发现,该公司实施的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并没有增加股东价值,也没有提高公司绩效。在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施行的削减公司所得税政策大背景下,Brown等(2007)研究了1993—2003年间1 700家美国上市公司后发现,高管发放股利的动机会随着其持有本公司股份份额的增加而加大,股东和公司高管人员之间的冲突就越明显,也就意味着公司绩效并不会因给予高管的股权激励而得到增加。俞鸿琳(2006)以我国2001—2003年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姚伟峰等(2009)研究了108家实施股改的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发现二者在股改后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委托成本以及高管人员与股东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而降低和弱化,进而影响了公司绩效。

第三,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非线性关系。Morck等(1988)以Tobin's Q作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指标,以高管持股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变量,发现高管人员持股是一个动态的利益平衡过程,即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表现出非线性且显著的相关关系,Tobin's Q与高管持股比例呈W型关系,而这一研究发现也得到了McConnell & Servaes(1990)、Cui和Mak(2002)、McConnell等(2008)以及Benson和Davidson(2009)等学者的证实。与国外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我国学者吴淑馄(2002)、王华和黄之骏(2006)、夏纪军和张晏(2008)及李新春等(2008)也均发现公司绩效Tobin's Q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倒U型曲线关系。

第四,股权激励不影响公司绩效,即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公司的投资趋势、经营风险、行业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在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公司绩效与高管人员持股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Demsetz & Lehn,1985)。Agrawal和Knober(1996)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Demsetz和Villalonga(2001)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不论是大股东股权,还是高管人员股权,均没有表现出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顾斌和周立铧(2007)以沪市在2002年前试行股权激励的6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以2002—2005年为研究窗口,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我国的学者程隆云和岳春苗(2008)、唐英凯等(2008)、夏宁(2008)以及徐义群和石水平(2010)等人的研究发现均表明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或无显著相关关系。

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后发现,学者们对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研究结论。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结论,大多国外研究肯定了股权激励的有效性,这可能是因为各个国家和公司的具体制度、行业及环境等因素会对股权激励实施产生影响,而国外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较为成熟,公司股价能够充分体现公司绩效。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引入股权激励制度,但是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都会影响股权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就国内的已有研究来看,大多数选择了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样本数据,且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较低,使得研究结论的差异性较大。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中的股权激励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权激励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1年为研究窗口,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所有公司为研究的初选样本,并在此基础上做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等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行业特征的上市公司;(2)剔除当年或上年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结构资料不全的观测值;(3)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4)剔除经济状况异常的公司。经过上述筛选,最后得到6 358个公司年度(Firm-Year)样本观察值。需要说明的是,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为Stata 11.0。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本文构建如下回归分析模型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并进一步探讨上市公司的控制人性质及股权集中度对股权激励作用的影响。

Roej,t = β0 +β1Estockj,t+β2Sizej,t +β3Levj,t +β4Roaj,t

+β5Turnj,t + β6Dstatej,t + β7Oscj,t +β8Year +β9?撞Industry

+εj,t (1)

1.股权激励变量

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的目标在于降低高管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抑制他们道德风险的同时激励其努力工作,提升公司价值,增加股东财富。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大多以管理层持股比例对股权激励进行衡量的基础上,本文也以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Estock作为股权激励的变量。

2.公司绩效变量

在衡量公司绩效时,股票市场指标(托宾Q值或EVA)和会计类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普遍使用的两种指标。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较不发达和完善,证券监管不健全,相关法律法制不严谨以及投资者投机行为等因素的存在,股票市场指标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变量。

3.控制人性质变量

在衡量上市公司控制人性质方面,笔者选用年报中披露的控股股东性质Dstate作为变量,并将其设置为一个虚拟变量,当样本公司为国有企业时,赋值1;反之,赋值0。

4.股权集中度变量

在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是“一股独大”,股权缺乏制衡,即大股东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为体现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情况及公司的稳定性,本文引入了股权集中度Osc变量,并将其定义为一个虚拟变量,当Shr1

5.控制变量

为稳健考虑,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也选择了公司规模Size(t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ev(t年末负债总额除以t年末总资产)、总资产周转率Turn(t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以及总资产收益率Roa(t年净利润除以t年末总资产)作为控制变量。此外,为了控制行业及宏观因素的影响,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分别设置了行业哑变量(Industry)和年度哑变量(Year)。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在得到总体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Roe的最小值为-0.3267,最大值为0.3855,均值为0.0871,说明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Estock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7489,均值为0.0436,说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偏低;Size均值为21.8365,上市公司规模平均为21亿元左右;Lev均值为0.0676,上市公司总负债比例偏低;Roa均值为0.0664,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较低。

(二)多元回归分析

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多元回归结果

首先,以股权激励作为解释变量,公司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检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对筛选得到的数据用式(1)进行OLS回归,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A中可以看出:(1)股权激励变量Estock的系数为正值,并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说明公司给予高管一定的持股比例,会激励其努力工作,从长期利益角度出发,放弃短视行为,进而增加公司绩效。(2)上市公司控制人性质变量Dstate及股权集中度变量Osc分别与公司绩效呈现负向及正向但不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初步判断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可能更为明显。

2.基于控制人性质的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表2-A的结果,笔者按上市公司的控制人性质将全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以检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否在国有样本和非国有样本中存在差异,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B。从表2-B中可以看出,在国有样本(Dstate=1)下,变量Estock与Roe呈现出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样本(Dstate=0)下,变量Estock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股权对高管的正向激励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委托关系复杂,高管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使管理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需要让他们持有公司的股权,以激励他们为公司的利益服务。

3.基于股权集中度的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

此外,按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再次将全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以检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否在高股权集中样本和低股权集中样本中存在差异,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C。从表2-C可以看出,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Osc=1)下,变量Estock与Roe呈现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度较低的样本(Osc=0)中,变量Estock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股权对高管的正向激励作用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股权较为分散的上市公司中,股东间形成的内部牵制会互相监督彼此的行为,进而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进行决策;反之,在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很可能会具有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倾向,给予高管人员一定的股权,会让他们为了声誉、前途等长远利益考虑,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股东的内部操控行为,增加公司绩效。

4.控制变量与公司绩效

表2中,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周转率Turn以及总资产收益率Roa等各控制变量的符号方向均为正,且高度显著。也就意味着,规模越大、长期负债比例越高、总资产周转率越快、总资产收益率越高的公司,其公司绩效越好。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文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动态方式进行敏感性测试,即除了Osc和Dstate虚拟变量外,其余的变量都以当期与前期的差额表示,共获得4 773个样本数据。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见,高管持股比例Estock与公司绩效Roe呈现出正向且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来看,在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和高股权集中度上市公司样本中,Estock均显著为正,而在非国有样本和低股权集中度样本中,Estock为正但不显著,这再次说明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对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尤其在国有上市公司和高股权集中度的上市公司中作用更加显著。此外,其他控制变量均基本延续了前文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改变后的回归结果均没有使正文得出的结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制度背景,考察了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上市公司绩效作为股权激励实施的最终效果,即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此后还分别以上市公司的控制人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为背景作了进一步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业绩,且该种影响在国有上市公司或者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说明股权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管的风险厌恶程度,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

可以说,管理层受股东的委托经营管理资产,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再加上股东和管理层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如股东希望增加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层则希望自身效用或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得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企业中最常见、最直接且最普遍的委托关系。可见,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这需要管理层“道德自律”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

因此,股权激励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之一,自产生之日起,便很巧妙地结合了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在降低成本并矫正经营者行为的同时,还使得经营者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委托人努力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长期激励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Fama,E. F.,and Jesen. 1983,Sepe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

[2] Jesen,M. C.,and Meckling. 1976,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20.

[3] Loderer,C. E.,and K. Martin. 1997,Executive Stock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Tracking Faint Tra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

[4] 曹阳.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8.

[5] 陈勇,廖冠民.王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4).

[6] 顾斌,周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7] 李玲.管理层薪酬和持股激励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8] 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数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4).

[9] 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3).

[10] 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