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环境及建设;影响因素;具体措施;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21—04
1学校体育的环境观
1.1 学校体育环境观的基本内涵
环境,是指作为自然界与社会的主体享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体育环境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环境,除学校以外的则称为体育环境。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子系统,从属于我国的大文化系统。社会体育、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环境,它以社会的意识形式,通过信息传播媒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这是学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正是如此,社会上每一次体育热、任何一次国际大赛、每一块金牌的争夺,没有一次不在校园中掀起波澜。同时,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德育、学习等环境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培养全面发人才的基本内容。因此,体育环境的建设要服从于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由于学校体育是教育与体育的结合部,因而学校体育具有特定的创造主体,特定的体育创造方式和记录成果的手段,有规定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条件,从而使学校体育有自己的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相结合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央学校体育环境中,活动于其中的主体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权,正是学校体育环境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依据。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也与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美国人类社会学会主席、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克莱德·克鲁克(Clyud.KlucKhohn)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显型文化因素和隐型文化因素混成的,学校体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校园环境本身既能吸引学生,也能使学生疏远”。“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化,使学生从学校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难于言传的信息和感受”。这正是隐型文化因素对人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要注意体育文化的教化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环境和熏染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潜移默化陶冶和熏染,将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感受。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包括国民素养、文化程度、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观念等。而这些特征正是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因而,可以通过学校体育个体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来促进大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诉,学校体育的环境观告诉我们,学校体育环境是置身于大文化系统之中,不仅受到社会体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体现了其相对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文化优势,体现了显型文化要素和隐型文化要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
1.2 学校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功能
从学校体育环境来,学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的、制度的、信息的三大要素,从而体现了养成教育、强化约束、激励导向等三大功能。
1.2.1物质要素——具有养成教育的功能。物质要素,是指学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是硬件部分。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体育的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养成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之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黙化和身体力行地参与,养成教育者所提倡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它融合了显型和隐型文化的作用,是促进学生产生体育直接动机的必要条件。
1.2.2 制度要素——环境赖于运行的载体,具有强化约束功能。环境的强化约束功能,即通过具有强硬的体载、条例、制度、常规、准则等,表明学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实践,强化体育的行为、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体育课、课外锻炼、竞赛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对学校体育设施、场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说《条例》仅是总体要求,那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提出了开展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奖罚制度、学籍管理等。其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课外锻炼、早操等,并要作严格的考勤,并纳入学籍管理。另外,课堂常规、运动场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大学生参加早操、课外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出勤率,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促进了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
1.2.3 信息要素——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信息要素,主要指体育锻炼的意识、风气、体育舆论等,反映出环境中得主体(学生和教职工)思想观念、各种体育的行为方式、体育活动的状况、学校传统体育的特色等。信息要素是学校体育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一旦增加了意识,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造就了强烈的体育舆论,就能发挥激励功能,促进学生间接轨动机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对学生能力、观念、习惯、兴趣产生深刻的影响,激励学生从“需要”角度去进行体育锻炼,把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变为主动自觉的参与。由于校风舆论、观念的作用,使学校体育在时空坐标和发展水平的三维空间上位体育环境的主体规定了发展模式,表现为导向功能。如果说物质要素多半是直接在与学生认识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有关,属于显型文化范涛,那么信息要素则更多地反映主体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体育环境的软件系统,具有隐性文化因素的典型效能。
摘 要 在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传统性、教育性、区域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折射出特有的文化风格及独特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台山侨乡 排球运动
具有近百年悠久历史的台山排球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以自身灿烂文明推动着当地的社会进步,而且以勤劳、勇敢和智慧促成了丰富多彩的颇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并在传承和普及中使之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特点
(一)颇具特色的传统性
台山排球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它传统性最显著的特征:其一,排球运动得到大众认知和接受。排球运动从传入至今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也就是说,无论在传入时的三两人的传、垫、顶、碰等戏耍方式,或是现代排球竞技,大家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有所了解;其二,排球运动是健身及娱乐的主要手段。据资料证明,自排球运动传入台山之后,排球活动是台山人体育健身的首选,每次体育活动都少不了排球这项内容并以其为中心,这是无人质疑的客观事实。因此,台山人对排球情有独钟,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共识,排球活动作为独特文化融入其中,年复一年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台山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二)身体厉行的教育性
台山排球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代代相传并有独特的教育性手段,其主要表现在:身体教育是在人们参与中直接获取;在群众性活动上集体主队精神才得到升华;在竞技对抗性比赛中拼搏精神得到磨练与提高。具体来说,身体教育主要体现在,在排球锻炼中的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通过参加排球运动锻炼、通过参与谈论相关排球理论及技能等,其实也就是受教育而得到提高的过程,总而言之,人们是在亲历亲为中感受到最直接的深刻教育。
(三)彰显风范的区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同一个区域、同一片蓝天、同一自然环境中有着许多相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那么这种习惯和爱好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其中,排球运动遍及台山城乡,深扎在众人心里,而且在这区域内将这项运动开展得如此广泛和颇具较强的生命力,这是彰显台山人独特个性的一项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同时被世人所公认的客观事实。
二、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核心价值
(一)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我国排球运动的“活化石”
众所周知,台山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承接十二人制和六人制排球承前启后不可缺失作用的重要阶段,台山九人制排球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与民俗紧密相连,而被民俗活动吸纳成为民俗文化的新载体。从而使其成为体育学界研究与探讨体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因此,其文化价值是其他活动不能替代与相提并论的。
(二)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的崇尚文化精髓
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我国排球生生不息,催人奋进不竭动力,它具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质并成为当今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着重表现在:
第一,体育理念的统一性。这里所指的体育理念,就是排球健身,增强体质,这与大众体育理念是高度的统一的,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本身带有浓郁的地方特性,在开展活动中给人们传递体育健身和运动健康理念。
第二,社会次序建设上和谐意愿。社会安定与社会和谐是国富民强推进国家向前迈进的必然要求,台山人在开展九人制排球运动中能将这项运动深入人心,从中绽放出独特魅力并吸引更多的民众投身到该运动中来,这是凝聚人心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第三,人际交往与伦理相处的自身要求。人们在同一社会劳动与生活免不了与亲人相处和朋友交流。实践证明,人们只有在相处和交流中思维才能开阔、思想得已进步、情感得到加深。多年来,台山人就是借助开劈排球活动这一平台,在大力推进排球运动的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和谐的构建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使得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激情。
(三)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我国排球运动的基本源泉
1.排球运动的摇篮
据资料显示,排球运动自1905年传入台山至今一直深深扎根于这沃土中,历经近百年风雨历程,有兴旺也有低潮,但排球运动仍伴随人们同行并见证着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变化,可以说,台山排球发展至今从来没有动摇过,同时也没有消失过,相反,台山排球运动的存在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为我国排球运动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培养许多业务骨干,正如上个世纪人们所公认的那样“中国排球半台山”,这是台山排球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2.技术灵活与多变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台山九人排球的核心技术是上手双手传球为主,从人体生理特点来讲,手上的灵巧能力和多变能力优于身体其它部位,因此,台山九人排球灵活与多变是自身的基本特征和灵魂。这种技术风格的影响力,在特定的时期里对周边城镇乃至国内其他省市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对当今我国排球运动发展和形成我国排球灵、巧、快、变等技术风格来讲,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3.排球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底蕴的定义在业内专家中是有多种解释,其核心含义是反映一种文化在社会氛围下对不同的人群的影响。台山九人排球恰恰是在特定地区的人群中产生、传播及发展,对人们的交流、学习与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我们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举办一次大型的九人制排球赛事,在活动中给人们传递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将多年积垫下来的九人排球理念和排球技能一代代的传承。
三、建议
(一)注重保护与继承
九人制排球是广东台山地区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物,要使它得到重视和保护,当务之急就必须做好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及研究,将其在理念、技能上用科学方法加以总结,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理论体系,以便得到世人的公认。
(二)注重与当地民俗结合
要使九人制排球代代相传,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与当地民俗有机结合,同时将排球文化渗透到基层、深入到民间,作为当地民俗的一个不可分割部分参与到节假日及民俗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体现其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注重与现代体育互补
不能将九人制排球当作“过时”产物来看待,应该将其与现代排球相提并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认为,九人制排球侧重于大众体育、全民健身、民间活动多些;而现代排球侧重于竞技体育、奥运争光多些吧了。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批准号(GD13XTY09)。
参考文献:
[1] 陈子锐,宋晴.文化视野下岭南地区九人制排球运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 郭鸿.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文化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3] 何稀翎,宋晴,招乐辉.台山9人制排球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
[4] 张勇.大众文化视野下气排球运动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关键词:排舞 体育生活化 特殊作用 探究
中图分类号:C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46-02
排舞来源于国外的休闲健身运动项目,它是一种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的新型舞蹈,每一个舞蹈都有各自完整的舞曲和舞步,既可以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和强度,还可以使舞者展示出自己的个人风格。
体育生活化是近年来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它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与关怀。作为一种新兴运动项目的排舞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及群众性等特点,必将对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具有重要意义[1]。
1 体育生活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已是人们充实休闲时光的重要内容之一。1995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体育生活化在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发展框架中,以尊重个人意愿,增强人民体质,完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满足人的健康、娱乐、休闲、社交等各种需要。2012年7月中国加入亚太国际排舞联合会,中国排舞与世界排舞实现历史性接轨,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让体育生活化这一新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世界上已被列在几大最具健身性项目首位的排舞,必将在促进体育生活化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2]。
2 排舞极富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排舞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蹈,全称叫全健排舞,简称―― 排舞,排舞就是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也叫牛仔舞。在最初起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多的舞蹈和音乐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变化、创新,形成了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排舞风格。其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1)舞步的统一性。同一支舞曲,全世界都有完全统一的舞步、固定的名称和舞码,便于爱好者学习。
(2)动作的自由性。排舞除了舞步统一、手臂动作有特殊规定外,对躯干和上肢动作并没有具体规定,每个舞者都可随韵律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尽情的发挥,跳出个人的风采,展现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诠释。
(3)风格的多样性。排舞最初源于美国西部乡村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方块舞、圆圈舞、欧洲宫廷舞、迪斯科舞等。它的音乐同样既有美国西部乡村歌曲、西洋老歌,也有爵士、拉丁、华尔兹、街舞等舞曲,目前舞曲已达4000首以上[3]。
(4)形式的灵活性。排舞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即可以独舞,又可以和舞伴跳,甚至还能数10人团体共舞。
(5)广泛的适应性。排舞运动没有场地、器材包括音乐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排舞带来的快乐。即使没有音乐,只要有一块空地,练习者也可以用拍手或吉他伴奏的形式翩翩起舞,适应性较强,非常便于普及和推广。
(6)内容的创新性。排舞教练和爱好者可根据排舞的包容性强,风格多样等特点以及自己的喜好进行舞曲的创作和舞蹈的创编,并一定要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批准和认证方可向全球进行推广[4]。
3 排舞对体育生活化的特殊作用
体育生活化是由人体发展规律、身体锻炼的方法以及社会文明发展所确定的。它倡导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强身健体,提高人口素质的效果。因此,排舞对体育生活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作用。
(1)增进健康,满足审美兴趣。排舞锻炼需要全身的动作配合,锻炼部位比较多,能够在增强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资,改善机体健康状态的同时。也能对动作类型、技巧处理、健身价值、人体姿态美、动作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充分展现排舞爱好者的健康美和时代美。
(2)感受音乐,提高生命活力。排舞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表现出较为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锻炼者颇受感染,并根据音乐的特点,激绪,不断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活力[5]。
(3)增强信心,锻炼意志品质。信心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基础,通过排舞锻炼,不但可以使舞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气质与自信心,改善不良的身体状态,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而且还能增强锻炼者的意志品质,使其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最终收到实效。
(4)内容丰富,利于传播推广。排舞运动内容丰富,投入资金少,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排舞动作简单而不乏味,优美而不难掌握。因此,它能最大限度的让不同群体参与到其中的运动中来,并享受到排舞带来的无穷乐趣。
(5)娱乐身心,缓解压力。 排舞锻炼,除具有缓解舞者的精神压力、心理调整和疏导作用外,也能引导他们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走入排舞的大家庭之中,在共同的舞、共同的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豁达的胸怀和对生活乐观进取的态度,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人们更加的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6]。
4 建议
(1)各级组织重视。把排舞这项健身运动放在重要位置上,通过电视媒体、体育报刊、比赛、表演等多种渠道,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人们对排舞运动的兴趣和认识,使人们自觉地加入排舞运动的健身行列中来,尤其鼓励男队员多参与,加速排舞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提高。
(2)增加体育经费,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充足的经费保障和良好的体育设施是更好的开展排舞运动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为排舞运动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在改变体育设施落后现状的同时,尽快增加适合排舞运动的健身场所,创造出有利于大众参加排舞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保证排舞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排舞运动与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求其动作准确规范,指导科学合理,否则,无科学指导将使其长期处于盲目自流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健身、娱乐等效果。因而,各级体育领导机构应和高校联合担负起此任务,抓好排舞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工作,多鼓励或积极推荐各级各类排舞教师或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使排舞运动的开展既丰富多彩又保证质量。
(4)开展内容丰富的小型排舞竞赛活动。充分利用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发挥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基层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分系统、按区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或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排舞表演,促使群众性排舞活动的广泛开展,并使之形成传统。
(5)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和出版全健排舞的教学书籍和指导教材,并结合我国民族和舞蹈内容,创编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排舞。
5 结语
体育生活化是一个永恒的目标,也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永远是一个过程,而没有终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排舞运动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不仅能将这项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健康心理的多重功效。对于以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根本目的的全民健身运动来说,大力推广全健排舞运动一定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楼晨辉.排舞对中老年女性体质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0(3):114-116.
[2] 安剑群,刘丽茹.全健排舞的文化内涵及学校体育实施路径研究[J].延边教育学学院,2014,28(3):32-34.
[3] 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08(9):555-556.
[4] 章晓霜,李刚,谢洪昌,等.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下册)[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关键词:梅山武功 传承 演变 生存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传播角度对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演变与生存形态进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既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功的现代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形态,提出梅山武功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1.前言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融合、擅变的过程。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国际竞争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影响了几代历史的地域文化却长期埋没,不为人知。梅山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山文化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而梅山武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它伴随着梅山蛔蛮的历史而发生发展。梅山地区因长期与世隔绝、不服王化,梅山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保持着原始状态,梅山武功的主要功用体现在生活生产实践当中。随着中央统治者对梅山地区的多次征伐,梅山桐蛮奋起抗争,梅山武功的军事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扩展。自从宋代开梅后,梅山地区并人中央版图,梅山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交融,其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甚至湮没于历史长河。而梅山武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直接导致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缺省,沦为一种地方拳种。当今社会,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文化回归传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的需要,其次是抵制社会发展全盘西化的文化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和现代生存形态可以更好的厘清梅山武功的本体特性,从而有利于梅山武功的发掘和保护,对于探索梅山地区新农村体育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梅山武功的流传形式与生存形态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google搜索引擎等检索、搜集关于文化、梅山文化、梅山武功、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专著2部,关于武术、地方拳种、地方武术文化研究相关期刊论文10余篇。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梅山文化专家进行亲自访谈。对本研究涉及的间题如梅山文化的基本概念,梅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梅山文化对梅山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梅山武功和梅山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向他们进行咨询,认真听取建议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实施。另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部分省外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本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问卷,并以专家问卷形式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发放,将60%以上的专家认为密切与较密切的指标确定为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正式内容。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严格按照问卷调查法执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问卷28份。
2.2.4田野调查法
通过实地考察梅山地区自然、人文、经济环境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获得本课题的相关资料。利用假期对新化、冷水江、安化、涟源、隆回等进行考察,获得本研究相关一手资料。
2.2.5归纳演绎推理法
运用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类学等理论对研究内容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3结果与分析
3.1梅山武功伴随梅山恫蛮的历史而发展
《宋史·梅山炯蛮传》记载:“梅山蛔蛮,旧不与中国通”梅山武功在长期封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依存于梅山炯蛮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的生存手段、战争技能到宗教祭祀内容的过程。古代梅山地区伶娄底、邵阳、益阳、湘潭、怀化、常德地区一带)主要居住着百越和苗、瑶、巴(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这里地处雪峰山中段,峰峦起伏,山高林密,人们长期过着原始生活,为了求生和与猛兽搏斗,则必须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并不断改造和创新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炼身器械和工具,学会和掌握了符合实际需要的格技动作和方法,这就是梅山武功的萌芽。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对大量的攻防技法不断进行提炼和改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功形态和内容体系,长期以言传身授的方式流传于世,体现着一种山野文明的深沉原始特征。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并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功能。梅山武功形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斗争和宗教祭祀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服务于梅山崛蛮的生活生产实践还是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或是宗教祭祀的需要,梅山武功根据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被改造,也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得以传承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都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传播,或资料记载、或口传身授,并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文化冲突、融合乃至变异。宋代开梅后,统治者儿次大举移民,梅山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状况,梅山文化在梅山地区不再占有统治地位,梅山武功也渐离于梅山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拳种存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梅山武功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舞台大大缩小、形成梅山武功重要特征的封闭的社会基础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现代梅山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忙时追山赶猎,闲来练武。梅山,已经彻底的融人了现代社会。
3.2梅山武功的现代生存形态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历时递进的过程然而,对于20世纪后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全球化带来的特殊历史环境,这种历时递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却变成了共时共存的了。梅山地区也融入了由以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的历史转型中。在梅山地区,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新兴的工业经济及后工业经济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在这种背景下,梅山武功的现代化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在现在和将来的较长时期内将以多层次、多形态存在和延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独特景象。根据梅山武功现代社会功能价值及表现形式,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角度可以将梅山武功的现代存在形式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艺术形态。
3.2.1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态
所谓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态并不等同于原始形态,原始形态是指在梅山武功形成期的社会背景下,主要的社会功用是生产手段和战斗手段,是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形态。而原生形态是梅山武功形成体系之后,延续了原始形态下的社会功能,同时又从独立的功法套路练习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以及同宗教祭祀结合,娱神自娱。这种形态自觉地、有意识地发展、传承整个梅山武功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态主要以“打”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把式”手中。在某些区域里,梅山武功实际上仍依赖于民间的生产、生活、传统节日习俗及宗教活动而存在,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民间“把式”固守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武功典籍或口传面授某些功法套路,也许有些功法套路在流传过程中被改变,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把式”手中的梅山武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生形态,可以称之为原生形态。这些民间“把式”是梅山武功的承载者,他们保存着最为原始的梅山武术文化,同时固守着传统的门户。随着他们这些老拳师的过世,梅山武功的这种原生形态也将戛然而止,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角度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2.2梅山武功的次生态
梅山武功的次生形态是相对原生形态而言的,梅山武功与其他地区民族体育项目比较,其封闭性、生产实用性更强,娱乐、审美特征相对较弱。文化变迁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人们价值意识的觉醒及其对价值的渴望和追求,使受羁绊的欲望和被束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使人更加意识到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转换的一致性。在开始注重传统体育文化发掘整理的今天,梅山武功试图融人现代社会,却无法处理好与生俱来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背离的矛盾。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武术运动发展拖人力度加大,尤其是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整理过程中,梅山武功也被作为武术遗产和稀有拳种进行抢救,众多民间拳师纷纷献出自己的绝招,这种情况下梅山地区的武术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新化县连续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遭遇的尴尬是,梅山武功注重桩功,强调在狭隘山区的实际运用,而现代价值取向却向更快、更高、更远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靠拢。晏西征在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裁判员由于没有认识到继承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在评分时只注重力量、速度和高难动作,对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套路评分很低”。门因此,梅山地区武术院校在传承梅山武功这种地方拳种的态度上,主要用现代竞技规则对梅山武功加以改造,加人了大量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只保留了梅山武功中少数动作,这种形式的梅山武功适用了现代竞技体育规则,迎合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观,但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梅山武功“重桩功”、“拳打卧牛之地”的传统路子。梅山武功这种试图保留自身特色又试图融入竞技体育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次生形态,这种尴尬也是大部分传统体育面临的一个窘迫局面。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特点和现代价值和谐统一,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只存在于博物馆的文物,是梅山武功巫需解决的难题,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3.2.3梅山武功的艺术形态
梅山武功与艺术的联姻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祭祀,梅山蛮重祭祀祈福,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祭祀过程中跳大仙,并揉人大量的武术动作,并随着梅山蛮的繁衍而流传至今。正是这种渊源,随着梅山文化研究的升温,有研究者提出将梅山武功作为表演因素加以整合,近几年梅山文化主题旅游的升温,梅山武功也作为一种节目开始走向舞台向外来游客展示,这种形态的梅山武功注重表演,以满足外来游客猎奇探秘心理,可以称之为“舞台上梅山武功”。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只能称之为表演形态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形态。由原始宗教祭祀擅变而来的民俗节日承载了梅山武功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下的梅山武功不为经济利益,延续了原始宗教纯粹的心灵信仰。这种形态的梅山武功不是一种体育运动,而是一种民俗艺术。
4结语
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系,其民俗体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归纳以及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形成入手,分析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基本特征,注重其内在的哲学蕴含、社会蕴义,将其赋予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促进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赣南 客家 民俗体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据专家研究是早在西晋末年、特别是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宋、元、明几代汉人南迁于今天闽粤赣交界之山区,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系。这个民系较之后来在中国北方形成的汉民族更具传统性,粗略地说,北方保留了汉民族的器物文化,而客家人更偏重于汉民族的精神文化。从客家内部经济、文化交往来看,赣州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锚地”,约从晚唐元和至北宋末崇宁年间开始有大量汉民迁入。《隋书・经籍志》说:“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天下所有的民族,各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独有的风俗。客家民俗体育是指客家人聚居区经过漫长时间所形成特有的体育活动、习俗。赣南客家历史文化悠久,蕴涵民俗体育种类繁多,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很多均为其它民系包括其它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体育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寻乌香火龙、信丰大阿子孙龙、中村傩戏、白鹭抢打轿、崇义三节龙等等。它们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既表现了客家人的情怀,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很多的民俗体育种类已面临消失和失传。
一 民俗体育概念
首先,民俗体育与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其次,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联系;再次,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最后,民俗体育是那些民间体育中已约定俗成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本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是指在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由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依托民俗节日产生发展的民间体育,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联,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
二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形成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客家先民自秦始皇时期历经6次大规模的中原南迁,南北文化交融荟萃,将中原文化与赣南本土文化共同构建客家民系的鲜明特征。赣南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体育文化,客家民俗体育活动是客家民系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客家民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赣南客家远古时起就有各种祭奠、祈求、纪念、庆祝等群众性活动。在反映当地风俗习惯的活动和节令、节日期间,民俗体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风俗、审美意识,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1 迁徙混融产生
客家民系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交汇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客家文化的主体要素,同时融合了迁居地畲、瑶、僚、蛋等土著文化,从而使客家文化不仅具有汉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共同性和丰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由于民性构成的混融特性,导致了文化构成的混融特性,因此其民俗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总体而言,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民间体育,如扭秧歌、踩高跷等大多由北方而来,马灯舞由江浙一带传入。当然,客家人聚集区原属南蛮之地,独具地方色彩的民间体育亦是保留原样式或多元混融。如“九狮拜象”,流传于上犹县营前镇,那里是赣南客家人中一个典型的聚落区,既有南宋以来的“老客家”,也有明末清初从粤东等地迁来的“新客家”。九狮拜象即在新客引入的龙灯、狮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节庆风俗发展起来的大型灯彩活动,由1龙、9狮、1象、1麒麟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麒麟狮象团龙”寓意团结和合、万众一心,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老客家共处一个社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九狮拜象”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种现象与客家民系构成的混融性相一致。
2 山区农耕社会生活产生
客家地区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赣南客家人居住在中国南方武夷、南岭、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是山地开发和农业耕作,所居住的是依山而建的客家土楼,所娱乐的是劳动闲暇而唱的山歌。从生存环境的地理特征来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山区所创造的文化,因此山区社会生活与原始体育形态有着血肉联系,古代客家人居住的赣南地区人烟稀少、林菁深密,求生极为不易。为了生存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就必须以跑、跳、投掷、攀登等身体活动为基础,涉及采集、耕种、渔猎等多项内容。如客家的春摇、搭绳过涧、扁担顶力、滑草等民俗体育活动,都大量的保留了客家人生产活动的特征。可见生产劳动的需要是客家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3 宗教节庆产生
赣南客家人大体保留了汉族的传统节日,也增添了流迁过程中的节日,为传统节日注入了迁移居民的节俗内容。赣南地区许多民俗体育活动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节、花朝节、上已、寒食、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元旦等岁时节日以及庙会祭祀,与节庆礼仪及酬神、宗教、娱人相配套。如春节的舞龙、舞狮、舞马灯、调船灯等,清明踏青、端午闹龙舟,中秋“放孔明灯”等。而宗教信仰在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宗教信仰的宗教祭典活动内容丰富,具有客家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如庙会祭祀活动中的游烛龙、样古史、飞刀圈、划旱船、跳傩戏、遇火练、上刀山、鞭春牛等活动,无不体现了赣南客家人通过简单的运动形式达到娱悦天地、告慰祖先神灵以及驱鬼降妖的目的。
三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特征
任何地域文化,都是社会群体为了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系统。这些历史上创造出来的生存式样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则是汉民族的一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二者之间有同有异,同是共性,异是个性,同异之间又并非可以截然分开,共性寓于个性,个性体现共性。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以下特征:
1 生产性
在赣南客家地区传统体育活动中,处处可以流露出客家人基于生存的需要和生产的需要,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色,其中以休闲娱乐的项目居多,活动多与农耕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关。例如扳腰、滑草、搭绳过涧、扁担顶力等,这些人们喜爱的体育游戏,多半是劳动生产的休息间隙在田间地头里进行。独具特色的六子棋、鸡婆棋等赣南客家棋类,内容丰富多彩,但制作极为简单,随手在地上画一个棋盘,捡几颗石子、草棍之类当棋子,便可厮杀一番。赣南民俗体育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当地客家人长期以来赖以丰富生活、抒感、强身壮体、寄托希望、协调关系的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媒体,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2 多元性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文化,它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迁居地的畲、瑶、僚、蛋等土著以及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要素,具有汉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共同性和丰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因此,从不同类型的文化互动来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属于多元文化,在客家文化生态中,客家人更易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接受或传播一种文化,这当然取决于移民的数量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能量,多种文化产生碰撞、冲突、互动和融合。因此,移民是客家民系融合的动因。
3 地域性
赣南客家由于其迁徙历史、入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形成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有十几个纯客家县,而各县的民俗体育活动又各具特色。仅舞龙舞狮而言,赣南就有游烛龙、香火龙、竹篙火龙、板凳龙、滚龙、稻草龙、瑞龙、凌龙、青狮、梨狮、席狮等等,有些民俗体育项目甚至只在固定的村落才有,如白鹭村的抢打轿、营前村的九狮拜象、中村的傩戏等等。
4 传承性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来源于生活,并被人们世代相习,在群众生活中被反复遵照。它的传承性是靠心理信仰、传袭力量、习惯势力形成的约束力,而不是靠行政和法律。一项民俗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经流传演绎而难免变异,但其核心和主旨总有因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农耕生活、生产特点,如高脚赛跑、禾杆拔河、举石担、打石子、抬杠、春摇、落溏脚等,均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沿袭了农民的生产特点和要素,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传承的作用。
5 亲和性
从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说,在客家文化生态里,客家人更易形成强烈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文化意识。客家人同根共祖,世代漂流,四海为家,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但是,不管在何时何处,只要听到客家口音和谈论到客家民俗,亲切感就油然而生。客家人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遍布各县的乡镇舞龙舞狮队便体现了这种精神,春节和元宵节,各村各镇以宗族为单位组成舞龙舞狮队,集中到祠堂祭祖。这种活动不仅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满足了族人文化交往的需要,而且加深了族与族之间的联系。
6 变异性
赣南客家历史上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改土归流”后更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同时,它又处于几大文化的结合部,历史上就是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各种土著文化也向其渗透。土著的民间体育文化也深受汉文化和相邻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畲、瑶、僚、蛋等土著传统体育活动中的龙舟竞渡、舞狮子、扭秧歌等就深受汉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影响,有的体育活动直接从汉族地区移植,最后变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梨狮、席狮、香火龙、踩高跷、打陀螺、踢毽子等。有的受到相邻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启发,有的运动项目本身就是这块土地上各族所共有的。如放孔明灯、叠罗汉、抢花炮、打牢钱、射弩、玩嬉灯等活动,在赣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盛行。赣南民俗体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内容、结构甚至模式变化的属性。当然其变异并非总是积极的,或全部是积极的。
四 结语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其自身突出的民族凝聚价值、独特的教育、健身、娱乐、竞技功能以及审美追求和极为丰富的民族情感内涵,它反映出独特的民系个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大都是通过口授身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被世人遗忘的境地。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已出现既无文字记载,又无技术传人的局面,一些项目甚至濒临灭绝。因此,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我们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弘扬赣南客家传统体育文化。从体育的视角展示客家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摸索出适合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繁荣发展的道路,促使其不断规范化、科学化,让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发展赣南地区体育事业、提高人们的身体文化素质以及为赣南地区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注: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766)。
参考文献:
[1] 周红兵:《客家风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3] 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关键词:体育舞蹈;德育教育;德育功能
前言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一、体育舞蹈的特征与德育性
1.1体育舞蹈产生的背景
体育舞蹈是一项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并力求按照美的旋律去显示高超技艺的活动。它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包括为也难华尔兹。华尔兹、现代探戈、狐步舞、快步舞;拉丁舞包括桑巴舞、伦巴舞、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每个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起源与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的舞蹈。这些舞蹈以民间舞蹈为主,也包含一些舞厅舞,经过多次演变、创新和合并,形成今天的两大类十个舞种。
1.2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
1.2.1严格的规范性
体育舞蹈的严格规范性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舞程线、角度和方位的规范化,音乐的规范化、服饰的规范化、比赛的规范性要求等。
1.2.2广泛的社交性
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社交舞蹈。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情感的一种世界形体语言。也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
1.2.3强烈的体育性
体育舞蹈,由于它兼有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属性,因此人们称它为体育舞蹈。它的体育性还表现在它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健身运动。
1.2.4高尚的娱乐性
体育舞蹈,让人们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在男女相互吸引默契配合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调节精神,消除疲劳,感受愉悦,并达到最佳的心态。
1.3体育舞蹈的德育性
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人的创新型。体育舞蹈是否具有道德性?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是一项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其本身有着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完善的规则,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人体活动。而且在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体力和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体育舞蹈还具有强烈的竞赛性。人们不但在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锤炼。
二、体育舞蹈的德育教育功能内容
2.1体育舞蹈的一般德育功能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本身具有体育的基本属性,同时也具备体育的一般德育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树立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体育舞蹈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遵守规则是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具备的体育道德素养。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规则下练技巧,求精湛,在规则中战胜对手,获得胜利。因此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从而养成诚信品质,懂得在规则下提高公平竞争能力。
2.1.2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枯燥的训练,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经过几千遍几万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初学者因为无法坚持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在体育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2.1.3培养练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体育舞蹈,特别是集体舞蹈和队列舞蹈,是男女合作的群体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练习者的心理全面发展,改变一个人孤僻寡言、消极离群的性情,使心胸变得更宽广,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的精神。
2.1.4提高练习者的参与兴趣和水平
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练习者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或体验,或娱乐,或竞技,或观赏,各自找到自己的快乐,并从中受益,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
2.2体育舞蹈特殊的德育功能
2.2.1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增进情感交流和友谊
在跳舞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交流,使人产生相互关心的心理。在情绪上互相感染并不断强化,可以使人们增进友谊,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体育舞蹈也是结识朋友、扩大交际的一种良好形式,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激发审美情趣,陶冶大学生情操
体育舞蹈中的每一个舞种,都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独到的艺术风格。华尔兹雍容华贵,动作从容潇洒,舞步委婉流畅,它以动作细腻严谨和大方舒展,展示了其所具有的绅士风度和现代舞风格。伦巴舞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甜美含蓄、自由多变的舞步,使人获得身心的满足。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气氛、热情奔放的舞姿,微妙地感染着每个人,使人们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学习中的压力,使人们身心得到愉快休息和享受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2.3体育舞蹈的实用价值
体育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价值越来越明显。最实用的价值就是有健身、愉悦身心、优美形体、降脂减肥等功效。开展体育舞蹈,是促进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活动筋骨,调节情感,还能培养穿着整洁端庄大方的习惯,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行为,自尊自强自信的品格,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关键词:现代消费文化;体育明星;体育明星广告;产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54-04
现代消费文化的大众化、时尚化、符号化倾向使广告由“产品营销”步入了“品牌经营”及“艺术化境”[1]的新发展阶段。传媒的发展,使体育成为人类最易体验和审美感知的对象,对体育明星的认识和热爱逐渐被“生活化”,故而在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体育明星广告越来越普遍。
1 体育明星广告与现代消费文化共生互动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巴塞斯认为,消费具有两重性,它既满足物质的需要,又根植于社会、文化和象征的结构之中。[2] 西方前期的消费文化是以“禁欲、节俭和追求实用”为主要特征的,基于 “勤奋”、“节欲’、“忠诚”、“努力”、“庄重自制”等价值核心。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人类社会的结构中心逐渐从生产转向消费,指导消费和生活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崇尚以大量消费来推动生产发展的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使得前期主张禁欲、节俭的理性消费观念开始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偶像消费、时尚消费、欲望消费、符号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为特征的现代消费文化。
现代消费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众化。原先被普通民众视为奢侈品的东西不再神秘和遥远,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消费,消费行为实现了表面上的平等。现代消费文化成为通俗的,易于流行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文化“没有风格,只有时尚”、“没有永恒,只有自由随意”,因而非常轻松而易于模仿。二是消费欲望膨胀,消费炫耀化。在广告宣传、流行时尚和消费偶像等因素刺激下,琳琅满目的商品,温馨浪漫的购物环境,使人们的消费欲望被无限勾起,对商品在消费已不单单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抵不住的诱惑下”一种心理冲动,运用消费来实现炫耀生活富足,体现自我社会地位的目的。三是产品符号化倾向。即人们在消费商品时,使用价值只是一部分内容,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品牌或形象,商品具有了符号象征意义,文化附加值愈来愈大,这就使商品的购买与消费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行为,而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正是在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一些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了挑战,广告营销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由于大部分体育明星是草根阶层的成功代表,具有大众化的一面,容易为大众接受;同时体育明星又代表了一种“超现实”的精神和力量,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偶像和符号,与现代消费文化能够呼应,因而体育明星广告成为流行的广告模式和营销方式。体育明星广告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构建的重要力量和机制。现代消费文化与体育明星广告的耦合不是偶然的,带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如图1)
可以说,体育明星广告植根于现代消费文化的土壤,是现代消费文化的最好注释,同时又为现代消费文化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消费文化形态的实现和变迁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建构作用。
2 体育明星广告的多维视野
2.1 体育明星广告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中有一个“光环理论”或称“晕轮效应”。当他人在某一方面优秀时,人们习惯于把他所有的品质认为好的,没有吸引力的方面,就被光环所笼罩,使得人看不清或者不承认。人们认识体育明星,首先来自体育场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向人们展示的完全是阳光、充满力量、令人信任的一面,而其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则很少有人看到。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导致广告中喜欢用有成功而有魅力的体育明星来传达信息,给消费者造成强劲的视觉冲击力,用他们的选择来影响广大消费者,实现营销目的。如迈克尔乔丹对耐克运动鞋的宣传,李宁品牌的经营等。其次是思维定势的影响。权威和名流本身存在一种可信度,人们对其有一种隐含的认同感,这种思维定势普遍存在。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广告的相信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信赖程度,前者可以说是消费者用来决定后者是否值得相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当消费者对产品内容不熟悉时,他们往往信赖社会权威和知名人士的判断。体育明星作广告,正是利用了体育明星广为大众接受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2 体育明星广告的经济学分析
在一个经济社会里,包括名誉、地位、美貌等等,任何东西都可以转化成经济利益,和金钱划上等号。依照科特勒的品牌理论,品牌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人。个人品牌价值是个人商业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明星出售的是自己的形象和社会信誉度这一特殊的“商品”,而厂家购买的是产品的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和品牌提升所需要的工具,他们之间有了商品交换的需要。从消费者方面看,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总是伴随着选择,而选择需要成本,而且越是需要较强专业知识或需要丰富经验的产品,选择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名人的引荐和名人的品牌效应就会有效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体育明星广告的经济效益自然显露出来。
[关键词] 奥运会 职业化运作 模式 研究
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国际奥运会一直按照《奥运会克》的基本原则,为全世界的青年服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公众对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选手和奥林匹克理想评价很高。从1994年职业化足球的改革以来,中国足球的前进道路和整个发展环境遭到了最严重的挑战。中国足球联赛推行职业化、市场化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但不可否认,对职业化认识的片面性、管理的失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学术界,把体育赛事的职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运作等同起来,亦不乏其人。那么,真正的职业体育的特征如何,体育的职业化过程如何进行,这些都有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明确。
一、奥运会职业化运作的特征
1.奥运会职业化运作国际性特征
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近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来推进国际体育,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同时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奥林匹克盛会不仅包括奥运会,而且在整个节日中补充着各种奥林匹克活动,加深了人们对奥林匹克的体验,进一步表达奥林匹克理想。
2.奥运会职业化运作的服务排他性特征
服务的垄断性,非成员不能拥有提供服务的必要知识和能力。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专属财产,国际奥委会拥有与之有关的全部权利。特别是不加限制地设计该运动会的组织、开发、转播、录制、重放、复制、获取和散发的全部权利,不论以何种方式或以现存的或未来发展的何种手段或机制。国际奥委会拥有任何以广告、商业或赢利为目的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的专有权利。国际奥运会可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
3.奥运会职业化运作服务的复杂性特征
服务不是例行公事、按常规典型办事,而是个体具有判断地应用特殊的基础知识。服务的复杂性对于使工作获得职业地位,即职业化过程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职业化过程是复杂性、动态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系统的过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批判地继承了古奥运会的组织形式,经历了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艰苦探索,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确定了自己发展的基本模式。在政治上,国际奥委会加强了联合国、地区政治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间的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教育的合作。在经济上,1983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市场营销委员会,并提出了奥林匹克伙伴计划。在组织内部,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委员会团结了所有成员,凝聚了最大力量。
二、奥运会职业化运作模式
1.设立以基金投入的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
基金在体育产业投资中主要利用自身专业和信息优势,开展体育企业投资理财、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融资策划、风险投资、担保等资本运营业务,以保证基金增值。基金主要投资于体育产业,并适当投资国债和与体育关联度较高的旅游、服务、交通通讯、科技、文化、建材、饮食等行业。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专项拨款,社会捐赠、赞助,发行体育彩票的收益提成,按一定比例征收的体育经营收入,以及通过各种渠道面向社会吸纳的社会资金。
2.设立国家体育信贷的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
国家体育信贷所,是一家在奥运会期间专门以资助体育场馆、体育公共设施为主并进行投资的具有政策性质的金融机构。其服务对象包括:地方政府、公共团体、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促进团体等赢利性或非赢利性体育组织。对赢利性体育组织,其信贷方式以投放中长期抵押贷款为主,资金主要用于建造、扩建、装备、购置以上单位组织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建筑物,甚至土地;对非赢利性体育组织,以低息或贴息形式开展信贷。国家体育信贷所日常资金运作的主筹资渠道是,在国家政策法规条件下,发行体育基金、体育彩票、体育债券甚至体育股票,以及接受社会捐赠和赞助。
3.设立公司管理的经营模式
借鉴国内外大型运动会体育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验,可采用公司管理的经营模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作如下制度安排。在组织机构上,筹办奥运会阶段,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要是发挥政府职能,负责统筹、协调期间各项工作。举办奥运会之后,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可改为公司组织,履行公司运作职能,对政府主导投资的体育场馆和运动配套设施采用委托、租赁、承包、限期买断等方式开发与经营管理。在投资体制上,采用政府投入与市场投入相结合,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资。在投资方式上,对于由于奥运会而提前投资的城市公共工程项目,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要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如贴息或低息贷款、担保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非政治化与政治化、非商业化与商业化、业余化和职业化的长期冲突中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形成了奥运职业化运作的基本特征。现代奥运会职业化运作的基金投入的经营管理、国家体育信贷的经营管理公司管理的经营模式,是奥林匹克适应时代,融入当代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奥运会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邱招义:奥林匹克营效[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本文研究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指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区域特征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体育项目或体育内容。地方体育项目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地区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一定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该地区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特色。
2)历史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就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看,有的是当地民间形成的为了祛病延年、娱乐身心和提高竞技水平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在地方体育布局中形成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项目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竞技表演等为目的的一次性活动过程。地方体育项目根据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竞技类体育项目。如射箭、摔跤、武术、石锁、高脚竞速等存在有一定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二是娱乐性民俗类体育项目。如蹴鞠、击鞠、捶丸、蹴球、舞龙、舞狮、摇旱船、划龙舟、划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灯、秋千等,以娱乐身心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三是养生健身项目。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地方体育项目的意义
2.1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突破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体育课中引入了地方体育项目后,传统的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内容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演变为竞技表演性、强身健体性、歌舞娱乐性、体育娱乐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因此,在访谈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显著效果之一。”
2.2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后,推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许多学校把地方体育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使原有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改变为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格局。对部分有地方体育特长的学生、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除规定必修的体育课程外,通过“三自主”的课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外,还在于这些项目比起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来说,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如在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上,被称为“地上斯诺克”的“蹴球”所具有的技巧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特点,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爱好者;又如安徽国防科技职业院校开设的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翻子拳”,吸引了有专长的学生,2012年11月该校学生吴健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夺得男子铜牌;还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凤阳花鼓”,它集体育、音乐和歌舞于一身,开展起来不受天气影响和场地限制等特点,受到女同学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