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完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致我的丫头:(天才宝贝虹宇)
我的丫头,作为你的父母,只能给你提供学习上所有的平台,结果是怎样,要靠自己来把握。现你终于考完了自己选择报考的所有美院。做为母亲的我,真的感到很欣慰的是,我的丫头你很棒真的很棒。从高中一到现在高三学美术。你选择自己作为美术特长生,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直到现考完自己选择的各大院校,只有你自己更知道吧!现老妈想对你说的话是,不管考得怎样,只要你不管做什么。只要好好付出过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作为老妈的我注重的不是你的分数,而是你接受了多少和每天你健康开心了吗?以后回校后,希望你在今后三个多月里面,全线补习所有文化课时,祝福你,作为一名今年的高考生,在高考的道路上,有个好的冲刺吧!我的丫头,天才宝贝要加油喔!最后也祝福今年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有个好成绩、考上自己一所理想的学校!!!加油。加油。加油!!!
初三:葛金娥
【导语】
每个地方的高考成绩一般都会在高考结束后的20左右出来,但是正常情况下每个省份公布高考成绩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也不会相差太多的,所以在高考结束,我们要这个时间范围内多注意一下,经常的去查询一下,或者是多和同*系一下,问问他们的高考成绩是什么时候出来的,然后我们好马上去查询自己的成绩。
在等待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太着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样,考试都已经考完了,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静心等待。
还有40分钟,就是第2天凌晨了,因为今天高考完了嘛,回家的话就跟家里人去了去,然后吃了饭,嗯,吃完饭之后去洗了个头,洗了个澡,通常就来找我出去了,所以我们也就出去玩了,到很晚10点多,快11点的时候才回来,回来的时候也就去对了一下答案,因为自己其实考完之后挺压抑的因为自己都没有发挥好自己,自我感觉都是挺糟糕的。
在考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复读的准备,其实自己真的就是看到妈妈她给自己发说有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就觉得那我注定是不成功的了,因为高中三年来有两年半的时间并没有在努力,真的就一直在颓废,虽然说追悔莫及,但是也是木已成舟。所以考完之后一直都是挺压抑的,虽然说一直有听妈妈的话,说要保持好心情,好状态去考第2天的考试,然后考完之后整个车校车上的人其实都是比较压抑的,虽然说可以回家了,但是大家都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开心,包括自己自己在路上的时候,爸妈妈在我回家的时候真的是特别压抑。
就感觉妈妈的心绪也比较低落,再加上他自己也没有怎么跟他说话,所以也就觉得好像都感觉我好差了,他们好像仿佛也已经知道我是考差了,所以大家都不敢去提成绩上的事情,也不敢去说考完之后有怎样的感受?最后在吃饭的时候,自己还是忍不住去看了一下语文答案,然后对了一下语文答案之后自己就哭了,因为比想象中的要好一些,语文的话选择题就只错了一个,然后自己就哭了,哭到最后就笑了。
有股淡淡的解脱感,同时,也为接下去等待公布分数的日子有些不知所措。
那时,常听到的一句恐吓在作怪,那就是“社会很残酷,你长大就会懂的”。
想要丢钱给一个乞丐,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以后你不好好读书,也要这样子了。
真的没有考好,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你要抓紧考几个证,不然以后连洗厕所的工作都找不到。
谈个恋爱,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不好好工作混个房和车,哪里有小姑娘肯嫁给你。
在恐吓声里长大的中国小孩,都会不自觉地为社会加上如此的形容词:“残酷的社会”“残酷的青春”,而问一个欧洲小孩,你觉得“长大后,要进入什么样的社会呢”,往往答案却是:“有趣的,各式各样的,好玩的社会。”对于“残酷”二字,他们根本没有概念。
在荷兰留学的第一年,给一个英国人家庭当Nanny(保姆),照顾两个孩子。
小婴儿我只需要换尿片,哄睡觉,喂那些婴儿罐头类的食品。而小男孩,他是一个标准的《星球大战》电影迷,每一次去,他都会让我坐下来陪他从头看到尾。
有天,我突然想到,就问他:“你有什么梦想?”
他似乎早有准备,早就想清楚这个问题一般,立刻说:“长大以后,我要和你一样当一个保姆。陪小朋友一起看《星球大战》。”
听到后,我哈哈大笑。
当他母亲回来,我讲了这件事情后,她竟然对小男孩笑着说:“好啊!加油,那至少你要把自己弄干净了,才能去照顾别人。”
我从未在好友或者认识的任何一个欧洲家庭里,耳闻或目睹过任何与“恐吓”类似的故事。
有个中国小孩写信给我,问:“这个社会既然那么残酷,为什么要长大呢?”本来想回信给他,列举出一系列社会新闻里的好人好事,还有温暖人心的平凡人小故事。但刚一落笔,自己就愣住了。
这社会残不残酷为什么还需要证明?
我就是社会,他就是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即便并非社会的现在,但也决定了其在将来的模样。
高考结束了,要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朝天空大吼:自由万岁!
考完了就考完了,分数该怎样就怎样,去哪里已经未必重要了。
一个马掌钉也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有人认为这真是荒谬至极。然而,翻开史卷,并不难发现古战争中由于战马失蹄而败战亡国的史实。然而,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国家衰亡。
一滴水的价值可能轻如牛毛,因此有人便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那么请你算一算倘若是,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杯水,一天白白浪费掉的水可以供非洲几百万灾民维持生命呢?但我们,却只知道有的树木由于干旱而死,土地一片又一片的成为荒漠,无数的同胞死于干渴。
一位中国才华横溢的年轻应聘者,几乎跑遍了,整座城市却怎么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原因就是因为每次面试都未能通过道德习惯考验。一团纸屑,一个挡道的拖把,竟然由于他们疏忽了这些,而与一次次的机遇擦肩而过。而他却总是抱怨,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哇塞!人可真多啊,挤进去可不容易!中途还让别人把我鞋带给踩开了,惨那!!!!!进了学校,我直奔考场,可是到了才想起来我没看座位号,又跑了下去,这可是四楼啊!!!!!!!!
总算开考了,先考的语文,Ohmygod!题也太难了吧,好像都没见过,这回可惨了!数学更惨,最多才能考70多分。英语还行吧95分以上没问题。考完了老师让我们等着校长让走才能走。喔,找个家长还那么那么的难,这只是小升初,高考会是怎么样可想而知!
对了我还交了一个朋友那,叫刘子琪。呵呵,中午,我们兵分两路去吃饭,我们吃的是肯德基,幸好他们没来,要不可没地方坐了!!
在百度上搜索他们,能轻松获得超过100,000,000个搜索结果。
四川考生黄蛉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获8分;周海洋凭借满分作文获三峡大学破格录取;“国学天才”孙见坤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2010年北京高考状元被美国名校拒录……这些高考事件的主人公,都是他们。
他们,就是生于1990年~1999年间的孩子们,民间称之“90后”。
树大招风,媒体开始为90后打上标签,包装成“另一类人”。“非主流”、“脑残”、“火星文”、“拜金”……是大众给90后贴上的概念和定义;压低下巴嘟着嘴唇瞪大眼睛作纯情状,是大家心目中90后经典的“自恋”形象。这,就是社会主流对90后的“主流”印象。但这是否能代表真实的他们?
标签化是误读的先兆。你可以标签化一个人,无法标签化一群人,更无法标签化一代人。
在本专题,我们将以高考为镜,不提供解读,不提供标签,只提供视角。你即将看到的是,有别于“主流”印象的“非主流”90后。
真实的一代人。
60后的高考,是黑暗中的第一道曙光,学海中的第一根救命稻草;70后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脚下的独木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80后的高考,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铁轨,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每一代人的高考,都带着那一代人的“味道”。
90后的高考,会是什么味道?
“神性”的黯淡
“通向考场的那一级级台阶,我是带着‘使命感’迈过去的。心里就一个念头:我终于来到这儿了。”田斌看着窗外,回忆起那个“朝圣”般的日子。2000年,是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第二年,高考人数增加近100万,录取人数激增60万,录取率为史无前例的59%,高考由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演变成相对轻松的1:1对决。尽管如此,对当时仅18岁的田斌来说,“考不上大学”的压力、恐惧和焦虑,还是从黑色7月的第一天起就笼罩着她,把她变成了一张拉满弦的弓,渴望把实力和运气毫无保留地射将出去。
10年后,已经在重庆某中学任教的田斌,在相同的地点,守望着自己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使命。看着当年自己走过的路,田斌才发现10年时光改变了很多东西。这帮生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孩子们,像他们当年南下求变的父辈一样,大胆、充满活力。田斌的大学师兄曾告诉她,199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因为不堪重压,在开考前半小时狂吐不止,最后还是班主任给他猛灌了几支藿香正气水才压点进了考场。而田斌眼前的学生们,在开考前半小时,有的穿着拖鞋在溜达,有的在听MP3,更多的则在谋划两天后去哪儿“happy”。
有些事还在发生,只是味道已变。1999年,当田斌所在班级第一次挂起“高考倒计时”牌时,绝大多数同学的目光都躲着它,班主任担心产生负面影响,很快撤掉。当田斌走马上任成为班主任后,体恤地不在班上“倒计时”。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刚上高三的第二天,班上就联名要求“上牌”,理由是能增加紧迫感。“10年前,是想方设法让我们不紧张;10年后,是绞尽脑汁让他们紧张。”
高考是一场“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顶多是一场“战斗”,而且战斗的氛围很多还是老师为了督促学生而刻意营造的。在多数90后考生眼中,高考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但也仅仅是一场考试而已,不是生死攸关的大局。
新浪网进行了一项名为“90后考生VS60后家长的高考情结”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参与调查的2243名考生和4254名家长中,有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其实,在家长心里,高考的“神性”也在下降。蒋生连,一位从2000年开始,每年用镜头记录着高考的摄影记者。“2000年,在学校门口等待学生的家长表情凝重,学校周围的空气都被凝固了。今年,很多家长送完孩子会喝茶聊天,有的干脆不去接送。”整个高考考场周围气氛的“缓和”是蒋生连感觉到的最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数十年来肩负着的“神圣使命”在逐渐淡化。“如今,如果谁说参加高考很神圣,恐怕会被朋友当作‘怪物’吧?”田斌笑着说。
平均每人25本教辅书
高考褪下了神圣的外衣,不等于90后零压力,更不代表他们不努力。
录取率高、就业率低,是摆在90后考生及其家长面前的一道“数学题”。2010年超过68%的录取率让人喜忧参半(详情请参阅《求学》2010年第9期)。高考是一项“投资”,在异常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这笔以前“只赚不赔”的“好买卖”在悄然变化。“高考不是孩子成功的唯一路径,但却是相对来说最保险、最适合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捷径。”周萌萌(化名)的父亲这样说。
周萌萌就读于广西南宁市某重点中学。2010年12月12日,她恋恋不舍地过完了高二上学期的最后一个双休日。这个双休日还是额外的“恩赐”。这几天教育局的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横幅挂出来,教辅收起来”是学校的一贯应对措施。从领导来的前三天起,老师就要求他们把暂时用不着的试卷、辅导书等资料藏进抽屉,或是搬回宿舍。周萌萌所在的班级是年级重点班,班上有53个学生,平均每人有25本教辅书。“不住宿的同学就把书藏我们宿舍,本来很空的宿舍一下子挤得要命。”周萌萌抱怨道。唯一值得高兴的是,学校决定双休日全休,结束了本学期无双休的历史。不过即便是双休日,周萌萌仍旧学到凌晨1点才休息。“这是在学校培养的‘优良传统’。”她开玩笑说。
检查工作结束后,在周萌萌和同学的课桌上,堆积成山的书又卷土重来,周末补课也顺理成章地继续。
和时代一起长大
“心情很糟糕。”估分完毕后,吉林松原市高级实验中学的吴思远有点闷闷不乐。这个1992年出生的小姑娘参加了去年的高考。“数学一考完,我就知道不妙了,然后一个劲儿地安慰自己。”吴思远坦言在考试时很紧张,手心的汗擦了又擦。但最紧张的还是估分的时候,“就像自己给自己判刑”。无论结果如何,吴思远都不打算复读。为高考再消耗一年青春是她所不愿的,只是一生唯一一次高考没能正常发挥,让她有些遗憾。
她掏出手机,给朋友打了一通抱怨的电话,最后笑嘻嘻地相约在市中心的KTV“痛快”一晚。无论抱着何种心态参加高考,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当年的70后、80后,现在的90后面对压力时更“淡定”,更能接受现实。“考不好也没辙啊,可能就这命。考都考完了,总不能寻死觅活的吧?”
我曾与他聊天,得知他每天凌晨 5 时起床,为 200 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 18000 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一大截,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 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忙说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儿子闻声从床上爬起,接过报纸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少爷做派很不满意。八点多钟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的空调一直呼呼作响。每天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喝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一下,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的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送报的少年,每天 5 时就起床。”
儿子笑得更干脆:“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第一代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这天8时刚过,送报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所以这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一年的时间不再那么刻苦的学习英语,英语水平不管是听力还是口语或者是阅读能力都已经下降了一大半儿。
如今在让我们重新拾起来,我想我们需要再找回一点,高考时的奋斗精神了。
虽然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样就开始适应了,现在这样的生活,每天去图书馆抱着几本课外书看得津津有味,每天在宿舍的床上躺个一天睡懒觉。
也许有的时候去食堂吃顿好的就变成了大肥猪。就好像刚才看了新闻,国庆节这几天的旅游人数又那么多,每天都变成了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