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移动支付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支付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支付的方法

第1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挣值管理 通信工程 成本管理

由于移动通信市场不断加剧着的竞争,电信企业们以往粗放般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市场的发展要求,没有来详细的评估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并且工程造价的预算审核过于只注重形式,没有合理的安排工程建设的进度,或是片面的追求工程进度,浪费情况严重。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控制好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将产出与投入比实现最大化,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这对对通信工程服务项目的成本研究有着极其长远的意义。

一、关于项目挣值管理

简单的说,项目挣值管理就是一种综合的量化分析法,它可以把项目执行的进度、范围、成本与质量来科学的结合并综合评价,直观反映了项目执行的状态。项目挣值管理是针对各类项目成本进行管理的一种科学方式,它的根本与核心便是将基准计划和实际工作的测量后的绩效进行比较,并能具体的预测出这个项目最后的进度与成本,再来进一步的使用高效的纠正措施让项目控制在基准范围内。即使项目的挣值管理只是一种类型比较单一的管理系统,但其能够将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给出有着很高可信度、效率与时效性的数据,方便了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进行精细的管理。

二、挣值管理在通信服务工程项目当中的应用

挣值管理自身并不难理解,也不复杂,它是一个比较简单并能被人接受的事情。只需我们去遵守项目挣值管理的一些较为基础的管理实践,那么便能在所有的项目中,进行挣值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若要在项目管理中进行全方位的挣值管理,那么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始终的遵守项目挣值管理的制度与规则。可从实际来看这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要想顺利的、科学高效的在通信工程服务项目管理中运用好挣值管理,就必须要达到以下几点的要求:

(一)对于某一个项目在进行项目挣值管理之前,必须要分析和研究透彻该项目的特点与性质。使用挣值管理的项目必须要清晰地界定目标、明确完成目标的策略、劳动含量大、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的管理结构与成本、工程周期与限制等所有的特点。

(二)在进行项目挣值管理之前,一定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关部门与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承包商都必须接纳和认可项目的挣值管理所牵涉的规则与模式和该项目的管理模式,还一定要答应配合好项目挣值管理的实施。

(三)明确合理的项目领域与有一个优质的项目计划是进行项目挣值管理的基本。领域管理是使用项目挣值管理的基本。项目工作的分化结构在项目的管理当中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一旦项目工作的分化结构不够好,那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就必然要进行修改,进而很有可能会扰乱整个项目的进度,使得工程返工、工期延迟,甚至成本打过预算等。因此在进行项目工作的分化结构分解的时候,不但需要遵守项目结构分化工作的基本方式与原理,还要有目的的针对通信服务工程的特征,完整的考虑并覆盖通信服务工程的重要的施工顺序与步骤。

良好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挣值管理品质好坏的的决定。工期进程在项目的管理当中不但是项目实施的时间表,更是控制项目进度的重要根据。规划出一个项目工期进程的时候最好能将各项目的销售代表、项目的承包人与设备供应者、业主与企业的上级管理人员邀请到,让他们参与其中,让项目的参与者们对项目的整个规划感到认同,进而能给与更多的帮助与扶持,是项目能更加顺利的实施起来。

(四)估算项目的成本才能确定项目的总成本。项目的成本估算是一个近似估算,其目的是为了制定出一个能完成项目的各项活动所必备的成本和资源。而对于通信服务工程来说,工程费、预备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这三种是进行项目的成本预估时所必须包括的

(五)在编制项目的成本预算时,不但要考虑能否方便与项目的成本运算,还要考虑能否便于挣值管理。预估项目的成本是为了确立测量项目的真实绩效的基准计划,从而把全部的成本预算分配到每个工作项之中。项目活动所提供的资金数量的公式化运算来描述项目的成本预估,这是在项目的最初时有项目许可的用来支持项目工作完成的金额。

针对通信服务工程,项目的成本预估需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使用机械费、设备及器具购置费以及赔偿运土费这五种费用低预估。

(六)如若要开张挣值管理项目,就一定要编制吃详细的、有始有终的项目基准。项目基准与合理的、高效的管理控制周期息息相关。在选择管理控制的周期时要注重“便于管理”,意为管理控制周期不要太短,又要能够“方便控制”,意为管理控制的周期时间跨度不要太久。项目的变化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是无法被忽略的。因此项目的变化不但要遵循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的管理规定,并且一定要立刻高效的施行。需要建一中具有立监理单位、项目经理、企业的主管部门这样一系列的多层次的审核制度的项目变化管理规定项目基准一旦通过了审核批准,就应马上由项目经理进行维护与实施,所有的项目变更都必须在经过批准之后加到原来的项目基准当中。

(七)有效、精准的项目成本核算是科学的项目挣值管理所必需的。项目的成本核算包括在了成本管理当中,是其极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想要进行高精度高效率的项目成本核算,最为关键的便是设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原始记录制度。设立项目成本会计账目与项目成本核算的“专职会计”计算台账。

而在项目挣值管理当中最有难度的一部分,便是取得精准的项目成本核算数据,并且此类困难经常被认为是从事项目的承包商其内部的系统会计在实践上出了问题。因此,这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项目承包商的管理力度,要求他们能更好的配合来完成项目成本核算的工作。

三、结论与展望

截至目前,项目挣值管理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在刚开始的时候只大部分存在与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中。而有挣值特征并基于PC的项目计划软件的发明与使用,才让挣值管理方法得以推广。但是在我国挣值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比较少,对于挣值管理应,并投入到建设项目当中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过项目的挣值管理是被公认的一种新型的适用的项目管理手段,并且其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作用,由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承包商对成本与进度管理的高期望,挣值管理一定会在移动通信服务工程当中大放异彩。

随着其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推广,有些方面仍需更进一步研究完善,例如技术指标参数的引入、独立的分析方法、挣值管理对成本和进度的特有控制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Alan Webb著,戚安邦、熊琴琴、吴秋菊译。项目经理指南――项目挣值管理的应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0

[2]戚安邦.挣值分析中项目完工成本预测方法的问题与出路。预测[ J ],2004.2:56-60

[3]孙慧《项目成木管理))[M],北京:机械土业出版社,2005.

[4]简德二《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成虎《土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土业出版社,2002

第2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87-01

2010年举行了全国护理会议,在会议上卫生部的马晓伟部长明确提出:全国各级医院系统地开展起“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优质护理活动,根据这一要求,我院自2010年5月起在全院几个病区先后开展了争创“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的活动。今年我科正式成为我院其“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之一。我科本着“以患者满意求生存,以医疗质量求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对所有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治疗、护理的中心,让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1]。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将笔者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神经内1科室共有30张病床,共12名护理人员,1人为护士长,3人为主管护师,3人为护师,5人为护士。另有2人为护理员。为2.5:1的床护比。

2.方法

我科护士长组织全病区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学习,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必要性。并派一些高年资护士去三甲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病区参观学习,为我科可以顺利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而打好坚实的基础。

2.1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两位主管护师任质控员。质控组成员全面掌握护理部下发的病区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根据标准质控员对质控内容进行检查。科内采取定期检查及随时的方法对各项内容进行指控,发现问题及时记录。质控组每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把护理质量关。

2.2 责任到人分组包干。由科护士长统一管理,将病区分为两个小组,两名主管护师分别但任每组组长,每位护士分别管理3张病床,担任小组长的人员要对整个小组的各项工作负责,对其内人员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并监督其服务质量,小组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康复、治疗、遵医嘱用药、患者病情的观察、基础护理等。这样做到人员负责制,责任到人,改变了过往的分工的模式。所有护理人员都应以患者为治疗和护理的中心,让其充满了责任感[2-3]。

2.3 制定具体的职责要求,并要求所有人员按照要求进行各项操作。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并进行考核,要求所有人要对各项规章制度掌握。各项资源的调配工作由护士长全权负责,综合考虑科里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业务职称、工作年限及学历水平,分层使用,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同时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2.4 改变过往护理人员扎堆在护士站工作的模式,让护士多进行巡视工作,在患者身边进行服务。多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让其对各项治疗及科室环境等有所了解,给予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患者随时看到责任护士,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过往护理人员都在护士站工作,患者有事情才去查看,这样不利于沟通,巡视时间也相应很少,而加强交流后患者的一般情况,需要等护理人员会更加了解。

2.5 对护理文书工作进行精简,降低工作量。现今护理文书中有很多内容都为医生已经记录过的内容,重复情况比较多,故在文书记录工作上予以精简,去除如医嘱、辅助检查结果等记录工作。过往进行文书记录工作的时间很长,一些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时间更长。如此进行精简之后护理的工作量明显降低,这样可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患者,有时间和患者进行沟通,从而为患者服好务。

2.6 提高护士个人素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我科开展以来,每位护士整体护理素质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护士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涵,例如新入院的患者,需做各项检查,护士在给患者做检查前后的解释及准备工作,熟练的技术操作等,过去只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完成这类的护理工作,年轻护士只管做一些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工作,导致年轻护士在工作中成长缓慢。自从实施责任小组、责任到人后,每位护士自身的统筹工作能力得以锻炼和发挥,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激发每位护士的潜在能力,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科室的管理中,为科室的发展出谋献策。

2.7 细化基础护理。提供主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根据每位患者的自理程度、病情、护理级别实施基础护理内容,以切实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保证各级别护理的质量,我科根据患者的集体情况进行了级别的细分,按级别规定了相应的护理内容,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及监督管理。

3.对工作的评价体系

所有工作的具体评价体系应用2010年颁布的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检查标准进行评价,护士长作为评价的总体负责人,其对科室内的所有工作进行评价,其评价的具体工作有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基础护理工作等。以发给患者调查问卷表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其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现患者及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4.结论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较前更合理有序,患者由入院到出院的流程更加规范,护理服务主动贴近患者,责任小组相对固定,减少了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陌生感,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有效交流,和谐了护患关系[4-5]。为患者提供了全面、及时、安全、高效的优质护理服务,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董兵.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J].中华护理杂志,2005,10(3):733.

[2] 杨仕梅.临床护理方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华夏医学,2004,17(5):16-17.

[3] 黄惠根,黄红友,谢炜坚,等.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7):1528-1530.

第3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麻醉方法及术后恢复情况。 方法131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组,n=45)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n=86),比较两组的用量,术中失血及补液,麻醉恢复,术后并发症以及心肌酶变化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相似。off-pump组麻醉时间较on-pump组短[(244±47)min Vs (312±59)min](P<0.05)。on-pump组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用量均多于off-pump组(P<0.05)。两组患者血管吻合支数[off-pump组(2.7±0.6) Vs on-pump组(2.9±0.7)]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与on-pump组相比,off-pump组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off-pump组术后肾、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n-pump组(P<0.05)。两组CK-MB术后均升高,on-pump组明显高于off-pump组(P<0.05)。 结论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OPCAB手术对麻醉要求更高。与传统CABG手术相比,OPCA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更快。

【关键词】 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并发症

Comparison of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d Early Outcome withOn-Pump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d early outcome of on-pump and off-pump CABG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THODS131 consecutive unselected patients referred for elective primary CAB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ccept either on-pump (n=45) or off-pump (n=86) CABG. The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operation time in off-pum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on-pump group [(244±47)min VS.(312±59)min](P<0.05). The bleeding and frequency of need for blood or blood products transfusion was higher in on-pump group compared with off-pump group (P<0.05). The number of grafts performed per patient[(2.7±0.6)for off-pump CABG and(2.9±0.7)for on-pump CABG ]were similar. There were no hospital deaths in either group.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ff-pum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er than that in on-pump group (P<0.05). Postoperative serum CK-MB levels increased above normal value in the two groups, but it was more pronounced in on-pump group (P<0.05). CONCLUSIONOPCAB with multiple arterial grafts is as safe as traditional CABG.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off-pump group is more satisfactory than that of on-pump group.

Key words:On-pump;Off-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Anesthesia;Complication

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进行的,术中心脏活动停止,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手术效果稳定。但是,由于ECC过程中全身炎性反应、凝血障碍、气体和微粒栓子等原因,尤其是主动脉壁的粥样斑块脱落可以栓塞到脑或其它重要脏器,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可以避免由于ECC而产生的不良反应。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和心脏稳定器的发明及应用,OPCAB在近年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拟对CABG和OPCAB的麻醉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31例患者,年龄(63.8±8.2)yrs,体重(68.7±9.4)kg。其中体外循环组(on-pump组)45例,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86例。排除标准:术前凝血异常,合并有瓣膜病变,急诊手术或二次手术者不入选。

1.2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吗啡10 mg,东莨菪碱0.3 mg。入室后监测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无创血压(BP)。静脉通路建立后,在利多卡因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测量有创动脉压。面罩吸氧去氮5 min后,依次静注维库溴铵0.15 mg/kg,咪达唑仑0.06 mg/kg,利多卡因 1mg/kg以及芬太尼5~10 μg/kg,3 min后经口腔行气管内插管。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Edwards 六腔Swan-Ganz导管,以备静脉给药和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off-pump组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的方法。术中持续吸入0.5%~1.5%异氟烷,静脉持续泵注异丙酚1~3 mg/(kg·h),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在乳内动脉离断前静注肝素1 mg/kg,使ACT值>300 s。静脉桥血管近端吻合结束后,静滴鱼精蛋白1 mg/kg以中和体内肝素。为防止冠脉血管痉挛,术中全程静脉泵注硝酸甘油0.8~1.5 μg/(kg·min)。

on-pump组麻醉维持采用全凭静脉的方法。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3~5 mg/(kg·h)并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在ECC前静注肝素3 mg/kg,使ACT值> 480 s。经升主动脉和右房插管,采用进口人工心肺机和膜式氧合器进行ECC。ECC预充液主要为乳酸林格氏液、6%贺斯、20%人血白蛋白和5%NaHCO3。升主动脉阻断后,采用高钾含血停跳液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进行心肌保护。ECC中的灌注流量为60~70 ml/(kg·min),灌注压维持在60~80 mm Hg,体温30℃~32℃。停机后,静脉滴注鱼精蛋白3 mg/kg中和体内肝素。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采用SPSS 11.5版统计软件包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病史及术前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临床资料( 略)

2.2麻醉用药on-pump组与off-pump组比较,术中芬太尼[(2.68±0.64)mg Vs (1.37±0.58)mg]、异丙酚[(1283±438)mg Vs (846±215)mg]和维库溴铵[(36.3±6.1)mg Vs (24.6±6.3)mg ]总量明显大于off-pump组(P<0.05);硝酸甘油[(18.2±4.9)mg Vs (25.4±6.8)mg]、多巴胺[(11.5±4.1)mg Vs (17.8±5.2)mg]及苯肾上腺素[(106±26)mg Vs(184±36)mg]的总量明显小于off-pump组(P<0.05),咪达唑仑用量[(8.7±2.1)mg Vs (8.6±1.9)mg]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失血及补液off-pump组与on-pump组比较,术中出血量[(265±97)ml Vs (421±116)ml],自体血回输量[(139±68)ml Vs (356±104)ml],红细胞[(65±17)ml Vs (186±42)ml]、血浆[(72±26)ml Vs (106±32)ml]及血小板[(65±19)ml Vs (134±24)ml]用量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术中乳酸林格氏液[(880±140)ml Vs (820±150)ml]及贺斯[(710±120)ml Vs (740±130)ml]的用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麻醉及恢复off-pump组麻醉时间[(244±47)min]明显短于on-pump组[(312±59)min](P<0.05)。off-pump组吻合血管桥的数量少于on-pump组[(2.7±0.6) Vs (2.9±0.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off-pump组与on-pump组比较,术后苏醒时间[(94±32)min Vs (153±49)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32±41)min Vs (185±53)min]、气管导管拔出时间[(165±47)min Vs (227±49)min]及ICU停留时间[(1.2±0.9)d Vs (1.8±1.1)d]明显短于on-pump组(P<0.05)。

2.5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两组术后发生房颤、伤口感染、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on-pump组术后肾、肺(痰多、肺不张、低氧血症)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精神或意识障碍、脑出血或脑梗塞)的发生率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off-pump组(P<0.05),见表2。表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略)注:与off-pump组比较*P<0.05

2.6术后心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两组术后CK-MB浓度均升高,但仍属手术后正常变化范围,on-pump组在术后各时点均高于off-pump组(P<0.05),见表3。表3术后CK-MB变化情况(略)注:与off-pump组比较*P<0.05

3讨论

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外科途径。由于ECC过程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中枢神经功能损伤、血栓栓塞、凝血障碍等影响,手术后患者恢复缓慢,住院费用昂贵[2]。OPCAB不但避免了ECC产生的不良反应,且术后恢复迅速,因而手术费用大大降低,已在近些年广泛应用于临床[3]。OPCAB对麻醉技术的要求高,术中麻醉平稳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OPCAB和CABG在手术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麻醉方法和恢复过程也不尽相同。研究认为[4],异氟烷可以提高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异丙酚对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均有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时,既保护了重要脏器的功能,也可以减少各自的用量,从而减轻对心功能的抑制。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强且对循环的抑制作用轻微,适宜在CABG手术中应用[5]。本研究中,off-pump组采用异氟烷、异丙酚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on-pump组使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复合麻醉,在ECC期间持续泵注异丙酚镇静,均使得麻醉深度满意,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术后恢复迅速。

OPCAB术中维持心肌的氧供需平衡是防止术中心肌缺血加重的关键。手术中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大,使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因此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减少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针对术中循环功能改变选用β阻滞剂(艾司洛尔)控制心率,应用压宁定或佩尔地平控制高血压和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肌做功,同时持续泵注硝酸甘油改善心肌供血,维持心肌的氧供需平衡。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减少术中失血,避免长时间低血压,加强呼吸管理和适量补液对改善全身组织的氧代谢,防止酸中毒,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灌注,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大量的临床观察结果认为,OPCAB手术由于避免了ECC过程中的全身炎性反应和由插管引起的损伤,在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CABG[6-7]。因此,对于术前心梗时间短(<2周)、左主干病变、肾衰、不稳定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OPCAB是一个很好选择。但考虑到术中安全的重要性,如何确定手术方式,需要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根据患者术前情况和术中变化共同决定。国外大样本调查显示,118 140例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在降低围术期死亡率,以及术后脑栓塞、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胸骨感染和二次开胸止血等并发症方面OPCAB均优于CABG[8]。

早期CABG术中应用大剂量芬太尼麻醉,虽然术中麻醉效果理想,但手术后恢复慢,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明显[9]。本研究中,on-pump组采用中等剂量的芬太尼(30~40 μg/kg)复合异丙酚进行全静脉麻醉,麻醉深度适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较快。由于选用短效镇静药并减少了芬太尼用量,尽管所有患者在ICU均采用异丙酚持续镇静,但两组患者在停药后苏醒较快,平均拔管时间均在术后6 h以内,达到“快通道”麻醉的标准。

由于手术技术的进步,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因此ECC中不需要把体温降得很低。研究中我们应用浅低温体外转流,维持体温在30℃~32℃,心脏复苏后心功能恢复较快。ECC中要维持足够的循环压力,以保证脑、肾以及全身脏器的灌注,使全身组织的氧供需平衡。术中应用平衡超虑技术不但可以虑除ECC中的炎症因子,还可以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减轻组织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升主动脉开放后,如果心功能较差,在停机前应安放心外膜起搏器,静脉泵注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支持,并适当延长后并行时间。对于术前心功能甚差者,可以在停机前放置IABP辅助左心功能。

CABG术中建立体外循环需要经主动脉和右房插管,并用阻断钳横行夹闭升主动脉,可以使主动脉壁的粥样瘢块脱落。同时ECC过程中也会有微小的气体栓子和血栓形成,这些都是引起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0]。另外,ECC中低灌注压力,也会造成术后神经功能损伤。ECC中维持平均灌注压 >60 mm Hg,能有效的保证脑及全身主要脏器的供氧[11]。经颅多普勒证实,ECC使CABG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高于OPCAB,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明显增多[12]。因为OPCAB没有ECC的参与,所以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前应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并积极戒烟。术中尽量保持胸膜的完整,加强呼吸管理,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浓度,间断检查动脉血气。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和血液稀释导致肺水增加和间质性渗出,而缺乏血液灌注更会引起肺组织缺氧损伤[13]。在ECC期间,维持一定的静态膨肺压力(5~10 cm H2O),有助于保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轻肺水肿,防止术后肺不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加强肺部的物理治疗,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可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14]。

总之,OPCAB能够避免ECC及其所致的术中和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缩短了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停留时间,降低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对于现行off-pump和on-pump两种手术方式,在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上,均宜选用短效的和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并恰当选择麻醉性镇痛药、镇静药以及肌松药的用量,以满足术后早清醒、早拔管的需求,这也是近年来心脏外科麻醉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另外,麻醉医师对患者和手术过程的全面了解,与手术者的密切沟通协作,对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nnan EL,Racz MJ,Walford G,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versus stent implantation[J]. N Engl J Med,2005,352: 2174-2183.

[2]Ascione R,Lloyd CT,Underwood MJ,et 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with or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Ann Thorac Surg,2000,69: 994-1402.

[3]Legare JF,Buth KJ,King S,et al.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performed off-pump does not result in lower in-hospital morbidity tha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erformed on-pump[J]. Circulation,2004,109: 887-892.

[4]Puskas JD,Williams WH,Duke PG,et al.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rovides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with reduced myocardial injury,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and length of sta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wo hundred unselected patients undergoing off-pump versus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3,125: 797-808.

[5]Ascione R,Lloyd CT,Gomes WJ,et al. Beating versus arrested heart revascularization: evaluation of myocardial function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1999,15: 685- 690.

[6]Khan NE,De Souza A,Mister R,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off-pump and on-pump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 N Engl JMed,2004,350: 21-28.

[7]Bittner HB,Savitt MA.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decreas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selected group of high-risk patients[J]. Ann Thorac Surg,2002,74: 115-118.

[8]Mack MJ,Pfister A,Bachand D,et al. Comparison of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with and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127: 167-173.

[9]Meharwal ZS,Mishra YK,Kohli V,et al. Off-pump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surgery in high-risk patients[J]. Ann Thorac Surg,2002,74: S1353-S1357.

[10]Gaudino M,Glieca F,Alessandrini F,et al. High risk coronary artery bypass patient: incidence, surgical strategies, and results[J]. Ann Thorac Surg,2004,77: 574-580.

[11]Diegeler A,Hirsch R,Schneider F,et al. Neuromonitoring and neurocognitive outcome in off-pump versus conventional coronary bypass operation[J]. Ann Thorac Surg,2000,69: 1162-1166.

[12]Cleveland JC Jr,Shroyer AL,Chen AY,et al.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decreases risk adjus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 Ann Thorac Surg,2001,72: 1274-1290.

第4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移动支付支付宝用户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24

一、引言

2015年7月31日,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公告,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更新了第三方支付的相关规定,包括第三方支付账单累计支付金额上限为500元,第三方支付将无法向他人转账等。《管理办法》的出台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回归为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角色。自此,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方向将会更加具体明确。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法律、科技、社会等方面的进步,移动支付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4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已达22.59万亿,同比增长134%,发展速度相当惊人。2015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提出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国网民的爆炸式增长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将为移动支付提供不可估量的增值空间和市场潜力。然而,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却成为移动支付发展前途的瓶颈。

对此,本研究基于前人对于移动支付研究成果及各风险因子相互联系的情况,以国内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支付宝为案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通过移动支付的风险分析,构造线性回归方程,确定各风险因子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有多大影响;二是根据以上的风险分析,提出如何降低风险因子对安全支付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移动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

移动支付的定义既多样又有共性,即交易双方或其中一方应当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交易支付。移动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具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电子信息支付的独特优势。我国现阶段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和以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合作为主的商业模式四种。其中,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主导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占领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份额。较其他模式而言,其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优势:一是第三方支付提供商为用户、商家优化了支付业务流程,进而提升商家业务运营效率;二是第三方支付提供商作为连接商家、用户、银行之间的业务枢纽,能够聚合并积淀B2B、B2C资源。

阿里巴巴集团于2004年末创办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通过10多年的发展,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规模、极高的用户黏性以及超过50%的移动支端占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同时,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环境整体较为开放,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对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做出过多干涉和约束,这些环境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支付宝的发展。

支付宝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平台的链接枢纽作用。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而获得的商业银行信用背书,增加了用户的信任感。同时,其用户信用体系较为完备。支付宝实名认证需要用户实名身份,在支付同时核实会员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保证了交易的定进行。

(二)移动支付的风险分析与应对

安全性在个人移动支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平台的出现,其安全性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关于移动支付风险因子的研究主要为下面几个方面:

1.沉淀资金风险

在第三方支付的操作流程中,由于经历了从充值到最终发出支付指令的时间间隔,资金通常会以风险保证金、备付金等形式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滞留一定时期。当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与经营资金未充分隔离时,沉淀资金便可能进入与其安全性和流动性不相匹配的投资领域。同时我国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沉淀资金的权属进行规定使得沉淀资金的风险愈发严重。

2.信息泄露风险

移动支付特别是远程支付中,消费者无需依靠银行卡卡片等有形介质,仅仅依靠卡号(账号)、有效期、验证码、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即可完成支付交易。导致私人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容易通过网络技术泄露。

3.监督体系风险

从目前我国对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规定来看,没有发现任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格审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运行管理等负有任何监管责任。并且该支付过程涉及用户、商户、银行、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众多参与主体,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监管难度极大。

由于消费者具有极强的安全性需求,国内外学者在移动支付的风险方面研究颇多。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移动支付的风险因子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层级。但大体都从消费者、商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对移动支付的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基于目前的多种移动支付方式,由于支付宝所占市场规模更加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决定选取支付宝作为研究案例,对现有支付宝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安全性问题进行重点深入调查,了解支付宝用户在支付过程中存在的担忧以及操作问题,进而对各个层面的风险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提出关于解决支付宝支付安全性问题的几点建议。

(二)数据搜集和描述

文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于2016年9月和10月在南昌市开展了调查。此次调研共发放正式调查问卷401份,回收390份有效问卷,最终问卷有效率为97.26%。

被调查者中女性占51.62%,男性占48.38%。20岁及以下的所占比例最少,为7.98%;21~25岁的人数其次,为16.21%;31~40岁最多,为33.17%;26~30岁与30~40岁所占比例则分别为25.19%和17.46%。受访对象中学历在研究生以上所占比例最少为6.48%;高中所占比例其次为9.98%;受教育水平中大学生学历最多,所占比例为70.07%;大专所占比例则为13.47%。

在南昌市的150位实地受访者中,17.7%的受访者表示从未使用或偶尔使用支付宝;82.29%的用户表示经常使用支付宝;其中35.8%的受访者表示支付宝使用过程复杂,难以操作;39.78%的受访者表示对支付宝安全性存在担忧。由此可知,目前虽然支付宝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市场占有量,但很多消费者依然对支付宝存在一定的芥蒂心理。

四、移动支付――支付宝安全性分析

(一)评估风险因子指标建立

1.从文献及访谈出发预建量化指标

根据文献分析及深入南昌市商家以及各大商场的实地访谈,对支付宝用户的支付流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预建可量化的指标,对于支付宝用户在支付流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指标建立如下:

消费者层面――是否清晰了解支付宝所有功能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否因错误操作受到诈骗或不慎进入病毒网站造成财产损失;

商家层面――在使用支付宝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是否完全信任交易卖家(商品/服务),是否遭遇不良商家卖假货及退货退款等售后服务的困扰、在使用支付宝进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是否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资金索赔;

第三方机构层面――是否认为支付宝平台作为提供结算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不存在非法转移资金(洗钱)套现等金融风险、是否认为支付宝平台中海量银行完整客户和账户信息十分安全,不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监管层面――是否认为支付宝的内部监管制度完善、外部监管体系完备,是否认为支付宝应当出台明确说明支付平台发生安全问题如何确认其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如何对客户的损失进行赔偿等问题的“服务协议”;

其他层面――是否认为支付宝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技术、是否认为支付宝在二维码支付过程中加入二维码防伪功能。

2.风险因子线性回归分析

在研究准备阶段,我们制作了基于“用户感知风险视角下的安全性评估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把用户对支付宝现存各种风险的满意度进行七级评分,(即将用户对五类风险的满意度按照1~7进行划分,其中“1”代表对现存的该种风险非常不满意;“2”代表对现存的该种风险比^不满意;“3”代表对现存的该种风险略微不满意;“4”代表对该种风险的满意度没有偏好;“5”代表对现存的该种风险比较满意;“6”代表对现存的该种风险相当满意,“7”代表对现存的该种风险非常满意。)

在发放该问卷前笔者首先进行了预调查,将该问卷首先发放给身边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30位群众,他们普遍认为该问卷没有出现引致性以及模糊不清的选项,通过预调查,我们对初始问卷做了微调以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利用STATA建立数据库,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以消费者对支付宝用户的综合评价作为因变量y,以消费者在支付宝完成一系列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作为自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多元相关系数较大的对支付宝整体评分有较大影响,对消费者层面的风险,商家层面的风险,第三方机构层面的风险,监管层面的风险,以及其他层面的风险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4.416576+ 0.0916942×1+0.0661157×商家层面风险因子+ 0.131875×2+0.0490106×3-0.0961733×4

(二)支付宝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看出,消费者层面、商家层面、第三方机构层面以及其他因素的风险因子系数的t检验统计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下均大于临界值,可知四个层面的系数均显著区别于0,说明这四个层面的风险因子的评分对支付宝的整体评分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然后根据每种层面风险因子的系数的大小,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支付宝综合评分的影响。从分析结果看,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第三方机构层面的风险因子对整体评分影响最为显著,说明用户对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结算机构在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非法转移资金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没有表示出太大担忧;监管层面的风险因子最不为显著,这说明消费者对现有的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存在一定质疑,用户担忧外部监管未成体系以及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所导致的法律风险;支付宝用户对于由于主观原因所存在的操作风险在表示很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但不同的用户对自己所面临的操作风险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般年龄增加,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操作风险越大;支付宝用户对于商家层面所存在的信用风险与倒闭风险没有表现出很大忧虑,支付宝用户目前普遍认为支付宝关联商家不存在信用风险。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文探讨了影响移动支付安全性的风险因子并分析各风险指标在支付宝用户评估其安全性中所占权重的大小,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即使对于占领着移动支付大部分市场的支付宝,用户也并没有表现出完全的信赖,倘若移动支付走出安全风险的制约因素,凭借着已集聚的客户资源,移动支付产业链条会更加完备,步入扩张期。

第二,支付宝平台层面安全性在用户评估中安全性最高,主要在于其较为完备的用户信用体系、用户交易记录保存机制以及与银行层面的合作,这可为其他移动支付方式提供借鉴。

第三,监管层面风险因子是影响用户安全评判的最为重要因素,完善相关立法与修订刻不容缓。良好的法律外部环境有利于规避商家层面的信用风险以及支付平台层面的沉淀资金、洗钱套现等安全威胁。

(二)对策

1.用户层面

其一,熟悉移动支付交易流程,规避操作风险。用户应知晓移动支付基本操作步骤,避免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财物损失或个人信息泄露。其二,妥善保管私人信息,在进行网上交易时,不要随意向对方透露重要的个人信息,注意删除存留在公共场合网页中的账号密码信息,防止重要信息被他人恶意使用。其三,加强安全支付意识,避免访问可疑网站,警惕陌生人的付款要求,借助安全软件为支付保驾护航。

2.支付机构层面

其一,不断开发升级安全技术,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支付机构应不断升级安全技术,加强软硬件系统的建设,提高交易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用户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其二,健全用户信用评价体系与用户交易记录保存机制,提升支付双方之间信任度,使每笔明细资金动向有踪可循,规避洗钱套现风险。其三,注重员工自身风险意识培训,树立员工的责任意识,定期开展安全事故与风险防范的专题学习,形成诚信、自律的企业文化。

3.法律监管层面

其一,进一步厘清交易过程中各主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配置。相关法律应明确界定移动支付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各自的基础性权利、义务,制订有关的支付规范性制度和体系并充分发挥《电子签名法》的规范作用。其二,强化沉淀资金的管理,落实反洗钱的管控工作。有关主管机构应当对滞留在交易平台上的消费者交易资金进行确权,明确其所有权属于用户,可试行与证券交易保证金账户类似的监管措施,要求行银行专户存放。其三,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强化消费者教育与保护。为移动支付的持续、稳健发展构建健康、有效的外部发展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健民.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支付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李宏涛.手机支付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3]杨迎秋.中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4]王维东.支付宝向移动支付突围的策略[J].经理人, 2014,10:44-48.

[5]程慧平.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46-47.

[6]卜慧.支付宝商业模式研究[D].海南大学,2016.

[7]马涛.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J].华南金融电脑, 2005,03:9-10.

[8]王雅龄,郭宏宇.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1-95.

[1]张春燕.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及利息之法律权属初探――以支付宝为样本[J].河北法学,2011,03:78-84.

[9]康华一.移动支付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金融会计, 2014,12:18-21.

[10]樊吉宏.基于感知风险的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1.

第5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作为一个新品类,移动支付产品有一个难题。即使将金融服务与使消费者能够即时发送资金的软件和技术完美结合,营销人员和消费者同样对移动支付发展心存疑虑。尽管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并非成本高昂,但还面临着多重障碍,这些障碍因市场成熟度而异:

·固有支付行为根深蒂固——不论是现金、支票或信用卡支付都需要进行变革。现有的解决方案并非“足够好”。

·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担忧——对此,消费者或者合理对待或者不合理对待。

·移动设备直到近期才得以广泛盛行。

·商户们对亟需的变革的投资持谨慎态度,原因在于对新事物的ROI不够坚定。

·或许最重要的是,许多大公司肯定会有失有得。这视它们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好坏而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移动支付的技术水平甚高,但它还是非常迅速地成为一个商品品类。

许多在消费者眼里并未表现出多大差异的品牌,可能都在努力找到其独特的、更具竞争力的“卖点”,使它们比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取利润,并改进现状。因而,移动支付应运而生。

随着营销人员努力推进创新的方法,有许多动态因素会发挥自己的作用。益普索InnoQuest旗下Vantis专业研究部门,研究商业模式和不同行业的突破性创新,在参与这种组合核心活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审视我们以前研究过的一些品类,我们可以从其他不断变化的品类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参见下图)

为了阐述跨品类研究对促进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仅仅审视以往研究过的众多存在某种有趣迁移活动的品类中的一种:单杯式咖啡机。单杯式咖啡机在过去7年时间里,在美国多个市场急速增长,而这都是在付出5至10年的增长努力后才取得的。

从表面上看,这种比较或许看似很奇怪,但这一新兴的亚品类却面临着许多与移动支付一样的两难境地,其中之一便是所有各方都在揣测这个品类是否以及何时会成为其未来发挥作用的主要方法,同时等待消费者参与其中。单杯式咖啡机创新与移动支付的横向比较,揭示出一些令人瞠目的相似性,营销人员应该从中汲取到一些重要教训,以及明白在推广这一新兴品类时不应该做的事情。

移动支付产品的五大经验教训

①工作时的习惯

单杯式咖啡机风行于美国职场,有助于推动消费者接纳这种新技术所需要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随着咖啡机在职场普遍使用,消费者逐渐习惯于咖啡机的工作原理,并认识到咖啡机带来的便利。不久后,家用咖啡机也走进寻常百姓家。移动支付系统营销人员可以利用相同的商业模式,例如将移动支付系统集成至企业系统中,使员工能够处理商业费用或兑换零用现金。明确移动支付在职场的优点,有极大的潜力促进其被接纳作个人用途。

②谨防对内容下赌注

对于美国成功的Keurig Brewers和K-Cups制造商Keurig而言,其经历的一个转折点是被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收购。

Green Mountain,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是一家声誉卓著的高品质咖啡提供商,它可供应许多品种的咖啡。Green Mountain能够在其供应的咖啡类型和品牌方面,赋予Keurig系统大量的内容。

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内容就是金钱,而且已经在一个地方,至少在发达市场积聚。因为银行拥有资金或者庞大的规模,所以很难打败它们。这对涉足移动支付的非银行企业的品牌vs.白品牌策略很有意义。比如,需要采用哪种策略才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企业。

③“新常态法”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单杯式咖啡机在消费市场的巨大增长,营销人员或许期望其成为家中咖啡制作的“新常态”。这是有可能的,但如今还尚未成为规范,如果真的成为规范,无疑需要一段时间才行。

人们对移动支付也有着相同的期望,特别是鉴于它在消费者学习曲线、信任担忧、商户接纳度以及利益得失方面可能遇到的障碍,更是如此。

为支付方法增值,比为咖啡机品类增值更难做到。对于任何指定的营销人员,变化和产品ROI或许只可能存在于移动支付的“口袋”里:特定类型的购物场合或金融交易,特定类型的消费者、特定商户等。从投资策略意义上说,赢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正确的口袋对付出的努力进行多样化。可能没有一个(或两个或是哪个)杀手级应用程序会推动“新常态”的出现。

④设计的重要性将超乎预期

在询问消费者他们为何购买一款单杯式咖啡机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摆放在厨房里看起来很棒”。有时候,让一种设备或解决方案具有与众不同的功能还不够。要想让单杯式咖啡机令人大吃一惊,它必须有漂亮的外观、良好的感受以及一些象征价值。

卓越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将在外观和感受方面不同于以前存在的任何解决方案,并且因纯粹的审美价值和经验价值而引人注意。星巴克与Square合作的经验(星巴克与Square Wallet合作,使其客户能够利用Square移动支付应用程序支付咖啡费用)和PayPal解决方案的一些地理定位元素(和简化性)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它们属于截然不同的商业交易,并强调优先改善支付者和商户之间的接口。

⑤不要过早地过度推广

进入单杯式咖啡机领域的早期产品,是由拥有大量营销资源的大品牌推出的。初期,他们在推广方面积极投入,但却没有获得回报。究其原因是当时并未完全领会上述其他经验教训,再加上难以要求消费者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因而,很难通过推广诱发行为变化。

率先在这些情况下投入太多资金,是非常冒险的事情。在移动支付行业形成时期,在面对庞大营销支出时取得ROI方面具有优势的可能都是大型银行,因为它们掌控着“内容”。但是,即使银行也必须谨防支出超出预算。所有这种Coin buzz是否有机会帮助改善正在走下坡路的解决方案呢?Coin可能对其ROI进行了过度推广。(如果成交,哪种做法更棒呢?)

第6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BK2421;移动支付系统;RFID POS终端

中图分类号:TN9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1-0079-03

0 引言

当前,物联网正在全球尤其是中国掀起一股产业化的热潮,其中的移动支付业务更是被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视为杀手级业务。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由于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移动支付都采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方案,可采用博通集成电路的2.4GHz无线收发器BK2421实现低成本的移动支付RFID系统。

1 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系统组成

移动支付包含支付开始、支付认证和支付确认等相关流程。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系统则由接入系统、认证中心、移动支付平台、应用服务提供商和无线通信网络五部分组成,图1所示是移动支付系统框图。

接入系统包括RFID标签、可运行移动支付软件的手机以及可读取RFID的POS终端机。其中RFID卡和RFID POS机属于RFID子系统。RFIDPOS机通过RFID技术来读取用户信息,并利用PSTN,GPRS等方式与移动支付平台相联接。手机用户利用手机移动支付软件,通过GPRS网络与移动支付平台进行信息通信,完成支付。

2 2.4GHz无线收发器BK2421

BK2421属于2.4GHz ISM频段的单芯片无线收发器,它采用高达2Mb/s的通信速率和独特的通信协议,集成了无线射频收发前端、频率综合器、数字调制解调器、1对6星形通信协议以及电源管理等,其内部组成如图2所示。相比其他2.4GHz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WiFi等),它以非常低的功耗实现高速率无线传输。接收器正常工作电流为17mA,发射器输出功率0dBm的电流为14mA,关机状态电流为3μA。通过优化设计,不但使BK2421保持了2.4GHz频段其他通信协议优良的射频性能,而且简化了产品设计,可实现低成本、低功耗的RFID产品应用。

BK2421集成有两种调制方式,分别为CPGF-SK调制和CPFSK调制。在抗干扰方面,BK2421集成有干扰检测功能和异步搜索频率等算法,进一步降低干扰的概率。一般情况下,采用BK2421的无线产品能够不受干扰的影响,完全保持通信连续性。

表1为BK2421与采用其他通信协议的产品基本性能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BK2421无线通信性能如通信速率,通信距离等与采用另外3种通信协议的产品性能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性能更优。由于BK2421采用自己独特的通信协议,无需为了满足特定的协议而增加额外的设计,所以它根据实际需求而优化了整个芯片设计,降低了产品复杂度;另外高达2Mb/s的通信速率大大减小了每个数据包的发射时间,从而降低了功耗,同时BK2421采用低中频接收架构和锁相环发射架构,进一步降低产品功耗。相比采用另外三种协议的产品,基于BK2421所完成的短距离无线产品实现简单,成本低廉,功耗极低。

3 采用BK2421设计基于RF-SIM的移动支付子系统

RFID子系统由RFID标签、RFID阅读器和RFID应用支撑软件系统组成。RFID标签和RFID阅读器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NFC、SIMpass和RF-SIM。其中RF-SIM技术是将包括天线在内的RFID射频模块与传统SIM卡功能集成在一张SIM卡上,在实现普通SIM卡功能的同时也能通过射频模块完成各种移动支付。由于RF-SIM采用2.4GHz频段完成移动支付的空中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频道多、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距离远、同时支持主动和被动感应、安全数据传输与蓝牙、WiFi无冲突等优点,所以基于RF-SIM的移动支付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未来有希望成为三大运营商的首选标准。

由于BK2421集成度非常高,外加简单的MCU控制芯片就可以快速设计出RFID子系统中的硬件系统,图3即为基于BK2421的RF-SIM硬件系统框图。手机SIM卡上的MCU通过SPI控制其BK2421与RFID阅读器内的BK2421互相通信,从而使SIM卡与RFID阅读器可以完成安全认证和数据交换。

4 设计注意事项

BK2421同时集成了1对6星型通信协议,故可简化协议和软件设计,用户可以发挥其软件优势,根据需求开发自己的通信协议,以固件的方式实现基带控制器。该系统基本能够满足移动支付对RFID子系统的各种要求,如高传输速率、超低功耗、抗干扰能力强等。但是由于实际通信时,SIM卡要求放置在各种类型手机中,不同手机型号对应不同无线环境,SIM卡与读卡器互联通信距离会随着环境不同而变化。如果设计前没有考虑该因素,可能导致SIM卡与读卡器互联通信距离急剧缩短,甚至不能满足产品要求。根据BK2421的技术文档,可以采用下面给出几种方法提高SIM卡在手机内与读卡器互联通信的距离。

(1)优化PCB天线设计

由于BK2421内嵌在SIM卡中,所以其天线只能用PCB走线实现。一般SIM卡放置在手机中间,如果其上下存在金属片或者大面积走线,会导致PCB天线的辐射效率急剧恶化并会改变天线谐振频率。如果设计天线时没有考虑上述因素,设计出的系统通信距离会显著缩短,甚至无法通信。所以PCB天线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做到尺寸与波长相关,在相同的环境下使其谐振在工作频率2.4GHz内端口易于匹配;

②减少损耗,即将天线尽量孤立于其他金属以外预留天线匹配器件;

③由于实际天线工作环境和设计环境不一样,实际天线谐振频率可能会偏离设计目标,显然工作频点不在谐振点上会导致BK2421与天线之间存在比较大反射而降低传输效率,从而缩短通信距离。这时需要通过调整天线匹配器件使谐振频率重新回到设计目标2.4GHz。

(2)优化BK2421调制频偏

增大调制频偏可以提高BK2421的灵敏度。BK2421已经根据一般应用情况优化调制方式和频偏,达到最佳灵敏度,同时满足FCC 15.247,249和ETSI 300 328对2.4GHz频谱的规范要求。考虑到特殊情况下需要更高的灵敏度,可以通过调整调制频偏来优化灵敏度,进一步提高SIM卡与读卡器互联通信距离。

第7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互联网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信任转移;TAM

中图分类号:F724,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19-06

一、引言

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以来,移动支付市场逐步由萌芽期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消费者新的购物支付渠道由此产生。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在拥有大量3G用户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购物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渗透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将推动全民移动支付的稳步实现。

移动支付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进行商品或服务等账务支付的一种移动增值服务。与传统的PC支付相比,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及时性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保存着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和PC支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受原有PC支付信任的影响。为了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潜在消费者,本文借鉴TAM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建立消费者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概念模型,尝试性探究消费者原有的PC支付信任如何从传统互联网渠道转至移动互联网渠道的本质问题,以期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文献综述

(一)信任

信任是对行为的预期[1],是信任一方在感知上愿意相信另一方将要采取的行为是善良并诚信的[2]。学者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研究信任。在动态方面,学者认为信任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两种[3]。初始信任是指交易双方尚未接触,交易一方通过评价商家声誉、网站安全、网站有用性、结构性保障等来判断商家的可信度;持续信任是指消费者同商家接触之后,通过评价商家的交易行为而形成的信任[3]。在静态方面,学者主要将信任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Mcallister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4];Bhattacherjee、Mayer et al将信任划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和正直信任三个维度[1,5];Gffen et al、Tan et al基于社会呈现理论将信任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忠诚信任和可靠性四个维度[2,6]。

(二)信任转移

关于信任转移,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相似,他们指出:持续信任可能在可信实体和未知实体之间、熟悉环境和陌生环境之间转移,该转移过程表明了信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种通过潜在的个人认知实现信任的建立过程称为信任转移[7-8]。信任转移又可进一步分为渠道内信任转移和渠道间信任转移两种。其中,渠道内信任转移是指处在相同渠道中(如网下、网上或移动)的主体对不同客体之间的信任发生转移[8]。学者Stewart、林家宝、金玉芳 等均对此有相关探讨和研究[7-9]。渠道间信任转移是指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信任在网下至网上渠道、网上至移动渠道等不同渠道之间的转移。国外学者Lee et al、Verhagen et al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下转至网上的信任转移[10-11],国内学者林家宝以证券行业为例,验证了信任转移是建立消费者移动证券服务初始信任的有效途径[8]。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有关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向移动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问题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信任转移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到移动支付渠道使用意愿的形成机理。

三、研究假设

信任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消费者建立的已有信任会转移到移动环境下,促使初始信任的构建。Lee et al在研究网络银行信任时发现,消费者对传统实体银行的信任能够通过感知结构保障、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影响其对网上银行的信任[10]。杨水清 等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会受到其传统支付信任水平的影响[12]。在我国,许多商家把业务扩建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传统互联网支付和移动互联网支付在操作流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消费者在熟知前者操作流程的情况下,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较易使用;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使网络交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空间限制较低,消费者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有能力满足其支付需求。这体现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态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有用性。

H2: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易用性。

H3: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TAM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态度会受到其对信息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使用行为又直接受到接受态度的影响[13]。也有学者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前因,且二者均与消费者使用意愿正相关[14-16]。魏守波 等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移动支付信任和移动支付使用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5: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6: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H7: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Zucker指出,结构性保障是基于制度信任的结构性变量[18],是影响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指标[3]。McKnight、李召敏 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结构性保障是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9-20]。如果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是稳定且持续的,其认知就可能发生转移,并认为移动支付的安全仍有保障,而消费者这种感知良好的结构性保障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8: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

H9:结构性保障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与传统的互联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无所不在性。消费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完成支付。而且,移动支付同一些移动APP提供商的合作正在逐步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0:便捷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都具有冒险精神,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移动支付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产物,兴起的时间还不够长,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加之涉及到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因此移动支付的使用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项创新。雷晶 等的研究表明,个人创新性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态度[21],对消费者是否选择移动支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2]。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1: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12: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

以TAM理论为基础,学者们对影响消费者网上银行及手机网上银行使用意愿的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发现信任对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16,23-24]。在移动支付使用中,如果消费者建立了对移动支付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他就会产生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3: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学者们的量表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其次,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得到了预问卷的测试题项,预问卷共包含25个测试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选项,从1到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选取68名大学生进行预问卷的填写,根据预问卷的调查结果,修改完善问卷,形成本研究的正式问卷。问卷题项来源如表1所示。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正式问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测试消费者有无移动支付使用经验,有使用经验的被测者直接跳过第二部分的题项,填写第三部分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文相关变量的测试题项;第三部分是被测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本研究共在网上和网下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3份,有效问卷为447份。之后,为了保证采集到的样本均为熟悉传统互联网支付的消费者,再次剔除使用传统支付一年以下的问卷,最终问卷数量为385份。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明,样本集中在16到35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专以上,本科生居多,传统支付使用一般比较熟练且无移动支付使用经历。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SPSS20.0对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3所示,各个指标的Cronbach’s ?琢值均大于0.8,复合信度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通过信度检验。关于量表的效度,主要从三方面来测试:首先,本量表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成熟量表改编而来,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本问卷整体量表的KMO值为0.81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Sig=0.000,说明样本的构建效度良好;最后,各个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和AVE值平方根都达到标准,说明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具体见表3、表4,说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拟合度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大部分的拟合指标在标准范围之内,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适合做结构方程分析。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三)假设验证

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见本研究提出的13个假设当中,除了假设H5和假设H10没有通过实证检验以外,其他假设均得到实证支持。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转移至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初始信任和结构性保障,假设H1、H2、H3和H8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结构性保障和个人创新性是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假设H4、H9、H11得到支持。消费者的个人创新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效应,假设H12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初始信任同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假设H6、H7和H13得到实证的支持,其中初始信任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385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具体结果:

1.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能够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支付初始信任上(0.15),这种转移也是消费者建立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消费者未使用过移动支付时,他们通常会根据已经熟悉的传统互联网支付来判断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2.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显著影响其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0.26)和感知易用性(0.19)。这表明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已经熟悉并且信任时,移动支付同传统互联网支付功能的相似性使消费者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但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易用性感知对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偏年轻化,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

3. 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这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关于初始信任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3]。移动终端携带了消费者大量的隐私信息,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至关重要。如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较低,消费者就不会产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移动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金融服务商应该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4.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原因可能是,虽然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为随时随地使用移动支付提供了设备支持。但是,我国无线网络建设不能充分满足移动终端设备高网速、宽覆盖的使用条件。而且,国内三大运营商在提供移动数据流量增值服务方面的费用比较高,限制了移动支付的使用。

5. 个人创新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影响十分显著。具有创新性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充满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目前移动支付在大型城市应用广泛,但是在小型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应用尚浅,移动支付提供商可以通过迎合创新人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打开市场。

(二)管理启示

在拥有大量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上,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未来支付的关键渠道之一。第一,提供移动支付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同传统支付相类似的支付页面、链接环境,最小化支付系统的操作难度。第二,扩大移动支付的可支付商品范围,让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移动设备转账汇款、网络购物等;开拓小额支付市场,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例如LBS订餐、打车服务等,激励这些消费者成为移动支付的忠实者,为移动支付做口碑宣传者。第三,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和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消除消费者隐私、财产丢失的隐患。第四,探索潜在创新消费者,同移动服务和商品提供商合作,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第五,为提升移动支付的使用量,移动运营商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无线网络接入环境,使移动支付真正实现便捷性。

六、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是传统互联网支付使用经验满一年的消费者,样本的代表性不够高,未来可以在丰富样本数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研究;其次,本研究的模型主要涉及了几个影响初始信任的变量,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变量来扩展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

参考文献:

[1]BHATTACHERJEE. Individual trust in online firms: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211-241.

[2]GEFEN D, STRAUB D W.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experiments e-products and e-service[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18.

[3]陈明亮,汪贵浦,邓生宇,等.初始网络信任和持续网络信任形成与作用机制比较[J]. 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4]MCALLISTER D J. Affc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1(38),24-59.

[5]MAYER R C,DAVIS J H,SE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TAN,FELIX B,SUTHERLAND P. 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7]STEWART K J. Trust-transfer on the world wide web[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5-17.

[8]林家宝,卢耀斌,章淑婷.网上至移动环境下的信任转移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3):80-89.

[9]金玉芳,董大海,刘瑞明.消费者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28-35.

[10]LEE K C,KANG L,MCKNIGHT D H. Transfer from offline trust to key online perce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4):729-741.

[11]VERHAGEN T,DOLEN W V.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a multi-channel store image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9,46(2),77-82.

[12]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 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J]. 科研管理,2011(10):79-88.

[13]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4]邵兵家,史毅飞.对企业使用网上银行的意愿调查[J].统计与决策,2006,2(9):87-90.

[15]KOUFARIS M,WILLIAM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41):377-397.

[16]SUH B.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3):247-263 .

[17]魏守波,程岩. 移动支付中用户信任的影响要素[J]. 系统工程,2010(11):9-15.

[18]ZUCKER 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 Research in Organazi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9]MCKNIGHT D H,CHERVANY N L.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 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35-59

[20]李召敏,宋光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信任的制度途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63-66.

[21]雷晶,李霞. 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支付使用意愿信度及效度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4(18):98-100.

[22]李凯,孙旭丽,严建援. 移动支付系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13(3):91-100.

第8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Apple Pay;近场支付;移动支付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73-04

一、移动支付发展的三个阶段与Apple Pay简介

(一)移动支付发展的三个阶段

随着4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迅速崛起。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与结算方式,移动支付凭借其便捷、及时的强大优势,在线上与线下交易中广泛普及。根据人民银行《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生138.37亿笔,累计交易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从发展阶段看,移动支付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即基于移动技术把互联网PC端复制到手机客户端,其中以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商业银行网银手机客户端最为典型。第二阶段为O2O电子商务支付。这也是目前互联网支付企业的主要竞争领域,该类支付技术可分为二维码扫码支付、声波支付、手机刷卡器支付和基于LBS技术的iBeacon。第三阶段为近场支付。能够实现近场支付的包括NFC(一种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支付、红外线支付、蓝牙支付技术,其中又以NFC支付最为典型。相对于前两种支付方式,近场支付在移动设备硬件、交易方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应用场景所受的限制更少,使用频率更高,且能很好适应“小额、高频”的移动支付特点。从发展趋势看,近场支付将成为未来线下移动支付的主流趋势。

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时期,二维码、声波等交互技术是NFC等近场支付方式全面推广完成前的过渡手段,而NFC凭借低能耗、高便捷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将会成为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苹果公司推出基于NFC技术的Apple Pay,正是瞄准近场支付市场的广阔前景。

(二)Apple Pay功能特征与登陆中国市场后的发展情况

Apple Pay 是苹果公司于2014年10月推出的基于 NFC技术的移动支付手段,主要应用于iPhone6及以上,以及ipad air2、iwatch等最新苹果设备。具体而言,Apple Pay主要包括了NFC近场通信、Touch ID指纹验证、SE/Enclave安全芯片、银行卡Tokenization令牌技术、Wallet卡券管理等一系列新技术集成和应用,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办理流程简便。用户仅需要在支持Apple Pay的苹果设备上打开Wallet应用,并使用苹果设备的拍照功能添加银行卡,银行审核完银行卡的有效性后,即可完成银行卡与手机绑定。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按住Touch ID并靠近支持NFC的POS端即可完成支付。二是支持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目前Apple Pay提供上线下两种支付模式。在线上支付模式,用户在手机商城选定商品后,将银行卡与iTunes软件和App Store相绑定,选择使用Apple Pay,然后通过指纹即验证就可完成支付,不再需要输入信用卡信息等。线下支付模式中,用户在消费门店完成商品选购后,用户按住通过Touch ID指纹验证并靠近支持NFC的POS端即可完成支付。

2016年2月18日,银联云闪付正式开通支持Apple Pay服务,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上线首日通过Apple Pay绑定的银行卡数量就超过3800张。目前Apple Pay支持19家银行,其中12家银行已经推出,剩余7家将在年内推出。肯德基、麦当劳等12家线下实体店可以通过Apple Pay结账,当当网、唯品会等16家线上应用都支持Apple Pay,还有6家线下商户和4家线上应用也即将加入。

二、Apple Pay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对比分析

(一)支付手段

传统的银行支付模式主要包括商户、发卡行、收卡行、银联四部分,即通过银联的转接清算完成支付,支付机构以商户身份,通过收卡行或收单机构连接进入支付系统,被称为“四方模式”。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则是代替了收卡行与银联两部分,绕开银联进行网络支付形成“三方模式”。具体来看,微信支付、支付宝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建有独立的账户系统,用户可以存零线、转账收款、购买理财产品,在支付时可以绕开银联,直接花掉银行账户的金额,或者花掉支付账户里的金额。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相比,Apple Pay并非第三方支付工具,而是依托在银联云闪付下的一种移动支付手段,与实体银行卡共用一个银行账户,充当商户和用户之间的通道角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Apple Pay绑定银行卡账户巩固了传统“四方支付”模式,提升了发卡行、收卡行和支付终端的厂商价值(见表1)。此外,由于Apple Pay自之日起就被定位为一种支付终端,不涉及资金结算,Apple Pay不参与资金的流动,自身也没有建立账户和“资金池”。这就使得Apple Pay仍然受制于现行银行卡转账限额的规定,更符合目前的监管取向和反洗钱风险防范要求。

(二)安全性能

一是数据传输安全技术更为严格。Apple Pay使用Token令牌加密技术来传输客户敏感信息。用户将银行卡与Apple Pay绑定后,其银行卡信息并不存储在手机的本地储存里,也不存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服务器上,而是通过复杂的Token令牌编码加密技术,在原银行卡真实卡号基础上,随机生成一组只能在本机上使用的16位数字新卡号,并存储在手机的安全芯片中(SE/Enclave安全芯片)。用户每次支付交易时,都需要核对随机生成的Token令牌,并完成指纹验证。因此即使手机丢失,用户也不必注销信用卡,可通过苹果的远程程序关闭支付功能。此外,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Apple Pay不收集、存储用户购买的商品价格、数量、地址等交易信息,较好地保护了用户隐私。二是依托强实名账户,安全性较强。Apple Pay运用的NFC支付依托的是真实银行卡,属于强实名账户,受到银行认证和国家法律的保护,安全性更强。而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账号,属于弱实名账户,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存在安全隐患。但微信支付、支付宝都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了赔付机制,如支付宝与众安保险联手推出支付宝账户安全险,微信支付也提供了相应的财产保险(见表2)。

(三)使用便利性

用户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都需要扫描二维码。首先需要打开APP,再点开付款二维码,最后通过指纹认证或输入密码完成付款。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扫码支付相比,Apple Pay的近场支付操作更为简捷。使用Apple Pay付款时,只需将手机等移动设备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同时完成Touch ID指纹验证即可完成支付,且整个支付过程无需接入互联网,线下支付也不用打开任何APP,甚至无需唤醒屏幕,支付完成后还有声音或振动反馈。总体来看,在懒人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无论操作步骤还是时间Apple Pay都更“懒”。

(四)使用群体

Apple Pay主要应用于iPhone6及以上、以及ipad air2、iwatch等最新苹果设备。因此,目前Apple Pay的国内用户群主要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或相关移动设备的持有者。而微信支付、支付宝则支持国内大多数型号与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并且使用门槛更低。总体来看,相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Apple Pay的用户群体目前绝对是小众。

三、Apple Pay在国内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配套交易平台的消费生态场景支撑

支付方式往往由消费生态场景决定。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已不仅仅是支付工具,而是积累了众多用户,并且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支付、转账、理财、生活缴费等多功能的“全能型”移动服务平台,此外还渗透到商场、超市、便利店等日常生活场景。如支付宝依托淘宝网与天猫平台,已经成为数以万计电商的支付工具,并和国内180多家银行达成合作关系,微信也利用公众号为商家提供交易平台。Apple pay作为新的市场进入者,目前仅支持消费支付,自身没有支付账户,相对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这样的“全能型”移动支付平台,不具备占据移动市场主导地位的前提。此外又缺少像淘宝、天猫、微商这样的消费场景支撑,自身无法实现用户数据积累,形成交易闭环的支付服务体系,目前还只能存在于有限的银行POS终端商户中。

(二)消费者支付习惯难以改变,商户接受度有限

从2015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格局看,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扫码支付已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百度钱包等其他第三方支付也在努力提升市场份额。伴随着互联网账户O2O的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将线上用户带到线下,通过补贴优惠鼓励商户和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交易,形成了各自的用户沉淀和支付习惯养成。而目前Apple Pay的优惠券、返现、红包等优惠措施以及受理端都尚未形成,想要挑战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的支付包、微信支付等带来的便利和优惠服务,改变现有支付习惯,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商户接受度方面,虽然苹果公司与主要发卡银行合作还算顺利,但并非所有商户都欣然接受Apple Pay。例如在美国,就发生过沃尔玛、百思买、CVS等大型零售商场由于不愿意让Apple Pay进入自身商业生态,侵害现有闭环服务体系和已经推出的客户忠诚度计划,而关闭NFC功能联合抵制Apple Pay的问题。此外,相比NFC支付,扫码支付更容易与商家的团购促销等优惠手段实现本地捆绑,这也是部分商户接受度有限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使用T槛较高,业务发展的硬件环境仍有待于完善

一是Apple Pay的国内用户群主要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或移动设备的持有者。Apple Pay主要应用于iPhone6及以上、以及ipad air2、iwatch等最新苹果设备。而且iwatch仅支持店内支付,ipad air2及以上系列仅支持APP支付,只有iPhone6及以上设备才同时支持Apple Pay的店内支付和APP支付功能。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智能手机保有量约为4.5亿台,其中苹果手机占市场份额为13.4%,如果考虑支持Apple Pay的机型,意味着前几代的iPhone和ipad都无法统计在内,这将大幅缩小用户基数,极大影响Apple Pay推广。二是Apple Pay的业务发展受制于支持NFC功能的POS终端数量限制。苹果的NFC支付不同于扫码支付,拥有NFC支付功能的POS终端是完成Apple Pay支付的先决条件,这就使得Apple Pay的业务发展需要银联对其现有POS终端进行升级改造。数据显示,银联在国内1000余万台POS终端中,具有NFC支付功能的“闪付”终端仅有300万台,而改造一台符合银联“闪付”标准的POS终端所需成本约为1000元,因此完成全部POS终端改造所需成本约为70亿元。此外,商户还需要培训员工和完善后台处理系统。

(四)数据安全存在隐患,Apple Pay仍存在被盗刷的可能

Apple Pay的近场支付采用的是Token令牌和生物指纹双重保障技术,此外,苹果公司还对用户指纹信息采用了Secure Enclave进行保护,但数据安全性仍很难确保万无一失。Apple Pay的本质仍然是银行卡支付,如果用户不慎丢失手机或者使用Apple Pay绑定银行卡失败,可能会让不法分子通过Apple ID获得信用卡信息,进而存在被盗刷的风险。特别是目前Apple Pay绑定银行卡的程序便捷,不仅可以绑定用户自身银行卡,还可以绑定他人银行卡,即使没有银行卡,也可以通过输入银行卡卡号等信息进行绑定,使得不法分子可通过Apple Pay绑定他人银行卡进行盗刷。Apple Pay在国内上线不到一周,就发生了因用户Apple Pay绑定银行卡失败,导致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事件。此外,根据国外媒体报道,Apple Pay上线的其他国家也曾发生过多起盗刷信用卡案件。如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指出,2015年约有6%的Apple Pay的支付金额是盗刷他人信用卡账户所产生的金额。

(五)近场支付技术推广受到制约,配套法律法规缺位

目前,国内的NFC近场支付所涉及的产业链包括手机运营商、手机生产商、手机芯片厂商、银行、收单机构、终端商户等环节。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各方利益难以统一,协调成本较高,在NFC支付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不流畅、传输中断等不佳的用户体验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正是由于上述原因,NFC支付在国内虽然已发展近十年,但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发展的“如火如荼”相比,NFC则显得“不温不火”,2015年NFC支付只占到国内移动支付交易量的1.6%。此外,近场支付虽属于移动支付范畴,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依赖互联网和云端的支付技术。作为一项新兴领域,当前国内并没有健全相关法规与之配套。2016年7月1日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除了需要一部网络支付专门立法,更需要出台针对近场支付的监管细则,以在机构准入、交易安全、账户安全、内控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

四、Apple Pay对促进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启示

Apple Pay登陆中国后,短时间内虽然不会改变国内现有移动支付格局,但对加速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特别是近场支付市场发展意义重大,并可能催生新的移动支付消费生态。借助Apple Pay的推出,以云闪付为代表的银行系移动支付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Apple Pay的推出给我国移动支付管理也带来新的借鉴。

(一)加快组建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从Apple pay的研发和推出进程看,苹果公司为Apple pay申请了多项专利,收购了Token令牌、SE/Enclave安全芯片等主要关键技术厂商,并且与商业银行和银行卡组织合作中创新了商业模式,这些移动支付产业生态链上的密切合作是Apple pay表现出兼具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前提。当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仍缺乏有力的整合者,建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加快组建移动支付产业联盟,以安全性、易用性整合为使命,汇聚产业实力,构建出健康的移动支付产业生态链,并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创新的消费生态模式。

(二)加大近场支付安全交易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近场通信技术逐渐成为网络犯罪的热点领域。为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应强化近场支付安全交易监管。一是应对银行IC芯片卡的读写内容或支持NFC功能手机的读取规则逐步规范,建立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业标准,保障持卡人合法权益。如严格规定NFC手机读取的具体内容,或者对未绑定手机的银行卡的读取内容和已绑定手机的银行卡读取内容加以区分。此外,应不断完善NFC手机绑定银行卡的身份核实方法,降低银行卡被盗刷风险。二是实现Apple pay在我国法律框架下的有效监管。依据我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要求,在涉及用户银行账号、交易量等敏感信息方面,Apple Pay所使用的业务服务中心应落地在我国境内,且须有监管授权以便于信息安全监管。此外,虽然Apple Pay采用匿名方式收集交易信息,但其储存的交易数据涉及民生的各个方面,因此Apple Pay架构下的服务器也要设在我国境内,以便于在我国法律框架下实施监管。

(三)健全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移动支付行业监管

一是完善与近场支付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借鉴国外以苹果为代表的NFC支付的监管经验,结合国内市场运行状况,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设备参数标准,并完善与NFC配套的监管规范文件,促进各参与机构依法开展NFC支付业务,并确保遵循反洗钱等监管要求。二是建立移动支付监管体系。目前,欧美等国家是以央行和金融监管局为移动支付监管部门,建议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工信、工商、银监、公安等部门为辅的支付监管体系。对移动支付清算、市场准入、资金交易等各环节进行监管,并严肃查处支付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成立移动支付行业自律管理协会,主要负责移动支付交易协调,并促进移动支付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的有机结合。当前应重点促进NFC产业链条各市场主体融合,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受理机具,优化系统对接和利益职责分配,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体验感受。四是建立风险赔偿机制,移动支付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移动支付安全风险赔付机制,保障用户在移动支付中的资金安全。

(四)以Apple Pay登陆中国市场为契机,加快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闪付派”的发展

Apple Pay基于手机生产商和银行卡组织的合作,提供了独特的近场支付业务模式,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随着Apple Pay在国内的正式上线,会逐渐扩大NFC支付的推广普及度。华为和中兴通讯早期了移动支付产品华为Pay和中兴付,近期三星公司推出了SamSung Pay,联想和小米也在筹备移动支付的产品开发。应加快引导国内手机厂商推出类似Apple pay的支付功能,加快以银联为代表的“闪付派”的发展,最终促进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由二维码、声波、LBS等交互技术为代表的扫码支付向以NFC等为代表的近场支付新阶段转型。

参考文献

[1]方毅.Apple Pay进入中国,机遇还是挑战?[J].中国商论,2016,(4):1-3。

[2]李晓枫,汪东艳.Apple Pay安全机制分析――兼论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政策启迪[J].金融电子化,2014,(12):24-27。

[3]屈丽丽.苹果支付入华面临三大痛点[J].中国外资, 2016,(2):58-60。

[4]杨涛.Apple Pay“搅局”移动支付市场[J].金融博览,2016,(3):20-21。

[5]朱传友.三星支付和Apple Pay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支付产业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6,(2):34-37。

第9篇:移动支付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云闪付;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37

1移动支付方式概述

移动支付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将用户手机SIM卡与用户本人的资金账户(银行账户或第三方支付账户)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手机与收款设备之间的通信或感应完成支付。现在,我国主流移动支付方式有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以及“云闪付”等。

2“云闪付”概述

2.1“云闪付”的定义

“云闪付”是中国银联推出的,以智能手机为基础,基于NFC(近场通讯)、HCE(基于主卡的卡模拟)、TSM(可信服务管理)和Token(令牌)等技术,在银行客户端内模拟一张实体银行卡,让手机替换银行卡直接在非接触POS机进行消费的一种支付创新方式。

2.2“云闪付”的支付方式

在使用“云闪付”结账支付前,用户只需拥有一部支持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在手机银行APP中开通“云闪付”功能或将银联卡绑定自己的手机支付功能后,即可使用“云闪付”消费。使用“云闪付”支付时,用户在按亮手机屏幕后,把手机放在带闪付功能的POS机前就能成功支付,无需联网或者打开相关APP。

以使用Apple Pay支付为例,收银员在POS机上输入支付信息后,消费者只需把手机放近POS机,再按住手机HOME键指纹支付,听到提示音后即支付成功。

3支付宝概述

3.1“支付宝”的定义

支付宝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巨头之一。除提供便捷的支付、转账、收款等基础功能外,还能快速完成各类还款、充话费、缴水电煤费等,是一个集支付、理财、便民服务、公益为一体的开放平台。

3.2“支付宝”的支付方式

(1)在手机联网状态下使用支付宝,注册登录支付宝账号。

(2)支付宝首页有两个图标,一个是“付款码”,一个是“扫一扫”。使用“付款码”结账时,顾客需向收银员出示付款码,收银员用扫码枪扫一下付款码即可。使用“扫一扫”结账时,顾客通过手机扫描收款方的二维码即可。

4“云闪付”与支付宝之争

在“云闪付”未推出前,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扫码派”早已占领移动支付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扫码支付已占据移动支付市场90%以上的份额,近乎形成垄断。那么,扫码支付和云闪付究竟有何不同?消费者对云闪付与支付宝的选择又是什么样的呢?

4.1“云闪付”与支付宝的比较

4.2“云闪付”与支付宝的使用情况

为了比较“云闪付”与支付宝的使用情况,本人设置了调查问卷,在日常移动支付中,以多选的形式调查用户使用的移动支付工具,从343份有效问卷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97.38%的人在日常移动支付中选择支付宝,只有13.99%的人使用“云闪付”。在使用过“云闪付”的用户中,93%的使用者更喜欢支付宝支付。

在谈及为何使用该种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中,8805%的人选择该种移动支付是因为方便快捷,功能服务齐全,50.44%的人是因为习惯,不了解其他支付方式,46.06%的人是因为该种移动支付方式线下商户多,其他的原因则占较少比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种移动支付方式想要进入市场,首先是要方便快捷,这就要在支付过程中减少相应手续,扩大自身的适用范围。第二点,支付宝较先进入市场,人们已经习惯了其程序和使用过程,这使其他支付方式难以有一席之地,“云闪付”想要发展,必须想出更好、更适合消费者并更能让消费者习惯的使用方法和支付方式。“云闪付”还需与更多的商家合作,吸引更多消费者。

在调查中,79.3%的被调查者更关注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实力,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

4.3“云闪付”的优势

与支付宝相对比,银联“云闪付”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4.3.1“云闪付”支付更具安全性

以“扫码派”的微信支付和“闪付派”的Apple Pay为例,微信将持卡人信息储存在APP内,而仅在用户接受条款中表明其不会泄露用户隐私。但若持卡人手机遭到黑客入侵,用户信息泄露甚至被盗用的风险依旧存在。与微信支付相对比,Apple Pay不将持卡人信息储存在手机上。使用者将银行卡与Apple Pay相关联时,会生成一个“替身卡”,即便信息泄露,也会因识别不了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得到一堆乱码。“云闪付”通过动态密钥、云端验证等多重安全保障,真实银行卡号在支付时被隐藏,持卡人隐私得到有效保护。另外,银联现有“失卡保障计划”,如果客户将手机丢失,客户可在银行挂失虚拟卡,因丢失手机发生的盗刷损失可获得与中国银联合作的保险公司的赔付。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