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政治经济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经济学教育

第1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 教育产业化 问题

1 教育作为产业的特点

对于产业,根据经济学的观点有以下几点定义:1.产业是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是指向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和这种生产劳动在此领域的延伸。2.产业是对同一类型企业及技术部门的归类。现今学术界普遍把教育划分为第三产业,也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之一。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现代教育已具备了产业活动的两个基本特征――生产型和可经营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通过对教育的一定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给接受教育服务者及社会带来经济和非经济的预期效益,这种收益再通过个人和社会再分配后再投入到教育中,从而扩大教育的规模和提高教育的质量。也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再生产,将资本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增值。可经营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教育的得当经营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教育作为产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相比所具备的共性:1.它提供无形产品,也可以说提供具有内在价值的人(人才)。2.直接满足人在物质产品以外的其他需要。3.教育需要物质产品但其中又有服务在内,为社会其他物质部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活动提供非物质的无形产品即教育服务。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1.教育是非营利性产业。2.教育产业中的人力资本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拥有物质基础并不是其从事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唯一条件,其中人的主观因素(教师、学生)起很大的作用,只有物质基础与人力资本完美的结合才能产出更高质量的劳动者,促进经济增长。3.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教育对象诸如道德素养、精神及身体健康状况、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都有具体的要求,单纯的把人作为某种生产过程的加工对象而忽略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不科学的。

教育界对产业化有过的看法与态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对于教育能否产业化及如何产业化的争论所产生的观点总的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教育不能产业化。此观点反对教育产业化的主要理由有:1.教育产出不能商品化,因而不能通过销售教育来维持自身的发展,更不能获取利润。2.教育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是间接式的,投资者、经营者和受益者之间没有紧密的经济联系,而是带有政府的公共与福利行为特性的。3.一般产业部门中的加工对象不同于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教育需有教育对象的共同参与才得以进行。4.产业产品价值可以用货币衡量,教育的“产品”价值无法衡量。

第二种观点:教育可部分产业化。教育可部分产业化,但不能完全产业化。这种观点持有者的主要依据是从教育产品中公共性质、准公共性与私有性并存,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应对必须看教育在不同阶段其产品具有的公共性多一些还是私有性多一些。具体的发展形式根据教育产品的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其是否适合于产业化运作模式,体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福利与保障性质的同时,在诸如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体现产业化运作特点,实行“优质优价”原则,树立起高等教育投资消费观念,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与日俱增的需求。

第三种观点:教育应当完全产业化。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产业化的目的就在于理顺教育投资者、受益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使教育能够实现“以教养教,自我发展”。把教育看成是商业行为。受到市场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其融入到社会其他产业部门中去,成为经济运行环节必不可少的基础产业。

2 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探析

教育产业化的因由――社会经济体制转型。

教育产业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出现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自1979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就开始出现质的转变,由过去的政府控制、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向政府监督、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所有制上认可私有、多种所有制并存。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动必然伴随着上层建筑的转变,公民社会生活每个方面必然受其影响,以至意识形态随着发生转变。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教育不再是一个只依靠政府部门获得经费与发展的公共部门,而是一个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特殊的产业部门。可以说教育既是事业,又是产业,即具备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慢慢地成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之所以说是一门“特殊的产业部门”是因为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全盘市场化的举措是否合适还有很大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场化趋势中教育也必然发生具备市场化特征的转变。换而言之,教育在以往传统模式中的属于上层建筑的特性在逐渐向经济基础范畴转变。

教育产业化的体现形式――公共教育权力转移,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的转变。

教育产业化变革在制度上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放权,也称为公共教育权利的转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是由国家包揽的,主要通过政府机构机作为附属的公立学校系统来实现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公共教育权利主要是以国家教育权利的形式存在,自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公民社会领域的自治化,以国家权力为主要形式的公共教育权利开始向地方、学校和民间转移。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实行地方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但转移主要是集中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两个大的方面。所谓政府监督模式不同于政府控制模式的具体含义也就是在教育兴办、经营过程中能由市场、学校管的就交给学校和市场,学校和市场不愿也不能管的,再由政府出面解决。其中转变尤为明显的当属高等教育领域,自九十年代以后明确提出的:扩大高校办学自,即扩大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人事、经费、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权利。相对于以往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学校过分的依附于政府的状况,如今高校已经转变为同时具有以营利为目的设立的组织属“企业法人”和作为承担公共服务的“事业法人”双重身份的特殊法人单位。

产业化进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实质及其中体现出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计划与市场、安全保障与利润最大化、远景利益与现实利益、军事哲学与商业哲学。

其实现今教育产业化趋势带来的经济效益与随之出现的教育事业趋于功利化和过度商业化的种种问题的实质无非是过去和现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社会体制下所产生的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交锋。具体地说也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体制中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抗,新、旧体制下的教育发展模式和道路的争执。

市场机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对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而市场调节由于其自身的投资个体盲目性、调节滞后性等无法克服的缺陷,也注定市场调节不可能是解决任何经济发展问题的万灵药,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周期性出现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制度缺陷的表现。在这种优化组合过程中如何顾及教育的特殊性、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上)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所有市场条件下的经济活动都有一个普遍共性就是财富向竞争中强势一方流动的倾向,市场竞争中相对强势一方在资源分配、市场占有等诸多活动中具有优势,这样竞争的结果就是资源、财富由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流动和转移,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教育领域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教育资源(包括资金、设施、教师等等)只可能向发达地区、高收入阶层流动,而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所能得到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减少,加大地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加剧教育的不公平。计划经济与宏观调控手段在过去因其缺乏灵活性、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等的缺陷也为人们所批评,而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中国政府所表现出的对于国民经济的强大驾驭能力和国家经济体系对于经济危机的巨大耐受力也体现出了宏观调控、计划经济的无比优越性。在教育领域,那些市场机制所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人群(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贫困人口)上政府行为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甚至是社会其他方面、其他手段所无法取代的。比如在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贫困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等等,通过常规招商引资手段处于资金周转周期长、回报低,对于投资者不会有太大吸引力,要获得来自于社会上的资金大多只能通过非营利性组织为媒介,公益性捐款为主要渠道的加以筹集,而这些资金的数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改变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则很难预料。

由此观之,对于教育产业化的种种争论无非是教育市场化所产生的短期化、局部化经济利益与教育所担负的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国家发展的长远、整体利益的取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说是一种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追求的商业哲学和以国家安全保障为第一要务的军事哲学的对抗。两种经济体制体现出的种种矛盾以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反应只是一个经济基础发展转型时期上层建筑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发展需要、促进发展的过程。以纯粹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手段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时期并存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经济体制不要太强调其“姓资还是姓社” 的问题。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产物,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避免单纯市场机制带来的脆弱性也借助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同样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中只要是有利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体制都是可以采用的,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就是最好的例证。

3 结论

经过多年的争论教育产业作为一种宏观层面的理解早已达成了共识,但在微观操作实践中往往还存在着诸多可行性的问题,所有争论观点的核心无非集中于对产业化的不同理解上,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是有尝试价值的,但是产业化、商品化不是目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只会导致教育本体价值的缺失。同时,认为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市场化、教育商品化是有失偏颇的。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把教育变成一种商品交易活动,而是依照投入产出原则,借鉴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充分汲取市场当中有利于教育活动的积极因素,讲究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扩大教育再变革。不区分阶段而笼统认定教育就是产业的观点和一概否定教育具有产业属性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充分的引进市场活力,最大限度的保障教育公平,教育产业化程度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类型和地方实际的差距会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促进教育发展均衡化,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异,注重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有限度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产业化是作为一种手段存在的,产业利润的获得并不是其根本的目的,所有体制以及措施都应该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这一根本目的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怡兴.教育产业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9-72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1-242

[3]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M].人民出版社,2003:85

[4]陆铭、蒋仕卿.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J].世界经济,2007(5)06-09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7

第2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经济学说史是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我院将经济学说史开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年级的目的在于经济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客观性和社会性,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大一已经开设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大二再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放在经济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构架出完整和客观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宽泛的去理解“西方经济学说”内涵,但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主客观原因,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故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对提高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一、建立课程目标与创新目标的统一性

经济学说史贯穿了古希腊至今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著作信息纵横交错,内容庞杂且理论性极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优势在于有夯实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对课程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等概念有清晰地认识和掌握,劣势在于无法达到课程延展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脉络,经济学家的其他经济理论的延伸,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点基础,构成经济学体系的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国家政治环境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重商主义是主要研究国家贵重金属储备对国家财富的影响,那个的社会环境强调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完全干预,把金银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再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延伸到发展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工资福利的关注,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后,我们又看到凯恩斯理论指导的政府干预主义。而这些社会经济现象,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展现出来的。反过来看,政治对经济又有着巨大反作用力,表现在指导或者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开展“学生主导”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为地方院校,正处在应用型转型的进程中,教育人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笔者结合经济学说史的课程特点,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间技能的形成三个阶段的运行,采取三个实践方法。

(一)教师平面导入、学生立体输入知识。

建立教师是帮助学生导入内容的角色,而不是满堂灌的机器。通过视频思考、案例讨论、再回归课本三个方位的知识输入,建立眼、耳、口三个感官的知识传导。结合经济学说史教材的特点,篇幅较大,内容庞杂繁琐,徐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大量历史任务和事件的大海,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点。因此,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笔者根据这样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以时间节点为轴,环绕理论对比学习的方法。时间分为了:1、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古希腊、古罗马等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2、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古典时期;3、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4、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马歇尔等边际革命理论);5、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百家争鸣时期。同时,为学生梳理“核心线索库”。该线索库分为:时间线索轴、人物线索谱和理论线索库。其中时间线索轴分为5个主要坐标点;人物线索谱主要列举几个时期核心经济学代表人物和重要观点,并且每学习一个观点,采取“车轮碾过法”与上一个人物观点进行对比,不断循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论线索库就是建立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将时间和人物填进去补充理论的建立。建立这样的线索库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辅助材料也是掌握知识的图标,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生主导讲课、教师深入发散。

安排重点章节采取学生分小组讲课,老师补充深入的方式进行上课。小组按照查找资料、制作PPT、上台讲课、回答问题四个任务进行分工,自己先内部消化知识点,然后上台自己讲课帮助班里其他同学学习知识,老师随后进行点评,并补充重要的知识、深入课程难点;采取这个方法,首先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上讲台发挥能力;其次对于其他同学,一个章节的知识有两轮学习的机会,知识内容有助于深入和巩固。对于讲课学生来说,通过查阅知识、小组讨论,上台讲课对讲课章节的内容已经有了宏观的认识,并且会形成问题部分,教师在随后的深入发散中,既可以对讲课同学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答,也可以分享更多的信息给其他同学。整个班级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互相学习的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顺利实施教学改革,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在经济学硕士课程教学中贯彻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使该类课程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经济学说史课程知识的积累,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局势和理论发展的前沿,在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下不拘于固有的思维努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转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经济知识素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08).

第3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价值观 主体参与型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是中职德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不很重视对这一门功课的学习,认为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为此我不得不苦思冥索,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及时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把一堂课上好,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但要扎实还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不断提高。我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多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使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使自己的认识能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

二、将课本知识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结合

我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在讲第一章第二节“货币”时,我会告诉学生在经济教科书上,钱的定义是那么平淡,但一到现实生活中,它却变的那么生动。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思潮逐渐滋长和泛滥起来。有人说:“搞市场经济就要拜金,认钱不认人”、“钱为主,人为奴,钱是真善美的标志”、“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于是,“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为了捞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腐化堕落,如此等等。并不反对金钱,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一天,金钱就不会消失。对个人来说,钱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生苦短,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多得很,例如精神、事业、情义、荣誉、智慧、健康等等,这些都不是金钱所能量化和买到的,我们岂可轻重倒置。人爱钱、赚钱和用钱,都是无可非议的,重要的是人要树立正确金钱观,做钱的主人,不能成为钱的奴仆;人爱财但不能贪财,且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也就是说要做到正确看钱,正道赚钱,正当用钱。

三、探索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大米”、“买大米”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讲“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怎样进行宏观调控调控”时,先创设“海南种辣椒事件”的情景,落实角色驱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生于生、生与师的争论中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现自我。教师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支持,最后课堂小结,使教与学和谐开展。

四、 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与兴趣,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例如:讲“经济结构调整”时我以“四个襄阳”为例讲我国经济调整大背景下的新襄阳建设规划。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比如:用货币学的角度解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国;给学生讲讲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使学生了解今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给学生普及一些理财的知识等等。

反思本学期的教学,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学习理论知识,关注时事热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两大部分共九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感觉在教材编排上、知识点叙述上有众多地方值得商榷,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顺序重新编排和对知识点重新解释,不能照本宣科。现对教材编排和知识点设置方面提出三点看法:

1.知识点的承接不严密。知识点之间缺少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比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安排在第四章“面对市场经济中”的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讲,这与前面第一章“生活中的消费者”第一节“商品中的商品价值量”的内容相脱节,“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贯穿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这部分内容放在“商品价值量”知识后面来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以点代面,重点不突出。教材从内容上来讲,涉及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所有知识点,但大多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阐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重点不突出。比如通货膨胀知识点只是放在“读一读”栏目里面一笔带过,没有做深入阐述。通货膨胀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对通货膨胀知识全面理解和重点把握后,才能分析和解释经济生活中众多的经济现象,因此在讲述货币这部分内容时,要把通货膨胀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来讲述,并引领学生用通货膨胀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经济现象。

3.知识点论述不严密。比如:教材在讲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教材P30)时,说“兼并的正式说法是收购”,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兼并的外延大于收购,两者有区别。兼并是吞并或吸收被兼并方的全部法人财产,从而实现产权转移,被兼并方消失,既表明一种结果,也形容一种形式。收购既可以全部收购也可以部分收购,仅作为一种过程。在教学中要列举案例让学生了解兼并与收购的联系,但也要让学生知道两者的区别,不应该笼统说成“兼并的正式说法是收购”。

二、处理好传统教授与多种教学手段的关系

单纯的传统教授直接影响着《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大多《经济与政治基础》教学手段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授上,教学手段单一,讲授照本宣科,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使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空洞,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影响着教学有效性。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中发现,除“部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相当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等原因外,还与“教学内容较为空洞,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认为“不能以理服人,教条化倾向严重”占调查学生的48.5%。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五年制高职入学新生都是90后,计算机和网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能更好地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在实际教学中应紧密结合知识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在《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政治基础知识教授时,根据知识的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特点,紧密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录像教学,通过观看《改革开放30年纪实》视频,让学生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地感受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国家制度,进而提高课堂效果。还要针对《经济与政治基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手段上注重趣味性,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由被迫学向自愿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教授纸币知识点时,应查阅收集我国已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图片,把我国纸币的发展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我国纸币的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教授“企业的经济效益”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大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企业倒闭的案例,引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等等。

三、处理好传统评价与多样化评价的关系

《经济与政治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不能把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应把传统评价与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上课演讲、平时作业、平时闭卷与期末开卷多样化考评结合起来,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及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1.上台演讲考评。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课前10分钟随机让两名学生上台演讲,通过上台演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时,让学生课后思考价值规律的合理性,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上台演讲,在全班引起激烈的讨论,总结出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还具有缺陷。

2.平时作业考评。在注重作业上交次数的同时,还应注重作业的质量、学生的作业态度等。在学期初,把教材教学计划、作业题型划分为几个段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讲课进度分段布置作业。随着教学计划的推进,分段收回作业、检查、批改、评分,累计出作业成绩,实行倒扣分制。

3.上课回答问题考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多数同学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或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实行上课回答问题考评。在开学初第一节课上明确规定,凡是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回答的情况实行加分制,通过加分制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思考转向主动思考,由被动回答转向主动回答,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第5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效率

一、目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就相关调查可知,我国很多学校的政治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只是依据教材进行知识讲解,不设立其他辅的教学手段。目前很多地区多媒体技术还没有运用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授全部根据教材进行,模式死板,再加上政治内容的枯燥性,导致很多学生积极性比较差,效率不高。另外,教师不借助于其他辅助器材,很难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和哲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实践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理论和实际脱离。

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所有课堂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都是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单纯地在下面听课,这样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必须要摒弃这种不良的教学理念,互换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加重,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政治,在加上初中生的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点,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硬件设施不足,实践性教学目标不强

初中政治教学中,很多知识点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讲解的时候,要借助于一些高科技设备,更容易直观性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采用多媒体进行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活跃政治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记忆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初中课堂教学中,硬件设施不足,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进行多媒体的安装,不能满足初中政治课堂的需求,这就不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式

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容本来就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再单纯依靠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形势下的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1世纪,世界发展突飞猛进,初中政治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时刻保持最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展的步伐,提高授课效率。例如,采用竞赛式教学方法、小组探讨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加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自己动手进行知识学习。

例如,教师采用竞赛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完某一个章节之后,教师可以联合其他班级的教师组织一次竞赛,也可以将本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竞赛,各组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总结,哪个小组学生回顾的知识点最多,哪个小组获胜,取得相应的奖励等。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亦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要因材施教,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素质基础和考试成绩进行分组或者分类,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依据自身的习惯进行知识学习,促进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快乐氛围中学习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立准确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要知道哪些学生需要运用故事性的方式进行知识点讲解,哪些学生需要运用哲理性的方式进行知识点讲解等,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促进其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3.配置齐全的硬件设施,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发展的比较快,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学校领导要适应新时展的需求,多购进一些多媒体设备,争取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

例如,在讲解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各个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的讲解,通过图片进行知识分析,学生一看便知哪个民族有什么样的风俗等,通俗易懂,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让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更加快速地理解教材知识。

三、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需要采取一系列方案,不仅要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兴伟.浅仪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政治教学效率[J].科技新报.2009.12

第6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多年来,为了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路子,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多方实验,我认为竞争机制的引入为英语教学增添了活力,同时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竞争是进步的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合作探究、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调查研究、积累知识、提出质疑、亲自实践、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知识的运用更灵活、扎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教师要建议班主任在排座位时尽量满足优、中、差生、性格内外向生在各组内要均衡,各组实力才能相当。要生生参与,注意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要么竞争就像盖一所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基础,高楼就成了空中楼阁。

无论是对话、表演、朗读、背诵、复述等口语竞赛,还是听写、收集资料、课堂上提出问题者、演讲比赛等都以组织的形式进行,特别是课前5分钟的表演、对话、抢答、游戏、猜谜等活动也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教师和每组选出的一个评委共同进行打分。提问组和组之间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程度应差不多,提问的次数一样多回答次数多的应加分,学生参与率高的应加分,表演难度深和口语流畅的要加分。每天将分数写在板报的评比栏中,为了公平起见,每周再进行周评,每月再进行月评,每学期末进行总评。

第7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情境;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

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课程,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通过讲述具体案例来总结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听到这些新鲜事时,会集中注意力并主动去思考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表演情境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主要素材进行情境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针对案例中的具体故事情节,教师还可以将案例中的人物分成不同角色,让学生分角色将案例重新表演出来,这样的教学,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同时,学生能从亲身经历的事件中主动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拓展,从而从案例中分析相关的知识点,来亲身体会知识点的内涵,加深学习印象。教师通过将具体的案例分成具体的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创设形象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案例分成角色进行表演,还可以合理运用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相当盛行,将多媒体大量引入教学当中,能把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为主,将一些具体的图片结合文字内容,搭配色彩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具体的讲解。当学生看到眼前的情景,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冲淡学生学习的疲倦感。而这些文字搭配图片和色彩,能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化,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比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进行一定的引导,然后再插入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研究和探讨,这样,经过老师的解释,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在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能加深学习印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指导。对于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生活为题材,从生活出发,将教学内容深化。必要时,还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根据教学内容,带着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经历中了解教学内容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可以带着学生体验商品销售环节,通过买卖这一行动,让学生体会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从而掌握教材知识点。

五、结语

教学内容的丰富化,需要教师以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知识带给人们有益的一面,不断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情境教学的创设需要切合实际,并且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8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职 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78-02

2008年12月10日,新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改革将原有的德育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根据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这门课程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克服了以往德育课程学科性较强,偏离中职学校学生实际,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节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达成《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需要德育教师大胆创新,深入思考,共同探讨。

1 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德育教育要求遵循“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防止空洞说教,而中职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果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色,则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就会受到影响。如在讲述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之“企业中的劳动者”时,课文选用的是一汽大众公司钣金维修工人王洪军不畏艰难、勇攀技术高峰的事例。王洪军的故事虽然富有代表性,但与多数学生仍有不小距离,说服性被打了折扣,无法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既定的情感价值体验。

在处理该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舍弃王洪军,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案例。如某教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选用了所在学校2007级毕业生刘锦仪的事例,侧重于展示刘锦仪同学在校期间刻苦求学、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锻炼自己,创办个人时装设计工作室,成为广州亚运会最年轻设计师,如何一步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对市场营销、会展业务、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则采用88级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任永全的事例,主要展示其如何克服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制约,最终从广州第八针织厂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广东著名主持人。由于德育教师是在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加工,将之设计成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职业榜样教学的价值情境,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让学生倍感亲切,且不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因而有了更强的教育意义,教学效果得到了彰显。

2 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在绝大多数学生的眼中,德育课都是枯燥乏味的,乏味的原因无非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呆板,评价方式单一等。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新教材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突出了职业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但是如果德育教师不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改的目标就无法落到实处。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力求能稍稍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现场教学等方法,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把德育教学与学生活动、职业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可以从德育课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知识,得到提升。

在新课的导入、案例、视频等的选用中,教师可以努力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情绪色彩强烈、具有话题性的或是当下热点、焦点等场景,以求能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如在第5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可选用2011年3月“朝鲜女主播频繁换发型,以烫发亮相引关注”的组图进行新课导入,设置问题“为什么朝鲜女主播换发型会引发国际热议”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朝鲜中央电视台的主播代表朝鲜的‘脸面’,女主播的造型变化有可能代表者朝鲜政府想要塑造朝鲜新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朝鲜政府想要塑造新形象,其谋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的重要。

又如,在学习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时,某教师提前与所在学校引入的3家校企合作公司的负责人做好沟通,将学生分成三组,留出一课时让学生进入三家公司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采访,围绕“贵公司的服装为什么会定期进行打折或让利酬宾、您觉得影响服装价格的原因有哪些、贵公司采取哪些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贵公司制定生产及销售策略有什么影响”四个问题进行访谈,各组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基础上,派出代表进行总结。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出了课堂,接触了企业,在对价格和价值规律有了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 关注学生差异,探索分层教学

某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为龙头专业、以应用艺术为精品专业的艺术类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除了艺术类专业外,还开设了染整技术等工科专业及财经商贸、商务英语等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年龄从12岁到20余岁不等。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及学习背景等差异,决定了文化基础知识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由于教学设施、授课安排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校不可能做到按学生的文化层次进行分班、分层教学,如何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德育教学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尝试进行分层教学。

在探索分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备课时处理好专业差异问题,不管是设置的教学情境、还是选取的典型案例,或是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都会根据学习背景的差异而有所调整。二是设置问题处理好“难、易”关系,问题的设置呈现难易梯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文化基础差或者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让其“知其然”,文化基础较好或思维活跃的学生则回答“所以然”,兼顾不同层面,让学生都能获得表现和肯定的机会。三是问题分析处理好“深、浅”关系,如在学习第9课《依法行使民利》之“人民政府服务人民”过程中,教师选用了2011年荷兰新闻摄影赛中国摄影师牛光拍摄的《玉树地震遇难者火葬》。该照片获得一般新闻单幅二等奖,极富视觉震撼。对于一般专业的学生,通过展示照片让学生感受天灾无情、大爱无疆后,直接过渡到大灾背后服务型政府作用的体现;而对于商业数码摄影专业的学生则让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照片带来的直观感受,进而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及其所具有的道德价值情感体验。分层教学的尝试,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的实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 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以生为本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革的根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去引导、开发。教育学家杜威说:“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他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教师既不是权威者,也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大多处在爱说爱闹的年纪,过于严肃呆板或空洞说教难得其青睐,创造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学效果倍增。

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上课始终饱含热情,做到亲切、真诚;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学习,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勇敢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对于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当即对其观点进行点评并进行及时肯定、鼓励,对于回答出错的学生,不训斥、不责怪、不嘲笑,尽量挖掘其答案可取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不强调教师的个人权威,对于可能出现的口误或学生指出的错误,诚恳地接受意见并予以认真改进。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力求巧妙处理。如某教师在讲授第8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适逢教研室随机听课,有男生不合作地、怪声怪气地嚷嚷:“民主政治?那是坨狗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场景不在预设的教学效果之中。在制止学生与启发学生之间,教师选择了让学生就“民主政治是不是狗屎”问题进行了讨论,有效地化解了尴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在范围上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切有效资源,其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能有效改变传统德育课堂机械灌输和传授的弊端,能突破书本和教室的局限,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应始终遵循“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则认真遵循“恰当而有效”的原则,努力做到教学资源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设计活动与探究课《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时,适逢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选举,某校有教师成为候选人,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必须参与投票,教师藉此契机将该活动课与现实中人大代表选举结合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某教师所在学校曾成功设计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服装和采火圣女服装,在学习第13课《建设和谐文化》时,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亚运服装陈列厅,让学生去寻找亚运服装展示出来的岭南文化元素以及中国文化符号,思考学校设计的服装能被亚组委选用的原因,寻求中外文化差异的体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德育课焕发魅力,德育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特点,紧扣“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德育教学规律,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明珠.中等艺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 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EB/OL].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11-19.

第9篇:政治经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中职教育的长期发展,使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逐渐成为教学重点,而德育教育则在中职教学中日益淡化,成为教学“冷门”。而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应在课程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由于我国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是沿袭传统模式,更加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灌注,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机构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使得课程开展无法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影响到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稳定开展。

2.课程教学脱离学习实际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应是以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的,通过结合社会政治环境与课程理论,使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实现。而在实际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无法做到教学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开展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情感辅导和心理教育。在实际《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延伸,也使得学生无法以现实为依照,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

3.教学方式及可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阶段我国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单一讲述,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这直接导致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使得课程教学无法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对多样式教学方式实施力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无法针对社会问题展开思考,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其次,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程考查方式已经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考试模式下的高分高能力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表层,无法从本质上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讨论

参与式教学法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公平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友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传统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现代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讨论主要是为了从课堂开始前就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让一组学生设置讨论话题,话题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然后其余小组的学生根据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十分钟的后五分钟让每位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本组讨论结果的阐述,教师最后再统一点评。笔者在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这种方法因为完全是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因此对在讲授正课之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实践教学

新课标课程改革思想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等社科性质较为浓厚的地方参观,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编写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心得来了解学生对社会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安排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社会实践也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全程参与,并且都是自主完成,通过与社会的直接接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前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情况,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课堂上较为有效的类似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案例教学法的要点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就是说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

活,并且案例出现的问题都是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讲究实效性,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及时地调整《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作用。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影.关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张丽琼.几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2011.

[3]杨义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参与式教学法尝试[J].科协论坛,2007.

作者简介:王绪军(1967―),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