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计划经济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表现

第1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23-01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业增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泾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

1 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3年,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7家。裴顿食品、鑫源茧丝绸、中徽茶业、天丰粮业、汀溪兰香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带动农户近2.7万户,带动农民增收2.06亿元。

1.2 品牌创建进一步增强

全县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达43个。获得ISO等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企业有37家。全县农产品中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10个。获安徽名牌产品6个、安徽名牌农产品3个。通过品牌创建极大提高了泾县农产品信誉度和竞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品位。

1.3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依托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已建立无公害蔬菜、水稻、茶叶、竹笋和绿色、有机食品等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2.7万hm2。已制定各项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29项,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6个。其中茶叶、水稻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1.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起步

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一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出现,至2013年,全县累计批准成立专业合作社90余家,农民经纪人队伍也发展迅速。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经纪人联接了基地、农户与市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发展。

2 农业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

由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未被广泛认识,许多农业发展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少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因此大多数农产品都只是初级产品。

2.2 农业标准化投入不足

近年来,泾县虽然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力度,制定了鼓励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导致发展缓慢。一些农业合作社受经济实力制约,难以承受农业标准化的经费需求,限制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标准的实施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从而导致难以落实到位[1-2]。

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与企业、企业与中介组织缺乏紧密联接。且由于农民经纪人文化水平均为高中以下,综合素质不高。加之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丰产不丰收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热情。

3 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业质量保障体系

要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业标准研制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农产品企业、农业基地与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作用,同时强化质检培训,加强检验过程监控,形成健全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3.2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要严格根据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进行生产,通过示范基地使农民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依托示范基地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建立农业标准化种养基地提供帮助。农业技术人员应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3.3 推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基地”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行业进行联合,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3-4]。

3.4 增强标准化意识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需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政府要统一协调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及相应经费,完善农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系统培训,使农业标准化技术切实在农业标准化推广中发挥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农业标准化宣传,形成积极广泛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良好氛围[5-6]。

3.5 加强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电子网络的作用,以开放共享的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拓宽企业信息收集和渠道。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组织起来,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加强规范管理。

4 参考文献

[1] 张则钦.推行农业标准化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7):43-46.

[2] 李鑫,张灵光,刘文.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再探索[J].中国标准化,2005(4):63-65,67.

[3] 郑英宁,朱玉春.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学通报,2003(2):118-121.

[4] 谌贻庆,陈斐,康松.农业发展新阶段应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J].科学技术管理,2004(5):31-33.

第2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县域经济;关系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都是作为一个客观的经济实体与形态存在的,其发展思路也是被动地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贯彻各级宏观调控政策,并无自身发展的明确特色。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是缺乏指导思想。一直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并没有出现过明确的指导思想,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在全国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自发进行。县域经济发展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一个全国百强县评比,但不可否认,百强县的发展,走的是与城市经济同样的道路。或是占据资源优势,或是占据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农业以及第三产业上作为不大。二是缺少发展规划。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很少有体现了本地特色,着重发展具有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唱主调的仍然是第二产业,即使是每年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缺少规划,追求数字经济成为现实选择。三是缺少发展措施。除了招商引资,还是招商引资,而且是在招商领域,着重发展什么产业,措施不明确,最终成为只要能提升GDP即可,忽略了自身优势,并将县域居民主体――农民排除在经济发展之外。四是县域经济薄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在广大的县区,经济依然薄弱,不仅有大量国家贫困县存在,而且有一批县区出现财政赤字,甚至靠卖地来维持县域财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第一次出现县域经济的名字。由此,县域经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县域经济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后一系列的重要文件,都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自此,各地都将发展县域经济视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纷纷制定本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专门的政策与措施。全国在县域经济的举措,标志着县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县域经济与标准化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壮大县域经济”的论述,点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种必然性,是由县域经济的客观基础所决定的。在我国广大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就绕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壮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各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阐述都给出了答案:农业的标准化。

一方面,农业发展到今天,要在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副产品的进口中,越来越强调各种标准化措施,都有相应的绿色健康标准,这也成为进入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条件。这固然有设置贸易障碍的因素,但也反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者,就必须加强标准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无论是特色农产品,还是大众农产品,在现代市场中,都要以市场与效益为取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出品牌。而标准化无疑是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基础。标准化耕种农作物,标准化发展农村经济,不仅可以创出品牌,增加附加值,更可以提高技术含量,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实施标准化,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最有力抓手,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活了,经济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助力。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正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三、标准化对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们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标准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标准化的实施,将改变一直以来农业经济靠天吃饭的传统,进而以科技的力量,结合我们农业种植与加工方面的经验积累,走出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标准化强调以最符合市场需求的规则来控制我们的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特别是各个环节作业标准的研究,可以引导农民提高我们对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的深刻认识,进而以更有利的方式完成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如此一来,不仅我们农业受气候影响将会下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同时,科学种植也将改善农产品的质量。有产量与质量的保障,有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无疑将得到极大提升。

2、提高县域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重生产环节而不重视加工环节,只要将农产品收下来就万事大吉。我们很多县区,拥有自己当地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缺乏标准化管理,很多特色产品一走出山,就会失去原有质量,产量也很难提高。而正是这种思想与做法,使我们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初级农产品著称,鲜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出现。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经过精加工,却能赚取比我们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推广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树立我们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意识,加强我们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精加工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县域经济效益。

3、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标准化的实施,将使我们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的劳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且随着农业标准化深入人心,大量农村人口将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进入农产品加工环节,这将使我们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得到延长。特别是加工产业的出现,将附带出现许多围绕着农业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农产品运输、物资供应、餐饮住宿等行业,这无疑将培育出更大的县域经济二产和三产,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4、壮大县域经济

标准化给农业经济带来的显著变化,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种植的科学性,农产品加工的多样性,更提升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提高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通过标准化培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强了,对第二、第三产业的适应能力将随之增强。农业发展了,农民富了,县域经济才能更有活力,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四、县域经济标准化国内外实例

韩国农业生产,走过了一条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标准化推动发展的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农业还处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范畴。从八十年代初,韩国政府有意识引导农业生产中国际标准的推广,先后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蔬菜生产与加工、海鲜产品生产加工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正值日本在九十年代初对市场上销售的蔬菜规格作出了规定,如:黄瓜的弯曲程度,要求A级果实在2cm以内。韩国成功成为日本市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商。这种来自于农业领域的标准化思路,后来发展到工业领域,最终成为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强劲表现的基础,成为其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为韩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内,第一产业比重不足2%的上海市,早在十年前的2001年就召开了全市的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时任市长的徐匡迪亲自到会讲话,助推县域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化工作,促进和保证了上海市食品质量安全和国际的接轨。

中牟县是河南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在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上,县长先后十一次讲到标准化。该县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到沼气池建设等各个方面,先后制定了中牟大白蒜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河南省优质粳米、中牟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等27项标准。对此,郑州市政府一次给予该县50万元的农业标准化奖励。由于政府重视标准化,同时也推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十年来,该县生产总值的增速都在两位数,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

五、以标准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标准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化,扎实推进标准化。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标准化意识,大力推进标准化

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充分了解国家有关标准,保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有利地位。同时,要放眼全世界,特别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有关标准制修订情况。近年来,欧美日等我们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国,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检验标准,我们要以标准化意识,从源头抓起,以标准化措施规范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工作,以提高出口农产品规避这些“绿色壁垒”的能力。

2、树立竞争意识,以标准化提高竞争力

发达国家不断提升的各类标准,提醒着我们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实现以标准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树立竞争意识,紧盯国际国内新标准,以最严格的要求,规范农业生产。特别是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市场讯息,结合县域产品的质量与产量状况,及时推进最适合本县域经济的标准化领域。在具有优势的领域以标准化措施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3、树立品牌意识,注重优质绿色与环保

标准化工作,要求我们提高农产品标准水平,这也为我们创造名牌农产品奠定了基础。在标准化下,无论是种植还是加工,都按标准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注重环保,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与稳定,从而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优质绿色产品,提高地方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打造名牌农产品市场。

4、树立协调发展意识,促进县城经济发展

发挥标准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仅要提升农业的标准化,更要借助农业标准化的契机,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服务业,树立协调发展意识,提高第二与第三产业比重,继而推动县域三次产业的相互助推式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六、结束语

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发展作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提供了可行的道路。要树立标准化意识,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农业乃至农村经济,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戎承法,张正河,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农业技术经济.2003( 6)

[2] 王代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J].领导科学.2005(15)

[3] 陈述恩,日本黄瓜和番茄的规格标准介绍 .中国蔬菜.2000(3)

第3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民族文化;表现手法

研究表明,我国园林设计体系中无论是商周时期周文王的“灵囿”,还是汉武帝的“上村苑”抑或是明清时期的“拙政园”、 “颐和园”等, 从其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看来,无不折射出各个时期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园林景观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得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民族符号,并体现了民族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民族文化既是设计的源泉,又是设计特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应如何结合现代高科技工程技术手段并更好地寻找民族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切合点,并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内涵等,值得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深讨。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民族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进行阐述:

一、民族文化的表现手法

1、内在意境表现法

1)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创造意境

尤其是在主题公园的设计中, 为突出其主题,设计者们通常在最显要的位置构造富含名族文化内涵的核心景点, 例如,中心花坛、雕塑以及喷泉等,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人们产生一种心灵震撼, 并领悟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2)通过楹联、诗文、碑刻渲染意境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古人的楹联、诗文、匾额以及碑刻来渲染意境。例如,明代王献臣仕途失意, 归隐苏州后并建成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其中,对于园林中荷花种植的设计以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香远溢清, 亭亭净植”为布局, 从而体现出设计者洁身自好的品格。

3)采用山水资源, 师法自然的表现手法

自古以来文人就与瀑布、小溪及山泉等水体结下不解之缘, 古今园林, 无园不水, 并认为水是园林的灵魂。正如孔子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由于我国泉水资源丰富,正是受这些山水等自然资源的启示,在古今园林景观中诸如人工湖、溪、池、跌水、喷泉、瀑布屡见不鲜。

2、外在形式表现法

此方法是在园林设计中最常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表现手法, 通常以文字、园林建筑等形式来渲染气氛, 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直接地融入到其中。这在纪念馆、纪念性广场、碑林以及雕塑等场所或景点十分常见。同时,改表现法的园林布局形式多采用中轴对称、方方正正等形式。它们往往讲究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从属关系明确, 以几何图案构图, 整齐对称, 边界和空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分明。此外,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的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底蕴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在园林设计中对于场地、空间、简约、实效、生态等原则的注重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表现方法始终围绕形式美和理性美来展开的,并充分体现出自己民族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二、文化内涵的挖掘

1、名人文化

对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地域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所谓的名人文化, 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观念和理论、精神和意识、情操和品格、以及美学情趣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 人才辈出,经济、政治、教育、哲学、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先贤圣哲, 以独特建树和杰出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 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为世人所仰慕。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融入名人文化、弘扬名人文化, 不仅是对名人的一种缅怀, 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名人文化的不断渗透, 来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而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奋进。在我国,古今的园林景观中有不少应用名人文化的成功先例。例如,代表孔子文化的孔庙、夫子庙以及文庙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脉所在。

2、民族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 儒、道、佛文化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都以各自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 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此种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园林文化, 无疑深深地打上了儒、道、佛三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造就了以自然山水园林为主流的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主要受民族思想观念影响而形成。其中,风水说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朴素的宇宙观的哲学体系。因为,风水说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摸索以及对生活的实际体验而逐步形成的,从而使得风水说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上至皇城, 下至山村。例如,我国许多村镇的选址常讲究山环水绕,坐北朝南, 地形、山脉走向, 这种理想的风水模式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并逐步渗透到我国园林与建筑景观之中。

3、自然资源文化

所谓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未经人类加工的、天然存在的资源, 例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气象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地域性强, 在一定地域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并形成特有的自然资源文化现象。古代文人喜欢在石壁等上刻字、作画等,从而使该地自古以来, 游人如织, 其民俗文化, 旅游文化, 宗教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这种自然和非自然汇聚成的自然资源文化, 使得园林设计中赋予了更多的民族内涵,将自然资源文化应用于园林最多的莫过于生物资源文化,并将人的精神融入到其中,使园林更具生机,并能更好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然而,园林文化应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也就是园林的设计融入了本土的民风情、俗、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历史等设计元素。因此,其所涉及的民族文化内涵要真实地反映地域文化特征, 而不能违背历史文化, 移花接木,牵强附会。所以,只有发掘和深化民族的特点,并试图寻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民族化、本土化”特点,并为我国开拓出一片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技术领域。

参考文献:

[1] 李星宁. 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2] 王晓云. 郑和公园设计思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融[J]. 林业调查规划, 2005,(03)

[3] 姚远, 陈瑾. 引入4W概念进行衡阳师院校园景观设计[J]. 广东园林, 2007,(04)

[4] 王刚, 周全民, 王龙. 金张掖大道景观设计[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7,(10)

[5] 叶志敏, 张小开. 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世界竹藤通讯, 2009,(04)

第4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水彩;手绘;写意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61-01

环境艺术设计尚且属于一项较为年轻的学科,属于设计中的一种。而手绘不仅具备可实用价值还具备了审美价值,同时还与绘画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手绘表现手法绘制手绘稿,不仅能够使设计者的思维得到准确的体现,还能以一个载体的形式陈述设计的理由。因此,尝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采用水彩手绘写意法进行表达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一、写意表现手法的概述

写意属于国画中的一种画法,不会一味的苛求用笔工细,而是注重对神态的表现以及作者情趣的抒发。该种表现手法形简而意丰。俗称“粗笔”,同“工笔”相对,是国画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以简练而放纵的笔致将对象描绘的意态风神。写意属于较为简略的画法,其要求是能够运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将物象具有的意态神韵进行着重的表达,因此而得名“写意”。南宋时期的梁楷、明代时期的陈淳、徐渭以及清朝初期的朱耷等,都擅长此画法。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手绘表现的水彩写意化趋势

水彩画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并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流传。20世纪初期,我国艺术家在对美的追寻过程中降西方艺术同中国画进行紧密的连接,并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绘画流派。虽然如此,水彩画流派仍然是决定其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评论家在对一幅画作具有艺术价值与否进行评论时,往往是以吗,民族化为衡量依据。换而言之,也就是说,一幅画作如果具有较高的民族化程度,往往会表现出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时记录下的各种人物以及风俗,将进而将民族文化进行很好的表现,而这也正是艺术如此迷人的原因。

所谓艺术无国界,正是说明了民族的艺术并非只属于该民族,以某种角度考虑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民族艺术却不能离开民族而独立的存在。所以想要使水彩画在本土民族化方向上进行尝试,就必须在其中添加更多的写意元素,并不是对名族化进行空谈。我国存在很多艺术家在对艺术进行表达的时候,没有重视与传统艺术进行结合,没有将传统的绘画、诗词等一些艺术形式在表达上加以结合,因而在最终得到十分有限的表达效果。艺术家们应当对水彩画的写意予以重视,并使作品能够对浓厚的人文精神有所体现。以绘画的角度说,虽然在以往认为水彩画和中国画呈现出的艺术构思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想要使水彩画能够提升到同中国画的艺术层面,那就需要将民族化的内容更多的加入其中。

三、环境艺术手绘设计中对水彩写意应用的可能性

水彩画与水墨画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部分,二者在绘画过程中都会使用到颜料以及画笔等工具,其艺术表现力也是不相上下的,都能够很好的进行写意化表达。水彩画采用的纸张相对较厚,可以在绘制过程中采用擦、染、勾等一些绘画手法将艺术表现力提升;而水墨画则不然,传统水墨画在绘画时采用的是宣纸,由于宣纸相对较薄,因此只能一次绘制成型,不能在其已经绘画过的笔画上加以修改。故此,我国艺术家选择了用水彩纸代替宣纸进行水墨画创作,以便反复进行擦拭处理,将艺术表现力提升。同时由于二者在画笔上的相似性,所以,二者完全可以互换纸张进行绘制。两种画法都能灵活的对颜色进行控制,而且能够得到绚丽的表现效果。但水墨画会表现的更加粗狂,更加能够在写意时将艺术家的不羁状态表现出来。虽然两者的表现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仍然追求着相似的艺术境界。

由于欧洲国家会以传统的油画表现方式进行写生,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对水彩画予以重视,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水彩画在其本身上确实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不能像油画一样将题材进行真实的表现,也没有油画保存的时间长。另外,水彩画追求表现真实的美,这违背了古代欧洲在传统艺术方面的核心思想。可以将水彩画理解成一次对古典艺术的反抗,然而水彩画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却与中国人对与审美的标准相接近。通过画作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通过对山水魅力的描写将艺术家的审美表现出来,这种模式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下,利用计算机进行环境设计的绘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利用计算机绘制出的效果图往往显得归于呆板与生硬,而鉴于手绘不仅具备可实用价值还具备了审美价值,同时还与绘画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水彩手绘写意表现手法绘制手绘稿,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  文化意识;课堂活动;文化目标;文化超越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英语论文 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化始终在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十分活跃,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上。胡文仲(1997)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研究方向,建议从词汇、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规则、讲话顺序等九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何自然(1997) 就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离格”现象进行了细致科学的分析,提出语言教育者应对此予以宽容。以上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这种种差异在语言教学中反映。还有一批资深英语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文化因素,其关键在于不理解两种文化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只从语言本身出发自然在使用时不知所措。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将语言文化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在她著名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语义、语法、语篇、语用、体态语和语言态度层面的文化差异,还倡导各方学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仅要了解、接受、欣赏这样的差异,在头脑中首先建立逐渐清晰的文化定型,再在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产生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文化超越(高一虹,2000) 。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引起我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反思。诚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我们已经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必修课程(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对比等等) 来促进学生对文化主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差异意识。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知不觉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同时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文化和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语感,培养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文化内涵、制定文化教学目标之外,我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教学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并分析了活动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二、文化目标的制订与实现目标的途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很多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产生的交际障碍以及随之出现的尴尬场面。(胡文仲,1994) 比如一次下课后在楼道碰巧听见一名我班学生(大二) 和外教的对话:

外教:Hey , Lucia , you look so pretty in the blue scarf !

学生: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it for me from Shanghai . Do you like it ?

外教:Oh , yeah. I like it .

学生:Well , if you like , I can ask my friend to buy one for you.

看到外教脸上诧异的表情,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太欠缺文化意识的引导和输入,从而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这样问题。Seelye 在著名的“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讨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指导的意义和方法。他们提出了六个与此相关的具体目标:

Generating student interests ;

Probing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variables ( age ,sex , social class , religion , race , or ethnicity) ;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s or reactions of the target culture ;

Exploring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conventions that shape behavior ,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act the way they do because they are using options of behavior allowed by society ;

How to evaluate a generalization about a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evidence that sustains it . (Seelye , 1997)

借助于这六个基本目标,从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我观察到的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问题,我制定了适合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文化教学目标,涉及到了西方文化的多个层面。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可以在课堂上实施的文化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他们明确中西文化观念上的明显差异,以尽量避免在语用过程中应用不当的错误。

目标一: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特征。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到国外的某些著名城市,旅游景点等等。我发现对于这些地方的地理方位及特点等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时即便是理解了,在运用时也不恰当。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等资料,然后设计以“旅游“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如“在纽约带团”) ,让学生分组在布置成各旅游景点的教室中进行“旅游”,各个“景点”还分别指定了“导游”给大家介绍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

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不够了解。体现在做活动的时候,总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虚构英语环境中模仿本族人处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书籍,观看英文影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以编演短剧的方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比如编排一些体现文化冲突的小故事(见“示例一”) 。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选取了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英文歌曲。学生通常都喜欢唱英文歌,可经过调查发现,其实他们对歌曲并不很理解,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清楚歌曲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精选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文歌曲,设计有关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挖掘歌词中隐藏的中美文化内涵,然后进行对比,从歌词的角度领悟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见“示例二”) 。

目标四: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Brown (1986) 指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应该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学习者。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硕士论文 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切身感受外国人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利用曾在美国教授中文的便利条件,邀请一些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留学生来和学生们座谈,一起参加课堂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文化教学。

目标五: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

我们的一些教学内容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法律、商业、教育、宗教等等。我帮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影视手段使学生对这些社会结构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中国在这些社会层面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社会的认识,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写出对他们触动最深的中外不同的社会现象。此外,还鼓励学生排演课本剧展示课文中出现的“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让学生们“自设法庭”模仿解决一个刑事案例,以此了解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

目标六: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探讨并理解英语国家的教育观。

毫无疑问,作为各类文化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基于中外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我以小测验的形式(见附录一) 把这些差异展示给学生,然后启发他们思考不同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鼓励他们探讨各方面利弊,从而比较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教育观。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产生的不同教育结果。

三、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示例分析

如上所述,对于每个文化教学目标都有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下面将选取与“目标二”和“目标三”对应的教学活动加以分析,体现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

示例一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有效活动设计:如何解决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活动介绍

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文化而异。两个不同民

族的人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这个活动的目

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

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美国人自主意识很

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

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

人。医学论文 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

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份热情帮助朋

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

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这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特

别容易引起文化冲突,我因此设计了两个相关场

景促使学生发现这些文化差异并思考如何避免这

样的冲突。

活动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美国人的待客方式。

2. 让学生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待客方式。

3. 使学生了解并体会美国人与朋友交往时

对朋友自主性的重视。

4. 帮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些文化差异。

活动步骤

1. 将活动指示页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完成任务。

2. 将学生分成4 - 5 组,讨论短文场景,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3. 引导学生讨论两则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

4. 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5. 让各组修改故事细节,使之符合各国文化习惯。

6.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活动指示页.

Task sheet 1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Why Not Let Me Serve Myself ?

Doreen , an American teacher who was working in a college in Beijing was invited to one of her Chinese colleagues’home to have dinner. In the dinner , the hostess frequently urged Doreen to eat more and drink more. Sometimes the hostess stood up and used a pair of ”public”chopstick to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 to put in the guest’s plate. Gradually , Doreen felt bad because she actually couldn’t eat that much and some of the food she didn’t like at all ! Then she said politely , ”Thank you , I can serve myself. ”But the Chinese hostess never stopped. Doreen was confused and didn’t know why.

1. Why did the hostess frequently put food into her guest’s plate ?

She wanted her to eat in order to get some compliments about her cooking.

She wanted to show her hospitality in such common way as most Chinese do.

She didn’t want to see any food left .

She wanted to be polite by providing as much as

she could as a hostess.

2. Why was Doreen confused and felt uneasy ?

She hated some food in her plate.

She expected the hostess to let her serve herself .

She wanted to choose the food by herself .

She didn’t like the food the hostess cooked.

活动指示页2

Task sheet 2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I Can Manage it Myself !

Sophia , a new foreign teacher in a college of Beijing , just finished marking of her students’final

paper. She was expected to fill in students’scores on another piece of paper provided by Chen , the department secretary , whom she had already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When she got to the office to ask for the sheet of paper to fill in the scores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there so she put the students’test paper on Chen’s table and decided to come over later. She met another American teach in the corridor and they talked for 10 minutes. And when she came back to the office , Chen smiled at her and said , ”Oh , Sophia , don’t worry , I have helped you fill in the students’scores here and you needn’t do that . You can go home now. ”Sophia felt not happy at all and she didn’t understand why Chen had done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her job.

1.Why was Sophia unhappy ?

A.Because Chen didn’t do it perfectly.

B.Because Chen did that without her permission.

C.Because she could do it herself and Chen’sbehavior may imply her incapability of her job.

C.Because Chen was not her friend.

2.Why did Chen do that for Sophia ?

A.Because she thought they were friends and she should help her with such a little thing.

B.Because she liked Sophia very much.

C.Because she had nothing to do at that moment .

D.Because she felt obliged to help friends when she could.

任务参考答案: Task 1 : 1. B , D 2. B , CTask 2 : 1. C 2. A , D

示例2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有效活动设计:通过对中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分析探究不同的价值观。

活动介绍

不少中国学生喜欢美国流行歌曲。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曲时发现他们并不太理解大部分歌曲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诚然,作为音乐欣赏,对歌词的鉴赏也许并不很重要,然而同样作为音乐爱好者,我认为理解外语歌曲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欣赏水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尤其作为英语学习者,从歌词中挖掘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不同国家的流行歌曲往往传达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启发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欣赏他们喜欢的中英文流行歌曲。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歌曲的主题。

3. 帮助学生领会歌词所表达的不同生活价值观。

4. 启发学生对比歌词中传达的中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团体精神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活动辅助材料和手段: 两首录制好的中文和英文歌:罗大佑的“黄色的脸”和Mariah Carey 的“Hero”。质量良好的放录机。

活动步骤

1. 将学生分成3 - 4 组。

2. 播放Mariah Carey 的“Hero”,让学生尽量写下他们听到的词句。

3. 再次播放“Hero”,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内容,然后各组向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4. 播放两遍罗大佑的“黄色的脸”,让学生分组重复以上步骤。

5. 把准备好的歌词发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画线词句,再次讨论歌词内容。

6. 发给学生活动指示页,让他们讨论上面所提问题。

7. 再次播放两首歌曲,要求学生讨论出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8. 各组总结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活动指示页

Read the questions below concerning the two songs you are listening and then discuss your answers in groups .

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wo songs ? Whatdifferences have you found in these two songs ?

What do the words underlined mean to you ?

What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re showed there ?

What kind of the value do American people have ?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Chinese value showed

in“YELLOW FACE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values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

歌词页

HERO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

And then a hero comes along

With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

And you cast your fears aside

And you know you can survive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It’s a long road

黄色脸孔

词曲:罗大佑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情的人飘的云

HEI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HEI TUMBA TUMBA TUMBA LA LE HO

一样的手, 一样的血,

一样在艳阳普照下点点生存

假如你张开的双眼

给我一点心照的诺言

给一张风吹雨淋后依然黄色的脸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心上人飘的云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梦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心

文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以上的“任务型文化教学活动”职称论文 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消化其文化内涵,最终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沟通中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学生们的进步,以及对未来的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广泛汲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通过结合教学的课堂互动活动,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各国的地理特征、社会政治结构、教育理念等基本知识,比如学生通过“纽约带团”的活动了解了纽约各地的风景及人口结构;通过“自设法庭”了解了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课后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

2. 深入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了解各种文化内容只是文化教学的初级目标,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中还有一部分是启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挖掘语言之外的引申含义。“英语歌词探秘”(示例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讨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主题,并大呼这样的英语课“过瘾”。除此以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因此,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将来出国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便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些刚刚出国留学回来的学生的反馈,也说明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受益匪浅。

3. 利用跨文化比较的初步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利用掌握到的文化差异思考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示例一明显体现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此类教学活动,在启发学生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商讨解决交际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文化超越。学生们反映这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让他们在发现文化奥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交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心里有底了”。由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增强了,与外国人交往时也更有信心了,学会了在交际中首先去了解人家对事情的观念和感受,不是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处理问题。这些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文化教学更加自信。

4. 文化教学和英语学习动机的相互影响效应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原来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变得爱发表意见了;原来稍显死板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单元的课学生们都会自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含义,积极讨论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了更接近目的语的土壤,原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智趣盎然。反过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提高也鼓舞着我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更加积极地有意识地导入文化知识,并启发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产生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经过详尽的思考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这些知识巩固、升华,实现真正的文化超越。

五、结语

毋庸置疑,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Brown 曾经指出, 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Brown ,1986)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的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各个目标,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正如高一虹分析的那样,我们还必须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定型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交际中新的困难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片面吸收。文化超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这将是我们下一个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 1 ] 胡文仲,1997 “,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 ] 何自然,1997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 高一虹,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4 ] 胡文仲(主编) ,1994《,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5 ] Seelye , H. N. ( 1997 ) . 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rd Edition Chicago :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第7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 现状 趋势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为了争夺、抢占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强化了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把它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对标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准化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这对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着重要作用。

一、标准化的概念

1983年7月ISO第二号指南(第四版)的定义:“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与实施标准的过程。”

199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给标准化下了如下定义:“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订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当前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2003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0.1-2002)中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订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活动。”

上述定义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基本上都认定标准化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其本质是在于通过对标准化对象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对外贸易中,标准化活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标准往往成为市场准入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形成一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出非常苛刻的技术标准,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又无法达到这些标准要求造成的;另一方面,这种保护作用又能阻止低品质的、不健康的、不安全的、不卫生的、对用户不利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着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我国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化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1983年,我国开始着手标准术语与国际接轨;而后,在1997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颁布了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在1993年,了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标准化体系初步建成。

近几年,我国开展对现行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调整工作,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包括标准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定位,标准化主体的调整,如何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力度、《标准化法》的修改等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订的国家标准数量明显增多、在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发展和建设方面基本与国际保持同步、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日益频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标准化产品、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日趋活跃,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当前标准化趋势的特点

1、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领域中的仍据优势地位

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出和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接着,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参加的国际组织首先制定、推出了一些技术标准,并使之成为国际标准。在现有的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等)中,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注重争夺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承担秘书处工作,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并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国际标准化活动。发达国家还长期担任标准化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在标准化的研制和实施均早于发展中国家,经验极为丰富,多年的标准化战略已获得巨大利益和好处,具备了推行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的实力和技术,愿意投入支撑国际性标准化工作的巨额资金,从而更加巩固了自身在标准化领域的优势地位。

2、标准化工作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国际市场的残酷现实表明: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企业如果开发并拥有控制地位的标准,或拥有实现该标准的技术,是应对市场竞争强有力武器,具有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进步促进标准水平提高的同时,标准化也促进了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一项新技术产生后,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必然会争先取得对其使用的开发权,以期生产出达到标准的产品,获得高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和巨额的经济利润,反之,新标准的制订必将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期实现更多、更好满足标准的产品,从而带动新技术的产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标准化工作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展、水平不断提高

标准化工作遵循着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通用可比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涉及的范围日益扩展。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过去没有标准的产品、服务都会制定相应适用的标准,而已有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在一定时间后为适应需求的多样性,被更新、更全面的标准所替代。近年来,标准体系越来越强调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体现可持续发展,反映出标准扩展的倾向性,极大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种类,相关强制性、指导性或事实性技术标准不断增加。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准愈来愈具有保障人类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特殊功能,提高标准的水平成为一种必然,人类将会推进技术标准水平并追求高水平技术标准的最优化。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均需经过规范的合格评定才能获准进入市场,其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与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技术相匹配,越来越严格,以此形成的标准也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市场中有对新技术标准的快速需求和对人、财、物的强有力支撑,导致了制定技术标准的时间逐渐缩短,可以预见,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快,未来各种标准的制定时间会大大缩短。这种趋势不仅要求负责制定标准的有关机构和人员提高相应的业务素质,更要求抢先制定或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尽可能地缩短流程时间,以期提高竞争力。

4、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呈现两重性。

标准化既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实现所希望的合法目标,如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通过标准提高技术贸易壁垒门槛,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在WTO框架内,关税手段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作用不断弱化,而利用标准作为技术贸易壁垒的效率和效果则十分明显。可以预见,标准将成为一个国家保护自身产业、赢得国际贸易优势地位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5、专利技术和标准体系的关系日益紧密

标准体系实质是作为标准基础的各项技术的汇集,这些核心技术是这个标准体系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所必备的。为谋求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专利权技术的整体构成及相关参数确认,成为与其相适应的产品或服务的新技术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旦把专利权技术确定为标准体系中的标准准则,不仅可使标准化体系中的技术得到专利保护,还可以在其被推广使用后仍因其专有性而被法律保护。但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的专利权与标准化体系之间的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6、消费者价值理念作用愈发明显

消费者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多样性。消费者希望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产品或服务,这就需要提供给消费者公平、准确、透明的相关标准信息。而标准化工作必须服务并解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求标准化服务要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进步和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必然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8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象;精神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058-02

文化的发展是多年来人们探索和生活积累的成果,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历史延续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当地的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在物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延续到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其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1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1.1地域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设计中会依照当地的的特色进行建筑设计,这也表达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如今倡导低碳环保,资源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我国古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建筑设计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这句话在现代所折射出来的意思是使用当地的已有资源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建筑设计也不例外,例如,在陕北地区就会有很多窑洞,在云南地区出现诸多的傣族竹楼,可以说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所打造的建筑形式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火山石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就可以借此尝试石材拼凑建筑,也就是说让建筑披挂一层石头外衣,以此增加人们对此类建筑的亲近感。

1.2建筑语言的隐喻

每一种建筑都诠释了自己的语言,建筑场所是空间性的地域表达方式,人们在场所中对建筑产生了解,建筑并不是完全的模仿,其主要是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追随色彩、材料以及各种质感,以此表达出场所中的文化隐喻。例如,在苏州的博物馆,人们对其第一感受就是整体感非常强,尽管是现代化建筑,但是依然能够看到传统的时代特色,而从屋顶的形式上以及各种空间的组合上再到室内的装饰上都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完全反映出了江南水乡的文化气息。这种建筑手法就是用新的建筑设计表达旧的文化,也是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1]。

1.3精神的表达

地域主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让建筑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很多描述性的语言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创新性也非常高,并且也呈现出人们对建筑的一种精神性需求。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设计师,都会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贝聿铭设计师在使用现代主义思想的过程和江南的文化进行和融合。建筑从设计开始一直到施工再到竣工,整个过程中都会表达一定的思想,可能是现代风思想,也可能是生态文化思想,这也都是建筑师对自己思想和精神的表达分析[2]。

2建筑和文化的关系分析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接纳不同文化的载体,建筑和文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属于包容性的关系,相互映衬,相互反应。在人类文化中,所有的都能够归结为物质层面、心物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因此对于建筑的发展来讲,这几个层面在建筑上的表现就形成了建筑要素、建筑艺术以及建筑语言和建筑形式。这几个层面的文化特征更加明显,从表象到精神都显现了特色的存在。从当前的建筑设计大环境上看,不同的建筑师拥有不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意识,这对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来讲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3]。

3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象和精神

地域文化能够极大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对于建筑学的影响非常广泛,基本可以归结为在物质层面、心物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表象内容,并且也渗透在建筑的作用和功能上,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更蕴含了地域文化的特点。这种建筑和文化的迎合直接对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产生影响。例如,在传统的屋顶建筑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以及装饰图案上都能够对现代化建筑设计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无论是延续性还是创新性,现代化建筑都有章可循。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精神层面内容的夯实让建筑的形态也不断的前进,很多不同思想以及不同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发生碰撞,由此文化建筑出现,这对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人的思想决定了人们未来的行动和行为,建筑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是建筑发展的基本方向,更是一座建筑文化积累优劣的表现[4]。精神对人的作用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此过程中,建筑的表象和精神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形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的表象与精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建筑是文化的反应载体,文化是建筑的表现形式,不同地区文化不同所以出现的建筑设计也不相同,这样也更加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感。表象和精神都是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这些表象和精神的存在让我国的现代化建筑走向多样性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积累和循序渐进的景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给建筑设计师带去一定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辛酉阳,连自宝.C文化中心建筑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7):107-111,114.

[2],吴永发.文化之型化在安徽阜南县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工业建筑,2014,25(8):68-70,83.

第9篇:计划经济表现范文

关键词:“间”意识;非语言交际;体态语;文化背景

一、非语言交际中的“间”意识表现

对于日本人而言,“间”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上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做某件事情的时机、条件、运气等。它在从整体上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的价值判断标准,渗透在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对于日本人来说,比起词句,非语言因素尤其是交际时的体态语更能真实传递说话者的意愿。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日本人交际过程中的体态语来观察其所具有的“间”意识表现。

1、身体距离

日本人是一个注重礼节的民族,尤其在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为了不给对方造成麻烦,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此在自己同他们之间创造出一个“间”。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即使在十分拥挤的电车或地铁上,日本人也会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与他人有过多接触。当别人过于接近时,他们从内心深处也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不悦情绪,这时会通过变换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不。

2、视线接触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除了要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外,同时也会尽量避免与对方有视线的接触。自古以来,在上下等级分明的日本传统社会中,直视的目光被认为是权威的外在表现,因此他们会本能地避免长时间看对方或窥视对方。这一民族性也影响着现代日本人的交往模式,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在日本电影或电视剧上经常能够看到男女主人公并肩散步,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一边向对方倾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鲜少有视线的接触。

3、面部表情

日本人面部表情的典型代表要数日本式微笑。日本人的微笑令人难以捉摸,或表示心情愉快,或表示友好,甚至可以用来隐藏负面情感,如不悦、愤怒、尴尬等。日本人的微笑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它可以用于日常的寒暄中,也有自我克制和自我防卫的作用,甚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可以用微笑达到“以心传心”的目的。

4、寒暄时的体态语

日本自古为礼仪之邦,日本人注重礼节的表现渗透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具代表的礼仪动作就是鞠躬(お辞x)和点头(会)。交际双方见面时通常会“先礼后语”,也就是说在开口同对方打招呼之前要先施礼。当然,在鞠躬、点头时就需要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身体的接触。这样就在交际过程中留有“间”,即可表明己方没有敌意,也可向对方表示敬意。

二、“间”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

由上可知,为了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日本人时刻保有“间意识”,注重并设置“间”。接下来本文将探讨促使该意识形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因素。

1、日本人纤细的国民性

讨论日本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间”意识首先要考虑它的国民性。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在狭长的岛链上所生活着的日本民族为了尽量避免与他们产生摩擦,以求民族整体的协调性,从而培养出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其纤细的国民性也得以形成。就是在这样一种大家协调互助,相互了解的社会生活中,日本人利用“体察”和“体谅”的交流方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设置“间”,以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顺利进行。这种交际方式无须用语言明确地说出来或者使用什么说话技巧。

2、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日本社会中的“纵向”关系特征明显。在“纵向”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根据双方的社会身份地位来进行交往,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与自己相符的位置。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必须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担心自己会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因此,即使是表达同一件事情,说话的对象不同,他们说话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打招呼时的鞠躬,仅仅知道不管对谁都要鞠躬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鞠躬的程度也要有所区别。

3、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中根千枝在研究日本社会集团构成的要因时,提出了“场”与“资格”这两个概念。其中的“场”指的就是在一定的范畴内,人们如同地域的所属机构般结成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就是“场”。日本人在与他人交流时,通常首先会介绍自己的所属集团,也就是首先考虑到的是“场”。由“场”出发,人们结成不同的集团,在这强烈的集团一体感中就孕育了排外的意识,即“内”与“外”的差别意识越发明显。日本人这种“内”与“外”的民族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就是“间”意识的存在。

三、总结

综上可知,“间”意识作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概念,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其纤细的国民性、纵向的社会结构以及内外意识的影响,日本人在与他人交际时,通过身体的距离、视线的接触、面部的表情以及寒暄时的体态语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置“间”。这种“间”既是生理上的距离关系,也是心理上的意识选择,并以此来获得自我意识的空间。(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瑶华.《“间意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福建省外国语文学2010年年会论文集.12.2013

[2]李朝辉.《理解日本人的非言语交际》.开放时代.01.2007:123-133

[3]祝大鸣.《论日语中独特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日语学习与研究.12.2000:26-29

[4]卢杭央.《日本人非语言交际中体态语的考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201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