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1高校老师等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如下:第一,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相关概念,没有充分调查环境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导致的一些疾病,在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老师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二,老师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在生态文明意识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没有生态环保的忧患意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根本就不担心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变化,没有对生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忧患观念。二是老师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很少与身边的人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说明老师的生态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法制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法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较强的生态法制意识。四是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谓的生态消费,主要是指环保、节能、生命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工作者们在购物自备购物袋、不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消费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样可能会危害到将来后代的生存发展。五是没有参与意识。在日常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很少有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环保事业比较冷淡,也没有很强烈的生态参与意识。六是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很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充分做到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循环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第三,生态文明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部分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

1.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校园生态环境、课堂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和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不知情,这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很多是从影视广播、杂志报刊或者是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第二,没有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学校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规划格局、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产生共鸣之感,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师资人员比较少,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具备充分的环境问题前沿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教学技能,老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充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措施

2.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反思

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停留在表层,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规律,这样就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影响整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素质培养。其次,高校应该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开展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高校不能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工作中只是按照上级国家规定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这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

2.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文明老师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对在职老师进行专业再培训工作。在对老师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阶段,培养老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使老师可以脱产攻读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学位,同时在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开展短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并请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专家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的讲座,组织老师经常参观和实地考察环境,这样能够增强老师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老师之间就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交流,提高老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技能。其次,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这样能够为该专业储备更多的后续师资资源。众所周知,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老师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应该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其更快地在行为、生活、思维、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关心环境和生态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促使这些未来的老师在今后的生态文明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除了在师资方面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前提保证之外,高校也应该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生态文明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人类自身应履行的义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念。利用学生的文化活动主阵地开展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号召学生参与社区、企业、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活动和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现状的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知识,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这样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活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他律到自律,充分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生态文明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3总结

第2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山东省滨州学院的本科生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授课时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对《环境保护法》及世界环境日的了解、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希望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等。此次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72份,有效率95.3%。发放问卷时发给滨州学院大三年级与大四年级非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被调查的学生专业涵盖了软件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安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学等41个本科专业。收回的问卷中大三年级共回收问卷396份,大四年级共回收问卷176份。问卷调查时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男女比例适中,被调查的同学涵盖滨州学院的全部18个本科系。问卷调查结果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研结果

目前,高校陆续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全面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应有的效应。生活中仍存在着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及课程如表1所示,仅有17.6%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达59.1%的同学选择“知道些零碎知识”,而另外23.3%的同学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如表2所示,仅有6.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较多,32.1%的同学选择“适中”,高达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较少,另有6.1%的同学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感兴趣。

(二)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程度及平时穿插的知识如表3所示,32.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完善的,而高达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如表4所示,对于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仅6.8%的同学认为较多,36.4%的同学认为适中,而高达52.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较少,另有4.1%的同学对此不感兴趣。

(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如表5所示,7.4%的同学认为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很多,而高达45.3%的同学对其了解的“不多”,同时高达43.9%的同学认为对其了解的“很少”,另外3.4%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一无所知。如表6所示,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个问题的同学占50%,回答错误的同学也占50%。

(四)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及教育方式如表7所示,对于“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最多”这一问题,有35.4%的同学通过广播电视途径获取的最多,有46%的同学通过报刊杂志、书籍途径获取的最多,而通过校园宣传栏、海报途径获取最多的同学占16.9%,选择社会团体宣传途径的仅占1.7%。如表8所示,对于“最希望哪种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28.4%的同学希望以班级为结构,31.7%的同学希望以学生社团为结构,25.7%的同学希望自发组织结构单元,另有14.2%的同学选择服从系里安排。

三、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开设的课程较少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高达82.4%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或仅知道些零碎知识,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较少,52.7%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较少,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完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查中发现,高达92.6%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不多、很少、甚至一无所知,50%的同学不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仅有38.2%的同学认为其破坏森林而不用。说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但仍比较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缺乏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人数极低。大部分同学忽略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性。

(三)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比较冷漠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生态文明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6.1%的同学对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不感兴趣,4.1%的同学对教师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可见,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全面根治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将大学生全面团结到共创生态文明的队伍中来。

四、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因此学校有必要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例如可以在本科专业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性质的公共课,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考虑增加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的深度。在生态文明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可以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等途径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普通课的讲授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生态文明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教育,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表现的比较消极,忽视生态文明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消除部分同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这部分同学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的论坛,让学生坦率真诚地发表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鼓励学生们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态文明的距离,有利于消除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仅占16.9%。因此,学校应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以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及其它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高校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实地考察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弥补长期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漏洞,增强学生独自面对不和谐现象时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和谐的实践行为,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3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Path of University Ecological Education

FU Y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Eighteen report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new heights, leading the university as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ront, but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they form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ood behavior ,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e of conserv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ac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practic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path

1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专章论述到建设生态文明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科学生态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态行为的培养,将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及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1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全面而协调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稳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短短三十年的时间我们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水平,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以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问题。我们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和稳定的时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 他们更应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包括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等,以他们的示范效应来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渠道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成果的享有者,也是积极的创造者。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成长与学习环境,这其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也是学校隐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保护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教育提倡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传播和普及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发展、生态环保的科学意识,从而推动学校物质环境的改善和人文环境的优化。

1.3 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中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要求尊重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问题

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把“人口、资源、环境”纳入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由此,生态文明教育开始在我国高等院校得以重视和普及。经过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应该说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据调查我国高校目前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还很不完备,具体体现在:一、生态文明教育多以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临时性讲座为主,课程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而必修课程则多为生物、生态学专业开设,非此专业学生难于接受;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现有教育内容过于专业,不易为非专业学生所掌握和理解,因此往往被他们“拒之门外”;三是教育形式与方法较为单一, 许多高校受到环境、条件等诸因素限制,无法开展基础的、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更不用说建设固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四是师资力量还十分薄弱,缺乏专业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教育普及面难以拓展。

2.2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认知较浅

在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知很高,但对生态文明含义的理解则非常浅薄,调查中66.21%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意义巨大、非常重要,但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认知度则低得多(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另一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政策缺乏了解,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漠,只有比例很小的部分大学生能回答出如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颁布日等相关问题(杜红艳、李海涛《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再思考》)。笔者对几所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理解尚停留在浅层,大多数人无法回答出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内涵。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亟待提高

在邵超群对桂林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意识虽然有明显提高,但自觉维护和创建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还十分欠缺。笔者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也得出同样结果:对于校园内及其他公共场所发生的人为破坏环境的问题,学生大多持坚决批评和反对的态度,但自身行为方面,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能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性较差,校园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如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生很少使用,使用时会自己携带,其他问题还包括不能正确垃圾分类、餐桌浪费、课桌文化、破坏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邵超群《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调查》)。以上种种问题均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校园乃至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 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高到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使之与生态、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构成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理解;其次,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知、行、意、情的统一,自觉实现由生态文明认知向生态文明行为的转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主动性,高校可以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校园社团等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走向常规化、常态化;再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使教师自觉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树立学生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最后,教学内容上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的环境、特点融入本土化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笔者结合内蒙古包头市的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造林防沙知识,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效果就十分显著。

3.2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和活动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了决策依据,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水平与效果,另一反面也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避免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局,不仅应该倡导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更应该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及行为标准。

3.3 充分运用新媒体,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辐射面与实效性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主要集中于讲座、书报、宣传展板等常规渠道。这些宣传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及网络因其开放、互动、趣味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感情,认识社会的最主要窗口。这一趋势和变化必然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应重视和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宣传平台与阵地,可以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庆活动为契机,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大力宣传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讨论生态环保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的趣味性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4-107.

[2] 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86-88.

[3] 宫长瑞.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路径的多维考量[J].环境教育,2011(6):63-66.

[4] 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以绍兴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环境教育,2011(4):63-65.

第4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生态文明 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0-02

20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主要策略方针。他游弋于科学、哲学之间,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融入到新的教育理念之中,在生命观、教育观、科学观的共同实施努力下,以人性化的试点,将一种新的理念导入到生态世界的教育之中。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从目标确定、内容要求、学习过程、师生关系、教育环境等方方面,综合体现生态文明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

1.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概念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融合到对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去,目的是为了构建相对完善的幼儿教育组织,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策略方针,促进幼儿在“绿色校园”里舒心安静的学习。

从宏观概念来说,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是单纯的“绿色幼儿园”这一体现。而是在幼儿园教育事业里,将环境保护纳入幼儿生态素质教育的范畴内,以同等和涵盖生态素质教育等内容构成的主体里面,生态幼儿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都极端契合的融入了对幼儿的教育范畴之内。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上,契合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幼儿园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教育、生态科学思想、幼儿平衡科学理论都纳入到幼儿生态文明教育之中。

2.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实施策略

2.1教育目标的生态性

生态文明教育,是伴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来突出显现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是人才培养方略,生态环境教育都成为其中重要和关键性的因素。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了解自然,就必须让他们走进自然,为他们营造大自然的氛围,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在直观、生动的教育课程中,要想以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让孩子们充分观察大自然多样性里包含的智慧、变化和神奇。

教育的目标,应是围绕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来展开的教学。动植物生长关系,与土壤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让他们充分回归自然,让自然以无穷魅力展现出自身的神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并在教育中植入自身情感。教育目标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究和学习欲望、培养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能力、教育幼儿适应环境之道,促进幼儿请改、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教育他们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乐趣。

2.2教育环境的生态性

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做好学生的榜样,体现价值互动和传达。树立幼儿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口头的环保教育宣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垃圾归类,废纸不乱丢,洗手后关紧水龙头……当然必要的师生互动和配合以及言传身教,都能使学生树立环境文明建设意识。在环保行动宣传中,倡导朴素、节俭,以幼儿带动社会全员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以生态环境建设之美,实施幼儿园师生自主管理模式,在校园开辟出一条生态种植和观察的园地,让幼儿在“实训”课程中,充分体会自身的价值和环境生态建设的和谐之美。对这一课程理念的展开,以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之心为目的,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满足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以主题活动的展开为背景,在主体教育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以教师为基准点,外延到幼儿的心中,让他们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自身获得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教育与幼儿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应努力使环境绿化、净化、美化。除了极富科学与艺术气息外,还要在和谐快乐的人际氛围里,使孩子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2.3教育内容实施策略

生态式教育强调的重点是教育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选定,是要和幼儿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施行的教育,当然其选择也是在各种契机环境下才综合实现的,无论是对世界的探究还是对幼儿知识的充实,都不能对幼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教育内容实施办法中必须要把握的关键点,无论是课堂搜集还是科学教育探究活动,幼儿的心智和才能,都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结合生活经验和幼儿教育内容所充实的自然生活,都在实际应用中使得教学模块收到实际性效果。教育内容本身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方针来具体实施和实现的,都是幼儿园教育实施方略中,主要的知识点架构。

把生态文明教育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隐性教育价值幼儿园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入点时,以秀出我的环保搭档、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节日教育等充实教学内容。

2.4教育外延

好的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常常会遭遇现实面的延伸。除了一些事发突然的、偶然性的情形在内,教育外延的环境都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幼儿年龄和活动范围都直接决定了他没局限于“院子里高墙下四角的天空”。生态小区的建设也就成为一项必然,在小屋内,幼儿有一方自己生长的天空,在这片空间中,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浇水、施肥等活动,都能使他们充分体会大自然带来的欣喜。

2.5榜样教学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意识,而是在相对完备的教育环境设施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生态教育领域,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植树节”“爱鸟周”和“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里面,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植入到幼儿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意识。

榜样教学,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对他所在的生态教育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教育有心人和环境保护,要从小事做起,平常对幼儿的不良举止就要关注并予以纠正,要正人必先正己身。平常的教育中,除了以榜样教学的力量引导和激发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外,适时的抓住教育契机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是一门教育艺术。

2.6寓教于乐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教育环节可利用和掌控的环节。生态文明教育以和谐为宗旨,以寓教于乐的内容为工具,以游戏式、教育性、娱乐性一体化为标志,在生态意识、绿色标牌、自然保护和和谐相处之道,将教学无限延伸到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去。

游戏式教育,可依托现代化多媒体互动式情景教学为先河,以动画片和短剧播报,让幼儿养成生态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爱护花草树木到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到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客观自然规律,到森林里小动物自由快乐的生长,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就会全面催生幼儿的文明形成能力。

寓教于乐使得幼儿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上都充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幼儿会有与年龄段相适合的人文素养。

2.7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幼儿园在全园范围内实施公益宣传活动,除了与会时参与的师生外,还要与幼儿父母团实施生态教育宣讲栏目。在亲子的环境下,开展专项的生态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儿童学习幼儿园的生态资源建设是,充分开发幼儿园保教资源,实现幼儿园和社会资源共享、合理化利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生态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

2.8幼儿园资源建设中的生态对策

人与环境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自身力量、社会力量、政策影响,都成为幼儿园生态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资源建设中生态对策主要措施――以新能源和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实现资源循环、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园发展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幼儿园管理系统,以组织系统和程序,协调好幼儿园内部和外部关系,保证管理系统符合规制,以完备的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不良事件。

2.9打造幼儿园品牌文化生态形象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品牌形象的第一反映。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从价值观、情感、道德、准则、习惯、传统等多方面组成的力量中,幼儿园文化在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和整体社会的感染作用下,产生了内在的自然建构和发展机制,为幼儿园品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以幼儿园品牌文化生态系统为目的的幼儿园文化教育构建中,发挥幼儿自主性、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及求知欲,以幼儿园教育的生态观念为主导,社会躯体结构特色中,形成了较有见地的结构,打造了属于幼儿园建设的形象大师。

3.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及启示

为了让幼儿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展开实际课堂教育时,可以以水流的低泣呜咽之声来表现对净水入小水道悲剧命运的夸张掩饰。出自于幼儿的善良天性,在面对水龙头哗哗不止时,就会去做关水龙头的动作。

在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兴趣的同时,为他们的小心灵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在保护地球、保护生物的进程中,将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理念,传授给幼儿知悉。在务求统一答案的同时,幼儿的和创新精神就慢慢的归于合理性方面思考。

从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策略和案例中,充分总结出一条经验,观念的更新是维持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必然过程。世界范围内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在被中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作为“拿来主义”来维持自身的工作。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认识的深化和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越来越好,改革的成效和成果成为幼儿发展战略观点中风,最富有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再经由西方建构主义学者的认知和实践中,受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刺激,儿童观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总结和实践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通观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不难看出以环境知识和相关意识来体现的行为动作标准,都不该脱离和背离知识和日常行为之初衷。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是幼儿,做名副其实的环保小卫士,要从许多方卖弄进行努力和指导,在日常行为举止和相关实践研究指导中,不可忽视生态意识对幼儿所起的作用。

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显示,幼儿园教育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元化的幼儿人才培养,除了突出教育特色外,还要强调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教学地位,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心理和生理变化。在幼儿园的体制改革和建设中,生态的具体化要求是以环境设计、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师的再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途径来实现的。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现实研究表明,在其构建体系和具体实施方略中,一些有关人际关系建设和师生互动环节交流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幼儿园生态文明建设改革面临困惑。一些幼儿园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和品牌效应。脱离自身办校宗旨和建园目标,使得改革陷入瓶颈期,收效不大。从实际出发,总结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构建生态文明极爱哦与系统结构框架,提供啊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积极为教师再教育提供摇篮,在借鉴成功幼儿园办学经验时,不能生搬照抄,盲目效仿,而是从设计实施到投入使用以及实践教育教学,都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让家长以观摩课的形式,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要求。

幼儿园实施策略中,有关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如何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中考虑期间存在的问题,实施方略中,探索和思考的关键点等问题。

4.总结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取人类和生态环境间的必要关系、从相关事实措施和方略上来看,对人类生存发展和与环境的关系,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幼儿的生存发展,以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策略方针,事实教育培养方略从教育活动案例出发,为幼儿学习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改.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3(6):152―153

第5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现;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61―0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生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使我们深受其害。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四个模块中的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生活》四个模块,在教学活动中都能体现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K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部分同学有违环保理念的消费行为进行点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当讲到“全面发展我国经济”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等观点。当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当讲到“政府职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1. 加强宣传。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着力点,大力向学生宣传国家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要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第6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理教学;生态意识;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127-0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O、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求,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因此,教师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意义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明则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结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总结与升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生态文明是一个由自然、科学、技术、道德、行为、法制等多个领域交叉组合构成的巨大系统,其内涵极其广泛,但人地关系始终是研究生态文明不可忽略的基础。而人地关系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渗透的和谐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理课堂来提升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立足课堂主阵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与环境教育是地理课堂的主要内容,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内涵。因此,教师要立足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材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观念,做到地理知识与环境相统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深挖教材内容达成教育目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运用教材实施教学活动时,要体现地理学科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在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树立高效、和谐、可持续的观念,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理念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造福于他人、社会、子孙后代。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生态文明知识教学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这是发挥地理课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地理教材每个单元里几乎都涉及生态文明问题,如“保护宇宙环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都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例如,在“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过程中,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对旧电池带回到德国。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给以批评和建议,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

(2)合理运用“活动”实现教育目的。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堂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标题如下:你是否是一位节约用水的惜水人士,让我们来测试一下你的用水习惯。课后又开展了一次家庭用水调查活动,全班讨论、交流各种可行、有效的家庭节水方法,并制订家庭节水计划。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达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

2.结合乡土地理,促进学生从观念到智慧的转变

(1)播放专题讲座视频。生态文明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可谓一举多得。生态文明讲座视频的内容可结合教材里的相关知识,也可选用乡土材料来做实地验证,尤其是后者的作用更佳。把专题讲座视频请进地理课堂,用乡土地理让学生走进身边的生态文明。

如在学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课时,笔者把苏州地理插入本节中进行学习,并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了“苏州乡土地理”的专题讲座视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苏州的基本概况,苏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

(2)组织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灵活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势必会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度。教师可积极利用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及各种有关家乡地理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使学习重在知识获得的现状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更愿意带着问题去观察分析、主动探究,更利于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用大气监测仪测量家乡空气中二氧化硫所占比重、大气粉尘的数量,监测酸雨、灰霾天气的发生;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过程,从而养成防止水污染的良好行为习惯:参观家乡的垃圾填埋场或垃圾发电厂,增强学生拒绝过度包装的意识,明确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c有关生态环境的实地调研活动,如调查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社会公众的生态问题等。

苏州是个水网密布的城市,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我校(此处指“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下文同)所处的区域,周围有漕湖、春申湖两大湖泊,黄埭塘、东桥大寨河两条河流,这些水域资源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水域受到污染,东桥大寨河就属于污染的重灾区。保护水源就是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对水质的检测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话题。我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采集水样。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化学实验仪器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水样的pH、含氧量、导电率3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针对获得的数据,对不同采集点的水样进行分析,寻找造成污染的原因。

通过采集水样的过程,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传感器客观、真实地展现涉及水质的相关数据,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检测后证明水质较差的采集点,让学生自己寻找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些实地调研活动,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就能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活动中。这样,既树立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又可实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3)开展宣传教育。教师可对乡土地理中相关生态文明的材料展开宣传教育,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生态热点问题,适时地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如某水域蓝藻暴发影响水质,可引导学生分析蓝藻发生的原因、影响及研究对策等。

第7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生态文明; 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54-02

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滥用造成的生态危机也随之显露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作为科技生产力后备大军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1 科学技术滥用对生态环境僭越恶果的反思

目前生态危机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但科学技术缺乏理性的使用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动因。

1.1 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匮乏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事实表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会引起森林剧减、水土流失、空气和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以能源为例,随着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不断趋于高能耗化及能源勘探、开采等方面的技术不断更新,世界能源的开采量大幅攀升。据预测:“按照日前的开采水平和探明的储量测算,石油仅够开采45年,煤炭为230年,天然气为550年,到2050年,全球将有20亿人处于缺水状态。”同时能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也造成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1.2 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运用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既是地球生命存在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人类科技活动的巨大威胁。现代农业育种技术促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推广,但这种做法却严重损害了遗传多样性,造成了对逐渐减少的植物基因组的过度依赖。另外,转基因和克隆等新技术的问世,使我们可以在基因水平上改造生物,这大大地加速了现代农业育种和繁殖的速度。

1.3 科学技术不合理利用引发了全球环境灾难性的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包括气候在内的、地表和地表以上的各种环境的变化。在生产规模不大,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只是局部性,全球变化主要由自然因素所左右。当人类步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已经和正在对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过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逐渐从自然方面转向非自然的,也即人为的方面。更突出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引发或加剧的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而言,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

2 现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凸显生态文明观抉择和判断

人类科技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僭越恶果不断提醒着人们,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科技人才后备军的高校大学生,由于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观的抉择和判断能力。

2.1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唤着人类对自然界的道德关怀

人是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产物。过去人们一直以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占有者”、“索取者”而肆意地挥霍大自然的赐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严重,自然反馈给我们的灾难也越严重。科技的发展,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所形成的各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自然界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由52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表的《迈瑙宣言》认为:“我们相信科学使人类通向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因此,当人类运用科技的力量创造出所需要的产品时,应当充分考虑它对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何种后果和影响,要加强对自然界的道德关怀。因为,人并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同时,人不能将自己混同于物,而应该热爱一切生命,平等地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万物,这也是人的德行之所在。这也是当代教育必须赋予大学生正确的自然文明观。

2.2 科技人才的职业行为特点要求具备较高的生态伦理素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现代科技人才的摇篮。由于现代工程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又赋予技术人员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往往大到难以预测的地步,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虽然一些职业规范对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提出要求,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存在着不可预见性,使职业规范对技术后果的约束有时难以发挥作用。

2.3 可持续视野下的科技人才培养需要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目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资源的严重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就会爆发大面积的生态危机,从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危机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危机,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缺陷所带来的危机。因此,要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所以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懂得,“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本质上表达一种‘公正’的伦理意蕴,它不仅要求人际公正,而且更需要体现一种种际公正”,科学技术的工具性不只是用来促进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的进步。

3 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实现

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否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是否把生态文明观念作为自觉的理念,这关乎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

3.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形态下的教育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而这种“主人”的重要特征是无限制地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样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主宰了教育,于是教育也实现了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性能。这种教育价值观,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也蕴涵着自我否定的因素。教育在努力培养大自然的主人时,也不自觉地将人培养成“毁灭”大自然的“罪人”。

3.2 构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观教学课程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认识领域,还不完善,不成熟,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据调查,目前在工科院校中非生物、环境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建立和强化工科院校生态文明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把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去,拓展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如在“两课”中要增加环保的相关专题;其次,充分挖掘现有专业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可以说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渗透了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因素,要努力利用所教学科中的这些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传授自然科学中所蕴藏的生态伦理道德知识;再次,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要有计划地组织专家编写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构起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学课程体系。

3.3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

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实践教育的活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基本形式分为校内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教育。校内实践教育主要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为内涵,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来展开。要充分利用高校学术氛围的优势,邀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环境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要利用社团组织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生态危机的紧迫感和热爱自然的责任感。校外实践教育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组织起来相对困难,但是校外的实践活动使久居校园的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的各领域,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5.

[2]扬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 [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32.

[收稿日期]2008-12-30

第8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心理学

我国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在环境问题急剧恶化的今天,高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建设性作用。大量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改善措施[1-2],但很少有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该问题的。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整理了有关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化培养中的若干短板[3-8],利用心理学知识,对短板的出现进行解释,并对改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一、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现状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对2016年10月1日之前,中国知网上所有关于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文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如下: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认识到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参加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大学生对于生态文化关注度、认知度不高,生态责任感不强,当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出现时,不能清晰地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很难做到知行统一,或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而放弃了正确的生态行为。通过总结,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心理学原理与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

在行为形成过程中,会引发态度,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构成。当态度拥有良好的可获得性时(态度客体与一个人对该客体的评价的联系紧密程度),态度更可能引发行为。态度来自于直接经验的时候,态度可获得性就比较容易获得,但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获得生态文化知识的渠道极少是从亲身体验中来,而多是来自各种媒介的信息灌输[5],这很难形成态度的可获得性。当遇到有关生态的问题时,有直接经验的人,态度很容易获得,他们也最可能按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而那些没有直接经验的人,态度可获得性就差,进而也不能很好地去指导他们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大学生生态态度或意识还好,但生态行为却不尽然的原因。其次,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正如人们所期望的,越是经常地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人们就越容易获得这种态度。所以让学生接触大量有关生态的信息,对他们生态观念的形成很有利。然而,通过第一部分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我省大学生生态知识相对匮乏,这说明信息刺激不够,这样态度可获得性也就很难形成。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养方面存在教育缺失,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欠缺;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生态信息的关注具有“狭隘性”和“利益相关性”,或由于对生态问题的一种无助感或缺乏信心,而没有更多地关注生态信息。作为行为产生的入口——信息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提高。

三、基于心理学原理的解决对策

观念、态度等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态实践行为,才会解决生态问题,也就是引发依从。实际上,行为也是改变态度的首要方式,两者是互相影响关系。下面我们会在解决对策中融入促使依从发生的技巧,让生态实践活动易于开展。

(一)大量开展生态实践活动

实践更能启迪人的心灵,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提升对生态建设的信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与大学生的专业、生活娱乐等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为了使一些大型的生态实践活动易于开展,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开展一些易于被人接受的小型的活动(如倡导环保的签名活动),这通常被称之为登门槛技巧。稀缺策略让你觉得你似乎正在失去一个关键的机会,除非你立刻行动。所以有些活动不是人数越多越好,采用稀缺策略,可促使大学生积极加入活动。只要学生被带动起来,再有合理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就会很容易。

(二)多渠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明教育,而且要多媒体多平台大量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大增加学生与生态信息的接触机会,促进生态态度可获得性和生态行为的形成。在这期间,除了形式多样化外,还要格外注意示范的作用,人们一旦从众,就会采纳参照群体的行为。因此,让人们依从的方式之一就是营造一种信息性影响的情形:人们可以通过示范所期望的行为来促成改变。即使情景中没有看得见的模特,规范性和信息性语言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只要安排人员科学地给出示范,就可以简单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态行为,某种情况下,这种策略取得的效果要好于大肆宣传或过多财物投入取得的效果。

(三)构建校园生态文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和生活主要在学校,所以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尤为重要。浙江农林大学是我国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典型,它将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进行建设,通过校园与植物园功能的相互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和价值取向,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教育活动,能使大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同时,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能提供群体凝聚力和塑造生态态度,提升生态文化素养。每种文化都有各自对于适当行为的解释——规范,规范对生态行为的影响常常是不自觉的,某些方面它比进行生态教育和传播生态知识对生态行为的影响还要大。所以我们要将各种生态规范制定成相应文件,并大肆宣传,让规范来指导学生的生态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哲,索贵彬.高等学校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4):137-140.

[2]李存霞,王琳.在参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高校生态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5):61-63.

[3]蒋爱林,李小梅,王荣加.“低碳”视域下大学生生态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95-98.

[4]李俊霞.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李博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6]李静.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7]张蕾.生态观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第9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生态文明意识

1.1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1.2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

2.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现阶段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高中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而高中教育中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1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高中生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先导。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意愿逐步搁浅与透支,对于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是极为不利的。

2.2高中生生态保护参与度不高

参与生态文明构建少不了广大的学生。有的学生尽管认识到了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却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而得不到知识、信息和理论方面的引导。教师作为教育的施行者,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

3.高中英语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途径

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3.1挖潜教材内容,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Unit2的主要话题是Theenvironment。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当前一些有关生态问题的时事,或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是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一大素材。现在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3.2更新教学理念,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于真情实境之中

Module10Unit1Project的主题是Report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giftforthefuture)。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高中英语教材,打破常规,敢于在思想上创新,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英语教学始终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以拓宽思路。

3.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存在的waterpollution、sandstorms、wildlifeex-tinction等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以environ-ment-friendly为题材的写作训练,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英语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介绍和阐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疏离的可悲,使其更直观的认识到正确生态观的重要性。高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利用高中牛津英语教材资源,紧扣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并加强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