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1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社会教育;体系

国务院(国发〔2009〕42号)文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1],这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务院层面确定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试验区建设把桂林打造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建设成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国际旅游会展及文化体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将促进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负责桂林旅游调研课题多年的保继刚先生提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需要三方面的支撑:政策突破、社区教育及管理智慧,“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教育和培训,是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着连续性、适应性、手段多样性的原则,在政策、资金、人力上积极扶持社区教育,构建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大力扶持,能够使本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并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教育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传统旅游教育偏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旅游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旅游教育模式在桂林试验区的构建非常有启发意义。通过系列的社会旅游教育可以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引导旅游的审美,社区教育体系的建立,能够使本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并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促进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桂林品质旅游。

一、旅游社会教育的概念

1、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突出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同,是对两者的有意的弥补和补充。”[3]从广义上说,社会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社会生活中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可看做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能反映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2、旅游社会教育

旅游社会教育的提法比较少,以往成果主要是关于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学者根据社会教育概念的延伸,将广义的旅游社会教育概括为“一种大的旅游教育观”,是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旅游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正规旅游教育和非正规旅游教育;既有刻意的旅游教育影响,也有潜移默化的旅游教育影响。狭义的旅游社会教育则是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的,一切旅游机构以及旅游社会团体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旅游教育。[4]旅游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一个旅游地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普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知识、旅游伦理意识,促进旅游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旅游社会教育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体系,多数的旅游社会教育只停留在非计划的潜移默化的旅游教育功能上,借助桂林试验区的建设,构建桂林的旅游社会教育体系,不仅能促进桂林旅游的和谐发展,也能在国内旅游社会教育方面提出新的思路。

二、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是从哲学概念引入旅游社会教育中的。教育的主体是指施教者,即教育者,在旅游社会教育活动中主体可以按照自身的尺度和标准去改造客体。因其目的明确、主观能动性强,在旅游社会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客体是指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在旅游社会教育中,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求、被教育主体支配的特点。

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可以在旅游利益相关者中进行界定。世界伦理委员会将旅游中利益相关者归纳为:中央政府;与旅游事务相关的地方政府;旅游公司和企业以及他们的协会;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的机构;旅游业员工、旅游业专业人员和旅游顾问;旅游行业工会;旅行者包括商务旅行者和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目的地东道社区代表;其他法人和自然人包括专注于旅游、直接设计旅游项目的非政府组织和旅游服务提供者。[5]其中主要的旅游社会教育主客体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及员工、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者、旅游媒体、旅游学校。旅游社会教育客体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有社区和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高素质的社区和社区居民本身就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者的素质也能提升旅游地的品质。对社区和社区居民及旅游者的旅游社会教育是桂林成为我国旅游示范先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的重要保障。而桂林要成为新时期旅游城市的旗帜,对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员工的旅游社会教育也是必要的。目前旅游企业的诚信问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应该通过社会教育的途径得到改善,促使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对游客的教育、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对旅游企业的教育、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是旅游社会教育客体的主要部分。旅游社会教育的主要主体有社区旅游学校、旅游媒体、旅游景区、导游、旅游行业协会等。

由于社会教育的多层次性能,旅游社会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会教育的客体。旅游社会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由于旅游活动中的相关利益个体关系的复杂,在不同的情形下教育主客体有可能互相转化,因而需要用层次来区分。就旅游者而言,当他作为旅游社会教育的客体时,学校、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媒体甚至其他旅游者都可以作为主体对其施教。同样旅游企业作为客体时,其他旅游企业也可以作为施教的主体。因而旅游社会教育常常显示主客体的融合。桂林的旅游社会教育要体现系统性,有必要理清旅游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内容体系

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旅游规则教育、旅游伦理教育、旅游业知识普及教育、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审美教育、旅游职业教育。

1、旅游规则教育

“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6]要维持社会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规则的安排,规则是一个社会有效运转的基本要求。桂林旅游要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就要通过一系列规则让人们懂得自己的分寸。因而,规则教育非常重要,“当一个社会的规范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已成为第二天性时,它们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7]其中提到的“第二天性”就是习惯,因而规则的教育的主要目是让社会成员通过行为标准形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如在城市、景区里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自觉维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

2、旅游伦理教育

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8]讨论的是人们用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去指导、规范旅游个体和旅游群体的旅游行为。[9]旅游伦理调节旅游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旅游伦理教育是旅游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旅游伦理教育包括旅游生态伦理教育、旅游经济伦理教育、旅游交往伦理教育、旅游职业伦理教育。

旅游生态伦理教育是桂林社会旅游教育的重要部分,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在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中要克服挥霍旅游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而言,在旅游实践活动中要自觉自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伦理教育主要调节的是桂林旅游中的经济利益冲突的重要形式。旅游是一种与当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有联系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各方面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可能出现如旅游企业的信用危机、旅行社低价竞争、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危机等问题。要实现桂林旅游发展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良性发展,整个社会必须以旅游经济伦理进行调节。旅游经济伦理教育要处理好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教育的关系,通过社会教育建立良性旅游市场经济秩序、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利义合一。

旅游交往伦理教育调节旅游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桂林旅游社会教育要解决好一个的重要问题是本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桂林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关系。通过旅游交往伦理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要达到在跨文化旅游交际的过程中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互相的文化认同和理解,促使各文化的“和而不同”,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促进桂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职业伦理教育主要针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随着旅游的普及,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已经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如作为旅游最前线的导游人员公众形象差,以回扣为主体的导游薪金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在桂林逐渐形成,在行业内部获得了默认,它一定意义上是各方面利益达成均衡的默契体制,但也给导游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伤害。试验区要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风向标”,核心应是旅游服务,导游服务是旅游业的代表业务,是桂林旅游的门面和旗帜,导游人员是桂林旅游的民间大使、服务窗口,导游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最为重要。旅游职业伦理教育要探讨桂林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合理途径。

3、旅游业知识教育

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相关部门、旅游投资者、旅游企业及其员工的旅游业知识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相对于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而言,他们更有理由和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旅游业知识。因而其掌握的旅游业知识必须是专业的,深入的。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旅游业知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也比较重要,因为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是社区旅游发展的最终受益人,拥有对社区旅游的使用权和优先受益权,社区居民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主要的人力资源。[10]由于社区居民不一定受到过旅游业的专业教育,所以应该通过旅游社会教育来补充其旅游业知识的缺乏。旅游者也能通过旅游知识的教育获取更多的旅游经验。

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由于旅游政策、旅游现状与居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桂林市居民基本上都关注最新旅游行业概况、旅游业知识,特别是关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桂林旅游社会教育要提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最新动态的宣传。

4、旅游文化与审美教育

旅游文化教育主要是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投资者、旅游从业人员、城市居民对本土文化有系统的了解和学习,激起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更好地将旅游文化传达给旅游者。旅游美育本来就是全民性的、广义的教育。旅游审美教育对净化桂林旅游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如导游员),提高中国旅游业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增加旅游创汇有积极意义。旅游美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巨大功能。桂林山水美学有无限的意味,旅游审美教育旨在引导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作为社会教育的旅游审美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也可以通过旅游媒体和社区学校教育提高旅游主客体的美学修养。

5、旅游职业教育

旅游职业教育主要针对与桂林城市居民。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思路是将整个桂林城作为一个景区来营建,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乐需求同时满足旅游者的游览休憩需求的。城市居民是桂林大景区主要的人力资源。旅游职业教育对桂林市民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就业渠道,一方面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能力和旅游开发能力。

四、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教育途径

旅游社会教育主要是一种大众化教育,必须要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桂林现有的各类旅游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教育途径。

第一,利用桂林二十多年的旅游教育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加强桂林旅游院校服务城市社区的意识。高等教育机关向社区开放,深入桂林社区,举办旅游院校校外公开讲座,强调旅游知识的普及和更新。

第二,成立桂林旅游社会教育委员会,政府倡导、各旅游企业组成专职工作人员,利用旅游业的退休人员,发挥桂林旅游学会的作用,定期组织旅游调查活动、开座谈会、组织旅游公益活动,有计划地丰富桂林市民讲座。

第三,利用各类旅游媒体进行旅游社会教育,活用博物馆、图书馆和旅游景区等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如建立自然、历史、艺术,园艺各类博物馆,免费向游人开放。利用图书馆向市民教学桂林文化艺术、桂林旅游知识,普及旅游教育,利用网络、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旅游社会教育知识的传播,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与游客整体素质。

第四,鼓励民间自发的旅游环境保护组织,加强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小结

桂林旅游社会教育体系如下表所示:

桂林要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城市离不开旅游社会教育,但旅游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旅游教育体系的构建体现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也是旅游社会教育的最初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

〔2〕保继刚.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三要求〔N〕.桂林日报2009-12-25:4

〔3〕顾名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社会教育分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沧,常茜.中外旅游社会教育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53-54

〔5〕WorldCommitteeonTourismEthicsProceduresforconsultat.ion and conciliation for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concemingthe Code of Ethics for Tourism.2004,10,7

〔6〕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5

〔7〕R.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8〕李健.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04-13:1

第2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家长对于培训机构的诉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设更加宽松的培训环境。家长们希望培训“不要像课堂那样严肃,多些轻松的环境”。为此,培训者不能为培训而培训,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学进程以及物理环境等方面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在一个舒畅的环境中更好地激发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潜能。二是培训收费更加合理。家长们认为“参加培训的费用太贵”,希望“最好在费用上有明确的说明,最好能便宜些”。鉴于主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家长们希望他们能告知各类培训项目具体的费用支出,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希望最好能根据实际的培训支出需要,适当降低收费,以便能让更多的孩子选择更多的培训机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三是加强培训方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们希望“教师能多和家长沟通”。社会教育培训的发展时间较短,特别是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更是“办办停停”循环不止。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更多地认识到了家长的“功利心”和“虚荣心”,而很少深入了解家长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鲜见与家长“走在一起”。为此,家长们希望培训者能创设一定的平台和途径,能多些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发展”的机会。四是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家长们希望“控制培训人数”、增加“培训时间”,适当“布置点作业”。培训机构需要从孩子真正得到发展的视角出发,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实施培训规程,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满足家长及孩子的需求。

二、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孩子态度

孩子的天性是玩乐,“在玩中学”是其最愿意的学习方式,故而当前很多“欢快”的图书和学习软件都是以此为开发基础,深受孩子喜爱。但同时,孩子的发展不能随性而为,需要作一定的“规范”,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那么,作为社会教育培训的主体,孩子们在其中的“自我”状态到底如何,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予以分析。

1.孩子选择培训项目的自主性

当前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其身心发展远未成熟,因而生活、学习方面等安排更多地有赖家长的决定。所以,安排孩子参加什么类别的培训、报送几个项目等,除了家庭的经济因素外,主要在于家长的观念及目的。由此,孩子们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是否完全失去了自,一切按家长意志办事了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从结果来看,孩子在报选社会教育培训项目时,主要是父母和自己商量后决定的,完全由他人安排培训项目的占22.31%,而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比例不高。说明在选择参加相关培训项目时,孩子的自主性相对不高,家长的意愿居于主导地位。

2.孩子对于培训的喜好程度

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毕竟是孩子自己,父母本初的愿望能否达成,最终在于孩子的“努力”。而根据孩子的发展特性,兴趣、喜好是其全身心投入到一项活动中的原发点,也是相关发展的起点。由此,希冀通过社会教育培训,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有所增进,为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首先需要孩子“爱”相关的培训项目。也就是说,孩子对于培训项目的喜好程度,关乎到孩子能否“认真”参与培训,从而有所收益。从统计结果看,绝大部分孩子对于自己参加的培训项目是喜欢的,其中非常喜欢的比例很高,而没有感觉的或者不喜欢的孩子不是很多。说明孩子们对于所选择的培训项目比较喜欢,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也比较快乐。

3.孩子对于培训效果的看法

从结果来看,大部分孩子认为通过培训,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素质有比较大的发展,其中有明显提升的所占比例相对也比较高,而没有获得多少进步甚至起反作用的相对比较少。说明社会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基本上是不错的,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这也与家长关于培训效果的看法相吻合。选择结果表明:(1)社会教育培训各类项目的实施效果基本满足了孩子发展的需求。培训组织者在项目设置、开展形式等方面基本做到了以孩子发展为本,追求孩子素质提升的效果,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其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作为。(2)社会教育培训中很大一部分是技艺型项目,孩子多为初学者,受训后的初期效应必然是比较明显的。(3)孩子或者说家长对于参加培训后所能提升的程度要求相对不高,因而只要在培训项目上有一定的发展,心理就会得到满足。(4)从孩子角度来说,参与培训主要在于开心快乐,同时有关兴趣和素质有所增进则更好,至于一定要体艺考级获得好成绩、思维训练拓展后提升学业成绩等不是关心的主要所在,因而对于培训的效果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三、社会教育培训的成效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社会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补充,两者同属素质教育范畴,同等重要。而从社会教育培训视角出发,对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1.在培训绩效方面,社会教育培训作用更大

学校教育在正常的教学安排之外,有时也额外为部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评比进行辅导培训,地点一般在专用教室或教师办公室,时间一般是正常放学时间之后。我们对某校参与培训获奖后的学生,从培训项目数、培训时间量及培训绩效(学生获奖数)三个方面,就学校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一学年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观两者在培训上的作用大小,具体见下图。由图可知,在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和培训绩效上,社会教育培训都明显高于校内培训。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系统的课程实施为主要方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很少以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来促进学生某方面的发展;二是由于学校很少将学生辅导列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学生在校内的辅导培训很多是出于教师个人的行为;三是学校教育时间有国家规定,而辅导培训一般只有在放学后开展,这使得专项培训时间难以保证,从而也影响了培训绩效。而社会教育培训由于时间充分,培训有针对性,对于孩子参加相关比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社会教育培训项目丰富多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

2.社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空间宽广,凸显实践操作,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我们对某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项目设置进行了统计,从内容来看,项目涉及学校文化课学习拓展、体艺素质提高、信息科技素养提升、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等方面,基本涵盖了素质教育各领域;从形式来看,有文化辅导、技艺训练、社会实践等,形成了认知与技能、动脑与动手、静与动的学习形式体系,凸显了实践操作性;从场所来看,以室内培训为主,若干项目延伸至社会、大自然,构建了多样的学习平台。由上可见,其一,社会教育培训从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课堂体系转向了更为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较好地改变了原有课堂由于学科性过强、过于严密而使许多新知识、新技艺较难融进去的情况;其二,社会教育培训由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转向以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主动学习,作用发挥的空间更为宽广;其三,社会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学校的有效教育空间,而是一种开放性的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综合起来的大课堂。

3.社会教育培训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社会教育培训因其特点和相关有利因素,较好地满足了家长和孩子发展的需要,深受他们的欢迎。由此,从更好地为孩子成长服务视角出发,社会教育培训在如下方面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1)进一步重视艺术与技能教育。学校教育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有组织、有规划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比如:一是要保证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正常实施,并注重相应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二是要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学段、每个学期都应制定系统的课程计划,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三是积极发掘课内外、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四是开展学生发展相关主题研究,在实践中构建相应的操作规程,不仅为学生发展服务,同时可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创新教育途径与形式。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体艺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要研究转化利用社会教育培训的内容、途径和形式,依托少先队组织,积极建设课堂内外发展平台。比如开展特色中队、小队创建系列活动,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素质状况及资源可利用情况,确定特色发展主题,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形式多样的途径,最后通过多类平台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相关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艺技能、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积极开拓教育空间。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为此,学校教育需向校外拓展,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立足校内培养,同时将教育的空间拓展到校外,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展示、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教育培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如今97.7%的孩子都参与了社会教育培训,可见,当下的一代孩子是被培训的一代。为此,需要明晰当前的培训在具体项目上孩子有什么收获,总体来说对孩子的成长在哪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孩子口中培训的收获

孩子是最真诚的,他们的看法代表了社会教育培训的实际功效。我们对部分参与培训的孩子进行了访谈,以从培训的主体参与者口中了解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以下是孩子们的描述:生1:我参加跆拳道训练有3年了。跆拳道的道义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学了跆拳道以后,我觉得我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它不仅增强了我的体质,还让我的意志更坚韧不拔。跆拳道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收获了很多。生2:这几年,我特有收获,不信?你瞧———大家都说我是小小舞蹈家,可不是,我今年还去了安徽淮南市参加比赛呢!不错吧!由上可见,不管是文化类辅导,还是体艺类辅导,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也带给孩子们切实的收获。通过各类培训,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维持,形成了自己的特长爱好,培养了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

2.培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探析

(1)培训对孩子起到了有益的“保育”。在纷繁的社会中,各种对孩子很具诱惑力的赢利性闲暇场所大量存在,如网吧、游戏室、赌博机等。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少企图不良的经营者偷偷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同时,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氛围不良的家庭,如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而疏于孩子的管束教育、有些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或赌博而让孩子也沾染了不良的习气。各类社会教育培训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交流、启发心智、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能让孩子在每年180多天的休假日里远离不良诱惑。在其中,孩子可以尽情地玩、快乐地学、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从中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熏陶和磨练了身心;还有青少年宫等公益性较强的培训机构会专门设计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从正面引导孩子明辨是非,从小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2)培训引发、稳固了孩子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绝活”。在兴趣的引领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培训项目,思维会处于兴奋状态,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培训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培训效果得以提高。这种状态下,孩子容易在某一培训项目的探求上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向更深一层领域探索的欲望,激励他们更自觉地进取,由此孩子的兴趣得以很好的稳固,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3)培训树立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我能行”中健康成长。社会教育培训项目丰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获得展示自己最佳才能的机会;培训氛围比较宽松,孩子们在其中不会感到压力和束缚,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技艺可以无限制发展;评价不作硬性要求,培训者因不需要对孩子进行量化评定而公平对待他们,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激励。由此,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社会教育培训中选择并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才能,并取得了某些在学校里得不到的成绩和荣誉,从以前总是“我不行”到“我能行”到“我成功了”,在这种不断的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另外,这种被优化的性格也会带回到学校,促进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4)培训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会信任、学会合作。当前的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千万宠爱下成长,难免形成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说得“无所不能”,做得“疏漏百出”,实践操作能力较为薄弱,而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更为缺乏。为此,我们的教育也在研究和实践中充分注重了孩子实践合作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第3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个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6-04

笔者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幼儿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及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其中,作为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外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行为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的坚持性特征已趋于稳定,〔5〕3~5岁幼儿的独立性特征也基本稳定,等等。〔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两大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等。对照《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构建的。〔9〕幼儿期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来说,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习按照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幼儿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陈帼眉认为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10〕《纲要》也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以强调。

二、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识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蕴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解题”。所谓“解题”就是要分析教育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什么?合作从人数上说应该是由2人以上参与,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内容上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从形式上说是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2人以上共同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清楚“解题”,就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确定为让幼儿在与他人共同做事时学习倾听、表达、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实施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以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形成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3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3〕〔4〕〔10〕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0,370,312.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8-343.

〔6〕YANG LIZHU,ZOU XIAOYAN.A study of the cross-situational stability of three-to-five-year-old children’s in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5,13(2):171-178.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3-184.

〔9〕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On the Design of the Objectives in Kindergarten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y

Zou Xiao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第4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 职业准备 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06-02

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卡西·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教育所要唤醒的是人的潜在本质,能让儿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知识和探索道德。”莫兰也指出,教育应该对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学会成为公民做出贡献,而在一个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过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联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来确定的。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儿阶段,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能够使儿童真切地体验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 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不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是将来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幼儿社会教育观,是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观点,如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及对于幼儿社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发展观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幼儿时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幼儿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类似教育的幼儿。相反,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适应性不良问题,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和教育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必须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给予幼儿适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发展。

2.成长取向的目标观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学习的教育目标观在幼儿教育中还较为流行。反映在社会教育领域就是重视规范和规则的学习,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胜过内在品质的培育。实质上是没有给社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外在行为的改变,它更倾向于追求量的累积。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更应当保护和培植他们身体及精神的发育成长,把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基础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成长取向的,成长取向就是社会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和任务,最终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融合视野下的方法观

这里说的融合包涵三层含义:(1)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其身心素质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身心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主导因素——即幼儿社会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儿教育各领域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是相对划分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幼儿社会教育是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总是整体作用于幼儿的发展。(3)幼儿社会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合力。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影响。只有当幼儿园的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幼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反对狭隘的教育观,应怀有一种宽广的教育视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 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个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因素,以及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3.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具备关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但社会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是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内涵很广,这里主要是指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直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鲜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儿的生活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生活包括主体外生活和主体内生活。主体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习俗、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儿童时而产生的生活;主体内生活主要包括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幼儿园等因素在互动时而产生的生活。教育者应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深刻挖掘各种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育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并能根据设计方案熟练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是流动的、变化的,因而活动的设计不是静态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儿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是活力四射、具有丰富个性的,因而活动的开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个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创造优质教育的保障。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社会教育顺利进行,如何使幼儿能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师解决问题的品质。如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使幼儿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5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NPO;上海;流动儿童;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2-0076-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悄然转型,即逐渐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其中大规模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转型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并且“家庭化”人口流动趋势十分明显,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运而生。流动儿童一般是指随父母移居城市,并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未取得城市户籍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2012年的《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中指出,全国1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1833万,且有三成的流动儿童曾感到压抑和被歧视。他们在由农村通往城市的迁徙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现象,跨地区或跨学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易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与同学关系疏远、厌学倾向明显、电子游戏和网络上瘾比例高、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等特征。从政策层面而言,各级政府对此均非常关注,制定和实施了多项问题应对的法规政策。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该决定正式确立了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的“两为主”原则,奠定了政府主导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框架。总体而言,政府多项法规政策的着力点集中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容及形式的改革方面,学界同仁为此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近年亦做过不少讨论。

不过,不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对流动儿童社会教育的关注和讨论尚少。社会教育,广义上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上通常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是以公共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个体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经验性体验为特点、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是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内容上,社会教育可细分为公民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等类型。近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兴起,非营利组织得以大量呈现,其中有不少非营利组织选择以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服务为志业或核心业务。这些非营利组织在城市中究竟开展了怎样的流动儿童社会教育?发挥了怎样的功效?存在怎样的经验与困境?又该走向何方?这些是本文着力探究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主要依据NPO与政府的关系类型,将NPO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倡导型、政府包容型三类,选取上海三个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NPO,即政府主导型的L组织、政府倡导型的J组织、政府包容型的R组织,试对其从事多年的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服务做一考察分析。

一、NPO与流动儿童社会教育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NPO与流动儿童的能力教育

能力教育以人的素质与能力为基础和核心,力倡让学生独立承担起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责任,开展自主性和探索式学习,培养生活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内涵不只是知识,而是集知识、技能、自信、自强和价值观于一体的综合体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承担责任、自主决断、自主选择和向实践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L非营利组织,2003年注册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大陆首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从治理结构和实际运作上看,是一家政府主导型的NPO,政府认可其提供的直接回应民生的社会服务,为此给予大量的财力、物力及项目支持。L组织曾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使命旨在通过专业及人性化的社工服务,回应儿童、青少年及家庭、长者及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改善其生存环境,并在服务过程中培养具有爱心、公正、公平和道德责任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创建平等、友爱、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促进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青少年服务是L组织的重要服务领域,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服务是其特色,其中“阳光童年”服务项目是其特色品牌。该项目缘起于2006年,持续至今,主要以民工子弟学校为平台,开展社会工作者日常驻校服务,主要覆盖浦东新区8所民工子弟学校师生,大型活动覆盖浦东新区20余所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近500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直接受益。社工通常在学校开展个人问题辅导、小组辅导、团体活动、成长与教育课堂、校际活动、免费体检和健康推广、教师小组工作、贫困儿童援助等多种服务,在内容上重点关注流动儿童的专题辅导和能力发展,主要包括提升流动儿童的情绪与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抗逆力成长训练、理财和职业规划能力训练等,诸如开展“理财让未来更美好――农民工子弟理财教育”、“寻找未来的我――新市民职业发展训练营为例”等专题培训活动。“理财”和“职业发展”等能力培训,针对了流动儿童在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性需求。

(二)政府倡导型NPO与流动儿童的素养教育

“素养”是人的趣味、品质、个性、思想、心胸、情怀、创造力等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直达人的灵魂的内在修为,相对“素质”而言,更具人文精神、人格意义和心灵指向,是“素质”经由心灵的涵育转化,由“知”到“识”、由“技”到“能”、由“才”到“品”的升华过程。素养教育涵括了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教育。J社团是一家致力于为贫困青少年尤其是来沪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和免费课外教育的非营利组织。最早缘起于一个为上海民工子弟学校提供支教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队。2006年这些志愿者组织一群流动儿童成立了“放牛班的孩子”合唱队,在当地颇有影响,并于2008年成功注册成J志愿者服务社,是政府倡导、社会创新的典型NPO,即政府给予诸多荣誉和肯定,但并不热衷对其的资金或项目投入,负责人一度被评为中国最具公益人格创业新锐。该组织为流动儿童开设了合唱、英语、舞蹈、美术、各种器乐培训以及实践活动等课程,借助“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小草要唱歌”月刊及“回乡之旅”项目等载体,发掘流动儿童的艺术潜能,提高流动儿童的艺术素养。“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平均每年参加公益演出及专场音乐会近20场;“回乡之旅”项目是指每年暑假,J社团都会组织三四十名流动儿童学员前往他们自己的故乡,进行别具风格的巡回演出和社会考察。“小草要唱歌”相当于J社团的内刊,每月邀请资深媒体记者开设讲座,培训社团小记者,通过一份每半年出版4至5期的小报,联系不同背景的孩子,让他们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J组织的愿景朴实明确,即希望“因为J,昂贵的课程费用不再是阻挡农民工子女学习琴棋书画的绊脚石;因为J,获得素质教育对于外来务工家庭也不再是奢望”。该组织因此堪称上海流动儿童艺术素养教育的典型。

(三)政府包容型NPO与流动儿童的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传统的公民教育注重的是通过“课程-课堂”环境中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是一种被动的、狭隘的公民教育。广义公民教育则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强调主动公民教育,即在加强学生在学校与社区生活中的参与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等各种教育途径之问的互动与合作,以培养知情的、负责任的参与型公民。R社团2000年筹组,2004年正式登记注册,是比较富有草根精神的非营利组织,鲜受政府项目支持,系政府包容型社会组织。该团体主要是通过志愿者活动为社区普通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社区环保、社会教育等服务。其中“太阳花”项目是R社团长期服务流动儿童的特色社会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5-12岁的流动儿童整合更多社区教育资源,促其成长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的小公民。其具体服务目标细分为七个层次,即希望流动儿童通过参加太阳花项目活动得到以下收益。最低期待:流动儿童和志愿者一起开心地度过了一段时间;第二层次:流动儿童在活动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能有些许帮助;第三层次:流动儿童通过参加活动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比如英语和语文等课程,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成为了功课的预先准备或事后巩固;第四层次:活动使流动儿童对知识和智慧的好奇心得到了激发,自此能够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在今后的生活中解决一系列挑战;第五层次:活动使流动儿童了解了大量的所谓现代城市生活的行为规则和生存技能,能够有条件作为城市居民在都市里成功生活;第六层次:流动儿童在活动中学会了通过民主参与、协商沟通、互相妥协等方式解决资源分配和公共事务决策,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公民;第七层次:流动儿童在活动中领悟到了谦逊、自信、自强、宽容、爱心等等人之美德,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真正的人!尽管一些低层次的目标,比如获得知识、提高成绩、学习城市生活规则和生活技能等与前述L、J组织的能力教育和素养教育有所重合,但就其高层次目标而言,比如第六层次、第七层次的目标,很能体现R社团公民导向的价值使命,其流动儿童社会教育项目的核心乃通过公民小课堂形式,为流动儿童进行公民化教育。

二、资本・素质・氛围:NPO社会教育功能

作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的现代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的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形式上具有灵活性,项目选择上具有自愿性,参与程度上具有自主性等特征,教育效果明显和巩固。上述NPO的社会教育实践在社会资本生产、综合素质提升和社会支持氛围塑造三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促进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NPO社会教育与流动儿童的社会资本生产

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的农民工,相对市民而言是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基础、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偏低,随迁的农民工子女即流动儿童通常面临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贫困。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继第一、二次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的职能,即广大社会资源的聚合及分配。上述从事社会教育的NPO概莫能外,首先为上海的流动儿童整合了大量的物质资源或有形资源。财力方面,政府职能部门每年购买L、J、R非营利组织社会教育服务的项目经费,六成以上需要直接投入到流动儿童的直接服务。此外,三家组织虽不具有直接接收社会募款的权力,但通过与有筹款权力和能力的组织挂靠,也基本上能筹到部分社会款项用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人力方面,非营利组织拥有丰富的志愿者的力量优势,从事社会教育的上述三大组织的志愿者绝大多数都是都市年轻白领,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对流动儿童来说,亦具有相对的亲近性。物力方面,L、J、R非营利组织都设有设施比较完备的活动空间或平台。

单靠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社会资源整合说到底还是有限的,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根本意义还是创设或搭建社会互动和社会资本生产的平台,即参与者能够依托组织载体或借助组织平台进行合作互动,以促进社会资本的生产。L、J、R三个组织基本上都是立足社区,为社区流动儿童搭建了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这个平台里或在参加活动的时候相识相知,搭建了邻里互助网络,强化了邻里社会关系资本。不少志愿者与流动儿童结成对子,建立了联系网络。就宏观社会资本理论而言,信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特征及生产基础,L、J、R三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教育服务得到流动儿童及家长认可,相互存在较好的信任基础。

(二)NPO社会教育与流动儿童的综合素质增进

NPO社会教育形式新颖,以快乐和游戏为基本元素,以体验式和参与式为主要工作方式,通过荣誉、兴趣和团队小组的方法,尊重青少年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项目参与轻松愉悦,使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更加快乐地成长和形成自我认知,深受青少年喜欢。L、R、J组织的兴趣小组、户外拓展训练等,均能吸引流动儿童的积极参与。在R非营利组织服务对象的走访中,流动儿童对R社团组织的户外活动也表示出很高的热情。说到能与大学生志愿者或都市白领志愿者们一起玩游戏,非常兴奋,有小小的成就感。户外开放式的启发性教育释放了流动儿童的自信,他们可以不拘束地自由展现他们的特长。在互动过程中,诸多组织工作者和志愿者们都大为惊讶,这些来自乡村的贫困流动儿童中存在诸多的音乐、舞蹈等潜质及吃苦耐劳、合作互助的优良品质。J社团的“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亦可佐证,其组织流动儿童反复的合唱训练和排演,赴全国各地参加公益演出和专场音乐会,一方面增加了流动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强化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R社团在城中村社区建立流动儿童自管的图书室,每周开放一次,规定凡是生活在本城中村内或附近的流动儿童都可以免费申请办理图书借阅证,借还图书均由流动儿童轮流负责登记和收集,流动儿童的管理能力得以发展,公共服务意识得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网络上瘾现象比较严重,三大组织均程度不等地开设了正确合理对待网络的知识讲座或活动,增进了流动儿童对网络世界虚幻性的认知能力,拓展了信息查找、评价、获取的技巧,提高了流动儿童的网络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等。

(三)NPO社会教育与流动儿童的支持氛围塑造

实践中的流动儿童教育受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教育习俗及城市文化的诸多影响。在不少城市,流动儿童不是被视为需要平等对待的义务教育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城市教育体系的入侵者,他们并没被赋予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有学者认为城市原住民对流动群体采取的是“经济吸纳”和“社会拒人”的双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流入地对流动儿童教育需要的应对方式,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城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习俗扭曲了人们对流动儿童教育需要的职责担当,损害了流动儿童的发展条件。NPO是以使命为先或价值为本的社会组织,旨在推动流动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NPO成功吸纳了一批批有爱心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包括流动儿童的家长及所在社区的其他人员。R组织在流动儿童聚集地的城中村所建的图书馆,成为社区公共文化的象征,是社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地标。每次在图书馆旁临时举办大型活动,流动儿童的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社区周边单位成员,包括本地人,都不乏积极参与者,或出力或提供物品等,近似于大型的社区志愿活动。总之,非营利组织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服务给予周边人群以积极影响,这种志愿精神、包容精神可谓新型社区或城市文化的象征,催生了城市文化的更新,推动了社会歧视或排斥的减少以及社会正义环境的逐步改善,促进了社区或城市社会的共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

三、NPO流动儿童社会教育的反思与发展

学校教育是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平等,与此同时,学校也是一个生产与再生产社会与文化不平等的主要场域,因为教育是社会精英阶级为抢占较好职业位置而排斥其他社会阶级的工具,即教育具有维持精英再生产的能力。就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而言,有研究表明: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其成长的过程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一方面认同主流价值观,渴望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则制度性地自我放弃。而专门的流动儿童学校则盛行“反学校文化”,通过否定学校的价值系统、蔑视校方和教师的权威而获得独立与自尊,同时心甘情愿地提前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加速了阶级再生产的进程。两类机制虽有差异,却殊途同归地导向阶级再生产而非社会流动。由此,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体系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更需要有所作为。就如何进一步发挥NPO社会教育之积极功能,兹提三点建议供讨论:

(一)NPO社会教育服务的专项购买及公开

从社会教育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上看,社会教育更多被视为一种“急难帮助”,而受到政府相应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教育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由国家及其机构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照顾,是透过社会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帮助。社会教育措施及实施依靠建立社会制度和专人负责完成。中国国内的实践也表明,流动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亟需依赖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非营利组织这一社会载体的壮大。在新管理主义盛行的今天,项目制开始成为当代中国新的国家治理体制,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的机制正在形塑之中,上海是国内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实施较早的城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预算是多数非营利组织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笔者长期跟踪的L、J、R三大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却经常遭遇经费瓶颈,或资金短缺,或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项目经费来源变动频繁、缺少稳定性等。非营利组织负责任人常常面临生存困境,经常为朝不保夕的经费发愁。

这一方面是源于有关政府部门对NPO社会教育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和长期的财政预算,也就是说每年政府发包的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项目及经费偏少,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就非营利组织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服务单独列成财政专项。与此同时,政府的统筹、协调与监督对流动儿童社会教育也是必要的,青少年福利性或公益性场馆可以逐渐采取社会化运营方式,委托成熟的NPO来运营,或向其开放;另一方面政府发包项目、考核项目的机制还不够成熟,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服务购买或项目发包,很大程度是基于对机构具体负责人的信任,而非对组织的信任,并非完全坚持采购制度上的原则条款。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购买方式难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购买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服务的资金比例或数量最好能制度固化,以免因领导的变更而发生变化,同时在具体的采购服务中需加大项目竞标的公开性和评估的科学性。

(二)NPO与流动儿童家庭、学校的协同互动

社会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存的三个基本教育形式之一。三者尽管其实施主体有很大不同,但在总的教育任务与目标方面,一致性逐渐加强,各自承担的教育内容、分别实施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在各有分工的互补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支持性和融合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综合体系,任何一方的孤立或缺损都不会导致流动儿童利益的最大化,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实践当中,NPO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服务有时过于追求差异性,进而导致教育整体性的割裂。诸如一定程度上代表青少年社会福利和利于底层移民子女城市适应的素质教育如果处理不当,亦可能挤占太多流动儿童知识学习的时间,或者让流动儿童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误解,进而对应试考试和学业产生消极影响。部分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教育服务有时成为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眼中的鸡肋,甚至成为流动儿童父母心中的顾虑,亦是事实。

导致整体性割裂的一重要原因在于NPO组织自身对流动儿童所在学校的教育及家庭教育缺乏调查和深入理解、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机构人员专业性弱。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关键场域,而学校以其独特的地位,可以在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社会整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能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和流入地社会的良性整合。NPO的社会教育有其自身的限度,在整个流动儿童教育体系中说到底是个辅助者或补充者角色,其无法取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的生活,社会教育与正规教育相区别,强调精神能力的感召作用,自我帮助意志的唤醒是社会教育的核心。NPO流动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不是怜悯和溺爱,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自我帮助的勇气,达到自助的目的。为此NPO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之一便是避免让流动儿童对社会教育服务产生完全依赖。总之,流动儿童社会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较为实质性的连接、合作与互动,以避免冲突,更好地发挥整合效应。此外,从微观技术的层面说,作为第三方的学校社会工作,旨在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良好关系,以增进教育的功能;协助学生获得一种实用的知能,以适应现代生活之需要;协助学生获得一种适应变化的能力,以便继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化人格的正常发展。这与流动儿童的教育有非常高的契合度,不失为提高NPO社会教育专业性、增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合作的枢纽。

第6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功能;方法;途径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教育、陈列、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它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地区文明记忆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作为代表公众利益并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仅仅是记录中华民族的国魂和各种传统文化精髓的场所,更是现代社会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学习和求知不可或缺的场所。尤其是对青少年接受优秀文化、增长历史知识、感受艺术熏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完成好社会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是我们博物馆人不断追求、不断思索的问题。经过参与我馆几年的创新和实践,我感悟出一些道理,探寻出一些途径,现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愿与同行分享:

一、加强讲解队伍建设,实现社会教育功能

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是通过为青少年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让未成年人开心的走进博物馆,快乐的学到历史和文物知识,是博物馆人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提高博物馆讲解人员服务水平是关键!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对静的展览活化和再创造。讲解员作为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需要掌握和运用好讲解技巧,并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由于我们每天所面对的青少年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就要求讲解员能做到因人施讲、因时实讲,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平时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创造条件派讲解员到各个博物馆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展“基本功评比活动”等方式鼓励讲解员探寻自身独特的讲解风格,做到既能娴熟流利的背诵式讲解,还能力求融入情感,根据不同对象将讲解内容讲深、讲透、讲出新意。尤其是面对青少年这一参观群体,更要将内容讲的通俗易懂,使孩子们愿意听,感受到讲解员对自己真诚、负责、接纳的态度,达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讲解效果。

二、以优质“临展”为依托,完善社会教育功能

实践中我深深意识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灵魂!利用不同类别的资料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展览可以满足各种观众的需求,从而提高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性的重要地位。我们不仅要做好馆内的基本陈列工作,更要将“精品意识”和“创新陈列”作为布展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更好的实现教育职能作用。

如南岗博物馆,工作中大胆创新,利用游客大厅辟建“临展厅”,策划设计特色鲜明的“每月一展”,并坚持高标准、高品位的管理和规划。几年来先后举办以反映南岗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瞬间・永恒――朱俊峰摄影展”;以提升展陈档次,繁荣文化交流为抓手的“情系南岗――名家书画展”“冰情雪韵摄影展”;以弘扬人间大爱,践行“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为动力的“历史文物暨文学艺术作品捐赠展”;以挖掘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的“粽叶飘香,共享温情――端午展”“鄂伦春鱼皮画展”;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科学与艺术科普展”等二十余场展览。这些雅俗共赏的临展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的完美结合,使观众在闪烁着智慧和奇妙的知识境界里得到新的心灵升华!南岗博物馆也成为了青少年享受艺术的殿堂,在这里获取了他们的兴趣和知识需求。

三、构建平台,发挥学校第二课堂作用,突出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其生动有趣的展览和内容详实的历史资料是学校教育的完美补充,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它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教育题材,扩大教育内容,丰富知识,充分完成对在校生的校外教育服务职能。那么,怎样发挥这一职能作用呢?

首先,应该做到加强沟通联系,建立馆校共建机制。工作中要与辖区学校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所需要的知识辅助及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知识内容,然后与学校共同制定计划,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开展的活动不盲目、针对性强,博物馆教育性也发挥的行之有效。比如我馆举办的“送历史文化进校园”“农民工子弟博物馆游”等系列活动,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启示,根据孩子们的要求制定而成的。这些活动得到了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课外生活,积累了知识。

其次,要明确自身职责,搭建宣传教育平台。我认为“博物馆青少年志愿者”活动是最能体现博物馆加强优秀文化传播,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例如,2012年我们南岗博物馆启动了志愿者招募活动,当时中小学生们踊跃参加,报名人数达到70多人。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后,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来自专业讲解员在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讲解时的文明礼仪、南岗百年历史和博物馆讲解内容等方面的培训,并接受考核持证上岗。在参与讲解任务中他们经历了紧张到娴熟的过程,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愉悦和自信!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获得提升。另外,我认为搭建宣传教育平台还体现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上。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我们南岗博物馆就曾与南岗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身边的榜样―美德少年,感动你我”专题展览。因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是孩子们身边熟悉的同伴,极接地气,所以得到南岗区各中小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与关注。学生们有了身边学习的榜样,“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争做文明美少年”便在校园蔚然成风!

四、让展览“活”起来、“动”起来,提升社会教育功能

当然博物馆要发挥好社会教育功能,开拓青少年的视野,让青少年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还必须脱离那种孤芳自赏的形式,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

首先,要加强馆际之间的协作,通过联合办展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例如,南岗博物馆曾举办过《中东铁路保护建筑摄影展》,这个展览当时在哈尔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博物馆在中东铁路沿线城市牙克石、满洲里、大连、旅顺等与当地博物馆进行了交流巡展活动。每到一处参观的青少年络绎不绝,尤其在内蒙古西旗,因为那里的设备有限,许多孩子特别珍惜这次参观,排起的队伍犹如长龙,非常壮观。这次巡展不仅开阔了各地青少年们的视野,更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艺术盛宴!

其次,开展“流动的博物馆”送文化下乡活动,也是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作用的一种方法。博物馆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亲临目睹它的样子,了解它真正地含义,文物知识也知之甚少。文化大篷车驶向乡、镇、屯,可以使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知识的养分,满足他们对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需求,达到零距离的接触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第7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建议

博物馆中收集和陈列着许多人类历史实物和自然实物,为广大人民群提供很多历史参考资料,是一所教育价值非常大的社会大学。博物馆在用自身特有的实物教育方式,使人们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熏陶,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公众的文化素质,使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人们接收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意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博物馆也由原来收藏功能转变为向人们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博物馆内展览着的各种实物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博物馆通过对这些历史实物的研究、展览以及讲解,能够起到非常强的社会教育作用。博物馆运用自身历史实物的展示方式客观、真实地向人们传播着历史知识、自然知识以及社会知识,能够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爱国情操以及审美情趣。最近几年,我国的博物馆的省会教育功能也在不断发展,不少城市的博物馆已发展成为了公众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人们自我学习和丰富知识的社会大学。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运用自身历史实物的展示方式客观、真实地向人们传播着历史知识、自然知识以及社会知识,起到了其他教育形式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社会性和全民参与性

博物馆在向人们提供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和其他的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博物馆的教育不会受到人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健康状况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且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全体的社会成员,任何有学习能力的公众只要有学习知识的意愿都可以到博物馆进行知识的学习,都可以享受博物馆提供的无差别服务。

(二)开放性和多样性

现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是采用展览形式来进行宣传的。然而,博物馆的展览工作也应当根据紧跟时展方向,运用于符合时展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大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很多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定期更换某些展览品来吸引参观者的兴趣。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变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博物馆的已由原来的单一管内陈列形式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流动展览、举办博物馆专题知识讲座以及举办夏令营等现目前流行的多样化方式。

(三)直观性

博物馆陈列和展览的各种文物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博物馆应当加强对收藏和展示文物的价值研究,使收藏和展示文物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由于博物馆的文物大都都是以实物的展示方式直观、真实地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知识、自然知识以及社会知识。

三、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一)在展览中融入新科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展览时,除了运用传统的图片、文字等展览方式外,还应当采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来进行文物的展览。现代高科技技术的运用能够把展览文物所包含的内涵更加准确和全面展示给参观者,能够更好地加强参观者与展览文物的交流,不断激发观众对展览文物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参观者学习文化知识提供更好的条件。博物馆展览应该最大限度地还原社会生活和自然历史,让人们更好地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熏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在展示厅,博物馆可以多媒体技术给参观者展示一些的相关照片和声像资料,让参观者更好地认识到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培养参观者的爱国情操。

(二)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博物馆工作人员是为参观者更好地提供服务的,而不是来监督和管理参观者的,应当建立把“把以人为本”做为工作的宗旨,不断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参观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耐心细致、主动热情地及时为参观者提供帮助和服务。让参观者在和谐愉悦的博物馆气氛中学到新知识。由于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内首先接触到的是博物馆的解说员,因此博物馆解说员的解说工作便成为了参观者接收博物馆教育的主要途径。博物馆应当加强解说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养,使博物馆解说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为参观者更好地讲解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特点、历史内容以及文物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使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博物馆讲解人员还应当根据不同参观者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更好地吸引、启发和教育参观者。

(三)结合地方特色

博物馆是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使者,博物馆应当加强地域文化的传播。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时应当大量挖掘当地的民间习俗和本地文化,积极引入具有博物馆当地特色的很物质文化内容,引发参观者的共鸣,达到预期的展览效果。博物馆在展览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片面的高品质和高档次的展览。博物馆也可以开展群众藏品展览来收集当地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集中展览当地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参观者来博物馆进行参观。此外,博物馆在进行本地域文化展示时应当加强和参观者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博物馆的展览水平,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拓展教育渠道

博物馆应当拓展教育渠道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博物馆专题知识讲座。博物馆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定期向人们群众、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②出版科普刊物。博物馆可以出版发行一些有关收藏文物的科普刊物,增加人们对一些收藏文物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此外,博物馆也可以在各展览台前放置该展览文化的一些科普知识,提供给参观者免费使用。博物馆的多样式教育渠道,不仅能够帮助参观者理解博物馆展览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意义得到更好的发挥。

结束语:

博物馆的基本社会功能是收藏功能、研究功能以及社会教育功能,其中,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博物馆一旦摒弃了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就就失去了提高人们精神文明作用。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不断发挥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资料:

[1] 姜楠楠.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学之友,2012,(28):115- 116.

[2] 苏学明,吕锦梅.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2,(23):206.

[3] 孟希旺.浅析民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文物世界,2012,(4):73- 76.

[4] 彭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浅谈[J].青春岁月,2013,(12):436.

第8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在7天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啊。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7天的培训时间里,大家每天都能按时参加,对培训是相当的重视,可见这次的培训是多么的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讲,将重点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在7天的培训中,我们分别听了但菲老师老师带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金芳老师带来的《幼儿卫生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五个部分,一是学前儿童的生理卫生。二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三是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四是学前儿童生活卫生过程。五是托幼机构安全与急救。

孙贺群老师带来的《幼儿教育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两个部分,一是儿童与教育。二是幼儿园课程。

李晓杰老师带来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个部分: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基本概述。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途径与方法。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与指导。

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三部分:

一、美术与幼儿美术。

二、幼儿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两部分:

一、健康与幼儿健康概论。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

一、谈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五、语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海琴老师带来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

一、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数学活动。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四、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

一、《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概述。

二、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三、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简介。

四、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

徐萍老师带来的《幼儿社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

二、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三、社会教育方法。

四、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

五、社会教育活动实施。以及王桂珍老师带来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指南》《标准》解读、《幼儿园家长工作》。

在学习《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王老师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满爱心,家园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合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第9篇: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89―01

为了更深入地掌握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改善和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笔者对所在学校的教师、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影响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起点低、基础差,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虽然在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严重,英语课的正常开设难上加难,甚至出现一个老师辗转于几所小学上英语课的现象。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60%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成绩不满意,只有10%的学生特别喜欢英语,不喜欢的占到了36%。这些都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调查发现,70%的学生不够自信,害怕用英语交谈,66%的学生害怕犯错误而不愿用英语交流。

2.学生学习途径单一。学生缺乏多元的学习途径,这种现状一直困扰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课外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52%的学生在课外很少看英语节目,28%的学生只是偶尔观看英语节目,还有个别的从未涉及英语节目。由此可见,课本和课堂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

3.缺乏充足的教学设备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学校目前的教学设备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农村学校英语教师常用教具为:课本,教案,粉笔,录音机。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的正确合理使用依然困扰着每位农村教师。

4.家庭教育缺位。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家长认为,考试能拿高分就行,有52%的学生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采取任何有效提高成绩的措施,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明确,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英语和其他科目有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课堂和课本上。

二、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机制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加速形成。如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多元学习途径。农村初中学生在汉语的重重包围中学习英语,严重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和语言氛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从而诱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和故事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兴趣。学习英语必须注重语言的输出,教师必须为学生练习英语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