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体育产业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产业趋势

第1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摘 要 以“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背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战略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深度分析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进一步探求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建设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时,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如何把握时机,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对当前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性要求,对省内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发展思路进行诠释,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区域战略发展大环境中把握发展契机,赢得国家支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以迎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与现状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正在实现新的跨越,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本年度我国第三产业投资额达162877亿元,比去年增长21.1%[1]。

同时,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统计显示:“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早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公报》,将体育产业正式列为第三产业[2]。随着第三产业在省内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省倡导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育产业属于低耗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为省内经济社会进步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省内体育产业的格局分配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的体育竞赛市场发展迅速取决于举国体制下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为实现我国体育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在各省市设立体育运动队,选拔优秀体育运动人才。同时,对于观赏性较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成立规范的俱乐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走向自负盈亏、独立运营的模式。大型体育赛事的争取与筹备也是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工作的重心,2008年青岛奥帆赛、2009年十一届全国运动会,2010年场地汽车越野赛(博山站),2011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阳)等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东省承办体育竞赛的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运营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一枝独秀领跑体育市场。体育竞赛业的成功为体育用品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省内大型体育运动品牌取得体育赛事赞助权,同时通过媒体效应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的客户群体。

国际体育经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体育彩票自1994年上市以来到2005年11年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406亿,其中173亿上缴中央财政,剩余部分留归地方支配。山东省体彩全省共建立18多体彩分中心,2010年省内体彩销量53.81亿元,体育彩票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体育彩票销售额的50%用于奖金返还,剩余50%中的15%为发行费用,另外35%为体彩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

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为社会所带来的是非实物形式的服务产品,现今经济社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服务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如何发展好、利用好健身娱乐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体育健身娱乐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服务于社会大众。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满足公益需求的同时,追求企业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最初是以简单的、零星不固定的健身场地为主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高档次的健身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直到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及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体育休闲会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它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省内海洋产业体系一体化建设中,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准确定位:“要以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为主要目标,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产业核心区、国家体育产业改造变革的先行区和全国体育产业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但依目前形势看,省内体育产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传统、劣势体育产业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按照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在体育产业整体体系中,应该重点发展的是体育健身服务业,健身服务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同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山东省内产业体系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主,产品质量仍旧落后,品牌经营意识不够,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不明,众多低端运动服饰、劣质体育器材充斥体育用品市场,短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丧失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二)缺乏统一、有序的管理

在产业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律环境,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各自为张、相互抨击,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从而在国际化竞争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其次,体育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整体情况不一,社会基层民间体育自制组织不完善;市场化的高度运行需要体系内部能够健全自身管理,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4] 。

三、省内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首先,体育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遵循体系内部发展规律,根据现行市场可行性条件,对于优势项目着重培养,明确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对于劣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突出培养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产业体系,对于高耗能、低产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的体育用品加工业及时进行整治,注重产业发展的品牌路线,营造名牌效应,以质量带动效益,以高新技术优势引领企业未来。

其次,充分发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辐射效应,借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探索启动共享型的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产业内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产业品牌形象,使体育产业能够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二)统筹规划,上层决策

山东省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现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统筹机制,对体育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各产业体系内部关系,建立整套的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统筹产业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顺序。

同时,借助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国家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5]。作为国家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应该在新时期重视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意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体育产业优先发展。根据省内人文、地理、科技优势突出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因势利导、积极协调产业内部发展关系。

(三)依托国家政策优势,打造山东半岛体育产业集聚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规划将山东省区域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到2015年将山东省建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对外开放经济格局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各企业自身应该争取一切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强化自身体系建设,目前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索新的资源、技术共享机制,采取产业集聚的模式来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体育产业体系内的其它领域,在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的形势下,以产业集聚的模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由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无疑是目前产业发展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2.2.22.

[2] 姜丽等.新时期做大做强山东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10):163-165.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财经网.2011.01.07.

第2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移;市场分割;区域市场一体化

一、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

产业转移,从梯度转移理论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工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结果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从东部发达地区自身来说,面临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已经透支,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等等,发展已经遇到瓶颈,急需转型升级,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反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中央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这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带来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同时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产业转移来支持正常运营,这就是产业转移的深刻现实意义。

二、产业转移遇到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如何解决闭门造车,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即原料、零部件的供应问题,还有产品的销路渠道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一个地区是否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成为其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第三投资环境”。

其次,产业转移面临阻碍要素流动的市场分割等障碍,由于没有统一的区域内市场协调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市场出现分割,这就出现无序竞争、效率低下。

再次,物流成本过高,缺乏快捷运输通道。优良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载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是决定转移的关键因素。

三、产业转移要与区域市场一体化有效融合、共同推进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大力度建设共同市场,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原来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随着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它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样就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生了一体化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一体化还可使空间距离相近的城市避免由于过度的竞争而造成内耗,共同提高区域内城市对外部区域的竞争力。

要解决产业转移遇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市场分割、无序竞争和物流成本过高等等现实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协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首先,需要树立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观念,从整体上规划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的战略布局,完善区域内部交通联系。其次,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协调,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的转移升级。另外,努力建立能够实现“多赢”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新机制,区域内应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推动区域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和促进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最后,应当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共建区域性的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场以及文化旅游共同市场等。

四、湖北省京山县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1、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长荆铁路和随岳、武荆两条高速公路作用,高标准完成新市城区、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改造,完善县域综合交通体系。

2、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为依托,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融合。争取推动与武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并网,实行圈内同网同价和“一卡通”。以推进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武汉市政务网、招商网和旅游网三个网络平台对接。

3、城市能源体系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抓好“潜江——天门——应城——京山”成品油管道支线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

1、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抢抓武汉市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机车制造、大型机电设备制造、锅炉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等龙头企业呈扎堆式聚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完善全县机械产业配套体系。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即纸制品包装机械产业集群、锅炉辅机产业集群、液压仓储机械产业集群和汽车配件产业集群。支持京山轻机、戴蒙德公司、金茂公司和莱普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吸引专业性配套企业,特别是与武汉市龙头企业配套的厂商到京山投资办厂,发展委托加工、代工生产。充分利用二汽与日本合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往武汉的机遇,催生一批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努力打造从铸造到机械加工、到零部件生产的配套协作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机械制造百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2、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消费品工业生产基地。瞄准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富士康、江北纺织带、食品加工等消费品工业优势项目板块,大力拓展京山食品加工、纺织品工业优势,重点抓好米乳、米糠油、饴糖等粮油深加工项目、食品物流园和纺织工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水泥、高纯硅铁、钡盐、医药和家具家装材料等产业,努力搭上武汉城市圈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快车。

(三)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1、金融市场对接。充分利用武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机遇,争取省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支持,组织开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性银行和汉口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到京山考察设点活动,尽快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发挥担保公司作用,为我县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力争实现与武汉城市圈的信贷一体化,加快实现与武汉市的金融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2、流通市场对接。以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为重点,建设一批与武汉城市圈物流体系相衔接、与全县优势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专业商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高速公路出入口综合物流园、粮食物流园、工业产品物流园等3个物流园区,建设京华农贸、三阳镇香菇板栗、钱场镇家禽蛋、建材大市场等4个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中商平价、湖北农资、京山邮政等3个物流配送中心,构筑1个物流信息平台,每个镇建设1个物流服务站。高标准、合理布局新市城区商贸网点。重点抓好杨中物流、深圳物流两个覆盖全国的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完善便捷高效的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全县服务业总体水平。

第3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55-02

一、汉川市新河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毗邻武汉的汉川市新河镇是武汉城市圈崛起的工业重镇,自新河工业园建成以来,园区形成了服装产业、食品加工、金属加工、塑料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各项经济指标得到显著的提高。

1.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和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大关。汉川市的生产总值在在2006年突破了百亿大关,与上年增长比为14.3%,之后几年逐渐上升,2010年达到了196.6亿元,与上年增长比为18.6%。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5.03亿,经过四年就实现了翻一倍的任务,在2009年达到10.13亿,突破了十亿大关。

2.就业人数和人均纯收入得到明显增加。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导致大量的企业驻扎汉川,对本地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数到了2009年就增加到9 32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总体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汉川市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原来的3 383元增加到如今的5 598元。

二、新河工业园区的SWOT分析

将市场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用来研究新河工业园区的自身优势与劣势,还有外部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制定政策及相关措施,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1.优势分析。新河工业园区坐落在汉川市,一方面毗邻武汉市,处于武汉8+1城市圈中心地区,距武汉市汉正街仅38公里,距107国道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15公里,距天河机场45公里。且武汉高校云集人才众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另一方面汉川市下有“纺织之乡”的马口镇,为服装行业纺织服装提供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另外,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优势招商引资。汉川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大量相关的政策。如在承接武汉市服装产业的转移上,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招商引资、土地减租、新企业入驻等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加入产业集群。

2.机会分析。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和税收支持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的个性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也为中部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的政策,加大了对中部经济的扶持力度,这些因素为园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有,东南沿海的大多传统企业正在向中部进行产业转移,最为明显的是纺织服装工业,如已在园区内建成了汉正服装工业城就是承接武汉市的服装产业转移,工业园借此机遇组建纺织服装产业链。

3.劣势分析。首先,产业关联度不高。园区内的四大产业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品,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无法产生企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如园区内的服装产业从最初的原材料,经由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到服装流通及服装消费的全过程,构成一条产业价值链。但园区内的服装产业承接武汉市汉正街的服装产业转移后,只负责产业链的后半段,整个产业链并没有形成。其次,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工业园区的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方式粗放,产品档次较低,其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资成本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如服装产业和食品产业以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占100%,金属加工、塑料化工也是以成本为主导。最后,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园区内的四大产业均缺乏技术创新,模仿之风盛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形象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如食品企业中的达利园、盼盼、银鹭等企业都只是简单的贴牌生产。服装产业更是模仿成风,各品牌之间相互模仿,没有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品牌。

4.威胁分析。由于与周边一些县市在区位条件及所面临的发挥环境上多有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很多地区在某些方面拥有更强的优势,故在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必然会与周边地区展开激烈竞争。还有,东南沿海转移而来的传统产业大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某些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环节。如纺织服装工业中的染色环节对水体污染较大,塑料化工中的矿产冶炼会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空气直接产生污染。故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处理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已成为摆在园区构建产业集群的重要命题。

三、完善新河工业园的具体措施

从上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新河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应取其优势、抓住机会、补其劣势、消除威胁,为其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使产业集群效应达到最大,从而提高区域竞争了。其具体措施是:

(一)取其优势

首先,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投资者。招商引资工作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扩大经济总量的有效措施。新河工业园区应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在珍惜土地资源的条件下,提升招商实数,具体做法可如下:一是根据工业园区中现有的工业企业上下游的产业链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吸引上下游的企业入驻园区,从而完善产业链。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

其次,制定吸引人才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人才,无论对于何种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产业集群应该积极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因为对创新来说作为技术载体的人才比资金更重要。汉川市毗邻武汉,应充分利用人才聚集的优势,制定系统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产业群的创新活动,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抓住机会

1.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打好园区产业集群的基础。做强企业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是园区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是关键。将自己的传统名牌产业,或源于本地区的传统历史渊源的产业,或源于本地区独特的资源的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占取市场份额。还有龙头产业的带动,使中小企业自发聚集,形成真正的分工与协作。如园区的服装产业可作为龙头产业,其他的三个支柱产业可发展为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园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2.抓住产业的特点,延长产业链,加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即使关联企业聚集到了园区,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一种集群内企业间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如服装产业的产业链多到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产业链,应充分抓住汉川市棉花资源丰富这个特点,延长产业链,对生产出来的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从而加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3.抓住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的机会。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武汉“8+1”城市圈建设的提速,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机会。工业园区应抓住这些机会,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汉川市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大力吸引企业入驻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才能加速园区内产业的发展,为汉川市的经济做出贡献。

(三)补其劣势

1.提高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如服装产业若只是初加工则是为他人做衣裳,将蛋糕拱手送给他人,为其他企业做垫脚石,可见,提高产业关联度是关键。坐拥汉川市本地丰富的服装原材料,应充分利用本地原材料,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做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同时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使园区内部企业满足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

2.加强技术水平。增加产业的优势,加强技术水平是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此就业,或招聘科研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二是在园区内建造大学的实践基地或科研机构,不仅能使企业不断学习、提高效率,还能促进科技的产业化。

3.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要依托毗邻武汉各大高校的人才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如研发新产品开拓市场或改变生产函数解决生产难题。园区的管理局还可以设立创新产品奖等并制定创新技术研究发展奖助计划,鼓励园区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促进高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消除威胁

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未必能形成产业集群,故应加强企业进入园区的管制,提高入园门槛,防止盲目入园以园区产业定位选择招商引资项目,凡是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不得引进,以避免加剧园区产业布局无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产业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应采取措施,如服装产业中的染色污水进行处理后净化后在排放,避免水体受到污染;塑料化工中的矿产冶炼会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不可直接排放到大气,应对其进行化学作用使之变成无害的气体。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园区内多种植树木,净化环境,打造绿色园区。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 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3] 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第4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郴州;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478-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Take Chenzhou as an example

ZHOU Hu, SONG Changy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is constructed and “imbalance coordination developing mode"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outer factors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that Chenzhou downtown and Zixing City are chosen as nucleus areas, while Yongxing county, Rucheng county and Yizh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emphatic areas and others as radiating areas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Chenzhou;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构成形式以及区内时序演进路径和体育旅游产业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形成的特定结构[1]。本文主要对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核心区”的建立,区域时序演进方式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论证,以期为郴州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宏观发展研究和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依托“均衡发展”、“梯度推进”和“增长极”等理论[2]的基本思想,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均衡发展方式、非均衡发展方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

均衡发展方式难以营造竞争环境,以至于在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配置方面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各地区有限的体育旅游生产要素可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就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而言,由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差异,客观上不具备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的条件。因此,均衡发展方式不是好的选择。非均衡发展的优势是发展重点明确,序列性强,但是劣势在于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能迅速拉大,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会使大多数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甚至造成新的问题。非均衡性协调发展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形成竞争的合力,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该方式对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比较优势。

选择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方式作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方式的基本依据如下:

1)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的实质是适度倾斜协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非均衡协调发展既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也能较好地处理协调关系。

2)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区域间协调与互补的方式。郴州的中心地区与邻近的周边地区客观地存在着发展条件上的互补性特征,这种互补优势将成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营造以中心地区快速发展并有力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格局。

3)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体育旅游产业开放型发展的需要。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使中心地区在较短时间内积聚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扩大规模以提升竞争力,形成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开放的格局。同时我们要借助于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共同开发“红三角”建立“红三角经济圈”的机遇,快速构筑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外向型竞争的平台,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4)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体现社会综合效能的战略需要。产业发展须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综合效能。选择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不仅给公民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旅游服务,更重要的是中心地区的这种发展还会对我市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协助。

2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核心区”的选择

2.1“内环境”的优势

第一,景观资源丰富。郴州全市风景名胜有110余处,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有30多处。主要景区相对比较集中,基本都在离市区50公里的范围内,郴州市区和资兴市范围内居多。郴州市区内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万华岩、天堂温泉、龙女温泉、王仙岭、五盖山国际狩猎场、仰天湖和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等景点。资兴市有东江大坝、东江漂流、龙潭湖度假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岛一村和兜率岩等景点。第二,宾馆、酒店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齐全充足。全市星级宾馆18家,其中市区有13家,资兴市3家[3],两地星级宾馆占总数的88.9%。全市注册旅行社共有32家,市区25家,资兴市3家,两地旅行社占全市总数的87.5%[4]。第三,资本存量优势。从2005年郴州各市县1-10月的GDP和财政收入情况来看(表1),市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远远高于个地区,资兴市居第三位。旅游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市区和资兴市雄厚的财政收入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坚实后盾。第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1年9月,郴州市颁发了《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把郴州城区建设成郴州旅游的接待中心,南北交通枢纽和游憩商务会议中心,神农文化的重要支撑地。并强调郴州城区是近中期旅游发展重点建设的区域。

表12005年郴州市各市县1-10月的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2.2“外环境”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市内分两区,即苏仙区和北湖区。苏仙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是湖南南部的重要门户。京广复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郴三铁路、1813省道横穿东西;区乡级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1513公里;开通了直达港奥的公路货运和至长沙、广州的始发列车,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武汉,均可朝发夕归。北湖区有107国道公路纵贯其中,京广、郴三、郴嘉铁路纵横境内,还是京广铁路电动机车起讫站所在地[5]。资兴市有322省道横贯市境,连接107国道,资郴桂高等级公路直通郴州,并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郴三铁路与京广线相连[6]。第二,投资环境及条件优势。郴州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和“红三角”经济区范围内,随着“9+2”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红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将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投资。郴州毗邻珠三角,具有明显的区域位置优势。特别是核心区域交通便利,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是外来资金投资的首选之地,这有利于核心区体育旅游产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3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的时序选择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的客观现实,规定了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序先后性。按照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水平,有步骤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势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序,不仅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判断,而且还可以从区域产业聚集与扩散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认为郴州体育旅游产业区域时序发展方式的第1阶段,选择以郴州市区和资兴市为一级始发中心区,永兴县、宜章县、汝城县为二级区,同时政府在资源和政策配置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使它们形成相对一体化的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集化区”,并在短期内形成各种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积聚效应,产生较高的增长倾向。在这个阶段,形成明显的“中心―”的二元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态势;第2阶段,当两个体育旅游产业“核心区”形成后,通过政府相应的政策再调整,诱使各“核心区”的发展能量向“重点区”扩散,这种扩散的强度和速率则是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地区层次的提高成正比,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区”必将会受到“核心区”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第3阶段,形成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的机制,实现郴州市区和资兴市核心区向永兴县、宜章县和汝城县三个重点区发展,然后由重点区向其它县城辐射(图1),最后实现整个郴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图1发展时序分布图

4“核心区”及“重点区”的主导体育旅游市场的选择

4.1郴州市区以观光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郴州市区是郴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落户在此,为开展观光型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被誉为中国女排腾飞之地,世界冠军的摇篮,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内有比赛、训练综合体育馆、健身体能训练房、训练馆,全民健身广场、《中国女排拼搏史迹展馆》、《中国姑娘》大型陶瓷浮雕壁以及五连冠大酒店[7]。借助观光女排的腾飞史,使游客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使之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在场馆内开展参与性活动,使游客亲自体验到排球的乐趣。基地还可以承办一些大型排球比赛,吸引一批球迷来观看比赛,进一步拉动体育观光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4.2资兴市以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东江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资兴市境内,是湖南省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和十佳旅游景区之一。东江湖160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81.2亿立方米湖水晶莹透澈,数十个岛屿星罗棋布,是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基地[12]。东江湖景区里已开展的项目有:东江漂流、水上跳伞、水上飞机、水上飞艇、水上摩托、水上滑道和湖畔垂钓等。参与其中,尽享历险、探幽、猎奇之乐,是开展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的天然处所。

4.3宜章县以锻炼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莽山位于宜章县最南端,毗邻广东省乳源县、阳山县和连州市。总面积28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境内奇峰叠翠、溪涧纵横,集华山之险峻、泰山之雄伟、西双版纳之神奇,张家界之俏于一身,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宝地[7]。拓展训练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8]。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利用节假日对所有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莽山毗邻广州,又具有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开发拓展训练的宝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妙。同时体育旅游又可以联姻休闲旅游于一体,培训人员训练过后又可以在莽山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享受休闲之乐。

4.4汝城县以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它最高水温可达98℃,流量达15000吨/日,水质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热泉。它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和生殖腺的功能,对各种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和男女不育症有显著理疗效果[7]。故汝城县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市场的圣地。

4.5永兴县以康复医疗型兼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永兴悦来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着落在翠拥阡陌的永兴县悦来乡,占地526亩,投资5300多万元,是一个集温泉疗养、冷泉戏水、机动游乐、美食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悦来温泉开发了第一个鸳鸯泉――日式露天温泉疗养区和露天冷泉戏水区。温泉出水口温度高达55℃,水中含有丰富的氢、氯、钠、钙、镁等矿物质,浸润其中,可调节身体机能,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尤其对慢性神经炎、糖尿病、肠胃炎有明显疗效;冷泉戏水因冷泉常年水温保持16℃,水中也富含多种矿物质,浸浴戏水,可消暑除燥,生津养颜[7]。因此,悦来温泉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的良地。同时,悦来温泉还开设了高山滑草,越野四驱车、彩弹野战等体育娱乐休闲型项目。游客在感受温泉疗养功效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体育休闲的乐趣。

5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并论证了“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我市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最佳选择的命题;同时,基于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内、外要素”分析,构建了以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核心区”、“区域发展时序”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结构的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论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学,2004(12):13-17.

[2] 刘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7-351.

[3] 方华.郴州旅游交通图[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9.

[4] 郴州市人民政府.旅行社概况[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5]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市县概况[EB].郴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2.

[6] 郴州市交通局.资兴市交通[EB].郴州交通网,2006.3.

[7]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点介绍[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8] 叶加宝.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投稿日期:2006-12-26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第5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大数据将不仅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更会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6年及更远的将来,数据库在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存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传统的联机事务处理与联机分析处理(OLTP&OLAP)之外,将有更多的挑战主导大数据领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

编程模型及其语言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一种编程语言能够根据数据的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类型检查;工业制造(机器人)能够根据数据内容,通过感知大数据系统结构特点来优化性能。

容量问题

系统软硬件的可伸缩性(scalability)受到挑战,单靠提速扩容无法应对大数据处理的需求。大数据突破了线性期望,催生了从不断增加存储容量来满足数据增长的Scale-UP(纵向扩展)到增加包含容量、处理能力和I / O带宽的节点的Scale-OUT(横向扩展)的变化。

数据处理流程发生变化

在“生成”和“粗选”阶段,我们需要基于可信度量的预处理;需要从传统面向查询的组织存储转向面向分析和挖掘的存储;在“挖掘”、“应用”阶段,需要大规模并行、实时分析挖掘。

数据应用的开发方法

应用开发将从传统的面向单机计算为主,逐渐转变为面向以并行数据为主。如何在程序中高效地表示、处理大数据,如何提高调试、维护大数据应用的效率,如何面向不同数据应用需求,定制领域特定语言(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DSL),都将是我们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自主可控与产业链打造相结合

如何在做到市场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保证我国信息领域,特别是大数据领域的本质安全,是需要所有国产数据库厂商从产品研发与产业体系建设两方面考虑的问题。

自主可控的产品体系

与生态建设

以上提到的众多挑战中,对国产基础软件厂商而言,最困难的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建设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对应的大数据生态环境,无法单靠几项技术突破或是一两家基础软件厂商的做大做强来实现,需要整个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即企业共同发力,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应用的所有环节实现全面的创新和突破。

现阶段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都表明未来将是国产企业与国际主流厂商一方面相互竞争,一方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以数据库为例,目前在全球能够自主研发数据库的国家只有美国、德国、中国三个国家;在中国以达梦数据库研究最为深入,市场占有率最高。但客观地讲,我们的IT核心技术和国外一流厂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我们始终坚信以自我技术发展为核心,当务之急就是加快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完善的生态环境,而非仅仅着眼于产品的销售。离开了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和国产基础软件生态环境的支撑,单纯的数据库技术的突破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将是空中楼阁,难以持久。

自主可控 提升能力

“自主可控”是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自主”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可控。我们要坚持与国外领先企业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但最终要做到“吸收”、“消化”、“创新”。我们要在充分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的发展,不能亦步亦趋地单纯模仿;更不能通过“买技术”,甚至是OEM贴牌等手段来走捷径,自欺欺人。达梦公司坚持自主开发,通过30余年的技术积累,成为首个通过EAL4安全认证 的国产数据库厂商(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EAL3以上等级的数据库),推动了国家在数据库领域的安全可控。

兼容已有体系

强调国产并不是要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国产厂商想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兼容、适应已有的体系和环境。

达梦数据库一直强调跟Oracle的兼容性,包括数据迁移和同已有应用的对接。在国家电网、国家发改委、公安系统、中航信、中铁建等众多项目中,实现了国产数据库从应用到核心系统的突破。

自主创新的国产之路

第6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西部开发;产业集群;战略;角度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96-02

一、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西部产业集群化的概念

所谓西部产业集群化是指国家为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而开展的专门针对于西部发展现状的一系列产业集群化政策与措施,旨在提升西部经济实力,实现全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平衡与共同发展。由于西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其地区基础设施较为短缺,社会事业发展速度缓慢,在经济的模式上还处于较为封闭的落后阶段,为此,为提高西部经济实力,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以此实现西部早日复兴的计划,我们必须对西部实行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概况

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日益重视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实施,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投身于西部开发建设,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与不断的奋斗,现在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程度已初现成效,一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较好的区域已经通过将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作为依托的方式,形成了初具产业集群特征的雏形。其中主要代表有: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旅游产品企业集聚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新疆克拉玛依一乌鲁木齐石油基地;四川德阳装备机械产业区;攀枝花一六盘水煤炭一冶金工业基地;贵州一成都一重庆制药业走廊(其已出现了以中小企业自然集聚而成的制药企业生产体系与原材料供应体系);内蒙古牛奶产业集群;贵州怀仁、四川泸州小酒厂集聚区(其主要侧重于对酿酒技术、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开发与生产)。从具体的调查来看,这些西部企业产业的集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未来西部地区大范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形成与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 产业集群有利于强化西部地区经济特色与优势。根据西部具体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模式,集群经济以其内部高度精细化分工与因地制宜的特点,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配合与共同发展,它所侧重的方向是对企业群体规模与技术、资金等要素的综合利用,以此建立适合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团体。这一特长极大地有利于对西部地区本地经济特色与优势的强化,有利于西部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区域品牌,进而实现集群内企业与产品的质量与经济的提升。

2 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于地区经济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其主要发展动力。而产业结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当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水平,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专业化基础上规模报酬的增长,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 产业集群有助于强化西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在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关键企业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与引导主体。在区域发展中,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对非核心企业的作用分离,引领配套企业发展,并相应地提高集群内部相关中小型企业配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提高区域产业集群化程度,其主体企业可以采用规划发展、制定相应战略目标的方式,实现对西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强化,以此提升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4 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产业间的互动性与关联性。产业集群,就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集协同合作发展与相互竞争于一体的自组织结构体。一方面,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相互之间形成长期稳定、密切联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克服组织、生产功能间结构性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将区域内同类企业聚集到一起,以此加强企业间互动以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进而改善产品质量,形成核心的竞争力。长期的观察与实践经验表明,西部通过构建具备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大提升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互动与关联,进而为企业动态而持久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通过之前的研究,我们对西部现如今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发现,西部产业集群正处于快速发展与不断推广繁衍的过程中。但就目前全国集群化发展总体情况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相较于东部地区集群程度而言,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单一,相互竞争薄弱

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的依托为现有的区域资源与原有的产业基础。在实际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引导,通过创新推动、知识溢出、投资促进等东部先进的产业集群方式发展的实例很少,这也就造成了西部产业集群发展过分单一化,相互之间的竞争力薄弱。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与环境的制约,其产业集群在内部分工协作、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技术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主导产业配套能力、集群内部分工协作能力较弱,产业链还很不完善,造成了西部集群整体市场占有率偏低的现状。

(二)西部产业集群数量少,集群效应不强

西部战略开发之后,我国西部已经依托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在地理资源丰富,区域具备较大优势的地区发展起了部分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数量较少,一般都以零星状分布于各地。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东、西、中部产业集群数量之比为79:9:13。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西部集群的初级性,远远没能发挥出其产业集群资源集聚、高效发展的集群效应。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制约,国际接轨程度不高

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外界条件的支持极为重要,良好的交通运输、通信交流与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与进步。但就目前西部环境与发展软硬件环境而言,由于西部地理限制与原始经济水平的影响,其专业市场较为匮乏,区域集群品牌尚未形成,在企业相关机构与部门的教育培训上投入较少。同时,由于软硬件综合条件的弱势,使得西部在国际上投资发展速度缓慢,在国际上集群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加剧了西部难以获得集群高速发展的现状。

(四)西部集群产业内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低效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其专业化分工生产的规模化经济生产实行力度。就我国西部而言,由于其发展渠道的单一,产业间配套协作能力的低下,造成了我国目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支柱产业集中程度不高的现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链条不完善,在集群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关系薄弱,在生产、运输与营销的过程中管理力度不到位,资源的配置利用率很低。

三、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分工机制,实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根据西部自身发展的特性与本地优势资源,通过建立区域分工合作的方式,对于原有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加以集中重点培养,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例如,针对西安、重庆、兰州等高校集中,科研机构多的地带,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对于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高度发展的地区,发展形成以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基地;对于广西、四川、云南等雨水充沛地带,发展水果生产产业集群;对于西部原有的能源、石油、化工天然气工业更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在原有生产区域内延长生产链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善优势化生产,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广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西部地区应当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向导,积极利用自身特点,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大力发展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借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与教训,摒除以往仅从资本形成方面考虑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局限,以更为广泛与全面的角度,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重点,通过培养、发展、升级产业集群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招商选择,保障集群质量化发展

西部的发展需要招商的支持,在实际实施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招商项目予以仔细的考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利用好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吸引瓜果公司与国外著名企业的方式,将高技术、高潜力的加工制造业与研究技术向西部转移。实现集群意识的强化,转变传统保守思想,积极做好与东部产业对接的工作,以此完成对西部开发的任务。

(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分工协作

想要推动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实现因地制宜寻求资源发展,我们必须做好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推广与发展工作。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就目前具体事例而言,西部一些知名品牌,如“伊利”和“蒙牛”、“红塔山”等,其产品在某些程度上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与综合企业竞争力,但从品牌发展而言,其还主要停留于企业品牌初级发展阶段。为此,为支持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转型,我们需要加快发展与塑造西部地区区域品牌,以此引导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实现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的目标。

第7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整体上被固化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全球产业链低端,实现该地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高端的提升非常重要。本文尝试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创新体系等视角就如何促使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一、引言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普遍存在低水平加工业和加工贸易比重偏高,高端工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较为稀缺的结构性问题。许多所谓的高技术产品却没有产生高附加值的情况表明,这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仍然处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和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由此可见,由于工业化进程为外源型经济所主导,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存在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受国际经济关系和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较大,再加之这些地区自身资源匾乏和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劳动力约束不断加大(刘勇,2007)。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沿海地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必须不断培育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摆脱经济成长在传统路径下对国际市场和廉价资源的过度依赖,赋予工业增长和产业扩张以技术和加工升级的实质性内容,实现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产业链定位向高端的提升(刘勇,2007)。

二、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的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散布在全球的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生产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的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张辉2006)。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升级被分为四种类型:工艺升级,即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即产品复杂化、单位价值提高;功能升级,即占据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从OEM向ODM,OBM的跨越;链条升级,即利用在原行业某种优势进人新行业。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全球价值链,识别了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制、等级制。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又分为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和等级制五种治理模式的分类方法,网络式具体包括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则与准等级制类似(杜龙政,2007)。

潘利(2007)指出,对于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一般会沿着工艺流程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功能升级一链条转换的轨迹。在以上升级的轨迹过程中,一般而言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过程会相对顺利,耗时不会太长,但从产品升级到功能转换就困难多了,大多受购买者驱动价值链治理的产业集群升级就受阻于此。对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治理的产业集群一般会沿着功能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工艺流程一链条转换升级。一般说,功能升级过程相对容易,耗时相对较短,但对于产品升级和工艺流程升级而言,则困难得多,大多数产业集群也在这个地方受阻。

第8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十一五”产业出现拐点

“十一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这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拐点的趋势逐渐明显:

从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来看,增速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5%,到2006~2008年已经分别下降到23.6%、17.9%和12.5%。

从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家用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向电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转移。

从投资主体来看,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转变。

从企业发展来看,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

“转型”特征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两股重要力量: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投资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大;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这种以投资驱动、加工贸易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核心环节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附加值偏低;第三,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转变发展方式

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包括几方面内容: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拓展内需市场。其目的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近期,国家也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

抢位发展:

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环境。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国提出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这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

电子信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基础软件都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以微电子、光电子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新能源产业、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高渗透性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以物联网为例,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这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本位发展:

推动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两化融合,有利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实到本地优势工业领域。广州、上海、重庆、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区率先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不仅激活了产业存量,同时创造了产业增量,培育出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态。

此外,还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区域特色行业信息化标杆,落实有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

换位发展:

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

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在经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但同时,我国中西部面临着东南亚、南美等区域的竞争。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今,我国已经陆续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2个国家级区域建设意见或规划。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旨在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集约式、可持续发展。

定位发展:

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时,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又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激发产业活力的产业政策,落实可操作性强的重大专项,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

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问题分析法,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制约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面向产业发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利用对标比较分析法,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经验,甄别出对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产业政策。

重大专项的安排,必须围绕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市场推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或重大工程建设作为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要根据本地区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第9篇:体育产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产业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对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表现在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标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各省(市、区)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同区域自然资源、科教资源等有密切关系。地方政府依托本地区科教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发展具备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是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板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省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为例,在分析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的政策环境、自然资源、科教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对建设适应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

     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环境分析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具备环境资源优势,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政策环境等。四川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钒钛等稀有金属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具备丰富的科技人文资源优势,“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机构1461家、普通高校93所,专业技术人员228.8万人,科技活动人员28万人,具有部、省级称号的高层次专家9000余人(次),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6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3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0家,“两院”院士57名。”有全国著名的科研机构,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还有许多部属和省直属研究机构。一些诸如长虹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建成较强的企业研究机构,另外一些外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都建设有研究机构,如摩托罗拉在成都建设的软件中心。

具备坚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98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4962.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9%,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未来体系中具备优势和特色。同时,还具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如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863电子陶瓷成果转化基地、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集成电路成都产业化基地、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及产业化基地、德阳现代化装备产业制造基地等,同时还有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如四川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园等,这些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策决定了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尽管目前四川省在科技产业发展中加大投入,但未形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服务的有效平台”,“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企业融资困难”,“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等诸多制约因素。

从创新形式上看,目前企业创新形式以自主创新为多,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科研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特别是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为有机体的产学研体系,多数高新技术人才流向科研机构、高校。作为市场第一线的企业,常陷入有课题、经费,缺人才、缺研发机制的两难处境,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资源未充分发挥优势,存在市场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够,与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脱节的现象。

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吸引、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是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技研发平台,引进领军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育高新技术创新团队等,打造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不同地区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工作中,政策重心应有所区别。

四川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我国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扬长避短,客观分析四川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所具备的自然资源特色,产业基础,结合四川所具备的科教资源优势,正确分析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本地区,依托本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四川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在重点产业发展路线中,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重大行动(包括关键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市场培育等具体措施)。通过对四川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线进行分析,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新技术人才有三种类型:

1. 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

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在引领重点领域未来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其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立足技术前沿,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具备独立从 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的主要工作是瞄准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进行领域前瞻性、先导性科技攻关,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创造性工作,力争形成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高新技术,制定引导领域发展的技术标准,构建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另一方面,选择性地引进一批关键性、突破性核心技术,努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2. 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

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要应用、服务于社会,必须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迅速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加快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的技术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培养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

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的主要工作是准确分析科研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具备将成果、技术与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相结合的能力,熟悉生产制造。结合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优势、生产制造优势,统筹企业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与企业的技术、生产制造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的应用。

3. 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

高新技术成果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后,必须进行市场培育、整合与推广,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需要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

市场培育和推广的管理型人才要求具备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准确把握和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对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四川,加强市场培育和推广尤其重要。这类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是熟悉高新技术相关产业的国内外市场,通过市场培育和推广,扩大产业知名度,实现研发、生产向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建立适应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结构,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四川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应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培养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人才。

1. 明确各级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明确的人才培养导向,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四川在发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上具备区域所独有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文资源优势,以及高新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也面临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短板、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各方科研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等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引导、沟通,缺乏对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重要性认识,在立足区域科技人文资源优势,培养区域化高新技术人才上,还存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脱节,共识不够的客观现实。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新技术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是不同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性、创造性科研能力,重点在高新技术的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应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推进产业技术标准应用,科研成果向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

上述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能力、作用不同,在制定各类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各高校、科研机构的特点,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洞察高新技术发展趋势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应强调生产技术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应强调市场的培育、拓展、推广、整合、营销能力。

2.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发挥政府的行政领导和引导作用,在科学的培养目标基础上,结合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资源优势、办学目标与层次,明确各单位和机构的培养目标主体,建立个性化、特色化的专业培养方案,避免各高校、科研机构大而全的培养模式,如四川地区“985”、“211工程”高校,由于具有较强的学科资源优势,应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办学特色、行业特色、优势学科,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培养方案。

研究各类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内涵,结合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本单位特色和优势,将个性化、特色化体现在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公共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科研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其中科研实践、学位论文最好能在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核心问题、生产制造、市场培育与推广进行。

3. 建立和完善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考核、激励、评估机制

百年育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各类高新人才培养考核、激励、评估机制,对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在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工作环节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建立动态的分流淘汰制,确保培养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人才。对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的潜在人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优秀和卓越,使其潜心科研工作,涌现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创造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建立高新技术人才质量评估机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健全高校、科研机构等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单位、高新技术人才为一体的多方位质量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质量监督。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 马陆亭.关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