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能源消耗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消耗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消耗的含义

第1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节能技术;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30%,相关建材消耗量则占总消耗量的15%,总计能源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45%。由于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节能降耗的要求,在不影响建筑物功能的情况下,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施工中建筑节能的含义

21世纪是一个高耗能的时代,人民的生活质量向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而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建筑能源的短缺问题也迫在眉睫,所以建筑节能是建筑界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共同选择。面对新的能源危机与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及能源问题,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建筑节能问题节能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产生的,建筑节能是依据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建筑项目。我国主要采用建筑行业的节能施工,来实现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的含义是指为人们提供优质,美好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对于一些新建的建筑,建筑单位应执行新的建筑节能行业的标准方案,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中的强制性准则;在建筑项目的材料生产、建筑设计与施工、维护等过程中,能够达到国家的建筑节能标准,也就是实现高效率地利用国家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木材料等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洁净可再生能源的措施和方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能源,可找出替代品,或者可以重复使用。建筑工程中的建筑节能主要是指积极推行各项建筑节能新技术,尤其在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更为重要,从建筑的材料、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建筑节能技术,可以应对我国建筑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建造出更适合人民美好生活的建筑,还可以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2 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2.1 工程施工中应用的表面采光技术主要利用自然光线在建筑物表面采光的不同而应用的,采光技术的应用方式有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两种。在传统的建筑物中,其对于光线的利用一般是直接利用,例如传统的侧面采光,这种采光方式有着空间局限性大的缺点,而在现代建筑施工中采用的节能技术是以光线的间接利用为主。光线的间接利用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为建筑物提供自然光线,而且具有提高光线质量与视觉舒适度等优点,同时也能有效节约了为建筑物供热能源的消耗。2.2 工程施工中应用的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是一种天然能源之一,其来源广泛、无污染且可循环利用,太阳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具有各种功能的现代建筑物。太阳能技术被应用在现代建筑中,主要是利用建筑物的遮阳与散热作用和收集的太阳能共同作用发展成为混合型太阳能应用技术,建筑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原理就是利用太阳光反射装置为建筑物提供光照与热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正是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科技与建筑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3 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具体举措

3.1建筑屋面节能技术措施

随着建筑节能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为建筑屋面节能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常用的建筑屋面节能材料主要包括泡沫玻璃保温板、泡沫砼、酚醛树脂保温板等。

(1)泡沫玻璃保温板。其具有质地轻巧、导热性小、吸水率小、耐蚀性强、不燃烧、隔热保温等优点,在建筑屋面隔热保温节能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泡沫玻璃保温板主要是由无机硅酸盐及封闭气孔组合而成,可以对屋面起到良好的隔热、保温及节能作用,是一种安全、耐用、环保的节能材料。

(2)泡沫砼。其具有隔热保温、隔音、防火、抗渗性、施工简便等优点,在建筑屋面节能设计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泡沫砼属于多孔性的节能材料,因此其隔音效果比一般砖墙高出5至10倍。泡沫砼属于非燃性物质,其传导性较慢,可以防止其他构件受到火灾的影响,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再者泡沫砼的吸水率较小,且不容易开裂,因此其具有良好的抗渗性。

(3)酚醛树脂保温板。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硬质的铝箔泡沫材料,主要是由固态酚醛树脂经过发泡形成的,其具有质地轻巧、防火、无毒、不燃烧等优点。酚醛泡沫的导热性较低、封闭性较高,隔热性较好及抗水性好等优点,成为建筑屋面较为理想的节能保温材料。

3.2建筑墙体节能技术措施

(1)外墙保温节能体系

在建筑外墙保温节能设计中,可以在建筑主体结构的外侧增加具有隔热、保温、防火等外墙节能材料,以减少热量进入建筑墙体内。也可以利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或者空心砖等墙体材料来替换实心粘土砖,或者通过提高建筑气密性,在建筑墙体内部设置通风层或者空气层,以实现建筑外墙的隔热和保温效果。在建筑外墙节能施工中,主要是利用硅酸盐结合绝热砂浆来实现节能、保温效果,其隔热性和保温性良好,施工简便,直接涂抹即可,并能够有效的避免板与板拼接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保温复合砌块

混凝土保温复合砌块是建筑墙体节能的有效措施,其在建筑节能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保温效果好。混凝土保温砌块主要是通过保温板四面组成一个保温墙体,将冷桥彻底阻隔。其二,耐用性好。混凝土保温复合砌块有厚度为30mm的混凝土保护层,对聚苯保温板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并形成封闭性的空间,以避免保温材料受到外界的侵蚀。混凝土层能够将空气与聚苯保温板有效的隔开,以避免聚苯板发生氧化反应,延长了聚苯保温板的使用寿命。其三,防火性好。混凝土具有不燃且防火性良好的优点,有效的防止了火灾的放生,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是一种理想的墙体保温材料。

3.3 建筑门窗节能技术措施

建筑门窗能源消耗量占建筑总能源消耗量的70%,因此,采取合理的建筑门窗节能技术措施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建筑门窗节能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遮阳设施的合理布置。在布置遮阳设施时,必须对空调系统位置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减少阳光从屋顶、墙体及窗户直接辐射进建筑室内,可以布置阳台、遮阳板、窗帘等遮阳设施,一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遮阳效果,改善建筑室内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2)缩小建筑门窗面积。建筑能源消耗散失最为薄弱位置就是建筑门窗,其面积是建筑外维护总面积的30%,能源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70%。因此,建筑门窗也是建筑外维护节能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建筑物正常采光、通风、日照前提下,可以通过缩小建筑门窗面积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

(3)建筑门窗气密性的提高。有关资料显示,若建筑门窗换气次数能从0.8h-1降低至0.5h-1,可以使建筑能源消耗量减少8%。所以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可以通过提高建筑门窗的气密性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提高建筑门窗的气密性,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室内空气对流形成的传染效应,降低能源消耗量。例如:可以在建筑门窗设置密封条。

4 结束语

总之,我国工程中的节能施工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基本适应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但也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国工程施工中的节能技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推广应用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不断对现有的工程的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实践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合理科学应用,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达到降低经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和提升社会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0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二、理论综述

宏观经济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且,投资在当年虽然表现为增长的需求效应,但一旦投资形成,在之后几年中则可以表现为产出的供给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一个部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具有当年的需求效应和滞后年份的供给效应。

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作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开发合作和BOT、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和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家证券投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等)。外资能够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加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就业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逃避税收,产业安全受到威胁,转嫁环境污染等。

凯恩斯的“投资、消费乘数理论”。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消费乘数理论。投资、消费乘数是表示投资、消费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净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将是初始国民收入的一个倍数。

三、模型设定

(一)影响因素的分析

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考虑到引入国内能源消耗总量作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内部原因,引入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作为影响的外部原因。

首先,能源消耗总量对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应存在显著的影响,因为能源是绝大多数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所必需的。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来资金大量涌入中国寻求发展机会,这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由此外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最后,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变化会导致外资折合成人民币的数额变化,进而影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二)模型形式的设计

由于投资存在乘数效应,即一定的投资额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数倍的增长所以可将实际利用外资以一次型引入模型。同理把能源消耗总量和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以一次型引入模型。所得模型为:

Yt=α+β1X1+β2X2+β3X3+ui

四、数据的收集

用2001—2010年的数据做分析:

Y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1 为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X2 为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3 为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

五、结论

能源消耗总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确实有影响,原因是其中所包含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是绝大多数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由R2=0.939267可得能源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有着很高的解释能力,这证实了能源确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节约能源,保护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切实做到和谐发展经济。

六、政策建议

第3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出口贸易隐含能(energyconsumptionembodiedinexports),即为了生产出口产品而在生产国的整个生产链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两高一资”产品为主、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出口贸易隐含能。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于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各国进出口的隐含能源及隐含碳,以此说明为了各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Wyckoff和Roop(1994)认为各国在设计温室气体控制政策时忽视了国际贸易流动中隐含碳排放的重要性,他们估算了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这6个OECD国家在制造业产品进口中隐含的碳排放量,以考察高碳产品进口是否应该引起重视。测算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品进口隐含碳排放占这些国家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表明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并基于这一发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Chung和Rhee(200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1990年日本和韩国的CO2排放量,并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这两个国家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韩国CO2排放量的绝对水平要明显低于日本,但韩国总的CO2排放强度却大大超过日本;韩国出口到日本产品的CO2排放强度要明显高于日本出口到韩国产品的CO2排放强度,并且这两个国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产品的CO2排放强度要高于两国双边贸易产品的CO2排放强度。Machado、Schaeffer和Worrell(200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估算了1995年国际贸易对巴西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年非能源商品进出口隐含的能源消耗分别占巴西当年能源消耗量的10%和12%,而1995年非能源商品进出口隐含的CO2排放量分别占到了巴西当年CO2排放总量的10%和14%,表明1995年巴西在非能源商品国际贸易方面不仅是隐含能源的净出口国和隐含碳的净排放国,而且巴西出口每挣1美元要比进口每花费1美元多消耗40%的能源并多排放56%的CO2,从而提醒巴西决策者应该关注国际贸易对国内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附加影响。另外,也有学者针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展开了研究。陈迎等人(2008)利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能源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2002-200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能源消耗。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是外贸商品进出口隐含能源的净出口大国;2002年,我国出口隐含能源总量约为4.1亿吨标煤,扣除进口隐含能源1.7亿吨标煤后,隐含能源净出口量达2.4亿吨标煤,约占当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6%,净出口隐含碳排放1.5亿吨;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不考虑部门投入产出结构性变化的条件下,2006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源约为6.3亿吨标煤,比2002年增长162%;此外,该研究还依据测算结果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探讨。齐晔等人(2008)利用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该研究对进出口商品都采用中国的碳耗水平所做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4年,我国净出口隐含碳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该数字达到了10%左右;按照日本的碳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估计发现,中国通过出口为国外转移排放的碳数量更为惊人;1997-2002年我国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到2006年该数字达29.28%;基于上述发现,作者指出国际社会一味对中国增长的碳排放进行指责是不全面的。LinandSun(2010)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CO2排放量。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隐含CO2排放量为33.57亿吨,进口隐含CO2排放量为23.33亿吨,电力及水泥行业对隐含CO2排放量的贡献分别为35%和20%。该研究指出在目前的气候政策及国际贸易规则下存在碳泄露,需要建立新的全球框架分配排放责任;中国应该努力提高能源效率、实施电价改革并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在水泥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将有助于降低中国的CO2排放量。这些研究为科学测算我国出口商品中隐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做出了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实际上为满足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承担了一部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为了进一步分析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隐含能不断增长的原因,本文首先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能进行了测算,然后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meanvisiaindex,简称LMDI),将影响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动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化的贡献,最后提出了我国降低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几点政策建议。

二、模型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出口贸易隐含能的计算方法

出口贸易隐含能指的是我国出口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有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包括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能源。

(二)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本文采用可对所有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的LMDI方法(Angetal.,1998),将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具体如下: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主要需要两方面数据:中国各年投入产出表和分部门能源消耗数据。在投入产出表方面,本文选取了2002、2005和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表都是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必须将现价投入产出表转化为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因而,需要将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转化为以2002年现价为基准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在此参考李强和薛天栋(1998)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的方法,首先计算2005年、2007年各部门相对于2002年的价格缩减指数。如农业部门利用“农副产品类购进价格指数”,以2002年的农业产品价格为100,计算2005年农业相对于2002年的价格缩减指数。而工业部门则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2002年的各类细分工业品出厂价格为100,分别计算各工业细分行业可比价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作为该部门的价格缩减指数。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用2002-2007年的“煤炭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缩减指数作为调整。至于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以及其它社会服务性行业,统一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价格缩减指数。由于总产出等于总投入,两者均用“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以200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0,对2005年和2007年各行业的总投入和总产出进行调整,而中间投入则为各部门经价格调整后投入之和,然后利用各部门的总投入(总产出)减去相应的中间投入得到各部门的可比价增加值,从而得到2005年和2007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在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进行部门分解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将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合并成28个部门(见表1)。各年分部门能源消耗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年分部门出口贸易数据则直接取各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中的出口数据。

三、计算结果及讨论

(一)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分析

表2是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我国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能。从总量来看:2002、2005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分别达到了4.24亿吨标煤、9.73亿吨标煤和10.81亿吨标煤,依次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6.60%、41.23%和38.54%;计算结果表明出口商品的生产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大量消耗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在扩大出口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能源资源,加重了国内能源短缺的局面。从增长幅度来看:2002-2005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了48.06%,同期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长幅度却高达129.48%,表明这期间国内能源消耗总量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且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内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幅度;2005-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了18.86%,同期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长幅度则为11.10%,尽管这期间我国能耗总量及出口隐含能仍然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相比2002-2005年明显放缓,这表明随着我国从2005年开始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控制目标而实施一系列较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国内能源消耗总量及出口隐含能加速增长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接下来看看2002-2007年各部门的出口贸易隐含能,参见表3。尽管随着时间变化存在轻微波动,但整体上来看2002-2007年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贡献最大的6个工业部门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2002、2005及2007年这6个部门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贡献率分别为50.74%、57.93%和61.85%,在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中占据重要份额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化的效应分解分析

2002-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化的效应分解参见表4:2002-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增加了54918.49万吨标煤,2005-2007年则增加了10840.54万吨标煤;其中,2002-2005年规模效应的贡献值为50876.17万吨标煤,2005-2007年则为31089.4万吨标煤,表明这期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国内能源消耗量的显著增加;整体上来看,2002-2007年结构效应也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但幅度相对规模效应而言要小很多,说明这期间结构因素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变化影响还比较有限;至于技术效应,在2002-2005年其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变化的影响虽然为正但幅度较小,而2005-2007年正是由于技术效应的反向作用才导致了这期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幅度相比2002-2005年明显下降,表明技术效应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下降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2002-2007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能的效应分解,也就是影响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绝大多数部门而言,2002-2005年占主导地位的是规模效应,2005-2007年则是技术效应,它们分别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在2002-2005年大幅增加、2005-2007增幅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在这两个时期对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影响则随着部门不同而不同,且影响程度总体上不及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为节省篇幅,本文仅就对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贡献最大的6个工业部门做进一步分析,其效应分解的情况参见图1。具体分析如下:

1.对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2-2005年规模效应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达到8966.3万吨标煤,该行业出口规模庞大是其出口贸易隐含能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虽为负但减排程度有限(-574.27万吨标煤);2005-2007年则是技术效应的反向削减作用最大(为-8086.3万吨标煤),超过规模效应(6119.74万吨标煤)和结构效应(1811.34万吨标煤)之和,直接导致了此期间该行业出口贸易隐含能的下降;结构效应在这两段时间内都为正,且2002-2005年达到了5854.34万吨标煤,说明该行业出口结构对于其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也有着明显促进作用。

2.对于化学工业,规模效应在2002-2005年及2005-2007年均为正,且幅度较大,说明出口规模是导致该行业出口贸易隐含能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效应在2002-2005年为正(876.76万吨标煤)而2005-2007年为负(-2114.58万吨标煤)的计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于该行业2005-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能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结构效应在2002-2005年为负(-1183.98万吨标煤)而2005-2007年为正(296.2万吨标煤)则说明该行业出口结构的变化对其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影响由削减反而变成了增加。

3.对于纺织业而言,考察2002-2005年及2005-2007年不同效应对其出口贸易隐含能所起的作用:规模效应是正向增加;技术效应2002-2005年为正(325.21万吨标煤)但2005-2007年为负(-1462.08万吨标煤),而结构效应则是2002-2005年为负(-904.35万吨标煤)但2005-2007年为正(809.78万吨标煤),这一点与化学工业的情况类似。

4.对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规模效应依然是导致该行业出口贸易隐含能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效应由2002-2005年313.56万吨标煤变为2005-2007年-468.87万吨标煤的事实表明技术进步在2005-2007年对该行业起到了显著的节能作用,而结构效应在这两段时期内由负变正则说明该行业出口结构的变化反而导致其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

5.对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2个行业而言,2002-2005年与2005-2007年的规模效应始终为正,而技术效应则由正变为负,表明这两个行业出口规模扩大起到了增加出口贸易隐含能的作用,而技术变动对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影响则由促进变为抑制,表明2005-2007年技术进步起到了降低出口贸易隐含能的作用。这两个行业不同的是: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言结构效应始终为正且增加,而金属制品业则是由正变负,说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口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其出口贸易隐含能的降低,而金属制品业则相反。特别地,对于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而言,2005-2007年由于其结构效应为正且数值较大(4264.26万吨标煤),再加上规模效应(2252.10万吨标煤),二者的正向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同期技术效应导致的节能作用(-1060.25万吨标煤),从而导致2005-2007年该行业出口贸易隐含能仍有较大幅度上升。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在生产大量工业产品并用于对外出口的同时,却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能源,加剧了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归纳起来看,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较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如下三个方面:

1.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结构可归纳为“四多”和“四少”,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能源消耗强度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而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胡涛、吴玉萍等人,2008)。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2.出口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直接或完全能耗系数较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以2007年的能耗水平为例,我国煤炭生产电耗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41.2%,火电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14.1%,钢可比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9.5%,水泥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24.4%,原油加工综合能源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50.7%,直接导致我国在生产大量出口工业产品用于出口的同时也消耗了国内大量能源。

3.出口总量增速快。2002至2007年,我国的出口总量平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通过LMDI分解模型我们不难发现,2002-2007年国内很多行业出口贸易隐含能出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规模效应的作用,也就是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

(二)降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外贸政策建议

1.对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加征出口环节关税,取消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我国从2007年6月1日起对142种“两高一资”产品开始征收出口关税,并从2007年7月1日起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2010年12月,财政部又发文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目前我国征收出口关税及出口退税的产品涉及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陈品油等能源性产品,粗钢、铁合金等钢铁类产品和铝、铜等有色金属和稀土金属等,并对减少这些产品出口、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起到了初步成。

第4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战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往往是产业、人口和经济大量活动的区域,城市地区也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地区。据统计,全球城市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世界的80%。因此,促进节能减排成为城市规划的关键,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节能减排的思想,响应国家的低碳战略和行动计划,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1.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演进

低碳视角下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并不是城市产生之初就有的,而是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兴起的。起初,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最早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并对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全面分分析。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指的是一种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问题所采用的新型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和人文管理,实现低碳效果,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这一理念的引入还是比较短的,一些大型城市大约在2007年开始引入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上海作为第一试点城市,一经实行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上海的低碳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国总结了上海低碳建设对的成功经验,不断充实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和含义,我国学者对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的分析和解释,总结出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满足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方式。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实行低碳战略能够平衡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转变人们对能源的消耗方式,使整个社会更趋向于环保和节约。总而言之,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更好的环境和能源的保护。

2.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

目前,为了使我国各个城市能够较好的实行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先是开始了试点运行,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实践,在试点城市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对低碳城市规划做出相应调整,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个低碳城市规划,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出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特点的低碳城市规划,从而实现能源节约。首先,我们要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更专业的技术,以便于更好地实现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人员考虑到森林的吸碳能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来增加森林的吸碳能力。在落实城市低碳环保理念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人眼要积极探索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并推广新能源的使用,降低能源的损耗,从而实现经济上的收益,满足城市的低碳要求和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的管理人员要加大降低能源消耗的力度,严格禁止各种能源浪费现象,取消浪费能源的项目,对煤炭生产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水泥等一些利用率比较高的材料进行节能处理。在实行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造汽车的排放系统,做到能源进出的清洁,增多天然气的加气站,提倡人们使用清洁能源,控制碳的排放。控制碳的排放是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

3.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人口庞大,建筑资源短缺,同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在我国,城市能源的消耗占资源总消耗的25%,具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实行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具有现实意义且刻不容缓。只有保证了能源的节约才能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能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开始推广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并针对于这种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实行低碳城市建设。此外,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低碳视角下城市规划的大力推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能够促进生态和谐,改善环境污染,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慢,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由于自身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我国的基本国情就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数量多,人口数量多就导致能源消耗严重,城市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多。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口素质有待大大提高。在不断地对我国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途径进行探索中,开始实行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进行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低碳考核机制。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年度考核时采用的是GDP考核指标体系,然而在应用GDP考核时,常常容易重视增量而忽视重量。因此,未来我国的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的指标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体系,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环境损坏等生态效益都要列为低碳考核机制的重要指标。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时,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从而避免交通堵塞的现象发生,进一步避免了能源的浪费,同时也达到预防城市病的目的,从侧面上提高了城市的运作速度,也达到了减少能源消耗,低碳的目的。我国的城市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城市功能集中,这种情况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增多,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疏散措施进行疏散。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证城市的绿地面积,目前我国的城市能源主要以化石燃料为主,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方式,这些现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为了达到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湿地等措施达到提高城市绿化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植物的潜力,为低碳城市规划贡献力量。在建筑工程施工时,也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建筑施工时实行节能技术。在工民建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涉及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和低碳城市规划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理念,对能源消耗问题进行消耗最低的处理,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从而达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不断增强。只有进一步实行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才能保证我国进一步发展,跻身于环保节能国家的行列。低碳环保,才能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的同时又使我国环境问题改善,是造福于民生的重要战略。

4.结语

城市往往作为碳排放的主要地区,是产业、人口和经济大量活动的区域,因此,促进节能减排成为城市规划的关键。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节能减排的思想,响应国家的低碳战略和行动计划,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江游力,范宗耀.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技术,2011(20).

第5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Malmquist指数法 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国际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大部分都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生产绩效的定量研究较少。王欣(2010)利用三阶段DEA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9—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1.8%,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1.7%,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仅为0.1%,并且各个行业的TFP有着较大差异。李星光、于成学(2009)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1995-2006年分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测算,认为在不同的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TFP的贡献程度不同,从分行业来看,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TFP增长最快,但文章仅考虑了劳动和资本投入,没有涉及到能源消耗。而薛万东(2010)用B&CⅡ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2—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得出劳动投入对生产绩效起反作用,而且技术效率对TFP的贡献要大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的结论,这和王欣(2010)得出的结论显然不符。

导致上述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选取的样本或分析的方法不同引起的。由于面板数据可以提高自由度和有效性,增加变量的多变性和减少共线性,并且可以实现动态研究,基于上述优点,本文以1995—2011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传统的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增加能源作为投入变量,希望更全面真实的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绩效,并对TF的P变动进行测算,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TFP并对TFP进行分解的理论方法,第三部分运用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状况和TFP的分解分别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解方法

目前关于TFP变动的测算,主要有四种方法:增长核算法、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Malmquist指数法),( Hulten ,2000 ;Coelli ,2005) 。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由于具有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结构做先验假定、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允许无效率行为存在、能对TFP变动进行分解等优点, 在近来研究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章祥荪、贵斌威(2008)) ,因此本文选择Malmquist 指数法。Fare等(1994)将Malmquist指数从理论指数变成了实证指数,并且进一步把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分解,将指数变动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下面我们引入生产可能集、距离函数的概念对Malmquist指数的分解进行数学上的介绍:

显然St包括在t期的所有可行的投入x和产出y,距离函数在此基础之上定义。按照Shephard(1970),t期的生产活动相对于t期的生产可能集的距离函数为:

为定义Malmquist指数,我们需要定义两个不同时期的距离函数,则以第t期的技术水平为参考的第t+1期的距离函数为:

因为以t和t+1期的生产水平为参考定义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经济含义上是对称的,为了避免选择生产技术参照系的随意性,按照Fisher(1922),基于两者的几何平均值定义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

TE是相对效率指数,代表技术效率变动,测度了从t期到t+1期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产出的追赶程度。如果在t+1时期,由于非技术进步要素的影响,如企业的管理制度改善、国家政策的支持等使决策单元向最佳生产前沿面靠近,则TE大于1;反之,TE小于1。TC代表了技术进步,它测度了技术边界从t期到t+1期的移动,如机器设备或生产工艺的改善等会使TC大于1,技术退步会使TC小于1,技术水平没有变化,TC就等于1。

同时,技术效率变动(TE)还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EC)和规模效率变动(SE),即:TE= PEC×SE。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决策单元在管理制度方面的情况,即决策单元的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距;规模效率反映了决策单元由于受市场不完全竞争、资金约束等问题的影响导致的实际生产规模与最佳生产规模之间的差距。

三、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样本为1995年-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的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数据,有关基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产出水平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选用工业总产值或者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相比,缺少了中间产品转移价值。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用总产值代替增加值,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所以是不合适的。本文选用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并以1994年为基期的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

(2)劳动投入

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有很多,如:劳动者人数、总工时、工资总额,本文采用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方法,用各年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衡量。

(3)资本投入

衡量资本投入指标理论上应该采用物质资本的服务流量作为资本投入量,但实际中得不到这样的数据,国内大多学者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度量,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并以1993年为基期的固定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4)能源消耗

衡量能源消耗的指标比较固定,以各年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衡量。由于2011年的能源消耗指数在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报告,本文根据1995年-2010年的能源消耗数据用Eviews估计得到2011年的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

2.TFP测算结果及分析

DEAP软件可以提供很成熟的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TFP分解,本文利用DEAP2.1软件计算1995年-2011年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并进行分解,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TFP指数变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17年间总体上TFP都大于1。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装备制造业17年间TFP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其TFP变动指数为1.097,意味着17年间平均增速为9.7%,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8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1.076);17年间平均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1.029),说明装备制造业的所有行业17年间的整体TFP变动没有出现下降。所有行业的TFP变动指数都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都是增长的。

从时间序列来看,所有行业的平均TFP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3年-2004年,达到1.242,即比上一年增长24.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7年-2008年的TFP指数小于1。其中2004年-2005年达到最低0.903。17年间所有行业的TFP变动指数平均为1.065,即增长了6.5%。

2.TFP指数的分解

按照上面介绍的Malmquist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FF)、技术进步(TECH)、纯技术效率变动(PEC)和规模效率变动(SE)四项(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7年间所有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整体都有一定的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达到1.097,即17年间每年平均增长9.7%,金属制品业的技术进步指数是7个行业中最低的。

17年间7个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效率处于下降趋势。但是7个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处于增长趋势,其他4个行业技术效率处于下降趋势。17年间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基本上为1,说明规模效率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

从表二还可以得出: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比较小。

四、政策性建议

基于对装备制造业199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1995-2011年总体上TFP都大于1,且所有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在这17年间有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

2.装备制造业的不同行业的TFP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平均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

3.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比较小。而且规模效率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为改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状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第一,能源稀缺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问题,现在国际社会很多国家都在开发可再生新能源,我国也推出了新能源政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风力、水力、太阳能资源的优势,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TFP的增长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是整体来说技术进步是我国装备制造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从分行业的角度来看,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TFP增长最快。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进步较缓慢,大部分先进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所以应该注重提高产业技术,鼓励自主技术研发。

第三,技术进步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大部分行业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拉大行业间的技术效率差距,导致工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下降,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构成挑战。所以,各行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时,还要通过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竞争,以及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式提高技术效率,缩小与技术前沿面的差距,充分发掘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4

第6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价值;建筑节能内容;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本质上就是节能型建筑,其含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里,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资源,通过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地等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实施,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合理科学地利用空间的同时,和自然和谐相处。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立体绿化、种植屋面、绿化中庭,而是代表一种建筑设计理念,而是指建设环境友好型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统一,资源利用实现动态平衡,因此绿色建筑又被称为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

2建筑节能价值和主要内容

2.1 建筑节能的价值

能源存储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在建筑上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近 28%,且每年以 1%以上增长率飞速增长,按此估算,至 2020 年,建筑能耗将预估占据中国能源消耗的 40%。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 59 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 56 位。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 11.5%。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将能源效率列为重中之重。2008 年中国政府启动的 10 大重点节能工程,预估节省 2.2 亿吨能量。建筑节能占 1 亿吨,约占 45%。

数据表明建筑能耗已占的国内节能项目半壁江山。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 节能技术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 2020 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筑节能是节能工程的其中之一,具有现实紧迫性与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价值远远无法用经济来衡量。离开节能技术去谈建筑节能是不现实的。在未来 15 年内,我国致力于把中国从目前的低效能源使用者变成高效能源使用者。改善能源消耗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节能技术,从电工装备到煤炭、石油、建筑等多个行业共同不懈的努力。

2.2 绿色建筑节能的主要内容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建筑围护结构就是建筑窗、墙体、屋面等建筑部位,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良,可以减少因为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不善而出现热能流失现象,让建筑物的热能能够有效地运用在内部,最终实现减少能耗目的。经过研究分析,提高门窗、墙体、屋面等的密闭性能,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热能流失或者空气渗透,实现节能目标。

(2)采暖供热系统节能

采暖供热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热源、热网以及户内采暖设施。为了减少热能转换和传送过程中的散热损失,就要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以及管网的传送效率。所以,供热系统的设备性能关系着系统节能的效果,要改善性能,提高设计以及施工安装等水平,并且要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科学管理。在室内的采暖设施,要使用双管入户,根据户头来计量,对每一个房间进行温控管理。在收费方面也要有合理的收费制度,用制度来促使消费用户成为能源节约者,让人们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建筑效益。

(3)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

建筑能源消耗的方向是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再生性能源,可以永久使用,无须担心用完的安全可靠性能源。另外,可再生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环保,环境零污染或者污染相当少,分布广泛,可以就地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

风能是指风负载的能量,风速以及空气密度决定着风能的大小。就我国而言,其北方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太阳能是指太阳负载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计算阳光照射至地面的辐射总量来计算太阳能的大小的,既有太阳的直接辐射,也包括天空散辐射。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多样化,有光伏、太阳能聚热系统、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采暖和制冷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水能则是由水的流动性产生的,通过水能发电,就是水电。我国在水电技术各个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而且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水电产业体系。 生物质能则是指自然界各种自然植物、人畜粪便等转化而来的能源,比如沼气、生物柴油等。实际上都是对自然植物或者垃圾的利用。其使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的有效加工和利用,在加工利用过程中,需要掌握生物质转化技术,并且要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掌握相关处理技术。

地热能是指地下岩石和流体中蕴藏的能量,地热能同样可以用来发电,或者为建筑物提供采暖和制冷。海洋能则包括各种与海洋相关的能源,有潮汐能、温差能、海流能、波浪能、盐差能等,海洋可以经过很多种物理形式接受、储存以及散发能量,并且以各种新式表现出来。举个例子来说,潮汐能的形成,就是因为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引起的,潮涨潮落之间,便形成了能量巨大的潮汐能;波浪能则是由潮汐和风形成的;温差能则是由太阳对海洋表面的照射,使得海洋表面和深层形成温差而形成的。总之,各种形式的海洋能都有发电功能。

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至今,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土地退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不断恶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 10 多年来,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已经成为国际建筑界普遍关心的课题。1992 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渐渐成为一个兼顾舒适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研究体系,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和推广,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1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评价标准

(1)美国 LEED 评估标准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制定的《LEED 绿色建筑等级体系》,其评价等级从高到低有白金、金、银和证书级别四个等级。该体系旨在用成熟或先进的工业原理、施工方法、材料和标准提高建筑物的环境和经济性能,为设计和建设单位按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指导。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建筑评估、建筑环保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LEED 绿色建筑等级体系》被公认是最完善、最具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2)英国 BREEAM 评估体系

BREEAM 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让建筑在舒适、安全、品质、能耗以及减排等方面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它是一系列设计施工运营的指导方法。这套评价体系最早被市场检验。获得 BREEAM 评级的建筑值得开发商和消费者信赖。对于开发商、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来说,BREEAM 评级体系是市场和政府认可的价格增值权威;对消费者而言,BREEAM 评级体系创造了一个低碳和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生活工作品质和舒适度的同时,降低了运营能耗和运行成本。

除以上介绍的评价体系外,还有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绿色评估体系。这些评估体系的制定及推广应用对各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倡导“绿色”概念,引导建造者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体系之后,迅速做出了一系列的行动。从 1989 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到 2006 年的

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主要针对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进行星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飞. 绿色节能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7.

[2]沈芳亮. 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第7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摘要:我国近年来经济迅速的发展,建筑业也发展的蒸蒸日上,随着环保节能理念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逐

>> 刍议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技术 议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技术 探索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技术 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措施 试论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刍议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综述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建筑节能理念下的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浅谈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探讨 初探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试述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处理技术的应用 建筑节能外墙保温隔热处理施工技术 建筑节能保温处理施工技术 建筑节能保温隔热施工技术探究 保温隔热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分析 高层建筑节能外墙保温隔热技术 建筑节能保温施工技术浅析 建筑门窗保温隔热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关键词:建筑节能;工程质量;保温;隔热;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的焦点和挑战,作为新一代的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如何有效解决能源消耗的问题。因此,我国针对能源消耗提出了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其内容简要概括为“节能优先、结构多元、市场推动、环境友好”。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是建筑业,主要体现在当前中国大型工业建设和大型城市的构建的快速发展方面,所以,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是更好地实施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通过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的建筑是能源消耗最多的一项,每年的消耗量大约相当于一亿多吨标准煤,这其中还不包括建材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它占社会总能耗的1/5。根据调查结果得出,其中认为是空调供暖制冷的能量损耗的有12.9%的人;认为是建筑设计的能源损耗的将近有34%的人;大约有近51%的人则普遍认为是门窗、外墙等的能源损耗。建筑中能耗主要是在建筑使用时,由于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加大供热及制冷耗能,因此说,建筑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发生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针对我国当前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提出应该把建筑节能这一重点落实在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方面。 1建筑节能的定义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发生在1973年,此后的30年中,“建筑节能”的说法在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初的阶段就叫做“建筑节能”;然而,后来又改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它的意思是指减少建筑中能源的丢失;最近几年来,大家都通常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说,从积极意义上来设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中国,我们现在仍旧叫做建筑节能,但是它的含义应该归结到上面提到的第三阶段的意思,也就是在建筑中,只有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能源,才能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国内曾经对建筑用能说法较多的是指其包括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物使用等方面的能耗。由于这个说法使得建筑用能跨越民用生活和工业生产两种不同的领域,造成了与国际上通行的统计口径不相符。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研究,我们认为,我国建筑用能的范围应该和其他发达国家达到一致,因此,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的使用能耗,它主要包括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家用电器炊事、照明等方面的能耗。在国际上,建筑用能和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能耗一样,都属于民生能耗,通常情况下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因为建筑用能关系到国计民生,涉及范围广,所以,节约建筑用能,对于顾全国家大局和人类未来生活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能源。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的建筑能耗也持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这种现状不但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2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在影响外保温工程的众多质量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施工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问题,所以,只有严格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进一步规范外保温工程的施工操作,才能有效地保证外保温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将施工操作中常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2.1外保温系统的脱落(1)施工过程中粘结胶浆配比不准确,不能符合粘结强度标准使得现场粘结效果不好;另外,选用的材料性能不高,固定机械时的运用锚固件的锚固数量和锚固深度不能达到设计需求。(2)没有达到基层表面的平整度;其表面有防止粘贴粘度的杂物,未及时清理界面。(3)应用的聚苯板密度不够使得抗拉强度过低,保温系统面层荷载及自重对强度的承载要求不能满足,致使聚苯板被破损。 2.2冬季内墙面返霜结露(1)没有保温结点设计方案,局部形成热桥断点。(2)施工时,未按要求使用聚苯板的切割尺寸,造成板间缝隙过大、施工质量粗糙,没有采取板条填塞处理。 2.3保温板的虚贴、空鼓(1)基层墙面的过于干燥,平整度不符合标准,墙体墙面接触面不结实;墙体表面因雨后墙面含水量过大,生成水膜,造成板材粘结的虚贴和空鼓。(2)现场没有合理配制胶浆,由于粘度低,当胶浆贴到墙面时造成板面局部空鼓虚贴,从而形成流挂。(3)施工时不应该用力猛敲、拍、震动板面,应该用双手均匀地挤、揉、压板面,避免板面另一端翘起,产生胶浆脱落,使板面出现空鼓、虚贴。 2.4面层的空鼓、开裂(1)胶粘剂的柔性压折比指标没达标,刚性过强,没有足够的抵抗内应力作用和抗变形能力;胶粘剂里含有太多有机物质成分,降低了胶浆的抗老化能力,慢慢出现开裂。(2)冬季因冻胀和冻融作用,如果胶浆的吸水率过高会引起开裂。加入水泥比例过大,胶浆的强度过高,面层胶浆产生早期收缩过快。(3)在施工现场就地搅拌双组分聚合物砂浆,通常人工配料,配料不准;工程选用中砂,由于砂的过筛粒径过细,含泥量过高,使粒径级配不当造成开裂。(4)聚苯板粘贴时,因局部通缝或在窗口四角没有套割引起开裂;聚苯板未满足对外保温养护期的要求,上墙后出现较大的后期收缩,面层出现开裂。(5)玻璃纤维网格布的耐碱涂塑层的涂敷量不足,导致耐碱强度过低;网格布的网孔尺寸过大或过小、TSM过低、延伸率过大、埋设位置不当;网格布铺设位置不正确,网格布外面有超过3mm以厚的砂浆或者应靠在保温层上;网格布间断开时搭接尺寸不符合要求或不搭接,引起开裂。 3工程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对于现抹类湿作业的解决方法(1)施工中,避免人工搅拌,应采用专用搅拌机具进行工作;专业人员进行专人配制,严格执行生产厂家的配比。(2)应该待抹好的保温浆体充分干燥后,再进行面层施工。(3)玻璃纤维网格布不但有均匀分散应力的作用,而且还有加强抗冲击、抗裂层的作用。整个网格布在面层中形成一张连贯性,搭结长度应充分到位,阴阳角不小于20cm,水平搭结应大于8cm,就不会产生断裂的现象。(4)面层的保养问题在单组分抗裂砂浆在设计生产材料时已得到解决,由于材料内部的保水剂具有自保养功能,不用水保养。但在室外温度大于27℃,湿度小于40%时,应合理使用专用保养剂对特殊部位进行保养。 3.2聚苯板薄抹灰体系解决方法(1)从基层抓起,避免出现质量隐患。不能使用蒸养不到或陈化的板材,板材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同行业的要求标准陈化时间。(2)在施工中必须使用聚苯板条添缝。因为聚苯板容重轻,裁割时要求板边与对角线误小于2mm,能很好解决板材施工中拼缝较大的问题。(3)由于板材抗压强度差,因此在使用运输装卸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挤压,此外,在粘结时尽量用专用橡皮锤和Zm靠尺挤压,防止形成凹陷,避免抗裂层涂抹过厚而开裂和施工面层不平整。(4)由于聚苯板材材质松软,所以粘结时,边框抹胶浆应留出8cm左右的排气孔,避免因内部气体排不出,出现起鼓现象。 3.3对于随大模板现浇无(有)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体系解决方法(1)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做到检查布板之间缝隙,仔细查看有无大面积松动不牢固的地方,及时修补,防止跑模或漏浆。(2)面层找平和找平的厚度都很重要。在进行面层找平时,基层界面一定要牢固。对于超厚的地方,可以加入适量的乳胶粉,并分多次抹灰。(3)聚苯板两面必须预喷界面砂浆,另外,辅助塑料卡子最好设(2~3)个/m2。(4)混凝土必须振捣均匀密实,混凝土每次浇筑的高度不宜大于1m,墙面和接茬处应保持平整和光滑。(5)应该利用胶粉聚苯板颗粒保温浆料对于不平整的部位进行找平和修补,明显提高系统综合性能。(6)应该严格按设计要求做好装饰门窗四角、缝、阴阳角以及体系檐口、勒脚的包边等的局部工作,从而加强保温构造和变形缝处的防水。 4结束语建筑节能既包括对新建建筑要按照节能标准建成节能建筑;也包括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即通过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使建筑能耗下降,使之成为节能建筑,建筑节能是下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加大投入、加强新型节能建材的生产和使用,以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真正做到提倡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8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The main sources of carbon emission during textiles’ life cycl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the building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 of calculation model for carbon emission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cleaner produ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low carbon economy.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正变得日益严重,环境治理愈发紧迫。环境保护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的新现象、新问题,迫切地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去研究并解决。

低碳概念正是基于传统环保治理手段的不足而提出。它从源头治理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思路、以循环的手段提升利用能源的方法为全球各国所认同,并逐渐在各国、各行业展开,或研究、或试验、或推广。尽管如此,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却仍然较为模糊。

从纺织服装行业来看,具体表现在,例如,制造一件衣服的实际碳排放值是多少?计算标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细分而言,如纤维制造、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裁剪、消费、弃置以及运送物流等环节的碳排放分别是多少?一件衣服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如何表现?针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尽管国际上也有相关机构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仍然没有公认的权威的评判标准,这也造成从业企业在面对低碳经济时代时无从入手。

所以发展低碳经济,首要工作便是建立低碳认证体系,为判断市场各参与方的各种行为是否低碳提供一套评判依据,而这一认证体系的核心则是在于建立一种计算模型,通过这一计算模型对参与各方的碳排放行为进行具体的碳排放值量化,为评判体系提供最直观的数值比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与背景

研究低碳经济,首先应明确其概念。目前低碳经济的概念已被若干文献所描述,其含义主要是:通过技术、制度的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开拓新能源渠道,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以此减少能耗的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最终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国际上看,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不断强大,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正在利用“绿色”壁垒取代传统贸易壁垒。以低碳为概念,以“碳关税”为手段打压和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所以,碳排放问题已不仅局限于环境、经济问题,更是各国在全球利益博弈中的政治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经济一直以低劳动力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减轻工业发展对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压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愿景。

二、低碳研究体系

低碳经济的主要工作应以碳排放值的计算为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统一、被广泛认可的计算模型,在充分考虑到计算对象(如个人、区域、产品)的特殊性质后,对其进行碳排放值的计算,量化计算对象的碳排放数值。然后依据所测数值为基准,进行低碳行为合规性认可、碳排放权益流转等工作的研究和开展(图 1)。其核心则是碳排放值的采集和计算。

三、纺织品碳排放源

每一件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都包括了:生产、消费(使用)、废弃、处理、运输等不同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由于在消费、废弃、处理、运输等环节难以统计其实际碳排放值。所以,产品的碳排放值以统计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为主。生产中的碳排放涉及各个方面,为了便于区分和统计,将之分为生产中的碳排放源和辅助生产的碳排放源(图 2)。

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为能源消耗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以及使用水和化学辅料等生产要素产生的间接碳排放,辅助生产碳排放主要为配套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即非生产部门办公、照明、采暖等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废物处理碳排放为处理生产废物、废水、废气使之能够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

需要采集的数值主要包括:

(1)各工艺环节中,所消耗掉的电能,并按照生产单位量电能所产生的CO2值换算后所得出的,生产该产品在电能上所排放出的碳排放值。

(2)各工艺环节中,所消耗掉的水,并按照生产单位量水所产生的CO2值换算后所得出的,生产该产品在耗水上所排放出的碳排放值。

(3)各工艺环节中,所消耗掉的蒸汽,并按照生产单位量蒸汽所产生的CO2值换算后所得出的,生产该产品在耗蒸汽上所排放出的碳排放值。

(4)各工艺环节中,所消耗掉的煤炭,并按照消耗单位量煤炭所产生的CO2值换算后所得出的,生产该产品在消耗煤炭上所排放出的碳排放值。

四、纺织品碳排放值计算模型构建原则与法则

构建“碳排放值”计算模型是为了对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值进行统计,以此量化单位量(重量、体积、长度)产品产生后,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值。本模型将考虑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来源和渠道。

1.模型构建的原则

在计算模型的构建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如下:

(1)碳排放的产生不仅局限于生产流程,还包括在运输、消费、废弃及处理等环节;

(2)通过本计算模型得出的“碳排放值”统一由CO2数值表示,且最终得出的数据都是指单位重量产品的碳排放值。某些无法直接转换为CO2数值的,可先转换为标煤后再进行转换;

(3)原料、辅料、设备的碳排放值由其生产厂家提供后代入本模型计算,不单独采集。因为这些环节的展开需要依赖化学品行业、机械设备行业等数据,对于纺织产品的碳排放值计算假设可直接引用即可;

(4)人工的碳排放值可通过对个人每天的碳排放值进行综合加权计算后代入计算模型。目前已有若干的关于每个人的碳排放足迹计算器,可综合这些工具采集相关数据;

(5)本课题只采集能源(水、电、蒸汽)消耗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值,但计算模型保留其他因素产生碳排放的数据接入功能(如之前提到的原料、环节辅料、设备等)。

2.碳排放值计算法则

碳排放值在大多数文献中也被称之为碳足迹。目前,国际上各机构对碳足迹概念都有自己的定义,如Wiedmann & Minx、Hammond、Energetics、ETAP、Carbon Trust、POST等,尽管他们的描述不同,但实质都一样,即:对某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或人类活动的全过程中,综合分析其产生的各类能耗后,以CO2的方式衡量其碳排放数值。本文不对其概念作过多讨论,取碳排放值为描述标的。

计算出不同对象的具体碳排放值后,可为接下来所进行的各类研究提供准确的量化指标,以此让交易或评判有据可依。目前对碳排放值的计算方法已有公认的意见,主要分为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两类。

(1)过程分析法

过程分析法也称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主要以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和英国标准协会(BSI)提供的计算方法为代表。

该方法针对产品的流向对象不同分为B to B(企业对企业)和B to C(企业对消费者)两类。通过将产品在这两条流向中所涉及的所有生产和辅助生产行为或生产、辅助生产及消费行为进行整合,充分考虑各个环节在各类能源消耗上的因素,统计出其具体数值,通过加权计算,除以每次计算的产品产量,最终以产品的单位产量CO2排放值进行描述。

通过该方法进行计算需要尽可能地使用原始数据,以避免使用非原始数据造成计算过程的可信度降低。另外,需要纵深考虑产品在生产、运输、废弃等各个环节中的生产和辅助生产行为,例如在织物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所用电能、用水量、蒸汽、染化料、助剂等大宗能耗指标,还要考虑到设备维护、设备折旧、人员投入等微观领域的能源消耗,以确保最终计算数据更接近真实值。

(2)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即将相关各部门在单位时期内的所有投入和产出罗列成表,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消耗系数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该方法由1973年第 5 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Wassily W. Leontief教授在1936年提出。该方法分别统计直接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为生产部门提供能源的能源企业生产行为以及生产链中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产行为所产生的碳排放值。

由于该方法以分部门形式统计其碳排放值,针对不同批次的产品采用平均值进行计算,所以难以得到具体某个产品的碳排放值,比较适合用于宏观层面(如区域、行业)碳排放值的计算,一般不用于单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值计算。

五、展望与结论

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实质是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具体表现。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其目的在于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此减轻环保压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为此人们应该:

(1)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2)鼓励节能、环保等低碳技术和工艺的应用与普及;

(3)尽快建立并完善全行业范围的碳排放认证体系,完善低碳认证制度;

(4)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以此规范行业行为;

(5)建立“碳权益”交易市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6)积极探索无碳型新能源,以替代传统能源。

参考文献

[1] Wiedman T,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J]. SA Research & Consulting,2007:9.

[2] Hammond G. Time to Give due Weight to the Carbon Footprint Issue [J]. Nature,2007,445(7125):256.

[3] Energetics. The Re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 [R]. 2007.

[4] ETAP. 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 [R]. 2007.

[5] Carbon Trust. Carbon Footprint Measurement Methodology [R]. 2007.

[6] POST. Carbon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R].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POSTnote268,

[7] BSI. PAS 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M]. UK: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8.

[8] BSI.《PAS 2050规范》使用指南 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M]. UK: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08.

[9] Leontief W.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Economy 1929―1941[M]. New York:IASP Publishing,1941.

[10] Leontief W.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EB/OL]. baike.省略/view/89815.htm#sub89815.

[12] 京都议定书[EB/OL]. baike.省略/view/41423.htm#sub41423.

第9篇:能源消耗的含义范文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工业大省,其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资源型特色,尤其是装备工业、能源工业、石化工业及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具有能源消耗水平高,环境危害严重的特点,因此,黑龙江省工业由传统主导产业向生态型主导产业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的基本内涵为:“在全省范围内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以绿色经济为主题,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体系”[1]。“节能减排”出自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是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的重要概念。节能减排理念与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倡导绿色主导产业的思想相契合,是黑龙江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是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黑龙江省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DEA方法在多输入和多输出的效率综合评价方面表现出的优越性,将能源、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运用DEA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工业主导产业的节能减排效率,分析各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以期为黑龙江省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依据及对策建议。

1评价指标的建立

本文运用DEA模型评价2010年黑龙江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决策单元为黑龙江省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下的20个行业,见表1。节能减排涵盖能源、环境、经济三个方面,选取煤、石油、热力、电力、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物产生量作为输入指标,工业总产值作为输出指标。其中,煤、石油、热力、电力是能源消耗量,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物产生量是环境负荷,分别代表工业发展中对能源及环境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工业增加值代表经济效益。DEA模型的具体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DEA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以投入为导向的BCC模型,能够计算出各决策单元的综合技术效率值(CRSTE)、纯技术效率值(VRSTE)以及规模效率值(SE)。其形式如下:其经济学含义为: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当θ*=1,S-*=0,Sg*=0,Sb*=0时,决策单元为DEA有效;当θ*<1,或S-*≠0,Sg*≠0,Sb*≠0时,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当θ*=1,且S-*≠0或Sg*≠0或Sb*≠0时,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3]。

3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DEAP2.1软件对所选取的20个工业行业2010年的投入产出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总体来看,20个工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综合效率值达到1,即最优效率。充分说明,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其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成果有赖于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与工业布局,以及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耗、防治污染。但仍有个别行业节能减排效率偏低,有很大的节能降耗、减少排放的潜力。从纯技术效率值角度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工业行业中,绝大部分节能减排技术效率值为1,说明在保证工业经济稳步运行的前提下,以煤、石油、电力、热力为代表的能源得到了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工业三废减排卓有成效。但与此同时,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饮料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较低,在0.7~0.9之间,节能减排工作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技术效率值最低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仅为0.141。结合表1中的原始数据,该行业较石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总量相当,但是产值仅为后者的21.6%,说明该行业污染物排放率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迫切需要改进生产工艺,发展减排技术,强化污染治理。从规模效率角度分析,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效率偏低,在0.2~0.8之间,而能源消耗量却都很高,说明这些行业投入的增速大于产出的增速,应控制其规模,适当减少投入。将计算出的黑龙江省20个工业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CRSTE)、纯技术效率值(VRSTE)以及规模效率值(SE)进行整理,获得2010年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平均值。并将计算结果分为三种情况:整体无效率、规模无效率、整体有效率。当VRSTE=SE=1时,节能减排处于整体有效率的状态;当VRSTE=1,SE<1时,为规模无效率;当银行的PET<1,SE<1时,则处于整体无效率状态,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食品工业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值较高,分别为0.886和0.931,而四大产业的节能减排纯技术效率值均高于0.8,由此可以看出,石化工业和能源工业节能减排综合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值偏低,说明这两大主导产业通过调整产业规模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的空间较大。同时,四大主导产业的节能减排效率也比较均衡,整体有效率的行业都达到或超过半数,这些行业构成了生产前沿面,是其他行业参照的目标。处于规模无效率状态的行业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这些行业的规模效率值小于1,是由于投入规模过大从而对能源不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整体无效率的有金属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饮料制造业,这些行业同时面临着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兼并与重组等问题。通过依靠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使规模无效率行业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状态,所以,对促进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纯技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