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公司并购的动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并购的动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并购的动因

第1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中国特色 并购动因 综述

尽管西方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的部分并购活动,但我国的并购动机仍有自己的特色。上文指出,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晚,显然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本文摘要中只对中国特色并购“动因”进行综述而未加“理论”二字的原因)。以下部分将是对中国学者认为能较好解释中国企业并购活动的西方并购动因理论和中国特色并购动因,分中国企业国内并购动因和海外并购动因进行的综述。

1.中国企业国内并购动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转轨的特殊时期,因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特殊性,通过阅读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国内并购行为存在很多异于西方并购理论所解释的方面。

1.1政府干预动机

洪道麟、刘力等(2006)通过分析多元化并购也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有控股企业,它们与地方政府具有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如资金筹集、税收返还以及政策引导等各种优惠;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有时会因为政府关联而背负一些额外的义务。贾良定等(2005)的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在进行多元化选择时会考虑政府政策。

1.2狂妄假说理论

熊德华(2006)以1999—2003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从并购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并购战略与企业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表明,狂妄假说和自由现金流假说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企业的并购类型选择动机。绩效越好,实力越强,管理层就越容易受到狂妄情绪的影响,这些企业也越容易选择实行多元化并购。

1.3借壳上市动因

范磊(2004)、陈传刚(2007)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指出,有的中国企业并购动机受到资本市场的限制,借壳或买壳上市成为他们的主要动机。陈静(2008)认为,由于我国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所以上市公司资格的稀缺性;同时严格的上市标准使得一些民营企业被拒之门外,所以民营企业往往以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目标,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从而达到本企业上市融资的目的。

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

由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起步较晚,加入WTO后才开始蓬勃发展,参与时间比较短,参与程度较低,关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多,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但可以有以下几点概括。

2.1获得优质资产及品牌,抢占国际市场

党伟、朱莹(2010)指出,中国企业并购外国已有的知名品牌,借助该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营销网络等资源进入该国市场,是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的一条捷径。对于增长己进入瓶颈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既可以依靠目标企业的品牌效应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稳定、系统的销售渠道开辟跨国市场,迅速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2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薛求知(2004)将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动因进行理论分析,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为四类。在市场寻求型中指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获取技术的动机日益清晰,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90年代韩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动机不谋而合。

2.3政府的鼓励政策

我国相当部分跨国并购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对其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其能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跨国并购。王习农(2004)认为,政府政策的改变特别是向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政策转变,能使更多国家的企业并购进入,跨国并购对一国政治经济稳定性的敏感性较为突出,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更迭的频率、权力交接秩序、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工会力量的强弱、劳动力价格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跨国并购行为。

三、结论

企业的并购动因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本文通过对中西并购动因(理论)的简单述评,可以看出,尽管以上西方的企业并购动因能够解释我国部分并购活动,但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仍存在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似乎始终有政府的影子,对此作者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只有将各种动因之间、中西并购动因加以结合考虑,才能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得到正确、深刻的认识,为我们研究企业并购效应和其它相关问题开个好头。

参考文献:

[1]洪道麟,刘力,熊德华.多元化并购、企业长期绩效损失及其选择动因,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2]陈传刚,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北方经济,2007年第4期

[3]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2期

[4]朱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12月

[5]王习农.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5月

第2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并购动因 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一般涉及到四种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委托―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并购的理论,下面将分别加以综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

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现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周整:横向并购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并购,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并购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井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的达成,只有在横向或纵向并购中,优势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达成了规模经济,这一假说才能够成立。

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二、协同效应假说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2+2>4。对于并购公司而言,2+2>4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通过并购方式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企业并购活动之前,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规模都达不到时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范围经济指企业能够利用现有产品的生产销售经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的附加产品。

(二)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例如,合并公司的举债能力可能大于合并前各个公司之和,从而可带求税收上的节约,或者举债成本更低,从而可带来财务费用上的节约。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税收减免大于并购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三)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假设两个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在高管理效率公司并购另一个公司之后,通过资产重组、业务整合,可以改善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技术以创造价值。

三、委托-理论

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决策或控制人)和所有者(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代价地签订和执行,由此而产生了成本。该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并购可以降低成本

公司的问题可经也适当的组织设计解决,当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决策的拟定和执行与决策的评估和控制应加以分离,前者是人的职权,后者归所有者管理,这是通过内部机制设计来控制问题。而Maline(1965)认为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Fama和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在自由现金流支出方面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成本是并购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管理主义

Mueff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决定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但LeweHen和IIuntsltlan(1970)的实证分析表明,人的报酬与企业利润率相关而与销售水平无关,此结果与Muller的假设相反。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收购本身实际就足问题的表现形式,因为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为了其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并购决策。

(三)自大假说

Roll(1986)提出的自大假说认为,并购企业决策者过多地关注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从而忽视或有意回避两家公司合并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协同作用,而并购企业的过高估价来自于自大――他们的过度自信。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增加了人们对企业并购动机的认识。这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但其决策违背了股东的利益,并购价格过高。

四、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并购的理论

第3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scope can be described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s also grow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 & A, and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wo time periods from 2002 to 2008 and 2008 to the present.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Key wo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一、引言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指出:美国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简单仅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所有大企业都经历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过程[3][1]。在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他们往往通过并购来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多元并购和大规模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的跨国并购,“以弱并强”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汉龙收购Sundance Resources等。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更是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主动竞争地位的绝佳机遇。

二、企业并购动因

(一)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一般动因的理论研究总结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研究企业并购的理论很多,多数学者均认为并购是多种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西方学者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2]。

(二)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紧接着2003年全球掀起第6次并购浪潮,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蓬勃发展,一些学者结合案例研究总结出了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归纳总结之后,窃以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按照时间段可划分为分为2002年-2008年以及2008年至今,在这两个个时间段的并购动因是有所差异的。

1.2002至2008年的并购动因

由于外国学者的理论发展已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所以在此主要介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8年,由于并购数量稀少,缺乏案例,文献也相应较少,中国学者在这一段时间中主要沿袭西方理论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但总结相对松散,鲜有高论,属于幼稚的探索时期。如:叶勤(2002),刘磊(2004)着重指出实现借壳上市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兆吉(2002)的观点是许多企业并购的原因其实是掺杂政府的意志,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市场原因;由于我国刚刚进入WTO,他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较低层次,并购追逐小利,距离并购的最高层次归核化并购(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并购)还有很远的距离。谢亚涛(2003)将中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结为:完全由政府推动下的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资源、获取更多市场机会以及合法避税的需要[4]。刘磊(2004)提到企业由于战略的不同,并购的动因相应出现差异,并认为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其一是包括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其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实现这两个目的的一般动因在于获取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共享经验实现互补、实现借壳上市、降低进入新行业和市场的障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财务动因归纳包括:避税因素、筹资因素、投机因素、企业增值因素。艾青,向正军(2004)依据西方学者的理论将并购动因归纳为五点:价值低估理论、财务协同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并购其他企业从而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1+1>2”的效益);他们认为并购活动是企业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并购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杨晓嘉和陈收(2005)站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将并购动机归结为促进融资功能;维护信誉;争取领导宠信稳固个人地位的动机;改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维护投资安全;规模经济等。

2.2008年至今的并购动因

这一时期明显体现出两个最主要的新的并购动因――主要都和当前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从国际方面来讲,欧美国家依然未能挣脱经济危机的泥沼,企业经营困难、资产大幅缩水,因而需要我国公司并购摆脱困境,实现技术产能转化升级;从我国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是过多地消耗了本国资源,因而要“走出去”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取其他国家战略性资源。

2008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逐年攀升,并购总额在世界跨国并购总额中显得尤其耀眼,体现出诸多新动因。董庆辉(2010),杨洁、高丽红(2011),杨波、魏馨(2013),李志斌(2013),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张文佳(2015)均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石油、铁、铝),获取先进研发技术,获取优质资产和品牌,拓展海外市场这几个动因。而董庆辉(2010)、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从经济意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使外国经济持续走软,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并购不但可以解决被并购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可以节省我国企业的收购成本,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绝佳时机,收双赢之效。但杨洁、高丽红(2011)着重强调规避贸易壁垒这一动因,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当地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原产地规则,取之于当地,销之于当地,就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从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5]。相应的杨波、魏馨(2013)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两个的观点:从币值上来看,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实际成本下降,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资金基础;从政策方面看,我国政府为了更合理地使用日益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放松了外汇管制,并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因此使得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崔瑾(2011)将企业并购的动机按一般动因和政府动因分为两类,他依然持传统观点认为有一般动因包括: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避税优势,降低成本;买壳上市;购买被低估的资产,转卖获利益;以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以降低风险等几个动因。苏敬勤?p陈静(2012)从东西方的并购动机对比入手得出了中国企业强调获取外部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资源。程达军(2013)则另辟蹊径对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动机做了重点分析,并深刻阐述了其严重性。并购完成之后,民族主义依然可能对并购企业的经营施加影响,致使企业退出当地的市场。胡宏雁(2014)则在诸位学者的基础上指出探索当前的新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动因。

三、结论

综上,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并购行为开展了研究,在80、90年代相关理论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基本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作者总结动因研究文献发现:国内文献刊登期刊绝大部分都是非核心期刊,只有4.39%左右的文献出自核心期刊,而由CSSCI收录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一方面说明这一研究方向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目前国内学者和期刊对这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略显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已为多数学者所采用,使得文献更具说服力。综述形式的研究也仅仅对并购动因进行了比较松散的总结,多数文章缺乏层次感。

第4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绩效;因子分析;并购动因

陈昆玉提出“公司并购的绩效”是衡量公司并购成功与否的依据,这个概念并不是完全准确,但是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并购绩效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公司并购绩效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他方面的认识,“然而一般都是集中在对中国现有政策的解释和已有实践的解释方面上,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单项就事论事的倾向”。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很多方面――宏观的、微观的,以及国内的、国外的,还有国内外之间的,这样研究起来就需要以大量的实证数据为基础。通过收集的论文结果来看,大部分论文对绩效的研究都是从实证角度出发的,并且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也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一、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

张宝红提出股权结构会对公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公司并购绩效产生影响。作者通过外资所处的股东地位不同对公司绩放产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上市公司被并购后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得较大的经营收入,但同时加大了偿债能力出现危机的风险,所以出现整体业绩下滑的情况。

宋耘提出了通过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并购绩效,即通过并购所涉及的两个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而创造的净利益。但是在这篇文献中他只是提出了分析方法,并没有真正的分析具体的实证数据,也就没有得出并购绩效的具体变化。

二、并购绩效衡量方法研究

国外对于并购绩效普遍的研究方法是超额收益率法。这种方法将收购公告前某段时间(事件窗)内并购双方股东的实际收益R与假定无并购公告影响的那段时间内股东的正常收益E(R)进行比较,得出超额收益AR,即AR=R-E(R)。

目前国内关于并购绩效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财务数据的方法对企业并购的绩效进行的研究评述的,而仅部分学者提出了将“并购动因”和“财务指标”结合来对并购绩效进行分析。

超额收益法。Anup和Jeffrey回顾了22篇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分别计算了发盘收购、其他收购、购买资产等重组方式发生后公司长期的超常收益,综合的结果是兼并后长期绩效为负,发盘收购的绩效为非负(甚至可能为正)。财务数据法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通过考察事件发生前后指标变化来评价事件的影响。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动态变化进行研究。陈雯、窦义粟等利用“KMO及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从综合绩效得分上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可能由于整合战略制定上的一些失误,综合绩效振荡上升,上升的速度不快。吴豪、庄新田利用因子分析研究方法与屈颖爽的类似,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十三个元素(也是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但是多出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这三个因子),得出并购后公司当年绩效确有一定的提升,但缺乏长期性的结论。

“并购动因”和“财务指标”结合的分析方法。史田田提出应从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关系上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系统地研究,指出现在大部分对“并购绩效研究不从每种动因产生的理论根据和实施条件研究并购目标选择的侧重点,缺乏对企业并购绩效的探源性分析”。作者还指出了目前研究缺乏从产业角度深入研究企业并购绩效。蒋叶华,陈宏立提出了并购动机的研究是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重要方面,指出对于企业并购前后的效益分析要了解并购的动机,以有利于揭示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还提出了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1)非正常收益法;(2)会计指标法。

三、研究结论

大部分的文献都是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来分析,这样的得出的结果也比较类似,即企业并购后短期绩效较好,但是缺乏长期性。这样的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 并购案例非常多,而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大部分学者研究只是选择了某一个目标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缺乏代表性。

2 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没有分析成因。

3 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并不能全面地、系统地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虽然有的学者提出单纯的财务数据分析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史田田和蒋叶华等提出的并购动因,以及从产业角度研究并购绩效等,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证分析,没有很强的解释力。如在以后对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加强对产生结论进行成因分析,尽量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结论才能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屈颖爽,刘志强,陈守东: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2]陈雯,窦义粟,刘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

第5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在这里,所谓“以某种条件”通常表现为现金、证券或二者的结合。人们习惯将兼并与收购一起使用,简称并购。论文百事通有效的并购活动对于克服企业资产存量效率低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所属行业及所生产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将企业并购活动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类。伴随着新并购类型的出现和新并购浪潮的发生,经济学对于并购动因的解释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角度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这种解释主要适用于横向并购,其对纵向并购的解释,则不能让人满意。现代企业理论从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的角度解释并购的动机,但对混合并购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更是愈演愈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事实上,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外部增长的目的。因此,深人研究企业并购问题,在当前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对企业并购的动因及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并购是企业的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动因是隐藏在作为根本动因表现形式的形形的直接动因之下的。引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是多元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决定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可以直接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一角度看,并购可谓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因此,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因相联系,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并购动因。而且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并购活动是在企业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进行并购的决策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这样才能对并购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企业并购的一般动机为:(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第二,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因为: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2)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可以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并通过规模经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的增强而降低经营风险。而通过混合购并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这样,当某一行业不景气时,可以由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来支撑,从而使企业可以增强抵御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企业能较稳定地发展。(3)获得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并购可以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积累增多时,单位成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劳动熟练程度,使经验—成本曲线效果显著,从而具有成本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购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资产还可以分享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并购还可以在技术、市场、产品、管理,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4)获得规模效益。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同样,这种规模经济也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使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5)实现借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比较短缺。某些并购并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筹集其所需要的更多的资金,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等等。这些恰恰是目前许多企业把目光瞄准上市公司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6)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当企业寻求不断发展和面临所处行业市场萎缩时,都可能将投资转向其他行业或市场。其动机一是可以通过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并购的形式来实现。采用投资新建的方式时,往往会受到原有企业的激烈反应,还可能面临原有企业拥有的专门技术、积累的经验、取得原料的有利途径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等不利因素。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其进入障碍就可以大大降低。因为企业的并购并没有给行业和市场增添新的市场能力,短期内行业和市场内部的竞争结构不变,所以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减少。同时,购并方企业可以获得现成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可沿用目标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和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生产经营走上正轨,获得盈利。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为:(1)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果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2)筹资因素。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但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可以提高职能部门改组可以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应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3)投机因素。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4)企业增值因素。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就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通过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5)财务预期效应因素。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1、一般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从财务决策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财务并购还是战略并购,只有当企业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即并购效益要大于并购成本时才可行。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R)指并购后新企业的价值大于并购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价值之和的差额。假定A公司并购B公司,并购后A公司的价值为VAB,则企业并购的经济效益为:R=VAB-(VA+VB)只有当R>0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企业并购成本(C)指并购企业因并购发生的全部支出。并购企业的全部支出包括: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咨询费、谈判费和履行各种法律程序的费用等,记为C1;并购目标企业的应付价款,记为C2;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记为C3。设因企业并购,并购企业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为C,则并购成本可表示为C=C1+C2+C3。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只有并购收益大于并购成本才可行。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如果C2<VB,于己不利,不会同意被并购。企业并购的净收益(NR)指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减去并购成本后的净额。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是并购活动中产生的全部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要在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对于并购公司来说,来自并购活动的净收益为:NRA=R-C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净收益为:NRB=C2-VB只有在分配后双方的净收益为正时,并购才可能成交。2、会计角度上的并购财务分析(一)现金收购的财务分析假定企业甲拟收购企业乙。设V甲为甲企业的市场价,V乙为乙企业的市场价值,V甲乙为并购后联合企业的市场价值。成功的并购前提条件是:这也就是说,并购后联合企业的现金流量现值应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并购才应进行。就甲企业而言,并购后带来的收益应该高于并购所支付的成本,否则,并购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现金收购是一种由收购者以支付现金取得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收购行为。收购是否经济合理的判定条件为:式中:为企业甲为收购企业乙所支付的成本,由于收购行为常会引起企业乙股票价格上升,所以主要包括企业乙的原市场价值和溢价部分。如果企业乙被收购后,不组成新的联合企业,而是在企业甲的控制下独立经营,那么收购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式中:为企业乙在企业甲控制下的市场价值;为企业乙在被收购前的市场价值;为企业乙因被收购而引起的溢价;为因收购而引起的企业乙的溢价率。显然,对企业甲而言,也存在收购后的市场价值大于其收购前的市场价值。企业甲收购企业乙的最低和最高的价格标准应是:(1)最低收购价———指在既定的投资报酬率的条件下,目标企业(企业乙)可包含溢价的市场价值,即:式中:为目标企业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为目标企业的预测期限;i为既定的投资报酬率;g为目标企业预测期限后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固定增长率;L为目标企业目前的负债。在预测期后,假定目标企业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固定为g,上式才成立。(2)最高收购价———指目标企业(企业乙),在收购企业(企业甲)的控制下,产生协同效应后所能形成的新的市场价值,即:式中:表示目标企业在收购企业控制下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成功的收购应有。(二)股票收购的财务分析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的长期财富。因此采用股票收购方式进行企业并购时,必须兼顾并购双方股东的利益。其衡量的标准是:企业股票的市价是否超过其并购前的水平。因此,在确定调换比率时,并购双方通常关注的是并购对每股收益(EPS)的影响。股东都希望并购使其每股收益得到增加,而不希望被稀释。并购价格AP对EPS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显然,并购后的每股收益随并购价格AP的提高而不断下降。当时,(并购前每股收益);当时;当时,。那末,临界并购价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设:为并购后的收益总额;为并购企业并购前所发股票数;为并购企业的股票市价;为协商的并购价格;为被并购企业(目标企业)并购前所发股票数;为并购企业为实行并购而必须增发的股票数。则并购后每股收益为:其中:并购价格.,X为股票交换率,X为并购企业为并购目标企业所需增发的股票数。假定:(并购企业并购前的收益)(目标企业并购前的收益)所以,当股票交换率时,则有,此时并购价格即为临界并购价格,即此时的股票交换率也就是临界股票交换率。

三、结束语

与国外上百年的企业并购历程相比,我国当前企业并购活动仍然十分幼稚,在规模上、方式上、动因及成效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特别的是,有相当数量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均带有明显的投机因素。这些并购事件对广大投资者、投资机构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有损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并购的一般理论认识和并购财务分析的阐述,基本上为我们在评论并购的财务分析上提供了一个框架。

参考文献:

1:艾青向正军,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第2期双月刊总第143期

2:浅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发展论坛》2003年第6期

3:刘磊,关于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总第74期

第6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动因;规模效益

一、中国电子行业的并购背景

目前我国电子行业的产品多处于中低端,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国内企业比拼更多的仍然是低成本优势。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被公认为是根本出路,但是技术创新的难度和风险要求企业实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而从短期来看,通过企业并购的途径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既是保持公司成长性的必要之举,也是积累研发资金和创新资源,解决短期成长和中长期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我国电子业出现对外并购的浪潮,以联想为例,2004年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2011年入股nec电脑公司,又在2011年收购medion公司,从而奠定并巩固了其全球前三大电脑厂商的地位,并且正在成为国内最大的pc厂商。在2013年1月,联想首席财务官黄伟明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考虑所有的机会其中包括rim和许多其他公司。如果对我们和股东有利的机会出现,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于是联想欲收购黑莓又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本文将从企业并购的动因的角度来浅析联想的对外并购行为。

二、企业并购理论与企业并购动因

1.企业并购的含义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

2.企业并购动因

(1)获取未来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首先,并购一个公司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其次,两个企业合并,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尤其是财会信息将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正如投资大师沃伦劵巴菲特所说:“收购一家现代企业,比重新投资办成一个同样规模的企业,速度快得多,费用少得多,效益也许会好得多。收购是企业发展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2)获得规模效益。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现象。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将被并购企业同类业务合并,快速地扩大业务规模,人员数量和机构网点也随之迅速增多,从而有效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增加单位收益,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并购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发展和设计,企业的直接筹资和借贷相对容易,企业可有足够的财力采用新发明,新技术和新设备以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3)发挥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它主要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并购以后,其产出比并购前两个企业产出之和大,即“1+1>2”的效应。发挥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接受新技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可以进入新市场的途径,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

(4)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更高效率的企业收购效率较低的企业,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三、联想对外并购行为的相关动因分析

联想早期的国际化发展并未取得明

显的成效,但随着全球市场与自身战略的变化,联想在海外的动作自2005年收购ibm pc后也一直没有停歇。2005年收购ibm pc部门,2007年收购packard bell被宏碁阻击,2008年联想欲收购巴西最大pc厂商未果,2009年联想收购美国公司switchbox,2011年联想收购nec挺进日本,2011年联想6.7亿美元购medion公司,到今天,联想透露有意收购黑莓制造商rim。这一系列的大规模海外收购兼并,都蕴藏着怎么样的企业合并动机呢。

1.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进入新市场

近年来国内个人电脑市场容量虽然增加,但由于国外厂商的进入,使行业竞争加剧,加上pc产业步入成熟期,产品的售价大幅度降低,利润空间也大幅减少。因此,国内的电子行业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将借其原来在欧美市场的布局正式进军这些采购力强的地区市场,并依靠ibm现有市场份额从全球第pc制造商(收购前市场份额2.6%)跃居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市场份额将达8.6%),大大的扩大联想在整体上的市场份额。

联想随后收购nec,按照联想和nec的份额对比,该交易完成后,联想将成为日本pc市场份额第一。ceo杨元庆当时表示:“并购nec被日本市场看好,之前nec由于规模原因,虽然有不错的口碑但价格居高不下,联想的并购将为nec的品牌带来更好的业绩。”这表明联想并购nec的很大部分动机是为了进入日本市场。

而后联想收购德国电子厂商medion ag,使联想在德国的市场份额扩大一倍,成为欧洲个人电脑市场第三大厂商。 联想集团表示,双方联手将拥有德国个人电脑市场超过14%的份额,以及西欧个人电脑市场约7.5%的份额。 而今,联想透露欲收购黑莓,尽管黑莓已痛失全美第一大智能手机宝座,但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黑莓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依然高达8.1%。如果拿下这块市场份额,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2.商誉的增加大于收购成本

尽管联想在2005年之前,在商用pc市场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开发出不再是仅凭价格优势取胜,同时具备了一些技术优势的开天系列和昭阳系列笔记本电脑,但这两个品牌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难敌惠普,ibm,戴尔等海外厂商。这一势态在联想“迎娶”ibm pc业务后完全扭转——think品牌,而thinkpad品牌在当时中国市场上的魅力几乎无人能挡。联想借助它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上的领先位置,并享受原来ibm才能享受到的消费者的“景仰之情”,成功借助商誉而跳出国内pc厂商的价格竞争怪圈。

加拿大的rim公司曾经凭借风靡一时的黑莓手机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尽管由于受到iphone以及android的冲击,黑莓手机目前正在陷入困境,但是黑莓仍毫无疑问是移动终端世界的顶级品牌。如果真的实现并购,将吸引一大部分的客户人群。

3.降低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联想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在收购ibm pc部门之后公司规模大幅度增加,这有利于从营销,管理,科研开发等环节促进企业的规模经济目标,使原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段时间,在这种规模效益形成之前,联想的利润先是亏损了三年半才开始盈利。

而联想在2011年收购前,以medion的规模,它以前在成本采购、生产上没有规模优势,联想的收购会更好的降低成本。联想集团成熟市场总裁milko van duijl表示:“该收购加速了我们对西欧消费市场特别是德国的渗透,medion对西欧零售市场的认知将带给我们额外的增长机会。我们相信两家公司互补的市场地位与联想的双拳战略是完美的搭配。我们拥有成功整合科技公司,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经验。”

4.发挥协同效应

联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上的品牌认识度不高,缺乏销售渠道。而ibm拥有覆盖全球的强大品牌知名度、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及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二者整合以后,可以形成很好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上的互补。而ibm公司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也能够提高联想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黑莓具有全球级运营商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475个电信运营商和黑莓达成了合作,在网用户超过3000万。这令人垂涎的电信运营商关系网,必然也是联想梦寐以求的巨大资产。若能够进行收购,也势必会给企业双方带来价值增值。因此,获得协同效益也是联

不断进行对外并购的一大动因。

参考文献:

[1]赵 玮:浅析企业并购的涵义、动因和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1,(5).

[2]张 园:优酷网与土豆网合并案例分析与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2,(3).

[3]郝宏晓:基于企业并购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动因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5)

第7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 国际并购 战略研究

一、迈瑞国际并购案例分析

1.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

迈瑞是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数字超声、医学影像等四个业务领域提供系列产品。早在2008年,迈瑞公司就以2.02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这项交易被誉为“医疗器械行业的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案”。

美国Zonare Medical Systems 公司是全球高端放射领域中超声设备的领军企业,拥有顶尖的超声研发团队和行业领先的Zone Sonography核心成像技术,并连续多年排在美国高端超声领域的前五位。

2013年6月13日,迈瑞宣布以1.05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Zonare Medical Systems 公司。

2.迈瑞公司国际并购的动因分析

(1)扩展海外市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迈瑞在国内拥有超过4万家医疗机构客户和数千家合作良好的经销商,其设备得到95%以上三甲医院和各级医疗机构的使用,国内市场十分稳定。通过新一轮的国际并购,迈瑞可以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

(2)提高品牌知名度。迈瑞2013年的净营收为12亿美元,其中国际营收占54.6%,国内营收只占45.4%。从2007-2013年以来,迈瑞的国际营收都超过了国内收入。北美市场占全球医疗市场的份额最大,迈瑞要想在美国市场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并购是不二之选。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Zonare作为一家世界高端放射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能力。通过并购,迈瑞可以获得Zonare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多项行业领先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大大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实现高端技术收购的目标。

(4)吸收国际化专业人才。迈瑞通过国际并购可以吸收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从而弥补国内医疗行业不能很好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的缺陷。

(5)搭建商业流通渠道。医疗产品要进入美国市场,非常困难,但Zonare旗下的超声产品业务覆盖了欧美主要国家,拥有完善的直销和售后网络,使得迈瑞可以在北美乃至全球高端市场搭建良好的销售渠道。

3.迈瑞国际并购的战略分析

(1)国际化战略有助于公司成长。自主创新和国际化一直是迈瑞的核心战略。迈瑞制定的五年规划表明,公司要争取在2016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目标,所以迈瑞通过并购可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公司实现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

(2)业务和战略上的互补。首先,Zonare公司存在新产品研发周期长、生产和技术投入大、产品利润率低等问题,需要利用迈瑞在发展中国家的高增长和高效的研发平台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另外,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持续低迷,加之Zonare亏损严重,公司一直未能成功上市。在成功并购以后,迈瑞可以帮助Zonare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外包部分非核心环节,从而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逐步寻求上市的机会。对于迈瑞,Zonare给迈瑞带来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而且Zonare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直销渠道、售后服务网络可以覆盖迈瑞高效的研发和生产平台,从而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

二、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的战略建议

1.明确并购目标,制定正确的并购战略

开展并购工作以前,企业必须深入分析自身和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并购活动。我国医药企业对收购对象的评估往往集中在净资产等静态指标,使得并购和企业的产品战略不能有效地结合,最终导致产品研发和定位的偏差。因此,我国医药企业应将基于产品的并购作为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立足点。

2.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合理选择并购投资区位

我国医药企业应深入、全面地考察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整体环境,可从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五方面着手。并购前,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和国际市场规模等因素,慎重选择投资区位,避免承受经济和政治风险。

3.做好目标企业内部价值的评估

评估目标企业的内部价值,首先需要确认两者业务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进而推测并购后的整合难度。除此之外,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目标企业的商品流通渠道。并购企业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品牌、稳定的营销渠道和健全的销售网络的目标企业。

4.关注并购后的整合和协调作用的发挥

在成功并购以后,企业要认真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员工之间的对立情绪、管理层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无法使双方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进而塑造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萍.国际医药企业购并动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32-35

第8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1)竞争优势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理论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应用较为复杂。

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制度化,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密切注意并购行为发展,公司通过产权交易获取股份,从而取得对其他公司的重大经营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或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并购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原因固然表现在定位失误、行政干预、忽视整合等方面,但是财务会计工作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做法对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评估、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取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而在我国,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会面临企业并购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爆涨股票黑马强力出击,股票涨停股票行情权威专家分析,股票黑马冲击天天涨停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发挥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3)提高管理效率其一是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13].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4)获得规模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买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资格也是一种资源,某些并购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到国外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国外筹集资金进入外国市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海外已多次成功买壳上市控股了香港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中远集团(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耗资1.45亿元,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发起人法人股,达到控股目的,成功进入国内资本运作市场。

此外,并购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例如,为在上海拓展业务,占领市场,恒通通过协议以较低价格购买上海棱光实业国有股份,达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业务成功的在上海开展;还可以利用被并购方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和目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出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开拓新业务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并购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表现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企业的总体效益超过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效益之和的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税法和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收支上的财务协同效应;可实现企业的主营业务转移等发展战略。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企业并购能强化政府和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和发挥其能动性,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并购为投资者创造盈利机会,活跃证券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并购决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并购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则;并购后行为主体的企业化原则;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原则;并购机理上的资产核心原则;并购行业选择上的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并购容量的整合显著有效原则;并购进程上的渐进原则;并购重组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原则等[17].这里的所谓整合,就是并购方所拥有的与调整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与环节的能力;所谓的以资产为核心,是指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资产联系,并购双方的资产可否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关系,并购方的地位取决于净资产的多少和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总之,以上述原则为依据,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

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综合各种理论,企业产权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税务、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的效益,因此,企业产权并购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有价证券收益率不高;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筹资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举例来说,在香港注册上市的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拆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为我国企业探索一条间接利用外资发展国产品牌的新路,霞飞虽然拥有驰名商标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仍然发展缓慢,并购完成后,注册香港的公司作为向海外融资的途径。

(3)企业价值增值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爆涨股票黑马强力出击,股票涨停股票权威专家分析黑马,股票,个股,黑马股票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15].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16].

第9篇:公司并购的动因范文

一、引言

19世纪末兴起的并购行为现今已成为许多经济组织的主要发展战略。并购有风险并且耗费时间和精力,然而从全世界范围持续且频繁的并购活动却看不出CEO对这项挑战的丝毫畏惧,即使当金融市场对并购的反应为消极时。我们不禁产生疑惑:CEO为什么成为并购的拥趸?是哪些因素在驱动着CEO的并购决策?

二、世界并购浪潮的特征

并购浪潮是经济、技术和监管三者相互冲击后结合的成果。根据每次并购浪潮的不同特征,我们将并购事件划分为六次并购浪潮:

表1 六次并购浪潮的不同特征

本文将2004年划定为第六次并购浪潮的开始(表1),在此年度不仅并购交易完成的数量和价值空前同时已成为全球共同参与的现象。亚太地区成为并购的重要参与者,该区域的并购在2007年达到高峰。在中国2007年的并购可以用“井喷”形容,除了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国内股权分置改革使并购市场发展迅速。

第六次并购浪潮(表1)的重要特点是新兴市场买家的出现。中国企业的海外交易额从50亿跃至310亿美元。2008 年中国铝业收购英国力拓矿业12%股权创下单笔金额过百亿记录。2012 年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再次创出新高。世界并购浪潮为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不禁质疑:是哪些因素驱动着CEO的并购决策?

三、并购动机的理论解析

关于公司并购主要动因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1.经济效率,如规模与范围经济、垄断优势、财务和经营协同效应、财政优势、潜力股票获利及对商业环境的应对。CEO选择并购的动机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学者们认识到追求经济效率并非CEO进行并购的主要动因。并购活动对公司经营绩效及股东财富的影响是消极的,从长远看产生巨大的负收益。

2.第二种解释是CEO为一己之私牺牲股东利益。公司规模越大,CEO薪酬越高,厌恶风险的CEO会尽量保持公司规模的稳定性以减少薪酬的变动。将CEO薪酬与公司绩效紧密捆绑从而鼓励其为股东利益最大化选择并购。然而该假设并非奏效,虽可采取CEO持股比例和长期激励计划(LTIPs),但持有相当比例股权的CEO关注如何降低自己的职业风险。

3.理论给予CEO的激励对问题的补救并非总是奏效,那么第三种解释是从政治环境、权利的角度考量。随着公司在行业内影响力增大,CEO对董事会施加更大影响力,从而获得包括自己薪酬制定的更多重大事项控制权。这是CEO防御,它包括公司组织结构、所有权、专家以及威望和权力等因素,该解释帮助理解为什么CEO的薪酬组合激励是低效率的。在我国,CEO与董事长两职完全分离的公司非常少,大多数公司的CEO兼任公司副董事长或董事,一些公司甚至是两职完全合一,这使CEO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4.CEO热衷并购活动的第四种解释是以往公司获得的成功与良好的经营绩效可能归功于具有过度自信特质的CEO。因为以往公司的经营绩效出色会使得CEO居功自傲,高估自己的能力,因此导致其在进行并购时过分依赖自己的主观直觉与判断进行损害公司价值的并购交易,即CEO过度自信假说。CEO帝国构建动机与过度自信假说虽然在并购结果和市场的消极预期上具有相似性,但CEO选择并购的目的和行动上二者还是存在差异。与帝国构建者不同,过度自信CEO相信自己是为股东的利益而为之,但由于对所产生的潜在协同效应过度乐观导致错误定价,导致并购公司的“赢者诅咒”,其对目标公司估价过高而支付更多的并购溢价从而侵害了股东利益。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六次世界并购浪潮特征分析及公司CEO对并购活动热衷原因解析逐渐使困惑的问题清晰:(1)CEO选择并购可能由于过度自信的CEO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亦可为自利的CEO为攥取个人利益;(2)CEO薪酬组合一定程度上可解决CEO与股东间的问题,但当存在CEO防御时却破坏薪酬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鉴于上述分析提出建议:(1)对并购公司的CEO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2)完善公司董事会独立性;(3)CEO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应更具有效性,特别是发生并购等重大交易事项后应适当给予股权激励使CEO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期经营绩效相结合,从而降低CEO并购行为对股东价值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占雷.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证[M].第1版.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