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元学习能力;教学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法;思维方式
1.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及主要问题
1.1课程教学改革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的教育改革主题,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是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旨在为后续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课程做好理论知识准备。课程开设与教学改革始于2001年,至今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早期阶段,关注知识的传递效率,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顺序的改变;2)中期阶段,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现阶段,回归育人本位,关注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
湖南城市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主要以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在以“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为结构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分为《园林绿地规划原理》《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2门理论课程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门实践课程。《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关注“设计原理”方面的知识,即“设计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怎么样”。《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关注“设计方法”方面的知识,即“设计应该怎么做”。
1.2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实践探索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课程教学传承知识而培养能力,教学思路明确,关键是找到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因此需要明晰3个基本问题。
1.2.1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是永无止境的,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在以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教学的课时被不断缩减,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可能讲完本课程所涵盖的全部知识,故须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所选择,确定重点、要点和需要熟悉的知识,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这个层面说,大学教师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即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一般来说,现阶段的大学教材,是在知识本位思想指导下,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而组织起来的。这种教材的知识组织顺序,强调知识的输入,不适宜以能力为重的课程教学,因为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以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取材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内容;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必备知识,便是学生应掌握与了解的专业知识;以任务而非“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材料的组织,依据问题解决的需要,选取必要的知识点,构建为不同的教学单元,以够用为度组织学习。
1.2.2理论课程教学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
理论课程的教学性质决定了课程难以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理论课程教学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
1.2.3设计方法能力的核心――制定工作计划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以及独立、有意识地计划工作,找到解决途径。对于设计学习而言,由现状到设计方案的产生与完成,有3个根本层次值得探讨,即“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设计思考过程”。从形式上来说,设计是行动,更是其过程;设计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方法,脱离设计过程谈方法是没有意义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特定专业设计程序、过程和设计思维方式的掌握,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并独立作出决策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在能力目标“设计方案理论评价能力加设计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即能够制定设计工作计划”的指引下,为了解决两者矛盾,课程教学针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示范模仿式教学”等。这些探索在学生知识获取、理解上初见成效,为后续实践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知识准备上实现了预期的计划。但随后的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表现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学生前期掌握的设计方法理论知识,并不能被有意识地用于实际的课程设计中,没有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现象可称为“懂而不会”,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原因大抵如下:1)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场所,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大学的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少,内容多,不得不追求知识传递的效率,教师备课充分,讲解华丽,学生却是被动地听,没有理性的学习活动;2)设计方法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学习过程可分为初高级获得阶段、熟练阶段、保持阶段、迁移阶段和调整阶段五个阶段。“听懂”只是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阶段,还要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的应用,才能使学生“会做”。学生在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动手练习,课下少有自行练习,“懂而不会”不可避免。3)学生探究能力欠缺。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或疑惑时,学生没有信心和勇气独立解答,久之便养成依赖心理,不愿亲自动手解决困难,归纳提炼,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4)对设计教学重点把握的偏差。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如何做出并完善设计方案,更关注设计结果而忽视了设计过程,学生掌握的是设计程序与思维方式(教师预设),应是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习,教师注重学生的设计逻辑,而非设计结果。
2.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与约束条件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找到一个高效、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设计方法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程,以解决课程教学中“懂而不会”的问题。因此,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应满足以下条件。
2.1关注思维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与思维不可分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能力实质上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要任务是将其培养成思维高手。
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强调:“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理解运用,强调学以致用。思维不可教;思维教学并不是教思维,而是促进、引导思维。教师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提供每一个可能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
2.2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教学生会学。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果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教学活动的重点,应从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从知识本身来看,应从知识“是什么”转向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从问题解决来看,应从“答案”转向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任务完成来看,应从结果转向“工作计划”。
2.3注重培养探究能力,以知识教学培养元学习能力
根据能力的结构层次,人的能力可划分为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基本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或最高层次,特殊能力如专业能力是中间层次,技能如图纸表达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最低层次。所谓的探究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基本能力的提升,或是多种基本能力的组合。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以基本能力作为基础。人们要在某些特殊领域进行探究活动,固然需要以特殊能力作强有力的支撑。但是,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更多需要的是基本能力的支撑。
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基本能力寓于特殊能力之中,特殊能力反映和体现着基本能力。因此,基本能力愈发展,特殊能力愈易得到发展反过来,特殊能力的发展也积极地影响基本能力的发展。
按照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主要有:1)策略的知识;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3)自我的知识。知识的有效获取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是能知道“有什么用”和“如何用”,就是说,只有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地用来解决新的问题,才能算是“有效”获取。当代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
元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重视培养元学习能力。元学习能力实际是一种复合的自我监控能力,由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5个因素构成,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具有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元学习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在学习中培养出来其中,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元学习能力训练是最现实、更有效的方法。
3.课程教学新模式建构――“3阶段5环节”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组成。本课程教学模式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个阶段和导入、示范、练习、反馈、应用5个环节。
3.1理论依据
说到底,设计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智慧技能。教育家加里培林将智慧技能的形成分成“活动的定向、物质化活动、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内部言语”5个阶段。我国学者冯忠良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将其简化,并提出了积极影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的“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阶段论。
所谓原型,一般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智力技能样本。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这是主体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为原型内化奠定基础。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学习者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也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只有一个人脑,就只有一套思维技巧;尽管因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形成能力多样,但是背后的思维技能却是共同的。思维的发生离不开语言和逻辑;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采用“说”中学的教学方法。以“说”代“做”,发展思维和能力;由教学生“做”设计转向教学生“说”设计,即先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说出任务完成的结果及其形式;然后说出得到结果的过程、操作步骤以及阶段成果,即工作计划。
3.2操作程序(表1~2)
3.3实现条件
1)教师及时呈现“原型”,并说明其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及关键环节,并做出示范。
2)教师及时点评与反馈学生的练习作业。
3)学生认真完成练习作业,且相互交流和观摩。
3.4教学评价
目前,该教学模式还处在试用阶段。从初期效果看,对部分优秀学生的思维训练确实有益,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不适应。因为需要学生多动手动脑,教师的讲课时间减少,不再“满堂灌”了。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情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对土地以及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不仅要以生态学理论作为基础,还要从美学、社会、经济等角度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园林景观不仅要求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达到最低,并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美学、娱乐、休闲需要,为社会所接受,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不仅仅维持在塑造人工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日后对其的维护与管理,使其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含义
风景园林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具备着独有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从园林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注重园林景观给人带来的效果。例如中国古代园林在设计的时候注重意境的渲染,西方的园林景观则主要是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风景园林景观作为城市有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亲近自然,具有观赏性,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担当着城市及小区的绿色“肺”。同时是基于园林学和美学的设计,因此又具备一定的艺术性。风景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
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性设计主要是对土地以及土地上进行的活动,而达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性要求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面貌,使风景园林景观与自然景观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还要考虑本地的植物、水体、土壤、地形等因素,使其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能源输入与输出。最后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设计,综合考虑美学、社会因素,园林生态设计要达到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和休闲需要的目的。
二、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 色彩 、线条、 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 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2、景观性原则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 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3、均衡的原则
将体量、 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 比较顺眼一点。 如色彩太浓重 、体量太庞大、 数量繁多、 质地粗厚 、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 、体量小巧 、数量减少、 质地细柔 、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 。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 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4、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 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 、功能健全 、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1、保留原有植被。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与环境间,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2、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保护人文古迹及老园林设计,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而老的自然景观尽管粗糙不堪却历经多少年月,有着自己的自然群落,更可以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这种古代的园林景观应该保留,也必须保留,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3、保护园林设计,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我们每到一处美景,总会或多或少发现“某某到此一处”的字样,或者有些情侣、游客的签名。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对此处美景的眷恋和喜爱,殊不知这种破坏性的行为恰恰起了反作用,让本来天然而成,自然的景观大煞风景。因此,保护园林设计及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事情,唯有提高每个人的自觉性,才能让这些古老的美丽的景观完整地存在下来。
4、坚持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 景观化、 功能化方向发展。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以植物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改变传统园林以视觉观赏为主的环境修饰和美化景观的方法,采取多样性和多元化方式,构筑多功能和多用途的绿色空间。 除了特殊地段外,道路绿化可通过改变树种单一、排列整齐的群落结构,追求绿色空间的自然性,形成具有生态演替过程、层次分明的复层群落,增加绿色空间和营养空间的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创造适宜的生境和通道。
5、循环利用。 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再生是进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重要的方法。绿色生态化设计提倡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最小化排废,提倡重复使用,回收利用。 可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对有机 、无机、有害、无害物质分别再利用以达到最小排出和最大化利用。如在园林景观中实施中水系统,配备循环水净化装置,循环重复使用再生水资源,收集和利用污水雨水流动景观水以改善气候环境 景观小品更多地采用节能、 环保新材料,充分利用二次建筑垃圾,创造出有特色的优美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 庞丽,杨建英,谢宝元,张春平,高清坡.滨河园林景观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南沙河中上游景观规划方案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2] 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J]. 河北林业. 2008(01)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清晰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分析了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深化新农村经济管理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同样农民的认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村、乡、镇一定要坚持提升农业人员的认识水平,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支持新农村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所以,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其重要性,做好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工作,帮助农民群众明确产业化经营的巨大作用,从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所以也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农民的培训与教育还是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总结国内诸多成功经验基础上,可以结合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健全完善相关的经济制度。做任何事情就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更是如此。各农村地区在保证制度体系不违背党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制定具体的体系政策,使农村经济管理内容更符合地区情况。对此,农村地区要明确规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向、相关内容,注重农业市场的拓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其管理力度,才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三,加强农村专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为将我国有关的农村政策切实落实,并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稳定所以要加强经济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当地经济管理机构需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并且实现对管理队伍的建设,所以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依法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还要做好农村的经济信息化发展工作,能够保证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实施。同时也要做好农业经济的统计信息工作,做好农民收入的分类分析,为主管部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二、结束语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环境景观;景观设计城市
小区是现代城市市民居住的重要场所,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程度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不管是房地产投资者,还是建筑设计者,都应该注重这一块。我们普遍都有这样的体验:现在社会环境氛围浮躁,使得人们的心理、生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居住环境是人们工作、学习与社交之余的最后一块平静的乐土。在居住区周围设计方便人们活动与锻炼的步行道、健身广场、休息景观等,供人们休息与娱乐,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也迎合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念。但是,这样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理念,既包含了建筑学知识,又有生态学的知识;既不能单纯地追求外表的美观,同时也要考虑建筑物的实用性。作为园林设计方面的学习者,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突破思维,设计创新。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首先应该在了解当地自然状况的基础上,注重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利用,同时要做到扬长避短,规避不利的条件。其次,根据实际空间的大小,适当发挥与利用,要考虑到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搭配与融合,尽量做到协调与适宜。再次,居住区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不仅要看是否符合视觉的审美与心里的感受,还要考虑是否方便于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总之,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景观的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所以,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结合人文特征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说到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供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等。因此,居住环境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它的人文特征。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有利于城市居民居住的环境场所,是每位园林设计工作者必须持有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区环境带设计,就是说在设计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时,要求景观充满生活的气息与氛围,做到景观为人所用,综合规划,把人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全程中,突出人的重要性。同时,未来的城市居住区应该会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的要求,可能会出现供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城市居住区。那么,作为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人性需求,满足不同的居民的生活需求。这对于城市居住区功能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今社会,我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在城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我们应该从人文精神出发,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结合居住场所特征
因地制宜,这是居住环境设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设计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时,应该提前考虑居住区的人流量、道路布置、停车场所、人们惯常的娱乐方式等,然后再有效利用这些已经有的设施、空间、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以此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建设的成本。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准确把握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在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尽量考虑以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主要的园林植物。这样做,既可以让园林绿色植物适宜当地的土壤与气候环境,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建设成本。[1]另外,再进行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做相应的市场调查,尽可能了解当地居民的习俗与爱好,将生活习惯与娱乐爱好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3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气候环境对一个地方的植物的影响也是绝对的。在进行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时,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2]因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园林设计,园林设计又以植物为主要对象,气候环境的作用就越发突出。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方,就应该种植耐旱的植被,防止水分的流失;而水源相对充足的地方,就应该种植阔叶,页面大,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以及光合作用,促进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地方,更应该考虑这些因素,防止盲目地引进与标新立异,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注重创新
近年来,在国内的多个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相互模仿与复制的雷同景观。许多游客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的症状,逐渐开始了国外游玩的热潮。相应的,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与其他的设计一样,应该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体现不同的人文情怀。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劳动,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更要有聪慧的头脑,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要体现创新思维,就必须在规划构思的时候,能够力求自然、协调,尽量做到与自然地有机统一,体现当地、该群体居民的风俗与特色。[3]同时,创新还体现在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与发掘上,最好能够让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孔与市民相见,既体现了创新,又没有丢掉我们传统底蕴。事实上,能够维系与一个群体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就是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定会有利于该居住区域的人文建设,这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初衷。同时,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根据经济情况,适当考虑使用新型的材料,例如一些新型的材料,它的质地比较好,而且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环保理念。
5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挖掘乡土资源
上面我们说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必须有创新意识,建设有新意的适合居民的环境景观,但是我们也谈论到,一些地方为了标新立异,完全丢掉了当地的环境景观特色。[4]例如,在本来就缺水的北方地区,搞江南水乡的风格,且不说这与当地的环境景观格格不入,光是为了所谓水乡意境,付出的资金与劳力是不可估计的,而且这样南辕北辙的形象环境景观设计,真的达到了审美与陶冶人的情操的效果,答案不告自知。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挖掘乡土资源,体现当地的风格与特色。例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对当地来说,是一种特别宝贵的资源。如果将历史文化利用到居民居住区的环境建设当中去,定会增添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风土人情。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计与管理是一门深奥的科学,更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宏观上来看,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与管理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体现当代的发展理念。从微观上来看,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与地域、人文、气候等条件结合,同时不断创新,推陈出新,避免雷同。[5]在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与管理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征的适合居民居住的人文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苏明明,杨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3):316-316.
[2]刘世洋.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1,3(3):261.
[3]韩玉梅.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182-183.
[4]谢永权.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18):206-206.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理论应用;研究
一、概述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因此制作园林景观模型对日后的园林实体发展和现场勘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单体或群体建筑模型绿化时,对于绿化的表现形式要尽量做得简洁些,做到示意明确、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异,切忌喧宾夺主。树的色彩选择要稳重,树种的形体塑造应随着建筑主体的体量、模型比例与制作深度进行刻画。
二、理论探索
(一)模型制作
设计构思包括比例和尺度的设计构思、形体的设计构思、材料的设计构思和色彩与表面处理的设计构思共四部分内容。构思包括建筑物与配景的做法、材料的选用、底台的设计、台面的布置、色彩的构成等。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别墅模型绿化时,表现形式可以考虑做得新颖、活泼一些,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塑造出家园的氛围。树的色彩则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过于明快则会产生一种漂浮感。树种的形体塑造要有变化,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二)色彩关系
在进行制作设计时,首先应特别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因为模型是在楹尺间反映个体或群体建筑的全貌,每一种色彩同时映射入观者眼中产生出综合的视觉感受,若处理不当,哪怕是再小的一块色彩也会影响整体的色彩效果。所以,在建筑模型的色彩设计与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建筑模型的色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就其本质而言,建筑模型是缩微后的建筑物。因而,色彩也应作相应的变化,若一味追求实体建筑与材料的色彩,那么呈现在观者眼中的建筑模型色彩会感觉很“脏”。
(三)模型制作的工具应随其制作物的变化而进行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具和设备的拥有量影响和制约着模型的制作,但同时又受到资金和场地的制约。在模型制造中,对于重要的材料都有特定的工具,而选择、使用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对所有工具都适用的一句话就是:买较高品质的工具总是值得的。只有锐利的切割才能有准确的棱角,好的工具也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只是它们需要磨利、上油等维护。自然界中的树木千姿百态,但作为模型中的树木,不可能也绝对不能如实地描绘,而必须进行概括和艺术加工。在设计塑造树种的形体时,一定要本着源于自然界、高于自然界的原则去进行。源于自然界,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各种树木在人们的视觉中已形成了一种定势,而这种定势又将影响着人们对模型中树木表现的认知。但源于自然界绝不意味着机械地模仿,因为模型是经过缩微和艺术化的造型体,同时,它又是用不同的材质来表现物体的原形。所以,在进行树形塑造时,必须在依据各自原形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地表现。
(四)绿化与建筑的关系
在进行绿化设计制作前,首先要对建筑的风格、表现形式以及在科面上所占的比重有着明确的了解,因为绿化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和色彩,它与建筑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单体或群体建筑模型绿化时,对于绿化的表现形式要尽量做得简洁些,做到示意明确、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异,切忌喧宾夺主。树的色彩选择要稳重,树种的形体塑造应随着建筑主体的体量、模型比例与制作深度进行刻画。
在设计制作小比例规划模型绿化时,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应放在整体感觉上,因为此类模型的建筑由于比例尺度较小,一般是用体块形式来表现,其制作深度远远低于单体展示型模型。所以,在设计制作此类模型绿化时,主要将行道树与组团、集中绿地区分开。房间绿化应简化,如果过于刻画,则会产生空间的拥塞感。在选择色彩时,行道树可以比绿地的基色略深或略浅,总之要与绿地基色形成一定的反差,这样才能通过行道树的排列,把路网明显地镶嵌出来而集中绿地、组团绿地除了表现形式与行道树不同之外,在色彩上也应有一定的反差,这样表现能使绿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别墅模型绿化时,表现形式可以考虑做得新颖、活泼一些,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塑造出家园的氛围。树的色彩则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过于明快则会产生一种漂浮感。树种的形体塑造要有变化,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实践分析
(一)园林景观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是由造型艺术与色彩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瑰宝,是园林景观艺术的再创作。美的模型是制作者对美的一种再创造,是对生活的一种浓缩理解。模型师把自己全部感情注入模型中,使模型产生出活力,用那清晰的轮廓、优美的形体、独有的韵律、和谐统一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通过模型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使人如醉如痴。欣赏一件园林模型作品如同欣赏一幅画,这不仅要求作者技艺高超,也要求观者水平不凡。从以下几方面欣赏:
(二)设计方案本身要精彩。设计力案自身的精彩是构成判定一个模型是否精彩的第一要素。可以想像一个平淡无奇的设计要想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方案本身是决定因素。色彩要和谐。一个模型色彩的整体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模型师的艺术修养。一个完美的模型,除了技巧、材料外,还要掌握色彩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通過灵活、慎重的手法,实现色彩的协调和统一,那些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的色彩大杂烩的模型是不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
(三)质感要强。质感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是真实程度问题。如果模型质感不强,不像其物,那么根本用不着去讨论它的好与坏。因此观赏一件模型作品要看与实物比较真实程度如何。当然模型不是实物,它是虚构的,是经过模型师艺术处理的。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可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全部照搬到模型上,也没有这种必要。但经过虚构和艺术手段的处理后,使人联想到模型虽不是生活中的实体,又确信实物就在眼前,这就需要模型有较高的艺术性,做到以假乱真,“夸张、借喻、拟人丫等手法的使用都要恰到好处。
关键词:设计单位;经营管理;经营机制
1 设计单位经营机制的转变
工程设计咨询业在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事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它要求从业人员精,技术含量高,知识更新快,社会责任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设计单位经营机制的改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设计单位与国外的工程公司、咨询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岩土工程公司等不仅是名称不同,更重要的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经营范围和服务方式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入关,国门打开,国内的建设体制习惯做法与国际惯例将逐步融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变更,工程设计单位也逐步向科技型企业改制。
在核发事业费阶段,设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的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任务由行政计划下达,经费由行政按人头事业费计划全额核拨,人事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统一管理调动。当时国家每年要为设计事业计划列支费用3亿元,所有设计单位靠的是吃国家财政的大锅饭。
在实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设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务和经费实现了社会化,在人员和收益分配等方面还保留着较浓厚的计划经济事业单位的色彩,但已明显具备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型期的经营特征,其最突出的方面就在于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多元化市场的形成,设计单位吃国家财政大锅饭的局面发生了根本转变,全面实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到2000年,设计行业有从业人员大约70万,每年实现近300亿元的设计费不再由国家事业费负担,设计行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70万人300亿元的经费支撑着国家每年数千亿元的基本建设固定投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趋市场化,设计单位事业性质经营机制的弊端也日趋显现出来。一方面机制不活,功能单一,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离开了行政保护,已不能与发展的市场相适应。另一方面资质失控,队伍过剩,市场行为不规范的低资质竞争,发育了设计隐形市场,使设计的技术含量降低,更加剧了设计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了设计质量的可靠性降低。虽然不少设计单位的营业额在提高,但随着技术更新的加快,经费开支的加大,单位效益明显在滑坡,技术进步后劲缺乏。有些单位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因此1999年12月国务院(1999)101号文批转了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5关于工程设计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6,明确指出改制的目标是将/设计单位由现行的事业性质改为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0至此,历时20年的设计单位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攻坚阶段。
改企建制就是要使设计单位彻底与计划经济脱钩,激活设计单位的市场经营机制,使之加速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迈进。为设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和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2 项目管理
远在1998年,中国建筑设计协会就把/积极探索建筑设计单位建立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0作为工作要点。近年来,不少设计单位在项目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工程设计单位的经营、质量、信誉、技术和服务都是通过工程项目来体现的。工程项目设计服务的快慢好坏,收益的高低集中反映着设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整体素质,因而确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经营管理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对工程项目设计咨询服务的全过程中,项目组织是实现项目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生产组织单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实体,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服务的项目在进度、质量、收益、开支、分配等方面代表单位对内对外总负责,并应当拥有项目组成人员的择用权。设计单位应围绕工程项目建立健全相应的项目预期的经营目标。项目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国际通行的工程咨询管理惯例也是相符合的,它的实施既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各方面的工作责任的明确,项目组责、权、利的统一,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经营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经济技术责任制,必将会给设计单位的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也一定会对工程设计咨询业经营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3 质量管理
提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的利益,是建设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要靠制度保证,靠科学技术,还要靠过硬的队伍。
设计单位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载体。没有先进的设计,就没有先进的工程、先进的产品。从工程建设总体角度讲,设计单位的整体水平,反映了国家整体技术水平。
全面质量管理自80年代全面进行以来,对企业的管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内涵体现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目的。
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建筑设计所体现的工程质量,是通过设计文件和图纸表达反映出来的,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它是设计人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严格执行各类标准,还依赖于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人0是设计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人员的能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能动性在设计产品的质量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质量奖惩制度,提高人员的能动性,使职工能积极的工作,从本质上保证质量体系正常运行,是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奖优罚劣,是奖惩制度的核心,是增加技术人员能动性的强心剂。
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是保证设计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员质量,人员质量在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质量意识等方面。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是用人的质量来保证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来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完善人员教育培训机制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狠抓质量管理,提高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坚持质量第一,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搞好泉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坚持经常性的质量教育,硬化质量标准,积极做好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强人才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推出优秀的设计成果,树立精品意识,争创一流设计。
4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活动所希望的结果,制约着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特征、表现及规避。设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比较简单,但也具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以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为准则,组织好各项财务活动,加强经济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控制费用支出,监督收入的实现,按项目参与经济预测及经营决策,对成本和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决策和风险有机统一,建立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为设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软件系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后劲。
参考文献:
建筑经济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一: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研究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经济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本管理的落实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目前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开始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展开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路径,希望可以为同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怎样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每个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关键。完善的建筑企业体系,不仅要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要实现项目利益的最大化,这时成本管理则认为保证建筑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本文着重从目前我国建筑经济中成本管理的情况展开分析,探讨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1当前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1.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①成本管理观念僵化的问题在当前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比较突出。当前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主要目标在于项目施工成本中的资源消耗,对资源消耗展开重点控制,但是在企业供应却并没有进行重点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缺少对成本支出的优化;②对成本管理概念的认识不足。目前很多企业将成本管理看作是成本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认为这项工作与企业中其他部门关系不大,严重忽略了对成本的控制,这对成本管理非常不利,限制了企业的发展;③成本考核制度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在适应形式上的发展,项目经理并不清楚自己的具体职责。同时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奖罚制度,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对成本管理起到实质上的作用;④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现在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都受到了限制,始终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体系不明确,甚至一些企业都没有形成目标成本,不能事先统计出自己的盈利情况,只能在完工以后才能清楚自己的盈亏。
1.2成本经济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2.1从整体性角度分析
传统经济成本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利用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不同分支上得以实现的,传统成本管理要求将不同目标分配到各责任中心,利用对个人绩效进行控制的方式提高整体绩效,对部门及作业进行了分割,这种情况下个体只会将单一目标的实现作为自己的工作,严重忽视了其他相关工作的进行。
1.2.2从功能结构角度分析
企业目标只有以组织目标的保证为前提,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对全员、全过程展开成本管理,而传统企业将管理重点放在了采购、财务等部门职能的发挥上,这种管理理念根本不能深入到各环节中,因此不能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1.2.3从开放性角度分析
传统成本管理仅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进行控制,而现代企业采用开放性的思想,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尤其是充分重视对产品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对产品的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以及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分析。
2当前建筑经济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证明,加强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对企业项目成本的控制,同时对企业后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具体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2.1成本管理反映了施工质量
成本管理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紧密相关,例如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施工材料质量是否合格等,都可以通过工程质量体现出来,这不仅体现了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成本管理对建筑经济带来的效果,对建筑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2.2成本是产品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要想确定建筑产品价格,首先应对企业成本进行计算及评估,然后对各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才能对建筑企业产品的价格进行确定。
2.3成本管理是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与质量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是企业产品成本的竞争。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对成本管理加以重视,在市长中占据有利地位,最终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2.4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密切相关
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和管理决策都以企业成本核算为基础,因为企业决策的回报率和企业投入的成本存在直接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与决策。
3建筑经济中成本管理的实现路径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企业管理者应提升责任意识
①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的力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对核算质量进行保证。②要制定出完善的约束与奖励制度,整理和收集变更工程项目的资料,及时上报给管理部门审核,这样才能加强对工程施工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更好的控制施工成本。
3.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在建筑成本控制工作中,材料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到了超过50%的比例,所以应该认真的做好材料成本环节。项目中标以后,项目部应该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预算进行编制,为后续施工操作提供依据。采购部门应该结合项目材料需求计划对材料进行购买,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用量过度的现象,材料管理部门一定要将调查工作做好。此外,采购工作中应落实招投标方式,由相关部门统一对材料人员进行安排,采购过程中应注意额度,不能出现材料积压或材料;浪费的现象。派出专人对材料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进行监督,完成采购以后应及时将采购信息上报相关部门。
3.3落实成本核算的监督与管理
成本核算是经济成本管理中最开始的一项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代表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成本核算工作做得不好,将会对后续工作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建筑企业中的成本核算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将自己的职能发挥好,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紧抓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同时还要严抓成本核算管理。
3.4控制成本与合同签订
完成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之后,应该和相关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同时施工方还要和企业针对合同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在合同中玩文字游戏。承包合同签订完成以后,还要针对整个工程的预算过程制定成本计划书,对工程任务清单进行总结,统筹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购买的机械器材等。
3.5使用劳务承包商
在准备工作完成以后,企业还要对劳务队伍进行挑选,选择一支信誉良好、具有一定实力的劳务队伍,与其展开详细的谈判,同时在后续工作中还要不定期的展开考核。企业可以利用劳务分包招标制度展开招标,施工企业则可以成立招标小组,评委由项目经济担任。最后,招标小组应拟出详细的招标说明,邀请三家以上劳务队伍参加投标,最后按照劳务队伍竞标书的信誉程度,从这几家劳务队伍中选择最理想的一个。
3.6将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做好
建筑工程完工以后,投资方应结合施工图纸、施工承包合同等相关资料,按照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工程量展开科学计算,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量的准确性。
4结语
总之,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建筑企业应该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建筑经济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成本管理理念可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所以,我国建筑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将成本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过程中,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根萍.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90.
[2]袁德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管理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3):32~33.
[3]王文佳.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时代金融,2014(11):129.
[4]单连杰.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营管理者,2010(24):111.
[5]张卓颖.浅析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建筑企业财务会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22):111~112.
建筑经济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二:高职高专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顶岗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用人企业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将顶岗实践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专学生顶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