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第1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大学英语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00-00

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1】王守仁教授在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时也强调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融合,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实现有效教学”。【2】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媒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在摸索和过渡期,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都出现了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失衡。因此,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16年 1 月 23 日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CNNIC)的《2016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频率、学习场地等方面都对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给外语教学和课堂管理带来空前的影响。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策略、实践、工具和资源,同时也对教育的方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使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多样化和便捷化,也促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信息化时代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同时信息时代背景的变化、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和老师身份及需求的变化共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阶段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目前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及其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有效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外教育学界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任庆梅 2013),[3]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综述(黄彩霞 2015),[4]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活动设计(束定芳2014),[5] 课堂研究价值定位推动实践变革(王鉴,宋生涛 2013),[6]探究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文秋芳,任庆梅 2011)[7]等。这些研究成果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等层面为深入探究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的内涵与评价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照。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科目,强调运用性、实用性等特性,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充分考虑外语学科的特殊性,采取多种信息化措施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及教学研究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广义上指的是以学生及学习进步为关注点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施以恰当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要求配合和协调。有效教学中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参与方式对有效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因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信息时代教育环境、教师与时俱进的变化等诸多背景因素。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本研究以北京某高校笔者所执教的信管学院、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目标,探索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将各种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新兴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从而达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目的。

本研究共有102名受访者,全部来自于笔者执教的理学E1A班、信管E1A班、机电E1A班。通过分析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学习中师生常用APP、网络平台资源,总结出将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新兴的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方法,尝试将各类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经过对102名学生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的统计,最受学生欢迎的APP有英语趣配音、扇贝单词、沪江开心词场、可可英语、每日英语听力等等。本研究主要从三个主要变量:课堂管理、活动创新、教育技术来探讨大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设计。

1. 课堂管理。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新兴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课堂管理方面也是有所体现。针对学生在课堂心不在焉或缺勤旷课的问题,新的网络技术也可以帮助建立有效和有秩序的课堂。教师上课时逐一点名比较费时。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同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网络社交群内自己的答案,没有答题的或者没有按时答题的,则视为缺勤,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师在课上点名和备注考勤的时间,提高整个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完成更多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课堂教学环节。

2. 活动创新。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新兴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教学活动方面也可以有所创新。比如,笔者会针对本次课堂所讲授的主题,将课堂分成课上和课下的环节,如果是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在课上重点讲授。如可以由网络平台、APP、社交软件等辅助在课下完成的环节,则作为作业。教师通过作文批改网定期写作或者翻译任务,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查看、批改、收集整理数据、分析作业完成的情况,对学生的作业和完成度一目了然。课上主题由教师主持,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由发言人来阐述本组的观点,经过社交群内发起网络投票,看哪一组的观点最受大家的认可和欢迎。网络投票的形式,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家热烈的线上和线下的讨论也使得原本独立的英语学习更有互动性。针对课程主题和内容可采取多种形式的APP来丰富课堂活动。最受学生欢迎的APP如英语趣配音、扇贝单词、沪江开心词场等这些软件都可以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如针对学习内容主题开展英语配音比赛、单词记忆比赛、英文新闻播报比赛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以看懂听懂新闻、能流利地用英语配音和对话等非常直观和具体的需求为驱动,比一味地强调提高四六级成绩,对学生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经过对笔者执教的三个班级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成绩都得到了提升。本学期在这三个班级一共举行了三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在学期初,代表学生进入大学的原始英语水平和状态,三个班平均分为63.23。第二次模拟考试在学期中举行,平均分为63.39。第三次模拟考试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尝试之后,平均分为65.07。可见,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新技术和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之后,三个班的平均成绩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 教育技术。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与新兴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教育技术的改变和更新方面也是有所体现。现在教育界开展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借助了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由于其短小精干的形式和言简意赅的内容,十分适用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慕课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让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片段式的时间来学习。这些信息化背景下涌现的教育新技术,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在课上由于时间和课程设置无法深入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微课和慕课的形式有效地延伸和深化。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有力支撑,使得原本有限的课堂时间,在课外和课下得到了无限的扩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使得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和重要补充。

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英语的课堂管理、活动创新、教育技术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英语的课程中,学生是否学习英语,是否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取得了进步,教师是否帮助学生获得了有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技能,是大W英语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大学英语的每节课都应追求教有实效、学有实效,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DB/OL]. 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016-07-27.

【2】 王守仁,王海啸.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4-11.

【3】 任庆梅. 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20-28.

【4】 黄彩霞.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综述[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4):31-32.

【5】 束定芳. 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活动设计[J]. 外语界,2014,(4):54-61.

第2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过程教育”是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关注数学结果的形成、应用的过程和获得数学结果(或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过程的育人活动.“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是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其涉及的坐标思想和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学习“图形与坐标”、“函数与图象”和“曲线与方程”的理论基础.生成确定位置的方法的过程、用生成的方法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表示思想等,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有积极的影响.基于“过程教育”的“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的教学应该怎样操作以发挥其蕴含的教育价值?笔者在反思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并在象山县骨干教师带徒活动中进行了实践验证,课后获得了观课老师的广泛好评.现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2 教学实录

环节1 经历再认确定物置的过程――渗透坐标思想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棋盘上棋子的位置,影院里的座位,城市地图上车站、学校、医院、风景区的位置,我国的位置等.

师:图1是象山丹城某区域局部示意图(表示各单位的点正好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假定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问:怎样描述象山中学的位置?请你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提示:参照物具有不唯一性,描述方式具有多样性,数对次序具有规定性)

生1:从财富中心出发,先向东走11个单位

长度,再向北走4个单位长度.

师:不错!可用有序数对(11,4)来表示象

山中学的位置.

生2:从财富中心出发,先向北走4个单位

长度,再向东走11个单位长度.

师:不错!也可用有序数对(4,11)来表示象山中学的位置.

生3:从丹城中学出发,向北走4个单位长度.

师:不错!也可用有序数对(0,4)来表示象山中学的位置.

生4:从大润发出发,先向东走9个单位长度,再向北走2个单位长度.

师:不错!也可用有序数对(9,2)来表示象山中学的位置.

生5:有多种描述方法.因为参照物具有不唯一性,并且有两种走的方式.

生6:即使选择同一个参照物,也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因为可以用“距离和距离”的方式来描述;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的方式来描述;又可以用“角度和角度”的方式来描述.

师:很好!这就是说,当参照物、描述方式、数对次序不确定时,就会产生同一个物体可用多种有序数对来表示.怎样解决“一对多”的问题?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环节2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显化坐标思想

师:怎样能使数对与物体(点)建立一一对应呢?请大家结合上述表示象山中学位置的经验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7:当参照物、描述方式、数对次序确定时,就能使数对与物体(点)一一对应.

师:大家同意生7的观点吗?

众生:同意.

师:既然参照物具有不唯一性、描述方式具有多样性、数对次序具有规定性,那么,怎样选择参照物?怎样选择描述方式?怎样规定数对的次序?

众生:困惑、期待.

师:选择参照物的原则是使刻画物体(点)的有序数对中的数尽量简单.选择描述方式的依据是根据实际的需要.一般地,数对次序是这样规定的:若用“距离和距离”的方式来描述,则规定列号写在前面,行号写在后面;若用“角度和距离”的方式来描述,则规定距离写在前面,角度写在后面;若用“角度和角度”的方式来描述,则规定经度写在前面,纬度写在后面.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上述表示象山中学位置的经验来说说描述或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生8:确定参照物选择描述方式规定数对次序用有序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

师:基本正确.描述或确定物体(点)的位置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确定参照物(点)选择描述方式测量线段的长度或角的度数规定数对的次序用有序数对描述或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点)的位置有何意义?

众生:困惑、期待.

师:由于点不能运算而数可以运算,如果能使数与点一一对应,就可以将点转化为数,从而可以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这就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想法.

环节3 参与尝试方法应用的活动――强化坐标思想

师:现在我们先用确定位置的方法来解决下列问题1:

(1)怎样用有序数对表示象山、的位置?

(2)据气象报告,2012年8月7号15时,台

风“海葵”的中心位于北纬24°,东经133°.怎样用有

序数对(东经度写在前面)表示此时台风中心的位置?

能在图4上标出台风中心的位置吗?

(3)渔民接到警报,台风可能在象山一带登陆,图中

黄线表示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渔船E(125,30),渔船F(125,27)是否位于这条路径上?

先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允许小组合作),再组织学生交互反馈,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环节4 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再认坐标思想

首先,教师出示下列“问题清单”,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清单”进行回顾与思考.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2)确定位置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3)当参照物(点)、描述方式、数对次序确定后,点与有序数对是否一一对应?用有序数对表示点有何意义?

(4)表示直线上的点需要几个数据?表示平面上的点需要几个数据?表示空间中的点需要几个数据?

(5)“确定”的含义是什么?

(6)如图3,若规定列号写在前面,行号写在后面,则购物中心相对于中心广场的位置可以用怎样的有序数对来表示?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进行评价.

第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

(1)本节课研究了确定位置的方法及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两类问题(已知点求有序数对;已知有序数对找点).研究的基本过程是: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反思确定具体物置的过程并概括出确定物体(点)位置的方法用确定物体(点)位置的方法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语句教师作了修改)

(2)确定位置的方法包括:确定物体(点)位置的步骤、选择参照物的原则、选择描述方式的依据、数对次序的约定等.

(3)当参照物(点)、描述方式、数对次序确定后,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用有序数对表示点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

(4)表示直线上的点需要1个数据;表示平面上的点需要2个数据;表示空间中的点需要3个数据.

(5)确定就是有序数对能只能表示一个点.

(6)购物中心相对于中心广场的位置可用怎样的有序数对来表示?这个问题待下节课再来研究.

3 教学点评

尽管培养学生的智慧需要关注“过程”,但关注“过程”也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结果”.因此,“过程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内容全面、认知过程完整、教学方法和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知过程和教学方法符合“过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3.1 “经历再认确定物置的过程”的教学符合“过程教育”

确定物置的方法是在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但小学阶段涉及的是定性描述物体的方位(第一学段)和用有序自然数对定量刻画物体的位置(第二学段),并且问题相对比较封闭(参照点固定、描述方式固定).这个经历性数学活动的内容基于小学,但又高于小学(问题具有开放性――参照点可以选择、描述方式可以选择);认知过程既有描述具体物体的位置,以再认描述物置的方法,也有描述物置之后的深入思考,以认识参照物的不唯一性、描述方式的多样性、数对次序的规定性;教学采用了教师问题引导和适度暗示下的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这符合“过程教育”,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使学生感受当参照物、描述方式、数对次序不确定时,同一物体可用多种有序数对来表示,从而能使学生感受建立有序数对与物体(点)一一对应的必要性.

3.2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的教学符合“过程教育”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坐标思想包括“由于点不能运算而数可以运算,如果能使数与点一一对应,就可以将点转化为数,从而可以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的想法及能使数与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具体方法.这个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内容不仅包括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定位置的步骤、选择参照点的原则、选择描述方式的依据、数对次序的约定等),也包括生成确定位置的方法的过程和蕴含的坐标思想等;认知过程既有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合作研讨,以生成确定位置的方法,也有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合作反思,以显化坐标思想;教学采用了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研讨和合作研讨基础上的教师总结性讲解的方法.这符合“过程教育”,能使学生经历生成确定位置的方法的实质性思维过程,也能使学生感悟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意义等.

3.3 “参与尝试方法应用的活动”的教学符合“过程教育”

用生成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解答具体问题是整节课认知过程的后半段,其主要涉及解答两类基本问题――已知物体(点)的位置求有序数对和已知有序数对找物体(点)的位置.这个参与式数学活动的内容不仅包括解答两类基本问题,也包括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过程和蕴含的坐标思想等;认知过程既有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答具体问题,以再认确定位置的方法,也有解答之后的反思――参照点是什么?选用的是哪种描述方式?数对次序是怎样规定的?以深化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的认识;教学采用了教师有代表性问题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和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教师点评的方法.这符合“过程教育”,能发展学生的智慧技能,能进一步认识坐标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4 “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的教学符合“过程教育”

课堂总结也是整节课认知过程的后半段,旨在再认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进一步感受研究的意义.这个参与式数学活动的内容不仅包括回顾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包括内容的“延伸点”――“确定”的含义是什么?表示空间中的点需要几个数据?第三象限的点怎样表示?等;认知过程既有教师问题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也有学生交互反馈基础上的教师概括;教学采用了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先放后收的适度开放的方法.这符合“过程教育”,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知道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并对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第3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积分 定积分 二重积分

积分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变量的瞬时变化的重要工具,其理论愈加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本文拟讨论积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包括求静水压力、设备重心等,其在实际生产和工程技术中可以保证经济合理和设备安全,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计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实际的宏观问题都可以用积分解决,把一般问题放在微观中进行处理,使一般问题特殊化,达到解决问题目的。

一、积分的应用。

积分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且重要的作用,微元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即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微元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用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解决,使所求问题简单化。

(1)积分微元法。设y=f(x)在区间[a,b]上非负且连续,求由曲线y=f(x)及直线x=a,x=b和y=0所围成的曲边梯形。计算所用方法是分割、取近似、求和、取极限。第一步,求出F(x)的微分式dF=f(x)dx。其中f(x)是已知的,F(x)是所要求的。第二步,利用微分式求f(x)在[a,b]上的定积分,即F(b)-F(a)=f(x)dx. 这里,更重要的是如何写出F(x)的微分式。任取微小区间[x,x+x],求出F(x)=F(x+x)-F(x)≈f(x)x.当x0时,将上面的近似式转变成等式,即dF(x)=f(x)dx.以上方法为定积分的微元法,而且近似公式F(x)≈F(x)dx转化为等式dF(x)=f(x)dx的关键是:F(x)与f(x)dx的误差是x的高阶无穷小(x0时)。

(2)利用积分求变力做功和抽水做功。

定义1: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有定义,在[a,b]内任意插入n-1个分点,a=x0

定义2: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计算公式:W=・,W表示功,表示恒力向量,表示使物移向量。W=(t)・(t),W表示功,(t)表示随时间t变化的变力,(t)表示位移变量。

【变力做功】设物体在变力F(t)作用下沿t轴由a处移到b处,求变力F(t)所做的功。由于力F(t)是关于时间t的变力,所求功是区间[a,b]上非均匀分布的整体量,故可以用定积分来解决。

利用微元法的思想,由于变力F(t)是连续且变化的,故可以假设F(t)在微小区间[t,t+t]上的作用力保持恒定。按照恒力做功公式,求出这一段上变力做功的近似值。

(3)利用定积分求引力。由万有引力定律知道,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距为r的质点箭的引力为F=k(k为引力常数)。我们知道,一个均匀细杆和一个质点也会产生引力,由于杆上各点对质点的引力方向也是变化的,就不能用此公式计算。下面,我们用定积分的微元法来分析计算这样的实际问题。

例如:设有一长度为l,线密度为ρ的均匀细杆,在杆的中垂线上,并且距杆a个单位长度处有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M,求细杆对质点的引力。

解:用定积分的微元法。①取变量,定区间:取杆的中心为原点,杆位于y轴上,建立坐标系,取y为积分变量,积分区间为[-l,l]。②取近似,找微元:在y的变化区间[-l,l]内,视任一小区间[y,y+dy]对应的一小段细杆为一个质点,其质量为ρdy,与M相距r=.因此,可求出这一小段细杆对质点M的引力F的大小为F≈k。于是,F在水平方向Fx的近似值,即微小细杆对质点M的引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微元为dFx=-k.③找整量,求积分:引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为Fx=-k=-.另外,由对称性可知,引力在铅直方向的分力为Fy=0.

二、重积分的应用。

在二重积分的应用中,许多求总量的问题可以用定积分的微元法来处理。如果所要计算的某个量U对于闭区域D具有可加性(当闭区域D可以分成许多小闭区域时,所求量U被相应地分成许多部分量,部分量之和等于U),在闭区域D内取一个直径很小的闭区域dδ时,相应的部分量可用f(x,y)dδ的形式来近似表示,其中(x,y)在dδ内,这个f(x,y)dδ称为所求量U的微元,记作dU。所以,它为被积表达式在闭区域D上的积分U=D f(x,y)dδ.

第4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一、教研主题选择:聚焦课程有效实施

教研的目的,重在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过去的教研活动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开设不齐、课时安排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教研主题的确定往往围绕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意见拟定,较少基于学校的现实需求。因此,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而不是仅为学生首次就业负责的新学制模式,要求把握教研主题的特征、类型及选取方法,使教研活动更好地为课程有效实施服务。

(一)教研主题的特征

一是源于课程实施的现实。教研工作须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研主题必然来源于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来源于区域教师的教学实践。二是始于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教研主题更多的是区域共性的问题,是基于教学观察与反思所发现的问题。三是成于教学行为的细节。教研主题不仅是教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研活动目的所在。活动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对改进教学行为有什么帮助。教研主题的确立,其实质是联系教学的细节所提炼概括出的问题。

(二)教研主题的类型

一是把握大纲要求的研究。当前,教师不再是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二次开发的主体,既要承担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承担教学内容的序化,更要承担教学预设达成的评价设计。然而,教学大纲或行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因此,执行教学大纲的关键是切实改变教学中的随意性,核心是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基于此,从反复研读教学大纲,到理解教学要求;从反求教学目标的适切,到彰显学科内容对学生的真正价值;从反思驾驭教材内容,到加工处理教学内容;从反刍教学流程设计,到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作为把握课程教学要求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是变革课堂环境的研究。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应的教学主题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理论上,学生的学习是在“情境”中有效而自然发生的。在新的学制背景下,创设以目标驱动、任务引导、项目教学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对话与交流为主的学习环境,以体验与感悟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实验与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环境,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学习环境等,有关教学环境的变革研究对提高不同专业课程实施水平必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是切入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如何提高质量,既要研究教什么,又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不会有好的教学。客观上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是确定教学起点、设定教学阶梯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职校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听、说、读、写、思、练等主要学习特质是什么?对教师而言,着重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有效性因素诸如启发、尝试、练习、整理、表达等还有哪些?学生学习的障碍在哪里?如学习欲望压抑,实现不了主动学习,如何使学生心态适应学习;学习基础薄弱,实现不了自主学习,如何拟订优质学案,使学生掌握学习;学习方式单一,实现不了综合感知,如何突出合作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平台……唯有如此开展深入的研究,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

四是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如何证明学生已经学会,这是教学评价。它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在实施新的学制过程中,加快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任务之一,开展评价研究也自然成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主题。当下,改变评价过于注重选拔与甄别的倾向,真正引导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需要研究评价的育人与学习的双重价值导向;改变评价就是看考试成绩的习惯,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需要研究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质量标准;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制度,将多主体和多维度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设计考试,正确地分析利用评价结果,需要研究评价方式。这些研究不仅是教学管理的需要,更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三)教研主题的确定

只有当每次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教研主题,才能解决参与者现场即兴发挥、观点漫天发散的问题。如何将模糊的实践中的困惑,不断聚焦为具体的问题,形成教研主题,对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极为重要的,教研主题确定一般经历寻找、筛选、细化、诠释的过程。

寻找教研主题。研究主题要为每一位参与者所拥有,对每一位参与者有意义,凭组织者的经验“拎”出来的主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教研部门基于与一线教师的共同研讨提炼出来,共研的过程实质就是揭示学校及教师们所描述的教学情境与困惑中所蕴含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筛选教研主题。筛选的过程就是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从诸多关注点中,选取有价值的主题。如关注点背后的学科本质是什么,怎样让学生习得该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具体的单元中涉及哪些学科本质需要学生体验与感知,哪些需要经过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掌握,应制定怎样的有限学习目标,再如关注点对学生学习、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是什么……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与追问的共研过程中,筛选出的研究主题必定能统领“五课”教研的整个研究过程。

细化教研主题。从问题到主题确定有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把较为宽泛的问题转变为具体的问题,首先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所研究的主题做出操作性描述,以便研究的过程更为清晰;其次在概念界定清晰后,还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再次将相对微观的主题纳入宏观的研究框架中,形成教研主题系列,以便扩大教研的指导范围,提升教研的指导水平。

诠释教研主题。即通过这个主题的研究,对于课程实施的认识和启发是什么,重在交代该主题产生的背景,使参与者感受到开展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另一方面,教研的预期成果能赋予其普遍意义,对教师们改变教学行为有所启发,以便参与者在研究的同时能深入思考,从而为下一步教研活动提供充足准备。

二、教研活动开展:凸显学生能力发展

教研活动聚焦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与发展。通过教研获得研究的成果固然重要,参与研究的过程更是一种财富。因此,提高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围绕主题,预置学习任务

教研工作往往被老师看成是定期的例行活动,由于事前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多,深度交流难以实现。因此,在活动通知明确研究主题外,要围绕主题列出阅读的文献,这不仅可避免教研活动局限于教师已有的个人经验,也可以使教师在与文献的对话中进行思考,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认识本次活动研究的重难点,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

(二)立足情境,体悟活动价值

在常态的备课、听课、研课的教研情境中,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关键,对教材的深度分析是核心,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则是主线。因此,在备课活动中,应重点研究如何研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看起来是几句话,展开来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涵盖了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地位作用的理解,对学情的有效分析,其实质体现的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期望的是学生能做什么。在观课过程中,重点观察学习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围绕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有效。在课后交流研讨中,重点反思预设目标是否合理、清晰,应如何重构目标、重构评价任务等。参与者在明确不同研究活动情境的任务驱动下,既可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追求,又可以把同行们的交流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三)及时总结,推进深度研究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聚焦程度不高,而在明确的主题下进行研讨,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与品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参与者结成研究共同体。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主题的解决一般呈现开放性的特点,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性,如何使参与者对研讨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将该教研主题引向深入,及时总结是活动的必要环节。一方面,组织者要围绕研讨主题总结,问题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议,哪些方面还没有;哪些方面的建议已形成共识,哪些方面还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在哪里,以使下次研讨避免观点的重复与无序。另一方面,参与者对活动也应进行反思与小结,回忆活动中个人的想法与观点,总结个人的收获与启发,从而将个人内化的理解进行有结构、有层次的外化,将隐性的说不清的东西显性化,使总结成为再一次的建构性反思,实现深度研究的目的。

三、教研策略调整: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的学制背景下,教研人员与广大的一线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主动适应新学制,加速自身发展,才能提升,才能领先。无论搭建怎样的教研平台,着眼教师专业成长是首要任务。

(一)加强培训,拓展专业视野

在新学制分段改革实施的初期阶段,教师们迫切需要了解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课程变革的相关信息,了解新教材编写如何体现大纲要求,需要研究的话题是什么,于是加强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开展通识培训,让教师了解新学制改革产生的宏观形势、背景和目标等;二是开展学科培训,着眼于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把握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要求,以及驾驭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开展专题培训,如学习方式变革问题、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学生学业评价问题、课堂观察技术问题等等,通过培训,拓展教师专业视野,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二)创新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在教研中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创新教研方式自然成为有效措施之一。一是基于学校推进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形成学校对话沟通式的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群体的研究能力。二是着力区域,开展校际教研。当前职业学校的教研生态不太乐观,一所职业学校、一个专业群能开展活动,而具体到某门学科可能只有一两名教师,难以开展活动。所以,开展校际合作教研,逐步形成区域性、惠及所有专业的教研网络,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促进职教的质量提升。三是依托网络,实施网上教研。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创新教师学习和研究方式,使教师能迅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使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时间、空间上获得深度参与的机会,让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三)完善机制,增强专业自觉

首先,要完善发现问题的机制。就校本教研而言,应从校内视导、随堂听课、质量监控中发现问题,提炼研究话题。就区域教研来说,应从实证调研、学科抽测、技能竞赛中提炼研究主题。其次要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教师个体应从自身的专业成长内在需要出发,主动参与教研;学校应进一步明确教师参与教研的职责,教研部门要面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力量,以课堂教研为核心,以区域中心教研组为依托的集体攻关格局。再次须建立激励推进机制,采用典型引路的方式,发现、培养、总结与推广区域教改的先进经验;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设立教研主题,整合各方面的教研力量,引领教研方向。建立区域的、学校的教研工作考评奖励制度,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使教研工作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5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从产品性质来看,成人高等教育产品介于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兼具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且前者大于后者。成人高等教育产品 的需求者大多为弱势者或弱势群体,如学历补偿学习者、下岗者、农民等。成人高等教育为改变弱势者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提高学习者发展能力、为其提供发展机会与手段等方面具有伟大的工具价值与伦理价值。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商业型组织或营利性组织中成功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合于社会型组织,比如高等教育组织。兼顾私人收益与公共收益,同时通过市场机制 整合社会资源以实现社会目的、组织目的以及私人目的,培育类似于孟加拉乡村银行、Toms、北京富平学校、青番茄、残友等的社会型组织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方向。同时,成人教育机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例如,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补偿型学历教育人数的锐减,社会从同质的农业社会向异质多样的工业社会转型,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搜索技术等的日趋成熟。由此使命的新界定与外部环境剧变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型,这已是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识。

那么,如何转型呢?理论界与实践界对该问题众说纷纭,未能达成共识。苏文虹、白莹洁研究发现,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方向与策略进入了丛林时期,即转型的方向与策略有定向说(包括目标定位说 和市场导向说),转变说(包括观念转变说 职能转换说 形式改变说 对象转变说),以及提升说(包括管理规范说 资源整合说 师资优质说同时,徐君[2]研究认为成人教育有六个转向,即向内涵式发展、研究生层次教育、专业提升的非学历培训、现代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农村培训的转向。丛林乱象 与多元转向,说明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转型缺乏有效理论与典型范例的支撑。为此,本文将依据长尾理论,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转型的战略、策略及相关机制。

一、理论依据长尾理论

美国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通过研究谷歌、亚马逊等企业认为: 我们的文化与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与市场) 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与市场。随着数据挖掘技术、模块化设计、智能搜索技术、移动终端等的广泛应用,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取产品的边际成本都持续下降,由此需求曲线就会扁平化。热门产品与市场、利基产品与市场都同时受到追捧,但前者(头部或短头市场)的流行度会相对下降,后者(尾部或长尾市场) 的流行度会相对上升。基于丰饶经济学的长尾理论是需方规模经济,其强调的是供方如何以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式去满足需方分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是由需方驱动的。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具有分层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显著特征,形成了头部市场与长尾市场并重的双重市场格局。

(一)头部市场:补偿性的学历继续教育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86年至2004年为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和成熟期,并于2004年达到巅峰,2004年招生人数为2212万,在校人数为4198万。2004年后进入下降衰退期,2005年-2013年年度招生规模均低于200万,2013年招生人数为1038万[4],部分省市甚至出现招生人数大于报考人数。由此可看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缓慢的发展时期,并呈现出衰退的迹象。但是,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不断与职业、行业、区域发展的调试与融合,逐步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凸显其职业性、技能型、适用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即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依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市场。

(二)长尾市场:提升性的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这为非学历教育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实践依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非学历注册学生由2004年的3564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55932万人,增长了1569倍。其中,2010年至2013年注册学生人数均值为56052万人。

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继续教育专题规划》指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继续教育35000万人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年参与培训人数达到1300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职工都有条件和机会按照岗位要求,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年参与率60%以上;新就业职工都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岗位培训;高技能人才参与培训人数达到3900万人次。现实的需求、宏伟的政府规划及其相关工程的推进,表明高等院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特别是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已经超过学历教育。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非学历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表明,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有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现实的可行性。

(三)长尾市场:自我需求型的人文教育

谢明荣、孙进研究认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现实目的,即关注职业和生计,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使人们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二是终极目的,即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居民价值观的改变,居民对教育的需求从外部适应向内部需求发展。在以美国、英国、法国等九国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人均GDP达3000美元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临界点,即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显然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发展型、享受型阶段。以新妈妈哺乳、老年教育为例,可看出当前我国内部教育需求呈现出显性化、规模化、多元化等特征。据卫生部门抽样调查1802例新妈妈,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以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只占35%,混合和人工喂养的高达65%,2013年美国6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比例为77%。母乳喂养是预防营养不良的最佳措施,喂养母乳的孩子,不但身体健康状况与智商程度都出众,而且成年后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比例低。研究表明,阻碍母乳喂养主要有哺乳知识,技能的匮乏和其为4个月以内阻碍母乳喂养的关键因素,工作的距离与压力,工作单位不能提供母乳喂养的设施和时间,同事、雇主对母乳喂养态度消极以及奶粉广告干扰等。

那么,为新妈妈提供哺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老年教育产业。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326%。同时,中国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最大值437亿,预测2030年将是中国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老年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由此跟老年群体相关的继续教育需求,急需开发与满足。与老年教育相关的教育可划分为五类:养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教育需求,包括老年产业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养老管理人员培训等; 健 老教育,主要为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开发的教育,包括养生、保健等; 乐 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文艺、竞技、美容等;智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包括继续教育、课题研究、人生哲学等;富老教育,主要满足老年人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包括老年资产管理、理财规划、遗产保护与开发等。中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群体等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成人教育需求亦是潜在的市场。成人高等教育将社区作为载体,与社区中的文化站、图书室、娱乐中心等进行深度合作开展公民教育、女性教育、健康教育、养生教育等,这将是践行终生教育、全纳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路径,亦是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成人院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前进道路。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大学便是成功典范。从上述需求分析来看,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例如,新型农民培训、教师培训、人文教育包括老年教育产业,产妇康复、哺乳、育儿等教育三个相互区隔又相互交融的细分市场;同时,每个细分市场又可细分为更为细小的市场,这将为众多逐鹿中原 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机会,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但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行政化的招生配额、封闭的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普教化 倾向、匮乏的教育资源等问题,若不进行有效的转型与整合将面临生存危机

根据业内领先的实体经济O2O解决方案,提供商随视传媒的《2015年中国O2O市场观察报告》中对O2O的定义,结合教育行业将O2O整合型学习平台定义为:将线下小众化的潜在学习需求聚合到线上进行消费与管理,从而实现线上学习、线下实践 的良性循环,构建客户驱动、学校主导、服务外包 的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客户驱动 体现以创造并满足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为导向,从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来规划、开发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项目、学科专业及课程资源,并将受教育者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教育项目、学科专业及课程资源等的质量评价尺度和绩效改进的依据。学校主导 说明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整合政府、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捐赠者等的资源,以市场机制的方式向客户提供有效的教育产品,学校从战略的角度主动扮演资源整合、流程管控、质量监管等角色。服务外包 说明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导向下将需求调研、招生、培养、就业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链环节的非核心业务 进行科学合理的打包,按照市场机制 进行外包。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均可凭借其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声誉等进行竞包。从而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效分离与整合,充分发挥客户自主选择,借助第三方比较优势,根本上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产品供给效率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构建

从教育价值链来看,教育产业可分为需求者、平台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教育产品供给者或内容提供商。在图1中,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者。在需求分析中可以看出学历教育为红海市场,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为蓝海市场。从战略的角度看,从红海市场 向蓝海市场 转移与转型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经甚至是唯一的路径。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机构的存在为横向专业分工的成功提供了必要条件。自由内容提供者,即学生、自组织者如《罗辑思

教育联盟包括不同类型、差异化的课程资源整合、营利组织如蓝翔技校、新东方、阿里大学等、非营利组织如爱达迅助学行动、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乐龄合作社、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等为内容提供商,提供教育项目、课程资源,包括讲义、课件、音频、视频等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提供商,如edX、Coursera、Udacity则为内容提供商和终端客户提供无缝链接的中介或渠道;IBM、联想等则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据IBISCapital报告推算,平台商被认为市场规模最大,约占全球行业整体规模的70%,其次是技术提供商,约占行业的21%,内容提供商的规模最小,仅占行业整体的9%左右。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庞大的用户和较高的市场信誉,同时拥有或整合高质量的内容提供者。谁能领先半步,并能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教育项目和整合众多的内容提供商,那么,该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则可转型成功并拔得头筹。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国务院参事汤敏等创办的投资型股份制社会型企业北京富平学校,可作为弱势群体教育的范例,构建了民办公助的,集融资、培训、就业及权益保障一体化、平台化、联盟化的成人教育模式。又如,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与北京小橡树幼儿园、乐平基金会及相关专家共同创办社会型企业北京谷雨千千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该公司以千千树作为网络平台,线上提供教师培训、幼儿园公益课程、千千树课程园等服务,线下则为湖北丹江口市、湖北十堰市、甘肃宕昌县、四川大邑县等贫困地区的44所幼儿园提供师资培训、幼儿园管理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服务。

(二)成本分担机制构建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综合平衡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收益。收益机制或成本分担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者,特别是农民、农民工等大多为弱势群体或经济困难者,科学合理的收益机制或成本机制有利于鼓励需求者进行教育投资,进而实现教育的机会公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安格斯迪顿等认为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收入的匮乏,更是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机会、能力、手段的匮乏或不足;同时,美国社会学院实践表明,社区学院具有帮助低收入者劳动者获得职业和教育提升的最大潜力。显然,构建科学合理、兼顾受教育者、政府、社区、用人单位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机制或成本分担机制,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构建呢?评估教育项目或课程的公共收益、私人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品供给可分为三种方式,即政府供给、市场供给、政府与市场混合供给。若教育项目或课程的收益完全属于私人,则通过收益来补偿成本与获取一定利润,供给者与用户遵循市场机制,实行商业化运营;反之,收益为公共,则由政府无条件、免费供给。成人高等教育产品大多为混合产品,借助外包服务模式,以客户需要为导向,政府资助,第三方即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个人等生产的供给模式;评估受教育者的支付能力和内容提供商供给的动机及合作机制倾向。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分担机制。具体而言,政府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补贴、减免税、发培训券或教育! 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成人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和降低教育需求者入学障碍,进而实现教育的机会公平;用人单位与内容提供商则可以通过投资、捐赠、共建等方式构建利益均衡与共享的长效机制;受教育者则可通过缴纳费用、志愿活动、反哺行动等方式进行生产性投资。例如,北京富平学校与安徽政府扶贫基金进行合作,采用成本分担模式解决农民培训、就业等方面的困境,即务工证、体检证、婚育证等证件的费用、到北京的交通费、旅途中的伙食费等均由政府承担,学费含食宿600元中,政府承担50%,富平学校则以小额贷款的形式为其垫付剩下的50%学费,这部分学费在其上岗后的3个月内还清。

(三)学习平台构建

为满足受教育者利基市场或小众市场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调整运营模式,即从教育内容与服务的自我生产者与销售者转变为教育生态链的整合者与营销者,构建一个以教育生态链为核心,类似于AppleStore或小米,线下线上相互支撑,由合作伙伴提供内容、开发新业务。

当前,在线学习平台运营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主导公益模式,以学堂在线、edX为代表,其具体形式为B2B、B2C;另一类为营利机构主导盈利模式,其又可分为以果壳网、100教育、Coursera、Udacity为代表的运营商主导模式和以第九课堂、猿题库、新东方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主导模式,前者的具体形式为B2B、B2C、C2B、C2C,后者的具体形式为B2B、B2C。在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缺乏资金、技术、网络运营等方面支持的情况下,如何打造整合型的学习平台呢?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借鉴二者在运营模式、内容开发、社会化学习、智能化学习诊断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可分享在线学习教育机构的优质网络课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把自身的网络教育课程转化为基于反转教学模式的线上课程,并借助地方高校教育联盟、营利机构(如培训学校等)、非营利机构(如环境保护、临终关怀等NGO提供的公益课程),以收益分享、学分互换等方式分享各个机构的优质课程资源。教师、学习者等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需求,开发地方性课程,并借鉴中国移动开发者百万重奖计划、APP收益分享模式,即内容提供者与运营机构收益分享比例为7:3,构建内容提供者的扶持与激励机制。

四、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机制构建

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提出的整合能力模型研究显示:能力由两个方面构成,即一般素质(知识、技术、态度)与对工作情景的理解。若只有前者,则在具体工作中会出现有力 使不出;若仅有后者,则会出现心有而力不足,二者必须有效融合。一般素质与工作情景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维度与水平,二者融合便会产生不同的能力类型与水平。显然,一般素质属于显性知识或坚硬的高地,工作情境的理解等则属于缄默知识 或湿软的低地。唐纳德A舍恩认为,后者现有的知识、技能等不起作用,学习者借助的是行动中反思和行动中认识,学习者的实践是以一种不确定性和艺术的方式努力探究的过程。显然,基于共性与个性的线上理论学习与模拟是满足学习者显性知识学习的有效路径,还必须辅以基于现实情境的线下学习以实现对缄默知识 的培育,唯有两者有效整合,方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或学以致用。现实的情况是成人的学习更多是处于湿软的低地 的行动中的认识与反思。那么,如何构建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的运行机制,以支持显性知识 和缄默知识 的有效融合呢?在整合战略的前提下,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搭建科学合适的组织与高胜任力的管理教师团队以及有效执行的机制。

(一)矩阵式组织机构构建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组织模式为科层制组织结构。科层制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纵向专业分工体系。通过部门之间的分工与权力进行制衡与监督,比较适合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组织。为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动态的需求,必须构建基于战略业务发展和客户需求的矩阵式组织,即在纵向上,构建扁平化组织,精简组织层级,缩短命令指挥链;在横向上,构建基于项目或跨团队、跨职能的团队,以适应人才市场复杂而多变的需求。由此,借鉴华为集成财务系统 即建立以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或借鉴海尔自主经营体 的柔性组织机构的成功经验,构建扁平化的倒三角 组织。比如,项目小组、工作团队、创新团队、创业团队等,员工在最上面,基于流程的、直接面对受教育者的需求;领导在下面,搭建平台与整合资源帮助员工去满足与开发顾客需求。同时,构建基于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与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以激励员工。

(二)打造高胜任力的教职员工队伍

高校的中层管理者与一线教师是学校转型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效能的发挥与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胜任力的中层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甚至在一度程度上,其素质与工作质量决定转型战略的执行情况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最终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命运。杨曦等采用随机调查方式发现高校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 职业倦怠率为7549%。陈莹等以一线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表明一线教师职业倦怠率为805%。因高校成人教育机构与高校其他机构属于同构,其职业倦怠率亦非常之高。显然,中层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均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那么,怎么构建高胜任力的团队,以支持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发展呢?构建分类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即横向上按照业务性质将岗位分为教学研究类、科学研究类、教学类、技术研究类、实训指导类等,为校内外不同类别的人才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纵向上按照责任的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以构建不同层级人才差别化的管理战略与激励机制。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作为不同岗位选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例如,董晓林、马连杰研究发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指标按其重要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职业技能、知识素养、民主责任、同僚关系、性格特征、教育视野、学习适应、影响力。以此为依据,评估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绩效,并提出了培训、绩效改进方案,最终达到了改进与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的目的。显然,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亦可借鉴其理论与实践,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发展找到有效的管理策略。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职员工的心理契约。前二者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正式契约,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的局限,以及响应急剧变化环境的需要等原因,教职员工与学校之间无法就所有契约事件进行预估并加以规定。那么,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机制便是关键。白圣豪研究表明, 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以心理契约为测评工具评估教职员工的管理现状,从而作为管理政策的制定依据,定能提高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微型学习的反转教学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

当前没有公认的概念界定,笔者比较倾向PeterA.Bruck[16]的定义,其认为微型学习是把知识分解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并且是在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就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显然,微型学习比较适宜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时间碎片化的、自主学习的成人学习方式。根据反转教学的内涵,课前自学、课堂辅导、课后实践的学习模式是对传统讲授学习模式的再造,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在操作层面上,基于长尾理论的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的实现在反转教学的支持下方能实现。反转教学是流程化的学习,遵循020混合型学习流程。国外的可汗学院、Coursera、Udacity、edX,国内的腾讯课堂、爱课网、传课网等均可按照此流程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社会化学习。

课前自学是线上学习, 课堂辅导与课后实践是线下学习,线上与线下二者之间必须有效结合。在课程技术员、导学教师、主讲教师等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基于微型课程的课程资源进行线上学习;同时,通过小组协作、情景化知识与案例、实训实践等线下学习,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教育与行业相互对接、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的有支持的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低学习成就往往是因为学习者学习能力、机会、手段的匮乏,系统的支持是破解低学习成就的关键路径之一。 课前自学是成人学习者基于微型化知识主题与学习任务的线上课程进行知识建构,是反转教学的前提与关键。针对成人学习时间碎片化,以及寻求外部性适应与探索内部自我存在意义的学习目标,必须改变当前移植高校全日制大学生知识模块高度聚合、完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学习模式,向基于微型知识模块、以移动终端为载体、高度自主学习的微型学习模式转型。KatyJordan博士对MOOC课程完成率调查结果显示:MOOC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且完成率最高的课程是Scala函数式编程原则。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在Coursera平台提供,在5万名注册该课程的学生中,约2%完成课程;而普第1期徐明祥,王艳梅:基于长尾理论的成人高等教育全价值链整合战略研究林斯顿大学的1300年后的世界史,在83000名注册学生中只有08%完成该课程,完成率最低。

第6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关键词]课程;生活世界;超越;自主发展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外语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教学方法到二语习得的理论变革,从片面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到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源自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学习者自主”(learnerautonomy)概念。学习者自主是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要求转换外语教师的传统角色,把更多的学习控制权和决策权授予学生。而在这个赋权予学习者的过程中,自主性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学习者的概念。若外语教师自身都不知道怎样去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话,何以期望培养出学习者的自主性。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这一点钱晓霞作了详实的论述。所以,教师的自身发展已经成为今天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外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曾就本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师资作过一项调查,除了职称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工作量过大等系列问题外,在需求方面集中地体现在要求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自我发展”以及培训进修、减少工作量等方面。这份调查统计与周燕所作的49所院校920位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结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充分说明外语教师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蓬勃发展中的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自我发展”这个概念被多数教师简单地理解为继续培训或进修。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和进修资源紧缺的环境下,我们目睹甚至经历了整日忙忙碌碌却又无所适从的疲惫与怨言。如果对这种疲惫与怨言进行课程意义上的解读和批判,我们是否可以领悟点什么,并由此走出这份疲惫与怨言而走向自主发展之路呢?

二、工具理性的束缚

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长期以来被某种无形的秩序定位在简单技能培训者和课程传递者的角色上,在一个狭隘的课程范畴里背负着语言外壳重复着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字、词、句解释和听说读写意义。吴宗杰对这种教学活动模式作了实事求是的课程结构剖析,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揭示了西方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支配下的Tyler原理现代课程范式以及其中外语教师的生存方式。

Tyler(1995)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科学课程思想的四大焦点——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要提供什么教育经验以便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课程的构建。现代课程由此发展并分解出了目标、大纲、教材、教法和评价等一系列由不同教育机构和社会群体来操控和制约的课程要素。这些课程要素以预定的、逻辑设计的、序列化的步骤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这流水线上“无个性”地接受工作指令,用各种标准化指标去完成符合某种技术评价体系的“产品”。在我们熟悉的语言课堂里,同样被理解为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价的外语课程按社会分工的需要强行划分专业科目,我们的外语教师则围绕着它们摒弃一切其他的经验和学科内容,根据预设教学目的及以此为目标内容的教材组织统一的课程进度和教学方案,以线性方式滔滔不绝地讲授着系列序列化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不难发现,我们的外语教材是序列的、逐步的次序,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甚至作业和考试也体现这一次序。在这种封闭的以1、2、3、4累加步子前进的课程模式里,语言“被科学思维表面化、标准化、分类化和可测量化了”,内在的思想被抽空了,教师成了机械的传话筒,学生成了盲目的吸尘器,教与学之间“只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一旦失去了作为其本质内涵的内在精神,语言这个载体便具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工具性,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功利目的和技术目标,束缚甚至封锁了教师选择、重组、发展的主体性课程空间。

三、超越课程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教育科学领域对Tyler工具型课程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英国Sten-house,L.的过程理论,美国Schwab,J.的实践理论以及Doll,w.E.的转化理论把课程的开发、实施推向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的理解,出现了“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话语构成的社会文本来理解。在这里,课程概念不仅从框架上跳出了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特征的科学理性范式,甚至从内容上消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目标并把它们融合到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去。教师作为这个过程中的生活世界思想者存在去解读课程活动的社会教育意义。“教师的发展就是培养这样一种能读能力,并能与学生一起构建符合人心灵发展的所需要的,自己的活动课程‘文本’。”

在我们周围,教师的发展一直以来或部分或全部地被定位在专业培训与教育上,但“仅仅通过教师培训我们不可能达到包含在学生自主性概念里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师控制自主的职业发展,才能接受学生作为探索型伙伴的挑战”。在这种专业培训尤其是当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教师依然是作为一个受训者去接纳外界施予的教育,教师的自主性——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学生自主的“支架”力量——依然没有被充分开发。所以对于教师发展,吴宗杰道出了其课程视角下的本质的东西:

……theessenceofteacherdevelopmentistheincessantdeepeningoftheirauthenticunderstandingabouttheeverydaynessoftheirlife.includingthenor-malandmundaneteachingactivities.regardlessoftheauthorityofdominantdiscourse.Curriculumisunder-stoodasthearticulationwithstudents0fteachers''''be-inginunderstanding.

这种东西就是超越课程的自主发展,就是重构包括课堂在内的教师生活世界并改变制约他们生活方式的机构权力话语(institutionaldiscourse)。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野,找到了一条通往教师自主发展之道。

(一)寻找教师课程话语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教师的发展更需要自身的语言文化环境。后现代语言课程观认为,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课程,尤其是其中的课程管理方式和领导方式,作为组织机构的形态存在而成为决定教师发展的行政权势话语和决策理性话语。在工具理性的现代课程框架中,我们显然长期以来就被这些教育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对教育科学的、实证的话语如“目标、大纲、教材、考试、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所支配,而作为教育和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师自己却失去了话语。当我们的学校反复用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等概念去讨论课堂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考试成绩、教学评价、专家考核等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就被限制在了课堂里、教材上和分数中,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是专家们的权威规定,只要接受并把它们传播给学生,让他们考出合乎这些规定的标准成绩就行。在语言课程中,外语教学更是纠缠于选择题勾出来的数字及其权势话语或理性话语所赋予的效益,外语教师完全脱离了语言课程的本质,失去了“我”的思想,“我”的言说,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脑子在说着别人的话,丧失了作为一个主体应该展示的自我精神话语。

所以,当我们提到教师的发展,首先就要教师仅仅是一整套目标、教材、考试等课程体系中的执行者的定位。课程是一种社会过程,教师是其中的核心,“是凌驾于一切现代课程文本之上的上帝,是课程的主宰者。如果把这个上帝贬低到了一种教育工具,别人决策的执行者,那么课程就失去了灵魂”。教师必须去思考和挑战隐藏在课程背后的话语控制权,争取自主发展的社会语言环境,找回自己的课程话语,用“我”的存在去思想,用“我”的思想去言说。中国(二)实现教师课程创生

西方学者在课程实施取向研究中曾归纳出了忠实(fidelity)、调适(adaptation)以及创生(enact-ment)三种取向。应该说,随着师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弘扬,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转向调适取向进而发展到创生取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教师由完全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知识、教育经验的主动阐释者。但是笔者认为,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仍然没有超越课程的现代范式概念,仍然在“特定的话语情境——教育机构,特定的话语内容——教材乃至特定的话语方式——教育方式方法”中作一个实施环节的改造。尽管这种改造中可能没有社会权势话语的强制性命令,但在作为实施者的教师领域中,这种对课程文本的再阐释还是以此为导向的,体现不出教师自身主体实践的价值。教师超越现代课程的自主性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活动的实施环节,而应全部体现在包括课程决策、设计与开发、研究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课程创生”。

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给外语教师的课程自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语言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思想载体,外语教学就是融化情景和人的思想为一体的生活方式,语言课堂的教学完全可以实施课程创生模式和策略,把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引入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境中,因境而生,即兴创造新的有挑战性和干扰性的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运作中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意义以及课程理论的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变革。教师在决策、设计、实施的创生课程活动中,实际上是在开拓教与学的一个开放系统,让教师、课程材料与学生在看似无序、混沌、不平衡的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级能力“自组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课程意识以及教学行为、价值取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得以改造和重建,这也标志着教师在课程创生过程中的不断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构建校本课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教师课程创生,特别是目前在广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里,如何去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材料,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保证。多数高职院校从无奈采用普通高校外语教材到目前热衷使用各类高职版外语教材,教师自身并没有从已有的疲惫困惑中解放出来,反而陷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矛盾之中。“教师的无能化就是从那些披着‘神圣’光环的教材开始的。教材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权威,却剥夺了他们知的权力。”因此,抛开那些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课程教材,带着实践性的价值取向以及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民主理念,去探索与研究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教师掌握课程自主性、用周围的真实生活世界去言说并实现自主发展的真正尝试。

(三)回归课程反思教学

正如上文中所反映的,后现代课程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的焦点在于教师思维的转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论构建或教学技能训练。那些既定的教学理论、方法以及内容无论怎样去解说和诠释都不能让教师去理解、把握“过程”这样一个后现代的转变性课程概念。多尔曾言,在这种课程作为过程的框架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Bruner(1986)也认为,“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包括一种能力,即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从而以某种方式将自身与自己所知道的区分开来”。只有当我们用一种批评性的反思性思维——转变借以发生的工具——去解放课程的工具理性束缚,把教学从技术理性和谋略理性的目标、方法控制中摆脱出来,教师的教学才能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教师与课程文本、学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的主体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自主的教师应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在理论与实践中验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甘正东在总结反思性教学特点时指出,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所探究的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意义的,也是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它不同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行动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的选择。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也就成了教师自主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

课程教学反思一般通过教学日志、课堂录像观摩、行动研究来进行,贯穿着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思索行为。面对一系列的目标、大纲、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考试等习以为常的传统课程要素进行习惯性的批评与反思,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视野,最大限度地开拓自主决策的空间,解放自我,发展自我。

第7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关键词: 语料库 FAO农业英语语料库 建设 应用

1.概述

1.1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

语料库(corpus,复数为corpor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为body。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采样标准采集而来的、能够代表一种语言或者某语言的一种变体或文类的电子文本集。语料库是建立在计算机上的,必须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存放语料,且这些语料均在实际使用中出现过,因此可以真实地反映语言现象。语料库使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自动处理得以实现,可以为语言研究提供更加丰富、更加详尽的语料,同时为语言研究提供另外一种客观的方法,即基于实验和统计的方法(谭键,2005)。它改变了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有助于克服语言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此外,语料库对于词典编纂、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语法研究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许家金,2003;卫乃兴,2009)。传统的语言学家收集资料的方法基本为手工收集,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手工收集到的资料有限且主观性较强,具有很大局限性,而语料库语言学使大量地、详尽地收集语料成为可能,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地研究语言现象。总之,语料库语言学的产生,将改变语言研究的观念,使语言研究日趋深入、精细。

1.2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

在语料库语言学中,专门用途语料库,是指出于某种特定研究目的需要,只收集某特定领域的语料样本建成的语料库(梁茂成,2010)。随着语料库在各领域研究的深入,通用语料库,尽管容量巨大,还是无法满足各专业领域研究的需要,如语言习得、语用语体、法律语言学研究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建立自己的专用语料库,以进行某个特殊领域的研究。在大型通用语料库不断扩建的同时,研制更多的小型专用语料库将是一大趋势(何中清,2011)。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语料资源将会越来越丰富,通用语料库的容量也会越来越大。此外,随着语料库研究在各个领域的纵深发展,小型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必然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研究的越深入、专业性越强,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越必不可少。

近年来,专门用途语料库发展迅速,许多与专业相结合的专用英语语料库纷纷建设起来(黄大网,秦羿,许赛颖,2010),然而,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英语教学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对应的语料库建设和研究,不利于农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国内已经有建成的或建设中的众多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如航空航天英语语料库、医学英语语料库、学术英语语料库、商务英语语料库(梁燕,冯友程,良坤,2004;刘满堂,2004),这些语料库的建立及其研究成果,推动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发展,对提高国内专门英语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建成农业英语语料库提供了宝贵借鉴。目前,国家农林院校拥有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和专业,如果这一优势能够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农业英语语料库,则将大大推动农业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将迈向新的台阶,对解决目前农业院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业语料库的建成,也将丰富和完善语料库的类型,推动语料库语言学在农业词汇、短语及语篇等方面的发展。

2.研究意义

本研究力图建设FAO农业英语语料库,作为农业英语语料库下的一个子库,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农业英语语言特点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填补学科专业语料库的空白,丰富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研究内容,提高农林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农业专业英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提供新途径,对探索围绕某一主题、以语义联想为中心的农业英语词汇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有重要意义;通过词汇范畴的分析,让专业学生及时把握农业热点领域,同时获得更多的扩展学习资源;探索解决目前农业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广语料库驱动型教学模式,顺应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改革的热潮,对提高农林院校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具有实用价值;通过对专业词汇的准确把握,提高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进一步保障其在SCI等国际期刊中的成功率,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相呼应;有利于提高农林院校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农业英语翻译水平,对服务于历年一次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有重要意义,培养农业英语高水平人才,加快与世界农业科技接轨的步伐。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官方网站上的涉农新闻报道为文本来源建设FAO农业英语语料库,文本选自于2008年至2013年的农业新闻报道,涉及农业、畜牧业、生物科技、食品安全等18个农业新闻主题,语料库总量为234696个形符,共423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最早的常设专门机构,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其官方网站的新闻报道涉及面广,紧扣其工作重心,主要向全世界人民介绍当下的农业热点和粮食问题、对于向欠发达地区推广农业新技术和解决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新发明、新成果;农业科研方面的新问题、新进展及新经验;农业科技战线上杰出的人物、事迹等;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新办法、新途径、效果及社会效益等。

3.2技术支撑。

3.2.1清洁工具。借助PowerGrep等文本编辑工具中的查找功能,清洁收集到的语料,处理全角标点、全角字母和数字、全角空格、跳格、行尾和文中多余空格、多余空行等问题,保证语料文本由清洁文本构成,保证自动词性赋码的准确性,进而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以往的MicrosoftWord虽然也能清洁文本,但是只能处理单个文本,PowerGrep既可以处理单个文本,又可以进行批量处理。

3.2.2标注工具。一方面,可以通过BFSU Qualitative Coder1.1语料库软件进行元信息的批量标注,对每篇文本的标题、发表时间、来源、作者、期刊名称、发表时间、建库人和组织信息等信息进行标注,以便使用者清楚地知道文本信息的信息,也便于应用者单文本的查找。另一方面,为了对语料进行词性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也为了对语料库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系统精确,对特殊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和处理,本研究拟对生文本语料进行词语切分和词性赋码标注。经过比选,本语料库的创建选用了比较成熟的Helmut Schmid设计的TreeTagger词性赋码软件,TreeTagger词性赋码软件可以根据概率的原则,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处理,是目前最权威的英语语料赋码软件之一。将清洁文本用Treetagger进行词性标注,标注后的文本可以进行微观的词汇研究,通过检索软件可以得到相应的形成名词词表、动词词表等。

3.2.3重命名工具。由于文本处理过程中运用到了词性标注软件,词性标注软件在对文本进行词性标注的同时,对文本的域名也进行了批量改写,域名从原来的“.txt”改为了“.txt.pos”。因此必须运用重命名软件将域名改回原来的“.txt”,才能被接下来的检索软件识别。因此,本研究可以利用Super Batch Renamer语料库软件进行批量改名。

3.2.4检索工具。日本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设计的Antconc,许家金和贾云龙(2013)研制开发的PowerConc软件,英国利物浦大学Mike Barlow设计的Word smith Tools,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设计的PatCount等语料库软件,都可以进行单词或者多词的检索,包含词汇索引、词表生成、主题词计算等功能,这样就为农业科学学术英语的高频词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尤其是近来,许家金和贾云龙(2013)又研制开发了PowerConc软件,PowerConc对传统的词汇索引、词表生成、主题词计算等功能进行了重构、扩展和优化,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s)的N元组(N-gram)为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功能强大,为我们利用正则表达式检索被动语态和名物化的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还有BFSUCollocator搭配分析软件,BFSUcolligator类连接分析专用工具,SPSS,Excel等统计分析工具,都具有免费使用、功能强大、准确率高等特点,都为本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够保证本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顺利完成。

同时,国内已经有建成的众多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和学术英语语料库,如航空航天英语语料库、医学英语语料库、旅游英语语料库、商务英语语料库,这些语料库的建立及其研究成果,都给建设农业科学学术英语语料库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宝贵借鉴。

4. FAO农业英语语料库在农业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4.1完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建立国内首个FAO农业英语语料库,改变农业英语专用语料库发展滞后的现状,完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为今后建立大规模农业英语语料库提供范例。语料库可以提供大量可靠性高的参照数据和新鲜实例,使语言研究更具概括性和说服力,将给以往的教学材料带来冲击,为今后农业英语教学提供直接的、可操作的、可靠性强的素材;FAO农业英语语料库将提供基于语料库的农业科技英语词典编撰、基于语料库和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等,传统的编写方式比较固定,大多是依靠他人资料和个人经验编写而成,而自语料库出现之后,教材的编写处于新的形势,这将帮助教授农业英语的英语专业教师更好地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方向转变,促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蔡基刚,2004)。

4.2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一旦掌握了语料库研究的使用技能,就可以通过语料库进行农业英语和通用英语词汇、句法等方面的比较,进行主题分析、例句援引、词语搭配、词素分析、话语分析等,从而在掌握学生语言学习情况的过程中,根据语料样本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数据驱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建成之后的FAO农业英语语料库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解决了英语教师缺乏农业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很难开展结合农业特色的英语教学的矛盾,缩小了实际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差距(程世禄,张国扬,1995)。如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求和学生英语掌握水平,从FAO农业英语语料库中选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语言信息,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例句,建立微型文本,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语例,有效解决普通教材语例复现率低的弊端,更符合英语学习规律;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更多语料,逐步修正完善规则,掌握目标知识。由于微型文本中所选的语例都是来源于FAO官方网站,语料真实、准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水平,更有利于锻炼其探究型学习能力;课后,教师可以将微型文本共享,方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查阅,并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从FAO农业英语语料库中抽取其他语例,编制测试题目,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出题过难、过偏或者脱离语言实际使用等情况。

4.3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课中,学生可以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结合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开展基于微型文本语言实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让学生作为活动和研究的主体,探究学过文章的词块、语法及语篇特点,观察语言搭配,在阅读和搜索中获得专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语料库软件自主观察真实语料,从大量语料中观察某一语言现象的呈现规律,然后反思、讨论、分享这一过程中的发现,对某个语言现象的规则进行归纳;课后,语料库能让学习者在掌握了相关技术之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利用已经建成的农业科学国际期刊论文语料库进行操练,在没有教师指导答疑的情况下,借助语料库的相关功能同样可以解决疑问,直到最终掌握相关的内容,这也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值得国内农林院校大力探索和提倡。

5.结语

借助宏大的计算机数据库――语料库,FAO农业英语语料库的建成,为农业英语教学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析、研究、描述和应用农业英语的载体,为农业英语教学、编写农业英语辞典、研究动物科学英语语言特点、各种论文写作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源,而且为农业英语研究、农业英语教师发展和农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供了全新途径。由于客观原因,FAO农业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仍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语料采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但是语料库不是一次成品,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FAO农业英语语料库会更加发展成熟完善,为农业专业其他学科的语料库建设打下基础,为国内同行的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3]何中清,彭宣维,英语语料库研究综述:回顾、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2011(1).

[4]黄大网,秦羿,许赛颖.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挑战、理据与愿景[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5).

[5]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梁燕,冯友程,良坤.近十年我国语料库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7]刘满堂.近40年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

[8]谭键.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61-63.

[9]卫乃兴.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论及相关理念.外语研究,2009:36-42.

[10]许家金.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解析[J].外语教学,2003(6).

第8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社区;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5-04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远程培训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9篇: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

其实,教师非常需要假期,假期的生活质量也最能表现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成长的自觉程度。

一、休养身心

有人做过专业的测量,教师职业的紧张程度高于司机。尤其是现在,人的生命意识、人权观念和维权意识已经启蒙并逐渐增强。一种意识在启蒙阶段人们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合适的尺度而导致一些盲目行为、过激行为和极端行为。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集体和个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名扬世界”的焦点,而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故给办学单位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和教师每天是在高度谨慎与紧张的状态中度过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要花费心思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的功课,要想方设法和家长配合努力改掉学生的坏习惯、坏毛病……严格的时间限制已经让人产生了疲惫感,备课和上课的工作任务已经不轻松,还要陪着小心和耐心,还有各种评比、排序,农村学校有住宿生,早晚都需要有人管理,教师当然责无旁贷,还得挺身而出。

这就是部分教师的生存现状,所以很多教师产生了很强烈的职业倦怠感,更为严重的还有些教师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缓解这种倦怠感和亚健康状态的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假期消解紧张感和疲劳感,休养生息之后再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中,良好的身心状态会提高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创造性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

二、反思经验

反思是名师成长的重要方式,不反思的教师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激情,没有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也就没有什么质量可言,更谈不到创造。

反思需要有实践的积累。一个学期结束了,按照每天2节课每星期5天每学期52周计算,520节课案例,积累的经验足够多,也足够新,如果是个有心人,可能有教学日记,即使没有教学日记至少还有教案的教学后记,翻一翻,看一看,回顾一下当时的过程和心得,经过时间的酝酿和发酵之后再重新审视,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归纳起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经验。现在都讲究校本研究,再细化其实就是“人本”研究,就是以自己现在的认知能力、教育教学行为能力为基点,以特定的师生组合为切入点,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果能这样去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在不久的时间内就会大有长进,师生共同度过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课堂。

反思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事情是迫在眉睫的,教师很难有静下来的时间和心思去想更深刻、更遥远的事情,但假期就不同。假期的生活节奏舒缓了许多、安静了许多。魏书生说静能生慧,正因为身心都安静下来了,才有了反思的可能。另外,多数事情不是一下子就想出门道的,须要反复琢磨,再时不时地翻些有用没用的书刊杂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碰上个点子,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反思最好落到纸上。把思考的过程和结论写出来就是思维的整理、深化过程,也就是思维的成熟过程,只是想而不做系统的结论,想法往往流于肤浅、空泛,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就淡化甚至消退了,这是极大的浪费。而整理想法形成结论的最佳时间也是在假期。

三、补充理论

理论学习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样的专业水平,不一样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效果大不相同。换句话说,基础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一个老师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当我们按照一些核心期刊的指点看一些理论书籍,好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原来早有论述,把这些理论尝试着应用到实践中去,有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那么,该补充哪些理论呢?一是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这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但上学的时候往往被忽略,当年没有教学实践的时候还不懂得它的重要性,现在遇到问题再去求助,能格外珍惜,学习的印象也会格外深刻。二是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经典著述。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陶行知的《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陶行知教育文选》等,这些著作绝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晦涩与深奥,那种如话家常般的朴实和深刻,给人的是智慧的启迪和如长者般温暖的谆谆教诲。三是生活在当代的教育名家、名师的著作,包括知名校长及各学科的知名专家、特级教师的著作。四是核心期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及各省综合性的核心期刊,学科教学的核心期刊等。这些就足以引领教师既能站在教育永恒的视角和高度俯视眼前的教育教学,又能走在时展的最前沿与时俱进。

理论书籍往往让人感到枯燥,而且有些看起来也半懂不懂,其实读懂读不懂没关系,重要的是即使看不太懂也要逼着自己读下去,最好是反复读,这才是提高能力的过程。就像小时候读小说,不认识的字那么多,磕磕绊绊地读完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总不能总是读“大苹果,圆又圆”吧,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进步,而是退化。

四、备课

假期备课的好处是有大块的时间,可以统筹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而开学之后的备课,迫于好多眼前的琐事,很多想法可能因为时间的匆忙而冲淡了。假期的备课可以把眼光放远到一个学期甚至是三年,开学之后的备课可能只能考虑到一单元、一课,最多考虑到一周,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假期备课可以扩展、延伸备课的内容。有些需要挖掘、需要研究的专业知识最好利用假期来完成,不断地积累,就会成长为学习型、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