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用植物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

第1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一、更新教育理念,药用植物学教学工作应以实践为中心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先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讲解,然后再在实验课上联系实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样不但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欠佳。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实践为中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边观察药用植物边掌握有关概念,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训练得到加强。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药用植物叶子的时候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下收集不同类型的叶子带到课堂上来,然后再由老师进行鉴别讲解,这样学生从身边较熟悉的植物开始进入学习药用植物知识的大门,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概念和技能,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尽量做到将实验室、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变成学生们学习药用植物的课堂,这样不但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还减少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同时也能培养出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就业途径宽泛,适应社会需求的可用之才。

二、完善实验室建设,以提供先进实验条件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所以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药用植物园、实验室设备、标本室这三个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作简要的概述。

(一)完善实验室设备,加强实验课改革

药用植物实验室是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药用植物实验室实验条件应该不断加以完善。购置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如切片机、光照培养箱、电子显微镜等。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做制片,观察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特征,组织形态,并进行区别比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及纠错;使学生掌握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等制片、染色、装片和生物绘画等方法和技术;实验室除了固定的实验课时间外还应该做到对学生定期开放,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锻炼,通过平时反复练习,加强实践能力,以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更外也应该多做一些设计性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

(二)扩大药用植物园规模

2009年开始,药用植物教研室在校园内建了一个小型的药用植物园,目前已采集并成功栽培了甘草、薄荷、桔梗、防风等20种药用植物,使学生从种到收都可以亲身体验,而且可以随时观察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为药用植物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但是药用植物园规模较小,我们计划扩大其规模,引进新品种,使其达到容纳100种药用植物,更好的为药用植物实践教学服务。

(三)加强标本室建设

加强标本室建设,尽可能多的采集样品,制成标本,全天对学生开放,这样学生就能在最便利的条件下学习很多的药用植物的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多次使用检索表从而提高鉴别植物的能力。

三、积极开辟野外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

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实习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应用GPS定位仪和数码相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所观察植物定位,实现地标化和数字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来查找科属间的特点,药材特征,写出调查报告,充分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个性优点,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运用能力。

四、改进考试考核,培养:“高分高能型”专业人才

传统的考试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发生,具体的原因很多,主要之一就是旧的考核办法有缺陷,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学生们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误导学生只注重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不重视课程实践环节。因此应该致力于建立客观、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学生教育真正走向“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导向”的轨道,打破单一考卷模式,逐步向多元化职业素质模式转变。对学生的考核不应全部集中于期末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合理安排更偏重于实践的应用上。如药用植物特征描述占25%,显微特征占25%,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占10%,野外实习对植物的鉴别10%,期末理论考试占30%。

以上是我对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对于改革经费不足、野外实习基地路线的不成熟,药用植物园植物种类较少,本课程内容及与相关专业课合并的改革等问题也许会使改革在较长时间之后才能够进行。

[参考文献]

[1]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李昌勤,袁王俊,丛悦,王金梅.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探.科技资讯.2011,20:176-178.

第2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理实一体化 技校课程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一些不足,很多知识停留在理论及课件图片上,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对于药用植物与炮制后的饮片无法对接辨认。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基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教学模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学校中药种植基地,将药用植物学应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教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药用植物学课程涉及的药用植物众多,而且很多药用植物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陌生,仅靠课堂上理论的讲解,结合书本上的黑白中药手绘画起到的认知效果较差。笔者学校在教学上采用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方法,依据江浙地区较为常用和重要的药用植物进行重点解析,加深学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药用植物的辨认过程中,提高上课效率。这对于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帮助很大,使他们能够很快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实现成为到岗即上岗的高技能技工人才。

二、学校中药种植基地:理实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现场教学是主要方法之一,是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延展。学生可通过现场学习,增加对新植物、新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入领悟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凭借笔者学校自身拥有的中药种植基地,依据基地内种植的中草药,学生将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感性认识,通过在基地内现场教学,自己动手养护植物,更能了解植物的外观、习性、药用部位、药用功效。比如对于益母草的教学,涉及叶形、叶裂、叶片互生、叶子异性同株等概念。通过理论教学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其中定义及识别方法,但是通过“理实一体化”的现场教学,学生经过“望、摸、比、辨”很快就能将这些知识消化并运用。这就是理实结合高效率的体现。

三、教学效果巩固:中药调剂兴趣小组

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与炮制后的饮片从外形上相差巨大,很多学生认识药用植物后却无法辨认出其炮制后的饮片,这对今后在中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难题。为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实现药用植物和药用饮片识别的无缝对接,学校结合中药炮制技术、中医药基础两门课程,建立了模拟中药房环境的中药调剂兴趣小组,让学生做到炮制后的饮片与其药用植物能共同对接识别,并且传授称药、包药等相关技能。兴趣小组通过每月定期举行组内竞赛,以赛代练,增加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药调剂兴趣小组的形式不仅是中药识别理论教学的一种知识巩固,也是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体现,通过模拟药房环境教学,让学生提前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以理实结合的方式培养出高素质高级技工人才。

四、理实一体化成果检验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为了检验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也为了检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学校特色的“技能运动会”上,增设了中药识别和调剂比赛项目,通过单味饮片、混合药包的辨认、药用功效描述等方面来考察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技能运动会”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接受知识,在比赛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把自身培养成高技能的技术人才。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有着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教学方式灵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效率和成果最大化,是今后各课程及专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为培养高素质高职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在其施行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德军.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2(48).

[2]张九春.药剂学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J].医学教育,2012(7).

[3]赵春江.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

[4]谢芳.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2013(9).

第3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药用植物实务 教学 方法

药用植物实务是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凡涉及植物药(生药)品种来源及品质的学科都与该课程息息相关,其中关系密切的有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药剂学等。而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需求,该课程教学应侧重于药用植物的识别、鉴定的实践技能性。针对高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策略匮乏和缺乏良好学习行为等特点,对《药用植物实务》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以满足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理论课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采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主编的《药用植物识别技术》作为教材,与传统高职教材不同,该教材舍弃植物细胞、组织相关内容,只保留植物器官形态和分类的知识,导入药用植物分类及识别知识,结合南方药用植物,详细介绍常见药用植物各科特征、代表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等内容,并结合南方特色,补充药用植物资源等内容,介绍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广东、广西、云南中药材资源的生产概况。该教材的编撰十分适应当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性知识而不是学术研究性知识,结合地方特色,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南方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技术,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理论课堂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看到教材上的图片,未能引起相关的视觉冲击而给他们留下概念性的记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则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元素,清晰、图文并茂、立体生动地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为配合教学,通过自己拍摄、上网查找等方法,积累大量的植物及其构造的图片,根据校内及周围常见的药用植物进行归纳,以岭南常见常用的药用植物作为示例图片,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官认识。

图片是二维格式,有其局限性,需配合有趣生动的视频,加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比如在讲述种子传播内容时,教材上讲得非常简单,静态图片也无法生动展示种子传播过程,引入纪录片《植物私生活》中《旅行》的关于种子传播的内容,学生能从动态视像中感受到种子传播过程的奇妙,还可复习已学过内容,比如视频播放到一些种子利用空气动力来传播,可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翅果形态特点和结构特征。

二、建设和完善网络课程

信息技术,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药用植物实务》是我校精品课程,2011年已开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完善充实内容。现今,我院《药用植物实务》网络平台与所选教材相结合,以图片、课件、纪录片视频、Flash等方式展示药用植物形态学部分的内容;分类学的知识,则以视频短片和图片充分展示岭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器官的形态、全貌及生长环境等内容。同时,在交互平台上按学习单元设置了一系列的课后练习,学生可在线完成和提交作业,老师可在线批改并记录成绩。学生还可以在网络平台查阅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浏览下载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自学。网络课程还设置了论坛功能,方便师生间互动交流和学生间组成网络学习互助小组。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教材选用的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也更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实践课课时为28节,与理论课时数为1∶1的关系。取消了在实验室进行的药用植物细胞和组织观察的实验,把课堂搬到户外,在户外进行实践教学,更强调“眼看”(观察植株形态,叶、茎、花的外部形态特征)、“手摸”(触摸感受叶的质地、表面构造、折断面是否有分泌物等)、“鼻闻”(揉捏植物各部分后闻其气味)、“口尝”(对某些不能确定的药用植物种类可咀嚼,品尝其味道来判断)等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在户外实践课堂上,在讲述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生境、科属分类知识时,要适当复习形态学的基础知识,做到温故知新。

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纪律散漫,上实践课容易开小差、不认真听讲。为保证教学效果,每次实践课结束后进行随堂小测,随机抽取10种植物让同学辨认,让他们说出科名、种名、识别要点等内容。学期末,选取50种植物再进行测验。如此,同学们明确了老师的考核目标和内容,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提高,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还会利用课余时间辨认植物。

为加强不同年级学生的植物识别技术,有针对性地布置实习报告。针对大一新生,要求调查校园及周边的药用植物资源,实习报告包括10个科50种药用植物的图片、科名、种名、识别要点、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和主治功能等,制作PPT,课堂上进行演讲演示。针对大二学生,安排为期一周的采药实训,到龙头山、火炉山等进行采药,要求每组同学制作腊叶标本和一份包含200种药用植物的图片报告。要求学生明确分工,采集照片、收集资料、PPT制作、演讲解说等,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避免个别同学偷懒、脱离集体的现象。

四、筹办相应的专业比赛,吸引学生

高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很多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为引导学生把精力和创意放在专业技能上,本教研室每年都会举行腊叶和叶脉标本大赛,设置奖项,鼓励学生制作腊叶标本、叶脉工艺品。腊叶标本的植物鉴定签的准确性、植物压制的形态美观、压制效果以及回答专业问题等都作为评分标准,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为制作美观的叶脉工艺品,同学们尝试用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试验,以创新形式组合叶脉,加入染色工艺,制成叶脉书签、叶脉压花画、立体叶脉花等形式多样的工艺品。赛后,优秀参赛品进行汇展,成为本院实验大楼的靓丽景观,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让学生们深感自豪。

五、开设《药用植物艺术创作》的拓展课程

药用植物既有药用价值又具备观赏价值,例如百合、玫瑰、桔梗等。为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实务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枯燥、繁琐、刻板的学习印象,特开设《药用植物的艺术创作》课程,引入药用植物压花画制作、药用植物组合盆栽和药用植物艺术插花等拓展项目。学生们利用身边常见的药用植物制作成精美的压花画、书签等工艺品。为此,学生会主动去查资料,到户外或药圃基地收集实物,了解植物特性,自主学习、利用专业知识美化生活,培养个人艺术情操。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为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学习热情,培养专业知识特长,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并培养同学们的情操、丰富其校园生活。以上的各种方法都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岳文. 药用植物识别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第4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中药之所以能用于治疗疾病,是由于其中含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对于同一药用植物来讲,因不同的器官或部位含有活性成分的种类与数量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功效,而被作为不同的中药,如益母草与茺蔚子、麻黄与麻黄根、花椒与椒目、槟榔与大腹皮等。为了充分、准确地发挥出应有的临床疗效,历代本草对于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均有严格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主体,关于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规定应该严格、规范。我们在探讨中药药用部位与其药性相关性的过程中,对2005年版《药典》(一部)中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记载全面的植物类药材药用部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此将其归纳整理,既与同道商榷,又为新一版药典修订提供参考。

1 根与根茎类药材

根与根茎类药材实际上包括根和根茎两大类,根茎属于茎的变态,根与根茎往往难以区分。《药典》规定部分植物药材以根与根茎入药,如人参、丹参、甘草、龙胆、威灵仙、徐长卿、麻黄根等。所谓的根茎,其实是根与茎的连接部位,不属于真正的变态茎。另外一些药材,如白头翁、党参、板蓝根、白芷、防风、苦参、独活、前胡、地榆等,《药典》规定其药用部位为根,实际也包括根茎部位,并且在加工时也没有去除根茎的要求。对于上述这些主要以根部入药,根茎所占比例较小,与根紧密连接,不属于真正变态茎的品种,不宜过分强调根茎而将其药用部位定为根与根茎,应该将其药用部位统一确定为根。

对于植物药材药用部位称谓应准确和规范,不能与植物学的概念不一致或相矛盾。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与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均属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其主根与侧根均呈块状,药材草乌是北乌头的主根与侧根,药材川乌是乌头的主根,药材附子是乌头的侧根。《药典》规定草乌、川乌、附子的药用部位分别为块根、母根、子根,不仅概念不确切,而且前后不一致。笔者认为,若将草乌的药用部位定为北乌头的块状主根与侧根,将川乌的药用部位定为乌头的块状主根,将附子的药用部位定为乌头的块状侧根,应该更为合理。

2 果实种子类药材

采收时间对药材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药典》对药材采收时间作出具体规定是必要的,但同类药材的描述与要求应该前后统一,不能有些品种要求,而有些品种不要求。如对果实类药材来讲,《药典》在来源中对其多数品种规定了具体成熟度,如八角茴香、小茴香、女贞子、巴豆等为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等为近成熟果实;枳壳等为未成熟果实;枳实等为幼果等,但对佛手、罗汉果、覆盆子等少数品种仅称药用部位为果实,对其成熟度没有具体描述,前后不一致,应予以统一。

《药典》规定胡椒的药用部位为近成熟或成熟果实,近成熟果实晒干为黑胡椒,成熟果实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黑胡椒为近成熟果实,白胡椒实际上是成熟果实去除外果皮与中果皮后的果核(带内果皮种子)。因此,胡椒的药用部位应修正为近成熟果实或成熟果核(带内果皮种子)。

《药典》规定连翘的药用部位为果实,但市场商品中包括未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前者称“青翘”,后者称“老翘”。因此,将其药用部位修正为未成熟或成熟果实更为妥当。

果肉是指果实的肉质部分,概念比较笼统,一般是指中果皮。《药典》规定山茱萸的药用部位为成熟果肉并不确切,其实包括外果皮与中果皮,是成熟果实去除内部果核剩下的部分。

《药典》规定苍耳子为成熟带总苞的果实、蕤仁为成熟果核、罂粟壳为成熟果壳、瓜蒌皮为成熟果皮等,不太符合通常的语言习惯,应分别改为“带总苞的成熟果实”、“成熟果实的果核”、“去除种子的成熟果实”、“成熟果实的果皮”等,似乎更好一些。

《药典》规定猪牙皂为皂荚的不育果实。皂荚果实不育有2种情况:一是正常的不育,果实中没有种子,形状扁平;二是皂荚植株在衰老或受到伤害后导致的不育,其果实形状为园柱形,略扁而弯曲。后者为真正的猪牙皂,它不仅不育,而且畸形。因此,将猪牙皂的药用部位规定为皂荚的畸形不育果实更为合理。

《药典》规定瓜蒌、山楂、栀子等的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但在实际生产中为提高药材产量和便于加工,它们均是在果实近成熟时采收的,为与生产实际相符,以规定为近成熟果实为宜。

3 其他

第5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from gymnosperms, which were made some chaos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o contribut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fusion about the original plants from gymnosperms in the standards of Chinese crud drugs. METHODS Query for Chinese crude drug standards of state and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to find out the species with different Chinese and Latin names for the same plant from gymnosperms, and make textual research on plant taxonomy,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so on. RESULTSIn Chinese crude drug standards of state, variou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t contained 8 families, 38 species original plant from gymnosperms, including 24 species without confusion i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Chinese or Latin names, 7 species with confusion of Chinese names or Latin names due to the change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re were 4 species with problems of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axonomic grade, 4 species with problems of Chinese name confusion. CONCLUSION Although there are a little problems in the origin of legal medicinal plants from gymnosperms,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study.

Keyword:legal medicinal plants;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gymnosperms; textual research on plant origin;

中国法定药用植物[1]系我国历版国家标准、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标准及其附录收载药材饮片的基源植物, 法定药用植物和普通植物一样, 由于分类系统的变化、种等级分类群的改变、种的鉴定和归并等原因, 造成同一植物有多个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的状况, 这是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有学者对药材由于地区和民族的差别等原因, 对同一药材名称使用不同的植物种类, 或不同的药材名称却使用同一种植物的相同部位等情况进行过系统考证[2], 笔者曾对藻类、真菌类和蕨类法定药用植物进行过基源考证的研究[3-4], 但尚未见文献或着作对裸子植物来源药材的植物基源的混乱情况进行过考证研究。为澄清由于植物基源问题造成的药材混乱, 本文对中国药典、其他各类国家药品标准、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药材标准收载的, 基源来源于裸子植物的药材, 进行植物基源考证的研究。

1、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考证概况

我国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共有8科38种, 经考证, 其中24种植物基源鉴定清晰, 标准所用名称正确规范, 不同标准间使用相同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 所用拉丁学名和中文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 (以下简称FOC) 相同, 它们为苏铁科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银杏科银杏Ginkgo biloba Linn.;松科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长叶松Pinus palustris Mill.;杉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柏科欧洲刺柏Juniperus communis Linn.、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麻黄科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山岭麻黄Ephedra gerardiana Wall.、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丽江麻黄Ephedra likiangensis Florin、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云南麻黄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var.mairei Florin、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买麻藤科买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和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 (Warb.) C.Y.Cheng ex Chun.有14种在分类变化、种等级鉴定、中文名称或拉丁学名等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其中由于分类系统的变化而造成种混淆的7种;由于种等级分类群的意见分歧导致种的鉴定、归并不同而造成的拉丁学名混淆的3种;另有中文名称的误用, 把中文别名当做正名等情况共4种。

2、分类系统的变化导致拉丁学名混淆

2.1 柏科圆柏亚科

涉及柏科圆柏亚科Subfam Juniperoideae刺柏属Juniperus和圆柏属Sabina两属的法定药用植物有:圆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收载于部标藏药1995附录[5], 《中国植物志》[6]名称相同, 但FOC中圆柏的拉丁学名为Juniperus chinensis Linn.;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 (Hook.f.et Thoms.) Kom.收载于西藏藏药2012二册[7], 但FOC中滇藏方枝柏的拉丁学名为Juniperus indica Bertol.;祁连山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收载于青海药品1986[8]等, 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收载于部标藏药1995附录[5], 但FOC中祁连圆柏的拉丁学名为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曲枝圆柏Sabina recurva (Hamilt.) Antoine收载于青海药品1986[8]等, FOC收载垂枝柏Juniperus recurva Buch.-Ham.ex D.Don, 《中国植物志》[6]收载垂枝柏Sabina recurva (Hamilt.) Antoine;河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oine收载于新疆药品1987[9]等, 新疆圆柏Sabina vulgaris Antoine收载于部标维药1999[10]等, FOC收载有叉子圆柏Juniperus sabina Linn., 《中国植物志》[6]收载有叉子圆柏Sabina vulgaris Antoine;高山柏Sabina squamata (Buch.-Hamilt) Antoine收载于西藏藏药2012二册[7], 但FOC高山柏的拉丁学名为Juniperus squamata Buch.-Ham.ex D.Don.

柏科圆柏亚科 (Subfam Juniperoideae) 下有刺柏属 (Juniperus) 和圆柏属 (Sabina) 等属。但其分类等级的划分颇多争议, 有把圆柏亚科划为圆柏族 (Junipereae) , 并把刺柏属和圆柏属合并为圆柏属 (Juniperus) 者[11], FOC亦按该法把二属予以合并。而《中国植物志》[6]支持把该二属分开, 化学成分和花粉形态学的研究亦支持该观点[12].中药材标准实际应用中, 中国药典未收载该属相关植物的药材饮片, 卫生部维药标准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方标准收载相关种类的药材饮片原植物均采用把该二属分开的处理方式, 查阅相关种类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13-15], 国内文献大多采用把二属分开的拉丁学名, 而国外文献基本采用把两属合并的拉丁学名, 考虑到该二属形态特征的区别和国内的实际应用情况, 认为我国的法定药用植物采用刺柏属、圆柏属分开为好。另这类法定药用植物的中文名亦多有同物异名等情况, 结合其他考证, 上述相关种类法定药用植物种类的拉丁学名、中文名等宜作如下处理。

圆柏的拉丁学名应为Sabina chinensis (C.) Ant., 而Juniperus chinensis Linn.宜作为圆柏拉丁学名的异名;滇藏方枝柏拉丁学名应为Sabina wallichiana (Hook.f.et Thoms.) Kom.而Juniperus indica Bertol.宜作为滇藏方枝柏拉丁学名的异名;祁连山圆柏和祁连圆柏的中文名应统一为祁连圆柏, 拉丁学名宜为Sabina przewalskii Kom., 而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为其拉丁学名异名;曲枝圆柏、垂枝柏实为同一种, 中文名应统一为垂枝柏, 拉丁学名宜为Sabina recurva (Hamilt.) Antoine, 而Juniperus recurva Buch.-Ham.ex D.Don宜作为垂枝柏拉丁学名的异名;河地柏、新疆圆柏和叉子圆柏亦为同一种, 中文名应统一为叉子圆柏, 拉丁学名宜为Sabina vulgaris Antoine, 而Juniperus sabina Linn.为其拉丁学名异名;高山柏拉丁学名应为Sabina squamata (Buch.-Hamilt) Antoine, Juniperus squamata Buch.-Ham.ex D.Don为高山柏拉丁学名的异名。

2.2 柏科侧伯亚科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anco收载于中国药典1985-2015[16-22]、台湾2013[23];侧柏Biota orientalis (Linn.) Endl.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1977[24-25]等;侧柏Thuja orientalis Linn.收载于台湾1985年中华民国中药典范 (第一辑全四册) 第二册。

侧伯亚科Thujoineae含崖柏属Thuja、侧柏属Platycladus spach等属[26].其亚科等级的分类尚有不同观点, 有把侧柏亚科作侧柏族Cupresseae列于柏科柏木亚科下。对于侧柏种的归类, 有学者把其列入崖柏属, 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把其归于侧柏属, 化学成分研究亦支持该观点[27], 现《中国植物志》[6]、FOC均把其归入侧柏属, 中国药典从1985年版始亦采用该观点, 侧柏属的拉丁属名除Platyclaclus外, 另有异名Biota D.Done Endl., 故侧柏出现了上述3个拉丁学名, 但该3个拉丁学名均属同一种无疑。故侧柏应以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cnco作为法定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 其余两个为拉丁学名异名。

3、种等级分类群关系划分的分歧

3.1 松科大王松

大王松Pinus luchuensis Mayer收载于台湾2006中华中药典。该种涉及黄山松、台湾松以及琉球松三种间类群关系划分的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以及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 Mayr三个种群关系的意见多有分歧。吴中伦于1956年《植物分类学报》载文, 认为产于我国台湾的台湾松与产于日本冲绳的琉球松是同物异名, 故将台湾松并入琉球松, 并认为黄山、庐山、天目山的黄山松是琉球松的地理变种, 改学名为Pinus luchuensis Mayr var.hwangshanensis (Hsia) Wu.1961年郑万钧在《中国树木学》一书中将台湾松和黄山松合并, 以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为正式学名。桂跃林等研究 (1963年植物学报) 认为, 根据针叶的比较解剖, 黄山松和台湾松在树脂道的数目和表皮的结构上有一些差异, 至于分合问题则表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植物志》第7卷[6]作者于195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植物标本室观察冲绳产的琉球松标本, 其小枝为黄色, 微被白粉;针叶较长, 长10-20厘米;种鳞的鳞盾平, 仅鳞脐突出, 先端钝。而黄山松 (包括台湾松) 的小枝无白粉, 针叶一般较短, 长7~10 cm, 稀长达13 cm;种鳞的鳞盾肥厚隆起, 鳞脐具短刺。这说明琉球松与黄山松 (包括台湾松) 显然属于不同的种群。又对台湾产的台湾松和黄山等地产的黄山松在外部形态上在树皮、树脂道、小枝、针叶长短及粗细程度、球果形状和大小等特征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两者难以截然区分。认为台湾松和黄山松从我国台湾到华东及中南, 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是有一系列过渡性的变异, 说明二者属于一个统一的种群范围, 这些变异尚未能达到质的飞跃, 故将台湾松和黄山松合并, 以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为正式学名。

柯病凡等[28]进一步研究, 认为黄山松和台湾松在地理分布, 鳞质的横脊、纵脊、苞鳞, 生长轮始未的射线管胞内壁锯齿, 管胞少数弦壁上具缘纹孔等特征均有区别, 认为黄山松和台湾松应是两个种。邹惠渝2003年通过形态解剖学到分子生物学的对比实验[29], 结果表明黄山松和台湾松两者在形态上虽然有相似之处, 但染色体特征不同,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RAPD分析) 显示两者的遗传距离很远, 甚至大于黄山松和马尾松之间的遗传距离。故认为台湾松和黄山松非同一种, 黄山松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 认为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和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 Mayr各应为独立的种, Pinus luchuensis Mayr var.hwangshanensis (Hsia) Wu为黄山松拉丁异名。据此并认为台湾2006收载的大王松Pinus luchuensis Mayer实应为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另大王松为长叶松Pinus palustris Mill.的中文别名, 亦不宜再用于琉球松或台湾松的别名。

3.2 红豆杉科南方红豆杉

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 (Lemee et Lvl.) S.Y.Hu ex Liu收载于浙江药材2017[30],

《中国植物志》[6]南方红豆杉拉丁学名为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var.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K.Fu, 而FOC Vol.4 (1999) 南方红豆杉的拉丁学名为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 (Leme et H.Lvl.) Linn.K.Fu et Nan Li.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 南方红豆杉上述三个拉丁学名的演变过程为:1948年R.Florin研究了红豆杉类植物后, 根据叶下中脉带上的表皮结构特征, 认为可将原定名为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的植物分为2类:一类即红豆杉, 其叶下中脉带上有密生均匀而微小的圆形角质状突起点, 这一特征与西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相同, 据此改红豆杉的学名为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chinensis (Pilger) Florin;另一类 (即南方红豆杉) 的叶下中脉带上无角质状突起点, 或仅有局部块状角质状突起点, 与红豆杉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 将这类红豆杉鉴定为新种--Taxus speciosa Florin.

1960年及1964年胡秀英先后2次研究过这类红豆杉, 她虽然同意R.Florin将这类叶下中脉带上无角质点突起或仅有局部块状角质点突起的红豆杉, 从红豆杉中分出, 但她依据在哈佛大学等标本室所研究的标本, 将这类红豆杉的学名改为Taxus mairei (Lemee et Levl.) S.Y.Hu.

《中国植物志》第7卷作者对采自我国10多个省区的大量标本进行比较研究, 并从其中挑选了在分类上有参考价值的标本和有代表性的地区、海拔高度不同的130余份标本作了叶下表皮结构的比较观察。认为这类红豆杉的许多形态特征与红豆杉几乎一致, 其叶下表皮结构特征的多型性, 即由角质点很密、块状分布到没有, 只能视为红豆杉种群的变异性状, 不应以此将这个自然种群分成为2个独立种, 而应将R.Florin分出的这类红豆杉改为红豆杉的变种。为此, 将这类红豆杉的学名改为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var.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K.Fu, 但其后FOC Vol.4编者又将这类红豆杉的学名改为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 (Leme et H.Lvl.) Linn.K.Fu et Nan Li.

经查阅, 极大部分的应用研究文献使用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var.mairei (Lemee et Levl.) Cheng et L.K.Fu这一学名[31-33], 为避免使用的混淆, 且《中国植物志》编制时参考的标本量大, 认为法定药用植物南方红豆杉宜采用该学名为妥, 而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 (Leme et H.Lvl.) Linn.K.Fu et Nan Li、Taxus mairei (Lemee et Levl.) S.Y.Hu和Taxus speciosa Florin可作为其拉丁异名。

3.3 红豆杉科云南榧树

云南榧子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inn.K.Fu收载于云南省药品标准1996年版。《中国植物志》[6]收载云南榧树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inn.K.Fu, 但FOC Vol.4 (1999) 收载云南榧Torreya fargesii Franch.var.yunnanensis (W.C.Cheng et L.K.Fu) N.Kang, 而把Torreya yunnanensis作为异名处理。

本种曾被E.H.Wilson及H.Handel.Mazzetti误为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 Franch《中国植物志》认为云南榧树与巴山榧树有明显的区别:云南榧树叶长2-3.6厘米, 上部常向上方稍弯, 先端有渐尖的刺状长尖头, 上面两条纵凹槽常达中部以上;骨质种皮的内壁有两条对称的纵脊, 胚乳沿种皮纵脊处有两条纵凹槽, 二者相嵌。巴山榧树叶长1.5~3 cm, 通常直而不弯, 先端有微凸起的刺状短尖头, 上面两条纵凹槽通常不达中上部;骨质种皮的内壁不具纵脊, 胚乳亦无纵凹槽, 二者应属不同的种群。

经从应用的角度查阅了一些文献, 极大部分的研究文献[34-35]使用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inn.K.Fu这一学名。认为云南榧树应作为独立的种, 至于中文名, 鉴于红豆杉科下榧树族、榧树属、榧树组及组内各种均带榧树两字, 故以采用云南榧树一名为好。

4、中文名的混淆

4.1 松科西藏白皮松

喜山白皮松Pinus gerardiana Wall.收载于部标维药1999附录[10];《中国植物志》[6]该种中文名为西藏白皮松。西藏白皮松和喜山白皮松两个名称均极少见于学术论文, 西藏植物志亦未见收载该种, 故名称应以《中国植物志》为标准, 采用前者。

4.2 红豆杉科榧树

榧Torreya grandis Fort.收载于药典1977-2015[25,16-22]等;《中国植物志》[6]该种中文名为榧树, 鉴于红豆杉科下榧树族、榧树属、榧树组及组内各种均带榧树两字, 故以采用榧树一名为好, 榧亦常为地方植物志所使用, 故可把其作中文别名。

4.3 红豆杉科西藏红豆杉

喜马拉雅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收载于部标维药1999[10];《中国植物志》[6]该种中文名为西藏红豆杉, 喜马拉雅红豆杉作为别名。喜马拉雅红豆杉一名最初收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后《中国植物志》改名为西藏红豆杉, 现学术论文中2个名称均见使用, 频度相似, 考虑到《中国植物志》的影响力度较大, 以后使用西藏红豆杉一名的会更普遍, 故该名宜为正名, 喜马拉雅红豆杉作为别名。

4.4 红豆杉科东北红豆杉

紫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收载于黑龙江药材2001[36];《中国植物志》[6]该种中文名为东北红豆杉, 紫杉为别名。现学术论文中研究其化学成分时, 皆使用紫杉醇或紫杉烷类的用语, 但于植物名则普遍使用东北红豆杉一名, 罕见使用紫杉一名, 且该属其余植物名皆带红豆杉一词, 故认为按《中国植物志》该种中文名为东北红豆杉, 紫杉可作别名。

5、结论

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虽然在分类系统的划分上屡有争议, 也迭经变化, 导致了种群等级拉丁学名的较多变化;另中文名称也较复杂, 但经本文对植物分类演变过程的考证, 对学术论文在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实际使用方面的查考, 这些问题都能得以厘清。另裸子类法定药用植物虽有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的一物多名情况, 但至目前, 在种的鉴定和种群等级的划分上, 分类学家的意见基本趋于统一, 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鉴定等学术领域, 种与种之间混淆情况已较少见。

6、讨论

对于植物种群划分, 大种概念主张把近似的种群进行合并, 而小种概念主张近似种群间只要有小的但稳定的形态区别, 就分列为独立的种或变种。对于法定药用植物而言, 应坚持小种的概念, 这有利于保持药材质量、化学成分和临床疗效的稳定。

法定药用植物中文名和拉丁学名, 需考虑植物分类、中国药典和中外文学术文献的使用频率等综合因素确定。

裸子植物在法定药用植物的数量上所占比例较低, 但是由于其在植物分类系统上占据了一个门等级的独立系统, 更兼其个体的体积庞大, 分布广泛, 挥发油、生物碱等化学成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是一类值得关注的法定药用植物分类群。

参考文献

[1]赵维良, 马临科, 郭增喜, 等。中国法定药用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381.

[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543.

[3]ZHAO W L, YI Z.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Ferns[J].Chin J Mod Appl Pharm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2017, 34 (10) :1501-1506.

[4]YI Z, ZHAO W L.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of Fungi and Algae[J].Chin J Mod Appl Pharm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2017, 34 (11) :1643-16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1995:341.

[6]郑万钧。傅立国。中国植物志[M]第七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233-462.

[7]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第二册[S].2012:45.

[8]青海省药品标准[S].1986:8.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标准[S].1987:1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S].1999:32-212.

[11]江泽平, 王豁然。柏科分类和分布:亚科、族和属[J].植物分类学报, 1997, 35 (3) :236-248.

[12]王蕴秋, 张文仲, 刘捷平。刺柏属和圆柏属分类学的探讨--有关精油成分和花粉形态的分析[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91, 12 (4) :44-45.

[13]YAN X X, PAN Z H, CHENG L, 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abina squamata (1) [J].Guihaia (广西植物) , 2015, 35 (3) :428-430, 330.

[14]FANG J M, LEE C K, Ch ENG Y S.Lignans from leaves of Juniperus chinensis[J].Phytochemistry, 1994, 31 (10) :3659-3661.

[15]FANG J M, LEE C K, Ch ENG Y S.Lignans from leaves of Juniperus chinensis[J].Phytochemistry, 1994, 31 (10) :3659-3661.

[16]中国药典。一部[S].1985:183-321.

[17]中国药典。一部[S].1990:187-324.

[18]中国药典。一部[S].1995:186-320.

[19]中国药典。一部[S].2000:173-299.

[20]中国药典。一部[S].2005:149-253.

[21]中国药典。一部[S].2010:200-341.

[22]中国药典。一部[S].2015:215-364.

[23]中华中药典[S].2013:217.

[24]中国药典。一部[S].1963:172.

[25]中国药典。一部[S].1977:355-627.

[26]李林初, 刘永强, 王玉勤, 等。侧伯亚科三种植物的核型及其细胞分类学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 (4) :439-444.

[27]陈友地, 李淑秀, 杨伦, 等。侧柏不同部分精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 1984, (1) :1-11.

[28]柯病凡, 李书春, 卫广扬。再论黄山松的定名问题[J].安徽农学院学报, 1983, (2) :1-7.

[29]ZOU H Y, LI Z, LUO S J, et al.Study on taxonomy of Pinus hwangshanensis[J].Bull Bot Res (植物研究) , 2003, 23 (3) :278-279.

[30]浙江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S].2017:24.

[31]XUE P, YANG B, YAO X, 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ranch and leaf of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J].Chin Tradit Pat Med (中成药) , 2013, 35 (5) :1017-1019.

[32]SU J, SHI H X, WANG L J, 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ark of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J].J Chin Med Mater (中药材) , 2014, 37 (2) :243-251.

[33]WANG B Y, WANG M W, LI L, 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J].J Shenyang Pharm Univ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2013, 30 (12) :921-926.

[34]LI H L, LI F F, MA S J.Study on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PDE9A homologous 3JSW and torreyunlignans derivatives[J].J Pharm Res (药学研究) , 2016, 35 (9) :511-513.

第6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植物学;教学改革

植物学课程是研究植物界中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物种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植物学的学习,可以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和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在国内外有关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项目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植物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近些年来植物学的改革实际,从教学体系入手,探讨如何结合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期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和思路。

1项目教学法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查理教授和凯兹教授一起推行创立的一种新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依托,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习,自主地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个性化、多样化解决任务的方法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方式,它更关注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最终成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可以学到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并获得新知识接纳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全面能力、与人共同协作的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有效覆盖。在当今社会这些综合能力恰恰是高校毕业生所应具有的,因此,在高校课改中推行项目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项目教学法在植物教学中的实施

植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很强的学科,而且具有一定的经验性、社会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植物学的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块,其知识点众多且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有些植物学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在传统教学中实践动手机会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是理论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为了提高植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通过以项目为驱动,将植物学的知识内容转化成若干个教学项目,使每个学生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普遍提高,其能力和素质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2.1项目选择选择一个好项目是项目教学的关键,项目中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把多个知识点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应用性、价值性、可展示性和成果性,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项目制定后要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法的优点,将教学总目标划分成几个小目标,并使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的小模块上,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教学项目,①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②根据东北特有的地域特点,围绕本地的主要植物设计项目;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应具备的能力设计项目,将课程知识融入到项目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2.2学生分组确定教学项目后,根据项目任务的工作量和性质,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的分组数量和构成依据学生的特点而定,每组人数一般以7~8人为宜。在分组过程中要注意搭配组员,每组要有1~2名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同时,要求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小组长负责协调和组员共同制定项目的详细计划,并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配完成不同或相同的工作任务。2.3项目实施学生按照己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实践操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指导是必要的,指导主要包括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和新知识的讲授。在项目实施中教师扮演着示范、指导、解惑和检查的角色,在项目指导中教师指导的深度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指导的尺度。通过项目教学的锻炼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2.4项目评价检查评估要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因此为了客观地评价项目成果,同时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可操作性更全面、更强,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在项目结束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组员上台陈述本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全面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团队合作性、结果的正确性、语言阐述的流畅性等方面,最后综合得分,排出小组名次。经过展示和评定,加强了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系统梳理了思路,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效果。2.5对项目进行总结对各项目小组评价结束后,教师总结要及时进行,在小组和项目总结两个层面上进行。小组总结针对项目完成的过程和质量进行,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项目总结是把各小组的方案汇总到一起,总结出一个全面的、合理的、优秀的方案。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经过植物学课程项目教学的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和总结,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有了一定的收获。(1)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教师除应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水平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素质才能使项目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2)项目教学需要有一个教师团队来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要求。上课的时候采用两个教师,这样便于使用多种方式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利于在相同时间内指导不同的项目任务,提高教学效果。(3)不断领会项目教学理论的精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开发编写出相配套的教材。(4)要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就要对完成的教学项目进行及时总结,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点评、互相吸取长处,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5)在植物学教学内容中植物形态学与分类学内容都非常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场所和教具可以方便灵活地选用,这样有利于项目教学准备和展开。虽然植物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仍要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6)项目教学内容要顺利、圆满地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可缺少。指导教师要预先考虑完成这次项目所需要的一切工具资源,以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7)项目教学法有利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构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者:杨洪升 杨东红 王长宝 王长平 全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于爽,赵玥琪,郝婧玮,等.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5(24)

第7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61-02

中药资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立时间不长,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品质、蕴藏量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中药资源学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已形成了完整体系,在今后的中药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保护及新资源寻找方面必将显示出独特魅力。[1]

基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周荣汉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资源学》教材,[2]之后陆续有针对中医药院校、农业院校研究生、本、专科教材的出版。这些不同层次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尽管不尽相同,但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时都有不适宜之处。

首先,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特点,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中药资源作为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每年均会积累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因而与其它成熟学科相比较,中药资源学具有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内容需要不断充实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中药资源学所有的教材内容设置上均存在不够深入、难以与新成果、新进展完全接轨等现象,很难应用于教学中。加之课时有限,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章节设计完成全部讲授,部分内容也没有必要在课堂讲授。如:中药资源信息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药材各论,等等。

再者,由于中药资源学是在生物学、农学、化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本身理论性不强,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调整现有教学模式,提高中药资源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的中药领域专业型人才,是中药资源学教育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索的目标。

鉴于此,笔者在多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断优化、筛选教学内容,以与同行共勉。

一、中药资源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笔者在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围绕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深度和广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准确把握中药资源学作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以及中药材栽培与鉴定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和地位,注重灌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如什么是中药资源、中药资源的分类、分布,中药资源调查方法,等等,此类内容属于相对稳定的部分,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针对中药资源近年来研究的核心内容,精选了道地药材资源,中药资源科学利用、保护、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均不局限于教材,而是随时跟踪最新的文献资料以充实专题内容,提升理论高度,增强本学科的知识性。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生态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等有关,道地药材及其形成机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专题除大部分教材均收载的内容之外,增加近期对道地药材的新认识和思考。如: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基础、道地药材生物学特征、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

不断扩张的中药开发与应用给中药资源保护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也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对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进行科学保护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致危因素的研究以及科学的保护方法的探究是也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此专题内容与遗传学、种群生态学、生殖生物学内容关系密切,对于中医药院校缺乏此类课程背景的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困难,因而在教学中适度引进了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物种濒危灭绝机理、濒危物种保护方法的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本专题内容奠定基础。

中药材的品质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近年来,随着中药资源蕴藏量下降和栽培中药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的中药材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因子对中药资源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的生长发育及其质量的影响受到空前重视。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充实了中药资源生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中药材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本专题重点精选了药用植物品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环境胁迫下道地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两部分内容进行讲授。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质疑与释疑都由教师主导的方式进行,这种满堂灌的方式特别不适合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因为中药资源学与生物分类学、资源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大的交叉,部分内容学生已学习过,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就会显得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学阶段的重要课题。另外,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笔者在教学时尝试采用Seminar的方法。这种起源于德国的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欧美大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此教学模式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或专家共同讨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即由过去“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讲授+讨论”的二元模式。[3]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既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具体方法:①教师提前提出讨论议题的大方向,并提出详细要求:每组围绕中药资源有关问题设定具体讨论议题,查阅资料总结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可以引自文献,也可以来自本组同学的集思广益,要求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时间20min左右,ppt要求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并附参考文献;②学生3~4人自由分组并分工,每组推选1~2名学生主讲,班级其他学生随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并讨论;③教师就选题的内容、议题的深度、ppt的制作、主讲的质量等进行简短点评。

实践证明,这种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不但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利用多种常用数据库查阅文献,锻炼了总结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当众讲解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开阔眼界、了解学科前沿。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学习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发挥。

中药资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教学过程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有效地传授知识,仍然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但随着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广大同行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学科会不断成熟、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上也会越来越从容。

参考文献:

[1]何先元.中药资源学教学之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

第8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714-02

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最先进的理论,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发展和创新的能力。[1]目前,各高校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主要是按照培养理科生的思路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虽然学生掌握了较丰富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应用能力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有力的改革,以帮助学生跨越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间的鸿沟,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植物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有用植物的总和。《植物资源学》是一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介绍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和保护管理,以及植物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利用技术和开发利用现状。[2]该课程在我校虽然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在贯通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对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成绩评定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予以总结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精选教学内容

植物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植物学、农学、植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又包括了不同资源的应用方法和技术,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因此,科学地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地域性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坚持实用性和地域性原则,对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自学的内容,如将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调查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等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程学时(32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②重点介绍应用面广的各类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芳香植物等,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概括性的介绍一些具良好应用前景的植物资源,如色素植物、农药植物、甜味剂植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③根据我院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华南地区就业的特点,在介绍各类资源的代表植物时注意地域性特色,多选择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以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2.减少一般性知识内容,加强应用知识介绍。在对各类植物资源代表植物的教学内容上,减少了植物形态描述、地理分布、栽培管理等一般性知识内容,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与近缘种的区别及特殊的栽培加工方法;相反,加强了对植物利用价值、利用方法、应用现状和应用潜力方面的介绍。该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教学中引入资源植物成功开发的教学案例。对一种植物的成功开发利用往往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将资源植物的成功开发史或企业家史等素材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二、丰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涵盖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电子课件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于一体,在有限的学时内可涵盖更多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示不同的概念、理论和应用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实现由直接思维到形象思维、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渡,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3]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利于展示一些应用方面的知识,如在观赏植物资源教学中,通过展示大量精选的园林景观图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观赏植物在园林上的具体应用。

2.采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植物资源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资源植物本身及其应用的感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植物园资源,安排了三个实践教学单元,分别对药用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和其他经济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增强了学生在植物形态、识别特点、生长发育、栽培条件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感性认识。百闻不如一见,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课堂讲授的内容毕竟有限,而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可能形形。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锻炼科学思维的能力、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例如,肉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芳香植物资源,但目前对其挥发油的提取利用效率不高,而我们近几年所开展的关于肉桂挥发油积累规律的科研工作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介绍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如何确定肉桂的最佳采收期?为什么说肉桂油细胞所具有的栓质化和木质化细胞壁是阻碍挥发油提取的关键?如何破坏油细胞的细胞壁?学生往往被这些问题所吸引而有所思考。科研实例往往是鲜活的、富有逻辑性,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选修课的性质和任务与必修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不以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重点,而对研究兴趣的激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引导等更为重视。[4]对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的成绩评定,我们采取了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方式,以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的成绩评定包括了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堂演讲、随堂测验与考勤等几方面内容。其中,实习报告的要求是学生根据3次实习内容分别整理30种以上植物(包括植物科属种名称及学名、形态特征、应用现状、应用潜力等),每次实习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15%;课程论文以2~3名学生为1组协作完成,要求每组进行讨论后选择一种本组最感兴趣的资源植物对其进行全面的论述,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5%;课堂演讲则要求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测验,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0%。通过上述考评措施,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植物资源学课程虽然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在培养该类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则是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门新开课程,近年来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不断地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植物资源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翠丽,曹熙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35.

[2]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温荣辉,白先放.生物科学类专业《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增刊):181-182.

第9篇: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过程。对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提供了借鉴方法。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即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的应用学科。这个概念在宏观上讲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质量标准,一个是鉴定方法,二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本质的联系。研究质量标准是为了控制和鉴定中药的质量,为中药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提供依据和保障,提升中药的管理水平;这个标准涵盖着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三项指标的必备内容。研究鉴定方法可使中药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善,是保证质量标准的基础,适用的标准是由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的,这里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包涵形态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和生物鉴定法三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延伸为多种方法。这种框架的构建可以应用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来教学,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药鉴定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多而枯燥,但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系统性;二是知识涉及相关学科多,但又不失其自身的完整性;三是实践性强”。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中药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很多学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在中药鉴定的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改革,收获了一定教学成果但基本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探索还不多。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朔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意义的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肤浅层面,也就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不只是将目标扩充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面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目标。

对于每味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鉴定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中药专业4年制本科教材全书共载药500多种,其常用中药有350多种。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所载中药的鉴定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不能胜任从事中药专业的工作,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味的追求扩大掌握鉴定药物种类的数目,仅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也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因此,教学还需要有培养学生利用中药鉴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然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和当今飞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果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须是教学目标之一。

所以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如我们在大黄的这味药的鉴定教学中,要设置的目标除了知识掌握的目标外还需要设置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例如可以将学生利用已经掌握基原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的知识去区别正品大黄和土大黄这一能力设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对于新出现的不同来源的大黄伪品进行鉴别,以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的鉴定方法具备学习能力。

3教学环节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中,目前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无论是运用那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串联相关学科,设置认知冲突

中药鉴定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

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鉴定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利于后续学习中对这些知识更娴熟的应用,在串联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交互作用的产生,当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时,即产生了认知冲突。如将正品大黄和土大黄饮片实物给学生,让其辨认哪种是正品;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给学生,让其分别辨认等。利用药用植物学的知识,学生会知道正品大黄来源于蓼科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1.和药用大黄Rheumo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了解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鞣制等物质;利用中药学的知识知道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因为没有正品大黄和土大黄的原植物所以无法辨别两者,也不知道土大黄是否和正品大黄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不同,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区别这两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此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对两种大黄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不同从而区别两者等。但对于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一一辨认出来,一时找不出更好的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掌握适时、适度和适量的原则。如以上两个冲突的设置可以在总论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中药鉴定学习的任务和意义等新知识;也可在各论的学习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大黄鉴别要点以及黄芪、桔梗和板蓝根性状鉴别中的横切面的区别。只有适时的设置冲突才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如果冲突设置的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解决而且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的线索,甚至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难点,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冲突也不宜过多,应一步一步设置呈现。否则学生感到似乎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中药鉴定学又有太多内容,望而生畏。只有适时、适度和适量的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3.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和,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广泛内容。再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

在中药鉴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不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都为每个小组提供药材标本、显微镜和简单的理化实验所用的试剂。如不能提供给每个小组电脑和上网条件或课时有限,可提前将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设置问题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在西洋参的教学中,可提出市场有以生晒园参代替西洋参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何辨别?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教师不应以居高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开始分析解决此问题时,教师应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出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揣摩其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鼓励,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如随机参加不同小组的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用显微鉴别的方法来区别茯苓和猪苓,但在做显微临时制片的设计时却错误地用了水合氯醛进行加热透化。

此时教师首先需要肯定想到用显微鉴别方法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思路,然后再提示学生是否去翻阅一下实验教材的内容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美。这样既锻炼了其自学能力也不会挫伤其积极性。又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够还是信心不足?是缺乏兴趣还是性格问题?找出原因后,“对症下药”,珍视他们特征,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造中,教师始终应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作用,切不可离题万里,天马行空。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3.3探究建构新知,归纳梳理总结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西洋参的鉴别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如何鉴别西洋参的真伪优劣。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老师的点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材料,分别用找出了西洋参的形态学特征,显微特征,找到了所含化学成分的特殊鉴别反应,想到用特异基因序列来鉴别等。这些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查得的资料和实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学生学会了利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方法鉴别了西洋参的真伪和优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和学习中得出了一些结论,解决了部分问题,获得了相关知识。之后,还应组织他们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课堂发表,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系统归纳,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帮助学生整理能进行微量升华实验的中药有大黄、丹皮、斑蝥、青黛、薄荷、安息香等。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量升华的成分是什么?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明确了微量升华实验的意义、应用范围和原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构建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评价内容由重知识记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笔试更多的倚重多元化体系评价。评价体系采用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