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课堂教学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技术

第1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74-01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很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这些“高手”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 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让学生大胆尝试

第2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一、信息技术学习的特征

对于高中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计算机”、“电子游戏”是些新奇玩意儿。随着生理的发育,高中生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所以当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的形式进入课堂的时候,教师应多多引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操作的注意,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会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应设置课堂提问时间,对问题进行记录并做回答。这样,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在课堂问答中得到提高。学生的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和好胜的心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良好的教学策略,设计优秀信息技术课堂

现在农村的信息技术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那么充分利用好目前的设备,上好信息技术课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技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和好胜的心理,选用任务驱动

法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等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驱动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围绕生活所需的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种驱动教学方式可以称为“生活驱动”或“技能驱动”。在进行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图片处理时可以采用此种驱动方式。

2.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可能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堂表现不太好;而学习成绩不很好的学生表现可能很好。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呢?这便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如备课、课堂讲解、实际操作、个别指导、课堂作业、评价等。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备课;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所讲的内容,又要灵活处理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另外课堂上的作业不要太死板,应灵活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熟悉教材,掌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强,自己主宰学习。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课程标准。例如,对于教材中的软件操作知识,教师只要把软件的主要功能讲解清楚即可。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大胆地去做。布置课堂作业时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适时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指导后续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信息技术课堂中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可以制定学习定性评价表,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教师还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激情的前提下,必须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断变化的信息知识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每一堂信息技术课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为培养信息时代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ね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三、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课堂教学,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二、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四、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五、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2010年第13期: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年第6期: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B09期:124-125

[4]申忠明,彭文灵.高师院校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3期:62-65

第4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一、精细研读课标和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是纲,是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依据,是衡量我们教学成败的准绳。所以,在准备一节课时,首先要找出课标中关于该章该节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做到客观、深刻的理解。虽然说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所有教材都凝聚了无数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信息技术课以全新的面目、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所以,在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之前,充分的研读、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精心研究学生

课堂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实际学情各地各时都有较大差异。有人说课程标准“空”,这也是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点也为我们开展真正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也为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舞台。“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熟悉学生现有知识和技能,这是进行课堂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根据对前面两者的研究和分析就会找出“这些”学生与课标预定要求之间的距离,我们就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出让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教学目标,确定出教学重点,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出可能的重难点。

四、精妙制定教学策略

根据对前三者的分析,再加上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了解确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条件来进行,做到恰到好处。

五、精巧设计教学过程

1 精彩的课堂引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最为宝贵的时机。老师要抓住好这3~5分钟的宝贵时机,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从心理上、内容上吸引住学生。所以,这个课堂引入要设计好。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夸美钮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2 精彩的案例选择是课堂得以展开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其实,信息技术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要注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例子来为我们的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案例分析中学到技术、提升经验、升华思想。

3 精彩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探究的阶梯

有了精彩的引人,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求知欲被有效激发、集中以后。我们借助精彩的案例选择来展开探究活动,如何有效的探究,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激发原有的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有效提升出相应的思想方法,这是引领学生渐入“学习佳境”的阶梯。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符合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逐步达标的过程控制标准。

六、精确及时的课后反思

第5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REN Hao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hool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oretical concep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been growing concern about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visual image mutual interactionamong students to encourag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it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teacher-principal, classroom and book-centered teaching model, emphasizing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has an irreplaceableposition.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as long as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be able to play for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us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his part of discuss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ers to master the skills.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rning resources; classroom teaching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深化改进,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的视听教育的名称已经不能囊括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领域圈定后,人们又开始探讨它的定义,直到1994年,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概括性、权威性、标准型的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既然教育技术的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我们有必要将教育技术具体到课堂上进行阐述和研究。可以肯定地说,媒体的发展给单调的课堂填充了新的元素,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了教育技术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人们何时开始有意识的使用教育技术传道、授业、解惑呢?其实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学会使用一些直观教具了,1026年,御用大夫王唯一设计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像,它工艺精湛,绘有十二经脉图,直观地展示了人体的经络脉穴位置,被用于传授针灸知识。国外著名的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主张“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从此,直观教具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的新的教具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从比较原始的图片、图表、照片、磁铁、地球仪到后来的机械设备如幻灯机、留声机、录音机、电影到现在数字媒体的转变,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作用也越加明显。第一,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各种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事物直观、形象的展现,这样可以节省教师陈述事物表征的大量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板书;第二,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第三,教学媒体的施用活跃教学气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媒体的声音、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第四,教学媒体的施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教育技术不仅包含学习资源,还包含对学习过程的即时、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什么是学习过程呢?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和教学共同依赖于一定的学习资源,从而完成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反馈的过程,学习过程谈起来容易,但教师应该如何组织知识的编码、以什么方式传递信息、学生能否正确地解码、怎样衡量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却大有学问,而这种学问被称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大的前提下,施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可完善学习过程。

那么,如何将这么复杂的多门学科理论融入到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呢?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作为导向呢?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教学是教师(传播者)、学生(受信者)、教学媒体(教学信息载体)但这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育信息传递、反馈和控制的过程,现代教育离不开教学媒体,对教学媒体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使用精心设计制作的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或将教学媒体直接作为教学主要手段时,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教学的标准化;第二,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形成兴趣化教学;第三,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四,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第五,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教师的作用发挥;第六,教学媒体的施用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近几年来,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走进了课堂,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沉闷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教学,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只有教师与多媒体课件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说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并非易事,它既要考虑学习资源的选择,又要注重教学媒体的施用,同时教学策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既不能过于死板,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是一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探索的设计性学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2]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

第6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课堂教学 优化方法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和能力。因而必须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合理而适当地融入课堂之中。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具有许多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与过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表现出许多突出特点。

1.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而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面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易于理解接受,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中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广阔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的必然途径。

3.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他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中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在教师积累一生的教学成果上,这些课件的保存应用将成为其教学生命的延续。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其应用。

4.能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流加强。

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教学相长。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社会正在迅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课堂活动中。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现代教育媒体因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2.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巩固和反馈知识。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完成任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巩固知识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意境,吸引学生自觉地记忆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巩固效果好。

3.培养学生个性,创新学习。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个性。

4.开展智力游戏,体验新知。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把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文本内容构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雷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第7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信息技术教师要转变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要多学习教育理念,特别是新课程。其实,很多教学科目,有些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息息相关的。尤其自从自己亲身教学信息技术课后,认真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认真吸取了其中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小学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好多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如探究教学法。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个,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听课,在模仿中学习上课经验。新授的操作技能要让学生明确新技能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既要注重这节课需要完成哪些知识点,又设计出包含操作技能重复训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操作,从而让学生把基础练扎实了。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等工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我们又如何来整合呢?一方面,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中安排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或是教师有技术上的问题时,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了专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会应用技术来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主题化教学时,学生在一种学习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如果缺少知识资源,教师较难达成预计要实施的目标,自主学习更是不会达到。那么,可以制作一些关于这些主题学习活动的网站,让信息技术性和文化性紧密地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构建一种学习的环境。所以,多媒体教学光盘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才是真正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有准确的定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做出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同于数学、语文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都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学科的影响。所以有时会感到索然无味、枯燥。目前,有的省市的教材还很单一,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新地使用好这些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小学信息技术有很多的内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画图、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但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教学“文字处理”时,我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目前,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救赎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中的应用。在整合成风的今天,信息技术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因此,信息技术的“本”,到底是什么?“本”还应落在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上。

四、结语

第8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教材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协作学习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在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比喻教学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游戏学习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三、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初中阶段多以安排较为直观和浅显的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其方法可用下图简略表示: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热情。就其整个过程而言,协作型学习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协作的过程中,从方案的提出、形成,方案的实施,到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而教师仅对学生题目的选择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以开设Flas兴趣小组为例,学生选择了英语课本中“感恩节”一课制作一个课件。学生首先上网查询或是到图书馆查找与感恩节相关的信息,包括它的来历,人们庆祝它的方式及各个国家不同的风俗等;而后,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视角对感恩节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课件。又如,在结束了计算机组装课程后,安排学生对市内的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份的性能及价格作一个市场调查,并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一个最佳装机方案。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课题结束时也使学生扩充了自身在课内外的知识。

又如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七年级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堂教学技术范文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 巧妙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任务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选题的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的精巧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 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看任务设计 优化任务设计 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效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其它网页名称用英文或拼音字母的缩写;

6.网页至少制作3页(包括首页)。

本任务涵盖了《网页的制作》教学中所要求的全部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完成本任务,掌握《网页的制作》要求的知识内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层次设计课堂教学任务

不同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距,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年龄、兴趣等特点,设计出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设计的教学“任务”要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挑战任务。基础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般参照样例就能完成的任务。提高任务是让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挑战任务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达到较高层次、发挥潜能而设计的拓展性任务。各任务之间紧密联系,形成阶梯型,从低层向高层过渡,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动画素材》单元时,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Flas,水平相当不错,而多数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初次接触。面对这种情况,课堂中如果全班同学都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不愿听,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可能一下子就完成,无事可干,毫无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任务”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任务”,使每个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在本单元的第1课时,学习内容是:Flash中绘图工具的使用,普通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帧频等概念以及图层的相关操作;教学重点是绘图工具的使用。在设计课堂任务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任务:

1.利用Flash中的工具画太阳、树叶、花朵、小草、云朵等图案;

2.插入图层,并将“图层1”命名为“太阳”,“图层2”命名为“姓名”,“图层3”命名为“奔跑”;

3.在“姓名”图层第1帧中输入自己的姓名文字,并在第60帧插入帧;

4.创建名为“奔跑”的影片剪辑元件,内容为人在跑动;创建名为“太阳”的图形元件;

5.将“太阳”、“奔跑”元件分别应用到各相应图层的第1帧中,并在各图层的第60帧插入关键帧,并将第60帧中的实例放到合适的位置;

6.为“太阳”、“奔跑”这两个图层设置动画补间;

7.播放文件,测试影片。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的同学只完成了第1、2题,有的同学完成前3题,也有少数同学完成了全部任务。这个任务具有层次性,但不管学生任务完成到哪一步,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也使学有余力、基础好的同学有一个拓展空间,不会因为完成了前面几题而没有事情可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设计教学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反映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以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为主题,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图片素材》一课时,我设计《使我变得更漂亮》的课堂教学任务:暑假,小明一家去杭州旅游,在西湖边拍摄了一些人物风景照片,但因为拍摄照片的水平不高,拍摄的照片在取景、亮度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需要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使照片更漂亮、美观。课堂中,学生充分使用课堂中所学的Photoshop软件知识,对照片素材进行处理,使照片更漂亮、美观。有的学生为了使照片更加完美,还学习、使用课堂中老师没有讲过的知识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巩固了Photoshop软件知识,还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了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