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在线培训班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培训班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培训班教学

第1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1.突出一个“严”字

对干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人员等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严格的培训纪律,局主要领导亲自点题,亲自授课。

2.突出一个“广”字

进一步扩大干部培训范围,首次将各级各类学校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农村和民办幼儿园园长纳入培训,基本实现了教育干部培训全覆盖。目前,已组织开展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培训后备干部341人;举办农村及民办幼儿园园长、副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2期,培训193人。此外,该局将在今年暑假期间集中组织4期培训班,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层干部进行岗位培训。

3.突出一个“活”字

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适用性,该局在坚持完善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开设论坛、网络在线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目前,共建立以“体验、跟岗”为主要形式的“影子”培训基地16个,培训“影子”学员40人;举办论坛2次,全市校级干部278人实现在线网络学习。

4.突出一个“恒”字

除在假期集中办班培训外,该局每月安排各类培训不少于2次,干部培训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目前,已组织综合集中培训1次,培训270余人;分科目培训6次,培训600余人。

5.突出一个“精”字

为确保培训内容符合教育实际,该局通过与干部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征集、汇总、梳理各方意见建议,精选课题内容,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切实增强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二、在强化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推进软实力的提升

1.深化教学改革抓基础

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探索实施了“小组互助、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加大校本课程研发力度,实现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

2.夯实队伍建设抓提升

建立教师队伍合理流动机制,选派优秀师资到农村任教,建立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关爱机制,帮助边远地区的老师解决实际困难,为其解除后顾之忧。

3.强化文化建设抓特色

立足长远,树立科学的理念,由重形式向重内涵建设转变,倡导师生共同参与,结合“一校一品牌”活动,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2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关键词: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管理;运行效率

一、引言

企业培训体系通常由培训规划、课程体系、讲师体系、评价体系、运营体系构成。课程和讲师体系是培训体系的核心,但企业培训的运行效率取决于培训运营体系,信息化的培训管理平台是高效运行的关键。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培训管理平台,保障企业培训高效运营,是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系统化、可持续化的必经之路。

二、培训管理平台整理架构设计

笔者所在单位历经2年时间的努力探索,由人事部门、培训部门、计算机项目组共同开发了符合单位业务特点的培训管理平台(B/S版本),该培训管理平台体现了国内企业员工培训很多共同特点。整个培训管理平台由计划管理系统、培训选课系统、培训班管理系统、所处级培训系统、培训查询系统5个子系统构成(见图1)。

三、培训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第一,计划管理子系统。计划管理子系统由计划和计划调整两部分功能组成,计划管理子系统保障了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员工的培训需求。人事部门、培训部门每年2月和7月会集中两次单位内部培训项目计划,要求员工在两周内集中选择预期参加的培训项目,集中选课结束后培训部门会根据员工集中选课情况进行培训项目、培训期次、培训人数的动态调整,以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见图2)。第二,培训选课子系统。培训选课子系统由集中选课、培训补选和选课审批3个功能组成。在选课系统中,学员可以掌握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师资、培训时间、培训对象、考核方式等培训班相关信息。其一,集中选课功能。集中选课是指计划集中期企业员工在规定时间(两周内)选择相应培训课程,超出培训班预期人数之后员工仍可以选择报名,但系统会提示超员人数,超额报名可以让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员工的培训需求,让培训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培训部门掌握员工培训需求后会根据员工报名及师资情况进行培训项目、培训期次的调整,选课成功的学员会收到系统信息提示。其二,培训补选。集中报名结束之后培训班余额会再次投入系统供员工选择,员工点击选课即可报名。名额已满的培训班学员可以点击关注,一旦关注的培训班有余位系统会自动发送电子邮件给关注的员工,员工收到提醒邮件登陆选课系统可以通过补选进行选课。第三,培训班管理子系统。培训班管理子系统是培训管理平台中最关键的模块,也是培训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培训运营体系效率的体现。培训班管理子系统由开班通知、考勤管理、课程表、课件管理、培训考核、培训班评价等功能模块构成。其一,培训班开班通知。如何快速有效地将培训信息传达给学员是培训组织管理过程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培训管理平台通过系统消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多方式将培训班信息同时传递给学员。培训组织管理人员会在培训班开始前两周给参训学员发送培训开班通知(系统消息、邮件、短信),确认最终参加学员(见图3)。其二,培训班考勤。培训考勤是培训班学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管理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培训课堂严格实行电子考勤,在培训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都需刷ID卡考勤(员工一卡通)。考勤记录将采取分段累积计时,实时录入培训管理平台,有助于培训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实时查看员工培训出勤情况,较好地保障了课堂出勤率。培训课程开始之前学员可以通过培训管理平台在线请假,获得主管领导同意后会推送消息给培训管理人员。其三,培训课件管理。为了方便学员学习交流,培训课件实行加密处理并对学员实现定向下载。平台的电子课件管理方便学员随时下载学习,也为课件无纸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四,培训考核管理。培训考核管理作为员工培训档案电子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员工的参加培训的记录和考核成绩都会记录进平台。培训考核采用课堂出勤和考试成绩双重标准,培训班考核成绩合格且培训课堂出勤率(累积时间)不低于80%的学员可以获得当前培训项目的培训学分。其五,培训评价。培训评价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培训完成后学员可在线完成培训班效果评价、培训讲师评价等工作,培训管理人员和主管领导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学员评价和意见反馈。培训班评价由课程目标明确性、课程内容编排、培训组织管理流程、培训预期效果4部分构成。讲师评价包括多媒体制作(30分)、沟通表达能力(30分)、教学效果(40分)3方面构成(见图4)。

四、培训管理平台运行实践与经验总结

第3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

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

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

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莱特(Glenn 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 Class 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

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

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 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

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和安德鲁・恩格(Andrew Ng) 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

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

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

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

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

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

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

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

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Z(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

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P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

7.入学条件

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 [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 [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 [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第4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更新。根据集团公司发展与建设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要保证职工培训的持续性。不能一次培训就一劳永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备技术的更新,实行持续多次培训教育。其二,要保证持续培训的全员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体人员,包括生产操作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从生产工人直至处长全员参与,营造学习型企业。其三,做好持续培训的适应性,培训内容适应总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结合岗位规范,有重点地加强新信息系统、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搭建学习的平台,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上岗资格。

    二、教育培训载体的创新。

    在教育培训中,载体的选择和确立是决定工作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工作中一是:定时培植载体,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学习日。二是:开辟网上教育课堂。针对下属单位分散、人员集中较难的特点,我们利用局域网,建立管理网站,开辟《网上知识库》、《技术交流》平台,拓宽知识传授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渠道,为职工获取新知识提供一流的学习平台。现在上局域网学习已成为很多职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等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与工作热情。

    三、培训教师选择的创新

    质量信息系统涉及系统架构、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及硬件维护、系统操作等方方面面。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系统正常运行相应的维护工作变得很庞大。因此,加强相关培训,充分发挥各技术人员的专长很重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了非常实用的教材,分专业特长开办培训班,效果很理想。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常见故障维护知识”、“网络故障判断及维护”等效果良好。通过培训使员工学会了计算机及网格故障判断方法及常用维护知识,在工作遇到问题自己能及时处理,同时减少了设备的维修费用。

第5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顺应学校和中青年教师发展特点,适时推出教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

中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发展成长期,学术和教学发展需求很强,然而,学校因学科专业门类众多,传统集中培训很难兼顾;此外,中青年教师要承担教学、改革、科研、公共服务、班主任等工作,加上办学地点相对分散,集中培训时间相对不足。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发挥中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广泛调研国内已建成的优秀资源共享系统,针对学校教师发展需求,与不同部门合作开发了校本教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并应用于学校教师发展活动中。

以人为本、兼顾学校特色发展,优化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以人为本,关注需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信息服务平台时,应关注教师在教学发展、科研发展、社会服务、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需求,既能有效收集、整理教师需求,又能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如新聘人员、新入职教师、新晋升副教授、新任系主任等。通过需求调研,为学校设计开发面向不同群体的专题培训活动提供基础,同时有助于调整完善平台内容设置、展示和使用,更加契合教师发展需求。

2.校本特色,顺应学校改革要求

每所高校在入校生生源、教师教学科研要求、职业发展预期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校本特色,在设计信息服务平台时,应先明晰学校的这种校本特色,研究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学校在2013年新聘期强调了不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职责,还加入了对教师社会服务的要求。针对学校提出的改革要求,就需要建构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匹配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服务平台。

3.多校区互动,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学校分散办学的情况,很容易导致教师培训出勤率不高,时间、人力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仅依靠集中培训难以全方位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信息化服务平台应能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化资源,供教师学习和使用。

以需求为导向,兼顾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合理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学校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划分为七大功能模块,各模块间功能相对独立,后台数据库管理实现交叉共享。

1.教师发展信息

针对高校教师来源广泛、学校学科专业众多、教师构成复杂等特点,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中,兼顾各类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依托信息模块建立中心门户网站,定期或不定期向教师各类与教师发展有关的新闻、活动和通知等,目前主要包括“通知”“教学导航”“科研导航”“职业导航”“新教师研习营”“新晋升副教授培训班”“新任系主任培训班”“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等栏目;不同类型教师可在不同栏目找到所需信息。

2.新聘教师素质测评与需求调查

新聘教师素质测评模块主要针对应聘学校教师人员进行系列测试,已经过两年使用,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成人)”“人际信任量表(ITS)”“个性成熟度测试”“职业价值观测验”等专业量表,对应聘人员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情绪、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专业测试,直接生成结果提供给相关单位辅助其招聘决策;组织“新教师入职情况调查”,调查其对将进入岗位的预期、设想、发展需求和困惑,帮助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新教师研习营”,量身定做培训支持方案。

3.在职教师发展需求调查

在职教师需求调查模块可实现教师问卷调查的自主设计与实施,通过匿名调查方式调查教师真实感受和发展需求,为教师培训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目前中心已通过平台实现多批次问卷调查,累计470余人参与网络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社会服务、职业规划及个人情况等,可实现简单统计和数据输出,输出数据可使用SPSS等专业数据分析软件深入统计分析。依据这些需求调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2年以来,面向新教师、新晋升副教授、新任系主任、新任科级干部等不同群体,针对其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开设了系列专题培训活动,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4.教师发展在线学习中心

为满足教师多学科的学术和教学发展需求,中心与教育部全国师资网络培训中心合作,引进建设了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学习中心”,包含“在线培训”“校本培训”“网络直播”三类课程。其中,“在线培训课程”主要是各专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视频课程,目前已有近500门课程资源;“校本培训课程”主要是校内专家、职能处室领导的个性化培训课程;“网络直播课程”是专家学者实时课程讲演。不同受众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参加,截至目前,全校已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学习。考虑到学校多校区、多学科特点,中心成立了学院特色分中心、工作坊、学术共同体等形式来充分发挥二级单位积极性,信息服务平台正好适应了这些特点,促进其跨校区、跨学科的学习。目前,已将在线学习纳入学校继续教育学时,新教师完成“新教师教学适应性培训”课程学习,方可取得教师资格证。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设的各类专题培训活动中,均明确了网络在线学习要求。

5.专家咨询预约

为帮助中青年教师解决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依托本模块,聘请资深专家为教师提供咨询指导,平台允许专家根据情况要求,指导咨询者进行相关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和咨询结果综合分析咨询者的现实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咨询,并且将咨询情况有效记录,以备后期检验咨询成果。教师和咨询专家可以网上交流,也可以通过预约系统实现预约,线下进行咨询,同样,咨询者也可以在系统中看到自己的咨询记录,得到及时反馈。

6.中青年教师导师管理

学校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副教授和教授有担任中青年教师导师的责任,通过平台能实现导师和中青年教师指导的全过程记录,记录指导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可以使学校对中青年教师指导方面进行有效过程监控,使相应政策得到有效施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导师和专家咨询实时记录的教师发展需求,将为促进教师发展工作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7.发展活动效果评价与反馈

教师发展中心依托平台的活动效果评价与反馈功能,可以实时了解教师对组织的培训和教师发展活动的感受与评价,特别是了解教师认为不足或需要改善之处,每次培训之后,中心都会依托平台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培训调查,主要涉及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组织等方面,通过调查反馈将得到教师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据此改善培训计划及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师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将在未来教师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充分兼顾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特点及需求等方面,建设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服务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做好服务和支持。

第6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数字化;员工培训

一、背景

农广校系统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卫星教学系统,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虽然农广校在教学硬件方面基本达到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但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却缺乏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经验,针对其岗位需要开展的培训也还很薄弱,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如何进行远程教育的教育管理、教学服务、教学设计等。教师的角色转变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发挥,教学人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和咨询者,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灌输者。从“教师者为中心”的模式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加强农广校开展远程教育的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中国政府实施了“加强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合作项目,把数字式授课方式融入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广校“员工能力”这个瓶颈问题,项目聘请国际专家通过“管理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材料设计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辅导教师”三个层面对农广校系统的员工分别进行培训。“数字环境下的教与学”作为项目的一项重要产出,主要是提高农广校辅导教师在数字化环境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整体提升农广校的各类工作人员利用远程手段服务农民教育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培训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利用各种现代远程手段,把培训本身当作案例来学习和研究,探索在农村地区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缩小和跨越数字农村鸿沟的经验和模式。

二、数字环境下的教与学培训

(一)培训的目标

如何有效地将数字式授课方式融入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培训之中;如何组织农民和其他乡村教育目标群体的教与学,并为之提供帮助;怎样使用虚拟教室;怎样进行非同步的计算机会议;怎样将参与式的需求评价和考评融入远程教育的实践中。

(二)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

来自菲律宾开放大学的Flor博士编制了培训课程教材并担任主讲老师。Flor博士有着丰富的项目执行和教育培训经验,但他对中国的国情并不十分了解,为了使编制的培训课程适合农广校的特点,农广校的负责人向Flor博士详细介绍了农广校系统的一些背景资料并陪同Flor博士前往基层农广校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就课程内容进行了反复的协商、修改和完善。教学模块结合了世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成果,特别考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培训前,组织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员,录制了他们在培训前的想法和建议;培训中,Flor博士与这些学员通过卫星音视频系统进行了对话,建立教与学之问的纽带。为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农广校组织者对培训的材料进行了翻译,并将培训讲义在农广校网页上,供学员提前预习。培训课程共有七个模块:

模块一:区分模拟与数字化学习环境;描述数字化学习的优点与特征;列举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原则。

模块二:详细说明电子学习的主要战略。

模块三:列举传统的和数字的媒体及学习资料;描述传输方式;复述数字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

模块四:详细解释术语“多媒体”;详细解释“计算机辅助教学”。

模块五:描述农广校教学设计和课件开发的过程;把参与者需求评价和评估结合到这些过程中;确定参与者的进入点。

模块六:在万维网上进行网上冲浪和浏览;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通过搜索引擎和网络人口进行网上搜索;描述农广校的网上信息;组织和协助在线讨论。

模块七:了解社会资本的定义;描述数字环境中社会资本的形式;讨论动员学习者的方法;开发一个动员学习者的计划

(三)培训的实施

培训采用面授与卫星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时5天。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骨干教师在北京的直播教室接受面对面的培训,同时卫星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0个卫星小站进行了同步直播,共计1800多名辅导教师同时参加了培训,所有60个虚拟教室的培训者均可以通过音视频的双向传输与直播教室的主讲教师交流。

(四)培训的评估

为及时对每天的课程进行评价,并让学员积极参与到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中来,每晚各虚拟教室的负责人把当天小组讨论的情况汇总,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北京直播教室,全国学员也可在中国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站上的留言板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交流心得。工作人员则连夜将其归纳、整理,反馈给Flor博士,并在第二天课前安排答疑和交流。

培训最后一天,直播教室的每位学员填写了评估调查表,每个虚拟教室选派了十名学员填写评估调查表,并寄回中央农广校。培训结束后共收到705份反馈表,超过了预期的数量。多数学员踊跃填写评估表。以尺度1―5进行衡量(5表示非常好),在“授课内容”、“小组讨论形式”、“现场便利程度”指标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占54%,52%和35%,对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实施和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我学会了描述数字学习的特点和优势”、“我学会了对传统式教学和远程教学及其传输方式进行比较”两项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占47%和51%,而在“我学会了如何开发课程。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我学会了在一个虚拟教室组织和协助教学活动”两项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只占20%和21%。可以看出:通过培训,学员们在思想上对数字化教学的概念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对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去教学却还需要回到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真正体会和应用好。70%的学员在“我建议多组织些类似的培训”上选择了5,农广校广大教职员工渴望通过这样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多数学员都对今后农广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三、培训班的几点启示

(一)授课教师Flor博士在培训课程的设计理念、授课方式和评价测试上给农广校教学人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展现了一套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模式

在讲义的编写和修改中,他认真倾听农广校的情况和实践,与农广校人员密切合作,很短的时间内,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农广校的实际情况有机的整合到培训模块中,同时针对每天学员的反馈意见,连夜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他幽默诙谐,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丰富多样,教与学的互动贯穿始终。学员在倾听Flor博士培训内容的同时,通过其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看到了从教材设计、教材修改、教材讲授到教材评估这样一整套培训流程,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研究和借鉴。

(二)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

历时5天的培训,通过卫星向全国60个小站同步直播,共1800余名学员同时参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北京的直播教室与各卫星小站始终保持着互动交流,大家虽然地处四面八方,但却又处在同一个课堂中。教学中充分采用了一系列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音视频双向交互,电子邮件、BBS、留言板、在线学习平台等。组织这样一次规模如此之大、覆盖面如此之广、手段如此之先进、效果如此之好的培训在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农业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7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一)培训需求调研

加强培训需求调研,要综合考虑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找到培训对象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制及培训,缩短两者之间差距。地面高空一体化培训集上述三层需求而开发设计。中国气象局以十八届三年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为指导,制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重大部署。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是气象现代化、观测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是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实施台站工作岗位的需要,台站人员掌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的进程和岗位要求。

(二)教学计划编制

教学计划依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编制,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计划虽然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有所不同,但其教学计划同样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基本文件。气象部门继续教育培训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成了本部门继续教育教学计划编制要素及特点。培训目标明确、培训对象强调针对性、培训内容依据培训目标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培训方式注重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培训时间结合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确定、教师选配采用开放式与多元式相结合、教材主要根据培训目标自主编写实效性讲义、考试考核采用多元评价机制。

(三)地面高空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制

培训内容:培训引言、高空气象观测前沿与综述、高空气象观测基础与业务规范、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实习实训等教学模块。培训方式方法:综合采用课堂讲授、操作演示、实习实训、个例分析、体验式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目标:熟悉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掌握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的基本技能,熟悉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掌握地面、高空观测规范,初步具备从事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工作的能力。培训对象:从事过地面观测业务,即将从事地面高空观测一体化的观测人员。培训对象的针对性保证了受训者业务基本知识在一个水平上,便于培训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培训时间:20天(每周6个教学工作日,8学时/日,总学时144学时)。

二、培训项目的实施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是气象部门面向全国的性特色业务培训项目,从项目开发到实施再到评估全过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实行动态化管理。

(一)培训管理

注重入学教育、加强教学引导、明确培训目标;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备课,认真传授知识;发挥班委作用,实现学员自主管理;实习实训环境优化,实习实训实效显著;学员培训第一手培训资料收集整理,建立培训档案。

(二)教师选配

采用多元开放式培训,教师选配包括课堂授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教师既有中国气象局职能司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专家和领导又有气象业务单位一线业务骨干、气象仪器厂家工程师、湖南分院专职授课教师及地面高空台站观测人员的实习实训教师。整个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层级高,注重加强业务科研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优秀人才的交流协作,发挥专家学者、仪器厂家业务技术专家、一线业务骨干在气象新业务培训中的作用。

(三)培训学习

开辟“学习园地”,开设学习体会、学员心声、个例交流等栏目供学员学习交流;建立班级QQ群,将教师课件、“两个带来”、座谈研讨小结等学习资料上传,分享学习资源、工作经验;创办《学习简报》,开设重返校园、理论课堂、实习实训、交流研讨、体验式教学、文体活动、培训心得等板块,展示培训成果,同时,通过搭建的交流平台,学员自主学习,在线交流。

三、培训教学的亮点

(一)开展个性化的多样实训

1.量身制定实训方案

对不同需求学员进行定制化实习指导。如有的学员准备阶段时间掌握不准、操作程序复杂、精度要求高、心理紧张等现象,安排学员观测跟班、观摩,训练学员动手操作。

2.实训采取小班教学

全班分组、小组分工、分别轮番进行不同内容的操作演练。每组配备2名教师指导实习,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独立完成4~5个班次的探空值班操作。

3.业务跟班纳入实训

对有一定基础、单位马上要开展业务运行的学员,安排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反跟班方式培训,训练学员单独完成全套探空值班流程,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有针对性开展个例教学

个例教学与个例点评。教师利用长沙站及其他台站日常值班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学计划,开发教学个例,内容涵盖业务操作流程、雷达、仪器、预审等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学员的教学资源,学员相互之间开展个例研讨、教师点评、学员互评。

(三)制作课件上传远程平台

精心制作动态教学课件。利用动漫、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员播放讲授,让学员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全景实录课堂授课内容。编制36个48学时的远程教学课件,上传远程教学平台,便于基层业务人员根据自身需要,个性化地选择学习资源,扩大培训学习群体。

四、培训项目的评估

(一)学员对象

举办2期地面高空一体化试点培训班,来自全国25个省区的84名一线业务人员参加了培训。本科以上学历占73.8%、气象类专业占85.7%、中级职称以上占46.4%,学员整体年轻、专业素质较高、求知欲强,培训教学中提出了许多探讨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个例资料,给的教学和培训带来了很多启发。

(二)模块设计

理论讲授。培训内容设计与课程模块设置是实现培训预期目标的关键。在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特色培训项目开发阶段,就地面与高空观测人员业务、岗位与实践经验的差别,课程模块和主体课程均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主体课程为高空气象观测基础模块和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模块。熟练掌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操作流程、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规范和规章制度;全面学习软件使用、常见故障维护维修、数据处理及报文编制。目的在于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和实际,系统全面掌握一体化观测业务流程,符合岗位上岗要求。

1.个例点评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针对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师生个例研讨点评占10%。既有学员带来的个例,又有教师根据工作实际与教学需要开发的个例。学员相互之间的讲解、研讨,师生共同点评交流的开放式、交互式学习方式,学员乐于接受,学习效果明显。学员普遍反映:个例研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既学到了知识又交流学习了经验还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实习实训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训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基于此,实习实训模块64学时,占总课时比例的44.5%。学员普遍认为:实习实训环节非常必要,甚至有学员希望再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在实习实训平台上可以将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即学即用,在实习实训中消化,回到岗位就能发挥作用,收获非常大。

(三)跟踪反馈

培训中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反馈学员培训学习信息,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动态及教师授课情况。培训后期,学员填写《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班教学质量调查表》,统计数据形成《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班教学质量汇总表》,进行教学质量调查、评估。对2期培训班质量调查表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培训设计与安排项目整体的平均满意率在96%以上,培训学员认可程度很高。培训教材的适用性指标满意率平均值为93.0%,学员对培训教材需求,湖南分院有较大提升空间。培训半年以后,湖南分院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评估,编制《地面高空一体化培训班行为层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进行跟踪信息反馈。调查问卷反馈30份,统计情况如下:目前从事地面高空一体化岗位18人,地面观测岗位12人;对工作素质有帮助29人;对工作态度转变有帮助29人;能熟练处理高空观测工作29人;成为单位高空观测业务骨干的10人。

(四)总结反思

1.培训特色培训平台。

充分发挥长沙高空气象观测站、马坡岭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资源优势,将培训和业务观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学习平台和实训实操平台有效衔接,形成有别于体验式或观摩式等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实训,具有比较独特的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培训平台。学习资源。“实”字贯穿培训全程,学员自始至终处于实景、实物、实战、实用教学情境中。培训教学突出实用性,重点传授操作技巧、实用窍门,这种一点通式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在培训中学得实在,回到岗位上用得实在。

2.培训建议培训内容。

第8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题图摄影_张旭

陈一冰:型动体育创始人、体操奥运冠军

陈一冰一面吃着盒饭,一面补妆。他刚刚结束一个活动赶回,下午的采访三点进行,他和助理分别向我们确认时间,“五点能结束吗?”因为“晚上还约了人,要谈合作的事情。”

声音中明显带有感冒的痕迹。一开始他总是用几个字就把话接过,没有多余的描述,也没什么表情,几分钟之后,话渐渐多了起来,人也变得活跃。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创业了,实在太辛苦了。”从疲惫中慢慢缓过劲儿来,他又笑着补上一句,“不过还是特别有成就感的。” 脸上露出招牌的酒窝。

运动员的狭窄出路

2013年,带着“吊环王”的光环陈一冰从国家队退役,回家乡天津担任体操管理中心主任,成为一名正处级干部。再后来,他辞职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做副教授。

他的每一条路都可以很安逸。相比之下,他的伙伴们却并不如此。

和陈一冰从小一起练体操的有三个人,曾经一起参加过全国性的比赛,2001年陈一冰进入国家队,三个伙伴留在天津队继续训练和比赛,几年之后纷纷退役。

陈一冰后来得知,他们一个去了健身房做教练,一个去了小区的幼儿园做幼教,还有一个在家中经营小卖部度日。

“我们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少则通过五六年的学习,多则需要一二十年的学习才能获得,结果退役之后就完全没用了?”

在走过一条漫长、艰苦、枯燥、孤寂的路之后回归社会,大量运动员发现,他们早已被这条陌生的跑道抛得远远的。除了一身的技能和伤痛,他们一无所有。

1993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7年后离开体工队。由于文化水平低,不善谋生,8万元伤病补偿款很快被花完,最后在一家大众浴池靠搓澡谋生,每月收入不足500元。

2003年,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退役。4年后,她和丈夫在北京通州区一家农贸市场摆起了地摊,欲出售自己运动员生涯中获得的19枚奖牌。

体操运动员张尚武退役后因盗窃判刑,2011年开始在地铁、地下通道卖艺乞讨。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政策,但总的说来,大量运动员的出路仍然狭窄。退役后他们只能被体校、专业队伍等很窄的渠道消化一部分,而且个人情况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陈一冰开始考虑,是否可以搭建一个平台,为退役运动员提供职业资格培训, 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再就业。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称“46号文”),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这意味着,全民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将催化大众体育市场成熟。

陈一冰看到了机会,“全民体育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专业教练,退役运动员可以借此转型。”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2015年7月,陈一冰正式成立型动体育,走上创业之路。

把行业规范起来

帮助运动员转型做教练,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当下的市场并不规范。

这几年,陈一冰发现身边跑步的朋友越来越多,总有人向他咨询:我要准备跑步了,应该怎么开始呢?

他从专业训练的角度为朋友提出建议,可是没多久,他发现刚跑起来不长时间的朋友,已经开始晒半程马拉松甚至全程马拉松的奖牌了。

“这太可怕了,即使你特别爱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身体也是受不了的。”陈一冰觉得不可思议。二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涯教会他,人的身体对运动的承受必须循序渐进,先从一两公里开始跑,把脚腕力、膝盖力都练起来,再慢慢增加强度。

“当然要是一下子就跑个半马全马,也跑得下来,但是并不是说能跑就没问题,膝盖力量根本不足,跑完之后很容易受伤,受伤就得歇了。”陈一冰说,因为没有专业的指导,很多人在锻炼中受伤,不会保护自己。

而健身房里所谓的“专业指导”,大多专业性不够。陈一冰几乎每一次去健身房,都会遇到不专业的教练:不仅教课拿不准要点,还总是伺机推销新的课程。

“市场上健身房的教练大概只有20-30%是有国职证书的。”陈一冰说,很多请私人教练的人,甚至不知道还有持证上岗这回事。

国职证书是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目前并没有统一标准。当下对于健身教练资格进行认证的部门有多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健美协会、北京健美协会等,除此之外,不同培训机构也会颁发自己的结业证书。这些证书有不同的效能,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并不会严格区分,因为他们只需要具备一定能力、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

这种人才,对于健身房来说,往往就是那些长得帅、销售好的教练们。

陈一冰要做的,就是协助国家体育总局,把国职标准和考试规范建立起来,“硬性取消所有无证教练的从业资格也不现实,起码让还没踏入岗位的准教练今后都能持证上岗。下一步,再慢慢替代市场上那些没有资格证的教练,让行业规范起来。”

陈一冰向我展示了几本健身教练资格考试的参考书,不过这些书很快就不会用了,“我们编好了新一版的教材,体育总局联合全国体育专家一起编的,型动体育已经请来专业的培训老师,教学视频在陆续录制。”

长期以来,健身教练资格考试都是纸质考试、人工阅卷,没有线上题库,对考试者阅卷者都很麻烦,陈一冰说,型动体育开发的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也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年底即可上线,学员将在线上观看培训视频,做模拟试题,参加机考。

这将是健身教练资格考试的一大改变。

搭建招聘就业平台

今年10月,陈一冰如愿开起了培训班,做国职考试培训。第一期便为运动员打了折。

型动体育第一期国职培训课共招收70人,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程、机械练习技术、伸展练习技术、有氧运动技术。

在培训班的宣传通知上,培训对象一栏里特别列出“准备从事本职业的退役运动员”。

审核报名资料时,陈一冰发现有5名学员曾经是专业运动员,希望通过国职考试转型做健身教练。经过和团队商量,他最终向这5名学员退还了一部分学费,只收取了培训班的成本费,“以后我们每期培训班都要保留一定的名额,对退役运动员的学费打折,甚至免费。”

这些通过考试的学员,可以在型动体育的健身产品“型动”app上开设课程,如果有一些工作机会,型动体育也会为他们推荐。

但是陈一冰还有更长远的计划,他要为这些持证的教练搭建一个体育数据平台,“相当于一个招聘就业平台。”这也是他创办型动体育的初衷。

在和体育总局的合作中,陈一冰了解到,现在全国每年通过国职考试的人将近百万,但他们拿到资格证以后就流失在市场里,不知道具体的去向如何。

“所以我们在帮总局建立数据库,通过全国28个鉴定站,把通过国职考试的教练数据都录入进来,这个数据库里有他们的性别、年龄、地区、考试级别、训练专长等,以后可以做成一个双选平台。”目前平台搭建完毕,已经进入数据录入阶段。

另一项工作进展同样明显,继和德西健身学校、赛普健身学院合作培训班之后,型动体育打算在线下建立自己的培训学院。几天前,陈一冰去大连考察了培训学院的选址,北京的选址也基本定夺。

陈一冰早就盘算好了,等培训学院建好,他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招收更多的运动员进行培训,为更多条件困难的运动员打折或免费,等他们通过考试,他还可以吸纳他们成为培训老师或教练,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他忍不住在朋友圈写道:越来越好,成就感倍增!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

陈一冰想做的事情很多,只是有些事情现在还没有能力做。

8月,他联合11位冠军在京东众筹发起“型动起来,做自己的冠军”项目,目标筹款100万,用于帮助退役运动员转型和伤病康复治疗。

“不知道从哪里可以申请获取帮助?”众筹半个月,页面出现这样的留言。

型动体育员工李辉运营着帐号,按常规,他回复了一条:“如果您是退役运动员的话,可以联系我们,如果符合帮助条件,众筹成功后我们会通知您。”

一周之后,留言再次出现。这位自称某省队击剑退役运动员的咨询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比赛时膝盖严重受伤,后来队伍解散,自己治疗花了六万多医疗费,手术后三个月不能走路,一年不能剧烈运动,女儿刚五个月,老婆辞职在家照顾他和女儿,家里借了不少外债,生活困难。

众筹成功后,李辉在众筹页面上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希望这位运动员可以联系自己,商定资助的事情。可是电话一直没有打来。李辉试着通过京东众筹的工作人员,从后台信息里找到这位需要帮助的运动员,未果。

陈一冰对运动员的伤痛再了解不过,因为训练、比赛受伤而留下病根的比比皆是,还有昔日举重冠军才力退役后无钱治病33岁英年早逝的悲剧。而陈一冰自己的腰部、背部、腕部和膝盖也都曾受过伤。

“运动员有伤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教别人,你不为他们培训,他们可能就找不着工作了。”陈一冰说,帮助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治疗,是帮助他们转型的重要一步。

但是这件事不像给运动员提供培训那么容易,培训班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就能保证成本,减免几个学员的学费不成问题,而运动员的伤残程度不一,需要很大一笔钱,甚至要持续投入。

陈一冰知道,以他自己目前的能力,这件事做不起来。

“型动体育北京公司加上大连子公司一共40多个人,现阶段我必须要首先保证能养活他们。”他说,帮助别人是好事,但前提是自己不能饿着肚子。

第9篇:在线培训班教学范文

网络教育互动性不足,教学氛围让人感到冰冷。

现象

网上“淘课”正流行

为了提升专业技能,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会计的王女士,报了一个会计培训班“充电”。学了两个月后,王女士感觉有点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她下班后不是加班对账目表就是下仓库,根本没时间到培训班上课,再加上考试在即,她决定利用学校附赠的网课学习卡,把剩余一个多月的课程学完。

“时间比较灵活,学习的自由度很大。”王女士说,在线学习不受工作出差的影响,遇到一些听不太懂的知识点,她可以反复回放课程视频。而且,这家会计网校的课程分类很细,推出了不少行业性的会计课程,她打算多学习一些行业知识课程,为接下来的跳槽做准备。

不要以为淘课只是在职人士的专利,如今一些中小学生也时兴网上“补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家长黄女士想针对女儿的弱项,选择一套阅读理解的在线课程。通过试听对比,她选定了北京一网校课程,她说:“课程讲得细,比如把说明文、记叙文阅读题的特点、答题方法、注意事项等都做了详细讲解。选取的例题也很有代表性,一边示范一边加深孩子的理解。”

优势

节约成本,自由度大

经济实惠,省时省力

在线课程以其便捷性赢得不少青睐。同样一门课程,在线和面授各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经济成本呢?南宁一知名会计培训学校校长梁翠玲介绍,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门课程为例,一期面授课程需要980元,在线课程花费650元。面授时长3个月,大约90个课时,而在线课时量大约只有一半。而且,面授课程还需要加上往返培训学校的时间、经济成本。

梁翠玲说,这种差异和两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有很大关系。面授时,老师会根据学生反映调整课程进度,遇上知识重点、难点,老师会通过大量例子拓展讲解,而在线课程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浓缩、思维缜密、条例清晰。

回放视频反复听

广西大学大四学生小夏曾有过在语言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她发现很多机构都会为第一次没学好的学员提供重修机会。这些学员往往比初学者基础更好,在课堂上表现更活跃,老师也乐于和他们互动,而初学者往往很难跟上课堂节奏。而且,培训机构大多集中周末开课,“填鸭”式的学习效果有限,学员有时甚至连笔记都来不及记。

选择在线学习,基本上可以避免上面的烦恼。小夏说,她在国内一知名语言学习网站学习法语音标,20个课时99元。网站每周会更新学习视频,她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在学习时,她还可以随时暂停记笔记,听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听。

劣势

缺乏互动,少约束力

意志力薄弱难坚持

“当初900人的班级,最后只剩下100人。”小夏说,她上的网络课程,每节课的学习人数是日趋下降的,有的人学着学着就玩游戏、聊天去了。而在传统的培训机构上课,培训机构通常会在学员缺课时,发短信或打电话“督促”学员上课。

说到网络课程,很多家长都有顾虑。“孩子自制力差,玩起游戏来怎么办?”家长刘先生说,他家孩子对网络游戏很上瘾,因此他平时不允许孩子上网,只有周末等假期才能每天玩一两个小时。如果给孩子买网络课程,只要家长不在旁监督,孩子就会觉得无拘无束,一会走神,一会吃东西,或者一边玩网络游戏。

互动性差是短板

许女士是一名会计,按规定每年必须参加24个课时的后续教育,她被安排在国内一会计网校学习。“实在太无聊了,听着就想打瞌睡。”许女士说,长时间对着电脑本来就容易疲劳,而老师讲课照本宣科,非常理论,完全没有互动。后来,她索性把网课声音关掉,在电脑前看起了电视剧,直至在线“挂”够学时。

互动性不足,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短板。南国早报记者试听了一些网课发现,目前很多网课只是将传统课堂的视频录制好后搬到网上,这种模式实际上只是线下学习方式的简单拷贝。一些听不懂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向老师询问,学习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互动性差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师生情感薄弱,教学氛围少了“温度”。“再好的老师来教网课,学员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老师。”曾经在网上学过计算机课程的蔡女士说,网课的老师总给人感觉冷冰冰的,让人很难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

课程针对性不强

此外,不少人对网络课程的有效针对性提出了质疑。一套课程几万人学习,老师很难按照学生的水平、地域差异等来进行分层次的讲解。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网课的大多数知识点讲解浮于表面,也比较不系统,网上的课程很难与当地教材完全配套。

建议

选网课看名气和辅助服务

南国早报记者发现,在线教育类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老牌的在线教育机构,有门户网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有专做平台的社区性网站,还有众多老牌培训机构的在线教育产品。这些课程大多以应试为目的,主要分为考证类,如建造师、从医资格证等;语言类,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职称英语等;学历类,如考研、成人高考等,还有中小学课业辅导等等。

网络课程花样多,但并非人人都适合。业内人士梁翠玲认为,在线学习这种方式,要求学员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以及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学能力,如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一般建议入门级学员选择面授方式,待学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可选择网络课程进一步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