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景观工程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工程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工程规划

第1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三湿地 沙河村 绿化设计 景观设计

1 前言

1.1 项目概况

温州生态园占地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由三湿地和大罗山组成。其中三湿地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小161个岛屿组成,湿地内水网密布,村落沿河布局,民居临水而筑,自然风光秀丽旖旎,有“浙南威尼斯”美誉,是城市中心独一无二的生态宝地。三湿地公园湿地面积比杭州西溪湿地还大。“橘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将是建成后的三湿地公园的生动写照。沙河村景观工程正位于三湿地东北面,沙河村东侧,北临贯穿温州市区的瓯海大道,本工程有三个狭长小岛南北平行排列构成,分为东、中、西三个区,总用地面积5.12万平方米,本景观是三湿地的组成部分。

1.2 对现状生态调查

三个狭长的小岛被河水包围着,河水因电镀企业污染而变黄,三湿地还遭到水葫芦的入侵。水葫芦的大量繁殖,严重威胁三湿地的生态系统,还可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河岸尚未被硬化,小岛上部分是村民的瓯柑园、菜园,其余长尾草、芦苇、更多的是有害藤本植物,爬满废旧的电线杆,还有几株水杉,村民违章建筑、简易工棚,砍伐树木等破坏现象还是触目可及,无纺布企业排放的烟雾仍然弥漫三上空。

调查表明,作为城市自然之肾的三湿地,目前已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原始性,野生鸟类急剧减少,珍贵的黑嘴鸥已难觅踪影,就连白鹭的数量也大幅下降,整体水质处在IV类以下,目前三湿地现实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为理论价值16.4%。目前园区整体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继续加重,导致生态全面自然退化。

1.3 规划意义

1.3.1 在温州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

温州生态园位于我市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大罗山和三湿地组成,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位于瓯江和飞云江之间,是我市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有城市 “绿肺”之称;三湿地与大罗山相连,面积为13平方公里,内部水网密布,由161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旖旎秀丽,有城市“绿肾”之称,而沙河村景观工程正是连接市区和绿肾的最主要的接口,起到引人入园的作用,主要是市民日常文化交流、游憩交往、健身锻炼、游戏娱乐、观赏为主。

1.3.2 在温州市历史文脉中的地位

明朝朱元璋攻驻温州城后,一日和刘基上吹台山察看地势,偶见鹿城东南一带河流如蛛网,陆地如岛屿,星罗棋布,郁郁葱葱,烟雾蔼蔼,和平清静,赞叹:“鱼米之乡,宛如神仙境地!”刘基对言:“那就称它为南仙吧。”后因方言谐音所致,自清至民国称“南西”。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因三河道阻隔,地势不易遭扰,历来是温州人避乱住所。每年端午节,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会在这里举行划龙舟比赛,是温州市民风俗特色非常浓郁的地方。这里所有的建筑都按照亲水临河的江南水乡风格建筑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而且部分保留完整,是江南水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沙河村景观工程性质定位及设计要求

生态园以优秀的地景、水景、建筑、胜迹和生物景观为景观特色。其中,地、水、建筑、胜迹组成了生态园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演绎了其历史文脉,而生物景观是现代农业的体现,展示了生态园新时期的新景象。

景观特色归纳如下:地旷物博,地形复杂;旷幽兼具,刚柔并济;水乡泽国,诗情画意;源远流长;空气清新、小气候优越。

沙河村景观工程定位为文化休闲性质的生态公园,以文化交流、游憩交往、健身锻炼、游戏娱乐、观赏为主,与市民的室外生活紧密相联。同时协调好景观区和周边环境及建筑的关系,设计中突出湿地绿地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及小品设计。

3 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注重对现有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将景观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相融合,整体景观建设与城市人工环境景观建设相协调,区内人工景观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

景观建设以增强区域景观联接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升景观质量为主要目标。高度重视现有植物、裸岩、溪流等自然景观与村落民居等人文景观的保护。

三湿地保护游赏区――以湿地景观恢复为重点,通过湿地水城、湿地果林、湿地草丛、水禽栖息地等景点的建设,形成以桔岛水乡为特色的湿地型滨水景观区。

4 园林绿化生态设计

4.1 湿地生态保护建设对策

1.水污染治理:拆除不合法的电镀、无纺布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迁移合法的企业厂房,通过截污、净水、生物吸附水等基本措施,以降低水体污染物输入,改善水质,提高水体透光率。

2.湿地植被建设:拆除违章建筑,还上沃土,选取合适乡土和引入物种,在以木本植物为主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使乔、灌、藤、草相协调,提高初级生产、增强环境效益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3.整体景观建设:结合基质修复和湿地植被恢复工作,进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建设,适度拓展水域面积。

4.亲水岸滩建设:维持现有的天然滨岸外,根据岛屿的功能类型设计相应的滨岸;采用多种护岸形式,在保证滨岸功能的同时,提高景观的多样性。

5.水生植被建设:通过河道绿化,引种、繁育,恢复沙河村湿地特有植物种类;重建湿地植被生长区,恢复湿地植被,拓展湿地区域面积。在适宜区域营建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组成的湿地植被全序列或半序列湿地景观。

6.生态旅游点建设:在沙河村湿地修复后,建设生态旅游的接待设施和相应的娱乐、民俗活动设施。

7.生态人居建设:利用现有旧村,因地制宜,与生态产业建设相协调,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健康”为主题的生态家园。

4.2 绿化设计

4.2.1 东片区绿化设计

东片区是沙河村生态景观的入口,入口中设置了停车场,停车场为草皮砖地面,停车场的中间一排是黄山栾树,起到给车遮阴作用,再大的阳光也给黄山栾树给挡着,车在树下乘凉,形成凉爽的小气候;一进生态园,就是温州本地的瓯柑,保留了温州的特产,实现整个生态园“3月到9月可以观鸟、4月到10月觅蝴蝶听蛙声、5月采摘杨梅、7月到8月逗蜻蜓赏荷花、10月到12月品尝瓯柑……”中的“品尝瓯柑”,突出沙河村生态园的主题作用;在瓯柑边上,还种上了可观赏性的树木如:婴花、鸡爪槭、马褂木、黄山栾树、广玉兰、乐昌含笑、榆树、青冈、红花继木球等,树下草进行混播,他利于生态平衡,季节变化总有绿色,其中有黑麦草、细叶结缕草、石蒜、书带草、灯心草;在生态厕所边上种植了三湿地的水竹、有呼附异味及尘土作用的夹竹桃;河岸为原始河岸,不加砌筑,并在岸边栽上生态园本有的水杉、柳树,亲水处栽植更多水生植物:其中有菖蒲、美人蕉、鸢尾等。

4.2.2 中片区绿化设计

经过温州特有的廊桥或是三岛相联公路,就可进入中片区。中片区以民俗景观为主,绿化加以衬托,在龙舟广场栽植凤尾竹、芭蕉、金丝梅、等低矮植物,只在茶楼这边载植高大点的树木,如浙江樟、银桂、榔榆、石楠、羊蹄甲、皂荚树、花石榴、结香、凤尾兰等。为了增加层次感,树下中间层有各种球形植物,如龙柏球、红花继木球等。树下层混种草,如红花酢浆草,黑麦草、细叶结缕草、千屈菜、白三叶、五节芒等,在中片区的最北面保留了原来的瓯柑园,保持地方特色。

4.2.3 西片区绿化设计

经过曲折式的栈桥或是三岛相联公路,就到了西片区,在中片区和西片区之间的水域面上,就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来增加水的自净能力,改变生态园的水质。栈桥下的河里有规律的种着睡莲、再力花、菖蒲、美人蕉。岸边是千屈菜、五节芒、鸢尾、菖蒲、灯心草,上部树林是水杉、池杉、落羽杉以杉类为主,休现三湿地主要树种的地位。内部树种多样,以杨梅为主,体现“5月采摘杨梅”的主题,其中还穿插着红枫、花石榴、银桂等观赏植物,真是即饱口富,又饱眼富。在民俗楼边上,种上蒲葵,很像南方的海边的椰子树,另有一番海边气息。在这个片区里,还有大量的毛竹,形成竹林,也是最具温州水乡特色的了,树下是黑麦草、细叶结缕草、石蒜的混播,形成自然的生态环境。

5 园林景观设计

在环境景观设计上,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原则,尊重原有地势地貌,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确立项目的布局、主题,充分结合自然条件得用地形,尽可能的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尽量保持地形地貌的原生态,对亲水岸线不作人为的修筑,保持自然界面,适量布置一些,尺度形式,规模和空间环境适宜,协调的建筑。绿化景象充分体现乡土风貌,培育湿地群落,建设都市雨林、小品设施和环境协调,与建筑绿化等共同创建富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湿地景观。

5.1 东片区景观设计

停车场进入后就是生态园的大门,本大门设计和温州的祠堂大门设计相同,门庭屋顶是带翘角飞檐。门和廊连成整体,廊的另一面是带有空花窗的墙,这样把生态园内外分开,又可通过空花窗看到生态园内的景色。

石拱廊是本片区的主景,在解放前,日本军侵略温州,温州市民就去三湿地躲避,三岛屿众多,地形复杂,日寇不熟地形,往往失败告终,为了记念三是温州市民的避风港,设计一个像城门的石拱廊,石拱廊的外表主要装饰是花岗岩,所以又像碉堡。这个石拱廊成半圆形,朝向温州的城区,代表温州市民永远平安,和协发展。石拱廊的中心是个圆形的广场,代表温州人民抗日后的圆满生活。整个石拱廊的设计具有历史意义。

亲水平台离常水位只有36cm,更进一步的伸向水面,在亲水平台上可以得天独厚的看到河面的风光,鱼光点点,只要来这里的人们可以感受一个这里的绿水,亲近大自然,进入深入大自然的怀中一样。

5.2 中片区景观设计

从东片区到中片区,其中相连了一座廊桥,廊桥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处美丽的风光,但今天善存无几,只有在温州的太泰还可见到,而现在在这美丽的水面上,廊桥造得恰当好处。在廊桥上可以看河光山色,廊桥上还有座椅,可供在桥上歇脚、乘凉、观光作用。这水面上高处的廊桥,正和东片区低处水面上的亲水平台遥遥相望,相互呼应。

中片区主要是民俗活动,每年会在这里举行划龙舟、包棕子比赛,所以龙舟广场是这片区的主景,主建筑龙舟长廊从平面上看成正体“山”字形,也表达龙舟比赛的公正、公平。每年端午节来这里参观民俗活动人很多,所以设计龙舟长廊空阔,可作游人活动。另外龙舟上岸后也可作为存放地,龙舟成为艺术品,摆列那给游人各市民观看,学习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

龙舟廊后面就是茶楼,龙舟廊和茶楼就用了一个照壁来隔开,分开一面是热闹龙舟廊,另一面是清静的茶楼,在这个生态环境里,让人放松心情,那就来茶楼品茶吧。茶楼为两座,两座之间用廊相连,茶楼为二层,防民住宅大院式,小青瓦屋顶,带花头翘角,整个茶楼古朴风雅。1号茶楼分内庭,休息厅,2号茶楼主要为展厅。

5.3 西片区景观设计

经过栈桥就到了西片区,栈桥曲折,竖横,布在中片区和西片区之间的水域,在这个栈桥上可观水中的鱼嬉戏,和水生植物,引来的蜻蜓。

西片首先入眼就是很么长的竹廊,你是不是感进入农家园呢,竹廊全部用本地的毛竹做成,屋顶上还盖上了芦苇草。

民俗楼是展示民间艺术的,本地古老的文化,介绍温州的历史,生态园的历史,他的结构和茶楼基本相同,特别的是外廷了廊,廊连接了水榭,水榭为四方形,伸向水中,像是又增加了一个小陆洲,更体现三湿地水多的特点。

6 道路系统

整个生态园区共规划3个级别的道路,1级路为黑色沥青砼主环路,宽6m,可供通管理车。它以自然流畅的曲线贯穿全园和各个入口,穿越水面的部分设桥,自成循环系统,成为连接各景区的纽带。2级路联系主路,引导游人伸入各区游览,并在人流密集处,开辟出面积较大的铺装休息地,供游人集散。路宽2.5m,以花岗岩路为主,铺成各种花纹。3级路是景区内通往各景点的散步、游玩小路,路宽0.92~1.2m,路面有仿石路面、卵石路、踏步路等形式,宜曲不直,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第2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与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正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必要性,探讨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 环境水利学[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第3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设计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二、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2、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3、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关系的变化,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三、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误区

1、滨水区景观模式趋于雷同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2、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3、与上一条相对应,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四、新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

1、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介入,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伊通河滨水区的生活适宜性也是我们需要注重的。

2、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注重生态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3、融入历史环境人文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

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一定存在独特性,并且是可以融入到城市中的。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这个城市的河流的,城市河流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也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城市是历史文脉发展的产物,每个城市的每段历史都会在这个城市身上留下烙印和痕迹,这对于整个城市的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可以为现代人们提供含有底蕴的公共活动空间。传统文化是每个城市所独有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蕴含着民俗风情文化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成为地标性作品,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五、结论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滨水区是大自然赋予城市得天独厚的一份宝藏,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有的景观元素。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滨水区开发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促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增值,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形象,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品质,提升城市对外的影响力和城市品牌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贵利等著.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第4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Abstract: City Park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ity residents liv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an overall greening, art, ecolog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a city.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design idea of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也被划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和风格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如何改善城市人居坏境?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能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索。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 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足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1 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2 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

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 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 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 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 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早)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人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2 忽视残障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3 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第5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第6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建于明清北京城第二重城垣“东皇城根”遗址上,公园的设计主题为“绿色、人文”,其仿佛一道历史长廊,传承着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市政交通的基础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北京城市景观增添了优美的一笔。

公园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西邻北河沿大街,东至东皇城根北街、南街,全长约2.8km,宽约29m,总面积7.5h㎡。

1背景分析

二十世纪末期,在皇城遗址处经考古研究发现了皇城墙的地基部分东皇城根(图1-1)。自中华民国初年拆除后,皇城就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仅仅成为了城市的一段历史。迫于皇城墙遗址保护的需要和建设皇城根遗址公园的重大意义,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随之展开。

2遗址保护方式的选择

皇城根遗址地处北京城市中心,周围居民繁多、商业密集,紧邻北京旅游核心目的地,因此对于皇城根遗址的保护方式而言不宜建立博物馆或整体隔离区进行保护。这些保护方式都不能很好地将遗址与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且会对城市整体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建设城市遗址公园就成为了皇城根遗址保护的绝佳选择。其优点很多,一方面可以对皇城根遗址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又不会对城市交通、整体规划造成影响;还能成为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历史风貌,为周边的王府井商业区提供园林休憩场所,让人们能够在体验到商业发展所提供的生活便利时还能享受到城市公园的优美环境。

当人们走进公园时,可以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交流、散步、运动、玩耍,调动全身的器官来感受并获取周围的环境信息,从而得到身心的解放与精神的寄托。让皇城根遗址公园向人们讲述北京城市沧桑厚重的历史,唤醒人们对皇城的记忆,增进人们对古都文化的理解,让遗址的保护获得新的生机(图2-1,图2-2)。

总之,将皇城根进行遗址公园建设保护不仅能够对遗址本身进行保护,还能在生态、环境、市政、交通、文化等方面起到诸多作用。

图1-1 皇城根遗址

图2-1 皇城根遗址露天博物馆式保护图2-2 时空对话雕塑小品

3皇城根遗址公园景观分析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的景观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自然引入城市,以植物营造绿色景观,改善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延续皇城文脉,营造独特的人文环境。把握时代精神,以人为本,亲近自然,即可游赏,又可对遗址进行合理保护。

3.1总体布局

公园总体布局采用多节点,路径连通的的结构。建设有三级节点,其中一级节点为地安门大街节点、五四大街节点、东安门大街节点和南入口节点。二级节点为中法大学节点、东黄城根四合院节点,保留下来的老房子为补充节点。除了主要节点,每隔大约150米即有一处小广场,为市民的各项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图3-1)。

每个节点体现了不同的主题与文化内涵并有着不同的主题,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再现历史遗存、创建新的景观特色,强调历史特征、城市文脉与皇城特色。

例如,南入口节点中天然的巨石加透空的北京皇城地图(图3-2),是该公园点睛之笔;东安门大街节点建有两处露天皇城墙遗址展示的下沉广场;五四大街节点“翻开历史新的一页”雕塑建于广场上成为标志景观(图3-3);地安门大街节点复建了一段约30m长的皇城墙,强调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3-2 皇城根遗址公园中不同样式的广场节

图3-2 北京皇城地图巨石 图3-3 “翻开历史新的一页”雕塑

3.2功能分区

皇城根遗址公园其作为城市的绿色廊道,既体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又为居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开放式休闲空间。

由于该园狭长呈带状,且地处北京文化核心区,故不能直接按照片状公园功能分区经验进行规划。因此该公园主要以多节点的形式对公园进行功能分区。

节点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空间、文化与精神的内容。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在节点处做了大手笔,将景观设计与功能使用很好结合,从而形成多功能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在林荫较密集处放置较多板凳,供游人休息。

种植大量的乔灌木将公园与车行道路分割开,形成较为安静、密闭、私密的空间,适合人们进行聊天、下棋等活动。

树阵式种植下设坐凳、石桌、健身设施以及公用电话亭,不仅适合老年人活动,也适合儿童玩耍。

增加景观小品与景观雕塑,增强了公园的艺术水平。(图3-4)

林荫较处放置板凳 分隔林带

图水珠形雕塑贴近儿童玩耍文化性浮雕

图3-4 皇城根遗址公园多功能空间形式

3.3景观营造及设计手法

皇城根遗址公园是中西结合式园林景观的典范,在景观营造上不乏二者的结合,如在公园中既有皇城墙的遗址、传统置石、四合院建筑,也有喷泉、跌水、树阵广场,并采用以自然式和规则式手法相结合的种植设计。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也要求了其景观营造和设计手法,应当是更强调几百年的文脉优势并借鉴现代城市设计手法,使其与城市协调。要种植大量的植物、体现自然,把自然引进城市,对城市遗址进行公园式保护,并对皇城根遗址起到遗址缓冲区域的作用,极大丰富城市景观。

1.对遗址进行景观式保护

明清北京城第二重城垣“东皇城根”遗址现已挖掘出明皇城地基,因此在公园南端依城基高度做下沉广场,广场处做“金石图”雕塑配以叠水景观,并在遗址周围的缓冲区域中栽

植大量的植物,建设各种景观小品和雕塑,从而有效地通过景观式的保护将遗址保护起来,形成独特的遗址保护景观。

2.运用隐喻手法体现皇城特色

地处古都北京且建于昔日皇城城墙遗址处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必然要展现皇城特色,这是由其双重身份决定的。公园用红墙、黄瓦、白栏杆、灰砖的色彩隐喻北京皇城,反复运用红、黄、白、灰与园路铺装、植物色彩、景观小品以及市政设施上。例如红砖及灰砖铺成的广场,红色与黄色的坐凳,甚至喷泉与植坛的边缘都是采用红色、黄色与白色。让进入公园的游客直接感受到皇城的主题,并联想到皇城的文脉。

并且公园中所种植的植物也以绿色、红色、黄色与白色为主,将金叶女贞、紫叶小檗、桧柏等植物搭配种植形成彩色绿篱,以寓红墙黄瓦(图3-5)。

3.用象征手法体现文脉

象征手法是城市遗址公园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设计中所有的象征都必须符合遗址的历史文化,而皇城原有的风貌以及“御河”为皇城根遗址公园提供了丰富的象征对象。

因此水就成为了皇城根遗址公园中的主要象征文脉,如利用斜坡做成循环式的喷泉、叠水,在带状绿地以点线结合的方式设计人工涌泉和水溪(图3-6,图3-7,图3-8)。

总之,公园丰富、生动而且细致地用景观的方式阐述历史文化与人文特色,用景观种植改善城市态环境,使其成为突出城市特色、传承城市文脉、丰富公共活动的城市遗址公园。

3.4植物种植

皇城根遗址公园在景观植物种植设计时,充分运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绿篱、花坛、花境等种植手法,综合考虑到路两边的街景、建筑,从而使公园融入道路原有景观,产生丰富、舒适的效果。

在全园的一条主线、三个段、四个结点中,一条主线为自然式种植为主,较多运用成丛、成群散植,减少规则行列式种植,避免形成规则感。但在节点及广场上主要是进行疏林广场式规则式绿化,可大大方便群众的活动。

以北京乡土树种及皇家园林中的珍贵树种作为主线的基调树种,如国槐、银杏、元宝枫、白皮松、油松、侧柏、竹子等。配景中则有海棠、玉兰、丁香、杏梅等。并种植新品种的花卉, 草坡则种植有绿色期较长的野牛草在广场中。

公园植物种植中还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即“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四季景观。

图3-5 红、黄、白、绿色隐喻在景观植物中的运用

图3-6 曲水流觞景观 图3-7 循环式喷泉景观 图3-8 水渠景观

第7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功能设计

一、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

3、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和绿化设计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公园各个空间的密切程度进行功能分区,并探索出其中的相互联系,以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城市公园的空间在使用功能上划分为“闹”与“静”,因此规划设计的手段既要达到空间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另外,建筑小品在现代城市公园中也起着重要的功能性、装饰性和观赏作用。1)“闹”,即文化娱乐区:这部分在现代城市公园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区可以设置游乐场、舞池、旱冰场、画廊以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人流较为密集,因此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另外,由于这部分建筑和设施比较多,应该合理分割空间,尽量减少互相干扰这一问题,比如可以巧妙的利用假山、灌木以及土丘等隔离物,这些自然景观能够很好的与周边人文环境进行融和,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和价值。

2)“静” ,即安静休息区:这部分应该作为公园的重点来对待。游客总是喜欢在静谧的公园里读书、观赏和休闲的,因此大片的树木、较为复杂的地形以及山山水水都是公园规划应该利用的主要项目。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景观设施应该尽量分散,保证合理的密度,强调浅淡的色彩,可利用山石、水体、花草树木、雕塑等等创造“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景观走廊,这样游客就可以放松的在这里散步、聊天、赏景、喝茶、休息了。

3)建筑小品:即公园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目的就是充分满足游客的各类需求,使游客在这里真正做到放松自然,方便。主要有五种类型,①休息性小品,如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伞、罩等。②装饰性小品。如喷泉、花钵、饰瓶、香炉、水缸,各种景墙、景窗等。 ③照明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等。④展示性小品。如导游图板、指路标牌、景点景物动物说明牌、图片画廊、布告板等。

三、结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标性代表建筑,总是能够获得不少的关注,它无论是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在实际功用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这项工作丝毫马虎不得,我们规划和园林建设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和施工人员务必要拿出全部的责任心和热情,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规划和实施力度,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谐推进,不断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桂林,赵强,章淑辉.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2) .

第8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生态化;城市景观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研究和设计实践对象。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环境的主要元素,是城市公共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居民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文化框架内研究城市空间的环境文化、景观文化、人与环境互动文化,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有助于打造城市居民与城市景观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将城市公共空间呈现为记录城市文化变化的空间,也是城市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发展的要求。

1城市公共空间标志性符号彰显了城市的整体文化

1.1城市公共空间聚合了城市文化

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共同生活休闲的场所,既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福祉的反映,在城市整体文化结构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既是一项物理活动,也是一项文化艺术活动。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仅要考虑空间环境的物理参数———公共空间的布局、构成、发展规模、自然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城市空间对城市居民教育的作用,如特定的空间艺术形象,让城市居民能沉浸在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语境、营造情绪、唤起情感、设置格式行为并成为城市场景的一部分[1]。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时代、聚落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反映,带有聚落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性,构成了城市的文化代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嵌入这种文化代码,符合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心理感知要求,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理念。

1.2通过公共空间标志性符号展现城市文化

人们对一个城市文化的认知很大程度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在微旅游成为旅游热点的时代,城市居民和游客正是通过对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多样化感知认识城市。因为对居民和游客来说,城市的视觉形象是不同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代码———标志性符号,人们可通过标志性符号了解城市的人文地理。通过标志性符号可表达城市空间环境所荷载的文化,其所有元素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这个特征。目前,打造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已成为全球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标志性符号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城市的标志性符号生态化方向有助于解开城市的文化基因密码,人们能通过它了解和认识一个城市的文化。这样的标志性符号是城市居民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与城市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创造的[2]。在城市中,不仅建筑环境、活动空间,还有地域的自然特征———城市中的河流、山脉、森林以及各种可见的现象等,都是人们理解和认识城市的信息载体。

1.3城市标志性符号凝结了城市居民的共同价值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及其动态变化,体现了城市空间的特殊性目的性———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城市系统的形成和运作取决于其居民的社会活动。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客体感知文化,包括刻板印象、原型、某些价值观、符号和神话[3]。在城市空间结构形式中,城市居民扮演多种角色,如行人、乘客和司机等,并且每个人对每个角色的看法都不同。一个人对城市的感知受其接收到的视觉信息量、运动速度和感官图像的解释的影响。城市空间标志性符号不仅由建筑师创造,而且是在与城市居民的直接对话中产生的,其展现的空间形象表现在其个性和主观性上。如今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标志性符号,常常需要视觉导航作为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符号,使其成为文化交流的标志,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从视觉符号中获得关于城市的各种信息,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符号展现的活跃颜色和形状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影响,城市文化元素反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空间规划要尊重历史景观和文化传统

2.1城市空间规划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现代文明的根基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良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现了文化的价值优势。在一定时期,规划结构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形象,形成特定的城市风格。城市空间内的形式通常不是由单一风格统一起来的,城市的视觉形象揭示了某种主体空间环境的特征。依规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要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民间装饰和几何形式的元素,构建公共空间的城市视觉和象征体系,纳入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2.2城市空间规划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历史部分,是在不同时代重要的城市规划限制影响下形成的,是连续的历史过程。城市历史环境的脉络不仅直接影响公共空间建筑和艺术外观,而且对功能内容也有直接影响。城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建筑古迹、建筑群、景点的保护是城市空间规划活动的领域之一,是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和城市标志性符号,需要在规划时加以保护。保护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资源的一项特殊任务,是在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内建立城市规划调节发展的机制。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时,需要弄清楚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环境的价值、城市历史面貌的完整性及历史地点边界定义的必要信息。在城市空间规划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要求显示文化遗产对象的区域边界,并把它们融入城市规划活动本身的过程中,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地区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潜力,成为城市的财富。具有特殊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城市外观、绿地、街道和广场等,存储有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很有价值。独特的城市标志性符号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结构、视觉外观乃至文化传统方面,决定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征。对于城市而言,注重保护公共空间标志性景观特征,应使其绿地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升到同等水平。城市公共空间标志性符号的审美特征,包括主要景观组成部分,提供了视觉联系的空间领土的表现力和可见性,也是休闲娱乐价值评估的基础。也正是这种自然的标志性符号景观才有助于城市居民认同自身与居住区,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系统。

3公共空间规划要体现绿色主义文化要求

3.1绿色主义文化是城市生态化的要求

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实现城市绿色化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流,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文化的标志。当前流行的“绿色城市主义”就其表征来说就是一种城市生态文化。绿色城市主义旨在形成零排放和零废物的城市设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促进紧凑、节能的城市发展,寻求改变现有的城市设计原则。其主要思想是创造生态一体化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提供和改善环境效益。绿色城市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流行概念,其目的是改造现有城市,注重调节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未来,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审视自然、城市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绿色城镇化的制度框架和规划战略,完善人居环境的建设[4]。由于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一个完全不同的、分散的绿色城市规划系统成为可能。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和绿色城市主义概念的结合,为增加全新生态城市设计原则提供了可能性。从全球视野看,城市的生态化趋向对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消耗的挑战,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着眼于这种新的变化理念,从生态导向的角度重新思考现有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基础设施系统,使绿色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发展中,把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成为紧凑的、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是目前国际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3.2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匹配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生态化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流。国外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实践经验研究表明,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面越来越多的应用,而且在该地区的自然地貌特征方面进行结构化,立法确定定居点的自然框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在城市聚落边界内,分配景观规划区不仅可确定自然和城市化领土的比例、规范经济活动,还可保护城市文化无形价值的形象。一般而言,城市聚落或其部分的景观规划是在社区或地区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其中包含分析地质系统初始空间结构,以此作为某些功能区定位的基础。分析生态环境(森林、田野、湿区、湖泊和河流景观)的状态,厘清受保护领土和个别自然物体的环境联系,能增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态度,积淀成为社会深厚的文化传统。

3.3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要遵循绿色主义原则

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内的自然景观,对其进行功能重组,创建公共绿地,利用位置的特殊性增加社会和改造区域的投资吸引力,使城市成为宜居之城,成为人人享有幸福的城市,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城市绿色化基于在城市空间每个发展阶段,尽量减少使用能源、水和材料,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用生态导向技术设计公共空间建筑物和结构,以天然材料为主,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处理各种废物以获得额外能源。为了使城市更具弹性,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以系统、渐进的方式理解和应用绿色城市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各种城市空间项目的背景和规模情况下都有效。应针对城市不同的公共空间情况制定特定方法,使原则适应特定的气候条件、场地环境、技术可用性、社会条件、项目规模、不同的组织、利益相关者等。只有多方位理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法优化过程和对公共空间更广泛的发展背景,才能实现有效的公共空间设计效果。为了城市居民的利益,需要采用整体方法实施这些原则,并使用可用的现代技术。有些原则一开始可能很难实施,但却很重要,具有节约资源、改善生活条件和增进居民之间社会交往机会的潜力。这些原则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协调增长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步骤。

4规划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成方式的规定

4.1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需要法规来指导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历史文化名胜整治法规文件是公共空间规划的基本遵循[6]。法规对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保护和维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促进发展作用。然而,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仍然存在困难[7]。目前,需要更详细和全面的方法制定相关法规,同时,考虑区域文化和聚居地的独特性。以法规为依托,在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中,一些历史街区综合改造项目要考虑文化遗产对象边界内的所有空间,必须根据对象的历史和文化特性形成保护方案。同时,在开放公共项目的设计中,形成利用历史环境的具体保护机制。

4.2城市规划法规的制定要考虑城市的人文特点

目前,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方法论、指南和规定,主要基于国家标准、实践规范、卫生规范、规范的典型建筑解决方案,很少考虑城市居民对现代生活理解的特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对建筑物的形态、社会结构、景观领土发展的生态和文化基础的配置,都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城市规划法规。改善与城市其他部分空间连通性,修复城市的历史环境,建筑遗产对象及对现代社会需求的适应,正在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优先事项。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背景下,采用全面系统的方法改造开放公共空间,需要制定地方法规或标准,管理和重建个人居住区的开放公共空间,在规定的框架内,保持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原创性的要求。建筑和城市规划法规不仅可具有通用性,考虑到城市建筑环境、建筑物形态、自然和社会的价值及文化特色,还可具有灵活的独特部分。每个城市聚居地在其结构、发展历史、地理和开放公共空间类型方面都独一无二,需要以个性化的方式制定建筑和规划法规,允许对每个公共空间采取实质性的方法保护和保持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特性。分析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现代方法,使其在城市规划法规中制定具有普遍的城市现代公共空间发展趋势成为可能。在规划中,通过开放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形成文化和体现历史传统,已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共识。

5结语

第9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抽油井;工况;管理成效;工况宏观控制;经济效益

抽油井工况管理工作是采油厂管理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井下管、杆、泵一直受到砂、蜡、气、水及腐蚀性物质等的侵害, 使抽油泵工作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各种工况问题,造成抽油井泵效降低或停产。做好抽油井工况管理工作,需要运用科学的监督、管理手段和系统、全面的技术对策,以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管理成效,为油田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概述

采油厂生产井中抽油井占绝对比例,做好抽油井工况管理工作对保持抽油井供排协调、节能降耗、减少检泵工作量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采油厂开发单元多,油藏以中渗、特低渗砾岩油藏为主,油田开发时间长,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生产井数多,抽油井开井数占生产井数的78%,抽油井井况复杂,脱气、结蜡、偏磨等较严重,工况异常生产井多,基层员工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需要通过管理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使得抽油井工况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2 工况管理问题探究

抽油井工况管理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抽油井工况问题种类多,管理难度大;(2)工况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多、岗位多;(3)抽油井工况问题出现频繁,检泵周期短,造成检泵工作量大,运行成本高;(4)在工况管理上,大多以人的经验为主,各基层采油队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少较好的科学管理方法。

3 工况管理所采取的对策研究

3.1 建立专项工作制度,管理标准化

为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减少异常井占产、停产,需建立专项管理制度,促进抽油井日常工况管理。制定《抽油井工况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明确工况异常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将抽油井工况管理制度化、标准化。

3.2 制定工作流程图,管理规范化

面对油井随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在异常的发现识别、分析诊断、措施处理及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工作中,涉及的每一个流程都由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负责,为使得各岗位更加明确各自负责的工作程序,可制作抽油异常井日常管理流程图图版,使得每相邻程序之间的紧密连接,使得抽油井工况管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

3.3 制定技术对策,强化技术水平,保障管理成效

通过对油田区块抽油井工况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明确主要存在的工况问题,归集各类特点,分析规律,找准原因,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制定措施,形成一套较系统、全面的工况异常井处理方法和技术对策,以指导基础管理和技术设计,改善以往主要凭个人经验处理问题的单一而不系统的管理方式,对工况问题井的处理更加全面、系统,管理更加科学化。

(1)供液不足,原因分析:①地层本身能量低,沉没度低;②设计参数不合理,例如泵孔距过大或者冲次过快等。制定技术对策:①加强注水,加大地层能量;②采取压裂、酸化等储层改造措施;③调整工作制度;④在工艺设计上,优化地面、井下生产参数组合,适当减低冲程冲次、减小泵径或加深泵挂深度,以达到供采平衡等。

(2)泵漏失或卡泵,主要原因是砂、蜡、垢等因素对泵工作的影响。制定技术对策:①采取地面大排量热洗、检泵等措施来恢复抽油泵正常工作;②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生产参数;③在措施设计时,对出砂严重井采取挤固砂剂、使用防砂泵等措施;④及时调整清蜡方式或采取井下防蜡、防垢、防漏技术措施等。

(3)气影响,主要原因是气体对泵工作造成影响。制定技术对策:①应用井下防气工艺,如在井下使用气锚等工具;②合理控制套压;③洗井脱气等。

(4)断脱或油管漏失,主要原因是井下管杆偏磨。导致偏磨的原因有多种:①井斜对偏磨的影响;②杆管结构对偏磨的影响;③抽杆在较大的轴向压力下失稳弯曲变形导致偏磨;④介质对偏磨腐蚀的影响;⑤抽油管柱的设计及抽汲参数对偏磨的影响。制定技术对策:①在措施设计时,管杆组合优化;②合理使用防偏磨工具,如扶正器、抗磨接箍等;③合理配置抽汲参数,避免出现因大泵径、高冲次而使供排严重失调,从而造成干磨的现象;④m当调整泵深,避开偏磨井段;⑤现场变更补充设计与措施设计相结合,对作业过程中发现除原来的偏磨段以外,有新井段出现偏磨问题时,及时确认偏磨位置及情况,及时变更补充设计,增下抗磨接箍或扶正器等工具,以减缓偏磨问题。

3.4 工况宏观控制与监测

根据油井生产和管理的需要,绘制抽油机井宏观控制图,用于检查抽油机井的工作状况。抽油机井宏观控制图,能够宏观地反映抽油机井供液能力与抽油设备携液能力的匹配情况、抽油泵的泵效以及油田区块的管理水平。

抽油机井宏观控制图,根据油井泵效和沉没压力的关系,以泵效作为横坐标,以沉没压力作为纵坐标,形成图版。图版由六条曲线(合理泵效线、断脱漏失线、供液能力线、 自喷流压线、理论泵效上限和理论泵效下限)划分成5个区域(合理区、参数偏小区、参数偏大区、断脱漏失区和待落实区),每个区域分别表示不同的工况状态。对抽油井进行上图, 代表单井的工况点坐落在图版的某个区域, 就能反映出该井目前生产的工况状态。 根据该图版诊断的油井工况结果,制定相应措施,以达到提高系统效率和产量、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目的。

(1)合理区。该区域内的抽油机井,抽油设备工作参数合理,泵工作良好,抽油设备排液能力与油层的供液能力相匹配,系统效率高。对该区域内的油井应加强日常管理,使其长期高效工作。

(2)参数偏小区。位于该区域的抽油机井,虽然泵效高,但沉没压力高,举升高度小,系统效率仍然不高。沉没度大、泵效高,说明油层有潜力,抽油系统的工作参数相对偏小。该区的油井是挖潜增油的主要目标井,增大抽汲参数可增加油井产量。采取调大参数、小泵换大泵等工艺措施,可使油井系统效率达到合理区指标。

(3)参数偏大区。位于该区域的抽油机井,虽然沉没度小、举升高度大,但泵效低、主要原因是油层供液不足、抽汲参数偏大。需要对油层采取改造措施,加强注水,或调小抽汲参数、大泵换小泵等工艺措施,使设备排液能力与油层供液能力相匹配。

(4)断脱漏失区。位于该区域的抽油机井,沉没度大、泵效低。主要原因是泵磨损严重或泵工作不正常,也可能有油管漏或抽油杆断脱等现象。对该区的油井应进行诊断和综合分析,弄清泵效低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其恢复正常生产。

(5)待落实区。该区域内的抽油机井沉没度与泵效不协调。主要是计量或测试资料有误所致。应核实产液量和动液面等数据,消除虚假资料后,重新计算其工况指标,从而在工况管理图中标出其正确的坐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