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第1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owever the city as a people to survive the space, the ecological maintenanc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ecological park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us to make urban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1]。行业标准CJJ/T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二、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3]。

2.2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园林美学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现。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有特殊的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2.3人本主义理论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让公园景观能自我延续,持续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前于城市公园景观研究的最大问题。文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城市公园不单只是城市景观的生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3.1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四、我国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4.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4.2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3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4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五、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CJJ/T 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第2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景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因素,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能形成最佳设计方案所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调整环境,以实现人所达到的目的。生态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的实质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要从满足人的需求这个出发点上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空间。

1.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景观规划的必要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要通过自身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来实现保护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人文景观和绿地景观,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处。

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生态城市规划特色设计的灵活原则,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结合城市自身所有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风土特色、建筑风格等别具一格的特色,通过设计城市特有的景观,加大绿地中本地材料及植物的使用,来实现特色建设。

1.4 美观、多样性、稳定性

美观是生态城市进行特色规划和设计时所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所规划和设计的特色景观要能符合大众的视觉感受,能满足大众对美观的理解,能触及人们内心的感动,同时要具有美学价值,能体现独有的美感。生态景观多样性是指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要尽可能多的运用设计手法,合理地选择植物物种,组成物群丰富、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要求城市的景观要在对外界自然环境和对人为的干扰能保持平衡,在受到外部强烈干扰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在原始状态。

1.5 保证经济效益原则

生态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用最少资源投入,建设健全的生态景观,并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便于资源的再生使用。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作用作为衡量工程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采用积极的生态技术措施,来改善生态景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特色

2.1 生态城市特色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特色是要能被感知的城市个性和特有的特征,如城市在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产业结构、景观文化和城市功能等总体特征,它包含生态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地理特色、形象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是城市的生产力和生命力的表现。

2.2 生态城市特色建设目标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宏观规划和上位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未来城市的走向,城市的规模、性质、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等宏观问题,特别是规划建设生态特色城市尤为重要。

2.2.1 构建符合城市风格的空间形态

合理的空间结构,符合城市风格的空间形态,这需要规划和设计中结合利用城市自有的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形态来进行设计

2.2.2 建立完整和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

建立完整和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要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现有自然条件、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上来进行总体控制,要保证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

2.2.3 建设文化城市,塑造城市文化特色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特色,要能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现实,要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体特征,规划设计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美学范围,要突出生态城市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2.2.4 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特色设计要处理好人文和自然的协调和共存,妥善处理好统筹生态和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居住环境和场所。

3、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已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

3.1生态要素的调查

生态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这一要素与城市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谐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要素的归还是否科学合理,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而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要素则是指历史资粮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证、社会调查和遥感急速的应用。也为我们了解区域环境的生态特征和潜力提供条件。

3.2生态分析与评价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传统符合生态观念、生态理论、环境美学理论等来对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利用这一方式来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区域之内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以及制约性,其生态体系分析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生态适宜度、生态潜力、生态发展、地质量、区位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3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气质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绩的绿色容积,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色容积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根据设计师的对整个城市规划所期望的绿化效果来确定;其次,也可以根据有地块预设的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再次,可以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来确定。

3.4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有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

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结语

在对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部分都加以合理的规划,不但要从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居民生活角度的来进行规划,还要从当前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现状出发,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对自然环境生态圈进行保护。使得自然能够与城市和谐共处,达到城市与自然结合产生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4).

第3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泰丽家园”住宅小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方案以体现傣族的民俗文化为设计理念,营造昆明市区舒适居住小区。通过现场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研究,方案中对小区景观做了总体规划设计,整个景观分为一个中心景观、一个运动娱乐花园、一个水系景观。针对各个区域内的景观特点做了具体的植物配置、公共设施设计及小品设计等,完成了“泰丽家园”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

昆明市;傣族文化;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另一方面城市的版图也在不停地更迭着。昆明市泰丽家园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在于以民俗文化浓重的傣族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含蓄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使传统中国民俗文化元素与居住环境相互融合,让居住人群在居住的同时能感受到民俗文化以及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傣族文化介绍

打开厚重的傣族民俗文化历史,傣族的民俗文化犹如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许多从古至今的傣族人民的“脚印”,傣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汇聚文化、艺术之精髓而博大精深,独具魅力。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1]。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傣族泼水节每年在居住有傣族人民的地方举行,例如德宏州、版纳州这些居住着大量傣族人民的地方。孔雀作为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丽、温柔、善良、文雅等的审关追求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在孔雀舞的创作和欣赏中。大象也是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的象征,表现了他们对威严、纯朴、力量、厚重、稳沉等的审美追求。

2设计理念与构思

设计方案主要遵循的一种设计风格和景观定位。傣族民俗文化作为项目的设计的切入点,将傣族的历史、文化、节日、服饰、民风等一系列元素通过细腻的手法融入这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系统,搭配上大量植物造景,使景观、空间有机结合,彰显人居环境特色,力求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体现地方特色。用景观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往事,尊重历史文化的传统、当地的传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源泉[2]。以傣文化为概念,打造最美丽、最民俗、最舒适的住宅小区。

3民族文化融入总体规划设计

地块内高低层结合布局,以空间形态和景观利用最大化为原则,只求空间布局的有序变化,打破空间的均质化[3]。泰丽家园生态景观系统主要由一条水系景观带、一条孔雀流线型中心景观、一个功能性花园组成。考虑到项目面积,因此运用大量的植物来进行造景,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根据项目地形来进行设计,由北向南地流,打造跌水景观,形成一个流动性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景体系。一个孔雀流线型景观,根据建筑的围合式布局所规划设计。轴线景观是小区形象展示的亮点,也是小区人群最集中的场所,在小区中心位置打造最饱满和最丰富的景观,让每位住户都能切实欣赏到中心景观。根据项目的地块和建筑布局所设计。将北部打造成一个可供住户娱乐休闲运动的花园,把更多的景观空间让位给绿地,利用浓密的、不规则的植物使公花园空间与人居环境达到良好的衔接。将傣族的佛教壁画的元素植入设计中。在傣族佛教文化中,许多图案在雕塑、建筑中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含义。将傣族佛教文化的图案运用到景观中,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雕塑小品中,形成了泰丽水乡一种标识性的符号。小区整个景观分为一条水系景观、一条景观轴线、一个运动娱乐花园。水系景观体现了精致的打造手法,也将傣族水文化融入设计中,一条景观轴线由两个入口组成孔雀流线型中心景观。一个运动娱乐花园包含了老人、儿童娱乐、健身运动、安静休憩等空间形式。

4设计原则

4.1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生态型的居住社区为规划目标,创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绿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住区空间[4]。

4.2生态原则

在提高基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和改造原始地形,塑造出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拓展自然舒展。创造具有自然风貌的优美环境,形成绿树成荫,安逸雅致、舒适怡静、参与共享的生活空间[5]。

4.3安全原则

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注重人车分流,车辆全部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在小区道路内全然见不到任何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真正意义上做到人车分流,保证小区住户的安全;水景设计中控制水体深度,通过防护栏杆或植物阻隔等形式为水体景观做好防护措施。

5结语

泰丽家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融入了傣族民俗和文化,在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傣族文化后作为切入点,设计方案中使孔雀的造型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为小区空间注入含蓄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傣族人民追求美和善良的寓意。

作者:张韬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网[EB/OL].

[2]李建伟.景观之道[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上海: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公园(Urban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pleasureground)、改良公园(thereformpark)、休闲设施(therecreation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space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入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4、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我国市政建设部门一定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力度,不断创造更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倞,秦柯.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

[2]王绍增.本期主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7,(02).

[3]刘玲,范文芳.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新观念[J].文教资料,2009,(23).

[4]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第5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分析

【引言 】: 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能体现布局合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又能满足功能完备、舒适、优美、人性化的要求,同时,兼备了经济、实用的理念,让居民真正参与其中,乐享其中,这样一个功能齐全、生态优美、自然、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四季分明的居住小区成为居民的理想和期盼。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2、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要先对居住小区景观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自然状况的研究,根据规划目标地的空间关系,结合气候、自然、建筑风格及布局等做出合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也繁杂多样,道路设置、水景安排、路面的样式、照明系统设计,另外还有小品布置、公共设施的匹配等。在规划这些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美学原则,还要考虑到实用性,同时还要兼顾居住者的视觉及内心感受。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要统筹兼顾注意整体性,进行整体协调,同时要注重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另外还要注意规划的长期性,避免建完就落伍的情况。

2.1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

景观设计规划的中心服务对象是居住其中的人,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首先要以人为本,规划设计要体现人文特征,处处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对居住小区的设计要充满生活气息,为居住其间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交流的生活空间,让人身处其间能赏心悦目、舒适愉快。同时要尽可能满足多层次居民的需求,根据居住群体的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进行区别。

2.2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居住区的历史文化脉络,这点在改造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年前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每一个地区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遗留,而这种文化遗留深值在地区内每个人的心里,从人性化角度上考虑,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之初要对居住小区所在区域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要求进行深刻的领悟,从而在景观设计中对这种文化底蕴进行诊释,以使居住者在居住小区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优化措施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承受各种压力的同时,更加渴求在家的港湾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获得一份安宁。因此,在设计、施工前应对场地进行详细的调查、规划,从整体着眼协调好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考虑到环境中人的需求,做好环境细节的处理。同时,居住小区景观应具有适应变化的居民需要的长远性规划,这就要求在小区建设完成之后要对住户进行调查,取长补短,设计出更符合居民需要的景观。使小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景观当中,与环境产生交流,使景观设计真正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让居民真正体验到这份宁静。

3.1设计观念新颖

原来的房屋建设只是满足居住的功能,园区景观规划也是伴随的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及房地产业不断兴起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现阶段,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居住小区的设计方案十分简单,也就是满足基本的绿化要求,仅仅符合小区绿化的法规等,相对还不是十分成熟,规划设计观念陈旧、理念落后,在人文情怀、艺术性、趣味性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空间设计、元素组织上都处于初级水平,需要提高的空间很大。

3.2以人为本

设计者们在设计时,要在观念上体现"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回归自然"、"建筑、人、环境"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考虑功能第一的原则,景观是为人居服务的,供人使用享受的,而不是让人参观,为人展示的。另外,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尽量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优势,让自然的、本原的东西发挥作用,把自然更好的放在景观设计中,让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自然,因为室内的居住材料污染的加剧以及室内硬质石材的冰冷,让居民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多了一份迫切

3.3设计者们在设计时要考虑主基调及主景

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园林也必须有一个视觉焦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其焦点景物的配置,可以是水景,也可以是山石景,也可以是植物造景,只要能与环境相协调就是好的,能被小区居民所认同的就是优秀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区的主基调的问题。现在的园林不是空洞的、没有思想的、没有内容的园林。现代园林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的存在,在尊重这种存在的同时,就必须理解园林中主基调的作用,定了基调才能创造出小区的园林氛围,才能表达出主题。

结束

总的来说,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仅是现代城市住宅小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M行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时,应遵循整体性、多样性、归属性、休闲性、公平性、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以房屋为主体,将其与道路、绿化、小品、山水等自然与人工构造物相结合,为人们提供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第6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1、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滨水区域的打造。滨水区域已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资源。许多城市结合滨水区建设高端居住社区、重要公共设施、市政广场、公园绿地等,进而带动周边地块的商业开发,大大提升土地价值。滨水区域良好的环境景观可以缓解人的工作压力、调节城市小气候,美化城市空间。但对其进行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研究区域自然恢复能力问题,如果发展过度,超过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将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

2、齐齐哈尔市滨水生态绿化空间建设现状

目前,齐齐哈尔市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市民所关注的焦点。齐齐哈尔市以一江(嫩江)一湖(劳动湖)为依托,重点打造滨江、沿湖生态绿化空间,进行了劳动湖南扩、浏园景区综合治理等规划建设。浏园景区改造规划重点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与人文统一的理念,研究人文景观以自然景观的关系。在建设中尽量减少人工的矫揉造作,重视自然材料的运用。自然景观人工化问题近年来已十分严峻,我们必须充分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加强对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策略。遵循天然,尊重自然的形成才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生态绿化景观。

3、滨水绿地设计思路探析

目前,滨水绿地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照搬、抄袭优秀设计模式的现象。但是优秀设计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真正好的设计是因地制宜。公元前514年,吴国大臣伍子胥曾经“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大城旧址经史料记载和专家认证,即苏州古城。体现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设思想。如今,我们提出建设城市的、自然的、生态的滨水空间,就必须把握自然属性。甚至精细到研究区域动植物群落关系。只有植物群落的完善和健全,才能有效保护野生动物,体现生态规划理念。大量移植的“ 名花异木”,钢筋混凝土砌筑的冰冷护岸这些近期的绩效反而会对长远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研究系统性。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植态系统中能流、物流、物种迁移的生态廊道。但长期以来,在许多绿地景观规划建设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就仓促上马,结果则事与愿违。因此,对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应健全严格、详细的设计审查、施工管理制度。

如何从生态角度考虑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呢?对滨水生态驳岸的设计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重点之一,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以及人工自然型驳岸到底采取哪一种?。怎样才能尊重所谓自然原文化?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就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第一大问题: 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第二大问题: 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第三大问题: 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第四大问题: 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第五大问题: 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第六大问题: 如何运用现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从研究挖掘四种文明入手1)“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2)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3)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4)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提出以下六大设计对策:第一大设计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第二大设计对策: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第三大设计对策: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第四大设计对策: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第五大设计对策: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第六大设计对策: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湿地的功能分区:湿地功能分区主要分为自然湿地保护区、人工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活动区。外滩湿地分区:外滩湿地结合原有岸线改造主要可分为砾石滩、原生湿地、粗沙滩和码头区。内滩湿地净化功能分区主要分为沙砾滩过滤区、植物综合净化区、植物床净化区、梯田过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和水质稳定调节区。

4、结论

齐齐哈尔市滨江滨水生态绿地的建设可以借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思路。滨水区域的生态绿地建设并不是大量投入资金就能建设好的,还需要正确的设计理念引导,从生态角度出发,着眼与长远。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何美才。

[2]《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 著。

第7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山水格局;生态敏感性;热岛效应;生态廊道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背景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横贯信阳东西。规划区位于信阳市东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河横跨整个规划区,水域宽阔,南侧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震雷山;同时规划区内水网密布,南、北灌渠分别从基地南岸和北岸东西贯穿,震雷山形成多处山体汇水最终汇入河;整个规划区地处山水环抱之中。

平桥生态城的建设做为平桥区2013年政府工作的1号工程,建设预期高,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河上游治理工程结束,随着河平桥段治理工程的开展,规划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着眼现状条件,审视开发建设问题

规划区生态敏感性较强

信阳地处北亚热带――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过渡带自然地理特征既给信阳发展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产生了许多的生态脆弱性。同时规划区现状山水本底资源均是自然状态,物种丰富;植被条件较好,以原生和次生为主;规划区对人工建设有较强的敏感性。

本次规划应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建设活动应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规划区内外生物联系,保证生物迁徙路线;加强城市通风,改善城市空气品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将人工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规划区周边环境问题严重

规划区周边现状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规划区西北部电厂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废气排放量为2.0万吨/天,废水排放量为1.85万吨/天,固废排放量为0.3万吨/天。同时由于周边及上游工业的影响,规划区现状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河平桥段水质较差。规划区西侧为京广高铁,东侧为京港澳高速公路,噪声对本片区影响较为严重。

本次规划应注重除尘措施,减少污染物对区内的影响;利用净化雨水补充景观用水,改善水体环境,营造良好水体景观;设置降噪措施,减少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噪声对本片区的影响。

加强生态建设,提取城市设计要素

本次规划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从绿地景观系统、路网布局和建筑形态等方面对平桥生态城的建设布局提出了生态开发策略。

绿地景观系统

规划提出了“一轴、两带、五廊、多节点”的绿地景观结构构想。

“一轴”――河生态景观主轴

一条以河为要素的生态景观主轴,作为整体空间结构的核心纽带。河水域面大,对市区气温稳定和空气调节有重要作用。信阳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大量新鲜湿润空气将从震雷山向北穿过平桥生态城、河吹向信阳城区,因此在夏天可以降温增湿,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宽阔的滨河绿带可以形成区域冷岛、生物回廊及风的通道。

“两带”――南、北灌渠景观带

以南、北灌渠为依托,串联各功能组团和开敞空间的景观轴带。对灌渠采取驳岸生态化改造的方式,将现有的硬质堤岸河道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自然河流形态,体现生态郊野,质朴的自然景观。对缓解片区热岛效应有积极作用。

“五廊”――山水绿廊

结合自然地形、现状植被情况、山体汇水以及现状池塘,设置的南北贯通的山水绿廊,打通河与震雷山之间的山水联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五条指向性廊道引导山水之间的联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迁徙路线,最大限度发挥震雷山和河的辐射效应;通过研究(表格1),结合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山水廊道最终宽度确定在100-200米之间。

表格1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归纳的生物保护廊道适宜宽度(部分)[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学报,2005,(9)]

改善微气候

廊道设置方向顺应本地区的夏季盛行风向,规划区夏季盛行风向多偏南,将南部震雷山区的新的低温空气引入规划区,改善规划区内室外空气品质;经测算,夏季规划区内部建筑周围平均风速约为2.5 m/s左右,而且建筑周围风速基本上不低于0.5m/s,有利于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并降低热岛效应。

同时与冬季盛行风向相交,一定程度阻止冷风渗入规划区,减少建筑冷风侵入,有利于减少建筑采暖负荷,降低建筑能耗;经测算,冬季规划区内部建筑周围平均风速约为2.0 m/s左右,最大达到4m/s,不高于5m/s(5m/s以上风速影响行人舒适性),形成良好的室外风环境。

大型绿廊将震雷山区大量绿地和规划区内的绿地连接起来,使它真正担负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任;廊道规划后,规划区内室外平均温度降低0.3℃,有效降低建筑空调负荷,预计生态园区整个降低建筑空调总能耗的5%。

减噪除尘

在部分大型生态廊道结合现状植被设置防护林带,可有效减少产业区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防止高速路、高铁对生态园区噪声污染。

“多节点”――公园绿地

规划区设置多个1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均由绿化带与河道串联,贯穿整个居住区和区域中心,绿地内部温度将降低0.2℃,对40米范围内的地域有降温增湿效应,并形成鸟类的栖息空间,发挥绿地系统的最大生态效益。

绿地景观系统

规划区通过绿地景观系统的构建,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改善、雨水收集体系的建立、城市碳汇空间的构建以及生态迁徙廊道的建立有显著作用。

缓解热岛效应

生态廊道和水系穿过基地内生态环境负荷重热源及热岛效应严重的地区,并在周围增加绿量,以绿制热,真正改善规划区内部微气候环境。

雨水收集体系

通过净化的由震雷山和周围区域汇集的雨水,与生态园区水体连接,形成较为密集水网,利于外部物种的引进;汇集的雨水量补充生态园区的景观水体,预计水资源总体消耗减少不低于1%。

城市碳汇空间

据相关资料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规划区充足的绿量对城市碳汇具有很大贡献度。

生态迁徙廊道

绿地景观系统的构建,将提升整体自然环境,为当地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吸引动物群体,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和动物生境。

路网布局

路网格局

规划区采用统一路网格局,主要通勤干路以近似南北、东西走向为主,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加强夏季城市通风,并与冬季主要风向呈现一定夹角,阻止冷风的侵入;同时规范城市肌理与道路走向,减少“T字型路口”,避免出现通风死角。

路网密度

通过对城市形态、用地布局的优化,采取“组团式”布局模式,促进城市用地紧凑化发展;同时生态城内部道路规划设计注重高效,对道路网指标体系进行提升,提高路网密度特别是支路网密度,构建规划完善、等级分明的路网结构,为各地块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出少行量,缩短出行距离,进而减少交通系统能源消耗、碳排放。

经过合理面积的道路网密度计算,现有方案指标高于常规值,规划区域路网系统可为各用地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持(表格2)。

表格2规划方案道路网密度统计

建筑形态

整体布局

规划区整体采取北高南低、南梳北密的空间布局方式,既符合规划区从城市形态向自然的过渡,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规划区南部震雷山地的冷空气资源和山区形成的山谷风资源,改善夏季室外热工环境。

图片9规划区空间形态

局部设计

在城市干路十字交叉路口以低层建筑或景观等替代高大建筑,形成突扩效应,为垂直于主导风向上的道路提供自然通风。

减少临河商业区建设大型联排建筑,加强河边冷风渗入建筑内部。对于长度超过80米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布局风速过低的区域,局部使用首层架空,改善室外风环境。

小结

信阳市平桥生态城城市设计以特有的山水景观优势为基础,始终贯彻生态建设理念,对基地进行合理绿化景观结构布局,确定道路网系统布局原则,对建筑布局形态进行合理推敲。依托信阳山水环境背景,将其引入城市内部,形成“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生态格局,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体现信阳生态优势及特色。

参考文献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学报,2005,(9)

沈清基,沈焱.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概念解读. 理想空间,2013(55)

彭震伟,王云才,高. 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3,(3)

作者简介:

第8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校园空间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项目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趋同的情况下,以“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为主题,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场所精神”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关键词:

校园景观、景观设计、生命文化、场所精神

一.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涉及到人的身心两个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1]。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二. 项目背景分析: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三. 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地形地貌:区位条件优越,地质条件良好,位于高校园区主轴与湖岸交界处,依山面水,由北向南缓缓坡向开阔湖面。其北面孙坂路与高速路引线相隔,西北面毗邻集美文教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西南面有宽阔的集美大道。基地内有水渠若干,多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中部与北部有小山兑山,由南北望校园与天马山融为一体。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规划目标是高质量新校区、具备完善配套设施、体现华大特色――侨校特色和工程院校特色、充分体现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点

四. 设计主题分析

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五. 设计理念分析

设计方案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理念之一是场所精神中如果能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且理念之二是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主题之一也是以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表现了穆尔所提出校园“场所精神”。

六. 设计原则分析

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2、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

3、分期规划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资源共享原则

七. 用地布局分析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八. 功能结构组织和景观特色分析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

文化线――文脉

水景线――水脉

生态线――绿脉

游乐线――嬉脉

历史线――史线

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的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十. 道路交通设计分析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Ⅳ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十一. 植物设计分析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并且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并且表示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十二.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分析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第9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字:黄金绿苑 规划设计 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楼盘开发在追求高品质的同时,对生活社区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建设生态、绿色居住社区已成为当今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发展趋势。山东黄金地产旅游集团公司开发的黄金绿苑居住社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突出当地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小区景观设计在坚持以绿为主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人文居住社区。

1、概况

黄金绿苑住宅小区位于济南市浆水泉风景区内,紧靠南部山区,区域自然环境绝佳。建筑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21万平方米。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最大冻土深度为45cm左右。夏季炎热多雨,季平均温度在26℃左右,极端最高温度超过40℃,夏季降水量全市各县区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

2、规划设计理念

2.1 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原则

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营造满足舒适、亲切、愉悦、安全、轻松、自由及充满活力等体验和感觉的空间。在空间景观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最符合人们需求,充满人情味的空间。对低耗、节能、高效原则认真把握。

2.2 坚持生态学原理

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进行空间艺术处理,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2.3 努力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3、设计原则

黄金绿苑景观设计方案在布局上全力满足使用、卫生、美观、安全、经济等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前提,以满足居民的休憩娱乐和日常活动为根本,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要求,以住户的精神生活需求为设计重点,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3.1 强调人性化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在绿色土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因此从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2 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

以绿为主是该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线条、形貌、体量、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4、设计内容

4.1 设计要点

在设计风格上,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特点,充分考虑各级绿地的服务半径。除中心绿地,其他绿地尽可能的均衡布置,点、线、面有机结合,注意方便居民前往。景观设计中采用均衡自由式布局,平面设计中注重色彩的处理,规划设计中利用有色植物如丰华月季、牡丹、鸢尾、凤尾兰等地被植物使绿地有一定的色彩变化。立面设计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利用微地形、建筑小品、乔灌木高低及色彩有机结合、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

4.2 设计内容

该居住区内绿地根据居住区不同的结构类型进行合理规划,设置相应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及道路广场绿地。

4.2.1 区内公共绿地

园内布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清晰的浏览路线,主要设置花木、草坪、水面、花架、凉亭、雕塑、健身休憩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区内公共绿地由雕塑广场、健身广场、人口广场、休息广场四大部分组成,并由环型主干道相连接,贯穿全区,使达到协调统一的景象。

4.2.2 宅旁绿地

园内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主要设置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设施和铺装地面等。(1)为合理利用绿色资源,宅旁行列式绿地在设计思想上以居民参与其中为目的,布置大量的游步道。(2)设置适当的健身器材,使的人们停留于绿色,即健身又赏景,陶冶情操。(3)以铺装地的色彩、质感来渲染气氛,设置休息坐凳于其中,尽收使用功能。

4.2.3 道路绿地

主要设置花灌木、高大乔木、草坪等。(1)在布局上采用乔灌木想结合的手法,富有变化而又整齐统一。(2)主干道树种以国槐、银杏、金丝垂柳为主,结合绿带、花灌木合理配置。

5、植物选择及配置

5.1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利用苍劲古松、青翠竹兰、傲霜寒梅来展示优美的姿态,利用色叶木、黄花等不同植物花朵展示丰富的色彩,利用毛刺槐、玉兰、丁香等开花植物散发出沁馨的芳香,充分体现合欢、桃花、李花、紫叶李、紫玉兰等所蕴含的谐音芳名 。

5.2 线形变化

植物配置时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如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丁香、法国冬青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利用条形植物如雪松、刺柏等,构成节奏感较强烈的林冠线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构成节奏感较柔和的林冠线起伏变化。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节奏感适中的林冠线起伏变化。

5.3季相变化

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

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

6、结语

居住小区绿地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每个开发商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