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计划经济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的问题

第1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国家间在进行经济交往的同时,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文化也逐渐成为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方面。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推动国家发展中也体现出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无穷。为了充分发挥我国文化的优势,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必行之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了相关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经济学;文化产业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对整个国家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将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去推动国家的发展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从而对推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提高文化软实力就是在帮助一个国家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1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可以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而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和以经济、军事为代表的硬实力都是推动国家不断发展的要素,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软实力能够吸引一些国家和人民,并使其产生信服和愿意接受相应的一些准则,这在无形之中就弥补了硬实力的不足,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力量。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具有创造能力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吸收及凝聚自身文化,也可以形成对外传播和影响的力量。

2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越来越关注。在经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也逐渐在经济领域内得到运用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关产业。这使得文化在传承和传播文明的同时有了经济学的意义,即文化作为生产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

2.1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力量。文化因素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力量。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指引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经济的合理、公平、健康发展。文化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

2.1.2 文化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从而能够达到影响经济发展的目的。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进行相关经济往来的时候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够获得更多国家或地区的认同,这就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经济往来,同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摩擦。

2.1.3 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基础的第一、二产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多需求,以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文化产业也在第三产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由于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高效性,使得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2.1.4 文化价值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凸显。在经济发展中,文化所承载的价值逐渐通过相关产品体现出来。文化企业在注重文化产品的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其产品文化的塑造。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因素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所能带来的经济附加值也就会越来越高。

2.1.5 文化逐渐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力量。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才。同时,文化因素中的知识、科技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投入比重在逐步增加,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无形资产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改革,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2.2 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2.2.1 社会需求推动了文化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凸显,人们也开始有了追求精神消费的需求。这种需求使得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逐步发展起来。

2.2.2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想要得到发展,必须依赖于物质的支持。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而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程度则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的水平。

3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3.1.1 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体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在迅速拓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也积极参与了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这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使文化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1.2 我国文化输出实力弱。虽然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我国的文化资源在进行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其特有的生产力。在文化产品方面,我国引入了很多国外的文化产品,但我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并不乐观,一直处于劣势。在文艺演出方面,每年都有大批的文艺演出团体到我国来进行相关的文化演出,且演出收益不菲。而我国对外文艺演出的数量虽然不算少,但与引入的演出相比,则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同时,我国对外进行文艺演出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有的甚至都是非盈利性文艺演出。

3.2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创新。文化产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的状况,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文化产业在文化品牌方面的创新也十分薄弱。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品牌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为国家获得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品牌创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还没有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文化品牌,这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

3.2.2 缺乏产业链和竞争力。我国的文化行业大都是独立运行的,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这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不能享受文化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产品大都形式单一,相对成本比较大,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的文化产品类型多,其经济效益不能达到最优效果。

3.2.3 没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我国文化产业在进行产品开发的时候往往会把目光聚焦到国际社会的流行趋势上,对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没有很好地从中获得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的灵感。同时,由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和保护不及时,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其他国家引用或占有,造成严重的文化损失。

3.2.4 文化体制存在缺陷。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保护了我国文化产品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文化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体制依然保留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这不利于文化行业及时掌握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状况,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发展。此外,我国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管理体制不科学等问题

3.2.5 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文化领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参与到文化产业之中。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足够支撑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方面人才。这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没有足够的创意人才和智力支撑,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突破与发展。

3.2.6 缺少文化融资渠道。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晚,文化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资金状况也不是很乐观。同时,我国对文化这种无形资产还没有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这种现象使得文化企业在进行银行贷款时面临着很多条件上的不满足。在世界各国文化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情况下,我国文化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仍然很少,且文化企业上市也面临着高门槛的问题。而民间资本或者国外资本在我国文化产业融资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各方面的困境。

4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方法

4.1 充分利用和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厚重、丰富,也很具有民族特色,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但是我国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也没有对其进行充足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不仅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没有承载更多的传统文化,还会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得不到弘扬和发展。只有全面的利用和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的我国文化产业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4.2 鼓励文化创新,创设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在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不断生产出人们需要的文化产品,才能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推进品牌战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这样才能形成更为强大的竞争力。

4.3 推动文化产业政策和运行机制的完善

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以确保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合理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如税收支持、贷款融资支持、专项资金支持和市场准入支持。这不仅能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还能促进文化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次,政府要完善文化产业监督政策,使文化产业监督能够取得实效。最后,政府还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由于我国文化行业单一化发展,致使我国文化产业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文化企业,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此,国家要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使文化产业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自主发展和竞争。与此同时,国家应积极促进文化资源整合,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链,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

4.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文化知识产权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对文化产业进行相关保护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逐步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我国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并确保我国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现行法律进行相关的修改和调整,使其更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可以保障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不受损失,也能促使文化产业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进行竞争。不仅要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还要为文化产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此外,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文的打击力度,以保护相关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5 结语

文化是民族风情的载体,通过文化,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不仅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还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更能够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为了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也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金民卿.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J].宁夏党报学报,2008(3):9-12

[2]胡海文.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38-139

第2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社会;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规划

当前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关于如何理解城镇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城镇体系规划等若干概念问题。

我们所说的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所谓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或―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就政府行为而言,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表现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部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但是,这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转变职能、建立整体观念和强调协调。

首先,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第二,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第三,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第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来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第四,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再次,要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协调的重点是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协调的内容是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对于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陛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同时注意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第五,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雾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第六,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第3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 冲突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际经济问题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提出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而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是90年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给出的结论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商品、服务和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量增加,及想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依赖性得到很大增强。随着自由经济的产生,国际经济纷争也不断出现,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更加剧了这种纷争,而出现纷争的国家主要为南北国家。大多数学者都提倡将国际经济秩序由目前的“权力导向型”,转化为“规则导向型”。塑造一个成熟秩序,不仅能缩短南北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更能防止国际经济秩序成为经济强国制定的游戏规则。秩序的出现将有效削弱强国对经济的操控力,并激发国家反力,也就是国家采取政府控制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的操控力。有的学者也支持加强国家对其经济的维护力度。但采取政府控制的方式仅是从单方面反击削弱经济的方式,它的出现将对国际自由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增加与别国经济行为出现纷争的几率。由于国家采取政府控制经济而造成的国际经济冲突一般包括管辖冲突与非管辖冲突。

二、政府控制易造成国际经济冲突

因为政府控制而造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管辖与非管辖冲突,将会给国际经济贸易及其法规秩序产生重大冲击,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自由主义经济,但国家控制却正好会限制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法律手段也是保护国家经济的常见方法,但实行法律手段的过程中常会损伤别国利益,这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秩序要求。

政府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别国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管辖冲突与非管辖冲突都是由法律手段所引发。歧视作为其他国家关系中限制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必然会被消除。但事实上,经济关系永远都是暂时性的。同一时期的各个国家及不同时期的一个国家,所制定的贸易政策,均在单边主义与相互合作之间摆动,尤其是双边协议、一般国际贸易标准和自由贸易及“保护主义”等政策的制定时。自由与限制将成为引发国际经济贸易冲突不可调和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管辖与非管辖冲突出现的真实原因则是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对本国经济的维护。利益是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国际经济法中关于国家经济的条例大多数是为维护利益而制定。所有具有制度性质的产物,如为维护经济所提出的所有理论及概念,其最终目的不外乎增强生产力或维护一种特殊利益,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并不具备高于国家经济的权力。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利益全球化,全球化的内容仅包括市场与经营模式,因此经济全球化也并不代表国际经济组织、非国家化经济组织以及多边条约等可以起到协调各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经济公平发展的作用,因此不能要求国家向其让出经济。

三、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冲突两者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经济冲突绝不仅仅是经济冲突,它的出现也代表着国家之间的法律政策冲突的出现。经济冲突是造成法律变化的根本因素,也是引发国际经济冲突基本原因及实质,国家体系及国家价值也会因这种冲突,而对法律进行修增。为了应对日渐增多的经济往来活动,及日渐炙热的经济冲突,政府部门希望由法律变化而产生全新的规则体系。

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法律反作用能够对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依赖性在各国之间被逐渐增强,以法律的角度看,各国修增后的有关经贸法条不断走向趋同。同时多极化的出现有效增强了国际间联系。趋同形势下的国内法将会对减少国际经贸法律冲突产生积极影响。而冲突减少有利于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这样一来,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以经济领域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可能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样,因国家价值所引起的法律变化也主要是由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冲突两者间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显著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而增强后必然后对国家经济起到削弱作用,这也是对该国国家价值的一种侵蚀。这不仅会引发国际间经济冲突,并且,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国家会利用法律手段将这种冲突实现单方面合理化及合法化。发展成熟的自由市场会更利于经济强国。而经济实力差的国家常会将国家利益作为理由,借此绕开市场,并使用法律及政策手段实行干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求必须要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解决频繁出现的国际经济冲突。实际上,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在不断加强,国内法与国家法之间也形成了互补关系。国际经济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国际经济冲突,而就冲突自身而言,其在法律中是一种现象,它的存在能促进法律不断完善。

四、缓和国际经济冲突的主要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必然会出现。在这个大前提下,国际经济冲突一定会频繁出现,即使统一实行国际经济法律体制,也不能很好的将其“消灭”。因此,当冲突出现时,缓和成了最佳方法。实行统一的国际经济法体制,即就是立法一体化,这个问题学者们争议很大。国际经济法体制的推行能直接降低国际法律冲突的出现几率。但是在制定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及国家价值差异。另一种能够缓和国际经济冲突的方法为经济冲突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是经济冲突法出现的根本原因。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国都采取经济干预来影响本国主要起到自治作用的经济法的实行,并以此对他国经济政策起到限制作用,进而维护本国利益。就现在而言,经济冲突法依然只是一项单边活动,其对于国际经济冲突也只起到初步缓和作用。

五、小结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必然曲折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冲突,处在经济与意识相碰撞的时代,国际经济关系是常见的牺牲品。经济全球化需要实行公平、透明及高效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该秩序的创建要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非国家国际组织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 慕亚平,代中现,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经济问题[M],国际经济法论丛(第6卷),2012年版

第4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育;内部审计;审计环境

1引言

教育内部审计环境,是教育体系内部审计在一定时空状态下,面对所有主要客观因素的收集。它包括教育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影响教育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与教育内部审计,相关各方内部审计的确认和承认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设备,内部审计系统建设,审计资金,审计技术手段等因素。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在不断改进,有效保护内部审计,促进和保护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规范各级教育部门单位内部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体制内部审计环境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主要揭示了其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2教育内部审计

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主要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设计工作的内部财务审计,进行项目审计和运行审计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目前,中国内部审计重视监管,忽视服务的现象,导致内部审计对内部服务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服务功能供不应求,不能满足业务战略和风险控制需要,另外,审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过时,导致审计功能的扩展难以真正实现。

3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问题

3.1内部审计机构设立这个问题

现有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所有企业机构必须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指导。从教育体制看,教育已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招生数量连年的增长,教育投资的快速增长,教育支出非常大,各种学校以各种形式,吸纳了大量的教育基金。如何使用良好的教育基金,首先需要从教育系统的管理和决策入手。客观的内部审计如果到位,就可以了解教育资金的整体运作,提高学校的效率。同时,由于反复收取教育费,加强纪律检查和监督的强度也需要从旁协助,在一定程度上诞生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在具体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方面,目前全国教育系统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教育部门通常采取的做法是:①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教育部门初步统计不超过50%;②与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室,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比例;③在纪委或财务部门设立审计员,审计监察部门的职能。从加强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的性质应该独立设立,但这种做法遭到抵制。原因是:①政府没有强制性规定,内部审计是可有可无的。②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想内部审计找自己麻烦;此外,人们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不到位。

3.2人员配备问题

理论上,做内部审计,必须有独立的经济活动来监督人,但是内部同事,朋友的关系,友,所以内部审计不能这样做。审计师的专业结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得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本质上没有监督条件。更重要的是,一些所谓的口头监督实际上不是审计监督,而是审计师非常热衷于参与,如招生。探讨根深蒂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审计署由一些单位作为安排剩余人员的地方,审计人员的质量差。另一方面,审计部门的主管是非专业来源的大多数,不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强有力的专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强。同时,审计员后续的教育培训体系也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3.3资金缺乏

现在公立学校教育基金投资的状况有着很强的制度特点,在教育审计体系中,金融部门在预算安排中,审计不可能增加很多钱,使审计部门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商业活动。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与社会审计部门相同,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计费制度,除财务支出外,审计部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3.4内部审计软环境差

学校没有重点关注内部审计的现状,组织没有给予合理的审计职位,责任不清楚,权力不到位,审计工作独立的热情,信心,难以持久。

4完善教育对策的内部审计环境

4.1创造条件,改善内部审计系统的顶层设计

要适应形势发展,全面总结1985年开始的教育制度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实践,全面清理现行教育内部审计的有关政策制度,补充和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工作职责,审计人员的条款和条件以及内部审计和其他目标的制定等,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予以确立。要在不同层次完善设计,加强内部审计系统设计顶层各级和单位的教育部门。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应根据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和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和任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业务规则,使之符合教育内部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部门和单位的现实。

4.2领导对教育内部审计的重视

首先,按照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教育和单位的主要领导经济责任,促进“内需”。明确经济责任主要各部门领导干部和单位,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奖惩制度,特别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重大财政经济管理问题部门和单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纪律,追究主要领导层的全权责任,以促进部门和领导层的内部审计需求。然后依法落实内部审计工作领导责任。“教育体系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五个责任,这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由于履行职责无效,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严重的财务和经济管理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3加强建设,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质量

定员定岗合理,工作职责明确。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相关政策法规设定内部审计职位,明确岗位职责,确定人员编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人员,没有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人员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缺勤或不到位,并使内部审计人员分工明确,明确责任。要加强日常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业务能力。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任务,部门和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培训。如预试培训,特殊培训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实际工作。必须实施后续教育制度,实现知识更新。确保每个审核人员每两年完成80小时(其中每年不少于30小时)的后续教育和学习任务,并在时间和金钱上给予保证。主管部门应当安排内部审计员后续教育的课程和学习形式,以确保后续教育的质量。必须完善审计团队的管理机制,提高审计团队的活力。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评估评估,其中工作人员的绩效应值得称赞和奖励,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职称评估和工作晋升之一的重要依据。同时,应该有计划安排内部审计员定期轮换,使每个审计员有机会在不同的审计职位工作,或者与内部审计师与组织内的部门和其他组织计划内部审计员沟通,使内部审计团队充满活力并保持活力。

4.4深入宣传,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深入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作用。可以通过出版材料,会议讲道,网络沟通等促进内部审计,促进相关知识的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意识的水平;也可以由研讨会召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组织研讨会等形式,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案例,加深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功能的理解。全面宣传教育制度的内部审计。首先推进“审计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定;其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制度教育制度”等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建设;最终促进“中国内部审计标准”等审计业务规范,以加强对内部教育审计各个方面的了解。教育制度内部审计的先进模式得到广泛宣传。推进先进单位内部审计,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建立基准,以此有实例,促进国民教育内部审计平衡发展,全面推进;通过推进内部审计高级人员,宣传审计师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无私奉献,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努力工作,努力为教育内部审计做出贡献。

4.5加强检查和指导,促进教育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有必要继续开展

“教育制度内部审计工作”(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检查。从目前的情况看,“条款”的实施还有待加强,由于许多因素,很多地方和单位没有充分执行“条款”的要求,内部审计制度没有实施,没有机构,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工作计划现象仍然存在于几个部门和单位。因此,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条款”,不断实施“条例”,督促所有教育部门和单位执行“条款”。要推进年度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应认真开展各部门,单位年度审计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及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工作偏差,及时引导正确,促进年度内部审计任务的完成和审计目标的实现;通过检查,完成年度审计工作和实际结果的评估,及时总结,以促进教育内部审计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发挥适当的“免疫系统”功能。要加强实际工作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通过对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明确需求,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从教育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实际层面,长期工作计划,解决发展措施的制约因素和完善内部审计理论教育体系,从理论层面解决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提供系统的前瞻性指导,促进审计创新,关键是研究教育内部审计,为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文佳.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6).

[2]李娟.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通信,2014(6).

[3]陈检慧.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9).

第5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的系统的工程,是企业创新的方式与方法。企业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最为根基的是人性化的特征,企业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企业的价值与其竞争能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良性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首要的工作重点。

1、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竞争加速了企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企业的淘汰,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当然,企业文化不是空谈,不是不切实际,也不是个人崇拜,企业文化是企业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是企业经营的旗帜。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文化要强化,要建设就需要我们企业结合企业的管理和思想政治,人性化的去推动,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养成的过程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实践,是一个长远而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不是我们着急就能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搞上去了,市场经济才能搞活。就像说的,能打仗,打胜仗,那么能打仗,打胜仗的基础就是要求我们有这样的实力与基础,企业也一样。从某种层面而言,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性与稳定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2、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

2.1 企业的利益并非个人利益和英雄主义

良好形象的树立,对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形象的塑造。外界的评价高,企业的知名高度,信誉度好,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而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新与发展,那么就要求企业需要将少数与大多数人的利益结合,信息共享,个人与集体捆绑,达到双赢效益。只有让自己的员工去认同本企业的文化,提升每位员工的思想整体水平,才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去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多加价值。为此,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社会实践,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去打造自己企业固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形成自己一套完善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2.2 企业文化不能照搬,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支撑整个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核心所在。市场经济发展与成熟,就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差别化竞争。差别化的竞争,差别化的企业,差别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别化,他的独到之处被广大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企业每年都在更新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壮大,不断赶超,让这些新的文化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地方,形成企业独有的唯一的象征,这是击败竞争对手最有力的武器。此外,企业文化建设是长期,长远的工作重点,必然他的形成与养成都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建设谈起来容易,可需要的是时间,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成效也不是一竿见影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把企业文化建设做为企业重中重,这样企业才能保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

3、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3.1企业文化是企业行文规范和准则的相加

企业竞争绝大部分是人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渠道和资源的竞争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员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为此,企业必须要会选择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使人才更好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融合达到一致,保持一致的方向性和职业的敏感度。再者,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就是结合本企业的文化,去影响企业的员工。要注意到,员工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别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成效,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措施缩小员工之间的差别,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中多一些工作上的可定,业绩上的嘉奖,思想上的认同等等,并采取相关的手段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他们去理解与领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3.2 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范围

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形式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如定期组织活动,开展培训等等,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够提升员工的核心竞争力。

3.3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设企业文化

员工个人的自觉性和觉悟性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好的表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违背,应保持一定的统一性,这需要强调员工的当家做主的精神,而企业也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平台的搭建需要企业管理者通过实际的经验和摸索,探讨中完善与提升的。摸索中前进,前进中完善是企业文化建设在我们国家大多企业面临的课题,再者,企业的物质文化的提高是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建设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融合,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不能脱机的重要环节。不偏不倚的走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建设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文化的建设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彭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 航天标准化,2004(02).

[2]张国萍.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2).

第6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洁净室净化;空调工程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的加快,净化空调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其洁净与净化的特性能够充分的满足科技日益发展的各行各业的精密仪器的研发、医学领域要求高度洁净的需求,所以我国净化型洁净空调的应用也越发深入。

1、工程特点及空调系统设计

1.1工程特点。本工程属于改造项目,建筑面积、楼层空间高度的局限性都比较大, 加上厂房内没有现成的冷源、热源,本着节约、环保的理念,在满足空调系统工艺可靠性、技术经济性、运行稳定性、维修保养可行性的前提下,节能、降耗成为空调系统的主要控制点。针对以上情况空调系统设计如下。

1.2冷源和热源。①空调系统总冷负荷215kw,设计冷负荷指标为215kw/m2,采用一台制冷量296kW的涡旋风冷冷水机组,功率为100kW,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分别为7℃和12℃。一路供应至净化空气机组(MAU);另一路通过板式热交换器,为干盘管表冷器供应冷水,其供回水温度分别为16℃和19℃。②空调系统总热负荷为200 kW,热负荷指标215kw/ m2,采用电加热,通过MAU加热向洁净室室内送热风。采用电极式加湿器加湿。

1.3净化空调系统设计。根据工艺布局设置相应的净化空调系统,基于净化区技术夹层空间的极其有限,系统采用净化空气机组(MAU)+风机过滤送风单元(FFU)+干盘管表冷器(DCC)的组合方式。为节能降耗, MAU机组设置了变频器,并可通过末端FFU的档位调节实现经济运行风量,以有效节能。洁净室气流组织为顶送侧下回的形式。送风采用高效过滤器顶送风方式,回风通过设在洁净室回风夹道下侧的回风格栅,经夹道的DCC处理后回至吊顶上方的送风静压箱,并再次送入洁净室,送风动力由FFU风机提供。洁净系统采用三级过滤措施,即在MAU内设置G4初效板式过滤器一道,F8中效密褶式过滤器两道;末端FFU配置了H13的高效过滤器(HEPA)。洁净室送风湿度由MAU保证,洁净度和温度由FFU和DCC保证。

1.4空调水系统设计。空调水(冷冻水采用了经过全自动软水器处理过的软化水补水)系统采用闭式循环系统,膨胀水箱定压。本项目是通过在冷冻水供回水总管上设置压差旁通调节阀控制冷冻水流量,使其保证流量恒定,通过调节一次侧阀门的开度,来调节冷冻水流量。

2、净化空调系统的设计

2.1设计要求

在空调系统设计方面,洁净手术室与工业洁净技术大不相同,洁净手术室主要控制的对象是细菌浓度(医院区域细菌直径在1-5µm),不能对洁净度的概念加以过分强调。所以,洁净手术室的空调系统设计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要把关键区域,如器械桌和手术室的悬浮菌浓度限制在规定的浓度范围内;要做好各个手术室之间的正压气流流量和流向的维持;使其他有害气体浓度和麻醉气体浓度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手术室内各项参数,如温度、噪声、湿度、照明度等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2.2设计方法

当前,国际上有许多种洁净手术室空调净化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的设计方法,其设计标准和重点也不同,经对比分析,本文的设计使用了独立新风系统的洁净手术部空调系统设计方案,本设计方案增加了二次回风,有节能的优点。独立新风系统是分开了手术区域空气循环系统,集中的设置了手术区域的新风系统,独立新风系统不承受手术区域内的湿负荷,辅助区和洁净手术室是通过自身独立的空调机组来实现自身区域内的洁净度和温湿度。洁净手术部空调系统因为带有这种独立新风系统,整个手术区域就可以使一直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不会因为某一个洁净手术室的空调停止工作而使整个手术区域的压力梯度分布受到影响,使各个房间之间气流的定向流动受到破坏。

2.3空调机组的选择

为了使医院的感染率降到最低,手术部净化空调设计的重要原则就是隔离。根据手术部净化空调使用要求及净化级别的要求,在本设计方案中,手术室使用独立的产自德国的医用卫生型净化机组,辅房和走廊共同使用产自我国的卫生型机组,这种设计方案节约了投资。这种设计方案,每个手术室都是独立的小循环空调系统,室内的空气被净化空调机组抽取,排出后与新风循环,经机组处理后又被送进手术室,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因其它手术室带菌空气的混入而引起的交叉感染的几率。

2.4新风排风机组的选择

设计上,使用在回风管上开设新排风的办法,可节省工程资金。要认真计算排风机压头,否则会有“倒吸”的情况发生。要在新风口和新风机上分别设置初效和中效过滤器,以有效减少高效过滤器和净化主机的负担;排风系统上也同样要设置初、中效过滤器,以有效防止系统在停机状态下,因为自然循环,使室内空气受到室外空气的污染。

2.5双侧下回风形式的选择

应注意对空气循环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虽然回风门对室内的空气分布起不到主要的作用,但是回风口设在手术室下部,才能高效地排除室内微生物和尘粒。这是因为微生物和尘粒的跟随速度与气流速度相比相差不大,当气流的流动方向和微生物与尘粒沉降的方向相同时,微生物和尘粒就能顺利地流向回风口。在手术进行中,常常有大多的污秽物产生,手术进行完毕后,需要对手术室进行清扫和冲洗,考虑到以上的因素,设置地板回风的效果不好,在近地面侧墙设置回风口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确保送风气流的二维运动,降低微生物和尘粒的浓度。

2.6高效过滤器的选择

过滤器在净化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过滤效率与手术单元的净化级别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常规的设计中,普通净化级别要求的手术室是配备亚高效的过滤器,高净化级别的手术室配备最高效的过滤器。在本设计中,为了延长末端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净化空调系统使用了三级过滤的方法。对于手术室而言,控制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空气进行净化,并严格控制室内尤其是手术操作区域内空气微生物和尘粒的含量。

3、洁净室净化空调工程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用最佳的空调暖通相关专业来设计空调系统以用于洁净室,也要对洁净室的保护结构和相应的使得流程的重点考量,否则会对洁净室空调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

3.2 确定其洁净等级、系统划分。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投资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洁净度等级对其的影响程度,因此在结合实际使用情况与使用要求的基础之上,要对洁净度等级不同的净化空调系统进行分别设置,以降低能耗及投资,使该工程系统设计合理化、经济化。

3.3 正压控制。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压值是洁净室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其目的是不被外界环境所污染,它的原理是使净化空调系统的送风量要比回风、排风量的总和大来实现。除了在通风管道上设置相关风量调节阀以外,还要设置正压控制设备,如回风口处安装空气阻层、压差电风量调节装置或定量风阀。其中定量风阀必须考虑其安装距离,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

3.4 气流组织。洁净室气流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空调房间,其对洁净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应从制造工艺对洁净度的需求出发,基于节约的原则和配合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来决定。

3.5 消声减振。净化型空调系统风压较一般空调的要高,同时发生的振动情况和噪声的可能性也较大,应着重于解决噪声和振动所带来的影响,防止振动、噪音从管道中传递出,以满足洁净室的具体使用要求。

3.6 管道附件。净化型空调的制作在选择材料上,应以不容易积灰尘、方便清洁的光滑表面为选择标准进行选材。

3.7 空调的维护。洁净室空调在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定期对其温、湿度、正压数值、三级效率过滤装置的积灰尘情况进行检查,对过滤附件进行定期更换,还要对人与物进行严格净化。

4、结束语

通过对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例工程应用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洁净空调系统和普通空调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不管是从专业性角度还是从精密需要角度考虑,洁净室净化空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达到洁净的良好效果,只有通过慎密的计算与严谨的设计才能实现,同时施工质量的保障与严格的维护保养才能视作完成了一个起到预想设计效果的优秀净化空调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建.净化空调系统设计及几个重点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0).

第7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还可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城市公园主要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2、城市公园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1)景观意义

公园是城市园林中的精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是城市的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

(2)社会意义

在公园的林下、湖边、绿荫广场上,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对促进老年娱乐,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陶冶人的情操等各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公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2]。

(3)生态意义

公园中所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温度、湿度、减低噪音,对净化土壤,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档次"

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3)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的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3]。

2、关于城市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城市公园的设计不应过于追求档次,应全面考虑公园对人们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园。

(2)城市公园的设计应考虑景观美学,又要重视人的行为活动,为人们提供活动、休憩的场所。

(3)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专设有残疾人通道和休息娱乐场所、儿童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休息区等,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公园。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定位以及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平衡建设,根据各自区位的特点、亮点规划综合公园或主题公园。

(5)精心设计,用心建设。设计出题材多样、内容新颖、彰显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或综合公园 ,结合水系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建设,把公园建设成生态精品、文化精品、娱乐精品和旅游精品,突出当地的特点、亮点,建设一个核心公园,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环境软实力[4]。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未来发展展望

(1)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风格

在设计时,要在公园中体现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的特点,充分运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等造园手法,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借古建今。我们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不是去照搬照套古典园林,而是要学习和借鉴古典造园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出既有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又符合城市的地方风貌,富有时代特征和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城市公园。

(2)因地制宜,遵从自然

城市公园地形地貌的处理,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高于自然。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创造阴、阳、向、背不同的景观;不但能创造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地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和接受能力,特别注意设计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特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轮廓线连贯清晰,起伏顺畅有致,富于变化并与周边景观保持和谐。

(3)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公园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群体观赏、游玩的需要。在设计时,城市公园各景点、各区域的多元化布局要科学合理,做到主景突出,次景丰富,景观不重复,休闲区、娱乐区、观赏区等功能区块特色鲜明,过度自然。在公园各景点的设计中,可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图重心,利用园路、溪流、土丘等造景要素,和回廊、花架、花坛、景墙、公园小广场等景观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后呼应,有机地组织公园的各个部分,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形成和谐的公园景观。

(4)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公园设计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绿化造林和植树造景是城市公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考虑栽植植物的林相和季相,植物栽植时松紧适度、疏密有致,林冠线与林缘线层次分明、错落顺畅、连贯美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以及有色叶树种与观赏性树种等的选择与搭配要科学合理,要高度满足环境美的需求和人们观赏要求;利用各种栽植手法,如群植、片植、孤植、对植、悬植等,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的群体美和个性美[5]。

参考文献:

[1] 董晓华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209

[2]王秀娟主编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23

[3]李承承,郭高燕,李先源. 浅谈社区公园的功能和特点[J] . 南方农业,2010(2):64

第8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空气净化机 净化原理 质量问题

由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家具、现代家电以及办公器材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之一。随着室内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空气净化机在家庭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空气净化机的净化原理,以及由于不同的净化原理所导致的、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常遇见的产品质量问题。

1.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和气体污染物,其中颗粒污染主要为固体颗粒和微生物。

颗粒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香烟烟雾和室外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燃料燃烧的颗粒物是有多种化学成分的实体,对人体有生物毒性。香烟烟雾中的焦油含大量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微生物污染只要是细菌、真菌、霉菌等,大多数藏在温暖潮湿以及不清洁的地方并附着在颗粒物上随着空气流动会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室内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除SO2、NO、NO2等气体外,还包括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和放射性气体。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家具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涤剂等化学合成品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最常见的就是甲醛。放射性气体主要是氡,主要来自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岩石等。气态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有多方面不良的影响。如甲醛对眼粘膜、呼吸道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能引起哮喘和支气管炎,甲醛还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以及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2. 空气净化机的净化原理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空气净化机主要采用机械净化、静电净化、等离子净化和光催化等方式来处理污染空气。

机械净化主要是利用过滤、吸附等物理的方法来去除污染物,过滤主要是利用纤维材料来过滤直径较大的颗粒物,但对于直径较小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吸附主要是利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处理污染物,常见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等。吸附的方式对气体污染物有明显的出去效果,但是存在再生频繁、吸附饱和等缺点。多数机械净化是采用过滤和吸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静电净化具有效率高、体积小、易清理等优点,在空气净化机中也是常用的一种净化方式。静电净化的原理是:电极在空气中放电使得周围的颗粒污染物被荷电成带电粒子,然后利用电场力将颗粒污染物吸附在集尘装置上。

利用等离子净化空气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由于等离子体是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系统,其中的离子、电子都是极活泼的反应性物种,利用等离子内的高能粒子和活性物质可以除去气体有害物质。

光催化是基于光催化剂在紫外线照射下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达到除去气体污染物的目的。光催化具有性能稳定、价格便宜等优势。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空气净化机一般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空气净化的,只有熟悉了他们的净化原理,才能更好的分析产品的问题。

3.家用空气净化机的常见质量问题

家用空气净化机现行有效的安全标准是GB 4706.45-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器具的安全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的安全》,该标准对空气净化机的防止电击、着火、过热、机械伤害、辐射和毒性等方面的危害进行了规定。常见的产品问题主要有:

1).对易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不合格。由于空气净化机需要定期清理除尘装置、更换滤网或者吸附剂,用户在维护过程会触及到带电部件或者内部布线。另外对于静电净化和等离子净化的空气净化机,由于内部会产生上千伏的高压,使得高压部分的放电量超过标准的限定值。这样的结构消费者在使用空气净化机时存在触电的潜在危险。

2).电气强度不能满足要求。这类问题主要存在静电净化和等离子净化的空气净化机上。由于这类空气净化机内部会产生上千伏的高电压,一般会使用高压变压器来产生高压。如果这类高压变压器的内部绝缘强度不够,导致按照标准进行高压变压器的电气强度试验时,绕组与绕组之间或同一绕组相邻的匝间发生击穿。

3).机械危险不合格。为了让被污染空气通过空气净化机,加速净化效果,空气净化机内部都装有一台风机,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风机的扇叶等危险运动部件没有被完全防护起来,正常使用中可能触碰到这些危险的运动部件。

4).结构不合格。空气净化机经常是放置在桌面或者地面上适用,为了防止小部件通过底部开孔触及到带电部件,标准规定了支撑面通过底部开孔带电部件的最少距离,对于带有柱脚且打算放在桌面上使用的空气净化机这个距离不能小于10mm,打算放置在地面的空气净化机这个距离不能小于20mm。对于安装有防止接触带电部件的连锁开关,用标准规定的试验碳棒能使其复位这种结构也是不合格。对于带有保护阻抗的空气净化机,保护阻抗应使用两个独立的元件构成,且任何一个元件出现短路和开路,标准8.1.4条款的放电试验也不能不合格,部分空气净化机的保护阻抗只有一个独立元件,或者虽然有两个独立的元件,但任何一个元件出现短路和开路,8.1.4的放电试验结果超过了标准限定值。

5).使用的关键元器件不满足要求。为了方便用户维护保养,空气净化机通常会安装一个连锁开关来防止消费者触及到带电部件,对于这个开关,标准规定必须是一个触点间隙符合标准GB 15092.1的完全断开要求的全极断开的开关。空气净化机上使用的该开关的触点间隙经常不满足标准GB 15092.1的完全断开的要求。

6).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小于标准要求。这类问题主要存在于静电净化或者等离子净化的空气净化机上,由于这类空气净化机内部会产生上千伏的高电压,为了保证安全,电压越高其对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就越大。空气净化机内部应该留出足够的距离使得高压部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满足标准的要求。

7).臭氧超标。由于静电净化或等离子净化等空气净化机利用上千伏的高电压进行净化空气的同时会产生新的污染物——臭氧,过量的臭氧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标准规定臭氧浓度百分比不超过5×10-5。试验是在一个尺寸为2.5m×3.5m×3.0m的密闭房间内进行的,为了减少墙壁对臭氧的吸收,要求房间墙壁表面覆盖聚乙烯板,空气净化机在房间内连续工作24h,臭氧在距离空气净化机出气口50mm的位置测量。电压越高,净化效果越好,但同时也更容易产生臭氧,所以在进行空气净化器产品前期设计时,需要寻找一个净化效率和臭氧浓度的平衡点。

4.总结

与其他常见的小家电相比,空气净化机由于自身特点更容易产生问题。这需要企业依据所采用的不同净化方式来设计阶产品,从而达到用户安全健康使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计划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升级;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58-01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此同时,交通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中央实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目标。在这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如何健康发展的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得出的有益结论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研究角度还不够全面,研究的案例还不够丰富。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和新一届中国政府都对推进中国开设新兴城市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研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步发展,是当前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主要课题。

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目前,在工作层面,不少领导干部对城镇化的内涵及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和任务等,缺乏清晰认识。在国家层面,对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节约集约型城镇建设、农民工“半城镇化”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导致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增长轻公共服务、重速度增长轻质量提高、重规模扩张轻合理布局、重自身发展轻带动周边、重房地产开发轻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城镇化发展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密切相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或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体制及政策环境等都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导致两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域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资源环境消耗的增加。在技术条件一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水平决定了资源与环境消耗程度。资源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有效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城镇化特有的发展模式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新兴城市化不仅是人口比例简单的变化和城市面积的大幅扩张,更重要的是包括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要转变。

(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三农”弱势状态、兼顾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提高质量、着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二)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城乡统筹,节约高效和低碳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三)通过深化财税、金融、土地等配套改革来激发新兴城镇化的建立。

(四)建立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有效消除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城镇化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五、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顶层设计,完善监督机制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统筹规划,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正确处理规划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等关系。

(二)加快户籍改革进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必要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三)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

深化,加快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构建和完善城乡一元化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

(四)提高城镇化质量,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速度,更重要的是城镇化的质量,只有这样才会着眼城镇发展的未来,用战略的眼光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要求,强化生态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是势在必行。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及规模的关系。

(五)完善城镇化过程中新增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应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具体措施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六)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城镇化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城镇化建设的主题和核心内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高度关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城镇环境和居住环境规划建设中,把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赵情学.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研究综述(1997至2007年)[J]. 经营管理者. 2009(03)

[2] 许经勇.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J]. 经济经纬. 2006(01)

[3] 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 与现实. 2006(03)

[4] 熊吉峰. 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J]. 经济纵横.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