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案例 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也成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问题案例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生动概括,自然也承担新课改能力培养的要求和任务.通过对问题教学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案例已成为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广大初中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进程中,探究、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培养,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已经充分显示.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阐述.
一、让初中生在感知问题案例生动特性过程中,树立自主学习情感。
自主学习情感是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重要内涵和外在表现.初中生处在青春发展期,其心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既有能动的积极情感,又有畏惧的消极情态.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总策划”,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问题案例作为数学学科内涵要义的外在表现和生动展示,自然也具有数学学科的丰富情感“要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数学学科的生动情感因素,通过设置现实生活问题、趣味数学问题等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析问题案例中,对初中生的情感进行有效激发,从内心树立自主学习情感.如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显著特性,激起学生探析问题的积极情感,使其树立积极向上、主动能动的学习情感.
二、让初中生在探析问题案例策略过程中,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中,∠BCD的平分线CF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
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探析问题条件及关系基础上,认为该问题解答是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
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GBC=∠BGA,∠BCE=∠CE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G平分∠ABC,CE平分∠BCD(已知)
∠ABG=∠GBC,∠BCE=∠ECD(角平分线定义)
∠ABG=∠GBA,∠ECD=∠CED
AB=AG,CE=DE(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AG=DE
AG-EG=DE-EG,即AE=DG.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析的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该问题类型的解题策略为:“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
以上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学生探析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的“探”和教师的有的放矢的“导”,实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既提高了初中生的探究能力,又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能.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不能“直接灌输”解题策略,而应让学生经历“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成为问题探析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探析手段获取解题策略和方法,实现“真理”在实践探究中“获取”,能力在实践探究中提高.
三、让初中生在找寻多样解题途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同一知识点内容,可以通过不同问题案例进行有效展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为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加之新课改下,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将发散性数学问题作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开放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提高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严密性.
如在“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5),(-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该问题案例的解析认识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此时,教师根据“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设计了“已知方程组y-2x+3=02y+3x-6=0的解为x=■y=1,则一次函数y=3x-3与y=-■x+3的交点P的坐标是多少?”、“过x轴上的点C(3,0)作y轴的平行线CB交一次函数y=kx+4的图像于点B,若x轴、y轴,线段CB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围成梯形的面积为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等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一题多变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活动.学生在解答这些发散性问题案例过程中,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助于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让初中生在辨析评判解题活动过程中,强化反思辨析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实施策略
在情境模式中组织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点逻辑、数学问题框架、数学分析解构技巧等有一个全面性的熟悉与整体性的掌握。同时,教师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灵活调整初中数学教学侧重点以及数学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情境中,让初中数学教学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差异性、辅导性与有效性,使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育、思想与方法、思维与技巧对接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率,降低初中数学教学难度。
一、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
1.提升情境教学法的知识性,增强情境教学法中数学知识的要点渗透在组织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强化初中数学知识点与数学教学情境之间的融合,尤其需要加强数学教学情境中对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逻辑的清晰反映与对接。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强化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拓展,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更加明确、教学思维更加突出、学习重点更加明晰。2.明确教师在数学情境教学法中的角色定位,优化教师的教学组织综合能力在利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必须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尤其需要强化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与引导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对自我教学能力的完善与拓展,保障教师可以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选择地完成数学情境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调整。3.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实践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加强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点的脉络化掌握以及数学思维与技巧的巩固性拓展。同时,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分析、整理、抽象、建模的数学思维逻辑的掌握与数学实践意识的拓展,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数学实践操作素养。4.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规划好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高效互动与联系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差异化学习难点;另一方面就是灵活调整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情境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有效性与教学灵活性。
二、丰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激发初中数学教学活力
1.组织起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形象化情境教学,降低学生的数学理解难度教师在组织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借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构建形象化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进而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理解难度。比如在进行“图形的旋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图片或者视频片段完成对该知识点的视觉化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知识逻辑,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2.利用实际生活构建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生活案例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具体化的数学教学案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思维方式的学习与掌握。比如在组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利用影子测算高度”的案例构建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读的过程中完成对初中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与拓展。3.落实数学游戏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数学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架构数学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互动的游戏教学情境中完成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默选一个数字,通过学号抽选的形式组成一个数集的平均数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快速计算与竞争性对抗,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浅析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组织实施策略邵素珍(河南省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摘要: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优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定位,降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难度,进而激4.整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构建多角度的数学教学情境为了构建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情境,教师还应该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进而设计出多思维模式的数学情境,丰富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进行“圆”相关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地理中的行星公转模型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地理认知逻辑中融入数学知识,进而构建多维度的数学教学情境模式。5.组建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在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最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数学学习与拓展,让学生以数学问题或者是数学思想为合作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与拓展。比如,教师将“等可能概率”的计算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将可以出现的所有事件都罗列出来,尤其需要将容易遗漏或是难以界定的事件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式分析,进而提升学生在等可能概率计算过程中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三、控制好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内涵,提升初中情境教学综合质量
1.避免数学教学情境的喧宾夺主,明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时,必须强化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认知与理解,尤其需要明确在情境创设与教学活动设计中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渗透与拓展,避免情境教学过程中只关注情境教学法的情境设计,而降低了情境教学法本身的教学辅导作用,造成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形式化。2.控制好数学教学情境的难度与数量,提升情境教学法的连续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时,教师还应该控制好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难度与数量,保障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可以有效地了解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教学重点。另外,教师还应该保障数学教学情境的连续性,坚持一个章节一个情境,进而挖掘出情境教学的教学多元性与深度性。比如,教师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所有知识点的教学时,都运用同一个数据测影子的案例,进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逻辑的整合与对接,促使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延伸。3.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数学教学辅导教师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时,还应该强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实际的管理,尤其需要将数学教学重点以及数学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接起来。一方面,保障学生可以适应数学教学的难度与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方便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辅导设计,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境教学思想,利用数学问题情境以及生活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建模、解决与拓展,实现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点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掌握与拓展,降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全面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龙.刍议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旬刊,2016(3).
[2]李鸿.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1X).
一、有效课堂教学概述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最短的时间,花费最少的精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是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呢?它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发展,它的条件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它的基础是教师的数学发展,它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高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进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结构的改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有了一些变化,笔者结合新课程的大纲要求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目标的改变
课程目标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目标是初中数学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的新“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深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课程目标”的修改主要包括明确提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等;提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一些具体目标的相关描述;规范课程目标的专业术语。
2.设计思路的转变
和以前的初中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设计思路有了很大的转变。它充分考虑了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相关特点,对相关内容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如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修改后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了初中数学的实质,确立了许多关键词,比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并且这些关键词给出了具体的描述,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数学思考。
3.课程基本理念的转变
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数学教材,新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基本理念表述更清晰明了,内涵变得更丰富。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学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同时,新课程将初中数学课程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这两条内容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融合。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的有效性呢?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1.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脸”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比如说,笔者在进行“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时,设计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判定,你们能猜出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了2个角和一条边。有的同学说:“这是等腰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那两个角相等。”有的同学说:“这是等边三角形,因为那两个角是60度,所以这是等边三角形。”……学生争执不休,各有道理,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三角形判定的条件,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2.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有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学习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简单的一个要求是教师提问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3.灵活教学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育过程应注重数学素质的培养,一是数学的概念、定理、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具有用数学的观点、心态和方法去处理现实世界中问题的意识。但“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使题海战术大行其道,造成学生的高度负担和畏惧心理。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在数学概念、原理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讲解和识记、轻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不但使习得的数学知识孤立、零散,而且不利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遍偏低,对数学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初中生多数勤奋好学,但注重结果的多,提炼方法的少;注重怎么做的多,反思为什么的少;害怕、甚至厌倦数学的多,喜欢、乃至崇尚数学的少。
二、成因分析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认识站位低,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具体的题目,未能洞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未思考初中数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是什么,在教材中如何呈现,如何恰当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度等问题。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从数学的核心问题入手,即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故而从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确定以下研究目标:①厘清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层次;②梳理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明确每一节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③构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管理系统;④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主要措施
(一)界定初中数学的九种主要思想方法及其层次结构
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视角,基于适切性、有利性、高频数原则,确定了初中9种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模型、转换与化归、特殊与一般、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分类讨论、类比、字母表示数、或然与必然。对上述九种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做简要的核心概念界定及内涵描述,逐一勾勒出与该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思想或方法的上下位层次结构。[1]下面以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為例进行说明。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结果,是对现实原型的概括反映或模拟,是一种符号模型。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就是指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的上位思想是数学抽象思想、符号与变元思想、公理化和结构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是其下位思想方法。
采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而不采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表述,是因为前者为广义的表述,后者为狭义的表述,广义的表述是很多教师未曾意识到的,如此表述,内涵更丰富、价值更凸显。广义的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可分为三类:概念原理类、数学建模(实际问题)类、已解决问题类。
概念原理类模型是指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为背景抽象出来的。它包括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性质等,既蕴含了纯数学的关系结构,又能进行数学推演。
数学建模类模型是指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原理进行推演,解决数学问题,进而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初中的数学建模主要包括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概率模型。
已解决问题类模型是指某些典型问题已被解决,而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即该问题的结论可用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或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可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此时,该问题所体现的数学关系结构即为一个数学模型,待解决问题可通过转化为该问题,进而得到解决。[2]
(二)构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管理系统
只有构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目标层次要求,明确提出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到什么层次,才能更好地落实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落实课标精神,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沈文选认为,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该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可以控制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管理系统,我们称之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管理系统”。它是遵循明确揭示目标、逐步渗透、循环往复、系统体现、螺旋上升的规律,按照如下程序和方法来建立的。[3]
1.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层次框架
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为主线,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目标分为“渗透显化运用”这三个由低到高的水平层次,并将它与学生学习的主体目标“感受和觉察领悟和形成掌握、运用和内化”以及教学内容的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对应,并对教学目标层次的关键词“渗透、显化、运用”和主体目标的关键词“感受、觉察、领悟”等逐一作了作界定性表述,进而形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目标层次框架,[4]具体见右表。
2.建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管理系统
首先,依托教材,以章、节、课时为单位,逐一充分挖掘并表述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目标层次。然后,分别将九种主要数学思想方法与能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具体数学知识,按教学先后及目标层次为序,整理成一个系统,并添加教学目标控制线,建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管理系统”。同时,分析各思想方法在渗透(感受、觉察)、显化(领悟、形成)、运用(掌握、运用、内化)三个层次发展的脉络,并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分析示例,具体见右图。
(三)提出“术法道”三重教学主张
学生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属于下位学习,而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则属于上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具体知识点,从根本上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可分为“术、法、道”三个层次。
“术”是指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如该问题的技巧性解决,该解法不具备可推广性;或者用了通法解决,却未能及时提炼。在教学中常体现为“就题解题”“一题多解”。“法”是指一类问题的解法,它具有程序化、易操作的特点,是一类问题解决的通法。在教学中常体现为“归纳总结”“多题一解”,如待定系数法。“道”是指几类问题的策略性解决,通过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构特征,对问题解决做方向性、策略性思考,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预测性特点。在教学中常体现为“数学思想方法”“多解归一”,如数学建模、转换与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由此,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道”的层面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5]
(四)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1.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教学中不简单地下定义。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起点,不仅要重视概念的内涵,更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或领悟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原理教学中不过早给结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弄清每個结论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体会探究和发现活动中所经历和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问题的解决中激活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路径的定向、联想和判断功能。在数学问题的解决后反思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还可以达到“会一题、明一路、通一类”的效果。
1. 1研究的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己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
“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基本数学思想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基本数学
思想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家们纷纷提出对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优化数学教育,在更多的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并强调要将基本数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基本数学思想渗透进课堂教学的众多教学模式实验中,比较著名的是MM教学与TEC教学。MM (Methodology of Mathematics)课题1990年列入江苏省“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1年又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取得丰硕成果。2000年新疆昌吉州TEC教学模式(思想Thought、情感Emotion,合作Co-operation)实验,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情感教育和合作教学。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总体目标中有这样一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灌输知识、训练方法与技能上,关注的是应付考试。教师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太关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因而学生对数学理解肤浅,始终停留在模仿和记忆的层面上,缺乏创新意识,只是复制解题模式的做题机器;又或者有部分教师有意识将基本数学思想加进课堂教学,但由于没有理清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将思想方法的教学简化为填鸭式一站总结均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仍不可松耀。
1. 2研究的问题
1.2.1核心概念界定
①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思想概述
多数的文献均认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个体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由此可见,数学思想的内涵博大精深。
②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于是化归与转化大致上等价。化归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无外乎包括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转化为易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己解决的问题。从而,化归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具体在数学解题中实现化归与转化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等等.总之,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化归,数学中的各种变换多离不开化归,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在苏科版教材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教学“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时,就可利用其内隐的数学思想一化归思想,把判断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化归为判断两个角度的数值大小。本研究定位于初中教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化归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1.2.2研究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数学专家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及教学有过很深层次的研究,但往往是基于理论角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基于在初中课堂的渗透教学研究特别是就数学的基本思想的实践研究还不够。
而今《标准》也提出:把双基改为四基,也就是关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的基本思想的渗透却没有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样落到实处。这种事实与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可见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将立足课堂,针对苏科版数学教材七上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就化归思想一个点进行案例研究,以求以点带面,探究课堂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策略。
1. 3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认识,增强一线教师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意识,促进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开展。本课题旨在依托“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相应知识体系进行渗透基本数学思想一一化归思想教学实践改革和探索,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渗透策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为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微型教学实验,探索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教学的策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分析调查问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等方面来检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效果。
1.3.2研究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化归思想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学生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化归数学思想,其数学素养则能有较大提高,对学生而言可谓终身受用。另外,通过“渗透化归数学思想教学”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实践意义
反观以往的研究,都是以旧教材为土壤,本研究则基于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研究与新教材、新课标对应的教学法,与时俱进。
本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的经验和案例材料可以为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可以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本研究以教学案例说明“化归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可引发教师对其他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找出可挖掘蕴含的化归数学思想,并探索最优教学设计,实现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
简言之,此研究可同时为教法、教材提供意见和建议,具有实践价值。
1.4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1.4.1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思路为: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学校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的现状;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初中生对化归数学思想的理解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统计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对初中数学学科(以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为例)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教学设计研究,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渗透策略。
1.4.2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会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化归思想等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渗透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现状,总结己有得经验与教训。
②经验总结法:本研究第三章、第六章会采用经验总结法,结合笔者及笔者所在的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梳理初中阶段各年级数学教材中体现化归思想的内容,并积累与此相关的教学案例.
③调查法:本研究第三章会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的认识、做法、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困惑。
④行动研究法:本研究第四、五章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基于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构建初中数学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在这些班级的口常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
⑤案例研究法:本研究第五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笔者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从而形成渗透化归思想的策略,达到培养学生用该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2 文献综述 .............................11-13
2.1 国内.................. 11
2.2 国外 ......................11-12
2.3 研究评析....................... 12-13
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析 13-15
3.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13-14
3.2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4-15
4 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教. 15-18
4.1 策略一:要遵循课堂教学...................... 15-16
4.2 策略二:在知识的发生过......................程.16
4.3 策略三:在解题教学中加强化归......................6-18
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化............................18-40
结论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化归思想的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本文首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都进行了说明。并结合笔者自己的案例阐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的应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笔者更加坚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具有其它数学知识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布.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之化归与转化思想[J]. 科技. 2012(04)
[2] 赵亮. 转化与化归思想漫谈[J]. 中学数学. 2012(05)
[3] 孔翠华. 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化归思想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02)
[4] 朱见贤. 对中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研究[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2(01)
[5] 余健棠. 数学化归思想在七年级教学中的渗透――从新人教版七(上)课本谈起[J]. 数学教学通讯. 2010(15)
[6] 刘培盛.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探索[J]. 西江教育论丛. 2010(01)
[7] 高绍强.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4)
[8] 张洪. 论归纳法和类比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6)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内在心理状态,它也是人们深入探寻真理、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石”。如何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愉快地从事探知新知、解答问题的活动,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学习活动处于从属被动的次要地位,学生主体特性没有得到彰显,学习内在潜能没有得到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降低了教学效能的提升和进步。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提出,遵循学生情感发展和认知规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有效学习活动中展现自我。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特性,紧扣学生情感“发展区”,让学生带着情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创新求异等学习活动。本人现结合新课标要求,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策略及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发挥问题外在生动特性,使学生乐于合作探知
学习活动是一项学生个体之间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的群体性活动形式。数学问题的生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等特性,为激发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探知活动提供了情感“因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的丰富生活性、形式多样性以及内涵生动性等特性,创设出具有丰富情感氛围的教学情境,激发和鼓励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问题:王老师在投影片上画了一个六边形,上课时把它投影在屏幕上,发现原图上的一条5cm的边变成了15cm,那么此时投影仪的放大比例是多少?这个六边形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多少倍?
上述问题,是教师教学“相似形性质”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生活性问题。初中生对平面几何新知学习处于初步感知的阶段,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在情感没有得到有效树立。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将相似形性质通过现实问题进行生动展示,这样,学生既能够通过典型的相似形生活性教学案例感受其丰富内涵,又能够使学生内在学习激情得到“熏染”,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合作探知。
二、利用问题能力培养特性,使学生善于探究实践
问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点E、F分别在CD、AB的延长线上,且AE=AD,CF=CB。(1)求证: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2)若去掉已知条件∠DAB=60°,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上述问题案例是有关“特殊平行四边形”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采用师生互动,学生探究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案例的分析、思考、探索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学习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主要包括哪些四边形,它们的性质内容是什么”“通过上述问题案例条件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等量关系”“若去掉已知条件的∠DAB=60°,则平行四边形会出现什么情况”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过程中认识到,第一小题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通过构建等量关系进行证明。第二小题可以通过假设法,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总结评析指出,解答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键在于对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最后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这一过程中,教师抓住了数学问题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发展功效,发挥学生探究解答问题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答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方法,还深刻感受了探究实践的“成果”,使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了探究实践的积极情感。
三、凸显问题解答发散特性,使学生敢于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初中生在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进程中,创新思维的学习能力是其“软肋”,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应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在解答方法、表现形式以及问题设置上的开放性特点,设置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以及一题多变等发散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不同数学知识内容,采用不同解题途径,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思考和解答活动,让学生在多样思维中树立信心和情感。
问题: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线段AB、AC上两点,且AD//EF//BC,若AD=10,BC=16,AE/EB=1/2,求线段EF的长。
变式1:如图1,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线段AB、AC上两点,且AD//EF//BC,连接BD、CA相交于点O,且点O正好在EF上,请问此图形中有相等的线段吗?线段BC、AD、EO、OF有什么数量关系吗?
变式2:如图2,将上题中的线段EF向下平移,在AD//EF//BC的条件下,你还能找到相等的线段吗?此时还有线段符合类似上述的数量关系吗?
上述问题是有关“相似三角形”的问题案例。在该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变式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进行问题案例解题思路以及方法的思考分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小组探究、分析的形式,深刻认识到了解答该类型问题的多样性。这样,学生解答变式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解题思路和方法更加灵活。
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双语教学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初中数学双语教师队伍。然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中“一缺两低”的问题依然突出[1]。这一现状同样也制约了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双语教师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双语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培养高水平的双语数学教师具有导向作用。目前,一些地区将汉语言水平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双语教师的唯一硬性指标,忽略了对初中数学教师双语培训的评价体系研究。吕世虎等提出,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2]。天津师范大学自2006年起,承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我们结合自身培训实践,并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建构了用于衡量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内涵
对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的评价首先是对语言的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定: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因此,汉语表达应当作为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指标。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初中数学的双语教学,除了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定义、定理和专有名词的汉语表达外,还应注重数学推理过程的表述,提高学生对学术性文献的阅读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加强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的效果同样由学员的教学能力直接体现。因此,我们在建构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时,有必要借助于双语教学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罗树华、李洪珍认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3]。唐玉光把教学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能力和具体能力三个层次[4]。杨淑芹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5]。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教学实践对数学双语教师的要求也启发着双语教师的培训应以民族地区的数学双语教学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认为: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数学教学汉语表达、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初中数学汉语教学能力三个维度。
二、影响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因素分析
我们所建构的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评价初中数学双语教师经过培训后所具备的相应数学双语教学水平。我们在实施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影响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初中数学的学科特征、初中数学语言的特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影响因素体现了初中数学双语教学培训的特殊性,也是我们单独对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原因。
1.初中数学的学科特征
初中学段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中,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其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包括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还须重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从初中数学的课程特点可以看出,初中数学双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和驾驭数学课堂教学。
在双语培训中,我们应该使受训教师熟悉汉语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了解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具备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2.初中数学语言的特点
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自然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具有简洁性、严密性、精确性、通用性等特点。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初中阶段数学课程肩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使命,除了在相应课程中学习如何使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外,更应注重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成熟与发展。
双语教学并非两种语言的直接对译,在初中数学双语教学中对一些基本名词、概念和原理或符号、图形的“翻译”不应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更要揭示出其本质的含义。例如,“+”什么时候表示加法,什么时候表示正号;在图形中什么时候用“边”,什么时候用“棱”;如何理解“有理数”“实数”等专业词汇。
少数民族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面临着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以及数学语言的三重转化,如汪秉彝和吕传汉指出:“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结构,特别是语序上与汉语的不一致,使得在汉语教学中造成在理解数学概念、原理、法则时发生歧义或误解。[6]”所以,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仅应重视汉语学习,还应特别重视数学语言的汉语表达。
3.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也处于从具体运演阶段向形式运演的过渡期,身心发展还不稳定,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依然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可塑性很强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研究表明,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常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下降[7],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异[8],双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导致了学生的理科学习兴趣偏移和文理方向选择的失衡[9]。如何保证民族地区的初中生对数学学习有持续积极的情感态度,应成为初中数学教师双语培训的一项内容。
在双语培训中,应让受训教师学会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对双语环境下的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不同的文化传统
环境是知识生存的土壤,长期的环境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蕴含着绚烂的民族数学文化[10]。我们应积极挖掘和应用民族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开展富含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情境进行教学[11]。
在双语教师培训中,应充分注意的文化差异,要实现数学意义在两种语言环境下的准确表达和转换。一方面,我们要多选用新疆地区的问题情境,便于学员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学员体会到用汉语表达一个数学知识点时的韵味,让他们了解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回到民族地区进行数学教学时,带回去的是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的、实用的而不是仅供欣赏的教学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疆民族地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有文化底蕴的,而不是片段的、断章取义的。
三、评价指标的构成解析
在充分考虑了以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数学双语教师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下面对各指标进行阐述。
1.数学教学汉语表达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在双语教学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包括汉语的听、说、读、写以及教学口语的汉语表达。目前对民族教师的汉语考核主要依据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并逐步向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过渡。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对双语教师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初中数学双语教师需要熟练使用汉语进行授课,特别需要提高其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因而该项指标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数学教学汉语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日常汉语水平评价(MHK考试等级)占1/3,教学口语表达占2/3。日常汉语水平评价主要关注学员汉语的听、说、读、写;教学口语汉语表达水平主要考查学员口语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流畅性。
2.初中数学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初中数学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指标:对初中数学知识评价和对教育理论知识评价。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包括数学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在这里主要考查双语教师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初中数学教学文本(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的掌握情况,还包括教育学理论的掌握情况。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其中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评价占2/3,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评价占1/3。对初中数学知识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能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初中学段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无科学性错误;熟知初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熟悉初中学段数学教材体系,了解初中学段数学知识结构框架以及各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对教育理论知识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把握初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动向;掌握一般性和数学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了解初中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一般性和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对数学双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的评价,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初中数学汉语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汉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1)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数学汉语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材处理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其中教学目标设计、教材处理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各占1/4。数学汉语教学设计体现了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基本教学素养。这一部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员在教学设计时有没有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有没有做到教学设计的切实性、合理性、恰当性和逻辑性。
对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数学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初中数学双语教师运用汉语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双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核心。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数学汉语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包括汉语课堂氛围的创设、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时机的把握、多媒体运用。具体要求有: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设计,较好地创设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能够把握提问时机,问题适合学生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把握双语转换的时机,加深学生运用民汉两种语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掌握演示时机,演示方式恰当,演示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情况调节教学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汉语教学实施能力评价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顾华祥.新疆民族基础教育质量若干问题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5-87.
[2]吕世虎,叶蓓蓓.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5):78-81.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71.
[4]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43.
[5]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6]汪秉彝,吕传汉.再论跨文化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1999,8(2):17-18.
[7]伍志鹏,吴庆麟.初中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2):30-33.
[8]钟志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5):66-68.
[9]扎洛,央倩卓玛.制约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育质量的主因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6):20-22.
[10]申玉红,杨启祥,周长军.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成果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17-19.
对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困惑问题,笔者作为学校副校长及科任教师从2009年就开始带领课题组,通过课题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如下深入研究。
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2012年5月):江门市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利用分层教学达到这一要求。因而提出了这一实验研究课题,并通过江门市教育局立项进行研究,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实验。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学校实施平衡分班,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学习活动,巡回了解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进步。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还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试验,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利用每周星期二晚,自修第二节课的时间对一周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变式,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学校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
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4年4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在上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已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因素,通过实验寻找到利用分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但要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的质量,就要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接下的一项研究项目就是“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并于2011年5月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立项。
本课题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实施课题带动和活动推动策略、发挥“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立名师课堂和名师讲坛,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以及“同课异构、同课再构、同课异讲、异课同构”教研活动等实践,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将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为理论,从而总结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系,并加以推广,体现本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一轮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是学校的有效支持。②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教师的主体发展。③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新学校管理。④指导教师对认知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教学模式。⑤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如图一)。
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4年6月):台山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以上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依据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这个问题困扰数学科质量的再次提升,因此,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以数学骨干教师为主力的课题组,利用在台山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来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通过以下四项实验研究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研究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三大要点 ①准确第一,预防为主。②重视算法,合理运算。③讲求效率,运算简捷。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 ①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的难题。在学习几何时,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扩充他们的空间词汇,使之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图形信息的操作,从而提高W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协同训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想象出图形的能力;把直观材料与相关的词语结合起来进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愿想”“能想”达到“会想”和“多想”,最后能“联想”。②既重视数学严谨性的教学要求,又要在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才能达到加强逻辑推理训练。③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②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③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阶段课题研究既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第四阶段(2013年4月――2015年3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经过分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研究过程中已编辑了三本数学校本教材。那么,如何将数学校本教材实现无纸化教学成为了探讨的主题。因此,我校利用完善的校园网,通过在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申报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探索以下三种形式:
新型的学习形式 ①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资源库优势,在网络学习中拓宽学生知识面。③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展示的平台,发展实践能力。④在网络中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新型的教学形式 ①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库为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平台。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将数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③探索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 ①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数学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②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网络学习,促进彼此关系和谐发展。
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
第五阶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采用延续课题――国家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53632698)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在我校的网站上建立初中数学资源网。②开发“数学数字化资源”这一模块,其中包括研究方案、教案、课件、论文、课例反思、个案分析等内容。③教师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数字化教学,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教学模式。④学生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模式。⑤开发“数学论坛”,通过数学论坛的活动加强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家长与老师、学生之间联系,形成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成果作用逐渐显示,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在项目研究成果的引领下,我们又利用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批准号GDJY-2015-A-b114)在数学、物理两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被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项目评审确定我校成为了江门地区唯一参与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验项目――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试点实验的学校。2015年12月江门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承担江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探索“快乐、健康、优质、轻负”课堂的研究。
这一阶段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分别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九个科目对认知教学、实验教学、微课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课程实践活动的五个项目进行研究。对这些课题、项目加深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认识升华为理论,撰写论文60多篇,陈泽宁副校长的专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于2016年9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成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荣获2015年江门市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6月学校成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0L0分类学在构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12ZJK014)的实验学校。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将成果进行推广。
专著推广――提炼了本项目实验研究的精髓,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项目研究著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并广泛发行。
刊物推广――研究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2篇,其中《例谈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中考数学试题中的跨学科知识问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2011年第8期。《江门日报》《台山教育》《教育》等报纸杂志对学校科教成果进行报导、介绍和推广。2016年4月10 日,台山教育第117期以《课题研究促改革 实验提炼出成果》对学校的教育研究工作进行推广报道。
媒w推广――《教育》杂志、江门电台、台山电视台、台山教育报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了采访报导,将学校的科教经验对整个社会进行广泛推介。
交流推广――项目主持人陈泽宁副校长在台山市初中教学质量分析及2015年中考备考动员会、台山市初中学术研讨活动、第二届悦远教育海峡两岸中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交流活动中对本项目成果进行推广。
本研究实验能够按不同课题的阶段要求和研究方向进行实践研究,并顺利完成五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台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悉心指导。每一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能够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对阶段课题进行试验研究,还有学校的全体同事、学生对各阶段课题研究的支持,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课题组的每次调查得以顺利完成。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研究
G633.6
例题教学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例题可以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技能,只有通过例题的分析,才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概念,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加强巩固知识。
一、例题教学作用分析
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课程中,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知识、例题、习题。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将例题教学应用其中,从而启发学生看懂、理解、会做题,才能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有效的去理解、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知识。总而言之,例题教学能促进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
二、问题分析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知识十分抽象难懂,加之教师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很难做到专注于课堂,无法真正掌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改进对策,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专心听讲、主动思考,从而透彻、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现阶段,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例题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仅仅只是以解决例题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为目的,并不会从例题中展开延伸,导致学生只会照搬老师的解题方式,表面上对老师所讲例题已经完全掌握,但其实知识一知半解,遇到稍微变化的题目,就会出现看不懂、不会做的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着模仿者,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就是“题海战术”,不停的做题去提高学习的效果,没有自己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只是对老师例题解法的认同与接受。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通过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这样师生很少进行有效互动,学生难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也不高。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不知道如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非常凝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完全发挥,难以保证教学效率。
基于这种教学现状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得不到高效实施,据此教师应根据上述问题找出解决对策。
三、对策分析
综上,笔者对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实施效果。据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例题教学,针对学生基础安排例题、合理开支例题分析与讲解、重视例题回顾与反思,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加强对例题教学全面认识
就目前来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未意识到例题教学的重要性,很多教师认为反正课本上有,大致粗略的讲解一遍就可以了,有时甚至不启发学生的分析解题思路,只是照搬课本,其教学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味加大学习轻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会为学生增添许多负担,造成心理压力。实际上,数学例题教学的过程,既是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思路、方法、格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解题的示范模式,这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学生基础安排例题
不管是学习什么,总离不开“要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学习新知识”这一定律,尤其是数学,这是一门循序递进,层层叠加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不管是选择例题还是延伸讲解,都应该考虑到学生实H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加数学例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在设置例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安排难度较大的题目,对基础差的学生安排难度较低的题目。教师通过分层手段兼顾不同程度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发散思维,充分提高学生注意力。
(三)合理开展例题分析与讲解
在例题讲解中,教师应采取合理教学手段,例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强化学习气氛,保持学生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的状态,发挥其潜在的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能力、观察能力,从而掌握学习的乐趣。同时老师在引用例题时,也不要太拘泥于例题,要充分挖掘课本例题的内涵,在不改变例题中的已知条件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条件,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解题策略,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水平,从而达到例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到的真正目的与作用。
(四)重视例题回顾与反思
一般情况下,对于例题的教学到讲解完就结束了,忽略了对所学知识回顾。其实对例题的回顾过程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解题过程各个环节的审查、检验,可以让学生就已学知识深入的探讨,以求得学生对例题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揭示题目之间的联系性、规律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出例题教学的思路、方法、步骤,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去应对不同模式的问题,才能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以训练思维的基础性、科学性、灵活性、广泛性、深刻性等为目的,实现学生对自身的提升。
总而言之,例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部门对初中数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采取多种对策,将例题数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例题教学作为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概念、命题、习题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有着极大的加强作用。在例题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并给予正确的导向,让学生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大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郭玲玲. 学讲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例题的有效性讲解[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