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移动支付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支付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支付特征

第1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像取证;复制-移动;SURF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引言

数字图像篡改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图像处理软件功能日趋强大正逐渐降低数字图像的真实可靠性,使得现如今“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已经不再适用了,甚至包括法律和伦理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而引发,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数字图像取证技术成为了当前许多领域尤为重要的热点课题。数字图像取证技术通常分为主动取证技术和被动取证技术(也称盲取证技术)。前者的缺点是必须在图像生成时加入验证信息,这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相反,盲取证技术只需用所给出的图像来探测篡改,而不需要任何图像的先验信息,它因此也成为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

复制-移动篡改是指复制图像本身的一部分,粘贴到原图像中的另一个位置,以达到隐藏或增加目标的目的。由于复制区域来自图像本身,它的噪声分量和光源方向等其它特征都和图像其它部分一致,因此肉眼很难识别出来,如图1所示,其中图1(a)为原始图像,图1(b)为复制-移动篡改后的图像。针对这种篡改方式,许多学者近年提出了多种不同探测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复制区域和粘贴区域基本相似这一特点的有限详尽搜索法[1]。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计算量大,鲁棒性差,对于尺寸较大的图像检测不太实用。Fridrich等人[1] 还提出了基于图像块DCT量化系数字典排序法的块匹配检测算法,当篡改区域被增强、润饰或篡改图像经JPEG压缩后该方法仍然能够成功检测。Huang和Amerini等人[2-3]提出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s Transform, SIFT) [4]探测复制-移动篡改。SIFT算法所提取的特征向量具有旋转、镜像、亮度变化、视角变换和尺度缩放不变性,能有效地完成各种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匹配,但SIFT算法存在特征提取及匹配速度慢、在灰度变化相似的区域产生误判等缺陷,因此文献[5]提出用SURF算法[6]代替SIFT算法探测篡改。但文献[2]、[3]和[5]都只是显示了匹配的特征点,不能定位出准确的复制-粘贴区域位置和范围,如图1(c)所示。

本文首先应用SURF算法提取待检测图像的特征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特征匹配,然后估计匹配对之间的仿射变换参数并消除错配,最后通过仿射变换找出趋近完整的复制-移动区域。该方法不仅能自动定位出准确的复制-粘贴区域位置和范围,而且提高了图像的复制-移动区域探测准确率。

(a) 原始图像 (b)篡改图像 (c) 探测出的匹配特征点

图1 复制-移动篡改探测

二、检测算法

本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检测算法,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算法流程图

(一)SURF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首先将待检测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再用SURF算法[6]提取特征点和特征向量,并根据特征向量的欧几里德距离来判断特征点的匹配程度。其中 的标记为匹配。如图3(a)和(b)分别为原始图像和篡改图像,图3(c)为匹配特征点。

(二)计算仿射变换参数

根据匹配特征点估计被复制区域与篡改区域间的仿射变换。对一组给定的匹配特征点 和 ,可以得到二者之间的仿射变换 。再用RANSAC算法[7]消除错配。

(三)定位被复制区域与篡改区域

通过仿射变换计算对应变换区域的关联系数:(1)

其, 表示点 的像素值, 表示以 为中心的5×5像素邻域, 。 值越高,说明对应变换区域的相关性越高。通过仿射变换的正、反变换,可以得到两幅区域关联图。通过对两幅区域关联图进行合并及二值化处理得到复制-移动区域,如图3(d)所示。

(a)原始图像 (b)篡改图像 (c) 特征点匹配结果(d)复制-移动区域

图3复制-移动篡改探测过程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中的图像全部来自UCID无压缩TIFF彩色图像数据库[8],每一张图像保存为任意格式后用Adobe Photoshop CS对压缩后的图像进行复制-移动篡改。图4为本实验中随机选取的检测实例,第一列为原始图像,第二列为复制-移动篡改图像,最后一列为探测结果。表1为同一组随即选取的200幅图像在不同格式和不同篡改区域大小情况下得到的复制-移动篡改的平均检出率。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任意格式和不同大小的篡改区域,复制-移动区域的检出率均能达到100%。

四、结论

针对复制-移动篡改这一最为常见的图像篡改方式,本文根据SURF特征匹配提出了一种篡改区域自动检测定位方法。首先利用SURF算法提取出待检测图像的特征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匹配,计算匹配对之间的仿射变换参数并消除错配,再根据仿射变换计算区域关联系数,定位复制-移动区域。与往该类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仅可以找到复制移动区域匹配的特征点,还能找出复制移动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实现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Fridrich J,Soukal D,Lukas J.Detection of Copy-move Forgery in Digital Images[C]// Proceedings of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Workshop,2003

[2]HUANG Hai-ling,GUO Wei-qiang, ZHANG Yu. Detection of copy–move forgery in digital images using sift algorithm[C]// PACIIA ’08: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IEEE Computer Society,Washington,DC,USA,2008.2:272–276.

[3]Amerini I,Ballan L,Caldelli R, Geometric tampering estimation by means of a SIFT-based forensic analysi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Dallas,TX,2010

[4]Lowe D.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2004,60(2):91-110

[5]XU Bo,WANG Jun-wen,LIU Guang-jie. Image Copy-Move Forgery Detection Based on SURF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MINES),2010:889-892

[6]Bay H, Ess A, Tuytelaars T. SURF: 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 [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CVIU),2008,110(3):346-359

[7]Fischler M A,Bolles R, Random sample consensus: A paradigm for model fitt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image analysis and automated cartography[J]. Commun. ACM, 1981,24(6):381–395

第2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影响因素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以手机登移动终端为工具,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用户中的核心群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移动支付今后发展的走向。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必要。

一、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特点

1.移动支付在大学生重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可和接受移动支付。一方面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更是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创新、追求便利的消费心理。

2.呈现从网络消费到实体消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并容易向其身边传统的家长们进行宣教和传播,且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高收入人群,所以各大运营商非常看重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挖掘和培养。各个运营商纷纷在大学周边开展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使得移动支付在大学周边得以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支付商业圈,让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有机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餐厅、饮料、外卖、文具、水果等大学生日常消费场所均被移动支付攻占,实现一只手机玩转大学生活。

3.小额支出较多,大额支出少,总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餐饮、娱乐和学习中,其中绝大部分此类支出系小额支付,减免了找零的麻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也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但是对大额支出还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有限,涉及到大额支出任然较为谨慎。但总的来说,随着移动支付商业圈的形成和更多移动支付渠道的开发,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

4.大学生借助移动支付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许多大学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支付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其创业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学生线上创业如淘宝店、微商、微代购等普遍采取移动支付,线下开展的实体店如饮品店、零食店、餐厅等也更倾于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与移动支付合作开展价格营销。而大学生创业的受众也主要为大学生,也更能接受移动支付消费模式。

二、大学生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大学生接受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营商的安全技术宣传,并认可和使用移动支付软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更容易获知和发现移动支付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相比在小额支出上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更高安全技术的期望。

2.便捷的操作契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相比繁琐找零的现金支付,用手机支付更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一方面,日常出门可以不带钱包,省去了繁琐的找钱包、取付钱、找零的环节,更降低了外出钱包遗失的几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和钱币的接触,也减轻了零币收纳的负担,也更加卫生方便。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为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兴技术的习惯。

3.商家宣传因素和价格因素。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每月的生活费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消费,容易受到商家的一些营销手段影响,比如移动支付减免金额或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对于开发大学生客户群体较为有效。

三、结论和对策

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对大额支出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且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在当前移动支付运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吸引和巩固大学生客户群体:

1.提升安全性和加大宣传。安全是大学生们在移动支付中最为看重的要素,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后台和管理有极高的期望。近期频发的移动支付故障也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运营商们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安全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运营商应当加大安全性宣传,为大学生消费者释疑解惑,消除大学生的顾虑和不安全感,增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

2.扩宽移动支付场景。大学生们希望移动支付可以向更多的场景渗透,从网络购物到实体餐饮、娱乐消费、超市购物、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覆盖,全面实现无实体钱包化。一旦大学生们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将会具有迁移性。在一些个案访谈中,大学生们就反映移动支付在高教园区相当便利,但当其回到家乡就会发现使用场所较少。他们希望移动支付不仅覆盖大学周边,更需要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加大宣传力度和优惠力度。基于大学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运营商应当积极采取广告宣传、移动支付优惠、构建移动支付生活区等方式刺激大学生下载和使用移动支付客户端,培养大学生实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既可以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体,又可以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基础,纵深到其背后传统的亲人朋友,形成一带多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宽的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3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移动支付是一个已经存在和发展多年的概念,目前在日韩等国家,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其他一些国家的进展远远没有预想中的成功。

花旗集团全球企业支付部总经理Dickson Chu透露,全球的资金交易里,电子支付所占的比较还不到17%,不过他同时也表示,电子支付所占的比例正在变化,各个国家的央行都在关注这一转变。

对于移动支付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项目组总经理徐晋耀认为,前几年市场还在认知阶段,这两年产业链各方才找到了怎么去做的定位。普通老百姓目前对移动支付的了解还不够多,虽然宣传和呼吁比较多,但真正实现业务落地的应用还比较少,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没有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三大主要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消费者。产业链很长,各企业都希望利益最大化,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长久发展的商业模式,是推广移动支付应用的重要问题。

Dickson Chu介绍了移动支付产业主要的三种商业模式:

(一)以银行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移动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手机用户可以直接登录所在的银行账户进行交易。但用户必须支付三方面的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的数据流量费用、由银行收取的数据费用、银行、移动运营商、支付平台共同平分的服务费用。

在这方面的代表有交通银行(601328,股吧),交通卡的应用目前已经非常普遍,交通银行电子银行部高级规划经理吴新忠表示,交通银行在2004年就开始做WAP手机银行,当时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定位是网上银行的延伸和补充,移动支付用户有三个特征:快速支付,小额,场景是客户自助。他同时补充说,业务发展到现在,已小有规模,主要业务有转帐、购买理财产品等。

Dickson Chu则认为,以银行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否值得推广还待商榷,对于这种模式下的移动支付,银行还没有找到太大的赢利点,银行可以提供新的服务来拓宽渠道,但随之也产生了新的成本,对原有的商业模式也没有产生根本上的改变。

他同时认为,银行因为机构庞大,通常对各种新服务新方式的反应较慢,根据过往历史,过去所有成功的、创新的支付方式都不是银行业创造的,而是由第三方发明的。

(二)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收益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向运营商、银行和商户收取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费;二是与移动运营商以及银行就用户业务使用费进行分成。

这种支付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三方公司了解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使用体验,对商家也很有利,但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有软肋,比如在支付的安全性、风险管理以及监管合作方面比较薄弱。

易宝支付金融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沫宁表示,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移动支付产业还不是很强势的角色,易宝目前主要关注的是数字娱乐和远程支付,他认为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是一个百花齐放、联合互补的局面。

(三)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手机支付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用户用于支付自己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资金主要是从手机费用中扣取,一般金额比较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银行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移动运营商接触;技术成本比较低;但移动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与金融机构的监管。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已齐聚移动支付,中国电信一马当先,正式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紧随其后,于4月挂牌成立了“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而中国移动则于7月初正式成立其支付公司“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外成功应用案例

在日韩两国,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占主流,日本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首要推动者是NTT DoCoMo。日本的移动运营商普遍采取注资金融机构的方式主导产业链发展。NTT DoCoMo采用注资的方式拥有了两家信用卡公司的股份。在日本虽然也是网络运营商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来发动移动支付业务,但更注重于整合终端设备提供商的资源,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不断寻求移动支付的新亮点。

在韩国,以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目前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等日益成为流行的消费及购物方式,韩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各方的合作。韩国的三大移动运营商SK电讯、KTF和LG电信,均提供手机信用卡服务,以及同FeliCa类似的预付储值智能卡。

韩国大型超市Homeplus还利用移动支付业务建设了虚拟商店,Homeplus在地铁里张贴广告,消费者用手机拍下想要的物品并用手机支付,超市就会在用户指定的时间内将物品送到指定的地点。

肯尼亚意想不到地成为移动支付应用较为广泛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肯尼亚全国有一半人口拥有手机银行帐户。肯尼亚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Safaricom在2007年推出了M-Pesa移动支付业务。M-Pesa在各地的小店或小商店都接受用户的现金,以发送一种特殊短信的方式计入用户的手机账户,还允许客户同样通过文本信息将现金转给其他用户。一言概之,就是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运营商存入、消费或提取资金。

吴新忠也介绍了交通银行在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时的成功案例,交通银行最早的目标客户群定位在年轻、学历较高的人群,但后来发现客户群组成非常宽泛,其中比较意外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很快接受了手机小额转帐业务。鉴于中国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对其他企业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时很有借鉴意义。

握奇数据电信产品总监张楚也认识到这些所谓的低端用户有很大的转帐习惯,握奇在海外成功地与印度巴帝电信展开合作,为其提供基于手机的小额转帐解决方案。

成功商业模式必需的特征

然而,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企业之多,各地方的思维模式和利益诉求点又不同,任何一种成功的应用案例只能参考、借鉴,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徐晋耀认为,成功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行业间开放

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比如通信和金融领域,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商业银行拥有很强的资金清算体系,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同样银行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二)商圈资源共享

徐晋耀认为,如果没有商圈资源共享,就没有移动支付,封闭型的商圈无法满足移动支付环境下的需要。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加剧了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只有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才能良性发展。

(三)行业资源共享

铁路,公交,医疗,保险,财政,物流和移动支付都密切相关,都是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动者,行业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打造一个线上商圈,比如一个终端机可以刷所有的卡,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

(四)标准统一

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机构都在不同地方进行了移动支付试点,产生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标准,徐晋耀认为,技术标准不统一,会阻碍商业模式的形成。

(五)使用便捷

第4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关键字】 近距离通信 NFC技术 移动支付 POS机 安全

一、项目概述及需求

移动支付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三代历程,从基于短信、语音的远程支付到基于客户端、WAP的远程支付、一直发展到如今基于金融智能卡的远程和近场支付的第三代移动支付。相对于第一代移动支付产品安全性低、交互性差、应用领域狭窄以及第二代移动支付受限于运营商WAP网关并且不具备现场支付功能等诸多缺陷。第三代移动支付则更加安全、便捷。

二、方案设计依据

2.1安全性和可靠性

NFC以其短距离通信特征成就了其天然的优势,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NFC刷卡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10cm的范围内才能通信,并且只能点对点的通信,这保证了在移动支付通信时数据传输的高度保密性与安全性。只要终端设备在管理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被盗刷的可能性。

2.2便捷性和实用性

相比传统钱包,NFC刷卡手机拥有钱包功能,可以集所有卡片(银行卡、门禁卡、校园卡、会员卡、公交卡等)于一身,实现统一管理,给钱包减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小额非接支付,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轻松。另外,移动支付的应用领域也日趋丰富,便民缴费、远程购物、金融服务等等。

2.3低耗能和低成本

耗电量远远小于蓝牙和红外装置,把NFC模块装载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手机供电,同样可以使用。制造成本低,NFC通过一个芯片、一根天线和软件的组合,就可以实现各种设备在几厘米范围之内的通信,且只需要把一块NFC功能模块搭载到移动终端就可以直接使用。

三、系统解决方案

3.1方案网络拓扑图

3.2方案架构说明

NFC支付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NFC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完成支付,是一种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与POS收款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是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采用13.56Mhz通讯频率,在十厘米之内,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CM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

四、NFC支付技术方案

NFC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信息,它是一种提供轻松、安全、迅速的通信的无线连接技术。首先,它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其次,NFC与现有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目前已经成为得到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再次,NFC还是一种近距离连接协议,提供各种设备间轻松、安全、迅速而自动的通信。与其他无线连接方式相比,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它面向近距离交易,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因此NFC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OS终端与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共同完成NFC近场线下支付。其中,近场通信部分包含两大模块:NFC通讯模块和安全模块。在整个支付过程中,它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都不可或缺。

1、NFC通讯模块(CLF)

NFC通讯模块(CLF)主要作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转换数字信号为RF信号,并且通过13.56MHz天线发送;2.接收通信信号,同时转化为数字信号;3.与基带模块和SE模块进行通信。

2、安全模块(SE)

安全模块(SE) 主要作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交易关键数据、敏感信息安全存储和运算;2.可以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区分为NFC-SIM卡方案、NFC-SD卡方案、NFC全终端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JR/T 0093.2-2012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远程支付应用第2部分:交易模型及流程规范

第5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关键词:用户体验;移动支付;风险

移动支付是指运用手机、掌上电脑以及其他手持数字设备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限通信技术方式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活动。移动支付终端使用最广泛的是手机,本文所探讨的移动支付风险主要以手机支付为例。移动支付全球使用率不断上升,根据Kantar TNS公司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荣居榜首。2016年,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4.69亿人,相比于2015年的全年增长率达到了31%。用户在选择移动支付时会考虑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根据中国网财经2016年9月8日报导提供的数据显示,安全性仍然是用户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最看重的因素,占比达73.4%。

一、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风险

1.移动设备的管理风险

移动支付用户需在手机中绑定银行卡、存储购物记录和支付平台用户名、密码等信息,一旦手机被盗抢或不慎遗失,很可能造成恶意转账、泄露隐私信息等风险。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APP客户端时,图方便实时处于登录状态,他人若拿到该手机可直接进入支付平台进行操作。有些用户不设置开屏密码,致使手机又缺少一道安全防护。多数用户在处置旧手机时风险意识不强,只将手机卡拔出,内存没有彻底拆除,即使已经刷机,也有人用软件恶意恢复手机信息,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很多手机用户没有定期给手机杀毒和清理垃圾的习惯,让病毒有机可乘。

2.交易过程管理风险

我国移动支付的简易流程如下图所示。移动支付的用户购买手机等移动支付设备终端后,到银行申请办理银行卡并绑定到移动设备终端,下载由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支付客户端APP,在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环境下,运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可以完成向合作商户付款业务,也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进行转账。该移动支付流程看起来非常完整并且相对封闭,但是在该交易管理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存在风险。

(1)绑定银行卡的风险

选择信用卡账号支付时,只需输入卡号和预留银行的手机号码,并输入手机中接收的验证码就能完成支付。第二次应用时点击使用上次的账号,不需再输入账号。如果手机和银行卡同时丢失,拾到者通过输入银行卡号和手机验证码而进行恶意付款。第三方付款平台提供小额快捷付款服务,用户只需输入y行卡号,不用输入密码,就可付款。如果违法者获得用户支付平台用户名和密码、银行卡号和其他个人信息,就可以盗取银行卡内存款。

(2)下载APP客户端的风险

由于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多种多样,不同品牌的手机应用系统不同,对下载APP客户端安全性的识别能力也不同。手机用户的文化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准确辨别网站的真假,容易误入钓鱼网站,点击带病毒的链接,导致手机被安装木马,有关移动支付信息和其他个人隐私被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发送虚假信息,诱使用户进入虚假网站,然后用户输入的账号和密码由伪造的后台数据库记录,从而在短时间内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

(3)Wifi接入的风险

绝大多数用户都会在有免费网络选用的情况下,为节约费用而关闭手机流量。智能手机会自动搜索免费wifi接入点,然后自动申请接入,第一次输入密码成功接入后,第二次无需再输入密码即可接入。商家为给顾客提供连网便利,在餐饮、旅游、商场等公共场所都提供免费wifi热点。违法入侵者经常设置具有钓鱼性质的wifi热点,设置这种接入点的成本很低,只需一台电脑和一个路由器,几分钟就可设置完毕,用户只要接入该热点,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就统统显示在该非法站点的电脑上。

(4)支付平台的运营管理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提高移动支付效率,提供快捷支付服务。以支付宝为例,用户可以用绑定的银行卡完成快捷支付,即,如果支付宝账户的余额不足,用快捷支付直接输入支付宝账户的支付密码,就从绑定的银行卡付款到支付宝。手机支付宝为用户提供小额免密支付服务,免密支付金额上限可以设置为200至2000元不等。笔者的体验是下载支付宝APP后,200元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自动开启。支付平台的运营管理应兼顾效率与安全,二者不可得兼时,应该优先考虑支付安全。

3.宏观监督管理的不足

我国当前支付结算信用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网上支付规则,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较为滞后。用户交易中暂时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游离于银行的监管之外,该资金安全隐患或者支付风险问题备受关注,因为该资金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进行非法活动的工具。用户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一旦感染病毒,或者重要信息被盗取等,导致银行卡中的存款丢失,银行和支付平台互相推诿,没有机构对此负责。

二、移动支付风险的根源

1.移动终端自身的风险

大多数手机的管理系统不是封闭式的,容易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相比于台式计算机,移动终端的体积小,质量轻,但是计算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硬件扩展性,限制了U盾和数字证书的使用,也限制使用高强度、非对称的加密算法。移动终端的软件功能简化,导致手机浏览器无法向电脑浏览器那样支持密码控制。移动终端的网速要比电脑网络低,限制了一些防护软件的使用。

2.网络通信环境潜在的威胁

当前网络支付的通信环境面临多种威胁,安全支付技术和标准需要迎接挑战。不法分子设置钓鱼网站、伪基站和虚假二维码等拦截用户信息;条码、声波、指纹、虹膜等识别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移动支付,但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支付指令载体可能被嵌入木马、病毒等非法内容,导致在客户身份识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抗抵赖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过于粗放

(1)支付机构的微观管理

效率与安全有时是矛盾的,支付平台希望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支付体验,因此让用户绑定银行卡,开通快捷支付服务,用户无需输入验证码进行双向验证,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可见支付平台运营是以提高支付效率为目标的。

(2)国家机关的宏观管理

境内非银行支付机构无证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现象突出,这些游走在监管之外的无牌“二清”机构乱象丛生,不仅对接入的商户没有严格的准入门槛要求,而且清算过程存在发生卷款逃跑的风险。当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不仅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测,也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国家相关部门对移动支付机构的管理不够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并且过于笼统。

三、应对移动支付风险的对策

1.用户层面

用户购买手机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和合法渠道销售的产品,这类产品硬件配置的安全技术相对较高。使用手机时尽量设置开屏幕密码,多一道防护屏障。手机上网购物时,在不同网站设置的支付密码不要相同,不要选择“记住密码”选项。交易中不要向对方透漏涉及身份、银行卡、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信息。凡是通知中奖、公检法要求汇款、谎称账号出错要求重新输入密码等电话一律挂断,收到短信带有不熟悉的链接,不要打开。平时出行,手机、银行卡和身份证不要放一起,降低同时遗失并被恶意利用的风险。用手机绑定的银行卡数量不要太多,银行卡内的余额不要太高,要开通该银行卡短信服务功能,出入账时会收到短信提醒,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要下载杀毒软件,定期对手机进行安全性检查。下载移动支付客舳APP时,要从官方网站进入。进入支付平成交易后要安全退出。对于不熟悉的wifi热点不要随便接入,无密码wifi热点坚决不要接入。在进行网络购物付款或者日常生活转账时,使用移动数据流量更安全。家庭用wifi热点要经常更换密码,清理蹭网者,以防家庭成员重要信息和交易记录被非法利用。

2.交易平台层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掌纹,声音,虹膜等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和永不丢失的特性,可用于移动支付。仅采用密码认证的安全措施过于单一,应将多种认证支付方式组合运用。手机支付对关键交易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摘要技术等保证交易记录的不可抵赖性和完整性;采用业务密钥、PSAM卡密钥、加密机主密钥和POS服务系统密钥来保证系统信息私密性;通过USBKey的双钥加密认证,控制成员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支付平台应该健全用户信用评价体系与用户交易记录保存机制,提升支付双方信任度,规避洗钱套现风险。注重提高员工自身风险意识培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诚信自律的企业文化。支付平台应该实时提醒用户注意网络环境安全,当用户开通小额免密支付时,提示用户阅读使用须知和安全提醒。

3.法律监管层面

进一步规范移动支付法律关系涉及到的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法律应明确界定移动支付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强化交易平台的管理责任。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管理,落实反洗钱的管控工作。有关主管机构应当对滞留在交易平台上的消费者交易资金进行确权,明确其所有权属于用户,要求实行银行专户存放。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式被纳入监管范围。从2015年开始,管理层监管力度逐渐加强,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等政策相继出台。按照年累计移动支付金额的大小对账户进行分类管理,随着支付金额的提高身份验证的程序也越复杂,以降低移动支付的风险。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迅猛,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不断提升,客户对移动支付的使用度、信任度、接受度也不断增强,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预见移动支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投资理财、消费生活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同时,随着农业电子商务这片蓝海的开发,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将继续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筱筱.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及对策浅析[J].网上金融,2015(12):39-40.

[2]杨晨,杨建军.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7):17-20.

第6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 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通信从话音业务转向数字业务,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层出不穷,而移动支付就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定义移动支付呢?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在其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方式的终端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也是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相关的概念,何谓“产业链”?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由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产业链,我们就可以得出“价值链”这个概念,这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IE.Porter)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其含义是: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价值的定义也由传统的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扩展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动态转换。在这之后,彼得・海恩斯(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资价值的运输线”。与传统的价值链相比的主要差别是,海恩斯的价值链作用方向相反。海恩斯教授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从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链运行的有效性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必要条件。

增值性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主要特征。后面的价值增值环节在前面价值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新的客户,生产出新的价值产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环节投入的价值量在后面都能够实现,如果存在价值增值瓶颈,价值链上一部分投入的价值将会损失掉,无法实现增值。正如我们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产业链中所看到的一样,当网上支付手段的简便性和安全性以及购物发生后的配送体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之前,它们将永远是阻碍产业链增值的瓶颈。而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在移动支付中,所用传输技术根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空中交易和WAN(广域网)交易两种。空中交易是指支付需要通过终端浏览器或者基于SMS/MMS等移动网络系统;WAN交易则主要是指移动终端在近距离内交换信息,而不通过移动网络,例如使用手机上的红外线装置在自动贩售机上购买可乐。这两种方式所涉及的技术都不能算做很成熟,这也导致潜在的使用者在把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时有较多顾虑,如果不能或是不能很快解决,同样也会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瓶颈。

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投入受最终用户需求的价值总量约束,这也决定着价值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实现。参与价值链运行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以避免盲目扩大投资和生产。在对移动支付市场的需求的预测上我们可以稍微保持乐观,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手机作为语音交流、短消息服务(SMS)及其它应用的工具,他们对移动装置的使用和熟悉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财务交易阶段。中国的移动支付还具有欧洲北美市场不具备的优势。作为移动支付的主体,消费者钟情移动支付的原因首先是便利,而这一便利,在中国还有特定的含义――移动支付成功卡位现金与信用卡之间支付空白的优势。在欧洲北美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相对丰富,消费者的支付手段多样,尤其是信用卡功能稳定安全,具有多年的发展基础,虽然深入人心的移动平台概念能够减少推广成本,但那里的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有效需求未必高于中国。中国的金融工具种类多但普及差,个人信用体系缺位。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个人在交易过程中只能以现金为主的局面。同时人们的小额生活支出却数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愿意尝试一下不用支付现金的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支付方式的。同时,对移动支付需求市场的预测也不应过于乐观,因为在大额支付上,人们会倾向于更为安全可靠的传统银行交易方式,因为相比于小额支付,在大额支付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方便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支付产业链具体是有哪些成员构成,他们又在这条产业价值链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呢?就移动支付而言,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等构成。这些成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链条关系。在其中,又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内容提供商所起作用最大,所以下面的分析也就以它们为主。

移动运营商正在寻找可以推动非语音服务的普及性应用,sms(短信)的异常火爆给移动运营商(特别是亚洲)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也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去积极寻找下一个非语音服务,而移动支付很可能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机会,也即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所以他们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开始了这项服务,如前文所提,我国最大的两家移动运营商移动和联通都开展了类似服务。因为他们几乎控制着移动网络这项稀缺资源,所以他们在移动支付这条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也通常由移动运营商来主导移动付费业务,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以就是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的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帐户中扣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无法对非话费类业务出具发票,税务处理复杂。在当前移动支付所使用的领域单一,交易额不大的情况下尚可应付,而当使用范围及所涉交易额都进一步扩大时,一方面可能会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另一方面他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抵御金融风险。

就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来看,银行是起着辅助运营商的作用,但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且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如果移动付费业务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银行应该会起关键的作用。当前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如何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如果各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本行的手机银行服务,移动支付在银行之间不能互连互通,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业务在行业间的推广,所以如何整合行内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方便也是银行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可以推测类似银联的组织将在将来的移动支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内容供应商。它的范围很广,从网上机构(如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箱从而向消费者收取少量费用的电子商务)到网下企业(如大众运输系统,它们可以提供终端,使乘客能够通过移动电话支付车费,并以此降低成本)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他们的用户群是一种不稳定的非长期资源。这种资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供应商很难独立成为移动业务的主导者。但如果只有移动支付这种形式而没有东西可以支付,那么移动支付将永远停留在概念上。所以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运营商开放的前提下,内容才能丰富,用户才会跟进,整个行业的蛋糕才能做大。日本的NTT DoCoMo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先锋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的崇拜。很多崇拜者甚至说,是天才创造了i-mode,然而事实是DoCoMo最早领悟到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内容付费。在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正是由于有众多的ICP(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众多丰富内容而获得成功的。

第7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支付过程是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双方实现商业交易的根本目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精确性、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最高的业务过程。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借助“短信、蓝牙、红外线、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手段,允许移动通信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远距离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1]。支付行为的移动化让传统电子商务移动构建起移动电子商务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实现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商业信息和服务。

移动电子商务因其灵活、简单和方便等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随着移动终端、智能软件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人人都会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和移动支付的主体。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正处在快速兴起阶段,在行业整体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信用体制不完善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将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通俗地讲,如果一个消费行为会给用户的财产造成威胁,那么不管它有多少优点,都很难被人们接受;如果交易安全问题不能解决,整个移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势必停滞在瓶颈期,难以持续发展。

1 移动支付的安全需求

1.1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的明确性

身份认证和授权意在保证只有拥有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数据、系统,使用相应的功能。每一个用户都应被授予一个唯一的用户ID对其身份进行标识,以确保用户身份的可识别性和可追溯性。真实世界中的身份认证一般有基于信息秘密的、基于信任物体的和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方法。网络世界中的认证手段与真实世界一致,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认证安全性,某些情形会使用双重认证和多重认证。认证信息确保这一标识代表的是合法用户,具有授权权限,确定信息的收发双方的真实身份,防止身份被伪造。

1.2交易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

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应保证数据不被泄露、修改和删除,防止黑客入侵后以伪造信息替代正常信息。加密技术和安全信道技术可以用来防止数据泄露,信息分类和校验等手段可以用来防止信息被非法修改或删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设备和线路有时会发生故障,因此,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以此保证系统不会发生长时间停滞,同时要保证系统更新时对原有软硬件的兼容能力。除此之外,系统还应能识别所接受信息的状态,判断是否受到重传攻击。

1.3交易双方利益的保障性

抗抵赖性是保障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利益的主要表现。交易抵赖是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在达成交易协议后单方面放弃交易或是在交易发生后否认其参与交易。保障性需求要求通过一系列制度方法和技术方法,控制在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时交易发生抵赖,同时,在交易抵赖已经发生后确保有解决办法。防止交易抵赖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字签名技术可以证明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指令和活动。在任何一方发生抵赖行为时,另一方可以将数字签名作为证据,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2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2.1无线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依托的数据传输是无线网络,数据的传输信道是一个开放性信道。相对于有线网络而言,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更容易被拦截和破解,黑客只需要利用适当的接收设备就能进行无线监听。移动支付现有的身份验证方式大多是通过给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或者使用动态密码令牌。一旦通信被窃听,用户的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码等数据就可能被窃取,黑客即可通过劫持金融机构向用户发出的验证指令到自己手机上非法进行资金转移。

2.2软件病毒造成的安全威胁

目前,“国内外对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安全问题研究并不成熟,而手机病毒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增长迅速,其破坏力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给当前的智能手机持有者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3]。病毒可以利用图片、文字和音频等的下载,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发送、二维码的扫描等方式传播。病毒运行往往会造成用户系统及软件运行异常(停止运行、关闭和崩溃等)、终端硬件运转异常,进而导致数据泄露和恶意吸费等问题。

针对电子商务的软件病毒主要将目标锁定在移动支付上。据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统计,支付类病毒的特征含有静默联网的占61.09%,其次是默默删除短信的占37.30%,默默发送短信的占30.10%,读短信的占19.74%。另外还有包含子包、静默安装、默默卸载等特征的病毒。手机支付病毒能够窃取支付宝、网银、微信支付的账号和密码,直接给移动支付用户造成财产损失。近年来二维码扫描流行,一些用户缺乏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随意扫描二维码。有些二维码隐藏病毒,被扫描后会让终端立即中毒或留下潜在的威胁,一旦时机成熟,不法分子就会发起攻击,进入用户的终端系统。

2.3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

移动终端因其被个人随身携带,所以容易出现终端的丢失和被窃。因为移动支付的前提一般是终端与银行卡、信用卡绑定或手机SIM卡与POS机靠近链接,所以移动终端的丢失会对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如果用户信息泄露,不法分子还可能冒充商家对用户进行诈骗。

移动终端自带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也为移动支付带来安全隐患。2013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针对目前较受欢迎的9大品牌、18种典型型号的安卓智能手机进行了漏洞研究,研究的结果是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漏洞平均有20个,最少的有3个漏洞,最多的有40个。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作为一类软件,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已知或未知的系统安全漏洞,攻击者可利用这些安全漏洞对终端用户发起远程攻击,如破坏用户终端功能、恶意吸费、窃取终端信息等,甚至可以将用户终端组成僵尸网络攻击移动互联网。[4]

2.4运营管理机制和操作中的漏洞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迅速态势和美好前景让许多人看到商机,互联网上因此集中涌现出众多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而平台运营商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良莠不齐,用户很难甄别这些平台的真伪和优劣。如果运营商对商务平台的经营经验不足,或者在平台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技术安全思考和控制经验,或者平台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那么,交易的安全风险就难以控制。其次,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程度。工作人员如果缺乏职业道德,泄露、贩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平台的交易信息就是对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种威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移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纠纷的解决方法在法律上还不甚清晰。

3 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对策

3.1完善无线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

为了保证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首先以企业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和移动应用的要求来制订安全策略,建立一个强大、安全的商务平台。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可采用加密技术来保证数据不被泄露。加密技术常用的有数字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还可引入WPKI技术。将PKI安全机制引入到无线网络中,形成WPKI安全技术,能为各种无线网络上的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服务,从而保护移动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满足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要求。[5]

3.2增强系统性能和用户网络使用安全意识

为了防止终端中毒,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同时,用户应具备网络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手机,不给手机越狱‘不给手机乱装软件’不随便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邮件、短信和网络连接等。除了病毒,近年来“手机恶意软件的爆炸式增长和多起个人隐私泄露,使得手机安全引起高度重视”[6]。因此,用户不能贪图小便宜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特别是在下载支付应用客户端时,必须在官方网站操作。扫描二维码时,需要确认二维码提供者,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中止操作。在使用SD卡等内存卡交换数据时,注意防止病毒感染。此外,技术生产商需要加大对移动终端设备安全性的思考,研发安全性能较好的操作系统。

3.3保护相关物件和个人信息,升级防盗智能

用户应注意防盗,保护个人信息。在公共场合谨慎保管自己的手机、身份证、银行卡等,以防丢失和被盗。在网络生活或日常生活中,应该谨慎填写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通信信息等个人资料,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在涉及手机验证时,绝对不能把手机验证码提供给其他人。

用户丢失手机后应立即向电信运营商和支付服务商挂失:联系电信运营商,挂失SIM卡,以防被用于其他用途;如果有银行卡、支付宝等与手机绑定,应该及时联系各服务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冻结。如果手机安装有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一旦手机丢失,可在第一时间使用安全软件的防盗功能,远程控制手机里的支付程序。

第8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关键词】 RFID-SIM 移动支付 安全 专利分析

一、专利申请概况

从2004年厦门盛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一件申请号为CN200410036263、发明名称为“带无线射频通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及配套的处理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开始,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逐年增加。

根据对与RFID-SIM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的检索情况,以及考虑到现代生活中移动支付已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优选方式,因此本文将针对涉及RFID-SIM技术在安全移动支付上的相关专利进行分析。

二、支付安全

提到移动支付,安全必然是使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就该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本次统计的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方案中大约占四分之一。

分析之后发现其主要基于防止误读或未经许可的使用、不同额度区分对待以及身份认证这四大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专利申请CN201010138494指出为避免误读卡操作或错读卡操作,需要将启动交易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了达到该技术效果,提出了一种利用低频磁通信的射频SIM卡启动交易的距离门限判断方法,包括设置第一、第二、第三门限分别为启动交易的距离、低频磁场有效通信距离、最远交易距离对应的低频磁场强度值,射频SIM卡检测读卡器发出的低频磁场强度,若判断该低频磁场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则接收并存储低频磁场信息。若进一步判断读卡器发出的低频磁场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启动交易流程。射频SIM卡若判断读卡器发出的低频磁场强度小于第三门限,则中断本次交易。

专利申请CN201110456819针对盗刷者可以使用合法的POS终端并有意靠近用户,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盗刷用户的资金的现象提出了结合移动终端当前位置如是否在用户手中以及是否开启支付模块来决定是否处理支付信息的解决方案。

另外通过距离控制以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部移动通信终端和读卡器进行交易,也可以防止误刷、错刷,就此有很多公司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同样是针对盗刷的情况, 专利申请CN201210504283的方案为,通过接收用户输入的触摸信息如指纹,其中触摸信息包括用户输入的触摸图形的形状信息;将所述形状信息与预设的触摸形状信息进行比较;若所述形状信息与预定的触摸形状信息相同,则激活近场通信单元。通过验证用户输入的触摸图形,以确定是否激活近场通信单元。

专利申请CN200810112684、CN200810113083都提出希望通过控制SIM卡的工作模式来保证其非接触应用的安全性,前者提出通过预设定的策略来判断是否启动非接触工作模式,后者进一步指出预设定的策略是与安全相关的策略,如判断用户身份是否合法,SIM应用入网鉴权是否通过或者SIM应用是否验证合法。

专利申请CN201110337708、CN201110338293都指出采用复杂的安全认证机制会增加交易复杂度,而采用简单的交易机制又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针对移动支付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提出了针对不同额度或者历史刷卡记录采用不同复杂程度的安全认证机制的方案。

专利申请CN201110024656、CN201120021091均提出通过公钥证书实现终端用户与银行双方身份认证。专利申请CN201110003798提出使用动态密码来验证用户身份。

专利申请CN200910130066、CN200910228730均提出了通过验证用户提交的个人识别码来验证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以确定是否完成交易。

专利申请CN200910238592、CN201110458301、CN201310244562、CN201320354727、CN201110246862、CN201310502062都分别提出了通过验证预存用户信息,如生物特征或其它唯一标识来验证用户身份。

三、结束语

本文在向中国提出的专利申请的基础上,对RFID-SIM的专利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其中就RFID-SIM在移又Ц吨械陌踩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介绍,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RFID-SIM在移动支付中安全方面的技术。

参 考 文 献

[1] 冯林,“我国现行小额移动支付方案分析”,《信息系统工程》,2011,(4):32~34,40

第9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主任顾问,资深战略规划专家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承载别家支付工具的开放性手机支付平台。运营商、支付商和网商都是自产自销,大战不可避免,用户则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工具。在手机应用间不断切换带来的麻烦,使得用户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最多用途的,于是赢家通吃。但这个混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赢家还没有通吃,这个市场就已经沉寂了。

随着马年春节微信红包的深入人心,微信也捆绑了不少人的钱包(银行卡),移动支付一下子又成了热门的话题。但一个令人沮丧的小道消息说,三家运营商推了许久的NFC手机支付到现在只有区区300多万用户。消息未经证实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身边确实是没什么朋友在用这类业务。阿里推了当面付,都已经如火如荼地往外国发展了,说不定没两天就超过运营商了。但随着支付宝封杀微信,似乎一场大的战役正要拉开帷幕。移动支付的局势会怎样?

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远程支付主要是通过发送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或借助支付工具(邮寄、汇款等)进行支付的方式。现在远程支付的全球霸主已从PayPal换成了支付宝,这都要感谢中国人民强大的网络购买力。近场支付基本上就是通过手机刷卡的方式进行当面的支付了,现在主要的方式是NFC。

1 移动支付的高地――日本

说到移动近场支付,不得不说日本。笔者为了撰写《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这本书,2012年和2013年曾经多次前往日本访问了NTT DoCoMo、7Card(7-11集团旗下做支付的企业)支付和O2O方面的负责人,对日本的手机支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一些现象和判断写进了这本书。

日本手机支付的发达,和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

2004年8月,NTT DoCoMo推出了采用索尼公司Felica技术的手机钱包业务。在定制手机上利用Felica芯片实现无线近场通信功能,并与当时日本规模最大的电子货币卡公司Edy合作,用户在手机上实现利用Edy账户在商户消费。此后,NTT DoCoMo和东日本铁路、7-11便利店、Aeon等主流发卡方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手机钱包的用途。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是一个小额支付工具极其发达的国家。

2000年5月,日本金融厅了《异种业加入银行经营及网络专业银行等新型态银行执照的审查指针方案》,明确提出其他行业可以参与银行业。在此之后,信用卡的扩张和小额支付卡快速兴起。Edy(类似国内的商超购物卡)和东日本铁路的Suica(类似国内公共交通的一卡通)都是2001年开始发卡,另外还有Pasmo(交通)、Nanaco(7-11的购物卡)等一系列主要的支付卡。

在这种情况下,NTT DoCoMo没有选择自己沉淀资金发行预付卡,而是将手机钱包变为用户利用手机为以上各种预付卡支付的管道。用户在手机钱包中捆绑各种支付卡,在支付现场选择支付通道,通过Felica无线读头实现支付。数据通过NTT DoCoMo的网络传至发卡方。

在日本,运营商把持了手机的定制和销售。不到一年,就有650万用户的手机支持手机钱包。同时,NTT DoCoMo制定了极具野心的网络铺设计划,准备了100亿日元作为安装Felica读头的补贴。仅仅到2005年10月,就有超过25 000家商户支持手机钱包的功能。

2005年,日本另外两家运营商KDDI和软银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日本成为近场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然后,NTT DoCoMo在2005年4月注资1 000亿日元,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推出“ID”为品牌的信用卡。此举宣告手机支付将突破小额预付账户支付的限制。2006年4月,DCMX品牌的移动信用卡推出,用户利用手机透支消费的时代到来。

2 日本移动支付繁荣的背后

以上是很多网站和书籍都介绍过的日本手机支付繁荣景象,国内很多业者也曾经据此认为NFC手机支付在中国也会快速繁荣。

其实日本繁荣的是NFC设备普及率,不一定是使用率。真正使用率高的是小额支付卡。

现在没有数字能够说明在日本通过手机产生的支付到底占整体支付市场的比例有多大,但笔者在日本获得的一些信息似乎可以说明问题。

在对7Card公司的访谈中了解到,Nanaco卡支付的约1/7来自手机账户。

笔者也曾在地铁蹲点了解人们使用手机刷卡入站的情况,发现上下班高峰的10分钟左右时间,大约1成乘客用手机刷卡出入站。

而问起旅居日本的朋友为什么不用手机刷卡,回答是,用小额支付卡,其实也很方便;都集成到手机上也没方便更多;钱包也不带了,要是手机忘了带或者丢了,那就全完了。

日本尚且如此,让中国人不带钱包只带手机绝不会指日可待。

3 中国的手机支付为什么没有爆发增长?

中国的基础情况和日本大不相同。

首先,小额支付卡在中国存在普及问题。日本应用最广泛的是交通卡和商超卡的类别,而且基本全国通用。中国的交通卡则是一个城市一张卡,井水不犯河水。这两年才有了很少的一些城市有双边互通。商超卡基本也是本市或本省才能使用。并且,国家也出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因为很多商超卡成了公务礼品的主要形式。这种画地为牢和纷繁复杂,对移动支付的推广阻碍极大。

其次,谁也不愿仅仅成为支付管道。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商、互联网服务商互相角力的局面已经形成。

2005年,NTT DoCoMo当时的CEO官村清之曾经说过,他们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尝试,能够增强移动业务的吸引力,进而降低用户离网率,驱动新增用户的增长。鉴于日本当时极其普及和便利的小额支付市场,这既是一个双赢的决定,也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因为电信运营商控制了手机定制、控制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本是可以尝试自成体系的,何况不久以后NTT DoCoMo还控制了信用卡公司。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发展成为手机支付市场最好的局面:手机虽然由运营商提供,但这只是一个平台,各种支付工具通过运营商搭建的NFC读头―数据网络―数据处理平台的体系来实现手机上的小额支付。

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承载别家支付工具的开放性手机支付平台。运营商、支付商和网商都是自产自销,大战不可避免,用户则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工具。在手机应用间不断切换带来的麻烦,使得用户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最多用途的,于是赢家通吃。但这个混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赢家还没有通吃,这个市场就已经沉寂了。

再次,中国的手机没有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这导致NFC手机无法快速普及。增加NFC功能是要增加成本的,如运营商不增加补贴,而市场也没有出现明显势头,厂家贸然增加NFC功能可能反而会降低手机的竞争力。

最后,是中国零售和服务的商业生态的不同。

中国的商业生态还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连锁商业尚且没有统治零售和服务市场。中国也没有满街的自动售货机,就连便利店也还没有在中小城市占压倒性优势。这样的局面下,服务商铺设NFC读头非常麻烦,需要一家一家店铺商谈,费时费力。而且因为支付服务商众多,且各自铺设读卡设备在很多商铺已经造成结账台放不下读卡器的局面。

4 笔者的观点

(1)近场支付推广还需时日,NFC有替代方式

近场支付的推广,不仅仅是支付和信息产业的事情。中国整体的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活也需要有支持这个产业的土壤。地铁、城铁、连锁便利店、连锁服务业、连锁商超和百货、自助售货机的高度普及,会对手机支付起到强大支撑。倘若一直是满街小杂货店和自由市场的消费环境,再加上慢节奏生活,那就不太需要手机支付。

至于NFC,运营商不下决心介入手机终端就不可能有快速普及。中国运营商手机定制能力向来较差,这条路不够畅通。

NFC是一种读取用户账号身份信息,提交账单信息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条码虽然土,但是结合远程支付工具也能奏效。阿里的当面付则使用声音编码连接支付宝账户。虽然和NFC相比有各种不安全或不正规,但不用更新手机硬件是其绝对优势。实际上,只有公交刷卡必须用到NFC,因为后面的乘客等不及你照二维码或者“咻咻”个不停。至于商铺饭馆咖啡店则根本无所谓。所以移动支付抛开运营商和手机,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2)移动运营商和支付企业的合作态度很重要,谨慎不乐观

移动运营商和银联现在自搞一套。2013年以前NFC通信协议也没有和银联统一。现在虽然互相兼容,但是推广速度也非常缓慢。

谁都不想做别人的管道,谁都看到了资金过手的巨大利益,都是各自为战,但是在基础设施铺设中又都是动作缓慢。

即使运营商采取了支付平台开放策略,但运营商自己就在搞支付工具,和其他支付商的合作也成了竞合,局面非常复杂。

(3)完美的O2O需要移动支付来做闭环,这个环节迟早要打通,互联网巨头已经下定决心

移动支付一定会有快速的发展,NFC却很有可能被边缘化。虽然NFC手机没有完全普及,在商户铺设读头进展缓慢,但是对手机支付的需求倒是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互联网企业的O2O冲动。

日本最为典型的O2O+移动支付案例是NTT DoCoMo和麦当劳的合作。两者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开展e-marketing,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利用“手机钱包”功能在麦当劳门店的NFC读头上完成支付。NTT DoCoMo存储整个交易过程,结合用户背景和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时的行为特征(比如使用的应用、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优惠券和赠券。而这些券的使用也通过“手机钱包”的交易得到了确认。

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这种环境来实现O2O服务。比如点评网站为商户送去客户的时候,点评网优惠券有没有得到使用很难获得确认。但如果这个优惠能够结合移动支付,就会形成闭环。

因此,现在互联网企业已经等不及基础设施(NFC手机和读头)的普及了,只好换个方式进入手机支付。基于他们强大的用户基数和使用率,以及强大的运作能力,运营商和银联同时被抄后路的可能性大增。

(4)运营商还有很大的机会

手机作为移动支付的入口是不容质疑的。移动运营商利用其不多的对手机产业的影响力,还是有机会对手机支付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运营商和银联联手,各自做好各自的强项――运营商利用集中采购和补贴政策发力手机端、银联做好商户银联读头的置换以及打通银行,移动支付的天下还有得一拼。中国电信近期宣布2014年集采手机千元以上机型(笔者注:不包括iPhone系列)都将支持NFC,就是一个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