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现代科技的利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技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科技的利弊

第1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第2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其衡量标准就是在资源定量的条件下如何使更多的公众获取更有效的科普教育效果,而不是以收入和利润来计算科技馆的效益。这是现代科技馆在运营过程中必须谨记的一点。然而由于科技馆效益的间接与迟效,对于其效益的估量难以确定一个合适的量化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估计在接受科技馆教育的公众到底在日后的生产工作中运用科技馆的教育成果所创造的价值。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比如说对比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与科技馆接受的参观人数。

科技馆免票的利弊分析与应对策略

从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来看,作为公益性的教育机构,现代科技馆是应该实行免票制度的,以保证公民的正当文体利益。但是,从目前各大科技馆的运营情况来看,其接待能力、自营能力与馆内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对免票,需要进行一些探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免票带来的利好之处作为非盈利性的公益教育机构,现代科技馆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面对社会公众宣传科普知识,免费开放正好体现了现代科技馆的这一特点——公益性,这就为现代科技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明确了自己的性质定位;现代科技馆的逐步免票实际上也是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得以实行的,满足了公众对现代科技馆的参观要求,从公众方面来说,免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众的文体权益。

(二)免票带来的弊端分析科技馆的免票,必然会增加参观的人流量,这就对科技馆的承受力提出了挑战,如果对馆内的资源使用过度,必然会造成公地灾难,破坏场馆,不论是对科技馆还是对公众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场馆的日常维护与整修费用加大,增加科技馆的运营成本;另外,这也间接地增加了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机率,人潮过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需要注意。

免票的科技馆应该如何实现双效益的达成

1、稳定的财政支持,保证科技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的逐渐繁荣与文化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科技馆事业的发展,现在我国主要城市均有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的现代科技馆,保证了公众的受教育权利。科技馆建成以后,大都依靠门票、场馆出租等收入来维持其正常运转,自筹的形式让非盈利性机构经费短缺,不能及时更新展品、开展活动,也影响了科技馆的吸引力。因此,有力的公共财政资金保证是科技馆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提升服务,累积现代科技馆的社会价值科技馆应该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大众对新科技知识与技术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由此增加科技馆的社会影响力,保证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和提高。面向现代社会拓展服务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传输科技知识,不仅能体现科技馆的人文关怀,也能提升科技馆的社会价值。

3、与政府、学校、企业等进行优势互补,整合社会资源科技馆可以和政府、学校、企业等其它机构合作,联合举行科普活动,开展学术会议,实施研究课题,讨论科普热点问题,发表项目成果,推广有影响的科普活动等,利用社会资源壮大自身。

第3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1.1科学技术改变了犯罪的传统方式,使其多样化

犯罪技术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犯罪工具的使用,传统的犯罪大部分是以“刀、棍、毒药”为主要使用工具,或者是徒手,以武力甚至暴力的形式来获取自己欲求,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广泛的使用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犯罪方式,利用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犯罪,如使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利用化学知识配置毒药;或者是利用电子技术对移动电话进行盗码并机;运用生物技术等,不仅其结果涉及范围广,犯罪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犯罪形式不在是以往的简单化,而是具有复杂化,多样性。

1.2科学技术提高了犯罪主体的质量

无论犯罪形式的变得如何多样化或现代化,其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犯罪行为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就犯罪人如何掌握科学技术进行犯罪的原因如下,首先,科学技术知识的下泄,使传统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导致其犯罪手段的现代化,其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犯罪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再次,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张力,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分子被迫流入犯罪者行列,改变了传统的犯罪人结构。正因如此,犯罪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犯罪科学技巧,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犯罪行为人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必定会远远超过原有的犯罪模式。

2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侦破犯罪的效率

2.1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必要手段

有人把侦查和犯罪比作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有了犯罪,才有了侦查,可以看出这对兄弟的关系并不好,侦查的任务是反犯罪,而犯罪也必然要反侦查。那么随着犯罪形式的日趋智能化、现代化必将给侦查破案带来了阻碍。传统的侦查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全部的社会犯罪出现的问题,靠第三代的猫是很难抓住第五代的老鼠的。所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日益科技化,科技侦查必定是解决社会犯罪的必要手段之一。

2.2科技技术为侦破犯罪提供了有力证据

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第一战斗力”。在侦破犯罪的过程中,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成果,可以发现和获取犯罪线索及证据。科技侦查作为查清犯罪事实的一种重要的新兴的犯罪侦查方式,其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比如在侦破刑事犯罪中可以应用到法庭人类学、法齿学、血液学、毒物学、指纹学等和一些先进的死因分析、尸源鉴定、死亡时间、DNA鉴定等技术,这为提取物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犯罪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

3.1对潜在危害社会的科技加强技术控制

任何一种科技都具有潜在危害社会的潜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对某一科技进行一下利弊的权衡,因此不是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必须被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获知,国家必须对一些潜在弊大于利的科技进行技术上的控制,以确保该项科技不会被犯罪主体所利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比如核聚变和一些放射性元素的研发,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犯罪主体使用的枪子弹药,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是自制的,那么对枪子弹药研制的技术方面就应加强技术上的控制,减少制作枪子弹药技术的可知性。

3.2对科技犯罪行为实施法律控制

法律是制约犯罪的一项有力手段,对于解决犯罪问题,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仅凭科学技术的完善是无法做到的全面预防和解决犯罪行为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法律在控制犯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犯罪行为的日益多样化和科技化,完善法律势在必行,制定相应配套性的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定具体的法律条款予以惩治等等将有助于防范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使法律更加科学化、严谨化。

3.3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通过对犯罪的理解我们可以确定犯罪的真正根源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被科技环境所影响的人,所以说要想反过来使科技解决犯罪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人为本,只有掌握了人,调节好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犯罪问题。对社会人群进行教育管理,应注意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不能过于教条,这将阻碍人们对科技的创新能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心理问题。一个犯罪人的心理决定了他的犯罪动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也往往会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他人健康心理的培养。

4结语

第4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财经节目;思维转变

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脑已经逐渐进入家家户户,数字技术在此期间得到了非常快速迅猛的发展,“数字时代”便是信息时代的开始。艺术设计本身便是由图像图形等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由最初的雕塑、绘画等传统的表现形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的影片、三维、电脑等数字化表现形式,在现代这种多样化的艺术设计发展当中不断地改变人们自身的审美观点,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效果,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被统称为数字数码艺术,即数字媒体艺术[1]。

1数字媒体

所有新生的事物均是在不断的完善以及质疑当中逐渐走向成熟。数字化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可谓是利弊参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以及进行自身的创作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它是国内当代艺术设计史上一次比较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新型艺术的诞生。然而,若是对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产生了过度的依赖,那么也会令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走进一个无趣当中,令其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学习非常的重视,进而忽视了本身对于艺术的领悟和追求,这一片面的观点也严重地影响了现代设计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

2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共同发展

数码艺术,又被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为工具,以艺术为表现手法的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其优点有:1)结束了部分传统艺术的烦琐工序;2)利用电脑的优点创造出无论是创作题材或是表现手法完全异于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3)电子音乐、数字音乐的诞生为艺术设计增添前所未有的视听革命;4)3D技术应用与电视电影虚拟现实,让艺术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从此概念上来看,艺术创作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诚然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创作出丰富且蕴含极高设计理念的艺术作品,不但能够做到再现客观还可以全面地诠释出虚拟现实这一理念,能够为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带来更为开阔的设计视野,更加独特的设计方式,特殊且具备创意的设计思维体现,以及广泛的交互学习空间。虽然如此,但该技术也还是不能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主流,艺术的灵魂源于设计者自身的创意,而该技术仅是可以代表创意中的一类表现方式。所以,在国内有许多的设计师均是疏于对这一技术的追求与学习,但是此类做法过于片面。在当代数字发展的时期,计算机技术与我国现代设计艺术的设计思想进行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现代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其已全面的融入到各个艺术领域的设计之中。国内的艺术设计之中,已与该项技术融为一体,彼此之间紧密相连。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全面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要主导现化社会发展的潮流,现代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进行艺术设计时,务必应该持续地创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艺术设计中。该项技术的全面发展,为现代艺术的设计,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要更好的去利用此平台,以超前的艺术设计思维,使他们的设计可以更好且高效的为现代社会而服务[2]。

3数字时代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

传统的艺术设计思维意识进行表达的方式极为有限,例如:雕塑、绘画、剪纸等各个方面。但是这些传统的表达方式太过于局面化,甚至某些艺术设计作品只能够表达出其设计师的意境,其表达风格让普通的欣赏者无法去领会。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自身拥有着非常丰富的表达形式及样式,我国现代艺术的设计在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全面融合下拥有了非常独特的生命力。视听和互动的多媒体功效,使受众群体可以享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愈发的紧密,在新技术的辅助,艺术设计获得了升华。新技术不但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视觉冲击,也使得全新的感官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第一,在该项技术的支撑下,设计师创作的自由度大大延伸;第二,人们的需求逐渐多元化。该项技术的发展是一切信息数字化,这种情况下,形状、颜色、线条、材质等设计中的元素也数字化,设计是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虚拟环境中创造、修改。整个过程无纸化进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符合我们现在的绿色生态口号。新技术的出现,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一个机遇、一个台阶。它赋予艺术设计新的平台,新的表现形式、设计空间,以及视觉感受。该项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极大的助力,惟有对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现代艺术设计才可以充分地带动信息传媒的健康发展。

4数字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是一门空间艺术,建筑实体和空间是矛盾的综合体,它是对设计者专业素养的一种呈现,并将特定需要的建筑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一个系统的创作过程。传统建筑强调韵律、比例、对称等具有秩序美的静态理想空间,这种观念正逐步被计算机技术生成的扭曲、重叠等新空间感觉所代替。建筑空间审美观念突破了传统的事体空间界限,形成了尸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现实存在与虚拟建构之间的交互和共存。现代建筑设计呈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在形体塑造上一反以往的单一形体和几何形体,体现为非线性形体的倾向。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促进了这种多元化的去向。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帮助,设计师们能随意地对形体进行扭曲变形等复杂处理;在建筑材质上,建筑师的旧观念被打破,建筑材料的选择趋向于经济、实用、美观等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发展也逐渐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展示作品,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建筑图、透视图,这种种方便了设计师们的创作,缩短了对创作的展示,更方便了受众的欣赏和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5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的发展,使得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当中,并涉及到诸多的领域。该项技术延伸了艺术设计的视听语言、表现形式,丰富了设计师们的设计思维,使现代艺术设计体现了与传统艺术设计所不同的价值内涵。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设计简历了一个更适合其发展的平台,设计师以其超前的设计意识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而促进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数字时代使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发生了变化。该项艺术设计是介于计算机和艺术间的边缘学科。但笔者认为数字化艺术依然侧重于艺术。技术固然重要,但其始终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数字时代的数字技术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平台和表现手段,艺术设计因为数字技术的手段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现代艺术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上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现如今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艺术设计方面早就已经与传统的时代进行告别。艺术设计教育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教育的重点是针对学生们进行与数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仅是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自身对艺术设计进行不断的感悟与创新,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3]。

第5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幼儿科技教育以维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形成对自然界的主动探究的态度为首要目标。具体表现在,幼儿科学启蒙的教育目标已从单纯的科学常识教育发展为幼儿的科学学习能力,对待周围现象和自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教师直接传授科学常识转变为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发现;从让幼儿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化为科学的过程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学习,即学会观察、界定特性、发掘关系和寻找答案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和创造的结合”。

目前,我园青年教师与全园教师的比例为87.5%,她们将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教育特色的任务,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她们进园的时间短、教龄短,没有参与科技教育的研究,而且她们又都在一线教育教学岗位上。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的科技素养欠缺:有的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有的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概念模糊。例如,有的老师对天文现象不了解(如雨后的彩虹),有的老师的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太少,甚至有位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还有声有色的指导孩子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教师还会对科技教育概念产生偏差:把科技教育同科学家、发明家、科技人才的职能相联系,认为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建立现代化科技馆、科技实验室等,还未意识到科技教育资源就在幼儿身边的道理。

由于没有参加相关的科技教育研究,未曾积累相关经验,对于科学启蒙教育显得比较的陌生,其对于科学启蒙教育内涵的理解还是比较缺失的,主要表现在其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或流于形式,或仅仅是传递静态知识,如在科技教育活动目标制定时,能考虑到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的定位,但在实际运作时则偏重于科技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幼儿学习兴趣。

但是我们青年教师如今有许多的途径来获取新的信息,积累丰富的经验,有很多机会可以大显身手。除了凭借我们敏锐的眼光,谦虚的态度,善于向老教师取经,善于通过实地观摩、专题交流等手段,借他山之石,学他人绝技之外,最主要的是我们现在还可以广泛的通过网络技术这个平台,对各种最新信息进行搜寻、交流和学习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培养自己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飞速发展,已严重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所学校如果率先使网络技术真正跟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教育处于领先地位,对孩子未来工作与学习的创造性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大胆的想象设计与创造新方法,还不拘泥与书本,求异求新,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让课堂丰富、新颖、生动,激发学生的热情。这些前沿的信息、前卫的理念、创新的意识等等,都能为幼儿园的科技启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夯实良好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有生存。幼儿发展了才能成为21世纪高质量的公民和建设者;教师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公民素质;幼儿园发展了才能赢得家长的称心、社会的放心,简言之,唯有发展才能有再发展。也就是说,无论幼儿园发展还是幼儿发展,其核心在于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了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幼儿,才能使幼儿园得到持续发展。同样幼儿科技教育已成我园的办园特色,为了我园的学校文化,青年教师在传承科技教育特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升科技素养提高科技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勤思勤学

1.查阅书籍、研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技启蒙教育,首先我们应多通过自学的方式研读关于科技启蒙教育的书籍,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丰富关于科技启蒙教育的学识。其次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坚持以“园本培训”为主,充分利用身边的优质资源,组织教师自学、观摩、讨论、小结,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施幼儿园科技教育。通过园本课程,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生活中的科技现象,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了解身边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幼儿科学能力,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现代人。

2.多点结对,虚心求教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做到超然脱俗,求知若渴。在同行里要虚心求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鼓励教师做个“有心人”,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参与研究,学会研究,积极申报课题,并积极参加幼儿园承担的各项课题。通过一课多研、师徒结对活动、新青年教师邀请课、日常观察、家园活动、随堂听课等活动了解第一手信息,并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及内化,促使每个教师对自己的科学启蒙教育的能力有不断反思、提高的航标。以此来夯实发展科学启蒙教育的自身内在基础。

二、实践反思

1.加强自身反思

“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提高教师科技素质的有效方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是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因此,科技教育的问题必将层出不穷,教师具备了实践反思的能力,便能在不断总结实践、反思利弊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素质。教师要从幼儿学科技的教育过程中理性思考,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方案设计、环境创设、教学方法、信息获取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利弊得失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

2.借助园本教研力量

教研组研讨活动基本上每2周开展一次,且研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实践活动研讨,有的是课程设计的研讨等。教师们在教研组活动,由于都是熟悉的同事,因此无论是说、做、行都会无拘无束,非常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而且这些研讨模式与培训模式也大同小异,因此科技借助教研组的力量,能使教师科技素质培养更加有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开设观摩课及观摩活动,或在外出考察时观摩姐妹园活动、科技环境创设等。这些方法能拓展教师视野、开阔眼界,并有机会将自身的素质与他人作比较,从而能引发教师反思自己教育行为。

三、研究创新

1.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科技专业素质的标志之一,因此,提高教师的科技研究能力也是一项研究任务。根据实践中困惑及幼儿需要开展一些课题研究,譬如:“城郊幼儿园科技棋谱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城郊幼儿园科技小实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通过不断地开展一些研究项目,教师的研究能力也能持续地得到提高。

2.探索创新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可以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第6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森林调查;生产工艺;利弊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3302

1 引言

在我国林业的发展中,森林调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主要是针对林业用地的自然属性、非自然属性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其中包括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经验历史、条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林业生产中,生产工艺的应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国内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将森林调查与生产工艺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结合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国内林业经济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2 国内森林调查现状

在国内现阶段的森林调查中,主要是采取抽样调查方法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区域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建立,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定期清查,以及森林资源消长规律、经营管理成效、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趋势的分析与预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国内的森林调查尚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调查、检测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与林业管理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今后发展中必须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的。

(1)森林调查新技术的应用受到制约。由于现行的森林调查方法多是采取小班调查的方法,并且在原则上特别要求对于抽样的控制,小班调查的相关数据必须落实在抽样控制区间范围内方为有效,否则需要对于各小班的调查结果进行修正,甚至是全部返工。因此,在国内现阶段的森林调查中,GPS、GIS等先进的技术尚难以得到全面的应用,调查区域运用卫片、智能监测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的限制性因素较多,很多地区仍然延用原始的、以大量野外调查为主的调查方法,对于森林调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难以体现分类经营的思想。在我国林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中,对于森林调查工作的技术标准、调查方法等进行了大幅的修改与调整,但是与以往的相关规程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总体指导思想方法,则仍然是延用传统森林调查的理念,调查工作中仍然强调以“面积”、“蓄积”为主。虽然在部分地区的森林调查中提出了“在开展森林资源的规划与设计调查时,应根据区域森林资源的特点、调查目的等,对于调查内容、详细程度有所侧重”,但是在森林调查工作的实际开展中,难以体现分类经营的思想,即调查工作以服务于林业管理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促进区域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是阻碍国内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3 林业生产工艺的利弊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我国的林业生产中,适时加快了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人为因素、指导思想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林业生产工艺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在国内林业生产工艺的应用中,其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林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而且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基本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但是林业生产工艺应用中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国内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背景下,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从而及时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

3.1 林业生产成本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近年木材产量逐年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林业相关企业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只有靠自身的努力,从内部节约挖潜,降低成本,才能增加收益。同时要对木材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制定相关成本利润的核算方法、考核指标。

3.2 林业生产工艺结构简单

林业生产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到的项目与内容相对较多,对于生产工艺结构的要求也较高。而在国内现阶段的林业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中,各地区所构建的工艺结构普遍存在较为简单的问题,即无法满足大规模林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各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

3.3 造林绿化标准低,分布不均

在国内现阶段的造林生产中,普遍存在标准较低、分布不均的问题,个别地区不注重先进造林绿化工艺的合理应用,而只是片面追求造林数量与绿化率,很多地区出现了造林绿化面积较大,而实际成活率则不是十分理想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工艺的研究与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区域林业经济的发展。

3.4 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对于一些基层林业部门而言,不具备进行林业生产工艺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体系,从而制约了区域林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外,林业生产工艺是林业建设中科技含量高低的重要检验指标,对于其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发展趋势。

4 林业生产的发展策略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的林业生产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中,必须注重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森林调查、生产工艺应用等方面存在的利弊,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高效、稳定发展。

4.1 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在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中,林业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这也是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管理基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应尽量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的权益。在林业产权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还要注重各种管理制度、模式、方法的改进,为林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各地区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

4.2 出台优惠政策,推进生产工艺研究

在国内现阶段的林业发展中,各地区缺乏研究林业生产工艺的必要条件,其中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研究条件较差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今后的林业生产工艺研究中,各地区应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在政策方面加强对于生产工艺研究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于林业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地区,加大财政资金、科研力量、试验基地等方面的支持,使得各地区的林业生产工艺研究迈入正轨,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研究体系,为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提供必需的条件。

4.3 加强林业技术人员培养

在国内现阶段的林业生产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阻碍森林调查、生产工艺研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林业发展中,各高校应加强林业生产相关专业的教育研究,各地区也要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或教育,使得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林业生产第一线,为林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林海.对目前森林调查设计质量一问题的讨论[J].林业勘察设计,2005(3):17~18.

[2] 张景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展林业森调工作[J].林业科技情报,2009(41):127~128.

第7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1.1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设置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确立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农业现代化概念和内涵。多数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生产工具和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生产组织管理现代化三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武装农业,主要体现在广泛应用机械和先进科学技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开展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实行科学管理,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目前,各地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繁简不一,尚无统一标准。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确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除参考国际常用指标外,还应根据我国的特点,立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技层次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处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现代农业建设刚刚起步,农业现代化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的原则,具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选用指标既要立足于现有条件基础上,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又要考虑到指标发展的超前性和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一般采用全国通用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二是系统性。反映在指标的层次上,农业现代化是由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管理、效益等组成的大系统。确立指标时要分别确定总体指标、主体指标、群体指标等不同层次,并分别明确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群体指标数据之和应能表达上一层主体指标的综合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三是阶段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地区由于农业发展程度不同,其现代化的阶段也不同,一般分为现代化起步阶段、初步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完全实现现代化等四个阶段。这样不仅符合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便于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可操作性。所取指标一方面要全面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奋斗目标,便于对各地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实际指导,另一方面要简明易懂,便于分析、评价和监测。

1.2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比较分析了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利弊,最后确定我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由以下6个主体指标和22个群体指标组成。(1)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效益三个方面。下设5个群体指标,①耕地产出率;②农业劳动生产率;③粮食单产;④劳均肉类产量;⑤大农业结构产值。(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经济总量水平和结构状况的主体指标。下设5个群体指标: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③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④农村人均乡镇企业产值;⑤非农劳力占农村劳力比重。(3)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指标:反映农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主体指标。下设4个群体指标:①农民人均纯收入;②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③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重);④百户农民彩电占有率。(4)农业现代化物质投入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的主体指标。下设4个群体指标:①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②有效灌溉面积比重;③每公顷化肥施用量;④每公顷耕地用电量。(5)农业科技与农民教育指标:反映农业科教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主体指标。下设二个群体指标:①农技人员占农业总劳动力比重;②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比重。(6)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指标:反映农业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指标。下设2个群体指标:①自然灾害成灾率;②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1.3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指数的计算

即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数,反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综合指数大小与现代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指数愈大,现代化水平愈高。

2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为了客观反映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根据上述6个主体指标和22个群体指标,对福建在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4个历史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测算。到1995年福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43.4,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从发展进程分析,1980、1985、1990、1995年4个时期,福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15年间提高22.1个百分点。其中1990~1995年发展最快,提高13.7个百分点。从农业现代化水平6项主体指标的分析中可知,1995年,在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增长的22.1个点中,最快的是农业生产水平,其次是农村经济水平,第三为现代化物质投入水平,其他依次为农民消费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环保水平。显示,科技滞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环保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进一步对22项群体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90年代福建农业现代化进展较快,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如1995年比1990年,耕地产出率增长2.4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2.38倍;劳均肉类增长71.6%;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从48.27%提高到55.5%,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二、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1990~1995年,农业人均总产值增加2.18倍,而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及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则分别增长6.03、8.21倍,远高于农业人均产值的增长幅度,表明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相对应,非农劳力比重也从1990年的23.5%提高到32.3%。三是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1990~1995年,农民纯收入增长1.68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福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物化投入增长极为有限,除每公顷耕地用电量有较大增长外,农机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等重要指标数值变化不大;其二,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力比重不及1%,1990~1995年,仅增长0.02%,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水平的重要因素。

3福建与其他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

采用同一模型和测算方法,对福建、江西、广东、浙江、上海等5省市1995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3.1综合指数分析

在5省市中,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依次为上海70.1,浙江48.6,广东46.5,福建43.4,江西33.1。显示,上海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余4省均处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但发展水平仍较悬殊,以浙江为先,已接近初步现代化,江西最低,接近起步阶段的低限,福建高于江西而低于上海、浙江、广东。综合指数测算结果与实际表现基本相符。

3.2分项指数分析

在6个分项指数中,5个省市指数高低顺序基本都是生产指数>投入指数>消费指数>经济指数>环保指数>科技指数(见表5)。农业生产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福建农业生产水平次于上海、广东而高于浙江、江西。在该类的5项群体指标中,福建劳动生产率和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具有较高的水平。但耕地产出率、粮食耕地单产与劳均肉类产量指标与高水平的比较,则差距较大。这从一个方面佐证了福建良田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测算结果显示,福建仅高于江西,而低于其他3省市,可见福建农村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农业现代物质投入水平在现代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总指数的6个大因素中居第二位。福建农业投入相对低,农业机械化、农村用电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等都低于上海、浙江、广东。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4项群体指标中,福建均居倒数第二位,且与前三位相比有较大差距。科技水平与环保问题普遍比较严峻,无论是农业技术人员比重或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除上海以外,都普遍较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3.3综合评价

从5省市农业现代化指数构成分析,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凡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的省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总指数的影响也越大,以上海、福建、江西为例,上海生产、经济、消费、投入、科技、环保等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总水平的影响分别为24%、22%、17%、19%、6%和12%。生产指数所占份额与福建、江西相差不大,而农村经济指数所占份额比江西高12个百分点,比福建高9个百分点。可见,农村经济指数所占份额大是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决定因素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初级产品生产向加工产品生产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

4福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构想

上述分析表明:①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的动态过程。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循序渐进,真抓实干;②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阶段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技术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后进地区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遵循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代化建设。③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密切联系,不能就农业论农业,而必须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统筹安排。④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城市工业、商业、金融、物资、信息、政策等环境。必须取得城市相关部门的支持,调整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缓解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的矛盾。⑤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武装农业,把农业生产建立在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以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特征,推进福建农业现代化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要以农民为主体、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建立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农业现代化政策的出发点。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民推向市场,参予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增值等现代农业经营活动,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旨在突破传统农业的城乡分离和产供销脱节的格局,按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实行农业生产经营的系列化,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公平交换和分配,确保农民的权益。这就要改革部门分割的现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产业发展的机制。

其次,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柱,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内涵所决定的。要从总体上切实对农业科技实行扶持和保护的政策,把它作为“一头”加以“稳住”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客观评价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和问题,探讨真正有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制的有效途径;顺应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瞄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介、推动机制;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第8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智能手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65-02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通信工具的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伴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智能化,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它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流和学习方式,提高了人们的交流和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大量手机控、低头族的出现。现在中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已很普遍,在大街上或校园里,你会发现许多中学生都拥有手机。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和鱼龙混杂的信息,学校应如何管理和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已成社会的热点问题。

1 中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的利弊分析

手机作为现代通信工具,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通信技术的发达,手机价格日趋平民化,多数家长为了方便联系孩子,也为孩子配备了手机,中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已成普遍现象。

中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的价值 手机的普及,不可否认,方便了家长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人与人的接触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有时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电话沟通来缓解和释放压力。手机也方便中学生处理突发事件,避免或降低有害或危险事件的发生。如当学生有特殊事情(如生病)可以及时与老师和家长联系;遇到紧急或危险情况时可及时拨打110、120、119等急救电话。孩子上了高中之后,由于学业负担重,多数学生选择住校,为了方便联系,一些家长主动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其次,高中生都上晚自习到21:30以后,多数走读生上完晚自习后基本是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回家,家长为了方便联系并及时掌握孩子的安全和行踪,因此给孩子配带手机。

智能手机方便通信沟通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习,特别是信息化学习的发展。利用诸多功能,如拍照、闹钟、上网看新闻、查找学习资料,欣赏和学习歌曲,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释放学习压力等,另外手机还可下载学习类的资料(如英汉词典、每日英语、在线课堂等),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随时随地学习。

中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的弊端

1)有些学生不分时间无节制地利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一些学生整天迷失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学习和休息,对健康发育、心智成长也带来一定不良影响。

2)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期间利用手机作弊,使考试失去了评价和检测功能。助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培育勤奋学习精神和诚信意识。

3)不法分子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诱导中学生误入歧途的案件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4)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手机对网上信息的无过滤性使得一些黄色、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5)长期使用手机对学生视力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2 对高中生携带手机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希望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中小学校手机管理法规和条例 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消除或减少手机的消极影响。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应该为学校的手机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避免引发意外事故和矛盾,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长要做好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齐抓共管 只有家校统一思想,齐抓共管才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根据以往的经验,学校虽然禁止学生带手机,但部分家长不理解,因此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开学初,学校召开家长会,家校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学校、家长和学生签订手机使用规范和管理行为责任书。各班班主任对学生拥有的手机情况做好统计和备案,并贴上专属标签,学生中途更换手机或号码要及时与班主任和管理人员声明并更改备案,加强使用手机的管理。

学校要制定详细的手机管理办法和实施细节并严格执行 学校制定详细的手机管理细则,如上课和休息期间任何人不得玩手机,如有违反,可暂扣手机,并向家长说明情况,由家长领回手机,用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上课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手机,除非经教师批准。考试期间,手机收归班主任管理,如发现利用手机作弊,应给予严厉处分,记录在中学生诚信档案里。家长和学校要达成共同监管学生使用手机的协议,禁止学生将手机用于玩游戏,浏览不健康的信息;规定手机费限额,关闭并清除一些非常用软件,避免学生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手机上。

手机管理要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学校督促教师定期进行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研,引导学生健康、科学使用手机。教师可利用电脑建立教育资源库,把好的微课视频或学习资料发到学校师生共建的资源网站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的正常教学进度,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开发手机管控软件,形成无死角管理 可寻求手机软件开发商研发手机限制使用应用程序软件,这个软件最好是可限制学生只能在特定时间使用手机,平时只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照相等功能。该手机程序只能由学校管理教师卸载,学生无法自行卸载。班主任把学生手机使用时间、用途发送给家长、任课教师,便于家长、教师掌握学生使用手机情况。手机限制程序可设置奖励程序,正确使用可获取相应积分和其他奖励等。当学生在不正确的时间使用手机或用于不正当用途时,该程序会自动关闭,学生将无法再次打开并且手机会自动向学校管理人员手机发出通报。

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阳光娱乐和健身活动,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阳光娱乐和健身活动,学校和社会开辟更多的户外娱乐健身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和项目,减少学生对手机娱乐的依赖。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一面。手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手机进入校园应积极面对,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它对中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功能,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和家长教育学生的帮手。要想尽办法进行正确指导,疏导与监管结合,从整体上加强学校的工作力度,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正确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合理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手中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姚计海.国外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制度的分析及思考[J].人民教育,2013(9).

第9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利弊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多媒体工具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卡利说过: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呈现单纯的文字、数字等教学信息,还能输出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能较容易地实现教学信息的图文声并茂。毫无疑问,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作用,绝非传统教学所能比拟的,然而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有弊,并非多多益善。

在语文教学中,古文一直是个教学难点,许多学生都觉得古文既难懂又难背,因而产生抗拒心理。下面我就《醉翁亭记》一文讲述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了几张幻灯片展示欧阳修的简介、作品、思想和课文重点字词的读音,借此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相比传统的教学而言,采用多媒体能提供语文学习中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不再需要找寻各种书籍查找资料,而且展示这些制成幻灯片的资料可以节约很多用于写板书的时间。

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容易使教师放松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种种功能设置,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教师为了使画面漂亮些,文字富于变化些,往往在一项设置上反复设置、反复运行演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课件的设计付出太多,教师往往无力再钻研教材教法。

二、讲解新课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大量的景色描写和难字生字,我课前收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们感受《醉翁亭记》中的美景,使学生们在对图像的感受中体验了解欧阳修的用词和古文中的优美意境,并帮助同学们解读难字生字。

这个环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实现声像同步、视听结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往往会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他们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主动投入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重视课件变换,忽略能力培养。多媒体能把课文的内容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个优势也暗含了很大的劣势,图像把人和景直观化、固定化,限制了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大多数老师一样,我也希望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在制作课件时,就难免过分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的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课件画面变化频繁,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与培养。

三、理清文意

在粗略地阅读和欣赏完整篇古文后,要开始理清文章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把本文结构图示逐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更清晰的把握。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多媒体把文本、图形、影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手段结合在一起,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形象,美丽壮观的山水,附以讲解整体思路的幻灯片,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帮助下,使得学生们在理清文意上能够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重视答案引导,忽略学生活动。多媒体教学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由于事先已经把答案输入电脑,部分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想方设法把学生往自己既定的思路上引导,结果把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以我为主的表演,忽略了学生思维自主自由活动。课文板书设计相当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但有的板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幻灯片虽然可以节约用于写板书的时间,但有可能导致学生害怕来不及记笔记而快速记笔记,忽视讲解的内容。

四、知识归纳,课文朗读

《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而且让学生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虚词(高频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作归纳工作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时间过长但是讲解的内容却有限,而多媒体恰恰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在单位时间所获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在作归纳时,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文言知识分类进行归纳整合,方便学生记录与记忆,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教学从“学习一课”的微观教学中走出来,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并通过强大信息量的刺激,达到了积累知识的目的。

但是在课文朗读上存在一个问题:重视课件展示,忽略教师示范和学生朗读。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读呢?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学生们在自己反复的朗诵中可以更好地体会文中意境,无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一旦盲目地跟随潮流,就会失去原有的方向。我们应当承认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有巨大的功用,它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显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直观性差的缺憾,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成为了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更明显。由于语文是语言性学科,是一种形象思维,需要学生凭借语言进行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而不是按照老师制作好的图片设计去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多媒体资源,充分认识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其利弊,走出误区,发挥巨大优势,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能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