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

第1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Key words: lean management;process;system;benefi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235-02

0 引言

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用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虽然通过实施质量体系贯标、引入对标管理、开展基层创优、管理创一流等活动不断推进企业管理,但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出现新常态,烟草商业企业在卷烟销量、结构增长方面的空间将逐渐趋小,这些“倒逼”效应的出现,需要烟草商业企业全面深入推行精益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企业新的发展支点。

1 精益管理的起源与兴起

1.1 精益生产的起源

精益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二战结束不久,以美国福特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工业通过流水线、少品种、大批量的方式生产汽车,这种生产方式通过规模效应带动成本降低,由此带来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汽车工业生产模式。与当时处于顶峰状态美国汽车工业相比,日本的汽车工业则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丰田汽车从成立到1950年的十余年间,生产的汽车总量不及福特汽车一天的生产量,同时还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严重困难。以丰田相佐诘、大野耐一等人为代表的丰田管理者们,在调查研究分析之后,放弃了福特汽车生产模式。在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之后,逐步创立了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适合日本国情的汽车生产方式。而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西方经济拖入缓慢成长得黑暗期,大批量生产的弱点开始日益明显,而丰田汽车的业绩却在节节攀升,由此引发世界瞩目。

1.2 精益思想的兴起

在经历过惨痛失败以后,美国汽车工业终于认识到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落后于日本丰田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世界上17个国家的专家、教授,花费了500万美元,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90多家汽车厂进行研究分析,并于1992年出版《改造世界的机器》一书,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并对其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由此,精益管理由最初的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成功,已经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

1.3 精益思想的核心

精,就是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益,就是多产出经济效益,多产生价值。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以较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 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完全不同的新常态,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转为7%的中高速增长。未来经济更多靠效率提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管理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制度变革五大因素。

2.2 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

烟草行业通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同样面临着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在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不得不面对“规模增长逼近拐点,结构提升空间日趋狭小,品牌价值扩张存在难度,整体发展效益增长面趋窄”的局面,继续依托卷烟销量增长和结构提升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受到极大的考验,继续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和挖掘潜力势在必行。

3 在烟草商业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1 烟草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一直坚持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两手抓”,积极推行“管理创一流”和“体系建设创一流”工作,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在基础管理、体系建设、目标管理、对标管理、创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行业“卷烟上水平”战略的推进,但与一些标杆单位相比,烟草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各项工作中还存在资源浪费、流程冗长、效率低下、协调性差、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大企业病现象依然存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行之有效对策就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构建并推行精益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成本最低、质量最优、效率最高,而是能够实现客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成本与效率的最佳配置,供应链价值的一体化成长。

3.2 在烟草商业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构建企业精益管理模式是强化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署,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推进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方法、向管理要进步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提升水平,挖掘企业发展潜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破解烟草行业“三大课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设计思路

烟草商业企业应紧紧围绕“精益管理做除法”,瞄准“向精益要效益”工作方向,以实现精益管理全覆盖为主要任务,以夯实精益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流程梳理为主线,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为引领,通过文化引领、流程优化、机制保障、目标管理等措施,实现消除浪费,降本增效目标。

4.2 模式框架

4.3 实现路径

①以文化为引领,打造员工精益思维。深入构建以精益思维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持续将精益意识、理念贯穿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和所有环节,营造和形成全体员工认同的精益价值观,发挥理念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正确的激励导向,让员工从精益行为中受益,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精益企业文化内化于行为和习惯,形成企业内部高效的精益运作机制,使精益管理真正成为全体干部员工的行为方式。

②以流程为载体,持续优化管理活动。高度重视精益改善项目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作用,力求将其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培育以流程为导向的管理行为和组织行为,持续优化管理活动。一是识别价值流,发现无价值活动;二是优化价值流,减少无效管理;三是固化价值流,构建精益流程体系。

③以制度为保障,完善精益管理体系。全力推动精益制度在管理上的全覆盖和精益标准在岗位的有效执行,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能力,构建科学的精益管理体系:一是完善制度,确保精益有制可依。把精益管理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事关企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考虑,纳入企业战略发展整体规划来布置,着力强化精益管理的组织保障,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为推进精益管理提供保障,建立精益项目管理机制、成果固化机制、精益评价体系、激励晋升机制。二是围绕精益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启动制度文件“流程同步机制”,通过制度的合并、简化、废止和修改实现对制度文件的梳理、整合、优化,不断完善和修正制度体系,保证制度体系最大限度为实施精益管理提供指导和保障。三是加强监督,确保文件执行到位。加大对价值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检查力度,加大制度执行力盲点区域监督力量,防止制度模糊处理或者变通执行制度。

④以效益为导向,构筑精益管理目标。实现精益管理目标,重点把握明确目标、效益为先、激励导向。明确精益目标,建立和动态调整精益目标、对标指标体系,细化精益管理目标,促使业务各项工作沿着精益方向、按照精益标准执行。坚持效益为先,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实现客户价值增值,凸显向管理要效益,最终实现减少浪费、提升效益的目标。注重激励导向,探索构建精益目标绩效考评体系,有效实施精益绩效考核评价。

5 案例分析

马鞍山烟草公司紧紧围绕行业“精益管理做除法”要求,以消除浪费、优化服务、提升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精益营销、精益专卖、精益物流、精益机关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导入精益思想,有序推进精益管理,2015年,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管理,各项业绩取得了明显成效:

①税利增幅同比增长;②分拣设备有效作业率达95%以上;③送货响应时间≤24小时;④存销比达标率95%;⑤销售费用率≤1%;⑥市场监管力度指数增幅≥20%;⑦机关年消除浪费流程数5%以上。

6 结束语

第2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银行“暴利”;民生改善;中间业务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对其经营运作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转型重点的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应该依靠什么?是否应该在正确认识“暴利”现象的同时,反思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民生改善为核心,促进受信赖的友好型银行的构建?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借鉴国外银行先进改革经验,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更加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本身的盈利模式,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了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一、国内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一)传统盈利模式,单一化收入的不可持续性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利差盈利模式和信贷规模盈利模式为主。同时,信贷业务的开展与外部经济环境也呈现高度相关性,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下,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导致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并产生了明显的利率波动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周期性波动,利润来源缺乏相应稳定性。相对来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领先,在金融创新方面也在不断取得进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跟随发达国家的前进方向,这在客观上对催生我国金融的创新体制有一定的作用。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缓慢

利差盈利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虽然一直在改革和创新,但是从未有质的突破。要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就需要对金融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升。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就推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便成为了后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迅速提高了银行的发展速度。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刚起步阶段,金融衍生产品相对缺乏。尽管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及私人银行业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促进了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发展。但千行一面,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难以根据各地区,和各银行的自身特色实现特色化综合性的供给。且新型金融产品开发不完善,自主创新力度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功能拓展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无法满足特殊金融产品消费群体。同时,银行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与改革,却忽略了金融产品的质量,导致了以销售低层次的中间业务为主,尽先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能力。其次,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体制存在着弊端,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应有的服务和竞争意识,无法从根本的服务上优化盈利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普通客户盈利空间挖掘不充分

目前,银行业的主要客户是各银行间争夺的主要阵地,从普通层次的客户群体得到的利润并不能完全吸引银行。忽视普通层次客户,并不是单纯的视角问题,更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所存在的问题。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不仅是要求我们将客户进行细分,而且要求我们从客户的长远价值考虑,反复挖掘普通层次客户的利润潜力。由于客户的长远价值可能没有途径在一定时间范围得以充分的体现,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对普通层次客户的盈利价值空间的重视与挖掘,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得到更好地完善。

二、国内外银行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结构相对单一,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盈利收入来自于规模和利差。但发达国家的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据美国花旗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收入只占利润的20%,真正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则是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资信调查、外汇期货、个人财务顾问业务、承兑、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这部分的利润就占了80%。与之相比,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比较低,总额加起来还不到10%。从表面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由中间业务产生的产品也只是一些普通的收付业务、银行承兑汇票、跟单信用证等业务,品种及其单一。金融业成为当代经济的核心,投资理财业务、金融衍生业务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商业银行这些业务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原因是国内金融体制束缚于分业监管以及法律法规,以及商业银行内部体制和结构的制约;并且,能够开展银行投资的中间业务仅仅只是财务顾问方面。所以改革创新银行投资业务是银行改善收入结构的突破口及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全球化和挑战混业经营挑战的关键性步骤。

三、促进银行盈利模式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为促进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要在充分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以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个完善的发展环境。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跟随着金融全球化全面的对外开放,在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不但影响着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也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良好发展。

(二)规范收费体制,服务实体经济

对近7年来银行收费项目猛增至3000种,通过审查、评估,对隐形消费如咨询费、跨行收取手续费、手机银行信息费用、理财资产托管及保管费、管理费等项目合理取缔。同时,由于高额存贷款利差的存在,商业银行无暇顾及需要资金援助的民营中小企业,并存在着较强的贷款冲动,使得中小企业不断遭受高额的利率盘剥,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解危救困的负担和难度。因此,相关部门应成立多部门改革工作小组,设计符合国情,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总体方案,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改革经验。促使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的收费进行明文规定,避免各大银行根据自身成本自主定价。降低各个银行间的收费标准差异。加强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合理减少中小微企业到民间借贷的风险,落实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三)坚持渐进式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坚持传统盈利模式

由于传统业务具有不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对间接融资体,具有高依存度,较高的利差水平可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所以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坚持传统盈利模式,保持金融市场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条件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达到国外银行其他业务收入占80%的程度还为时过早。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都是建立在一个长期累积的基础之上。这些因素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推进与扩展。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放弃非传统业务发展的基础上,也要控制发展速度不能超前发展。目前情况下,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进行小规模的试点,通过试点的成功取得的相关经验渐进式发展。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促进民生改善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应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将银行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下转第156页页)(上接第153页)加强银行本身对于经济和社会责任的联系。这对于商业银行在拓展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将银行发展与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结合表现在:首先,银行在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并对就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各岗位提供高效率的执业人员;其次,对于职员的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进行适度调整、完善,在保证银行稳健发展的同时,小范围的促进职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大力扶持社会经济落后领域的发展,关注中小微型企业、新农村、廉租房以及节能减排等因为资金短缺而滞后发展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薛楠,华武,殷尹.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与业务创新研究[J].金融会计,2005(7).

[2]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4]杨旭,周群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企业导报.2012(5).

[5]刘东庆.浅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

[6]郭彩霞.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0).

[7]单心怡.关于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J].时代经贸.2011(20).

第3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交际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语而喻。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交流日益频繁,人才市场对单一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却日渐减少。这是因为,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既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又有丰富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状态无疑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英语将会获得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外语+专业”的新一代高素质创新性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努力培养出适合实际工作的外语人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民生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教育发展关于支持什么和限制什么的明确指向,即职业岗位(群)需求旺盛的教育类型、层次及其专业加快发展;否则,不予发展,或加以限制或调整。[2]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的蔓延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用人单位开始裁员,用人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特别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3]因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就成了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当前我国的国情而秉承的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调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有必要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在《社会对各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需求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一文中,作者围绕社会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要求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分析。从该文作者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的数据来看,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具备英语各项技能以外,还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而该文中对各企业的访谈记录也证实了英语交际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4]然而,通过对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虽然一些学生获得了英语等级证书,但他们的应用能力不强。除了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消极反馈,现实中我们都能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国际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赛中,中国大学生表现往往比国外的大学生逊色,但我们中国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都是理想的。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外语学习,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5]由此也可见,一般的外语语言技能,或单纯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已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理论指导

首先,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就业导向给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由此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在不断改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模式中激发出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规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训、实践的练习。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具有实践性强、行为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大量进行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技能。基于此三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或“灌输”,而是学习者对新信息的转换、加工和处理,即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同时,学生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6]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7]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到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真实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感受真实情境下的就业压力,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产生提高英语交际的综合能力的动力。建构主义的“协作”、“会话”精神通过英语课堂讨论和辩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得到体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感悟到社会对交际英语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提升英语实用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构建符合大学英语实用教学原则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需要在教学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实验基地建设、测试、考核体系和学生的职场交际素质培养等方面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观念,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认真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交际素质。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大多数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8] 因此,需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这种模式践行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顺应了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积极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创设各种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话题发表意见、既兴演讲、同学间自由对话、开展话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竞赛、英语电影和英文广播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外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辩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整合ESP和EGP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听说课程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本科前两年为听说课程的第一层次,定位为初中级英语听说训练阶段;本科后两年为第二层次,定位为高级英语听说阶段,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二循环,以校公共课的形式开出,做到本科四年不断线学习。鉴于很大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语音教学纳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掌握发音要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高质量的真实有声资料加强语音教学。

针对很多高校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效果不佳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课程进行整合。ESP和EGP整合的课程模式有三种可供选择:基础课渗透型、选修课型和必修平台课型。[9] 在基础课渗透型的课程模式中,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因素,做到因材施教。ESP的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大到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小至语言点的操练亦不忽略,如在让财经专业的同学练习issue的用法时,可引导学生用专业词汇来谴词造句:The General Motors has issued new stock.(通用汽车公司发行了新股票)/make a debenture issue(发行债券)/the inflation issue(通货膨胀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渗透,学生强化了对所学EGP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对ESP术语的学习也不再感到疏离,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础课渗透型易于操作,而选修课型和必修平台课型涉及到教材的选择和编写,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产业界的行业专家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ESP的双语教学,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交际英语实验基地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一批英语实验基地。英语的交际能力在大学生求职和今后的工作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而大学英语要想取得实效,实验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可能花大资金建设实验基地的情况下,不妨以见习和实习的形式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定期安排大学生在高校的外事部门和社会的企业单位,尤其是在外企中进行见习和实习。这种方式保证了双方的共赢,操作性较强。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了职业英语,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了学生“以用代练”和“以用代学”,确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当然,建设英语实验基地需要做调查研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英语实验基地必须在各种发展阶段中都有其代表性,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语教学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测试体制和评价体系

目前大学英语的“标准化”测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交际测试的介入。大学英语测试应该对传统题型进行调整,减少客观题型,增加表达式的主观题型,例如听写填空、翻译和听答题。[10]交际测试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摈弃了“标准化”测试中不正确的学风,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所以把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尤其是英语“潜能生”)学习英语,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1]过程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英语课堂语言运用的表现以及合作学习表现的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以笔试(必要的理论知识)+口试(语言运用能力)的形式进行。将口语考试正规化有利于激励学生课内外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场交际素质

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反复训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灌输就业前的一些英语求职技巧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英文简历写作、应用文写作以及常用的英语口语交流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和社交礼仪。大学英语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五、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必经之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交际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既能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又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余琳.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3] 吴永顺. 金融危机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探索[J]. 决策与信息, 2009(7).

[4] 郑丽萍. 社会对各专业人才英语交际能力需求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J].科技信息, 2010(1).

[5] 李岚清副总理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N]. 文汇报, 1996-09-05.

[6] 李慧敏. 基于建构主义和网络的自主性大学英语学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4).

[7] 李秋丹.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今日科苑, 2010(16).

[8] 王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第4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无缝衔接一体化;严重创伤;急救护理

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城市节奏加快,因意外事故导致的严重创伤的事故也日益增多,而创伤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急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创伤往往较为复杂,且对一些较为隐秘的损伤易出现漏诊,患者常因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而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必须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救护模式,是集信息网络、现场抢救、入院急救、院内专科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增强急救效率,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因此近年来获得医护工作者的不断报道和好评。本研究尝试性将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应用于本院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进行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147例,其中男87例,女60例,年龄25~68岁,平均(46.1±11.2)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3.5±12.6)分。创伤原因包括生产事故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将147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与对照组66例。在观察组81例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25~67岁,平均(45.5±10.8)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2.7±12.0)分。对照组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平均(46.8±11.5)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4.1±13.0)分。创伤原因包括生产事故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与分组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家属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依医嘱进行救治,同时联系相关科室接收患者进行会诊。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急救护理管理网络、院前抢救、院内急诊科抢救、急诊科与相关专科衔接以及转运中的监测与生命支持等工作组成。(1)建立急救护理管理网络:首先成立一个急救小组,各个科室明确自己的职责,围绕急诊科进行救护工作。建立健全的急救护理网络系统,重点配备急救过程中必需的救护车、抢救室、手术室等,并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联系120指挥系统,设置信息预报系统,追踪救护车实时动态,定时将患者信息和车辆位置反馈至急诊科,急诊科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做好早期准备和方案。(2)入院前抢救:120救护车随行的医护人员准确快速地评估患者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反映给急救中心;随后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生理盐水维持患者的生理基本需求并给予一定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等维持胶体渗透压;随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充分的氧气;控制患者的伤口,减少血量的流失与感染的机会,同时尽量固定患者,减少患者的搬动。入院前实施与院内同步衔接急救方案,有利于缩短患者到院内各环节的时间。(3)院内急诊科抢救:进入急诊科后立即实施抢救措施,工作人员分工明确,确保急救过程操作流畅。急救小组成员一般分为四组:①气道支持组:负责吸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②循环支持组: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用药等;③体征监测组:负责生命体征监护与记录伤口止血包扎等;④联络组:负责科间联系安抚家属等。对患者进行抢救时,首先根据患者情况总体评估,随后各组分工合作。(4)急诊科与相关专科衔接: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科行x线、B超或CT检查后需转移至相关科室做进一步深入治疗,在转诊各个环节开通绿色通道,使检查会诊时间缩短,争取更多有效治疗时间。在转诊前应将患者基本信息、所需急救措施及用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后,由急诊科直接转入急诊专科或直接送到手术室,从而简化了科室间转诊步骤。(5)转运中的监测与生命支持:转运途中携带相应急救仪器从而能够对患者进行急救并对伤情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也需要备有足量的急救药品及用品。同时也要密切观察患者,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包括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以及急诊到手术室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抢救成功率;对两组患者的急救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并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以及急诊转移至手术室时间等项目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3所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创伤是指外部因素导致皮肤黏膜损伤,组织器官损伤,局部或全身功能发生障碍。而严重创伤情况复杂,多发复合伤,伤情变化快、病情复杂,且对一些较为隐秘的损伤易出现漏诊,且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心脏压塞等引起患者死亡,必须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生命支持。大约有50%的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发生后的数分钟内就会死亡,主要原因往往是重要大血管的撕裂。因此临床上有“黄金1h”之说,在“黄金1h”内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将决定着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不仅仅要缩短从院前抢救到院内急诊时间,同时更需简化科室间转诊步骤,提高急救效率,提高患者存活的几率。

传统急救护理模式是由急诊医师接诊,患者后行常规检查,据医嘱进行急诊救治,后再通知相关科室接收患者进行会诊及术前准备,再由专科决定采取住院观察治疗或手术抢救,这种急救护理模式容易出现配合不到位,分工不合理,从而使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同时由于科室间的交流不到位也易出现漏诊与误诊,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的评价。而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是一种集现场抢救、入院急救、院内专科救治、损伤控制性手术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急救新模式,相比传统的急救模式,该模式对各科室明确分工,相互协作,缩短了转运时间,明显改善了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度不佳的局面。急救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无间,效率提升,效果更好。

第5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虚实结合;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37-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但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生产操作技能,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1]。

一、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传统的高职课程往往都是本科压缩式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为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纯粹的理论讲授使教学内容陷入枯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导致理论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衔接不连续,导致实践教学之前所学理论知识很多已被遗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践,不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先学后做,也容易出现学、做脱节,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要点,也不利于增强实践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2]。另外,高职生源的基础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业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结合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职生源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3],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与教学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围绕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大量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4],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整个教学环节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有机融合,避免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单独实施。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或任务,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课程对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并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课程教学工程中,将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虚拟仿真训练项目与真实的设备操作项目相结合,以虚拟训练项目与真实操作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训练有机融合,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室及专业实训室实施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项目的实施分为虚拟训练和真实操两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通过虚拟训练对装置、设备、工艺流程及操作产生一定认识后进入真实操作阶段,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各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校自身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导致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的本质认识,缺乏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的专业实训条件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硬件环境作为保障。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受专业实训条件的影响,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有限时间内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学生操作,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这些被边缘化的同学学习热情受到打击,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硬件环境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解决实训条件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制约,对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及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和富有有效性、安全性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5]。在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将虚拟训练与真实操作相结合,采用“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克服实训条件的局限,减少因工艺流程改进升级而产生的硬件投入,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虚拟仿真环境的实体互动,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同时在虚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真实操作还可以降低错误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及人身伤害。

三、“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虚拟仿真训练和实际操作带动知识的学习,以知识教学指导实际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备安装与修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项目中重点建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拆装、修理能力为目标,以典型机械为载体设置减速器的检修、空气压缩机的检修、单级悬臂式离心泵的检修、机泵对中作业、CA6140车床主轴箱拆装五个学习情境,应用Solidworks、3Dmax、3DVIA Composer等软件开发虚拟拆装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在虚拟仿真实训室由师生共同进行虚拟拆装训练,以动画、图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在学生对相关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流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后进入第二个学习阶段,由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分小组对真实设备进行拆装、检修操作。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虚拟拆装以及对真实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单纯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设备拆装、检修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对二维制图、三维造型软件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实施“虚实结合、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克服了硬件资源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项目的限制,有效避免了错误操作造成的设备、工具损坏及人员伤害,教学时空更能有效利用,教学效率和效果显著提高,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加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范淇元.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徐岩.“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3]李卫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J].职业时空,2006,(23).

第6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利益相关者;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14-02

培养大量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化人才竞争也进一步凸显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责任共担”为视角探索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由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二维复合的概念。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一种人才类型,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强调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综上所述,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具有博、专协调平衡的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国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84年,弗里曼(Freeman)在其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的作用,侧重于从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影响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弗里曼的观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利益相关者研究的一个范式。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典型的管理理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也在高等教育等其他领域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实践训练,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经费紧张、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大学要独立完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教育情境、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大学不是一个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我们解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理论依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组织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在内的更大的教育系统,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功能。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等。不管是对高等教育“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干预作用”的国家,其政府都以各种方式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更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和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承担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当然也是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是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的战略调整、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等都必须依靠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个人及家庭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直接受益者。社会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因为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其外溢性非常明显,高等教育除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外,还有促进社会目标实现的功能。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如美国和加拿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及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建立“责任共担”的长效化培养机制、“多方联动”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和“平衡协调”的综合化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功能。

1. 建立“责任共担”长效化培养机制

国外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社会各界共担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缺乏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地方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不明确;在校企合作方面,无论是合作形式、合作内容,还是合作程度、合作成效,从总体上来说还普遍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存在高校一头热的现象;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发挥不够;社会力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还很小,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中社会资本的比例很小、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利用不够、中介机构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运作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照抄照搬国外某国家具体的做法,我国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笔者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学生及家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责任共担”机制。这其中,政府的特殊职能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其主导地位和统筹协调作用不可或缺,即使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要转变人才战略观念,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所需的战略性人才和紧缺人才。高校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为政府、企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普遍的模式。企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高校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为高校提供兼职教师。应要求学生个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重视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的人才培养功能,增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产学研教育合作中社会的中介作用。

2. 采用“多方联动”一体化培养方式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培养方式,构建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主线,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共同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建立市场主导型专业设置模式。高校要根据政府公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将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专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及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机制。高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多方联动”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确定哪些教学环节在校内完成,企业如何参与,如何增强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哪些教学环节要在企业完成,学校如何参与等问题。三是发挥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和高校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共建品牌特色专业、开发特色课程。通过共建,不仅可以密切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还可以提高高校的声誉。四是高校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倡导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和交流,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从业资质;鼓励社会行业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了解社会需求,懂得专业教学,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控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社会评价信息反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制。

3. 构建“平衡协调”综合化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环节,包括课程的结构、设置和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外化发展学生的能力、内化形成学生的素质。由于长期受专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人才培养的体系很不合理,即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需求。而欧美大学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大学开始的新一轮本科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通过改革大学本科普通教育课程体系,使之与主修专业教育课程相互融合,从而使本科普通教育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课程结构,以提高人才教育质量。高校应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大量缩减理论性专业课程,增加通识性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实践性专业课程,提高整体结构与个性选择、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结合度,以形成结构合理的融通识性、学科专业性和个性发展性知识为一体的“平衡协调”的综合化培养体系。一是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为专业教育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二是改变理论性专业课程比例过大、跨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性专业课程比例偏少的局面,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坚持教育与产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三是改变过度强调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状况。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高校要开设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题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交叉课程;深化专业性的专题性课程和前沿性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四是改变过去以课堂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确立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实与虚拟结合的“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性课程要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性课程要改变过分重视实际技能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应将重点放到理论与问题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2004(07).

[2]吴时明,石正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02).

第7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1 FMEA的简介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概念来自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前瞻性、预应式,适合检视风险照护的流程,找出及矫正失效因子,防范错误于未然的一种风险管理的方法[4]。 2001 年7 月1日,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 )推荐评审合格的医院使用FMEA 进行1次/年前瞻性风险评估,从2003 年起JCAHO把每所医院需实行FMEA改善风险流程列为评审标准,通过分析系统中的每一环节所有可能错误、造成的影响,以期在医疗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5]。

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将FMEA确定为针对高风险环节的前瞻性风险分析技术[6]。这些应用翻开了医疗行业引入FMEA模式的新篇章,为医疗风险管理由事后处理转换为事前防范提供了可行性。

2 FMEA实施原理及操作步骤

2.1 FMEA实施原理 FMEA模式的核心是利用统计学计算流程中失效模式的风险危急值,是风险发生率、检测度、严重度3类指标的乘机(RPN=O*D*S)。其中O、D、S分别用1~10分表示,1分表示程度最低,10分表示程度最高RPN的取值在1~1000,值越大,表示失效模式的安全隐患越大,需要采取措施改善,防范风险[7]。

2.2 FMEA操作步骤

2.2.1选择高风险流程或次流程来进行风险评估,并清楚确定流程的范围,可以由异常事件报告、患者反应、工作经验失误来确定主流程与子流程。

2.2.2 对于要讨论的议题而组成小组团队的成员,必须由与探讨议题有关的专门人员来完成,运用HFMEA的方法针对要讨论议题的流程来进行风险的分析。

2.2.3使用流程图或其他图表来了解要进行讨论议题的流程,在主流程、子流程系统上编码,以建立日追踪监测对应之索引使用。

2.2.4进行危害分析,实施严重度、失效几率与危险评量,之后经由决策树分析来判断,了解是否为流程中单个弱点,目前是否能被控制、能否侦测出来,以此进行改善行为。

3 FMFA在医院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3.1国外FMFA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美医院评鉴委员(JCAHO)于2001年7月1日首先提出,要求每家评审合格的医院以JCAHO定期公布的最频繁发生的警戒事件信息为基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前瞻性风险评估,并推荐使用FMEA作为完成这项任务的工具[2]; JCAHO从2003年起把每所医院需实行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改善风险流程列为标准,以期在医疗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此后,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及国际标准组织技术委员会都推荐将FMEA作为医疗工作中高风险程序的前瞻性风险分析方法。

3.2国内FMFA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于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及2005年卫生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国范围的开展,使医疗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3.2.1 FMEA优化医疗管理流程 FMEA管理的焦点置于整个项目的过程管理中,强调的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上一个步骤的好与坏对下一个步骤带来怎样的影响[8]。因此,在患者医疗过程中,FMEA能很好地将危机源的辨别、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各阶段前后关联,极大程度地暴露出医疗风险监督过程的薄弱环节,通过RPN指标对各项流程进行实现标准化管理与改进,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如在手术审批流程管理中,使用FMEA管理方法,对外科手术审批缺漏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影响手术审批的各项高伟因素,修订医院医疗制度、再造审批流程、结合信息系统实现对审批的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督,经过改进后,未发生重大疑难手术未审批不当,手术审批的总RPN值下降了90%,有效防控手术审批中的不规范现象,改善医疗质量[9]。运用FMEA预防除颤仪误操作中,采用FMEA方法,组成团队,分析除颤仪流程并画出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形成除颤仪误操作指南,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抢救效率[10]。

3.2.2 FMEA促进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FMEA强调的是"事前预防"合并"事中控制"的风险防范控制模式,体现人人参与风险管理,人人参与质量改进的管理理念,注重改进行为的落实过程,最终达到风险防范的效果,进一步保证了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李平等运用FMEA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进行潜在风险原因分析,寻找可能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环节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追踪整改效果,RPN各项值均比实施前显著降低,说明应用FMEA可有效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同事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11]。

3.2.3 FMEA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应用 FMEA通过量化评定各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发生频度、监测度,确定风险事件的RPN值,确定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标准,使复杂的医疗风险事件分级预警、分级处理,实现了标准化的管理。FMEA是一种科学的监管模式,可以在医疗风险管理中起到降低患者风险作用。在降低给药风险管理中,应用FMEA后,患者给药失效模式风险危急值有降低,给药错误及接近给药错误数量分别下降41.7%和30.8%[12]。在非计划拔管中,应用FMEA,寻找非计划拔管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被发现的可能性、失效的严重性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计算RPN值,优化流程,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运用FMEA在造影剂外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建立统一规范的高压自动注射造影剂流程,找出高风险的关键环节,并进行量化分析,知道解决方案,能显著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

4 总结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为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分析方法,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风险评定方式,在国内外应用于医院风险管理的安全问题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医疗机构管理者可借鉴国内外应用FMEA的成功经验,科学开展医院风险管理,有助于优化医疗流程,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琳,许苹,等.医疗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11(5):389-394.

[2]乡志忠,郭珊,李淑萍,等.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降低手术流程的风险 [J] .中国医院管理,2009,01(29):23-25.

[3]刘碧瑶,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医院医疗风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5,22(2):73-76.

[4]毕玉田,唐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医院医疗差错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39-740.

[5]吴洁人,邵征洋,韩颖,等.FMEA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3):236.

[6]许萍,许敏,邢茂迎,等.FMEA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局限性[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1-82.

[7]邵征洋.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手术审批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3(10).

[8]杨宇航.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预防除颤仪误操作[J].中国医疗设备管理,2013,12:83-85+88.

[9]李平.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基础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15:61-63.

[10]黄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患者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10:65-68.

第8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医药英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14-02

一、引言

当今世界,医药科技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医药信息交流及相关贸易越来越频繁,医药英语已成为现代医药学工作者的必需技能。但医药英语专业性强,词汇构词复杂,且单词词义和通用英语的词义差别较大,这些因素成为医药工作者学习英语的巨大障碍。而当前,重语言知识,轻医药专业技能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医药英语人才的需求。由此促使医药类院校转变教学观念,加快医药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探索新的医药英语教学模式。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教学法即内容依托教学法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并得到外语教学界的认可的。这种教学模式改进目前以纯语言知识为核心的语言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医药学知识为核心的内容驱动教学模式,把医药英语语言学习同医药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走依托医药专业知识驱动英语学习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和专业应用能力。

二、CBI教学理念简介

(一) CBI起源

CBI译成“依托式教学”,[1]是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法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内容。这一教学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展的沉浸式教学实验。这种教学理念的成功经验受到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外语教育者的关注,他们相继开展实验并取得许多成功范例。[2-3]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实施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语言教学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也相继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4-5]这些沉浸式英语教学班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种理念的可行性,现在这种理念已在世界各地的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二)CBI 定义

CBI 是一种通过其他学科的内容在变相地教授英语知识,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学过知识之后牢记不忘,因为只有激发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顺便也捎带着对英语知识进行了解。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依据学科内容为核心;2.内容真实生动;3. 学习新知识;4.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兴趣。

(三)CBI 教学模式

CBI教学理念常见的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有以下四种: 主题模式( theme-based approach ) ; 课程模式( sheltered content course) ; 辅助模式( adjunct courses)和专题模式( 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在主题模式下,教学材料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语言材料注重原创性和趣味性,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在课程模式下,语言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工具,学生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习得语言,课程教学重在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习得语言知识。在辅助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在专题模式下,授课内容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教学材料采用实际工作岗位或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7]

三、CBI理念在医药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开展

(一)CBI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CBI教学模式的选择强调英语语言与医药学专业知识的融合,蕴含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传统理念和倡导依托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语言的新理念,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CBI理念具体在医药英语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大学第一、二学期采用主题模式教学,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通用英语向医药学英语的衔接和过渡。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目标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来提高语言水平; 教师围绕所选材料的话题和主题内容组织教学。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实施辅助模式和课程模式相结合的教学,其中课程模式侧重和医药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对医药学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而辅助模式指在此阶段同时开设医药方面的专业课和英语方面的语言课,由医药专业教师负责医药学科内容教学,由外语教师负责语言教学。在第七学期开展专题模式的教学,选取当前医药专业领域的最新热点以及医药行业的社会需求要点作为专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医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CBI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贯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来实现的。我们根据以上大学不同阶段教学模式的选取,设计相应配套的课程。

首先在第一阶段主题模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主要设置医学英语和药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医药学文献阅读、日常病例诊断、医患沟通、病历讨论等,形式包括写医药学论文、病历等。接着,在第二阶段课程模式和辅助模式的实施过程,开设基础英语医学史、基础英语药学史、中国医学和药学、公共卫生英语等医药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此阶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教授医药专业知识,以医药专业知识为依托来提高英语水平,课程的语言内容直接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关。最后,在专题模式的教学阶段,我们根据不同的医药专业设置不同的专题英语课程,例如骨科医学专业可以设置骨科英语课程,法医专业可以设置法医英语课程,中药学专业可以设置中药学英语课程等等,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色。

(三)CBI理念下的教材选取

CBI理念下的教材选取应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应当有适合基础医药研究方向和临床医药研究方向的不同教材,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并且教材的选择应充分体现CBI理念四种模式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系列风格,也要彰显医学科学发展特征,具备前沿性;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可操控性,教学内容的篇幅不宜过长,生词不宜过多,以免繁琐的句法和枯燥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我们具体根据课程设置在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教材。主题模式的教学材料大多来自各类原创的目标语主题。所选的主题应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所需要的,也能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辅助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用目标语所设计的专业教材,教材的难度水平要与学生的专业和语言水平能力相符,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要求需要在中等及以上。专题模式的教学材料采用实际工作岗位或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 CBI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方法

CBI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方法包含多元测评体系,以语言测评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为主,过程测评为辅,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医药学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具体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主题模式的教学评估以语言知识测试加过程评价,如课堂讨论、主题作文等手段来进行。课程模式的教学评估以测试医药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考查学生语言水平,同时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不进行专门语言测试。辅助模式的教学评估分为医药专业评价和英语语言评价两部分,专业课测试考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语言考试检测语言知识学习情况,两种评价都加上过程评价。专题模式的教学评价则以医药专业测试加过程评价来进行。

四、结语

CBI 从教给学生语言本身转变为通过教授的过程获得某项能力。在医药英语教学中推广这种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变革。本文通过推广CBI理念,开展本校医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将英语语言和医药专业知识相结合,在学习医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医药英语,这对学生提高医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果的优化。

[ 参 考 文 献 ]

[1] 俞理明,韩建侠. 渥太华依托式课程教学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465-468.

[2] Kasper, L. F. The impact of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on the academic progress of ESL student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 (4):309-320.

[3] Burger, S. &M. Chrtie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production in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cour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La Revue Canadiennedes Langues Vivantes.2001(1): 84- 102.

[4] 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

[5] 李丽生.SCLT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界,2002(4):36-40.

第9篇:研究盈利模式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急诊"120";品管圈;二级医院;患者满意度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1],全员参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使社会受益来改进质量的管理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服务需求及价值观念在不断更新,提高医疗质量既需要科学管理理念,更需要有效的管理工具。我市部分二级医院急诊科从2013年9月起,将QCC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急诊"120"管理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将活动开展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护理质量达标率和规定时间3min以内"120"出车率、回访患者满意率方面进行对比,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全市将品管圈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急诊"120"管理工作的二级医院有;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柳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两家医院护理人员28例,红会医院14例,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1±1.2)岁,第四人民医院14例,20~42岁,平均年龄(28±2.3)岁,其中本科4例(14.3%),专科17例(60.7%)中专7例(25.0%);中级职称2例(7.1%),初级职称7例(25.0%)护士19例(67.9%)。对照组,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全市暂时未将品管圈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急诊"120"管理工作的二级医院有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柳钢医院,158医院。三家医院护理人员43例,中西医结合医院13例,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25±3.2)岁,158医院12例,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4±2.6)岁,柳钢医院18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1.6)岁,其中本科7例(16.3%),专科21例(48.8%)中专15例(34.9%);中级职称3例(7.0%),初级职称11例(25.6%)护士29例(67.4%)。

1.2方法

1.2.1 QCC理论培训 两家二级医院从2013年第2季度起,多次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理论陪训。第1次针对急诊科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第2次和第3次由护士长针对急诊科其他护理人员;之后对新进入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QCC的理论培训,使急诊科护理人员掌握QCC的工作方法。再根据科室情况进行组圈,以护理小组为单位自发组圈,以5~6个人为一个圈,圈长由自荐与推选相结合产生,护士长作为指导员参与。

1.2.2选定主题 首选根据科室情况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根据护理质控资料中反馈的问题为基础收集各种护理质量细节中的问题同时以院前急救患者护理的关键因素为依据,确定"降低3min以上出车率,提高院前急救患者满意度"为实验组主题,并根据科室情况制定活动计划:①计划实施和现状把握;②项目:根据目标设定、问题解析及拟定对策;③实施与探讨;④效果确认与总结,以活动为契机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

1.2.3要因分析与对策实施 院前急救患者病情急、危、重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一直是急诊科护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评价方法 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以从柳州市"120"急救中心机房电脑中调取的数据为准,进行核算,"120"中心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电话回访调查,共20题,满分为100:其中满意为>80分;比较满意为50~80分;不满意为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执行QCC前后3min以上出车率、患者回访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各二级医院急诊科均未开展品管圈活动时,两组3min以上出车率、患者回访率及患者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执行QCC期间,观察组"120"救护车在降低3min以上的出车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执行QCC前后观察组3min以上出车率、患者回访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对比 执行QCC前后观察组在降低3min以上出车率、患者回访率及患者满意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品质管理圈简称品管圈,是美国 Deming教授统计课程与Juran教授质量管理课程的结合[2],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循环体系。院前急诊的主要目的为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伤残率及死亡率,院前急诊"120"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重、危急程度高等特点,患者家属通常心理上处于高应急状态,抢救护理工作稍有不慎便引起医患纠纷[3]。在急诊"120"急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力争做到面面俱到,避免任何失误。品管圈活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管理方法[4],他倡导以一线部门为中心,组成质量改善圈共同学习和运用品管圈手法讨论、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形成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质量改善机制,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急诊"120"护理管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环节质量,降低各种错误的发生。多项研究表明[5,6],利用品管圈的PDCA程序解决抢救记录单设计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抢救车功能不足等问题,使急诊抢救记录漏记率由24.3%降至实施后的2.8%,取得良好的成效,规范了抢救工作程序,有效规避了医疗风险。

该品管圈活动从挖掘问题,确定主题到分析原因,改善活动,逐条落实各项改进措施,使先前的各类问题明显降低,院前急救3min以上出车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改善(P0.05),说明实行QCC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中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护士之间的善意指正与指导,培养了护士的管理意识,提高了各项制度与规范的执行力[7],使每一个成员都能真正参与其中,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献计献策,积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由于品管圈模式应用于医院急诊"120"管理为初步探索,因而本组研究暂无参照对象。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8,9],例如遇到出双诊时,难免会发生人力不足的情况,此外,护士排班不合理、"120"车临时故障物品配备不齐全、沟通不到位等均为及时出诊带来了一定的制约,需加强检查,消除隐患,以此来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

综合上述,品管圈模式应用于医院急诊"120"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3min以上出车率,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占军,柳学国,王运中.品管圈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3,48(11):1093-1095.

[2]潘沼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3-215.

[3]王利香,李旺君.浅议"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环节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家庭护理杂志,2008,1(6):255-256.

[4]李敏玲,刘小敏,李会玲,等.品管圈活动提高急诊重症室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6):449-451.

[5]陈文玉,李华,谢银均,等.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对医院文件及规章制度知晓率[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09-410.

[6]毛晓萍,常后蝉,张秦华.品质圈活动在手术室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2):104-105.

[7]顾漪.新形势下医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医学信息,2010,12: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