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智慧城市”这个字眼大概是五六年前,感觉那时“智”字还比较稀缺。如今已经是一个“智”字盛行的时代,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商业智能等等,不一而足。从生活到生产,从生产到商业,可谓遍布“智”字的足迹。这些大大小小的智能概念构成了城市的方方面面,那么智慧城市的“智”就是这些“智”字的简单相加或汇总吗?智慧城市的“智”有着什么样的独特内涵?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困惑过。现在我认为,智慧城市作为一座城市,它的首要智慧是管理。
曾经有段时间,每当别人问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时,我会别别扭扭地回答:“我在研究智慧城市。”我为什么会别扭?因为我感觉这个回答比较空洞苍白,说了像是没说。就像前面说的,智慧城市是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很多中宏观和微观的领域,从中观的角度来说,就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物流等众多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那包括的具体领域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打车软件就属于智慧城市。因为打车软件便利了市民的出行生活,属于智慧交通的范畴,而智慧交通显然是智慧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以打车软件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质上也属于智慧城市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既然他们都没给自己贴上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标签,我怎么好意思自贴呢?于是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各领域言必称“智”的时代,智慧城市“智”在何方?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在做哪方面的研究,我会很从容地回答:“我在研究智慧城市的管理。”经过一段时间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思考,我渐渐认识到智慧管理是智慧城市的首要智慧。现在提到的很多“智”大多还是在技术层面,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而智慧城市的“智”远远不是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叠加,而是基于新技术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像本期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管理策略创新》研究报告所提到的,“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新技术,而是以新技术为依托形成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如果智慧城市的管理做不到与时俱进,那么无论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技术所能发挥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智慧的管理,会充分激发新技术的活力;缺乏智慧的管理,会压抑新技术的活力。
智慧城市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智慧技术”,更离不开智慧的管理。城市管理做得好,即使没有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当然,如果将“智慧管理”与“智慧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市民将进一步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智慧的魅力。
【关键词】 智慧 城市 建设
一、简要概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智慧城市就是一种以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及治理城市问题,除此之外,其还能为城市的新颖式发展、时代性发展及飞跃式发展创下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智慧城市的概念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下只有坚持建设智慧额建设,才能让城市在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这一白皮书中,把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定义如下:其书认为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就是能够合理、科学、高效的将信息化形式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步骤及环节的实践中,然而,就能通过这种科学、创新、智能的形式对城市建设中的市民、环境、城市设施、城市安全、公共服务、各类活动等方面起满足性的作用,由此为城市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带来空前的变化,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再者,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就是将城市的自身看成一个源源不断的发展系统,其是由人、事务、运输、信息、自然资源等方面组成的,然而这些方面是不断改进、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系统循环,才叫做智慧城市。
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提倡技术是核心。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其就是将城市里的先进技术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来组成一个以“智慧”来形成的综合技术城市,其中包括:计算机、人的活动、通信网络等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需要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手段及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模拟人类的各种活动,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替换人的智力工作,由此来实现城市智慧化。从技术本质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新时代下普遍存在的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综合组成部分,是实际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结合体。于是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将智慧技术应用到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坚持这样的建设方法方式,才能有效的建设智慧城市,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
2、城市本身是基础。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把城市本身当着一个综合的整体,重点在于培养其的管理、学习、应变等能力。于是,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接受、感应、输出、掌握、解决和使用等设施就形成了智慧城市之基础,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不可忽视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与很多技术将城市组成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物质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特征。首先,将整体全面联系在一起是其特点之一,其就是通过智能的传输机器将城市里的全部设施相联,并将这些部分用网络连接起来,由此对城市活动的主要部分进行准确、按时、高校的感应与监督。其次,就是要使各方面互相协作。面临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就是要将城市里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与之相关的步骤进行高效的合作,并提高多方面、多点及多形式的写作能力,才有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智慧化的建设。
三、在建设的实践中分析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来说,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及爱关注的问题,于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承办的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了《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报告》和2012年典型城市“智慧化水平”评价结果。报告显示,从经济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调整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及改进其发展方式。其次,建设智慧城市还能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节约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等,这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最后,其的建设还能带动城市里新事物的产生,能让城市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不仅能为城市开拓前途无量的市场前景,还能做到资源浪费最低、各行各业效益最大及综合发展最全面的实际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在开展的过程中找准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帮助,才会打造出一座无与伦比及与众不同的智慧城市。
参 考 文 献
[1] 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 中国信息界. 2011(03)
关键字: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路径;
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智能技术在全球迅速兴起,以云计算、物联网、4G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智能时代。这催生了旅游市场、旅游者对旅游信息化的更高层次需求,也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基础,“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相关概念
(一)的概念及内涵
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市民、企业、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的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而是以资源配置为主、强调供需匹配和发展质量的方式。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率,另一方面是对创新环境的培育营造,提升未来发展潜力。
(二)智慧旅游城市的概念
在“”建设的同时,江苏率先提出“智慧旅游”,2012至2014年,国家旅游局先后确立三批300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城市是在的背景下,围绕旅游产业,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旅游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旅游体验,为旅游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城市(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
(三)二者的关系
的建设为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是理念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解决了一系列“城市病”,建成一系列的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及智慧通信等,这些构建起来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智慧旅游所利用,充分利用这些建设成果,搭建智慧旅游的支撑平台。
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路径
智慧旅游城市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升旅游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是其核心内涵。目前主要有四种建设模式可供参考:政府独自投资、政府投资引导、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合投资以及企业独自投资。目前,面对国内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日益增高的需求水准,想把旅游产业做强,就必须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让游客能够及时了解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的智慧旅游公益项目,建设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娱乐等智慧旅游业态,有效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城市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路径,才能一步步实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
许多城市和地方旅游企业虽整体规模不小,但以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旅游集团少,旅游资源分散、市场竞争力弱、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负责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公共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全局性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组织企业参与等;智慧旅游需要多系统、多部门合作:各方利益不同,其观点也不同,因此,推进智慧旅游工作,不能局限在旅游系统内,需要整合文物、园林、林业、公安、交通等各相关部门资源,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全市智慧旅游发展一盘棋;智慧旅游项目信息技术含量高,基础投资大,市旅游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一步到位开展智慧旅游业态建设难度大。因此,应选择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发展,推出一批有形象、有特色、有效益的智慧旅游样板单位,树立智慧旅游业态标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量巨大。相关部门应采取市场化原则,通过出台智慧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社会企业进行智慧旅游产业投资与运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光烈.中国建设路径与方式[J]经济导刊2012
智能城市的兴起
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之后,开始的目标是希望能够迈进信息系统。2009年奥巴马就开始肯定了这个理念,并且在美国开展了智能城市的建设。2012年12月,美国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了一个《全球趋势2030》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有13项技术对全球将发挥重大的影响,这13项技术包括四类,信息、自动制造、资源和健康,其中包括了一项智慧城市的目标。去年年底,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推出了两位理事写的2030年的展望,2030年将进行第三次信息工业革命,这次代表技术将是三项,是新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城市的技术。紧跟而上的是欧洲发展也很快。
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速度也不慢,2009年8月,IBM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能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这些“智慧”方案,已陆续在我国许多城市展开。
当今的生产力正在进行一次巨变,这次巨变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核心的理念是这次变化的本身是从两元空间进入到了三元空间,这个世界原来是由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构成的,但近年来,信息力量的迅速壮大,已长成除物理世界(P)、人类社会(H)两极之外的新一极:信息世界(C),合称为CPH。
50年代,信息主要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所有的信息都是由人类发出来的。在30年以前,我们相继把这些信息放在互联网。到了20年以前,发生了很重要的一次变化――CPS概念的提出,大量的传感器、物理信息传递了很多信息,信息不再由人类发出,而由传感器发出,人类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工作。如今,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人类已经无法控制和使用如此大的信息,必须要依靠机器来进行识别。今后,我们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大数据来创建信息。
CPH三极中,任意两极的互动,都可以对第三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例如CP加上H,就可以有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无人飞机。假如把CH加上P,那就可以产生智能医疗、智能城规。CPH互动将对整个城市、国家、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智能城市的技术本征就是使城市中的三元世界巧妙互动,也就是使当代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融入城市的各个系统,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升级发展,由此将迎来城市发展的新时代。
很多人提出智能城市的定义,如果从这个理念出发,智能城市最简单的定义便是综合运筹城市CPH三元空间,巧妙汇聚城市各方智慧,优化使用城市各种资源,提升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管理与市民生活水平。
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
中国工程院2012年立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其中“智能城市的重点建设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是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是由三个课题组成:研究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管理、规划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智能交通与物流;研究城市职能建筑和家居,分别由一批院士担任负责。
第二个是研究城市的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也是由三个课题组成:关于信息网络研究;智能测量与认知;知识中心和信息处理。
第三个是关于城市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电网与能源和智能商务与金融。
第四个是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发展,包括三个内容,城市环境、智能医疗卫生、城市安全。
智能城市的整体内容就是五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智能城市现在进行的实际上是第三层次,是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如智能医疗、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等。但重要的基础是下面的内容,更重要的应用是上面内容,下面包括要建设好城市的网络,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要建设好城市的传感器网络和城市的执行机构,这样才能够和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即城市的人的世界和城市的物理世界。上面要建设好云平台和大数据,云平台必须要保证数据不受侵犯,必须保证中心的负责人不能随意使用别人的数据,而大数据是要使彼此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然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规划。所以我们第一阶段要做智能城市,把这些内容做好后再往下拓展,之后必须要往上面进行提升,最后才能把事情全部做好。
所以智能城市的推进策略有三个重点――用、通、深。用:以实用性为目标,抓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解决之;通:打通数据孤岛,加强三元世界的彼此连结;深:运用大数据,推进高水平决策和高水平应用。
城市大数据
是最重要的数据
大家现在都知道大数据很重要。大数据首先是大;第二点是大数据的影响范围广泛,而且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影响范围广在于它影响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物流、环境、气候、商务、金融、能源、制造业;经济价值大在于它创造出新产业: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以及改革老产业。现在大数据的技术很新颖,它既不同于传统的AI技术,也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搜索技术,它呈现的技术是颠覆性的。
美国的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2013年的报告中提出,如果说20世纪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是石油,那么21世纪就是数据支撑。
近几年来,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数据时代》一书,分析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用户终端各种各样的数据――买东西的数据以及上网的频率数据……这些数据对研究人类社会很好,但研究物理世界是不够的。城市间还有更多的大数据,例如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这些网上只可以查到很浅的数据,深入的数据没有人做,例如城市的环境、水、气、垃圾以及口岸的情况;城市的金融、经济、贸易和服务的情况,城市的产业、教育情况、医疗卫生、养老、食品、媒体的情况。城市大数据才是大数据的主体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9-C2
智慧城市,英译smarter city。在中文理解中智慧城市被强调于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转过程中正确、迅速、灵活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IBM公司最早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时,选用smarter来形容一个城市,所描绘是未来城市的一种状态,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达到一种“智慧”的状态。对于这种能力和状态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解读,使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认知有了差异,但是细小的差异并不影响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对核心内容的侧重与关注。
1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核心内容是城市的数据。为什么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为数据在城市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数据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必要依据
城市运行指的是保障城市正常运作的各项相关事宜,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因此,作为城市的运行与管理而言,要对城市中的各类设施,所承载的各类服务以及城市中的各类资源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切实掌握了各类数据才可以科学、高效的保障城市运行、完善城市管理。由此可见,数据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必要依据。
1.2 数据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依据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科学、严谨、长远并且切合实际的城市规划作为指导,而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对这个城市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制定一个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城市规划,需要的数据是多元的、海量的,需要结合土地、人口、经济、能源、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等多种信息综合考量,从而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现状的合理规划。因此,可以说城市的各类数据是城市规划的关键依据,从而也就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依据。
1.3 数据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及智慧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化与信息化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而数据则是数字化的基础,由此可见,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数据,是基础中的基础。
2 数据建设需要分层次开展
数据,其核心地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毋庸置疑。数据建设,是实际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参与智慧城市数据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建设大概分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共建、数据挖掘。
2.1 数据采集
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数据是多元、海量的,必然数据采集工作同样复杂、庞大。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就需要考虑,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数据采集到什么程度来作为我们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数据。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数据建设首先需要采集的是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优先采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相对稳定,数据时效性相对较长,在短时间内不易失效。(2)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体现的是城市的现状现貌,结合数据更新机制,可以很快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3)依托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可以搭建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于承载智慧城市的其他数据,有利于建设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服务平台。
2.2 数据更新
数据更新是保证已采集数据准确性、现势性的重要工作,甚至可以说没有如果完善数据更新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则事倍功半。结合数据采集工作中优先采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数据更新工作需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建设:
(1)明确数据更新工作实施主体。笔者认为,以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为核心的数据更新工作实施主体应由城市的建设单位负责。例如,由城市规划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更新工作的实施,可以保证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及时、有效更新。因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所有的城市建设项目都需要经过规划审批才可以进行建设,所以由城市规划管理单位负责数据更新工作能够减少数据流转环节,从而更好的实现数据更新。
(2)制定数据更新工作相关制度、规范。由于智慧城市数据复杂多样,涉及到全市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而数据更新又是一项要求时效性的持久工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开展数据更新工作的重要保障。
(3)加强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由于数据更新工作夸行业、夸部门,制定的制度、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数据更新工作开展不畅,所以必须加强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数据更新管理工作的监督、落实,应由政府牵头,并且纳入到考核、管理机制中,从而保障数据更新工作行之有效。
2.3 数据共享共建
数据共享共建是建立在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的基础之上,同时如果数据不进行共享共建就失去了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的意义。智慧城市的数据是复杂、海量的,初期的数据采集只能够解决城市基础数据问题,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体系必须依靠各个单位的共同建设。数据共享可以算作是智慧城市成果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数据建设的目的,因为只有实现了充分的数据共享,才能够实现数据应用和数据发掘。而为什么是数据共享共建,却不是数据共建共享,笔者认为是存在逻辑关系的。
建设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是实现数据共享共建的关键。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工作应该是在数据采集和制定数据更新机制工作前进行的。只有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采集的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才有安身之所;只有明确了共享平台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制定数据更新机制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只有在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上,才有可能实现不同单位的数据共建。因此,在数据共享共建工作上,只能是先共享,再共建。
2.4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数据应用的升华。对于智慧城市概念而言,无论是理解为一个城市的能力或是一个城市的状态,都是建立在对于数据的掌握和应用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如果要赋予一个城市以智慧,就要赋予城市以“知识”,同时要教会城市“思考”,知识就是数据,思考就数据挖掘。搜索隐藏在城市海量数据中的特殊关系,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进而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就是数据发掘的意义所在。数据挖掘的建设工作是随着数据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共享共建工作逐步完善而水到渠成的,当海量的、全面的数据摆在数据使用者面前,对数据的分析、分类、加工、使用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主要工作。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政府主导,需要技术支持,需要多方面配合,但是我们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一定要牢记一点,那就是,时刻不要忘记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聂丹妮.基于中间件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2]许旻.浅谈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
聚焦智慧城市
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国外多个国家的一些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新加坡已经开始了以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等应用为切入点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由于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复杂,需要在服务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功能,因此发展稍落后于国外。但近来,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类大大小小的关于智慧城市的论坛、展览会,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据悉,全国已有28个省市,上百个城市都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也正因如此,与往年相比,此次三大电信运营商所展出的信息通信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名词和看得见摸不着的业务介绍,而是实实在在的业务演示和推荐。
记者在中国移动展台发现,其主体为“移动改变生活”,展示了TD-LTE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无线城市主题下的各行业应用。
在现场,中国移动TD-LTE演示车接连体验了移动高清视频监控、移动高清视频会议的应用,充分体现了TD-LTE从网络、终端到业务等各个层面的成熟度,以及TD-LTE的高带宽、低时延、高频谱利用率等特性。
此外,在无线城市展区重点展示了移动医护通、智慧课堂等惠及民生的应用,以及食品溯源、噪音监控等成功案例。
移动医护通是面向全市大中型医院提供基于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而智慧课堂是基于中国移动的无线网络和教育云服务,结合中小学学习特点专门研制的互动教学学习软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实现全新的互动式教学。
除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则推出了史上最豪华阵容,以“创新天翼未来、服务智慧生活”为主题,全面展现了中国电信转型成果。分别以“创新机制”、“海外战略”、“光网演示区”、“智慧社区”、“政企行业应用”、“智慧家庭”手机互联网应用为主题展示七大类业务。而从中国联通的展台布置不难发现,中国联通“沃”概念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可以发现,“智慧城市”成为三家运营商的共同聚焦点。无论是本次展示的智慧城市的光纤、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应用,均是目前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或已经普及的应用。
网络设备商冰火两重天
也许是因为年初以来电信设备行业遭遇集体寒流,参展的设备商们显得情绪不高。尤其是国外厂商,诺基亚、西门子则是多年来首次缺席北京通信展,阿尔卡特朗讯也不见踪影,而爱立信成为了独苗。
记者看到,尽管没有直接提到“智慧城市”,但是爱立信用类似的概念向大众展示了“网络社会”的智能网络和智能运营在媒体、交通、电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中,“我即网络”、社交物联网是其中的重要元素。爱立信东北亚区创新与技术长Johan Lallerstedt表示,在未来的网络型社会,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应该要能随心所欲地相互沟通与连结。
此外,爱立信还带来了增强的HSPA网络上行能力解决方案,能够让运营商提供三倍的上行数据速度。不过,从全球五大电信设备巨头来看,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似乎无一幸免。据爱立信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比去年统计下滑64%,这也是多年来爱立信首次净利润下滑。对于退出手机终端市场的爱立信来说,未来或将专注于通讯技术领域,而在全球通讯设备市场遭遇寒流的时候,爱立信也期望借“网络型社会”扭转局势。
相较之下,国内的网络设备企业则显得比较“亢奋”。9月13日,中兴通讯在北京“ZTE I-City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融合感知、网络、平台和应用四大系统,并首次在业界提出“4I智慧城市理念”,引入云计算平台。方案涵盖维稳定、促增长、保民生三大领域,包含电子政务、平安城市、应急指挥等12项重点应用,目前已经在海内外的多个城市得到应用。同时,中兴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对创新的运营平台和能力进行开放,与产业链各方共同合作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中兴通讯政府企业方案部副总裁胡剑介绍,I-City网络架构分为感知、网络、平台和应用等4层。他还特别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产业链的多方,如传感网络设备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等,单靠一个厂商不可能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因此开放、创新合作成为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记者了解到,目前I-City方案已经在北京TD-LTE无线政务网、重庆智能交通、委内瑞拉智慧物流、法国马赛平安城市、本溪食品溯源、埃及远程教育、苏州智慧园区等海内外项目中得到实施。
近两年,中国发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灾难事件,比如说天津爆炸案,也有一些是自然灾难,比如台风和地震。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会造成悲惨的结局,经济损失也很严重。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智慧城市需要为社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
目前美国对智慧城市的关注还是值得一提的,尤其是洛杉矶有些团队正在从商业保险的角度来研究它。在调查中,这些人员发现全球因为地震引起的火灾或暴风雨每年高达16000多起,而往往这些灾难可以摧毁任何城市,不管它是不是智慧城市,也不管它有多么“智慧”。因此,在我看来,想要建设智慧城市先要确保这个城市的整体安全问题。而研究人员发现,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保险业和保险公司可以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些行业公司可以针对重大灾难事件设计产品,并为灾难事件后果提供可预见和高效的后续计划,比如人员、财产的转移与安置。
通常情况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高投入和高科技相关联,但是我认为这种联系并非一定存在。美国对智慧城市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种地广人多的国家,推广智慧城市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地震、台风多发的城市,在它们内部建立智慧城市应该涵盖的安全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经济产业上的;第二个阶段再去筛选经常受洪涝灾害侵扰的城市;第三个阶段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最终将智慧城市的安全理念推广至更多的城市。
为什么要提保险和安全呢?因为中国的大型城市太多了,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数以百计,但是这个数字在美国不过几十个甚至十几个。而人的安全对任何的智慧城市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缺失,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无模式可套、无本本可抄的局面。因此,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且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现象一,盲目跟风建设。据赛迪顾问统计,2011年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口号的城市数量已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2年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逐步呈现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与此同时,以往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大而全的规划、盲目投资和过早上马都会导致重大项目建设的失败,而过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互相隔离、功能重复和不兼容的信息系统也为后期建设留下顽疾,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屡见不鲜,如不避免,最终会造成城市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值得智慧城市建设者深思。
现象二,技术武装城市。受国外智慧城市概念和国内商业机构的影响,一些城市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偏颇。他们或认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智慧城市必然相关,或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将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有些城市斥巨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但建成后却遭遇“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这是步入了典型的不区分服务对象的“唯高科技”建设误区。实际上,国内一些专家已经提出,智慧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不能使用信息工程学方法来规划,必须以有效益的信息化应用创造智慧城市繁荣景象。
现象三,电子政务建设。城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和组织。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城市政府却是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者,智慧城市建设变身为电子政务建设。许多项目还停留在为领导收集数据或为管理和监督民众提供工具的层面上,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不够深刻,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需求被淡化。这与智慧城市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显背道而驰。
要避免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切实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对项目优选、资源协调分配、项目配合方案、项目运行机制等进行设计和决策,将更高层次的规划细化为更为细致合理的工程设计,用统筹的思维理顺智慧城市项目,使建设具有前瞻性、有序性和可实施性。
的确,无论是技术提供方还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都有不少人认为,现阶段 “智慧城市”的说法不够准确。技术方们认为:不少城市信息化基础薄弱,且缺乏明确的规划(对城市信息化程度不够了解),因此只能动手从硬件更新、资源整合做起。同时也有不少城市信息化管理者同样持此观点。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球就曾表示,“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是基础的夯实,因此长沙市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并不急于给自己戴上‘智慧’的帽子,而是希望将信息技术切实应用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城市信息化要先做好数字化的基础,再向下一阶段迈进。
事实上,仔细琢磨能够发现,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类似于企业内部的IT改革,但更为复杂的是企业内部的IT变革往往是在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之后的,目的是规范流程便于管理。城市智慧化管理涉及的资源和部门众多,业务各不相同,协同管理不是表面功夫,难在背后成众多部门的交叉、协同。这需要不断的磨合、尝试,更要禁得起折腾,也要禁得起推敲。纵观中国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无一例外的强调基础的重要,这充分说明了城市建设的信息化领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奇迹。
这同样引出了又一个问题,既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让不少部门扎堆建系统,引进新技术,表面上看是风生水起了,但这些新建系统却并不是在统一标准上建立的,信息孤岛非但没有随着资源整合消除,反而越来越多。诚然,从走访的经验可以总结,这样的现象的确不能回避,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毕竟,部门间的协调统一不单是技术问题。突破部门壁垒的同时,还要打通部门间的业务系统关联,让技术成为管理的手段,而非门面。公众需要一站式服务,而提供服务需要更多积累而不是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