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思维的作用

第1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学生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

1.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产品也得到了爆发式发展,各大社区论坛、社交网站、通讯工具、直播网站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相关调研报告,2015年,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利用率达到了82%,与此同时,学生们能够自主编辑传播的信息内容也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发展为语音视频甚至是实时直播,弹幕网站也实现了全民实时评论和互动的功能。在这种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生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极具传播影响力的自媒体,高校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工具不仅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更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和最终成效的关键。同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促使高校必须结合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提供兼顾精确化和广泛性的辅导教育方案,而这也为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指明了方向。

2.互联网思维与学生工作结合的可行性

学生工作一贯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极其相似。为达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最终追求,互联网思维细分出了“扁平化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等核心内容。扁平化思维要求整个组织体系层级压缩,上层更加贴近终端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运用到学生工作就要求上级学生组织和基层进行更加直接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整个组织体系中,促进一种更加平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同样,随着高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具备了一套包含学业、实践、德育、创新等内容的数据,运用好这些数据资源为学生的性格培养、能力开发、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就需要运用到互联网思维中的“大数据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扁平化思维

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生组织,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金字塔形官僚式分层管理体系进行组织构架的。这个学生组织结构系统中的层次关系是:上下级之间是命令指导关系,各部门之间是竞争合作关系,上级和基层班级之间是单向的主导指挥关系。而在结合互联网思维的扁平化组织构架中,上层结构直接连接基层,部门概念弱化,团队观念加强,形成一个以各个功能团队相互链接而成的拓扑型组织结构。①这个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无纵向高低、多横向平行、组合形式灵活,形成一个以各团体为为基本单位的联合“生态圈”②。

具体操作上,我们要打破部门概念,重视基层组织和团队建设,积极开发基层创造力。例如:学生会各部门平时独立运作,有重大活动任务时根据实际需要,从各个部门、基层班级中分离出小团队迅速组成一个全新的部门,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无级别地直接沟通协调,交流反馈,任务完成之后再次回归原来的团队。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保证位于末端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环节中,也减少信息传递的消耗,提高下级组织的反馈效率和创造力,体现了互联网“快、准”的运行特c。

2.社会化思维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工作中的社会化思维,就是和学生的沟通策略应该从“管理”“控制”转化为“合作”与“共情”,创造出一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人性化沟通环境。例如:在传统学生工作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往往以电话、短信、邮件或者面对面为主,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导致信息反馈速度慢,传递方向单一,同样也因为一次只能与一个学生交流,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社交媒体推动了学校信息的透明化,丰富了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渠道,极大提高了接触水平和信息反馈速度。这给学校如何构建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新型关系提供了思路。

一方面,学校必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提高沟通交流的及时性和深入性。任课教师、班主任、导师、班干部甚至是院系领导,应该合理分配,广泛活跃在学生的社交媒体工具上,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需求,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回复建议,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转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传统角色形象,从一个简单的单向信息工具转向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动活泼“人物”。学校不仅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和学生面对面平等沟通的官方组织,还应熟悉学生网络用语,改变传统冷冰冰的严肃形象,提高人性化沟通水平。例如:厦门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是以一个人性化的“小夏”形象和学生沟通,除了例行的公告通知,还不时地推送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趣事、音乐、摄影作品等,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鼓励,遇到挫折时倾听。这种容易让学生接受,产生亲近感的人性化形象和沟通方式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中提倡企业和消费者地位平等,追求人流的价值观念,达到通过创建学校和学生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彼此依赖、互相融入的关系,来推进现实生活中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理想效果。

3.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就是要使学生工作从传统的“事务驱动型”转变为“数据驱动型”。所谓“事务驱动型”,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只能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策略,其具有滞后性、偶然性、短效性的缺陷。“数据驱动型”学生工作重视通过数据指导工作,不仅把数据视为学生在校日常行为以及综合表现的量化体,更是一个蕴藏着丰富价值的信息宝库,通过对掌握数据的挖掘分析,对学生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性建议。数据驱动型学生工作有以下两种思路:第一,是正向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是需求的掌握,学校通过学生在各部门产生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提供更有方向性的指导建议。例如: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需求,可以分析图书馆的借书数据,借阅量高的书籍领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倾向,可适当加大该相关书籍的购入量和学校专业的调整和建设;同时,学校还可以分析不同专业的跨领域书籍借阅学习的情况,为学校的辅修专业设置和跨学科合作提供建议。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指导培养工作,更加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需求,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学生辅导工作效率。第二,是反向发展匹配。之所以说反向,是因为学校可以根据之前的学生数据分析结果,对当前的学生培养发展进行匹配。例如:目前,在某个重要政府机关供职的学生,分析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干部职位、获奖情况、兴趣爱好、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数据,观察其结果,对当前在校生中有相似表现经历的学生进行匹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样,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匹配度推测思维也可以运用在危机管控方面,如分析出现心理危机学生在学业成绩、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日常行为等相关数据,对当前在校学生中有相似表现的学生加以重点关注辅导,将问题解决在发展阶段。相比“事后处理”型辅导教育,这种“提前预防”型学生工作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应对能力,发挥出大数据思维的“预知”与“化解”功能。

4.社群思维

在社群组建方面,传统的学生群体一般以院系、年级、班级等划分,即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跟随其大学四年的既定群体组合,这种方式适应了主要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工作的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中,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现实需求以更为多样的关联方式创建学生社群。例如:以相似目标联系起来的考研社群、学业突破社群、就业社群,以相似属性联系起来的党员社群、优秀先进个人社群,以相同爱好建立起来的各种文体交流社群等。在这些社区群落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发现各自的需求和与他人的共同点,形成关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个人参与感,使之成为学生的共同拥有组织,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社群作用方面,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通过为有特定关联的学生建立交流平台,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信息载体,利用学生社群的广泛分享传播效应,达到效果最大化。例如:在党团支部工作中,应该重视党员、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群体的社群建设,为这些学生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的基础上,丰富平台日常交流内容,积极分享线下主题活动、支部生活的D文记录,做好线上线下(互联网称之为“O2O”)组织活动的衔接与推广,使本单位的工作成效在全校、全市甚至是全国的相关社群里传播,广泛建立联系,使宣传和影响效果达到最大化。

互联网思维在学生工作中推广的难点突破

首先,高校必须提高自身创造力,积极研发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教育资源,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碎片化学习的趋势,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学生开展教育培养。其次,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大环境下,为了使学生愿意与学校这个看起来“官方”且“严肃”的组织成为新媒体好友,高校必须适应互联网信息爆炸,形势瞬息万变的特点,提高自身信息维护能力和更新速度,保质保量地和学生不断保持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高校自身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各个方面的一个巨大转变,可能需要一个较漫长的适应期。最后,由于大数据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效率、不关注精确度,关注相关性不关注因果,这就导致在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复杂多变、具体多样的学生工作时容易出现差错和误会,需要高校在收集数据和分析时做到实事求是,对学生有一个贴近其现实的需求了解和情况掌握,这样才能让科技发出文明之光,让数据产生人性之美。

注释:

①拓扑型结构:各个节点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链接的一种结构形式.

②互联网思维中的生态圈:指在某个组织中构成人员或次组织都不是固定的,随着具体需求进行自由变化.

参考文献:

[1]梁志兵.互联网思维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

[2]马林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与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李晓鹏.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3).

[5]谭绍峰.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J].亚太教育,2015(9).

第2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财务 应用 实践

“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实践成果,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以完善业务机制、优化生产要素等方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升级和转型。近几年,高校资金运转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财务人员的保守理念与数字化信息建设的不足严重降低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对此,我国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极力探讨如何把“互联网+”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财务工作中去,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费缴纳系统落后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银行代扣的方式来收取学费,互联网与学费缴纳系统的深化融合模式尚未被广大高校接受并采用。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下,各高校的学费缴纳系统大都相对落后,仍存在着异地缴费或跨行转账流程复杂、偏远贫困地区缺乏学费代扣银行、学生家长缺乏对银行划转的信任、学费存款时间延误等很多问题,使得缴纳学费的阻碍性加大,不便于学生、家长的使用以及财务部门的管理。

(二)财务信息更新失时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跨省、跨国的招生人数增多,缴纳学费的方式也逐渐变得多元化,例如现金缴纳学费、网上银行转账学费、委托特定银行代扣学费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与相关银行尚未建立数据同步机制,导致财务信息更新失时,难以确保缴费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学生的缴费状态,造成学生的缴费账户收支信息紊乱,影响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师生、财务部门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传递本身会耽误一定的时间,银行账单发放的滞后性会使得缴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为后期的处理工作留下隐患。

其次,高校的其他部门与财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工作仍未全面展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与教务处管理系统、人事部劳资管理系统、本校生信息管理系统等都是相互独立的,各部门对同一项目的数据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出现重复储存的现象,导致信息管理成本增加。由于高校的数据共享中心系统尚未确立,财务部门无法获取各业务部门的真实数据信息,使得财务数据统计处理工作无法实时进行。

(三)报账业务运行缓慢

如今,高校获取资金的渠道多种多样,科研教学活动的经费投入大幅提升,报账业务量急速增长,加大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导致报账业务体系运行缓慢,这是各高校财务部门急需要解决的难题。在财务部门对报账信息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学生或教工需要排队等候,审核通过后财务人员要打印发票或账单,重复核对之后进行最终的现金交易,这样的报账服务模式不仅浪费学生以及教师的宝贵时间,还可能会引起师生对财务工作的不满,双方容易产生矛盾或冲突,这种不和谐的现象会有损学校的良好声誉。

二、“互联网+”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建立学生自主缴费平台

针对学生缴费流程复杂、缴费系统落后的问题,高校应当加大对自主缴费系统的投入,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心建立多个学生自主缴费平台,设置不同的缴费或查询功能,吸引学生前来使用。

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行缴纳学费、各种国家等级考试报考费、伙食费等费用,还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更改、银行卡或手机号更换绑定、查询账户余额以及缴费状态等操作,并合理地设置手机充话费、公交车卡充值、学生火车票订购等其他生活费用缴纳功能,为学生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在当下的智能手机时代,微信、支付宝缴费方式已经贯穿各大商场、超市、企业公司、店铺甚至小摊,就连生活中的电费、水费、房租费等日常缴费也在广泛地使用。对此,高校也应当大力推广微信、支付宝缴费方式,使学生的缴费途径更加多元化,省时、省力的同时能够解决学生跨行转账流程复杂的难题。

(二)完善师生报账管理体系

针对师生报账程序复杂、业务运行缓慢的问题,当前最佳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实行网上预约报账方案。

首先,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按照报账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制度来建设网站,并依据高校自身的财务制度、资金管理规定、科研经费报销标准、账目审核流程、费用报销程序等要求,严格落实财务网站管理工作,加强网络秩序的维护,完善师生报账管理体系。同时,财务部门应当在校内公开报账网络系统,以便于师生们的使用与查询。

其次,财务报账预约网站需要设置网上报销流程指引,使师生们能够正确有序地使用。网上预约报账的特点在于方便快捷,师生不需要在财务部门里排队等候,只需在网上预约即可实现报账。在师生预约后,财务人员需要根据预约的先后顺序对报账项目逐一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网上转账,并保存报销记录,这样的流程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报账业务,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另外,若师生们对报销结果有疑问,则可以依照预约的时间有序地前往财务部门咨询。

(三)加强对财务精英的培养

“互联网+”思维如何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成为财务部门的新型工作方式,这是高校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除了要落实财务管理体系的改善工作之外,高校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精英的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推动高校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一,高校应当设立招聘考核制度,优先录用既熟知财务知识又精通网络管理技术的人才,并让其主管财务系统的日常维护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由于当前高校财务部门使用的核算软件及数据统计软件都是统一的,不是所有数据管理人员都能够适应并很好地运用这些软件,因此软件系统主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此外,他们还需要懂得如何快速创建链接公式来完成数据的处理、提取、制表等,并掌握一键操作的技术,从而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第二,高校需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考察力度,不定期地实行财务工作质量抽查,要求财务人员积极参与网络财务管理培训,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以及财务管理在线课程,制订科学的财务精英培养计划,为高校财务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发校园APP服务系统

高校还可以对校园APP服务系统的研发目进行适当投资,为师生们提供一个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平台。

校园APP服务软件主要应用于手机,小巧轻便,能够随身携带,适合学生和教师使用。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查询校园新闻、社团活动、课程、成绩、奖学金发放情况、教学评估等内容,教师则可以查询工资发放情况、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教学方案等信息。此外,软件开发者可以合理建设一个师生互动平台,老师与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讨论学习问题、竞赛信息以及校园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创美好和谐校园。

三、总结

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兴起,然而,各高校的财务部门大都存在着学费缴纳系统落后、财务信息更新失时、报账业务运行缓慢等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尚未全面建立,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失真、分散、延误等现象,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需要与时俱进,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建立学生自主缴费平台,完善师生报账管理体系,加强对财务精英的培养,并大力开发校园APP服务系统,从而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为高校财务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宋岳琪.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6(15).

[3]何莉.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高校财务资源管理的优化――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思考[J].甘肃科技,2016(8).

第3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个问题,并不象它看上去那么简单。比较各位大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其中董明珠的说法离我心目中的正确答案最远。她在暗讽雷军只谈“线上买卖”时,用“提升企业效率”描述互联网。但这正好落到张瑞敏一个观点的陷阱里。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效率高而效能低,互联网提高的是效能(“打飞靶”)。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中也强调:“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可见,即使在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上,我们也可能把问题理解反。

只有充分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创新这些背后的基本面因素,才能全面理解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

生产力对思维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角度观察。经验式思维是原材料驱动的自然式思维,理性思维是能源驱动的机器式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数据驱动的智慧式思维。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思维是智慧思维。

什么是智慧式思维呢?智慧式思维从形式上,比较接近我们平常说的直觉、本质直观、悟、灵巧(SMART)等等。它既不是经验思维,也不是理性思维,而是不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直达解决问题的要害。论个体,六祖慧能(“顿悟”)和拿破仑(“穿透战争迷雾”)就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论群体,中国人(实事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犹太人(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智慧式思维是一种直接把握复杂性的思维(农业思维直接但把握不了复杂;工业思维复杂但不直接),是农业思维与工业思维两种相反属性的优点嫁接,嫁接成功的标志就是灵活(SMART)应变。因此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灵活应变。它的反面是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

互联网思维作为智慧式思维不同以往智慧式思维之处在于,它有技术的支持,因此全社会中等智力的常人也可以稳定把握它。大数据支持下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智慧式思维。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美国白宫大数据定义中说的“洞察”。洞察就是越过经验和理性,直达真理。靠大数据帮助,普通人也可以达到慧能和拿破仑的思维水平,穿透不确定性的迷雾,达到“明”(自知之明或知人之明)这样一种意义澄明的状态。搞互联网的人也经常搞错这一点,以为大数据是一种数学计算,那就违背了图灵的本意,与工业时性思维半斤八两了。

互联网思维的社会特征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还不是一种个体水平的思维,而是社会思维。互联网思维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特征是自组织、去中心、对等关系的思维,我的第二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社会网络思维。

张瑞敏虽然不是搞互联网的,但他的管理思想体现的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强调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复杂性,管理和经营不是降低复杂性,而是提高复杂性,不是降低差异性,而是提高差异性,“以变应变”。

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强调对复杂进行化简。主要是因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因此要分层建立金字塔。但互联网思维却是反的,在人际关系上通过体现互联网特征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等生物有机化的管理方法,实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微信体现的人际关系,是去中心化有机联系的小世界网络关系。人们常见的SNS,也是一种这样的网络关系。

互联网思维的生产方式特征

有人讲互联网思维方式,提到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这是正确的。互联网方式就是互联网生产方式,即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我的第三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低成本差异化思维。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映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例如小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小农式的经验思维方式;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例如过去我们讲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是由其从事大机器生产决定的)。同样,互联网思维不是偶然的点子,而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信息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在这里与工业化思维是正好相反的。互联网思维认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低;而工业化思维认为复杂不经济,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这正好是张瑞敏思维与董明珠思维的差异所在。董明珠的标准是效率,效率通常意味着复杂不经济,只有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才经济;而张瑞敏的经济标准是效能,效能是多样性与效率的统一。效能是效率的变化率,即目标变化多样情况下的效率。互联网思维就是张瑞敏这种思维。

许多人在经营上概括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实际是两种极端相反,而又统一在一起的状态,这就是极致的差异化(导致高品质、高附加值)与极致的低成本的对立统一。反映的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它是农业方式(差异化)与工业方式(低成本)杂交出的生产方式。互联网人这样思维,不是偶然的,是生产方式引导他们不得不这样想问题。我们常说转变观念,之所以转变不过来,是因为没有转变观念背后作为基础的观念的方式即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制度特征

许多人把免费当作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之一,这是好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好象免费只是人们头脑中“术”这个水平的“招”(招术)。其实,免费是互联网生产方式作用于制度,反过来所决定的思维。因此它对于互联网人来说,几乎是不由自主的,是制度决定的思维。我的第四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分享的思维。

免费背后的制度是一种新产权制度,是分享型经济的产权制度。它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将所有权分割为归属(支配权)与利用(使用权)两权,前者免费,后者收费(即按“使用”收费)。传统人士不理解免费,主要是没看出这一分割的门道,以为是前后都不要钱(那是共享而非分享)。

互联网人不是出于个人点子想免费,而是有一种制度压力要他必然免费,这种压力来自互联网生产力天然具有的复制特性。免费只不过是把复制用于资本(生产资料)的结果。互联网人在用脚改写《资本论》。

第4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和影响着中国产业经济的方方面面,深度影响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们通常说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

一是“用户思维”,在整体价值琏的每个环节运营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就是目标消费群体体系的构建、培育、维护、拓展、提升。二是“简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集中力量,聚焦专业。三是“极致思维”,把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以人为核心,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立足“细微”,追求卓越。五是“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市场的体量、分量、存量。六是“社会化思维”,现代化商业的重心转移至网络,公司面对的客户是以网络形式而存在,改变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整体商业生态,是大势所趋。七是“大数据思维”,这是对企业资产、生产要素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与优化,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八是“平台思维”,这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共赢的新思维,其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共赢互利的市场生态圈。九是“跨界思维”,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融合与发展的边界不再局限企业和行业本身,可以携“用户”以令诸侯,掌握用户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一种现代科技思维,正是这种极度开放的现代科技思维,透视出大思维、大产业、大市场、大战略、大境界,不仅对传统产业理论具有颠覆性的突破,而且,对产业思维、产业形态、产业战略、产业转型等领域,具有导向性的“新常态”思维。进入“互联网+”时代,就进入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既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与创新速度融合于各个产业领域,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从而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的深度融合,跨界对接、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经济均衡、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思维的导向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维,具有产业发展战略导向特征。因为,在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产业转型思维势在必行,势在必转,转则活,转则新,转则兴。

一是“互联网+”环境下,将传统产业推向一个十字路口,只有那些具有突破传统经济理论思维,具有和谐经济、生态经济、互联网经济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能敏锐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才能归位到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时代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产品,从而带来独特的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市场。

三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可以更大程度地开放、整合、优化、跨界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准、产品质量及产业形象,从而聚合更多更好的优质产业资源,大幅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形成新经济、新常态产业格局,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愿景。因为,互联网市场把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强力推销到国内国际市场前沿,产品可以寻找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和消费群体;市场无边界,可纵深发展。这种互联网市场冲击波和拓展力,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导向探寻

对传统产业理论的颠覆与构建。传统产业理论,往往注重单个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重企业与产业之间关联度,以及资源共享共赢的关联度和融合度;缺乏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意识。“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理论的形成与构建,是个很大的突破;产业“转型”思维理论,对传统产业“转型”战略和发展的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可以说,产业“转型”思维,是“互联网+”时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对GDP质量的产业导向思维。从中国传统产业格局中不难看出,在追求GDP数量的投资拉动效应情况下,往往不注重GDP的质量。年度的GDP数据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建设拉动,或者是依赖房地产业的支撑与拉动,而国民消费等第三产业形成“洼地”。2014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中,消费占整个GDP的70%以上,而中国的国民消费占整个GDP的51%左右。这就说明,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支柱型制造产业、消费服务型产业,整体趋于弱势,从而导致扩大内需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互联网+”时代,中国GDP质量会有很大的改观。这是因为,“互联网思维”将会强力拉动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并以“转型”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品牌思维、消费思维等,来推动和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的强大促销与导购功能,大大激活了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将使消费成为GDP数据中的权重支柱产业。

对制造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逐步迈入互联网产业平台,数以万计的产品制造商开始将产品“嫁接”互联网,或者与天猫、淘宝、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深度合作,或者自营网络销售平台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门,使适销对路的产品直接由工厂价“搬”到了互联网“国际大卖场”,从而实现了产业、品牌、消费、增值服务等领域的跨界营销,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传统产业从“互联网+”时代的超级电商平台中体会到:“互联网+”时代,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倒逼企业融合“互联网思维”,必须拥有产业“转型”思维和创新思维,必须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是“代加工”,制造的产品是产业链条中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其他多项生产环节、诸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价格)等,话语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以玩具“芭比娃娃”产品制造为例:中国制造一个“芭比娃娃”产品,只能赚1美元的加工费,而“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要卖10美元,美国赚9美元,这就印证了经济学家总结的非常“6+1”的产业经济理论。

由此可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事实上,由于产业类型的差异,制造业的整体产业链的构成与延伸,远远不止于上述的“6+1”产业链;不同品类的制造企业应该拥有不同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而产业链的交织、整合、延伸,将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链,不仅仅限于生产环节中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品进入互联网营销平台流通后,又会产生新的消费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在于整体产业链的掌控与延伸。这种掌控和话语权,充溢着“互联网思维”各种资源和要素。因此,中国制造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掌控整体产业链的构建与操控,产业话语权、市场话语权即在这里。

对消费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消费产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各类产品进入互联网平台流通,不仅大幅推进和拉动了内需消费,进一步激活了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甚至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互联网+消费”,深度激活了电商的市场爆发力和冲击力,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甚至对商业地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以“天猫(淘宝)”为代表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商帝国”,仅在2014年11月11日一天,销售额高达571亿元。在此之前的2013年“双11”销售350亿,曾引发地产大咖的“狂踩”,有大咖就直言不讳地说:“300亿也就是几块地钱。”马云的本意并不在意“天猫”市场销售数字的多少,而是在意“试将房产价格压下去”,虽然看起来是个“一厢情愿”的事,但对商业地产也确实有一定震撼和影响。地产大咖得意的是,房地产业是大宗商品,价值高,可暴利;而日用消费品与房地产产品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地产大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全民消费的潮流和“众筹”消费的巨大能量。

众多电商所激发出来的大众消费热情,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电商也很大程度刺激了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拉长的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能是一种房地产业可以比拟的?房地产作为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产业“转型”思维。传统消费观念认为:房地产是当下支柱型产业,商品房乃“刚需”,所以多年来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即便是步入市场低谷,仍在指望“市长救市”,而忽视“市场救市”。“刚需”归“刚需”,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攀升,真正“刚需”的普通百姓买不起,投资“炒房”者因当下多种原因不敢冒险“炒房”;三四线城市房源产能过剩,空置率居高不下,房地产消费开始回归理性,拿热钱“炒房”者越来越谨慎了。

其实,马云的“商业帝国”最大的价值,不仅是提醒人们房产消费时要认清房地产“泡沫”,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房地产业开发与消费的“转型”思维,而且是与时俱进地找准了用户的“刚需”和产业的“刚需”,围绕消费市场构建和延伸服务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激活了城市消费市场,而且也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甚至拓展了国外电商消费市场。如此,电商的消费火种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消费激情,且呈星火燎原之势;这种互联网主导下的商业模式,不仅促使产品流通由传统的“渠道为王”转变为“平台为王”,从而带动金融、包装、物流、运输、快递、通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现代消费支柱产业体系;有效调整了中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强力拉动生态经济平衡发展。

对资本经济的导向思维。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看产业“转型”,将“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与最近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举措联系起来,无论是看“顶层设计”,还是看民间资本驱动,不难看出,中国产业经济正在由市场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型”。传统产业的“转型”,更需要依托资本运作与技术升级两轮驱动。

一是由“印钞票”转型为“印股票”模式。这种“股票”不是股民在四级市场流通购买的股票,而是产业“转型” 后的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转型”产业,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与活动。

二是由“债权经济”向“股权经济”转型。“债权”主导时,资本移动的功能,主要是“借”钱给企业,多是“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进入“股权”主导时,资金移动的功能,主要是把钱“投”给企业,占企业股份,拥有一定的“股权”,资本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炭”,给企业带来后劲,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股权资本的“人格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还是产业模式的构建、市场营销与拓展,“股权”主导型产业将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健康走向和标志。

总之,“互联网+”时代,还会产生更新、更多的股权企业模式。各种新的股权产业模式的涌现,表明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

对文化产业的导向思维。“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思维、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势在必行。文化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高成长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符合中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特别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对于提升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等等,都具有重要的“软实力”发挥助推作用。

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还是创新、创意型文化产业,其发展思路均应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意识;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等环节,与互联网平台紧密结合,在产品质量、品牌内涵、营销方式、传播速度、受众效果、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等方面,均需依托“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卖场平台”,重新构建和整合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还要考虑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创新思路。

对国际贸易的导向思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战略调整与变革,网络贸易(Trade on the Internet)大行其道,形成国际网络贸易市场形态。国际贸易融合互联网平台,转变和简化传统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拓展贸易市场,缩短贸易距离和时间,促使国际贸易市场智能化、简捷化、人性化,有效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更好地优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模式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厂家对产品的营销、订货、支付、运输、服务等环节,都可以在线网络的贸易形态完成。由此看来,中国传统产业无论是外向型或者内向型,在打通国际市场、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过程中,厂商要考虑产业模式、产品品质、市场营销、贸易服务等国际化企业发展战略,更要考虑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整体产业链的构成与掌控。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的国际化产业运营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经济进入巅峰时代,同时也昭示着:中国产业经济、特别是传统产业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拐点”时期,即产业“转型”的导向时期;包括“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内,以及产业理论的突破、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消费的扩大、资本经济的谋划、文化产业的促进、国际贸易的“转型”等等,都将在“互联网+产业”平台的引领之下,做出客观、全面、适应性的产业转型思维,这无疑是中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5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会计教学 人才培养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作为高校会计专业的一名教师,借助国家推进“互联网+”思维的大环境下,教师应加紧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转型,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学校应把学生的创业以及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方面充分的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以学生为出发点,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掌握互联网思维、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指导发展高效会计专业迫在眉睫,而“互联网+会计教学”更是对学校、教师、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互联网+”思维下高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能力的滞后,不能将互联网移动端很好的融入教学

在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量的青年教师比较容易接受互联网、信息化等新兴技术,并愿意使用这些手段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比如课上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创新形式展开教学,课下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手段与学生沟通。然而大多数教师会受到课时安排、课程进度、教学大纲的要求等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趣、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造成了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的不良局面。同时,由于缺乏一些互联网教学技术能力的系统培训,所以导致部分教师在使用互联网教学的环节中,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欠缺、资源匮乏,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二)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脱节

一般的职业技术类院校由于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低,而导致了学生进入企业后只能做好会计核算这一专项任务,缺乏整体的财务管理思想。而高等财经类学府对学生的培养定位较高,趋向培养理论性会计研究人才,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虽然有夯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会计是一门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面对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经常无从下手,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工作时间去过渡,才能很好的与企业的财务工作相接轨。这些归根到底都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出了问题,学校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到底是什么,所以造成了学校和社会的严重脱离。其次,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属性,会计岗位一般都会涉及大量的企业商业机密,一般的企业不太愿意为了培养少数的个别员工而与学校进行深度的定向式培养,所以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专门人才的定制培养,更是一纸空谈。而高校对于“互联网+”会计这样的行业变革和企业需求了解更是少之甚少。

(三)缺乏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扶植

国外的会计职业具有非常高的职业门槛,大多数由行业进行指导,政府部门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企业乐于将本行业的专家引入高校参与教学,吸收学生进入本企业实习,让这些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为以后的企业招聘工作做准备。而我国的高校并未把政府和行业企业导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政府既没出台相关的有利政策,行业企业也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配合高校的校企合作。在当今“互联网+”大环境下,如果不能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多方的有效合作,那么未来“互联网+”会计人才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二、“互联网+”思维下高校会计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思想,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当下的局势下,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形成互联网思维,通过不断地创新,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实现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型成为能够运用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多维度的教学。新型的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实训实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转型过程中,教学思想的转变更为重要,只有在思想上彻底改变,行动起来才更得心应手。

(二)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互联网+”形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单纯的会计岗位也随之进行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只用坐在办公室里进行会计核算、编写会计凭证、制作会计报表等这些常规的会计工作。如今由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会计的日常业务都可以通过“云技术”在网上实时做账、实时报账、实时审账,这些便捷、高效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人员不仅要会做账还要能够跟踪业务环节,进行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制定筹资、投资计划,帮助老板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等。

(三)大力发挥政府、行业指导作用,全力支持校企合作

政府部门要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吸收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参与进来,提出他们对会计职业人才的需求,通过技术分析、系统筛选等环节,高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同时根据企业提供的用人、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最终满足企业在招聘中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来共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思维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体验了一场颠覆性的生活变革,从以前的什么都需要亲力亲为,到现在的只要轻轻动一下就可以搞定的全部的生活状态。这让人们大呼过瘾,再也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在一些小事上。大部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互联网颠覆了,餐饮、旅行、住宿等等无不渗透着互联网的痕迹,可以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含义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已经从专家领域飞向千家万户,“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李彦宏。2011年李彦宏在做演讲时,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由于他的描述非常碎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紧接着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三年后,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2015年指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1]。

(二)“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代表了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发展[2]。例如:“互联网+美食”促进了美团的产生,“互联网+零售”促进了阿里巴巴淘宝的产生,“互联网+通信”引起了QQ和微信的发展,“互联网+旅游”促进了去哪儿网的产生,“互联网+教育”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是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

二、远程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有些偏远山区,信息化技设备还比较薄弱,没有接入互联网,无法实施手机终端学习。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课桌教室尚未达标,信息化教学更是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一)教师缺少信息素养

虽然当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守旧,脱离时代,缺乏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总是追求学生的数量,根本不知道学生是谁,不知道学生的需求。不懂得“互联网+”怎样与教育相结合,不懂得把微课、慕课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3]。如果教育者缺乏学习的精神,就不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曾经的教学成绩多么辉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表个人对教师教学、学校环境的评论。对于学校官网的消息,老师的言行及讲课水平,学生也可以发表看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考核方式单一

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如此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在电脑端、手机客户端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这就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出现了方法错误。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的教学中,通常是用一张纸质试卷定终身,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在课程评估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差异去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考核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采用观察法、口头测试法、问答法和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进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不再是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的接触,而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成人学习者通过网络的学习、慕课的学习及短视频的学习最终获得了毕业证等学位证明;总之,学习者越来越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表现,即学习的地点、时间和需求的碎片化。

(二)互联网的“快一步思维”

时代在进步,但是快一步的思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十分适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维更是被体现的更加明显。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消除了距离,一旦信息距离变为零,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成本就急剧降低,因而老师可以围绕学生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传授-答疑”模式。因此服务模式要创新。学生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而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三)互联网的“第一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第一次尝试带来较好体验的教学方式,做到第二、第三都没有用[5]。只有当教师有能力撼动或者阻碍历史车轮前进时,学生才会记住。

(四)互联网的“焦点思维”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焦点上,做专一、专业的教育。从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变成满足特定学生的需求,从做全部学科变成只做特定学科,成为这一个科目的佼佼者,这样的思维才是可取的。因此,要结合教育领域和地域特色进行摸索。教师授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而是要进行变革。根据行业的需要,不断优化,改进课程标准。可以压缩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以够用为指导原则,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实用的技术。要高度标准化,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特定的专业目标提出知识、技能等素质需求清单[6]。

四、结束语

第7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看清互联网的价值

互联网是看不见的东西,表面上看它只是信息传输工具,但今天互联网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其实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果我们去看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不难发现,互联网有两个价值。

作为一个通信网络,它的特点是没有“中心”,这让其天然具备了平等和开放的特性,这是互联网的第一个价值。

它的第二个价值是软件和硬件共同赋予的。软件让所有的知识产品都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复制成本趋零,而硬件则遵循摩尔定律发展,成本会越来越低。这两个特点,让互联网提供免费的共享成为可能,也决定了互联网的免费基因。

如果拿互联网和工业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工业的基因是中心化的,且有制造成本的;互联网的基因却是无中心化,且信息复制成本趋零。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工业需要的是资本和劳动力,而互联网需要的是信息、知识和人才。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工业是标准化基础上的供给方,而互联网提供的则是精神――非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精神又的确在影响物理世界――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

所以,平等、开放、共享、免费的互联网精神便是互联网思维的基因。这几个要素正在对行业思维带来重大影响。以工业领域的变化为例,互联网思维其实已经在工业领域创造了许多成熟的技术,比如柔性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绿色制造等。另外一个现象是,原来工业领域制造是重点,但今天还是这样吗?远远不是了。虽然互联网在生产领域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它已经创造了基于产品功能提升的增值服务,包括研发和设计服务,让个性化产品设计服务、动态化个性体验不断充实产业链,并推动了产业兼并。

通过免费获得服务,通过差异化获得报酬,工业企业正在用互联网服务思维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生产业领域将成为未来最赚钱的领域,成为未来企业需要主要拓展的商业模式,甚至推动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产业整合――这就是互联网精神可以为传统产业带来的启迪。

互联网思维的冷思考

能否参透互联网精神,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知识和信息正在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生产模式正被准时生产、柔性生产等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所取代,生产的变革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运用还带来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的变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分析情况。互联网精神也好,互联网思维也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依旧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带来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增加货币共性,减少货币需求,会导致货币政策出现新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原来市场上所有的产品的价值总和要等于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的总和,这是货币价值的等式,是传统金融运作模式形成的。但现在,互联网金融来了,会使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市场上货币增加,钱就会不值钱,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所以,监管部门必须要考虑这样的因素。互联网金融是颠覆性的,未来的金融监管会面临很多挑战,还有质量、诚信这些问题,也是摆在互联网思维面前的挑战。

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去中心化为信息公开打开了方便之门,隐私信息被广泛互联,很容易让个人隐私、国家信息没有安全可言,这是很大的问题。在互联网化后,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大家必须关注的问题。

互联网经济活动将从传统的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技术监管、资金监管、信息监管、规则监管和程序监管等,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互联网思维虽然与工业思维有本质的区别,但并不意味着工业思维是落后的。工业思维有很多普适性的价值观,例如强调质量、效率、诚信,这些东西在互联网时代同样是不能去掉的,还要继承。我们应该用工业思维加互联网思维去面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实现继承和创新的结合。针对当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做一些战略思考。

产业整合的机遇

产业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产业整合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规律。20多年前,英特尔和微软分别创造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英特尔最后形成了在芯片上的垄断。后来,微软与英特尔联手创新,于是改变了产业链的格局。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用一款智能手机和应用商店,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获得了今天的高速发展,并动摇了运营商的垄断地位,驱动了去电信化。再看今天,谷歌这样的企业,虽然在做互联网,但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通信热气球等,都是在进行产业后端的向上整合,借互联网变成了跨界的“巨无霸”。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排在世界前35位的有六、七家,排在前10名的有3家。京东上市,阿里巴巴上市……这些企业都做得非常成功,它们将来会成为新的整合产业链的领导者。

我举这么多例子只是想告诉产业界,在产业链任何一个领域都可能获得整合的成功。因为整合还没有结束,整合尚无止境,就看你能不能挖掘出优势,找到切入点。不断整合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用互联网手段,去抓住或掌握消费者,你就有可能拥有整合产业链的核心优势,就可能变成第一,否则可能就会被别人整合,被别人兼并。所以,只有整合才能创造第一,才能创造未来。

整合不是通吃,别人没份。有精细的分工就会出现新的机会,企业应寻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作为切入点,凭借这些优势进行整合,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分工中的机会,找到新的整合点。分工和整合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随着分工和整合的延续,原来的第一可能被取代,产业获得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精神带来的挑战,树立注重诚信、质量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信息的价值,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积极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强化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

第8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一、“互联网+”的涵义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会计行业

2015年3月,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将“互联网+”纳入国家经济顶层设计的决定,同年7月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预示着一股股“互联网+”的时代清风正徐徐吹来。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就是利用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等功能,在生产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得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被运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从通俗意义讲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优化传统行业。但其并不仅仅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这里的加号并不只是简单的串连,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同传统行业进行的融合(万璐2015)。它是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体现,体现了互联网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得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同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有机融合,为经济社会创新力的提升助力,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行业的数据化、在线化。由此应运而生的“互联网+会计”同样也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功能,将会计信息和数据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准确、迅速的处理,从而全面、及时、准确的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

“互联网+”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影响和改造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例如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出现了许多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和网上在线测评考核的平台在会计管理上,在线受理业务和网络管理等新方式不断出现在会计审计上,也出现了很多网络记账、在线财务咨询和第三方B2B会计审计云平台(戴柏华2015)。这些现象无不表明互联网对传统会计行业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这样一个高速变革、更新的大数据时代,对于传统会计行业而言更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面临的挑战,挺过“寒冬”迎接新的“春天”。

二、“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会计行业的挑战

(一)对会计信息提供提出了新标准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信息使用者变得复杂多样,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提供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多以精确化管理与降低成本为需求,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只有变得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才能符合当下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提出的新标准。

(二)对会计数据载体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会计行业的数据载体较为单一,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数据载体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光盘等光电介质载体的领域内了,而应向广度更大的“云空间”等互联网载体的方向发展,才能在存储以及传输速度上有较大的飞跃。

(三)对会计业务模式提出了新方法

“互联网+”时代会计业务处理是在基本的做账、出报表和核算的基础之上,重点利用互联网的云功能对复杂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梳理、汇总,从而发掘在预测分析、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动态业务功能。

(四)对会计假设范围提出了新界定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作为在传统会计行业建立的会计假设四大要素,对于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十分适用。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会计假设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被“虚拟化”的网络环境所打破,与此同时互联网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方面所具备的高效、准确、集成的优点,也进一步促进了会计假设要素在使用范围及适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三、“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会计行业的机遇

(一)促进会计工作与时俱进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充分发挥在处理信息、核算数据、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网络资源的力量,实现会计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促进会计工作的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推动会计服务模式升级

“互联网+”推进了分工社会化以及新型会计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促进了会计服务模式的升级。打破地区地域的限制,将线下业务逐渐转变为线上业务,实现了实时记账和财务咨询,为客户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会计服务不但能够提供财务信息给传统的企业所有者,还可以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全面、及时、动态,使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集中,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会计管理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服务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了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三)促进会计管理职能的转变

传统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计量、核算和监督,而在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在具备基本职能的同时,还能够在绩效管理、预测分析、管理决策上发挥作用。推进了会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会计的静态模式向新型的管理会计的动态模式转变,更好地发挥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职能,促进会计工作的升级和职能的转型。

(四)催生会计领域的新发展

“互联网+会计”在其自身不断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会计相关领域的发展(越琳窦海涛2009)。在经营方面,互联网记账公司、网络会计师事务所等产业接连出现,他们依托第三方B2B平台,与客户进行线上线下互通交流,受到了不少客户的青睐。在教学方面,网络会计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师在网上授课,学生在网上学习,信息在网上流通,知识在网上成型,成为了众多人学习方式的首选。

四、“互联网+”时代传统会计行业克服挑战的举措

(一)思维观念的树立更新

“互联网+”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它的“+”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思维观念上的“+”。因此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互联网思维,用新思维改善传统会计行业的旧模式,将会计行业充分的与“互联网+”地融合在一起(蔡安英2014)。利用网络平台,在生产方式、知识架构、服务方式等方面调整改变,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中,抢得发展的先机。

(二)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

“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一个更加方便、迅捷、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的平台不仅能够一方面帮助使用者收集、整理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其在众多信息中遴选、甄别哪些是对决策有价值的,因此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安全的维护保障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蒋雪儿2013)。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今天,随着移动设备、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大量采用,要求我们应更加注重网络设备的安全设置,定期更新升级安全防护系统,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资源,防止出现会计信息的截取、篡改、损坏、丢失、泄露等风险,营造一个可靠、安全的网络空间。

(四)专业人才的发掘培养

“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在工作中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工具,履行分析、决策、管理的新职能,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国际化能力,从而适应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的新挑战。所以大力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发掘和培养“互联网+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广大财经类院校或开设财经专业课程院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发展“互联网+会计”的关键举措。

(五)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

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是促进“互联网+会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同“互联网+”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还未健全,与国际社会相比有所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延缓甚至阻碍会计行业也“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因此加快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修订势必要尽快提上日程,加强政策性指导,加快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完善相关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从而规范“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行业行为,清除业务障碍,更好的推进“互联网+会计”的全面发展。

(六)工作重心的调整转移

第9篇:互联网思维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播音主持工作 专注 极致 口碑 快

关于互联网思维,马云的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而我们从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多位著名人士的顿悟中,也可以提炼总结出如下一些互联网思维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内涵: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至上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则包含了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等。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著名互联网天使投资人雷军经过漫长的思考,结合其成功经验,把互联网思维总结成七个字,即“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七个字,堪称精辟。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以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为基础,浅谈互联网思维对播音主持工作的一些启示。

专注

一个品牌在市场上能够取得成功,专注是重要的因素。反观目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界的现实情况,要求主持人成为全能选手的呼声甚高。在一些电视台,一名主持人往往要承担多个不同节目的主持工作,跑场成为常态。而在一些广播电台,主持人的收入和主持节目的数量紧密挂钩,一名主持人每天不但要承担多个不同类型节目的主持工作,而且在每个节目当中都要承担起采、编、播、录、控五位一体的职能角色。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的主持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太忙了,感觉人都快被掏空了。

与之相对应的,反映到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上,就出现了模式化严重、抄袭模仿、急功近利成为常态。主持人日常节目结构松散、内容空泛、口水话充斥其间,尤其是广播节目经常靠主持人之间相互挖苦取笑、打情骂俏填充节目时间。笔者在网上抽样收听了多个不同地方电台的节目,发现许多主持人的状态疲惫懒散,有的节目主持人从头到尾在放歌,一个小时说不上十句话,一开腔就让人感觉好像没睡醒,或者是喝醉了。

有一些广播电视机构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强行要求全台所有节目每隔一年甚至半年改版一次,每一次改版都要重新设计节目时间表,所有的节目都要大张旗鼓地重新调整,大量的主持人需变换岗位。其结果是整体节目面貌在焕然一新的同时,也让一些优秀节目好不容易积淀起来的人气瞬间流失殆尽。听众观众最大的困扰就是:一个好好的节目,怎么会说没就没了?

有因必有果,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固然有新媒体冲击的因素在,而传统媒体内部客观存在的此类问题也不容忽视。互联网企业有许多成功案例告诉了我们专注很重要,如乔布斯的苹果。因此,改变现有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生存现状,让有能力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有精力、有机会专注起来,进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形成引人注目的品牌效应是当务之急。

O致

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够真正赢得消费者,赢得人心。在目前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界,恰恰就缺少这种把与节目相关的服务做到极致,让受众的收听收视体验超出预期的精神、做法和共识。

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角度来说,由于节目制作本身是一个集体行为,关于节目质量优劣的压力更多的是由节目的组织者、策划者承担,播音员主持人只要没有太明显的纰漏,就不会承担影响节目质量的压力,因此很多人只是满足于按照节目组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广播播音员主持人虽然对于自己节目的质量承担直接的甚至是全部的责任,但是由于日常负责播出的节目数量过于庞大,能够保证按时完成播出任务都已经达到了个人能力的上限,也就没有余力再去考虑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一期节目都好到超出听众的预期了。

从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角度出发,节目不能够做到极致、做到超出受众的预期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例如,目前广播电视机构里,负责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人员由于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不能主导涉及播音主持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主要管理者大多不是出自于这一行业,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缺少足够的了解,不少管理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仅为声音好听、形象好看,在审片或节目听评中不能提出专业而中肯的意见,起不到提高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的作用。部分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管理人员又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的工作指标,没有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制定的一些管理考评机制更多地是事后监督和惩罚,因此播音主持工作也就很难谈得上追求极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事后监督和惩罚机制过于僵化和矫枉过正,扼杀了一线播音员主持人的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过度指导和过严监管难以有令人激动的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这一点,也已经被从Facebok到谷歌等一系列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所证实――去组织化、去中心化、宽松平等的环境也是互联网思维,它是产生极致产品的土壤。

“专注”“极致”和“快”具有如下的内在逻辑:快是手段,专注是能够快起来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产品、服务及其用户体验的改进超越用户的预期,即做到极致。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在推出一项产品后都会迅速对用户的需求反馈做出处理,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来使产品日臻完善。而另一方面,产品对用户的需求反馈迅速加以满足又会进一步刺激用户参与改进产品的热情,激发用户创造,自觉组织构筑网络生态,自发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网络单元,进而生成更高价值的内容。

能够做到快需要热情。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公司和广播电视机构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一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推出大都会在片尾或节目最后公布节目组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得到受众的报料和对于该期节目的反馈,一些广播电视机构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的确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受众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在节目中作出反馈,一些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积极主动地了解这些反馈意见并迅速在后期的节目中做出改进。

但是,热情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才能够持续。目前,许多广播电视机构的机制体制是比照行政机构设置的,并不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形成一套能够快速进行市场反应和产品更新的组织架构,不能够适应受众市场需要甚至是过于官僚化的组织架构,消磨了包括播音员主持人在内的组织人员的热情和活力。

由于广播电视机构层级过多,基层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很难反馈到决策层。某市电视台一名播音员告诉笔者,她所在的部门总共有十二个人,其中有两个副组长、两个组长、两个主任助理、一副主任、一个主任。她如果想反馈一个意见,需要首先通过台内部OA系统给副组长打报告,副组长把报告转给组长,组长报告主任助理,主任助理报告副主任,副主任再酌情报告主任,主任报告主管副总编辑,主管副总编辑才能够在全台层面的办公会议上将这个意见反馈给决策层的领导。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有多少真实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能够反馈到决策层?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去反馈自己的或者是受众的意见?更何况一个部门12人中有8个是管理人员,真正干活的只有4个人,这四个冲在一线的主持人每天光是完成日常的工作就已经是满负荷了,哪还有余力去反馈什么受众意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作为直接制造信息产品、与众多互联网企业信息产品展开正面竞争的广播电视一线播音主持工作者,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及时感知受众的需要,采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不断改进自己所负责的节目,把节目的质量推向极致,让受众不断得到惊喜、不断超越受众的预期,对于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能力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广播电视机构在竞争当中虚心向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学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口碑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需要口碑,传统媒体本身也需要树立口碑。如何树立和强化自己的良好口碑?深谙这个道理的谷歌公司就给出了答案。这家以研发人员为中心的公司有著名的谷歌十诫――即最核心的十个企业价值观告诫,其中第一诫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以用户为中心而产生的好产品或者好服务是口碑的本源和发动机,在这个信息对称的互联网时代,用户用脚投票的能力大大增强,一个产品怎么样、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和他的节目好不好,大家很快就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这些口碑性质的信息会比以往任何时候传播得都快,传播的范围都广。例如,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推出了七集新年特别企划纪录片《超级中国》,2016年2月英国BBC播出三集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两部片子通过互联网渠道在中国受众中广为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媒体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